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9034B - Zero voltage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 Google Patents

Zero voltage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9034B
TWI439034B TW101114365A TW101114365A TWI439034B TW I439034 B TWI439034 B TW I439034B TW 101114365 A TW101114365 A TW 101114365A TW 101114365 A TW101114365 A TW 101114365A TW I439034 B TWI439034 B TW I4390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side winding
transformer
electrically connected
volt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4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5128A (zh
Original Assignee
Univ Kun Sh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 Kun Shan filed Critical Univ Kun Shan
Priority to TW1011143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3903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45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51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90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90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Description

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轉換器,特別是指一種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
在論文「B. R. Lin and H. K. Chiang,“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oft Switching Interleaved Forward Converter with Current Double Rectifier,”IET Electr. Power Appl.,Vol. 1,No. 5,pp. 697-704,2007.」提出一種習知的電源轉換器。
但是習知的電源轉換器的缺點為:
1.所使用的開關應力是vin /1-D,其中vin 為輸入電壓,D為功率開關導通比(duty ratio),當D=0.5,開關應力為2vin ,不適合高輸入電壓應用。
2.使用四個開關,增加硬體成本。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減少開關應力的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
該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包含:一第一分壓電容,具有一接收一輸入電壓的正極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二分壓電容,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分壓電容之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接收該輸入電壓的負極的第二端;一第一開關,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分壓電容之第一端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該第一開關受控制以切換於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一第二開關,具有一第一端,及一電連接於該第二分壓電容之第二端的第二端,且該第二開關受控制以切換於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一旁路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之第一端的陽極及一電連接於該第一開關之第二端的陰極;第一及第二變壓器,每一變壓器具有一個初級側繞組和一個次級側繞組,且每一側電感皆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該第一變壓器的初級側繞組的第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一開關之第一端,該第二變壓器的初級側繞組的第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的初級側繞組的第二端,該第二變壓器的初級側繞組的第二端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之第一端,該第二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二端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二端;一共振電感,電連接於該第一分壓電容的第二端與該第一變壓器的初級側繞組的第二端之間;一第一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一端的陽極,及一陰極;一第二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二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