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9360B - 電冰箱 - Google Patents

電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9360B
TWI529360B TW101119121A TW101119121A TWI529360B TW I529360 B TWI529360 B TW I529360B TW 101119121 A TW101119121 A TW 101119121A TW 101119121 A TW101119121 A TW 101119121A TW I529360 B TWI529360 B TW I5293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insulating
corner
fixture
box
part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9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19494A (zh
Inventor
及川誠
佐伯友康
Original Assignee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東芝家用電器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東芝家用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東芝家用電器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東芝家用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19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94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9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936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 F25D23/062Walls defining a cabinet
    • F25D23/063Walls defining a cabinet formed by an assembly of pa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400/00General features of,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or for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subclass
    • F25D2400/40Refriger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 wi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Description

電冰箱
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是有關於電冰箱。
傳統以來,已提出一種:由具有良好隔熱性能的真空隔熱鑲板來構成電冰箱的隔熱構件,並將該隔熱構件接著於箱狀內箱之外面的構造。
但是,在上述的構造中,由於內箱呈現立體的形狀,因此將隔熱構件接著於內箱的組裝作業相當繁瑣。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4-260780號公報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一種組裝性絕佳的電冰箱。
實施形態的電冰箱,具備隔熱箱體及固定具。前述隔熱箱體,是將複數個在內部具有隔熱構件的隔熱壁予以組合而形成箱狀,在該箱狀的內側具有儲藏室。前述固定具,是被設在「於前述隔熱箱體上,由相鄰的2個前述隔熱壁所形成」的角落部,並將前述2個隔熱壁予以連結固定。
以下,參考圖面說明複數個實施形態的電冰箱。而在各實施形態中,對實質上相同的構造部位標示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第一實施形態,參考第1圖~第33圖進行說明。
電冰箱11具備:第2圖所示的隔熱箱體12;及圖面中未顯示,用來對隔熱箱體12內進行冷卻的冷凍循環。如第3圖~第6圖所示,隔熱箱體12形成「其中一個面形成開口」的箱狀。而在本說明書中,是將隔熱箱體12的開口側作為電冰箱11的前側,並將第2圖中紙面的左右方向作為電冰箱11的左右方向。
隔熱箱體12,是藉由將「分割成複數個的分割隔熱壁31」予以組合,而構成具有外箱13、內箱14及隔熱構件15的箱體。隔熱構件15如第5圖所示,被設在外箱13與內箱14之間。在內箱14的內側,形成有譬如儲藏室之類的收容空間、或者視需要而設有導管的空間等。外箱13譬如為鋼製,且構成其前側面形成開口的箱狀。外箱13構成隔熱箱體12的外側面。如第1圖及第3圖~第6圖所示,外箱13是將「被分割成複數個的外板」予以組合所構成。具體地說,外箱13是由上部外板16、底部 外板17、右部外板18、左部外板19及背部外板20所構成。
上部外板16構成隔熱箱體12的上部外側面。上部外板16,形成「其後部位在較前部更下方」的階梯狀。底部外板17,構成隔熱箱體12的底部外側面,且形成平行於上部外板16的大致平板狀。右部外板18及左部外板19形成大致平板狀,且構成隔熱箱體12的左右外側面。右部外板18及左部外板19是構成左右對稱。背部外板20形成大致平板狀,且被設在隔熱箱體12的背部。背部外板20構成隔熱箱體12的背部外側面。
如第3圖~第5圖所示,在上部外板16的後部上側形成有機械室21。在機械室21設有:構成圖面中未顯示之冷凍循環的壓縮機等。在對應於機械室21之底面的位置,如第5圖所示形成有上側分離部211。上側分離部211,是藉由在相鄰的隔熱構件15間設置間隙所形成的開口。在本實施形態中,是藉由將位於隔熱箱體12上側的隔熱構件15、與位於背側的隔熱構件15分離配置,而形成上側分離部211。
在隔熱箱體12的下部後側形成有零件收容室212。在零件收容室212收容著譬如:冷凍循環的凝縮器、或用於冷藏及冷凍控制的零件等。在對應於零件收容室212的位置,形成有下側分離部213。
下側分離部213,是藉由將位於隔熱箱體12底側的隔熱構件15、和位於背側的隔熱構件15分離配置所形 成。
內箱14為樹脂製,且形成前側開口的箱狀。內箱14被設於外箱13的內側,並構成隔熱箱體12的內側面。如第1圖及第3圖~第6圖所示,內箱14是將「被分割成複數個的內板」予以組合所構成。具體地說,內箱14是由上部內板22、底部內板23、右部內板24、左部內板25及背部內板26所構成。上部內板22構成隔熱箱體12的上部內側面。上部內板22與上部外板16相同,形成「後部位在較前部更下方」的階梯狀。底部內板23構成隔熱箱體12的底部內側面,且形成平行於上部內板22的大致平板狀。右部內板24與左部內板25形成大致平板狀,並構成隔熱箱體12的左右內側面。在該場合中,右部內板24與左部內板25構成左右對稱。背部內板26形成大致平板狀,且被設在隔熱箱體12的背部。背部內板26構成隔熱箱體12的背部內側面。
在右部內板24、左部內板25及背部內板26,如第1圖、第11圖及第24圖所示,分別設有複數個支承構件27。複數個支承構件27,是在右部內板24、左部內板25及背部內板26分別朝上下方向排列。支承構件27譬如為樹脂製所構成,如第20圖及第21圖所示,是將立方體的塊狀物作為主體所構成。支承構件27具有螺紋孔271及鍔部272。
支承構件27通過形成於內板24、25、26的開口部28,而朝儲藏室側突出。螺紋孔271形成:從儲藏室側朝 向內板24、25、26側。在螺紋孔271,於內側形成母螺紋(內螺紋)。鍔部272形成較支承構件27的主體更大的板狀,且相對於內板24、25、26被設在儲藏室的相反側。成為支承構件27之基端部的鍔部272,被接著固定於隔熱構件15,且被挾持於隔熱構件15與內板24、25、26之間形成固定。在該場合中,鍔部272可作為「抑制支承構件27從開口部28朝儲藏室側脫落」之防脫落構件而發揮作用。而支承構件27亦可與內板24、25、26構成一體。此外,支承構件27也可以構成:不具有鍔部272,而將支承構件27的基端部接著於隔熱構件15。
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上部外板16與上部內板22、底部外板17與底部內板23、右部外板18與右部內板24、左部外板19與左部內板25、以及背部外板20與背部內板26,分別隔著隔熱構件15而形成相對向。換言之,在外箱13與內箱14之間,設有對應於各壁面的隔熱構件15。
隔熱構件15,是熱傳導率較胺甲酸乙酯之類的發泡隔熱材或軟質膠帶等更低,且具有良好隔熱性能的構件,舉例來說,是由平板狀的真空隔熱鑲板所構成。雖然圖面中未詳細顯示,但隔熱構件15具有芯材、及用來收容芯材的外袋體。芯材是將隔熱性高的材料,譬如玻璃絨(glass wool)之類的無機纖維的積層體,收容於譬如聚乙烯之類的合成樹脂薄膜內袋體後,壓縮硬化成矩形板狀所形成。而芯材亦能採用譬如抄紙法、加熱壓縮法等形成。
外袋體是藉由「譬如適當地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薄膜、高密度聚乙烯的薄膜、鋁蒸鍍薄膜、鋁箔片等予以組合後積層而成」的薄膜形成袋狀。該外袋體具有氣體阻絕性。隔熱構件15是採以下的方式構成:在已將芯材收容於外袋體的狀態下,對該外袋體內進行減壓,並在維持著該減壓的狀態下利用熱融接等方式將外袋體的開口部予以密封。
隔熱構件15,其中的一面接著於內箱14,也就是指外板的外面,而另一面則接著於外箱13,也就是指內板的內面。如此一來,被設在構成隔熱箱體12的壁之內部的隔熱構件15,分別抵接於外板16~20與內板22~26。舉例來說,如第7圖所示,在隔熱箱體12的左側部分,隔熱構件15被挾持於左部外板19、與面向左部外板19的左部內板25之間。隔熱構件15與左部外板19是藉由接著劑29所接著。此外,隔熱構件15與左部內板25是藉由接著劑30所接著。接著劑29、30譬如是液體狀的接著劑或者雙面膠帶等。而支承構件27是藉由接著劑30而接著於隔熱構件15。
如此一來,複數個分割隔熱壁31是由以下所構成:外板16~20、與外板16~20相對向的內板22~26、以及對應於上述外板16~20與內板22~26的隔熱構件15。接著,隔熱箱體12,是藉由將該複數個分割隔熱壁31予以組合所構成。而分割隔熱壁31亦可稱為分割隔熱鑲板。該分割隔熱壁31,是由上側分割隔熱壁311、底側分割 隔熱壁312、右側分割隔熱壁313、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背側分割隔熱壁315的5張分割隔熱壁31所構成。
