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5562B -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5562B
TWI425562B TW100120186A TW100120186A TWI425562B TW I425562 B TWI425562 B TW I425562B TW 100120186 A TW100120186 A TW 100120186A TW 100120186 A TW100120186 A TW 100120186A TW I425562 B TWI425562 B TW I42556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nanotube
layer
touch screen
nanotube layer
adhes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0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50801A (en
Inventor
Jia Shyong Cheng
Hung Yi Hung
Jeah Sheng Wu
Original Assignee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TW1001201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25562B/zh
Priority to US13/339,681 priority patent/US8883248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250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508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55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556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conductive element covering the whole sensing surface, e.g. by sensing the electrical current flowing at the corn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基於奈米碳管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近年來,伴隨著移動電話與觸摸導航系統等各種電子設備的高性能化和多樣化的發展,在液晶等顯示設備的前面安裝透光性的觸摸屏的電子設備逐步增加。這樣的電子設備的使用者通過觸摸屏,一邊對位於觸摸屏背面的顯示設備的顯示內容進行視覺確認,一邊利用手指或觸控筆等按壓觸摸屏來進行操作。由此,可以操作電子設備的各種功能。
按照觸摸屏的工作原理和傳輸介質的不同,目前的觸摸屏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電阻式、電容式、紅外線式以及表面聲波式。其中電容式觸摸屏和電阻式觸摸屏的應用比較廣泛。
先前技術中的電容式和電阻式觸摸屏通常包括至少一個作為透明導電層的銦錫氧化物層(ITO層)。然而,ITO層作為透明導電層通常採用離子束濺射或蒸鍍等工藝製備,在製備的過程,需要較高的真空環境及需要加熱到200℃~300℃,故,使得ITO層的製備成本較高。此外,先前製備觸摸屏的方法中去通常先鐳射刻蝕除部分ITO層再絲網列印導電線路。由於鐳射刻蝕和絲網列印導電線路各需一個對位光罩,故,製備成本較高,而且兩個不同的對 位光罩所造到的公差較大,故,增加了製備工藝的難度。
有鑒於此,提供一種製備成本低,且工藝簡單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實為必要。
一種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絕緣基底,該絕緣基底的一表面定義一觸控區域和一走線區域;在所述絕緣基底的所述表面形成一黏膠層;在所述黏膠層表面形成一奈米碳管層,並固化所述黏膠層;在所述奈米碳管層表面形成電極和導電線路;以及去除位於走線區域暴露的奈米碳管層。
與先前技術相比較,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具有以下優點:第一,由於奈米碳管層比ITO層的製備工藝簡單,從而降低了製備成本。第二,由於先在奈米碳管層表面形成電極和導電線路,再去除位於走線區域暴露的奈米碳管層,故,電極和導電線路覆蓋的部分奈米碳管層被保留,並與電極和導電線路形成複合結構。
10‧‧‧觸摸屏面板
10A‧‧‧觸控區域
10B‧‧‧走線區域
12‧‧‧絕緣基底
120‧‧‧目標區域
122‧‧‧走線目標區域
124‧‧‧觸控目標區域
13‧‧‧黏膠層
14‧‧‧透明導電層
15‧‧‧奈米碳管線
16‧‧‧電極
17‧‧‧鐳射
18‧‧‧導電線路
19‧‧‧奈米碳管層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觸摸屏面板的俯視圖。
圖2為圖1的觸摸屏面板沿線II-II的剖面圖。
圖3為圖1的觸摸屏面板中的透明導電層的掃描電鏡照片。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製備單個觸摸屏面板的工藝流程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製備複數個觸摸屏面板的工藝流程圖。
