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5547B -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 Google Patents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5547B
TWI455547B TW098128872A TW98128872A TWI455547B TW I455547 B TWI455547 B TW I455547B TW 098128872 A TW098128872 A TW 098128872A TW 98128872 A TW98128872 A TW 98128872A TW I455547 B TWI455547 B TW I45554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server
information
relay
client terminal
ser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8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19678A (en
Inventor
Yoshihumi Tanimoto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230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3114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275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0322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302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3114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019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9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5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554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04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ackbone network, e.g. Internet, Frame Relay
    • H04L12/462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ridge based backbone
    • H04L12/4625Single bridge functionality, e.g. connection of two networks over a single brid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04L12/4675Dynamic sharing of VLAN information amongst network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30Types of network n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30Types of network names
    • H04L2101/385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for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URI]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Description

中繼伺服器及中繼通訊系統
本發明係有關於,使得被連接在遠端LAN(Local Area Network)上的客戶端終端,能夠跨越WAN(Wide Area Network)來進行通訊用的中繼伺服器及中繼通訊系統。
被連接在遠端LAN上的客戶端終端,有時會跨越WAN來進行通訊。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係可架設出類似直接連接至遠端LAN的網路。可是,VPN要架設出有擴充性及富彈性的網路,是有困難的。
專利文獻1中所揭露的中繼通訊系統,係和VPN同樣地,架設出類似直接連接至遠端LAN的網路。然後,中繼通訊系統與VPN不同,可容易地架設出有擴充性及富彈性的網路。
中繼通訊系統,係具備WAN、複數的LAN。各LAN係具備中繼伺服器。各中繼伺服器,係儲存著關於中繼通訊系統所具備之中繼伺服器的中繼群組資訊、關於中繼通訊系統所共用之資源的共用資源資訊。
當被連接在一LAN上的客戶端終端,要操作被連接在另一LAN上的客戶端終端所儲存的資源時,被連接在這些LAN上的中繼伺服器,係基於中繼群組資訊及共用資源資訊,來中繼資源的操作。
中繼通訊系統所具備的LAN有時會有增減。中繼通訊系統所共用的資源有時會被更新。可是,係會中繼通訊系統係要對應於這些變化,來更新中繼群組資訊及共用資源資訊。而且,中繼通訊系統係可對應於這些變化,架設出有擴充性及富彈性的網路。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29991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所揭露的中繼通訊系統中,LAN及客戶端終端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會有變化。可是,當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在指定通訊目的地時,即時地確認裝置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的具體手段,並未被揭露。甚至,即使裝置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有所變化,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是被動態地指派虛擬IP(Internet Protocol)位址的具體手段,也未被揭露。
於是,本發明係有鑑於前記問題點,其目的在於,在使得被連接在遠端LAN上的客戶端終端可跨越WAN來進行通訊的中繼通訊系統中,提供一種當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指定通訊目的地時,可即時行地確認裝置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的具體手段。甚至,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裝置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有所變化,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是被動態地指派虛擬IP(Internet Protocol)位址的具體手段。
在專利文獻1所揭露的中繼通訊系統中,LAN及客戶端終端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會有變化。可是,當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在指定通訊目的地時,即時地確認裝置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的具體手段,並未被揭露。再者,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中所儲存的應用程式的啓動狀態會有所變化。可是,當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在指定通訊目的地時,即時地確認已經被儲存在裝置中的應用程式之啓動狀態的具體手段,並未被揭露。
於是,本發明係有鑑於前記問題點,其目的在於,在使得被連接在遠端LAN上的客戶端終端可跨越WAN來進行通訊的中繼通訊系統中,提供一種當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指定通訊目的地時,可即時行地確認裝置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的具體手段。更進一步的目的係提供一種,當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在指定通訊目的地時,即時地確認已經被儲存在裝置中的應用程式之啓動狀態的具體手段。
為了解決上記課題,請求項1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係具備:第1網路、第2網路、被連接在第1網路上的第1中繼伺服器、被連接在第2網路上的第2中繼伺服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群組資訊作成部,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用以表示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所構成之中繼群組、和在中繼群組中所利用之虛擬網路位址。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作成部,係作成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用以表示第1中繼伺服器之啓動狀態的第1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和被登錄(regist)在第1中繼伺服器中的第1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第1網路上之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作成部,係作成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用以表示第2中繼伺服器之啓動狀態的第2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和被登錄在第2中繼伺服器中的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第2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第2網路上之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和虛擬位址管理部。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與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的中繼伺服器資訊、和中繼群組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虛擬位址管理部,係在所定時序對第1客戶端終端及第2客戶端終端動態地賦予在中繼群組內被唯一管理的虛擬網路位址,並且將已賦予過的虛擬網路位址之資訊,登錄至中繼伺服器資訊。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1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2中繼伺服器與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請求項2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係於請求項1中,中繼群組資訊,係含有:關於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是否已經建立連線的中繼伺服器連線建立資訊。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關於第1客戶端終端是否與已經第1中繼伺服器建立連線的第1客戶端終端連線建立資訊。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關於第2客戶端終端是否與已經第2中繼伺服器建立連線的第2客戶端終端連線建立資訊。
請求項3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係於請求項1或請求項2中,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通訊執行部,係基於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來執行:已經基於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所被選擇之第2網路的虛擬網路位址是已被指定成為通訊目的地的由第1中繼伺服器所中繼的通訊。
請求項4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係於請求項1或請求項2中,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1客戶端終端,係含有:地圖顯示部,係用以顯示地圖,其係基於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而將現在的中繼群組內的連線之建立狀況與虛擬位址,以視覺性加以表示。
請求項5所記載之發明所涉及之中繼伺服器,係可與被連接在第1網路上的第1中繼伺服器進行通訊,作為被 連接在第2網路上的第2中繼伺服器而發揮機能的中繼伺服器。中繼伺服器係具備:中繼群組資訊作成部、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中繼群組資訊作成部,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其係用以表示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是構成中繼群組。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中繼伺服器資訊、和中繼群組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用以表示第1中繼伺服器之啟動狀態的第1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第1中繼伺服器中的第1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第1網路上之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和第1中繼伺服器或是第1客戶端終端中所儲存的第1應用程式之啟動狀態加以表示的第1應用程式啟動資訊;且是由第1中繼伺服器所作成。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用以表示第2中繼伺服器之啟動狀態的第2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第2中繼伺服器中的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第2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第2網路上之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和第2中繼伺服器或是第2客戶端終端中所儲存的第2應用程式之啟動狀態加以表示的第2應用程式啟動資訊;且是由第2中繼伺服器所作成。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2中繼伺服器與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請求項6所記載之中繼伺服器,係於請求項5中,更具備:通訊執行部,係執行:針對已經基於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所選擇之第1應用程式,由第2中繼伺服器所中繼之通訊。
請求項7所記載之中繼伺服器,係於請求項5或請求項6中,更具備:啓動資訊更新部,係隨著第1應用程式及第2應用程式各自的啓動狀態之變化,來更新第1應用程式啓動資訊及第2應用程式啓動資訊,藉此以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
請求項8所記載之發明所涉及之中繼通訊系統,係具備:第1網路、第2網路、被連接在第1網路上的第1中繼伺服器、被連接在第2網路上的第2中繼伺服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群組資訊作成部,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其係用以表示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是構成中繼群組。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作成部,係作成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用以表示第1中繼伺服器之啓動狀態的第1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和被登錄在第1中繼伺服器中的第1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第1網路上之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和第1中繼伺服器或是第1客戶端終端中所儲存的第1應用程式的啓動資訊。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作成部,係作成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用以表示第2中繼伺服器之啓動狀態的第2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和被登錄在第2中繼伺服器中的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第2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第2網路上之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和第2中繼伺服器或是第2客戶端終端中所儲存的第2應用程式的啓動資訊。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與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的中繼伺服器資訊、和中繼群組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1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2中繼伺服器與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請求項9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係於請求項8中,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通訊執行部,係執行:針對已經基於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所選擇之第2應用程式,由第1中繼伺服器所中繼之通訊。
請求項10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係於請求項8或請求項9中,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啓動資訊更新部,係隨著前記第1應用程式及前記第2應用程式各自的啓動狀態之變化,來更新前記第1應用程式啓動資訊及前記第2應用程式啓動資訊,藉此以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
第1(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可含有第1(第2)中繼伺服器、第1(第2)客戶端終端之通訊可否資訊。第1(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可含有:已被連接在第1(第2)網路上之終端的第1(第2)應用程式的通訊可否資訊。中繼通訊系統內的各裝置,係可共用關於裝置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之資訊。中繼通訊系統內的各裝置,係可共用關於應用程式之啓動狀態之資訊。中繼通訊系統內的各裝置,係基於裝置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應用程式之啓動狀態,來選擇要執行資料收送訊之對象的客戶端終端或中繼伺服器的應用程式。
為了解決上記課題,請求項11所記載之發明所涉及之中繼伺服器,係可與被連接在第1網路上的第1中繼伺服器進行通訊,作為被連接在第2網路上的第2中繼伺服器而發揮機能。中繼伺服器係具備:中繼群組資訊作成部、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中繼群組資訊作成部,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其係用以表示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是構成中繼群組。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中繼伺服器資訊、和中繼群組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用以表示第1中繼伺服器之啓動狀態的第1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和被登錄在第1中繼伺服器中的第1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第1網路上之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且是由第1中繼伺服器所作成。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用以表示第2中繼伺服器之啓動狀態的第2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和被登錄在第2中繼伺服器中的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第2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第2網路上之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且是由第2中繼伺服器所作成。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2中繼伺服器與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請求項12所記載之中繼伺服器,係於請求項11中,更具備:客戶端終端資訊保持部,係保持著第2客戶端終端資訊,其係含有,在第2中繼伺服器與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通訊上所被使用之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通訊設定資訊。
請求項13所記載之中繼伺服器,係於請求項11或請求項12中,更具備: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更新部、客戶端終端連接狀態更新部。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更新部,係隨著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2中繼伺服器各自的啓動狀態之變化,來更新第1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及第2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藉此以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客戶端終端連接狀態更新部,係隨著第2中繼伺服器與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之變化,來更新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藉此以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
請求項14所記載之中繼伺服器,係於請求項11或請求項12中,更具備:中繼群組資訊更新部、客戶端終端登錄狀態更新部。中繼群組資訊更新部,係隨著中繼群組的構成之變化,來更新中繼群組資訊。客戶端終端登錄狀態更新部,係隨著第2中繼伺服器上的第2客戶端終端之登錄狀態之變化,來更新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藉此以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中繼群組資訊、和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2中繼伺服器與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請求項15所記載之中繼伺服器,係於請求項11或請求項12中,更具備:資料通訊執行部,係執行:針對已經基於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所選擇之第1網路內的通訊目的地,由第2中繼伺服器所參與之資料通訊。資料通訊係包含:不保持連線而以區塊單位來通訊資料的 區塊單位通訊;和保持連線而連續性地通訊資料的連續性通訊。
請求項16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係具備:第1網路、第2網路、被連接在第1網路上的第1中繼伺服器、被連接在第2網路上的第2中繼伺服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群組資訊作成部,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其係用以表示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是構成中繼群組。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作成部,係作成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用以表示第1中繼伺服器之啟動狀態的第1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第1中繼伺服器中的第1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第1網路上之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作成部,係作成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用以表示第2中繼伺服器之啟動狀態的第2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第2中繼伺服器中的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第2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第2網路上之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與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的中繼伺服器資訊、和中繼群組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 1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2中繼伺服器與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請求項17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係於請求項16中,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1客戶端終端資訊保持部,係用以保持第1客戶端終端資訊。第1客戶端終端資訊,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之通訊上所被使用之第1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通訊設定資訊。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客戶端終端資訊保持部,係用以保持第2客戶端終端資訊。第2客戶端終端資訊,係含有:第2中繼伺服器與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之通訊上所被使用之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通訊設定資訊。
請求項18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係於請求項16或請求項17中,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更新部、客戶端終端連接狀態更新部。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更新部,係隨著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2中繼伺服器各自的啟動狀態之變化,來更新第1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及第2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藉此以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客戶端終端連接狀態更新部,係隨著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之變化,來更新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藉此以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中繼 伺服器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
請求項19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係於請求項16或請求項17中,中繼群組係由包含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的複數中繼伺服器所構成。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與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且含有由各中繼伺服器所作成的複數筆個別中繼伺服器資訊。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群組資訊更新部、個別中繼伺服器資訊更新部、客戶端終端登錄狀態更新部。中繼群組資訊更新部,係隨著中繼群組的構成之變化,來更新中繼群組資訊。個別中繼伺服器資訊更新部,係隨著中繼群組的構成之變化,來更新複數筆個別中繼伺服器資訊,藉此以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客戶端終端登錄狀態更新部,係隨著第1中繼伺服器上的第1客戶端終端之登錄狀態之變化,來更新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藉此以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在構成已經變化後的中繼群組加以構成的複數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第1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請求項20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係於請求項16或請求項17中,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資料通訊執行部,係執行:針對已經基於中繼群組資訊與中繼伺服器資訊所選擇之第2網路內的通訊目的地,由第1中繼伺服器所參與之資料通訊。資料通訊係包含:不保持連線而以區塊單位來通訊資料的區塊單位通訊;和保持連線而連續性地通訊資料的連續性通訊。
說明請求項1至4所記載之發明的效果。
中繼通訊系統,係具備第1網路及第2網路。第1網路,係具備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1客戶端終端。第2網路,係具備第2中繼伺服器及第2客戶端終端。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2中繼伺服器,係中繼著第1客戶端終端及第2客戶端終端彼此間的通訊。
第1(第2)中繼伺服器,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第1(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客戶端終端資訊。中繼群組資訊,係用來表示構成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2中繼伺服器的中繼群組、被指派給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的虛擬網路位址、第1中繼伺服器與第2中繼伺服器是否建立了連線所用的資訊。第1(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係用來表示:可與第1(第2)中繼伺服器通訊的第1(第2)客戶端終端、被指派給第1(第2)客戶端終端的虛擬網路位址、第1(第2)客戶端終端是否建立了連線所用的資訊。客戶端終端資訊,係用來表示第1(第2)客戶端終端的第1(第2)網路中的連接環境所用的資訊。
第1(第2)中繼伺服器,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就可將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及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2中繼伺服器彼此間加以共用。第1(第2)中繼伺服器,係可將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及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加以合成,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第1(第2)中繼伺服器,係藉由參照各個客戶端終端資訊,就可將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1(第2)中繼伺服器及第1(第2)客戶端終端彼此之間,加以共用。
中繼通訊系統內的各裝置,係可將關於裝置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之資訊,即時地加以共用。中繼通訊系統內的各裝置,係可將關於裝置的虛擬網路位址及連線建立之資訊,即時地加以共用。中繼通訊系統內的各裝置,係可對應於中繼通訊系統之狀態變化,富彈性地執行把虛擬網路位址指定成為通訊目的地的通訊。
說明請求項5~10所記載之發明的效果。
中繼通訊系統,係具備第1網路及第2網路。第1網路,係具備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1客戶端終端。被連接在第1網路上的終端,係具備第1應用程式。第2網路,係具備第2中繼伺服器及第2客戶端終端。被連接在第2網路上的終端,係具備第2應用程式。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2中繼伺服器,係中繼著第1應用程式及第2應用程式彼此間的通訊。
第1(第2)中繼伺服器,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第1(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客戶端終端資訊。中繼群組資訊,係用來表示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2中繼伺服器是構成中繼群組所用的資訊。第1(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係為用來表示可與第1(第2)中繼伺服器通訊的第1(第2)客戶端終端所用的資訊,同時也是用來表示第1(第2)應用程式的資訊。客戶端終端資訊,係用來表示第1(第2)客戶端終端的第1(第2)網路中的連接環境所用的資訊。
第1(第2)中繼伺服器,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就可將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及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2中繼伺服器彼此間加以共用。第1(第2)中繼伺服器,係藉由參照各個客戶端終端資訊,就可將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1(第2)中繼伺服器及第1(第2)客戶端終端彼此之間,加以共用。
說明請求項11~20所記載之發明的效果。
中繼通訊系統,係具備第1網路及第2網路。第1網路,係具備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1客戶端終端。第2網路,係具備第2中繼伺服器及第2客戶端終端。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2中繼伺服器,係中繼著第1客戶端終端及第2客戶端終端彼此間的通訊。