上側分割隔熱壁311構成隔熱箱體12之上側的壁,底側分割隔熱壁312構成隔熱箱體12之底側的壁,右側分割隔熱壁313構成隔熱箱體12之右側的壁,左側分割隔熱壁314構成隔熱箱體12之左側的壁,然後背側分割隔熱壁315構成隔熱箱體12之背側的壁。在該場合中,右側分割隔熱壁313與左側分割隔熱壁314,是呈現左右對稱的形狀並被配置成相對向。
以下,針對形成隔熱箱體12之左右壁的右側分割隔熱壁313及左側分割隔熱壁314的前端部,參考第3圖、第4圖及第8圖進行說明。而右側分割隔熱壁313與左側分割隔熱壁314是構成左右對稱。因此,藉由右側分割隔熱壁313的說明,而省略了左側分割隔熱壁314的說明。右側分割隔熱壁313,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在前端部於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及下部附近的2處位置具有折彎部32。由於2處位置的折彎部32為同樣的構造,因此針對被設在右側分割隔熱壁313之前端部的上下方向之中央部的折彎部32進行說明。
如第8圖所示,折彎部32在右部外板18的前端部朝左側折彎,在此之後,於內箱14之右部內板24的前方,形成朝外箱13之右外側反折的形狀。換言之,折彎部32具有:延伸於左右方向的2個平坦部321、及連接2個平坦部321的彎曲部322。2個平坦部321,彼此形成趨近 相對向,且位於隔熱構件15的前方。彎曲部322形成反折而被幾乎呈現180°的彎折,從上方觀看形成朝外箱13的右外側開放的U字型。此外,彎曲部322,在右部內板24的前方且被設在「與右部內板24在左右方向上幾乎重疊」的位置。在該場合中,平坦部321的前端部被折彎成不會位於隔熱箱體12的外側。
在彎曲部322、與右部內板24的前端部之間形成有開口部33。此外,在折彎部32、與隔熱構件15的前端部之間形成有端部***室34。開口部33,使右部內板24的前端部與右部外板18的折彎部32形成分離,而作為端部***室34的入口發揮作用。端部***室34是使右部外板18的折彎部32與隔熱構件15形成分離的空間。此外,在2個平坦部321形成有:貫穿板厚方向的貫穿孔35。
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隔熱箱體12在內箱14的內側具有第一分隔構件37及第二分隔構件38。第一分隔構件37在內箱14的內側被設於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第二分隔構件38則被設在第一分隔構件37的下方。上述的第一分隔構件37與第二分隔構件38將內箱14內分隔成上下方向。如此一來,形成於內箱14內側的儲藏室,被分隔成複數個而形成複數個室(空間)。
具體的說,就儲藏室而言,電冰箱11具備冷藏室39、蔬果室40、製冰室41、第一冷凍室42及第二冷凍室43。冷藏室39被設在「由內箱14與第一分隔構件37所包圍」的空間。蔬果室40被設在「由內箱14、第一分隔 構件37與第二分隔構件38所包圍」的空間。製冰室41、第一冷凍室42及第二冷凍室43被設在「由內箱14與第二分隔構件38所包圍之內箱14的下部」的空間。在該場合中,製冰室41被設在第二分隔構件38的下方左側,第二冷凍室43被設在製冰室41的右側。接著,第一冷凍室42被設在製冰室41與第二冷凍室43的下方。
電冰箱11如第2圖所示,具備冷藏室門391、蔬果室門401、製冰室門411、第一冷凍室門421及第二冷凍室門431。冷藏室門391為轉動式,被設在冷藏室39的前側面開口部。蔬果室門401為拉出式,被設在蔬果室40的前側面開口部。製冰室門411、第一冷凍室門421及第二冷凍室門431同樣為拉出式,分別被設在製冰室41、第一冷凍室42及第二冷凍室43的前側面開口部。
接下來,針對第一分隔構件37及第二分隔構件38進行說明。由於第一分隔構件37與第二分隔構件38在外觀上為大致相同的構造,因此以第一分隔構件37作為代表參考第8圖進行說明。此外,由於第一分隔構件37呈現左右對稱的形狀,因此針對右側的構造進形說明。
第一分隔構件37是由前分隔部44與面分隔部45所構成。前分隔部44被設在隔熱箱體12前側面的開口側,且構成延伸於左右方向的立方體狀。前分隔部44是由分隔板441、分隔補強板442、分隔蓋443及分隔隔熱構件444所構成。分隔板441為金屬製的板構件,且構成前分隔部44的前面壁。分隔板441是將其左右兩端部稍微朝 後方折彎。分隔板441的左右兩端部,分別通過「形成於左右分割隔熱壁313、314之前端部」的開口部33並***端部***室34的內部。在前分隔部44的右端部,形成有3處的貫穿孔445。
分隔補強板442為金屬製的板,且形成沿著分隔板441後側的面的板狀。分隔補強板442,其上下方向的尺寸被設成與分隔板441之上下方向的尺寸相等或者更短。此外,分隔補強板442,其左右方向的尺寸被設成較分隔板441之左右方向的尺寸更長。接著,分隔補強板442,其板厚被設成與分隔板441相同或者更厚。分隔補強板442被設成:左右兩端部朝後側折彎,並接觸於分隔板441後側的面,也就是指背面。分隔補強板442是在分隔板441的抗拉強度(tension strength)低之類的場合所設置。分隔板441的右端部,在右側分割隔熱壁313的端部***室34內,被分隔補強板442的右端部與右部外板18的折彎部32所挾持。分隔板441的左端部也相同。作外,分隔板441的前側面與折彎部32的前側面構成同一面。
分隔補強板442的右端部,在較分隔板441更右側的位置被折彎成L字型的剖面。換言之,分隔板441的右端部,是沿著右部外板18的右前部分之角的形狀而朝後側折彎。分隔板441的左端部也相同。分隔補強板442在右端部具有3處的螺紋孔446。在螺紋孔446的內側形成有母螺紋(內螺紋)。3處的螺紋孔446,分別對應於形成 在分隔板441的各貫穿孔445。在3處中位於最右側的螺紋孔446設有螺絲46。螺絲46貫穿右部外板18的貫穿孔35及分隔板441的貫穿孔445。在分隔補強板442之剩餘的2處螺紋孔446設有螺絲47。螺絲47貫穿分隔板441的貫穿孔445。藉此,分隔板441的右端部及分隔補強板442的右端部,被連結固定於右部外板18的折彎部32。
然而,雖然在圖面中並未詳細地顯示,但是分隔板441的左端部及分隔補強板442的左端部也與上述的右端部形成相同的構造。亦即,分隔板441的左端部及分隔補強板442的左端部,被連結固定於左側分割隔熱壁314,也就是指左部外板19之未圖示的折彎部。在該場合中,分隔板441作為「在隔熱箱體12之前面側的開口側,連結固定右側分割隔熱壁313與左側分割隔熱壁314」的連結構件而發揮作用。此外,折彎部32則作為被連結構件而發揮作用。
分隔蓋443為金屬製,且形成前側呈現開口的横長箱狀。分隔蓋443與分隔板441一起構成前分隔部44之立方體的外周壁。分隔蓋443是由支承構件27所支承。在該場合中,分隔蓋443在下部具有圖面中未顯示的安裝部,且該安裝部是藉由圖面中未顯示的螺絲而固定於支承構件27。在分隔蓋443與分隔板441所形成之立方體的空間,設有分隔隔熱構件444。分隔隔熱構件444是由發泡苯乙烯聚合物或胺甲酸乙酯之類的隔熱構件所構成,並且 形成立方體狀。
如同第3圖及第4圖中所示,面分隔部45,整體是由樹脂製的構件形成矩形的板狀。第一分隔構件37及第二分隔構件38之中,第二分隔構件38的面分隔部45在內部具有真空隔熱鑲板之類的隔熱構件。如此一來,第二分隔構件38的面分隔部45具有隔熱性。面分隔部45被載置保持於支承構件27上。此外,面分隔部45的前端部接觸於前分隔部44的背面,且左右兩端部接觸於右部內板24及左部內板25。
如第4圖所示,第一分隔構件37在面分隔部45的後端部與背部內板26之間具有間隙。如此一來,冷藏室39與蔬果室40形成連通。另外,第二分隔構件38,其面分隔部45的後端部與背部內板26形成接觸。如此一來,冷藏室39及蔬果室40,從製冰室41、第一冷凍室42及第二冷凍室43隔熱(隔開)。
分割隔熱壁31如第1圖及第3~6圖所示,透過固定具51與相鄰的其他分割隔熱壁31連結固定。在該場合中,固定具51在內箱14分別被配置在:由上部內板22與右部內板24所形成的角落部、由上部內板22與左部內板25所形成的角落部、由上部內板22與背部內板26所形成的角落部、由底部內板23與右部內板24所形成的角落部、由底部內板23與左部內板25所形成的角落部、由底部內板23與背部內板26所形成的角落部。換言之,固定具51是在面向「相鄰卻分離的2個隔熱構件15」的位置 被固定。
在內箱14後部之其中一個角落部,譬如由左部內板25與背部內板26所形成之左側內部的角落部,如第6圖及第9圖所示,配置有電線52。電線52沿著該角落部延伸。雖然圖面中未詳細地顯示,但該電線52是用來將送風風扇和各種感應器、與控制裝置予以連接之電力供給用及信號用的電線。電線52是束集複數條電線後形成配置。而在圖面中是顯示:束集複數條電線使剖面形成圓形狀態的電線52。
在內箱14後部的另一個角落部,也就是指「非設有電線52之角落部」的那一個角落部,是由左部內板25與背部內板26所形成之右側內部的角落部,如第6圖及第22圖所示,設有配管53。配管53沿著該角落部延伸。配管53是聯繫圖面中未顯示之冷藏用及冷凍用蒸發器與壓縮機的吸入管(suction pipe)等。在該場合中,配管53是2支並列設置,其中一支配管53內流通著用於冷藏的冷媒,另一個配管53內則流通著用於冷凍的冷媒。
由於被設在內箱14各角落部的固定具51是極為相似的構造,因此以下針對「被設在由左部內板25與背部內板26所形成之角落部」的固定具511、及「被設在由右部內板24與背部內板26所形成之角落部」的固定具512進行說明。在固定具512的說明中,省略了與固定具511共通之部分的說明。
首先,針對固定具511參考第1圖、第9圖~第21 圖進行說明。
如第1圖、第9圖及第10圖所示,固定具511整體呈現朝上下方向伸長的柱狀,且水平方向也就是指短邊方向的剖面形成直角三角形狀。固定具511如第10圖所示,沿著由左部內板25與背部內板26所形成的角落部朝上下方向延伸。如第12圖~第14圖所示,固定具511是由固定蓋54、補強構件55及角落用隔熱構件56所構成。固定具511是藉由固定蓋54及補強構件55而形成「剖面呈直角三角形狀」的筒狀。角落用隔熱構件56則被配置在:由固定蓋54及補強構件55所形成的筒狀內側。
具體地說,固定蓋54是藉由樹脂製的構件,而形成朝上下方向伸長且呈矩形的略板狀。固定蓋54構成:構成固定具511之直角三角形剖面的3個面之中的斜面。固定蓋54如第14圖~第21圖所示,具有複數個貫穿孔58;及開口部59、60。貫穿孔58被設在:固定蓋54上與長邊方向直交之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如第16圖及第19圖所示,兩端部的貫穿孔58形成:分別朝向左側分割隔熱壁314或者背側分割隔熱壁315側而貫穿固定蓋54。
貫穿孔58被配置成:極力地遠離另一側端部的貫穿孔58。換言之,貫穿孔58被配置成:與位於另一側端部的貫穿孔58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錯開。在該場合中,貫穿孔58譬如第13圖所示,沿著固定蓋54的長邊方向配置成所謂的鋸齒(zigzag)狀。在貫穿孔58內貫穿有螺絲57。螺絲57對左側分割隔熱壁314側之貫穿孔58的*** 方向,如第19圖所示,是直交於左側分割隔熱壁314的內側面,也就是指左部內板25的面。此外,螺絲57對背側分割隔熱壁315側之貫穿孔58的***方向,如第16圖所示,是直交於背側分割隔熱壁315的內側面,也就是指背部內板26的面。
