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0146B -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 Google Patents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0146B
TWI500146B TW102114895A TW102114895A TWI500146B TW I500146 B TWI500146 B TW I500146B TW 102114895 A TW102114895 A TW 102114895A TW 102114895 A TW102114895 A TW 102114895A TW I500146 B TWI500146 B TW I5001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ixel region
pixel
reflective electrod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4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2217A (zh
Inventor
Shih Hsuan Huang
Meng Ting Lee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21148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00146B/zh
Priority to CN201310246574.2A priority patent/CN10344113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42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22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01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0146B/zh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尤指一種具有平坦上表面之電洞層的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例如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由於具有自發光(不需背光模組)以及低耗電等特性,一直以來都被期望可取代液晶顯示面板成為下一世代之顯示技術主流。現行全彩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主要係使用白光有機發光層產生白光,再利用彩色濾光片的濾光而形成三種不同原色光例如紅光、綠光與藍光,藉此顯示出全彩的顯示畫面。然而由於白光屬於寬頻譜光源,透過彩色濾光片的濾光後所產生的紅光、綠光與藍光仍不夠飽和,而使得色域不夠高。此外,若使用紅光有機發光層、綠光有機發光層以及藍光有機發光層分別設置於不同的次畫素區中以分別進行發光,其色彩飽和度雖然可以提升,但由於需分別以蒸鍍方式形成各不同顏色之有機發光材料,除了使用之精密金屬遮罩(Fine Metal Mask,FMM)數目較多且製程較繁雜之外,亦有容易產生混色以及良率偏低等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以節省製造成本並提升發光均勻性。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上述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設置於一基板上,且基板包括一第一畫素區、一第二畫素區與一第三畫素區。上述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包括一第一反射電極、一第二反射電極、一第三反射電極、一電洞層、一發光層以及一半穿透半反射電極。第一反射電極設置於基板之第一畫素區內,第二反射電極設置於基板之第二畫素區內,第三反射電極設置於基板之第三畫素區內,其中第一反射電極、第二反射電極以及第三反射電極係設置於不同之水平面上。電洞層設置於第一反射電極、第二反射電極以及第三反射電極上,且電洞層具有一平坦上表面。發光層設置於電洞層上。半穿透半反射電極設置於發光層上。於第一畫素區內,半穿透半反射電極與第一反射電極之間形成一第一微共振腔,於第二畫素區內,半穿透半反射電極與第二反射電極之間形成一第二微共振腔,於第三畫素區內,半穿透半反射電極與第三反射電極之間形成一第三微共振腔,且第一微共振腔、第二微共振腔與第三微共振腔具有不同之共振腔長度。電洞層至少包括一第一共用部分,設置於第一畫素區與第二畫素區之間,電洞層係至少連續分布於第一畫素區與第二畫素區。
本發明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之電洞層具有平坦上表面,可使後續形成的發光層、以及半穿透半反射電極等膜層具有較佳的平坦度,而可提升發光均勻性。第一畫素區、第二畫素區以及第三畫素區具有不同的共振腔長度,因此可不需使用彩色濾光片即可發揮全彩顯示效果。
1‧‧‧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10‧‧‧基板
101‧‧‧第一畫素區
102‧‧‧第二畫素區
103‧‧‧第三畫素區
121‧‧‧第一反射電極
122‧‧‧第二反射電極
123‧‧‧第三反射電極
14‧‧‧電洞層
16‧‧‧發光層
18‧‧‧半穿透半反射電極
14S‧‧‧平坦上表面
141‧‧‧第一共用部分
142‧‧‧第二共用部分
201‧‧‧第一微共振腔
202‧‧‧第二微共振腔
203‧‧‧第三微共振腔
L1‧‧‧第一原色光
L2‧‧‧第二原色光
L3‧‧‧第三原色光
T1‧‧‧第一驅動元件
T2‧‧‧第二驅動元件
T3‧‧‧第三驅動元件
22‧‧‧電子層
24‧‧‧阻隔壁
261‧‧‧第一結構圖案層
262‧‧‧第二結構圖案層
263‧‧‧第三結構圖案層
281‧‧‧第一底部圖案部分
282‧‧‧第二底部圖案部分
283‧‧‧第三底部圖案部分
302‧‧‧第二中間圖案部分
303‧‧‧第三中間圖案部分
323‧‧‧第三頂部圖案部分
30‧‧‧無機介電層
28‧‧‧有機介電層
2‧‧‧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161‧‧‧第一發光層
162‧‧‧第二發光層
