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9089B -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9089B
TWI459089B TW100120672A TW100120672A TWI459089B TW I459089 B TWI459089 B TW I459089B TW 100120672 A TW100120672 A TW 100120672A TW 100120672 A TW100120672 A TW 100120672A TW I459089 B TWI459089 B TW I45908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ncident end
angle
light incident
bounda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0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50349A (en
Inventor
Tzu Ling Niu
Fu Cheng Fan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01206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59089B/zh
Priority to CN201110206865.XA priority patent/CN10226983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503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503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90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9089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背光模組及該背光模組所包含之導光板;特別是關於採用發光二極體之側光式背光模組以及該背光模組所包含之導光板。
液晶顯示器面板係為目前顯示裝置之主流,並係大量使用於如各式面板顯示屏、家用的平面電視、個人電腦及膝上型電腦之平板型監視器、行動電話及數位相機之顯示幕等電子產品。此外,將光源設置於導光板四周邊緣之側光式背光模組相較於將光源均勻設置於導光板後方之直下式背光模組具有更薄之模組厚度,因此可使側光式平面顯示器在目前強調薄度之市場更具競爭力。
圖1A所示係為使用發光二極體作為光源之習知側光式背光模組10的上視圖。如圖1A所示,習知側光式背光模組10包含導光板20以及複數發光二極體11所組成之光條13,其中上述發光二極體11係設置於導光板20之周圍並向導光板20之入光端面31發出光線。此外,圖1B係為圖1A所示習知側光式背光模組10根據剖線AA’所產生之剖面圖。如圖1B所示習知側光式背光模組10進一步包含用以反射光線之反射板50。
在此請同時參照圖1A所示之上視圖以及圖1B所示之剖面圖。如圖1B所示,自發光二極體11之光源12所射出之光線A在導光板20內部進行全反射以進行傳遞之後接觸到導光板20底面之微結構(未繪示)造成全反射被破壞並因此出光於導光板20相對反射板50之一面。
為了降低習知側光式背光模組10之整體厚度,導光板20對應面板顯示區(Active Area)之中央部份厚度被削減至小於發光二極體11之高度。然而,為了完整接收發光二極體11之光源12所發出之光線,導光板20靠近光源的部分係突出以形成楔形結構,並因此具有相當於發光二極體11之高度。如此一來,導光板20突出之部分具有較大的面積來接收光源12所產生之光線,以提高光線之利用率。
但是上述習知側光式背光模組10仍有著光學上之缺點。部分自發光二極體11所產生之光線將透過導光板20突出部份之導引斜面32或導光板20靠近導引斜面32之位置出光,並因此造成背光模組10可視區邊緣部份亮度上的不均勻。舉例而言,自發光二極體11所產生之光線B將於接觸導引斜面32以及反射板50反射後向導光板20相對反射板50之表面行進,之後光線B將因接觸導光板20表面入射角小於對應臨界角之故而自導光板20靠近導引斜面32之邊緣表面直接出光。如此一來,導光板20邊緣將因特定觀測角度亮度明顯大於其他部分並因此給予觀賞者亮線刺眼之視覺效果。
由此可見,如何在減低背光模組整體厚度之情況下同時產生均勻正視亮度和避免亮線或其他光學瑕疵,實為目前背光模組生產及設計之重要課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可減少漏光入光部結構之導光板以及包含該導光板之背光模組,以降低背光模組所產生之漏光視覺現象。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可減少漏光入光部結構之導光板以及包含該導光板之背光模組,以均勻背光模組在顯示區所釋出之正視亮度。
本發明之背光模組包含光源以及導光板,其中導光板進一步包含本體以及彎折入光部。導光板之本體包含出光面以及相對出光面之底面。導光板之彎折入光部則是自本體之一側延伸而出並朝著背向本體底面之方向彎折。彎折入光部包含入光端面、第一導引斜面以及第二導引斜面,其中光源係設置於對應入光端面之位置並向入光端面發出光線。
第一導引斜面之一端與本體之出光面相交於第一邊界,而第一導引斜面之另一端則是連接入光端面之頂緣。另一方面,第二導引斜面之一端與本體之底面相交於第二邊界,而第二導引斜面之另一端則是連接入光端面之底緣。此外,第一導引斜面與本體之出光面朝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第一角度,而第二導引斜面與本體之底面朝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第二角度,其中第一角度較佳大於第二角度,但不限於此。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之一中,第二導引斜面係為一個實質上不平整之表面,其中第二導引斜面包含第一子斜面以及第二子斜面。第一子斜面之一端連接著入光端面。第二子斜面之一端與本體之底面相交於上述第二邊界,而另一端則是連接第一子斜面於第三邊界。此外,第一子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第三角度。第二子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第四角度,其中第三角度較佳大於第四角度,但不限於此。
