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87477B - Colloidal solution of metal micro particles conductive paste material, conductive ink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Google Patents

Colloidal solution of metal micro particles conductive paste material, conductive ink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87477B
TWI287477B TW94112197A TW94112197A TWI287477B TW I287477 B TWI287477 B TW I287477B TW 94112197 A TW94112197 A TW 94112197A TW 94112197 A TW94112197 A TW 94112197A TW I287477 B TWI287477 B TW I2874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colloidal solution
colloidal
solution
micro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4112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09063A (en
Original Assignee
Nat Inst For Materials Scien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 Inst For Materials Science filed Critical Nat Inst For Materials Science
Publication of TW200609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09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874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8747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9/00Making metallic powder or suspension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52Electrically conductive i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3/00Colloid chemistry, e.g. the production of colloidal materials or their solu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king microcapsules or microballo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00Metallic powder; Treatment of metallic powder, e.g. to facilitate working or to improve properties
    • B22F1/05Metallic powder characterised by the size or surface area of the particles
    • B22F1/054Nanosized particles
    • B22F1/0545Dispersions or suspensions of nanosized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00Metallic powder; Treatment of metallic powder, e.g. to facilitate working or to improve properties
    • B22F1/14Treatment of metallic powder
    • B22F1/148Agglomer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20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 H01B1/22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 metal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9Use of materials for the conductive, e.g. metallic pattern
    • H05K1/092Dispersed materials, e.g. conductive pastes or inks
    • H05K1/097Inks comprising nanoparticle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sintered at low temper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2All metal or with adjacent metals
    • Y10T428/12014All metal or with adjacent metals having metal part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82Particulate matter [e.g., sphere, flake, etc.]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nufacture Of Metal Powder And Suspensions Thereof (AREA)
  • Powder Metallurgy (AREA)
  • Inks, Pencil-Leads, Or Crayons (AREA)
  • Conductive Materials (AREA)
  • Colloid Chemistry (AREA)
  • Pigments, Carbon Blacks, Or Wood Stains (AREA)

Description

•1287477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申請案之發明係有關將金 7 液體中之膠態(C0ll01d)溶液,更蜀::子以 有著色的金屬膠態顏料、用於印刷恭二之二係:關呈現特 電性膏狀材料,或者導電性η 、板電子零件等之導 、…Γ “生印色液材料以及此等材料之f k方法。[colloid,本文中稱為「 叶灸衣 【先前技術】 ^」,或「凝膠」] 含有將金屬或合金般的導恭卜 脒、基木A 〇 ¥私性物質之微粒子分散的凝 ^通U加強著色。物體之顏色仙可視光線之光譜之 广被吸收所引起者,惟在金屬膠態粒子而言由於在吸 =時巧生強烈的散射,因此,著色頗為顯明。在- 二I :之:恶’谷液層之情形,如使用可辨認膠態溶液之著 二取小濃度之倒數以表示凝膠態膠溶液之著色性時,則 !:膠(S〇1)之著色力約為2價銅離子(Cu2+)之2萬倍。膠 •二冷液之顏色在使用透射光觀察時以及使用反射光觀察時 f斤不1¾例如’透視裝有銀溶膠的玻璃容器時其顏色 為:色’而使用反射光觀看時,則為藍色。又,膠態溶液 之2色亦會因膠態粒子之大小而有所變化,大致上,隨著 粒徑之增大而移行至長波長側。金膠態溶液之透明色(c〇l〇r =transparent b〇dy),如金粒子之大小在6〇nm左右時為淡 =色或紅色、如在9〇nm左右時為紫色、如在ι2〇μ]左右 時則變為藍色。如粒徑再增大時,由於表面積之比例減少 因叩使著色性降低。金凝膠之紅紫色特別鮮麗,一般稱為 316991 *1287477 鼴 - 卡U斯紫(purple of Cassius)。自古以來卡修斯紫便已使用 •作為粉紅色、薔薇色、牡丹色、紫色之顏料,以玻璃作為 •载=而多用於紅色玻璃之製造,又,以高嶺土(ka〇lin)作為 載體而多用於陶磁器顏料之製造。此種顏料,由於作為釉 面用顏料(over glaze decoration)使用時能顯現紅色、或紫 • 色’因此,係一種極為重要的顏料。 • 再者,金、銀、以及始滅膠,伙古以來即由所相冬之 ,的遇原法以化學方式製造。其中,金凝膠,係一種在膠 態化學之歷史上有名而典型的凝膠,有多數習知方法係用 為製造金膠態溶液的還原法。例如’首先M吏用碳酸鉀 (K2C〇3)中和四氯化金(H[AuCU])之水溶液,接著,經由添 '加^為還原劑之曱醛(HCHO),雖然會依起先之四氣:金: ,^溶液之濃度而有所不同,然可製得8至知爪之金微粒^ 分散在液體中的金膠態。該還原反應可推測為如下^式。 H[AuC14] + 2K2C〇3 + H20 Au(0H)3 + 2C02 + 4KC] • 2Au (OH) 3 + K2C03 - 2KAu03 + 3H20 + C〇2