3‧‧‧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341‧‧‧第一上透明導電圖案層
342‧‧‧第二上透明導電圖案層
343‧‧‧第三上透明導電圖案層
4‧‧‧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401‧‧‧第一頂部圖案部分
402‧‧‧第二頂部圖案部分
403‧‧‧第三頂部圖案部分
422‧‧‧第二底部圖案部分
423‧‧‧第三底部圖案部分
443‧‧‧第三中間圖案部分
5‧‧‧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第1圖繪示了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
第2A圖、第2B圖、第2C圖、第2D圖及第2E圖繪示了第1圖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製作方法示意圖。
第3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一變化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 意圖。
第4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二變化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
第5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三變化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
第6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四變化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
為使熟習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一般技藝者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下文特列舉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構成內容及所欲達成之功效。
請參考第1圖。第1圖繪示了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設置於一基板10上,且基板10包括一第一畫素區101、一第二畫素區102與一第三畫素區103。基板10例如可為一硬式基板例如玻璃基板、石英基板、藍寶石基板、矽基板,或一可撓式基板例如塑膠基板,但不限於此。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與第三畫素區103係用以顯示不同顏色之畫面的畫素區,且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與第三畫素區103可構成一畫素結構。舉例如言,第一畫素區101可為一紅色畫素區,用以提供紅色畫面、第二畫素區102可為一綠色畫素區,用以提供綠色畫面,以及第三畫素區103可為一藍色畫素區,用以提供藍色畫面,但不以此為限。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與第三畫素區103可為用以顯示其它不同顏色之畫素區。此外,畫素結構不限於由三個不同顏色的畫素區所構成,而可為更多顏色之畫素區例如四個畫素區或更多的畫素區所構成。
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可為一上發光型(top emission type)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包括一第一反射電極121、一第二反射電極122、一第三反射電極123、一電洞層14、一發光層16以及一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第一反射電極121設置於基板10之第一畫素區101內,第二反射電極122設置於基板10之第二畫素區102內,第三反射電極123設置於基板10之第三畫素區103內,且第一反射電極121、第二反射電極122以及第三反射電極123係設置於不同之水平面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反射電極121、第二反射電極122以及第三反射電極123可為厚金屬電極例如銀電極,但不以此為限。第一反射電極121、第二反射電極122以及第三反射電極123之材料可為任何具有反射特性的導電材料,或者是導電材料與反射材料的疊層。電洞層14設置於第一反射電極121、第二反射電極122以及第三反射電極123上,且電洞層14具有一平坦上表面14S。本實施例之電洞層14可為一電洞傳輸層(Hole Transport Layer)、一電洞注入層(Hole Injection Layer)或一電洞傳輸層與一電洞注入層所組成的多層堆疊電洞層,但不以此為限。此外,本實施例之電洞層14可至少包括一第一共用部分141,設置於第一畫素區101與第二畫素區102之間,且電洞層14之第一共用部分141係連續分布於第一畫素區101與第二畫素區102。此外,本實施例之電洞層14更可包括一第二共用部分142,設置於第二畫素區102與第三畫素區103之間,且電洞層14之第二共用部分142係連續分布於第二畫素區102與第三畫素區103。此外,電洞層14之第一共用部分141與第二共用部分142係彼此連接,也就是電洞層14係連續分布於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以及第三畫素區103之內,但不以此為限。在一變化實施例中,第一畫素區101與第二畫素區102內的電洞層14可與第三畫素區103內的電洞層14彼此分離而未連接。發光層16設置於電洞層14上。本實施例之發光層16可包括一白光發光層,設置於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以及第三畫素區103 之內,用以產生白光。白光發光層可為一單層白光發光層,或是由不同顏色之發光層例如紅光發光層、綠光發光層與藍光發光層所堆疊出之多層白光發光層。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設置於發光層16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以及第三畫素區103係共用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也就是說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係設置於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以及第三畫素區103之內,但不以此為限。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可為一薄金屬電極,但不以此為限。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之材料可為任何具有半穿透與半反射特性之材料。
