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4106B - Pillar structure and protective grid - Google Patents

Pillar structure and protective gri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4106B
TWI604106B TW101133094A TW101133094A TWI604106B TW I604106 B TWI604106 B TW I604106B TW 101133094 A TW101133094 A TW 101133094A TW 101133094 A TW101133094 A TW 101133094A TW I604106 B TWI604106 B TW I6041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force
pillar structure
deformation
base end
protective n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3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0943A (zh
Inventor
Kazuki Fukunaga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Zenith Pip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Zenith Pip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Zenith Pipe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1330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410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10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09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4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4106B/zh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Affording Protection Of Roads Or Walls For Sound Insulation (AREA)

Description

支柱構造體及防護柵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適於吸收落石、崩落土砂、雪崩等動態荷重或積雪壓等靜態荷重(以下稱為「能量」)之能量吸收技術,更詳細而言係關於能有效吸收能量之支柱構造體及防護柵。
一般而言,在此種防護柵之支柱,為了對抗彎曲與軸力以鋼材或混凝土填充鋼管等之剛性體形成,但習知支柱較重,不僅不易搬入山岳地之設置現場,且在現場之安裝作業亦有賴於重型機器,施工性是一問題。
又,在專利文獻1揭示使高剛性之主支柱、高剛性之斜向支柱及複數條連結繩組合之支柱構造體及使用此之雪崩防護柵。
此支柱構造體之構成,係使兩支柱交叉成X形,將斜向支柱之基端以地錨固定在斜面,以連結繩分別連接兩支柱之自由端間與基端間。防護網之上下邊固定在主支柱之上部與斜向支柱之下部。
以兩支柱之壓縮耐力與連結繩之張力對抗作用在防護網之雪荷重。
申請人為了解決專利文獻1揭示之防護柵具有之問題點,先前提出了一種以具有可撓性之複數個棒材構成主支柱與斜向支柱之支柱構造體及使用此之防護柵(專利文獻 2)。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6383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0-255648號公報
