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6464A - 防眩膜、以及使用其之偏光板、表面板、影像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膜、以及使用其之偏光板、表面板、影像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6464A
TW202336464A TW111140881A TW111140881A TW202336464A TW 202336464 A TW202336464 A TW 202336464A TW 111140881 A TW111140881 A TW 111140881A TW 111140881 A TW111140881 A TW 111140881A TW 202336464 A TW202336464 A TW 20233646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lare
glare film
less
particles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0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原満広
岩田行光
辻本淳
古井玄
倉重牧夫
石田一敏
西尾俊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6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646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02B1/115Multi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防眩性優異且能夠抑制眩光之防眩膜。 本發明係一種防眩膜,其具有防眩層,且上述防眩膜具有凹凸表面,自上述凹凸表面側測得之60度鏡面光澤度為30.0以下,亮度之變異係數為0.0400以下。上述防眩膜較佳為自上述凹凸表面側測得之20度鏡面光澤度為6.0以下。

Description

防眩膜、以及使用其之偏光板、表面板、影像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防眩膜、以及使用其之偏光板、表面板、影像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於電視、筆記型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桌上型PC之監視器等影像顯示裝置之表面,為了賦予防眩性,有時設置防眩膜。防眩性係指抑制照明及人物等背景之映入之特性。
防眩膜係由透明基材上具有表面為凹凸形狀之防眩層之基本構成所組成。防眩膜因表面之凹凸形狀而存在產生眩光之問題。眩光係指影像光中可見微細之亮度不均之現象。
因此,提出有兼顧賦予防眩性與抑制眩光之防眩膜(例如專利文獻1~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17264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5-17283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5-17283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是,如專利文獻1~3之習知之防眩膜賦予使照明及人物等背景之輪廓之模糊之程度之防眩性,難以充分抑制背景映入。 另一方面,藉由增大防眩層之表面凹凸之粗糙度程度,能夠充分抑制背景映入,提高防眩性。但是,若僅僅增大表面凹凸之粗糙度程度,則存在眩光惡化之問題。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防眩性優異且能夠抑制眩光之防眩膜。 [解決課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提供以下之[1]之防眩膜、以及使用其之偏光板、表面板、影像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1]一種防眩膜,其具有防眩層,且上述防眩膜具有凹凸表面,自上述凹凸表面側測得之60度鏡面光澤度為30.0以下,亮度之變異係數為0.0400以下。 (亮度之變異係數之測定) 於具有像素密度為424 ppi之顯示元件之影像顯示裝置上,貼合上述防眩膜之與上述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於暗室下,使上述影像顯示裝置之影像進行綠顯示,利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器件)相機自上述防眩膜側進行拍攝,獲得影像資料。CCD相機使用像素間距為5.5 μm×5.5 μm、像素數為1600萬像素者。自上述顯示元件之表面至CCD相機所具備之相機透鏡之入射光瞳之距離設為500 mm。自所獲得之影像資料提取128×128個像素之區域α。將上述區域α細分化為8×8個像素之各個區域,獲得256個小區域。於各小區域,將各小區域之各像素之亮度除以各小區域之全部像素之平均亮度,獲得校正亮度。將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標準偏差除以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平均值,算出亮度之變異係數。 [2]一種偏光板,其具有偏光元件、配置於上述偏光元件之一側之第一透明保護板、及配置於上述偏光元件之另一側之第二透明保護板,且 上述第一透明保護板及上述第二透明保護板之至少一者為[1]所記載之防眩膜,上述防眩膜之與上述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與上述偏光元件對向地配置。 [3]一種影像顯示裝置用表面板,其於樹脂板或玻璃板上貼合有保護膜,且上述保護膜為[1]所記載之防眩膜,上述防眩膜之與上述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與上述樹脂板或上述玻璃板對向地配置。 [4]一種影像顯示面板,其具有顯示元件及配置於上述顯示元件之光出射面側之光學膜,且包含[1]所記載之防眩膜作為上述光學膜,上述影像顯示面板係以上述防眩膜之上述凹凸表面側之面朝向與上述顯示元件相反之側之方式配置而成。 [5]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其係包含[4]所記載之影像顯示面板,且將上述防眩膜配置於最表面而成。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防眩膜、以及使用其之偏光板、表面板、影像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之防眩性優異且能夠抑制眩光。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防眩膜] 本發明之防眩膜具有防眩層,且上述防眩膜具有凹凸表面,自上述凹凸表面側測得之60度鏡面光澤度為30.0以下,亮度之變異係數為0.0400以下。 (亮度之變異係數之測定) 於具有像素密度為424 ppi之顯示元件之影像顯示裝置上,貼合上述防眩膜之與上述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於暗室下,使上述影像顯示裝置之影像進行綠顯示,利用CCD相機自上述防眩膜側進行拍攝,獲得影像資料。CCD相機使用像素間距為5.5 μm×5.5 μm、像素數為1600萬像素者。自上述顯示元件之表面至CCD相機所具備之相機透鏡之入射光瞳之距離設為500 mm。自所獲得之影像資料提取128×128個像素之區域α。將上述區域α細分化為8×8個像素之各個區域,獲得256個小區域。於各小區域,將各小區域之各像素之亮度除以各小區域之全部像素之平均亮度,獲得校正亮度。將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標準偏差除以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平均值,算出亮度之變異係數。
