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64431B -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olycarbonate - Google Patents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olycarbonat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64431B
TWI364431B TW094112495A TW94112495A TWI364431B TW I364431 B TWI364431 B TW I364431B TW 094112495 A TW094112495 A TW 094112495A TW 94112495 A TW94112495 A TW 94112495A TW I364431 B TWI364431 B TW I3644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ycarbonate
melt
degassing
blowing agent
inl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12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13366A (en
Inventor
Joerg Kirchhoff
Thomas Koenig
Klemens Kohlgrueber
Steffen Kuehling
Meirvenne Dirk Van
Original Assignee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filed Critical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Publication of TW200613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13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644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6443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40Post-polymerisation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40Post-polymerisation treatment
    • C08G64/403Recovery of the 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205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aratus use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Processes Of Treat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Description

1364431 t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用於將藉界面聚合反應法 得之聚碳酸酯分離之方法,其係藉將一種於有機^ 之聚碳酸醋溶液蒸發與除氣。 【先前技術】 藉界面聚合反應法合成聚碳酸酯之方法已被敘述 φ於各類文獻中,例如特別是於:Schnell著,”聚碳酸酯之 化學與物性”,聚合物回顧,第9冊,lnterscience出版 社,紐約,倫敦,雪梨,1964年,第33至70頁。 於相界面聚合反應法中,一種二酚(或一種包含各種 二酚之混合物)之二鈉鹽於水性醇類溶液(或懸浮液)中 進行光氣反應,於一種惰性有機溶劑或溶劑混合物之存 在下,其生成一第二相。生成之寡碳酸酯主要存在於有 機相中,經由適合的催化劑進行縮合反應,生成溶解於 鲁有機相中之高分子量聚碳酸酯,最後將有機相分離。 隨後必須將聚碳酸酯自有機相分離,目前用於濃縮 聚碳酸酯溶液及用於分離聚碳酸酯之方法,皆已敘述於 專利文獻與教科書中,並被精於此方面技藝者所習知。 將聚碳酸酯自溶液分離,較佳的進行方法為藉加熱或施 加真空將溶劑蒸發,此法需使用一種高沸點(>10(TC)的 溶劑,例如:氯苯,以便於蒸發溶劑後直接獲得熔體相。 為了於反應期間改進聚合物於溶劑中之溶解度,亦可使 用一種或多種高沸點溶劑與低沸點化合物二氣甲烷之 1364431 * ,口J 1 fv ίΪ5〇 混合物’典型的二氣甲烷於對 約 1:1。 另一可能性為注射一種經加熱之氣體特 汽,藉以驅除揮發性成份。於 疋瘵 玄液盥葡騁海舻门此系例中’係將聚碳酸醋 冷液與載體狀體-同噴霧,聚碳酸自旨乃生成 特別是-種水澄懸浮物。其他的分離方法包括^晶. 澱,以及於固相中將溶劑殘餘物加熱 氯曱院作為溶劑,其揮發性成份之殘餘含㈡ 石炭酸醋中干擾,目為具有殘餘水汽之 色,並二=:化虱’而可能造成聚碳酸醋之變 於習知用於蒸發或驟蒸之方取* 些微的過壓下被被重覆地加 酉旨溶液於 熱的溶液隨後被職至—射,這些過 ί 3 蒸發或,可使用各種的Ϊ 或磨擦屢緊裂置。傳統所用以設備為Hi發裔、 液蒸發方法,對精於此方面技蓺備者土礎之聚叙酸酯溶 過熱的溶液驟蒸至一加熱的旋管' 為U二例如:可將 離器中。關於此,其程序以數階段:其,止於-分 此外’已知有程序,於其—錢仃可③較為有利, 熱交換器内具有多階段之濃i? ’在垂直的殼管式, 下落==低:!=’最終的除氣階段可使用 益於此案例中,在一真空與較高溫度下 ⑧ 7 1364431 < •之分離器内,聚合物熔體生成細的線流,因而可去除溶 劑。下落線流蒸發器技術之缺點為:僅於穩定的線流 下,亦即:線流於設備中不斷裂,才能確保有效的除氣。 線流之穩定性受到聚合物溶液黏度之影響,黏度過低會 導致線流斷裂,此即意指對於操作參數,針對溫度與殘 餘揮發性成份之人π含量,具有限制。除了黏度具有負 面影響外,過高的揮發性成份入***量,對於可達成之 除氣程度亦具有直接有㈣效果,因為f量之傳送純粹 由擴散決定,而可用於傳送質量之表面則被線流的幾何 形狀所固定。產生線流所需之熔體分散器必須具有大的 面積,則需要大的昂貴設備。 處理聚合物時’使用或未使用夾帶劑,於發泡(擴散) 下進行最終的除氣步驟,亦可自先前技藝得知。用於熱 塑性聚合物以設備為基礎之除氣方法,其係基於發泡& 氣之原理,已存在於先前技藝令,但是這些方法常具有 下列缺點:必須移除非常大量的氣體,或者無法達^足 籲夠低的殘餘含量❶此外,文獻中敘述之方法對於下者常 不具彈性:產量、與聚合物種類與黏度,以及於個別除 氣步驟之揮發性組份的入口濃度。 EP-A 200368敘述將苯乙烯聚合物進行二階段程序 之發泡除氣,此方法係基於下列事實:聚合物溶液中之 溶劑數量被調整至大到足以引起發泡。 EP-A 914355敘述將一種些微地溶解之分離劑混入 一種聚合物溶液中,隨後併同發泡予以驟蒸至一處於低 壓之分離器令。其所敘述之方法,借助發泡劑,被用於 ⑧ 8 1364431