之前之專利文獻1記載之防護柵具有以下之問題。
(1)主支柱及斜向支柱雖具有高壓縮強度,但不具有荷重之吸收功能。
因此,當超過預期之軸力作用於主支柱及斜向支柱,則支柱會突發地折斷破損而喪失柵功能。
(2)當雪崩或落石等高速或局部之荷重作用於防護柵時,則不僅是壓縮力、連彎曲力或扭曲力亦一併施加於各支柱。
由於支柱構造體無法因應彎曲力或扭曲力,因此容易失去支柱構造體之穩定平衡。若失去平衡則支柱構造體會突發地破損。
(3)構成支柱構造體之主支柱及斜向支柱之基端雖容許沿著斜面傾斜方向之旋動,但往與斜面傾斜方向正交方向之旋動受到限制。
因此,當較大之力往與斜面傾斜正交方向作用於支柱構造體,則兩支柱之基端之軸支部位會破損。
(4)當複數個支柱構造體中之一部分支柱因上述(1)~(3)而破損,則支柱構造體之破損會連鎖性擴張,失去作為防護柵整體之功能。
(5)為了修復破損之支柱構造體,必須重新更換一個支柱構造體,而更換需要很多時間、勞力及成本。
專利文獻2記載之防護柵具有以下之應改善點。
(1)為了使荷重適當地分散在主支柱及斜向支柱,依照設計模型設置各支柱之彈性與硬度之平衡、各支柱之交叉角度、連結繩之強度、及兩支柱下部之安裝距離是重要的。
由於山的斜面並非平滑之一定梯度,有多數起伏,因此不易依照上述設計模型設置支柱構造體。
因此,若犧牲設計模型而因應各設置現場之起伏設置支柱構造體,則兩支柱之基端間之安裝距離或防護網之豎立角度變不均勻,尤其是在防護網大幅傾斜之部位會有柵高變低之缺陷。
(2)支柱構造體成為決定主支柱及與斜向支柱之衰減作用之分擔比例之構造。
如上所述,當受到斜面起伏之影響而兩支柱之交叉角度或安裝間隔變動,則衰減作用之分擔比例會以各支柱構造體之單位產生變化,不易正常地算出各支柱構造體之衰減性能。
尤其是一旦失去彈性變形之各支柱之衰減平衡時,則不僅無法發揮原本之衰減性能,亦會產生受到第一次衝擊時柵高極端變形降低而無法因應後續衝擊之情形。
(3)支柱構造體之尺寸平衡雖設計成具有某種程度之餘裕,但當支柱構造體之尺寸平衡超過容許值,則對能量吸收性能造成影響,無法發揮穩定性能。
(4)為了避免斜面起伏之影響而取得支柱構造體之尺寸平衡,必須個別地設計構成支柱構造體之各資材之尺寸,資材之加工或組裝等變複雜。
(5)在組裝支柱構造體時,由於兩支柱會撓曲,因此組裝不易。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之點而構成,其目的在於提供至少滿足下列之一之支柱構造體及衝擊吸收柵。
(1)支柱構造體能正常地發揮衰減性能。
(2)即使在斜面起伏變化之現場,亦能將防護網承受面之豎立角度與柵高保持一定。
(3)可在避免支柱構造體受損之同時、有效吸收作用在防護網承受面之能量。
(4)即使彎曲力或扭曲力施加於支柱構造體亦不會破損。
(5)不僅對積雪壓等靜態荷重,對落石、雪崩等動態荷重之因應性亦優異。
(6)支柱構造體具有自我復原性,衝擊吸收柵之修復性優異。
(7)可隨著衝擊吸收柵資材之輕量化,謀求施工性之改善與成本降低。
本申請第1發明之衝擊吸收柵之支柱構造體,該衝擊吸收柵係隔著間隔張設防護網,其特徵在於,具備:軸力吸收體,將基端固定在斜面而豎設成傾倒自如;變形誘導體,與該軸力吸收體交叉配置,且將基端固定在斜面而豎 設成傾倒自如;以及第一至第三連結材,分別連結該軸力吸收體與變形誘導體之自由端之間、變形誘導體之自由端與軸力吸收體之基端之間、及軸力吸收體之自由端與變形誘導體之基端之間;以限制兩端之複數個彈性桿構成該軸力吸收體;以剛性材構成該變形誘導體;在該第一或第二連結材之一部分安裝長度調整具以能調整該第一或第二連結材之長度;使作用在該變形誘導體之軸力透過該第一至第三連結材往該軸力吸收體誘導。
再者,在上述衝擊吸收柵之支柱構造體,以集束板連結該複數個彈性桿之自由端之間,且在彈性桿螺合螺帽以定位集束板,使該集束板之設置位置能沿著彈性桿位移。
再者,在上述衝擊吸收柵之支柱構造體,具備將該軸力吸收體與變形誘導體之基端分別固定之錨。