在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導光板進一步包含複數第二導引斜面以及複數對應輔助導引斜面,其中第二導引斜面係沿著入光端面之底緣間隔分佈。輔助導引斜面係形成於相鄰第二導引斜面之間,其中輔助導引斜面之一端與本體底面相交於第二邊界,而另一端則是連接入光端面之底緣。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背光模組以及該背光模組所包含之導光板;特別是使用發光二極體之背光模組以及該背光模組所包含之導光板。
圖2A所示係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上視圖,而圖2B係為圖2A所示背光模組100根據剖線AA’所產生之剖面圖。在此請同時參照圖2A及圖2B,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00包含複數發光元件110之光條130以及導光板200。導光板200包含本體210以及彎折入光部300,其中發光元件110係設置於導光板200對應彎折入光部300之一側並向彎折入光部300之入光端面310發出光線。此外,在圖2A及圖2B所示之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僅於導光板200之一側設置發光元件110,但不限於此;在不同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亦可同時設置發光元件110與彎折入光部300於導光板200相對兩側之位置。
在圖2A及圖2B所示之實施例中,本體210具有出光面211以及相對於出光面211之底面212,其中發光元件110所產生之光線A將進入導光板200並以全反射方式於導光板200內部行進,並將於接觸導光板200底面212之微結構(未繪示)後被破壞全反射並在被散射之後自出光面211離開導光板200。此外,本實施例之發光元件110係為複數發光二極體,但不限於此;在不同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亦可使用如冷陰極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等發光體來作為發光元件110。
在此請同時參照圖2A之上視圖以及圖2B之剖面圖。彎折入光部300係自本體210之一側延伸而出並朝著背向底面212之方向彎折。彎折入光部300包含入光端面310、第一導引斜面320以及第二導引斜面330,其中發光元件110係設置於對應入光端面310之位置並向入光端面310發出光線。
第一導引斜面320之一端和出光面211相交於第一邊界213而另一端則是連接著入光端面310靠近出光面211之頂緣。另一方面,第二導引斜面330之一端和底面212相交於第二邊界214而另一端則是連接入光端面310靠近底面212之底緣。由此可見,本發明之第一導引斜面320及第二導引斜面330係分別位於入光端面310之上下兩側,以藉此反射自發光元件310所產生之光線並將其引導至導光板200之本體210內部,以供位於本體210底面212之微結構層(未繪示)破壞該些光線全反射並使其自出光面211出光。
在圖2B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導引斜面320及出光面211朝入光端面310之延伸線間所夾之銳角係第一角度θ1 而第二導引斜面330及底面212朝入光端面310之延伸線間所夾之銳角係第二角度θ2 ,其中本實施例之第一角度θ1 大於第二角度θ2 ,但不限於此;在不同實施例中,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亦可根據發光元件110之位置、相鄰發光元件110之間隔或其他設計上的需要來調整第一導引斜面320及對應之第一角度θ1 或第二導引斜面330及對應之第二角度θ2 ,以改變第一角度θ1 及第二角度θ2 之間的比例或使第二角度θ2 大於第一角度θ1
如圖2B所示,光源121所產生之光線A將在接觸第一導引斜面320及第二導引斜面330後被反射並接觸本體210之出光面211,其中第二導引斜面330藉由其傾斜度來增加光線A接觸出光面211之入射角。如此一來,光線A將因入射角大於臨界角(Critical Angle)之緣故而得以全反射方式在導光板200中行進,並最終在被導光板200底面微結構破壞全反射後自出光面211離開導光板200。藉此,圖2B所示之結構避免了光線A在進入導光板200之本體210前被第一導引斜面320或第二導引斜面330散射並能夠在進入本體210之前保持全反射行進,以使其最終能在被微結構破壞後自出光面211出光。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10及彎折入光部300之入光端面310具有包含空氣之間隔,但不限於此;在不同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00可根據光源120及入光端面310之間的相對位置和距離發光元件110之發光強度、相鄰發光元件110之間隔或其他需求選擇性來選擇性使發光元件110和彎折入光部300之入光端面310相互貼齊。
圖2C所示係為圖3所示背光模組100自設置發光元件110一側向導光板200望去之側視圖。在此請同時參照圖2B及圖2C,其中為了提高入光端面310所接收到之光線,光源120底緣之高度較佳高於入光端面310對應之底緣310b,且光源120頂端之高度較佳低於入光端面310對應之頂緣310c。如此一來,光源120表面於入光端面310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係為入光端面310所涵蓋,因此可收到更多光源120所產生之光線。此外,本實施例光源120之光源中心121較佳低於入光端面310之入光端面中心310a之高度,但不限於此;在不同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00亦可根據光源120以及入光端面310之間高度的比例或其他需求來調整光源中心121相對於入光端面中心310a之高度。
