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6905B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6905B
TWI396905B TW098131094A TW98131094A TWI396905B TW I396905 B TWI396905 B TW I396905B TW 098131094 A TW098131094 A TW 098131094A TW 98131094 A TW98131094 A TW 98131094A TW I396905 B TWI396905 B TW I3969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guiding element
guide plate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31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09796A (en
Inventor
Chiao Chih Yang
Lei Ken Hung
Hsin Tse Tsai
Yi Yu Tsai
Original Assignee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TW0981310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396905B/zh
Priority to US12/881,189 priority patent/US8449163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1097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097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6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690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1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relative to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5Means for removing heat created by the light source from the pack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隔熱導光元件的背光模組。
傳統側入式的背光模組為了能有效將光束導入導光板內,因此需要將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與導光板的放置得相當近。然而,發光二極體在開啟時會產生一部份的熱源(約為70%),而使得配置於發光二極體旁的導光板邊緣因吸熱而溫度上升至導光板的玻璃轉移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以上,並使得邊緣溫度與導光板中心的溫度差異過大,進而導致導光板彎曲變形。而上述之形變現象會隨著背光模組尺寸越大以及導光板越薄而越明顯。另一方面,受限於白光封裝技術,白光發光二極體在搭配方形燈罩結構使用時,亦會有背光模組亮度及色彩不均勻的問題。除此之外,傳統方形燈罩亦無法控制發光二極體出光源的分布。
此外,美國專利公開號20080291694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點光源、一第一導光板以及一第二導光板,其中第二導光板為平面形狀,且位於點光源和第一導光板之間。第二導光板是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等耐熱材料製成。
另外,美國專利公開號20080225203也揭露一種背光 模組,其包括一發光二極體光源、一光學反射材料以及一導光板,其中光學反射材料位於發光二極體光源與導光板之間的上方以避免漏光。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具有較佳的可靠度,且能提供亮度與顏色較為均勻的面光源。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多個發光元件、一導光板以及一隔熱導光元件。發光元件適於發出一光束。導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對第一表面之第二表面及一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的側表面。而發光元件配置於側表面旁,且光束適於經由側表面進入導光板中。另外,隔熱導光元件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入光面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並位於發光元件與側表面之間。入光面具有至少一第一凹陷。出光面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並位於入光面與側表面之間。除此之外,隔熱導光元件的玻璃轉移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大於導光板的玻璃轉移溫度,隔熱導光元件的出光面包括多個第二凹陷與多個凸出部,這些第二凹陷與這些凸出部沿著一參考直線排列,這些第二凹陷位於這出光面的中央,這些凸出部位於出光面的兩側,而每一第二凹陷對應至少一發光元件,且每一凸出部對應至少另一發光元件。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凹陷為一多邊形凹陷。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凹陷形成一彎 曲凹面。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至少一第一凹陷為多個第一凹陷,而隔熱導光元件更具有多個稜鏡結構,其中這些稜鏡結構位於入光面,以形成這些第一凹陷。