2KAu02 + 3HCH0 + K2C03 〜2Au + 3HC00K + H20 + KHCO 3 「再將該金凝膠使用作為製造更大粒徑的金凝膠粒子之 「核種溶液」。經反覆此種步驟,即可製得具有各種大之 金凝膠粒子’經甲_原所得之金膠態係稱為福默2 (F_al gold)。作為還原劑,除了甲酸之外,亦m2 填之驗溶液、過氧化氫(h2〇2)、一氧化碳(c〇)、酒^、只 及如茶或香煙之天然物萃取液等。因生成條件之不== 製作時可得紅、f、或藍色的各種不同顏色。 …在 3]699] 6 •1287477 銀凝膠亦可以用幾乎同樣的還原法製造。將經添加稀 薄單寧酸(tannic acid)水溶液的稀薄硝酸銀(AgN〇3)水溶液 加皿到70至80 C,在攪拌下逐次添加少量的碳酸鈉 (NaaCO3)。此柃所生成的碳酸銀(Ag2C〇3)經單寧酸還原而 產生金屬銀(Ag)。此種銀即在溶液中呈膠態存在,而溶液 則王現透明的余褐色。其他,在可得紅色的銀凝膠的卡利· 李(Carey-Lea)之方法中,經由將濃度高之硝酸銀水溶液混 合在檸檬酸與硫酸亞鐵(FeS〇4_7H2〇)之混合溶液中,將還 原所得深藍色之驗加以過濾,再使用蒸館水清洗,則在 ^刻之後紅色透明之銀膠態即成為遽液而流出。由於銀膠 態係,其粒徑及粒子形狀之不同而使其透明色由黃色、紅 色、監色至綠色之差異極大’因此,即使採用 =法仍不-定能獲得像血液般之紅色,而通常則為稍帶褐 色^紅色。此外’銀膠態之製作法,習知有以一氧化碳(c〇) 或I乳將氧化銀(Ag2〇)之溫水溶液還原的方法。又,如眾 ^知’經分散於對硝酸銀或_化銀之明膠溶液照射光線所 仵明膠(geladne)中的銀凝膠可使用在照相技術上。 又鉑旋膠,可以在煮彿六氯化翻酸(叩们6])水溶液 下添加擰檬酸鈉並加以還原的方法而簡單製造。並且, 2用以任意比例混合六氯化翻酸與四氯化金酸 入摘溶㈣,則可得與其莫耳比—致的組成之翻_ 曰八是膠再者,如使用六氯化翻酸與氣化!巴(PdC]5)之 〜水溶液並同樣地以檸檬酸鈉加以還原時,則可擎 金-鈀合金凝膠。 κ 316991 7 •1287477 在以貝金屬氯化物等不安定的貴金屬化合物之還原法 乍為基礎之夕數研究論文中所提的各種方法,雖在還原劑 有所不同,且在反應時之pH、溫度、保護夥態之有無等方 ,存有差異,但在本質上並無不同。常f多因所使用的試 市之純度或其處理方法而受到影響,但並不意味著在各種 方法上可期待顯著的作用效果。 、除上述的化學式方法之外,尚有習知之各種物理性方 法。例如,於附設有從外側水冷的設備的容器中裝滿油或 屯夂等非电解貝之液體中,隔著些微的空隙而浸潰原料貴 金屬或合金之2支電極,並使其間產生電弧放電(arc ^scharge)或火花放電㈣址❿心⑽,亦能製得貴金屬踢 悲或貴金屬合金凝膠。此種方法係稱為勃賴提格加 方去’或火t侵姓(Sparker〇si〇n)法。 其他物理性方法方面,習知有在i至30丁〇叫托心_ 至4kPa)之稀有氣體環境中使金屬元素加熱蒸發,並回收 所產生金屬微粒子之煙霧的所謂氣體中蒸發法之金屬微粒 子製作法(和田伸彥著:固體物理附冊特集刊超微粒子,第 57頁(阿古尼(A㈣技術中心,東京,1975年出版))。加敎 方:有:使用鎢加熱器的電阻加熱法、電子束加熱法、電 弧包浆(arc Plasma)法、雷射(laser)加熱法等,雖已知有 !於各加熱法的微粒子製造法’惟基本上均可視為相同。 :近有-扁發表’在產生由此等方法所製造之含有貴金 屬:合金的各種金屬·合金之微粒子後,立即捕集於有機 洛劑中’添加適當膠態保護劑,以製造經安定分散於^ 31699] 1287477 V) 、 -/合^中的金屬凝膠,並將此作成微細配線用導電性印色液 •的作法。 ^ 如上述’使用貴金屬氯化物或貴金屬硝酸鹽的化學式 T法係從古即採用的方法,雖有許多衍生式的改良手法的 提案,但一般卻難以由此種方法製造濃厚凝膠。再且因為 •原料藥品價格極為高昂、在製造過程中產生各種藥劑廢棄 物’以致有環境污染較嚴重之缺點。由於此種缺點,難於 ❿采用化冬手法以工業規模並在經濟上之規範下生產貴、金屬 另方面使用電弧放電的光花侵钱法雖為適用製造 =凝膠之方法,惟難以在防止濃厚之膠態系的凝膠:下 製造。其理由在於為穩线防範濃稠的膠態凝聚而必須添 加界面活性劑1而界面活性劑通常雖屬於電解質卻難以 獲得有效的火花放電。 、、 另方面以往技術之氣體中蒸發法雖為生產性言、 丨廉價且工業規模上優異之方法,惟其缺點為難以使微:子 之粒徑平均、且微粒子容易凝聚為團簇(du 乃因氣體Μ發法之卿所致者。㈣,Μ = 子…有氣體分子的衝突而被冷卻、進行:! (aSS0Ciatl0n)並形成微粒子,惟所產生 ° 體分子環境巾互相締合,而微粒 &於稀有氣 的團箱之故。微粒子間之結:子:易二成經連結為鏈狀 (Vander Waals f0rce)者。一係軋由凡得瓦力 子,即使添加保護勝態劑等,並在其後實施編: ^1 AQQ1 •1287477 =解碎㈣’仍難於作為單獨之微粒子系而分散於溶劑 性液ΐ此種背景之下’本申請案之發明人,經提案稱為活 連_真空蒸鑛法的金屬膠態製造方法, 利杻(專利文獻1至4)。 轉所=gp此等""連串之專利技術,係為合成金屬磁性流 的方法’而如專利說明書中發明人所揭示,係能 用在含有貴金屬凝膠的各種金屬.合金之膠態製造上。 枰⑴法之概要係如下所述。如第1圖所示,真空蒸鍵 卜周部的鼓狀(d_)者,而旋轉於兼作為真 官的固定轴周圍,並通過固定軸⑺而使鼓狀之真空 二日⑴整體成為被抽氣為高真空的構造。於鼓底部,襄 、舌之旋轉’含有界面 二=油的膜(4)將展開於鼓之内壁面。於鼓之㈣^ 合金原料塊的耐熱性掛m二 衣 屬或 至能以原子狀蒸發的溫度者。又,··::且二吏金屬經加熱 所放射少心 H又,瘵發源(5)係以用為遮蔽 之熱線的輻射冑熱板(6)覆蓋&了頂部以外之部 ΓΡ另亥^轉真空槽⑴之外壁’係藉由水流⑺而使整體冷 設有與旋轉真空槽⑴之内壁相接觸之用以計測 =之油膜(4)溫度的熱電偶⑻,而隨著旋轉而滑動於直 空槽Ο)之内壁。 >、 仗於勒源(5)至真空甲蒸發的金屬眉子⑺,即於含有界 ]〇 31699] .1287477 面'舌11劑之油膜(4)表面凝結,並形成金屬微粒子(ίο),所 i it金屬微粒子(1G)即隨著真空槽⑴之旋轉而被轉送至 :空槽之油(3)的積存處,同時,新的油膜(4)便形成於真空 Ml)上部。&由持續此種過程,則含有真空槽底部之界面 二,劑的油(3)’將變化為金屬微粒子經分散為高濃度的金 蜀微粒子凝勝。其中之重點在於界面活性劑之作用。通常, 如^油之表面實施真空蒸鑛時,金屬原子不致於附著在油 、面❿幾乎全破反射。然而,如油中含有界面活性 :’ Γ想為界面活性劑之親水性官能基覆蓋油之表面, =表面㈣改質為對金屬原子具有附著性之方式, :二效附者金屬原子。據實驗獲知,所飛來的金屬原子之 =r於油之表面,並成為微粒子而凝聚= ^生狀作用,在於形成金屬微粒子之同時微粒子夺 :Γ::Γ性劑分子所覆蓋,止微粒子互相= 粒子即保持剛形成時之形態而能均勻分散於油 如為蒸發源而使用合金時, 制 成分之蒸氣Μ的組成之合金微粒子。』反映合金 藉由上述之方法,即可對Fe
Pt以及Fe-C。合金等溶點較高的金屬合1金,直二 至3n:之微粒子凝膠。另一方面,對-直二為