此外,發光元件110之間隔可根據發光元件110所產生光線之角度分布範圍以及發光元件110所產生光線之強度來加以調整。換言之,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00可根據相鄰發光元件110之光線間所產生之相互混光作用來調整相鄰發光元件110之間的間隔,也可避免因相鄰發光元件110間隔過大而因亮度分佈不均勻造成目視品味有明顯亮暗區塊產生,即熱點區(Hot Spot),或大視角觀察到明顯之亮線(Bright Line)。
此外,在圖2A至2C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邊界213之投影和第二邊界214之投影實質上重疊。換言之,第二邊界214與入光端面310之水平距離實質上相等於第一邊界213和入光端面310之水平距離,但不限於此。彎折入光部300與導光板200相交之第一邊界213及第二邊界214可因應發光元件110以及彎折入光部300之間距、發光元件110之高度或其他條件來調整第一邊界213及第二邊界214之位置。
在圖3A之上視圖及圖3B之剖面圖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邊界213較第二邊界214更靠近入光端面310。換言之,第一邊界213與入光端面310之水平距離小於第二邊界214和入光端面310之水平距離。圖3A及圖3B所示實施例與圖2A至2C背光模組之差異僅在於第一邊界213、第二邊界214及入光端面310之間的相對。除此之外,兩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之結構及使用元件實質上相等,故在此不加贅述。
圖4A之上視圖及圖4B之剖面圖係為圖2A至圖2C所示背光模組100之變化實施例,其中圖4B所示自設置發光元件110一側向導光板200望去之側視圖。在圖4A及圖4B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二導引斜面330之寬度實質上相等於發光元件110之寬度,但不限於此,因此相鄰第二導引斜面330之間係被部分導光板200之底面212所隔開。換言之,第二導引斜面330係沿著入光端面310之底緣310b以間隔方式分佈。上述第二導引斜面330之間隔分佈係用於調整光線所接觸之導光板200表面以及光線之行進路線,並藉此調整本實施例背光模組100所產生之整體正視亮度均勻性以及減輕可視區邊緣部份之亮線效果。
在圖4A及圖4B之實施例中,僅部分發光元件110所產生之光線將於接觸第二導引斜面330之後以全反射方式於導光板200中行進,並最終被導光板200底面212之微結構破壞而自出光面211出光。如此一來,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可藉由圖4A及圖4B所示之結構增加背光模組100在靠近第一導引斜面位置320之正視亮度均勻性。此外,除了第二導引斜面330係以間隔方式分佈之特徵外,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實質上相等於圖2A至2C所示之背光模組100,故在此不加贅述。此外,圖2B所示第二導引斜面330與反射板500之間的間隙給予背光模組100更多空間來設置如發光元件110等元件之空間。如此一來,上述間隙可補償背光模組100所使用元件本身尺寸上的公差並因此節省背光模組100組裝所需之時間。
圖5A、圖5B及圖5C所示係為圖4A及圖4B所示背光模組100之變化實施例,其中圖5B所示係為根據圖5A之BB’所取得之剖面圖。在此請同時參照圖5A至5C。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進一步包含複數形成於相鄰第二導引斜面330之間的輔助導引斜面333,用以導引更多光線以全反射方式在導光板200中行進。輔助導引斜面333之一端與本體210底面212相交於第二邊界214。
如圖5B所示,輔助導引斜面333係自第二邊界214向第一導引斜面320之方向傾斜。此外,輔助導引斜面333與底面212朝入光端面310之延伸線所夾銳角係輔助夾角θA ,其係小於如圖2B所示第二導引斜面330與底面212朝入光端面310之延伸線所夾之第二角度θ2 。輔助導引斜面333亦可反射自第一導引斜面320而來之光線並藉由輔助夾角θA 來增加大角度射光線接觸出光面211之入射角。屆時,更多光線可被出光面211所反射並保持以全反射方式向本體210傳導。
圖6A之上視圖和圖6B之剖面圖所示係為圖4A及圖4B所示背光模組100之另一變化實施例。本實施例第二導引斜面330平行於入光端面310之寬度自入光端面310之底緣朝著第二邊界214或導光板200底面212之方向漸增。如圖6A所示,第二導引斜面330係自入光端面310之一端向導光板200之方向產生了具有放射型之開口,其中上述放射型開口係對應於發光元件110之光源120所產生光型之張角。藉由上述開口及光線光型之間的對應關係,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將使導光板200引導更多發光元件110所產生之光線並同時引導該些光線以全反射方式在導光板200內部行進。換言之,上述放射型之開口可降低光線自第一導引斜面320或導光板200靠近第一導引斜面320出光之程度並藉此提升背光模組100整體正視亮度之均勻度。
在圖6A及圖6B所示之實施例中,每一第二導引斜面330在入光端面310底緣310b朝第二邊界214之方向皆具有相同之寬度增加率,但不限於此。在圖7A及圖7B所示之實施例中,靠近入光端面310側邊之第二導引斜面330之寬度增加率較佳小於靠近入光端面310中央位置之第二導引斜面330之寬度增加率。藉此,靠近入光端面310側邊之第二導引斜面330所形成之放射型之開口可讓較多光線自本體210之出光面211出光。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因此在靠近入光端面310之側邊部份相較於中間位置亮度提升率較低,可降低可視區產生邊緣亮線問題。由圖6A至7B所述之實施例可得知,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00可藉由調整第二導引斜面330之寬度增加率來調整本身之邊緣亮度以及整體之正視亮度均勻。
