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0714B - 側光式背光模組及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側光式背光模組及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0714B
TWI410714B TW097136941A TW97136941A TWI410714B TW I410714 B TWI410714 B TW I410714B TW 097136941 A TW097136941 A TW 097136941A TW 97136941 A TW97136941 A TW 97136941A TW I410714 B TWI410714 B TW I4107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ncident side
emitting diode
light incident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36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13267A (en
Inventor
Yuchang Wu
Hsinwu Lin
Yahua Ko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0971369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10714B/zh
Priority to US12/501,713 priority patent/US20100072912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013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3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0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071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73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側光式背光模組及其操作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及其操作方法,且特別是一種側光式背光模組及其操作方法。
側光式背光模組的操作原理,係經由導光板將側光源的光線導引成平面光源,來確保亮度的均勻性。側光式背光模組常用的背光源例如有冷陰極螢光燈以及發光二極體等。雖然目前係以冷陰極螢光燈為主流,然而對發光二極體的需求卻與日增加。相較於冷陰極螢光燈,發光二極體具有體積小、壽命長、驅動電壓低、耗電量少以及耐震性佳等優點。
一般而言,在側光式背光模組中,通常利用印刷電路板搭配發光二極體組裝成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採用等間距之排列方式,配置在導光板的側面。
如此,會造成不同位置之功率密度與散熱能力差異,而造成溫度不均或溫度過高的問題,不但會影響光學品質,造成導光板翹曲現象,亦容易造成產品與其他元件的信賴性問題。
有鑑於此,需要一種新的側光式背光模組及其操作方法。
本發明之一技術樣態是在提供一種側光式背光模組,可防止溫度不均的問題。
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一種側光式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以及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導光板包含入光側面。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入光側面上,且每兩相鄰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相隔一間距,其中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係採用不等間距排列。藉此,可防止溫度不均的問題,不會影響光學品質,並可防止導光板翹曲現象。
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一種側光式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多個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多個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多個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以及多個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導光板包含第一入光側面、第二入光側面、第三入光側面以及第四入光側面,其中第一入光側面相對第二入光側面,第三入光側面相對第四入光側面,第一入光側面連接第三、第四入光側面,第二入光側面連接第三、第四入光側面。這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第一入光側面上,且每兩相鄰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相隔第一間距,在這些第一間距中,位於第一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者為最小的第一間距。這些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第二入光側面上,且每兩相鄰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相隔第二間距,在這些第二間距中,位於第二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者為最小的第二間距。這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第三入光側面上,且每兩相鄰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相隔第三間距,在這些第三間距中,位於第三入光側面之中央位 置者為最小的第三間距。這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第四入光側面上,且每兩相鄰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相隔第四間距,在這些第四間距中,位於第四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者為最小的第四間距。藉此,可防止溫度不均的問題,不會影響光學品質,並可防止導光板翹曲現象。
本發明另一技術樣態是在提供一種側光式背光模組之操作方法,可防止溫度不均的問題。
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一種操作方法適用於側光式背光模組,側光式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以及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導光板具有入光側面,其中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入光側面上,此操作方法包含:驅動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藉以使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的功率不一致。藉此,可防止溫度不均的問題,不會影響光學品質,並可防止導光板翹曲現象。
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一種操作方法適用於側光式背光模組,側光式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多個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多個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多個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以及多個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其中導光板包含第一入光側面、第二入光側面、第三入光側面以及第四入光側面,其中第一入光側面相對第二入光側面,第三入光側面相對第四入光側面,第一入光側面連接第三、第四入光側面,第二入光側面連接第三、第四入光側面,這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第一入光側面上,這些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第二入光側面上,這些第三發光二極 體光源,配置於第三入光側面上,這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第四入光側面上,此操作方法,包含:驅動這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藉以使這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這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及這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的功率不一致。藉此,可防止溫度不均的問題,不會影響光學品質,並可防止導光板翹曲現象。