In、s"溶點較低的金屬.合金,可製造直徑為5至: 之微粒子凝膠。彳马ύ主9nm 如上所述,活性液面連續真空蒸鍵法係將以含高濃度 31699] --1287477 之金屬微粒子的凝膠,使不致於凝聚之下,能以簡單過程, 有效地加以製造之方法。 -全ί二:::料金屬之收率高,因&,作為製造高價的 貝金屬膠悲的方法而言,經濟性方面亦為優異。 專利文獻1 :專利第1374264號 專利文獻2 :專利第1348706號 專利文獻3 :專利第1716879號 專利文獻4 :專利第1725153號 【發,明内容】 (發明之揭示) 1本申^月案發明人所開發之如上述的活性液面連續直办 =法主雖為具有特徵之有用的方法,然、而從此種方法; 广的貝金屬.合金凝膠,並不呈現貴金屬凝膠特 ==金屬黑(m_叫因此,從此種 二 &的貝金屬凝勝’至今並未能作為顏料使用。 ^ 低ί作為導電性印色液或導電膏狀使用時,為降 …、而’由上述方法所製造的導電性印色液或導電客 在燒成後之⑽比較大,此為其缺點。 % 點油:烷::金【:合金凝膠之分散媒由於被限定在高沸 土奈口此,具有加熱後仍不易乾燥的性質。田 祕、’ 1使作為顏料使用時,且如導電性印色液或導電膏等, :口:::=刷、乾燥、以及燒結過程而在基板上形 、电路之而要快乾性的用途上並不適合。 3】699】 )2 1287477 搓供2 述之背景’本申請案之發明課題,侍以 ^供,揮發明人所開發之 鍍法之胜料、, n空蒸 ,ή鉍;^土,亚解決其問題點而能顯現金屬凝膠特有之著Γ =新賴顏料’或用於印刷電路板電子零件等之4= 材枓、以及導電性印色液材料。 屯用狀 二往技術中之第二問題’在於金屬微粒子凝膠主要Α =孟屬之微粒子凝膠,而合金微粒子 _ 2 有限。-般,合金微粒子之製造相當困;= 制;告、、表士二 你儿予方式之 入 X貝驗至規模進行在不同種類之金屬Bg的、、曰 5水溶液或多元醇溶液中經添加酸(RCH01為jf !)二欠鱗酸鹽、或次嶋的還原劑,並加溫,共同時3 逖口金屬鹽而於溶液中產生該合金微粒子的方法。然 :同:=!電極電位各不相同的金屬離子的兩種金: :容易:塞並使其作為合金固體析出者在-般上並 至今僅製得Nl_Co系合金、Au-Ag系合金等 類之合金微粒子。另一方面,在採用電:電製 ^ ^ A— ha,的氣體中蒸發法或活性液面 S t鑛法、之物理式手法中亦同,-般作為原料使用 厣°而,成为金屬兀素各具有相差-位數以上的蒸氣 二作Γ 高蒸氣壓之一方之元素將優先蒸發的強烈 :作用。因此’便難以製得作為目的之組成的合金微粒 』至今僅有Fe-C0系合金微粒子凝膠之報告。 、、本申凊案之發明,係為解決上述課題,從發明人如下 述之研究結果所開發者。 316991 13 '1287477 \ 仆即,發明人依 ^穴工% ’殿 所裂造的金 層.合金凝膠,而不論金屬之應類為何,對—般幾乎呈現 ==現象,專心進行研究娜 ㈣強烈者色的原因,雖在於因電裝共振吸收(piasma resonance absorption)而吸收可視光中之特定波長之光,惟 5 7將可視光幅度之全域’其結果不管金屬種類為 導現純黑色的事實。尤其可知,在導電色 方面,燒成後之空隙比係依存於用為原料印色液的 粒徑、’而由於原料印色液之凝膠粒徑極小因此具 大之原因。因此,在調整貴全屬—二多方:’部為空隙比較 電性印色液或導電調’且在導 及燒成溫度起見,需要適心後之空隙比、 徑並加以控制。同時可二佳為二態之微粒子 之垸基萘改換為快乾性之溶^土為將刀放介質從難蒸發性 法所二月人發現’如將依前述活性液面連續真空基鍍 ^作的兩種金屬微粒子均勾混合 ^ 知熱處理時,金屬料刼工聊At 卫隹週^皿度下貫 合成長,而體積將增大為==1安/性’:子互相融 屬之間,㈣時赵合金化的衫。,,亦發現’異種金 ⑴〜=屬:=,2上述課題,提供如下述之發明。 而其特徵為:金液,係金屬微粒子之凝膠溶液, …、子仏以融合或凝集成平均粒徑】〇】仙
3J699J 14 •1287477 以上之形態而分散。 I2]:二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中平均粒徑1。麵以 下之金屬微粒子被融合或凝集後分散。 [3] —種金屬粒子膠態溶液,其特徵為里色。 :一種金屬微粒子編液,其特徵為:呈現黑色以外之 Γϋ述各項中之任―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中, 係1種或2種以上之金屬或者合金之微粒子。 ㈣子膠態溶液,其特徵為:黑色之金屬微粒 子膠恶〉谷液係經熱處理而呈色者。 ⑺如上述[6]之金屬微粒子㈣料,其料均粒徑10_ 以下之金屬微粒子之膠態溶液經熱處理者。 [8] 如^或[7]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中,係⑥以 上之溫度進行熱處理。 [9] 如隊[8]中任—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中 均粒徑l〇nm以上之微粒子被分散而呈色。 [1〇]如[6]至[9]中任—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中,金 屬微粒子,係1種或2種以上之金屬或合金之微粒子。 间一種金屬微粒子聲態溶液,其特徵為:其係將2種以 上之不同的金屬微粒子分散所成的混合膠態溶液予以熱處 理,亚將所形成的合金微粒子分散者。 [12] 如⑴]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中,係於! 之溫度進行熱處理。 [13] 如[6]至[12]中任一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係藉 316991 15 1287477 屬㈣子分散在含有界面活性劑之 油性洛劑中,並將形成的膠態溶衫以 [14]如[13]之金屬微粒子膠能 …处者 于胗先、,合液,其中,於熱處理後,以 他種之油性溶劑進行取代處理者。 设以 [15 ]如[13 ]之金屬微粒子膜能 水性溶劑進行取代處理者 I其中’於熱處理後,以 =金屬^=、導電f狀材料或導電性印色液, 成之至::=_至[15]中任-項之膠態溶液做為其構 =-種金屬勝態顏料、導電膏狀材料或導電性 里色之全t屬广粒子膠態溶液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將 …色之金屬撕膠態溶液予以熱處理以使之呈色者。 [19]如上述[18]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造方法, 將平均粒徑10nm以T々人® /、中’ 「201如nsH Γ 屬微粒子膠態溶液進行熱處理。 ]或[19]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造方法, 十,於15代以上之溫度進行熱處理。 其 [][1 8]至[2G]中任—項之金屬粒子m :微:::金屬微粒子係1種或一金屬或者:: -種金屬微粒子職溶液之製造方法,其特 扣上不同金屬之微粒子分散而成的混合膠態溶液予丄 处理’以所W的合金微好呈分散的㈣溶液。… 叫如[22]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造方法,其中,將分 316991 16 --1287477 散為2種以上不同金屬之各微粒子分別分散而成的膠態溶 液予以混合,以作成混合膠態溶液。 [24] 如[22]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造方法,其中,依序 分散2種以上不同金屬之各微粒子,以作成混合膠態溶液。 [25] 如[18]至[24]中任一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造 方法,其中,將藉由於真空中蒸發而使金屬微粒子分散於 含有界面活性劑之油性溶劑而成的膠祕料以熱處理。 [26] 如[25]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造方法’其中,於熱 處理後,以他種之油性溶劑進行取代處理。 [27] 如[25]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造方法,其中,於熱 處理後,以水性溶劑進行取代處理。 ' … [28] 一種金屬膠態顏料、導電膏狀材料或導電性 料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將依[19]至[27]中任一項之^ V包性印色液材料之構成之一部分。