圖8A及圖8B所示係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另一實施例之上視圖及剖面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導引斜面330係為一個實質上不連續平整的表面,其中第二導引斜面330係藉於不同傾斜度的平面來反射具有不同入射角之光線,並藉此使更多光線能夠在經第二導引斜面330後以全反射方式進入導光板200之本體210。
如圖8A及圖8B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二導引斜面330包含第一子斜面331以及第二子斜面332。第一子斜面331之一端及第二子斜面332之一端分別連接著入光端面310之底面和第二邊界214,其中第一子斜面331和第二子斜面332則是連接交錯形成第三邊界215。此外,第一子斜面331與底面212朝入光端面310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第三角度θ3 且第二子斜面332與本體210之底面212與底面212朝入光端面310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第四角度θ4 ,其中第三角度θ3 係大於第四角度θ4
在圖8B所示之實施例中,由於第三角度θ3 大於第四角度θ4 ,因此本實施例之第二導引斜面330具有大於圖4所示第二導引斜面330之傾斜度,其中第二導引斜面330可藉由改變了光線B之行進方向的同時增加了光線B接觸出光面211之入射角。因此光線B可因入射角大於臨界角(Critical Angle)之緣故而保持以全反射方式在導光板200中行進,並最終在被導光板200底面微結構破壞後自出光面211離開導光板200而出光。由此可見,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減少了光線自導光板200邊緣出光之可能性並因此增加了出光面211之正視亮度。
此外,在圖8A及圖8B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三邊界215與入光端面310之水平距離較佳小於第一邊界213與入光端面310之距離。換言之,第三邊界215較第一邊界213更靠近入光端面310,但不限於此。在不同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00亦可根據發光元件110之光源120相對於入光端面310之位置來改變第一邊界213和第三邊界215之位置,以調整光線接觸第一導引斜面320及第二導引斜面330之角度和最終出光之位置。
圖9A及圖9B所示係為圖8A及圖8B所示背光模組100之變化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邊界215與入光端面310間之距離實質上相等於第一邊界213與入光端面310間之距離,但不限於此;在不同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亦可調整第一邊界213或第三邊界215之位置以使第一邊界213與入光端面310之水平距離小於第三邊界215與入光端面310之水平距離。除了邊界213,215與入光端面310間之距離外,圖9A及圖9B所述之背光模組100在結構上以及所使用之元件實質上相等於圖8A及8B所述之背光模組100,故在此不加贅述。
此外,在圖8A及圖8B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三角度θ3 係大於第四角度θ4 ,但不限於此;在圖10所示之實施例中或其他不同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00可根據光源120及入光端面310之間的相對位置、光源120和入光端面310間高度的比例或其他設計上的需求來調整第一子斜面331及第二子斜面332之傾斜度而使第三角度θ3 小於第四角度θ4
圖11所示係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在不同實施例中所呈現之出導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熱點區光通量百分比。圖11中D1及E1分別代表著圖1A及圖1B所示背光模組100之導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熱點區光通量百分比。D2及E2分別代表著圖2A-C所示背光模組100之導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熱點區光通量百分比。D3及E3所示分別係為圖4A-B所示背光模組100之導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熱點區光通量百分比。D4及E4所示分別係為圖8A-B所示背光模組100之導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熱點區光通量百分比。D5及E5所示分別係為圖10所示背光模組100之導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熱點區光通量百分比。上述導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係為背光模組100可被人眼所觀察到之正視亮度,而熱點區光通量百分比係為人眼可觀察到熱點區(Hot Spot)或大視角亮線之亮度。
如圖11所示,相較於圖1A及1B所示之習知背光模組,本發明複數實施例中所呈現之背光模組100具有較低之光通量。然而,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熱點區光通量遠低於習知背光模組之熱點區光通量。換言之,本發明背光模組100所產生之熱點區之亮度更低,也因此對於觀賞者人眼更不明顯。由此可見,本發明調整彎折入光部第一導引斜面以及第二導引斜面,來補償光源所產生光線和出光面之入射角,以藉此調整背光模組100整體亮度均勻性以及可視區邊緣部份之亮度效果。
