TWI620103B - 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0103B
TWI620103B TW101144245A TW101144245A TWI620103B TW I620103 B TWI620103 B TW I620103B TW 101144245 A TW101144245 A TW 101144245A TW 101144245 A TW101144245 A TW 101144245A TW I620103 B TWI620103 B TW I6201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al
electrode
lead
area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4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1311A (zh
Inventor
林志忠
Original Assignee
林志忠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林志忠 filed Critical 林志忠
Priority to TW1011442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20103B/zh
Priority to US13/726,197 priority patent/US20140145971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4213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13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01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01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與一透明導電圖形。該基板,包含一顯示區域及分別位於該顯示區域的相對兩側的一第一周邊區域與一第二周邊區域。透明導電圖形,位於該顯示區域,且包括複數第一電極對應複數第二電極,每一第二電極具有一電極導線,其中一部份的第二電極的電極導線延伸至第一周邊區域,剩餘部分的第二電極的電極導線則延伸至第二周邊區域,且被第一及第二周邊區域內的周邊引線結構連接。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觸控面板,尤指一種改變佈線結構的觸控面板。
在現今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觸控面板(touch panel)已應用於多種電子產品,例如智慧型手機、行動電話、平板電腦及筆記型電腦。觸控面板提供嶄新的人性化操作介面。使用者可直接用手指或觸控筆對螢幕上顯示的物件進行操作與下達指令,更顯方便性與直覺性。
目前較常見的觸控面板技術包括電阻式、電容式、以及波動式等技術。觸控面板一般包含一顯示區域以及圍繞在顯示區域周圍的周邊區域,顯示區域用於產生一觸控感應訊號,而在該周邊區域內則設置有複數個周邊引線,用於將該觸控感應訊號傳遞至訊號處理器進行運算,藉此可確定觸碰位置的座標。
就一般設計而言,顯示區域中的透明感應電極包含X方向與Y方向的感應電極。請參照第1圖,其繪示出先前技術中一習知觸控面板100的導電圖形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觸控面板100的顯示區域101外側圍繞有周邊區域103,該周邊區域103包含上側區域103a、下側區域103b、右側區域103c及左側區域103d。
觸控面板100的周邊區域103的上側區域103a形成有數個周邊引線106。
觸控面板100的顯示區域101上形成有導電感應圖形104,該導電感應圖形104包含數個第一感應電極1041及數個第二感應電極1042與數個區間1043。其中該數個第一感應電極1041間隔排列,複數個區間1043形成在第一感應電極1041之間,每一個區間1043設置有數個第二感應電極1042。也就是一個第一感應電極1041配合數個第二感應電極1042。每一區間1043內的數個第二感應電極1042分別具有一電極導線10421,且每一區間1043內的所有的第二電極導線10421從該顯示區域101往上側區域103a延伸,並連接上側區域103a上的周邊引線106。每個第一感應電極1041的上側端亦分別連接上側區域103a上的周邊引線106。藉由該電極導線10421與周邊引線106接連,將感應電極所產生的感應訊號傳遞至處理器(未繪示)。
然,上述先前技術中,因為第二感應電極1042的電極導線10421的走線方式之故,令每一區間1043內第二感應電極1042的電極導線10421佔據較大的無效作動區A。在這樣的設計方案下,無效作動區A的寬度較寬主要係由於所有的第二感應電極1042的電極導線10421全部都往上側區域103a佈設進而占據太多的無效動作區A的空間,導致導電感應圖形104的陣列距離,除了造成觸控的靈敏度不高外,觸控面板100的線性度亦差。再者,引線的接點太多導致與軟性電路板連接的失敗率高。