圖6為圖5的工藝流程圖的步驟一的俯視圖。
圖7為圖5的工藝流程圖的步驟三的俯視圖。
圖8為圖5的工藝流程圖的步驟四的俯視圖。
圖9為圖5的工藝流程圖的步驟六的俯視圖。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提供的觸摸屏面板及其製備方法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及圖2,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摸屏面板10,該觸摸屏面板10包括一絕緣基底12,一黏膠層13,一透明導電層14,至少一電極16,以及一導電線路18。
所述觸摸屏面板10定義有兩個區域:一觸控區域10A與一走線區域10B。所述觸控區域10A為所述觸摸屏面板10可被觸碰實現觸控功能的區域,所述走線區域10B為所述觸摸屏面板10內導電線路18的設置區域。所述走線區域10B為觸摸屏面板10靠近邊緣的較小面積的區域,其可以位於觸控區域10A的至少一側。所述觸控區域10A為包括觸摸屏面板10中心區域的較大面積的區域。所述走線區域10B通常位於所述觸控區域10A的週邊。所述觸控區域10A與走線區域10B的位置關係不限,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以下給出當所述觸摸屏面板10為矩形時,觸控區域10A與走線區域10B的幾種位置關係。本實施例中,所述觸控區域10A為觸摸屏面板10的中心區域,所述走線區域10B環繞觸控區域10A。所述觸控區域10A的形狀與觸摸屏面板10的形狀相同且面積小於觸摸屏面板10的面積,所述走線區域10B為觸控區域10A以外的其他區域。
所述黏膠層13設置於絕緣基底12的一表面。所述透明導電層14以及導電線路18分別設置於黏膠層13的一表面。所述電極16設置於透明導電層14表面。其中,所述透明導電層14僅設置於絕緣基底12位於觸控區域10A的表面。所述導電線路18僅設置於絕緣基底12位於走線區域10B的表面。所述電極16設置於所述透明導電層14至少一側邊,並與導電線路18以及透明導電層14分別電連接。所述導電線路18將該透明導電層14與一外接電路(圖未示)電連接。由於本發明的透明導電層14僅設置於絕緣基底12位於觸控區域10A的表面,而導電線路18僅設置於絕緣基底12位於走線區域10B的表面,即,透明導電層14與導電線路18沒有交疊的部分,故,當觸控筆或手指觸碰到走線區域10B時,不會在導電線路18和透明導電層14之間產生電容干擾信號,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觸摸屏的準確度。
所述絕緣基底12為一曲面型或平面型的結構。該絕緣基底12具有適當的透明度,且主要起支撐的作用。該絕緣基底12由玻璃、石英、金剛石或塑膠等硬性材料或柔性材料形成。具體地,所述柔性材料可選擇為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烯(PE)、聚醯亞胺(PI)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材料,或聚醚碸(PES)、纖維素酯、聚氯乙烯(PVC)、苯並環丁烯(BCB)或丙烯酸樹脂等材料。本實施例中,所述絕緣基底12為一平面型的結構,該絕緣基底12為柔性聚碳酸酯(PC)。可以理解,形成所述絕緣基底12的材料並不限於上述列舉的材料,只要能使絕緣基底12起到支撐的作用,並具有適當的透明度即可。
所述透明導電層14包括一奈米碳管層。所述奈米碳管層由若干奈 米碳管組成,該奈米碳管層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於該奈米碳管層的表面。所述奈米碳管層的厚度不限,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所述奈米碳管層的厚度為0.5奈米~100微米;優選地,該奈米碳管層的厚度為100奈米~200奈米。由於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均勻分佈且具有很好的柔韌性,使得該奈米碳管層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可以彎曲折疊成任意形狀而不易破裂。本實施例中,所述透明導電層14僅為一奈米碳管層。
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包括單壁奈米碳管、雙壁奈米碳管及多壁奈米碳管中的一種或複數種。所述單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0.5奈米~50奈米,雙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0奈米~50奈米,多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5奈米~50奈米。所述奈米碳管的長度大於50微米。優選地,該奈米碳管的長度優選為200微米~900微米。
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無序或有序排列。所謂無序排列指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無規則。所謂有序排列指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有規則。具體地,當奈米碳管層包括無序排列的奈米碳管時,奈米碳管相互纏繞或者各向同性排列;當奈米碳管層包括有序排列的奈米碳管時,奈米碳管沿一個方向或者複數個方向擇優取向排列。所謂“擇優取向”指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大多數奈米碳管在一個方向或幾個方向上具有較大的取向幾率;即,該奈米碳管層中的大多數奈米碳管的軸向基本沿同一方向或幾個方向延伸。所述奈米碳管層之中的相鄰的奈米碳管之間具有間隙,從而在奈米碳管層中形成複數個間隙。