如第13圖所示,開口部59被設在固定蓋54的長邊方向,也就是指上下方向的上部附近。開口部60則被設在固定蓋54之上下方向的下部附近。開口部59、60朝固定具511的筒狀內側形成連通。
補強構件55是由樹脂製的構件所構成。如第14圖所示,補強構件55形成:使朝上下方向伸長之2個板的長邊方向的邊緣彼此抵接成直角,也就是所謂的L字型剖面。補強構件55構成:構成固定具511之直角三角形剖面的3個面之中,斜面以外的2個面。補強構件55可補強固定蓋54並提高固定具511的強度。補強構件55其長邊方向的長度被設定成:與固定蓋54之長邊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的尺寸。
補強構件55被配置成:其中一個面面向左部內板25,也就是指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而另一個面則面向背部內板26,也就是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藉此,補強構件55被配置在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的端部間,在該場合中,被配置成跨越左側分割隔熱壁314的端部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的端部。因為這個緣故,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形成抵接的角落部分,由於未設有隔熱構件15,因此隔 熱性能較分割隔熱壁31的其他部分更低。固定具511被配置在上述分割隔熱壁31之隔熱性能較低的部分。
補強構件55如第14圖、第16圖及第17圖所示,具有複數個螺紋孔61及複數個貫穿孔62。螺紋孔61及貫穿孔62被設在:補強構件55上直交於長邊方向之寬度方向的兩端部。螺紋孔61及貫穿孔62是對應於固定蓋54的貫穿孔58,而沿著補強構件55的長邊方向配置成所謂的鋸齒狀。
螺紋孔61構成:在位於補強構件55,且突出於固定蓋54側的圓筒內側具有母螺紋。螺紋孔61的軸方向,在固定蓋54被安裝於補強構件55的形態下,與固定蓋54之貫穿孔58的軸方向形成一致。在螺紋孔61設有螺絲57。
貫穿孔62,是朝向左部內板25或者背部內板26側貫穿「被設於補強構件55的***部63」所形成。***部63形成:補強構件55之短邊方向的兩端部朝固定蓋54側***(鼓出)。在該場合中,***部63也是沿著補強構件55的長邊方向配置成所謂的鋸齒狀。貫穿孔62可供螺絲57貫穿。
如第9圖所示,角落用隔熱構件56被配置成:覆蓋相鄰之分割隔熱壁31的抵接部分。角落用隔熱構件56如第14圖所示,是由「朝上下方向伸長而大致形成三角柱的發泡苯乙烯聚合物」之類的隔熱構件所構成。
角落用隔熱構件56具有複數個缺口部64;2個開口 部65、66;及收容部67。
缺口部64,是在角落用隔熱構件56上直交於長邊方向之寬度方向的兩端部裁切出矩形缺口所形成。缺口部64,是以不與固定蓋54的貫穿孔58、補強構件55的螺紋孔61、及設於貫穿孔62的螺絲57產生干涉的方式,沿著角落用隔熱構件56的長邊方向配置成所謂的鋸齒狀。
開口部65、66,是在角落用隔熱構件56上直交於長邊方向之寬度方向的兩端部裁切出矩形開口所形成。開口部65對應於固定蓋54的開口部59,開口部66對應於固定蓋54的開口部60。
收容部67,是在角落用隔熱構件56之直交於長邊方向的剖面中的直角部分,也就是指接近內箱14之角落部的角部,形成朝長邊方向延伸的溝狀。
電線52被收容於收容部67的內側。換言之,固定具511在筒狀的內部收容著電線52。電線52是由成為保持部的收容部67的內側面,保持成不會從特定的位置偏移。而電線52也可以藉由圖面中未顯示的鉤狀構件所保持。在該場合中,無法從電冰箱11的開口側,看見電線52被設在固定具511之筒狀內側的部分。
該固定具511,是將在長邊方向上,也就是在指上下方向上於第二分隔構件38的高度位置被分割成二個部分的零件予以連接所構成,在該場合中,是連接上側的固定具511與下側的固定具511所構成。因此,固定蓋54如 第1圖、第12圖、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是由在固定蓋54的長邊方向上所分割的2個零件,在圖面的所示的場合中,是由上固定蓋541與下固定蓋542所構成。藉由該構造,使固定蓋54的操作變得容易,並且不易產生扭曲之類的變形。在該場合中,開口部59被設於上固定蓋541,開口部60則被設在下固定蓋542。
同樣地,補強構件55,是由該補強構件55於長邊方向上被分割的2個零件,在該場合中,是由上補強構件551及下補強構件552所構成。接著,角落用隔熱構件56,也是由該角落用隔熱構件56於長邊方向上被分割的2個零件,在該場合中是由上角落用隔熱構件561及下角落用隔熱構件562所構成。然後,開口部65被設在上角落用隔熱構件561,開口部66則被設在下角落用隔熱構件562。
在該構造中,上固定蓋541、上補強構件551及上角落用隔熱構件561構成上側的固定具511。此外,下固定蓋542、下補強構件552及下角落用隔熱構件562構成下側的固定具512。在內箱14之左側的角落部,上側的固定具511被配置於冷藏室39及蔬果室40側,下側的固定具512被配置於製冰室41及第一冷凍室42側。
在上補強構件551的下端部設有2個螺紋孔48。接著,在下補強構件552的上端部,在對應於螺紋孔48的位置設有2個貫穿孔49。上補強構件551與下補強構件552,是藉由將穿過貫穿孔49的螺絲50旋鎖入螺紋孔48 而形成固定。
如此一來,固定具511就整體而言,可構成在沿著角落部延伸的方向,也就是指在長邊方向上分割成二個部分。在該場合中,如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上角落用隔熱構件561的下端部接觸於下角落用隔熱構件562的上端部。此外,上固定蓋541的下端部從下固定蓋542的上端部分離。
電線52,是從機械室21通過上側分離部211後朝冷藏室39側延伸而出,再從固定具511的上端部進入角落用隔熱構件56的收容部67內。接著,電線52在收容部67內朝二個方向分岐。電線52的其中一股,通過上角落用隔熱構件561的開口部65,並從上固定蓋541的開口部59朝冷藏室39側延伸而出。電線52的另一股,通過下角落用隔熱構件562的開口部66,並從下固定蓋542的開口部60朝第一冷凍室42側延伸而出。如此一來,開口部59、60,是用來將「被收容於固定具511內部之電線52」的一部分導入儲藏室側的構件。而亦可將電線52的一部分從固定具511的下端面,通過下側分離部213導向零件收容室212。
電線52如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在各端部具有連接部68。這些連接部68為樹脂製,並構成插頭狀。連接部68在固定具511的外部連接於圖面中未顯示的電線,並經由該電線連接於譬如控制裝置或送風風扇之類的電子零件。
在固定蓋54與補強構件55之間,更具體地說,是在固定蓋54之寬度方向的端部與補強構件55之寬度方向的端部之間,如第14圖及第16圖~第19圖所示,設有第一密封構件71。第一密封構件71,是沿著固定蓋54及補強構件55的長邊方向延長的薄片狀構件,譬如是由軟質膠帶(soft tape)所構成。第一密封構件71對固定蓋54與補強構件55之間予以密封。換言之,第一密封構件71提高了固定蓋54與補強構件55之間的氣密性。
在補強構件55與左側分割隔熱壁314之間、以及補強構件55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之間,如第14圖~第19圖所示,設有第二密封構件72。
第二密封構件72,是沿著固定蓋54及補強構件55的長邊方向延長的薄片狀構件,譬如是由軟質膠帶所構成。第二密封構件72對補強構件55與左側分割隔熱壁314之間、及補強構件55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之間予以密封。換言之,第二密封構件72提高了補強構件55與左部內板25之間、以及補強構件55與背部內板26之間的氣密性。
如第9圖所示,在分割隔熱壁31的端部,譬如在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接合的部分,設有第三密封構件73。第三密封構件73,是沿著固定蓋54及補強構件55的長邊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四角柱狀構件,譬如是由軟質膠帶所構成。第三密封構件73,用來輔助「形成於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之接 合部分的空間」的隔熱,並抑制含有濕氣的空氣等侵入該空間。而在第20圖及第21圖中,省略了第三密封構件的圖示。
如此一來,固定具511是由固定蓋54與補強構件55挾持角落用隔熱構件56所構成。角落用隔熱構件56在收容部67收容著電線52。固定蓋54,是在「使其寬度方向的端部,重疊於補強構件55之寬度方向的端部」的狀態下,使螺絲57通過貫穿孔58。通過貫穿孔58的螺絲57,被旋鎖入補強構件55的螺紋孔61。如此一來,固定蓋54被固定於補強構件55。接著,藉由將固定蓋54固定於補強構件55,角落用隔熱構件56及電線52也被固定於固定具511的內部。
在該場合中,固定蓋54、補強構件55、角落用隔熱構件56及電線52形成一體化的構造。然後,第二分隔構件38的左後端部進入上固定蓋541與下固定蓋542之間,並接觸於上角落用隔熱構件561與下角落用隔熱構件562之間的連接部分。如此一來,固定具511的分割部分,便由第二分隔構件38的左後端部所覆蓋。
此外,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是隔著第二密封構件72而面向補強構件55。如此一來,相鄰的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是由固定具511所連結固定,並且將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所形成角度,保持成對應於補強構件55之直角部分的90°。換言之,補強構件55可作為「將相 鄰的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之間的角度保持成90°」的角度保持部而發揮作用。
接著,針對固定具512參考第22圖~第31圖進行說明。
固定具512如第22圖、第23圖及第25圖所示,整體為朝上下方向延長的柱狀,且水平方向也就是指短邊方向的剖面形成直角三角形。如第23圖所示,固定具512是沿著由右部內板24與背部內板26所形成的角落部朝上下方向延伸。固定具512如第25圖~第27圖所示,是由固定蓋81、補強構件82及角落用隔熱構件83所構成。固定具512是藉由固定蓋81及補強構件82,而形成剖面為直角三角形的筒狀。角落用隔熱構件83被配置在:由固定蓋81及補強構件82所形成之筒狀的內側。
固定蓋81構成與固定蓋54大致相同。具體地說,固定蓋81是藉由樹脂製的構件,形成朝上下方向延長且呈矩形的略板狀。固定蓋81構成:構成固定具512之直角三角形剖面的3個面之中的斜面。固定蓋81如第27圖所示,具有複數個貫穿孔84。貫穿孔84形成與固定蓋54的貫穿孔58相同。換言之,貫穿孔84被設在:固定蓋81上與長邊方向直交之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兩端部的貫穿孔84形成:分別朝向右側分割隔熱壁313或者背側分割隔熱壁315側而貫穿固定蓋81。