以下將以各種實施例,對上述之說明以及接下來的實施方式做詳細的描述,並對本發明進行更進一步的解釋。
為了使本發明之敘述更加詳盡與完備,可參照所附圖式及以下所述各種實施例,圖式中相同之號碼代表相同或相似之元件。另一方面,眾所週知的元件與步驟並未描述於實施例中,以避免造成本發明不必要的限制。
本發明一實施態樣是一種側光式背光模組。此側光式背光模組可廣泛地運用在顯示器上,或是運用在其他相似的技術環節。以下將搭配第1圖至第3圖來具體說明此側光式背光模組的實施方式。
一般而言,單側入光之側光式背光模組,其導光板的入光側面上的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係採用間距具排列。然而,這會造成導光板的入側光面上的溫度不均。
有鑑於此,請參照第1圖,第1圖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側光式背光模組的示意圖。如圖所示,側光式 背光模組100包含導光板110以及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120。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10包含導光板包含入光側面112。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120配置於入光側面112上,每兩相鄰發光二極體光源120之間相隔一段間距161-163。值得住意的是,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120係採用不等間距排列。
根據以上實施例,不等間距排列的發光二極體光源120,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上的溫度不均。
請繼續參照第1圖,如圖所示,這些間距中位於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者為最大的間距161。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之中央位置溫度過高。
請繼續參照第1圖,如圖所示,這些間距中位於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者為最小的間距163。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之側邊位置的溫度低於中央位置的溫度。
請繼續參照第1圖,如圖所示,這些間距161-163係沿著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變小。換言之,間距161大於間距162,間距162大於間距163。藉此,可有效地使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的溫度均勻分佈。
另外,在第1圖中,每一個發光二極體光源120所輸出的功率可相等。或者,可視實際應用來調整發光二極體光源120所輸出的功率。
請參照第2圖,第2圖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 種側光式背光模組的示意圖。如圖所示,側光式背光模組200包含導光板110以及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120。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10包含導光板包含一入光側面112。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120配置於入光側面112上,每兩相鄰發光二極體光源120之間相隔一段間距。值得住意的是,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120係採用不等間距排列。
根據以上實施例,不等間距排列的發光二極體光源120,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上的溫度不均。
請繼續參照第2圖,如圖所示,這些多個間距中位於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者為最小的間距261。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之中央位置的溫度低於側邊位置的溫度。
請繼續參照第2圖,如圖所示,這些間距中位於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者為最大的間距263。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之側邊位置溫度過高。
請繼續參照第2圖,如圖所示,這些間距261-263係沿著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變大。換言之,間距263大於間距262,間距262大於間距261。
另外,在第2圖中,每一個發光二極體光源120所輸出的功率係不相等。藉此,依照第2圖中發光二極體光源120的排列方式,搭配輸出的功率不等的驅動方式,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的溫度均勻分佈。
請參照第3圖,第3圖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 種側光式背光模組的示意圖。如圖所示,側光式背光模組300包含導光板110、多個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221、多個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222、多個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223以及多個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224。
在第3圖中,導光板210包含第一入光側面211、第二入光側面212、第三入光側面213以及第四入光側面214。第一入光側面211相對第二入光側面212,第三入光側面213相對第四入光側面214,第一入光側面211連接第三入光側面213與第四入光側面214,第二入光側面212連接第三入光側面213與第四入光側面214。
請繼續參照第3圖,如圖所示,多個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221配置於第一入光側面211上,且每兩相鄰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221之間相隔第一間距311-313。在這些第一間距中311-313,位於第一入光側面211之中央位置者為最小的第一間距311。多個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222配置於第二入光側面212上,且每兩相鄰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222之間相隔第二間距。在這些第二間距321-323中,位於第二入光側面212之中央位置者為最小的第二間距321。多個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223配置於第三入光側面213上,且每兩相鄰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223之間相隔第三間距331-333。在這些第三間距331-332中,位於第三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者為最小的第三間距331。多個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224配置於第四入光側面214上,且每兩相鄰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224之間相隔第四間距341-343。在 這些第四間距341-342中,位於第四入光側面214之中央位置者為最小的第四間距341。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210的每一入側光面211-214之中央位置的溫度低於側邊位置的溫度。
請繼續參照第3圖,如圖所示,最小的第一間距311等於最小的第二間距321,最小的第三間距331等於最小的第四間距341。藉此,使得導光板110之每兩相對入側光面的溫度分佈均勻對稱。
請繼續參照第3圖,如圖所示,這些第一間距311-313中,位於第一入光側面211之側邊位置者為最大的第一間距313。這些第二間距321-323中,位於第二入光側面212之側邊位置者為最大的第二間距323,這些第三間距331-332中,位於第三入光側面231之側邊位置者為最大的第三間距332。這些第四間距341-342中,位於第四入光側面241之側邊位置者為最大的第四間距342。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210的每一入側光面211-214之側邊位置的溫度過高。
