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7062B - 承載結構以及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承載結構 - Google Patents

承載結構以及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承載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7062B
TWI557062B TW102130219A TW102130219A TWI557062B TW I557062 B TWI557062 B TW I557062B TW 102130219 A TW102130219 A TW 102130219A TW 102130219 A TW102130219 A TW 102130219A TW I557062 B TWI557062 B TW I55706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nanotube
nanotube film
bearing
load
are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0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50425A (zh
Inventor
馮辰
王昱權
劉亮
潛力
Original Assignee
北京富納特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北京富納特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北京富納特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21302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5706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50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50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7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7062B/zh

Links

Landscapes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承載結構以及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承載結構
本發明涉及一種承載結構以及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承載結構。
奈米碳管係一種由石墨烯片卷成的中空管狀物,其具有優異的力學、熱學及電學性質。奈米碳管應用領域非常廣闊,例如,它可用於製作場效應電晶體、原子力顯微鏡針尖、場發射電子槍、奈米模板等等。惟,目前基本上都係在微觀尺度下應用奈米碳管,操作較困難。所以,將奈米碳管組裝成宏觀尺度的結構對於奈米碳管的宏觀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先前的奈米碳管宏觀結構主要有奈米碳管膜,惟,奈米碳管膜等奈米碳管宏觀結構的比表面積很大,宏觀上表現出很強的黏性,一旦接觸到其他物體便會黏住並且很難分開,所以給保存和轉移奈米碳管宏觀結構帶來較大的困難,從而大大限制了奈米碳管膜等奈米碳管結構在宏觀領域的進一步應用。
有鑒於此,提供一種承載結構以及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承載結構實為必要。
一種承載結構,該承載結構用於承載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且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該承載結構接觸後可完整地從該承載結構脫離,其中,該承載結構包括一本體,所述本體具有一表面,所述本體的 表面具有一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該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具有複數個凹陷結構,所述複數個凹陷結構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面積的80%,從而使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時,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本體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本身面積的20%。
一種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的承載結構,包括:一第一承載結構,所述第一承載結構包括一本體,所述本體具有一表面,所述本體的表面具有一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該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具有複數個凹陷結構,所述複數個凹陷結構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的面積的80%;以及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本體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本身面積的20%。
相較先前技術,所述承載結構具有結構簡單等特點,該承載結構通過在一本體的表面設置複數個凹陷結構,使得將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承載結構表面時,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大部分結構通過所述凹陷結構懸空設置,從而大大地減少了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承載結構的有效接觸面積,進而降低了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承載結構之間的凡得瓦力,最後實現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保存和轉移。
另外,所述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承載結構可以方便的保存和轉移,從而方便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進一步應用。
100;200‧‧‧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
110;210‧‧‧本體
112;212‧‧‧表面
114;214‧‧‧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
116;216‧‧‧凹陷結構
120‧‧‧奈米碳管膜狀結構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的示意圖。
圖3為應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承載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流程圖。
圖4為應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承載的奈米碳管拉膜的SEM照片。
圖5為應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承載的奈米碳管碾壓膜的SEM照片。
圖6為應用本發明實施提供的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承載的奈米碳管絮化膜的SEM照片。