故此,目前業界仍需要對現有觸控面板的導電圖形加以改良,以期能減少無效作動區的寬度及空間,達成顯示區域最大化的功 效。
有鑑於上述先前技術之缺失以及業界之需求,本創作主要提供一種新穎的觸控面板結構,藉由將設在該顯示區域的透明導電圖形的多個第二電極的電極導線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方向延伸設置,以減少在兩個第一電極間的區間內被第二電極的電極導線佔據較大無效作動區的寬度及空間,藉以提高觸控的靈敏度及觸控面板的線性度。
本創作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在周邊區域設置至少一併聯區域包括一周邊引線結構,經由該周邊引線結構將同一列橫向對應的第二電極的電極導線併聯,該周邊引線結構的引線數量大幅少於該電極導線的數量,並藉由該引線的數量減少,引線的接點隨之減少,進而降低與軟性電路板結合的不良率。
為達上述各目的,本創作係提供一種觸控面板,係包括:一基板,包含一顯示區域及一周邊區域位該顯示區域的外側;至少一併聯區域界定在該周邊區域,該併聯區域內包括複數絕緣部及一周邊引線結構跨設在該絕緣部上;複數第一電極及複數第二電極,該等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設在該顯示區域,其中每一第二電極具有一電極導線,該電極導線從該顯示區域延伸到該併聯區域,並與該周邊引線結構電性連結。
在一些實施中,前述的周邊引線結構包括複數第一引線及複數第二引線,其中該等第一引線併聯一部分的電極導線,該等第二引線併聯剩餘部分的電極導線。
在一實施中前述第一電極、第二電極及電極導線形成一透明 導電圖形。
在一實施中,前述的該周邊區域包括一第一周邊區域、一第二邊區域、一第三周邊區域及一第四周邊區域,其中該第一周邊區域及第二周邊區域分別位於該顯示區域的第一側及相對該第一側的第二側,該第三周邊區域及第四周邊區域分別位於該顯示區域的第三側及相對該第三側的第四側。
詳細而言,本創作提供的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包含一顯示區域、一第一周邊區域及一第二周邊區域,其中該第一周邊區域及第二周邊區域分別位於該顯示區域的第一側及相對該第一側的第二側;一透明導電圖形,設在該顯示區域,該透明導電圖形包括:複數第一電極,間隔排列並界定複數個區間,其中每一區間位在每兩個第一電極之間;及複數第二電極,設在每一區間內對應該第一電極,且每一區間內的一部分的第二電極分別具有一第一電極導線,剩餘部分的第二電極分別具有一第二電極導線,其中該等第一電極導線延伸至第一周邊區域,該等第二電極導線延伸至第二周邊區域;一第一併聯區域,界定在該第一周邊區域,包括複數第一絕緣部及一第一周邊引線結構,該第一絕緣部設在該第一電極導線上,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跨設在該等第一絕緣部上且連接該等第一電極導線。
其中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包括複數第一引線及複數第二引線,其中該等第一引線連接一部分的第一電極導線,該等第二引線連接剩餘部分的第一電極導線,且該等第一引線從該第一周邊 區域延伸經過該第三周邊區域到該第二周邊區域,該等第二引線從該第一周邊區域延伸經過該第四周邊區域到第二周邊區域。
本創作提供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併聯區域界定在該第二周邊區域,該第二併聯區域包括複數第二絕緣部及一第二周邊引線結構,該等第二絕緣部設在該第二電極導線上,該第二周邊引線結構跨設在該等第二絕緣部上且連接該等第二電極導線,該第二周邊引線結構包括複數第三引線、複數第四引線及複數第五引線,其中該等第三引線連接一部分的第二電極導線,該等第四引線連接剩餘部分的第二電極導線,該等第五引線連接該等第一電極。
本創作所述的第一周邊引線結構及該第二周邊引線結構係由金屬材料包括銀漿、銅或鉬形成。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本創作較佳實施,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元件符號加以說明。
本文將根據本說明書的第2~5圖來依序說明本創作之觸控面板200的製作流程。如第2圖所示,首先提供一基板201來作為觸控面板200內部導電圖形的設置基礎。基板201為一透明(透光)的板體,如以透明的矽土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脂(PC)、聚乙對苯二甲酸脂(PET)等材質製成,其用來保護觸控面板內部的導電線路,並提供一觸控平面(即基板201的外表面)來供使用者以手指或觸控筆進行觸控動作。基板201 同時可讓觸控面板200內部的顯示模組(如一LCD顯示模組)所發出來的影像光透過,讓影像呈現在使用者面前。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是以基板201的背面俯視的視角來進行說明,所謂的背面(即內表面)也就是觸控面板200使用時非使用者觸碰的表面。