請繼續參照第3圖,如圖所示,最大的第一間距313等於最大的第二間距323,最大的第三間距332等於最大的第四間距342。藉此,使得導光板110之每兩相對入側光面的溫度分佈均勻對稱。
請繼續參照第3圖,如圖所示,這些第一間距311-313係沿著第一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變大,這些第二間距321-323係沿著第二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 邊位置依序變大,這些第三間距331-332係沿著第三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變大,這些第四間距341-342係沿著第四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變大。藉此,可有效地使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的溫度均勻分佈。
在第3圖中,每一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221-224所輸出的功率係相等。或者,可視實際應用來調整發光二極體光源221-224所輸出的功率。
本發明另一實施態樣是一種側光式背光模組的操作方法。此操作方法可廣泛地運用在顯示器上,或是運用在其他相似的技術環節。以下將搭配第4圖和第5圖來具體說明此操作方法的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4圖,第4圖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適用於側光式背光模組的操作方法的示意圖。如圖所示,側光式背光模組400包含導光板110以及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導光板110具有入光側面112,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121-124配置於入光側面211上。此操作方法包含:驅動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121-124,藉以令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121-124的功率不一致。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上的溫度不均。
為了使驅動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121-124之敘述更加詳盡與完備,以下將以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來具體說明令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121-124的亮度不均之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中,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多個可調電流,並將這些可調電流輸入至上述之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121-124,其中位於入光側面412之中央位置的發光二極體光源121接收到最小的可調電流。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之中央位置因功率消耗過度集中,導致溫度過高。
另外,位於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的發光二極體光源124接收到最大的可調電流。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之側邊位置的溫度低於中央位置的溫度。
另外,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到的多個可調電流是沿著入光側面412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換言之,發光二極體光源121所接收到的可調電流小於發光二極體光源122所接收到的可調電流,發光二極體光源122所接收到的可調電流小於發光二極體光源123所接收到的可調電流,發光二極體光源123所接收到的可調電流小於發光二極體光源124所接收到的可調電流。藉此,可有效地使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因功率消耗與散熱能力達到平衡,而使得入光側面112溫度均勻分佈。
第二實施例中,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多個脈波電流,並將這些脈波電流輸入至上述之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121-124,這些脈波電流的峰值係相等,其中每一脈波電流具有工作週期,位於入光側面112之中央位置的發光二極體光源121所接收的脈波電流具有最小的工作週期。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之中央位 置溫度過高。
另外,位於入光側面112之側邊位置的發光二極體光源124所接收的脈波電流具有最大的工作週期。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110的入側光面112之側邊位置的溫度低於中央位置的溫度。
另外,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121-124所接收到的多個脈波電流的工作週期是沿著入光側面412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換言之,發光二極體光源121所接收到之脈波電流的工作週期小於發光二極體光源122所接收到之脈波電流的工作週期;發光二極體光源122所接收到之脈波電流的工作週期小於發光二極體光源123所接收到之脈波電流的工作週期;發光二極體光源123所接收到之脈波電流的工作週期小於發光二極體光源124所接收到之脈波電流的工作週期。藉此,可有效地使導光板110的入光側面112的溫度均勻分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之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121-124可採用等間距排列。或者,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121-124可採用如第1圖或第2圖之排列方式。熟習此項技藝者,當視實際應用,選擇適合的排列方式。
請參照第5圖,第5圖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適用於側光式背光模組的操作方法的示意圖。如圖所示,側光式背光模組500包含導光板210、多個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1-514、多個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521-524、多個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1-533以及多個第四發光二極 體光源541-543。在第5圖中,導光板210包含第一入光側面211、第二入光側面212、第三入光側面213以及第四入光側面214。第一入光側面211相對第二入光側面212,第三入光側面213相對第四入光側面214,第一入光側面211連接第三入光側面213與第四入光側面214,第二入光側面212連接第三入光側面213與第四入光側面214。這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1-514配置於第一入光側面211上,這些個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521-524配置於第二入光側面212上,這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1-533配置於第三入光側面213上,這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541-543配置於第四入光側面214上。此操作方法包含:
驅動這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1-514、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521-524、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1-533、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541-543,藉以使這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1-514、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521-524、這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1-533及這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511-514的操作功率不均。