於第一畫素區101內,第一反射電極121、發光層16與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可構成第一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於第二畫素區102內,第二反射電極122、發光層16與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可構成第二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於第三畫素區103內,第三反射電極123、發光層16與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可構成第三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反射電極121、第二反射電極122以及第三反射電極123係作為陽極之用,而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係作為陰極之用,但不以此為限。
於第一畫素區101內,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與第一反射電極121之間形成一第一微共振腔(micro cavity)201,於第二畫素區102內,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與第二反射電極122之間形成一第二微共振腔202,於第三畫素區103內,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與第三反射電極123之間形成一第三微共振腔203。第一微共振腔201、第二微共振腔202與第三微共振腔203具有不同之共振腔長度(cavity length),即使發光層16係產生白光,但藉由光學共振的微共振腔效應,也就是白光分別在第一微共振腔201、第二微共振腔202與第三微共振腔203內光學共振,藉此第一畫素區101會射出一第一原色光L1,第二畫素區102會射出一第二原色光L2,以及第三畫素區103會射出一 第三原色光L3,其中第一原色光L1、第二原色光L2與第三原色光L3具有不同的波長範圍。舉例而言,由於第一畫素區101為紅色畫素區、第二畫素區102為綠色畫素區,以及第三畫素區103為藍色畫素區,因此第一微共振腔201的共振腔長度大於第二微共振腔202的共振腔長度,且第二微共振腔202的共振腔長度大於第三微共振腔203的共振腔長度。藉由微共振腔效應,第一畫素區101所射出的第一原色光L1係為紅光,第二畫素區102所射出的第二原色光L2係為綠光,以及第三畫素區103所射出的第三原色光L3係為藍光。在一變化實施例中,第一微共振腔201、第二微共振腔202與第三微共振腔203的共振腔長度關係可視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以及第三畫素區103的顏色不同加以調整。上述部分為本領域通常知識者所熟知,因此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更可包括一第一驅動元件T1設置於第一畫素區101內並與第一反射電極121電性連接、一第二驅動元件T2設置於第二畫素區102內並與第二反射電極122電性連接以及一第三驅動元件T3設置於第三畫素區103內並與第三反射電極123電性連接。第一驅動元件T1、第二驅動元件T2與第三驅動元件T3可為例如薄膜電晶體元件,但不以此為限。此外,為了提升電子的注入與傳輸效率,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更可選擇性地包括一電子層22,設置於發光層16與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之間。電子層22可包括一電子注入層(Electron Injection Layer)、一電子傳輸層(Electron Transport Layer),或一電子傳輸層與一電子注入層所組成的多層堆疊電子層,但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更可選擇性地包括阻隔壁24,設置於相鄰之畫素結構1之間。舉例而言,本實施例之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與第三畫素區103係於一列方向依序排列,因此阻隔壁24可設置於一個畫素結構1之第一畫素區101與另一個左側相鄰的畫素結構1的第三畫素區103之間, 以及設置於一個畫素結構1之第三畫素區103與另一個右側相鄰的畫素結構1的第一畫素區101之間,但不以此為限。另外,位於不同列之相鄰的畫素結構1之間亦可選擇性地設置有阻隔壁24。
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更可包括一第一結構圖案層261、一第二結構圖案層262以及一第三結構圖案層263。第一結構圖案層261設置於第一畫素區101內並位於基板10與第一反射電極121之間。第二結構圖案層262設置於第二畫素區102內並位於基板10與第二反射電極122之間。第三結構圖案層263設置於第三畫素區103內並位於基板10與第三反射電極123之間。第一結構圖案層261、第二結構圖案層262以及第三結構圖案層263具有不同之厚度,因此使得第一反射電極121、第二反射電極122以及第三反射電極123係設置於不同之水平面上。此外,由於位於第一反射電極121、第二反射電極122以及第三反射電極123上方的電洞層14具有平坦上表面14S,且位於電洞層14上方的膜層例如發光層16、電子層22以及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均在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以及第三畫素區103具有相等的厚度,因此具有不同之厚度的第一結構圖案層261、第二結構圖案層262以及第三結構圖案層263可進一步使得第一微共振腔201、第二微共振腔202與第三微共振腔203具有不同之共振腔長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結構圖案層261包括一第一底部圖案部分281,第二結構圖案層262包括相互堆疊之一第二底部圖案部分282與一第二中間圖案部分302,第三結構圖案層263包括互相堆疊之一第三底部圖案部分283、一第三中間圖案部分303以及一第三頂部圖案部分323。