圖7為應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承載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示意圖。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100,該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100用於承載或保護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且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100接觸後可完整地從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100剝離。該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100包括:一本體110,其中,所述本體110具有一表面112,該表面112上設置有一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該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用於承載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該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具有複數個凹陷結構116。該複數個凹陷結構116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的面積的80%,從而使得將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時,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本體110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本身面積的20%,使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可以完整地從該本體110的表面112剝離。優選的,該複數個凹陷結構116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的面積的90%,從而使得將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時,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本體110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本身面積的10%。
所述本體110為具有一定強度的薄片狀結構,其形狀、尺寸 可依據實際需求設計。該本體110的材料可選自硬性或具有一定強度的柔性材料。具體地,該本體110的材料選自金屬、金屬氧化物、陶瓷、樹脂等材料。所述本體110的表面112可以為平面、曲面或其他不規則面等。
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可以為本體110的整個表面112或者部分表面112。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包括複數個相互間隔設置的凹陷結構116。該凹陷結構116可以通過化學方法或物理方法形成於所述本體110的表面112。該複數個凹陷結構116可以為微孔、凹槽或微孔與凹槽的組合等結構。所述微孔可以為通孔或盲孔,該微孔的橫截面的形狀不限於圓型,亦可以為方形、矩形、橢圓形等其他規則或不規則的幾何形狀。所述凹槽可為長條形或其他形狀。優選地,所述本體110的表面112形成有複數個均勻分佈且間隔設置的微孔,該微孔的直徑可以為100微米~1毫米,相鄰的微孔之間的間距為10微米~100微米,該微孔的深度為1微米~1毫米。可以理解,所述微孔亦可以採用其他不同結構的組合。只需滿足所述微孔的直徑和間距的比值大於等於5:1,且所述微孔的間距小於等於100微米,使得所述複數個凹陷結構116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的面積的80%,從而使得將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時,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本身面積的20%。優選的,所述微孔的直徑和間距的比值大於等於10:1,且所述微孔的間距小於等於100微米,使得所述複數個凹陷結構116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的面積的90%,從而使得將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時,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本身面積的10%。
本實施例中,所述本體110為一邊長為10cm的方形陽極氧化鋁薄片。該陽極氧化鋁薄片為通過陽極氧化法製備得到。該陽極氧化鋁薄片具有複數個均勻分佈的微孔,相鄰的微孔之間的距離約為50微 米。所述微孔的直徑約為500微米。
請參閱圖2,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200,該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200用於承載或保護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且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200接觸後可完整地從該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200剝離。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200包括:一本體210,其中,所述本體210具有一表面212,該表面212上設置有一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該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用於承載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該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具有複數個凹陷結構216。該複數個凹陷結構216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的面積的80%,從而使得將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時,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本體210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本身面積的20%,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可以完整地從該本體210的表面212剝離。優選的,該複數個凹陷結構216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的面積的90%,從而使得將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時,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本體210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本身面積的10%。
本實施例中,所述本體210為具有一定強度的陶瓷薄片。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為所述陶瓷薄片的部分表面。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包括複數個凹槽216。該複數個凹槽216均勻分佈且相互平行間隔設置。該凹槽216可以通過化學方法或物理方法形成於所述本體210的表面212。該凹槽216的寬度可以為100微米~1毫米,相鄰的凹槽216之間的間距為10微米~100微米。所述凹槽216的深度為1微米~1毫米。可以理解,形成在所述本體210的表面212的複數個凹槽216亦可以採用其他不同結構的組合。只需滿足所述凹槽216的寬度和間距的比值大於等於5:1,且所述凹槽216的間距小於等於100微米,使得所述複數個凹槽216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的面積的80%,從而使得將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時,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 域214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本身面積的20%。優選的,所述凹槽的寬度和間距的比值大於等於10:1,且所述凹槽的間距小於等於100微米,使得所述複數個凹槽116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的面積的90%,從而使得將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時,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214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本身面積的10%。
請參閱圖3,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100的使用方法,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S101)提供至少一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包括一本體,所述本體具有一表面,該表面具有一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該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具有複數個凹陷結構,所述複數個凹陷結構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面積的80%;(S102)提供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以及(S103)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直接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的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本身面積的20%。