為了使驅動這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1-514、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521-524、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1-533、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541-543之敘述更加詳盡與完備,以下將以第三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來具體說明令這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1-514、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521-524、這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1-533及這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541-543的亮度不均之實施方式。
第三實施例中,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多個第一可調電流,並將這些第一可調電流輸入至這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1-514,其中位於第一入光側面211之中央位置的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1接收到最小的第一可調電流。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多個第二可調電流,並將這些第二可調電流輸入至這些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521-524,其中位於第二入光側面212之中央位置的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521接收到最小的第二可調電流。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多個第三可調電流,並將這些第三可調電流輸入至這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1-533,其中位於第三入光側面213之中央位置的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1接收到最小的第三可調電流。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多個第四可調電流,並將這些第四可調電流輸入至這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541-543,其中位於第四入光側面214之中央位置的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541接收到最小的第四可調電流。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210的入側光面211-214之中央位置溫度過高。
另外,位於第一入光側面211之側邊位置的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4接收到最大的可調電流。位於第二入光側面212之側邊位置的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524接收到最大的可調電流。位於第三入光側面213之側邊位置的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3接收到最大的可調電流。位於第四入光側面214之側邊位置的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543接收到最大的可調電流。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210的入光側 面211-214之側邊位置的溫度低於中央位置的溫度。
另外,這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1-514所接收到的這些第一可調電流是沿著第一入光側面211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這些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521-524所接收到的這些第二可調電流是沿著第二入光側面212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這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1-533所接收到的這些第三可調電流是沿著第三入光側面213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這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541-543所接收到的這些第四可調電流是沿著第四入光側面214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藉此,可有效地使導光板210的入光側面211-214的溫度均勻分佈。
第四實施例中,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多個第一脈波電流,並將這些第一脈波電流輸入至這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1-514,這些第一脈波電流的峰值係相等,其中每一第一脈波電流具有第一工作週期,位於第一入光側面211之中央位置的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1所接收的第一脈波電流具有最小的第一工作週期。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多個第二脈波電流,並將這些第二脈波電流輸入至這些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521-524,這些第二脈波電流的峰值係相等,其中每一第二脈波電流具有第二工作週期,位於第二入光側面522之中央位置的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521所接收的第二脈波電流具有最小的第二工作週期。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多個第三脈波電流,並將這些第三脈波電流輸入至這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1- 533,這些第三脈波電流的峰值係相等,其中每一第三脈波電流具有一第三工作週期,位於第三入光側面213之中央位置的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1所接收的第三脈波電流具有最小的第三工作週期。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多個第四脈波電流,並將這些第四脈波電流輸入至這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541-543,這些第四脈波電流的峰值係相等,其中每一第四脈波電流具有一第四工作週期,位於第四入光側面214之中央位置的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541所接收的第四脈波電流具有最小的第四工作週期。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210的入側光面211-214之中央位置溫度過高。
另外,位於第一入光側面211之側邊位置的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4所接收的第一脈波電流具有最大的第一工作週期。位於第二入光側面212之側邊位置的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524所接收的第二脈波電流具有最大的第二工作週期。位於第三入光側面213之側邊位置的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3所接收的第三脈波電流具有最大的第三工作週期。位於第四入光側面214之側邊位置的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543所接收的第四脈波電流具有最大的第四工作週期。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導光板210的入側光面211-214之側邊位置的溫度低於中央位置的溫度。
