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7282B - 無線裝置及利用該無線裝置之通訊系統 - Google Patents

無線裝置及利用該無線裝置之通訊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7282B
TWI397282B TW095133215A TW95133215A TWI397282B TW I397282 B TWI397282 B TW I397282B TW 095133215 A TW095133215 A TW 095133215A TW 95133215 A TW95133215 A TW 95133215A TW I397282 B TWI397282 B TW I3972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treams
timing offset
combination
dat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33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asuhiro Tanaka
Seigo Nakao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72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728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9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patial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83Formatting with frames or packets; Protocol or part of protocol for 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35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 H04L2025/0342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using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3Signal structure ensuring backward compatibility with legacy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2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 H04L5/023Multiplexing of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無線裝置及利用該無線裝置之通訊系統
本發明是關於無線裝置,特別是關於使用複數個副載波(subcarrier)之無線裝置及利用該無線裝置之通訊系統。
能夠進行高速的資料(data)傳送,且適合用於多路徑(multipath)環境下的通信方式,係有多重載波(multicarrier)方式之一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調變方式。此OFDM調變方式係適用於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路)的標準化規格之IEEE802.11a,g或HIPERLAN/2。這種無線LAN中的封包信號(packet signal)一般因經由與時間一起變動的通道環境傳送,且受到頻率選擇性衰落(frequency-selection fading)的影響,故收訊裝置一般係動態地執行通道估測(channel estimation)。
為了讓收訊裝置執行通道估測,在封包信號內設有兩種類的已知信號。一個為在封包信號的最前頭部分中,對所有的載波(carrier)設置的已知信號,即被稱為所謂的前置(preamble)或訓練(training)信號者。另一個為在封包信號的資料區間中,對一部分的載波設置的已知信號,即被稱為所謂的引示信號(pilot signal)者(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
[非專利文獻1] Sinem Coleri, Mustafa Ergen, Anuj Puri, and Ahmad Bahai, "Channel Estima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Pilot Arrangement in OFDM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vol. 48, No. 3, pp. 223-229, Sept. 2002.
在無線電通信中,有效利用頻率資源用的技術之一為適應性陣列天線(adaptive array antenna)技術。適應性陣列天線技術係藉由控制複數條天線的每一條中,處理對象的信號之振幅與相位,以控制天線的指向性圖案(directive pattern)。利用這種適應性陣列天線技術,使資料率(data rate)高速化用的技術有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重輸入輸出)系統。該MIMO系統係發訊裝置與收訊裝置各自具備複數條天線,設定應並聯發訊的封包信號(以下稱在封包信號中應並聯發訊的資料之每一個為[串流(stream)])。亦即,藉由對發訊裝置與收訊裝置之間的通信設定到最大天線數為止的串流,以提高資料率。
而且,若這種MIMO系統組合OFDM調變方式,則資料率更為高速化。在這種MIMO系統中以傳送效率的提高為目的,應各自以複數個封包信號發訊的資料信號係匯集於一個封包信號。此時,對資料信號的每一個附加控制信號。亦即,在封包信號包含有控制信號(以下稱為[MIMO用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之複數個組合。而且,當收訊裝置接收 此等控制信號和資料信號時,需預先導出加權(weight)和通道特性(channel characteristics)。為此,MIMO系統的已知信號(以下稱為[MIMO用已知信號])係包含於封包信號。
而且,也要求保持與非MIMO系統的通信系統(以下稱為[習知系統])之相容性,亦即也要求對習知系統的收訊裝置通知封包信號的存在。因此,在封包信號的最前頭部分配置習知系統的已知信號與控制信號(以下稱為[習知用已知信號]、[習知用控制信號])。整理此等信號,其結果封包格式(packet format)係由習知用已知信號、習知用控制信號、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MIMO用控制信號、MIMO用已知信號、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資料信號以及剩餘的組合所構成。其中,剩餘的組合係依MIMO用控制信號、資料信號的順序依次配置。
一般,應以習知用控制信號與MIMO用控制信號(以下總稱此等信號為[控制信號])發訊的資訊量係比應以資料信號發訊的資訊量還少。因此,控制信號可藉由一個串流發訊。但是,若僅將控制信號配置於一個串流,而控制信號以外的信號配置於複數個串流,則功率會僅在封包信號的一部分中不同。為了降低這種功率變動,在剩餘的串流,於控制信號的期間中配置有循環地使控制信號時序偏移(timing shift)的信號。這種處理一般稱為CDD(Cyclic Delay Diversity:週期性延遲變異)。而且,配合控制信號,在習知用已知信號、MIMO用已知信號(以下總稱此等信號為[已知信號])也進行同樣的CDD。
因若CDD中的時序偏移量變大,則由延遲波造成的影響也變大,故有在對應習知系統的收訊裝置的收訊特性惡化之虞。因此,若考慮與習知系統的相容性,則CDD中的時序偏移量以較小為佳。另一方面,因若CDD中的時序偏移量變小,則複數個串流間的相關變大,故串流的分離變的不充分。因此,若考慮MIMO系統的特性,則CDD中的時序偏移量以較大為佳。據此,在習知用已知信號、習知用控制信號、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MIMO用控制信號以絕對值小至某種程度的值之時序偏移量執行CDD,而在MIMO用已知信號則以絕對值大至某種程度的值之時序偏移量執行CDD。
本發明者係在此種狀況下認識到以下的課題。作為在MIMO用控制信號的時序偏移量,係設定有與習知用已知信號的時序偏移量相同的值。因此,在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MIMO用控制信號係以與配置於前側之習知用控制信號下的時序偏移量相同的值進行CDD。但是,包含於剩餘的組合之MIMO用控制信號下的時序偏移量變成與配置於前側之MIMO用已知信號下的時序偏移量不同的值。因此,在收訊裝置中根據MIMO用已知信號所估測的加權也具有不為適合接收MIMO用控制信號用的值之可能性。此時,便會有所接收的MIMO用控制信號發生誤差的情形。而且,一般在MIMO用控制信號包含有比資料信號還重要的資訊。而且,也有剩餘的組合的信號之誤差發生機率變高的傾向。
