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6743B - 多用戶疊加傳輸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地台 - Google Patents

多用戶疊加傳輸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地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6743B
TWI606743B TW105131328A TW105131328A TWI606743B TW I606743 B TWI606743 B TW I606743B TW 105131328 A TW105131328 A TW 105131328A TW 105131328 A TW105131328 A TW 105131328A TW I606743 B TWI606743 B TW I60674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ts
redundant
bit stream
redundant bits
colum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1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4484A (zh
Inventor
林家鴻
謝欣霖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ublication of TW201714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4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67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674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5/00Suppression or limitation of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sourc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9Convolutional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6Parallel 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488Multiresolu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多用戶疊加傳輸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地台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多用戶疊加傳輸(multiuser superposition transmission,MUST)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地台。
現今至少存在二種傳統的多用戶疊加傳輸調度(multiuser superposition transmission schedule)。其中一種是非正交多重接取(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而另一種則是調適速率星座圖擴展多重接取(Rate-Adaptive Constellation Expansion Multiple Access,RA-CEMA/REMA)。
非正交多重傳輸技術對位於細胞邊緣(cell edge)的使用者,相較于傳統的正交多重接取(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OMA)而言,具有較佳的細胞覆蓋(cell coverage)及較高的輸送量(throughput),因而被廣泛地討論。為了改善OMA的使用者輸送量,非正交傳輸技術的使用者裝置(user equipments,UEs)需要增進其接收器的干擾消除能力(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capability)以消除其它使用者產生的干擾。
圖1繪示傳統NOMA傳送器的示意圖。NOMA傳送器被假設用來傳輸近程UE的使用者資料(UEN 訊息101)以及遠端UE的使用者資料(UEF 訊息111)。UEN 訊息101透過渦輪編碼器(Turbo Encoder)102編碼以產生編碼過的UEN 訊息101(CN ),而編碼過的UEN 訊息101(CN )再透過脈衝振幅調變器(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 PAM)103調變。同樣地,UEF 訊息111透過渦輪編碼器112編碼以產生編碼過的UEF訊息111(CF ),而編碼過的UEF 訊息111(CF )再透過脈衝振幅調變器113調變。
脈衝振幅調變器103的輸出,SN ,會依據PN 的平方根,透過倍增器104進行功率縮放,並且脈衝振幅調變器113的輸出,SF ,會依據PF 的平方根,透過倍增器114進行功率縮放,其中(PF > PN ),且PF + PN = 1。接著進行過功率縮放的輸出會被加法器121統合以產生傳輸符號Z,其中Z=+。需注意的是,對NOMA傳送器而言,將被傳輸的UEN 訊息101與UEF 訊息111具有不同的星座圖(constellation diagram)。由圖1的範例可知,將被傳輸的UEN 訊息101可依據2-PAM被調變,而將被傳輸的UEF 訊息111可依據4-PAM被調變。兩者原本為格雷映射(Gray Mapping)之星座圖結合後之聯合星座圖則會變成非格雷映射(Non-Gray Mapping)。聯合星座圖(joint constellation)增加了接收端的無線解調器與解碼器的複雜度。