一端的陽極,及一陰極;一第三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二端的陽極,及一電連接於該第一二極體之陰極的陰極;一第四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二端的陽極,及一電連接於該第二二極體之陰極的陰極;一第一輸出電感,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二極體之陰極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二輸出電感,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二二極體之陰極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輸出電容,電連接於該第一輸出電感的第二端與該第一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二端之間,用於提供一輸出電壓。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如圖1所示,本發明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之較佳實施例,包含:第一及第二分壓電容C1 、C2 、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旁路二極體DP 、共振電感Lr 、第一及第二變壓器T1 、T2 、第一至第四二極體D1 ~D4 、第一及第二輸出電感L1 、L2 ,及一輸出電容CO
第一分壓電容C1 具有一接收一輸入電壓vin 的正極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第二分壓電容C2 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分壓電容C1 之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接收該輸入電壓vin 的負極的第二端。
第一開關Q1 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分壓電容C1 之第一端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該第一開關Q 1 受控制以切換於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
第二開關Q2 具有一第一端,及一電連接於該第二分壓電容C2 之第二端的第二端,且該第二開關Q2 受控制以切換於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
其中,該二開關Q1 、Q2 皆是N型功率半導體電晶體且實質上是呈交互導通,且該二開關Q1 、Q2 的導通期間沒有重疊,且該二開關Q1 、Q2 之第一端是汲極,該二開關Q1 、Q2 之第二端是源極。
旁路二極體DP 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Q2 之第一端的陽極及一電連接於該第一開關Q1 之第二端的陰極。
第一及第二變壓器T1 、T2 具有一個初級側繞組LP1 和一個次級側繞組LP2 ,且每一側繞組LP1 、LP2 皆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該二繞組LP1 、LP2 的匝數比為N1 :N2 ,且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端是極性點端、該第二端是非極性點端。其中,在圖1中並無標示出該二變壓器T1 、T2 的磁化電感及漏電感,將於後文中說明。
第一變壓器T1 的初級側繞組LP1 的第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一開關Q1 之第一端。
第二變壓器T2 的初級側繞組LP1 的第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T1 的初級側繞組LP1 的第二端。第二變壓器T2 的初級側繞組LP1 的第二端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Q2 之第二端。第二變壓器T2 的次級側繞組LP2 的第二端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T1 的次級側繞組LP2 的第二端。
共振電感Lr 電連接於該第一分壓電容C1 的第二端與該第一變壓器T1 的初級側繞組LP1 的第二端之間。
第一二極體D1 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T1 的次級側繞組LP2 的第一端的陽極,及一陰極。
第二二極體D2 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二變壓器T2 的次級側繞組LP2 的第一端的陽極,及一陰極。
第三二極體D3 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T1 的次級側繞組LP2 的第二端的陽極,及一電連接於該第一二極體D1 之陰極的陰極。
第四二極體D4 具有一電連接於該該第一變壓器T1 的次級側繞組LP2 的第二端的陽極,及一電連接於該第二二極體D2 之陰極的陰極。
第一輸出電感L1 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二極體D1 之陰極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第二輸出電感L2 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二二極體D2 之陰極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輸出電容CO 電連接於該第一輸出電感L1 的第二端與該第一變壓器T1 的次級側繞組LP2 的第二端之間,用於提供一輸出電壓vo 到一負載。
