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3507B - 光源模組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3507B
TWI453507B TW100149636A TW100149636A TWI453507B TW I453507 B TWI453507 B TW I453507B TW 100149636 A TW100149636 A TW 100149636A TW 100149636 A TW100149636 A TW 100149636A TW I453507 B TWI453507 B TW I4535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rip
shaped optical
optical structures
light source
source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9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26983A (zh
Inventor
Wen Yen Chiu
Wen Hsin Lo
Original Assignee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TW1001496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53507B/zh
Priority to CN201210523521.6A priority patent/CN10318524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26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69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3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3507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光源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光源模組。
習知的平板式光源模組可作為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組,以作為本身不會發光的液晶顯示面板的背光源或是直接作為燈具的面光源。平板式光源模組可分為直下式光源模組與側入式光源模組。習知的側入式光源模組包括發光元件、導光板、反射片、下擴散片、兩片稜鏡延伸方向正交的稜鏡片及上擴散片。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經由導光板的入光面進入導光板中,並接著受到導光板底部的散射微結構的作用而射出導光板外。反射片可將光反射回導光板,並經由導光板傳遞至下擴散片。下擴散片與上擴散片可使光產生擴散效果,以增進光源模組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勻性。另一方面,稜鏡片則可使光的發散角縮小,以提升光源模組所能提供的亮度。
在習知技術中,下擴散片、兩片稜鏡片及上擴散片是依序堆疊於導光板上,而反射片則配置於導光板的另一側。如此一來,在側入式光源模組的厚度方向上便堆疊了五片光學膜片,而使得側入式光源模組的厚度難以縮小。
此外,為了使側入式光源模組的厚度變薄,習知技術是採用減少光學膜片的厚度。然而,當光學膜片的厚度變薄時,其機械特性亦隨之弱化,而造成光學膜不平整的現象。舉例而言,當擴散片配置於稜鏡片的稜鏡上時,弱化的機械特性將造成擴散片的部分區域與稜鏡接觸,而其他區域則與稜鏡保持較大的空氣間隙的光學膜不平整的現象,進而造成不同區域中的穿透光強度不同的現象,而使側入式光源模組所提供的面光源之亮度不均勻。
另一方面,當光學膜片局部帶有靜電,將造成光學膜片的局部沾黏的現象,進而造成光學膜不平整的現象惡化。
美國專利第7046905號、中華民國專利第M358989號、中華民國專利第M311911號及中華民國專利第M321111號分別揭露了四種導光板。此外,美國專利第5771328號及中華民國專利第I346798號分別揭露了兩種光學膜片。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源模組,此光源模組的結構有助於減少光源模組所使用的光學膜片的數量,且有助於減輕光學膜片與導光板的局部區域沾黏的現象。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源模組,包括導光板、至少一發光元件及反射元件。導光板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入光面、複數個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及複數個第二條狀光學結構。第二表面相對於第一表面,且入光面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這些第一條狀光學結構配置於第一表面上,且這些第二條狀光學結構配置於第一表面上。相鄰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之間設有至少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且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不等於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發光元件配置於入光面旁,且反射元件配置於第二表面的一側,其中第二表面位於反射元件與第一表面之間。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中相鄰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之間設有N個第二條狀光學結構,3≦N≦6,且N為正整數。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大於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呈三角柱狀,且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呈三角柱狀。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具有一指向遠離第二表面的方向之第一頂角,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具有一指向遠離第二表面的方向之第二頂角。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具有一指向遠離第二表面的方向之第一頂角,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具有一指向遠離第二表面的方向之第二頂角,第一頂角為圓角,且第二頂角為圓角。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具有圓柱面,且每一個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具有圓柱面。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中沿著第一方向上排列之相鄰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之間設有至少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且沿著第二方向上排列之相鄰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之間設有至少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具有:第一端面,相對於第二表面傾斜;第二端面,相對於第一端面,且相對於第二表面傾斜;第一條狀稜面,連接第一端面與第二端面,且相對於第二表面傾斜;以及第二條狀稜面,連接第一端面與第二端面,且相對於第二表面傾斜,其中第一條狀稜面的傾斜方向不同於第二條狀稜面的傾斜方向,且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具有:第三端面,相對於第二表面傾斜;第四端面,相對於第三端面,且相對於第二表面傾斜;第三條狀稜面,連接第三端面與第四端面,且相對於第二表面傾斜;以及第四條狀稜面,連接第三端面與第四端面,且相對於第二表面傾斜,其中第三條狀稜面的傾斜方向不同於第四條狀稜面的傾斜方向。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的延伸方向。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中第一方向不等於第二方向。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大於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由靠近入光面的一側往遠離入光面的一側延伸,且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由靠近入光面的一側往遠離入光面的一側延伸。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更包括至少一光學膜片,配置於第一表面上。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中至少一光學膜片為稜鏡片、擴散片或其組合。