[29] 種金屬膠態顏料、導雷客壯分:L 料之製造方法,且編::陶或導電性印色液材 八Φμ政為·使用依[18]至[27]中任一 法所製造的膠態溶液而調製。 、方 【實施方式】 垂 > 本Γ明案之發明係具有如上述之特徵者,以下,就J: 貫知形態而加以說明。 ’八 本申清案之發明,首先 膠態溶液,惟此種全屬物:、如上述的金屬微粒子 或水性溶劍之心:7子祕液,係作成㈣ 心狀’為—種呈現黑色或者黑色以外之著色 π 31699] 1287477 的金屬微粒子谬態溶液,而其 由融入-V 1 & 竹诚马.至屬被粒子,係藉 由I或嬈聚而經分散為平均粒徑10-以上者。 者。t ί : ί之「黑色」’係指—般稱為金屬黑(metal b]ack) 著色。明案之發明中’係表示金屬微粒子膠態特有之 較佳者之特徵亦為:藉由融合或凝聚而分散有 二nm以下之金屬微粒子。在此,金屬微粒子m 種或2種以上之金屬或者合金之微粒子之意。係^ “ :ΐ者’本申請案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係作成、、由性 =生::劑溶液’而其特徵為:黑色之金屬微粒子勝 洛液經熱處理而作成呈現著色者。 ,心 在此情況,平均粒徑10nm以 係經熱處理,或於15〇u上之之^政粒切悲溶液 平均粒徑—上之微位子::度下經熱處理者’並且, 者,可視為較佳之情::一嶋而作成呈現著色 ’:方、有關衣如上述之本申請案之發明之膠態溶液方 依照本申請案之發明人所開發的如 連績真空蒸鐘法或其改善方法,即可容易製造。夜面 例如’錯由直空φ夕v 溶劑中分散有全屬微粒子=將含有界面活性劑之油性 这本“案之發明的金屬微粒子㈣溶液。 卩了衣 亚且視其性能、特性、以及其用途 發明的,液中,可藉由他種之 二:二 成經取代處理者。此時,可採用《粒子之沈殿 31699] 18 1287477 之過程,或其他各種手段。 時,=二ΪΓ請案之發明的較佳形態之-加以說明 *所圖,係表示將依活性液面連續真空蒸鐘 作為起始原料,而為使微粒子徑適 二分,而㈣r(base 011)取代為其他揮發性溶劑並 i面::=製造步驟之過程圖。首先,將依活性 膠態熱處群晉屬微粒子,移取於後述的 之、、田;;六二 亚於稀有氣體環境中約在15(TC以上 :熱既定時間。在15〇。。以上之溫度下,將喪失 隻作用而拉子糸之分散性變得不安定,以 引起的融合成長,微粒子徑即增大。同時,微粒 子數岔度即減少。加熱溫度與加熱時間則按金屬種類盘目 的之微粒子徑而適當加以調節,—般㈣點高的金屬、〜 α、N!、Cr、Ge、Pd、pt 以及 Fe_c〇 合金等為 2〇〇 至· C ’在炼點低的金屬、Zn、Cu、“、Au、In、Sn等為15〇 至200 C之範圍,均以實施熱處理約6〇鐘以上之熱處理為 宜。結束加熱處理後,如冷卻至室溫,則界面活性劑之保 護作用即復活,而凝膠便可再度穩定地分散。如上方式, 即可得具有目的之粒徑的巨大粒子金屬分散凝耀。在此階 段,貴金屬凝膠即變成呈現按照粒徑的美麗著色。如對此 凝膠中添加與凝膠等量之親水親油性溶劑並加以振盪時, 則凝膠即從溶劑分離,並沈澱。此種過程係稱為絮凝現象 (il〇cCUIat】on)。採用因重力的沈降、或適當離心分離以 316991 19 '1287477 .捨棄上清液,即可得到餅狀之沈殿物。此種過程係稱為傾 .析(decantation)。在此,親水親油性溶劑而言’丙酮 .(2(CH3)C0)或二卩等烧(dCh)等較佳。 最後,如對此餅狀之沈澱物添加適當揮發性油,例如, 輕油精(petroleum benzine)、己烷、其他低級烷烴、或低級 烯烴等,即可直接解膠而能製得作為最終目的之揮發性油 作為基質之金屬凝膠。另-方面,如欲製得親水性溶劑作 馨為基質之金屬凝滕時再適當添加水溶性界面活性劑 時,則可於水或酒精等親水性溶劑中解膠。對添加各^溶 劑之沈澱物的比例,係配合能符合顏料、導電膏、或導電 性印色液等凝膠之使用目的之黏性或密度而加以適當調
Ar/C . 即0 • 第3圖,係為合理實施攪拌熱處理過程用的攪拌熱處 理裝置之簡圖。攪拌熱處理裝置,係具有將經移取於熱處 理容器(11)中之依活性液面連續真空蒸鍍法所製作之作為 春原料的金屬微粒子凝膠(3),使用攪拌螺旋槳(12)與驅動攪 拌螺旋槳的馬達(13)加以攪拌之下,使用電熱線(15)與砂 浴(16)加熱的構造。熱處理容器(11),可為金屬製亦可為 玻璃製之任一種,惟分為機體與機蓋部分,兩者係保持在 乳密性之下而互相結合。在從稀有氣體導入管導入稀有氣 體(14)之下攪拌,使用熱電偶(17)檢測凝膠之溫度,並保 持於既定之溫度。在熱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油之蒸氣,則 .由所導入的稀有氣體(14)所輸送,並經過儲液管(18)、冷 部水(19)所冷卻的冷凝器(2〇),作成排氣(21)並輸送至系 33699] 20 '1287477 =油之高沸點成分蒸氣即在冷凝器⑵)中凝結並回流至 中’僅有油之料點成分則作為排氣⑼ 如就合金微粒子膠態溶液及其調整方法加以詳述時, 例如將依活性液面連續直处γ 、…、工α鍍法所製作的兩種金屬微粒 ::膠,按照合金組成的既定之比例,移取於第3圖所示 日:處二f置之玻璃製容器中,而在適當溫度下實施熱處理 …金屬微粒子_即喪失安定性,粒子間互相融合成長, 2生合金化。對許多合金系,χ,對各㈣種種比例進 仃貫驗之結果,獲知此種合金化係略依照—般所習知的平 衡㈣圖而予以實現的事實。從此種方法,例如,能势造 的合金系為 Fe,、Fe-Co、Ni_c〇、Au_Cu、—、Au_Ge、 :’、AU’、Au-SnGe、絲七、Cu-Sn、Cu-Ni、Cu_Cr、 ’含有此中之任一的三元系、以及更多的多元系亦為相 。。再者’作為作成原料的混合膠態之不同的調整方法, =具體提示如下述的方法。亦即,1)製作進行合金化的金 :種之各種凝膠,並將此混合,或者,2)進行—種金屬之 …、鍍亚製作該金屬4微粒子凝膠,n,將與此進行合金 、的第-種金屬裝飼於蒸發源’同樣方式實施按照作為目 的=合金組成的分量之第二金屬之蒸鍍,於一個真空容器 „混合凝膠,接著,如使用此等之混合凝膠以實施熱 处垤,即可製作略依照平衡狀態圖的合金微粒子凝膠。後 2)之手法係較前者1)之手法,能省略混合之步驟,因 316991 21 Ϊ287477 丨優異。另-方面,- 金屬微粒子膠態原料,因意比例調配複數種之 較為優異。 口此,之故,通融性與控制性方面 本申凊案之發明之金屬膠 劑,而以經分散於水、有機”人要了用為者色 形態使用。機各劑、合成樹脂、油類等中的 全屬致分為無機顏料與有機顏料,惟貴 修特μ金凝0現自古以來稱為卡 被覆材料而利=、’可作為裝飾用之顏料或紅外線反射 饭後材科而利用。又,眚夺 4±± ^ 、屬骖恶顏料係與一般之盔機声i 科相同,除了著色劑之外 &之',,'栻顏 鏽劑使用。 作為充填劑、補強劑、防 再者’本申請案之發明的 導電性印色液而可使用作J = 作為導電性膏或 配線'其他電子電路基板之 f性印色液,依網版印刷法、喷墨印刷法= 佈於電路基板上’乾燥並加熱燒成’即可以高效 率且廉铷地製造微細的導電性電路。 ’ 其他,金朦態可使用作為載持醫藥品及給藥用 體’麵或=及此等合金之凝膠可利用作為由水之光分解 :二起之氫氣產生的觸媒,或者’可利用為 反應之觸媒。已知凝繼之白金觸媒,係較二广 狀或粉末狀等的白金觸媒,為相差懸殊地高活姓者。e 336991 22 •1287477 茲列示實施例於後,以更詳細說明。當然,本發明不 因下述例子而有所限定。 實施例 (貫施例1)辛烷基質金膠態顏料之製造 將含5%琥珀醯亞胺多胺之烷基萘溶液15〇(^作為底材 液:並將散裝(bulk)狀金約3〇g作為蒸發原料,依第!圖 所示活性液面連續真空蒸鑛法製作烧基萘基質之金凝膠。 在此,琥賴亞胺多胺為分散劑,而烧基萘為分散介質。 經裝飼於蒸發源之金原獻約7⑽可有效地由液體中取 回,而金分散相之濃度約為12%。所得金凝膠粒子之大小 均勻且約為5ΠΠ1 ’粒子數密度為」.4χ i 〇】7個/cc。在此階 ^ ’金4膠不會呈現鮮i的著色,而如墨汁般的全黑色。 2次’將此金凝膠全量移取於第3圖所示攪拌熱處理農置 :,於氬氣環境中授拌下’在20。。口加熱30分鐘。加熱 =後’金微粒子即融合並成長為平均粒徑約,在溶 =卿聚而安定地分散,而凝勝溶液即將呈現紅紫 二入約1/3量之丙嗣並繼續攪拌後,凝膠即發 僅:i屮亚沈;殿°棄去上清液並反覆此種過程2次,則 辛:(CH'狀之固態成分。如對此餅塊中添加約3倍量之 動以振盧,則金凝膠粒子再度分散並具有流 亦可取代辛;τ現鮮麗的紅紫色的辛燒基質金凝膠顏料。 ^^# ' *;"(ke,'〇Sene)' #^- 成⑽i 油(稀煙)等。如將授拌熱處理溫度作 4,所得金凝膠顏料之透明色即成為帶有紫色之 316991 1287477 ,紅色,而另一方面,如將攪拌熱處理溫度作成24〇t時, .則呈現藍紫色。適當選擇熱處理溫度與時間,即可調節所 ^ 得色調。 (貝施例2)辛烧基質銀凝膠顏料之製造 辛院基質銀郷顏料亦可依與實施例i之金膠態顏料 同樣過程加以製造。但,所用分散劑較佳為甘油硬脂酸醋、 山木0子酐油酉夂西曰、或者烧基琥涵酸醋等。依活性液面連續 真空蒸鍍法所得銀凝膠之平均粒徑約為7麵、如按與實施 例1同樣原料比例調整時,銀分散相濃度同樣約為12%, 惟粒子數密度則為7χ 1〇16個/cc。授拌熱處理條件在副 至220°C下以3G分鐘最為適t。隨㈣拌熱處理溫度之上 升,銀凝膠粒徑則增大為15至5()譲,同時可得色調會有 各種變化。如將熱處理溫度作成16(TC、200。(:、以及220 C時,則分別可得桃色、紅紫色、以及藍紫色之銀凝膠顏 :。色調可依熱處理溫度之調節以及按照使用目的,而在 廣泛的範圍内適當地調節。 (實施例3)水基質銀凝膠導電膏,及導電印色液 製造餅狀之銀微粒子沈殺物的過程,係與實施例2之 辛烧基質銀膠態顏料之製造過程相同。於餅狀之銀微粒子 沈㈣中’對㈣粒子沈殿物添加3倍量之山梨醇野單油 酸酷之1G%水溶液,或者十二燒基苯磧酸鹽之⑽水溶液, 亚力::_沈澱物即解膠,而可得富於流動性的水基質 恶馬。X ’如添加5至10倍量之上述水溶液時,則黏 度再降低而可製造適合於喷墨印刷等的水基質銀膠態導電 31699) 24 -1287477