圖1係本發明之防眩膜100之剖面形狀之概略剖面圖。 圖1之防眩膜100具備防眩層20,且具有凹凸表面。圖1中,防眩層20之表面為防眩膜之凹凸表面。圖1之防眩膜100於透明基材10上具有防眩層20。圖1之防眩層20具有黏合劑樹脂21及粒子22。 圖1係示意性之剖面圖。即,構成防眩膜100之各層之比例尺、各材料之比例尺、及表面凹凸之比例尺係為了易於圖示而示意化,與實際之比例尺不同。圖2~圖4亦同樣如此。
本發明之防眩膜並不限定於圖1之積層構成。例如,防眩膜可為防眩層之單層構造,亦可具有透明基材及防眩層以外之層。作為透明基材及防眩層以外之層,可例舉抗反射層及防污層等。於防眩層上具有其他層之情形時,只要該其他層之表面成為防眩膜之凹凸表面即可。 防眩膜之較佳實施形態為,於透明基材上具有防眩層,且防眩層之與透明基材為相反側之表面為防眩膜之凹凸表面。
<透明基材> 為了提高防眩膜之製造容易性及防眩膜之操作性,防眩膜較佳為具有透明基材。
作為透明基材,較佳為具備透光性、平滑性、耐熱性且機械強度優異者。作為此種透明基材,可例舉:聚酯、三乙醯纖維素(TAC)、二乙酸纖維素、乙酸丁酸纖維素、聚醯胺、聚醯亞胺、聚醚碸、聚碸、聚丙烯、聚甲基戊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縮乙醛、聚醚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胺酯(polyurethane)及非晶質烯烴(COP,Cyclo-Olefin-Polymer,環烯烴聚合物)等塑膠膜。透明基材亦可為將2片以上之塑膠膜貼合而成者。 上述中,就機械強度及尺寸穩定性良好而言,較佳為進行了延伸加工、尤其是雙軸延伸加工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及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TAC、丙烯酸因透光性及光學各向同性良好而較適合。COP、聚酯於耐候性優異之方面較適合。
透明基材之厚度較佳為5 μm以上300 μm以下,更佳為20 μm以上2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30 μm以上120 μm以下。 於欲使防眩膜薄膜化之情形時,透明基材之厚度之較佳上限為60 μm以下,更佳上限為50 μm以下。於透明基材為聚酯、COP、丙烯酸等低透濕性基材之情形時,用於薄膜化之透明基材之厚度之較佳上限為40 μm以下,更佳上限為20 μm以下。即便於大畫面之情形時,只要透明基材之厚度之上限為上述範圍,則亦能夠使防眩膜不易產生應變,於此方面較適合。 透明基材之厚度可利用數位標準外側測微計(Mitutoyo公司,產品編號「MDC-25SX」)等進行測定。關於透明基材之厚度,只要測定任意10點之平均值為上述數值即可。 作為透明基材之厚度之較佳範圍之實施形態,可例舉:5 μm以上300 μm以下、5 μm以上200 μm以下、5 μm以上120 μm以下、5 μm以上60 μm以下、5 μm以上50 μm以下、5 μm以上40 μm以下、5 μm以上20 μm以下、20 μm以上300 μm以下、20 μm以上200 μm以下、20 μm以上120 μm以下、20 μm以上60 μm以下、20 μm以上50 μm以下、20 μm以上40 μm以下、30 μm以上300 μm以下、30 μm以上200 μm以下、30 μm以上120 μm以下、30 μm以上60 μm以下、30 μm以上50 μm以下、30 μm以上40 μm以下。
為了提高接著性,亦可於透明基材之表面實施電暈放電處理等物理處理或化學處理、或者形成易接著層。
基材之JIS K7361-1:1997之全光線穿透率較佳為70%以上,更佳為80%以上,進而較佳為85%以上。 基材之JIS K7136:2000之霧度較佳為10%以下,更佳為5%以下,進而較佳為3%以下。
<凹凸表面> 本發明之防眩膜具有凹凸表面。於防眩層上不具有其他層之情形時,防眩層之表面為凹凸表面即可。於防眩層上具有其他層之情形時,上述其他層之表面為凹凸表面即可。
<60度鏡面光澤度、亮度之變異係數> 本發明之防眩膜自凹凸表面側測得之60度鏡面光澤度需為30.0以下,亮度之變異係數需為0.0400以下。
於防眩膜之60度鏡面光澤度超過30.0之情形時,無法充分抑制背景之映入,無法使防眩性良好。 防眩膜之60度鏡面光澤度較佳為20.0以下,更佳為10.0以下,進而較佳為7.0以下。
若防眩膜之60度鏡面光澤度過低,則影像光穿透防眩膜時變得容易散射,暗室對比度變得容易降低。因此,防眩膜之60度鏡面光澤度較佳為0.5以上,更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1.2以上。
本說明書中,於數值之上限之選項及下限之選項分別示出有複數個之情形時,可組合選自上限之選項中之一個與選自下限之選項中之一個,作為數值範圍之實施形態。例如於60度鏡面光澤度之情形時,可例舉:0.5以上30.0以下、0.5以上20.0以下、0.5以上10.0以下、0.5以上7.0以下、1.0以上30.0以下、1.0以上20.0以下、1.0以上10.0以下、1.0以上7.0以下、1.2以上30.0以下、1.2以上20.0以下、1.2以上10.0以下、1.2以上7.0以下等數值範圍之實施形態。
本說明書中,60度鏡面光澤度及20度鏡面光澤度意指JIS Z8741:1997所特定之鏡面光澤度。 本說明書中,60度鏡面光澤度及20度鏡面光澤度係製作經由透明黏著劑層於防眩膜之與凹凸表面相反之側貼合有黑色板之樣品,自上述樣品之凹凸表面側進行測定。 樣品之與透明黏著劑層相接之層與透明黏著劑層之折射率差較佳設為0.15以內,更佳設為0.10以內,更佳設為0.05以內,更佳設為0.01以內。作為樣品之與透明黏著劑層相接之層,例如可例舉透明基材或防眩層。黑色板較佳為JIS K7361-1:1997之全光線穿透率為1%以下,更佳為0%。構成黑色板之樹脂之折射率與透明黏著劑層之折射率差較佳設為0.15以內,更佳設為0.10以內,更佳設為0.05以內,更佳設為0.01以內。
於防眩膜之亮度之變異係數超過0.0400之情形時,無法抑制眩光。 防眩膜之亮度之變異係數較佳為0.0350以下,更佳為0.0280以下,進而較佳為0.0250以下。 若防眩膜之亮度之變異係數過小,則防眩膜之防眩性極端地變低,反之,則防眩膜之防眩性極端地變高,對比度降低。因此,防眩膜之亮度之變異係數之下限較佳為0.0050以上,更佳為0.0100以上。 作為防眩膜之亮度之變異係數之較佳範圍,可例舉:0.0050以上0.0400以下、0.0050以上0.0350以下、0.0050以上0.0280以下、0.0050以上0.0250以下、0.0100以上0.0400以下、0.0100以上0.0350以下、0.0100以上0.0280以下、0.0100以上0.0250以下。
防眩膜之亮度之變異係數係藉由以下之測定而算出。 (亮度之變異係數之測定) 於具有像素密度為424 ppi之顯示元件之影像顯示裝置上,貼合上述防眩膜之與上述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於暗室下,使上述影像顯示裝置之影像進行綠顯示,利用CCD相機自上述防眩膜側進行拍攝,獲得影像資料。CCD相機使用像素間距為5.5 μm×5.5 μm、像素數為1600萬像素者。自上述顯示元件之表面至CCD相機所具備之相機透鏡之入射光瞳之距離設為500 mm。自所獲得之影像資料提取128×128個像素之區域α。將上述區域α細分化為8×8個像素之各個區域,獲得256個小區域。於各小區域,將各小區域之各像素之亮度除以各小區域之全部像素之平均亮度,獲得校正亮度。將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標準偏差除以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平均值,算出亮度之變異係數。