I - 分離容易揮發的溶劑,容易揮發的分離劑未被完全地溶 解,但已予分散。 EP-A 10015862敘述一種多階段之方法,用於自聚 醯胺中移除揮發性成份。在最終之除氣階段前,所用之 發泡劑,例如:氮氣、二氧化碳、或水,使用一靜態混 合器予以分散,因而被部份地溶解。聚醯胺熔體隨後於 一垂直的殼管式熱交換器,或於一環形蒸發器,或於一 其併合體,驟蒸至一於低壓下之除氣槽中。熔體自金屬 B 線諸環路之上方流下,藉以確保一持久的滯留時間,因 此可得到較佳的除氣結果。 【發明内容】 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方法,用於將藉界面聚合 反應法製得之聚碳酸酯分離,其中獲得之聚碳酸酯係溶 解於一種有機溶劑中。經由此方法,應可達到低的揮發 性組份之殘餘含量,總量少於250 ppm,以少於100 ppm 為較佳,並以少於25 ppm為特佳,其係相對於總質量。 眷揮發性組份被明瞭包括:溶劑,如:單氯苯與二氯甲烷、 對應之未反應單體,如:BPA,與其揮發性寡聚物,如: 二聚物、三聚物、與四聚物。特別是,此法應能移除反 應中所使用之二氯曱烷至低於2 ppm之程度,及較佳地 獲得不含二氣曱烧之產物,其包含少於0.5 ppm之二氣 甲烷。 此方法對於產量、與聚碳酸酯之種類、與黏度,以 及於個別除氣階段入口處之揮發性組份的入口濃度應 具有高度彈性。於此所稱之彈性意指:於一工廠中,前 ^04431 4 參數與產物性能可予改變,同時可維持其品質, 二經過複雜的設備轉換或停工期,換言之,應 到—固定的品質,而不受入口條件之支配。 一種方法,用於將藉界面聚合反應法 於有機溶劑中之溶液分離,該方法包
(a)蒸發有機溶劑,以獲得一 9〇至99.95重量%之聚碳 酸酯含量, ⑻選擇地將得自步驟(a)之熔體與一種發泡劑混合, (c)藉將熔體餵送通過入口諸孔洞至一分離槽中將得 自(a)與選擇地(b)之熔體除氣, 其特徵在於: 依照步驟(C)進行除氣時,、熔體被入口諸孔洞細分成0.1 至20公斤/小時之部份線流,而且於進至入口諸孔洞 處,包含揮發性成份之熔體具有一過飽和度為至少i
本發明係提供 製得之聚碳酸酯自 括下列步騾: 巴,以及溫度為250。至34(TC,其甲分離槽内之壓力為 0.1至20毫巴。 依本發明方法中依照步驟(a),於一種有機溶劑中之 聚碳酸酯溶液(於後簡稱為聚碳酸酯溶液),首先蒸發至 一程度’以使聚碳酸酯之含量為9〇至99.95重量%,由 此獲得之聚碳酸酯溶液,亦同義地被稱為聚碳酸酯熔 體。步驟(a)可於單一階段或多階段程序進行,以 程序為較佳。 用於依照步驟(a)蒸發聚合物溶液之習知方法,對精 1364431 * 於此方面技藝者為熟知,例如:可將過熱的溶液驟蒸至 一加熱的旋管蒸發器,其終止於一分離器中,此種方法 之一實例被敘述於如:DE 1921045A中。關於此,其可 較有利地不使濃度於各階段間具有差異,或者換言之, 不使過熱之溫度變得太大,代之以選擇一種二階段至四 階段之程序,例如:敘述於EP 1094873A中者。此外, 已知有方法,其中聚碳酸酯溶液之預濃縮係於垂直的殼 管式熱交換器中進行。此類方法,於一些案例中為多階 ® 段程序,敘述於如:DE 19835744A中,藉此類方法可達 成聚碳酸酯濃度為90至99.95重量%,或更高值,併用 旋管蒸發器與殼管式熱交換器亦可達成。 始自使用依照步驟(a)得到之聚碳酸酯熔體,可獲得 =-種具有低揮發性成份含量之聚碳酸酯,選擇地依照步 驟(b)藉添加一種發泡劑,與依照步驟(c)於至少一發泡 除氣步驟中,藉將聚碳酸酯熔體***成部分線流,並藉 降低壓力。於本發明說明書中,低揮發性成份含量被明 _瞭意指一揮發性成份濃度低於250 ppm,以低於100 ppm 為較佳,並以低於25 ppm為特佳,於每個案例中皆係 相對於總質量。 依照步驟(c)待移除之揮發性成份,包括依照界面聚 合反應法中聚合反應所使用之溶劑,特別是單氣苯與殘 餘數量之二氣曱烷。在發泡除氣(步驟(c))前,亦即於進 至分離槽之入口喷嘴處,單氣苯之質量分率為例如:低 於10%,二氣甲烷之入***量,相對於質量,為例如: 低於5%。其他用於製造聚碳酸酯之可能溶劑,對精於 ⑧ 11 1364431 此方面技藝者為習知’例如·乙装、 :其存在時,亦需予以移除至低的殘餘含量苯聚 同樣可藉依本發明方法予以降低。 贷物其比羊 為了於步驟(C)引發聚碳酸醋溶體發泡因 =有效的除氣,必須有㈣的溶劑存在於聚碳酸醋炫體 中,因此含有揮發性成份之聚碳酸酯熔體,其於 口諸孔洞處之過飽和度至少為〇」巴,以至 少1巴為特佳。過飽和度被界 揮發I·生、且伤於進至入口諸孔洞處之蒸汽壓,與分離 (於後亦稱為分離器或除氣槽)中壓力之差距^ 存在於聚合㈣體中所有組份的分壓之加總,而且決定 於揮發性成份之溫度與濃度。 、 除氣之成功大多無關於:過飽和度是否僅係由存 於炼體中之溶劑所產生,或者是否係料添加了 一種發 泡劑二溫度與揮發性組份之濃度對於蒸汽壓具有決定 性。右是所需之蒸汽壓僅係由聚碳酸酯熔體中之溶劑殘 餘物所產生,則可免除使用發泡劑。 若是足夠數量之溶劑未存在於聚碳酸酯熔體中,亦 即:若溶劑單獨之蒸汽壓太低時,則可添加一種發泡 劑,藉以於聚碳酸酯熔體中產生所需之蒸汽壓。因此, 於一依本發明方法之實例中,將得自步驟(a)之熔體,在 依照步驟(C)除氣前,依照步驟(b)與一種發泡劑混合。 發泡劑通常為一種具有高蒸汽壓之易揮發物質,聚 12 1364431
I • 碳酸酯熔體的發泡係藉發泡劑之高蒸汽壓予以弓丨發。 泡使得表面積大幅地增加,此對除氣十分有利。此外, 可使於分離器之氣相中,存在於聚合物中之溶劑殘餘物 或其他揮發性成份之分塵降低’原則上應可達成降低 發性成份之殘餘含量。 -早 較佳者為使用一種惰性氣體、或一種惰性液體、或 一種惰性氣體與/或液體之混合物作為發泡劑。適合的 •發泡劑實例為:氮氣、二氧化碳、水、甲燒、與氣i : 以使用水、二氧化碳、或氮氣作為發泡劑為特佳,並以 使用氮氣為最佳。 於本發明範疇中亦發現:若是發泡除氣’添加或未 添加發泡劑,連續地進行數次時,除氣之成效顯著地辦 加。關於此,於每個除氣階段中,必須確保所需之過^ 和度’若S需要’可在每次進行步驟⑷之發泡除氣前, 添加一種依照步驟(b)之發泡劑。當以數階段進行除氣 _時,必須小心地確保維持低的整體滯留時間,藉以防止 不欲的變色或降解,短的滯留時間可藉將裝置適合地設 計予以達成。若於數階段進行發泡除氣時,個別的階段 無需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進行,依其特殊應用,亦即依產 ^、產物之黏度、與溫度,諸階段針對下者可不同地進 行:其執行或分割部份線流、發泡劑之用量、溫度、與 入口孔洞之直徑。 ^ 於步驟(b)中,發泡劑係分散於聚碳酸酯熔體中,較 佳者為使帛_靜態混合器,藉以分散與溶解發泡劑。用 ⑧ 13 聚碳酸醋炼體之靜態混合器,其傳統之修