圖2繪示傳統REMA(或RA-CEMA)傳送器的示意圖。對REMA傳送器而言,將被傳輸的近程UE的使用者資料(UEN 訊息101)透過渦輪編碼器102編碼以產生編碼過的UEN 訊息101(CN ),且將被傳輸的遠端UE的使用者資料(UEF 訊息111)透過渦輪編碼器112編碼以產生編碼過的UEF 訊息111(CF )。不馬上進行調變,CN 與CF 皆會先被傳輸至REMA功能221。REMA功能221實質上接取了CN 與CF ,並使用傳輸矩陣操作兩者。如圖2所示,傳輸矩陣包括與近程UE相關的列231、與遠端UE相關的列232、與可用資源要素(Resource Elements, REs)相關的行233。CN 與CF 會被傳輸矩陣操作並經由列置換(row permutation)以產生REMA功能的輸出(I)。輸出I可透過傳統的調變器如脈衝振幅調變器222調變,也因此相較於圖1的設計而言,只需要較低複雜度的接收器。
圖3A為MUST類別1(category 1)(NOMA)傳送器的示意圖。MUST類別1的傳送器與圖1的設計相似,是將需要被傳輸的兩個UE訊息(TB1、TB2)傳輸至編碼器(302a、302b),接著再被傳輸至調變器(303a、303b)。調變後的UE訊息被功率分配方塊304分配不同的功率,並接著被加法器305統合。揭示於3GPP TR 36.859的MUST類別1傳送器的相關細節均被引用已作為本發明的參考。
圖3B為MUST類別2(使用格雷映射(Gray mapping)的NOMA)傳送器的示意圖。MUST類別2的傳送器與圖1及圖3A的設計相似,是將需要被傳輸的兩個UE訊息(TB3、TB4)傳輸至編碼器(312a、312b)。編碼過的UE訊息被傳輸至聯合調變及功率分配方塊313,並由功率分配方塊313分配不同的功率,接著再被加法器314統合。聯合調變及功率分配方塊313是調變器303a、303b以及功率分配方塊304的結合,但使用了格雷映射。揭示於3GPP TR 36.859的MUST類別2傳送器的相關細節均被引用已作為本發明的參考。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LTE)(Rel-14 WI)的下行MUST傳送器及其聯合星座圖繪示於圖4。
圖5為MUST類別3(REMA)傳送器的示意圖。MUST類別3的傳送器與圖2的設計相似,是將需要被傳輸的兩個UE訊息(TB5、TB6)傳輸至編碼器(502a、502b)進行編碼,接著再被傳輸至與圖2 REMA功能方塊221的傳輸矩陣相似的方塊503。接著輸出會被傳輸至傳統調變映射器504。揭示於3GPP TR 36.859的MUST類別3傳送器的相關細節均被引用已作為本發明的參考。
在現今的LTE規範中,使用者資料在進行高階調變之前會先個別進行渦輪編碼,並被整合成多工(multiplexed)的形式。圖6繪示現有LTE規範中的傳統MUST傳送器。圖6的MUST傳送器接收UE的訊息位元(information bits)並透過渦輪編碼器602對單一個UE的訊息位元以編碼率R進行編碼。渦輪編碼器602產生L個具有二進位級別(binary levels)的二進位序列(binary string),所述的二進位序列被平行地傳輸至脈衝振幅調變器603中。因此,脈衝振幅調變器603的輸入是如圖6所示具有多個二進位級別(如:Xlevel 0 、Xlevel 1 、Xlevel 2 、Xlevel L-2 及Xlevel L-1 )的傳輸符號。
圖7繪示透過結合兩個UE的訊息而成的傳統非正交MUST傳送器的示意圖。在非正交傳輸的技術中,自BS分別傳輸至兩個UE的訊息訊號是獨立產生的。在圖7中,近程UE的訊息位元,bN ,以編碼率RN 傳輸至渦輪編碼器702a,且遠端UE的訊息位元,bF ,以編碼率RF 傳輸至渦輪編碼器702b。渦輪編碼器702a、702b的輸出透過符號級別(symbol-level)/碼字級別(codeword-level)MUST架構被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單一個使用者訊息會被單一個編碼器以特定的編碼率進行編碼。此外,現今的傳輸符號中,所有的級別都具有相同的編碼率。然而,分配給傳輸符號中的所有級別相同的傳輸速率並無法達到最佳的系統整體效能。
本發明提供一種多用戶疊加傳輸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地台。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多用戶疊加傳輸方法,適用於基地台。此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決定要被傳輸的第一位元流;對第一位元流進行編碼藉以產生第一編碼位元流,第一編碼位元流中的各符號分別具有多個二進位級別;決定第一編碼位元流中各個二進位級別的第一編碼率,其中第一編碼位元流中的至少二個級別具有不同的編碼率;以及基於第一編碼率附加第一多個冗餘位元。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基地台。此基地台包括傳送器、接收器以及處理電路。處理電路耦接傳送器及接收器,且經配置以至少用於:決定要被傳輸的第一位元流;對第一位元流進行編碼藉以產生第一編碼位元流,第一編碼位元流中的各符號分別具有多個二進位級別;決定第一編碼位元流中各個二進位級別的第一編碼率,其中第一編碼位元流中的至少二個級別具有不同的編碼率;以及基於第一編碼率附加第一多個冗餘位元。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若干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如前述,若傳輸符號的所有級別在編碼器中都具有相同的編碼率,則無法達到最佳的系統整體效能。因此,本發明提出一種可適用於基地台的下行傳送器的多用戶疊加傳輸的方法。本發明的方法包括決定編碼器中傳輸符號的各個二進位級別的編碼率,並依序在多用戶傳輸的架構中附加冗餘位元以改善使用了非正交傳輸技術的傳送器的效能。