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隔熱導光元件更具有多個稜鏡結構,部分這些稜鏡結構位於第一凹陷中,而另一部分這些稜鏡結構位於入光面之第一凹陷以外的部分。上述之至少部分發光元件可位於第一凹陷中。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二凹陷例如為一多邊形凹陷或可形成一彎曲凹面。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隔熱導光元件更具有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上表面連接入光面與出光面。光束適於經由第一表面出射至導光板外,且上表面所面對的方向與光束從第一表面出射的方向大致相同。另外,下表面連接入光面與出光面,且相對於上表面。除此之外,背光模組更包括二反射膜,分別配置於隔熱導光元件的上表面與下表面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隔熱導光元件更具有一上表面以及一下陷部。上表面連接入光面與出光面。光束適於經由第一表面出射至導光板外,且上表面所面對的方向與光束從第一表面出射的方向大致相同。而下陷部位於上表面,且位於上表面之靠近導光板的一側,以承載一顯示面板。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背框。背框具有一承載部以及一承靠部。導光板配置於承載 部上,而承靠部具有至少一第一卡扣部。隔熱導光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卡扣部,其中第一卡扣部與第二卡扣部互相卡扣,且發光元件位於承靠部與隔熱導光元件之間。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多個發光元件、一導光板以及一隔熱導光元件。至少一發光元件適於發出一光束。導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對第一表面之第二表面及一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的側表面。發光元件配置於側表面旁,且光束適於經由側表面進入導光板中。另外,隔熱導光元件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入光面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並位於發光元件與側表面之間。而出光面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並位於入光面與側表面之間。出光面具有至少一凹陷。除此之外,隔熱導光元件的玻璃轉移溫度大於導光板的玻璃轉移溫度,隔熱導光元件的出光面包括多個第二凹陷與多個凸出部,這些第二凹陷與這些凸出部沿著一參考直線排列,這些第二凹陷位於這出光面的中央,這些凸出部位於出光面的兩側,而每一第二凹陷對應至少一發光元件,且每一凸出部對應至少另一發光元件。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凹陷為一多邊形凹陷或形成一彎曲凹面。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還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至少一發光元件、一導光板以及一隔熱導光元件。至少一發光元件適於發出一光束。導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對第一表面之第二表面及一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的側表 面。發光元件配置於側表面旁。光束適於經由側表面進入導光板中。隔熱導光元件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入光面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並位於發光元件與側表面之間。而出光面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並位於入光面與側表面之間。出光面具有至少一凸出部。除此之外,隔熱導光元件的玻璃轉移溫度大於導光板的玻璃轉移溫度。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凸出部形成一彎曲凸面。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之實施例的背光模組中,將玻璃轉移溫度大於導光板的玻璃轉移溫度的隔熱導光元件配置於發光元件和導光板之間,故隔熱導光元件能有效隔絕發光元件傳至導光板的熱源,進而避免導光板受熱變形,並提升背光模組的可靠度。另外,隔熱導光元件之出光面或出光面的特別設計也可改變出光源的分布,使得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可在具有較佳可靠度的同時,提供亮度與顏色較為均勻的面光源。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下列各實施例的說明是參考附加的圖式,用以例示本發明可用以實施之特定實施例。本發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 用來說明,而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第一實施例
圖1A繪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與配置於背光模組上之前框與顯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而圖1B繪示為圖1A之背光模組的俯視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1A與圖1B,背光模組100包括至少一發光元件110(圖1B僅示意地繪示5個為例)、一導光板120以及一隔熱導光元件130。