圖2係說明測定亮度之變異係數時影像顯示裝置120、防眩膜100、CCD相機300之配置關係之一實施形態的概略圖。 圖2中,於影像顯示裝置120上貼合有防眩膜之與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圖2中,防眩膜之透明基材10側之面相當於防眩膜之與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影像顯示裝置120與防眩膜100較佳為如圖2所示經由透明接著介質200而貼合。透明接著介質之層構成例如可例舉:透明接著劑層單層;透明接著劑層、透明基材、透明接著劑層之積層構造。作為透明接著劑層,可例舉:透明黏著劑層(換言之,透明感壓接著劑層)、透明吸附層。 防眩膜之與透明接著介質相接之層與透明接著介質之界面之折射率差較佳為0.15以內,更佳設為0.10以內,更佳設為0.05以內,更佳設為0.01以內。作為防眩膜之與透明接著介質相接之層,例如可例舉透明基材或防眩層。透明接著介質與影像顯示裝置之表面材之界面之折射率差較佳設為0.15以內,更佳設為0.10以內,更佳設為0.05以內,更佳設為0.01以內。作為影像顯示裝置之表面材,例如可例舉蓋玻璃。於透明接著介質200為2層以上之積層構造之情形時,於防眩膜之與透明接著介質相接之層至影像顯示裝置之表面材之間具有上述界面以外之界面。於此情形時,上述界面以外之界面之折射率差亦較佳設為0.15以內,更佳設為0.10以內,更佳設為0.05以內,更佳設為0.01以內。 作為具有像素密度為424 ppi之顯示元件之影像顯示裝置,例如可例舉索尼股份有限公司之商品名「Xperia(註冊商標)Z5 E6653」。具有像素密度為424 ppi之顯示元件之影像顯示裝置較佳為具有RGB條紋型液晶顯示元件之影像顯示裝置。 圖2中,作為CCD相機300,使用於相機本體31安裝有相機透鏡32者。作為此種CCD相機,例如可例舉:於相機本體(冷卻CCD相機[Bitran股份有限公司之商品名「BU-63M」、像素間距:5.5 μm×5.5 μm、像素數:1600萬像素、像素數:4896×3264])安裝相機透鏡(Nikon股份有限公司之商品名「AI AF Micro-Nikkor 60 mm f/2.8D」)而成者。 影像拍攝係於暗室環境下在使影像顯示裝置進行綠顯示之狀態下實施。當拍攝影像時,自顯示元件之表面至CCD相機所具備之相機透鏡之入射光瞳之距離設為500 mm。當拍攝影像時,將CCD相機之焦點調節成對準顯示元件之表面。CCD相機之有效F值較佳為設定為36.4。 本說明書中,綠顯示意指顯示元件之構成原色中之單一最大階調((R,G,B)=(0,255,0))時之顯示。 自所獲得之影像資料提取128×128個像素之區域α。將上述區域α細分化為8×8個像素之各個區域,獲得256個小區域。於各小區域,將各小區域之各像素之亮度除以各小區域之全部像素之平均亮度,獲得校正亮度。將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標準偏差除以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平均值,算出亮度之變異係數。 自4896×3264像素提取區域α之位置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自4896×3264像素之除上下左右各10%以外之剩餘80%中提取。 本發明之亮度之變異係數之測定方法中,如上所述,由於在各小區域將各小區域之各像素之亮度除以各小區域之全部像素之平均亮度,故能夠校正顯示元件固有之亮度不均。進而,本發明之亮度之變異係數之測定方法中,由於將校正亮度之標準偏差除以校正亮度之平均值,故不會受到顯示元件特有之亮度之絕對值之影響。再者,本發明之亮度之變異係數係無因次數值。
為了容易使60度鏡面光澤度及亮度之變異係數成為上述範圍,較佳為將後述之Δq及λq設為後述之範圍。
本說明書中,60度鏡面光澤度及亮度之變異係數以及後述20度鏡面光澤度、Δq、λq、霧度及全光線穿透率意指16個部位之測定值之平均值。 本說明書中,16個測定部位較佳為將自測定樣品之外緣起1 cm之區域作為空白排除,針對較上述空白靠內側之區域,劃出將縱向及橫向分成5等份之線,以此時之交點之16個部位作為測定中心。例如,於測定樣品為四邊形之情形時,較佳為將自四邊形之外緣起1 cm之區域作為空白排除,以將較上述空白靠內側之區域於縱向及橫向上分成5等份之點線之交點之16個部位作為中心進行測定,以其平均值算出參數。於測定樣品為圓形、橢圓形、三角形、五邊形等四邊形以外之形狀之情形時,畫出與該等形狀內接之四邊形,針對上述四邊形,藉由上述方法進行16個部位之測定。上述四邊形較佳為長方形。 於亮度之變異係數之情形時,於各部位算出亮度之變異係數。然後,將16個部位之亮度之變異係數之平均值作為樣品之亮度之變異係數。
本說明書中,若無特別說明,則60度鏡面光澤度及亮度之變異係數以及後述20度鏡面光澤度、Δq、λq、霧度及全光線穿透率等各種參數設為於溫度23±5℃、相對濕度40%以上65%以下測定者。又,於各測定開始前,將對象樣品於上述環境暴露30分鐘以上60分鐘以下後進行測定。
<20度鏡面光澤度> 本發明之防眩膜較佳為自凹凸表面側測得之20度鏡面光澤度為6.0以下,更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進而更佳為0.5以下。藉由將60度鏡面光澤度設為上述範圍且將20度鏡面光澤度設為6.0以下,能夠於所有方向上使防眩性良好。
若防眩膜之20度鏡面光澤度過低,則影像光穿透防眩膜時變得容易散射,暗室對比度變得容易降低。因此,防眩膜之20度鏡面光澤度較佳為0.01以上,更佳為0.02以上,進而較佳為0.04以上。 作為防眩膜之20度鏡面光澤度之較佳範圍,可例舉:0.01以上6.0以下、0.01以上3.0以下、0.01以上1.0以下、0.01以上0.5以下、0.02以上6.0以下、0.02以上3.0以下、0.02以上1.0以下、0.02以上0.5以下、0.04以上6.0以下、0.04以上3.0以下、0.04以上1.0以下、0.04以上0.5以下。
<Δq、λq> 本發明之防眩膜較佳為,於將上述凹凸表面之均方根斜率定義為Δq,將上述凹凸表面之均方根波長定義為λq時,Δq為0.250 μm/μm以上,λq為17.000 μm以下。 Δq與凹凸表面之傾斜角相關。更具體而言,Δq越大,意味著凹凸表面之傾斜角越大。又,Δq由於為平方之參數,故於傾斜中亦為較強地反映大於平均傾斜角之角度之傾斜角之參數。因此,Δq係與將所有斜率單純地平均化所得之參數(即平均傾斜角)不同之參數。 λq與凹凸表面之凹凸之間隔相關。更具體而言,λq越小,意味著凹凸表面之凹凸之間隔越窄。λq如後述式(A)所示,係根據作為平方之參數之Δq及Rq所算出之參數。因此,λq於凹凸中亦為「較強地反映高低差較大而傾斜角較大之凹凸之間隔之參數」。因此,λq係與「將所有凹凸之間隔平均化所得之參數(即JIS之RSm)」不同之參數。 因此,Δq為0.250 μm/μm以上且λq為17.000 μm以下之凹凸表面意味著傾斜角較大之凹凸以較窄之間隔存在。如此,於傾斜角較大之凹凸以較窄之間隔存在之情形時,認為主要基於下述(1)~(7)之原因,能夠容易地使60度鏡面光澤度、20度鏡面光澤度及亮度之變異係數處於上述範圍。尤其,藉由減小λq,能夠容易對防眩膜賦予漆黑感。藉由減小λq,能夠容易對防眩膜賦予漆黑感之原因認為如下。 鏡面光澤度表示正反射方向之光強度之大小。因此,即便於正反射方向之光強度較小而鏡面光澤度較小之情形時,當正反射方向以外之方向之光強度不小時,無法賦予漆黑感。認為藉由減小λq,能夠使下述(1)~(5)之作用更強,能夠令觀察者不易感覺到反射散射光,因此更容易賦予漆黑感。
於傾斜角較大之凹凸以較窄之間隔存在之情形時,認為主要基於下述(1)~(5)之原因,能夠容易使60度鏡面光澤度及20度鏡面光澤度處於上述範圍。 (1)由於鄰接之凸起之距離較近,故由任意凸起之表面反射之多數反射光入射至鄰接之凸起。然後,於鄰接之凸起之內部反覆進行全反射,最終朝與觀測者700相反之側行進(圖3之實線之像)。 (2)無論鄰接之凸起如何,入射至任意凸起之急斜面之光之反射光均朝與觀測者700相反之側行進(圖3之虛線之像)。 (3)由於鄰接之凸起之距離較近,故產生正反射光之大致平坦之區域較少。 (4)由以較少之比率存在之大致平坦之區域反射之反射光容易與鄰接之凸起碰撞。因此,由大致平坦之區域反射之反射光之角度分佈於特定之角度內不偏倚,成為大致均等之角度分佈。 (5)入射至任意凸起之平緩之斜面之光之反射光朝觀測者700側行進(圖3之單點鏈線之像)。但是,於凸起之平緩之斜面亦存在特定之角度分佈,且上述角度分佈於平緩之角度之範圍內均等地分佈。因此,入射至平緩之斜面之光之反射光之角度分佈亦不於特定之角度內發生偏倚。