另外,這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511-514所接收到的這些第一脈波電流的這些第一工作週期是沿著第一入光側面211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這些第二發光二 極體光源521-524所接收到的這些第二脈波電流的這些第二工作週期是沿著第二入光側面212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這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531-533所接收到的這些第三脈波電流的這些第三工作週期是沿著第三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這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541-543所接收到的這些第四脈波電流的這些第四工作週期是沿著第四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藉此,可有效地使導光板210的入側光面211-214的溫度均勻分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之多個發光二極體光源511-543可採用等間距排列。或者,這些發光二極體光源511-543可採用如第3圖之排列方式。熟習此項技藝者,當視實際應用,選擇適合的排列方式。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側光式背光模組
110‧‧‧導光板
112‧‧‧入光側面
120‧‧‧發光二極體光源
121-124‧‧‧發光二極體光源
161-163‧‧‧間距
200‧‧‧側光式背光模組
210‧‧‧導光板
211‧‧‧第一入光側面
212‧‧‧第二入光側面
213‧‧‧第三入光側面
214‧‧‧第四入光側面
221‧‧‧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
222‧‧‧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
223‧‧‧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
224‧‧‧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
261-263‧‧‧間距
300‧‧‧側光式背光模組
311-342‧‧‧間距
400‧‧‧側光式背光模組
500‧‧‧側光式背光模組
511-514‧‧‧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
521-524‧‧‧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
531-533‧‧‧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
541-543‧‧‧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
第1圖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側光式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第2圖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側光式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第3圖是依照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一種側光式背光模 組的示意圖。
第4圖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適用於側光式背光模組的操作方法的示意圖。
第5圖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適用於側光式背光模組的操作方法的示意圖。
100‧‧‧側光式背光模組
110‧‧‧導光板
112‧‧‧入光側面
120‧‧‧發光二極體光源

Claims (21)

  1. 一種側光式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包含一入光側面,該入光側面為同一水平平面;以及複數個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同一水平平面之該入光側面上,且每兩相鄰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相隔一間距,其中該些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距由該入光側面之中央往兩側依序變小,藉此使該導光板的該入側光面的溫度均勻分佈。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側光式背光模組,其中每一發光二極體光源所輸出的功率係相等。
  3. 一種側光式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包含一第一入光側面、一第二入光側面、一第三入光側面以及一第四入光側面,其中該第一入光側面相對該第二入光側面,該第三入光側面相對該第四入光側面,該第一入光側面連接該第三、第四入光側面,該第二入光側面連接該第三、第四入光側面,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入光側面各自為一水平平面;複數個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同一水平平面之該第一入光側面上,且每兩相鄰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相隔一第一間距,在該些第一間距中,位於該第一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者為最小的該第一間距,其中該些第一發光 二極體光源之排列密度由該第一入光側面之中央往兩側依序改變,藉此使該導光板的該第一入側光面的溫度均勻分佈;複數個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同一水平平面之該第二入光側面上,且每兩相鄰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相隔一第二間距,在該些第二間距中,位於該第二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者為最小的該第二間距,其中該些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之排列密度由該第二入光側面之中央往兩側依序改變,藉此使該導光板的該第二入側光面的溫度均勻分佈;複數個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同一水平平面之該第三入光側面上,且每兩相鄰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相隔一第三間距,在該些第三間距中,位於該第三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者為最小的該第三間距,其中該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之排列密度由該第三入光側面之中央往兩側依序改變,藉此使該導光板的該第三入側光面的溫度均勻分佈;以及複數個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同一水平平面之該第四入光側面上,且每兩相鄰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之間相隔一第四間距,在該些第四間距中,位於該第四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者為最小的該第四間距,其中該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之排列密度由該第四入光側面之中央往兩側依序改變,藉此使該導光板的該第四入側光面的溫度均勻分佈。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側光式背光模組,其中最小的該第一間距等於最小的該第二間距,最小的該第三間距等於最小的該第四間距。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側光式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間距中位於該第一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者為最大的該第一間距,該些第二間距中位於該第二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者為最大的該第二間距,該些第三間距中位於該第三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者為最大的該第三間距,該些第四間距中位於該第四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者為最大的該第四間距。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側光式背光模組,其中最大的該第一間距等於最大的該第二間距,最大的該第三間距等於最大的該第四間距。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側光式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間距係沿著該第一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變大,該些第二間距係沿著該第二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變大,該些第三間距係沿著該第三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變大,該些第四間距係沿著該第四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變大。