如第2圖所示,基板201包含一顯示區域202及一周邊區域設在該顯示區域外側,該周邊區域包括一第一周邊區域203a、第二邊區域203b、第三周邊區域203c與第四周邊區域203d,其中該第一至第四周邊區域203a~203d圍繞該顯示區域202,且該第一周邊區域203a及第二周邊區域203b分別位於該顯示區域202的一第一側及相對該第一側的第二側,該第三周邊區域203c及第四周邊區域203d分別位於該顯示區域的一第三側及相對該第三側的第四側。一遮蔽層204(Patterned Mask Layer)對應位於該第一至第四周邊區域203a~203d,該遮蔽層204在設計上係在顯示區域202的外圍提供遮蔽及隱藏的作用。本實施例的遮蔽層204可例如是採用不透明(透光)且絕緣的材料印刷或塗佈而成。
如第3圖所示,在完成該基板201上顯示區域202與各周邊區域203a~203d及遮蔽層204後,接下來即進行觸控面板內部導電圖形之製作。一透明導電圖形205可以例如使用光照蝕刻或其他的方式形成在該顯示區域202中,其構成觸控面板200的觸控區域。該透明導電圖形205可為電容式的感應電極,其包括複數個縱向的第一電極2051與複數列橫向對應的第二電極2052(在本實施例圖示中每一列橫向對應的第二電極2052給予相同符號例如 第一列的符號為RX1),其中該等第一電極2051係縱向間隔排列並在顯示區域202內界定複數個區間206,每一區間206位在每兩個第一電極2051之間。該等第二電極2052設在每一區間206內對應該第一電極2051,且每一區間206內的一部分的第二電極2052分別具有一第一電極導線2053a,剩餘部分的第二電極2052分別具有一第二電極導線2053b,其中該等第一電極導線2053a沿著一方向(圖中表示朝下方向)延伸至第一周邊區域203a,該等第二電極導線2053b沿著相反方向(圖中表示朝上方向)延伸至第二周邊區域203b。換言之,該第二電極的一部份電極導線(第一電極導線2053a)及剩餘部分的電極導電(第一電極導線2053b)分別朝相反方向延伸。
該等第一電極2051及第二電極2052在基板201上整體呈陣列分佈,可感應使用者在基板表面上做出的觸控動作如滑動或點選等等,並將其轉換為感應訊號。在各區間206內的多數第一電極導線2053a及多數第二電極導線2053b的走線佈設所佔據的寬度距離構成一無效作動區A’。
為了不阻擋到顯示區域202上影像的顯示,透明導電圖形205的第一電極2051、第二電極2052、第一電極導線2053a及第二電極導線2053b的材料的組成包含有透明導電材料可包含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鎘錫(cadmium tin oxide,CTO)、氧化鋁鋅(aluminum zinc oxide,AZO)、氧化銦鋅錫(indium tin zinc oxide,ITZO)、氧化鋅(zinc oxide)、氧化 鎘(cadmium oxide)、氧化鉿(hafnium oxide,HfO)、氧化銦鎵鋅(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InGaZnO)、氧化銦鎵鋅鎂(indium gallium zinc magnesium oxide,InGaZnMgO)、氧化銦鎵鎂(indium gallium magnesium oxide,InGaMgO)或氧化銦鎵鋁(indium gallium aluminum oxide,InGaAlO)等。
續參第4圖所示,在透明導電圖形205形成後,界定至少一併聯區域在該第一周邊區域203a或第二周邊區域203b,本實施例較佳係界定一第一併聯區域207在該第一周邊區域203a。在該併聯區域207內包括複數第一絕緣部208對應局部覆蓋從每一區間206延伸到第一周邊區域203a上的第一電極導線2053a,該等第一電極導線2053a未被第一絕緣部208覆蓋的凸出端的作用將詳述於第5圖。第一絕緣部208可包含多層聚酯薄膜或無機材料。
如第5圖所示,完成第一併聯區域207的界定及該第一絕緣部208覆蓋該等第一電極導線2053a後,在該第一周邊區域203a及該第二周邊區域203b分別形成一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及一第二周邊引線結構210。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位在該第一併聯區域207內並設置在該遮蔽層204上及延伸跨設在該第一絕緣部208上。前述該等第一電極導線2053a未被第一絕緣部208覆蓋的凸出端,在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延伸經過該第一併聯區域207時,與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連結。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包括至少一第一引線2091及至少一第二引線2092,其中該第一引線2091連接一部分的第一電極導線2053a,該第二引線2092連接剩 餘部分的第一電極導線2053a,也就是將同一列橫向對應的第二電極2052的第一電極導線2053a分別經由第一引線2091及第二引線2092併聯(詳細併聯結構將在第6A~6D圖及第7圖中說明),藉由併聯的方式減少第一電極導線2053a的接點數量。