混人早已習知。較佳的靜態混合器具有SMX 成二料知、,構,其被詳述於如:Arn❶Signer著,用於合 成材枓加工與製造之靜態混合器, ㈣Η州年。較佳者亦可使用依請 6394644Β之靜態混合器,特佳者為SMX混合器: /、活内徑係沿著混合器之長度,依不同的混合元件而變 上’其中特佳者為:活内徑例如:以串聯方式或以諸階段 減小,其係依物料流動通過混合器之方向。 為改善聚碳酸酯熔體中發泡劑之分散與溶解,靜態 混合器中之壓力可使用—適合的裝£,例如:壓力維持 閥或節流器,予以增加。精於此方面技藝者熟知:藉增 加壓力,較大量的揮發性物質可被溶解於熔體中。 依照步驟(c)’於驟蒸前進至入口諸孔洞處之聚碳酸 酯熔體之狀態,亦即存在一相或多相,對除氣之成功與 程序之安定性具有決定性,若在驟蒸前所有的揮發性組 份,包括發泡劑,皆已完全地溶解,可達成特別良好的 除氣結果。於本發明說明書中’完全地溶解乃意指:聚 碳酸酯熔體與其所包含之溶劑及所添加之發泡劑,生成 一種單相混合物,聚碳酸酯熔體於進至入口諸孔洞處則 不會存在氣泡或小滴。 特別是’混入之發泡劑應為完全地溶解,於此所選 擇之發泡劑用量、壓力、與溫度需能使發泡劑完全地溶 解於聚碳酸醋熔體中,能使特別數量的發泡劑完全地溶 1364431 解所需之Μ力與溫度,乃依該發泡劑之性能而定。精於 此方面技藝者習知:聚碳酸酯熔體於一特定的溫度下, ^升高壓力,可增加發泡劑溶解之數量,對其他包含於 聚碳酸酯熔體中之其他揮發性組份亦為相同。 、應選擇發泡劑,其甚至使用小量即足以使聚碳酸酯 熔體在進至入口諸孔洞經釋壓後,產生強烈的發泡。於 依本發明方法之範_内,小量係意指將〇 至1重量 ^,相對於聚合物質量,之發泡劑加至聚碳酸酯溶體, 以0.02至0.5重量%為較佳,並以〇 〇5至〇 3重量%為 特佳。雖為小量的發泡劑,但伴隨者聚碳酸酯熔體之發 泡,驟蒸可成功地進行。 於除氣步驟(c)中,在進至入口諸孔洞處之常用溫度 與調整的發泡劑於熔體中之濃度下,發泡劑之蒸汽壓為 0.1至100巴,以0.5至60巴為較佳,並以i至4〇巴 為特佳。 於混入發泡劑之前’期間’或其後,聚碳酸酯溶體 可予加熱或冷卻,以加熱為較佳。增高之溫度意指揮發 性組份具有較高的蒸汽壓’因而有助於隨後除氣時泡沫 之生成’並使揮發性成份之分離更容易成功地進行。用 於加熱或冷卻聚碳酸酯熔體之適合裝置與設備,例如: 殼管式熱交換器、板式熱交換器、或具有靜態混合器之 熱交換器,對精於此方面技藝者皆為習知。 較佳者為:自添加背泡劑之點至依照步驟(c)進至入 口諸孔洞處,其熔體之溫度變化不多於loot,以不多 ⑧ 15 1364431 ( 於90°C為較佳。聚碳酸醋炫體於進至入口諸孔洞處之溫 度以25〇t至340Ϊ為較佳,以26〇。^ 32〇ΐ為特佳。 進至入口諸孔洞處後到進至除氣槽處,亦可再將聚碳酸 醋溶體加熱,若是例如:使料加熱之f件作為入口諸 孔洞與驟蒸之裝置。進至人口諸孔洞處與進至分離槽 處,其間之較佳溫差為不多於1〇(rc,以不多於8〇為 特佳。 依照步騾(c),聚碳酸酯熔體係經由入口諸孔洞引入 分離槽中,其於部份線流之形態為〇1至2〇公斤/小時, 以0.125至1〇公斤/小時為較佳,並以〇15至5公 小時為特佳。 聚碳酸酯炫體被驟蒸至一分離槽中,其係於一低壓 為0.1至20毫巴,以0.3至1〇毫巴為較佳,並以〇 5 至5毫巴為特佳。依本發明,聚碳酸酯熔體進至除氣槽 處之溫度為250。至360°C,以260。至340¾為較佳,並 以270°至32(TC為特佳。 聚碳酸酯熔體係自入口諸孔洞之上方引入通過,進 至分離槽中,因此入口諸孔洞係位於分離槽之上方區 域。入口諸孔洞之安置特別是於單一平面,雖然其亦可 在分離槽之上方區域安置於不同的平面上。 入口諸孔洞係充當驟蒸裝置之功能,這些驟蒸裝置 之一重要設計準則為其所產生的壓力漏失,壓力漏失計 算自聚合物熔體之黏度’其乃視下者而定:產物之種 類、揮發性成份與發泡劑之溫度與濃度、及驟蒸裝置之 1364431 產量與幾何形狀。圓孔直徑、質量之流動、聚碳酸酯熔 體之黏度’其與壓力漏失間之關聯,對精於此方面技藝 者為習知。當計算壓力漏失時’精於此方面技藝者可忽 略發泡劑之影響,以使能夠依照技術之習知規則進行設 計。壓力漏失應予調整,需使進至入口諸孔洞處前之絕 對壓力足夠地高,藉以防止在進至入口諸孔洞處前即已 發泡’發泡僅於進至入口諸孔洞後發生。
適合的入口諸孔洞為如:圓孔或狹縫,於後稱為板 片中之喷嘴(亦稱為喷嘴板片),較佳的喷嘴設計為於喷 嘴板片中含圓孔者,此板片原則上可具有任何適合的厚 度0 於較佳的依本發明方法實例中,聚碳酸酯溶體之 份線流被個別地引導通過一水平地安置的板片中之 喷嘴’這些圓孔直接終止於分離槽内,其係存在一低的 壓力。較佳的嘴嘴直徑為〇.8至5毫米,以 為特佳。 宅木 s件亦可被用作人口諸孔洞,管件以垂直地安 =圭:聚碳酸祕體自頂部向下流過管件,較料 直控為4至2〇毫米,以5至15毫米為特佳。 於另-較佳的依本發明方法實例中,管件被用作一 二:父換器或熱交換器。為了此目的,其特別被安置為 平行捆束之形態,並被一種熱傳 2 二::》體熱傳油’或冷凝水蒸汽,或熱傳油蒸 件之長度以_至2500毫米為較佳,以500至2_; 17 1364431 * 米為特佳β 管殼式熱交換器之管件因此直接終止於分離槽 内’個別管件之設計需使:聚碳酸酯熔體於進入管殼式 熱交換器時尚未發泡。管件可使用喷嘴將其窄化,藉以 維持一預定的壓力漏失。此處於一個別管件中之壓力漏 失係決定於:聚碳酸酯之狀態、管件之入口與出口溫 度、產量、及於管件入口與出口處揮發性成份之比率。 •聚合物之發泡僅於通至分離器之管件出口侧生成,亦即: 於分離槽之入口諸孔洞處。此處管件之直徑以4至扣 毫米為較佳,以5至15毫来為特佳。被用於增加壓力 漏失之喷嘴具有直徑〇.8至5毫米,以毫来為較 佳,每支管件之質量流動為〇1至2〇公斤/小時。 使用一殼管式熱交換器進行依本發明方法,提供一 較佳的加熱或冷卻聚碳酸酯熔體之方法,如前所述。 入口諸孔洞間之距離,由中點量測至中 •入分離槽之部份線流間之距離,為5至5〇中毫點米= 至40亳米為較佳,並以15至25毫米為特佳。 於分離槽中聚碳酸酯熔體之滯留時間一方面必須 足夠地長,以容許充分地除氣,而另方面,滯留時間必 須不會太長,使其不致影響聚碳_旨之產物品#。於步 驟(c)中,分離槽内聚碳酸酯熔體之滯 分鐘為較佳,以至多5分鐘為特佳。W至多1〇 一於另依本發明方法之實例中,滯留時間可被導引 70件所影響’導引元件具有增長滯留時間之作用,同時 ⑧ 18 1364431 * J 可增加聚碳酸酯熔體之表面。 導引元件可由下者組成,例如:穿孔之金屬板片、 具造型之金屬板片、金屬線、金屬線網、環節之鏈、具 有任意橫截面之狹窄金屬長片等,其實質上以水平地安 置為較佳’此類導引元件之實例敘述於如:DE_A 10144233或EP-A 1095960中。特佳者為:導引元件為於 金屬線形態’其實質上被水平地安置於分離槽中,聚碳 鲁酸自曰炫體之除氣因此顯耆地改善,而且未發生有害的聚 碳酸醋往回***。 金屬線事實上可依任何所欲方式安置,只要是金屬 線未相互接觸,並且實質上為水平地安置。於本發明說 明書中’實質上水平地係意指:自水平之最大偏離為 2〇°。特別是,二條或多條金屬線不應,例如:經由交又,