根據上述(1)~(3),認為能夠抑制反射散射光,使60度鏡面光澤度及20度鏡面光澤度成為上述範圍,進而能夠使防眩性良好。 進而,根據上述(4)及(5),即便產生微量之反射散射光,亦可使上述反射散射光之角度分佈均等。即便反射散射光為微量,只要上述反射散射光之角度分佈於特定角度內偏倚,則被辨識為反射光。因此,根據上述(4)及(5),能夠使防眩性極其良好。 又,根據上述(1)~(5),能夠使觀測者幾乎感覺不到反射散射光,因此能夠對防眩膜賦予漆黑感,進而能夠對影像顯示裝置賦予高級感。
於傾斜角較大之凹凸以較窄之間隔存在之情形時,認為主要基於下述(6)~(7)之原因,能夠容易地使亮度之變異係數處於上述範圍。 (6)認為亮度之變異係數之值變大之原因在於,凹凸表面如透鏡般發揮作用,局部產生影像光聚集之現象。而且,上述現象於凹凸表面之凹凸之間隔與顯示元件之像素間隔為同等以上程度之情形時容易產生。因此,認為藉由於凹凸表面以較窄間隔存在凹凸,能夠容易地使亮度之變異係數處於上述範圍。 (7)若凹凸表面之傾斜角較小,則凹凸表面近似於圓之一部分,影像光變得容易聚集。另一方面,若凹凸表面之傾斜角較大,則凹凸表面近似於橢圓之一部分,影像光變得不易聚集。因此,認為藉由使凹凸表面之傾斜角較大,能夠容易地使亮度之變異係數處於上述範圍。 認為藉由使上述(6)及(7)之作用協同地發揮作用,能夠容易地使亮度之變異係數處於上述範圍。因此,凹凸表面之形狀較佳為Δq為0.250 μm/μm以上且λq為17.000 μm以下。
Δq更佳為0.275 μm/μm以上,更佳為0.300 μm/μm以上,更佳為0.325 μm/μm以上,更佳為0.350 μm/μm以上,更佳為0.400 μm/μm以上,更佳為0.485 μm/μm以上。 若Δq過大,則影像光穿透防眩膜時變得容易發生散射,暗室對比度變得容易降低。又,若Δq過大,則影像光之反射率變高,影像光之穿透率變得容易降低。因此,Δq較佳為0.800 μm/μm以下,更佳為0.700 μm/μm以下,進而較佳為0.600 μm/μm以下。 作為凹凸表面之Δq之較佳範圍,可例舉:0.250 μm/μm以上0.800 μm/μm以下、0.250 μm/μm以上0.700 μm/μm以下、0.250 μm/μm以上0.600 μm/μm以下、0.275 μm/μm以上0.800 μm/μm以下、0.275 μm/μm以上0.700 μm/μm以下、0.275 μm/μm以上0.600 μm/μm以下、0.300 μm/μm以上0.800 μm/μm以下、0.300 μm/μm以上0.700 μm/μm以下、0.300 μm/μm以上0.600 μm/μm以下、0.325 μm/μm以上0.800 μm/μm以下、0.325 μm/μm以上0.700 μm/μm以下、0.325 μm/μm以上0.600 μm/μm以下、0.350 μm/μm以上0.800 μm/μm以下、0.350 μm/μm以上0.700 μm/μm以下、0.350 μm/μm以上0.600 μm/μm以下、0.400 μm/μm以上0.800 μm/μm以下、0.400 μm/μm以上0.700 μm/μm以下、0.400 μm/μm以上0.600 μm/μm以下、0.485 μm/μm以上0.800 μm/μm以下、0.485 μm/μm以上0.700 μm/μm以下、0.485 μm/μm以上0.600 μm/μm以下。
λq更佳為16.520 μm以下,更佳為16.000 μm以下,更佳為14.000 μm以下,更佳為12.000 μm以下。 若λq過小,則影像光穿透防眩膜時變得容易發生散射,暗室對比度變得容易降低。因此,λq較佳為3.000 μm以上,更佳為5.000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7.000 μm以上。 作為凹凸表面之λq之較佳範圍,可例舉:3.000 μm以上17.000 μm以下、3.000 μm以上16.520 μm以下、3.000 μm以上16.000 μm以下、3.000 μm以上14.000 μm以下、3.000 μm以上12.000 μm以下、5.000 μm以上17.000 μm以下、5.000 μm以上16.520 μm以下、5.000 μm以上16.000 μm以下、5.000 μm以上14.000 μm以下、5.000 μm以上12.000 μm以下、7.000 μm以上17.000 μm以下、7.000 μm以上16.520 μm以下、7.000 μm以上16.000 μm以下、7.000 μm以上14.000 μm以下、7.000 μm以上12.000 μm以下。
<Rq> 關於本發明之防眩膜,為了使防眩性良好,凹凸表面之Rq較佳為0.300 μm以上,更佳為0.350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0.400 μm以上。 於Rq過大之情形時,凹凸表面之凹凸差變得過大,凹凸表面變得容易受到損傷。其原因在於,凹凸表面中因摩擦物而受到損傷之部位主要為凸部附近,尤其是高度較高之凸部附近容易受到損傷。尤其若Rq較大且λq較大,則變得容易對高度較高之凸部附近施加負荷。因此,Rq較佳為1.000 μm以下,更佳為0.900 μm以下,更佳為0.800 μm以下,更佳為0.720 μm以下。 作為凹凸表面之Rq之較佳範圍,可例舉:0.300 μm以上1.000 μm以下、0.300 μm以上0.900 μm以下、0.300 μm以上0.800 μm以下、0.300 μm以上0.720 μm以下、0.350 μm以上1.000 μm以下、0.350 μm以上0.900 μm以下、0.350 μm以上0.800 μm以下、0.350 μm以上0.720 μm以下、0.400 μm以上1.000 μm以下、0.400 μm以上0.900 μm以下、0.400 μm以上0.800 μm以下、0.400 μm以上0.720 μm以下。
本說明書中,Δq意指將JIS B0601:2001所特定之「粗糙度曲線之均方根斜率RΔq」擴展至三維所得者。 本說明書中,Rq意指將JIS B0601:2001所特定之「粗糙度曲線之均方根高度Rq」擴展至三維所得者。 本說明書中,λq意指由Δq及Rq,以下述式(A)表示者。 λq=2 1.5π(Rq/Δq) ・・・(A)
Δq、Rq及λq較佳為使用干涉顯微鏡進行測定。作為干涉顯微鏡,例如可例舉Zygo公司之商品名「New View」系列等。藉由使用上述「New View」系列附帶之測定、解析應用軟體「MetroPro」,能夠簡易地算出Δq、Rq及λq。 使用上述「New View」系列測定Δq、Rq及λq之情形時之測定條件較佳為依照實施例所記載之條件。例如,Filter Low Wavelen(相當於JIS B0601之λc)較佳為設為800 μm。即,Δq、Rq及λq較佳為將相當於JIS B0601之λc之值設為800 μm,利用干涉顯微鏡進行測定。相機解析度(Camera Res)較佳為0.3 μm以上0.5 μm以下,更佳為0.44 μm。
<防眩層> 防眩層係抑制反射散射光,承擔防眩性之中心之層。
《防眩層之形成方法》 防眩層例如可藉由(A)利用壓紋輥之賦型、(B)蝕刻處理、(C)利用模具之成型、(D)利用塗佈之塗膜形成等方法來形成。該等方法中,為了容易獲得穩定之表面形狀,(C)利用模具之成型較適合,為了應對生產性及多種類,(D)利用塗佈之塗膜形成較適合。 於藉由(D)之方法形成塗膜(防眩層)之情形時,例如可例舉如下方法:(d1)塗佈含有黏合劑樹脂及粒子之塗佈液,利用粒子形成凹凸;(d2)塗佈含有任意樹脂及與上述樹脂之相容性較差之樹脂之塗佈液,使樹脂進行相分離而形成凹凸。(D)之方法可為(d1)及(d2)之任一者,但(d1)較(d2)更易控制Δq、λq及Rq,該方面較佳。
《厚度》 為了使捲曲抑制、機械強度、硬度及韌性之平衡性良好,防眩層之厚度T較佳為2 μm以上10 μm以下,更佳為4 μm以上8 μm以下。 防眩層之厚度例如可利用掃描式穿透電子顯微鏡(STEM)選擇防眩膜之剖面照片之任意20處部位,由其平均值而算出。STEM之加速電壓較佳為10 kv以上30 kV以下,STEM之倍率較佳為1000倍以上7000倍以下。 作為防眩層之厚度之較佳範圍之實施形態,可例舉:2 μm以上10 μm以下、2 μm以上8 μm以下、4 μm以上10 μm以下、4 μm以上8 μm以下。
《成分》 防眩層主要含有樹脂成分,視需要含有有機粒子及無機微粒子等粒子、折射率調整劑、抗靜電劑、防污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抗氧化劑、黏度調整劑及熱聚合起始劑等添加劑。