本發明乃是鑑於此種狀況所進行的創作,其目的為提 供在傳送複數個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之組合時,提高第二個以後的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被正確地傳送的可能性之無線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某形態之無線裝置,係發送藉由複數個串流形成的封包信號,包含:輸入部,輸入複數個和資料信號有關的控制信號與該資料信號之組合且包含有應各自配置於複數個串流之資料信號之組合;產生部,藉由在已知信號的後側配置輸入部中所輸入的複數個組合之中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控制信號,在該控制信號的後側配置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資料信號之後,接著在剩餘的組合的至少一個附加已知信號後,藉由在該資料信號的後側依次配置剩餘的組合而產生封包信號;以及發訊部,發送在產生部中產生的封包信號。
依照此形態,因在第二個以後的組合中之至少一個附加已知信號,故可提高第二個以後的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正確傳送的可能性。
產生部係以配置於複數個串流之中的一個之已知信號為基準,一邊對配置於其他的串流之已知信號進行在已知信號內的循環的時序偏移(timing shift),也一邊對控制信號進行時序偏移,在控制信號與已知信號之間設定時序偏移量為相同的值也可以。此情形因可將對已知信號之時 序偏移量與對控制信號之時序偏移量設定為相同的值,故可抑制解調控制信號時的特性的惡化。
本發明的其他形態也是無線裝置。該裝置係發送藉由複數個串流形成的封包信號,包含:輸入部,輸入複數個和資料信號有關的控制信號與該資料信號之組合且包含有應各自配置於複數個串流之資料信號之組合;產生部,藉由一邊於輸入部中所輸入的複數個組合之中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前側配置第一已知信號,且在該控制信號的後側配置第二已知信號,一邊在第二已知信號的後側配置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資料信號之後,在剩餘的組合之中的至少一個附加第二已知信號後,藉由在該資料信號的後側依次配置剩餘的組合而產生封包信號;以及發訊部,發送在產生部中產生的封包信號。
依照此形態,因在第二個以後的組合之至少一個附加第二已知信號,故可提高第二個以後的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正確傳送的可能性。
產生部係以配置於複數個串流之其中一個的第一已知信號為基準,一邊對配置於其他的串流之第一已知信號進行在第一已知信號內的循環式時序偏移,也一邊對第二已知信號與控制信號進行時序偏移,在第一已知信號與第二已知信號之間一邊設定時序偏移量為不同的值,一邊在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控制信號與第一已知信號之間設定時 序偏移量為相同的值,在包含於剩餘的組合之控制信號與第二已知信號之間設定時序偏移量為相同的值也可以。此時,因在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控制信號與第一已知信號之間設定時序偏移量為相同的值,故可一邊維持與習知的系統之相容性,一邊抑制解調控制信號時的特性之惡化。而且,因在包含於剩餘的組合之控制信號與第二已知信號之間設定時序偏移量為相同的值,故可抑制解調控制信號時的特性之惡化。
也可以再具備選擇部,該選擇部係選擇以下的任一個格式,使所選擇的格式的封包信號產生於產生部:第一格式,在控制信號的前側配置第一已知信號,且在該控制信號的後側配置第二已知信號,在第二已知信號的後側配置資料信號;以及第二格式,在第二已知信號的後側配置控制信號,在該控制信號的後側配置資料信號。
在輸入部中輸入的複數個組合之中,在產生部產生最前頭的組合的封包信號時,選擇部係選擇第一格式,在產生部產生剩餘的組合的封包信號時,則選擇第二格式也可以。此情形,因準備了產生具有與習知系統的相容性之第一封包格式的功能,與產生不具有與習知系統的相容性之第二封包格式的功能,故可切換兩功能,易於產生將複數個組合匯集於一個之封包信號。
產生部也對資料信號進行循環的時序偏移,在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之間中,設定時序偏 移量為不同的值,在包含於剩餘的組合之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之間設定時序偏移量為相同的值也可以。此時可將資料信號解調。
產生部也可以將針對包含於剩餘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時序偏移量之絕對值設定為比針對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時序偏移量之絕對值還大的值。此時,可一邊維持與習知系統的相容性,一邊改善特性。
本發明的再另一形態為通信系統。該通信系統包含:發訊裝置,發送以複數個串流所形成的封包信號;以及收訊裝置,接收由發訊裝置發送的封包信號。
發訊裝置包含:輸入部,輸入複數個和資料信號有關的控制信號與該資料信號之組合且包含有應各自配置於複數個串流之資料信號之組合;產生部,藉由在已知信號的後側配置輸入部中所輸入的複數個組合之中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的控制信號,在該控制信號的後側配置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資料信號,再於剩餘的組合的至少一個附加已知信號後,藉由在該資料信號的後側依次配置剩餘的組合而產生封包信號;以及發訊部,發送在產生部中產生的封包信號。
本發明的再另一形態也是通信系統。該通信系統包含:發訊裝置,發送藉由複數個串流形成的封包信號;以及 收訊裝置,接收由發訊裝置發送的封包信號。
發訊裝置包含:輸入部,輸入複數個和資料信號有關的控制信號與該資料信號之組合且包含有應各自配置於複數個串流之資料信號之組合;產生部,藉由一邊於輸入部中輸入的複數個組合之中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前側配置第一已知信號,且在該控制信號的後側配置第二已知信號,一邊在第二已知信號的後側配置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資料信號,再於剩餘的組合的至少一個附加第二已知信號後,藉由在該資料信號的後側依次配置剩餘的組合而產生封包信號;以及發訊部,發送在產生部中產生的封包信號。
此外,將以上的構成元素的任意的組合本發明的表現,在方法、裝置、系統、記錄媒體、電腦程式等之間轉換所得者對作為本發明的形態而言仍屬有效。
依照本發明,在傳送複數個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之組合時,可提高第二個以後的控制信號正確傳送的可能性。
在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之前,先敘述概要。本發明的實施例係關於藉由至少兩個無線裝置構成的MIMO系統。無線裝置之中的一方係相當於發訊裝置,另一方係相當於收訊裝置。發訊裝置係產生一個封包信號,俾包含複數個MIMO 用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之組合。此外,一個封包信號係藉由複數個串流構成。如前述,若包含於第二個以後的組合之MIMO用控制信號中的時序偏移量與MIMO用已知信號中的時序偏移量不同,則在MIMO用控制信號下的誤差產生機率便增加。因此,在本實施例中係執行以下的處理。
發訊裝置係對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MIMO用控制信號,藉由與在配置於其前側之習知用已知信號下的時序偏移量相同的值,執行CDD。另一方面,發訊裝置係對包含於第二個以後的組合之MIMO用控制信號,藉由與在配置於其前側之MIMO用已知信號下的時序偏移量相同的值,執行CDD。亦即發訊裝置係對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MIMO用控制信號與包含於第二個以後的組合之MIMO用控制信號的每一個,使用不同的值之時序偏移量。其結果,可一邊維持與習知系統之相容性及在MIMO系統下的特性,一邊抑制對包含於第二個以後的組合之MIMO用控制信號之收訊特性的惡化。
第1圖係顯示與本發明的實施例有關的多重載波信號的頻譜(spectral)。特別是第1圖係顯示在OFDM調變方式下的信號的頻譜。一般稱OFDM調變方式中的複數個載波之一為副載波(subcarrier),惟此處係假設藉由[副載波號碼]指定一個副載波。在MIMO系統,規定了副載波號碼[-28]至[28]的56個副載波。此外,副載波號碼[0]係為了降低基帶(baseband)信號中的直流成分的影響而設定為空值(null)。另一方面,在習知系統中規定了副載波號碼[-26] 至[26]的52個副載波。此外,習知系統的一例係按照IEEE802.11a規格之無線LAN。而且,以複數個副載波構成,且為時間領域之一個信號的單位係被稱為[OFDM符號(symbol)]。