性印色液。此等Μ周,係具有金屬光澤的黑色。在此 不用水溶液,而使用乙醇(C2h5〇h)、異丙醇(c3H7〇H 製造醇基質之快乾性銀膠態導電性印色液。 (實施例4)辛烷基質鎳膠態導電膏 &辛烧基質鎳膠態導電膏亦可經由與實_丨之金_ 顏枓同樣過程而加以製造。依活性液面連續真u鑛法ς 製得的錄膠態之平均粒徑約為2nm,而如與實施例i同费 原料比例調整時,鎳分餘濃度同樣約為12%,惟粒子^ 密度則為4.5XM個/cc。授拌熱處理條件,在26〇 3〇分鐘最為適當。由此’鎳膠態粒子之粒徑則增 3〇麵。所得色調為黑色。如對此餅中添加約3倍量之辛产 亚加以振盪,則鎳膠態粒子再度分散,而可制生: 有平滑的流動性之鎳膠態導電膏。適當選擇所添力 之比例’便可調整黏度及粒子密度。在此,如追加 作一為分散劑之琥賴亞胺,亦為有效提升流動性。』口 (實施例5)鎳-鈀合金微粒子凝膠 將含ίο%號賴亞胺多胺之燒基蔡溶液i5〇cc作為底 材液’並^狀錄約2Gg作為蒸發原料,依第!圓所示活 性液面連_真空蒸鑛法製作錄微粒子凝膠。並_欠,於同一 驗約20g作為蒸發原;斗,同晴 鈀撕。然後’將此等各膠態溶液之等量移 中所不金屬膠態攪拌熱處理裝置中, " 〇r _ — “万、風乳壞境中在220 C下,貫施授拌熱處理、約i小時。如直接力口以 復分散安定性,並製得均勺έ γ Λ 1衣仔均勺組成之鎳_鈀合金微粒子膠態。 31699] •1287477 再者,依使用微小電子束電子顯微鏡的電子探針微量分析 (ΕΡΜΑ · electron probe micro analysis)測定各微粒子之形 狀與結晶構造之同時,實施每一個微粒子之組成分析以查 證合金組成及其分佈差。其結果,所檢定的所有微粒子具 有面心立方晶格(FCC ·· face-centered cubic lattice)構造, 且顯示50at·% Ni-Pd之組成。在測定精度範圍内,則未確 認每微粒子的組成之分佈差。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如採用本發明,則可從金屬塊原料起步,以高原料收 率,廉價且大量方式製造金屬膠態顏料。又,可容易製造 咼濃度之金屬膠態。再者’由於能製得粒徑整齊的膠態粒 子,因此,如作為顏料使用時’其著色鮮麗。再者,=於 可在廣範圍内調節粒徑’因此可在廣範圍調節色調,而在 ,谬態顏料方面可製造透明色之紅紫色'紫色者,在銀膠 態顏料方面則可製造透明色之黃色、紅色、紅紫色者。又, •可綜合各使用途徑,而製造輕油精、各㈣、焼烴(石 腊)(CnH2n+2)、烯烴(CnHJ、環己烷(QHJ等揮發性油性溶 之膠態顏料;以及水、各種酒精、各種脂肪酸等親水性 $劑之谬態顏料。同樣亦能製造具有適合於反應系的各種 /容劑之鉑膠態觸媒或把膠態觸媒。 其次,作為導電膏或導電性印色液材料,除前述之金、 =、二及翻膠態導電膏或導電性印色液以外,尚能以高原 率可廉仏且有效地製造銅、錄、銅_紹合金、銅-錄 合金、銀·銅合金、金·鋼合金㈣導電膏或導電性印色液。 316991 26 .1287477 又,可综合各使用途徑,製造溶劑之塏 请— <輝發性、燒成溫度或 β度。再者’除了低燒成溫度之銦1、以及含有此等金 屬的合金凝膠之外,尚可製造鉻凝#或鐵凝膠等廣泛㈣ 之金屬•合金凝膠。 大、 本方法,作為顯著的作用效果,而可舉出:較 術者其於製造步驟中所產生的廢棄物為最少。χ = 劑廢棄物如加以資源回收,即能再行使用。 栈/奋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活性溶液連續真空蒸鍍法之模式圖。 第2圖係製造金屬膠態顏料、導 色液的過程圖。 〜狀以及導電性印 弟3圖係金屬凝膠之攪拌熱處理裝置之簡圖。 另外’圖中之符號係表示如下者。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3 4 5 7 9 11 13 15 17 真空蒸鍍槽 2 固絲 6 軸射隔熱板 8 熱電偶 10 金屬微粒子 12 攪拌螺旋漿 14 稀有氣體 ]6 砂浴 18 儲液管 添力〇界面活性劑之油以及金屬微粒子膠態 含有界面活性劑之油的膜 蒸發源 冷卻水流 蒸發金屬原子 熱處理容器 馬達 電熱線 熱電偶 31aqqt 27 Ί287477 19 冷卻水 20 冷凝器 21 排氣 28 3]6991

Claims (1)

  1. ;I287477 4雜12耻號觀电請彦—一 + 月(¾¾3½ 曰 申清專利範圍: 種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係金屬微粒子之膠態溶 液,其特欲為:金屬微粒子係以融合或凝集成平均粒 徑10nm以上之形態而分散。 ’、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 中,平均粒徑未滿10nm之金屬微粒子被融合或凝集 後分散。 '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金屬微粒子膠離溶 液,其係黑色。 ^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或第2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 液’其係呈現黑色以外之顏色。 5 ·如申明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 液,其中,該金屬微粒子係1種或2種以上之金屬或 合金之微粒子。 6 一種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特徵為:其係黑色之金 屬微粒子膠態溶液經熱處理而呈色者。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係 平均粒徑未滿lOnm之金屬微粒子之膠態溶液經^處 理者。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 中’該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係於1 5 〇 C以上之溫产進 行熱處理。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 中,平均粒徑lOnm以上之微粒子被分散而呈色f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
    316991修正本 29 :12.87477 prt碰w稱辦勝·.—,女月 貧或令金之——」 中,該金屬微粒子係1種或2種以上 微粒子。 11. -種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其特徵為:其係將2種以 上不同之金屬微粒子分散所成之混合膠態溶液予以 熱處理,並將所形成的合金微粒子分散者。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u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盆 中,該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係於15代以上之溫产進 行熱處理。 X $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戎11 , I狀能冰、、广,甘項中任一項之金屬微粒 分散在含有界面活性劑之油工性中而將金屬微粒子 態溶液予以熱處理者並將形成的膠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於熱處理後,以他種二屬二粒子膠態溶液 ^ J. r R - 油11洛劑進行取代處理 15·如申碩專利乾圍第13項 中,於数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 中於熱處理後,以水性溶劑進行取代處理。 16· —種金屬膠態顏料,JL牲外^ -特徵為:以申請專利範圍第 項之膠態溶液做為其構成之至少 其 其 1、2或11項中任, 一部分。 17·—種導電膏狀材料 1、2或11項中任· 其特徵為:以申請專利範圍第 項之膠態溶液做為其構成之至少 一部分。 1 8 · —種導電性印色液材料,直 第i、2或U項中任$寸徵為:以申請專利範圍 少一部^。任—項之膠態溶液做為其構成之至 30 (S ) 316991修正本 :1287477 10 仅人《 不:11?,/號导利申請案 η.一種金屬膠態顏料,i mmm:m 1、2或π項令任一項之^為:由申請nmw— 2。