雖然前述的描述及圖示已揭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必須瞭解到各種增添、許多修改和取代可能使用於本發明較佳實施例,而不會脫離如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本發明原理之精神及範圍。熟悉該技藝者將可體會本發明可能使用於很多形式、結構、佈置、比例、材料、元件和組件的修改。因此,本文於此所揭示的實施例於所有觀點,應被視為用以說明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的範圍應由後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並涵蓋其合法均等物,並不限於先前的描述。
100...背光模組
110...發光元件
120...光源
121...光源中心
130...光條
200...導光板
210...本體
211...出光面
212...底面
213...第一邊界
214...第二邊界
215...第三邊界
300...彎折入光部
310...入光端面
310a...入光端面中心
310b...底緣
310c...頂緣
320...第一導引斜面
330...第二導引斜面
331...第一子斜面
332...第二子斜面
333...輔助導引斜面
500...反射板
A...光線
θ1 ...第一角度
θ2 ...第二角度
θ3 ...第三角度
θ4 ...第四角度
θA ...輔助角度
圖1A所示係為習知側光式背光模組的上視圖;
圖1B所示係為圖1A所示習知側光式背光模組之剖面圖;
圖2A所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上視圖;
圖2B所示係為圖2A所示背光模組之剖面圖;
圖2C所示係為圖2A所示背光模組之側視圖;
圖3A及圖3B所示係為圖2A-C所示背光模組之變化實施例;
圖4A及圖4B所示係為圖2B所示背光模組之變化實施例;
圖5A、圖5B及圖5C所示係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另一實施例;
圖6A所示本發明背光模組一變化實施例之上視圖;
圖6B係為圖6A所示背光模組之側視圖;
圖7A所示係為本發明背光模組另一實施例之上視圖;
圖7B所示係為圖7A所示背光模組之側視圖;
圖8A所示係為本發明背光模組另一實施例之上視圖;
圖8B所示係為圖8A所示背光模組之剖面圖;
圖9A所示係為圖8A所示背光模組之變化實施例;
圖9B係為圖9A所示背光模組之剖面圖;
圖10所示係為圖8A所示背光模組之變化實施例;以及
圖11所示係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背光模組之導光板光通量百分比及熱點區光通量百分比。
100...背光模組
110...發光元件
120...光源
121...光源中心
130...光條
200...導光板
210...本體
211...出光面
212...底面
213...第一邊界
214...第二邊界
300...彎折入光部
310...入光端面
310a...入光端面中心
310b...底緣
310c...頂緣
320...第一導引斜面
330...第二導引斜面
500...反射板
A...光線
θ1 ...第一角度
θ2 ...第二角度

Claims (34)

  1. 一種導光板,供一背光模組使用,包含:一出光面;一底面,係與該出光面相對;一入光端面,設置於該出光面及該底面之一側,並沿橫跨該出光面及該底面之方向分佈;一第一導引斜面,一端與該出光面相交於一第一邊界,另一端則連接該入光端面之頂緣;其中該第一導引斜面係自該第一邊界朝突出該出光面之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二導引斜面,係相對於該第一導引斜面,該第二導引斜面之一端與該底面相交於一第二邊界,另一端則連接該入光端面之底緣;其中該第二導引斜面係自該第二邊界向該第一導引斜面之方向傾斜,且該第二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水平距離不小於該第一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水平距離;該第二導引斜面包含:一第一子斜面,一端係連接該入光端面;其中,該第一子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一第三角度;以及一第二子斜面,一端連接於該第二邊界,另一端則連接該第一子斜面於一第三邊界;其中,該第二子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一第四角度,該第四角度係相異於該第三角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一導引斜面與該出光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一第一角度,該第二導引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一第二 角度;該第一角度係大於該第二角度。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三角度係大於該第四角度。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三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水平距離不大於該第一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距離。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三角度係小於該第四角度。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三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距離不小於該第一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距離。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進一步包含複數該第二導引斜面;其中複數該第二導引斜面係沿該入光端面之底緣間隔分佈。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導光板,進一步包含至少一輔助導引斜面設置於相鄰該第二導引斜面之間;該輔助導引斜面之一端與該底面相交於該第二邊界,另一端則連接該入光端面之底緣;該輔助導引斜面係自該第二邊界向該第一導引斜面之方向傾斜;其中,該輔助導引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小於該第二導引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該第二角度。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至少部分該第二導引斜面平行該入光端面之寬度自該入光端面之底緣朝該第二邊界漸增。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導光板,其中靠近該入光端面側邊之該第二導引斜面較靠近該入光端面中間之該第二導引斜面具有較小的寬度增加率。