第1(第2)中繼伺服器,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第1(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第1(第2)客戶端終端資訊。中繼群組資訊,係用來表示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2中繼伺服器是構成中繼群組所用的資訊。第1(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係為用來表示可與第1(第2)中繼伺服器通訊的第1(第2)客戶端終端所用的資訊。第1(第2)客戶端終端資訊,係含有用來表示第1(第2)客戶端終端的第1(第2)網路中的連接環境所用的資訊。
第1(第2)中繼伺服器,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就可將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及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的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1中繼伺服器及第2中繼伺服器彼此間加以共用。第1(第2)中繼伺服器,係藉由參照各個客戶端終端資訊,就可將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在第1(第2)中繼伺服器及第1(第2)客戶端終端彼此之間,加以共用。
第1(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可含有第1(第2)中繼伺服器、第1(第2)客戶端終端之通訊可否資訊。中繼通訊系統內的各裝置,係可共用關於裝置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之資訊。中繼通訊系統內的各裝置,係可基於裝置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之資訊,來選擇要執行區塊單位之資料收送訊或連續性之資料收送訊的通訊目的地。
1.第1實施形態 (1)中繼通訊系統之全體構成
以下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圖1係中繼通訊系統之全體構成之圖示。中繼通訊系統,係由LAN1、2、WAN3所構成。LAN1、2係被架設在遠端的小規模網路。WAN3係為網際網路等之大規模的網路。
LAN1,係由客戶端終端11、中繼伺服器12所構成。LAN2,係由客戶端終端21、中繼伺服器22所構成。WAN3,係由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伺服器31所構成。
客戶端終端11、21,係為個人電腦等。中繼伺服器12、22,係中繼著客戶端終端11、21彼此間的通訊。SIP伺服器31,係中繼著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的通訊。
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的通訊協定係利用SIP,但亦可利用SIP以外的協定。在利用SIP以外的協定時,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的通訊只要是直接執行者即可。
(2)中繼伺服器之構成要素
圖2係中繼伺服器12(22)之構成要素之圖示。中繼伺服器12(22),係由介面部121(221)、控制部122(222)、資料庫儲存部123(223)、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27(227)、虛擬LAN驅動程式128(228)所構成。未附上括弧的元件符號,是代表在中繼伺服器12中的符號。有附上括弧的元件符號,是代表在中繼伺服器22中的符號。
介面部121(221),係利用私人IP位址,對被連接在LAN1(2)上的客戶端終端11(21),執行通訊。介面部121(221),係利用全球IP位址,對被連接在WAN3上的SIP伺服器31,執行通訊。
控制部122(222),係進行用來將客戶端終端11、21彼此間的通訊加以中繼所需之控制。控制部122(222),係將資料庫儲存部123(223)中所儲存的以下資訊,加以作成或更新。
資料庫儲存部123(223),係由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24(224)、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225)、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126(226)所構成。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27(227),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以將中繼群組地圖顯示於中繼伺服器12(22)上。虛擬LAN驅動程式128(228),係將於中繼通訊系統中所被虛擬性指派的中繼伺服器12(22)之虛擬私人IP位址,加以登錄。有關在中繼通訊系統中,對各中繼伺服器,指派虛擬私人IP位址的方法,將於後述。又,有關以上的資訊及中繼群組地圖的具體例,也將於後述。
(3.)客戶端終端之構成要素
圖3係客戶端終端11(21)之構成要素之圖示。客戶端終端11(21),係由介面部111(211)、控制部112(212)、網頁瀏覽器113(網頁伺服器213)、虛擬LAN驅動程式114(214)、資料庫儲存部115(215)、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18(218)所構成。未附上括弧的元件符號,是代表在客戶端終端11中的符號。有附上括弧的元件符號,是代表在客戶端終端21中的符號。
介面部111(211),係利用私人IP位址,對被連接在LAN1(2)上的中繼伺服器12(22),執行通訊。
控制部112(212),係進行客戶端終端11(21)及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的通訊加以執行所需之控制。
控制部112(212),係將被網頁瀏覽器113(網頁伺服器213)所處理之資訊,予以輸入或輸出。網頁瀏覽器113,係對網頁伺服器213,透過WAN3而要求內容(contents)。網頁伺服器213,係對網頁瀏覽器113,透過WAN3而提供內容(contents)。
虛擬LAN驅動程式114(214),係將於中繼通訊系統中所被虛擬性指派的客戶端終端11(21)之虛擬私人IP位址,加以登錄。有關在中繼通訊系統中,對各客戶端終端,指派虛擬私人IP位址的方法,將於後述。
控制部112(212),係將資料庫儲存部115(215)中所儲存的以下資訊,加以作成或更新。資料庫儲存部115(215),係由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16(216)、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17(217)所構成。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18(218),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以將中繼群組地圖顯示於客戶端終端11(21)上。有關以上的資訊及中繼群組地圖的具體例,將於後述。
(4)中繼群組資訊的具體例
圖4係作為中繼群組資訊之具體例而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0。中繼群組資訊,係用來表示構成中繼通訊系統的中繼伺服器之概要的資訊。
中繼群組資訊40,係由上位資訊401、下位資訊402所構成。上位資訊401,係含有中繼群組虛擬位址資訊403。下位資訊402,係含有中繼伺服器虛擬位址資訊404、連線建立資訊405。
上位資訊401,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群組的資訊。「id」係表示中繼群組之識別資訊。「lastmod」係表示中繼群組資訊的最新更新時刻。「name」係表示中繼群組的名稱。中繼群組虛擬位址資訊403係表示,於中繼通訊系統中所被虛擬性指派的,中繼群組的虛擬私人IP位址(網路位址)。於中繼通訊系統中,子網路遮罩係被設定成「255.255.255.0」,「*」係對各裝置作唯一性設定。
下位資訊402,係關於位於下位之中繼伺服器的資訊。「id」係表示中繼伺服器之識別資訊。中繼伺服器虛擬位址資訊404係表示,於中繼通訊系統中所被虛擬性指派的,中繼伺服器的虛擬私人IP位址。連線建立資訊405,係關於在透過WAN3之各中繼伺服器之彼此間是否建立了連線的資訊。
中繼群組資訊40,係被儲存於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24、224、116、216中。亦即,中繼群組資訊40,係被中繼伺服器12、22及客戶端終端11、21所共用。
在透過WAN3之各中繼伺服器的彼此間,有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被建立時,則連線建立資訊405是有被記載。在透過WAN3之各中繼伺服器的彼此間,沒有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被建立時,則連線建立資訊405是未被記載。藉此,關於在透過WAN3之各中繼伺服器的彼此間,是否有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被建立的資訊,是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所共用。再者,關於中繼伺服器之虛擬私人IP位址的資訊,是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所共用。
(5)中繼伺服器資訊之具體例
圖5係作為中繼伺服器資訊之具體例而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0。中繼伺服器資訊,係用來表示構成中繼通訊系統之中繼伺服器之詳細的資訊,且是用來表示構成客戶端終端之概要的資訊。
中繼伺服器資訊50,係由上位資訊501-1、501-2、下位資訊502-1、502-2所構成。上位資訊501-1、501-2,係含有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03-1、503-2。下位資訊502-1、502-2,係分別含有: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504-1、504-2、連線建立資訊505-1、505-2、用來表示客戶端終端是否已經登入至中繼伺服器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06-1、506-2。
上位資訊501-1、501-2,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伺服器的資訊。「id」係表示中繼伺服器之識別資訊。「name」係表示中繼伺服器的名稱。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03-1、503-2,係關於中繼伺服器是否已經啓動的資訊。
下位資訊502-1、502-2,係關於位於下位之客戶端終端的資訊。「div」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部門名。「group」係表示客戶端終端所屬的中繼群組之識別資訊。「id」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識別資訊。「name」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名稱。
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504-1、504-2係表示,於中繼通訊系統中所被虛擬性指派的,客戶端終端的虛擬私人IP位址。連線建立資訊505-1、505-2,係關於在同一LAN上的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之彼此間,是否有利用到虛擬位址之IP通訊用連線已被建立的資訊。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06-1、506-2,係用來表示客戶端終端所登入的中繼伺服器的識別資訊。
中繼伺服器資訊50,係被儲存於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225、117、217中。亦即,中繼伺服器資訊50,係被中繼伺服器12、22及客戶端終端11、21所共用。
當中繼伺服器已經啓動時,則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03-1、503-2會變成「active」。當中繼伺服器未被啓動時,則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03-1、503-2係變成空欄。藉此,關於中繼伺服器是否有啓動的資訊,是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所共用。
當客戶端終端是已經登入至中繼伺服器時,則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06-1、506-2是有被記載。當客戶端終端未已經登入至中繼伺服器時,則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06-1、506-2是未被記載。藉此,關於客戶端終端是否有登入至中繼伺服器的資訊,是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所共用。
在同一LAN上的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之彼此間,有利用到虛擬位址之IP通訊用連線已被建立時,則連線建立資訊505-1、505-2是有被記載。在同一LAN上的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之彼此間,沒有利用到虛擬位址之IP通訊用連線已被建立時,則連線建立資訊505-1、505-2是未被記載。藉此,關於在同一LAN上的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的彼此間,是否有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被建立的資訊,是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所共用。再者,關於客戶端終端之虛擬私人IP位址的資訊,是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所共用。
(6)客戶端終端資訊之具體例
圖6係作為客戶端終端資訊的具體例,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0、70。客戶端終端資訊,係用來表示構成中繼通訊系統之客戶端終端之詳細的資訊。
客戶端終端資訊60、70,係各自含有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01、701、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602、702、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03、703。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01、701,係不一定要和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504-1、504-2一致。
「div」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部門名。「group」係表示客戶端終端所屬的中繼群組之識別資訊。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01、701,係分別表示僅於LAN1、2中被唯一指派的客戶端終端之IP位址。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602、702,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註冊有效期限。「id」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識別資訊。「name」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名稱。「pass」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密碼。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03、703,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連接埠號。
客戶端終端資訊60係僅被除存在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126中,客戶端終端資訊70係僅被除存在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226中。亦即,客戶端終端資訊60係僅被中繼伺服器12所保有,客戶端終端資訊70係僅被中繼伺服器22所保有。
(7)資訊共用之流程
從圖7至圖9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中繼伺服器資訊被共用之處理的流程。中繼伺服器12、22,係參加至中繼通訊系統中。然後,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再來,在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客戶端終端11及中繼伺服器12彼此間、客戶端終端21及中繼伺服器22彼此間的各區間中,會建立起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
(7-1)步驟S1至步驟S2的處理流程
中繼伺服器12的管理者及中繼伺服器22的管理者係締結了,於LAN1、2彼此間,架構出中繼通訊系統之群組的契約。中繼伺服器12的管理者及中繼伺服器22的管理者係締結契約,設定「255.255.255.0」來作為子網路遮罩,設定「192.168.0.*」來作為虛擬私人IP位址,設定對各裝置唯一之數值來作為「*」。
中繼伺服器12的管理者,係對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作成帳戶(步驟S1:CreateAccount())。控制部122,係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1-1,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
中繼伺服器22的管理者,係對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作成帳戶(步驟S2:CreateAccount())。控制部222,係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1-2,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25中。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伺服器資訊51-1。中繼伺服器22,係保有著中繼伺服器資訊51-2。
圖10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1-1。上位資訊511-1,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伺服器12的資訊。作為「id」,係設定了「relay-server-1@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RELAY SERVER 1」。作為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13-1,係設定了「active」。亦即,中繼伺服器12係已經啓動。
下位資訊512-1,係關於位於下位之客戶端終端11的資訊。作為「div」,係設定了「software」。作為「group」,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id」,係設定了「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CLIENT 1」。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16-1係為空欄。亦即,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因此,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及連線建立資訊,現在是尚未被記載。
圖10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1-2。上位資訊511-2,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伺服器22的資訊。作為「id」,係設定了「relay-server-2@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RELAY SERVER 2」。作為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13-2,係設定了「active」。亦即,中繼伺服器22係已經啓動。
下位資訊512-2,係關於位於下位之客戶端終端21的資訊。作為「div」,係設定了「software」。作為「group」,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id」,係設定了「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CLIENT 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16-2係為空欄。亦即,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因此,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及連線建立資訊,現在是尚未被記載。
圖11係圖示了中繼群組地圖。在此時點上,由於尚未形成中繼群組,因此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27、227、118、218係顯示出表示還沒有應顯示之中繼群組的訊息。
(7-2)步驟S3至步驟S4的處理流程
以下的說明中,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的通訊,係被SIP伺服器31所中繼。說明中繼伺服器12(22)對於中繼伺服器22(12)透過SIP伺服器31來執行通訊的方法。
中繼伺服器12(22),係對SIP伺服器31,發送出將中繼伺服器22(12)的帳戶被指定成為通訊目的地的資料等。SIP伺服器31,係將中繼伺服器12、22的帳戶,分別對應關聯至中繼伺服器12、22的全球IP位址。SIP伺服器31,係基於中繼伺服器22(12)的帳戶,而取得中繼伺服器22(12)的全球IP位址。SIP伺服器31,係對中繼伺服器22(12),發送出將中繼伺服器22(12)的全球IP位址指定成為通訊目的地的資料等。
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22,要求中繼通訊系統之群組建構(步驟S3:SetGroup())。控制部122,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42,然後儲存至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24中。控制部222,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42,然後儲存至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224中。
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22,要求中繼伺服器資訊之交換(步驟S4:exchange(db))。中繼伺服器12,係對中繼伺服器22,發送出中繼伺服器資訊51-1的複製。中繼伺服器22,係對中繼伺服器12,發送出中繼伺服器資訊51-2之複製。
控制部122,係藉由中繼伺服器資訊51-2之複製、合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1-1,而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2,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控制部222,係藉由中繼伺服器資訊51-1之複製、合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1-2,而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2,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25中。
控制部122,係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62,然後儲存至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126中。控制部222,係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72,然後儲存至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226中。客戶端終端資訊62的作成處理及儲存處理係於步驟S1中執行,客戶端終端資訊72的作成處理及儲存處理係於步驟S2中執行。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2、客戶端終端資訊62。中繼伺服器2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2、客戶端終端資訊72。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2,係被中繼伺服器12、22所共用。
圖12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2。上位資訊421,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群組的資訊。作為「id」,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lastmod」,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作為「name」,係設定了「GROUP 1」。可是,在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連線係尚未被建立。因此,中繼群組虛擬位址資訊,現在是尚未被記載。
下位資訊422,係關於位於下位之中繼伺服器12、22的資訊。作為「id」,係設定了「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可是,在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係尚未被建立。因此,中繼伺服器虛擬位址資訊及連線建立資訊,現在是尚未被記載。
圖12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2。上位資訊521-1、521-2,係分別和圖10的上位資訊511-1、511-2相同。下位資訊522-1、522-2,係分別和圖10的下位資訊512-1、512-2相同。
圖12的第3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2。作為「div」,係設定了「software」。作為「group」,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id」,係設定了「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CLIENT 1」。作為「pass」,係設定了「client-1」。
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21係為空欄。作為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622,係設定了「0」。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23係為空欄。亦即,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
圖12的第4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2。作為「div」,係設定了「software」。作為「group」,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id」,係設定了「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CLIENT 2」。作為「pass」,係設定了「client-2」。
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21係為空欄。作為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722,係設定了「0」。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23係為空欄。亦即,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
圖13係圖示了中繼群組地圖。中繼伺服器12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27及中繼伺服器22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227,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2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2,以顯示出中繼群組地圖。
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22,要求著中繼通訊系統之群組建構。因此,圖11的中繼群組地圖係被合成,顯示出圖13的中繼群組地圖。可是,於中繼群組資訊42中,連線建立資訊係現在尚未被記載。因此,在「中繼伺服器12」及「中繼伺服器22」彼此間,記載著「連線未建立」及其旁邊的虛線。
(7-3)步驟S5至步驟S6的處理流程
中繼伺服器12,係對中繼伺服器22,執行呼叫控制(步驟S5:INVITE()),要求連線建立(步驟S6:connect())。控制部122,係藉由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2,以作成中繼群組資訊43,然後儲存至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24中。在中繼伺服器12與中繼伺服器22之連線被建立的時點上,中繼伺服器12與中繼伺服器22係指派各自的虛擬私人位址。控制部222,係藉由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2,以作成中繼群組資訊43,然後儲存至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224中。控制部122,係不會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2及客戶端終端資訊62。控制部222,係不會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2及客戶端終端資訊72。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2、客戶端終端資訊62。中繼伺服器2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2、客戶端終端資訊72。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2,係被中繼伺服器12、22所共用。
圖14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3。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中繼伺服器12,係對中繼伺服器22,建立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
控制部122、222,係基於中繼伺服器12、22之管理者所締結的契約,將上位資訊431的中繼群組虛擬位址資訊433,設定成「192.168.0.*」。於中繼通訊系統中,「*」係對各裝置作唯一性設定。
控制部122、222,係基於中繼群組虛擬位址資訊433,將下位資訊432的關於中繼伺服器12、22之中繼伺服器虛擬位址資訊434,設定成彼此互異的數值。控制部122,係將「*」設定成「1」,將關於中繼伺服器12之中繼伺服器虛擬位址資訊434,設定成「192.168.0.1」。控制部222,係將「*」設定成「2」,將關於中繼伺服器22之中繼伺服器虛擬位址資訊434,設定成「192.168.0.2」。
控制部122,係將下位資訊432的關於中繼伺服器12之連線建立資訊435,設定成「s1」。控制部222,係將下位資訊432的關於中繼伺服器22之連線建立資訊435,設定成「s2」。於圖7中,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的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當中,關於中繼伺服器12、22的通訊槽(socket),「Transaction」係分別被設定成「s1」、「s2」。
「groupID」係用來表示已建立連線的中繼群組之識別資訊,係被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MediaSession」係被設定成「socket」。以上2種類之資訊,係於圖7及圖9中皆相同。
圖14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2。在步驟S5至步驟S6的處理流程中,由於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所以中繼伺服器資訊52係不會被更新。
圖14的第3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2。在步驟S5至步驟S6的處理流程中,由於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所以客戶端終端資訊62係不會被更新。
圖14的第4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2。在步驟s5至步驟s6的處理流程中,由於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所以客戶端終端資訊72係不會被更新。
圖15係圖示了中繼群組地圖。中繼伺服器12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27及中繼伺服器22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227,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3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2,以顯示出中繼群組地圖。
中繼伺服器12,係對中繼伺服器22,執行呼叫控制,要求建立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然後,於中繼群組資訊43中,中繼伺服器虛擬位址資訊434及連線建立資訊435,係已經有被記載。因此,中繼伺服器12、22的虛擬私人IP位址就會被記載。然後,在「中繼伺服器12」及「中繼伺服器22」彼此間,「連線建立」及其旁邊的實線就會被記載。
(7-4)步驟S7至步驟S9的處理流程
參照圖8。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作為客戶端終端11的識別資訊係輸入「client-1 @ relay-server-1.abc.net」,作為客戶端終端11的密碼係輸入「client-1」。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步驟S7:REGISTER(1D,PASS))。控制部122,係藉由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62,以執行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認證。
控制部122,係受理客戶端終端11之使用者的登入。控制部12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2,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在客戶端終端11是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之時點上,中繼伺服器12係將客戶端終端11的虛擬私人位址予以指派。控制部122,係藉由更新客戶端終端資訊62,以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64,然後儲存至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126中。控制部122,係不會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3。
客戶端終端11,係對中繼伺服器12,要求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之提供(步驟S8:get())。中繼伺服器12,係對客戶端終端11,發送出中繼群組資訊43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複製。客戶端終端11,係將中繼群組資訊43儲存至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16中,將中繼伺服器資訊54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17中。
控制部122,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4,以決定應該要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2是已經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事實的中繼伺服器。控制部122,係將中繼伺服器資訊54的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43-2係為「active」的中繼伺服器22,決定成為應該要通知的中繼伺服器。