而且,各個副載波係藉由被設定為可變的調變方式而調變。對於調變方式係使用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進制相移鍵控)、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鍵控)、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調變)、64QAM的任一個。
而且在此等信號,錯誤訂正方式係適用有迴旋編碼(convolution coding),迴旋編碼的編碼率係設定為1/2、3/4等。而且,應並聯發訊的資料的數目係設定為可變。此外,資料係以封包信號被發送,被並聯發送的封包信號的每一個係如前述被稱為[串流]。其結果,藉由調變方式、編碼率、串流的數目的值設定為可變,使資料率也設定為可變。此外,[資料率]也可以藉由此等調變方式、編碼率、串流的數目的值之任意的組合而決定,且也能藉由此等調變方式、編碼率、串流的數目的值之中的一個而決定。此外,在習知的系統中,當調變方式為BPSK,編碼率為1/2時,資料率變成6Mbps。另一方面,當調變方式為BPSK,編碼率為3/4時,資料率變成9Mbps。
第2圖係顯示與本發明的實施例有關的通信系統100的構成。通信系統100包含:總稱為無線裝置10的第一無線裝置10a、第二無線裝置10b。而且,第一無線裝置10a 包含:總稱為天線12的第一天線12a、第二天線12b、第三天線12c、第四天線12d,第二無線裝置10b包含:總稱為天線14的第一天線14a、第二天線14b、第三天線14c、第四天線14d。其中,第一無線裝置10a係對應發訊裝置,第二無線裝置10b係對應收訊裝置。
通信系統100的構成係說明MIMO系統的概略。資料係假設由第一無線裝置10a發送至第二無線裝置10b。第一無線裝置10a係由第一天線12a至第四天線12d的每一條各自發送複數個串流的資料。結果使資料率變成高速。第二無線裝置10b係藉由第一天線14a至第四天線14d接收複數個串流的資料。而且,第二無線裝置10b係藉由適應性陣列信號處理將所接收的資料分離,獨立地解調複數個串流的資料。
此處,因天線12的條數為[4],天線14的條數也為[4],故天線12與天線14之間的通道的組合變成[16]。第i天線12i至第j天線14j之間的通道特性係表示為hij。在圖中,第1天線12a與第1天線14a之間的通道特性係表示為h11、第1天線12a至第2天線14b之間的通道特性係表示為h12、第2天線12b與第1天線14a之間的通道特性係表示為h21、第2天線12b至第2天線14b之間的通道特性係表示為h22、第4天線12d至第4天線14d之間的通道特性係表示為h44。此外,此等以外的通道為了圖的明瞭化起見係省略。此外,第一無線裝置10a與第二無線裝置10b相反也可以。
說明通信系統100中的封包格式。最初為了比較起見,說明僅包含一個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之組合之封包信號的格式,之後說明包含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的複數個組合之統合後的封包信號之格式。
第3圖(a)至(c)係顯示僅包含一個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之組合之封包信號的格式。第3圖(a)及(b)係各自相當於在MIMO系統中被規定的第一封包格式及第二封包格式,第3圖(c)係相當於在習知系統中被規定的封包格式。在第3圖(a)中係假設包含於四個串流的資料為發訊的對象,對應第一至第四串流的封包格式係由上段至下段依次顯示。在對應第一串流的封包信號,作為前置信號係配置[L-STF]、[HT-LTF]等。[L-STF]、[L-LTF]、[L-SIG]、[HT-SIG]係各自相當於對應習知系統的時序估測用的已知信號、通道估測用的已知信號、控制信號以及對應MIMO系統的控制信號。在對應MIMO系統的控制信號,包含有例如關於串流的數目之資訊。[HT-STF]、[HT-LTF]係相當於對應MIMO系統的時序估測用的已知信號、通道估測用的已知信號。另一方面,[資料1]係資料信號。
而且,在對應第二串流的封包信號,作為前置信號係配置[L-STF(-50ns)]、[HT-LTF(-400ns)]等。而且,在對應第三串流的封包信號,作為前置信號係配置[L-STF(-100ns)]與[HT-LTF(-200ns)]等。在對應第四串流的封包信號,作為前置信號係配置[L-STF(-150ns)]與[HT-LTF(-600ns)]等。此處,[-400ns]等係表示CDD中的時序偏移 量。CDD係指在預定的區間中,僅使時間領域的波形偏移偏移量至後方,使由預定的區間的最後部推出的波形循環地配置於預定的區間的最前頭部分之處理。亦即在[L-STF(-50ns)],對[L-STF]係以-50ns的延遲量進行循環的時序偏移。此外,1OFDM符號的期間係設為800ns。
此處,對[資料1]至[資料4]的控制信號係相當於配置於比此等信號還前面之[HT-SIG]、[HT-SIG(-50ns)]、[HT-SIG(-100ns)]、[HT-SIG(-150ns)]。因此,[HT-SIG]、[HT-SIG(-50ns)]、[HT-SIG(-100ns)]、[HT-SIG(-150ns)]、[資料1]至[資料4]係稱為[第一組合]。此外,在第一組合對HT-SIG之時序偏移量係設定為與對[L-STF]、[L-LTF]之時序偏移量相同的值。而且,在包含於第一組合的HT-SIG與資料之間,時序偏移量係設定為不同的值。
而且,在第一串流中,HT-LTF係由最前頭依[HT-LTF]、[-HT-LTF]、[HT-LFT]、[-HT-LTF]的順序配置。其中,依該順序,在所有的串流中稱為[第一成分]、[第二成分]、[第三成分]、[第四成分]。對所有的串流的收訊信號,若進行第一成分-第二成分+第三成分-第四成分的運算,則在收訊裝置中,抽出對第一串流之所望信號。而且,對所有的串流的收訊信號,若進行第一成分+第二成分+第三成分+第四成分的運算,則在收訊裝置中,抽出對第二串流之所望信號。而且,對所有的串流的收訊信號,若進行第一成分-第二成分-第三成分+第四成分的運算,則在收訊裝置中,抽出對第三串流之所望信號。而且,對所有的串流的收訊 信號,若進行第一成分+第二成分-第三成分-第四成分的運算,則在收訊裝置中,抽出對第四串流之所望信號。此外,加減處理係在向量運算中執行。
[L-LTF]至[HT-SIG]的部分與習知系統一樣使用[52]副載波。此外,[52]副載波之中的[4]副載波係相當於引示信號。另一方面,[HT-LTF]等以後的部分係使用[56]副載波。
在第3圖(b)中,未配置有在第3圖(a)中的[L-STF]、[L-LTF]、[L-SIG]。亦即,未配置有用以維持與習知系統之相容性的信號。在第一串流中,接著[HT-STF]配置有與第3圖(a)一樣的四個[HT-LTF]等,惟在第一個[HT-LTF]與第二個[-HT-LTF]之間配置有[HT-SIG]。而且,在四個[HT-LTF]等的後側配置有[資料1]。對第二串流至第四串流係各自配置有在第一串流進行-400ns、-200ns、-600ns之CDD的信號。其中,配置於[HT-LTF]等之間的[HT-SIG]等與[資料1]至[資料4]係稱為[第一組合]。
在第3圖(c)中與第3圖(a)一樣配置有[L-STF]、[L-LTF]、[L-SIG]。而且,在[L-SIG]的後側配置有[資料]。
第4圖係表示在利用第3圖(a)所說明的用以維持與習知系統之相容性的信號配置於最前頭之第一格式的情形下,統合有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的複數個組合之封包信號的格式。
針對維持與習知系統之相容性用的[L-STF]、[L-LTF]、[L-SIG]、[HT-SIG]等的信號,對應MIMO系統的[HT-STF]、 [HT-LTF]等的已知信號,以及[資料1]至[資料4]的資料信號的配置係與第3圖(a)相同,在[資料1]至[資料4]的後側配置有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之第二組合以後的信號。當配置第二組合時,依照需要以對應MIMO系統之通道估測用的已知信號[HT-LTF]當作中置(midamble)信號而附加。以下針對第二組合以後的信號的配置來說明。
在第一串流中,於[資料1]的後側配置有通道估測用的四個已知信號[HT-LTF]、[-HT-LTF]、[HT-LFT]、[-HT-LTF],惟在第一個[HT-LTF]與第二個[-HT-LTF]之間,係配置有控制信號[HT-SIG]。在如此得到的第一串流進行了以-400ns、-200ns、-600ns進行CDD的信號,係各自配置於第二串流至第四串流的[資料2]至[資料4]的後側。而且,在第一串流至第四串流中,於第四個[-HT-LTF]、[HT-LTF(-400ns)]、[HT-LTF(-200ns)]、[-HT-LTF(-600ns)]的後側各自配置有[資料5]至[資料8]。
其中,[HT-SIG]、[HT-SIG(-400ns)]、[HT-SIG(-200ns)]、[HT-SIG(-600ns)]係對[資料5]至[資料8]的控制信號。因此,[HT-SIG]、[HT-SIG(-400ns)]、[HT-SIG(-200ns)]、[HT-SIG(-600ns)]、[資料5]至[資料8]係稱為[第二組合]。