再者該第一引線2091從該第一周邊區域203延伸經過該第三周邊區域203c到該第二周邊區域203b;該第二引線2092從該第一周邊區域203延伸經過該第四周邊區域203d到第二周邊區域203b。該第二周邊引線結構210包括複數第三引線2101分別連接該第二電極導線2053b及該第一電極2051。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及第二周邊引線結構210可以軟性結合(flex bonding)方式電性連接至一IC主板或LCD的軟板。
一併說明的是,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及第二周邊引線結構210可為銀漿或銅或鉬等金屬材質構成。若採取銀漿,則用印刷製程印在該第一至第四周邊區域203a~203d的遮蔽層204上。若是其它金屬材質則可用印刷或光影蝕刻的方式形成。
為了要使更詳細瞭解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與該第一電極導線2053a的併聯結構,請詳參第6A至6D圖所示的說明,同時為了從圖示中清楚的看見電極導線與各引線的連結,所以將未說明到的引線及電極導線在圖中省略。
如第6A圖所示,前述在各區間206且位於第八列橫向對應的第二電極2052(圖中標示RX8)的第一電極導線2053a從該第一絕緣部208的下方經過,然後經由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的第 二引線2092連結,該第二引線2092從該第一周邊區域203a延伸經過該第四周邊區域203d到該第二周邊區域203b。
如第6B圖所示,前述在各區間206且位於第七列橫向對應的第二電極2052(圖中標示RX7)的第一電極導線2053a從該第一絕緣部208的下方經過,然後經由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的第二引線2092連結,該第二引線2092從該第一周邊區域203a延伸經過該第四周邊區域203d到該第二周邊區域203b。
如第6C圖所示,前述在各區間206且位於第六列橫向對應的第二電極2052(圖中標示RX6)的第一電極導線2053a從該第一絕緣部208的下方經過,然後經由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的第一引線2091連結,該第一引線2091從該第一周邊區域203a延伸經過該第三周邊區域203c到該第二周邊區域203b。
如第6D圖所示,前述在各區間206且位於第五列橫向對應的第二電極2052(圖中標示RX5)的第一電極導線2053a從該第一絕緣部208的下方經過,然後經由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的第一引線2091連結,該第一引線2091從該第一周邊區域203a延伸經過該第三周邊區域203c到該第二周邊區域203b。
再者,如第7圖所示,係表示該第5圖中併聯區域的等效結構,為了使清楚瞭解每一條引線與電極導線之間的併聯跨接關係,未在圖中表示如第5圖的第一絕緣部208。在本圖中的同一列橫向對應的第二電極2052的第一電極導線2053a分別經由第一引線2091及第二引線2092併聯,跨接線表示延伸跨設在該第一絕 緣部208上方的第一引線2091及第二引線2092,藉此跟第一電極導線2053a絕緣。
另外,觸控面板100還可包括一保護層(未示於圖中),覆蓋於透明導電圖形205、第一絕緣部208、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及第二周邊引線結構210之上。其目的在於防止顯示區域202以及各周邊區域203a~203d內的各元件或該透明導電圖形205受到化學性的侵蝕或物理性的損害。該保護層的材料可包括無機材料,例如氮化矽(silicon nitride)、氧化矽(silicon oxide)與氮氧化矽(silicon oxynitride)、或是有機材料如丙烯酸類樹脂(acrylic resin)或其它適合之材料。
第8圖係表示第5圖中截線Y-Y’的層狀結構示意圖,為了簡化附圖,省略觸控面板其他區域中的元件繪示,也省略相應的文字描述。從第8圖可以清楚瞭解該基板201係作為內部導電圖形的設置基礎。該遮蔽層204形成在該基板201上,第二電極2052(如第5圖所示)的第一電極導線2053a延伸到該第一周邊區域203a的遮蔽層204上。該第一絕緣部208覆蓋在該第一電極導線2053a上。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如第5圖所示)的第一引線2091跨接形成在該絕緣部208上。