貫穿孔84被配置成:與位於另一側端部的貫穿孔84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錯開。在該場合中,貫穿孔84譬如第 27圖所示,沿著固定蓋81的長邊方向配置成所謂的鋸齒(zigzag)狀。在貫穿孔84內貫穿有螺絲57。螺絲57對背側分割隔熱壁315側之貫穿孔84的***方向,如第29圖所示,是直交於背側分割隔熱壁315的內側面,也就是指背部內板26的面。此外,螺絲57對右側分割隔熱壁313側之貫穿孔84的***方向,如第31圖所示,是直交於右側分割隔熱壁313的內側面,也就是指右部內板24的面。
此外,如第26、27圖所示,固定蓋81具有:第一突出部85、開口部86、第二突出部87及開口部88。第一突出部85位於固定蓋81之長邊方向的上部附近,且朝外側突出。換言之,第一突出部85是從固定蓋81的面沿著背部內板26朝水平方向延伸。第一突出部85形成:背部內板26側形成開口之矩形的容器狀。開口部86被設於第一突出部85的前端部,並連通第一突出部85的內側與外側。
第二突出部87,被設在固定蓋81之長邊方向的下部附近。第二突出部87也和第一突出部85相同,朝外側突出。換言之,第二突出部87是從固定蓋81的面沿著背部內板26朝水平方向延伸。第二突出部87也形成:背部內板26側形成開口之矩形的容器狀。開口部88被設於第二突出部87的前端部,並連通第二突出部87的內側與外側。
補強構件82構成與補強構件55大致相同。換言之, 補強構件82是由樹脂製的構件所構成。補強構件82的主體部分形成:使朝上下方向伸長之2個板的長邊方向的邊緣彼此抵接成直角,也就是所謂的L字型剖面。補強構件82構成:構成固定具512之直角三角形剖面的3個剖面之中,斜面以外的2個面。補強構件82可補強固定蓋81並提高固定具512的強度。補強構件82其長邊方向的長度被設定成:與固定蓋81之長邊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的尺寸。
此外,補強構件82具有:第一補強用突出部91及第二補強用突出部92。第一補強用突出部91及第二補強用突出部92分別呈板狀,且分別設置在對應於固定蓋81的第一突出部85及第二突出部87的位置。上述的第一補強用突出部91及第二補強用突出部92,與補強構件82的主體部分形成一體。接著,第一突出部85與第一補強用突出部91、以及第二突出部87與第二補強用突出部92,分別形成筒狀。
補強構件82被配置成:其中一個面面向右部內板24,也就是指右側分割隔熱壁315,而另一個面則面向背部內板26,也就是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藉此,補強構件82被配置在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的端部間,在該場合中,被配置成跨越右側分割隔熱壁315的端部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的端部。因為這個緣故,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形成抵接的角落部分,由於未設有隔熱構件15,因此隔熱性能較分割隔熱壁31的其他部分更低。固定具512被 配置在上述分割隔熱壁31之隔熱性能較低的部分。
補強構件82如第27圖所示,具有複數個螺紋孔89及複數個貫穿孔90。螺紋孔89及貫穿孔90形成與補強構件55的螺紋孔61及貫穿孔62相同。換言之,螺紋孔89及貫穿孔90被設在:補強構件82上直交於長邊方向之寬度方向的兩端部。螺紋孔89及貫穿孔90是對應於固定蓋81的貫穿孔84,而沿著補強構件82的長邊方向配置成所謂的鋸齒狀。
螺紋孔89構成:在位於補強構件82,且突出於固定蓋81側的圓筒內側具有母螺紋。螺紋孔89的軸方向,在固定蓋81被安裝於補強構件82的形態下,與固定蓋81之貫穿孔84的軸方向形成一致。在螺紋孔89設有螺絲57。
貫穿孔90,是朝向右部內板24或者背部內板26側貫穿「被設於補強構件82的***部77」所形成。***部77形成:補強構件82之短邊方向的兩端部朝固定蓋81側***(鼓出)。在該場合中,***部77也是沿著補強構件82的長邊方向配置成所謂的鋸齒狀。貫穿孔90可供螺絲57貫穿。
角落用隔熱構件83,係構成與角落隔熱件56大致相同。換言之,角落用隔熱構件83也被配置成:覆蓋相鄰之分割隔熱壁31的抵接部分。角落用隔熱構件83如第27圖所示,是由「朝上下方向伸長而大致形成三角柱的發泡苯乙烯聚合物」之類的隔熱構件所構成。角落用隔熱 構件83具有複數個缺口部93、第一隔熱用突出部94、開口部95、第二隔熱用突出部96、開口部97及收容部98。
缺口部93,是在角落用隔熱構件93上直交於長邊方向之寬度方向的兩端部裁切出矩形缺口所形成。缺口部93,是以不與固定蓋81的貫穿孔84、補強構件82的螺紋孔89、及設於貫穿孔90的螺絲57產生干涉的方式,沿著角落用隔熱構件83的長邊方向配置成所謂的鋸齒狀。
收容部98,係構成與角落用隔熱構件56的收容部67相同,換言之,收容部98,是在角落用隔熱構件83之直交於長邊方向的剖面中的直角部分,也就是指接近內箱14之角落部的角部,形成朝長邊方向延伸的溝狀。
第一隔熱用突出部94如第27圖所示,在角落用隔熱構件83的上部附近,也就是指在對應於第一突出部85的位置,朝外側突出。換言之,第一隔熱用突出部94是從角落用隔熱構件83的主體部分,沿著背部內板26朝水平方向延伸。第一隔熱用突出部94形成四角柱狀。開口部95被設於第一隔熱用突出部94的前端部,並朝收容部98的內側連通。第一隔熱用突出部94被收容於:由第一突出部85與第一補強用突出部91所構成之筒狀的內側。
第二隔熱用突出部96,在角落用隔熱構件83的下部附近,也就是指在對應於第二突出部87的位置,朝外側突出。換言之,第二隔熱用突出部96是從角落用隔熱構 件83的主體部分,沿著背部內板26朝水平方向延伸。第二隔熱用突出部96也形成四角柱狀。開口部97被設在第二隔熱用突出部96的前端部,且朝收容部98的內側連通。第二隔熱用突出部96被收容於:由第二突出部87與第二補強用突出部92所構成之筒狀的內側。
配管53被收容於收容部98的內側。換言之,固定具512在筒狀的內部收容著配管53。配管53,是藉由成為保持部之收容部98的內側面,保持成不會從特定的位置偏移。而配管53也是由圖面中未顯示的鉤狀構件等所保持。在該場合中,配管53被設於固定具512之筒狀內側的部分,無法從電冰箱11的開口側看見。而角落部在不同的部位收容著複數支配管53。
該固定具51,是將在長邊方向上,也就是在指上下方向上於第二分隔構件38的高度位置被分割成二個部分的零件,在該場合中,是連接上側的固定具511與下側的固定具512所構成。因此,固定蓋81如第27圖所示,是由在固定蓋81的長邊方向上所分割的2個零件,在圖面的所示的場合中,是由上固定蓋811與下固定蓋812所構成。藉由該構造,使固定蓋81的操作變得容易,並且不易產生扭曲之類的變形。在該場合中,第一突出部85及開口部86被設於上固定蓋811,第二突出部87及開口部88則被設在下固定蓋812。
同樣地,補強構件82,是由該補強構件82於長邊方向上被分割的2個零件,在該場合中,是由上補強構件 821及下補強構件822所構成。接著,角落用隔熱構件83,也是由該角落用隔熱構件83於長邊方向上被分割的2個零件,在該場合中是由上角落用隔熱構件831及下角落用隔熱構件832所構成。然後,第一隔熱用突出部94及開口部95被設在上角落用隔熱構件831,第二隔熱用突出部96及開口部97則被設在下角落用隔熱構件832。
在該構造中,上固定蓋811、上補強構件821及上角落用隔熱構件931構成上側的固定具511。此外,下固定蓋812、下補強構件822及下角落用隔熱構件932構成下側的固定具512。在內箱14之右側的角落部,上側的固定具511被配置於冷藏室39及蔬果室40側,下側的固定具512被配置於第二冷凍室43及第一冷凍室42側。
在上補強構件821的下端部設有2個螺紋孔74。接著,在下補強構件822的上端部,在對應於螺紋孔74的位置設有2個貫穿孔75。上補強構件821與下補強構件822,是藉由將穿過貫穿孔75的螺絲76旋鎖入螺紋孔74而形成固定。
如此一來,固定具512就整體而言,可構成在沿著角落部延伸的方向,也就是指在長邊方向上分割成二個部分。在該場合中,如第24圖及第26圖所示,上角落用隔熱構件831的下端部接觸於下角落用隔熱構件832的上端部。此外,上固定蓋811的下端部從下固定蓋812的上端部分離。
配管53是由被折彎的2支配管所構成。各配管53, 其中一側的端部連接於被設在機械室21內的壓縮機,另一側的端部則連接於冷卻器。具體地說,各配管53是從機械室21側通過上側分離部211朝冷藏室39側延伸,再從固定具512的上端部進入角落用隔熱構件83的收容部98內。接著,2支配管53的其中一支配管53,通過「被設於上角落用隔熱構件831之第一隔熱用突出部94」的內部,而從開口部95及開口部86朝冷藏室39側延伸。然後,雖然圖面中未詳細地顯示,但從開口部95、86伸出的配管53連接於冷藏用的冷卻器。
另一支配管53,通過「被設在下角落用隔熱構件832之第二隔熱用突出部96」的內部,而從開口部97及開口部88朝第一冷凍室42側延伸。雖然圖面中未詳細地顯示,但從開口部97、88伸出的配管53連接於冷凍用的冷卻器。在該場合中,開口部86、88是用來將被收容於固定具512內部之配管53的一部分導向儲藏室側的構件。而配管53的一部分亦可從固定具512的下端面,通過下側分離部213而導入零件收容室212。
各配管53如第25圖及第27圖所示,在各自的兩端部具有焊接部99。焊接部99形成:配管53的直徑大於其他的配管,藉此可與其他配管的焊接部焊接。各配管53是在固定具512的外部,與其他的配管焊接而形成連接。而所謂其他的配管是指:譬如連接於冷藏用的蒸發器、冷凍用的蒸發器、壓縮機的配管。
在固定蓋81與補強構件82之間,具體地說是在固定 蓋81之寬度方向的端部與補強構件82之寬度方向的端部之間,如第29圖~第31圖所示,設有第一密封構件101。第一密封構件101係構成:與設於固定具511的第一密封構件71相同。
在補強構件82與右側分割隔熱壁313之間、以及補強構件82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之間,如第29圖~第31圖所示,設有第二密封構件102。第二密封構件102係構成:與設於固定具511側的第二密封構件72相同。
此外,如第22圖所示,在右側分割隔熱壁313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形成抵接的部分,設有第三密封構件103。第三密封構件103係構成:與被設於「右側分割隔熱壁313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形成抵接」之部分的第三密封構件73相同。
如此一來,固定具512是由固定蓋81與補強構件82挾持角落用隔熱構件83所構成。角落用隔熱構件83在收容部98收容著配管53。固定蓋81,是在「使其寬度方向的端部,重疊於補強構件82之寬度方向的端部」的狀態下,使螺絲57通過貫穿孔84。通過貫穿孔84的螺絲57,被旋鎖入補強構件82的螺紋孔61。如此一來,固定蓋81被固定於補強構件82。接著,藉由將固定蓋81固定於補強構件82,角落用隔熱構件83及配管53也被固定於固定具51的內部。