本申請第2發明之衝擊吸收柵,具備隔著間隔豎設之複數個支柱構造體與在支柱構造體之間張設之防護網,其特徵在於:使用上述任一支柱構造體;將軸力吸收體之基端固定在谷側斜面,且將與該軸力吸收體交叉配置之變形誘導體之基端固定在山側斜面以豎設該支柱構造體;在相鄰之構成該各支柱構造體之軸力吸收體之自由端之間懸吊張設防護網之上邊。
再者,在上述衝擊吸收柵,將防護網之下邊安裝在該變形誘導體之基端、或將防護網之下邊固定在山側斜面。
本發明中「能量」不僅包含落石或雪崩等動態荷重,亦包含積雪壓等靜態荷重產生之動能及位能。
本發明中「彈性變形」包含往軸力吸收體之長邊方向之壓縮變形、以該長邊方向為軸心之扭曲變形、往其他各種方向之撓曲變形。
根據本發明,可獲得下述效果中至少任一個。
(1)將柔構造之軸力吸收體與剛構造之變形誘導體組合而成之支柱構造體,傳遞能量之構件(變形誘導體等)與吸收能量之構件(軸力吸收體)之功能明確。
是以,即使有斜面起伏之影響,各支柱構造體亦能正常地發揮衰減性能。
(2)由於軸力吸收體與變形誘導體之功能明確,因此能正確地進行支柱構造體整體之能量吸收量之計算,且亦容易選定與功能對應之構件。
(3)即使斜面有起伏,以安裝在連結材之長度調整具調整連結材之全長,藉此能將防護網之承受面之豎立角度與柵高保持一定。
(4)在軸力吸收體之自由端,藉由任意地調整防護網之上邊之垂下高度,能將軸力吸收體與變形誘導體之安裝距離保持一定,可進一步正確地保持防護網之承受面之豎立角度與柵高。
(5)在維持軸力吸收體之豎立性之狀態下使其彈性變形以容許吸收,能有效地吸收作用在防護網之承受面之能量。
(6)由於軸力吸收體發揮緩衝功能,因此可避免變形誘導體及複數個連結材之破損,可避免衝擊吸收柵突發地喪 失功能。
(7)支柱構造體之構成構件能簡化,可大副削減製作成本。
(8)藉由以複數個彈性桿構成軸力吸收體,能在各種方向彈性變形。因此,即使對因來自非預期方向之荷重產生之變形力或扭曲力,亦能使應力不會過度集中在彈性桿之基端而有彈性地追隨變形。
(9)由於可謀求構成支柱構造體之軸力吸收體與變形誘導體等之輕量化,因此支柱構造體往現場之搬運性及組裝性變佳,可謀求施工性之改善與成本降低。
(10)由於支柱構造體具有自我復原性,因此衝擊吸收柵之修復性優異。
(11)不僅積雪等靜態荷重,即使對落石、雪崩等動態荷重亦能發揮充分之能量吸收性能。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
(實施例1)
(1)衝擊吸收柵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衝擊吸收柵之立體圖,圖2係顯示支柱構造體10之側視圖,圖3係顯示從斜面谷側觀察之支柱構造體10之模型圖。
本發明之衝擊吸收柵,係藉由在斜面11等隔著間隔設置之複數個支柱構造體10與在支柱構造體10之間張設之 防護網40構成。
又,圖1中,符號18為在端部之支柱構造體10與斜面11之間張設之單數或複數條備用繩。
(2)支柱構造體
支柱構造體10為兼具吸收以承受面41承受之能量之功能與支柱功能之構造體,具備:軸力吸收體20,將基端固定在谷側斜面而豎設成在斜面11旋動自如;變形誘導體30,與軸力吸收體20交叉配置,且將基端固定在山側斜面而豎設成在斜面11旋動自如;以及非伸縮性之第一至第三連結材12~14,分別連結軸力吸收體20與變形誘導體30之各自由端之間、及軸力吸收體20與變形誘導體30之各自由端與基端(斜面11)之間。
軸力吸收體20與變形誘導體30之交叉角度與各連結材12~14之全長係設成如下關係,即使作用在承受面41之能量分散傳遞至軸力吸收體20與各連結材12~14並同時使軸力吸收體20作用為軸力。
接著,詳細說明支柱構造體10之細節。
(2.1)軸力吸收體
軸力吸收體20為具有藉由壓縮變形吸收作用在承受面41之能量之減振器功能之彈性構造體,由限制兩端部之複數個彈性桿21構成。
本例中,雖說明以二個彈性桿21,21構成軸力吸收體20之情形,但彈性桿21之個數適當即可,為一個或三個以上亦可。
彈性桿21之素材可適用例如棒鋼、彈簧鋼等金屬材料或樹脂等彈性材料。
在彈性桿21之周面形成有螺紋,可調整防護網40上邊之懸吊高度。
(2.1.1)軸力吸收體之基端側之構造
如圖2~圖4所示,彈性桿21之基端係藉由支軸22旋動自如地樞支在接地板23之支承托架24,在接地板23打設錨25以固定在斜面11。