第9圖係表示第5圖中截線X-X’的層狀結構示意圖,為了簡化附圖,省略觸控面板其他區域中的元件繪示,也省略相應的文字描述。從第9圖係清楚表達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如第5圖所示)的第一引線2091從遮蔽層204延伸到該第一絕緣部208上,在第一絕緣部208下的第一電極導線2053a未被第一絕緣部 208覆蓋的一截與該第一引線2091連接。
第10圖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其整體結構大致與前述相同,在此即不贅述相同的元件及及符號,在本實施例所描述之元件與上述相同的,使用跟前面一致的元件符號。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不同處在於:除了前述的在該第一周邊區域203a界定有第一併聯區域207外,更包括一第二併聯區域307界定在該第二周邊區域203b,該第二併聯區域307包括複數第二絕緣部308及一第二周邊引線結構309。複數第二絕緣部308局部覆蓋該些第二電極導線2053b。第二絕緣部308可包含多層聚酯薄膜或無機材料。該第二周邊引線結構309位於該第二併聯區域307,並設置在該遮蔽層204上及延伸跨設在該第二絕緣部308上。該第二周邊引線結構309的材料與製程跟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相同。再者該第二周邊引線結構309包括複數第三引線3091、第四引線3092及第五引線3093,其中該第三引線3091連接一部分的第二電極導線2053b,該第四引線3092連接剩餘部分的第二電極導線2053b,該第五引線3093連接該等第一電極2051。
更詳言之,在各區間206內同一列橫向對應的第二電極2052(如圖中所示第一列對應的第二電極2052標號為RX1;第二至四列分別為RX2、RX3及RX4)的第二電極導線2053a分別經由第三引線2091及第四引線2092併聯,藉由併聯的方式減少第二電極導線2053b的接點數量。
再者該第二絕緣部308可以跟第一絕緣部208在同一步驟完成,該第二周邊引線結構309可以跟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在同一步驟完成。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觸控面板結構及其製作方法是讓每一區間206內的第二電極2052的第一電極導線2053a及第二電極導線2053b分別朝上與下延伸到該第一周邊區域203a與第二周邊區域203b,藉此縮短第一電極導線2053a及第二電極導線2053b的走線佈設所佔據的無效作動區A’的寬度距離。因此本創作的無效作動區A’跟第1圖的習知技術的無效作動區A比較,明顯的寬度縮減很多。如此一來,透明導電圖形205的第一電極2051及第二電極2052在基板201上的整體陣列分佈更加密集,進而提高觸控的靈敏度及觸控面板的線性度。再者,經由第一周邊引線結構209及/或第二周邊引線結構309與各區間206內的同一列的第二電極2052的第一電極導線2053a及/或第二電極導線2053b併聯,該周邊引線結構的引線數量少於該電極導線的數量,並藉由該引線的數量減少,引線的接點隨之減少,進而降低軟性電路板的尺寸及該接點與軟性電路板結合的不良率。最後,相較於習知技術,利用銀漿作為第一及第二周邊引線結構209、309可以降低訊號的傳輸阻抗,當感應訊號從該第一電極導線2053a及/或第二電極導線2053b傳輸到該第一及第二周邊引線結構209、309時,訊號的傳輸速度得以提升,進而提高感應的靈敏度。
雖然本創作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定者為準。
100‧‧‧觸控面板
101‧‧‧顯示區域
103‧‧‧周邊區域
103a‧‧‧上側區域
103b‧‧‧下側區域
103c‧‧‧右側區域
103d‧‧‧左側區域
106‧‧‧周邊引線
104‧‧‧導電感應圖形
1041‧‧‧第一感應電極
1043‧‧‧第二感應電極
1043‧‧‧區間
A‧‧‧無效作動區
200‧‧‧觸控面板
201‧‧‧基板
202‧‧‧顯示區域
203a‧‧‧第一周邊區域
203b‧‧‧第二周邊區域
203c‧‧‧第三周邊區域
203d‧‧‧第四周邊區域
204‧‧‧遮蔽層
205‧‧‧透明導電圖形
2051‧‧‧第一電極
2052‧‧‧第二電極
2053a‧‧‧第一電極導線
2053b‧‧‧第二電極導線
206‧‧‧區間
207‧‧‧第一併聯區域
208‧‧‧第一絕緣部
209‧‧‧第一周邊引線結構
2091‧‧‧第一引線
2092‧‧‧第二引線
210‧‧‧第二周邊引線結構
2101‧‧‧第三引線
307‧‧‧第二併聯區域
308‧‧‧第二絕緣部
309‧‧‧第二周邊引線結構
3091‧‧‧第三引線
3092‧‧‧第四引線
3093‧‧‧第五引線
A’‧‧‧無效作動區
第1圖為習知技術示意圖;第2圖為本創作基板及遮蔽層之示意圖;第3圖為本創作透明導電圖形形成在該顯示區域之示意圖;第4圖為本創作界定第一併聯區域及形成絕緣部之示意圖第5圖為本創作形成第一周邊引線結構之示意圖;第6A~6D圖為各列橫向對應的第二電極被第一周邊引線結構併聯之示意圖。第7圖為第5圖第一併聯區域內等效結構示意圖;第8圖為第5圖Y-Y’截線之層狀結構示意圖;第9圖為第5圖X-X’截線之層狀結構示意圖;第10圖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之示意圖。