參閱圖2,為本實施例的操作時序圖,其中,參數vg1 、vg2 分別代表控制該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是否導通的電壓,參數vCr1 、vCr2 分別代表該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的寄生電容Cr1 、Cr2 的跨壓,參數iLm1 、iLm2 分別代表流經該二變壓器T1 、T2 的磁化電感Lm1 、Lm2 之電流,參數iLr 代表流經該共振電感Lr 之電流,參數i D1 i D4 分別代表流過第一至第四二極體D1 ~D4 的電流,參數iL1 、iL2 分別代表流過該第一輸出電感L1 的電流、流過該第二輸出電感L2 的電流,參數iLo 代表總輸出電流。依據該二開關Q1 、Q2 的切換,本實施例會在十種模式下操作,且在以下模式中會於圖示中畫出該二變壓器T1 、T2 的磁化電感Lm1 、Lm2 及其漏電感L l1 、L l2 ,且導通的元件以實線表示,不導通的元件以虛線表示,以下分別針對每一模式進行說明且令該二開關Q1 、Q2 的責任導通週期D<0.5。
且以下分析,假設條件為:
1.第一及第二變壓器T1 、T2 的匝數比相等且磁化電感值相等(Lm1 =Lm2 =Lm ),且漏電感相等L l 1 =L l 2 =L l
2.磁化電感L m 遠大於共振電感Lr 及漏電感Ll ,即Lm >>Lr ,Lm >>Ll
3.第一及第二分壓電容C1 、C2 的電容值遠大於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的寄生電容Cr1 、Cr2
4.第一及第二輸出電感L1 、L2 的電感值相等,即L 1 =L 2
5.輸出電容CO 很大,輸出電壓v o 可視為常數。
6.操作在連續導通模式(CCM)。
7.儲存於共振電感Lr 及漏電感L l1 、L l2 的能量大於寄生電容C r 1C r 2 的能量,以達成零電壓切換(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操作。
模式一(時間:t 0 ~t 1 ):
參閱圖2及圖3a,第一開關Q1 導通,而第二開關Q2 不導通。
第一開關Q1 處於導通狀態,使儲存於分壓電容C1 的能量藉由變壓器T1 傳遞至負載,其詳細操作為:流經第一輸入電感Lm1 的電流 Lm 1 線性上升,且第一開關Q1 二端跨壓v Cr 1 =0,因此第一變壓器T1 之初級側繞組LP1 跨壓近似於第一分壓電容C1 之電壓v P 1 v C 1 >0,且於第一變壓器T1 之次級側繞組LP2 產生一感應電壓v S 1 =nv C 1 >0而使第一二極體D1 導通、第三二極體D3 不導通,且磁化電感Lm1 的電壓v L 1 =v S 1 -v o >0,其電流i L 1 線性上升,斜率為v C 1 /L m
第二開關Q2 處於不導通狀態,因此其跨壓等同於輸入電壓v Cr 2 =v in ,第二變壓器T2 經由旁路二極體DP 作磁通重置,第二變壓器T2 的初級側繞組LP1 跨壓v P 2 -v P 1 <0,而使第二二極體D2 不導通、第四二極體D4 導通,第二輸出電感L2 的電壓v L 2 =-V o ,且第二輸出電感L2 的電流i L 2 線性下降,因此總輸出電流i L o =i L 1 +i L 2 會有漣波相消的效果。
模式二(時間:t 1 ~t 2 ):
參閱圖2及圖3b,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皆不導通。
第一分壓電容C1 提供一電流i Q 1 對第一開關Q 1 之寄生電容Cr 1 充電,使其電壓vCr 1 上升,由於旁路二極體DP 導通,電壓vCr 1 和vCr 2 滿足vCr 1 +vCr 2 =vin ,所以第二開關Q 2 之寄生電容Cr2 放電,使其電壓vCr 2 下降。由於第一及第二開關Q 1 、Q 2 的寄生電容Cr 1 和Cr 2 非常小,vCr 1 上升和vCr 2 下降非常快,因此本階段歷時很短,第一輸入電感Lm1 之電流iLm1 可視為常數,同時i1 =niL1 ,因此第一開關Q1 之寄生電容電容Cr1 受電流iQ1 快速充電。
當vCr1 上升至vC1 ,vCr2 下降至vC2 ,第一變壓器T1 之初級側繞組LP1 的電壓vP1 =0 ,第二變壓器T2 之次級側繞組LP2 的電壓vP2 =0 ,因此vS1 =0 而且vS2 =0 ,進入模式三。
模式三(時間: t2 ~t3 ):
參閱圖2及圖3c,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皆不導通。
共振電感Lr ,第一及第二漏電感Ll1 和Ll2 、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之寄生電容C r 1 和Cr2 形成共振電路,第一開關Q1 跨壓v Cr 1 持續上升,第二開關Q2 跨壓vCr2 持續下降,共振電感Lr 跨負電壓,其電流iLr 下降,而使流經第一二極體D1 的電流iD1 遞減,流經第三二極體D3 的電流i D3 遞增,流經第二二極體D2 的電流iD2 遞增,流經第四二極體D4 的電流iD4 遞減。
在模式三的共振電感L r 及漏電感Ll1 、Ll2 的初始儲能必須大於第二開關Q2 之寄生電容Cr2 的初始儲能,方能使第二開關Q2 跨壓vCr2 下降至零,達到ZVS的條件。
當第二開關Q 2 跨壓vCr2 下降至0,第二開關Q2 的本體二極體(body diode)DQ2 導通,模式三結束。
模式四(時間: t 3 ~t 4 ):
參閱圖2及圖3d,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皆不導通。
模式四開始時,第二開關Q2 跨壓vCr2 箝位在零,而且vCr1 =vin ,且第二開關Q2 之本體二極體DQ2 導通,由於第二開關Q2 之跨壓為零,在電流iQ2 變成正值之前,必須將Q2 切換為導通,達成ZVS操作,並進到模式五。
模式五(時間: t4 ~t5 ):
參閱圖2及圖3e,第一開關Q1 不導通,而第二開關Q2 導通。
模式五電路操作與模式四相同,故不重述。
當第三二極體D3 的電流iD3 上升至iL1 ,第二二極體D2 的電流iD2 上升至iL2 ,換向完成,同時第一及第四二極體D1 和D4 轉變成截止,模式五結束。
模式六(時間: t5 ~t6 ):
參閱圖2及圖3f,第一開關Q1 不導通,而第二開關Q2 導通。
第三二極體電流iD3 =iL1 ,第二二極體電流iD2 =iL2 ,第二輸入電感的電壓vP2 vC2 ,其電流iLm2 線性上升且斜率為vC2 /Lm ,第二變壓器T 2 的次級側繞組LP2 的電壓vS2 =nvP2 >0 ,此時儲存在第二分壓電容C2 之能量藉由第二變壓器T2 傳遞至輸出負載。且第一變壓器T1 經由旁路二極體DP 作磁通重置(flux resetting),且vP1 =-vP2 ,因此電流i Lm 1 線性下降。在輸出電感電流方面,因為vL2 =vS2 -vo >0,i L 2 線性上升;vL1 =-vo ,iL1 線性下降,所以總輸出電流iLo =iL1 +iL2 會有漣波相消的效果。