·-種導電膏狀材料4;:二溶 裡净电注印色液材料,爱 第卜2或”項中任一項:膠徵上由申請專利範圍 22. —種全屬矜钮+ t 、,怨,谷液所調製者。 裡食屬锨粒子膠態溶液之 含有金屬微粒子之里色法,其特徵為··將 熱處理以使之呈色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予以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诰方本,甘士 頁之正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 。/ ,八中,將平均粒徑未滿1 〇nm之全屬微 膠態溶液進行熱處理。 之金屬微粒子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汾 項或弟23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 /合液之製造方法,並中 處理。 八中,於15〇c以上之溫度進行熱 A ^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 造方法,其中,金屬微粒子係1種或2種以上之金屬 或者合金之微粒子。 26· —種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將 2種以上不同金屬之微粒子分散而成之混合膠態溶 液予以熱處理,製成所形成的合金微粒子呈分散的膠 態溶液。 2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 造方法,其中,將2種以上不同金屬之各微粒子分別 分散而成的膠態溶液予以混合,以作成混合膠態溶 (s > 31 316991修正本 1287477 \ ♦ 液0 著利申請案 , (96 年 3ΐ5?Τ厂〜, Λ卜月曰修(更)正 2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 造方法,其中,依序分散2種以上不同金屬之各微粒 子’以作成混合膠態溶液。 2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或第26項之金屬微粒子溶液 之製造方法,其中,將藉由於真空中蒸發而使金屬微 粒子分散於含有界面活性劑之油性溶劑而成的膠態 溶液或者混合膠態溶液予以熱處理。 3〇·=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 造方法,其中,於熱處理後,以他種之油性溶 取代處理。 订 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金屬微粒子膠態溶液之製 =方法’其中’於熱處理後,以水性溶劑進行取代處 32:種=膠態顏料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將申請專 巳圍苐22項或第26項之方法所製造能物 做成該金屬膠態顏料、導膏 、> 心、/谷液, 材料之構成之-部分電用狀材科或導電性印色液 種^"電Τ狀材料之#太、本,甘 利範圍第22項或第2^之方、、/寺徵為:將申請專 做成該金屬膠能顏料、/ ’所製造的膠態溶液, 34材料之構:之'導電―電性印色液 32 < S ) 316991修正本 12*87477 號奪利卡請素一——- :年只96销#1變姐替齡 色液材料之構成之一部分。 1^一一一__一一一一 3 5. —種金屬膠態顏料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使用申請 專利範圍第22項或第26項之方法所製造的膠態溶液 而調製。 3 6. —種導電膏狀材料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使用申請 專利範圍第22項或第26項之方法所製造的膠態溶液 * 而調製。 -37. —種導電性印色液材料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使用 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或第26項之方法所製造的膠態 溶液而調製。 < S ) 33 316991修正本
TW94112197A 2004-04-16 2005-04-18 Colloidal solution of metal micro particles conductive paste material, conductive ink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WI287477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22043 2004-04-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09063A TW200609063A (en) 2006-03-16
TWI287477B true TWI287477B (en) 2007-10-01

Family

ID=35149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4112197A TWI287477B (en) 2004-04-16 2005-04-18 Colloidal solution of metal micro particles conductive paste material, conductive ink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780876B2 (zh)
JP (1) JP5030267B2 (zh)
KR (1) KR20060129090A (zh)
CN (1) CN1950163A (zh)
TW (1) TWI287477B (zh)
WO (1) WO200509994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49768B (zh) * 2010-04-19 2014-08-21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Production method of conductive past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7965B2 (ja) * 2006-04-25 2013-08-07 独立行政法人物質・材料研究機構 合金微粒子コロイドの製造方法
JP4941754B2 (ja) * 2007-09-05 2012-05-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蒸着装置
WO2009108304A1 (en) 2008-02-26 2009-09-03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ink jet 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features
JP5075708B2 (ja) * 2008-03-28 2012-11-21 株式会社Dnpファインケミカル 微粒子分散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て製造された金属又は金属化合物の微粒子分散体並びにそれを分散媒置換した微粒子分散液
JP5479725B2 (ja) * 2008-12-24 2014-04-23 株式会社新光化学工業所 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金属ナノ粒子、多元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多元金属ナノ粒子、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の製造方法、金属ナノ粒子の製造方法、多元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多元金属ナノ粒子の製造方法
JP5537024B2 (ja) * 2008-12-25 2014-07-02 株式会社新光化学工業所 二元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二元金属ナノ粒子、二元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元金属ナノ粒子の製造方法