針對第三組合以後也是同樣的配置,封包信號的最後部中的[HT-SIG]、[HT-SIG(-400ns)]、[HT-SIG(-200ns)]、[HT-SIG(-600ns)]、[資料N]至[資料N+3]係稱為[第(N+3)/4組合]。
此處,針對第二組合以後,中置信號係依照需要附加。針對第二組合以後的所有的組合,附加中置信號也可以,針對第二組合以後的至少一個以上的組合,附加中置信號也可以。而且,針對第二組合以後的前半的組合,不附加中置信號,針對後半的組合,附加中置信號等,中置信號的附加方式可依照動作環境等給予各種變化。
此外,在第二組合以後的對HT-SIG之時序偏移量係設定為與對[HT-STF]、[HT-LTF]之時序偏移量相同的值。亦即,在第二組合以後的對HT-SIG之時序偏移量係設定為與在第一組合的對HT-SIG之時序偏移量不同的值。而且,在包含於[第二組合]至[第(N+3)/4組合]的HT-SIG與資料之間,時序偏移量係設定為相同的值。
而且,在第一組合的對HT-SIG之時序偏移量係設定為與對[L-STF]、[L-LTF]之時序偏移量相同的值。亦即,在第一組合的對HT-SIG之時序偏移量係設定為與對[HT-STF]、[HT-LTF]之時序偏移量不同的值。另一方面,在第二組合以後的對HT-SIG之時序偏移量係設定為與對[HT-STF]、[HT-LTF]之時序偏移量相同的值。
第5圖表示在利用在第3圖(b)說明的未配置有用以維持與習知系統之相容性的信號之第二格式的情形下,統合有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的複數個組合之封包信號的格式。
關於對應MIMO系統之[HT-STF]、[HT-LTF]等的已知信號,以及[資料1]至[資料4]的資料信號的配置係與第3圖(b)相同,在[資料1]至[資料4]的後側配置有控制信號與 資料信號之第二組合以後的信號。當配置第二組合時,依照需要以對應MIMO系統之通道估測用的已知信號[HT-LTF]當作中置信號而附加。
如第5圖所示,第二格式的第二組合以後的信號之配置係與在第4圖說明之第一格式的第二組合以後的信號之配置完全相同。亦即,在[資料1]的後側配置有通道估測用的四個已知信號[HT-LTF]、[-HT-LTF]、[HT-LFT]、[-HT-LTF],惟在第一個[HT-LTF]與第二個[-HT-LTF]之間,作為[資料5]的控制信號而配置有[HT-SIG]。針對[資料2]至[資料4]的後側,除了時序偏移量的不同外其餘一樣,在通道估測用的四個已知信號之內,第一個與第二個已知信號間各自配置有[資料6]至[資料8]的控制信號。
此處,在第一組合之對HT-SIG的時序偏移量係設定為與對[HT-STF]、[HT-LTF]之時序偏移量相同的值,在第二組合以後的對HT-SIG的時序偏移量係設定為與在第一組合的對HT-SIG之時序偏移量相同的值。
第6圖係顯示第一無線裝置10a的構成。第一無線裝置10a包含:總稱為無線部20的第一無線部20a、第二無線部20b、第四無線部20d、基帶處理部22、調變解調部24、IF部26、控制部30。而且,信號包含:總稱為時間領域信號200的第一時間領域信號200a、第二時間領域信號200b、以及第四時間領域信號200d;總稱為頻率領域信號202的第一頻率領域信號202a、第二頻率領域信號202b、以及第四頻率領域信號202d。此外,第二無線裝置10b也 與第一無線裝置10a為同樣的構成。
無線部20作為收訊動作,將藉由天線12所接收的無線頻率的信號頻率轉換,而導出基帶的信號。無線部20係以基帶的信號當作時間領域信號200輸出至基帶處理部22。一般,基帶的信號因藉由同相成分與正交成分形成,故應藉由兩條信號線傳送,惟此處為了使圖明瞭起見係假設僅表示一條信號線。而且,也包含有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自動增益控制)或A/D轉換部。AGC係在[L-STF]、[HT-STF]中設定增益(gain)。
無線部20作為發訊動作,將來自基帶處理部22的基帶的信號頻率轉換,而導出無線頻率的信號。其中,來自基帶處理部22的基帶的信號也是以時間領域信號200表示。無線部20係將無線頻率的信號輸出至天線12。亦即,無線部20係由天線12發送無線頻率的封包信號。而且,也包含有PA(Power Amplifier:功率放大器)、D/A轉換部。時間領域信號200係轉換成時間領域的多重載波信號,假設為數位信號。
基帶處理部22作為收訊動作,將複數個時間領域信號200各自轉換成頻率領域,對頻率領域的信號執行適應性陣列信號處理。基帶處理部22係以適應性陣列信號處理的結果當作頻率領域信號202輸出。一個頻率領域信號202係相當於由被未圖示的第二無線裝置10b發送的複數個串流的每一個。而且,基帶處理部22作為發訊動作,由調變解調部24輸入當作頻率領域的信號之頻率領域信號202, 將頻率領域的信號轉換成時間領域,一邊賦予對應於複數條天線12的每一條,一邊以時間領域信號200輸出。
在發訊處理中應使用的天線12的數目係設為藉由控制部30指定。此處,頻率領域的信號之頻率領域信號202如第1圖係假設包含複數個副載波的成分。為了使圖明瞭起見,假設頻率領域的信號係依副載波號碼的順序排列,形成串列信號(serial signal)。
第7圖係顯示頻率領域的信號之構成。其中,設第1圖所示的副載波號碼[-28]至[28]的一個組合為[OFDM符號]。第[i]號的OFDM符號係假設為依副載波號碼[1]至[28]、副載波號碼[-28]至[-1]的順序排列副載波成分。而且,假設在第[i]號的OFDM符號之前配置有第[i-1]號的OFDM符號,在第[i]號的OFDM符號之後配置有第[i+l]號的OFDM符號。此外,在第3(a)圖的[L-SIG]等的部分中,對一個[OFDM符號],使用副載波號碼[-26]至[26]的組合。
回到第6圖。而且,基帶處理部22為了產生對應第3圖(a)及(b)的封包格式之封包信號而執行CDD。CDD係作為矩陣C而執行如下。
[公式1]C(I)=diag(1 exp(-j2π | δ/Nout)…exp(-j2π | δ(Nout-1)/Nout))
其中δ係顯示偏移量,1係顯示副載波號碼。而且,矩陣C與串流的乘法係以副載波為單位而執行。亦即,基帶處理部22係以串流為單位執行在L-STF等內的循環的時序偏移。而且,偏移量係以串流為單位設定為不同的值, 俾對應第3圖(a)及(b)。
調變解調部24係作為收訊處理,對來自基帶處理部22的頻率領域信號202執行解調及去交錯(deinterleave)。此外,解調係以副載波單位進行。調變解調部24係將解調的信號輸出至IF部26。而且,調變解調部24係作為發訊處理,執行交錯(interleave)與調變。調變解調部24係以調變的信號當作頻率領域信號202輸出至基帶處理部22。在發訊處理時,調變方式係假設為藉由控制部30指定。
此處,於在第3圖(a)的MIMO系統中規定的第一封包格式與在第3(c)圖的習知系統中規定的封包格式(以下稱為[習知用格式])中,到[L-SIG]為止的構成係共通。另一方面,在第一封包格式中,緊接著[L-SIG]配置有[HT-SIG],在習知用格式中,緊接著[L-SIG]配置有[資料]。其中,[資料]中的信號點的配置係與在[HT-SIG]的信號點的配置不同。
調變解調部24係在收訊處理中與後述的控制部30共同藉由解調頻率領域信號202的[HT-SIG],檢測封包信號的[HT-STF]的存在。亦即,控制部30若使在調變解調部24所解調的封包信號之中,於[L-SIG]的後側的部分中的信號點的配置對應於在[HT-SIG]的信號點的配置,則視為檢測到[HT-SIG]的存在。為了說明以上的動作,對[HT-SIG]等的信號點的配置進行說明。
第8圖(a)及(b)係顯示在L-SIG與HT-SIG之調變分佈(constellation)圖。第8圖(a)係顯示對L-SIG規定的調 變分佈。橫軸係顯示同相軸(以下稱為[I軸]),縱軸係顯示正交軸(以下稱為[Q軸])。如圖所示,在I軸上的[+1]或[-1]配置有信號點。第8圖(b)係顯示對HT-SIG規定的調變分佈。如圖所示,在Q軸上的[+1]或[-1]配置有信號點,該配置係成與對L-SIG規定之信號點的配置正交的關係。
亦即,當在L-LTF或HT-LTF的後側配置有HT-SIG時,亦即當配置有第8圖(b)的調變分佈的信號時,在控制部30中封包信號係特定為第二封包格式。另一方面,當在L-LTF或HT-LTF的後側未配置有HT-SIG時,在控制部30中封包信號係特定為第一封包格式或習知用格式。而且,控制部30如以下所示,區別第一封包格式與習知用格式。
在第一封包格式中,於L-SIG的後側配置有HT-SIG,惟在習知用格式中,於L-SIG的後側未配置有HT-SIG。因此,控制部30由解調的BPSK的調變分佈之變化,特定在L-SIG的後側是否配置有HT-SIG。此外,在習知用格式的資料中除了第8圖(a)的BPSK之外也有使用有QPSK、16QAM之可能性,惟在此等中也與第8圖(b)不同,信號點係在I軸上具有預定的值。因此,藉由調查被解調的信號的I軸的值,控制部30可特定是否為HT-SIG。而且,在HT-SIG被發送的情形下,L-SIG的部分之調變方式為BPSK。若接收了對應於習知系統的封包信號,則該部分的調變方式應為BPSK,Q成分的值變小。另一方面,若接收有HT-SIG,則Q成分的值變大。藉由這種工夫,提高HT-SIG的 Autodetection(自動偵測)的精度。返回到第6圖。