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提出了增進現今通信系統效能的符號級別附加冗餘位元MUST(Symbol-Level Redundancy Bits-Attached MUST,S-RBA-MUST)傳送器及碼字級別附加冗餘位元MUST(Codeword-Level Redundancy Bits-Attached MUST,C-RBA MUST)傳送器。除了S-RBA-MUST傳送器外,C-RBA MUST傳送器也會根據速率判定規則(rate decision rule),針對編碼器選擇對應於編碼符號中各個級別的速率。而後,針對S-RBA-MUST傳送器,近程UE與遠端UE兩者皆具有各自的傳輸矩陣以決定可附加至各級別的冗餘位元數量。另一方面,針對C-RBA MUST傳送器,近程UE與遠端UE兩者具有同一個傳輸矩陣以決定可附加至各級別的冗餘位元數量。經由傳輸矩陣而被附加至各級別以調整傳輸速率的冗餘位元會等同於根據速率判定規則決定的速率。再者,聯合排程(co-scheduled)的UE需要知道與冗餘位元附加(redundancy bits attachments)相關的訊息,而此類訊息可透過多種方法傳輸,如透過RRC信令或實體下行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
首先描述選擇傳輸速率的概念。一般來說,根據填水理論(water filling theorem),應將最低的傳輸速率分配給最差的保護級別以使和速率(sum rate)最大化。參考圖8A所繪示用以闡示速率判定概念的8-PAM星座圖的實施例示意圖,b2應被分配最低的傳輸速率。可以用許多種技術來選擇對應於各級別的傳輸速率。容量規則是其中一種用來選擇對應於各級別的傳輸速率的速率判定方法。根據容量規則,各個級別的傳輸速率應選擇等同於等效通道的平均或最大容量。具體來說,以8-PAM調變為例,傳輸速率可表示為RL = CL ,其中RL 與CL 分別代表傳輸速率與第L個子通道的容量。
舉例來說,若一個系統採用了8-PAM調變架構以及自然映射(natural mapping)。若總體容量為2.5,則根據圖8B實施例,二進位級別為xlevel 0 、xlevel 1 以及xlevel 2 的容量可分別為C0 = 1,C1 = 0.95以及C2 = 0.52。因此,二進位級別為xlevel 0 、xlevel 1 以及xlevel 2 的傳輸速率可為R0 = 1,R1 = 0.95以及R2 = 0.52。若二UE的傳輸位元結合為一信噪比對(SNR pair)為(SNRUE#1 、SNRUE#2 ) = (10,20)且位元映射(bits mapper)為(xlevel 0 ,xlevel 1 ,xlevel 2 ) = (UE#1 ,UE#2 ,UE#2 )的8-PAM符號,則根據圖8B,C0 的SNR = 10dB且C1 、C2 的SNR = 20dB。除了容量規則外,也有其它種對應於不同實作設計考慮的速率判定規則被實施,如隨機編碼指數規則(coding exponent rule)或截止率規則(cutoff rate rule)。在各個二進位位元的傳輸速率被決定後,冗餘位元會被附加至各級別以改變各級別的傳輸速率。然而,傳輸冗餘位元“1”的機率必須等同于傳輸冗餘位元“0”的機率以維持正規化(normalized)的平均傳輸功率。
圖9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S-RBA-MUST傳送器的示意圖。各個UE的訊息位元個別地使用由速率判定規則決定的不同的編碼率來編碼,速率判定規則可例如是容量規則、截止率規則或編碼指數規則等等。然後,不同組的冗餘位元會分別被附加至近程UE及遠端UE對的編碼位元(coded bits)中。而後,各個UE的傳輸位元會被映射至調變器,並且,調變後的符號會被使用不同的功率結合。圖9中的注解符號PN 及PF 分別代表分配到近程UE訊號及遠端UE訊號的傳輸功率。
除了圖1的設計外,S-RBA-MUST傳送器更包括,步驟S911中,決定要被傳輸的第一位元流。第一位元流是近程UE(UEN )的訊息,即近程UE要接收的使用者資料。可由渦輪編碼器對第一位元流進行編碼藉以產生第一編碼位元流CN ,CN 輸出的各符號分別具有多個二進位級別,或換句話說,被編碼為平行的二進位流。速率判定模組901會決定第一編碼位元流(CN )中各個級別的第一編碼率。這表示各個級別可能會有不同的編碼率。冗餘附加模組902可基於第一編碼率接著附加第一多個冗餘位元以產生第一輸出(IN )。而後,第一輸出(IN )被脈衝振幅調變器調變並接著依據被功率縮放以產生第一調變位元流。
步驟S912中,渦輪編碼器接收要被傳輸的第二位元流並對第二位元流進行編碼藉以產生第二編碼位元流CF 。速率判定模組901會決定第二編碼位元流的第二編碼率。冗餘附加模組903會基於速率判定模組901所決定的第二編碼率接著附加第二多個冗餘位元以產生第二輸出(IF ),第二輸出(IF )被脈衝振幅調變器調變並依據被功率縮放以產生第二調變位元流。經功率縮放及調變後的第二輸出(IF )會與經功率縮放及調變後的第一輸出(IN )結合以形成傳輸符號。
在冗餘附加模組902、903的傳輸矩陣中,屬於近程UE的第一編碼位元流(CN )被標記為“N”,而屬於遠端UE的第二編碼位元流(CF )被標記為“F”。在本實施例中,速率判定模組901除了決定對應於各個通道編碼器的編碼率外,也決定各個級別的冗餘位元數量。各級別的冗餘位元數量可由(1)計算出。
其中N代表分配到UE對的RE的總數,Ri 代表level-i的傳輸速率,Nbitlevel,N 代表在一個符號級別MUST符號中被分配到近程UE的傳輸位元數量。應附加至遠端UE的冗餘位元的數量可由類似的方法計算出。
冗餘附加模組902、903的構造中更包括了附加第一多個冗餘位元至冗餘附加矩陣(redundancy attachment matrix)中。由於冗餘附加矩陣的第一列從不會有任何冗餘位元,故第一多個冗餘位元並不會出現在第一列。冗餘附加矩陣的第二列可具有第一數量冗餘位元。冗餘附加矩陣的第三列可具有第二數量冗餘位元。冗餘附加矩陣中沒有任何一列全部為冗餘位元。
圖10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4-PAM + 4-PAM S-RBA MUST傳送器的示意圖。和速率為1.774。在同樣功率分配的情況下,現今LTE Tx的符號級別MUST的和速率為1.6。由此可以發現S-RBA MUST與現今LTE Tx的符號級別MUST的最佳的速率判定及功率分配並不相同。在本發明提出的S-RBA MUST傳送器中,近程UE與遠端UE皆透過附加冗餘位元的方式調整各級別的編碼率。並且會決定對應UE的傳輸矩陣。