發光元件110適於發出一光束112,而發光元件110例如是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導光板120適於導引光束112。導光板120具有一第一表面122、一相對第一表面122之第二表面124,以及一連接第一表面122與第二表面124的側表面126,其中發光元件110配置於側表面126旁。詳言之,發光元件110所發出的光束112會經由側表面126進入導光板110中,且部分光束112在第一表面122與第二表面124間經多次全反射後,會照射到第二表面124(或第一表面122)上的光擴散結構(未繪示)。光擴散結構會破壞全反射,而使光束112從第一表面122或第二表面124射出。從第二表面124射出的光束112可被位於第二表面124下方的反射片190反射,而依序穿透第二表面124與第一表面122。如此一來,背光模組100便可在第一表面122上形成一面光源。
請繼續參照圖1A,本實施例之隔熱導光元件130具有一入光面132以及一出光面134。入光面132位於光束 112的傳遞路徑上,並位於發光元件110與側表面126之間。如圖1A所示,入光面132與具有至少一第一凹陷132a,而出光面134具有至少一第二凹陷134a。另外,本實施例之第一凹陷132a為一多邊形凹陷,而其剖面形狀為一梯形。另一方面,第二凹陷134a例如形成一彎曲凹面。除此之外,如圖1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至少部分的發光元件110位於第一凹陷132a中。而上述的凹陷結構能使光束112的大角度光(例如70度角度光)的發散角變大,以改善導光板120入光側的亮度不均勻,此外,上述的凹陷結構能使部分光束112有效地往導光板120的方向集中,進而提升光學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之隔熱導光元件130的玻璃轉移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大於導光板120的玻璃轉移溫度,而隔熱導光元件130的材質可例如是JSR公司所製造的非晶型聚烯烴Arton或是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等耐熱材料,其中上述之材料的玻璃轉移溫度約為145度。另一方面,常見的導光板120的材質例如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而其玻璃轉移溫度約為95度。由上述可知,由於本實施例之隔熱導光元件130的玻璃轉移溫度大於導光板120的玻璃轉移溫度,因此配置於發光元件110與導光板112之間的隔熱導光元件130能有效隔絕發光元件110傳至導光板120的熱能,進而避免導光板120因受熱不均而發生形變,以提升背光模組100的可靠度。而導光板120 和隔熱導光元件130之間例如可用一膠材黏合,亦或兩者間可維持一間距,以增加隔熱效果。
除此之外,本實施例之隔熱導光元件130更具有一上表面136以及一下陷部138。上表面136連接入光面132與出光面134。如圖1A所示,光束112是經由第一表面122出射至導光板120外,而上表面136所面對的方向與光束112從第一表面122出射的方向大致相同。下陷部138則位於上表面136,且位於上表面136之靠近導光板120的一側。下陷部138可用以承載一顯示面板140,其中顯示面板140可經由下墊片150b承靠下陷部138。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40例如為一液晶顯示面板,而具有下陷部138的隔熱導光元件130可用以取代習知技術中的膠框之功能,來承載顯示面板140。
另一方面,如圖1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隔熱導光元件130與背框160上可配置有一前框170,而前框170可藉由一上墊片150a承靠顯示面板140。換言之,前框170與隔熱導光元件130可分別藉由上墊片150a與下墊片150b夾持顯示面板140。在其他實施例中,上墊片150a與下墊片150b亦可以用黏著膠體來取代。在本實施例中,背框160具有一承載部162以及一承靠部164。導光板120配置於承載部162上,且發光元件110位於承靠部164與隔熱導光元件130之間。另外,如圖1A與圖1B所示,本實施例之發光元件110更可配置於一電路板114上,而電路板114配置於背框160的承靠部164上。
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之隔熱導光元件130亦可設計為其他不同的形狀。圖2A至圖2I分別為其他實施例中隔熱導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圖2A的隔熱導光元件130a與隔熱導光元件130類似,兩者主要差異之處在於:隔熱導光元件130a不具有隔熱導光元件130的下陷部138。詳言之,隔熱導光元件130a的上表面136a為一平坦表面。
如圖2A所示,部份配置於第一凹陷132a中的發光元件110適於發出光束112a~112c。光束112a經由入光面132進入隔熱導光元件130a中。當光束112a入射至上表面136a的入射角大於臨界角(critical angle)時,光束112a會在隔上表面136a發生全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並自出光面134射出。由此可知,圖2A所繪示的凹陷結構能使光束112的大角度光(例如70度角度光)的發散角變大,以改善導光板120入光側的亮度不均勻,此外,上述的凹陷結構能使部分光束112有效地往導光板120(繪示於圖1A)的方向集中,進而提升光學效率。
另一方面,若光束112b自出光面134出射後,且光束112b再次入射至出光面134時,部分光束112b亦會被出光面134反射,且光束112b的偏折角度亦是往導光板120(繪示於圖1A)的方向集中。另外,從圖2A中亦可發現,光束112c在經過隔熱導光元件130a後的偏折方向也是往導光板120(繪示於圖1A)的方向集中。
圖2B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中隔熱導光元件130b的剖 面示意圖。隔熱導光元件130b與隔熱導光元件130a類似,兩者主要差異之處在於:隔熱導光元件130b的出光面134包括至少一凸出部134b,且凸出部134b形成一彎曲凸面。另外,本實施例的發光元件110是位於第一凹陷132a內。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10亦可部份位於第一凹陷132a內。如圖2B所示,光束112d在經過隔熱導光元件130a後的偏折方向也是往導光板120(繪示於圖1A)的方向集中。由此可知,圖2B所繪示的隔熱導光元件130b能使光束112c有效地往導光板120(繪示於圖1A)的方向集中,進而提升光學效率(約可提升2%)。