模式七(時間: t 6 ~t 7 ):
參閱圖2及圖3g,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皆不導通。
電流iQ2 為正值對第二開關Q2 之寄生電容Cr2 充電,使其電壓vCr2 上升,由於旁路二極體DP 導通,電壓vCr1 和vCr2 滿足vin =vCr1 +vCr2 ,所以第一開關Q1 之寄生電容Cr1 放電,其電壓v Cr 1 下降。由於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的寄生電容Cr1 和Cr2 非常小,vCr2 上升和vCr1 下降非常快,因此模式七歷經的時間很短。
當第二開關Q2 跨壓vCr2 上升至vC2 ,此時vCr1 下降至vC1 ,第二變壓器T2 的初級側繞組LP1 的電壓vP2 =0,且第一變壓器T1 的初級側繞組LP1 的電壓vP1 =0,使第一及第四二極體D1 及D2 開始導通,本階段結束。
模式八(時間: t 7 ~t 8 ):
參閱圖2及圖3h,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皆不導通。
第一及第二變壓器T1 、T2 的初級側繞組的電壓vP1 和vP2 箝位於零,iLm1 和iLm2 保持常數。共振電感Lr 、漏電感Ll1 和Ll2 及第一及第二開關的寄生電容Cr1 和Cr2 形成共振電路,vCr2 持續上升,vCr1 持續下降。共振電感跨正電壓,其電流iLr 上升。電流iD1 遞增,iD3 遞減,同時iD2 遞減,iD4 遞增。且共振電感及漏電感的初始儲能必須大於第一開關Q1 的寄生電容Cr1 的初始儲能,方能使第一開關跨壓vCr1 下降至零,達到ZVS的條件。
當第一開關電壓vCr1 下降至零,其本體二極體DQ1 導通,進到模式九。
模式九(時間: t 8 ~ t 9 ):
參閱圖2及圖3i,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皆不導通。
電流流經第一開關Q1 之本體二極體DQ1 ,第一開關Q1 之跨壓為零,且第二開關Q2 之跨壓vCr2 =vin 。因為vCr1 =0,在第一開關電流iQ1 變成正值之前,必須將第一開關Q1 切換為導通,達成ZVS操作。又共振電感電壓vLr =vC1 Lr /(Lr +0.5L1 ),共振電感電流iLr 線性上升。
當第一開關Q1 切換為導通時,達成ZVS操作,模式九結束。
模式十(時間: t9 ~t10 ):
參閱圖2及圖3i,第一開關Q1 導通,且第二開關Q2 不導通。
模式十電路操作與模式九相同。
當第一二極體電流iD1 上升至iL1 ,第四二極體電流iD4 上升至iL2 ,換向完成,第二及第三二極體D2 和D3 轉變為截止,模式十結束。
理論分析
由上述可知Lm >>Lr ,Lm >>L1 ,且第一開關Q1 導通、第二開關Q2 不導通時,vP1 vC1 ;當第一開關Q 1 為不導通、第二開關Q 2 為導通時,v P 1 =-v C 2 。根據伏秒平衡定理,則
DvC1 +(1-D)(-vC2 )=0 (1)
其中第一開關Q1 的導通比(duty ratio)為D ,又因為
v C 1 +v C 2 =v in  (2)
由式(1)(2)式可推出
vC1 =(1-D)vin ,vC2 =Dvin  (3)
令n=N2 /N1 ,電壓轉換比分析如下,當第一開關Q1 為導通、第二開關Q2 為不導通時,第一輸出電感L1 電壓如式(4)所示:
vL1 =nvC1 -vo =n(1-D)vin -vo  (4)
當第一開關Q1 為不導通、第二開關Q2 為導通時,第一輸出電感L1 電壓如式(5)所示:
vL1 =-vo  (5)
穩態時,第一輸出電感L1 滿足伏秒平衡定理。因此
D[n(1-D)vin -vo ]+(1-D)(-vo )=0 (6)
可得電壓轉換比
由式(7)可知最大的電壓轉換比在開關導通比D=0.5時。
實驗模擬
由圖4可知,在vin =400 V時,第一開關Q1 之跨壓vQ1,ds 都下降至零後,驅動信號vg1 才切換為導通,達到ZVS性能,而第二開關Q2 之跨壓vQ2,ds 都下降至零後,驅動信號vg2 才切換為導通,達到ZVS性能。從圖中可知其電壓應力皆為v in ,模擬結果符合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具有低電壓應力。
如圖5為輸出電感電流iL1 、iL2 、iLo 的波形量測圖,由模擬波形可知:在穩態操作下,iL1 和iL2 漣波反相,確實使漣波ΔiLo 降低許多(ΔiL1 ΔiL2 2.7A→ΔiLo 0.4A),可選用較小的輸出濾波電容元件,可使得轉換器體積減小,提高功率密度。另外,IL1 =IL2 =10A確實分擔總輸出電流(20 A),可分散磁性元件的功率損失及熱應力,且具有高輸出電流且低輸出電流漣波的性能。
如圖6為該等二極體D1 ~D4 的電流模擬圖,從圖中可知當第一開關Q1 為導通時,第一二極體D1 截止,第三二極體D3 導通,等第一開關Q1 為不導通時,第二開關Q2 為導通時,二極體D1 導通,二極體D3 截止,此階段為電流換向;當第二開關Q2 為導通時,第二二極體D2 導通,第四二極體D4 截止,等第二開關Q2 為不導通時,第一開關Q1 為導通時,第二二極體D2 截止,第四二極體D4 導通,此階段為二極體電流iD2 、iD4 換向,=io /2=10A
綜上所述,上述實施例具有以下優點:
1.每一開關Q1 、Q2 有較低的電壓應力,其開關應力等同於輸入電壓vin ,適用於高輸入電壓的應用。
2.只包含二個開關Q1 、Q2 ,能降低硬體成本。
3.第一及第二開關Q1 、Q2 都能達到零電壓切換(ZVS)操作,減少切換損失,能提高功率轉換效率。
4.因為並聯輸出結構具有電流分擔作用,可降低磁性元件之功率損失及熱應力的問題,所以適合高輸出電流應用。
5.具有輸出電流漣波相消作用,所以具有低輸出電流漣波。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C1 ...第一分壓電容
C2 ...第二分壓電容
Q1 ...第一開關
Q2 ...第二開關
Dp ...旁路二極體
Lr ...共振電感
T1 ...第一變壓器
T2 ...第二變壓器
LP1 ...初級側繞組
LP2 ...次級側繞組
D1 ~D4 ...第一至第四二極體
L1 ...第一輸出電感
L2 ...第二輸出電感
CO ...輸出電容
vin ...輸入電壓
vo ....輸出電壓
Lm1 ~Lm2 ...磁化電感
L l1 ~L l2 ...漏電感
Cr1 ~Cr2 ...寄生電容
DQ1 ~DQ2 ...本體二極體