圖11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C-RBA MUST傳送器的示意圖。本實施例是透過新增的速率判定模組1101及冗餘附加模組1102來改善圖2的設計。類似於前述的實施例,各UE的訊息位元(UEN 、UEF )個別地使用由速率判定規則決定的不同的編碼率來編碼,速率判定規則可例如是容量規則、截止率規則或編碼指數規則等等。然後,冗餘位元會被附加至近程UE及遠端UE的編碼位元中。最後,各UE的傳輸位元(UEN 、UEF )在位元級別被結合,並被映射至脈衝振幅調變。各級別的冗餘位元數量可由(2)計算出。
其中N代表分配到UE對的RE的總數,R_i代表level-i的傳輸速率,j代表一個符號級別MUST符號中被分配到遠端UE的傳輸位元數量,而N_L代表在一個碼字級別MUST符號中所有級別的數量。類似地,應附加至遠端UE的冗餘位元的數量可由類似的方法計算出。
參考圖11,除了圖2的設計外,範例的C-RBA-MUST傳送器更包括,步驟S1111中,決定要被傳輸的第一位元流。第一位元流是近程UE(UEN )的訊息,即近程UE要接收的使用者資料。可由渦輪編碼器對第一位元流進行編碼藉以產生第一編碼位元流CN ,CN 輸出的各符號分別具有多個二進位級別,或換句話說,被編碼為平行的二進位流。速率判定模組1101會決定第一編碼位元流(CN )中各個級別的第一編碼率。這表示各個級別可能會有不同的編碼率。步驟S1112中,渦輪編碼器會接收要被傳輸的第二位元流並對第二位元流進行編碼藉以產生第二編碼位元流CF 。速率判定模組1101會決定第二編碼位元流(CF )中各個級別的第二編碼率。接著,冗餘附加模組1102可接收第一編碼位元流(CN )及第二編碼位元流(CF ),並且,基於第一編碼率及第二編碼率附加第一多個冗餘位元(R)以產生第一輸出(I)。而後,第一輸出(IN )被脈衝振幅調變器調變以產生調變位元流。
如圖11所示在傳輸矩陣中的冗餘附加模組1102,此處的組合中,屬於近程UE的第一編碼位元流(CN )被標記為“N”,屬於遠端UE的第二編碼位元流(CF )被標記為“F”,而冗餘位元被標記為“R”。傳輸矩陣會將結合具有第一多個冗餘位元的第一編碼位元流與具有第二多個冗餘位元的第二編碼位元流以產生輸出矩陣(I),輸出矩陣(I)接著被調變以產生傳輸符號。
同樣也針對在傳輸矩陣中的冗餘附加模組1102,例如,第一列可以是不包含冗餘位元的UEF 的訊息位元。在第二列中,可附加第一多個冗餘位元至UEF 的訊息位元中。在第三列中,可附加第二多個冗餘位元至UEF 的訊息位元中。其中一列可全部由UEF 的訊息位元組成,不包含任何的冗餘位元。在此特定列之後,可能有UEN 的訊息位元針對各行混合不同數量的冗餘位元,但冗餘附加矩陣中沒有任何一列全部為冗餘位元。
圖12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2+2 C-RBA MUST傳送器的示意圖。為求清楚起見,當使用-PAM調變時(其中a位元來自遠端UE,b位元來自近程UE),會表示為“F+Na+b”。在F+N2+2的情況下,使用CWIC接收器的C-RBA MUST的和速率為1.774。在同樣情況下,使用CWIC接收器的傳統LTE傳送器的碼字等級MUST的和速率為1.6。由F+N2+2的例子可知,C-RBA MUST與傳統LTE傳送器的碼字等級MUST的最佳速率判定是不同的。同樣地,在其它情況下,C-RBA MUST與傳統LTE傳送器的碼字等級MUST的最佳速率判定也是不同的。本發明提出的C-RBA MUST傳送器中,近程UE與遠端UE皆透過附加冗餘位元的方式調整各級別的編碼率。傳輸矩陣被決定以適應近程UE與遠端UE兩者。
圖13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產生冗餘位元的示意圖。如前述,“0”及“1”的數量必須相同以維持歸一化的平均傳輸功率。產生冗餘位元的其中一種方法是使用固定序列(fixed sequence)1301,例如交替著“0”與“1”模式。更進一步的,“0”與“1”的序列也可由產生偽隨機序列(pseudo random sequence)的加擾序列產生器(scrambling sequence generator)1302產生。偽隨機序列可根據服務基地台的細胞識別碼(cell identifier,cell ID)產生。然而,接收器必須認得所述細胞識別碼。同樣地,偽隨機序列也可根據使用者裝置識別碼(UE ID)產生。在此情況下,接收器必須認得其它聯合排程的UE的UE ID。此種訊息可被UE偵測或可由基地台外部接收。此外,基地台需通知聯合排程的UE傳輸訊號是否包含了冗餘位元。
圖14A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本發明所提出的適用於基地台的傳送器的多用戶疊加傳輸(MUST)的方法的流程圖。步驟S1401中,傳送器具有要被傳輸的位元流。所述位元流要被傳輸至近程UE或遠端UE。步驟S1402中,傳送器對所述位元流進行編碼藉以產生第一編碼位元流,第一編碼位元流中的各符號分別具有多個二進位級別。步驟S1403中,傳送器決定第一編碼位元流中各個二進位級的編碼率。這表示各個級別可能會有不同的編碼率。步驟S1404中,傳送器基於編碼率附加多個冗餘位元。
圖14B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範例基地台的硬體的功能方塊圖。範例的基地台包括但不限於處理電路1401、電性連接至所述處理電路1401的傳送器1402、接收器1403以及儲存媒體1404。傳送器1402及接收器1403經配置以無線地傳輸及接收射頻訊號。處理電路1401經配置以實施圖8~圖14A中提出的多用戶疊加傳輸(MUST)的方法。處理電路1401的功能可使用一或多個可程式設計單元(programmable unit)如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數位訊號處理(DSP)晶片、場可程式設計閘陣列(FPGA)等實現。處理電路1401的功能也可使用獨立的電子元件或IC,以硬體或軟體的方式實現。儲存媒體1404可以是快閃碟(flash drive)、硬碟(hard drive)或任何提供暫時或永久存儲的儲存硬碟(storage drive)。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1、201‧‧‧UEN訊息
111、211‧‧‧UEF訊息
102、112、202、212、602、702a、702b‧‧‧渦輪編碼器
103、113、222、603‧‧‧脈衝振幅調變
104、114‧‧‧倍增器