圖2C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中隔熱導光元件130c的剖面示意圖。如圖2C所示,隔熱導光元件130c的入光面132包括多個第一凹陷132a,且隔熱導光元件130c更具有多個稜鏡結構132b,其中這些稜鏡結構132b位於入光面132,以形成多個第一凹陷132a。另一方面,隔熱導光元件130c的出光面134為一平坦表面。而此種結構的設計可讓光束112e的發散角變大,以改善導光板120入光側的亮度不均勻,即改善熱點(hot spot)現象,且光效率可提升2%。
圖2D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中隔熱導光元件130d的剖面示意圖。隔熱導光元件130d與隔熱導光元件130c類似,兩者差異之處在於:隔熱導光元件130d的第一凹陷132a形成一彎曲凹面。另外,本實施例的發光元件110是位於第一凹陷132a內。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10 亦可部份位於第一凹陷132a內。與圖2C類似,此種結構的設計可讓光束112f的發散角變大,以改善導光板120入光側的亮度不均勻,且光效率可提升2%。
圖2E至圖2I為分別為其他實施例中隔熱導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圖2E的隔熱導光元件130e與圖2D的隔熱導光元件130d相似,兩者差異之處在於:隔熱導光元件130e的第一凹陷132為一多邊形凹陷,且其剖面圖呈梯形。而圖2F的隔熱導光元件130f與圖2E的隔熱導光元件130e相似,兩者差異之處在於:隔熱導光元件130f之第一凹陷132的剖面圖呈矩形。另外,圖2G的隔熱導光元件130g也與圖2E的隔熱導光元件130e相似,兩者差異之處在於:隔熱導光元件130g之第一凹陷132的剖面圖呈三角形。
接著,請參照圖2H,其中圖2H的隔熱導光元件130h與圖2F的隔熱導光元件130f相似,兩者差異之處在於:隔熱導光元件130h更具有多個稜鏡結構132b。部分稜鏡結構132b位於第一凹陷132a中,而另一部分稜鏡結構132b位於入光面132之第一凹陷132a以外的部分。
另外,圖2I的隔熱導光元件130i則是與圖2A的隔熱導光元件130a相似,兩者差異之處在於:隔熱導光元件130i的第二凹陷134a為一多邊形凹陷,且其剖面形狀為一矩形。此外,隔熱導光元件130i更具有上表面136a與一下表面139。下表面139連接入光面132與出光面134,且相對於上表面136a。除此之外,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更包 括二反射膜182與184。反射膜182與184分別配置於隔熱導光元件130i的上表面136a與下表面139上,以使大部份的光束可從出光面134射出。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背光模組可不包括反射膜182與184。
再來請參照圖2J,其中圖2J的隔熱導光元件130j與圖2I的隔熱導光元件130i相似,兩者差異之處在於:隔熱導光元件130j之第二凹陷134a的剖面形狀為一梯形。除此之外,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不包括圖2I的反射膜182與184。
在以下的實施例與圖式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以簡化說明。
第二實施例
圖3A繪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背光模組與配置於其上的前框與顯示面板之剖面示意圖,而圖3B為圖3A之背光模組200的俯視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3A與圖3B,背光模組200包括至少一發光元件110(圖1B僅示意地繪示9個為例)、一導光板120以及一隔熱導光元件230。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與第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相似,兩者主要差異之處在於:隔熱導光元件230的出光面包括多個第二凹陷234a與多個凸出部234b。第二凹陷234a與凸出部234b沿著一參考直線L排列。除此之外,第二凹陷234a位於出光面234的中央,且凸出部234b位於出光面234的兩側。
另一方面,如圖3A與圖3B所示,隔熱導光元件230的入光面包括多個第一凹陷232a,其中發光元件110配置於電路板114上且分別位於第一凹陷232a內。詳言之,本實施例之隔熱導光元件230為圖2A與圖2B之隔熱導光元件130a與130b的組合。因此,位於出光面234中央的第二凹陷234a適於讓光束(如圖2A)具有較大的發散角,以改善導光板120入光側的亮度不均勻,而位於出光面234兩側的凸出部234b適於讓光束(如圖2B)收斂。
表1為背光模組未放置隔熱導光元件230時,導光板120上不同位置所對應的色座標Cx。
表1所對應的導光板120被分成4×11個區域,而發光元件110是配置於表1之y座標等於11的一側。即y座標越小,表示對應的該位置離發光元件110越遠。表1經由計算後可知,平均色座標Cx的偏移量約為0.01。因此,當未放置隔熱導光元件230時,背光模組會有的色彩不均勻的問題。
表2為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之導光板120上不同位置所對應的色座標Cx,其中背光模組200包括隔熱導光元件230,且隔熱導光元件230是配置於發光元件110和導光板120之間。
從表2可知,相同y座標但不同x座標之位置所對應的色座標差不多。而經計算後,在放置隔熱導光元件230後,原本平均0.01的色座標Cx偏移量減少為0.003,因此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200能提供顏色均勻度較佳的面光源。另一方面,面光源的平均亮度也提升約2%。
表3為背光模組未放置隔熱導光元件230時,導光板120上不同位置所對應的溫度。
表3所對應的導光板120被分成5×7個區域,而發光元件110是配置於表3之y座標等於7之一側。即y座標越大,表示該位置離發光元件110越近。由表3可知,在此背光模組中,導光板120邊緣之靠近發光元件之一側的溫度不但較中央溫度高,且兩者溫差甚大。因此,導光板120的易因受熱不均而產生形變,進而影響背光模組的光學效率與可靠度。