圖1是本發明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之較佳實施例的一電路圖;
圖2是該較佳實施例的一時序圖;
圖3a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模式一的一電路圖;
圖3b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模式二的一電路圖;
圖3c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模式三的一電路圖;
圖3d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模式四的一電路圖;
圖3e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模式五的一電路圖;
圖3f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模式六的一電路圖;
圖3g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模式七的一電路圖;
圖3h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模式八的一電路圖;
圖3i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模式九的一電路圖;
圖3j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模式十的一電路圖;
圖4是該較佳實施例的第一種模擬圖;
圖5是該較佳實施例的第二種模擬圖;及
圖6是該較佳實施例的第三種模擬圖。
C1 ...第一分壓電容
C2 ...第二分壓電容
Q1 ...第一開關
Q2 ...第二開關
DP ...旁路二極體
Lr ...共振電感
T1 ...第一變壓器
T2 ...第二變壓器
LP1 ...初級側繞組
LP2 ...次級側繞組
D1 ~D4 ...第一至第四二極體
L1 ...第一輸出電感
L2 ...第二輸出電感
CO ...輸出電容
vin ...輸入電壓
vo ...輸出電壓

Claims (8)

  1. 一種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包含:一第一分壓電容,具有一接收一輸入電壓的正極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二分壓電容,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分壓電容之第二端的第一端,及一接收該輸入電壓的負極的第二端;一第一開關,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分壓電容之第一端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該第一開關受控制以切換於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一第二開關,具有一第一端,及一電連接於該第二分壓電容之第二端的第二端,且該第二開關受控制以切換於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一旁路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之第一端的陽極及一電連接於該第一開關之第二端的陰極;第一及第二變壓器,每一變壓器具有一個初級側繞組和一個次級側繞組,且每一側電感皆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該第一變壓器的初級側繞組的第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一開關之第一端,該第二變壓器的初級側繞組的第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的初級側繞組的第二端,該第二變壓器的初級側繞組的第二端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之第一端,該第二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二端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二端;一共振電感,電連接於該第一分壓電容的第二端與該第一變壓器的初級側繞組的第二端之間;一第一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一端的陽極,及一陰極;一第二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二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一端的陽極,及一陰極;一第三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二端的陽極,及一電連接於該第一二極體之陰極的陰極;一第四二極體,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二端的陽極,及一電連接於該第二二極體之陰極的陰極;一第一輸出電感,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二極體之陰極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二輸出電感,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二二極體之陰極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輸出電容,電連接於該第一輸出電感的第二端與該第一變壓器的次級側繞組的第二端之間,用於提供一輸出電壓。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其中,該第一及第二變壓器的匝數比相等。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其中,每一次級側繞組的第一端是極性點端,每一次級側繞組的第二端是非極性點端。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其中,每一初級側繞組的第一端是極性點端,每一初級側繞組的第二端是非極性點端。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其中,該第一開關是一N型功率半導體電晶體,且該第一開關的第一端是汲極,該第一開關的第二端是源極。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其中,該第二開關是一N型功率半導體電晶體,且該第二開關的第一端是汲極,該第二開關的第二端是源極。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其中,該第一及第二開關的導通期間沒有重疊。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零電壓切換電源轉換器,其中,該第一及第二輸出電感的電感值相等。