  8. 如請求項3所述之側光式背光模組,其中每一第 一、第二、第三、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所輸出的功率係相等。
  9. 一種操作方法,適用於一側光式背光模組,該側光式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以及複數個發光二極體光源,該導光板具有一入光側面,其中該些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該入光側面上,該操作方法包含:驅動該些發光二極體光源,藉以使該些發光二極體光源各自的功率由該入光側面之中央往兩側依序改變,藉此使該導光板的該入光側面的溫度均勻分佈。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驅動該些發光二極體光源之步驟,包含:執行下列步驟其中之一: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複數個可調電流,並將該些可調電流輸入至該些發光二極體光源,其中位於該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的該發光二極體光源接收到最小的該可調電流;以及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複數個脈波電流,並將該些脈波電流輸入至該些發光二極體光源,該些脈波電流的峰值係相等,其中每一該脈波電流具有一工作週期,位於該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的該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的該脈波電流具有最小的該工作週期。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該些可調電流之步驟中,位於該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的該發光二極體光源接收到最大的該可調電流。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該些可調電流之步驟中,該些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到的該些可調電流是沿著該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
  13.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該些脈波電流之步驟中,位於該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的該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的該脈波電流具有最大的該工作週期。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該些脈波電流之步驟中,該些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到的該些脈波電流的該些工作週期是沿著該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
  15. 一種操作方法,適用於一側光式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板、複數個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複數個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複數個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以及複數個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其中該導光板包含一第一入光側面、一第二入光側面、一第三入光側面以及一第四入光側面, 其中該第一入光側面相對該第二入光側面,該第三入光側面相對該第四入光側面,該第一入光側面連接該第三、第四入光側面,該第二入光側面連接該第三、第四入光側面,該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該第一入光側面上,該些個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該第二入光側面上,該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該第三入光側面上,該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配置於該第四入光側面上,該操作方法,包含:驅動該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藉以使該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該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及該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各自的功率由該些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入光側面之中央往兩側依序改變,藉此使該導光板的該些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入光側面的溫度均勻分佈。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驅動該些發光二極體光源之步驟,包含: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複數個第一可調電流,並將該些第一可調電流輸入至該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其中位於該第一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的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接收到最小的該第一可調電流;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複數個第二可調電流,並將該些第二可調電流輸入至該些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其中位於該第二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的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接 收到最小的該第二可調電流;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複數個第三可調電流,並將該些第三可調電流輸入至該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其中位於該第三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的該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接收到最小的該第三可調電流;以及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複數個第四可調電流,並將該些第四可調電流輸入至該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其中位於該第四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的該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接收到最小的該第四可調電流。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該些第一可調電流、該些第二可調電流、該些第三可調電流以及該些第四可調電流之步驟中,位於該第一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的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接收到最大的該可調電流;位於該第二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的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接收到最大的該可調電流;位於該第三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的該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接收到最大的該可調電流;以及位於該第四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的該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接收到最大的該可調電流。