Claims (18)

  1. 一種觸控面板,係包括:一基板,包含一顯示區域及一周邊區域位於該顯示區域的外側;一遮蔽層,位於該周邊區域上;至少一併聯區域,界定在該周邊區域內,該併聯區域包括複數絕緣部及一周邊引線結構設在該遮蔽層上並跨設在該絕緣部上;及複數第一電極及複數第二電極,該等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設在該顯示區域,其中每一第二電極具有一電極導線,該等電極導線從該顯示區域延伸到該併聯區域的遮蔽層上,並被該絕緣部覆蓋,其中該等電極導線未被該等絕緣部覆蓋的一凸出端與該周邊引線結構連結;其中該併聯區域內的該等電極導線係形成在該遮蔽層上,該等絕緣部係形成在該電極導線上,該周邊引線結構係形成在該等絕緣部及該等電極導線及該遮蔽層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周邊引線結構包括複數第一引線及複數第二引線,其中該等第一引線連接一部分的電極導線,該等第二引線連接剩餘部分的電極導線。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一部分的電極導線及剩餘部分的電極導線分別朝相反方向延伸。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等電極導線在該顯示區域佔據一無效作動區。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等第一電極、第二電極及 電極導線形成一透明導電圖形。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周邊區域包括一第一周邊區域、一第二邊區域、一第三周邊區域及一第四周邊區域,其中該第一周邊區域及第二周邊區域分別位於該顯示區域的第一側及相對該第一側的第二側,該第三周邊區域及第四周邊區域分別位於該顯示區域的第三側及相對該第三側的第四側。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周邊引線結構由金屬材料構成,其中該金屬材料包括銀漿、銅或鉬。
  8. 一種觸控面板,係包括:一基板,包含一顯示區域及至少一第一周邊區域及一第二周邊區域分別位於該顯示區域的相對兩側;一遮蔽層,位於該第一周邊區域及該第二周邊區域上;一透明導電圖形,設在該顯示區域,該透明導電圖形包括:複數第一電極;複數第二電極,對應該第一電極,且每一第二電極分別具有一電極導線,其中一部份的電極導線延伸到該第一周邊區域的遮蔽層上,剩餘部分的電極導線延伸到該第二周邊區域的遮蔽層上;及至少一併聯區域,界定在該第一周邊區域及該第二周邊區域其中任一周邊區域或任二周邊區域內,該併聯區域包括複數絕緣部及一周邊引線結構,該等絕緣部設在該電極導線上,該周邊引線結構設在該遮蔽層上且連接該等電極導線,並跨設在該等絕緣部上,其中該至少一併聯區域內的該等電極導線係形成在該遮蔽層上,該等絕緣部係形成在該電極導線上,該周邊引 線結構係形成在該等絕緣部及該等電極導線及該遮蔽層上。
  9. 一種觸控面板,係包括:一基板,包含一顯示區域、一第一周邊區域及一第二周邊區域,其中該第一周邊區域及第二周邊區域分別位於該顯示區域的第一側及相對該第一側的第二側;一遮蔽層,位於該第一周邊區域及該第二周邊區域上;一透明導電圖形,設在該顯示區域,該透明導電圖形包括:複數第一電極,間隔排列並界定複數個區間,其中每一區間位在每兩個第一電極之間;複數第二電極,設在每一區間內對應該第一電極,且每一區間內的一部分的第二電極分別具有一第一電極導線,剩餘部分的第二電極分別具有一第二電極導線,其中該等第一電極導線延伸至第一周邊區域的遮蔽層上,該等第二電極導線延伸至第二周邊區域的遮蔽層上;及一第一併聯區域,界定在該第一周邊區域內,包括複數第一絕緣部及一第一周邊引線結構,該等第一絕緣部設在該第一電極導線上,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設在該遮蔽層上且連接該等第一電極導線,並跨設在該等第一絕緣部上,其中該第一併聯區域內的該等第一電極導線係形成在該遮蔽層上,該等第一絕緣部係形成在該等第一電極導線上,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係形成在該等第一絕緣部及該等第一電極導線及該遮蔽層上。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包括複數第一引線及複數第二引線,其中該等第一引線連接一部分的第一電極導線,該等第二引線連接剩餘部分的第一電極導線。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基板更包括一第三周邊區域及第四周邊區域分別位於該顯示區域的第三側及相對該第三側的第四側。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遮蔽層,位於該第三及第四周邊區域上。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等第一引線從該第一周邊區域延伸經過該第三周邊區域到該第二周邊區域;該等第二引線從該第一周邊區域延伸經過該第四周邊區域到第二周邊區域。