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2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2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事實(步驟S9:NOTIFY())。控制部22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2,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25中。
控制部222,係藉由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72,以決定應該要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2是已經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事實的客戶端終端。控制部222,係不會將客戶端終端資訊72的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21是空欄,且客戶端終端資訊72的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23是空欄的客戶端終端21,決定成為應通知的客戶端終端。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4、客戶端終端資訊64。中繼伺服器2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4、客戶端終端資訊72。客戶端終端11,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4。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4,係被中繼伺服器12、22、客戶端終端11所共用。
圖16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3。在步驟S7至步驟S9的處理流程中,由於新的中繼伺服器尚未參加進中繼通訊系統,所以中繼群組資訊43係不會被更新。
圖16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4。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因此,下位資訊542-1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46-1,係被確定成「relay-server-1@abc.net」。
控制部122,係將「*」設定成「11」,將下位資訊542-1的關於客戶端終端11之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544-1,設定成「192.168.0.11」。此處,該當虛擬私人IP位址係不與已經被設定之虛擬私人IP位址重複。
控制部122,係將下位資訊542-1的關於客戶端終端11之連線建立資訊545-1,設定成空欄。亦即,在客戶端終端11及中繼伺服器12彼此間,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目前係尚未被建立。
圖16的第3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4。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因此,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41係被確定為「192.168.10.2」。此處,關於客戶端終端11,實體的私人IP位址「192.168.10.2」係不與虛擬的私人IP位址「192.168.0.11」一致。又,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642,係被確定為「1213935960484」。再者,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43係被確定為「5070」。
圖16的第4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2。在步驟S7至步驟S9的處理流程中,由於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所以客戶端終端資訊72係不會被更新。
圖17係圖示了中繼群組地圖。客戶端終端11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18、中繼伺服器12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27、中繼伺服器22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227,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3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4,以顯示出中繼群組地圖。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然後,於中繼伺服器資訊54中,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544-1,係已經有被記載。因此,客戶端終端11的虛擬私人IP位址就會被記載。可是,於中繼伺服器資訊54中,連線建立資訊545-1係現在尚未被記載。因此,在「客戶端終端11」及「中繼伺服器12」彼此間,「連線建立」及其旁邊的實線係未被記載。
(7-5)步驟S10至步驟S13的處理流程
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作為客戶端終端21的識別資訊係輸入「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為客戶端終端21的密碼係輸入「client-2」。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步驟S10:REGISTER(ID,PASS))。控制部222,係藉由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72,以執行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認證。
控制部222,係受理客戶端終端21之使用者的登入。控制部22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4,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25中。在客戶端終端21是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之時點上,中繼伺服器22係將客戶端終端21的虛擬私人位址予以指派。控制部222,係藉由更新客戶端終端資訊72,以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75,然後儲存至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226中。控制部222,係不會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3。
客戶端終端21,係對中繼伺服器22,要求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之提供(步驟S11:get())。中繼伺服器22,係對客戶端終端21,發送出中繼群組資訊43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5之複製。客戶端終端21,係將中繼群組資訊43儲存至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216中,將中繼伺服器資訊55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17中。
控制部222,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5,以決定應該要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4是已經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之事實的中繼伺服器。控制部222,係將中繼伺服器資訊55的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53-1係為「active」的中繼伺服器12,決定成為應該要通知的中繼伺服器。
中繼伺服器2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1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4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之事實(步驟S12:NOTIFY())。控制部12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4,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
控制部122,係藉由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64,以決定應該要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4是已經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之事實的客戶端終端。控制部122,係將客戶端終端資訊64的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41是有被確定,且客戶端終端資訊64的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43是有被確定的客戶端終端11,決定成為應通知的客戶端終端。
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客戶端終端1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4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之事實(步驟S13:NOTIFY())。控制部11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4,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17中。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5、客戶端終端資訊64。中繼伺服器2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5、客戶端終端資訊75。客戶端終端11,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5。客戶端終端21,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5。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5,係被中繼伺服器12、22、客戶端終端11、21所共用。
圖18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3。在步驟S10至步驟S13的處理流程中,由於新的中繼伺服器尚未參加進中繼通訊系統,所以中繼群組資訊43係不會被更新。
圖18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5。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因此,下位資訊552-2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56-2,係被確定成「relay-server-2@abc.net」。
控制部222,係將「*」設定成「12」,將下位資訊552-2的關於客戶端終端21之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554-2,設定成「192.168.0.12」。此處,該當虛擬私人IP位址係不與已經被設定之虛擬私人IP位址重複。
控制部222,係將下位資訊552-2的關於客戶端終端21之連線建立資訊555-2,設定成空欄。亦即,在客戶端終端21及中繼伺服器22彼此間,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目前係尚未被建立。
圖18的第3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4。在步驟S10至步驟S13的處理流程中,由於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尚未從中繼伺服器12登出,所以客戶端終端資訊64係不會被更新。
圖18的第4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5。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因此,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51係被確定為「192.168.1.10」。此處,關於客戶端終端21,實體的私人IP位址「192.168.1.10」係不與虛擬的私人IP位址「192.168.0.12」一致。又,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752,係被確定為「1213935978484」。再者,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53係被確定為「5070」。
圖19係圖示了中繼群組地圖。客戶端終端11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18、客戶端終端21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218、中繼伺服器12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27、中繼伺服器22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227,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3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5,以顯示出中繼群組地圖。
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然後,於中繼伺服器資訊55中,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554-2,係已經有被記載。因此,客戶端終端21的虛擬私人IP位址就會被記載。可是,於中繼伺服器資訊55中,連線建立資訊555-2係現在尚未被記載。因此,在「客戶端終端21」及「中繼伺服器22」彼此間,「連線建立」及其旁邊的實線係未被記載。
(7-6)步驟S14至步驟S17的處理流程
參照圖9。客戶端終端11,係對中繼伺服器12,執行呼叫控制(步驟S14:INVITE()),要求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之建立(步驟S15:connect())。控制部122、11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5,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6,然後分別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117中。控制部122,係不會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3及客戶端終端資訊64。控制部112,係不會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3。
從步驟S16至步驟S17的處理流程,係和步驟S9、S12、S13同樣地執行。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2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5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6之事實(步驟S16:NOTIFY())。中繼伺服器22,係對於客戶端終端2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5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6之事實(步驟S17:NOTIFY())。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6、客戶端終端資訊64。中繼伺服器2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6、客戶端終端資訊75。客戶端終端11,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6。客戶端終端21,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6。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6,係被中繼伺服器12、22、客戶端終端11、21所共用。
圖20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3。在步驟S14至步驟S17的處理流程中,由於新的中繼伺服器尚未參加進中繼通訊系統,所以中繼群組資訊43係不會被更新。
圖20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6。客戶端終端11,係對中繼伺服器12,建立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
控制部122、112,係將下位資訊562-1的連線建立資訊565-1,設定成「c1」。於圖9中,在客戶端終端11及中繼伺服器12彼此間的連線當中,關於客戶端終端11及中繼伺服器12的通訊槽(socket),「Transaction」係被設定成「c1」。「groupID」及「MediaSession」係如同上述。
此處,客戶端終端11及中繼伺服器12彼此間的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中的中繼伺服器12的通訊槽,以及,中繼伺服器12及中繼伺服器22彼此間的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中的中繼伺服器12的通訊槽,係為彼此互異的通訊槽。可是,這些通訊槽,係被同一groupID所對應關聯。
圖20的第3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4。在步驟S14至步驟S17的處理流程中,由於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尚未從中繼伺服器12登出,所以客戶端終端資訊64係不會被更新。
圖20的第4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5。在步驟S14至步驟S17的處理流程中,由於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尚未從中繼伺服器22登出,所以客戶端終端資訊75係不會被更新。
圖21係圖示了中繼群組地圖。客戶端終端11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18、客戶端終端21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218、中繼伺服器12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27、中繼伺服器22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227,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3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6,以顯示出中繼群組地圖。
客戶端終端11,係對中繼伺服器12,建立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然後,於中繼伺服器資訊56中,連線建立資訊565-1係已經有被記載。因此,在「客戶端終端11」及「中繼伺服器12」彼此間,「連線建立」及其旁邊的實線係變成有被記載。
(7-7)步驟S18至步驟S21的處理流程
客戶端終端21,係對中繼伺服器22,執行呼叫控制(步驟S18:INVITE()),要求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之建立(步驟S19:connect())。控制部222、21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6,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7,然後分別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25、217中。控制部222,係不會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3及客戶端終端資訊75。控制部212,係不會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3。
從步驟S20至步驟S21的處理流程,係和步驟S9、S12、S13同樣地執行。中繼伺服器2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1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6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7之事實(步驟S20:NOTIFY())。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客戶端終端1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6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7之事實(步驟S21:NOTIFY())。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7、客戶端終端資訊64。中繼伺服器2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7、客戶端終端資訊75。客戶端終端11,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7。客戶端終端21,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7。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7,係被中繼伺服器12、22、客戶端終端11、21所共用。
圖22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3。在步驟S18至步驟S21的處理流程中,由於新的中繼伺服器尚未參加進中繼通訊系統,所以中繼群組資訊43係不會被更新。
圖22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7。客戶端終端21,係對中繼伺服器22,建立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
控制部222、212,係將下位資訊572-2的連線建立資訊575-2,設定成「c2」。於圖9中,在客戶端終端21及中繼伺服器22彼此間的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當中,關於客戶端終端21及中繼伺服器22的通訊槽,「Transaction」係被設定成「c2」。「groupID」及「MediaSession」係如同上述。
此處,客戶端終端21及中繼伺服器22彼此間的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中的中繼伺服器22的通訊槽,以及,中繼伺服器12及中繼伺服器22彼此間的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中的中繼伺服器22的通訊槽,係為彼此互異的通訊槽。可是,這些通訊槽,係被同一groupID所對應關聯。
圖22的第3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4。在步驟S18至步驟S21的處理流程中,由於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尚未從中繼伺服器12登出,所以客戶端終端資訊64係不會被更新。
圖22的第4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5。在步驟S18至步驟S21的處理流程中,由於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尚未從中繼伺服器22登出,所以客戶端終端資訊75係不會被更新。
圖23係圖示了中繼群組地圖。客戶端終端11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18、客戶端終端21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218、中繼伺服器12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127、中繼伺服器22的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227,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3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7,以顯示出中繼群組地圖。
客戶端終端21,係對中繼伺服器22,建立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然後,於中繼伺服器資訊57中,連線建立資訊575-2係已經有被記載。因此,在「客戶端終端21」及「中繼伺服器22」彼此間,「連線建立」及其旁邊的實線係變成有被記載。
(8)資訊共用之總整理
在中繼通訊系統中,LAN及客戶端終端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會有變化。於是,一台中繼伺服器,係當認知到狀態變化時,就立即更新中繼群組資訊、中繼伺服器資訊、客戶端終端資訊。
然後,一台中繼伺服器,係對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中所記載之他台中繼伺服器,立即通知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是已被更新過之事實。再者,一台中繼伺服器,係對客戶端終端資訊中所記載之客戶端終端,立即通知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是已被更新過之事實。
可是,一台中繼伺服器,係即使他台中繼伺服器是已被記載在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中,當判斷為他台中繼伺服器是處於未連接狀態時,則仍不立即對他台中繼伺服器進行通知。再者,一台中繼伺服器,係即使客戶端終端是有被記載在客戶端終端資訊中,當判斷為客戶端終端是處於未連接狀態時,則仍不立即對客戶端終端進行通知。
一台中繼伺服器的管理者,係藉由與他台中繼伺服器的管理者進行交涉,來決定將虛擬私人IP位址指派給各裝置的方法。一台中繼伺服器,係藉由與他台中繼伺服器進行通訊,以使得各裝置之虛擬私人IP位址不會重複的方式,來決定自裝置的虛擬私人IP位址。中繼伺服器,係藉由與登入到自裝置的客戶端終端進行通訊,以使得各裝置之虛擬私人IP位址不會重複的方式,來決定客戶端終端的虛擬私人IP位址。
關於各裝置之虛擬私人IP位址的資訊,係被包含在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中。關於各裝置之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建立狀況的資訊,係被包含在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中。當各裝置的這些資訊有變化時,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係橫跨整個中繼通訊系統全體都被更新。
藉此,關於LAN及客戶端終端之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的資訊,係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即時性地共用。然後,關於各裝置之虛擬私人IP位址的資訊,及關於各裝置之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建立狀況的資訊,係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即時性地共用。再者,以上所說明的所有資訊,係於各裝置中被即時地顯示。
此外,於上記實施形態中,當在中繼伺服器12、22間已建立了連線時,或是客戶端終端11、21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22時,中繼伺服器12、22會對各伺服器或各終端,動態地指派虛擬私人位址。可是,虛擬位址的指派時序係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在群組形成之時點,對已被登錄之全部客戶端終端整批地指派虛擬位址,亦可在中繼伺服器或客戶端終端被建立的時點上就指派虛擬位址。此情況下,仍可藉由檢查登入狀態,來判斷利用到虛擬位址之通訊的可否。
又,於上記實施形態中,雖然所有的中繼伺服器、所有的客戶端終端都具備虛擬LAN驅動程式並利用虛擬位址,但亦可構成為只有一部分的伺服器或客戶端終端具備虛擬LAN驅動程式。利用虛擬LAN驅動程式的WEB伺服器亦可存在於中繼群組內。
(9)資料收送訊之流程
圖24係資訊共用後的資料收送訊之流程之圖示。在資訊共用後,圖22所示的中繼群組資訊43、中繼伺服器資訊57、客戶端終端資訊64、75會被儲存,並顯示出圖23所示的中繼群組地圖。網頁瀏覽器113,係對網頁伺服器213要求內容。網頁伺服器213,係對網頁瀏覽器113提供內容。
(9-1)步驟S22至步驟S25的處理流程
參照圖24。虛擬LAN驅動程式114及網頁瀏覽器113,係早於內容之收送訊之前啓動。虛擬LAN驅動程式114,係基於已被儲存在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17中的中繼伺服器資訊57,作為客戶端終端11的虛擬私人IP位址而取得了「192.168.0.11」(步驟S22:open(192.168.0.11))。網頁瀏覽器113係和步驟S22同樣地,作為客戶端終端11的虛擬私人IP位址而取得了「192.168.0.11」(步驟S24:start(192.168.0.11))。
虛擬LAN驅動程式214及網頁伺服器213,係早於內容之收送訊之前啓動。虛擬LAN驅動程式214,係基於已被儲存在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17中的中繼伺服器資訊57,作為客戶端終端21的虛擬私人IP位址而取得了「192.168.0.12」(步驟S23:open(192.168.0.12))。網頁伺服器213係和步驟S23同樣地,作為客戶端終端21的虛擬私人IP位址而取得了「192.168.0.12」(步驟S25:start(192.168.0.12))。
(9-2)步驟S26的處理流程
網頁瀏覽器113,係對虛擬LAN驅動程式114,輸出送訊目的地之虛擬私人IP位址為「192.168.0.12」的內容要求資訊(步驟S26:http(192.168.0.12))。
虛擬LAN驅動程式114,係對控制部112,輸出內容要求資訊的通訊封包。送訊目的地之虛擬私人IP位址係被設定成「192.168.0.12」,送訊來源之虛擬私人IP位址係被設定成「192.168.0.11」(步驟S26.1:packet(192.168.0.12,192.168.0.11))。
控制部112,係在已被儲存在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17中的中繼伺服器資訊57當中,參照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574-2,以確認送訊目的地不是LAN1而是隔著WAN3的LAN2。
客戶端終端11,係於步驟S15中所建立而被設定成「groupID=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的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中,朝向已被設定成「Transaction:c1」的自裝置之通訊槽,輸出已封裝化的內容要求資訊的通訊封包。客戶端終端11,係對中繼伺服器12,發送內容要求資訊的通訊封包(步驟S26.1.1:connection(packet))。
中繼伺服器12,係從客戶端終端11接收通訊封包。控制部122,係在已被儲存在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的中繼伺服器資訊57當中,參照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574-2,以確認送訊目的地不是LAN1而是隔著WAN3的LAN2。
中繼伺服器12,係於步驟S6中所建立而被設定成「groupID=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的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中,朝向已被設定成「Transaction:s1」的自裝置之通訊槽,輸出已封裝化的內容要求資訊的通訊封包。中繼伺服器12,係對中繼伺服器22,發送內容要求資訊的通訊封包(步驟S26.1.1.1:connection(packet))。
中繼伺服器22,係從中繼伺服器12接收通訊封包。控制部222,係在已被儲存在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25中的中繼伺服器資訊57當中,參照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574-2,以確認送訊目的地不是LAN1而是LAN2。
中繼伺服器22,係於步驟S19中所建立而被設定成「groupID=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的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中,朝向已被設定成「Transaction:c2」的自裝置之通訊槽,輸出已封裝化的內容要求資訊的通訊封包。中繼伺服器22,係對客戶端終端21,發送內容要求資訊的通訊封包(步驟S26.1.1.1.1:connection(packet))。
客戶端終端21,係從中繼伺服器22接收通訊封包。控制部212,係對虛擬LAN驅動程式214,輸出內容要求資訊的通訊封包(步驟S26.1.1.1.1.1:packet(192.168.0.12,192.168.0.11))。
虛擬LAN驅動程式214,係對網頁伺服器213,輸出送訊來源之虛擬私人IP位址為「192.168.0.11」的內容要求資訊(步驟S26.1.1.1.1.1.1:http(192.168.0.11))。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內容之要求就結束。
(9-3)步驟S27的處理流程
網頁伺服器213,係對虛擬LAN驅動程式214,輸出送訊目的地之虛擬私人IP位址為「192.168.0.11」的內容(步驟S27:http(192.168.0.11))。
虛擬LAN驅動程式214,係對控制部212,輸出內容的通訊封包。送訊目的地之虛擬私人IP位址係被設定成「192.168.0.11」,送訊來源之虛擬私人IP位址係被設定成「192.168.0.12」(步驟S27.1:packet(192.168.0.11,192.168.0.12))。
控制部212,係在已被儲存在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17中的中繼伺服器資訊57當中,參照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574-1,以確認送訊目的地不是LAN2而是隔著WAN3的LAN1。
客戶端終端21,係於步驟S19中所建立而被設定成「groupID=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的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中,朝向已被設定成「Transaction:c2」的自裝置之通訊槽,輸出已封裝化的內容的通訊封包。客戶端終端21,係對中繼伺服器22,發送內容的通訊封包(步驟S27.1.1:connection(packet))。
中繼伺服器22,係從客戶端終端21接收通訊封包。控制部222,係在已被儲存在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25中的中繼伺服器資訊57當中,參照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574-1,以確認送訊目的地不是LAN2而是隔著WAN3的LAN1。
中繼伺服器22,係於步驟S6中所建立而被設定成「groupID=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的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中,朝向已被設定成「Transaction:s2」的自裝置之通訊槽,輸出已封裝化的內容的通訊封包。中繼伺服器22,係對中繼伺服器12,發送內容的通訊封包(步驟S27.1.1.1:connection(packet))。
中繼伺服器12,係從中繼伺服器22接收通訊封包。控制部122,係在已被儲存在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的中繼伺服器資訊57當中,參照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574-1,以確認送訊目的地不是LAN2而是LAN1。