表4為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之導光板120上不同位置所對應的溫度,其中背光模組200包括隔熱導光元件230,且隔熱導光元件230是配置於發光元件110和導光板120之間。
表4所對應的導光板120同表3被分成5×7個區域,而隔熱導光元件230被分成5×2個區域,且對應y座標等於8和9之處。另外,發光元件110是配置於表4之y座標等於9之一側。換句話說,發光元件110和導光板120之間更配置本實施例之隔熱導光元件230。由表4可知,在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中,由於隔熱導光元件230可有效隔絕來自發光元件110的熱源,故可使導光板120邊緣之靠近發光元件110之一側的溫度下降約16度,進而避 免導光板120因受熱不均而產生形變,以提升背光模組200的可靠度。
第三實施例
圖4A繪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4B為圖4A之背光模組沿I-I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4A與圖4B,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300與第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相似,二者主要差異之處在於:背光模組300的承靠部264具有至少一第一卡扣部(locking part)264a,而隔熱導光元件330具有至少一第二卡扣部332。第一卡扣部264a與第二卡扣部332互相卡扣,且發光元件110位於承靠部264與隔熱導光元件330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卡扣部264a為一凹槽,而第二卡扣部332為一扣爪部,其中扣爪部嵌合對應的溝槽而扣在背框260的承靠部264上。如此一來,隔熱導光元件330變可直接嵌合於背框260上,而不需要於電路板114上搭配鎖孔以及螺絲結構,進而增加電路板114可上放置發光元件110的空間(在本實施例中約增加30%)。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卡扣部264a可為一扣爪部,而第二卡扣部332可為一凹槽,其中扣爪部嵌合對應的溝槽而將隔熱導光元件330扣在背框260的承靠部262上。
請繼續參照圖4A與圖4B,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300包括多個發光元件110、一導光板120以及隔熱導光元件330。如圖4所示,隔熱導光元件330的入光面334具有多 個第一凹陷334a,且第一凹陷334a為一多邊形凹陷。每一發光元件110至少部份位於對應的第一凹陷334a中。除此之外,隔熱導光元件330的出光面336具有一第二凹陷336a,且第二凹陷336a為一多邊形凹陷。另外,導光板120的側表面126位於第二凹陷336a中。換句話說,部份的導光板120嵌入第二凹陷336a中。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之實施例的背光模組中,將玻璃轉移溫度大於導光板的玻璃轉移溫度的隔熱導光元件配置於發光元件和導光板之間,因此隔熱導光元件能有效隔絕發光元件傳至導光板的熱源,避免導光板受熱形變,以提升背光模組的可靠度。另外,隔熱導光元件之出光面或入光面的特別設計也可改變出光源的分布,使得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可提供亮度均勻以及色彩均勻的面光源。除此之外,具有扣卡結構的背框與隔熱導光元件亦可免除電路板上因開螺絲孔而導致發光元件配置空間的減少,因此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電路板上具有較大的發光元件配置空間。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 權利範圍。
100、200、300‧‧‧背光模組
110‧‧‧發光元件
112、112a~112f‧‧‧光束
114‧‧‧電路板
120‧‧‧導光板
122‧‧‧第一表面
124‧‧‧第二表面
126‧‧‧側表面
130、130a~130j、330‧‧‧隔熱導光元件
132、334‧‧‧入光面
132a、232a、334a‧‧‧第一凹陷
132b‧‧‧稜鏡結構
134、336‧‧‧出光面
134a、234a、336a‧‧‧第二凹陷
134b、234b‧‧‧凸出部
136、136a‧‧‧上表面
138‧‧‧下陷部
139‧‧‧下表面
140‧‧‧顯示面板
150a‧‧‧上墊片
150b‧‧‧下墊片
160‧‧‧背框
162、262‧‧‧承載部
164、264‧‧‧承靠部
170‧‧‧前框
182、184‧‧‧反射膜
190‧‧‧反射片
264a‧‧‧第一卡扣部
332‧‧‧第二卡扣部
L‧‧‧參考直線
圖1A繪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與配置於其上之前框與顯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B繪示為圖1A之背光模組的俯視示意圖。
圖2A至圖2J分別為其他實施例中隔熱導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圖。
圖3A繪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背光模組與配置於其上的前框與顯示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圖3B為圖3A之背光模組的俯視示意圖。
圖4A繪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4B為圖4A沿I-I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100‧‧‧背光模組
110‧‧‧發光元件
112‧‧‧光束
114‧‧‧電路板
120‧‧‧導光板
122‧‧‧第一表面
124‧‧‧第二表面
126‧‧‧側表面
130‧‧‧隔熱導光元件
132‧‧‧入光面
132a‧‧‧第一凹陷
134‧‧‧出光面
134a‧‧‧第二凹陷
136‧‧‧上表面
138‧‧‧下陷部
140‧‧‧顯示面板
150a‧‧‧上墊片
150b‧‧‧下墊片
160‧‧‧背框
162‧‧‧承載部
164‧‧‧承靠部
170‧‧‧前框