  1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以及至少一光源,設置對應於該入光端面;其中該光源具有一光源 表面,該光源表面於該入光端面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係為該入光端面所覆蓋。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引斜面與該出光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一第一角度,該第二導引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一第二角度;該第一角度係大於該第二角度。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導引斜面包含:一第一子斜面,一端係連接該入光端面;其中,該第一子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一第三角度;以及一第二子斜面,一端連接於該第二邊界,另一端則連接該第一子斜面於一第三邊界;其中,該第二子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一第四角度,該第四角度係相異於該第三角度。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三角度係大於該第四角度。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三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水平距離不大於該第一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水平距離。
  16.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三角度係小於該第四角度。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三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水平距離不小於該第一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水平距離。
  18.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包含複數該第二導引斜面沿該入光端面之底緣間隔分佈;每一該第二導引斜面係 相對每一該光源。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至少一輔助導引斜面設置於相鄰該第二導引斜面之間;該輔助導引斜面之一端與該底面相交於該第二邊界,另一端則連接該入光端面之底緣;該輔助導引斜面係自該第二邊界向該第一導引斜面之方向傾斜;其中,該輔助導引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小於該第二導引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該第二角度。
  20. 如請求項18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至少部分該第二導引斜面平行該入光端面之寬度自該入光端面之底緣朝該第二邊界漸增,該第二導引斜面之寬度增加率係對應於該光源在該導光板內之光型張角。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靠近該入光端面側邊之該第二導引斜面較靠近該入光端面中間之該第二導引斜面具有較小的寬度增加率。
  2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表面之中心位置高度係低於該入光端面之中心位置高度。
  2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表面之底緣高度係高於該入光端面之底緣。
  24.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表面之頂緣高度係低於該入光端面之頂緣。
  25. 一種導光板,供一背光模組使用,包含:一本體,具有一出光面及與該出光面相對之一底面;以及一彎折入光部,係自該本體之一側延伸而出,並朝背向該底面 之方向彎折,該彎折入光部包含:一入光端面,形成於該彎折入光部與該本體對向之一側表面;一第一導引斜面,一端與該出光面相交於一第一邊界,另一端則連接該入光端面之頂緣;以及一第二導引斜面,係相對於該第一導引斜面,該第二導引斜面之一端與該底面相交於一第二邊界,另一端則連接該入光端面之底緣;其中該第二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距離不小於該第一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距離;該第二導引斜面包含:一第一子斜面,一端係連接該入光端面;其中,該第一子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一第三角度;以及一第二子斜面,一端連接於該第二邊界,另一端則連接該第一子斜面於一第三邊界;其中,該第二子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一第四角度,該第四角度係相異於該第三角度。