(2.1.2)軸力吸收體之自由端之構造
如圖2、圖3所示,在各彈性桿21之自由端螺接有上下一對螺帽26,26。
複數個彈性桿21之自由端之間,貫插配置上下一對集束板27,27,將兩彈性桿21,21之自由端集束成不能分離。
外裝在各彈性桿21上部之管28與集束板27,27在維持限制彈性桿21之狀態下可滑動移動,藉由使上下一對螺帽26,26之螺接位置上下,能將集束板27,27之設置位置沿著彈性桿21調整成任意高度。
此外,各集束板27,27與管28雖分別為個別體,但下位之集束板27與管28為一體構造亦可。
在各彈性桿21上部之管28,不能分離地繫留用以垂下防護網40之上繩15之端部,在集束板27不能分離地繫留第一及第三連結材12,14之各上端。
調整防護網40上邊之懸吊高度之手段,並不限於螺帽26,26,可適用銷固定或熔接等能在彈性桿21之任意位置 定位集束板27之公知定位手段。
(2.2)變形誘導體
變形誘導體30係以位於構成軸力吸收體20之彈性桿21,21之間之形態與軸力吸收體20交叉。
變形誘導體30為具有將作用在承受面41之能量作為軸力吸收體20之軸力誘導之功能之剛性材,例如以鋼管等構成。
為了發揮上述功能,變形誘導體30之壓縮強度大於軸力吸收體20。
(2.2.1)變形誘導體之基端之樞支構造
如圖2所示,變形誘導體30之基端係藉由支軸31旋動自如地樞支在接地板32之支承托架33,在接地板32打設錨34以固定在斜面11。
如圖5放大所示,在於接地板32豎立形成之前方連接片32a連結第三連結材14之下端,在往左右斜向方向豎立形成之各側方連接片32b,32b連結連接於防護網40下邊之下繩16,16。
(2.2.2)變形誘導體之自由端
如圖2所示,在變形誘導體30之自由端突設有掛止用之突起35,能定位連接繫留在變形誘導體30之自由端之第一及第二連結材12,13之一端之環部。
第一及第二連結材12,13之繫留手段並不限於突起35,可適用公知繫留手段。
(2.3)連結材
各連結材12~14能以拉伸耐力優異之例如鋼製或纖維製之繩、鋼棒、鋼板等構成。
第一連結材12連結軸力吸收體20之自由端與變形誘導體30之自由端之間,第二連結材13連結變形誘導體30之自由端與軸力吸收體20之基端側之間,第三連結材14連結軸力吸收體20之自由端與變形誘導體30之基端之間。
又,第一~第三連結材12~14以一個連續構件構成亦可。
本發明中,由於軸力吸收體20具有緩衝功能,因此與以往相較,各連結材12~14之張力負擔與各錨25,34之負擔變小。
本發明中,針對在第二連結材13之途中安裝可在現場調整長度之長度調整具17之情形進行說明。
長度調整具17除了鬆緊螺旋扣等之外,亦可適用能耐張力之公知調整具。
(3)防護網
防護網40為具有承受面41之構造體,包含例如金網、或繩製網、或組合此等之公知網。
又,防護網40除了具有複數個跨距之全長者之外,分割成支柱構造體10之一個跨距單位者亦可。
防護網40配置在山側斜面,其上邊安裝垂下於軸力吸收體20之自由端。
本例中,將防護網40之上邊安裝在橫架於軸力吸收體20之自由端之間之上繩15,且將防護網40之下邊安裝在橫架於變形誘導體30之基端之間之下繩16。
(衝擊吸收柵之組裝)
接著,說明衝擊吸收柵之組裝方法。
(1)資材之搬入
將構成衝擊吸收柵之支柱構造體10與防護網40搬入至現場。
在搬入資材時,由於構成支柱構造體10之棒鋼製之彈性桿21或連結材12~14拆解輕量化成作業員可搬運之重量,因此即使現場為山岳地帶亦容易搬入資材。
(2)支柱構造體之組裝
參照圖1、圖2說明支柱構造體10之組裝例。
在於斜面11隔著間隔打設之各錨25,34安裝接地板23,32後,以螺帽固定各錨25,34之頭部。
接著,在下位側之接地板23透過支軸22樞支軸力吸收體20之基端,且在上位之接地板32透過支軸31樞支變形誘導體30之基端。
在與變形誘導體30交叉之軸力吸收體20之自由端安裝集束板27,27與管28,在其兩側螺接螺帽26,26。
最後,在軸力吸收體20及變形誘導體30之各自由端與基端之間分別連結非伸縮性之第一~第三連結材12~14,完成支柱構造體10之組裝。
由於軸力吸收體10撓曲多少變形誘導體30亦不會變形,因此使兩構件20,30交叉以將支柱構造體10立體地組裝之組裝作業容易進行。