IF部26係作為收訊處理合成來自複數個調變解調部24的信號,而形成一個資料串流(data stream)。而且,解碼一個資料串流。IF部26輸出已解碼的資料串流。而且,IF部26係作為發訊處理輸入一個資料串流,在編碼後將其分離。其中在資料串流包含複數個有關於資料的控制信號之HT-SIG,和與該資料的組合且包含有應各自配置於複數個串流之資料的組合。而且,IF部26將分離的資料輸出至複數個調變解調部24。在發訊處理時,編碼率係設為由控制部30指定。此處,編碼的一例係迴旋編碼,解碼的一例係維特比解碼(Viterbi decoding)。
控制部30係控制第一無線裝置10a的時序等。控制部30係一邊與IF部26、調變解調部24、基帶處理部22合作,一邊如第4圖及第5圖產生藉由複數個串流形成的封包信號。此外,控制部30也能產生如第3(c)圖的習知系統的封包信號,惟此處係省略說明。說明控制部30產生第4圖的第一封包格式之封包信號的情形。控制部30係在複數個組合之中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HT-SIG的前側配置L-STF、L-LTF,且在該HT-SIG的後側配置HT-STF、HT-LTF。而且,控制部30係在HT-LTF的後側配置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資料後,在該資料的後側依第一個HT-LTF、包含於第二組合的HT-SIG、剩餘的HT-LTF等的順序配置,而且,在其後側配置包含於第二組合之資料。以下針對第三組合以後也依次同樣地進行配置。
控制部30係以配置於第一串流的L-STF為基準,對配置於其他的串流之L-STF進行在L-STF內的循環的時序偏移。亦即,控制部30雖執行CDD,惟時序偏移量係每一串流設定不同的值。而且,控制部30也對L-LTF、L-SIG、HT-SIG、HT-STF、HT-LTF進行CDD。其中,對L-STF、L-LTF、L-SIG、包含於第一個組合的HT-SIG之時序偏移量係規定為-50ns、-100ns、-150ns。另一方面,對HT-STF、HT-LTF、包含於第二個以後的組合的HT-SIG之時序偏移量係規定為-400ns、-200ns、-600ns。
亦即,控制部30係一邊在L-LTF等與HT-LTF等之間,設定時序偏移量為不同的值,一邊在L-LTF與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HT-SIG之間,設定時序偏移量為相同的值。特別是因對L-LTF等的時序偏移量的絕對值被規定為比對HT-LTF等的時序偏移量的絕對值還小的值,故藉由L-LTF等而維持與習知系統的相容性,藉由HT-LTF等,提高MIMO系統的特性。而且,控制部30係在HT-LTF與包含於剩餘的組合之HT-SIG之間,設定時序偏移量為相同的值。亦即,控制部30係將包含於剩餘的組合之對HT-SIG的時序偏移量的絕對值設定為比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對HT-SIG的時序偏移量的絕對值還大的值。控制部30將依照以上設定之處理指示給調變解調部24、基帶處理部22。而且,控制部30在包含於第一組合之HT-SIG與資料之間,設定時序偏移量為不同的值,在包含於剩餘的組合之HT-SIG與資料之間中,設定時序偏移量為相同的值。
如以上規定的結果,包含於第一個組合之HT-SIG係根據配置於其前側的L-LTF而解調,惟因兩者的時序偏移量相等,故解調的特性之惡化被抑制。而且,包含於第二個組合之HT-SIG與資料係根據在該段作為中置信號而配置的HT-LFT予以解調,惟因兩者的時序偏移量相等,故解調的特性之惡化被抑制。同樣地,針對第三個以後的組合,HT-SIG與資料也根據在該段作為中置信號而配置的HT-LFT予以解調,惟因兩者的時序偏移量相等,故解調的特性之惡化被抑制。此外,不包含有中置信號的段之HT-SIG與資料係根據在其以前的段作為中置信號而配置的HT-LFT予以解調,或者根據作為前置信號而配置的HT-LFT予以解調。其中,[根據L-LFT解調]和[根據HT-LFT解調]係指藉由以此等信號為基礎,進行基帶處理部22的加權向量的估測和調變解調部24的通道估測,以執行解調者。其結果,包含於複數個組合的每一個之HT-SIG與資料被正確地解調。因此,無線裝置10可提高收訊特性。
說明控制部30產生第5圖的第二封包格式之封包信號的情形。控制部30係在HT-STF、第一個HT-LFT的後側配置複數個組合之中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HT-SIG,在該HT-SIG的後側配置剩餘的HT-LFT等。而且,控制部30係在其後側配置資料後,在該資料的後側依第一個HT-LFT、包含於第二組合之HT-SIG、剩餘的HT-LFT等的順序配置,而且在其後側配置包含於第二組合之資料。以下,針對第三組合以後的信號也依次同樣地配置。此處,控制部30 係將對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HT-SIG與包含於剩餘的組合之HT-SIG之時序偏移量都設定為與對HT-STF、HT-LTF之時序偏移量相同的值。亦即,在對第二串流至第四串流之時序偏移量僅規定了-400ns、-200ns、-600ns。
控制部30係透過未圖示的介面(interface)接受來自使用者的指示,依據所接受的指示選擇使用第一封包格式或使用第二封包格式。或者,控制部30透過無線部20、基帶處理部22、調變解調部24調查所接收的封包信號的格式。具體上係調查是否在封包信號的最前頭部分配置有[L-STF]、[L-LTF]、[L-SIG]。亦即,調查是否使用第一封包格式或習知用格式。例如基帶處理部22等預先保持有[L-STF]、[L-LTF]的圖案(pattern),且計算所保持的圖案與所接收的封包信號之相關值。控制部30在相關值比臨界值(threshold value)還大時,判斷為配置有[L-STF]、[L-LTF]。
而且,若經過預定的期間檢測出第一封包格式的封包信號或習知用格式的封包信號,則控制部30在發訊時選擇使用第一封包格式。亦即,使用第一封包格式或習知用格式時,假想周圍存在有習知系統中的無線裝置,故為了維持與此等系統之相容性,而使用第一封包格式。另一方面,若經過預定的期間未檢測出第一封包格式的封包信號或習知用格式的封包信號,則控制部30在發訊時選擇使用第二封包格式。此情形與前述的狀態相反,因假想周圍不存在有習知系統中的無線裝置,故使用利用效率高的第二封包 格式。
控制部30係當在第4圖所示的維持與習知系統之相容性用的信號配置於最前頭之後,產生統合有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之複數個組合的封包信號時,產生複數個組合之中最前頭的組合的封包信號時係選擇以第一封包格式產生封包的功能,產生在第4圖所示的持有與習知系統之相容性的第一段的信號格式,接著,產生第二組合以後的封包信號時係切換成以第二封包格式產生封包的功能,產生第二段以後的信號格式。
而且,控制部30當不配置如第5圖所示的維持與習知系統之相容性用的信號,而產生統合有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之複數個組合的封包信號時,選擇以第二封包格式產生封包的功能,由複數個組合之中最前頭的組合起依次產生封包信號。
此構成係硬體上可藉由任意的電腦之CPU、記憶體、其他的LSI實現,軟體上藉由被載入記憶體之具有通信功能之程式等實現,惟此處係描述藉由此等軟硬體的聯繫而實現的功能塊。因此,此等功能塊可藉由僅為硬體、僅為軟體或此等軟硬體的組合以各種形式實現,此點對於熟習該項技術者係可被理解。
第9圖係顯示基帶處理部22的構成。基帶處理部22包含收訊用處理部50、發訊用處理部52。收訊用處理部50係執行基帶處理部22的動作之中對應收訊動作的部分。亦即,收訊用處理部50係對時間領域信號200執行適 應性陣列信號處理,因此而執行時間領域信號200的加權向量的導出。而且,收訊用處理部50係以陣列合成的結果當作頻率領域信號202而輸出。
發訊用處理部52係執行基帶處理部22的動作之中對應發訊動作的部分。亦即,發訊用處理部52係藉由轉換頻率領域信號202而產生時間領域信號200。而且,發訊用處理部52係使複數個串流各自對應於複數條天線12。而且,發訊用處理部52係執行如第3圖(a)及(b)所示的CDD。此外,發訊用處理部52最終係輸出時間領域信號200。
第10圖係顯示收訊用處理部50的構成。收訊用處理部50包含:FFT部74、加權向量導出部76、總稱為合成部80的第一合成部80a、第二合成部80b、第三合成部80c、第四合成部80d。
FFT部74係藉由對時間領域信號200執行FFT,將時間領域信號200轉換成頻率領域的值。其中,頻率領域的值係假設為如第7圖而構成。亦即,對一個時間領域信號200的頻率領域的值係以一條信號線輸出。
加權向量導出部76係從頻率領域的值以副載波為單位導出加權向量。此外,加權向量係對應於複數個串流的每一個而導出,對一個串流之加權向量係以副載波為單位而具有對應天線12的數目之元素。而且,對於對應複數個串流的每一個之加權向量的導出係使用HT-LTF等。而且,為了導出加權向量,使用適應運算法(adaptive algorithm)也可以,或者使用通道特性也可以,惟因此等處理係使用 公知的技術,故此處省略說明。此外,加權向量導出部76係在導出加權時如前述,執行第一成分-第二成分+第三成分-第四成分等的運算。最終如前述,以副載波、天線12、串流的每一個為單位導出加權。
合成部80係藉由在FFT部74轉換的頻率領域的值與來自加權向量導出部76的加權向量執行合成。例如,作為一個乘算對象,從來自加權向量導出部76的加權向量之中,選擇一個對應副載波且對應第一串流的加權。所選擇的加權具有對應於天線12的每一條的值。