在該場合中,固定蓋81、補強構件82、角落用隔熱構件83及配管53形成一體化的構造。然後,第二分隔構 件38的右後端部進入上固定蓋811與下固定蓋812之間,並接觸於上角落用隔熱構件831與下角落用隔熱構件832之間的連接部分。如此一來,固定具512的分割部分,便由第二分隔構件38的右後端部所覆蓋。
此外,右側分割隔熱壁313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是隔著第二密封構件102而面向補強構件82。如此一來,相鄰的右側分割隔熱壁313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是由固定具512所連結固定,並且將右側分割隔熱壁313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所形成角度,保持成對應於補強構件82之直角部分的90°。換言之,補強構件82可作為「將相鄰的右側分割隔熱壁313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之間的角度保持成90°」的角度保持部而發揮作用。
配管53亦可如第32圖所示,通過第二分隔構件38的右端緣部與右部內板24之間。在該場合中,在內箱14的內部,於第二分隔構件38的面分隔部45與內箱14的右部內板24之間,設有分隔部用隔熱構件105。分隔部用隔熱構件105譬如是由發泡苯乙烯聚合物等所構成,可作為隔熱構件發揮作用。分隔部用隔熱構件105形成:沿著第二分隔構件38的右端緣部朝前後方向伸長的四角柱狀。分隔部用隔熱構件105具有凹部106。凹部106形成:分隔部用隔熱構件105的右部內板24側形成開口的凹形狀。配管53的一部分,被設在分隔部用隔熱構件105之凹部106的內側。在該場合中,雖然圖面中未詳細地顯示,但配管53亦可配置成以下所述的方式。
舉例來說,2支配管53,分別從固定具512的上端部進入上角落用隔熱構件831的收容部98內並下下方延伸。在此之後,配管53分別從上角落用隔熱構件831與下角落用隔熱構件832之間的連接部分,朝向收容部98的外側前方伸出。接著,配管53分別通過分隔部用隔熱構件105的凹部106內側,並沿著第二分隔構件38的右端緣部朝前方延伸。在此之後,配管53分別在第二分隔構件38的前端部朝後側折返,並再度於凹部106內側沿著第二分隔構件38的右端緣部朝後方延伸。接著,配管53分別從上角落用隔熱構件831與下角落用隔熱構件832之間的連接部分,進入下角落用隔熱構件832之收容部98的內側。在此之後,配管53從開口部86、88伸出,並分別連接於冷藏用冷卻器及冷凍用冷卻器。
雖然圖面中未顯示,但在內箱14的內部,於第二分隔構件38的面分隔部45與內箱14的左部內板25之間,也設有構造與分隔部用隔熱構件105相同的構件,與上述的配管53相同,亦可將電線52沿著第二分隔構件38的左端緣部配置。
參考第1圖及第33圖,說明該實施形態之電冰箱的隔熱箱體12的組裝順序。
首先,分別製作第1圖所示的分割隔熱壁31及固定具51。接著,如第33圖所示,利用螺絲57將固定具511安裝於相鄰之2個分割隔熱壁31之中的一個,譬如左側分割隔熱壁314。接著,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安裝於由 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與固定具511形成一體化的組件上。如此一來,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在該場合中,是將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予以連結固定,而形成內箱14之右側內部的角落部。在該場合中,由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所形成之相鄰壁的角度,是對應於補強構件55的直角部分而保持成90°。內箱14的其他角落部,也是藉由連結固定分割隔熱壁31與固定具51而形成。如此一來,形成「相鄰之分割隔熱壁31的角度為90°」的內箱14,並形成立方體的隔熱箱體12。
如上所述,固定具51將相鄰之分割隔熱壁31的角度限定成特定的值,譬如90°。而相鄰之分割隔熱壁31的角度並非只能設成90°,在該場合中,只要將相鄰之分割隔熱壁31的角度調整成趨近90°,並使隔熱箱體12的各角部形成趨近90°即可。換言之,固定具51所規定的角度並不須相當嚴謹,在製造過程所產生之一般性誤差的範圍內便可容許。
相對於以上述方式所組裝的隔熱箱體12,將第一分隔構件37及第二分隔構件38安裝於特定的位置。如此一來,在隔熱箱體12的內側形成:冷藏室39、蔬果室40、製冰室41、第一冷凍室42及第二冷凍室43。接著,右側分割隔熱壁313及左側分割隔熱壁314的前端部,是由第一分隔構件37及第二分隔構件38所連結固定。
根據上述的構造,可達成以下的效果。
電冰箱11的隔熱箱體12,是將被分割成複數個的分割隔熱壁31予以組合,並藉由以固定具51連結固定相鄰的2個分割隔熱壁31所構成。據此,相較於預先將隔熱構件設於立體狀的內箱的傳統構造,電冰箱11的組裝作業變得容易。
固定具51的補強構件55、82,可作為將相鄰之分割隔熱壁31的角度保持成90°的角度保持部發揮作用。藉此,可使內箱14形成立方體。此外,由於隔熱箱體12是可將內箱14的角部保持成90°的構造,因此分割隔熱壁31的組裝變得容易。
固定具51是在面向相鄰之2個隔熱構件15的位置被固定。因為這個緣故,隔熱構件15能以固定具51作為基準而固定。如此一來,容易將相鄰之分割隔熱壁31的角度保持成90°。
右側分割隔熱壁313及左側分割隔熱壁314,在上下方向之中央附近的部分,由第一分隔構件37及第二分隔構件38所連結固定。因此,右側分割隔熱壁313的前端部與左側分割隔熱壁314的前端部可穩固地固定。如此一來,可抑制內箱14的前側開口部朝左右方向開啟。不僅如此,還可抑制內箱14的扭曲,而將內箱14及隔熱箱體12保持成立方體。
被設於內箱14之角落部的電線52及配管53,是由固定具51所覆蓋。因為這個緣故,可極力防止儲藏室內的食品接觸到電線52或配管53。不僅如此,由於電線52 及配管53不會被使用者所看見,因此可使儲藏室內部的美觀性變得良好。
在內箱14的角落部,設有角落用隔熱構件56、83。如此一來,可提高在角落部的隔熱效果。此外,由於角落用隔熱構件56、83被固定具51所覆蓋,因此如同以上所述,可使儲藏室內部的美觀性變得良好。
角落用隔熱構件56、83被配置成:覆蓋相鄰之分割隔熱壁31的抵接部分。換言之,隔熱性能容易變成較低之2個分割隔熱壁31的抵接部分,可藉由角落用隔熱構件56、83來加強隔熱性能。如此一來,可達到隔熱箱體12整體之隔熱性能的提升。
固定具51形成筒狀,且在筒狀的內側收容著電線52或者配管53;以及角落用隔熱構件56、83。如此一來,電線52、配管53及角落用隔熱構件56、83無法被使用者所看見,因此能更進一步提升儲藏室內部的美觀性。
固定具51具有:剖面形成L字型的補強構件55、82。如此一來,固定具51可提高對譬如扭曲或折彎等變形的強度。此外,由於固定具51是「在L字型剖面的補強構件55、82設有固定蓋54、81」的構造,因此可輕易地形成筒狀。
由於電線52及配管53是由角落用隔熱構件56、83的收容部67、98所保持,因此可抑制電線52及配管53從特定的位置偏移。
固定具511的固定蓋54具有開口部59、60。通往固 定具511的電線52,可通過開口部59、60而導向儲藏室側。如此一來,電線52可從開口部59、60朝儲藏室側伸出,而與位於固定具511外側,也就是指儲藏室側的電線連接。特別是電線52在從固定具511之開口部59、60伸出的端部,具有用來和其他電線連接的連接部68。藉此,電線52可輕易地在固定具511的外側與其他電線連接。
固定具512的固定蓋81具有開口部86、88。通往固定具512的配管53,可通過開口部86、88而導向儲藏室側。如此一來,配管53可從開口部86、88朝儲藏室側伸出,而與位於儲藏室側的配管連接。特別是配管53在從固定具512之開口部86、88伸出的端部,具有用來與其他配管進行焊接的焊接部99。藉此,配管53可輕易地在固定具512的外側與其他配管進行焊接而形成連接。
此外,電線52在固定具511形成一體化,配管53在固定具512形成一體化。在該場合中,當利用固定具51連結固定分割隔熱壁31時,電線52及配管53也被設在分割隔熱壁31的特定角落部。如此一來,可簡化電線52及配管53的組裝作業。
電線52被設在內箱14之左側內部的角落部,並由固定具511所覆蓋。配管53被設在內箱14之右側內部的角落部,並由固定具512所覆蓋。如此一來,可降低電線52因配管53而被冰凍的情形。
此外,在「配管53的一部分,沿著第二分隔構件38 的右緣部配置」的場合中,無須加大固定具51便可將配管53增長。如此一來,在配管53為吸入管的場合中,既能充分確保儲藏室的收納空間,又能確保配管53的長度而提高熱交換的效率。
在固定蓋54、81與補強構件55、82之間,分別設有第一密封構件71、101。第一密封構件71、101可抑制冷氣流入固定具511、512內部。如此一來,可抑制固定具51內部的零件,譬如電線52等產生結露。
在分割隔熱壁31與固定具51之間,設有第二密封構件72、102。第二密封構件72、102分別將補強構件55、82與分割隔熱壁31之間予以密封。換言之,第二密封構件72、102分別可提高補強構件55、82與分割隔熱壁31之間的氣密性。如此一來,可抑制空氣通過相鄰之2個分割隔熱壁31的抵接部分而進出於隔熱箱體12的內部,也就是指儲藏室。因此,可降低儲藏室內的冷氣朝隔熱箱體12外部洩漏,並降低隔熱箱體12外部的暖氣流入儲藏室內。
在相鄰之2個分割隔熱壁31的抵接部分,譬如右側分割隔熱壁313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之間、以及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之間,設有第三密封構件73、103。藉此,可使隔熱箱體12的內部與外部充分地形成隔熱,如此一來,可有效率地冷卻隔熱箱體12的內部。
固定具51在沿著角落部延伸的方向上分割成複數個 ,在實施例的場合中分割成2個。因此,固定具51的操作變得容易。此外,在固定具51的分割部分,配置有第二分隔構件38。如此一來,可抑制儲藏室內的冷氣從第二分隔構件38的分割部分進入固定具51的內部。
分割隔熱壁31,是在外板16~20與內板22~26之間挾持著隔熱構件15所構成。隔熱構件15是由薄且隔熱性能絕佳的真空隔熱鑲板所構成。因此,分割隔熱壁31可獲得真空隔熱鑲板的高隔熱性能,並降低其厚度。因此,相較於採用譬如胺甲酸乙酯等隔熱材的傳統技術,只要隔熱箱體12的外形尺寸相同,便可使內容積大增。
此外,根據上述的構造,由於電線52及配管53被設在內箱14之內部深處的角落部,因此收納食品時不易形成干擾。
在固定具51的正上方,設有朝機械室21連接的上側分離部211。此外,在固定具51的正下方,設有朝零件收容室212連接的下側分離部213。因此,通過固定具51內的電線52及配管53,可通過上下的分離部211、213而輕易地導向機械室21及零件收容室212。如此一來,電線52及配管53,可在機械室21及零件收容室212內輕易地與其他電線及配管連接。