121、305、314‧‧‧加法器
221‧‧‧REMA功能
231‧‧‧與近程UE相關的列
232‧‧‧與遠程UE相關的列
233‧‧‧與可用REs相關的行
302a、302b、312a、312b、502a、502b‧‧‧編碼器
303a、303b、504‧‧‧傳統調變映射器
304‧‧‧功率分配方塊
313‧‧‧聯合調變及功率分配方塊
503‧‧‧碼字位元到星座圖標籤功能
703‧‧‧符號級別/碼字級別MUST架構
901、1101‧‧‧速率判定模組
902、903、1102‧‧‧冗餘附加模組
1401‧‧‧處理電路
1402‧‧‧傳送器
1403‧‧‧接收器
1404‧‧‧儲存媒體
1301‧‧‧固定序列
1302‧‧‧加擾序列產生器
b‧‧‧訊息位元
b1、b2‧‧‧編碼過的UE訊息
bN‧‧‧近程UE的訊息位元
bF‧‧‧遠端UE的訊息位元
C0‧‧‧Xlevel 0的容量
C1‧‧‧Xlevel 1的容量
C2‧‧‧Xlevel 2的容量
CN‧‧‧第一編碼位元流
CF‧‧‧第二編碼位元流
Es/N0‧‧‧信噪比
I‧‧‧REMA功能的輸出
IN‧‧‧第一輸出
IF‧‧‧第二輸出
PN‧‧‧近程UE訊號的傳輸功率
PF‧‧‧遠端UE訊號的傳輸功率
R、RN、RF‧‧‧編碼率
RF,level 0、RN,level 0、R0‧‧‧level-0的傳輸速率
RF,level 1、RN,level 1、R1‧‧‧level-1的傳輸速率
R2‧‧‧level-2的傳輸速率
R3‧‧‧level-3的傳輸速率
S911、S912、S1111、S1112、S1401、S1402、S1403、S1404‧‧‧步驟
SN‧‧‧脈衝振幅調變器103的輸出
SF‧‧‧脈衝振幅調變器113的輸出
S‧‧‧脈衝振幅調變器603的輸出、符號級別/碼字級別MUST架構703的輸出
TB1、TB2、TB3、TB4、TB5、TB6‧‧‧UE訊息
Xlevel 0、Xlevel L、Xlevel I、Xlevel L-2、Xlevel I-2、Xlevel m-2、Xlevel L-1、Xlevel I-1、Xlevel m-1‧‧‧二進位級別
Z‧‧‧符號
圖1繪示傳統NOMA傳送器的示意圖。 圖2繪示傳統REMA傳送器的示意圖。 圖3A依據3GPP TR 36.859繪示MUST類別1(NOMA)傳送器的示意圖。 圖3B依據3GPP TR 36.859繪示MUST類別2(使用格雷映射的NOMA)傳送器的示意圖。 圖4繪示LTE(Rel-14 WI)的下行MUST及其聯合星座圖的示意圖。 圖5依據3GPP TR 36.859繪示MUST類別3(REMA)傳送器的示意圖。 圖6繪示傳統MUST傳送器的示意圖。 圖7繪示透過結合兩個UE的訊息而成的傳統非正交MUST傳送器的示意圖。 圖8A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用以闡示速率判定概念的8-PAM星座圖的示意圖。 圖8B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在8-PAM調變下呈現出各級別容量的示意圖。 圖9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S-RBA-MUST傳送器的示意圖。 圖10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4-PAM + 4-PAM S-RBA MUST傳送器的示意圖。 圖11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C-RBA MUST傳送器的示意圖。 圖12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2+2 C-RBA MUST傳送器的示意圖。 圖13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產生冗餘位元的示意圖。 圖14A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本發明所提出的適用於基地台的多用戶疊加傳輸的方法的流程圖。 圖14B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繪示範例基地台的硬體的功能方塊圖。
S1401、S1402、S1403、S1404‧‧‧步驟

Claims (18)

  1. 一種多用戶疊加傳輸方法,適用於一基地台,其中包括:決定要被傳輸的一第一位元流;決定要被傳輸的一第二位元流;對所述第一位元流進行編碼藉以產生一第一編碼位元流,所述第一編碼位元流中的各符號分別具有多個二進位級別;對所述第二位元流進行編碼藉以產生一第二編碼位元流;決定所述第一編碼位元流中各個所述二進位級別的一第一編碼率,其中所述第一編碼位元流中的至少二個所述級別具有不同的編碼率;決定所述第二編碼位元流的一第二編碼率;基於所述第一編碼率附加一第一多個冗餘位元,並調變所述第一編碼位元流藉以產生一第一調變位元流,其中所述第一編碼位元流具有附加的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基於所述第二編碼率附加一第二多個冗餘位元,並調變所述第二編碼位元流藉以產生一第二調變位元流,其中所述第二編碼位元流具有附加的所述第二多個冗餘位元;以及結合所述第一調變位元流與所述第二調變位元流以產生一傳輸符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更包括:結合經由一第一功率等級縮放的所述第一調變位元流與經由 一第二功率等級縮放的所述第二調變位元流以產生所述傳輸符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基於所述第二編碼率附加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包括:附加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至一冗餘附加矩陣中,其中所述冗餘附加矩陣中的第一列不具有任何冗餘位元,所述冗餘附加矩陣中的第二列具有一第一數量冗餘位元,所述冗餘附加矩陣中的第三列具有一第二數量冗餘位元,並且所述冗餘附加矩陣中沒有任何一列全部為冗餘位元。