  14.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併聯區域界定在該第二周邊區域內,該第二併聯區域包括複數第二絕緣部及一第二周邊引線結構,該等第二絕緣部設在該第二電極導線上,該第二周邊引線結構設在該遮蔽層上連接該等第二電極導線,並跨設在該等第二絕緣部上,其中該第二併聯區域內的該等第二電極導線係形成在該遮蔽層上,該等第二絕緣部係形成在該等第二電極導線上,該第二周邊引線結構係形成在該等第二絕緣部及該等第二電極導線及該遮蔽層上。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二周邊引線結構包括複數第三引線、複數第四引線及複數第五引線,其中該等第三引線連接一部分的第二電極導線,該等第四引線連接剩餘部分的第二電極導線,該等第五引線連接該等第一電極。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周邊引線結構及該第二周邊引線結構係由金屬材料構成,該金屬材料包括銀漿、銅或鉬。
  17. 如請求項9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等第一電極導線及第二電極導線分別朝相反方向延伸。
  18. 如請求項9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等第一電極導線及第二電極導線在顯示區域的每一區間內佔據一無效作動區。
TW101144245A 2012-11-27 2012-11-27 觸控面板 TWI6201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4245A TWI620103B (zh) 2012-11-27 2012-11-27 觸控面板
US13/726,197 US20140145971A1 (en) 2012-11-27 2012-12-23 TOUCH Pane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4245A TWI620103B (zh) 2012-11-27 2012-11-27 觸控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1311A TW201421311A (zh) 2014-06-01
TWI620103B true TWI620103B (zh) 2018-04-01

Family

ID=50772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4245A TWI620103B (zh) 2012-11-27 2012-11-27 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45971A1 (zh)
TW (1) TWI6201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1746B (zh) * 2013-04-20 2017-07-28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TW201545030A (zh) * 2014-05-30 2015-12-01 Henghao Technology Co Ltd 觸控面板及其形成方法
US9703439B2 (en) 2014-12-26 2017-07-11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sensor integrated type display device
CN104750347A (zh) * 2015-04-17 2015-07-01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及其制备工艺及触摸显示面板
WO2020073273A1 (zh) * 2018-10-11 2020-04-16 深圳柔显***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装置
TWI808413B (zh) * 2021-04-29 2023-07-11 位元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用於熱壓成型之透明導電基板結構
CN113655905B (zh) * 2021-08-11 2023-11-2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移动终端