再者,由於能以人力進行軸力吸收體20與變形誘導體 30之豎立設置作業,因此支柱構造體10之組裝不需要起重機等。
(3)防護網之組裝
在相鄰之各支柱構造體10之頂部間、亦即軸力吸收體20之上部間橫架上繩15。在相鄰之各支柱構造體10之下部間、亦即變形誘導體30之基端之接地板32間橫架下繩16。
在上下繩15,16之間將防護網40之上下邊安裝成分別不分離,完成衝擊吸收柵之組裝。
在顯示完成之衝擊吸收柵之圖2中,在斜面山側傾倒之軸力吸收體20之重量係透過連結材12,13分散支承於斜面11與剛性之變形誘導體30。
在斜面谷側傾倒之變形誘導體30之重量係透過連結材12,14分散支承於斜面11與軸力吸收體20。
防護網40之重量係透過軸力吸收體20與連結材12,13分散支承於斜面11與剛性之變形誘導體30。
如上述,構成支柱構造體10之軸力吸收體20與變形誘導體30彼此重量平衡而能維持穩定姿勢。
(斜面有起伏之情形之對應法)
衝擊吸收柵為了達成原本之落石等之捕捉功能,將防護網40之承受面41之豎立角度保持一定,且謀求充分地確保防護網40之承受面41之高度(柵高)。
若構成支柱構造體10之各構件之尺寸長度為一定規格(固定尺寸),則受到斜面11之起伏影響,無法使承受面41 之豎立角度(相對水平或鉛垂之角度)與柵高維持一定。
因此,本發明中,將支柱構造體10設置在有起伏之斜面11時,以下述方法對應。
(1)對應法1
圖6係顯示理想尺寸平衡之支柱構造體10之模型圖。
同圖中,設軸力吸收體20與變形誘導體30之基端之安裝距離(斜向距離)為L、防護網40之柵高為H、第一連結材12之全長為x、第二連結材13之全長為y之情形,本對應法中,說明以軸力吸收體20與變形誘導體30之全長、防護網40之柵高H、及第一連結材12之全長x不會變化為前提之對應法。
圖7之(A)係顯示斜面11相較於圖6之基準梯度以梯度θ1之角度多餘地往後下(或前上)傾斜之狀態,又,圖7之(B)係顯示斜面11相較於圖6之基準梯度以梯度θ2之角度反向地往後上(或前下)傾斜之狀態。
如圖7之(A)所示,斜面11往後下方時,為了避免防護網40朝向斜面谷側之過多傾倒,使支柱構造體10之基端之安裝距離L1變短。
若僅安裝距離L1變短,則失去整體之尺寸平衡。
因此,藉由延伸操作調整具17使第二連結材13之全長y1變長,能保持整體之良好尺寸平衡。
如圖7之(B)所示,斜面11往後上方時,為了避免防護網40朝向斜面山側之過多傾倒,使支柱構造體10之基端之安裝距離L2變長。
若僅安裝距離L2變長,則失去整體之尺寸平衡。
因此,藉由使用調整具17使第二連結材13之全長y2變短,能保持整體之良好尺寸平衡。
本對應法中,以防護網40、第一連結材12及變形誘導體30之三邊形成之三角形之形狀與各邊之長度不變。
如上述,僅以依據設置現場之斜面11之梯度調整第二連結材13之全長y之操作,即能維持理想之尺寸平衡,將承受面41之豎立角度與柵高保持一定。
(2)對應法2
圖8係顯示理想尺寸平衡之支柱構造體10之模型圖。
本對應法中,軸力吸收體20與變形誘導體30之全長、防護網40之柵高H、及第一連結材12之全長x不會變化與上述對應法1相同,但本對應法以不使軸力吸收體20與變形誘導體30之安裝距離L變化為前提。
本對應法中使用之軸力吸收體20,與對應法1相較以全長較長之彈性桿構成,在軸力吸收體20之自由端部形成有餘長部20a,藉由使螺帽26旋轉操作可任意調整防護網40之上邊之垂下高度。
餘長部20a係指軸力吸收體20中從螺帽26之螺接位置至前端為止之區間,藉由使螺帽26之螺接位置位移,使餘長部20a之長度變化。
如圖9之(A)所示,斜面11往後下方時,為了避免防護網40往斜面谷側傾倒,延伸操作調整具17使第二連結材13之全長y1變長,且使軸力吸收體20上之螺帽26往前端 側位移,藉此能將承受面41之豎立角度與柵高保持一定。
如圖9之(B)所示,斜面11往後上方時,為了避免防護網40往斜面山側傾倒,縮短操作調整具17使第二連結材13之全長y2變短,且使軸力吸收體20上之螺帽26往基端側位移,藉此能將承受面41之豎立角度與柵高保持一定。
本對應法中,以防護網40、第一連結材12及變形誘導體30之三邊形成之三角形之形狀與各邊之長度亦不變。