中繼伺服器12,係於步驟S15中所建立而被設定成「groupID=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的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中,朝向已被設定成「Transaction:c1」的自裝置之通訊槽,輸出已封裝化的內容的通訊封包。中繼伺服器12,係對客戶端終端11,發送內容的通訊封包(步驟S27.1.1.1.1:connection(packet))。
客戶端終端11,係從中繼伺服器12接收通訊封包。控制部112,係對虛擬LAN驅動程式114,輸出內容的通訊封包(步驟S27.1.1.1.1.1:packet(192.168.0.11,192.168.0.12))。
虛擬LAN驅動程式114,係對網頁瀏覽器113,輸出送訊來源之虛擬私人IP位址為「192.168.0.12」的內容(步驟S27.1.1.1.1.1.1:http(192.168.0.12))。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內容之提供就結束。
(10)資料收送訊之總整理
構成中繼通訊系統的各裝置,係被指派了虛擬私人IP位址,彼此間建立了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構成中繼通訊系統的各裝置,係將全部裝置的虛擬私人IP位址及全部裝置的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建立與否之資訊,對應於中繼通訊系統的狀態變化而即時性地共用。
資料送訊側,係將資料收訊側的虛擬私人IP位址是被指定成為送訊目的地的資料,加以發送。資料收訊側,係將資料送訊側的虛擬私人IP位址是被指定成為送訊來源的資料,加以接收。送訊資料的通訊封包,係於介隔在遠端LAN彼此間的WAN中,被封裝化(encapsulation)。
參與資料收送訊的各裝置,係將資料收訊側的虛擬私人IP位址,與中繼伺服器虛擬位址資訊或是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進行比對,以決定要將送訊資料的通訊封包傳輸給哪個裝置。參與資料收送訊的各裝置,係藉由參照利用了虛擬位址的IP通訊用連線建立資訊,以決定要將送訊資料的通訊封包,輸出給哪個連線的通訊槽。
於先前技術中,各裝置係被指派了虛擬私人IP位址。可是,各裝置係沒有共用關於全部裝置之虛擬私人IP位址的資訊,而且也沒有共用關於全部裝置之連線建立與否的資訊。因此,當各裝置在發送資料時發生了通訊錯誤之際,到底是因為被指定作為送訊目的地之虛擬私人IP位址不存在,還是因為被指定作為送訊目的地的裝置尚未建立連線,其原因不明確,存在如此問題點。
本發明的中繼通訊系統中,各裝置係被指派了虛擬私人IP位址。而且,各裝置係共用著關於全部裝置之虛擬私人IP位址的資訊,而且也共用著關於全部裝置之連線建立與否的資訊。因此,除了可解決先前技術的VPN中的問題點,還可對應於中繼通訊系統之狀態變化,架設出有擴充性及富彈性的虛擬網路。
2.第2實施形態 (1)中繼通訊系統之全體構成
以下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圖25係中繼通訊系統之全體構成之圖示。中繼通訊系統,係由LAN1、2、WAN3所構成。LAN1、2係被架設在遠端的小規模網路。WAN3係為網際網路等之大規模的網路。
LAN1,係由客戶端終端11、中繼伺服器12所構成。LAN2,係由客戶端終端21、中繼伺服器22所構成。WAN3,係由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伺服器31所構成。
客戶端終端11、21,係為個人電腦等。中繼伺服器12、22,係中繼著客戶端終端11、21彼此間的通訊。SIP伺服器31,係中繼著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的通訊。
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的通訊協定係利用SIP,但亦可利用SIP以外的協定。在利用SIP以外的協定時,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的通訊只要是直接執行者即可。
(2)中繼伺服器之構成要素
圖26係中繼伺服器12(22)之構成要素之圖示。中繼伺服器12(22),係由介面部121(221)、控制部122(222)、資料庫儲存部123(223)所構成。未附上括弧的元件符號,是代表在中繼伺服器12中的符號。有附上括弧的元件符號,是代表在中繼伺服器22中的符號。
介面部121(221),係利用私人IP位址,對被連接在LAN1(2)上的客戶端終端11(21),執行通訊。介面部121(221),係利用全球IP位址,對被連接在WAN3上的SIP伺服器31,執行通訊。
控制部122(222),係進行用來將客戶端終端11、21彼此間的通訊加以中繼所需之控制。控制部122(222),係將資料庫儲存部123(223)中所儲存的以下資訊,加以作成或更新。
資料庫儲存部123(223),係由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24(224)、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225)、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126(226)所構成。有關以上的資訊的具體例,將於後述。
本實施形態中,中繼伺服器12、22係與後述的客戶端終端11、21不同,不具備應用程式,但亦可和後述的客戶端終端11、21同樣地具備應用程式。當中繼伺服器12、22具備應用程式時,中繼伺服器12、22的應用程式之識別資訊,是只要作為中繼伺服器12、22的應用程式之啓動狀態而被包含在後述的中繼伺服器資訊中即可。
(3)客戶端終端之構成要素
圖27係客戶端終端11(21)之構成要素之圖示。客戶端終端11(21),係由介面部111(211)、控制部112(212)、應用程式151(251)、資料庫儲存部115(215)所構成。未附上括弧的元件符號,是代表在客戶端終端11中的符號。有附上括弧的元件符號,是代表在客戶端終端21中的符號。
介面部111(211),係利用私人IP位址,對被連接在LAN1(2)上的中繼伺服器12(22),執行通訊。
控制部112(212),係進行客戶端終端11(21)及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的通訊加以執行所需之控制。
控制部112(212),係將被應用程式151(251)所處理之應用程式資訊,予以輸入或輸出。應用程式151(251)係由第1應用程式152(252)、第2應用程式153(253)所構成。第1應用程式152、252,係為相同的應用程式。第2應用程式153、253,係為相同的應用程式。第1應用程式152、252,係與第2應用程式153、253相異。
控制部112(212),係將資料庫儲存部115(215)中所儲存的以下資訊,加以作成或更新。資料庫儲存部115(215),係由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16(216)、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17(217)所構成。有關以上的資訊的具體例,將於後述。
(4)中繼群組資訊的具體例
圖28係作為中繼群組資訊之具體例而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0。中繼群組資訊,係用來表示構成中繼通訊系統的中繼伺服器之概要的資訊。
中繼群組資訊40,係由上位資訊401、下位資訊402所構成。
上位資訊401,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群組的資訊。「id」係表示中繼群組之識別資訊。「lastmod」係表示中繼群組資訊的最新更新時刻。「name」係表示中繼群組的名稱。
下位資訊402,係關於位於下位之中繼伺服器的資訊。「id」係表示中繼伺服器之識別資訊。
中繼群組資訊40,係被儲存於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24、224、116、216中。亦即,中繼群組資訊40,係被中繼伺服器12、22及客戶端終端11、21所共用。
(5)中繼伺服器資訊之具體例
圖29係作為中繼伺服器資訊之具體例而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0。中繼伺服器資訊,係用來表示構成中繼通訊系統之中繼伺服器之詳細的資訊,且是用來表示構成客戶端終端之概要的資訊。
中繼伺服器資訊50,係由上位資訊501-1、501-2、下位資訊502-1、502-2所構成。上位資訊501-1、501-2,係分別含有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03-1、503-2。下位資訊502-1、502-2,係分別含有:應用程式啓動資訊504-1、504-2、用來表示客戶端終端是否已經登入至中繼伺服器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05-1、505-2。
上位資訊501-1、501-2,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伺服器的資訊。「id」係表示中繼伺服器之識別資訊。「name」係表示中繼伺服器的名稱。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03-1、503-2,係關於中繼伺服器是否已經啓動的資訊。
下位資訊502-1、502-2,係關於位於下位之客戶端終端的資訊。「div」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部門名。應用程式啓動資訊504-1、504-2,係為應用程式的識別資訊,是用來表示應用程式是否已經啓動的資訊。「group」係表示客戶端終端所屬的中繼群組之識別資訊。「id」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識別資訊。「name」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名稱。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05-1、505-2,係用來表示客戶端終端所登入的中繼伺服器的識別資訊。
中繼伺服器資訊50,係被儲存於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225、117、217中。亦即,中繼伺服器資訊50,係被中繼伺服器12、22及客戶端終端11、21所共用。
當中繼伺服器已經啓動時,則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03-1、503-2會變成「active」。當中繼伺服器未被啓動時,則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03-1、503-2係變成空欄。藉此,關於中繼伺服器是否有啓動的資訊,是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所共用。
當應用程式已經啓動時,應用程式啓動資訊504-1、504-2係有被記載。當應用程式尚未啓動時,應用程式啓動資訊504-1、504-2係未被記載。藉此,關於應用程式是否有啓動的資訊,是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所共用。又,如上述,會有中繼伺服器12、22是儲存著應用程式的情形,可將中繼伺服器12、22中所儲存的應用程式之啓動狀態,在中繼通訊系統全體上加以共用。此情況下,上位資訊501-1、501-2係只要記載下與應用程式啓動資訊504-1、504-2同樣的資訊,來作為被儲存在中繼伺服器12、22中的應用程式之啓動狀態之資訊即可。又,該中繼通訊系統全體中共用著啓動狀態的應用程式之數目,係可為單一,也可為複數。也可第1客戶端終端11與第1中繼伺服器12雙方都有儲存應用程式,共用著雙方的啓動狀態。
當客戶端終端是已經登入至中繼伺服器時,則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05-1、505-2是有被記載。當客戶端終端未已經登入至中繼伺服器時,則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05-1、505-2是未被記載。藉此,關於客戶端終端是否有登入至中繼伺服器的資訊,是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所共用。
(6)客戶端終端資訊之具體例
圖30係作為客戶端終端資訊的具體例,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0、70。客戶端終端資訊,係用來表示構成中繼通訊系統之客戶端終端之詳細的資訊。
客戶端終端資訊60、70,係各自含有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01、701、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602、702、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03、703。
「div」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部門名。「group」係表示客戶端終端所屬的中繼群組之識別資訊。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01、701,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IP位址。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602、702,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註冊有效期限。「id」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識別資訊。「name」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名稱。「pass」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密碼。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03、703,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連接埠號。
客戶端終端資訊60係僅被除存在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126中,客戶端終端資訊70係僅被除存在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226中。亦即,客戶端終端資訊60係僅被中繼伺服器12所保有,客戶端終端資訊70係僅被中繼伺服器22所保有。
(7)資訊共用之流程
圖31及圖32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中繼伺服器資訊被共用之處理的流程。中繼伺服器12、22,係參加至中繼通訊系統中。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啓動了第1應用程式152,但沒有啓動第2應用程式153。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啓動了第1應用程式252,並且也啓動第2應用程式253。
(7-1)步驟S1至步驟S2的處理流程
中繼伺服器12的管理者及中繼伺服器22的管理者係締結了,於LAN1、2彼此間,架構出中繼通訊系統之群組的契約。
中繼伺服器12的管理者,係對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作成帳戶(步驟S1:CreateAccount())。控制部122,係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1-1,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
中繼伺服器22的管理者,係對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作成帳戶(步驟S2:CreateAccount())。控制部222,係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1-2,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25中。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伺服器資訊51-1。中繼伺服器22,係保有著中繼伺服器資訊51-2。
圖33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1-1。上位資訊511-1,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伺服器12的資訊。作為「id」,係設定了「relay-server-1@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RELAY SERVER 1」。作為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13-1,係設定了「active」。亦即,中繼伺服器12係已經啓動。
下位資訊512-1,係關於位於下位之客戶端終端11的資訊。作為「div」,係設定了「software」。作為「group」,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id」,係設定了「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CLIENT 1」。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15-1係為空欄。亦即,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
應用程式啓動資訊係未被記載。亦即,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所以中繼伺服器12係不干預客戶端終端11中所被儲存之應用程式之啓動狀態是如何。
圖33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1-2。上位資訊511-2,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伺服器22的資訊。作為「id」,係設定了「relay-server-2@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RELAY SERVER 2」。作為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13-2,係設定了「active」。亦即,中繼伺服器22係已經啓動。
下位資訊512-2,係關於位於下位之客戶端終端21的資訊。作為「div」,係設定了「software」。作為「group」,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id」 ,係設定了「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CLIENT 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15-2係為空欄。亦即,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
應用程式啓動資訊係未被記載。亦即,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所以中繼伺服器22係不干預客戶端終端21中所被儲存之應用程式之啓動狀態是如何。
(7-2)步驟S3至步驟S4的處理流程
以下的說明中,中繼伺服器12、22彼此間的通訊,係被SIP伺服器31所中繼。說明中繼伺服器12(22)對於中繼伺服器22(12)透過SIP伺服器31來執行通訊的方法。
中繼伺服器12(22),係對SIP伺服器31,發送出將中繼伺服器22(12)的帳戶被指定成為通訊目的地的資料等。SIP伺服器31,係將中繼伺服器12、22的帳戶,分別對應關聯至中繼伺服器12、22的全球IP位址。SIP伺服器31,係基於中繼伺服器22(12)的帳戶,而取得中繼伺服器22(12)的全球IP位址。SIP伺服器31,係對中繼伺服器22(12),發送出將中繼伺服器22(12)的全球IP位址指定成為通訊目的地的資料等。
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22,要求中繼通訊系統之群組建構(步驟S3:SetGroup())。控制部122,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42,然後儲存至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24中。控制部222,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42,然後儲存至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224中。
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22,要求中繼伺服器資訊之交換(步驟S4:exchange(db))。中繼伺服器12,係對中繼伺服器22,發送出中繼伺服器資訊51-1之複製。中繼伺服器22,係對中繼伺服器12,發送出中繼伺服器資訊51-2之複製。
控制部122,係藉由中繼伺服器資訊51-2之複製、合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1-1,而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2,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控制部222,係藉由中繼伺服器資訊51-1之複製、合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1-2,而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2,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25中。
控制部122,係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62,然後儲存至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126中。控制部222,係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72,然後儲存至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226中。客戶端終端資訊62的作成處理及儲存處理係於步驟S1中執行,客戶端終端資訊72的作成處理及儲存處理係於步驟S2中執行。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2、客戶端終端資訊62。中繼伺服器2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2、客戶端終端資訊72。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2,係被中繼伺服器12、22所共用。
圖34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2。上位資訊421,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群組的資訊。作為「id」,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 @ relay-server-1.abc.net」。作為「lastmod」,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作為「name」,係設定了「GROUP 1」。
下位資訊422,係關於位於下位之中繼伺服器12、22的資訊。作為「id」,係設定了「relay-server-1 @ abc. net」、「relay-server-2 @ abc.net」。
圖34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2。上位資訊521-1、521-2,係和圖33的上位資訊511-1、511-2相同。下位資訊522-1、522-2,係和圖33的下位資訊512-1、512-2相同。
圖34的第3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2。作為「div」,係設定了「software」。作為「group」,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id」,係設定了「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CLIENT 1」。作為「pass」,係設定了「client-1」。
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21係為空欄。作為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622,係設定了「0」。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23係為空欄。亦即,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
圖34的第4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2。作為「div」,係設定了「software」。作為「group」,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id」,係設定了「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CLIENT 2」。作為「pass」,係設定了「client-2」。
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21係為空欄。作為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722,係設定了「0」。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23係為空欄。亦即,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
(7-3)步驟S5至步驟S7的處理流程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啓動第1應用程式152,作成了想要在中繼通訊系統中共用的訊息。第1應用程式152,係將預先設定的自己的識別資訊,登錄至控制部112(步驟S5:CreateMessage())。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啓動了第1應用程式252,但沒有啓動第2應用程式153。
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啓動第1應用程式153,作成了想要在中繼通訊系統中共用的訊息。第1應用程式153,係將預先設定的自己的識別資訊,登錄至控制部212(步驟S6:CreateMessage())。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啓動了第1應用程式252,並且也啓動第2應用程式253(步驟S7:CreateMessage())。步驟S6、S7係被同樣地執行。
(7-4)步驟S8至步驟S10的處理流程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作為客戶端終端11的識別資訊係輸入「[email protected]」,作為客戶端終端11的密碼係輸入「client-1」。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於步驟S5中,啓動了第1應用程式152。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步驟S8:REGISTER(ID,PASS,APPLKEY1))。控制部122,係藉由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62,以執行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認證。
控制部122,係受理客戶端終端11之使用者的登入。控制部12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2,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3,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控制部122,係藉由更新客戶端終端資訊62,以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63,然後儲存至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126中。控制部122,係不會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2。
客戶端終端11,係對中繼伺服器12,要求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之提供(步驟S9:get())。中繼伺服器12,係對客戶端終端11,發送出中繼群組資訊42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3之複製。客戶端終端11,係將中繼群組資訊42儲存至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16中,將中繼伺服器資訊53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17中。
控制部122,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3,以決定應該要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2是已經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3之事實的中繼伺服器。控制部122,係將中繼伺服器資訊53的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33-2係為「active」的中繼伺服器22,決定成為應該要通知的中繼伺服器。
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2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2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3之事實(步驟S10:NOTIFY())。控制部22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2,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3,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25中。
控制部222,係藉由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72,以決定應該要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2是已經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3之事實的客戶端終端。控制部222,係不會將客戶端終端資訊72的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21是空欄,且客戶端終端資訊72的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23是空欄的客戶端終端21,決定成為應通知的客戶端終端。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3、客戶端終端資訊63。中繼伺服器2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3、客戶端終端資訊72。客戶端終端11,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3。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3,係被中繼伺服器12、22、客戶端終端11所共用。
圖35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2。在步驟S8至步驟S10的處理流程中,由於新的中繼伺服器尚未參加進中繼通訊系統,所以中繼群組資訊42係不會被更新。
圖35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3。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啓動了第1應用程式152,但沒有啓動第2應用程式153。再者,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因此,作為下位資訊532-1的應用程式啓動資訊534-1,是有記載著「applkey=“applkey1”」,但沒有記載「applkey=“applkey2”」。然後,下位資訊532-1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35-1,係被確定成「relay-server-1@abc.net」。
圖35的第3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3。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因此,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31係被確定為「192.168.10.2」。又,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632,係被確定為「1213935960484」。再者,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33係被確定為「5070」。
圖35的第4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2。在步驟S8至步驟S10的處理流程中,由於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所以客戶端終端資訊72係不會被更新。
(7-5)步驟S11至步驟S14的處理流程
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作為客戶端終端21的識別資訊係輸入「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為客戶端終端21的密碼係輸入「client-2」。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於步驟S6、S7中,啓動了第1應用程式252、第2應用程式253。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步驟S11:REGISTER(1D,PASS,APPLKEY1,APPLKEY2))。控制部222,係藉由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72,以執行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認證。
控制部222,係受理客戶端終端21之使用者的登入。控制部22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3,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25中。控制部222,係藉由更新客戶端終端資訊72,以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74,然後儲存至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226中。控制部222,係不會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2。
客戶端終端21,係對中繼伺服器22,要求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之提供(步驟S12:get())。中繼伺服器22,係對客戶端終端21,發送出中繼群組資訊42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複製。客戶端終端21,係將中繼群組資訊42儲存至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216中,將中繼伺服器資訊54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17中。
控制部222,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以決定應該要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3是已經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事實的中繼伺服器。控制部222,係將中繼伺服器資訊54的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43-1係為「active」的中繼伺服器12,決定成為應該要通知的中繼伺服器。
中繼伺服器2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1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3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事實(步驟S13:NOTIFY())。控制部12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3,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
控制部122,係藉由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63,以決定應該要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3是已經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事實的客戶端終端。控制部122,係將客戶端終端資訊63的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31是有被確定,且客戶端終端資訊63的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33是有被確定的客戶端終端11,決定成為應通知的客戶端終端。