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至少一奈米碳管膜。當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膜時,該奈米碳管膜可以基本平行無間隙共面設 置或層疊設置。請參閱圖3,所述奈米碳管膜為一由若干奈米碳管組成的自支撐結構。所述若干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該奈米碳管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而且,所述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於奈米碳管膜的表面。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多數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Van Der Waals)力首尾相連。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數奈米碳管中每一奈米碳管與在延伸方向上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當然,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存在少數隨機排列的奈米碳管,這些奈米碳管不會對奈米碳管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取向排列構成明顯影響。所述奈米碳管膜不需要大面積的載體支撐,而只要相對兩邊提供支撐力即能整體上懸空而保持自身膜狀狀態,即將該奈米碳管膜置於(或固定於)間隔設置的兩個支撐體上時,位於兩個支撐體之間的奈米碳管膜能夠懸空保持自身膜狀狀態。
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數奈米碳管,並非絕對的直線狀,可以適當的彎曲;或者並非完全按照延伸方向上排列,可以適當的偏離延伸方向。故,不能排除奈米碳管膜的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數奈米碳管中並列的奈米碳管之間可能存在部分接觸。
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膜包括複數個連續且定向排列的奈米碳管片段。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段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每一奈米碳管片段包括複數個相互平行的奈米碳管,該複數個相互平行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緊密結合。該奈米碳管片段具有任意的長度、厚度、均勻性及形狀。該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沿同一方 向擇優取向排列。
所述奈米碳管膜可通過從奈米碳管陣列直接拉取獲得。可以理解,通過將複數個奈米碳管膜平行且無間隙共面鋪設或/和層疊鋪設,可以製備不同面積與厚度的奈米碳管層。每個奈米碳管膜的厚度可為0.5奈米~100微米。當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個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膜時,相鄰的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形成一夾角α,0°≦α≦90°。
所述奈米碳管膜可通過從奈米碳管陣列直接拉取獲得。具體地,首先於石英或晶圓或其他材質之基板上長出奈米碳管陣列,例如使用化學氣相沈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方法;接著,以拉伸技術將奈米碳管逐一從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出而形成。這些奈米碳管藉由凡得瓦力而得以首尾相連,形成具一定方向性且大致平行排列的導電細長結構。所形成的奈米碳管膜會在拉伸的方向具最小的電阻抗,而在垂直於拉伸方向具最大的電阻抗,因而具備電阻抗異向性。所述奈米碳管拉膜的結構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范守善等人於2007年2月12日申請的,於2010年7月11公告的第I327177號台灣公告專利申請“奈米碳管薄膜結構及其製備方法”,申請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節省篇幅,僅引用此,但上述申請所有技術揭露也應視為本發明申請技術揭露的一部分。
所述黏膠層13為透明的。所述黏膠層13的作用為了使所述奈米碳管層更好地黏附於所述絕緣基底12的表面。所述奈米碳管層通過所述黏膠層13固定於絕緣基底12表面,且部分包埋於所述黏膠層13中,部分暴露於黏膠層13外。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層中 的大多數奈米碳管部分表面包埋於黏膠層13中,部分表面暴露於黏膠層13外。所述黏膠層13為透明的,該黏膠層13的材料為具有低熔點的熱塑膠或UV(Ultraviolet Rays)膠,如PVC或PMMA等。所述黏膠層13的厚度為1奈米~500微米;優選地,所述黏膠層13的厚度為1微米~2微米。本實施例中,所述黏膠層13的材料為UV膠,該黏膠層13的厚度約為1.5微米。