本對應法中,藉由依據設置現場之斜面11之梯度調整第二連結材13之全長y之操作與調整軸力吸收體20上之螺帽26之位置之操作,能將軸力吸收體20與變形誘導體30之安裝距離L保持一定,並同時維持理想之尺寸平衡,將承受面41之豎立角度與柵高保持一定。
上述對應法1、2係依據現場之狀況分別使用或併用。
(衝擊吸收柵之能量吸收)
接著,根據圖10說明衝擊吸收柵之能量之吸收機構。
(1)防護網之撓曲變形
若能量作用在承受面41則防護網40朝向斜面谷側撓曲變形,因防護網40之撓曲變形,能量之一部分受到衰減。
(2)變形誘導體之非壓縮變形
軸力吸收體20以基端為中心往順時針方向旋動,在第一及第二連結材12,13產生張力。
在第一及第二連結材12,13,張力對往斜面谷側傾倒之變形誘導體30作用為軸力,但因其剛性不會壓縮變形而支承在變形誘導體30。
(3)變形誘導體之傾倒限制
而且,變形誘導體30之自由端係藉由連接於斜面11之第二連結材13與連接於軸力吸收體20之自由端之第一連結材12支承,變形誘導體30之傾倒角度幾乎不變,變形誘導體30之傾倒受到限制。
因此,能將作用在變形誘導體30之能量往軸力吸收體20誘導。
(4)軸力吸收體之旋動限制
同時地,軸力吸收體20以基端為中心往順時針方向旋動,在第一及第二連結材12,13產生張力。
作用在第一及第二連結材12,13之張力最後被錨25支承,軸力吸收體20之順時針方向之旋動受到限制。
(5)軸力吸收體之壓縮變形
防護網40所產生之張力與第一及第二連結材12,13所產生之張力之合力對軸力吸收體20作用為軸力。
若在軸力吸收體20產生之軸力超過其變形強度,則軸力吸收體20產生壓縮變形。
藉由軸力吸收體20之壓縮變形有效吸收能量。
尤其是,能量之吸收構件僅為軸力吸收體20,因此能量之吸收性能容易計算,且能發揮穩定之能量吸收性能。
再者,即使較大能量作用,軸力吸收體20亦成為緩衝,避免第一及第二連結材12,13之剖斷與變形誘導體30之破損,因此不會突發地喪失衝擊吸收柵之功能。
又,即使斜面11之橫剖方向之彎曲力或扭曲力作用在 軸力吸收體20,構成軸力吸收體20之彈性桿21,21之自由端僅彎曲變形或扭曲,彎曲力或扭曲力不會作用在彈性桿21,21之基端。
因此,即使彎曲力或扭曲力作用在軸力吸收體20亦不會破損。
如上述,本發明之衝擊吸收柵,僅將以防護網40承受之能量作為軸力傳遞至軸力吸收體20,作為拉伸傳遞至備用材即連結材12,13,且能使作用在軸力吸收體20之軸力維持豎立性之狀態下使軸力吸收體20壓縮變形以有效吸收能量。
再者,由於支柱構造體10具有緩衝功能,因此能縮小各連結材12,13之張力負擔與各錨23,34之荷重負擔。
(6)能量之消滅後
能量產生原因從防護網40(承受面41)消失後,構成支柱構造體10之軸力吸收體20因本身之彈性復原力而返回原來之待機位置。
隨著支柱構造體10之復原,防護網40亦被上拉至原來之位置。
因此,能保持能量作用前之狀態,繼續維持衝擊吸收柵之功能。
例如,在能量之產生原因為積雪壓之情形,若雪融化則自然地軸力吸收體20返回原來之位置,因此不施加特別之處置,能恆常發揮衝擊吸收柵之功能。
構成支柱構造體10之軸力吸收體20或變形誘導體30 即使變形或破損,亦能簡單且短時間地進行受損之資材之更換。
(實施例2)
在實施例1,說明將防護網40之下邊固定在變形誘導體30之基端之形態。
在軸力吸收體20之自由端使防護網40垂下,能取得重量平衡而維持支柱構造體10之穩定姿勢,因此將防護網40之下邊固定在山側斜面亦可。
藉由將防護網40之下邊固定在山側斜面,相較於實施例1,能使防護網40之斜面傾斜方向之長度變長,增加防護網40之撓曲變形量,因此具有能量吸收性能變高之優點。
(實施例3)
在實施例1、2,說明將長度調整具17安裝在第二連結材13之形態,但長度調整具17安裝在第一連結材12亦可。
或者,如圖11所示,在第一連結材12及第二連結材13安裝長度調整具17、或在所有連結材12~14安裝長度調整具17亦可。
藉由增加長度調整具17之安裝數,可依據斜面11之起伏個別地調整軸力吸收體20與變形誘導體30之設置角度。
再者,藉由與實施例2組合,具有即使在斜面11存在大小各種起伏之現場亦容易進行將承受面41之豎立角度與柵高保持一定之設置作業之優點。
10‧‧‧支柱構造體
11‧‧‧斜面
12‧‧‧第一連結材
13‧‧‧第二連結材
14‧‧‧第三連結材
15‧‧‧上繩
16‧‧‧下繩
17‧‧‧長度調整具