  26. 如請求項25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一導引斜面與該出光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一第一角度,該第二導引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一第二角度;該第一角度係大於該第二角度。
  27. 如請求項25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三角度係大於該第四角度。
  28. 如請求項27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三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水平距離不大於該第一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水平距離。
  29. 如請求項25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三角度係小於該第四角度。
  30. 如請求項29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三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水平距離不小於該第一邊界與該入光端面之水平距離。
  31. 如請求項25所述之導光板,進一步包含複數該第二導引斜面;其中複數該第二導引斜面係沿該入光端面之底緣間隔分佈。
  32. 如請求項31所述之導光板,進一步包含至少一輔助導引斜面設置於相鄰該第二導引斜面之間;該輔助導引斜面之一端與該底面相交於該第二邊界,另一端則連接該入光端面之底緣;該輔助導引斜面係自該第二邊界向該第一導引斜面之方向傾斜;其中,該輔助導引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小於該第二導引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光端面之延伸線所夾之該第二角度。
  33. 如請求項3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至少部分該第二導引斜面平行該入光端面之寬度自該入光端面之底緣朝該第二邊界漸增。
  34. 如請求項33所述之導光板,其中靠近該入光端面側邊之該第二導引斜面較靠近該入光端面中間之該第二導引斜面具有較小的寬度增加率。
TW100120672A 2011-06-14 2011-06-14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TWI4590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20672A TWI459089B (zh) 2011-06-14 2011-06-14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CN201110206865.XA CN102269839B (zh) 2011-06-14 2011-07-22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20672A TWI459089B (zh) 2011-06-14 2011-06-14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50349A TW201250349A (en) 2012-12-16
TWI459089B true TWI459089B (zh) 2014-11-01

Family

ID=45052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0672A TWI459089B (zh) 2011-06-14 2011-06-14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69839B (zh)
TW (1) TWI4590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1799B (zh) * 2011-12-23 2014-11-21 Wistron Corp 具有可撓式顯示面板的電子裝置及背光模組
CN103244869A (zh) * 2012-02-14 2013-08-14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装置
CN108693591B (zh) * 2017-04-07 2021-08-27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组件
US10823895B2 (en) 2014-01-29 2020-11-03 E Ink Holdings Inc. Light-emitting module
CN104090327A (zh) * 2014-07-28 2014-10-08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入光侧具锥体结构的导光板
CN104714271A (zh) * 2015-03-30 2015-06-1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N106287321A (zh) * 2015-05-21 2017-01-0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光源及背光模组
CN106772760B (zh) * 2016-12-23 2019-12-0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及液晶模组
CN106842411B (zh) * 2017-04-17 2019-05-10 福州大学 一种薄形化导光结构