而且,作為另一個乘算對象,從在FFT部74轉換的頻率領域的值之中選擇一個對應副載波的值。所選擇的值具有對應於天線12的每一條的值。此外,所選擇的加權與所選擇的值係對應於相同個副載波。一邊對應於天線12的每一條,所選擇的加權與所選擇的值一邊各自進行乘算,藉由使乘算結果相加,使對應於第一串流之中的一個副載波的值導出。在第一合成部80a中,以上的處理也對其他的副載波執行,而導出對應第一串流的資料。而且,在第二合成部80b至第四合成部80d中,藉由同樣的處理,各自導出對應第二串流至第四串流的資料。所導出的第一串流至第四串流係作為第一頻率領域信號202a至第四頻率領域信號202d而各自被輸出。
第11圖係顯示發訊用處理部52的構成。發訊用處理部52包含:分散部66、IFFT部68。IFFT部68係對頻率領域信號202執行IFFT,輸出時間領域的信號。其結果, IFFT部68輸出對應於串流的每一個之時間領域的信號。
分散部66係對應來自IFFT部68的串流與天線12。此處因設所使用的天線12的數目與串流的數目為相同,故直接使一個串流對應於一條天線12。而且,分散部66對於應發訊的串流,亦即對封包信號的每一個之中的[L-SIG]等執行CDD。
說明由以上的構成組成之無線裝置10的動作。藉由調查經由無線部20、基帶處理部22、調變解調部24所接收的封包信號的格式,控制部30估測周圍是否存在有習知系統中的無線裝置。當估測習知系統中的無線裝置為存在時,控制部30即決定使用第一封包格式,當估測習知系統中的無線裝置為不存在時,控制部30即決定使用第二封包格式。當使用第一封包格式時,控制部30在第二個以後的組合依照需要附加HT-LTF而控制,基帶處理部22一邊將對L-STF、L-LTF、L-SIG、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HT-SIG的時序偏移量,與對HT-STF、HT-LTF、包含於第二個以後的組合之HT-SIG的時序偏移量設定為不同的值,一邊執行CDD。另一方面,當使用第二封包格式時,控制部30在第二個以後的組合依照需要附加HT-LTF而控制,基帶處理部22一邊將對HT-STF、HT-LTF、包含所有的組合之HT-SIG的時序偏移量設定為相同的值,一邊執行CDD。
依照本發明的實施例,因將對各自包含於複數個組合的HT-SIG之時序偏移量設定為對之前所配置的已知信號之時序偏移量,故可抑制解調HT-SIG時的特性的惡化。而 且,對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HT-SIG之時序偏移量因係設定為與對L-STF、L-LTF之時序偏移量相同的值,故可一邊維持與習知系統之相容性,一邊抑制解調HT-SIG時的特性的惡化。而且,對包含於剩餘的組合之HT-SIG與資料之時序偏移量因係設定為與對HT-STF、HT-LTF之時序偏移量相同的值,故可一邊改善MIMO系統的特性,一邊抑制解調HT-SIG與資料時的特性的惡化。而且,因在剩餘的組合中給予HT-LTF當作中置信號,故可重做通道估測,而可抑制品質的惡化。
而且,在維持與習知系統的相容性用的信號配置於最前頭後,產生將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的複數個組合匯集於一個的封包信號時,若事先準備產生具有與習知系統的相容性之第一封包格式之功能,與產生不具與習知系統的相容性之第二封包格式之功能,則可容易切換兩功能,而產生將複數個組合匯集於一個之封包信號。亦即,產生最前頭的組合之封包信號時以第一封包格式產生信號,產生第二組合以後的封包信號時切換成第二封包格式而產生信號的話也可以。
而且,因將對包含於剩餘的組合之對HT-SIG的時序偏移量之絕對值設定為比包含於最前頭的組合之對HT-SIG的時序偏移量之絕對值還大的值,故可一邊維持與習知系統的相容性,一邊改善在MIMO系統的特性。而且,因也產生不含L-STF等的其他封包格式,故可提高封包信號的利用效率。而且,因可一邊選擇包含L-STF等的封包格式, 或不含L-STF等的封包格式,一邊進行使用,故可選擇具有與習知系統的相容性或提高利用效率之任一個。
而且,因對應包含L-STF等的封包格式與不含L-STF等的封包格式之每一個而設定不同的值之時序偏移量,故即使封包格式不同,也能抑制解調HT-SIG時的特性的惡化。而且,因包含L-STF等的封包格式與不含L-STF等的封包格式係依照周圍是否存在有習知系統中的無線裝置而選擇,故可使用因應周圍環境之封包格式。
以上係根據實施例說明本發明。該實施例為舉例說明,對於此等各構成要素或各處理程序的組合,種種的變形例係可能,而且,這種變形例也在本發明的範圍係熟習該項技術者可理解的。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說明複數個串流的數目為[4]的情形。但是不限於此,例如複數個串流的數目比[4]還小也無妨,且比[4]還大也可以。配合此點,前者的情形,天線12的數目比[4]還少也無妨,且天線12的數目比[4]還大也可以。依照本變形例,可將本發明適用於各種串流的數目。
10‧‧‧無線裝置
10a‧‧‧第一無線裝置
10b‧‧‧第二無線裝置
12‧‧‧天線
12a、14a‧‧‧第一天線
12b、14b‧‧‧第二天線
12c、14c‧‧‧第三天線
12d、14d‧‧‧第四天線
14‧‧‧天線
20‧‧‧無線部
20a‧‧‧第一無線部
20b‧‧‧第二無線部
20c‧‧‧第三無線部
20d‧‧‧第四無線部
22‧‧‧基帶處理部
24‧‧‧調變解調部
26‧‧‧IF部
28‧‧‧選擇部
30‧‧‧控制部
32‧‧‧速率資訊管理部
40‧‧‧FFT部
42‧‧‧合成部
44‧‧‧參照信號產生部
46‧‧‧分離部
48‧‧‧IFFT部
50‧‧‧收訊用處理部
52‧‧‧發訊用處理部
64‧‧‧操縱矩陣導出部
66‧‧‧分散部
66a‧‧‧第一分散部
66b‧‧‧第二分散部
66d‧‧‧第四分散部
68‧‧‧IFFT部
74‧‧‧FFT部
76‧‧‧加權向量導出部
80‧‧‧合成部
80a‧‧‧第一合成部
80b‧‧‧第二合成部
80c‧‧‧第三合成部
80d‧‧‧第四合成部
100‧‧‧通信系統
200‧‧‧時間領域信號
200a‧‧‧第一時間領域信號
200b‧‧‧第二時間領域信號
200d‧‧‧第四時間領域信號
202‧‧‧頻率領域信號
202a‧‧‧第一頻率領域信號
202b‧‧‧第二頻率領域信號
202d‧‧‧第四頻率領域信號
第1圖係顯示與本發明的實施例有關的多重載波信號的頻譜的圖。
第2圖係顯示與本發明的實施例有關的通信系統的構成圖。
第3圖(a)至(c)係顯示第2圖的通信系統中的僅包含 一個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之組合之封包信號的封包格式的圖。
第4圖係顯示第2圖的通信系統中的統合有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的複數個組合之封包信號的格式的圖。
第5圖係顯示第2圖的通信系統中的統合有控制信號與資料信號的複數個組合之封包信號的另一種格式的圖。
第6圖係顯示第2圖的第一無線裝置的構成圖。
第7圖係顯示第6圖中的頻率領域的信號的構成圖。
第8圖(a)及(b)係顯示在第3圖(a)至(c)中的L-SIG與HT-SIG的調變分佈的圖。
第9圖係顯示第6圖的基帶處理部的構成圖。
第10圖係顯示第9圖的收訊用處理部的構成圖。
第11圖係顯示第9圖的發訊用處理部的構成圖。
10a‧‧‧第一無線裝置
12a‧‧‧第一天線
12b‧‧‧第二天線
12d‧‧‧第四天線
20‧‧‧無線部
20a‧‧‧第一無線部
20b‧‧‧第二無線部
20d‧‧‧第四無線部
22‧‧‧基帶處理部
24‧‧‧調變解調部
26‧‧‧IF部
30‧‧‧控制部
200a‧‧‧第一時間領域信號
200b‧‧‧第二時間領域信號
200d‧‧‧第四時間領域信號
202a‧‧‧第一頻率領域信號
202b‧‧‧第二頻率領域信號
202d‧‧‧第四頻率領域信號

Claims (5)

  1. 一種無線裝置,係發送藉由複數個串流形成的封包信號,其特徵在包含:輸入部,輸入複數個和資料信號有關的控制信號與該資料信號之組合,且其中該組合包含有要各自配置於複數個串流之資料信號;產生部,藉由一邊在包含於該輸入部中輸入的複數個組合之中最前頭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前側配置第一已知信號,且在該控制信號的後側配置第二已知信號,一邊將最前頭的組合中所包含之資料信號配置在第二已知信號的後側,再將第二已知信號附加到剩餘組合中的至少一個上,然後將剩餘組合依次配置在該資料信號的後側而產生封包信號;以及發訊部,發送在該產生部中產生的封包信號;其中,該產生部係對配置於該複數個串流中的第一已知信號進行循環式時序偏移,並對配置於該複數個串流中的第二已知信號與控制信號進行循環式時序偏移,且將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的第一已知信號的時序偏移量設定為不同於該複數個串流中的第二已知信號的時序偏移量,並將該包含於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之最前頭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時序偏移量設定為相同於該複數個串流中之第一已知信號的時序偏移量,且將包含於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之剩餘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時序偏移量設定為相同於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之第 