(第二實施形態)
接下來,參考第34圖說明第二實施形態。第二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內箱14的左側內部之角落部的構造,也 能適用於其他的角落部。
第二實施形態的固定具111並不具有補強構件。固定具111,是形狀與第一實施形態的固定蓋54幾乎相同的板構件,沿著內箱14的角落部延伸所形成。在該實施形態中,相鄰的2個分割隔熱壁31,在圖面所示的場合中是指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是由圖面中未顯示的螺絲固定於固定具111。換言之,相鄰的2個分割隔熱壁31,是藉由固定具111形成連結固定。
固定具111具有2個延伸部112、113。延伸部112、113分別被設在固定具111的短邊方向,也就是指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延伸部112、113面向彼此接近的內板22~26,在圖面所示的場合中為左側分割隔熱壁314的左部內板25、及背側分割隔熱壁315的背部內板26而形成延伸。換言之,延伸部112是沿著左部內板25而朝向隔熱箱體12的前側延伸。延伸部113則沿著背部內板26朝向隔熱箱體12的右側延伸。
在該場合中,延伸部112面向左部內板25側且朝背側分割隔熱壁315側延伸的面,對「延伸部113面向背部內板26側且朝左側分割隔熱壁314側延伸的面」形成直交。因此,一旦相鄰的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藉由固定具111形成連結固定,由左側分割隔熱壁314與背側分割隔熱壁315所形成之相鄰壁的角度將被限制成90°。在該場合中,固定具111的延伸部112、113可作為角度保持部而發揮作用。
在延伸部112、113;與內箱14之彼此接近的內板25、26之間,設有第四密封構件114。第四密封構件114係構成與第二密封構件72、112相同。
此外,在由內箱14的角落部與固定具111所形成的三角柱狀空間,在圖面所示的場合中,是由左部內板25與背部內板26與固定具111所形成,且水平方向的剖面呈三角形狀的空間,設有第二角落用隔熱構件115。在該場合中,固定具111是由第二角落用隔熱構件115所覆蓋。第二角落用隔熱構件115是由發泡苯乙烯聚合物之類的隔熱構件所構成,且形成三角柱狀。
第二角落用隔熱構件115具有收容部116。收容部116,是促使第二角落用隔熱構件115從左部內板25側凹陷成凹狀所形成。收容部116朝向第二角落用隔熱構件115的長邊方向延伸。電線52被設在收容部116的內部,並被該收容部116所保持。在該場合中,收容部116可作為保持電線52的保持部發揮功能。
根據上述的構造,也能藉由採用不具補強構件之構造的固定具111,將相鄰的2個分割隔熱壁31予以連結固定。
固定具111具有:彼此的延長面形成直交的延伸部112、113。因此,可將內箱14之相鄰內板的角度保持成90°。如此一來,可使內箱14,也就是指隔熱箱體12形成立方體。
在延伸部112、113與分割隔熱壁31之間,設有第四 密封構件114。因此,可抑制儲藏室內的冷氣洩漏至隔熱箱體12的外側,並可抑制隔熱箱體12外部的暖氣流入儲藏室內。
電線52被收容於第二角落用隔熱構件115的收容部116內。因此,能極力防止電線52從所定的位置偏移。
(第三實施形態)
接下來,參考第35圖說明第三實施形態。第三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內箱14的右側內部之角落部的構造,也能適用於其他的角落部。
在第三實施形態中,如第35圖所示,隔熱構件120是由第一隔熱構件121及第二隔熱構件122所構成。第一隔熱構件121是由真空隔熱鑲板所構成。第一隔熱構件121是配置接著於內箱14之內板22~26的外面側。第二隔熱構件122是熱傳導率比第一隔熱構件121更高的構件,換言之,是由隔熱性能較第一隔熱構件121更低的構件所構成。舉例來說,第二隔熱構件122為軟質膠帶或者胺甲酸乙酯之類的發泡隔熱材等。
第二隔熱構件122位在外箱13與內箱14之間,並包覆第一隔熱構件121的周圍。在該場合中,第二隔熱構件122被配置在:收容著隔熱構件120的空間中,配置有第一隔熱構件121以外的空間。亦即,第二隔熱構件122被設在隔熱箱體12的角落部,也就是相當於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三密封構件73的位置。在該場合中,第一隔熱構件 121最好占「收容著隔熱構件120的空間」之總容積的50%以上,其中又以占80%以上更佳。
換言之,第二隔熱構件122的體積被設定成小於第一隔熱構件121的體積。此外,如第35圖所示,倘若將第一隔熱構件121的板厚定義為T1,將第二隔熱構件122的板厚定義為T2,將配管53的外徑定義為T3時,則設定成T1>T3>T2。在此所指的板厚,是指隔熱壁31於水平方向的剖面中,外箱13與內箱14之剖面方向的厚度。亦即,所謂第二隔熱構件122的板厚是指:第一隔熱構件121、與外箱13面向第一隔熱構件121的內側面,譬如第35圖中的右部外板18之間的距離。此外,在發泡隔熱材處,是指固化後的厚度。
根據上述的構造,可獲得採用第一隔熱構件121與第二隔熱構件122之兩種隔熱構件的電冰箱。即使在該場合中,電線52及配管53也是被設在隔熱箱體12之收容空間的內側角落部。接著,增加隔熱效果優於第二隔熱構件122之第一隔熱構件121的體積。藉此,既可使隔熱箱體12的壁變薄,又能獲得高隔熱性能,如此一來,可充分確保收納空間。
亦即,倘若欲在分割隔熱壁31的內部,譬如在第一隔熱構件121與外箱13之間確保用來收容配管53的空間時,則有必要使第一隔熱構件121的板厚T1變薄、或者增加第二隔熱構件122的板厚T2。前者的作法將使隔熱箱體12的隔熱性能下降,後者的作法將使分割隔熱壁31 的厚度尺寸變大而使收容空間減少。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將配管53收容於儲藏室內部的後方,在該場合中室收容於內箱14之右側內部的角落部。如此一來,由於隔熱箱體12無須降低第一隔熱構件121的板厚T1,因此可獲得良好的隔熱性能。不僅如此,由於隔熱箱體12無須增加第二隔熱構件122的板厚T2,因此不必增大分割隔熱壁31的厚度尺寸,可確保充分的收容空間。
換言之,如同本實施形態,在配管53的外徑T3大於第二隔熱構件122的板厚T2的場合中,配管53無法施容於分割隔熱壁31的內部,特別是第一隔熱構件121與外箱13之間。在該場合中,是將配管53收容於收容空間,譬如儲藏室的內部,可增加第一隔熱構件121的板厚T1使其大於第二隔熱構件122的板厚T2,可形成隔熱箱體12之隔熱性能良好的構造。
就第一隔熱構件121而言,可藉由採用真空隔熱鑲板,而獲得良好的隔熱性能。此外,由於即使是板厚較薄的真空隔熱鑲板也具有良好的隔熱效果,因此可使隔熱箱體12的壁變薄,可充分確保收納空間。
就第二隔熱構件122而言,可藉由採用發泡隔熱材,在該場合中為胺甲酸乙酯,埋設於第一隔熱構件121彼此之間、第一隔熱構件121與外箱13之間、第一隔熱構件121與內箱14之間。如此一來,可使隔熱箱體12整體的隔熱效果變得良好。
雖然在以上的說明中,是將配管53的外徑定義為T3 進行說明,但亦可將位於內箱14左側內部之角落部的電線52,也就是指複數條電線之集束的外徑定義為T3
(其他的實施形態)
雖然是形成「將電線52及配管53設在內箱之角落部」的構造,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亦可形成:設置除了電線52及配管53以外譬如軟管(或者伸縮管)之類的零件,並以固定具51來覆蓋該零件的構造。
固定具51形成:在長邊方向上被分割成複數個的構造。但是,譬如在固定具51被設於不具有分隔構件的角落部、或者長度較短的角落部的場合中,固定具51亦可不必在長邊方向上被分割成複數個。
第一實施形態的固定具51,也可以具有第二實施形態中固定具111的延伸部112、113。在該場合中,只需在固定具51與內箱14之間,設置第四密封構件114來取代第二密封構件72即可。
亦可將電線52的一部分及配管53的一部分,在第二分隔構件38與背部內板26之間,沿著第二分隔構件38的後端緣部朝左右方向配置。此外,亦可將電線52的一部分及配管53的一部分配置成:沿著第一分隔構件37的邊緣部,朝前後方向或者左右方向延伸。
面分隔部45可採用真空隔熱鑲板、或胺甲酸乙酯、發泡苯乙烯聚合物等作為隔熱構件。此外,面分隔部45可形成:利用樹脂製或金屬製的板從上下挾持隔熱構件的 構造。
只要分隔板441是具有充分強度的構件,分隔補強板442亦可省略。
相鄰的2個分割隔熱壁31,除了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利用固定具51、111的連結固定之外,也可以藉由螺絲等形成連結固定。
上述隔熱箱體12的組裝順序僅是其中一個例子,亦可如下述的方式進行變更。舉例來說,將固定具51、111安裝於背側分割隔熱壁315,在此之後,將右側分割隔熱壁313或著左側分割隔熱壁314安裝於固定具51、111。
各密封構件71、72、73、101、102、114也不限於軟質膠帶,也可此採用矽膠封填劑(Silicone Sealer)等。
亦可形成:將第二角落用隔熱構件115設在內箱14之右側內部的角落部,並將配管53收容於第二角落用隔熱構件115之收容部116的內部的構造。
電冰箱11亦可具備噴霧手段。噴霧手段,是將利用靜電霧化所產生的霧滴,朝儲藏室內部噴出。霧滴的直徑最好是1~1000nm。在該場合中,可藉由將固定具51、111設在「由相鄰的2個分割隔熱壁31所形成」的角落部,抑制霧滴從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之間朝電冰箱外散出。
固定具51、111亦可在內箱14的其中一個內板上形成一體。
分割隔熱壁31亦可形成:從側面或者上面等觀看時 呈L字型、U字型。換言之,固定具51、111並不僅限於將板狀的分割隔熱壁31彼此予以連結固定,也可以將板狀以外的分割隔熱壁之間、板狀的分割隔熱壁與板狀以外的分割隔熱壁予以連結固定。
分割隔熱壁31的隔熱構件15,也就是指真空隔熱鑲板,並不一定要一體地設於內箱14的內板,亦可一體地設於外箱13的外板。亦即,隔熱構件15只要設成接觸於內箱14的內板或者外箱13的外板中的其中一個即可。
隔熱箱體12亦可採以下的方式組裝。首先,藉由固定具51連結固定內板22~26而形成箱狀的內箱14。不同於該內箱14,將隔熱構件15預先安裝於外箱13。接著,藉由將內箱14安裝於「由外箱13與隔熱構件15形成一體化的組件」,而形成隔熱箱體12。在該場合中,構成內箱14的內板,並不侷限於平板狀,譬如也可以是俯視角度中呈L字型的形狀。
如以上所述,上述實施形態的電冰箱具備隔熱箱體與固定構件。隔熱箱體,是組合「在內部具有隔熱構件的複數個隔熱壁」而形成箱狀,並在該箱狀的內側具有儲藏室。固定構件被設在「由隔熱箱體之相鄰的2個隔熱壁所形成」的角落部,而將2個隔熱壁予以連結固定。如此一來,在將各隔熱壁予以組合後,藉由利用固定具來固定各隔熱壁,便可組裝隔熱箱體。因此,相較於傳統上預先將隔熱構件設於立體的內箱或外箱的構造,電冰箱之隔熱箱體的組裝作業變得容易。