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更包括:於一傳輸矩陣中結合具有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的所述第一編碼位元流與具有所述第二多個冗餘位元的所述第二編碼位元流以產生一輸出矩陣;以及調變所述輸出矩陣以產生所述傳輸符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傳輸矩陣包括:用於一近程用戶的一第一列位元,其中所述第一列位元附加了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以及用於一遠端用戶的第二列位元,其中所述第二列位元附加了所述第二多個冗餘位元。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傳輸矩陣更包括:用於一近程用戶的第三列位元,其中所述第三列位元不具任何冗餘位元;以及用於一遠端用戶的第四列位元,其中所述第四列位元不具任何冗餘位元,其中所述傳輸矩陣中沒有任何一列全部為冗餘位元。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決定所述第一編碼率包括:依據容量規則、截止率規則或編碼指數規則來決定所述第一編碼率。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是依據一固定序列或一偽隨機序列而產生,所述偽隨機序列是由細胞識別碼或使用者裝置識別碼而產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更包括:通知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其中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嵌入於無線資源控制信令或下行控制訊息之中。
  10. 一種基地台,其中包括:傳送器;接收器;以及處理電路,耦接所述傳送器及所述接收器,且所述處理電路經配置以至少用於: 決定要被傳輸的一第一位元流;決定要被傳輸的一第二位元流;對所述第一位元流進行編碼藉以產生一第一編碼位元流,所述第一編碼位元流中的各符號分別具有多個二進位級別;對所述第二位元流進行編碼藉以產生一第二編碼位元流;決定所述第一編碼位元流中各個所述二進位級別的一第一編碼率,其中所述第一編碼位元流中的至少二個所述級別具有不同的編碼率;基於所述第一編碼率附加一第一多個冗餘位元,並調變所述第一編碼位元流藉以產生一第一調變位元流,其中所述第一編碼位元流具有附加的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基於所述第二編碼率附加第二多個冗餘位元,並調變所述第二編碼位元流藉以產生一第二調變位元流,其中所述第二編碼位元流具有附加的所述第二多個冗餘位元;以及結合所述第一調變位元流與所述第二調變位元流以產生一傳輸符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基地台,其中所述處理電路更經配置以用於:結合經由一第一功率等級縮放的所述第一調變位元流與經由一第二功率等級縮放的所述第二調變位元流以產生所述傳輸符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基地台,其中所述處理電路更經配置以用於基於所述第二編碼率附加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包括:附加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至一冗餘附加矩陣中,其中所述冗餘附加矩陣中的第一列不具有任何冗餘位元,所述冗餘附加矩陣中的第二列具有一第一數量冗餘位元,所述冗餘附加矩陣中的第三列具有一第二數量冗餘位元,並且所述冗餘附加矩陣中沒有任何一列全部為冗餘位元。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基地台,其中所述處理電路更經配置以用於:於一傳輸矩陣中結合具有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的所述第一編碼位元流與具有所述第二多個冗餘位元的所述第二編碼位元流以產生一輸出矩陣;以及調變所述輸出矩陣以產生所述傳輸符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基地台,其中所述傳輸矩陣包括:用於一近程用戶的第一列位元,其中所述第一列位元附加了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以及用於一遠端用戶的第二列位元,其中所述第二列位元附加了所述第二多個冗餘位元。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基地台,其中所述傳輸矩陣更包括: 用於一近程用戶的第三列位元,其中所述第三列位元不具任何冗餘位元;以及用於一遠端用戶的第四列位元,其中所述第四列位元不具任何冗餘位元,其中所述傳輸矩陣中沒有任何一列全部為冗餘位元。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基地台,其中所述處理電路經配置以用於決定所述第一編碼率包括:依據容量規則、截止率規則或編碼指數規則來決定所述第一編碼率。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基地台,其中所述處理電路經配置以用於產生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其中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是依據一固定序列或一偽隨機序列而產生,所述偽隨機序列是由細胞識別碼或使用者裝置識別碼而產生。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基地台,其中所述處理電路更包括:通知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其中所述第一多個冗餘位元嵌入於無線資源控制信令或下行控制訊息之中。