所述電極16設置於所述透明導電層14表面,且位於透明導電層14的至少一側邊。所述電極16的設置位置與採用該觸摸屏面板10的觸摸屏的觸控原理與觸控點偵測方法有關,所述電極16的個數與該觸摸屏面板10的面積與觸控解析度有關,可以根據實際應用情形選擇。當觸摸屏面板10的面積越大,解析度要求越高時,所述電極16的個數越多。反之亦然。本實施例中,所述觸摸屏面板10包括六個電極16,且該六個電極16間隔設置於透明導電層14一側。所述電極16設置於奈米碳管層表面以將部分奈米碳管層覆蓋。 所述電極16與覆蓋的奈米碳管層形成複合結構。所述電極16的材料為金屬、導電漿料或ITO等其他導電材料,只要確保該電極16能導電即可。所述電極16可以通過刻蝕導電薄膜,如金屬薄膜或氧化銦錫薄膜製備,也可以通過絲網列印法製備。
所述導電線路18包括複數個導線,其材料可以為金屬、導電漿料或ITO等其他導電材料。所述導電線路18可以通過刻蝕導電薄膜,如金屬薄膜或氧化銦錫薄膜製備,也可以通過絲網列印法製備。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極16和導電線路18均為導電漿料,且所述電極16和導電線路18通過絲網列印導電漿料一體形成。該導電漿料的成分包括金屬粉、低熔點玻璃粉和黏結劑。其中,該金屬粉 優選為銀粉,該黏結劑優選為松油醇或乙基纖維素。該導電漿料中,金屬粉的重量比為50%~90%,低熔點玻璃粉的重量比為2%~10%,黏結劑的重量比為8%~40%。
進一步,所述觸摸屏面板10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線15。所述奈米碳管線15設置於導電線路18與黏膠層13之間。所述奈米碳管線15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其結構與上述作為透明導電層14的奈米碳管層的結構相同。此處奈米碳管線15即為寬度較窄,長徑比較大的奈米碳管層。所述奈米碳管線15與作為透明導電層14的奈米碳管層為一體結構,即奈米碳管線15為作為透明導電層14的奈米碳管層的延伸部分。所述奈米碳管線15中的奈米碳管部分包覆於黏膠層13之間,部分包覆於導電線路18中,以與導電線路18形成複合結構。該結構使得導電線路18與絕緣基底12的結合更加牢固。而且,由於奈米碳管優良的導電性,使得導電線路18的導電性增強。由於所述奈米碳管線15與作為透明導電層14的奈米碳管層為一體結構,從而提高了導電線路18與透明導電層14之間的電性接觸。請進一步參見一下關於觸摸屏面板10的製備方法理解所述透明導電層14、電極16以及導電線路18的結構和位置關係。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觸摸屏具有以下優點:第一,奈米碳管具有優異的力學特性使得奈米碳管層具有良好的韌性及機械強度,且耐彎折,故採用奈米碳管層作為透明導電層,可以相應的提高觸摸屏的耐用性;進而提高使用該觸摸屏的顯示裝置的耐用性;第二,由於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個均勻分佈的奈米碳管,故,該奈米碳管層也具有均勻的阻值分佈,故,採用該奈米碳管層作為透明導電層可以相應的提高觸摸屏的靈敏度及精確度;第三,由於 奈米碳管層僅設置於絕緣基底位於觸控區域的表面,而導電線路僅設置於絕緣基底位於走線區域的表面,即,奈米碳管層與導電線路沒有交疊的部分,故,當觸控筆或手指觸碰到走線區域時,不會在導電線路和奈米碳管層之間產生電容干擾信號,從而提高了觸摸屏的準確度;第四,由於奈米碳管線與導電線路形成複合結構,故,使得導電線路的導電性增強;第五,由於所述奈米碳管線與作為透明導電層的奈米碳管層為一體結構,從而提高了導電線路與透明導電層之間的電性接觸。
請參閱圖4,本發明實施例進一步提供一種一次製備單個觸摸屏面板10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提供一絕緣基底12,該絕緣基底12的一表面設定一觸控區域10A和一走線區域10B。
本實施例中,所述絕緣基底12為一PET膜。
步驟二,在所述絕緣基底12的所述表面形成一黏膠層13。
所述形成一黏膠層13的方法可以為旋塗法、噴塗法、刷塗等。本實施例中,所述黏膠層13為一厚度約為1.5微米的UV膠層,其通過塗敷的方法形成於PET膜整個表面,如旋塗法、噴塗法、或刷塗法。
步驟三,在所述黏膠層13表面形成一奈米碳管層19,並固化所述黏膠層13,以將奈米碳管層19固定。
所述奈米碳管層可以通過列印、沈積或直接鋪設等方法形成於黏膠層13表面。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層19為一具有自支撐作用的奈米碳管膜,其可以直接鋪設於整個黏膠層13表面。當奈米 碳管層19形成於黏膠層13表面後奈米碳管層19會部分浸潤到黏膠層13中,且通過黏結力與黏膠層13結合。優選地,所述奈米碳管層19中的奈米碳管部分浸潤到黏膠層13中,部分暴露於黏膠層13外。
所述固化黏膠層13的方法與黏膠層13材料有關,需要根據黏膠層13的材料選擇。由於奈米碳管層19浸潤到黏膠層13中,故,該步驟中奈米碳管層19會在黏膠層13固化的過程中被固定。本實施例中,通過紫外光照射的方法使UV膠固化。所述紫外光照射的時間為2秒~30秒。本實施例中,所述紫外光照射的時間為4秒。
步驟四,在所述奈米碳管層19表面形成電極16和導電線路18。