防眩層較佳為含有黏合劑樹脂及粒子。粒子可例舉有機粒子及無機粒子,較佳為無機粒子。即,防眩層更佳為含有黏合劑樹脂及無機粒子。又,防眩層進而較佳為含有黏合劑樹脂、無機粒子及有機粒子。
-粒子- 作為有機粒子,可例舉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三聚氰胺樹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苯胍胺-三聚氰胺-甲醛縮合物、聚矽氧、氟系樹脂及聚酯系樹脂等構成之粒子。作為無機粒子,可例舉:二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鋯及氧化鈦等,較佳為二氧化矽。無機粒子中,較佳為不定形無機粒子,更佳為不定形二氧化矽。 藉由使用不定形二氧化矽等不定形無機粒子作為粒子,變得容易形成陡峭之凹凸,因此能夠易於增大Δq。 於使用不定形二氧化矽等不定形無機粒子作為粒子之情形時,為了易於使Δq及λq處於上述範圍,較佳為提高防眩層中之不定形無機粒子之含有比率。藉由提高防眩層中之不定形無機粒子之含有比率,會成為於一面鋪滿不定形無機粒子之形狀而變得易於減小λq。進而,藉由除不定形無機粒子以外還添加有機粒子,能夠抑制不定形無機粒子之極端之凝集,確保較窄之凹凸間隔,因此能夠減小λq。不定形無機粒子與有機粒子之質量比較佳為5:1~1:1,更佳為4:1~2:1。 於使用有機粒子作為粒子之情形時,為了易於使Δq及λq處於上述範圍,防眩層較佳為含有後述無機微粒子。
有機粒子及無機粒子等粒子之平均粒徑D較佳為1.0 μm以上10.0 μm以下,更佳為1.5 μm以上8.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7 μm以上6.0 μm以下。 藉由將平均粒徑D設為1.0 μm以上,能夠易於增大Rq。於粒子中,不定形無機粒子亦容易使Δq及Rq變大。藉由將平均粒徑D設為10.0 μm以下,能夠易於減小λq,並且能夠易於抑制Δq及Rq變得過大。 作為粒子之平均粒徑之較佳範圍之實施形態,可例舉:1.0 μm以上10.0 μm以下、1.0 μm以上8.0 μm以下、1.0 μm以上6.0 μm以下、1.5 μm以上10.0 μm以下、1.5 μm以上8.0 μm以下、1.5 μm以上6.0 μm以下、1.7 μm以上10.0 μm以下、1.7 μm以上8.0 μm以下、1.7 μm以上6.0 μm以下。
有機粒子及無機粒子等粒子之平均粒徑可藉由以下之(A1)~(A3)之作業而算出。 (A1)利用光學顯微鏡對防眩膜拍攝穿透觀察影像。倍率較佳為500倍以上2000倍以下。 (A2)自觀察影像提取任意10個粒子,算出各個粒子之粒徑。粒徑係以如下形式測得,即,當用任意平行之2條直線夾著粒子剖面時,上述2條直線間距離達到最大之2條直線之組合之直線間距離。 (A3)於相同樣品之不同畫面之觀察影像中,進行5次同樣之作業,將由合計50個粒徑之數量平均所獲得之值作為粒子之平均粒徑。 於粒子為不定形無機粒子之情形時,可以藉由雷射繞射法所獲得之體積平均粒徑之形式測定平均粒徑。
防眩層之厚度T與粒子之平均粒徑D之比(即D/T)較佳為0.20以上0.96以下,更佳為0.25以上0.90以下,進而較佳為0.30以上0.80以下,進而更佳為0.35以上0.70以下。藉由將D/T設為上述範圍,變得容易使凹凸表面之凸起之高度及凸起之間隔成為適當之範圍,能夠易於使Δq、λq及Rq成為上述範圍。藉由將D/T設為0.96以下,能夠易於抑制Rq變得過大。 作為D/T之較佳範圍之實施形態,可例舉:0.20以上0.96以下、0.20以上0.90以下、0.20以上0.80以下、0.20以上0.70以下、0.25以上0.96以下、0.25以上0.90以下、0.25以上0.80以下、0.25以上0.70以下、0.30以上0.96以下、0.30以上0.90以下、0.30以上0.80以下、0.30以上0.70以下、0.35以上0.96以下、0.35以上0.90以下、0.35以上0.80以下、0.35以上0.70以下。
有機粒子及無機粒子等粒子之含量相對於黏合劑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2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上1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上150質量份以下。 藉由將粒子之含量設為10質量份以上,能夠易於增大Δq及Rq,能夠易於減小λq。藉由將粒子之含量設為200質量份以下,能夠易於抑制粒子自防眩層脫落。 於使用有機粒子且不使用不定形無機粒子作為粒子之情形時,為了容易表現「鋪滿粒子」及「粒子之堆疊」,粒子之含量較佳為設為於上述範圍內相對較多之量。於使用不定形無機粒子作為粒子之情形時,為了抑制Δq及Rq變得過大,粒子之含量較佳為設為於上述範圍內相對較少之量。 作為相對於黏合劑樹脂100質量份之粒子之含量之較佳範圍之實施形態,可例舉:10質量份以上200質量份以下、10質量份以上170質量份以下、10質量份以上150質量份以下、15質量份以上200質量份以下、15質量份以上170質量份以下、15質量份以上150質量份以下、20質量份以上200質量份以下、20質量份以上170質量份以下、20質量份以上150質量份以下。
-無機微粒子- 防眩層較佳為除黏合劑樹脂及粒子以外,進而含有無機微粒子。本說明書中,無機微粒子與上述粒子可用平均粒徑加以區分。藉由使防眩層含有無機微粒子,於凹凸表面之凸起與凸起之間形成微細之凹凸,能夠易於減少正反射光。又,藉由使防眩層含有無機微粒子,粒子之折射率與防眩層之粒子以外之組成物之折射率的差變小,能夠易於減小內部霧度。又,於防眩層含有無機微粒子之情形時,能夠提高防眩層塗佈液之黏度,因此粒子變得不易沈積。因此,於防眩層含有無機微粒子之情形時,能夠易於增大Δq且減小λq。於防眩層含有無機微粒子之情形時,粒子較佳為有機粒子。
作為無機微粒子,可例舉由二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鋯及氧化鈦等構成之微粒子。該等中,為容易抑制內部霧度產生之二氧化矽較適合。
無機微粒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 nm以上200 nm以下,更佳為2 nm以上10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5 nm以上50 nm以下。 作為無機微粒子之平均粒徑之較佳範圍之實施形態,可例舉:1 nm以上200 nm以下、1 nm以上100 nm以下、1 nm以上50 nm以下、2 nm以上200 nm以下、2 nm以上100 nm以下、2 nm以上50 nm以下、5 nm以上200 nm以下、5 nm以上100 nm以下、5 nm以上50 nm以下。
無機微粒子之平均粒徑可藉由以下之(B1)~(B3)之作業而算出。 (B1)利用TEM或STEM拍攝防眩膜之剖面。較佳為TEM或STEM之加速電壓設為10 kv以上30 kV以下,倍率設為5萬倍以上30萬倍以下。 (B2)自觀察影像提取任意10個無機微粒子,算出各個無機微粒子之粒徑。粒徑以如下形式測得,即,當以任意平行之2條直線夾著無機微粒子之剖面時,上述2條直線間距離達到最大之2條直線之組合之直線間距離。 (B3)於相同樣品之不同畫面之觀察影像中,進行5次相同之作業,將由合計50個粒徑之數量平均所獲得之值作為無機微粒子之平均粒徑。
無機微粒子之含量相對於黏合劑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2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上1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上80質量份以下。 藉由將無機微粒子之含量設為10質量份以上,能夠易於獲得上述基於無機微粒子之效果。藉由將無機微粒子之含量設為200質量份以下,能夠易於抑制防眩層之塗膜強度降低,並且抑制粒子之流動性被阻礙,能夠易於使Δq、λq及Rq處於上述範圍。 作為相對於黏合劑樹脂100質量份之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之較佳範圍之實施形態,可例舉:10質量份以上200質量份以下、10質量份以上150質量份以下、10質量份以上80質量份以下、15質量份以上200質量份以下、15質量份以上150質量份以下、15質量份以上80質量份以下、20質量份以上200質量份以下、20質量份以上150質量份以下、20質量份以上80質量份以下。