相互接觸。許多金屬線例如:可被提供於數個平面上, 其中無同一平面之金屬線,亦無不同平面之金屬線,相 互接觸。若於一平面中提供許多金屬線,其可實質上相 互平行地女置,特別是同一平面之金屬線,應具有一角 度至多為20°。此外,若是提供數個平面的金屬 同平面之金屬線可以彼此間任意的角度予以安置',較佳 者為不同平面之金屬線形成一角度至多為18〇。,特佳者 為30。至150。,與最佳者為7〇。至11〇。。若是同一平面 之個別金屬線未水平行地伸展’則不同平面金屬線之旋 轉角度係依照角度之二等分線予以測定。 較佳者為金屬線,其具有一直徑為1毫米至5毫 19 丄)04431 米,以2毫米至4毫米為特佳。 相斜上被水平地安置之金屬線,較佳者為於分離槽 破酿間伸展’其優點為:金屬線之金屬材料與聚 日溶體,具有—最小的接觸面積’使能有效地表面 皙吞掐因此氣體空間與聚碳酸酯熔體間可進行良好的物 =換。於最不佳的案例中,會形成高黏度之聚碳酸醋 ,體大量地聚積(攔阻)於垂直安置之金屬線上,亦即. 炫體會於金屬線上形成聚積,此導致不利的滞 留時間为配,或使聚合物降解,二者皆可能有害於產物 質。實驗亦發現:由金屬線製得之網絡、、網、織物、 2同物’例如:敘述於:Ερ_Α1〇9测中者,具有於金 人物生鼓量齡聚碳酸祕體之傾向,導致聚 ^之降解。此外,相較於金屬板片等,水平伸展之金 屬線會使發泡線流產生良好的分佈, 用 於物質交換之表面積。 ’效地增大用 體會有的導引元件下’較高黏度之聚碳酸醋溶 ^會導致:大量的齡、較大的層厚、與較長的滯留時 於分離槽中,聚碳酸酯熔體下落至 出r用一合適的出料裝置,例如:類㊁ 類型有效出料之較佳者為經由-齒輪 朝下,圓錐之==錐設r較佳,其尖端 …=圭。二。至6°。為較佳, 為特佳於非常间產量之案例中(例如:每小 ⑧ 20 1364431 時多於12公噸),可選擇一種設計,其中分離槽之底 包括數個圓錐體,每個皆於其最低點具有—出&装置°。 於步騾(c)分離得到之揮發性成份可為不含可能 在之發泡劑,並被送至一處理階段。於此分離得到=二 發性成份,其包含可觀數量程序中所使用之溶劑, 回送至程序中,用於製造聚碳酸酯。 ” 子 較有利者為:倘若於依照步驟(c)之程序中僅有少旦 的揮發性成份自聚碳酸酯熔體被分離得到,例如曰 ,〇·1%至0.5〇/〇,則較有利者為不將分離得到之揮笋【 土份回送至程序中,用於製造聚碳酸醋。回收揮發二 习涉及之努力與花費必須與回收使用之經濟效兴石 衡量’若是由於溶狀攔㈣將不純物5丨人程序;^ 生成聚碳酸酯之品質,例如:對於顏色, 一良的影響。將依照步驟⑷之程序中,分離得 养聚物回收不具經濟性,因為其為非常小 = 能影響品質,例如濟於顏色。 而且亦可 濟性由於係使科量,發泡劑之回送與處理通常不具經 明所2本發明方法獲得之_性聚魏自旨,亦被本發 】所涵蓋。這些聚碳酸酯具有一揮發 (特別是單氣苯)至多為500 ppm :殘餘3量 佳,祐以δ容μ , 以至夕100 ppm為較 旦多25 ppm為特佳,其係相對於聚合物之質 里。一氣甲烷之殘餘含量至多 為較佳’並以少於〇.5ppm為特佳(:含: ⑧ 21 1364431
I 對於依照本發明方法,供製造聚碳酸酯用之適合的 二紛被钦述於先前技藝之許多文獻中。 適合的二酚為例如:氫醌、間苯二酚、二羥基二苯 基、二-(羥基苯基)-鏈烷、二羥基苯基)環鏈烷、二_(羥 基苯基)硫化物、二-(羥基苯基)醚、二_(羥基苯基)酮、 二-(羥基苯基)砜、二-(羥基苯基)亞砜、α,α,_二_(羥基 -苯基)-二異丙基苯、以及其烷化、環上烷化、與環上鹵 g 化之化合物。 較佳之二酚為:4,4’-二羥基二苯基、2,2-二-(4-羥基 苯基)-1-苯基丙烷、1,1_二_(4·羥基苯基)·苯基乙烷、2 2_ 二-(4-羥基苯基)-丙烷、2,4_二_(4_羥基苯基)_2_甲基丁 烧、1,3-二-[2-(4-經基苯基)_2_丙基]-苯(雙酚m)、2,2- 一-(3-甲基-4-羥基苯基)_丙烷、二_(3,5_二曱基_4•羥基苯 基)-曱烷、2,2_二-(3,5_二甲基_4_羥基苯基)_丙烷、二 -(3,5-二曱基-4-羥基苯基)_砜、2,4-二_(3,5_二甲基-4-羥 基苯基)-2-甲基丁烷、U_二-[2_(3,5_二甲基_4_羥基苯 #基)-2-丙基]-苯、與二_(4_羥基苯基)3 3 5三甲基環 己烷(雙酚TMC)。 特佳之一紛為:4,4,-二經基二苯基、1,1_二_(4_經基 苯基)·苯基乙烧、2,2-二-(4-經基苯基)-丙烧、2,2-二_(3,5_ 二甲基-4-羥基苯基)_丙烷、丨,^二_(4_羥基苯基)·環己 烷、與1,1-二-(4-羥基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雙酚 TMC)。 於均聚碳酸酯之案例中僅使用一個二酚,而於共聚 碳酸酯之案例中使用數個二酚,其中所使用之二酚顯然 22 1364431 \地,如同所有其他於合成中使用的化學品與助劑,可能 被自其特殊的合成、處理、與儲存所衍生之不純物污 染’雖然其當然意欲使用儘可能最純之原料。’" ^調整分子量所需使用之單官能化鏈終止劑,例如: 苯酚或烷基酚,特別是:苯酚、對·第三丁基苯酚、異辛 基苯酚、枯基苯酚、其氣碳酸酯或單鲮酸之酸氣化物、 或這些鏈終止劑之混合物,其可連同二酚醋或諸二酚醋 籲加至反應,或者亦可於任何適合的時間加至合成反應, 只要是光氣或氯化的碳酸端基圏仍然存在於反應混合 物中,或於以酸氣化物與氯化碳酸酯作為終止劑之案例 中,只要是所生成聚合物含有足夠的苯酚端基團。然而 較佳者為:鏈終止劑或諸終止劑係於光氣反應後添加, 於一處或於一時間,當光氣不再存在但是催化劑尚未被 計量加入。或者鏈終止劑亦可於催化劑添加前或添加 時’與其一同或分別地計量加入。 以相同方式,可選擇地將分支劑或分支劑之混合物 加至合成反應,然而分支劑一般在鏈終止劑之前添加, 通常使用二苯酚、四苯酚、或三羧酸或四羧酸之酸氯化 物、或多酚之混合物、或酸氣化物。一些適合用作分支 劑,並包含三個或多於三個苯酚的羥基基團之化合物, 例如:間苯三酚、4,6-二甲基-2,4,6-三-(4-羥基苯基)-2-庚 烯、4,6-二曱基-2,4,6-三-(4·羥基苯基)_庚烷、135_三_(4-羥基苯基)-苯、1,1,1·三-(4-羥基苯基)_乙烷、三_(4_羥基 苯基)-苯基曱烷、2,2-二-[4,4·二-(4-羥基苯基)-環己基]-丙燒、2,4-二-(4·羥基苯基異丙基)·苯酚、四_(4_羥基苯 23 1364431 基)-曱烷。 一些其他的三官能性化合物為:2,4•二羥基苯甲 酸、苯均三酸、氰脲醯氯、與3,3_二_(3_甲基_4 基)-2-側氧基_2,3-二氫,心朵。 土本 ^較佳之分支劑為:3,3-二-(3-甲基-4-羥基苯基)_2_側 虱基·2,3-二氫吲哚與u,l-三-(4-羥基苯基)_乙烷。 以界面聚合反應合成聚碳酸酯所使用之催化劑,包 ,:二級胺,特別是:三乙銨、三丁銨、三辛銨、N-乙基 底疋N-曱基α底咬、N-異/正丙基α底咬、四級銨鹽類, 如.