CN108594355B (zh) 2018-04-28 2021-01-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光源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788214B (zh) 2021-12-09 2022-12-2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板、前光模組及顯示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22204A (ja) * 1991-04-23 1992-11-12 Sumitomo Chem Co Ltd 平面照光装置
CN201487826U (zh) * 2009-04-30 2010-05-26 深圳宝明精工有限公司 适用于超薄背光源的导光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16441B2 (ja) * 1997-12-11 2002-08-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導光板、その導光板を用いた面光源、液晶表示装置及び導光板の製造方法
DE102004046256A1 (de) * 2004-09-23 2006-04-06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berflächenleuchtsystem
TW201120522A (en) * 2009-12-02 2011-06-16 Dynascan Technology Corp Stack combinational backlight panel used in display and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101886785B (zh) * 2010-07-13 2012-05-02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导光件及采用该导光件的背光模块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22204A (ja) * 1991-04-23 1992-11-12 Sumitomo Chem Co Ltd 平面照光装置
CN201487826U (zh) * 2009-04-30 2010-05-26 深圳宝明精工有限公司 适用于超薄背光源的导光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9839A (zh) 2011-12-07
CN102269839B (zh) 2014-04-09
TW201250349A (en) 201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9089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USRE48207E1 (en) Display apparatus
KR100978078B1 (ko) 프리즘 시트와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60022220A (ko) 도광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338302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TWI468802B (zh) 背光模組
US20090021668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the Same
US9690034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524914B1 (ko) 광확산 소자, 및 이를 갖는 발광소자 어레이 유닛
US20150131317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9289701A (ja) 照明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1057892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137470A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backlight apparatus used therefor
JP2006054088A (ja) 面発光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40047579A (ko) 조명장치, 도광체 및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9140905A (ja) 導光板及びバックライト
JP2005228535A (ja)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985364B2 (ja)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照明装置
US10718973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09099270A (ja) 中空式面照明装置
JP2004265646A (ja) 光学素子用バックライト
US9086592B2 (en) Direct illumination type backlight module, bottom reflecto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I405102B (zh) 背光模組與光學式觸控面板
KR102065361B1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13247019A (ja) 面状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