-黏合劑樹脂- 為了使機械強度更好,黏合劑樹脂較佳為含有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或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等硬化性樹脂之硬化物,更佳為含有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
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係至少含有熱硬化性樹脂之組成物,係藉由加熱而硬化之樹脂組成物。 作為熱硬化性樹脂,可例舉:丙烯酸系樹脂、胺酯(urethane)樹脂、酚樹脂、脲三聚氰胺樹脂、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矽氧樹脂等。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中,於該等硬化性樹脂中視需要添加硬化劑。
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係含有具有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之化合物(以下,亦稱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之組成物。作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可例舉(甲基)丙烯醯基、乙烯基、烯丙基等乙烯性不飽和鍵基、及環氧基、氧雜環丁基(oxetanyl group)等。作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較佳為具有乙烯性不飽和鍵基之化合物,更佳為具有2個以上乙烯性不飽和鍵基之化合物,其中進而較佳為具有2個以上乙烯性不飽和鍵基之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作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單體及低聚物均可使用。 游離輻射意指電磁波或荷電粒子束中具有能夠使分子聚合或交聯之能量量子者,通常可使用紫外線(UV)或電子束(EB),此外,亦可使用X射線、γ射線等電磁波、α射線、離子束等荷電粒子束。
作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中之二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可例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四乙氧基二丙烯酸酯、雙酚A四丙氧基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等。 作為三官能以上之(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例如可例舉: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異三聚氰酸改質三(甲基)丙烯酸酯等。 上述(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亦可為分子骨架之一部分經改質者。例如,上述(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亦可使用藉由環氧乙烷、環氧丙烷、己內酯、異三聚氰酸、烷基、環狀烷基、芳香族、雙酚等對分子骨架之一部分進行了改質者。
作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可例舉:胺酯(甲基)丙烯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酯系聚合物等。 胺酯(甲基)丙烯酸酯係例如藉由多元醇及有機二異氰酸酯與(甲基)丙烯酸羥基酯之反應而獲得。 環氧(甲基)丙烯酸酯較佳為:使3官能以上之芳香族環氧樹脂、脂環族環氧樹脂、脂肪族環氧樹脂等與(甲基)丙烯酸反應所獲得之(甲基)丙烯酸酯;使2官能以上之芳香族環氧樹脂、脂環族環氧樹脂、脂肪族環氧樹脂等、多元酸與(甲基)丙烯酸反應所獲得之(甲基)丙烯酸酯;及使2官能以上之芳香族環氧樹脂、脂環族環氧樹脂、脂肪族環氧樹脂等與酚類及(甲基)丙烯酸反應所獲得之(甲基)丙烯酸酯。
為了調整防眩層塗佈液之黏度等,作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亦可併用單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作為單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可例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及(甲基)丙烯酸異莰酯等。 上述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
於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為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之情形時,游離輻射硬化性組成物較佳為含有光聚合起始劑或光聚合促進劑等添加劑。 作為光聚合起始劑,可例舉選自苯乙酮、二苯甲酮、α-羥基烷基苯酮(α-hydroxyalkyl phenone)、米其勒酮、安息香、苯偶醯二甲基縮酮、苯甲醯基苯甲酸酯、α-醯基肟酯、9-氧硫 類等中之1種以上。 光聚合促進劑能夠減輕硬化時之空氣造成之聚合抑制,使硬化速度加快。作為促進劑,可例舉對二甲基胺基苯甲酸異戊酯、對二甲基胺基苯甲酸乙酯等。
於黏合劑樹脂含有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之情形時,較佳為下述(C1)或(C2)之構成。
(C1)作為黏合劑樹脂,除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以外,還含有熱塑性樹脂。 (C2)作為黏合劑樹脂,實質僅含有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且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中所含之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含有70質量%以上之單體成分。
於上述C1之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由於熱塑性樹脂使防眩層塗佈液之黏度變高,故粒子變得不易沈積,進而黏合劑樹脂不易下流至凸起與凸起之間。因此,於上述C1之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能夠易於增大Δq,且易於減小λq。於上述C1之實施形態中,於防眩層含有無機微粒子之情形時,能夠藉由無機微粒子進一步提高防眩層塗佈液之黏度,故較佳。 於上述C1之實施形態中,較佳為使用有機粒子作為粒子且含有無機微粒子。
作為熱塑性樹脂,可例舉:聚苯乙烯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ABS樹脂(包含耐熱ABS樹脂)、AS樹脂、AN樹脂、聚苯醚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聚縮醛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系樹脂、聚碸系樹脂、及聚苯硫醚系樹脂等,為了使透明性良好,較佳為丙烯酸系樹脂。