四丁銨、三丁基苄銨、四乙銨氫氧化物、氯化物、 G化物、硫酸氫鹽、與四氟硼酸鹽、以及對應於銨化合 物之麟鎮化合物’這些化合物以典型的界面聚合反應催 化劑被敘述於文獻中,為市售之商品,並且對精於此方 =技藝者為習知。將催化劑加至合成反應,可為個別 1>為一種混合物,或為一起與接續地添加。選擇地於 =氣反應剛,但較佳者為於添加光氣後計量加入,除非 —㈣類化合物’或—種鏘類化合物之混合物作 ,=切於此案例中,較佳者為於計量加入光氣前添 二。催化劑或諸催化劑之計量加入,其進行可為於本 鋪性溶劑,以聚碳_合成反應所使用之溶 目II Z二佳或亦可為水溶液,以及於三級胺之案例中, 田二H之銨鹽,以無機酸為較佳,特別是鹽酸。當使 種催化劑’或當計量加入催 之部份數 ==之處或不同的時間,使用不同之計量加入; 催化劑之總量為0.001至10莫耳%,相對於 24 1364431 所使用二酚之莫耳數,以〇 〇1至8莫耳%為較佳,並以 0.05至5莫耳%為特佳。 聚碳酸酯之合成可為連續地或批次地進行,因此反 應可發生於攪拌槽、管式反應器、循環泵浦反應器、或 攪f槽串聯體、或其併合體。關於此,其應確保:藉使 用前述之混合裝置,儘可能地混合水相與有機相,僅於 ^成混合物已完全地反應,亦即:當其不再含有得自光 鲁氣或氯化碳酸酯之可皂化的氣時,方才進行分層。 在添加光氣後,其可有利地將有機相與水相徹底地 混合一段特定的時間,於添加選擇地分支劑,若此尚未 被與二苯酚鹽一同計量加入、與鏈終止劑及催化劑之 前。於每個計量加入步驟後,進行此後_反應時間應屬 有利’這些後·攪拌時間為自10秒至60分鐘,以30秒 至40分鐘為較佳,以1至15分鐘為特佳。 有機相可包括一種溶劑或數種溶劑之混合物,適合 的溶劑為氣化之碳氫化合物(脂肪族與/或芳族),較佳者 為:一氣甲烷、三氯乙烯、1,1,丨_三氣乙烷、三氯乙 烷、與氣苯,與其混合物。然而亦可使用芳族碳氫化合 ,,如:苯、甲苯、間/對/鄰二甲苯、或芳族醚類,如: 笨甲醚,可單獨地或為一種混合物或除氯化之碳氫化合 物外,額外地使用。另外一種合成反應之修舞為:使用 不會溶解但僅能溶脹聚碳酸酯之溶劑,因此對於聚碳酸 =之非溶劑,亦可併同溶劑使用,關於此,溶劑其亦可 溶解於水相者’如:四氫呋喃、1,3-/1,4-二噁烷或l,3-二 噁戊烷,可被用做溶劑,若是溶劑夥伴生成了第二有機 25 1364431 相。 已完全反應,至少二相反應混合物包含至多僅有微 量(<2 ppm)的氯化碳酸醋者,令其沉澱以使分相。將驗 性水相循環,可為整體或一部份,用作聚碳酸酯合成反 應之水相,或者行進至流出物處理階段,將溶劑與催化 劑之部份分離與回收。於處理階段之另一變化中,在分 離有機不純物後,特別是溶劑與聚合物殘餘物,與選擇 地在調整至一特定的pH值之後,例如:藉添加氫氧化 B 納,鹽被分離並且例如:被送至一氯-驗電解工廠,而可 將水相循環至合成反應。 包含聚碳酸酯之有機相至此必須予以純化,以移除 所有具鹼性、離子性、或催化性本質之污染物。經一次 或較多次沉澱步驟後,有機相仍然含有部份於微滴形態 之鹼性水相,以及催化劑,通常為一種三級胺。沉澱步 驟可選擇地借助於:使有機相通過沉殿槽、攪拌槽、聚 結器或分離器、或其併合體,關於此,於每個或某些分 籲離步驟中可選擇地計量加入水,若需要時可使用積極的 或消極的混合裝置。 於此粗分離鹼性水相後,使用稀酸、無機酸、叛酸、 經基叛酸、與/或續酸將有機相清洗一次或數次。較佳 者為水性無機酸,特別是鹽酸、亞磷酸、與磷酸、或這 些酸之混合物,這些酸之濃度應於範圍0.001至50重量 %,以0.01至5重量%為較佳。 除此之外,使用去離子或蒸餾水將有機相重覆地清 洗,分離有機相時可使用一些水相予以分散,在進行個 26 1364431 ..· 別清洗階段經由沉澱槽、授拌槽、聚結器或分離器、或 其併合體後,其中清洗用水可於清洗階段之間計量加 入,選擇地使用積極的或消極的混合裝置。 酸類,較佳者為溶解於用以生成聚合物溶液之溶劑 中’可選擇地於料清洗階段之間,或者亦可於清洗程 序之後加人。用於此目的之較佳者為氣化氫氣體與鱗酸 或亞構酸,亦可選擇地以混合物使用。 可將習知添加劑(例如:助劑與強化物質)加至依本 發明方法獲得之聚碳酸醋,藉μ改變其性能。加入添加 劑與助劑用以:延長使用壽命(如:水解安定劑或分解安 定劑)、改善顏色安定性(如··熱安定劑與紫外線安定 劑γ簡化加工(如:脫膜劑、防黏連劑)、改良使用性能(如: 抗靜電劑)、改善阻燃效用、影響光學印象(如:有機著色 劑、顏料)、或使聚合物性能適合特殊的應力(衝擊強度 修飾劑、細粉無機物、纖維物質、石英粉末、玻璃纖維、 與碳纖維)。 本發明借助附圖詳細說明於下,其中: 圖1以圖顯示:於第一實例中,供進行依本發明方法用 之分離槽, 圖2以圖顯示:第二實例中所用之分離槽。 圖1顯示一分離槽9,於其上部區域水平地安置一 具有入口諸孔洞8之板7。分離槽9具有一供揮發性成 份用之出口 10,以及於其下部區域有一朝下的圓錐形出 口 Ϊ3,其具有一出料裝置π。金屬線形態之導引元件 ⑧ 27 1364431 -12被提供於分離槽9之内部,金屬線12實質上被水平 地安置,於每個案例中,由數條金屬線12形成一平面, 於一平面上之諸金屬線實質上被相互平行地安置。數個 此種平行安置之金屬線12平面被提供(於圖〗中有3個 平面)’其中二個重疊平面之金屬線,實質上被安置為 相互地成直角。 聚碳酸酯熔體經由一進料管線丨被加至分離槽9, •借助進料管線2,經由一計量裝置3將發泡劑混入聚碳 酸溶體中。聚碳酸酯/發泡劑混合物首先通過一靜態 混合器4,而後通過一熱交換器6。聚碳酸酯熔體流經 壓力維持閥5至具有入口諸孔洞8之板7上,炼體因 此被刀割成部份線流,聚碳酸酯溶體之部份線流通過入 二諸孔洞8進入分離槽9,已除氣之聚碳酸酯熔體,於 分離槽9之底部13經由出料裂置u取出。 ,對於說明於圖1中之實例,圖2顯示:於分離槽9 之上y區域,垂直地安置一具殼管式熱交換器形態之熱 _交換器6’,朝下的管件組成入口諸孔洞8,。 、依照圖2,聚碳酸酯熔體通過進料管線丨被餵送至 分離槽9 ’借助進料管線2,經由一計量裝置3將發泡 劑混碳酸酯熔體中。聚碳酸酯/發泡劑混合物首先 通過一靜態混合器4,聚碳酸酯熔體隨後流經一壓力維 持,5至一殼管式熱交換器6,之入口諸孔洞8,中,聚碳 ^ S曰您體線流因此被細分成許多部份線流。人口諸孔洞 ^終止於分離槽9中,已除氣之聚碳酸酯熔體,於分離 槽9之底部13經由出料裝置^取出。 ⑧ 28 1364431 【實施方式】 實例 於後敘述之實驗乃於聚碳酸醋上進行,其係以雙紛 A為基質,使用界面聚合反應法製得。於所有的實驗 中,待移除之揮發性成份為單氣苯,及於一實驗中,另 加一氯甲烧’實驗結果總結於表1。 溶劑之入口濃度,其為於發泡除氣步驟前與選擇地 φ於混入一種發泡劑刖,顯示於表1。私氣被用作發泡劑 於所有的實驗中,其中通常使用一種發泡劑,發泡劑之 分散係於一 SMX類型之靜態混合器申進行。 熔體之狀態同樣地被指明於表中,’’單相’,係意指: 所有的揮發性組份,包括發泡劑,被完全地溶解於熔體 中;”二相”意指:於進至入口諸孔洞處,存在一種二相混 合物’及氣泡或小滴已出現於熔體中。靜態混合器中之 壓力可經由一壓力維持閥予以增高。 