TW101114365A 2012-04-23 2012-04-23 Zero voltage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TWI4390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4365A TWI439034B (zh) 2012-04-23 2012-04-23 Zero voltage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4365A TWI439034B (zh) 2012-04-23 2012-04-23 Zero voltage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5128A TW201345128A (zh) 2013-11-01
TWI439034B true TWI439034B (zh) 2014-05-21

Family

ID=49990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4365A TWI439034B (zh) 2012-04-23 2012-04-23 Zero voltage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3903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2127B (zh) * 2016-08-26 2017-02-21 崑山科技大學 串聯輸入並聯輸出零電壓切換順向式高降壓轉換器
TWI580167B (zh) * 2016-08-18 2017-04-21 單級降壓轉換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0167B (zh) * 2016-08-18 2017-04-21 單級降壓轉換器
TWI572127B (zh) * 2016-08-26 2017-02-21 崑山科技大學 串聯輸入並聯輸出零電壓切換順向式高降壓轉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5128A (zh) 2013-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sieh et al. Novel high step-up DC–DC converter with coupled-inductor and switched-capacitor techniques for a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
TWI382642B (zh) Resonant circuit with narrow operating frequency band and resonant power converter
TWI596880B (zh) 準諧振半橋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TWI569565B (zh) Staggered high boost DC converter
TWI489750B (zh) 高效率可逆式單輸入多輸出直流轉換器
TWI580166B (zh) 交錯式升壓轉換器
TWI538369B (zh) 具漏感能量回收之直流-直流返馳式轉換器
TWI520472B (zh) High efficiency wide range of output voltage of the DC power boost circuit
CN109586583B (zh) 一种软开关电流馈推挽式直流-直流变换器
TW201914194A (zh) 高升壓轉換器
TWI439034B (zh) Zero voltage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JP2013110832A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CN109639132B (zh) 一种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
TW201608807A (zh) 單級高降壓比直流-直流轉換器
TWI441435B (zh) Low voltage stress DC converter
RU2396685C1 (ru)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напряжения с индуктивно связанными рекуперационными цепями
TWI501527B (zh) 單輔助開關之交錯式高升壓比柔切式轉換器
Zhao et al. Active clamp boost converter with switched capacitor and coupled inductor
CN112803772B (zh) 基于开关电容和隔离变压器的混合型高增益直流变换器
TWI441430B (zh) 具漏感能量回收高升壓直流-直流轉換系統
KR102413600B1 (ko) 자기구동 동기 스위치를 이용한 비절연 고전압 출력 dc-dc 컨버터
TWI694667B (zh) 高升壓轉換器
Chen et al. A novel interleaved LLC resonant converter
TWI587618B (zh) High buck converter
TWI658684B (zh) High buck conver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