18‧‧‧備用繩
20‧‧‧軸力吸收體
20a‧‧‧餘長部
21‧‧‧彈性桿
22‧‧‧支軸
23、32‧‧‧接地板
24‧‧‧支承托架
25‧‧‧錨
26‧‧‧螺帽
27‧‧‧集束板
28‧‧‧管
30‧‧‧變形誘導體
31‧‧‧支軸
32a‧‧‧前方連接片
32b‧‧‧側方連接片
33‧‧‧支承托架
34‧‧‧錨
35‧‧‧突起
40‧‧‧防護網
41‧‧‧承受面
圖1係省略本發明一部分之衝擊吸收柵之立體圖。
圖2係實施例1之支柱構造體之側視圖。
圖3係從斜面谷側觀察之支柱構造體之模型圖。
圖4係軸力吸收體之基端之放大圖。
圖5係變形誘導體之基端之放大圖。
圖6係理想之支柱構造體之模型圖。
圖7係在有起伏之斜面設置支柱構造體之方法之說明圖,(A)係設置在向後下方之斜面之情形之支柱構造體之模型圖,(B)係設置在向後上方之斜面之情形之支柱構造體之模型圖。
圖8係具備餘長部之理想之支柱構造體之模型圖。
圖9係在有起伏之斜面設置支柱構造體之方法之說明圖,(A)係設置在向後下方之斜面之情形之支柱構造體之模型圖,(B)係設置在向後上方之斜面之情形之支柱構造體之模型圖。
圖10係在能量作用時之衝擊吸收柵之模型圖。
圖11係實施例3之支柱構造體之側視圖。
10‧‧‧支柱構造體
11‧‧‧斜面
12‧‧‧第一連結材
13‧‧‧第二連結材
14‧‧‧第三連結材
17‧‧‧長度調整具
20‧‧‧軸力吸收體
21‧‧‧彈性桿
22‧‧‧支軸
23‧‧‧接地板
24‧‧‧支承托架
25‧‧‧錨
26‧‧‧螺帽
27‧‧‧集束板
28‧‧‧管
30‧‧‧變形誘導體
31‧‧‧支軸
32‧‧‧接地板
33‧‧‧支承托架
34‧‧‧錨
35‧‧‧突起
40‧‧‧防護網
41‧‧‧承受面

Claims (9)

  1. 一種衝擊吸收柵之支柱構造體,該衝擊吸收柵係隔著間隔張設防護網,其特徵在於,具備:軸力吸收體,將基端固定在斜面而豎設成傾倒自如;變形誘導體,與該軸力吸收體交叉配置,且將基端固定在斜面而豎設成傾倒自如;以及第一至第三連結材,分別連結該軸力吸收體與變形誘導體之自由端之間、變形誘導體之自由端與軸力吸收體之基端之間、及軸力吸收體之自由端與變形誘導體之基端之間;以限制兩端之複數個彈性桿構成該軸力吸收體;以剛性材構成該變形誘導體;在該第一或第二連結材之一部分安裝長度調整具以能調整該第一或第二連結材之長度;使作用在該變形誘導體之軸力透過該第一至第三連結材往該軸力吸收體誘導。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衝擊吸收柵之支柱構造體,其中,以集束板連結該複數個彈性桿之自由端之間,且在彈性桿螺合螺帽以定位集束板,使該集束板之設置位置能沿著彈性桿位移。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衝擊吸收柵之支柱構造體,其具備將該軸力吸收體與變形誘導體之基端分別固定之錨。
  4. 一種衝擊吸收柵,具備隔著間隔豎設之複數個支柱構 造體與在支柱構造體之間張設之防護網,其特徵在於: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支柱構造體;將軸力吸收體之基端固定在谷側斜面,且將與該軸力吸收體交叉配置之變形誘導體之基端固定在山側斜面以豎設該支柱構造體;在相鄰之構成該各支柱構造體之軸力吸收體之自由端之間懸吊張設防護網之上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衝擊吸收柵,其中,將防護網之下邊安裝在該變形誘導體之基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衝擊吸收柵,其中,將防護網之下邊固定在山側斜面。
  7. 一種衝擊吸收柵,具備隔著間隔豎設之複數個支柱構造體與在支柱構造體之間張設之防護網,其特徵在於: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支柱構造體;將軸力吸收體之基端固定在谷側斜面,且將與該軸力吸收體交叉配置之變形誘導體之基端固定在山側斜面以豎設該支柱構造體;在相鄰之構成該各支柱構造體之軸力吸收體之自由端之間懸吊張設防護網之上邊;使集束板之設置位置沿著彈性桿位移而能調整防護網之上邊之安裝高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衝擊吸收柵,其中,將防護網之下邊安裝在該變形誘導體之基端。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衝擊吸收柵,其中,將防護 網之下邊固定在山側斜面。