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光源模組中,由於相鄰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之間設有至少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且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不等於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因此當導光板的第一表面上方配置有光學膜片時,便可藉由高度較高的條狀光學結構來與光學膜片接觸。如此一來,便可減少導光板與光學膜片的接觸面積,以減輕導光板與光學膜片之局部區域沾黏的現象,進而提升光源模組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勻度。此外,由於第一條狀光學結構與第二條狀光學結構是整合於導光板的第一表面上,因此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光源模組有助於減少光源模組所使用的光學膜片的數量,進而可使光源模組的整體厚度有效減少。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A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1B為圖1A之光源模組沿著I-I線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而圖1C為圖1A之光源模組沿著II-II線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A至圖1C,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包括一導光板110、至少一發光元件120(圖1A中是以複數個發光元件120為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及一反射元件130。導光板110包括一第一表面112、一第二表面114、一入光面116、複數個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及複數個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第二表面114相對於第一表面112,且入光面116連接第一表面112與第二表面114。這些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配置於第一表面112上,且這些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配置於第一表面112上。相鄰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之間設有至少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圖1A中是以三個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為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且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在垂直於第二表面114的方向上的高度H1不等於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在垂直於第二表面114的方向上的高度H2。在本實施例中,高度H1大於高度H2,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發光元件120配置於入光面116旁。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20例如為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其例如是沿著實質上平行於入光面116的一第一方向D1排列。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亦可採用一冷陰極螢光燈管來取代這些發光二極體,其中冷陰極螢光燈管例如是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或者,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採用其他適當的發光元件來取代這些發光二極體。
反射元件130配置於第二表面114的一側,其中第二表面114位於反射元件130與第一表面11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反射元件130例如為一反射片。
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20適於發出一照明光122,照明光122經由入光面116進入導光板110後,則不斷地被第一表面112與第二表面114全反射而被局限於導光板110中。然而,第二表面114上的光學微結構115則可破壞全反射,並使部分照明光122散射至第一表面112,並穿透第一表面112。此外,光學微結構115使另一部分照明光122散射至反射元件130(圖未示),而反射元件130將照明光122反射回導光板110,並使照明光122依序穿透第二表面114及第一表面112。在本實施例中,光學微結構115例如為網點、凸點、凹點、凸紋、凹紋、適當的幾何形凸起、適當的幾何形凹陷、散射材料或其組合。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呈三角柱狀,且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呈三角柱狀。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由靠近入光面116的一側往遠離入光面116的一側延伸,且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由靠近入光面116的一側往遠離入光面116的一側延伸。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與這些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且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其中第一方向D1例如實質上平行於入光面116與第二表面114,且第二方向例如實質上垂直於第一方向D1且實質上垂直於入光面116。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與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可達到使照明光122的發散角收斂的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光源模組100更包括至少一光學膜片(在圖1A至圖1C中是以一光學膜片160與一光學膜片170為例),配置於第一表面112上。具體而言,此至少一光學膜片例如為稜鏡片、擴散片或其組合。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60例如為稜鏡片,而光學膜片170例如為擴散片。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60的複數個稜鏡柱162例如是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且每一稜鏡柱162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光源模組100亦可採用光學膜片160,但不採用光學膜片170。或者,光源模組100亦可採用光學膜片170,但不採用光學膜片160。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60配置於第一表面112與光學膜片170之間。
在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中,由於相鄰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之間設有至少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且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在垂直於第二表面114的方向上的高度H1不等於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在垂直於第二表面114的方向上的高度H2,因此當導光板110的第一表面112上方配置有光學膜片(如光學膜片160、170)時,便可藉由高度較高的條狀光學結構(如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來與光學膜片(本實施例中是以光學膜片160為例)接觸。如此一來,由於光學膜片160被高度較高的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頂住而與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保持間隙,因此可減少導光板110與光學膜片160的接觸面積,以減輕導光板110與光學膜片160之局部區域沾黏的現象,進而提升光源模組100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勻度。