其中,第一底部圖案部分281、第二底部圖案部分282與第三底部圖案部分283可具有相同的厚度,且可由同一底部材料層所圖案化形成,底部材料層可為任意材料層,例如是有機介電層、無機介電層、半導體層、不透明導電層例如金屬導電層、透明導電層例如氧化銦錫(ITO)層等,但不以此為限。第二中間圖案部分302與第三中間 圖案部分303可具有相同的厚度,且可由同一中間材料層所圖案化形成,中間材料層可為任意材料層,例如是有機介電層、無機介電層、半導體層、不透明導電層例如金屬導電層、透明導電層例如氧化銦錫(ITO)層等,但不以此為限。第三頂部圖案部分323可由一頂部材料層所圖案化形成,頂部材料層可為任意材料層,例如是有機介電層、無機介電層、半導體層、不透明導電層例如金屬導電層、透明導電層例如氧化銦錫(ITO)層等,但不以此為限。值得說明習是第一結構圖案層261、第二結構圖案層262以及第三結構圖案層263的組成膜層與材料並不以上述組成與材料為限,而可為任何有機介電材料、無機介電材料、不透明導電材料、透明導電材料或半導體材料等的任意組合,只要可以達到使第一反射電極121、第二反射電極122以及第三反射電極123位於不同之水平面上並使得第一微共振腔201、第二微共振腔202與第三微共振腔203分別具有不同之共振腔長度之材料皆可使用。
本發明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並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下文將依序介紹本發明之其它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及其製作方法,且為了便於比較各實施例之相異處並簡化說明,在下文之各實施例中使用相同的符號標注相同的元件,且主要針對各實施例之相異處進行說明,而不再對重覆部分進行贅述。
請參考第2A圖至第2E圖,並一併參考第1圖。第2A圖至第2E圖繪示了第1圖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製作方法示意圖。如第2A圖所示,提供基板10,其中基板10上定義有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與第三畫素區103。接著於基板10之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與第三畫素區103內形成第一驅動元件T1、第二驅動元件T2以及第三驅動元件T3。接著於基板10上形成一底部材料層28,例如是一無機介電層。無機介電層可包括例如一氮化矽層,但不以此為限。底部材料層28的厚度例如 可約為2000埃,但不以此為限。
如第2B圖所示,接著可利用微影暨蝕刻製程,圖案化底部材料層28,分別於第一畫素區101內形成第一底部圖案部分281,於第二畫素區102內形成第二底部圖案部分282以及於第三畫素區103內形成第三底部圖案部分303。隨後,於基板10及底部材料層28上形成一中間材料層30例如是一有機介電層。有機介電層可包括例如一壓克力層或一環氧樹脂層,但不以此為限。此外,中間材料層30之材料可為感光材料,其可利用曝光顯影製程定義出圖案,但不以此為限。中間材料層30的厚度例如可約為15000埃,但不以此為限。
如第2C圖所示,接著利用曝光顯影製程,以於第二畫素區102內形成第二中間圖案部分302,以及於第三畫素區103內形成第三底部圖案部分303。隨後,於第三畫素區103之第三底部圖案部分303上形成第三頂部圖案部分323。第三頂部圖案部分323例如是透明導電圖案,但不以此為限。第三頂部圖案部分323之厚度例如可約為150埃至750埃,但不以此為限。藉由上述製程,於第一畫素區101內,第一底部圖案部分281可構成第一結構圖案層261,於第二畫素區102內,第二底部圖案部分282與第二中間圖案部分302可構成第二結構圖案層262,以及於第三畫素區103內,第三底部圖案部分283、第三中間圖案部分303與第三頂部圖案部分323可構成第三結構圖案層263,其中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結構圖案層261的厚度小於第二結構圖案層262,且第二結構圖案層262的厚度小於第三結構圖案層263的厚度。
如第2D圖所示,接著可依序形成第一反射電極121、第二反射電極122、第三反射電極123、阻隔壁24與電洞層14。可先於基板10上形成 一反射電極層例如是高反射的金屬層或者是導電層與反射層的疊層,接著圖案化反射電極層以形成第一反射電極121、第二反射電極122、第三反射電極123。接著,可於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與第三畫素區103的外圍形成阻隔壁24,隔離相鄰的畫素。然後,在阻隔壁24內的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與第三畫素區103形成電洞層14,使電洞層14具有平坦上表面14S。電洞層14例如是以噴墨印刷(inkjet printing)製程形成電洞層14之第一共用部分141與第二共用部分142彼此連接,也就是電洞層14係連續分布於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以及第三畫素區103之內。
如第2E圖所示,接著可依序形成發光層16、電子層22以及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即可製作出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由於電洞層14具有平坦上表面14S,因此不僅可提升後續製程的良率,並可使後續形成的發光層16、電子層22以及半穿透半反射電極18具有較佳的平坦度,而可提升發光均勻性。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層16可利用例如蒸鍍方式形成,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第3圖。第3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一變化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如第3圖所示,不同於第一實施例,第一變化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2之發光層16包括一第一發光層161以及一第二發光層162,其中第一發光層161設置第一畫素區101與第二畫素區102之內,而第二發光層162設置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以及第三畫素區103之內。