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以類比調變的方式產生該些第一可調電流、該些第二可調電流、該些第 三可調電流以及該些第四可調電流之步驟中,該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到的該些第一可調電流是沿著該第一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該些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到的該些第二可調電流是沿著該第二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該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到的該些第三可調電流是沿著該第三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以及該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到的該些第四可調電流是沿著該第四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驅動該些發光二極體光源之步驟,包含: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複數個第一脈波電流,並將該些第一脈波電流輸入至該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該些第一脈波電流的峰值係相等,其中每一該第一脈波電流具有一第一工作週期,位於該第一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的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的該第一脈波電流具有最小的該第一工作週期;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複數個第二脈波電流,並將該些第二脈波電流輸入至該些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該 些第二脈波電流的峰值係相等,其中每一該第二脈波電流具有一第二工作週期,位於該第二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的該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的該第二脈波電流具有最小的該第二工作週期;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複數個第三脈波電流,並將該些第三脈波電流輸入至該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該些第三脈波電流的峰值係相等,其中每一該第三脈波電流具有一第三工作週期,位於該第三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的該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的該第三脈波電流具有最小的該第三工作週期;以及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複數個第四脈波電流,並將該些第四脈波電流輸入至該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該些第四脈波電流的峰值係相等,其中每一該第四脈波電流具有一第四工作週期,位於該第四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的該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的該第四脈波電流具有最小的該第四工作週期。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該些第一脈波電流、第二脈波電流、第三脈波電流以及第四脈波電流之步驟中,位於該第一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的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的該第一脈波電流具有最大的該第一工作週期;位於該第二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的該第二發光二極體 光源所接收的該第二脈波電流具有最大的該第二工作週期;位於該第三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的該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的該第三脈波電流具有最大的該第三工作週期;以及位於該第四入光側面之側邊位置的該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的該第四脈波電流具有最大的該第四工作週期。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操作方法,其中以脈波寬度調變的方式產生該些第一脈波電流、第二脈波電流、第三脈波電流以及第四脈波電流之步驟中,該些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到的該些第一脈波電流的該些第一工作週期是沿著該第一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該些第二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到的該些第二脈波電流的該些第二工作週期是沿著該第二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該些第三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到的該些第三脈波電流的該些第三工作週期是沿著該第三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以及該些第四發光二極體光源所接收到的該些第四脈波電流的該些第四工作週期是沿著該第四入光側面之中央位置向側邊位置依序遞增。
TW097136941A 2008-09-25 2008-09-25 側光式背光模組及其操作方法 TWI4107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7136941A TWI410714B (zh) 2008-09-25 2008-09-25 側光式背光模組及其操作方法
US12/501,713 US20100072912A1 (en) 2008-09-25 2009-07-13 Side-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7136941A TWI410714B (zh) 2008-09-25 2008-09-25 側光式背光模組及其操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3267A TW201013267A (en) 2010-04-01
TWI410714B true TWI410714B (zh) 2013-10-01

Family

ID=42036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36941A TWI410714B (zh) 2008-09-25 2008-09-25 側光式背光模組及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072912A1 (zh)
TW (1) TWI41071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82105B1 (en) 2014-04-30 2015-11-10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Light source modu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83931B2 (en) * 2007-12-03 2014-07-22 Rambus Delaware Llc Light inj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uniform luminosity of waveguide-based displays
US20140009965A1 (en) * 2011-04-13 2014-01-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3150938A1 (ja) * 2012-04-03 2013-10-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75038A (ja) * 2000-09-05 2002-03-15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228535A (ja) * 2004-02-12 2005-08-25 Advanced Display Inc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0605006A (en) * 2004-07-21 2006-02-01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Device for detecting the energy of LED light sources and its feedback device