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客戶端終端1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3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事實(步驟S14:NOTIFY())。控制部11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3,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17中。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客戶端終端資訊63。中繼伺服器2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客戶端終端資訊74。客戶端終端11,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客戶端終端21,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係被中繼伺服器12、22、客戶端終端11、21所共用。
圖36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2。在步驟S11至步驟S14的處理流程中,由於新的中繼伺服器尚未參加進中繼通訊系統,所以中繼群組資訊42係不會被更新。
圖36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4。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啓動了第1應用程式252,並且也啓動第2應用程式253。再者,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因此,作為下位資訊542-2的應用程式啓動資訊544-2,是記載著「applkey=“applkey1,applkey2”」。然後,下位資訊542-2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45-2,係被確定成「relay-server-2@abc.net」。
圖36的第3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3。在步驟S11至步驟S14的處理流程中,由於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尚未從中繼伺服器12登出,所以客戶端終端資訊63係不會被更新。
圖36的第4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4。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因此,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41係被確定為「192.168.1.10」。又,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742,係被確定為「1213935978484」。再者,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43係被確定為「5070」。
(8)資訊共用之總整理
在中繼通訊系統中,LAN及客戶端終端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會有變化。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中所儲存的應用程式的啓動狀態會有所變化。於是,一台中繼伺服器,係當認知到狀態變化時,就立即更新中繼群組資訊、中繼伺服器資訊、客戶端終端資訊。
然後,一台中繼伺服器,係對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中所記載之他台中繼伺服器,立即通知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是已被更新過之事實。再者,一台中繼伺服器,係對客戶端終端資訊中所記載之客戶端終端,立即通知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是已被更新過之事實。
可是,一台中繼伺服器,係即使他台中繼伺服器是已被記載在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中,當判斷為他台中繼伺服器是處於未連接狀態時,則仍不立即對他台中繼伺服器進行通知。再者,一台中繼伺服器,係即使客戶端終端是有被記載在客戶端終端資訊中,當判斷為客戶端終端是處於未連接狀態時,則仍不立即對客戶端終端進行通知。
藉此,關於LAN及客戶端終端之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的資訊,以及,關於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中所儲存之應用程式之啓動狀態的資訊,係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即時性地共用。
(9)資料收送訊之流程
圖37及圖38係資訊共用後的資料收送訊之流程之圖示。在資訊共用後,圖36所示的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客戶端終端資訊63、74會被儲存。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啓動了第1應用程式152,但沒有啓動第2應用程式153。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啓動了第1應用程式252,並且也啓動第2應用程式253。
第1應用程式152、252,係為相同的應用程式。第2應用程式153、253,係為相同的應用程式。第1應用程式152、252,係與第2應用程式153、253相異。
(9-1)步驟S15至步驟S18的處理流程
圖37係在資料收送訊前,建立連線的處理流程。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確認客戶端終端11所屬的中繼群組。具體而言,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令中繼群組資訊42,顯示在客戶端終端11的顯示畫面(getGroup())。在中繼群組資訊42中,係設定了中繼伺服器12、22的識別資訊「relay-server-1 @ abc.net」、「relay-server-2 @ abc.net」。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確認,客戶端終端11是所屬於由中繼伺服器12、22所構成之中繼群組內。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令中繼群組資訊42所對應之中繼伺服器資訊54,顯示在客戶端終端11的顯示畫面(getServer())。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參照中繼伺服器資訊54,而確認構成中繼群組的中繼伺服器、位於中繼伺服器之下位的客戶端終端、還有在中繼群組內已啓動的應用程式的資訊。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參照中繼伺服器資訊54,確認到可與客戶端終端21進行資料收送訊之事實。又,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於客戶端終端21中,啓動了第1應用程式252,確認可進行通訊。
第1應用程式152,係針對中繼伺服器12,確認中繼伺服器資訊54的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43-1是被設定成「active」。亦即,確認中繼伺服器12是已經啓動。
第1應用程式152,係針對中繼伺服器22,確認中繼伺服器資訊54的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43-2是被設定成「active」。亦即,確認中繼伺服器22是已經啓動。
第1應用程式152,係針對客戶端終端21,確認中繼伺服器資訊54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45-2是被設定成「relay-server-2@abc.net」。亦即,確認客戶端終端21是已經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2。
第1應用程式152,係針對客戶端終端21,確認中繼伺服器資訊54的應用程式啓動資訊544-2是被設定成「applkey1,applkey2」。亦即,確認客戶端終端21中所儲存的第1應用程式252及第2應用程式253是已經啓動。
第1應用程式152係確認,可透過中繼伺服器12、22,而對客戶端終端21中所儲存之第1應用程式252發送資料。第1應用程式152係決定,對客戶端終端21中所儲存之第1應用程式252,發送資料。
第1應用程式152係對控制部112輸出連線建立的要求資訊。客戶端終端11,係於客戶端終端11及中繼伺服器12彼此間的通訊(stream(1))中,對中繼伺服器12,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要求資訊(步驟S15:open(client-2,client-1,applkeyl))。
中繼伺服器12,係將stream(1)、中繼伺服器12及中繼伺服器22彼此間的通訊(stream(2)),當作自己所中繼的通訊而建立關聯對應(stream(1):open()==stream(2):open())。中繼伺服器12,係於stream(2)中,對中繼伺服器22,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要求資訊(步驟S15.1:open(client-2,client-1,applkey1))。
中繼伺服器22,係將stream(2)、中繼伺服器22及客戶端終端21彼此間的通訊(stream(3)),當作自己所中繼的通訊而建立關聯對應(stream(2):open()==stream(3):open())。中繼伺服器22,係於stream(3)中,對客戶端終端21,使用客戶端終端資訊74而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要求資訊(步驟S15.1.1:open(client-2,client-1,applkey1))。亦即,連線建立的要求資訊,係基於客戶端終端21所對應之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42「192.168.1.10」、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45「5070」等,而被發送至客戶端終端21。控制部212係確認,應該將連線建立的要求資訊對第1應用程式252輸出,而不是對第2應用程式253輸出。控制部212,係對第1應用程式252,輸出連線建立的要求資訊。
客戶端終端21,係於stream(3)中,對中繼伺服器22,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許可資訊(對於步驟S15.1.1的ack)。
中繼伺服器22,係參照著stream(2)及stream(3)的關聯對應(stream(2):ack()==stream(3):ack())。中繼伺服器22,係於stream(2)中,對中繼伺服器12,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許可資訊(對步驟S15.1的ack)。
中繼伺服器12,係參照著stream(1)及stream(2)的關聯對應(stream(1):ack()==stream(2):ack())。中繼伺服器12,係於stream(1)中,對客戶端終端11,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許可資訊(對步驟S15的ack)。
客戶端終端11,係對中繼伺服器12,將客戶端終端11及中繼伺服器12彼此間的連線(connection(1))予以建立(步驟S16:connection(1))。
中繼伺服器12,係對中繼伺服器22,將中繼伺服器12及中繼伺服器22彼此間的連線(connection(2))予以建立(步驟S17:connection(2))。中繼伺服器12,係將connection(1)及connection(2),當作自己所中繼的連線而建立關聯對應。
中繼伺服器22,係對客戶端終端21,使用客戶端終端資訊74而將中繼伺服器22及客戶端終端21彼此間的連線(connection(3))予以建立(步驟S18:connection(3))。中繼伺服器22,係將connection(2)及connection(3),當作自己所中繼的連線而建立關聯對應。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如以下所說明,客戶端終端11中所儲存的第1應用程式152及客戶端終端21中所儲存的第1應用程式252,就可進行雙向的資料收送訊。
說明客戶端終端11中所儲存之第1應用程式152是對於客戶端終端21中所儲存之第1應用程式252發送資料時的情形。第1應用程式152係對控制部112輸出資料。客戶端終端11,係於connection(1)中,發送資料(connection(1):send())。中繼伺服器12,係於connection(1)中接收到資料時,則藉由參照connection(1)及connection(2)之關聯對應,以於connection(2)中發送資料(connection(1):recv()==connection(2):send())。
中繼伺服器22,係於connection(2)中接收到資料時,則藉由參照connection(2)及connection(3)之關聯對應,以於connection(3)中發送資料(connection(2):recv()==connection(3):send())。客戶端終端21,係於connection(3)中,接收資料(connection(3):recv())。控制部212,係對第1應用程式252輸出資料。
說明客戶端終端21中所儲存之第1應用程式252是對於客戶端終端11中所儲存之第1應用程式152發送資料時的情形。第1應用程式252係對控制部212輸出資料。客戶端終端21,係於connection(3)中,發送資料(connection(3):send())。中繼伺服器22,係於connection(3)中接收到資料時,則藉由參照connection(2)及connection(3)之關聯對應,以於connection(2)中發送資料(connection(2):send()==connection(3):recv())。
中繼伺服器12,係於connection(2)中接收到資料時,則藉由參照connection(1)及connection(2)之關聯對應,以於connection(1)中發送資料(connection(1):send()==connection(2):recv())。客戶端終端11,係於connection(1)中,接收資料(connection(1):recv())。控制部112,係對第1應用程式152輸出資料。
(9-2)步驟S19至步驟S22的處理流程
圖38係在資料收送訊後,切斷連線的處理流程。於圖37中,客戶端終端11中所儲存之第1應用程式152,是對於客戶端終端21中所儲存之第1應用程式252,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要求資訊。於圖38中,客戶端終端21中所儲存之第1應用程式252,是對於客戶端終端11中所儲存之第1應用程式114,發送出連線切斷的要求資訊。
第1應用程式252係對控制部212輸出連線切斷的要求資訊。客戶端終端21,係於stream(3)中,對中繼伺服器22,發送出連線切斷的要求資訊(步驟S19:close())。
中繼伺服器22,係參照著strea m(2)及stream(3)的關聯對應(stream(2):close()==strea m(3):close())。中繼伺服器22,係於stream(2)中,對中繼伺服器12,發送出連線切斷的要求資訊(步驟S19.1:close())。
中繼伺服器12,係參照著stream(1)及stream(2)的關聯對應(stream(1):close()==stream(2):close())。中繼伺服器12,係於stream(1)中,對客戶端終端11,發送出連線切斷的要求資訊(步驟S19.1.1:close())。控制部112,係對第1應用程式152,輸出連線切斷的要求資訊。
客戶端終端21,係對中繼伺服器22,切斷connection(3)(步驟S20:disconnect(3))。
中繼伺服器22,係參照著connection(2)及connection(3)的關聯對應(connection(2):disconnect==connection(3):disconnect)。中繼伺服器22,係對中繼伺服器12,切斷connection(2)(步驟S21:disconnect(2))。
中繼伺服器12,係參照著connection(1)及connection(2)的關聯對應(connection(1):disconnect==connection(2):disconnect)。中繼伺服器12,係對客戶端終端11,切斷connection(1)(步驟S22:disconnect(1))。
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係參照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係可確認他台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以及他台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中所儲存的應用程式之啓動狀態。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係確認他台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的狀態後,可與他台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彼此間進行雙向的資料收送訊。
3.第3實施形態 (1)中繼通訊系統之全體構成
以下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圖39係中繼通訊系統之全體構成之圖示。中繼通訊系統,係由LAN1、2、WAN3所構成。LAN1、2係被架設在遠端的小規模網路。WAN3係為網際網路等之大規模的網路。
LAN1,係由客戶端終端11、中繼伺服器12所構成。LAN2,係由客戶端終端21、22、中繼伺服器23所構成。WAN3,係由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伺服器31所構成。
客戶端終端11、21、22,係為個人電腦等。中繼伺服器12、23,係中繼著客戶端終端11、客戶端終端21、22彼此間的通訊。SIP伺服器31,係中繼著中繼伺服器12、23彼此間的通訊。
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中繼伺服器12、23彼此間的通訊協定係利用SIP,但亦可利用SIP以外的協定。在利用SIP以外的協定時,中繼伺服器12、23彼此間的通訊只要是直接執行者即可。
(2)中繼伺服器之構成要素
圖40係中繼伺服器12(23)之構成要素之圖示。中繼伺服器12(23),係由介面部121(231)、控制部122(232)、資料庫儲存部123(233)所構成。未附上括弧的元件符號,是代表在中繼伺服器12中的符號。有附上括弧的元件符號,是代表在中繼伺服器23中的符號。
介面部121(231),係利用私人IP位址,對被連接在LAN1(2)上的客戶端終端11(21、22),執行通訊。介面部121(231),係利用全球IP位址,對被連接在WAN3上的sIP伺服器31,執行通訊。
控制部122(232),係執行用來將客戶端終端11、客戶端終端21、22彼此間的通訊加以中繼所需之控制。控制部122(232),係將資料庫儲存部123(233)中所儲存的以下資訊,加以作成或更新。
資料庫儲存部123(233),係由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24(234)、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235)、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126(236)所構成。有關以上的資訊的具體例,將說明於下。
(3)中繼群組資訊的具體例
圖41係作為中繼群組資訊之具體例而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0。中繼群組資訊,係用來表示構成中繼通訊系統的中繼伺服器之概要的資訊。
中繼群組資訊40,係由上位資訊401、下位資訊402所構成。
上位資訊401,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群組的資訊。「id」係表示中繼群組之識別資訊。「lastmod」係表示中繼群組資訊的最新更新時刻。「name」係表示中繼群組的名稱。
下位資訊402,係關於位於下位之中繼伺服器的資訊。「id」係表示中繼伺服器之識別資訊。
中繼群組資訊40,係被儲存於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24、234中。亦即,中繼群組資訊40,係被中繼伺服器12、23所共用。再者,中繼群組資訊40,係被中繼伺服器及客戶端終端所共用。
(4)中繼伺服器資訊之具體例
圖42係作為中繼伺服器資訊之具體例而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0。中繼伺服器資訊,係用來表示構成中繼通訊系統之中繼伺服器之詳細的資訊,且是用來表示構成客戶端終端之概要的資訊。
中繼伺服器資訊50,係由上位資訊501-1、501-2、下位資訊502-1、502-2所構成。上位資訊501-1、501-2,係含有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03-1、503-2。下位資訊502-1、502-2,係分別含有用來表示客戶端終端是否已經登入至中繼伺服器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04-1、504-2。
上位資訊501-1、501-2,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伺服器的資訊。「id」係表示中繼伺服器之識別資訊。「name」係表示中繼伺服器的名稱。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03-1、503-2,係關於中繼伺服器是否已經啓動的資訊。
下位資訊502-1、502-2,係關於位於下位之客戶端終端的資訊。「div」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部門名。「group」係表示客戶端終端所屬的中繼群組之識別資訊。「id」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識別資訊。「name」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名稱。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04-1、504-2,係用來表示客戶端終端所登入的中繼伺服器的識別資訊。
中繼伺服器資訊50,係被儲存於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235中。亦即,中繼伺服器資訊50,係被中繼伺服器12、23所共用。再者,中繼伺服器資訊50,係被中繼伺服器及客戶端終端所共用。
當中繼伺服器已經啓動時,則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03-1、503-2會變成「active」。當中繼伺服器未被啓動時,則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03-1、503-2係變成空欄。藉此,關於中繼伺服器是否有啓動的資訊,是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所共用。
當客戶端終端是已經登入至中繼伺服器時,則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04-1、504-2是有被記載。當客戶端終端未已經登入至中繼伺服器時,則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04-1、504-2是未被記載。藉此,關於客戶端終端是否有登入至中繼伺服器的資訊,是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所共用。
(5)客戶端終端資訊之具體例
圖43係作為客戶端終端資訊的具體例,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0、70。客戶端終端資訊,係用來表示構成中繼通訊系統之客戶端終端之詳細的資訊。
客戶端終端資訊60、70,係各自含有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01、701、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602、702、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03、703。
「div」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部門名。「group」係表示客戶端終端所屬的中繼群組之識別資訊。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01、701,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IP位址。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602、702,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註冊有效期限。「id」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識別資訊。「name」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名稱。「pass」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密碼。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03、703,係表示客戶端終端的連接埠號。
客戶端終端資訊60係僅被除存在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126中,客戶端終端資訊70係僅被除存在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236中。亦即,客戶端終端資訊60係僅被中繼伺服器12所保有,客戶端終端資訊70係僅被中繼伺服器23所保有。
(6)資訊共用之流程-第1次的設定
圖44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中繼伺服器資訊被共用之處理的流程。在圖44中,執行第1次的設定。亦即,中繼伺服器12、23,係參加至中繼通訊系統中。然後,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
(6-1)步驟S1至步驟S2的處理流程
中繼伺服器12的管理者及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締結了,於LAN1、2彼此間,架構出中繼通訊系統之群組的契約。
中繼伺服器12的管理者,係對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作成帳戶(步驟S1:CreateAccount())。控制部122,係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1-1,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
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對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作成帳戶(步驟S2:CreateAccount())。控制部232,係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1-2,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35中。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伺服器資訊51-1。中繼伺服器23,係保有著中繼伺服器資訊51-2。
圖45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1-1。上位資訊511-1,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伺服器12的資訊。作為「id」,係設定了「relay-server-1@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RELAY SERVER 1」。作為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13-1,係設定了「active」。亦即,中繼伺服器12係已經啓動。
下位資訊512-1,係關於位於下位之客戶端終端11的資訊。作為「div」,係設定了「software」。作為「group」,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id」,係設定了「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CLIENT 1」。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14-1係為空欄。亦即,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
圖45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1-2。上位資訊511-2,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伺服器23的資訊。作為「id」,係設定了「relay-server-2@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RELAY SERVER 2」。作為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13-2,係設定了「active」。亦即,中繼伺服器23係已經啓動。
下位資訊512-2,係關於位於下位之客戶端終端21的資訊。作為「div」,係設定了「software」。作為「group」,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id」,係設定了「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CLIENT 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14-2係為空欄。亦即,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
(6-2)步驟S3至步驟S4的處理流程
以下的說明中,中繼伺服器12、23彼此間的通訊,係被SIP伺服器31所中繼。說明中繼伺服器12(23)對於中繼伺服器23(12)透過SIP伺服器31來執行通訊的方法。
中繼伺服器12(23),係對SIP伺服器31,發送出將中繼伺服器23(12)的帳戶被指定成為通訊目的地的資料等。SIP伺服器31,係將中繼伺服器12、23的帳戶,分別對應關聯至中繼伺服器12、23的全球IP位址。SIP伺服器31,係基於中繼伺服器23(12)的帳戶,而取得中繼伺服器23(12)的全球IP位址。SIP伺服器31,係對中繼伺服器23(12),發送出將中繼伺服器23(12)的全球IP位址指定成為通訊目的地的資料等。
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23,要求中繼通訊系統之群組建構(步驟S3:SetGroup())。控制部122,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42,然後儲存至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124中。控制部232,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42,然後儲存至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234中。
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23,要求中繼伺服器資訊之交換(步驟S4:exchange(db))。中繼伺服器12,係對中繼伺服器23,發送出中繼伺服器資訊51-1之複製。中繼伺服器23,係對中繼伺服器12,發送出中繼伺服器資訊51-2之複製。
控制部122,係藉由中繼伺服器資訊51-2之複製、合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1-1,而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2,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控制部232,係藉由中繼伺服器資訊51-1之複製、合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1-2,而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2,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35中。
控制部122,係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62,然後儲存至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126中。控制部232,係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72,然後儲存至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236中。客戶端終端資訊62的作成處理及儲存處理係於步驟S1中執行,客戶端終端資訊72的作成處理及儲存處理係於步驟S2中執行。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2、客戶端終端資訊62。中繼伺服器23,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2、客戶端終端資訊72。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2,係被中繼伺服器12、23所共用。
圖46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2。上位資訊421,係關於位於上位之中繼群組的資訊。作為「id」,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lastmod」,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作為「name」,係設定了「GROUP 1」。
下位資訊422,係關於位於下位之中繼伺服器12、23的資訊。作為「id」,係設定了「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
圖46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2。上位資訊521-1、521-2,係和圖45的上位資訊511-1、511-2相同。下位資訊522-1、522-2,係和圖45的下位資訊512-1、512-2相同。
圖46的第3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2。作為「div」,係設定了「software」。作為「group」,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id」,係設定了「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CLIENT 1」。作為「pass」,係設定了「client-1」。
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21係為空欄。作為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622,係設定了「0」。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23係為空欄。亦即,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
圓46的第4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2。作為「div」,係設定了「software」。作為「group」,係設定了「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為「id」,係設定了「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為「name」,係設定了「CLIENT 2」。作為「pass」,係設定了「client-2」。
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21係為空欄。作為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722,係設定了「0」。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23係為空欄。亦即,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
(6-3)步驟S5至步驟S7的處理流程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作為客戶端終端11的識別資訊係輸入「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為客戶端終端11的密碼係輸入「client-1」。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步驟S5:REGISTER(ID,PASS))。控制部122,係藉由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62,以執行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認證。