也就是說,第一發光層161與第二發光層162於第一畫素區101與第二畫素區102內係為彼此重疊。第一發光層161可包括一紅綠光發光層,其可產生紅綠光,而第二發光層162可包括一藍光發光層,其可產生藍光。儘管第一發光層161設置第一畫素區101與第二畫素區102之內,而第二發光層162設置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以及第三畫 素區103之內,但由於第一微共振腔201、第二微共振腔202與第三微共振腔203具有不同之共振腔長度,因此藉由微共振腔效應,第一畫素區101所射出的第一原色光L1可為紅光,第二畫素區102所射出的第二原色光L2可為綠光,且第三畫素區103所射出的第三原色光L3可為藍光。
請參考第4圖。第4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二變化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如第4圖所示,不同於第一實施例,第二變化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3另包括一第一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1、一第二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2以及一第三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3。第一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1設置於第一畫素區101內並位於第一反射電極121與電洞層14之間。第二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2設置於第二畫素區102內並位於第二反射電極122與電洞層14之間。第三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3設置於第三畫素區103內並位於第三反射電極123與電洞層14之間。第一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1、第二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2以及第三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3可由同一層圖案化透明導電層例如氧化銦錫(ITO)層所構成,並可具有相同之厚度。在另一變化實施例中,第一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1、第二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2以及第三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3可具有不同之厚度。
請參考第5圖。第5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三變化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第三變化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4之第一結構圖案層261、第二結構圖案層262以及第三結構圖案層263的堆疊結構與第一實施例有所不同。在第三變化實施例中,第一結構圖案層261可包括一第一頂部圖案部分401,第二結構圖案層262可包括相互堆疊之一第二頂部圖案部分402與一第二底部圖案部分422,第三結構圖案層263可包括相互堆疊的一第三頂部圖案部分403、一第三中間圖案部分443以及一第三底部圖案部分423。第一頂部圖案部分401、第二 頂部圖案部分402以及第三頂部圖案部分403可為同一層圖案化透明導電層所形成,且具有相同的厚度,但不以此為限。第二底部圖案部分422與第三底部圖案部分423可由同一層圖案化介電層所形成,且具有相同的厚度,但不以此為限。第二底部圖案部分422與第三底部圖案部分423可為無機介電層例如一氮化矽層,或為有機介電層例如一壓克力層或一環氧樹脂層,但不以此為限。第三中間圖案部分443可為無機介電層例如一氮化矽層,或為有機介電層例如一壓克力層或一環氧樹脂層,但不以此為限。第一結構圖案層261、第二結構圖案層262以及第三結構圖案層263的組成膜層與材料並不以上述組成與材料為限,而可為任何有機介電材料、無機介電材料、不透明導電材料、透明導電材料或半導體材料等的任意組合。另外,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4另可選擇性地包括一第一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1、一第二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2以及一第三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3。第一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1設置於第一畫素區101內並位於第一反射電極121與電洞層14之間。第二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2設置於第二畫素區102內並位於第二反射電極122與電洞層14之間。第三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3設置於第三畫素區103內並位於第三反射電極123與電洞層14之間。第一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1、第二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2以及第三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3可具有不同之厚度。在一變化實施例中,第一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1、第二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2以及第三上透明導電圖案層343可具有相同之厚度。另外,在另一變化實施例中,第一結構圖案層261亦可不設置第一頂部圖案部分401,第二結構圖案層262亦可不設置第二頂部圖案部分402,且第三結構圖案層263亦可不設置第三頂部圖案部分403。