所述電極16和導電線路18可以通過絲網列印法、化學氣相沈積、磁控濺射等方法製備。所述電極16形成於奈米碳管層19位於觸控區域10A的表面,而導電線路18形成於奈米碳管層19位於走線區域10B的表面。該步驟中,所述電極16和導電線路18覆蓋部分奈米碳管層19,且與該部分覆蓋的奈米碳管層19形成複合結構。由於奈米碳管層19的奈米碳管之間具有間隙,故,電極16和導電線路18的材料會滲透到奈米碳管層19的間隙內,並與奈米碳管結合。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極16和導電線路18通過絲網列印導電漿料一體形成。該導電漿料烘乾之前,會與覆蓋的部分奈米碳管層19相互浸潤形成複合結構,並在烘乾過程中將該部分奈米碳管層19包覆固定。
步驟五,去除位於走線區域10B暴露的奈米碳管層19。
所述去除位於走線區域10B暴露的的奈米碳管層19的方法可以為 鐳射刻蝕、粒子束刻蝕或電子束光刻等。所述導電線路18可以作為去除位於走線區域10B暴露的的奈米碳管層19時所需的對位光罩。
本實施例中,通過電腦控制鐳射17移動路徑,以去除位於走線區域10B暴露的奈米碳管層19,從而保留除位於觸控區域10A的奈米碳管層19作為透明導電層14。同時,位於走線區域10B且被導電線路18覆蓋的部分奈米碳管層19也被保留從而形成奈米碳管線15。該奈米碳管線15與導電線路18形成複合結構。
可以理解,所述絲網列印的導電線路18可作為鐳射17刻蝕時所需的對位光罩(mark)。由於走線區域10B的部分奈米碳管層19被導電線路18覆蓋,故,該部分奈米碳管層19被保留。此制程稱為“self alignment”,可以簡化製備工藝。如果選擇先鐳射17刻蝕,再形成導電線路18的制程,則鐳射17刻蝕和絲網列印導電線路18各需一個對位光罩。由於兩個不同的對位光罩所造到的公差較大,故,增加了製備工藝的難度。進一步,先鐳射17刻蝕,再形成導電線路18的制程中需要先使鐳射17刻蝕後的黏膠層13平坦化,然後才能絲網列印導電線路18。而本實施例的制程避免了使其平坦化的步驟,既可以簡化製備工藝,又可以降低製備成本。
可以理解,通過在本實施例製備的觸摸屏面板10的表面設置一光學透明膠層(OCA Layer)以及一蓋板(Cover Lens),從而覆蓋上述透明導電層14、電極16以及導電線路18可以得到一觸摸屏。本發明提供的觸摸屏面板10也可以用於電容式單點觸摸屏、電容式多點觸摸屏、電阻式單點觸摸屏、電阻式多點觸摸屏等各種採用透明導電層結構的觸摸屏。
請參閱圖5,本發明實施例進一步提供一種一次製備複數個觸摸屏面板10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提供一絕緣基底12,該絕緣基底12的一表面包括複數個目標區域120,且每個目標區域120設定一觸控目標區域124和一走線目標區域122。
請進一步參閱圖6,所述複數個目標區域120的形狀與大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所述觸控目標區域124為所述絕緣基底12表面與所要製備的觸摸屏面板10的觸控區域10A相對應的區域。所述走線目標區域122為所述絕緣基底12表面與所要製備的觸摸屏面板10的走線區域10B相對應的區域。本實施例中,所述絕緣基底12為一平面型的結構,該絕緣基底12為柔性材料PET。本實施例將絕緣基底12平均分成3行3列的9份大小相同的目標區域120。所述觸控目標區域124為目標區域120的中心區域,所述走線目標區域122環繞觸控目標區域124。所述觸控目標區域124的形狀與目標區域120的形狀相同且面積小於目標區域120的面積,所述走線目標區域122為觸控目標區域124以外的其他區域。
步驟二,在所述絕緣基底12的所述表面形成一黏膠層13。
所述黏膠層13為透明的。所述形成一黏膠層13的方法可以為旋塗法、噴塗法、刷塗等。本實施例中,所述黏膠層13為一厚度約為1.5微米的UV膠層,其通過塗敷的方法形成於PET膜一表面。
步驟三,在所述黏膠層13的一表面形成一奈米碳管層19,並固化所述黏膠層13,以將的奈米碳管層19固定。
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層19為一具有自支撐作用的奈米碳管 膜,其可以直接鋪設於整個黏膠層13表面。可以理解,由於通過大板制程,一次製備複數個觸摸屏面板,故,從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出的單個奈米碳管膜的寬度可能小於黏膠層13的寬度。故,也可以將複數個奈米碳管膜平行無間隙設置以拼成一個面積較大的奈米碳管層19。優選地,使相鄰兩個奈米碳管膜的拼接線與相鄰兩行或兩列目標區域120的中間切割線重合。
當奈米碳管層19形成於黏膠層13表面後奈米碳管層19會部分浸潤到黏膠層13中,且通過黏結力與黏膠層13結合。優選地,所述奈米碳管層19中的奈米碳管部分浸潤到黏膠層13中,部分暴露於黏膠層13外。
所述固化黏膠層13的方法與黏膠層13材料有關,需要根據黏膠層13的材料選擇。由於奈米碳管層19浸潤到黏膠層13中,故,該步驟中奈米碳管層19會在黏膠層13固化的過程中被固定。本實施例中,通過紫外光照射的方法使UV膠固化。所述紫外光照射的時間為4秒。
步驟四,在每個目標區域120內的奈米碳管層19表面形成電極16和導電線路18。
所述電極16和導電線路18可以通過絲網列印法、化學氣相沈積、磁控濺射等方法製備。請參閱圖8,所述電極16形成於奈米碳管層19位於觸控目標區域124的表面,而導電線路18形成於奈米碳管層19位於走線目標區域122的表面。
該步驟中,所述電極16和導電線路18覆蓋部分奈米碳管層19,且與該部分覆蓋的奈米碳管層19形成複合結構。由於奈米碳管層19 的奈米碳管之間具有間隙,故,電極16和導電線路18的材料會滲透到奈米碳管層19的間隙內,並與奈米碳管結合。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極16和導電線路18通過絲網列印導電漿料一體形成。該導電漿料烘乾之前,會與覆蓋的部分奈米碳管層19相互浸潤形成複合結構。