控制部122,係受理客戶端終端11之使用者的登入。控制部12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2,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3,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控制部122,係藉由更新客戶端終端資訊62,以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63,然後儲存至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126中。控制部122,係不會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2。
客戶端終端11,係對中繼伺服器12,要求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之提供(步驟S6:get())。中繼伺服器12,係對客戶端終端11,發送出中繼群組資訊42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3之複製。客戶端終端11,係將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3,加以儲存。
控制部122,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3,以決定應該要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2是已經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3之事實的中繼伺服器。控制部122,係將中繼伺服器資訊53的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33-2係為「active」的中繼伺服器23,決定成為應該要通知的中繼伺服器。
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中繼伺服器23,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2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3之事實(步驟S7:NOTIFY())。控制部23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2,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3,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35中。
控制部232,係藉由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72,以決定應該要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2是已經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3之事實的客戶端終端。控制部232,係不會將客戶端終端資訊72的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21是空欄,且客戶端終端資訊72的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23是空欄的客戶端終端21,決定成為應通知的客戶端終端。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3、客戶端終端資訊63。中繼伺服器23,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3、客戶端終端資訊72。客戶端終端11,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3。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3,係被中繼伺服器12、23、客戶端終端11所共用。
圖47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2。在步驟S5至步驟S7的處理流程中,由於新的中繼伺服器尚未參加進中繼通訊系統,所以中繼群組資訊42係不會被更新。
圖47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3。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因此,下位資訊532-1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34-1,係被確定成「relay-server-1@abc.net」。
圖47的第3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3。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因此,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31係被確定為「192.168.10.2」。又,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632,係被確定為「1213935960484」。再者,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33係被確定為「5070」。
圖47的第4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2。在步驟S5至步驟S7的處理流程中,由於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所以客戶端終端資訊72係不會被更新。
(6-4)步驟S8至步驟S11的處理流程
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作為客戶端終端21的識別資訊係輸入「client-2@ relay-server-2.abc.net」,作為客戶端終端21的密碼係輸入「client-2」。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步驟S8:REGISTER(ID,PASS))。控制部232,係藉由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72,以執行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認證。
控制部232,係受理客戶端終端21之使用者的登入。控制部23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3,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235中。控制部232,係藉由更新客戶端終端資訊72,以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74,然後儲存至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236中。控制部232,係不會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2。
客戶端終端21,係對中繼伺服器23,要求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之提供(步驟S9:get())。中繼伺服器23,係對客戶端終端21,發送出中繼群組資訊42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複製。客戶端終端21,係將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加以儲存。
控制部232,係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以決定應該要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3是已經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事實的中繼伺服器。控制部232,係將中繼伺服器資訊54的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43-1係為「active」的中繼伺服器12,決定成為應該要通知的中繼伺服器。
中繼伺服器23,係對於中繼伺服器1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3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事實(步驟10:NOTIFY())。控制部12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3,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然後儲存至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125中。
控制部122,係藉由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63,以決定應該要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3是已經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事實的客戶端終端。控制部122,係將客戶端終端資訊63的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631是有被確定,且客戶端終端資訊63的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633是有被確定的客戶端終端11,決定成為應通知的客戶端終端。
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客戶端終端1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3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之事實(步驟11:NOTIFY())。客戶端終端11,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3,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4,然後將中繼伺服器資訊54予以儲存。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12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客戶端終端資訊63。中繼伺服器23,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客戶端終端資訊74。客戶端終端11,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客戶端終端21,係保有著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係被中繼伺服器12、23、客戶端終端11、21所共用。
圖48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2。在步驟S8至步驟S11的處理流程中,由於新的中繼伺服器尚未參加進中繼通訊系統,所以中繼群組資訊42係不會被更新。
圖48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4。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因此,下位資訊542-2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44-2,係被確定成「relay-server-2@abc.net」。
圖48的第3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3。在步驟S8至步驟S11的處理流程中,由於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尚未從中繼伺服器12登出,所以客戶端終端資訊63係不會被更新。
圖48的第4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4。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因此,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41係被確定為「192.168.1.10」。又,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742,係被確定為「1213935978484」。再者,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43係被確定為「5070」。
(7)資訊共用之流程-第2次的設定
圖49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中繼伺服器資訊被共用之處理的流程。在圖49中,執行第2次的設定。亦即,中繼伺服器12、23,係持續參在中繼通訊系統裡。而且,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持續登入在中繼伺服器12上。再者,客戶端終端22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從中繼伺服器23登出。
(7-1)步驟S24至步驟S25的處理流程
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對客戶端終端22的使用者,作成帳戶(步驟S24-A:CreateAccount())。控制部23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4,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控制部232,係藉由更新客戶端終端資訊74,以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75。控制部232,係不會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2。
步驟S24-B,係與步驟S7、S10大致相同。控制部232,係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5。控制部232係決定要對中繼伺服器1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4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之事實。中繼伺服器23,係對於中繼伺服器1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4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之事實(步驟S24-B:NOTIFY())。
步驟S24-C,係與步驟S11大致相同。控制部232,係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75。控制部232係決定要對客戶端終端2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4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之事實。中繼伺服器23,係對於客戶端終端2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4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之事實(步驟S24-C:NOTIFY())。
步驟S25,係與步驟S11大致相同。控制部122,係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63。控制部122係決定要對客戶端終端1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4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之事實。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客戶端終端1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4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5之事實(步驟S25:NOTIFY())。
圖50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2。圖50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3。從步驟S24至步驟S25的處理流程中,中繼群組資訊42、客戶端終端資訊63係沒有被更新。
圖50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5。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此處,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對客戶端終端22的使用者,作成帳戶。因此,關於客戶端終端22,係作成了下位資訊552-3。可是,客戶端終端22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因此,關於客戶端終端2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54-3係為空欄。
圖51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5。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此處,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對客戶端終端22的使用者,作成帳戶。因此,關於客戶端終端22,係作成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5。可是,客戶端終端22的使用者,係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因此,關於客戶端終端22,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51、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53係為空欄,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752係被設定成「0」。
(7-2)步驟S26至步驟S29的處理流程
客戶端終端22的使用者係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步驟S26:REGISTER(ID,PASS))。控制部23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5,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6。控制部232,係藉由更新客戶端終端資訊75,以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76。控制部232,係不會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2。
客戶端終端22,係對中繼伺服器23,要求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之提供(步驟S27:get())。中繼伺服器23,係對客戶端終端22,發送出中繼群組資訊42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6之複製。
步驟S28-A,係與步驟S11大致相同。控制部232,係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76。控制部232係決定要對客戶端終端2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5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6之事實。中繼伺服器23,係對於客戶端終端2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5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6之事實(步驟S28-A:NOTIFY())。
步驟S28-B,係與步驟S7、S10大致相同。控制部232,係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6。控制部232係決定要對中繼伺服器1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5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6之事實。中繼伺服器23,係對於中繼伺服器1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5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6之事實(步驟S28-B:NOTIFY())。
步驟S29,係與步驟S11大致相同。控制部122,係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63。控制部122係決定要對客戶端終端1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5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6之事實。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客戶端終端1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5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6之事實(步驟S29:NOTIFY())。
圖52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2。圖53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3。從步驟S26至步驟S29的處理流程中,中繼群組資訊42、客戶端終端資訊63係沒有被更新。
圖52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6。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此處,客戶端終端22的使用者,係有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因此,關於客戶端終端22,下位資訊562-3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64-3係被確定。
圖53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6。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此處,客戶端終端22的使用者,係有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因此,關於客戶端終端22,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61及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63係被確定,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762係被設定成非「0」之資訊。
(7-3)步驟S30至步驟S32的處理流程
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從中繼伺服器23登出(步驟S30:deREGISTER(ID))。控制部232,係藉由更新中繼伺服器資訊56,以作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7。控制部232,係藉由更新客戶端終端資訊76,以作成客戶端終端資訊77。控制部232,係不會更新中繼群組資訊42。
步驟S31-A,係與步驟S11大致相同。控制部232,係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77。控制部232係決定要對客戶端終端2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6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7之事實。中繼伺服器23,係對於客戶端終端2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6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7之事實(步驟S31-A:NOTIFY())。
步驟S31-B,係與步驟S7、S10大致相同。控制部232,係參照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7。控制部232係決定要對中繼伺服器1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6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7之事實。中繼伺服器23,係對於中繼伺服器12,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6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7之事實(步驟S31-B:NOTIFY())。
步驟S32,係與步驟S11大致相同。控制部122,係參照客戶端終端資訊63。控制部122係決定要對客戶端終端1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6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7之事實。中繼伺服器12,係對於客戶端終端11,通知中繼伺服器資訊56已被更新成中繼伺服器資訊57之事實(步驟S32:NOTIFY())。
圖54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群組資訊42。圖55的第1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63。從步驟S30至步驟S32的處理流程中,中繼群組資訊42、客戶端終端資訊63係沒有被更新。
圖54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中繼伺服器資訊57。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此處,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從中繼伺服器23登出。因此,關於客戶端終端21,下位資訊572-2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74-2係變成空欄。
圖54的第2個框內,係圖示了客戶端終端資訊77。更新部分係用底線表示。此處,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從中繼伺服器23登出。因此,關於客戶端終端21,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71及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73係為空欄,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772係被設定成「0」。
(8)資訊共用之總整理
在中繼通訊系統中,LAN及客戶端終端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會有變化。於是,一台中繼伺服器,係當認知到狀態變化時,就立即更新中繼群組資訊、中繼伺服器資訊、客戶端終端資訊。
然後,一台中繼伺服器,係對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中所記載之他台中繼伺服器,立即通知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是已被更新過之事實。再者,一台中繼伺服器,係對客戶端終端資訊中所記載之客戶端終端,立即通知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是已被更新過之事實。
可是,一台中繼伺服器,係即使他台中繼伺服器是已被記載在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中,當判斷為他台中繼伺服器是處於未連接狀態時,則仍不立即對他台中繼伺服器進行通知。再者,一台中繼伺服器,係即使客戶端終端是有被記載在客戶端終端資訊中,當判斷為客戶端終端是處於未連接狀態時,則仍不立即對客戶端終端進行通知。
藉此,關於LAN及客戶端終端之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的資訊,係被中繼通訊系統全體即時性地共用。
(9)資料收送訊之流程-第1次的設定後
圖56至圖58係第1次資訊共用後的資料收送訊之流程之圖示。在第1次的資訊共用後,圖48所示的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4、客戶端終端資訊63、74會被儲存。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客戶端終端22的使用者係尚未被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作成帳戶。
(9-1)步驟S12至步驟S15的處理流程
圖56係以區塊單位來進行資料收送訊的處理流程。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確認客戶端終端11所屬的中繼群組。具體而言,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令中繼群組資訊42,顯示在客戶端終端11的顯示畫面(getGroup())。在中繼群組資訊42中,係設定了中繼伺服器12、23的識別資訊「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確認,客戶端終端11是所屬於由中繼伺服器12、23所構成之中繼群組內。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令中繼群組資訊42所對應之中繼伺服器資訊54,顯示在客戶端終端11的顯示畫面(getServer())。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參照中繼伺服器資訊54,而確認構成中繼群組的中繼伺服器、位於中繼伺服器之下位的客戶端終端。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參照中繼伺服器資訊54,確認到可與中繼伺服器23進行資料收送訊之事實。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針對中繼伺服器12,確認中繼伺服器資訊54的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43-1是被設定成「active」。亦即,確認中繼伺服器12是已經啓動。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針對中繼伺服器23,確認中繼伺服器資訊54的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43-2是被設定成「active」。亦即,確認中繼伺服器23是已經啓動。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確認到,可透過中繼伺服器12而對中繼伺服器23進行資料收送訊之事實。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決定要對中繼伺服器23,發送出區塊單位之資料。
客戶端終端11,係於客戶端終端11及中繼伺服器12彼此間的通訊(dialog(1))中,發送出以中繼伺服器23作為收訊端的區塊單位之資料(步驟S12:data(from:client-1,to:relay-server-2))。中繼伺服器12,係於dialog(1)中,從客戶端終端11,接收區塊單位之資料。
中繼伺服器12,係於中繼伺服器12及中繼伺服器23彼此間的通訊(dialog(2))中,對中繼伺服器23,發送出區塊單位之資料(步驟S13:data(from:client-1,to:relay-server-2))。中繼伺服器23,係於dialog(2)中,從中繼伺服器12,接收區塊單位之資料。
中繼伺服器23,係於dialog(2)中,對中繼伺服器12,發送出用來表示已經接收到區塊單位之資料的回應(步驟S14:response(from:relay-server-2,to:client-1))。中繼伺服器12,係於dialog(2)中,從中繼伺服器23,接收用來表示已經接收到區塊單位之資料的回應。
中繼伺服器12,係於dialog(1)中,對客戶端終端11,發送出用來表示已經接收到區塊單位之資料的回應(步驟S15:response(from:relay-server-2,to:client-1))。客戶端終端11,係於dialog(1)中,從中繼伺服器12,接收用來表示已經接收到區塊單位之資料的回應。
dialog(1),係為客戶端終端11及中繼伺服器12彼此間的通訊。dialog(2),係為中繼伺服器12及中繼伺服器23彼此間的通訊。中繼伺服器12,係將彼此相鄰的不同區間中的dialog(1)及dialog(2),彼此建立關聯對應。
中繼伺服器12,係於dialog(1)中接收到資料時,則作成用來表示已經將dialog(1)及dialog(2)彼此建立關聯的資訊後,才在dialog(2)中發送資料。在資料的收送訊中,dialog(1)及dialog(2)是已經彼此建立關聯之事實,是用「dialog(1):recv()==dialog(2):send()」來表示。
中繼伺服器12,係於dialog(2)中接收到回應時,則參照用來表示已經將dialog(1)及dialog(2)彼此建立關聯的資訊後,才在dialog(1)中發送回應。在回應的收送訊中,dialog(1)及dialog(2)是已經彼此建立關聯之事實,是用「dialog(1):send()==dialog(2):recv()」來表示。
(9-2)步驟S16至步驟S19的處理流程
圖57係在連續地收送資料前,建立連線的處理流程。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確認客戶端終端11所屬的中繼群組。具體而言,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令中繼群組資訊42,顯示在客戶端終端11的顯示畫面(getGroup())。在中繼群組資訊42中,係設定了中繼伺服器12、23的識別資訊「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確認,客戶端終端11是所屬於由中繼伺服器12、23所構成之中繼群組內。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令中繼群組資訊42所對應之中繼伺服器資訊54,顯示在客戶端終端11的顯示畫面(getServer())。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參照中繼伺服器資訊54,而確認構成中繼群組的中繼伺服器、位於中繼伺服器之下位的客戶端終端。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參照中繼伺服器資訊54,確認到可與客戶端終端21進行資料收送訊之事實。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和步驟S12至步驟S15之處理流程同樣地,確認中繼伺服器12、23已經啓動。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關於客戶端終端21,確認到中繼伺服器資訊54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44-2是被設定成「relay-server-2@ abc.net」。亦即,確認客戶端終端21是已經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確認到,可透過中繼伺服器12、23而對客戶端終端21進行資料收送訊之事實。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決定要對客戶端終端21,連續地發送出資料。
客戶端終端11,係於客戶端終端11及中繼伺服器12彼此間的通訊(stream(1))中,對中繼伺服器12,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要求資訊(步驟S16:open(client-2,client-1))。
中繼伺服器12,係將stream(1)、中繼伺服器12及中繼伺服器23彼此間的通訊(stream(2))建立關聯對應(stream(1):open()==stream(2):open())。中繼伺服器12,係於stream(2)中,對中繼伺服器23,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要求資訊(步驟S16.1:open(client-2,client-1))。
中繼伺服器23,係將stream(2)、中繼伺服器23及客戶端終端21彼此間的通訊(stream(3))建立關聯對應(stream(2):open()==stream(3):open())。中繼伺服器23,係於stream(3)中,對客戶端終端21,使用客戶端終端資訊74而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要求資訊(步驟S16.1.1:open(client-2,client-1))。亦即,連線建立的要求資訊,係基於客戶端終端21所對應之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741「192.168.1.10」、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743「5070」等,而被發送至客戶端終端21。