190‧‧‧反射片

Claims (15)

  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多個發光元件,適於發出一光束;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對該第一表面之第二表面及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側表面,其中該發光元件配置於該側表面旁,且該光束適於經由該側表面進入該導光板中;以及一隔熱導光元件,具有:一入光面,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並位於該發光元件與該側表面之間,其中該入光面具有至少一第一凹陷;以及一出光面,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並位於該入光面與該側表面之間,其中該隔熱導光元件的玻璃轉移溫度大於該導光板的玻璃轉移溫度,該隔熱導光元件的該出光面包括多個第二凹陷與多個凸出部,該些第二凹陷與該些凸出部沿著一參考直線排列,該些第二凹陷位於該出光面的中央,該些凸出部位於該出光面的兩側,而每一該第二凹陷對應至少一該發光元件,且每一該凸出部對應至少另一該發光元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凹陷為一多邊形凹陷。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凹陷形成一彎曲凹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 至少一第一凹陷為多個第一凹陷,該隔熱導光元件更具有多個稜鏡結構,該些稜鏡結構位於該入光面,以形成該些第一凹陷。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隔熱導光元件更具有多個稜鏡結構,部分該些稜鏡結構位於該第一凹陷中,且另一部分該些稜鏡結構位於該入光面之該第一凹陷以外的部分。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至少部分該發光元件位於該第一凹陷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凹陷為一多邊形凹陷或形成一彎曲凹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凸出部形成一彎曲凸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隔熱導光元件更具有:一上表面,連接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其中該光束適於經由該第一表面出射至該導光板外,且該上表面所面對的方向與該光束從該第一表面出射的方向大致相同;以及一下表面,連接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且相對於該上表面,其中該背光模組更包括二反射膜,分別配置於該隔熱導光元件的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隔熱導光元件更具有:一上表面,連接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其中該光束適 於經由該第一表面出射至該導光板外,且該上表面所面對的方向與該光束從該第一表面出射的方向大致相同;以及一下陷部,位於該上表面,且位於該上表面之靠近該導光板的一側,以承載一顯示面板。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背框,具有一承載部以及一承靠部,其中該導光板配置於該承載部上,該承靠部具有至少一第一卡扣部,該隔熱導光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卡扣部,該第一卡扣部與該第二卡扣部互相卡扣,且該發光元件位於該承靠部與該隔熱導光元件之間。
  12.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多個發光元件,適於發出一光束;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對該第一表面之第二表面及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側表面,其中該發光元件配置於該側表面旁,且該光束適於經由該側表面進入該導光板中;以及一隔熱導光元件,具有:一入光面,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並位於該發光元件與該側表面之間;以及一出光面,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並位於該入光面與該側表面之間,其中該隔熱導光元件的該出光面包括多個凹陷與多個凸出部,該些凹陷與該些凸出部沿著一參考直線排列,該些凹陷位於該出光面的中央,該些凸出部位於該出光面的兩側,而每一該凹 陷對應至少一該發光元件,且每一該凸出部對應至少另一該發光元件,且該隔熱導光元件的玻璃轉移溫度大於該導光板的玻璃轉移溫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凹陷為一多邊形凹陷或形成一彎曲凹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隔熱導光元件更具有:一上表面,連接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其中該光束適於經由該第一表面出射至該導光板外,且該上表面所面對的方向與該光束從該第一表面出射的方向大致相同;以及一下表面,連接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且相對於該上表面,其中該背光模組更包括二反射膜,分別配置於該隔熱導光元件的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凸出部形成一彎曲凸面。
TW098131094A 2009-09-15 2009-09-15 背光模組 TWI3969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31094A TWI396905B (zh) 2009-09-15 2009-09-15 背光模組