步驟五,去除位於走線目標區域122暴露的奈米碳管層19。
本實施例中,通過電腦控制鐳射17移動路徑,以去除位於走線目標區域122暴露的奈米碳管層19,從而保留除位於觸控目標區域124的奈米碳管層19作為透明導電層14。同時,位於走線目標區域122且被導電線路18覆蓋的部分奈米碳管層19也被保留形成奈米碳管線15。該奈米碳管線15與導電線路18形成複合結構。
步驟六,切割得到複數個觸摸屏面板10。
所述切割得到複數個觸摸屏面板10的步驟可以通過鐳射切割、機械切割等方法實現。本實施例中,通過機械切割將絕緣基底12的每個目標區域120分離,從而得到複數個觸摸屏面板10。具體地,先沿兩行或兩列目標區域120的中間切割線垂直於絕緣基底12厚度方向切割所述絕緣基底12,再沿兩個相鄰的目標區域120中間的切割線垂直於絕緣基底12厚度方向切割所述絕緣基底12,如此可以得到複數個觸摸屏面板10。
可以理解,所述切割得到複數個觸摸屏面板10的步驟前還可以在絕緣基底12的表面設置一光學透明膠層(OCA Layer)以及一蓋板(Cover Lens),以覆蓋所有透明導電層14、電極16以及導電線路18。然後,通過切割可以得到複數個觸摸屏。
可以理解,本發明提供的觸摸屏面板10可以適用於電容式單點觸摸屏、電容式多點觸摸屏、電阻式單點觸摸屏、電阻式多點觸摸屏等各種採用透明導電層結構的觸摸屏。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觸摸屏具有以下優點:第一,由於奈米碳管層比ITO層的製備工藝簡單,從而降低了製備成本。第二,由於先在奈米碳管層表面形成電極和導電線路,再去除位於走線區域暴露的奈米碳管層,故,電極和導電線路覆蓋的部分奈米碳管層被保留,並與電極和導電線路形成複合結構。第三,採用鐳射刻蝕去除位於走線區域暴露的奈米碳管層,導電線路可作為鐳射刻蝕時所需的對位光罩,從而簡化了製備工藝。第四,通過大板制程,一次製備複數個觸摸屏面板,簡化了工藝流程,提高了製備效率,降低了製備成本。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觸摸屏面板
10A‧‧‧觸控區域
10B‧‧‧走線區域
12‧‧‧絕緣基底
13‧‧‧黏膠層
14‧‧‧透明導電層
15‧‧‧奈米碳管線
16‧‧‧電極
17‧‧‧鐳射
18‧‧‧導電線路
19‧‧‧奈米碳管層

Claims (12)

  1. 一種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絕緣基底,該絕緣基底的一表面定義一觸控區域和一走線區域;在所述絕緣基底的所述表面形成一黏膠層;在所述黏膠層表面形成一奈米碳管層,並固化所述黏膠層;在所述奈米碳管層表面形成電極和導電線路,且該導電線路形成於奈米碳管層位於走線區域的表面;以及去除位於走線區域暴露的奈米碳管層,從而在所述導電線路與走線區域的黏膠層之間形成複數個奈米碳管線;所述位於觸控區域的奈米碳管層形成一透明導電層,且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線為作為透明導電層的奈米碳管層的延伸部分;所述奈米碳管線中的奈米碳管部分包覆於黏膠層之間,部分包覆於導電線路中與導電線路形成複合結構。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層通過列印法、沈積法或直接鋪設的方法形成。
  3.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在黏膠層的表面形成一奈米碳管層的步驟之後,該奈米碳管層部分浸潤到黏膠層中。
  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黏膠層的材料為UV膠,所述固化黏膠層的方法為紫外光照射法。
  5.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 電極和導電線路通過絲網列印法、化學氣相沈積法或磁控濺射法製備。
  6.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固化黏膠層的步驟之後,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部分浸潤到黏膠層中,部分暴露於黏膠層外。
  7. 如請求項第6項所述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電極形成於奈米碳管層位於觸控區域的表面。
  8.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電極與該電極覆蓋的部分奈米碳管層形成複合結構。
  9.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電極和導電線路通過絲網列印導電漿料一體形成。
  10. 如請求項第9項所述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導電漿料會與覆蓋的部分奈米碳管層相互浸潤形成複合結構。
  11.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去除位於走線區域暴露的的奈米碳管層的方法為鐳射刻蝕法、粒子束刻蝕法或電子束光刻法。
  12. 如請求項第11項所述的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導電線路作為去除位於走線區域暴露的的奈米碳管層時所需的對位光罩。