二已知信號的時序偏移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無線裝置,其中,復具備選擇部,該選擇部係選擇以下的任一個格式,使所選擇的格式的封包信號產生於產生部:第一格式,一邊在控制信號的前側配置第一已知信號,且在該控制信號的後側配置第二已知信號,一邊在第二已知信號的後側配置資料信號;以及第二格式,在第二已知信號的後側配置控制信號,在該控制信號的後側配置資料信號,在該輸入部中輸入的複數個組合之中,在該產生部產生該最前頭的組合的封包信號時,該選擇部係選擇該第一格式,在該產生部產生該剩餘的組合的封包信號時,則選擇該第二格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無線裝置,其中,該產生部也對資料信號進行循環式時序偏移,且將包含於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的最前頭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時序偏移量設定為不同於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的資料信號的時序偏移量,並將包含於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的剩餘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時序偏移量設定為相同於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的資料信號的時序偏移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無線裝置,其中,該產生部係將時序偏移量設定成,使包含於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的剩餘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時序偏移量之絕對值之最大值比包含於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的最前 頭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時序偏移量之絕對值之最大值還大。
  5. 一種通信系統,其特徵在包含:發訊裝置,發送藉由複數個串流形成的封包信號;以及收訊裝置,接收由該發訊裝置發送的封包信號,其中該發訊裝置包含:輸入部,輸入複數個和資料信號有關的控制信號與該資料信號之組合,且其中該組合包含有要各自配置於複數個串流之資料信號;產生部,藉由一邊在包含於該輸入部中輸入的複數個組合之中最前頭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前側配置第一已知信號,且在該控制信號的後側配置第二已知信號,一邊將最前頭的組合中所包含之資料信號配置在第二已知信號的後側,再將第二已知信號附加到剩餘組合中的至少一個上,然後將剩餘組合依次配置在該資料信號的後側而產生封包信號;以及發訊部,發送在該產生部中產生的封包信號;其中,該產生部係對配置於該複數個串流中的第一已知信號進行循環式時序偏移,並對配置於該複數個串流中的第二已知信號與控制信號進行循環式時序偏移,且將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的第一已知信號的時序偏移量設定為不同於該複數個串流中的第二已知信號的 時序偏移量,並將該包含於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之最前頭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時序偏移量設定為相同於該複數個串流中之第一已知信號的時序偏移量,且將包含於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之剩餘的組合之控制信號的時序偏移量設定為相同於該複數個串流之各者中之第二已知信號的時序偏移量。
TW095133215A 2005-09-19 2006-09-08 無線裝置及利用該無線裝置之通訊系統 TWI3972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71773305P 2005-09-19 2005-09-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97282B true TWI397282B (zh) 2013-05-21

Family

ID=37499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33215A TWI397282B (zh) 2005-09-19 2006-09-08 無線裝置及利用該無線裝置之通訊系統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351463B2 (zh)
EP (1) EP1927216B1 (zh)
JP (1) JP4841333B2 (zh)
KR (1) KR101279187B1 (zh)
CN (1) CN101199164B (zh)
TW (1) TWI397282B (zh)
WO (1) WO20070347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6315B (zh) * 2004-09-30 2010-10-0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ofdm/ofdma移动通信***中发射数据并估计信道信息的方法
JP4753737B2 (ja) * 2005-07-18 2011-08-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EP1944896A1 (en) 2007-01-09 2008-07-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nfiguration of control channel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755498B (zh) 2007-07-18 2016-09-28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网络和客户站
JP5350380B2 (ja) 2007-07-18 2013-11-27 マーベル ワールド トレード リミテッド 複数のクライアント局に対する独立したデータを同時ダウンリンク伝送するアクセスポイント
US8982889B2 (en) 2008-07-18 2015-03-17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Preamble designs for sub-1GHz frequency bands
US8259572B2 (en) * 2008-12-02 2012-09-04 Kyocera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ransmitting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US9077594B2 (en) 2009-07-23 2015-07-07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Coexistence of a normal-rate physical layer and a low-rate physical layer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462863B1 (en) * 2009-07-23 2013-06-11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idamble for WLAN PHY frames
US9191923B2 (en) * 2011-04-15 2015-1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ange extensio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sub gigahertz bands