US12/881,189 US8449163B2 (en) 2009-09-15 2010-09-14 Backlight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31094A TWI396905B (zh) 2009-09-15 2009-09-15 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9796A TW201109796A (en) 2011-03-16
TWI396905B true TWI396905B (zh) 2013-05-21

Family

ID=43730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31094A TWI396905B (zh) 2009-09-15 2009-09-15 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449163B2 (zh)
TW (1) TWI3969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81151A1 (en) * 2010-01-29 2012-11-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JP5656785B2 (ja) * 2010-11-24 2015-0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KR101876901B1 (ko) * 2011-04-28 2018-08-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조명 모듈
KR20120092322A (ko) * 2011-02-11 2012-08-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US8382360B2 (en) * 2011-06-30 2013-02-26 Skc Haas Display Films Co., Ltd. Symmetric serrated edge light guide film having elliptical base segments
US20130135358A1 (en) * 2011-11-30 2013-05-30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Light collimating manifold for producing multiple virtual light sources
TWI499841B (zh) * 2012-10-26 2015-09-11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照明裝置
CN103018959B (zh) * 2012-12-26 2015-12-0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模组
CN103438387B (zh) * 2013-08-09 2015-07-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包含其的液晶显示器
KR20150053656A (ko) * 2013-11-08 2015-05-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GB2521443B (en) * 2013-12-20 2016-06-29 Vizeye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ducing polarization perception in an observer
JP6585892B2 (ja) * 2014-10-24 2019-10-0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CN105116484A (zh) * 2015-09-15 2015-12-02 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436508A (zh) * 2016-05-25 2017-12-0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6498258B1 (ja) * 2017-11-17 2019-04-10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TWI822554B (zh) * 2023-01-11 2023-11-1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套件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1130B1 (en) * 2000-08-11 2002-11-19 Leotek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iode linear array with lens stripe for illuminated signs
CN101122711A (zh) * 2006-08-09 2008-02-13 索尼株式会社 背光器件、光源器件、透镜、电子设备和光导板
US20080137374A1 (en) * 2006-12-11 2008-06-12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Back light unit having light guide buffer plate
TW200839378A (en) * 2007-03-21 2008-10-01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Light emitting element, backlight module and plane display apparatus
US20080291694A1 (en) * 2007-05-25 2008-11-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TW200909938A (en) * 2007-08-28 2009-03-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Back light module