請參考第6圖。第6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四變化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如第6圖所示,不同於第三變化實施例,第四變化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5之阻隔壁24設置於第二畫 素區102與第三畫素區103之間,以及設置於第一畫素區101與另一相鄰之畫素結構的第三畫素區103之間。電洞層14係連續分布於第一畫素區101與第二畫素區102,且第三畫素區103內之電洞層14與第一畫素區101與第二畫素區102內之電洞層14被阻隔壁24所分離而未連接。另外,發光層16包括一第一發光層161以及一第二發光層162,其中第一發光層161設置第一畫素區101與第二畫素區102之內,而第二發光層162設置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以及第三畫素區103之內。也就是說,第一發光層161與第二發光層162於第一畫素區101與第二畫素區102內係為彼此重疊。在第四變化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層161較佳可利用噴墨印刷(inkjet printing)製程形成,且阻隔壁24可阻擋第一發光層161溢流至第三畫素區103內,因此可避免產生混色問題。第一發光層161可包括一紅綠光發光層,其可產生紅綠光,而第二發光層162可包括一藍光發光層,其可產生藍光。儘管第一發光層161設置第一畫素區101與第二畫素區102之內,而第二發光層162設置第一畫素區101、第二畫素區102以及第三畫素區103之內,但由於第一微共振腔201、第二微共振腔202與第三微共振腔203具有不同之共振腔長度,因此藉由微共振腔效應,第一畫素區101所射出的第一原色光L1可為紅光,第二畫素區102所射出的第二原色光L2可為綠光,且第三畫素區103所射出的第三原色光L3可為藍光。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之電洞層具有平坦上表面,電洞層至少包括第一共用部分,設置於第一畫素區與第二畫素區之間,使電洞層係至少連續分布於第一畫素區與第二畫素區,可使後續形成的發光層、電子層以及半穿透半反射電極等膜層具有較佳的平坦度,而可提升發光均勻性。此外,設置於第一反射電極下方的第一結構圖案層、設置於第二反射電極下方的第二結構圖案層以及設置於第三反射電極下方的第三結構圖案層具有不同的厚度,可使得第一畫素區、第二畫素區以及第三畫素 區具有不同的共振腔長度,因此不需使用彩色濾光片即可發揮全彩顯示效果。
本發明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並不以上述實施例與變化實施例所揭示者為限,且實施例與變化實施例所揭示的不同結構或變化可以視需要組合搭配。
1‧‧‧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10‧‧‧基板
101‧‧‧第一畫素區
102‧‧‧第二畫素區
103‧‧‧第三畫素區
121‧‧‧第一反射電極
122‧‧‧第二反射電極
123‧‧‧第三反射電極
14‧‧‧電洞層
16‧‧‧發光層
18‧‧‧半穿透半反射電極
14S‧‧‧平坦上表面
141‧‧‧第一共用部分
142‧‧‧第二共用部分
201‧‧‧第一微共振腔
202‧‧‧第二微共振腔
203‧‧‧第三微共振腔
L1‧‧‧第一原色光
L2‧‧‧第二原色光
L3‧‧‧第三原色光
T1‧‧‧第一驅動元件
T2‧‧‧第二驅動元件
T3‧‧‧第三驅動元件
22‧‧‧電子層
24‧‧‧阻隔壁
261‧‧‧第一結構圖案層
262‧‧‧第二結構圖案層
263‧‧‧第三結構圖案層
281‧‧‧第一底部圖案部分
282‧‧‧第二底部圖案部分
283‧‧‧第三底部圖案部分
302‧‧‧第二中間圖案部分
303‧‧‧第三中間圖案部分
323‧‧‧第三頂部圖案部分

Claims (10)

  1. 一種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設置於一基板上,該基板包括一第一畫素區、一第二畫素區與一第三畫素區,該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包括:一第一反射電極,設置於該基板之該第一畫素區內;一第二反射電極,設置於該基板之該第二畫素區內;一第三反射電極,設置於該基板之該第三畫素區內,其中該第一反射電極、該第二反射電極以及該第三反射電極係設置於不同之水平面上;一電洞層,設置於該第一反射電極、該第二反射電極以及該第三反射電極上,其中該電洞層具有一平坦上表面;一發光層,設置於該電洞層上;以及一半穿透半反射電極,設置於該發光層上,其中於該第一畫素區內,該半穿透半反射電極與該第一反射電極之間形成一第一微共振腔(micro cavity),於該第二畫素區內,該半穿透半反射電極與該第二反射電極之間形成一第二微共振腔,於該第三畫素區內,該半穿透半反射電極與該第三反射電極之間形成一第三微共振腔,且該第一微共振腔、該第二微共振腔與該第三微共振腔具有不同之共振腔長度(cavity length),其中該電洞層至少包括一第一共用部分,設置於該第一畫素區與該第二畫素區之間,該電洞層係至少連續分布於該第一畫素區與該第二畫素區。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另包括一第二共用部分設置於該第二畫素區與該第三畫素區之間,該電洞層係連續分布於該第一畫素區、該第二畫素區以及該第三畫素區。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另包括一阻隔壁,設置於該第二畫素區與該第三畫素區之間,其中該電洞層係連續分布於該第一畫素區與該第二畫素區,且該第三畫素區內之該電洞層未與該第一畫素區與該第二畫素區內之該電洞層連接。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另包括:一第一結構圖案層,設置於該第一畫素區內並位於該基板與該第一反射電極之間;一第二結構圖案層,設置於該第二畫素區內並位於該基板與該第二反射電極之間;以及一第三結構圖案層,設置於該第三畫素區內並位於該基板與該第三反射電極之間,其中該第一結構圖案層、該第二結構圖案層以及該第三結構圖案層具有不同之厚度,以使得該第一反射電極、該第二反射電極以及該第三反射電極位於不同之水平面上。