此外,由於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與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是整合於導光板110的第一表面112,因此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有助於減少光源模組100所使用的光學膜片的數量,進而可使光源模組100的整體厚度有效減少。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具有一指向遠離第二表面114的方向之第一頂角142,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具有一指向遠離第二表面114的方向之第二頂角152,其中第一頂角142可為圓角或尖角,且第二頂角152可為圓角或尖角(圖示第一頂角142與第二頂角152均為圓角,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一頂角142與第二頂角152可為分別為圓角與尖角之其一)。圓角可使照明光122擴散,進而提升面光源的均勻度。此外圓角亦可降低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與光學膜片160彼此因互相接觸而產生的磨損的程度。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60的厚度小於等於0.215mm,相鄰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之間設有N個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其中3≦N≦6,且N為正整數。當N值落在上述範圍內時,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的數量不會過多,因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可以降低導光板110與光學膜片160的接觸面積,降低光學膜片160與導光板110局部沾黏的機會,進而提升光源模組100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勻度。另一方面,當N值落在上述範圍內時,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的數量不會過少,因而光學膜片160可以較為平整地被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頂住,而較不會因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的數量過少,間隙過大而使光學膜片160翹曲而碰觸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如此一來,可有效降低光學膜片160與導光板110局部沾黏的機會。
圖2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2,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a與圖1B之光源模組1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a中,導光板110a的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a具有圓柱面144a,且導光板110a的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a具有圓柱面154a。舉例而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a與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a例如各為半圓柱或圓柱的一部分。如此之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a與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a可增加照明光122的擴散程度,進而提升面光源的均勻度。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a與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a可以分別為半圓柱狀與三角柱狀之其一。
圖3為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3,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b與圖1B之光源模組100a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b中,導光板110b的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b的第一頂角142b為尖角,且導光板110b的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b的第二頂角152b為尖角,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一頂角142b與第二頂角152b可為分別為圓角與尖角之其一。
圖4為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中的導光板110c的局部立體圖,而圖5A至圖5D分別繪示圖4中的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從各個不同方向來看的示意圖。請參照圖4及圖5A至圖5D,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與圖1A至圖1C之光源模組1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在於導光板。本實施例之導光板110c與圖1A至圖1C之導光板11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導光板110c中,沿著第一方向D1上排列之相鄰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之間設有至少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c(圖4中是以一個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c為例,但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以是複數個),且沿著第二方向D2上排列之相鄰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之間設有至少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c(圖4中是以一個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c為例,但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以是複數個)。圖5A至圖5D中的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的觀看方向可參照圖中的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所標明的方向,而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c類似圖5A至圖5D所示的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但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的高度與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c的高度不同。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具有一第一端面141c、一第二端面143c、一第一條狀稜面145c及一第二條狀稜面147c。第一端面141c相對於第二表面114傾斜。第二端面143c相對於第一端面141c,且相對於第二表面114傾斜。第一條狀稜面145c連接第一端面141c與第二端面143c,且相對於第二表面114傾斜。第二條狀稜面147c連接第一端面141c與第二端面143c,且相對於第二表面114傾斜,其中第一條狀稜面145c的傾斜方向不同於第二條狀稜面147c的傾斜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端面141c的傾斜方向不同於第二端面143c的傾斜方向。此外,類似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c具有一第三端面151c、一第四端面153c、一第三條狀稜面155c及一第四條狀稜面157c。第三端面151c相對於第二表面114傾斜。第四端面153c相對於第三端面151c,且相對於第二表面114傾斜。第三條狀稜面155c連接第三端面151c與第四端面153c,且相對於第二表面114傾斜。第四條狀稜面157c連接第三端面151c與第四端面153c,且相對於第二表面114傾斜,其中第三條狀稜面155c的傾斜方向不同於第四條狀稜面157c的傾斜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第三端面151c的傾斜方向不同於第四端面153c的傾斜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c的延伸方向。此外,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在垂直於第二表面114的方向上的高度大於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c在垂直於第二表面114的方向上的高度。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在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上皆有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c穿插於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之間,因此導光板110c上方的光學膜片被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支撐的位置可以更為均勻分散,以提升光學膜片的平整度,進而提升光源模組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勻度。