進至入口孔洞前之壓力被指明,係依進至入口諸孔 •洞之炫體之蒸汽壓估算’估算值得自揮發性成份於進至 入口諸孔洞處之溫度與濃度,由此可計算過飽和度,其 為蒸汽壓與分離槽中壓力間之差值。 相對黏度係由聚合物溶液黏度對於純溶劑黏度之 比率計算得到,相對黏度通常在25〇C下,於二氣甲烷中 測定’濃度為每1公升溶劑中含有5公克聚合物。 於每個案例中,下者之溫度皆被指明:於靜態混合 器之後,亦即在混入發泡劑之後、於進至入口諸孔洞之 29 j 進至分離槽之處,藉此可測定:於個別程序步驟 曰疋否有任何加熱發生。 夕月之產量係指每個入口孔洞之產量,諸入口孔洞 特徵在於其直徑與長度。 ^部的配件或導引元件,包括水平地安置之諸金屬 古、在分離器中於入口孔洞之下方伸展,相互間之垂 最為10公分。表中之數目表示水平伸展且相互重 ^屬線之數目,於每個案例中,重疊安置的二只金屬 線係於水平面相對旋轉90。,金屬線之直徑為4毫米。 於實驗1至3、5至13、與16中,係使用可加熱 之管件作為入口諸孔洞。於實例中,這些管件内的熔 體,相對於進至入口諸孔洞處之溫度,在進至分離槽前 予以加熱。 實驗4之進行,係於可加熱管件之末端使用一噴 嘴,於此案例中,將熔體於混入發泡劑與入口孔洞之間 加熱。於實驗4中,熔體於入口孔洞,亦即於喷嘴之本 身,不再另予加熱。 實驗14與15之進行’亦使用加熱管件作為入口諸 孔洞,雖然於此案例中,直徑顯著地較小(4毫米),藉 以產生較咼的力漏失,因而使溶體於入口孔洞前維持單 相熔體。 實驗17與18之進行,係使用一喷嘴板片,其於混 入發泡劑後,熔體不再加熱。 於所有的實例中,過飽和度係大約地對應入口孔洞 ⑧ 30 136443.1 \處之壓力,因為於所有的實驗中,分離器内之壓力為i 毫巴。 基於實驗1與2,過飽和度對除氣之影響變得十分 清晰。於實驗1中,由於MCB之濃度為1%,過飽和度 0.8巴對於產生有效的發泡除氣為過低,而於實驗2中 5%之MCB入口濃度,則足以促使熔體發泡。於此二 案例中,熔體在進至入口孔洞前仍然為一單相炫體。於 φ實例3中,相對於實驗1,另外添加0.2%之氮氣作為發 泡劑,過飽和度因此更為上升,但是蒸汽壓變得甚高, 而令熔體不再以單相存在,相較於實驗2,實驗3中之 除氣效果因此較差。於實驗4中,藉改變入口孔洞之幾 何形狀’使入口孔洞前之壓力增高至一程度,而令入口 孔洞前再以單相流體存在’相較於實驗3,除氣甚至更 佳0 實驗5至7之進行為具有一非常低的MCB入口濃 度0.1%,無發泡劑之過飽和度僅為0.1巴。過飽和度之 •增加僅藉添加發泡劑’經由熔體發泡與除氣進展到一殘 餘含量低至17 ppm MCB ’除氣結果亦藉内部配件得到 微幅改善,如實驗7所顯示。 雖然具有一 MCB入口濃度為0.5%,實驗8至10 顯示如討論於實驗5至6之相同效果,發泡劑促使發 泡,因此獲得有效的除氣,而内部配件些微地改善結果。 於實驗5至10中’進至除氣孔洞處之流體為一單 相流體,而且於入口孔洞中之壓力漏失亦相當大。 31 ⑧ 136443.1
實驗11至13說明單相對除氣結果之效應。於實驗 12中’添加了 0.1°/。之發泡劑,於入口孔洞前熔體仍為 單相。於實驗13中,發泡劑之用量增加至〇 5%,而使 蒸汽壓升高至一程度,令熔體於入口孔洞前成為二相, 因此相較於實驗12,實驗13中之殘餘含量些微地增 加,然而於實驗12與13中使用發泡劑進行除氣,亦^ 顯地較未使用發泡劑而其他條件相同者,如示範於實驗 11中者,為有效。實驗11至13之進行,係使用4只水 平金屬線作為内部配件。 實驗14與15之進行,係使用一直徑為4毫米之可 加熱管件,如表中所示,入口孔洞前,亦即於管件前, 之壓力因此明顯地較直徑為1〇毫米管件之案例中者為 高,雖然具有相對較高的溫度與僅為2公斤/小時之較 小產量。於實驗15中使用發泡劑除氣非常有效,其原 因為:在入口孔洞前之高壓下,熔體於每個案例中皆為 實驗16為一實例,其顯示:藉發泡除氣,二氣甲烷 (DCM)亦可被移除至非常低的殘餘含量,dcm之殘餘 量為低於2 ppm。 實驗17與18之進行,係使用一喷嘴板片,而㈣ 未予中途加熱。每個圓孔之產量為〇15公斤/小時,由 劑’藉使用一喷嘴板片亦可達成有效地移除 揮發性成份。 這些實驗顯示:經由發泡除氣,可將揮發性成份自 聚碳酸祕體移除至—非常低㈣餘含量。藉適當地選 32 1364431 擇程序參數,對於不同的設備結構,可針對溫度、發泡 劑與溶劑之用量、與壓力漏失,找出最佳的調整。
33 1364431 ^ 酱sua 【UIdcq wv
【ul" •8S - 寸€6 ortv - 01 9- οεs un 2 s1- 1^1 u OK €:「 s 1
Tlr^# οι 寸 寸 寸 "δΓ 【ϋφ】 雜錄余
【•3】s -D V -g Νπ 0Ί 6·9 ΤΤΓ 1.2 寸·6 Τ^Γm 9.0Ζd—a s Τ5Γ 9.3 2 寸ΌΙ -< ·0 ~ΓΓ" -'< ·0 s< 0l< 9.0 SKI -< 寸·0 2A Sl< Γ0 2l<i ol< z/e s 【ϋ】 mm 镱踮毋 οοε οοε 00*° ο1- ίρ】 ssf m ro <n cn ro m %n v>
Sl£ gie 1ST ol「 0l£ "5iT osr 000¾ 1ST SM S6Z1^, S3 S6Z 15Γ osz 義 OS 【3。】 PJ< 【P】 〇〇〇〇 w*)in<o mmm ooo 〇〇〇 «ow> 00000000 0\ 0\ Os O^ONOv 00 00 00 «-4^-400 «-t«-N cscscscs cscscs cscsn cscscs m<ncs mm 【张- 2 01 ^ΪΓ οοΓ 0¾ 05=ι ο-ι §1 ο-'ι 0-1 〇gn -Η 0SU ~δΓ 0SII 0-1 0-1 ooo ooo «Ή *·Η *·>4 ooo ψ*^ ο it- W# W# W# ^ S S 5
S 8 S
S S S
S S
S 〇Λ 〇〇
¥54 *«*Dd S 【%ia【%ifi §】 【馨】
【%*«-【%¥_】 **sop - mos 革钕£3 V 奮 $ »〇 m O 〇 毋毋毋 蚌蚌蚌 毋毋 毋 «4- 要娶要 Bt-Bf 毋耍 _蛛 η η ο ο ^4 ^4 ψ^ odd 22 «η «η »〇 d d ο V> V> V"» odd cs _2
梅I 寸· «η »〇 v〇 o o 〇>
«λ «η O O **** 遇银够鉍绪伞敢翠#+斛铋阖85:丨衾*** 域»-^“ ** $4喊蛛* 1364431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以圖顯示:於第一實例中,供進行依本發明方法 用之分離槽, 圖2以圖顯示:第二實例中所用之分離槽。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2 進料管線 3 計量裝置 4 靜態混合器 5 閥 6,6, 熱交換器 7 板 8,8, 入口孔 9 分離槽 10 出口 11 出料裝置 12 金屬線 13 錐形出口

Claims (1)