步驟S101,提供至少一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包括一本體,所述本體具有一表面,該表面具有一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該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具有複數個凹陷結構,所述複數個凹陷結構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的面積的80%。
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100。可以理解,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亦可以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200或其他結構。
步驟S102,提供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
提供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包括至少一個奈米碳管膜。該奈米碳管膜可以係奈米碳管拉膜、奈米碳管絮化膜或奈米碳管碾壓膜等。
請參見圖4,所述奈米碳管拉膜為從一奈米碳管陣列中直接 拉取獲得的整體結構。該奈米碳管拉膜係由複數個奈米碳管組成的自支撐結構。所述自支撐結構係指該奈米碳管拉膜可無需基底支撐,自支撐存在。所述複數個奈米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延伸。所述擇優取向係指在奈米碳管拉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而且,所述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於所述奈米碳管拉膜的表面。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中多數奈米碳管係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並且基本沿同一方向延伸。所述奈米碳管拉膜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2007年2月12日申請的,2010年7月11日公告的,公告號為TW I327177的台灣發明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
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包括均勻分佈的奈米碳管,該奈米碳管無序,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擇優取向排列。請參見圖5,優選地,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延伸且平行於該奈米碳管碾壓膜的表面。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相互交疊。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得瓦力相互吸引,緊密結合,使得該奈米碳管碾壓膜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可以彎曲折疊成任意形狀而不破裂。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2009年1月1日公開的,公開號為TW200900348的台灣發明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
請參見圖6,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包括相互纏繞的奈米碳管。該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得瓦力相互吸引、纏繞,形成網路狀結構。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各向同性。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中的奈米碳管為均勻分佈,無規則排列。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2008年11月16日公開的,公開號為TW200844041的台灣發明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
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包為一奈米碳管拉膜,該奈米碳管拉膜為從一奈米碳管陣列中直接拉取獲得,其製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首先,提供一形成於一生長基底的奈米碳管陣列,該陣列為超順排的奈米碳管陣列。
所述超順排的奈米碳管陣列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製備,該超 順排奈米碳管陣列的製備方法可參見台灣專利公告第TW I303239號。該超順排的奈米碳管陣列為複數個彼此平行且垂直於生長基底生長的奈米碳管形成的純奈米碳管陣列。通過控制生長條件,該超順排的奈米碳管陣列中基本不含有雜質,如無定型碳或殘留的催化劑金屬顆粒等,適於從中拉取奈米碳管膜。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奈米碳管陣列為多壁奈米碳管陣列。所述奈米碳管的直徑為0.5~50奈米,長度為50奈米~5毫米。本實施例中,奈米碳管的長度優選為100微米~900微米。
其次,採用一拉伸工具從所述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奈米碳管獲得一奈米碳管膜,其具體包括以下步驟:(a)從所述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中選定一個或具有一定寬度的複數個奈米碳管,本實施例優選為採用具有一定寬度的膠帶接觸奈米碳管陣列以選定一個或具有一定寬度的複數個奈米碳管;(b)以一定速度拉伸該選定的奈米碳管,從而形成首尾相連的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段,進而形成一連續的奈米碳管拉膜。該拉取方向沿基本垂直於奈米碳管陣列的生長方向。
在上述拉伸過程中,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段在拉力作用下沿拉伸方向逐漸剝離生長基底的同時,由於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段之間凡得瓦力的作用,該選定的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段分別與其他奈米碳管片段首尾相連地連續地被拉出,從而形成一連續、均勻且具有一定寬度的奈米碳管拉膜。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中的奈米碳管包括單壁奈米碳管、雙壁奈米碳管及多壁奈米碳管中的一種或多種。該奈米碳管拉膜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故該奈米碳管拉膜宏觀上表現出較大的黏性。
步驟S103,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直接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的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本身面積的20%。
請參照圖7,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100的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在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中的複數個凹陷結構116處懸空設置。
可以理解,由於所述本體110的表面112具有複數個凹陷結構116,且該凹陷結構116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的面積的80%,因此,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設置在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114時,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與所述本體110表面112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本身面積的20%,從而降低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與該本體110的表面112之間的凡得瓦力,使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與該本體110的表面112之間的凡得瓦力小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中複數個奈米碳管之間凡得瓦力。因此,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100時,由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與所述本體110表面112之間的凡得瓦力小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中複數個奈米碳管之間的凡得瓦力,從而使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可以容易地從所述本體110的表面112剝離,而不至於破壞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的形態和結構,從而實現了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120的保存和轉移。