在其他實施例中,沿著第一方向D1上排列之相鄰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之間設有M個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c,且沿著第二方向D2上排列之相鄰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140c之間設有N個第二條狀光學結構150c,其中3≦M≦6,3≦N≦6,且M與N皆為正整數。
上述實施例之光源模組可作為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組,或作為室內或室外的照明燈具,端視使用需求而定。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光源模組中,由於相鄰二第一條狀光學結構之間設有至少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且每一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不等於每一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因此當導光板的第一表面上方配置有光學膜片時,便可藉由高度較高的條狀光學結構來與光學膜片接觸。如此一來,便可減少導光板與光學膜片的接觸面積,以減輕導光板與光學膜片之局部區域沾黏的現象,進而提升光源模組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勻度。此外,由於第一條狀光學結構與第二條狀光學結構是整合於導光板的第一表面上,因此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光源模組有助於減少光源模組所使用的光學膜片的數量,進而可使光源模組的整體厚度有效減少。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100a、100b...光源模組
110、110a、110b、110c...導光板
112...第一表面
114...第二表面
115...光學微結構
116...入光面
120...發光元件
122...照明光
130...反射元件
140、140a、140b、140c...第一條狀光學結構
141c...第一端面
142、142b...第一頂角
143c...第二端面
144a、154a...圓柱面
145c...第一條狀稜面
147c...第二條狀稜面
150、150a、150b、150c...第二條狀光學結構
151c...第三端面
152、152b...第二頂角
153c...第四端面
155c...第三條狀稜面
157c...第四條狀稜面
160、170...光學膜片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H1...高度
H2...高度
圖1A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1B為圖1A之光源模組沿著I-I線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C為圖1A之光源模組沿著II-II線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中的導光板的局部立體圖。
圖5A至圖5D分別繪示圖4中的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從各個不同方向來看的示意圖。
100...光源模組
110...導光板
112...第一表面
114...第二表面
116...入光面
120...發光元件
130...反射元件
140...第一條狀光學結構
150...第二條狀光學結構
160、170...光學膜片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Claims (15)

  1.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一入光面,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複數個第一條狀光學結構,配置於該第一表面上;以及複數個第二條狀光學結構,配置於該第一表面上,其中相鄰二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之間設有至少一該第二條狀光學結構,且每一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該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不等於每一該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該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至少一發光元件,配置於該入光面旁;以及一反射元件,配置於該第二表面的一側,其中該第二表面位於該反射元件與該第一表面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相鄰二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之間設有N個該第二條狀光學結構,3≦N≦6,且N為正整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該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大於每一該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該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呈三角柱狀,且每一該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呈三角柱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具有一指向遠離該第二表面的方向之第一頂角,每一該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具有一指向遠離該第二表面的方向之第二頂角。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具有一指向遠離該第二表面的方向之第一頂角,每一該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具有一指向遠離該第二表面的方向之第二頂角,該第一頂角為圓角,且該第二頂角為圓角。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具有圓柱面,且每一個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具有圓柱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沿著一第一方向上排列之相鄰二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之間設有至少一該第二條狀光學結構,且沿著一第二方向上排列之相鄰二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之間設有至少一該第二條狀光學結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具有:一第一端面,相對於該第二表面傾斜;一第二端面,相對於該第一端面,且相對於該第二表面傾斜;一第一條狀稜面,連接該第一端面與該第二端面,且相對於該第二表面傾斜;以及一第二條狀稜面,連接該第一端面與該第二端面,且相對於該第二表面傾斜,其中該第一條狀稜面的傾斜方向不同於該第二條狀稜面的傾斜方向,且每一該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具有:一第三端面,相對於該第二表面傾斜;一第四端面,相對於該第三端面,且相對於該第二表面傾斜;一第三條狀稜面,連接該第三端面與該第四端面,且相對於該第二表面傾斜;以及一第四條狀稜面,連接該第三端面與該第四端面,且相對於該第二表面傾斜,其中該第三條狀稜面的傾斜方向不同於該第四條狀稜面的傾斜方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每一該第二條狀光學結構的延伸方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方向不等於該第二方向。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該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大於每一該第二條狀光學結構在垂直於該第二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第一條狀光學結構由靠近該入光面的一側往遠離該入光面的一側延伸,且每一該第二條狀光學結構由靠近該入光面的一側往遠離該入光面的一側延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更包括至少一光學膜片,配置於該第一表面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光學膜片為稜鏡片、擴散片或其組合。