1364431 /。1年月丨+日修正本i 十、申請專利範圍: 專利申請案第94112495號 ROC Patent Application. No. 94112495 %正後之申請專利範圍替換本-附件(三) Amended Claims in Chinese - EncUIID (民國10】年2月14曰送呈) (Submitted on February 14, 2012) 1. 一種將藉界面聚合反應法製得之聚碳酸酯自於有機 溶劑中之溶液分離之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驟: (a) 蒸發有機溶劑,以獲得一 90至99.95重量%之 聚碳酸S旨含量, (b) 選擇地將得自步驟(a)之熔體與一發泡劑混合, (c) 藉將熔體餵送通過入口諸孔洞至一分離槽 中,將得自(a)或選擇地(b)之熔體除氣, 其特徵在於: 依照步驟(c)進行除氣時,熔體被入口諸孔洞細分 成0.1至20公斤/小時之部份線流,而且於進至入 口諸孔洞處,包含揮發性成份之熔體具有一過飽和 度為至少1巴,以及溫度為250°至340°C,其中分 離槽内之壓力為0.1至20毫巴。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依照 步驟(c)之除氣前,於步驟(b)中將得自(a)之熔體與一 發泡劑混合。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在依 照步驟(c)進至入口諸孔洞處,發泡劑為完全地溶解。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之任一項之方法, 其特徵在於:在依照步驟(c)之分離槽内之滯留時間 至多為10分鐘。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之任一項之方法, 36 1364431 其特徵在於:實質上水平地安置之導^元件,特 金屬線(wire),被提供於分離槽争。 疋 6.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至3項中之任 7·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φ 其特徵在於:熔體係於進至入口之任一項之方法, 逆1入口孔洞後予以加熱。 37
TW094112495A 2004-04-21 2005-04-20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olycarbonate TWI364431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4019294A DE102004019294A1 (de) 2004-04-21 2004-04-21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olycarbona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13366A TW200613366A (en) 2006-05-01
TWI364431B true TWI364431B (en) 2012-05-21

Family

ID=34964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12495A TWI364431B (en) 2004-04-21 2005-04-20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olycarbonat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129315B2 (zh)
EP (1) EP1740638B1 (zh)
JP (1) JP2007533804A (zh)
KR (1) KR20070012418A (zh)
CN (1) CN1997687B (zh)
DE (2) DE102004019294A1 (zh)
TW (1) TWI364431B (zh)
WO (1) WO20051031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29303A1 (de) 2008-06-20 2009-12-24 Bayer Technology Services Gmbh Schneckenelemente mit verbesserter Dispergierwirkung und geringem Energieeintrag
DE102008029305A1 (de) 2008-06-20 2009-12-24 Bayer Technology Services Gmbh Schneckenelemente mit reduziertem Kammwinkel
EP2256146A1 (de) * 2009-05-30 2010-12-01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Polycarbonate mit extrem hoher Reinheit und guter Eigenfarbe und thermischer Beständigkeit sowie eine Vorrichtung und ein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EP2255947A1 (de) * 2009-05-30 2010-12-01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Mischen von Polymerschmelzen mit Additiven
EA201491061A1 (ru) * 2011-11-28 2014-09-30 Асахи Касеи Кемикалз Корпорейшн Отпар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выделения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отпарки водяным паром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дан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JP2016108439A (ja) * 2014-12-05 2016-06-20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US10544259B2 (en) 2015-08-31 2020-01-28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olycarbonate with low chlorine content and a method of making and analyzing the same