TW105131328A 2015-10-02 2016-09-29 多用戶疊加傳輸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地台 TWI6067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236149P 2015-10-02 2015-10-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4484A TW201714484A (zh) 2017-04-16
TWI606743B true TWI606743B (zh) 2017-11-21

Family

ID=58448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1328A TWI606743B (zh) 2015-10-02 2016-09-29 多用戶疊加傳輸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地台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25695B2 (zh)
CN (1) CN106561013B (zh)
TW (1) TWI60674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317B (zh) * 2019-05-08 2021-09-01 國立臺灣大學 一種通訊系統及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19172B2 (en) * 2015-06-21 2019-09-17 Lg Electronics Inc. Downlink power allocation method for must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EP3472955B1 (en) * 2016-07-29 2020-09-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Encod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decoding device and method
CN109391457A (zh) 2017-08-04 2019-02-26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适用于非正交多址通信***的传输器及传输方法
US11050532B2 (en) * 2018-04-06 2021-06-2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CN110505036A (zh) * 2018-05-17 2019-11-26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传输以极化码编码的数据的方法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US11032018B1 (en) * 2018-07-16 2021-06-08 Perspecta Labs Inc. Power multiplexed radiofrequency signal processing
CN110336644B (zh) * 2019-07-15 2020-12-15 杭州泽铭睿股权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高维调制下的分层编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89698A (ko) * 2004-03-05 2005-09-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어레이 안테나를 갖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장치 및 방법
US8489128B2 (en) 2005-10-31 2013-07-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Efficient transmission on a shared data channe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P1901496B1 (en) * 2006-09-12 2010-09-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Link adaptation dependent on control signaling
EP1901491A1 (en) * 2006-09-12 2008-03-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ink adaptation dependent control signaling
US8122330B2 (en) * 2007-08-06 2012-02-21 Alcatel Lucent Rate-adaptive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or optical transport systems
US8209578B2 (en) 2008-03-11 2012-06-26 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 Netherlands, B.V. Systems using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 for correcting errors
WO2010087175A1 (ja) * 2009-01-29 2010-08-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JP4898858B2 (ja) 2009-03-02 2012-03-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符号化器、復号化器及び符号化方法