TW100149636A 2011-12-29 2011-12-29 光源模組 TWI4535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9636A TWI453507B (zh) 2011-12-29 2011-12-29 光源模組
CN201210523521.6A CN103185244B (zh) 2011-12-29 2012-12-07 光源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9636A TWI453507B (zh) 2011-12-29 2011-12-29 光源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6983A TW201326983A (zh) 2013-07-01
TWI453507B true TWI453507B (zh) 2014-09-21

Family

ID=48676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9636A TWI453507B (zh) 2011-12-29 2011-12-29 光源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85244B (zh)
TW (1) TWI4535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3011B (zh) * 2014-03-21 2015-05-01 Univ Nat Taiwan Normal 雙面具有微結構之光學膜
KR102324866B1 (ko) * 2015-05-26 2021-11-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유닛과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이의 구동방법
CN106996544B (zh) 2016-01-26 2019-09-06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棱镜片、背光模组
CN108020880A (zh) * 2017-11-03 2018-05-11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CN112859435A (zh) * 2021-01-12 2021-05-28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2303B1 (en) * 1999-07-19 2001-11-06 Si Diamond Technology, Inc. Alignment of carbon nanotubes
TW200819855A (en) * 2006-10-18 2008-05-01 Gamma Optical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1149A (zh) * 2006-04-07 2007-10-10 扬昕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块
KR20080085242A (ko) * 2007-03-19 2008-09-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도광판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JP2010004035A (ja) * 2008-05-22 2010-01-07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半導体発光装置、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027725A (ja) * 2008-07-16 2010-02-04 Toshiba Corp パッケージ型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照明装置
EP2395277B1 (en) * 2009-02-04 2014-05-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Bulb-shaped lamp and ligh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2303B1 (en) * 1999-07-19 2001-11-06 Si Diamond Technology, Inc. Alignment of carbon nanotubes
TW200819855A (en) * 2006-10-18 2008-05-01 Gamma Optical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5244B (zh) 2016-03-16
TW201326983A (zh) 2013-07-01
CN103185244A (zh) 2013-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29116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US10598847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ism sheet thereof
US8201984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8573826B2 (en) Side-light type light guide plate assembly and backlight module
US8568013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7614773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070195224A1 (en) Optical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TWI522697B (zh) 光源模組
US7492520B2 (en)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8287172B2 (en)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US10386565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assembly having light guide with groove structures for out-coupling light,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urface light source assembly
TWI453507B (zh) 光源模組
US20150268404A1 (en) Backlight module
US20130170247A1 (en) Backlight module
US20090190372A1 (en) Side-type backlight module
TWM445701U (zh) 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US8368841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a light guide plate with first, second, third microstructures, and a plurality of pillars
US20100302807A1 (en) Light Guide plate for a turning film system
TWI431327B (zh) 混色透鏡及具有該混色透鏡之液晶顯示裝置
TWI515491B (zh) 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KR102157549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040136077A1 (en)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diffusion dots with microlenses
TWM566834U (zh)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US7871172B2 (en) Diffusion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same
KR100738111B1 (ko) 고출력 도광판, 이를 채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