JP5530109B2 (ja) * 2009-02-17 2014-06-25 株式会社新光化学工業所 複合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複合金属ナノ粒子、複合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の製造方法、複合金属ナノ粒子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複合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の製造装置
CN103170618A (zh) * 2009-09-30 2013-06-2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金属微粒分散体、导电性基板的制造方法及导电性基板
JP5663013B2 (ja) * 2010-06-11 2015-02-04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貴金属微粒子、貴金属微粒子の回収方法、および回収した貴金属微粒子を用いる貴金属微粒子分散体の製造方法
CN103073953A (zh) * 2013-02-07 2013-05-01 苏州牛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水性导电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JP5750681B2 (ja) * 2014-02-12 2015-07-22 株式会社新光化学工業所 多元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多元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金属ナノ粒子及び/又は多元金属ナノ粒子を担持した状態の担体
JP5904648B2 (ja) * 2014-04-17 2016-04-13 株式会社新光化学工業所 複合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複合金属ナノ粒子、複合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の製造方法、複合金属ナノ粒子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複合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の製造装置
US20180254549A1 (en) * 2014-12-04 2018-09-06 Chung-Ping Lai Wireless antenna made from binder-free conductive carbon-based inks
KR101662593B1 (ko) 2014-12-29 2016-10-06 한국세라믹기술원 메조포러스 실리카 제조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메조포러스 실리카 제조방법
JP2015132020A (ja) * 2015-04-14 2015-07-23 株式会社新光化学工業所 多元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多元金属ナノ粒子コロイ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金属ナノ粒子及び/又は多元金属ナノ粒子を担持した状態の担体
JP2017029929A (ja) * 2015-08-01 2017-02-09 立山マシン株式会社 金属ナノ粒子を担持した粉状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45900B2 (ja) * 2015-10-02 2017-06-14 株式会社新光化学工業所 複合無機物ナノ粒子コロイド、複合無機物ナノ粒子、複合無機物ナノ粒子コロイドの製造方法、複合無機物ナノ粒子の製造方法及び複合無機物ナノ粒子コロイドの製造装置
US20230322573A1 (en) * 2020-08-14 2023-10-12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Catalytically enhanced production of aluminum chlorohydrates
KR102416072B1 (ko) * 2021-03-02 2022-07-05 충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금속 분말의 플루오로 오일 현탁액 및 그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62704A (ja) * 1984-02-01 1985-08-24 Natl Res Inst For Metals 磁性流体の製造法
JPS6211207A (ja) * 1985-07-09 1987-01-20 Natl Res Inst For Metals 金属磁性流体
US5137652A (en) * 1989-12-18 1992-08-11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etal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article colloid or a magnetic fluid containing metal nitrides
JPH03262504A (ja) * 1990-03-09 1991-11-22 Kao Corp 金属超微粒子から分離液及び金属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US5180512A (en) * 1990-04-12 1993-01-19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etal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ine-particle colloid or magnetic fluid
JP3262504B2 (ja) 1995-11-20 2002-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負帯電性トナー
DE69819740T2 (de) * 1997-02-24 2004-09-30 Superior Micropowders Llc, Albuquerque Aerosolverfahren und -gerät, teilchenförmige produkte, und daraus hergestellte elektronische geräte
US6679937B1 (en) * 1997-02-24 2004-01-20 Cabot Corporation Copper powders methods for producing powders and devices fabricated from same
JP4903932B2 (ja) 2000-08-24 2012-03-28 ケミプロ化成株式会社 二元金属粒子コロイド分散液の製造方法
US6663799B2 (en) * 2000-09-28 2003-12-16 Jsr Corporation Conductive metal particles, conductive composite metal particles and applied products using the same
JP4871443B2 (ja) * 2000-10-13 2012-02-08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金属超微粒子分散液の製造方法
KR100647238B1 (ko) * 2000-10-25 2006-11-17 하리마카세이 가부시기가이샤 도전성 금속 페이스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4183924B2 (ja) * 2001-03-30 2008-11-19 日揮触媒化成株式会社 金属微粒子および該微粒子の製造方法、該微粒子を含む透明導電性被膜形成用塗布液、透明導電性被膜付基材、表示装置