本實施例中,將一奈米碳管拉膜設置於所述陽極氧化鋁薄片的表面時,該奈米碳管拉膜的大部分結構懸空設置於所述陽極氧化鋁薄片表面的複數個微孔處,從而使所述奈米碳管拉膜與所述陽極氧化鋁薄片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所述奈米碳管拉膜本身面積的10%,進而降低該奈米碳管拉膜與該陽極氧化鋁薄片的表面之間的凡得瓦力,使該奈米碳管拉膜與該陽極氧化鋁薄片的表面之間的凡得瓦力小於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中複數個奈米碳管之間凡得瓦力。因此,將所述奈米碳管拉膜設置於所述陽極氧化鋁薄片的表面時,由於所述奈米碳管拉膜與所述陽極氧化鋁薄片的表面之間的凡得瓦力小於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中複數個奈米碳管之間的凡得瓦力,從而使該奈米碳管拉膜可以容易地從所述陽極氧化鋁薄片的表面剝離,而不至於破壞該奈米碳管拉膜的形態和結構,從而實現了該奈米碳管拉膜的保存和轉移。
可以理解,當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膜時,該複數個奈米碳管膜可以層疊設置或並排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具體地,將所述奈米碳管膜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後, 可以進一步將另一奈米碳管膜覆蓋至先前的奈米碳管膜表面,如此反復多次,在該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上鋪設複數個奈米碳管膜。此外,當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具有較大的面積時,將所述奈米碳管膜沿一個方向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後,還可以將另一奈米碳管膜並排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沒有鋪設奈米碳管膜的區域。可以理解,該步驟為可選步驟。
此外,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直接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的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後,可以進一步將另一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覆蓋在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表面,並使所述另一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中的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相接觸,形成一兩邊為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中間為奈米碳管膜的夾心結構。在所述夾心結構中,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挾持於兩個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的中間,使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位於兩個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具有凸起結構的表面之間,並分別與兩個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具有凸起結構的表面接觸,使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可以更牢固地被固定,從而使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可以更為容易的保存和轉移。此外,該夾心結構還可以使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不受到破壞,以及具有防塵等作用。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具有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等特點。該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通過在一本體的表面設置複數個凹陷結構,使得將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表面時,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大部分結構通過所述凹陷結構懸空設置,從而大大地減少了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的有效接觸面積,進而降低了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之間的凡得瓦力,最後實現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保存和轉移。
本發明實施例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的使用方法,通過將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直接承載於一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的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從而實現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保存和轉移,該方法簡單易行。此外,將另一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覆蓋在所述承載於一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中的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表面,形成一兩側為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 中間為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夾心結構。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挾持於兩個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的中間,使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更牢固地被固定。此外,該夾心結構還可以使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不受到外界作用力的破壞,還具有防塵等作用。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習知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
110‧‧‧本體
112‧‧‧表面
114‧‧‧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
116‧‧‧凹陷結構

Claims (11)