TW200933086A (en) * 2008-01-30 2009-08-01 Forcecon Technology Co Ltd Light guiding lens structure for LED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7376C (zh) * 2001-04-24 2006-01-1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灯反射器和反射器
US7969531B1 (en) * 2007-03-08 2011-06-28 Jabil Circuit, Inc. Integrated multi-function light guide for LCD backlighting
KR20080083411A (ko) 2007-03-12 2008-09-1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엘이디 백라이트 유닛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1130B1 (en) * 2000-08-11 2002-11-19 Leotek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iode linear array with lens stripe for illuminated signs
CN101122711A (zh) * 2006-08-09 2008-02-13 索尼株式会社 背光器件、光源器件、透镜、电子设备和光导板
US20080137374A1 (en) * 2006-12-11 2008-06-12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Back light unit having light guide buffer plate
TW200839378A (en) * 2007-03-21 2008-10-01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Light emitting element, backlight module and plane display apparatus
US20080291694A1 (en) * 2007-05-25 2008-11-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TW200909938A (en) * 2007-08-28 2009-03-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Back light module
TW200933086A (en) * 2008-01-30 2009-08-01 Forcecon Technology Co Ltd Light guiding lens structure for L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63875A1 (en) 2011-03-17
TW201109796A (en) 2011-03-16
US8449163B2 (en) 2013-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6905B (zh) 背光模組
TWI451168B (zh) 背光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I615659B (zh) 光源模組及其稜鏡片
WO2011065052A1 (ja)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20090180286A1 (en) Lighting device
EP3316029B1 (en) Optical sheets in the backlight of a display
WO2014073348A1 (ja) 表示装置
JP5664100B2 (ja) 発光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8220979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WO2013039001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12238431A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モジュール
US8405796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1307387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5016048A1 (ja) 光源装置、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M447508U (zh) 背光模組及其背板
US7220042B2 (en) Light guide plate structure of backlight module
TWI472846B (zh) 背光模組
TW201400944A (zh)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JP2007047257A (ja) 光学シートと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WO2015016091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5243533A (ja) 面状照明装置
WO2012081458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060203514A1 (en) Light guide plate structure
US20120127393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20237715A1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