TW100120186A 2011-06-09 2011-06-09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TWI4255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20186A TWI425562B (zh) 2011-06-09 2011-06-09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US13/339,681 US8883248B2 (en) 2011-06-09 2011-12-29 Method for making touch pane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20186A TWI425562B (zh) 2011-06-09 2011-06-09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50801A TW201250801A (en) 2012-12-16
TWI425562B true TWI425562B (zh) 2014-02-01

Family

ID=47292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0186A TWI425562B (zh) 2011-06-09 2011-06-09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883248B2 (zh)
TW (1) TWI4255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47978B (zh) * 2011-06-09 2014-08-01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CN104423743B (zh) * 2013-09-02 2017-12-29 深圳市中深光电有限公司 触摸屏的制备方法
WO2015143331A1 (en) * 2014-03-21 2015-09-24 Research Now Group, Inc. Optimizing market research using mobile respondent observed activities determined from third party data sets
US20160026284A1 (en) * 2014-07-28 2016-01-28 Eturbotouch Technology Inc. Circuit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touch sensor panel
CN105094441B (zh) * 2015-08-20 2018-09-28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感测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36588A (en) * 2005-04-06 2006-10-16 Pan Jit Internat Inc Heating apparatus of thermal electric type touch control apparatus
CN101625617A (zh) * 2008-07-09 2010-01-13 清华大学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US20100271330A1 (en) * 2006-05-05 2010-10-28 Atmel Corporation Touch screen element
TW201113583A (en) * 2009-10-09 2011-04-16 Innolux Display Corp Capacitive touch pan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8981B1 (en) 2001-06-20 2002-12-0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touch screen panel
JP2006513557A (ja) 2002-05-21 2006-04-20 エイコス・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被覆物をパターン化する方法および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配線
US20050046622A1 (en) 2003-08-26 2005-03-03 Akira Nakanishi Touch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7339579B2 (en) 2003-12-15 2008-03-0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Wiring harness and touch sensor incorporating same
US7358741B2 (en) 2004-05-25 2008-04-15 Alps Electric Co., Ltd Electrostatic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ordinate detection program