雖然說明了本發明的幾個實施形態,但上述的實施形態僅是所列舉的例子而已,本發明的範圍並不受限於上述的實施形態。上述嶄新的實施形態,能以其他的各種形態實施,在不脫離本發明之要旨的範圍內,可執行各種的省略、置換、變更。上述的實施形態和其變形,均已包含於本發明的範圍和要旨,且已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及其均等的範圍內。
11‧‧‧電冰箱
12‧‧‧隔熱箱體
13‧‧‧外箱
14‧‧‧內箱
15‧‧‧隔熱構件
16‧‧‧上部外板
17‧‧‧底部外板
18‧‧‧右部外板
19‧‧‧左部外板
20‧‧‧背部外板
21‧‧‧機械室
22‧‧‧上部內板
23‧‧‧底部內板
24‧‧‧右部內板
25‧‧‧左部內板
26‧‧‧背部內板
27‧‧‧支承構件
28‧‧‧開口部
29‧‧‧接著劑
30‧‧‧接著劑
31‧‧‧分割隔熱壁
32‧‧‧折彎部
33‧‧‧開口部
34‧‧‧端部***室
35‧‧‧貫穿孔
37‧‧‧第一分隔構件
38‧‧‧第二分隔構件
39‧‧‧冷藏室
40‧‧‧蔬果室
41‧‧‧製冰室
42‧‧‧第一冷凍室
43‧‧‧第二冷凍室
44‧‧‧前分隔部
45‧‧‧面分隔部
46‧‧‧螺絲
47‧‧‧螺絲
48‧‧‧螺紋
49‧‧‧貫穿孔
50‧‧‧螺絲
51‧‧‧固定具
52‧‧‧電線
53‧‧‧配管
54‧‧‧固定蓋
55‧‧‧補強構件
56‧‧‧角落用隔熱構件
57‧‧‧螺絲
58‧‧‧貫穿孔
59‧‧‧開口部
60‧‧‧開口部
61‧‧‧螺紋孔
62‧‧‧貫穿孔
63‧‧‧***部
64‧‧‧缺口部
65‧‧‧開口部
66‧‧‧開口部
67‧‧‧收容部
68‧‧‧連接部
71‧‧‧第一密封構件
72‧‧‧第二密封構件
73‧‧‧第三密封構件
74‧‧‧螺紋孔
75‧‧‧貫穿孔
76‧‧‧螺絲
77‧‧‧***部
81‧‧‧固定蓋
82‧‧‧補強構件
83‧‧‧角落用隔熱構件
84‧‧‧貫穿孔
85‧‧‧第一突出部
86‧‧‧開口部
87‧‧‧第二突出部
88‧‧‧開口部
89‧‧‧螺紋孔
90‧‧‧貫穿孔
91‧‧‧第一補強用突出部
92‧‧‧第二補強用突出部
93‧‧‧缺口部
94‧‧‧第一隔熱用突出部
95‧‧‧開口部
96‧‧‧第二隔熱用突出部
97‧‧‧開口部
98‧‧‧收容部
99‧‧‧焊接部
101‧‧‧第一密封構件
102‧‧‧第二密封構件
103‧‧‧第三密封構件
105‧‧‧分隔部用隔熱構件
106‧‧‧凹部
114‧‧‧第四密封構件
115‧‧‧第二角落用隔熱構件
116‧‧‧收容部
120‧‧‧隔熱構件
121‧‧‧第一隔熱構件
122‧‧‧第二隔熱構件
211‧‧‧上側分離部
212‧‧‧零件收容室
213‧‧‧下側分離部
271‧‧‧螺紋孔
272‧‧‧鍔部
311‧‧‧上側分割隔熱壁
312‧‧‧底側分割隔熱壁
313‧‧‧右側分割隔熱壁
314‧‧‧左側分割隔熱壁
315‧‧‧背側分割隔熱壁
321‧‧‧平坦部
322‧‧‧彎曲部
391‧‧‧冷藏室門
401‧‧‧蔬果室門
411‧‧‧製冰室門
421‧‧‧第一冷凍室門
431‧‧‧第二冷凍室門
441‧‧‧分隔板
442‧‧‧分隔補強板
443‧‧‧分隔蓋
444‧‧‧分隔隔熱構件
445‧‧‧貫穿孔
446‧‧‧螺紋孔
511‧‧‧固定具
512‧‧‧固定具
541‧‧‧上固定蓋
542‧‧‧下固定蓋
551‧‧‧上補強構件
552‧‧‧下補強構件
561‧‧‧上角落用隔熱構件
562‧‧‧下角落用隔熱構件
811‧‧‧上固定蓋
812‧‧‧下固定蓋
821‧‧‧上補強構件
822‧‧‧下補強構件
831‧‧‧上角落用隔熱構件
832‧‧‧下角落用隔熱構件
931‧‧‧上角落用隔熱構件
932‧‧‧下角落用隔熱構件
T1‧‧‧第一隔熱構件121的板厚
T2‧‧‧第二隔熱構件122的板厚
T3‧‧‧配管53的外徑
第1圖:是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之電冰箱的隔熱箱體及固定具的立體圖。
第2圖:是顯示電冰箱外觀的立體圖。
第3圖:是顯示從右前方所見之電冰箱內部的立體圖。
第4圖:是顯示從左前方所見之電冰箱內部的立體圖。
第5圖:是隔熱箱體的縱向截斷側視圖。
第6圖:是概略地顯示隔熱箱體內部之冷藏室的橫向截斷俯視圖。
第7圖:是分割隔熱壁的分解立體圖。
第8圖:是概略地顯示隔熱箱體前面側之右部的橫向截斷俯視圖。
第9圖:是概略地顯示隔熱箱體左側內部之角落部的橫向截斷俯視圖。
第10圖:是顯示「被安裝於隔熱箱體左側內部之角落部的固定具」之安裝狀態的立體圖。
第11圖:是顯示將固定具安裝於隔熱箱體左側內部之角落部前的狀態的立體圖。
第12圖:是被設於隔熱箱體左側內部之角落部的固定具的立體圖。
第13圖:是被設在隔熱箱體左側內部之角落部的固定具的前視圖。
第14圖:是被設在隔熱箱體左側內部之角落部的固定具的分解立體圖。
第15圖:是沿著第13圖之A-A線的剖面圖。
第16圖:是沿著第13圖之B-B線的剖面圖。
第17圖:是沿著第13圖之C-C線的剖面圖。
第18圖:是沿著第13圖之D-D線的剖面圖。
第19圖:是沿著第13圖之E-E線的剖面圖。
第20圖:是顯示被設在隔熱箱體左側內部之角落部的固定具之安裝狀態的橫向截斷俯視圖(其中之1)。
第21圖:是顯示被設在隔熱箱體左側內部之角落部的固定具之安裝狀態的橫向截斷俯視圖(其中之2)。
第22圖:是概略地顯示隔熱箱體右側內部之角落部的橫向截斷俯視圖。
第23圖:是顯示被設在隔熱箱體右側內部之角落部的固定具之安裝狀態的立體圖。
第24圖:是顯示將固定具安裝於隔熱箱體右側內部 的角落部前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25圖:是被設在隔熱箱體右側內部的角落部之固定具的立體圖。
第26圖:是被設在隔熱箱體右側內部的角落部之固定具的前視圖。
第27圖:是被設在隔熱箱體右側內部的角落部之固定具的分解立體圖。
第28圖:是沿著第26圖之F-F線的剖面圖。
第29圖:是沿著第26圖之G-G線的剖面圖。
第30圖:是沿著第26圖之H-H線的剖面圖。
第31圖:是沿著第26圖之I-I線的剖面圖。
第32圖:是顯示第二分隔構件之右端部附近的縱向截斷前視圖。
第33圖:是顯示將固定具安裝於左面用分割隔熱壁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34圖:是顯示第二實施形態的固定具,相當於第9圖。
第35圖:是顯示第三實施形態的隔熱構件,相當於第22圖。
12‧‧‧隔熱箱體
16‧‧‧上部外板
17‧‧‧底部外板
18‧‧‧右部外板
19‧‧‧左部外板
20‧‧‧背部外板
22‧‧‧上部內板
23‧‧‧底部內板
24‧‧‧右部內板
25‧‧‧左部內板
26‧‧‧背部內板
27‧‧‧支承構件
31‧‧‧分割隔熱壁
51‧‧‧固定具
52‧‧‧電線
54‧‧‧配管
55‧‧‧固定蓋
58‧‧‧貫穿孔
68‧‧‧連接部
311‧‧‧上側分割隔熱壁
312‧‧‧底側分割隔熱壁
313‧‧‧右側分割隔熱壁
314‧‧‧左側分割隔熱壁
315‧‧‧背側分割隔熱壁
511‧‧‧固定具
541‧‧‧上固定蓋
542‧‧‧下固定蓋

Claims (19)

  1. 一種電冰箱,具備:將在內部具有隔熱構件的複數個隔熱壁予以組合而形成箱狀,並在該箱狀的內側具有儲藏室的隔熱箱體;及位於前述隔熱構件的外部且在前述儲藏室內,被設在藉由相鄰的2個前述隔熱壁所形成的角落部,並將前述2個隔熱壁予以連結固定的固定具,前述隔熱壁具有:複數個支承構件,用以支承朝前述儲藏室側突出的前述固定具,藉由從前述儲藏室側使螺絲貫穿前述固定具再螺入至前述支承構件,來將前述固定具固定在前述隔熱壁。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前述固定具具有角度保持部,該角度保持部是面向形成前述角落部之前述2個隔熱壁的各個而配置,並將由前述相鄰的2個隔熱壁所形成的角度保持成90°。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相鄰的前述隔熱構件形成分離,前述固定具是被固定在面向形成分離之前述隔熱構件的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具備連結構件,該連結構件在前述儲藏室的前側面開口部側,將構成前述隔熱箱體的隔熱壁中右側的隔熱壁及左側的隔熱壁予以連結固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在 前述角落部設有角落用隔熱構件,前述角落用隔熱構件是由前述固定具所覆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相鄰的前述隔熱構件形成分離,前述角落用隔熱構件被配置成覆蓋前述形成分離的部分。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在前述角落部設有電線或者配管的至少其中一個,被設於前述角落部的前述電線或前述配管,是由前述固定具所覆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前述固定具形成沿著前述角落部延伸的筒狀,並在該筒狀的內側收容著前述電線或者前述配管。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前述固定具是由補強構件與固定蓋形成三角形剖面的筒狀,該補強構件形成L字型的剖面且對應於前述角落部所設置,該固定蓋形成板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前述固定具具有保持部,該保持部用來保持被設在前述角落部的前述電線或前述配管。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前述固定具具有開口部,該開口部將被設於前述角落部的前述電線或前述配管導向前述儲藏室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前 述固定具,與被設於前述角落部的前述電線或前述配管形成一體化。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被設於前述角落部的電線,在前述固定具的外部具有與其他電線形成連接的連接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被設在前述角落部的配管,在前述固定具的外部具有與其他配管形成焊接的焊接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2處的前述角落部中,在其中一個角落部設有前述電線,在另一個角落部設有前述配管,前述電線及前述配管,分別被不同的前述固定具所覆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在前述隔熱箱體之箱狀的內側,具備將前述儲藏室分隔成複數個的分隔構件,前述電線或前述配管的一部分,是沿著前述分隔構件的邊緣部配置。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具備將前述隔熱壁與前述固定具之間予以密封的密封構件。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在前述隔熱箱體之箱狀的內側,具備將前述儲藏室分隔成複數個的分隔構件,前述固定具,在沿著前述角落部延伸的方向上,被分 割成複數個,前述分隔構件覆蓋著前述固定具的分割部分。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8項之其中任一項所記載的電冰箱,其中前述隔熱壁是由以下所構成:構成外箱的外板;和構成內箱的內板;及作為前述隔熱構件,設成被前述外板與前述內板所挾持的真空隔熱鑲板,前述真空隔熱鑲板,其中一面接著於前述外板,而另一面則接著於前述內板。