US8260356B2 (en) 2009-06-18 2012-09-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dicating method used to scramble dedicated reference signals
US8781006B2 (en) * 2010-05-21 2014-07-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adaptation i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953517B2 (en) * 2010-06-23 2015-02-1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ng code rate
US9374184B2 (en) 2012-03-23 2016-06-2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Controlling of code block to physical layer mapping
US10063672B2 (en) 2014-10-02 2018-08-28 Acer Incorporated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parameter configurations
US9680578B2 (en) 2014-12-30 2017-06-13 Mediatek Inc. Soft packet combining for superposition coding
US9893843B2 (en) 2014-12-30 2018-02-13 Mediatek Inc. Rate matching and soft channel bits storage for superposition coding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317B (zh) * 2019-05-08 2021-09-01 國立臺灣大學 一種通訊系統及其方法
US11283652B2 (en) 2019-05-08 2022-03-22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4484A (zh) 2017-04-16
CN106561013B (zh) 2019-09-10
US9825695B2 (en) 2017-11-21
US20170099098A1 (en) 2017-04-06
CN106561013A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6743B (zh) 多用戶疊加傳輸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地台
US845855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KR102017960B1 (ko) 복소 차원 당 작은 프로젝션을 갖는 코드북 생성 시스템 및 방법과 이들의 활용
CN110650542B (zh) 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KR100605813B1 (ko) 초 광대역 통신시스템에서 헤더정보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KR101096309B1 (ko) 코드 블록 자원 요소 경계를 유지하기 위한 레이트 매칭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889163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20090125188A (ko) Usf 코딩
US20180367238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KR20110067594A (ko) 다이버시티를 이용하여 채널을 구성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7133407A1 (zh) 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JP2022513211A (ja) 準直交マルチアクセスベースwlanシステムのための時空間ブロックコード
KR101405457B1 (ko) 그룹 변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송신 장치
US11012181B2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CN110024346A (zh) 用于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发送端设备
CN109952726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终端、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JP2003204313A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4377624B2 (ja) 送信機、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シンボル送信方法
WO2017148430A1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WO2019021776A1 (ja)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KR20160091791A (ko) 비직교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의 제어 채널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