熱塑性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2萬以上20萬以下,更佳為3萬以上15萬以下,進而較佳為5萬以上10萬以下。 本說明書中,重量平均分子量係藉由GPC分析來測定,且利用標準聚苯乙烯進行換算所得之平均分子量。 作為熱塑性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之較佳範圍之實施形態,可例舉:2萬以上20萬以下、2萬以上15萬以下、2萬以上10萬以下、3萬以上20萬以下、3萬以上15萬以下、3萬以上10萬以下、5萬以上20萬以下、5萬以上15萬以下、5萬以上10萬以下。
於上述C1之實施形態中,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與熱塑性樹脂之質量比較佳為60:40~90:10,更佳為70:30~80:20。 藉由相對於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90,將熱塑性樹脂設為10以上,能夠易於發揮因上述防眩層塗佈液之黏度上升所產生之效果。藉由相對於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60將熱塑性樹脂設為40以下,能夠易於抑制防眩層之機械強度降低。
於上述C2之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成為粒子鋪滿於防眩層之底部且於一部分區域堆疊有粒子之狀態,有成為如薄皮狀之黏合劑樹脂覆蓋該等粒子之形狀之傾向。因此,於上述C2之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能夠藉由所堆疊之粒子而容易地增大Δq,能夠藉由鋪滿之粒子而容易地減小λq。 於上述C2之實施形態中,粒子較佳為無機粒子,更佳為不定形無機粒子,進而較佳為不定形二氧化矽。又,於上述C2之實施形態中,較佳為除無機粒子以外,還含有有機粒子。
上述C2中,相對於黏合劑樹脂之總量,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之比率較佳為90質量%以上,更佳為9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0質量%。 於上述C2中,相對於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之總量,單體成分之比率較佳為70質量%以上,更佳為75質量%以上。上述單體成分較佳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
為了調節黏度或能夠使各成分溶解或分散,防眩層塗佈液較佳為含有溶劑。根據溶劑種類,塗佈、乾燥後之防眩層之表面形狀不同,因此較佳為考慮溶劑之飽和蒸氣壓、溶劑對透明基材之滲透性等來選定溶劑。 作為溶劑,可例舉: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等酮類;二烷、四氫呋喃等醚類;己烷等脂肪族烴類;環己烷等脂環式烴類;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鹵化碳類;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類;異丙醇、丁醇、環己醇等醇類;甲基賽路蘇(methyl cellosolve)、乙基賽路蘇(ethyl cellosolve)等賽路蘇(cellosolve)類;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等二醇醚類;乙酸賽路蘇類;二甲基亞碸等亞碸類;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等醯胺類等。溶劑可為單獨1種,亦可為2種以上之混合物。
防眩層塗佈液中之溶劑較佳為以蒸發速度較快之溶劑作為主成分。藉由使溶劑之蒸發速度變快,抑制粒子沈降至防眩層之下部,進而黏合劑樹脂變得不易下流至凸起與凸起之間。因此,能夠易於增大Δq且能夠易於減小λq。 主成分意指為溶劑之總量之50質量%以上,較佳為70質量%以上,更佳為80質量%以上。
本說明書中,蒸發速度較快之溶劑意指於將乙酸丁酯之蒸發速度設為100時,蒸發速度為100以上之溶劑。蒸發速度較快之溶劑之蒸發速度更佳為120以上300以下,進而較佳為150以上220以下。 作為蒸發速度較快之溶劑,例如可例舉:蒸發速度160之甲基異丁基酮、蒸發速度200之甲苯、蒸發速度370之甲基乙基酮。
防眩層塗佈液中之溶劑亦較佳為除蒸發速度較快之溶劑以外,還含有少量蒸發速度較慢之溶劑。藉由含有少量蒸發速度較慢之溶劑,能夠使粒子凝集,易於增大Δq及Rq。但是,為了抑制Rq變得過大,蒸發速度較慢之溶劑之含量為少量至關重要。 蒸發速度較快之溶劑與蒸發速度較慢之溶劑之質量比較佳為99:1~80:20,更佳為98:2~85:15。
本說明書中,蒸發速度較慢之溶劑意指於將乙酸丁酯之蒸發速度設為100時,蒸發速度未達100之溶劑。蒸發速度較慢之溶劑之蒸發速度更佳為20以上60以下,進而較佳為25以上40以下。 作為蒸發速度較慢之溶劑,例如可例舉蒸發速度32之環己酮、蒸發速度44之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
於由防眩層塗佈液形成防眩層時,較佳為控制乾燥條件。 乾燥條件可藉由乾燥溫度及乾燥機內之風速進行控制。乾燥溫度較佳為30℃以上120℃以下,乾燥風速較佳為0.2 m/s以上50 m/s以下。為了藉由乾燥來控制防眩層之表面形狀,游離輻射之照射適宜在塗佈液乾燥後進行。
<光學特性> 防眩膜之JIS K7361-1:1997之全光線穿透率較佳為70%以上,更佳為80%以上,進而較佳為85%以上。 測定全光線穿透率及後述霧度時之光入射面設為與凹凸表面相反之側。
防眩膜之JIS K7136:2000之霧度較佳為20%以上98%以下,更佳為30%以上98%以下,更佳為40%以上98%以下,更佳為50%以上80%以下,更佳為55%以上70%以下。 藉由將霧度設為20%以上,能夠易於使防眩性良好。為了易於使防眩性更良好,霧度較佳為40%以上。藉由將霧度設為98%以下,能夠抑制影像之解析度降低。 防眩膜之霧度之較佳範圍可例舉:20%以上98%以下、20%以上80%以下、20%以上70%以下、30%以上98%以下、30%以上80%以下、30%以上70%以下、40%以上98%以下、40%以上80%以下、40%以上70%以下、50%以上98%以下、50%以上80%以下、50%以上70%以下、55%以上98%以下、55%以上80%以下、55%以上70%以下。
為了易於使影像之解析度及對比度良好,防眩膜較佳為內部霧度為20%以下,更佳為15%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 內部霧度可藉由通用方法進行測定。例如,可藉由在凹凸表面上經由透明黏著劑層貼合透明片等,使凹凸表面之凹凸平整,而測定內部霧度。
關於防眩膜之依據JIS K7374:2007所測得之穿透像清晰度,於將光梳之寬度為0.125 mm之穿透像清晰度定義為C 0.125,將光梳之寬度為0.25 mm之穿透像清晰度定義為C 0.25,將光梳之寬度為0.5 mm之穿透像清晰度定義為C 0.5,將光梳之寬度為1.0 mm之穿透像清晰度定義為C 1.0,將光梳之寬度為2.0 mm之穿透像清晰度定義為C 2.0時,較佳為C 0.125、C 0.25、C 0.5、C 1.0及C 2.0之值為下述範圍。 為了使防眩性良好,C 0.125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更佳為20%以下。為了使解析度良好,C 0.125較佳為1.0%以上。作為C 0.125之範圍,可例舉1.0%以上50%以下、1.0%以上40%以下、1.0%以上30%以下、1.0%以上20%以下。 為了使防眩性良好,C 0.25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更佳為20%以下。為了使解析度良好,C 0.25較佳為1.0%以上。作為C 0.25之範圍,可例舉1.0%以上50%以下、1.0%以上40%以下、1.0%以上30%以下、1.0%以上20%以下。 為了使防眩性良好,C 0.5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更佳為20%以下。為了使解析度良好,C 0.5較佳為1.0%以上。作為C 0.5之範圍,可例舉1.0%以上50%以下、1.0%以上40%以下、1.0%以上30%以下、1.0%以上20%以下。 為了使防眩性良好,C 1.0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更佳為20%以下。為了使解析度良好,C 1.0較佳為1.0%以上。作為C 1.0之範圍,可例舉1.0%以上50%以下、1.0%以上40%以下、1.0%以上30%以下、1.0%以上20%以下。 為了使防眩性良好,C 2.0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更佳為20%以下。為了使解析度良好,C 2.0較佳為5.0%以上。作為C 2.0之範圍,可例舉5.0%以上50%以下、5.0%以上40%以下、5.0%以上30%以下、5.0%以上20%以下。