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第一結構圖案層包括一第一底部圖案部分,該第二結構圖案層包括相互堆疊之一第二底部圖案部分與一第二中間圖案部分,該第三結構圖案層包括互相堆疊之一第三底部圖案部分、一第三中間圖案部分以及一第三頂部圖案部分,該第一底部圖案部分、該第二底部圖案部分與該第三底部圖案部分具有相同的厚度,且該第二中間圖案部分與該第三中間圖案部分具有相同的厚度。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發光層包括一白光發光層,設置於該第一畫素區、該第二畫素區以及該第三畫素區之內。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發光層包括一第一發光層,設置該第一畫素區與該第二畫素區之內,以及一第二發光層,設置該第一畫素區、該第二畫素區以及該第三畫素區之內。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第一發光層包括一紅綠光發光層,且該第二發光層包括一藍光發光層。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第一發光層係利用噴墨印刷(inkjet printing)製程形成。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另包括:一第一上透明導電圖案層,設置於該第一畫素區內並位於該第一反射電極與該電洞層之間;一第二上透明導電圖案層,設置於該第二畫素區內並位於該第二反射電極與該電洞層之間;以及一第三上透明導電圖案層,設置於該第三畫素區內並位於該第三反射電極與該電洞層之間。
TW102114895A 2013-04-25 2013-04-25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TWI5001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4895A TWI500146B (zh) 2013-04-25 2013-04-25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CN201310246574.2A CN103441136B (zh) 2013-04-25 2013-06-20 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4895A TWI500146B (zh) 2013-04-25 2013-04-25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2217A TW201442217A (zh) 2014-11-01
TWI500146B true TWI500146B (zh) 2015-09-11

Family

ID=49694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4895A TWI500146B (zh) 2013-04-25 2013-04-25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41136B (zh)
TW (1) TWI5001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9468B (zh) 2014-10-29 2018-09-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制作方法
CN104900684B (zh) 2015-06-12 2018-0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102440237B1 (ko) * 2015-11-03 2022-09-0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표시장치
CN107170900B (zh) * 2017-05-12 2019-11-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331806A (zh) 2017-05-24 2021-02-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
TWI658583B (zh) 2017-06-14 2019-05-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陣列及其製造方法
CN109390372B (zh) * 2017-08-08 2021-11-16 合肥视涯技术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显示屏
CN110199402B (zh) * 2018-09-19 2022-0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设备
CN109449189B (zh) 2018-11-13 2022-04-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
CN109638037B (zh) * 2018-11-15 2021-04-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彩化显示模块及其制作方法
CN109802050A (zh) * 2019-01-18 2019-05-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1937478B2 (en) * 2021-07-16 2024-03-19 Avalon Holographics Inc. Multi-colored microcavity OLED array having DBR for high aperture displ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59116A (ja) * 2005-08-23 2007-03-08 Sony Corp 表示装置
KR20090062194A (ko) * 2007-12-12 2009-06-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와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100133994A1 (en) * 2008-12-02 2010-06-03 Song Jung-Ba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610630A (zh) * 2011-12-08 2012-07-2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