JP4332174B2 (ja) 2006-12-01 2009-09-1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199118B2 (en) 2007-08-14 2012-06-1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Touchscreen using both carbon nanoparticles and metal nanoparticles
CN101464763B (zh) 2007-12-21 2010-09-29 清华大学 触摸屏的制备方法
WO2010010838A1 (ja) 2008-07-25 2010-01-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透明電極および透明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01593066A (zh) 2009-06-22 2009-12-02 东莞市步步高教育电子产品有限公司 消除物体对电容感应式触摸板装置干扰的隔离方法
JP4926218B2 (ja) 2009-08-28 2012-05-09 京セラ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EP2491482B1 (en) 2009-10-23 2018-08-15 M-Solv Limited Capacitive touch panels
JP5300684B2 (ja) 2009-10-27 2013-09-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ウェスト 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入力機能付き電気光学装置
CN102109917B (zh) * 2009-12-28 2013-01-09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备方法
TWI447978B (zh) * 2011-06-09 2014-08-01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36588A (en) * 2005-04-06 2006-10-16 Pan Jit Internat Inc Heating apparatus of thermal electric type touch control apparatus
US20100271330A1 (en) * 2006-05-05 2010-10-28 Atmel Corporation Touch screen element
CN101625617A (zh) * 2008-07-09 2010-01-13 清华大学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TW201113583A (en) * 2009-10-09 2011-04-16 Innolux Display Corp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83248B2 (en) 2014-11-11
US20120312777A1 (en) 2012-12-13
TW201250801A (en) 201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2555B (zh) 觸摸屏面板及其製備方法
JP6557382B2 (ja) グラフェン層を含むタッチスクリーン
TWI453634B (zh)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TWI457808B (zh) 觸摸屏
TWI485608B (zh) 觸控屏
TWI482076B (zh) 電阻式觸控屏
TW201421333A (zh) 電容式觸控屏
TW201250967A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screen
TWI428667B (zh)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TWI425562B (zh)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TWI447978B (zh)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CN102819341B (zh) 触摸屏面板的制备方法
TWI448939B (zh) 觸摸屏面板
CN102645989B (zh) 触摸屏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02819337B (zh) 触摸屏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02819336A (zh) 触摸屏面板
TW201515989A (zh) 觸摸屏的製備方法
TWI502437B (zh) 觸摸屏的製備方法
TW201250800A (en) Touch panel
TWI511015B (zh) 觸摸屏的製備方法
TWI447481B (zh)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TWI483271B (zh) 觸控面板
TWI506751B (zh) 觸控面板
TWI442277B (zh) 觸控板的製備方法
TW201516775A (zh) 觸摸屏及其製備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