AU2003215402A1 (en) * 2002-02-22 2003-09-09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Fe/au nanoparticles and methods
JP3736802B2 (ja) * 2002-11-25 2006-01-18 Tdk株式会社 導電性組成物と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
DE602004020396D1 (de) * 2004-06-23 2009-05-14 Harima Chemicals Inc Leitfähige metallpaste
JP4563110B2 (ja) * 2004-08-20 2010-10-13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導電性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49768B (zh) * 2010-04-19 2014-08-21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Production method of conductive pas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780876B2 (en) 2010-08-24
CN1950163A (zh) 2007-04-18
WO2005099941A1 (ja) 2005-10-27
TW200609063A (en) 2006-03-16
JP5030267B2 (ja) 2012-09-19
KR20060129090A (ko) 2006-12-14
JPWO2005099941A1 (ja) 2008-03-06
US20080277629A1 (en) 2008-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87477B (en) Colloidal solution of metal micro particles conductive paste material, conductive ink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Gan et al. Discovery,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of antigalvanic reaction
Yamamoto et al. Siz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d silver nanoparticles capped by long-chain alkyl carboxylates from silver carboxylate and tertiary amine
Mandal et al. Synthesis of a stable gold hydrosol by the reduction of chloroaurate ions by the amino acid, aspartic acid
JP6186103B2 (ja) 原子量子クラスター、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JP4352258B2 (ja) 金属ナノ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Shukla et al. Black pepper assisted biomimetic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Natsuki et al. Synthesis of pure colloidal silver nanoparticles with high electroconductivity for printed electronic circuits: The effect of amines on their formation in aqueous media
JP2015063759A5 (zh)
JP2000504374A (ja) 有機的に官能価された金属の単分散微小結晶
Shin et al. Facile one-pot transformation of iron oxides from Fe2O3 nanoparticles to nanostructured Fe3O4@ C core-shell composites via combustion waves
CN110724156B (zh) 一种增强铜纳米团簇荧光强度的方法
KR101671049B1 (ko) 니켈-코발트 나노 입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07020945A1 (ja) 色可逆変化表示装置用電極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色可逆変化表示装置及び色可逆変化調光装置
Lu et al. Strategies for tailoring the properties of chemically precipitated metal powders
Wang et al. A route to metalloligands consolidated silver nanoclusters by grafting thiacalix [4] arene onto polyoxovanadates
JP2004183009A (ja) 金属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JPH10195505A (ja) 金属超微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Manikprabhu et al. Microwave assisted rapid bio-based synthesis of gold nanorods using pigment produced by Streptomyces coelicolor klmp33
JP2011089156A (ja) 金属微細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dekoya et al. Tunable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silver enriched platinum allied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catalysed reduction of p-nitrophenol
Chávez-Sandoval et al. The pH role about synthesis,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gold nanoparticles
TWI306122B (en) Reduction methosd of transition mteal,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 using thereof,fabricating method of transition method particl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article and wiring board
Jawoor et al. Green synthesis of biologically active transition metal nanoparticles containing novel Schiff base via catalyst free hydrothermal reaction: Structural, biological and morphology study
TW201143941A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copper nanoparticle which is capable of being calcined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