客戶端終端21,係於stream(3)中,對中繼伺服器23,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許可資訊(對於步驟S16.1.1的ack)。
中繼伺服器23,係參照著stream(2)及stream(3)的關聯對應(stream(2):ack()==stream(3):ack())。中繼伺服器23,係於stream(2)中,對中繼伺服器12,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許可資訊(對步驟S16.1的ack)。
中繼伺服器12,係參照著stream(1)及stream(2)的關聯對應(stream(1):ack()==stream(2):ack())。中繼伺服器12,係於stream(1)中,對客戶端終端11,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許可資訊(對步驟S16的ack)。
客戶端終端11,係對中繼伺服器12,將客戶端終端11及中繼伺服器12彼此間的連線(connection(1))予以建立(步驟S17:connection(1))。
中繼伺服器12,係對中繼伺服器23,將中繼伺服器12及中繼伺服器23彼此間的連線(connection(2))予以建立(步驟S18:connection(2))。中繼伺服器12,係將connection(1)及connection(2)建立關聯對應。
中繼伺服器23,係對客戶端終端21,使用客戶端終端資訊74而將中繼伺服器23及客戶端終端21彼此間的連線(connection(3))予以建立(步驟S19:connection(3))。中繼伺服器23,係將connection(2)及connection(3)建立關聯對應。
藉由以上的處理流程,如以下所說明,客戶端終端11及客戶端終端21,就可進行雙向的連續性資料收送訊。
說明客戶端終端11對客戶端終端21連續發送資料時的情形。客戶端終端11,係於connection(1)中,發送資料(connection(1):send())。中繼伺服器12,係於connection(1)中接收到資料時,則藉由參照connection(1)及connection(2)之關聯對應,以於connection(2)中發送資料(connection(1):recv()==connection(2):send())。中繼伺服器23,係於connection(2)中接收到資料時,則藉由參照connection(2)及connection(3)之關聯對應,以於connection(3)中發送資料(connection(2):recv()==connection(3):send())。客戶端終端21,係於connection(3)中,接收資料(connection(3):recv())。
說明客戶端終端21對客戶端終端11連續發送資料時的情形。客戶端終端21,係於connection(3)中,發送資料(connection(3):send())。中繼伺服器23,係於connection(3)中接收到資料時,則藉由參照connection(2)及connection(3)之關聯對應,以於connection(2)中發送資料(connection(2):send()==connection(3):recv())。中繼伺服器12,係於connection(2)中接收到資料時,則藉由參照connection(1)及connection(2)之關聯對應,以於connection(1)中發送資料(connection(1):send()==connection(2):recv())。客戶端終端11,係於connection(1)中,接收資料(connection(1):recv())。
(9-3)步驟S20至步驟S23的處理流程
圖58係在連續性資料收送訊後,切斷連線的處理流程。於圖57中,客戶端終端11係對客戶端終端21,發送出連線建立的要求資訊。於圖58中,客戶端終端21係對客戶端終端11,發送出連線切斷的要求資訊。
客戶端終端21,係於stream(3)中,對中繼伺服器23,發送出連線切斷的要求資訊(步驟S20:close())。
中繼伺服器23,係參照著stream(2)及stream(3)的關聯對應(stream(2):close()==stream(3):close())。中繼伺服器23,係於stream(2)中,對中繼伺服器12,發送出連線切斷的要求資訊(步驟S20.1:close())。
中繼伺服器12,係參照著stream(1)及stream(2)的關聯對應(stream(1):close()==stream(2):close())。中繼伺服器12,係於stream(1)中,對客戶端終端11,發送出連線切斷的要求資訊(步驟S20.1.1:close())。
客戶端終端21,係對中繼伺服器23,切斷connection(3)(步驟S21:disconnect(3))。
中繼伺服器23,係參照著connection(2)及connection(3)的關聯對應(connection(2):disconnect==connection(3):disconnect)。中繼伺服器23,係對中繼伺服器12,切斷connection(2)(步驟S22:disconnect(2))。
中繼伺服器12,係參照著connection(1)及connection(2)的關聯對應(connection(1):disconnect==connection(2):disconnect)。中繼伺服器12,係對客戶端終端11,切斷connection(1)(步驟S23:disconnect(1))。
(10)資料收送訊之流程-第2次的設定後
圖59至圖61係第2次資訊共用後的資料收送訊之流程之圖示。在第2次的資訊共用後,圖54及圖55所示的中繼群組資訊42、中繼伺服器資訊57、客戶端終端資訊63、77會被儲存。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客戶端終端21的使用者,係從中繼伺服器23登出。客戶端終端22的使用者係已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
(10-1)步驟S33至步驟S36的處理流程
圖59係以區塊單位來進行資料收送訊的處理流程。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令中繼群組資訊42及中繼伺服器資訊57,顯示在中繼伺服器23的顯示畫面(getGroup(),getServer(),getClient())。
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確認中繼伺服器23所屬的中繼群組。具體而言,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令中繼群組資訊42,顯示在中繼伺服器23的顯示畫面(getGroup())。在中繼群組資訊42中,係設定了中繼伺服器12、23的識別資訊「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確認,中繼伺服器23是所屬於由中繼伺服器12、23所構成之中繼群組內。
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令中繼群組資訊42所對應的中繼伺服器資訊57,顯示在中繼伺服器23的顯示畫面(getServer())。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參照中繼伺服器資訊57,而確認構成中繼群組的中繼伺服器、位於中繼伺服器之下位的客戶端終端。
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參照中繼伺服器資訊57,確認到可與客戶端終端11進行資料收送訊之事實。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針對中繼伺服器12,確認中繼伺服器資訊57的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573-1是被設定成「active」。亦即,確認中繼伺服器12是已經啓動。
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關於客戶端終端11,確認到中繼伺服器資訊57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74-1是被設定成「relay-server-1@abc.net」。亦即,確認客戶端終端11是已經登入至中繼伺服器12。
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確認到,可透過中繼伺服器12而對客戶端終端11進行資料收送訊之事實。中繼伺服器23的管理者,係決定要對客戶端終端11,發送出區塊單位之資料。
步驟S33、S34、S35、S36,係分別和步驟S12、S13、S14、S15大致相同。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係可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以確認了他台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後,才對他台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發送出區塊單位之資料。
(10-2)步驟S37至步驟S44的處理流程
圖60係在連續地收送資料前,建立連線的處理流程。圖61係在連續性資料收送訊後,切斷連線的處理流程。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確認客戶端終端11所屬的中繼群組。具體而言,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令中繼群組資訊42,顯示在客戶端終端11的顯示畫面(getGroup())。在中繼群組資訊42中,係設定了中繼伺服器12、23的識別資訊「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確認,客戶端終端11是所屬於由中繼伺服器12、23所構成之中繼群組內。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令中繼群組資訊42所對應之中繼伺服器資訊57,顯示在客戶端終端11的顯示畫面(getServer())。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參照中繼伺服器資訊57,而確認構成中繼群組的中繼伺服器、位於中繼伺服器之下位的客戶端終端。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參照中繼伺服器資訊57,確認到可與客戶端終端22進行通訊之事實。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和步驟S12至步驟S15之處理流程同樣地,確認中繼伺服器12、23已經啓動。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關於客戶端終端21,確認到中繼伺服器資訊57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74-2是變成空欄。亦即,確認客戶端終端21是尚未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關於客戶端終端22,確認到中繼伺服器資訊57的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574-3是被設定成「relay-server-2@abc.net」。亦即,確認客戶端終端22是已經登入至中繼伺服器23。
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確認到,透過中繼伺服器12、23,無法對客戶端終端23進行資料收送訊,但可對客戶端終端22發送資料之事實。客戶端終端11的使用者,係決定要對客戶端終端22,連續地發送出資料。
步驟S37、S38、S39、S40,係分別和步驟S16、S17、S18、S19大致相同。步驟S41、S42、S43、S44,係分別和步驟S20、S21、S22、S23大致相同。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係可藉由參照中繼群組資訊及中繼伺服器資訊,以確認了他台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的增減狀態及連接狀態後,才他台客戶端終端及中繼伺服器彼此間進行雙向連續行資料收送訊。
以上,雖然說明了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非被限定於上記實施形態,在不脫離發明主旨的範圍內,可作各種變更。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本發明係可廣泛適用於,使得被連接在遠端LAN(Local Area Network)上的客戶端終端,能夠跨越WAN(Wide Area Network)來進行通訊用的中繼伺服器及中繼通訊系統。
1...LAN
2...LAN
3...WAN
11...客戶端終端
12...中繼伺服器
21...客戶端終端
22...中繼伺服器
31...SIP伺服器
40...中繼群組資訊
42...中繼群組資訊
43...中繼群組資訊
50...中繼伺服器資訊
51-1、51-2...中繼伺服器資訊
52...中繼伺服器資訊
53...中繼伺服器資訊
54...中繼伺服器資訊
55...中繼伺服器資訊
56...中繼伺服器資訊
57...中繼伺服器資訊
60...客戶端終端資訊
62...客戶端終端資訊
63...客戶端終端資訊
64...客戶端終端資訊
70...客戶端終端資訊
72...客戶端終端資訊
74...客戶端終端資訊
75...客戶端終端資訊
76...客戶端終端資訊
77...客戶端終端資訊
111...介面部
112...控制部
113...網頁瀏覽器
114...虛擬LAN驅動程式
115...資料庫儲存部
116...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
117...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
118...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
121...介面部
122...控制部
123...資料庫儲存部
124...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
125...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
126...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
127...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
128...虛擬LAN驅動程式
151...應用程式
152...第1應用程式
153...第2應用程式
211...介面部
212...控制部
213...網頁伺服器
214...虛擬LAN驅動程式
215...資料庫儲存部
216...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
217...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
218...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
221...介面部
222...控制部
223...資料庫儲存部
224...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
225...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
226...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
227...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
228...虛擬LAN驅動程式
231...介面部
232...控制部
233...資料庫儲存部
234...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
235...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
236...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
251...應用程式
252...第1應用程式
253...第2應用程式
401...上位資訊
402...下位資訊
403...中繼群組虛擬位址資訊
404...中繼伺服器虛擬位址資訊
405...連線建立資訊
421...上位資訊
422...下位資訊
431...上位資訊
432...下位資訊
433...中繼群組虛擬位址資訊
434...中繼伺服器虛擬位址資訊
435...連線建立資訊
501-1、501-2...上位資訊
502-1、502-2...下位資訊
503-1、503-2...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
504-1、504-2...應用程式啓動資訊
505-1、505-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
506-1、506-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
511-1、511-2...上位資訊
512-1、512-2...下位資訊
513-1、513-2...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
514-1、514-2...應用程式啓動資訊
515-1、515-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
516-1、516-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
521-1、521-2...上位資訊
522-1、522-2...下位資訊
532-1、532-2...下位資訊
514-1、514-2...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
515-1、515-2...應用程式啓動資訊
535-1、535-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
542-1、542-2...下位資訊
543-1、543-2...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
544-1、544-2...應用程式啓動資訊
545-1、545-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
546-1、546-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
552-1、552-2...下位資訊
553-1、553-2...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
554-1、554-2...客戶端終端虛擬位址資訊
555-1、555-2...連線建立資訊
556-1、556-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
562-1、562-2...下位資訊
564-1、564-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
565-1、565-2...連線建立資訊
572-1、572-2...下位資訊
573-1、573-2...中繼伺服器啓動資訊
574-1、574-2...客戶端終端站台資訊
575-1、575-2...連線建立資訊
601...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
602...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
603...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
621...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
622...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
623...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
631...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
632...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
633...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
641...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
642...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
643...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
701...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
702...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
703...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
721...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
722...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
723...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
741...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
742...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
743...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
745...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
751...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
752...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
753...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
761...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
762...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
763...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
771...客戶端終端位址資訊
772...客戶端終端有效期限資訊
773...客戶端終端連接埠資訊
[圖1]於第1實施形態中,中繼通訊系統的全體構成之圖示。
[圖2]於第1實施形態中,中繼伺服器之構成要素之圖示。
[圖3]於第1實施形態中,客戶端終端之構成要素之圖示。
[圖4]於第1實施形態中,中繼群組資訊之具體例之圖示。
[圖5]於第1實施形態中,中繼伺服器資訊之具體例之圖示。
[圖6]於第1實施形態中,客戶端終端資訊之具體例之圖示。
[圖7]於第1實施形態中,資訊共用之流程之圖示。
[圖8]於第1實施形態中,資訊共用之流程之圖示。
[圖9]於第1實施形態中,資訊共用之流程之圖示。
[圖10]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2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11]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2之後所顯示之中繼群組地圖之圖示。
[圖12]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4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13]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4之後所顯示之中繼群組地圖之圖示。
[圖14]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6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15]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6之後所顯示之中繼群組地圖之圖示。
[圖16]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9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17]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9之後所顯示之中繼群組地圖之圖示。
[圖18]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13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19]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13之後所顯示之中繼群組地圖之圖示。
[圖20]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17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21]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17之後所顯示之中繼群組地圖之圖示。
[圖22]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21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23]於第1實施形態中,步驟S21之後所顯示之中繼群組地圖之圖示。
[圖24]於第1實施形態中,資料收送訊之流程之圖示。
[圖25]於第2實施形態中,中繼通訊系統的全體構成之圖示。
[圖26]於第2實施形態中,中繼伺服器之構成要素之圖示。
[圖27]於第2實施形態中,客戶端終端之構成要素之圖示。
[圖28]於第2實施形態中,中繼群組資訊之具體例之圖示。
[圖29]於第2實施形態中,中繼伺服器資訊之具體例之圖示。
[圖30]於第2實施形態中,客戶端終端資訊之具體例之圖示。
[圖31]於第2實施形態中,資訊共用之流程之圖示。
[圖32]於第2實施形態中,資訊共用之流程之圖示。
[圖33]於第2實施形態中,步驟S2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34]於第2實施形態中,步驟S4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35]於第2實施形態中,步驟S10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36]於第2實施形態中,步驟S14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37]於第2實施形態中,資料收送訊之流程之圖示。
[圖38]於第2實施形態中,資料收送訊之流程之圖示。
[圖39]於第3實施形態中,中繼通訊系統的全體構成之圖示。
[圖40]於第3實施形態中,中繼伺服器之構成要素之圖示。
[圖41]於第3實施形態中,中繼群組資訊之具體例之圖示。
[圖42]於第3實施形態中,中繼伺服器資訊之具體例之圖示。
[圖43]於第3實施形態中,客戶端終端資訊之具體例之圖示。
[圖44]於第3實施形態中,第1次資訊共用之流程之圖示。
[圖45]於第3實施形態中,步驟S2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46]於第3實施形態中,步驟S4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47]於第3實施形態中,步驟S7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48]於第3實施形態中,步驟S11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49]於第3實施形態中,第2次資訊共用之流程之圖示。
[圓50]於第3實施形態中,步驟S25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51]於第3實施形態中,步驟S25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52]於第3實施形態中,步驟S29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53]於第3實施形態中,步驟S29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54]於第3實施形態中,步驟S32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55]於第3實施形態中,步驟S32之後所儲存之資訊之圖示。
[圖56]於第3實施形態中,第1次資訊共用後的資料收送訊之流程之圖示。
[圖57]於第3實施形態中,第1次資訊共用後的資料收送訊之流程之圖示。
[圖58]於第3實施形態中,第1次資訊共用後的資料收送訊之流程之圖示。
[圖59]於第3實施形態中,第2次資訊共用後的資料收送訊之流程之圖示。
[圖60]於第3實施形態中,第2次資訊共用後的資料收送訊之流程之圖示。
[圖61]於第3實施形態中,第2次資訊共用後的資料收送訊之流程之圖示。
1,2...LAN
3...WAN
12,22...中繼伺服器
121,221...介面部
122,222...控制部
123,223...資料庫儲存部
124,224...中繼群組資訊儲存部
125,225...中繼伺服器資訊儲存部
126,226...客戶端終端資訊儲存部
127,227...中繼群組地圖顯示部
128,228...虛擬LAN驅動程式

Claims (20)

  1. 一種中繼通訊系統,係屬於具備:第1網路、第2網路、被連接在前記第1網路上的第1中繼伺服器、被連接在前記第2網路上的第2中繼伺服器、的中繼通訊系統,其特徵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群組資訊作成部,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用以表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所構成之中繼群組、和在前記中繼群組中所利用之虛擬網路位址;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作成部,係作成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其係含有:用以表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之啟動狀態的第1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中的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前記第1網路上之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作成部,係作成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其係含有:用以表示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啟動狀態的第2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前記第2中 繼伺服器中的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前記第2網路上之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含有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的中繼伺服器資訊、和前記中繼群組資訊,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和虛擬位址管理部,係在所定的時序上,對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及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動態地賦予在前記中繼群組內被唯一管理的虛擬網路位址,並且將已賦予過的虛擬網路位址之資訊,登錄至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1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 其中,中繼通訊系統的特徵係為,前記中繼群組資訊,係含有:關於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是否已經建立連線的中繼伺服器連線建立資訊;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關於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是否與已經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建立連線的第1客戶端終端連線建立資訊;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關於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是否與已經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建立連線的第2客戶端終端連線建立資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其中,中繼通訊系統的特徵係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通訊執行部,係基於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來執行:已經基於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所被選擇之前記第2網路的虛擬網路位址是已被指定成為通訊目的地的由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所中繼的通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其中,中繼通訊系統的特徵係為, 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係含有:地圖顯示部,係用以顯示地圖,其係基於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而將現在的前記中繼群組內的連線之建立狀況與虛擬位址,以視覺性加以表示。
  5. 一種中繼伺服器,係可與被連接在第1網路上的第1中繼伺服器進行通訊,作為被連接在第2網路上的第2中繼伺服器而發揮機能的中繼伺服器,其特徵為,具備:中繼群組資訊作成部,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其係用以表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是構成中繼群組;和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用以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共用中繼伺服器資訊、和前記中繼群組資訊,其中,該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由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所作成的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其係含有:用以表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之啟動狀態的第1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中的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前記第1網路上之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和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或是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中所儲存的第1應用程式之啟動狀態加以表示的第1應用程式啟動資訊;和由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所作成的第2中繼伺服器 資訊,其係含有:用以表示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啟動狀態的第2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中的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前記第2網路上之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和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或是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中所儲存的第2應用程式之啟動狀態加以表示的第2應用程式啟動資訊;和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中繼伺服器,其中,中繼伺服器的特徵係為,更具備:通訊執行部,係執行:針對已經基於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所選擇之前記第1應用程式,由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所中繼之通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或第6項所記載之中繼伺服器,其中,中繼伺服器的特徵係為,更具備:啟動資訊更新部,係隨著前記第1應用程式及前記第2應用程式各自的啟動狀態之變化,來更新前記第1應用程式啟動資訊及前記第2應用程式啟動資訊,藉此以更新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前記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