TW101119121A 2011-06-10 2012-05-29 電冰箱 TWI5293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0120A JP5797467B2 (ja) 2011-06-10 2011-06-10 冷蔵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9494A TW201319494A (zh) 2013-05-16
TWI529360B true TWI529360B (zh) 2016-04-11

Family

ID=47295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9121A TWI529360B (zh) 2011-06-10 2012-05-29 電冰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719980B1 (zh)
JP (1) JP5797467B2 (zh)
CN (1) CN103703332B (zh)
TW (1) TWI529360B (zh)
WO (1) WO20121693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8232B2 (ja) * 2011-06-13 2015-09-30 株式会社東芝 冷蔵庫
AU2014276244B2 (en) * 2013-06-07 2016-05-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insulating box body, refrigerator, and device including heat insulating box body
JP6388378B2 (ja) * 2014-06-16 2018-09-12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冷蔵庫
CN106500428B (zh) * 2016-12-21 2019-02-15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
CN107860167B (zh) * 2017-10-25 2019-11-05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的箱体和具有其的冰箱
JP7280740B2 (ja) 2019-04-08 2023-05-24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冷蔵庫
CN110513940B (zh) * 2019-09-23 2024-06-25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拼装式冰箱
CN112824801A (zh) * 2019-11-21 2021-05-21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分隔件及包括其的冰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7783A (ja) * 1982-04-10 1983-10-1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走行装置
JPS58177783U (ja) * 1982-04-30 1983-11-28 日本トレ−ルモ−ビル株式会社 冷凍コンテナにおける内部隅部構造
JPS6065588U (ja) * 1983-10-13 1985-05-09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組立式断熱庫
KR890001922Y1 (ko) * 1986-01-31 1989-04-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캐비넷트 플렌지의 코너 접합구
JPS63210589A (ja) * 1987-02-25 1988-09-01 株式会社東芝 断熱箱体
JP2728318B2 (ja) 1991-02-15 1998-03-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真空断熱箱体の製造方法
JPH05133678A (ja) * 1991-11-15 1993-05-28 Nippondenso Co Ltd 断熱箱
JP2783096B2 (ja) * 1992-10-19 1998-08-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の断熱箱体
JP3086590B2 (ja) * 1994-04-15 2000-09-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断熱箱体
US5857307A (en) * 1994-06-29 1999-01-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Heat insulating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JPH09129760A (ja) * 1995-11-06 1997-05-16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315584A (ja) * 1998-05-01 1999-11-16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パネルの連結構造
JPH11351605A (ja) * 1998-06-05 1999-12-24 Shinko Kogyo Co Ltd 空調装置の外壁パネル
US6112542A (en) * 1998-12-15 2000-09-05 Daewoo Electronics Co., Ltd. Refrigerator having a cooled-air passageway formed with an external surface of a liner
JP3707657B2 (ja) * 1999-04-28 2005-10-19 ホシザキ電機株式会社 断熱箱体
US6244063B1 (en) * 1999-10-12 2001-06-12 Manitowoc Foodservice Group Inc. Refrigeration wall system
DE50006407D1 (de) * 2000-04-03 2004-06-17 Seven Air Gebr Meyer Ag Hitzki Eckverbindung eines Gehäuserahmens von Lüftungs- und Klimageräten
EP1197715A3 (de) * 2000-10-10 2002-09-04 Hans Dr. Dr. Viessmann Raumzelle
JP2002228345A (ja) * 2001-01-29 2002-08-14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断熱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3302153A (ja) * 2002-04-09 2003-10-24 Yodogawa Steel Works Ltd 組立式の冷蔵庫
ATE396372T1 (de) * 2004-07-21 2008-06-15 Arcelik As Isoliereinheit
FR2881801B1 (fr) * 2005-02-08 2007-05-04 Av Proxifroid Soc Par Actions Procede d'assemblage de panneaux, notamment de cloisons isolantes et dispositif d'assemblage adapte
WO2006087008A1 (en) * 2005-02-18 2006-08-24 Carrier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frigeration cabinets
JP2006268220A (ja) * 2005-03-23 2006-10-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動販売機
MY152066A (en) * 2008-09-30 2014-08-15 Chevron Usa Inc A 110 neutral base oil with improved properties
JP5312056B2 (ja) * 2009-01-14 2013-10-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19980B1 (en) 2019-08-28
WO2012169312A1 (ja) 2012-12-13
JP2012255629A (ja) 2012-12-27
CN103703332A (zh) 2014-04-02
JP5797467B2 (ja) 2015-10-21
TW201319494A (zh) 2013-05-16
EP2719980A4 (en) 2015-05-27
CN103703332B (zh) 2016-03-23
EP2719980A1 (en) 201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7728B (zh) 電冰箱
TWI529360B (zh) 電冰箱
EP2789952B1 (en) Refrigerator
TW201441566A (zh) 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以及冰箱
TWI588428B (zh) 冰箱的組裝系統以及冰箱
JP5868154B2 (ja) 冷蔵庫
JP7391897B2 (ja) 冷蔵庫
JP6253818B2 (ja) 冷蔵庫
JP6857227B2 (ja) 冷蔵庫
JP6803824B2 (ja) 冷蔵庫
JP7311483B2 (ja) 冷蔵庫
JP6081542B2 (ja) 冷蔵庫
JP6178040B2 (ja) 冷蔵庫
JP6325514B2 (ja) 冷蔵庫
JP6721750B2 (ja) 冷蔵庫
JP6696931B2 (ja) 冷蔵庫
JP2018105613A (ja) 冷蔵庫
JP2013119975A (ja) 冷蔵庫
JP2013119974A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