US20120269142A1 (en) * 2011-04-24 2012-10-25 Broadcom Corporation Doppler adaptation using pilot patterns within single user, multiple user, multiple access, and/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120327871A1 (en) * 2011-06-24 2012-12-2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Non-legacy preamble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CN103765973B (zh) 2011-08-29 2017-11-10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正常速率物理层和低速率物理层在无线网络中的共存
TW201407973A (zh) * 2012-05-09 2014-02-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在無線區域網路及無線傳送接收單元中多使用者多輸入多輸出通訊
US9398123B2 (en) * 2013-05-03 2016-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ggregation of physical protocol data units on a wireless network
US10218542B1 (en) * 2016-10-14 2019-02-26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Channel estimate improvement with L-LTF and HT-LTF averaging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21940A (ja) * 2003-01-15 2004-08-05 Sony Corp 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5080B2 (ja) * 2002-04-09 2006-01-11 パナソニック 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Ofdm通信装置およびofdm通信方法
DE10251322B4 (de) * 2002-11-04 2006-10-26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Sunnyvale Early-Late-Korrelation zur Timingfehlerkorrektur in Datenkommunikationsempfängern
JP4353774B2 (ja) * 2002-12-04 2009-10-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ータ送信方法とデータ受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送信装置と受信装置
JP4011062B2 (ja) * 2003-03-31 2007-11-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信号伝送方法
AU2003271665A1 (en) * 2003-09-30 2005-05-11 Docomo Communications Laboratories Europe Gmbh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yclic delay diversity
US7616698B2 (en) * 2003-11-04 2009-11-10 Atheros Communications, Inc. 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 system and method
JP4130191B2 (ja) * 2004-01-28 2008-08-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
JP4318569B2 (ja) * 2004-01-28 2009-08-2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相関器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受信装置
JP4413232B2 (ja) * 2004-02-19 2010-02-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チャネル転送機能を評価するチャネル評価器及び方法、並びに、パイロットシーケンスを供給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JP2006178406A (ja) 2004-11-25 2006-07-0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投影光学系
US7924764B2 (en) * 2005-07-28 2011-04-12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cket processing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21940A (ja) * 2003-01-15 2004-08-05 Sony Corp 通信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ianhua Liu, et al., "A MIMO system with backward compatibility for OFDM based WLANs", Signal Processing Advan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3. SPAWC 2003. 4th IEEE Workshop on,15-18 June 2003。 *
Tsuguhide Aoki, et al., "New preamble structure for AGC in a MIMO-OFDM system", IEEE 802.11-04/046r1, January 200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34728A1 (en) 2007-03-29
JP2007089125A (ja) 2007-04-05
US8351463B2 (en) 2013-01-08
CN101199164A (zh) 2008-06-11
EP1927216A1 (en) 2008-06-04
JP4841333B2 (ja) 2011-12-21
KR101279187B1 (ko) 2013-06-27
CN101199164B (zh) 2014-05-07
KR20080051179A (ko) 2008-06-10
US20070081602A1 (en) 2007-04-12
EP1927216B1 (en)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7282B (zh) 無線裝置及利用該無線裝置之通訊系統
JP5282119B2 (ja) 送信方法および無線装置
US8385255B2 (en) Radio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tilizing the same
TWI499233B (zh) 無線裝置
US7551611B2 (en) Radio apparatus
TWI388148B (zh) 無線裝置及利用該無線裝置之通訊系統
JP4841256B2 (ja) 無線装置
WO2007034725A1 (en) Radio apparatus
JP4753737B2 (ja) 無線装置
US7697593B2 (e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timing synchronization using correlation with first and second known signal
WO2007034726A1 (en) Radio apparatus
TWI411253B (zh) 無線裝置
JP4255908B2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信号復調回路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信号復調方法
JP4738050B2 (ja) 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JP2006129307A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信号復調回路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信号復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