US11149116B2 (en) 2017-12-18 2021-10-19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polycarbonate using an organic solvent based on chlorohydrocarb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27B2 (ja) 1985-04-01 1994-01-05 三井東圧化学株式会社 重合反応液混合物の連続的処理方法
DE19537113C1 (de) * 1995-10-05 1997-03-13 Bayer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thermoplastischem Polymergranulat aus Polymerlösungen
US5861474A (en) 1996-07-23 1999-01-19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Polymer devolatilization
DE19817678A1 (de) * 1998-04-21 1999-10-28 Bayer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Entfernung von flüchtigen Komponenten aus Polymerlösungen
DE19918728A1 (de) * 1999-04-24 2000-12-14 Bayer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indampfen von Polymerlösungen thermoplastischer Polymere
DE10015862A1 (de) 2000-03-30 2001-10-11 Bayer Ag Polyamidzusammensetzung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DE10016894A1 (de) * 2000-04-05 2001-10-18 Bayer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ntfernung flüchtiger Bestandteile aus Polymermassen
DE10248571A1 (de) * 2002-10-17 2004-04-29 Bayer Ag Verfahren zur Abtrennung von flüchtigen Bestandteilen von Polymer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129315B2 (en) 2006-10-31
DE502005003098D1 (de) 2008-04-17
CN1997687A (zh) 2007-07-11
CN1997687B (zh) 2010-06-02
JP2007533804A (ja) 2007-11-22
EP1740638A1 (de) 2007-01-10
US20050239996A1 (en) 2005-10-27
DE102004019294A1 (de) 2005-11-17
EP1740638B1 (de) 2008-03-05
KR20070012418A (ko) 2007-01-25
WO2005103114A1 (de) 2005-11-03
TW200613366A (en) 2006-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64431B (en)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olycarbonate
TWI363067B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lycarbonate
KR20120024884A (ko) 양호한 고유 색상 및 내열성을 갖는 초-고순도 폴리카르보네이트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TWI357419B (zh)
KR101743310B1 (ko) 용매-함유 폴리카르보네이트 용액의 탈휘발화에 대한 장치 및 방법
US7968671B2 (en) Alkylphenol-terminated copolycarbonates,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molding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the same, and articles prepared therefrom
KR101693909B1 (ko) 용매-함유 폴리카르보네이트 용액의 탈휘발화에 대한 장치 및 방법
US7847051B2 (en) Phase boundar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polycarbonates
WO2015186773A1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DE102008008842A1 (de) Alkylphenol zur Einstellung des Molekulargewichtes und Polycarbonatzusammensetzungen mit verbesserten Eigenschaften
KR100799034B1 (ko) 올리고카르보네이트의 제조 방법
JPH06211976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法
TW201627352A (zh)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之製造方法
KR102307698B1 (ko) 상 계면 방법에 따른 폴리카르보네이트의 제조 방법
DE10249270B4 (de) Rücklöseverfahren
JPH07157555A (ja)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6192413A (ja)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