TW101133094A 2012-09-11 2012-09-11 Pillar structure and protective grid TWI6041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3094A TWI604106B (zh) 2012-09-11 2012-09-11 Pillar structure and protective gri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3094A TWI604106B (zh) 2012-09-11 2012-09-11 Pillar structure and protective gri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0943A TW201410943A (zh) 2014-03-16
TWI604106B true TWI604106B (zh) 2017-11-01

Family

ID=50820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3094A TWI604106B (zh) 2012-09-11 2012-09-11 Pillar structure and protective grid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04106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0943A (zh) 2014-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7440B (zh) Impact absorption fence
JP4808226B2 (ja) 衝撃吸収柵
CN107938527B (zh) 一种柔性拦挡网及其设计方法
JP6173553B1 (ja) 橋梁用制震装置
WO2014013631A1 (ja) 支柱構造
JP5670927B2 (ja) 防護柵
KR101326292B1 (ko) 와이어로프 고정구 및 이를 이용한 낙석 방지 시설
CN206189251U (zh) 一种用于高架桥双柱式桥墩的横系梁结构
JP5557166B2 (ja) 防護柵
JP5282122B2 (ja) ダンパー装置及びエネルギー吸収体
CN107974926B (zh) 一种自平衡复位桥梁减震装置
TWI604106B (zh) Pillar structure and protective grid
JP5309184B2 (ja) 支柱構造体及び防護柵
WO2021090483A1 (ja) 衝撃吸収柵
CN111395216A (zh) 铁路桥墩加三角支架横撑防落石结构
CN206801077U (zh) 一种外墙施工防护支撑结构
JP3668965B2 (ja) 防護ネット及び防護柵
JP4599459B1 (ja) 防護体と既設防護体の改造方法
JP2002348817A (ja) 衝撃吸収防護柵
KR20140037610A (ko) 지주 구조체 및 방호책
JP5923058B2 (ja) 防護柵
JP5670256B2 (ja) 落石防護網の支柱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した落石防護装置。
JPH1060866A (ja) 砂防ダム
JP5281949B2 (ja) ダンパー装置及びエネルギー吸収体
JP6990474B1 (ja) 防護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