TW200615663A (en) * 2004-10-12 2006-05-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ght illuminating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38840A (en) * 1969-07-09 1972-02-01 Mitsuo Ishida Safety valve for aerosol containers
US3900139A (en) * 1973-08-09 1975-08-19 Harold J Myers Aerosol dispensing valve improvements
GB1592918A (en) * 1978-02-06 1981-07-15 Elson J T Pressurised fluid-dispensing containers
US4211347A (en) * 1978-12-22 1980-07-08 Mildern William D Valve
US4911336A (en) * 1988-09-23 1990-03-27 Blake William S Valve with interchangeable components
GB2329939A (en) * 1997-06-26 1999-04-07 Glaxo Group Ltd Self-lubricating valve stem for aerosol containers
FI982841A (fi) * 1998-12-31 2000-07-01 Nokia Networks Oy Optisella kuidulla kulkevien signaalien aallonpituuksien monitorointi
CN100342173C (zh) * 2001-08-27 2007-10-1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扩大观察窗的光板
US6926172B2 (en) * 2001-10-31 2005-08-09 S. C. Johnson & Son, Inc. Total release dispensing valve
US6481470B1 (en) * 2002-07-03 2002-11-19 John Rubenic Aerosol can and contents salvage apparatus
NZ588869A (en) * 2004-05-26 2012-06-29 Peter Nardone Aerosol Container with Actuator Secured to Valve Stem
US7317288B2 (en) * 2005-09-02 2008-01-08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Controll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LED-based backlighting source
KR20070058087A (ko) * 2005-12-01 2007-06-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그 구동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액정표시장치
US8018424B2 (en) * 2006-10-19 2011-09-13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Backlight device with zone control
US7911442B2 (en) * 2007-08-27 2011-03-22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Dynamic color gamut of LED backlight
US8783931B2 (en) * 2007-12-03 2014-07-22 Rambus Delaware Llc Light inj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uniform luminosity of waveguide-based displays
US8104945B2 (en) * 2007-12-27 2012-01-31 Samsung Led Co., Ltd. Backlight unit implementing local dimming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75038A (ja) * 2000-09-05 2002-03-15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228535A (ja) * 2004-02-12 2005-08-25 Advanced Display Inc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0605006A (en) * 2004-07-21 2006-02-01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Device for detecting the energy of LED light sources and its feedback device
TW200615663A (en) * 2004-10-12 2006-05-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ght illuminating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82105B1 (en) 2014-04-30 2015-11-10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Light source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72912A1 (en) 2010-03-25
TW201013267A (en) 2010-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97349B (zh) 背光组件及采用其的液晶显示器件
US7246931B2 (en) LED light source
CN101730338B (zh) 侧光式背光模块的操作方法
TWI468802B (zh) 背光模組
TWI410714B (zh) 側光式背光模組及其操作方法
TWI420202B (zh) 側面入光式背光模組
JP2010170898A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部分駆動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170897A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部分駆動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339768B1 (ko) 면 광원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lcd 백라이트 유닛
EP1771682A1 (en) Illuminat system
TWM464691U (zh) 直下擺設而側入光源之背光模組
US20140111970A1 (en) Backlight module
JP4732526B2 (ja)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032599A1 (ja) 液晶パネル用発光素子の冷却構造
TW201122662A (en) A backlight module with localized light source control
WO2010004798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202228982U (zh) Led组件
TWI425169B (zh) 發光裝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N210605044U (zh) 扩散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设备
JP2012226989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TWI399594B (zh) Linear light emitting light guide module
TWI414861B (zh) 側面入光式背光模組
JP4474373B2 (ja) 高度均一光による超薄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US20140036535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an led light bar thereof
TW201527844A (zh) 直下式背光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