  8. 一種中繼通訊系統,係屬於具備:第1網路、第2網路、被連接在前記第1網路上的第1中繼伺服器、被連接在前記第2網路上的第2中繼伺服器、的中繼通訊系統,其特徵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群組資訊作成部,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其係用以表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是構成中繼群組;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作成部,係作成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其係含有:用以表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之啟動狀態的第1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中的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前記第1網路上之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和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或是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中所儲存的第1應用程式之啟動資訊;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作成部,係作成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其係含有:用以表示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啟動 狀態的第2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中的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前記第2網路上之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和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或是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中所儲存的第2應用程式之啟動資訊;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含有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的中繼伺服器資訊、和前記中繼群組資訊,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1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其中,中繼通訊系統的特徵係為, 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通訊執行部,係執行:針對已經基於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所選擇之前記第2應用程式,由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所中繼之通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或第9項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其中,中繼伺服器的特徵係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啟動資訊更新部,係隨著前記第1應用程式及前記第2應用程式各自的啟動狀態之變化,來更新前記第1應用程式啟動資訊及前記第2應用程式啟動資訊,藉此以更新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前記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
  11. 一種中繼伺服器,係可與被連接在第1網路上的第1中繼伺服器進行通訊,作為被連接在第2網路上的第2中繼伺服器而發揮機能的中繼伺服器,其特徵為,具備:中繼群組資訊作成部,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其係用以表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是構成中繼群組;和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用以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 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共用中繼伺服器資訊、和前記中繼群組資訊,其中,該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由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所作成的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其係含有:用以表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之啟動狀態的第1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中的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前記第1網路上之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和由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所作成的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其係含有:用以表示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啟動狀態的第2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中的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前記第2網路上之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和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中繼伺服器,其中,中繼伺服器的特徵係為,更具備:客戶端終端資訊保持部,係保持著第2客戶端終端資訊,其係含有,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通訊上所被使用之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通訊設定資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或第12項所記載之中繼 伺服器,其中,中繼伺服器的特徵係為,更具備: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更新部,係隨著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及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各自的啟動狀態之變化,來更新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及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藉此以更新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和客戶端終端連接狀態更新部,係隨著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之變化,來更新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藉此以更新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前記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或第12項所記載之中繼伺服器,其中,中繼伺服器的特徵係為,更具備:中繼群組資訊更新部,係隨著前記中繼群組的構成之變化,來更新前記中繼群組資訊;和客戶端終端登錄狀態更新部,係隨著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上的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的登錄狀態之變化,來更新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藉此以更新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前記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 前記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或第12項所記載之中繼伺服器,其中,中繼伺服器的特徵係為,更具備:資料通訊執行部,係執行:針對已經基於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所選擇之前記第1網路內的通訊目的地,由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所參與的資料通訊;前記資料通訊,係包含:不保持連線而以區塊單位來通訊資料的區塊單位通訊;和保持連線而連續性地通訊資料的連續性通訊。
  16. 一種中繼通訊系統,係屬於具備:第1網路、第2網路、被連接在前記第1網路上的第1中繼伺服器、被連接在前記第2網路上的第2中繼伺服器、的中繼通訊系統,其特徵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群組資訊作成部,係作成中繼群組資訊,其係用以表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是構 成中繼群組;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作成部,係作成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其係含有:用以表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之啟動狀態的第1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中的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前記第1網路上之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作成部,係作成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其係含有:用以表示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啟動狀態的第2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和被登錄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中的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第2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其係含有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被連接在前記第2網路上之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含有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的中繼伺服器資訊、和前記中繼群組資訊,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係 含有:第1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其中,中繼通訊系統的特徵係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1客戶端終端資訊保持部,係保持著第1客戶端終端資訊,其係含有,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通訊上所被使用之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通訊設定資訊;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第2客戶端終端資訊保持部,係保持著第2客戶端終端資訊,其係含有,在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通訊上所被使用之前記第2客戶端終端所相關之通訊設定資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或第17項所記載之中繼 通訊系統,其中,中繼通訊系統的特徵係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更新部,係隨著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及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各自的啟動狀態之變化,來更新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及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啟動資訊,藉此以更新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和客戶端終端連接狀態更新部,係隨著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的連接狀態之變化,來更新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藉此以更新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前記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或第17項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其中,中繼通訊系統的特徵係為,前記中繼群組,係由包含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的複數中繼伺服器所構成;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係含有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資訊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資訊,且含有由各中繼伺服器所作成的複數筆個別中繼伺服器資訊;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2中繼伺服器,係含有:中繼群組資訊更新部,係隨著前記中繼群組的構成 之變化,來更新前記中繼群組資訊;和個別中繼伺服器資訊更新部,係隨著前記中繼群組的構成之變化,來更新前記複數筆個別中繼伺服器資訊,藉此以更新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和客戶端終端登錄狀態更新部,係隨著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上的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的登錄狀態之變化,來更新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登錄資訊,藉此以更新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前記中繼伺服器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構成已經變化後的前記中繼群組加以構成的複數中繼伺服器之間,加以共用;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間共用部,係將已被更新過的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在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與前記第1客戶端終端之間加以共用。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或第17項所記載之中繼通訊系統,其中,中繼通訊系統的特徵係為,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係含有:資料通訊執行部,係執行:針對已經基於前記中繼群組資訊與前記中繼伺服器資訊所選擇之前記第2網路內的通訊目的地,由前記第1中繼伺服器所參與的資料通訊;前記資料通訊,係 包含:不保持連線而以區塊單位來通訊資料的區塊單位通訊;和保持連線而連續性地通訊資料的連續性通訊。
TW098128872A 2008-09-01 2009-08-27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4555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23098A JP4831145B2 (ja) 2008-09-01 2008-09-01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2008227540A JP4803229B2 (ja) 2008-09-04 2008-09-04 中継サーバ、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2008230229A JP4831148B2 (ja) 2008-09-08 2008-09-08 中継サーバ、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9678A TW201019678A (en) 2010-05-16
TWI455547B true TWI455547B (zh) 2014-10-01

Family

ID=41721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8872A TWI455547B (zh) 2008-09-01 2009-08-27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56116B2 (zh)
EP (1) EP2323315B1 (zh)
CN (1) CN102138304B (zh)
TW (1) TWI455547B (zh)
WO (1) WO20100239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07529B2 (en) * 2010-11-18 2016-08-02 Murata Machinery, Ltd.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636940B2 (ja) * 2010-12-16 2014-12-1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サーバ
JP5636942B2 (ja) 2010-12-16 2014-12-1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サーバ
JP5636941B2 (ja) 2010-12-16 2014-12-1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サーバ
JP5682782B2 (ja) * 2011-07-11 2015-03-1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US9864632B2 (en) 2011-08-17 2018-01-09 Open Invention Network,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fer of an application state between devices
US11863529B2 (en) 2011-09-09 2024-01-02 Kingston Digital, Inc. Private cloud routing server connection mechanism for use in a private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US11683292B2 (en) * 2011-09-09 2023-06-20 Kingston Digital, Inc. Private cloud routing server connection mechanism for use in a private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US9385990B2 (en) * 2011-11-30 2016-07-05 Murata Machinery, Ltd.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348668B2 (en) * 2013-05-24 2019-07-09 Red Hat, Inc. Overlay network over a messaging network
US9949302B2 (en) * 2016-03-24 2018-04-17 Google Llc Automati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tocol toggling
JP2021158466A (ja) * 2020-03-26 2021-10-0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中継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43956A1 (en) * 2001-04-03 2002-10-03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Relay serv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05143A (ja) 1990-08-24 1992-04-07 Nec Corp ファイル共有方式
JPH09168055A (ja) 1995-12-18 1997-06-24 Fujitsu Ltd セキュリティ制御装置
JPH09282216A (ja) 1996-04-18 1997-10-31 Kobe Nippon Denki Software Kk クライアントサーバシステム
JP2000059465A (ja) 1998-08-07 2000-02-25 Hitachi Ltd 障害監視管理方式
JP3415456B2 (ja) * 1998-10-19 2003-06-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コマンド使用権限制御方法ならびに制御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憶媒体
JP2001092702A (ja) 1999-09-20 2001-04-06 Fujitsu Ltd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サーバ装置、クライアント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JP2001292167A (ja) 2000-04-10 2001-10-19 Fujitsu Ltd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装置
JP2001306382A (ja) 2000-04-24 2001-11-02 Hitachi Ltd 共用ファイルアクセス方法及びその実施装置並びにその処理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2007182A (ja) 2000-06-20 2002-01-11 Nec Corp 外部記憶装置の共有ファイル管理方式
JP4092388B2 (ja) 2000-11-10 2008-05-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を用いたサービス提供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サービス提供システム
US6954790B2 (en) * 2000-12-05 2005-10-11 Interactive People Unplugged Ab Network-based mobile workgroup system
JP4231984B2 (ja) 2001-01-15 2009-03-0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WO2002057917A2 (en) * 2001-01-22 2002-07-25 Sun Microsystems, Inc. Peer-to-peer network computing platform
JP2002247036A (ja) 2001-02-21 2002-08-30 Nec Corp 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管理方法並びに同方法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憶媒体
JP3784269B2 (ja) 2001-04-10 2006-06-07 アライドテレシス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管理装置、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プログラム、ネットワーク管理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AU2002313583A1 (en) * 2001-08-01 2003-02-17 Actona Technologies Ltd. Virtual file-sharing network
JP2003223521A (ja) * 2002-01-29 2003-08-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設備管理システム及び設備管理方法
US7624437B1 (en) * 2002-04-02 2009-11-24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r authentication and interactive unit authentication
JP2004139291A (ja) 2002-10-17 2004-05-13 Hitachi Ltd データ通信中継装置
US7647388B2 (en) * 2003-02-19 2010-01-12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imited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intermediary server, and controlled device
US8706760B2 (en) 2003-02-28 2014-04-22 Microsoft Corporation Method to delay locking of server files on edit
JP2004310371A (ja) 2003-04-04 2004-11-04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ファイル共有システム及び方法、ファイル共有サーバ、ファイル共有サービスのクライアント端末、ファイル共有プログラム、ファイル共有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US7895649B1 (en) * 2003-04-04 2011-02-22 Raytheon Company Dynamic rule generation for an enterprise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JP2005027040A (ja) 2003-07-02 2005-01-27 Ricoh Co Ltd 監視方法、監視プログラム及び集中監視プログラム
JP3941763B2 (ja) 2003-09-09 2007-07-0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クライアントサーバ型サービスにおける輻輳制御システム
US8065418B1 (en) * 2004-02-02 2011-11-22 Apple Inc. NAT traversal for media conferencing
JP3940135B2 (ja) 2004-05-13 2007-07-0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リソース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及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101128805B (zh) * 2005-02-24 2010-05-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连接支持装置及网关装置
JP4379379B2 (ja) 2005-04-27 2009-12-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2006343943A (ja) * 2005-06-08 2006-12-21 Murata Mach Ltd ファイルサーバ装置及び通信管理サーバ装置
JP2007104440A (ja) 2005-10-05 2007-04-19 Dit:Kk パケット伝送システム、トンネ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パケット伝送方法
JP4492575B2 (ja) 2006-03-29 2010-06-3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20070233844A1 (en) * 2006-03-29 2007-10-04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Relay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101852B2 (ja) 2006-10-05 2012-12-1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接続制御システム、接続制御方法およびデータ中継装置
JP4207078B2 (ja) * 2006-10-11 2009-01-1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
DE602007012475D1 (de) * 2006-10-11 2011-03-24 Murata Machinery Ltd Relaisserver
JP4187036B2 (ja) * 2006-10-11 2008-11-2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
EP1942634B1 (en) * 2006-11-24 2012-08-29 Murata Machinery, Ltd. Relay server,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JP4274231B2 (ja) 2006-11-24 2009-06-0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US8010647B2 (en) * 2006-12-11 2011-08-30 Murata Machinery, Ltd.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arranged to share resources between networks
JP4957225B2 (ja) * 2006-12-11 2012-06-2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5125087B2 (ja) 2006-12-13 2013-01-2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
JP4333736B2 (ja) * 2006-12-19 2009-09-1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クライアント端末
JP4816572B2 (ja) * 2007-05-30 2011-11-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仮想ネットワーク接続システム及び装置
JP4750761B2 (ja) 2007-07-23 2011-08-1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接続制御システム、接続制御方法、接続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中継装置
JP2010178089A (ja) 2009-01-29 2010-08-12 Daikin Ind Ltd 遠隔管理システム、遠隔管理装置及び接続装置
JP4941846B2 (ja) 2009-09-04 2012-05-3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2011055453A (ja) 2009-09-04 2011-03-17 Murata Machinery Ltd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4998526B2 (ja) 2009-09-04 2012-08-1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43956A1 (en) * 2001-04-03 2002-10-03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Relay serv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23315B1 (en) 2014-03-05
EP2323315A4 (en) 2013-01-23
CN102138304B (zh) 2013-08-21
WO2010023958A1 (ja) 2010-03-04
US8356116B2 (en) 2013-01-15
US20110161525A1 (en) 2011-06-30
TW201019678A (en) 2010-05-16
CN102138304A (zh) 2011-07-27
EP2323315A1 (en) 2011-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5547B (zh)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834396B1 (en) User datagram protocol tunneling in distributed application instances
EP373284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discovery of a blockchain component in a cloud computing system
US9596178B2 (en)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344399B2 (en)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0103781A1 (ja) 第1中継サーバおよび第2中継サーバ
US8554935B2 (en)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238813A1 (en)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831148B2 (ja) 中継サーバ、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US20130315249A1 (en)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737413B2 (en)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458610B2 (ja)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4803229B2 (ja) 中継サーバ、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5012738B2 (ja) 中継サーバ、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4831145B2 (ja)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5084716B2 (ja) Vpn接続装置、dnsパケット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402181B2 (ja)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4798197B2 (ja) 中継サーバ、中継通信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