TW201314883A (zh) * 2011-08-25 2013-04-0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39648B1 (ko) * 2001-08-29 2004-07-12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JP4439260B2 (ja) * 2003-12-26 2010-03-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0050014A (ja) * 2008-08-25 2010-03-04 Seiko Epson Corp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117326B2 (ja) * 2008-08-29 2013-01-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ラー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00071539A (ko) * 2008-12-19 2010-06-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59116A (ja) * 2005-08-23 2007-03-08 Sony Corp 表示装置
KR20090062194A (ko) * 2007-12-12 2009-06-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와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100133994A1 (en) * 2008-12-02 2010-06-03 Song Jung-Ba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314883A (zh) * 2011-08-25 2013-04-0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CN102610630A (zh) * 2011-12-08 2012-07-2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1136B (zh) 2016-08-31
TW201442217A (zh) 2014-11-01
CN103441136A (zh) 2013-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0146B (zh)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TWI596819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KR101448003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7195584B (zh) 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9065079B2 (en) Fabrication method of a pixel structure of a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
KR100611696B1 (ko) 유기 el 패널
JP6335496B2 (ja) アレイ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ディスプレイ
JP6035042B2 (ja) 有機発光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059754A1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基板、制造方法及使用其的显示器
KR101820197B1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9127790A1 (zh) 用于woled显示器的彩膜基板及woled显示器
US9231034B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s
TWI590440B (zh) 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WO2020233284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2006059796A (ja) 有機発光素子、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及び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9049223A (ja) 発光装置
TW201324758A (zh)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KR20150133184A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JP5831100B2 (ja) 有機el表示装置
TWI303136B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optic element
KR20130093187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080061675A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20150038982A (ko)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TWI496281B (zh)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TW201603250A (zh) 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