CN116632004B (zh) * 2023-07-21 2023-10-10 上海韬润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差分对及集成电路布图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54807U (en) * 2008-11-03 2009-04-11 Emerging Display Technologies Co Lt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TW201029022A (en) * 2009-01-23 2010-08-01 Transtouch Technology Inc Injection molded touch panel
TW201044241A (en) * 2009-04-14 2010-12-16 Atmel Corp Two-dimensional position sensor
TWM433599U (en) * 2011-12-25 2012-07-11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Touch pan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23709A (ja) * 2009-06-18 2011-02-03 Shinko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54807U (en) * 2008-11-03 2009-04-11 Emerging Display Technologies Co Lt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TW201029022A (en) * 2009-01-23 2010-08-01 Transtouch Technology Inc Injection molded touch panel
TW201044241A (en) * 2009-04-14 2010-12-16 Atmel Corp Two-dimensional position sensor
TWM433599U (en) * 2011-12-25 2012-07-11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Touch pa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1311A (zh) 2014-06-01
US20140145971A1 (en) 2014-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0103B (zh) 觸控面板
US8946578B2 (en) Touch panel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585659B (zh) 電容式觸控面板及降低電容式觸控面板的金屬導體可見度之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
TWI459254B (zh) 觸控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5695235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17603B (zh) 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
CN203616740U (zh) 触摸板
TWI474230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472986B (zh) 觸控裝置及其靜電屏蔽方法
CN103164080A (zh) 具有静电防护结构的触控面板
TW201445379A (zh) 觸控面板
TW201407436A (zh) 觸控感測結構及觸控裝置
TWM523910U (zh) 觸控顯示裝置
TWI504983B (zh) 觸控面板
TWI512698B (zh) 具有觸控螢幕之平面面板顯示裝置
JP2013140566A6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法
TWI464638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CN103576975B (zh) 导电基板及触控面板
KR20130046348A (ko) 터치 패널
JP6735850B2 (ja) 静電容量式センサおよび機器
KR102254179B1 (ko) 터치 감지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3182005U (ja) タッチパネル
TWM450005U (zh) 觸控面板
CN202939578U (zh) 触控面板
TWI576727B (zh) 觸控裝置及其靜電屏蔽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