  1. 一種承載結構,用於承載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且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該承載結構接觸後可以完整地從該承載結構脫離,其改良在於,該承載結構包括一本體,所述本體具有一表面,所述本體的表面具有一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該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具有複數個凹陷結構,所述複數個凹陷結構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的面積的80%,從而使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時,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本體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本身面積的20%。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結構,其中,所述複數個凹陷結構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的面積的90%,從而使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時,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本體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本身面積的10%。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結構,其中,所述本體的表面為平面或曲面。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結構,其中,所述複數個凹陷結構為複數個相互平行且間隔設置的微孔,該微孔的直徑和間距的比值大於等於5:1,且該微孔的間距小於等於100微米。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承載結構,其中,該微孔的直徑為100微米至1毫米,相鄰的微孔之間的間距為10微米至100微米。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結構,其中,所述複數個凹陷結構為複數個均勻分佈且間隔設置的長條狀凹槽,該凹槽的寬度和間距的比值大於等於5:1,且該凹槽的間距小於等於100微米。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承載結構,其中,該凹槽的寬度為100微米至1毫米,相 鄰的凹槽之間的間距為10微米至100微米。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結構,其中,所述本體的材料選自金屬、金屬氧化物、陶瓷及樹脂。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結構,其中,所述本體為陽極氧化鋁。
  10. 一種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的承載結構,其改良在於,包括:一第一承載結構,所述第一承載結構包括一本體,所述本體具有一表面,所述本體的表面具有一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該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具有複數個凹陷結構,所述複數個凹陷結構的總凹陷面積大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的面積的80%;以及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膜承載區域,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與所述本體的有效接觸面積小於等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本身面積的20%。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的承載結構,其中,進一步包括一第二承載結構,該第二承載結構覆蓋在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表面,所述第二承載結構與所述第一承載結構的結構相同。
TW102130219A 2010-11-03 2010-11-03 承載結構以及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承載結構 TWI5570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0219A TWI557062B (zh) 2010-11-03 2010-11-03 承載結構以及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承載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0219A TWI557062B (zh) 2010-11-03 2010-11-03 承載結構以及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承載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50425A TW201350425A (zh) 2013-12-16
TWI557062B true TWI557062B (zh) 2016-11-11

Family

ID=50157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0219A TWI557062B (zh) 2010-11-03 2010-11-03 承載結構以及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承載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570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9044B (zh) * 2014-06-13 2017-07-07 清华大学 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02042U (en) * 2006-06-02 2006-12-01 Sun Toward Tech Entpr Co Ltd Interval spacer of carrier
TW200802506A (en) * 2006-06-13 2008-01-01 Nat Univ Tsing Hua Method of making field emission cathode component with vertical carbon nano tube array and product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02042U (en) * 2006-06-02 2006-12-01 Sun Toward Tech Entpr Co Ltd Interval spacer of carrier
TW200802506A (en) * 2006-06-13 2008-01-01 Nat Univ Tsing Hua Method of making field emission cathode component with vertical carbon nano tube array and product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50425A (zh) 2013-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2647B (zh) 碳纳米管膜承载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TWI464111B (zh) 奈米碳管膜的製備方法
TWI679273B (zh) 疏水鏡子以及使用該疏水鏡子的汽車
JP5363260B2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複合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327177B (en) Carbon nanotube film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Tang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 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few-layer graphene/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paper
JP2018535130A (ja) 接着剤と1つ又は複数のナノファイバーシートとを備える複数層複合材
TWI481554B (zh) 奈米結構的製備方法
TWI478865B (zh) 奈米碳管膜
TWI674442B (zh) 疏水鏡子以及使用該疏水鏡子的汽車
TWI677478B (zh) 疏水窗戶以及使用該疏水窗戶的房子和汽車
TWI395708B (zh) 奈米碳管膜的拉伸方法
TWI730216B (zh) 疏水膜
TWI478866B (zh) 奈米碳管膜
TWI411574B (zh) 奈米碳管複合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TW201600454A (zh) 一種奈米級微結構的製備方法
TW201932287A (zh) 腔式黑體輻射源以及腔式黑體輻射源的製備方法
CN109957345B (zh) 疏水膜
TWI557062B (zh) 承載結構以及承載有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承載結構
TWI670228B (zh) 面源黑體以及面源黑體的製備方法
TWI452007B (zh) 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及其使用方法
TW201936485A (zh) 腔式黑體輻射源以及腔式黑體輻射源的製備方法
CN109958379B (zh) 疏水窗户以及使用该疏水窗户的房子和汽车
TWI444325B (zh) 奈米碳管膜承載結構及其使用方法
CN102452648B (zh) 碳纳米管膜承载结构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