為了使防眩性良好,防眩膜之C 0.125、C 0.5、C 1.0及C 2.0之合計較佳為200%以下,更佳為150%以下,更佳為100%以下,更佳為80%以下。為了使解析度良好,上述合計較佳為10.0%以上。作為上述合計之範圍,可例舉10.0%以上200%以下、10.0%以上150%以下、10.0%以上100%以下、10.0%以上80%以下。
<其他層> 防眩膜亦可具有上述防眩層及透明基材以外之層。作為其他層,可例舉抗反射層、防污層及抗靜電層等。 作為具有其他層的較適合之實施形態,可例舉:於防眩層之凹凸表面上具有抗反射層,抗反射層之表面為防眩膜之凹凸表面之實施形態。上述抗反射層更佳為具備防污性。即,更佳為於防眩層上具有防污性抗反射層且防污性抗反射層之表面為防眩膜之上述凹凸表面之實施形態。
《抗反射層》 抗反射層例如可例舉:低折射率層之單層構造;高折射率層與低折射率層之2層構造;3層構造以上之多層構造。低折射率層及高折射率層可藉由通用之濕式法或乾式法等而形成。於濕式法之情形時,較佳為上述單層構造或2層構造,於乾式法之情形時,較佳為上述多層構造。
-單層構造或2層構造之情形- 單層構造或2層構造係藉由濕式法良好地形成。 低折射率層較佳為配置於防眩膜之最表面。於對抗反射層賦予防污性之情形時,較佳為使低折射率層中含有聚矽氧系化合物及氟系化合物等防污劑。
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之下限較佳為1.10以上,更佳為1.20以上,更佳為1.26以上,更佳為1.28以上,更佳為1.30以上,上限較佳為1.48以下,更佳為1.45以下,更佳為1.40以下,更佳為1.38以下,更佳為1.32以下。 作為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之較佳範圍之實施形態,可例舉:1.10以上1.48以下、1.10以上1.45以下、1.10以上1.40以下、1.10以上1.38以下、1.10以上1.32以下、1.20以上1.48以下、1.20以上1.45以下、1.20以上1.40以下、1.20以上1.38以下、1.20以上1.32以下、1.26以上1.48以下、1.26以上1.45以下、1.26以上1.40以下、1.26以上1.38以下、1.26以上1.32以下、1.28以上1.48以下、1.28以上1.45以下、1.28以上1.40以下、1.28以上1.38以下、1.28以上1.32以下、1.30以上1.48以下、1.30以上1.45以下、1.30以上1.40以下、1.30以上1.38以下、1.30以上1.32以下。
低折射率層之厚度之下限較佳為80 nm以上,更佳為85 nm以上,更佳為90 nm以上,上限較佳為150 nm以下,更佳為110 nm以下,更佳為105 nm以下。 作為低折射率層之厚度之較佳範圍之實施形態,可例舉:80 nm以上150 nm以下、80 nm以上110 nm以下、80 nm以上105 nm以下、85 nm以上150 nm以下、85 nm以上110 nm以下、85 nm以上105 nm以下、90 nm以上150 nm以下、90 nm以上110 nm以下、90 nm以上105 nm以下。
高折射率層較佳為配置於較低折射率層靠防眩層側。 高折射率層之折射率之下限較佳為1.53以上,更佳為1.54以上,更佳為1.55以上,更佳為1.56以上,上限較佳為1.85以下,更佳為1.80以下,更佳為1.75以下,更佳為1.70以下。 作為高折射率層之折射率之較佳範圍之實施形態,可例舉:1.53以上1.85以下、1.53以上1.80以下、1.53以上1.75以下、1.53以上1.70以下、1.54以上1.85以下、1.54以上1.80以下、1.54以上1.75以下、1.54以上1.70以下、1.55以上1.85以下、1.55以上1.80以下、1.55以上1.75以下、1.55以上1.70以下、1.56以上1.85以下、1.56以上1.80以下、1.56以上1.75以下、1.56以上1.70以下。
高折射率層之厚度之上限較佳為200 nm以下,更佳為18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150 nm以下,下限較佳為50 nm以上,更佳為70 nm以上。 作為高折射率層之厚度之較佳範圍之實施形態,可例舉:50 nm以上200 nm以下、50 nm以上180 nm以下、50 nm以上150 nm以下、70 nm以上200 nm以下、70 nm以上180 nm以下、70 nm以上150 nm以下。
-3層構造以上之多層構造之情形- 藉由乾式法而良好地形成之多層構造係高折射率層與低折射率層交替積層合計3層以上之構成。於多層構造中,亦較佳為低折射率層配置於防眩膜之最表面。
高折射率層之厚度較佳為10 nm以上200 nm以下,折射率較佳為2.10以上2.40以下。高折射率層之厚度更佳為20 nm以上70 nm以下。 低折射率層之厚度較佳為5 nm以上200 nm以下,折射率較佳為1.33以上1.53以下。低折射率層之厚度更佳為20 nm以上120 nm以下。
<大小、形狀等> 防眩膜可為切割成特定大小之單片狀形態,亦可為將長條片捲取成捲筒狀之捲筒狀形態。單片之大小並無特別限定,最大直徑為2英吋以上500英吋以下左右。「最大直徑」係指將防眩膜之任意2點連結時之最大長度。例如,於防眩膜為長方形之情形時,長方形之對角線成為最大直徑。於防眩膜為圓形之情形時,圓之直徑成為最大直徑。 捲筒狀之寬度及長度並無特別限定,一般而言,寬度為500 mm以上3000 mm以下,長度為500m以上5000m以下左右。捲筒狀形態之防眩膜可根據影像顯示裝置等之大小切割成單片狀使用。切割時,較佳為將物性不穩定之捲筒端部排除在外。 單片之形狀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多邊形、圓形、無規之不定形等形狀。更具體而言,於防眩膜為四邊形狀之情形時,只要作為顯示畫面無問題,則縱橫比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橫:縱=1:1、4:3、16:10、16:9、2:1等。於富有設計性之車載用途及數位標牌中,多數情況下並不限定於此種縱橫比。
防眩膜之與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表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大致平滑。大致平滑意指JIS B0601:2001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未達0.03 μm,較佳為0.02 μm以下。
[偏光板] 本發明之偏光板具有偏光元件、配置於上述偏光元件之一側之第一透明保護板、及配置於上述偏光元件之另一側之第二透明保護板,且 上述第一透明保護板及上述第二透明保護板之至少一者為上述本發明之防眩膜,上述防眩膜之與上述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與上述偏光元件對向地配置。
<偏光元件> 作為偏光元件,例如可例舉:利用碘等進行染色並延伸之聚乙烯醇膜、聚乙烯甲醛膜、聚乙烯乙醛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皂化膜等片型偏光元件、由平行排列之多個金屬線所構成之線柵型偏光元件、塗佈有溶致型液晶或二色性賓主型材料之塗佈型偏光元件、多層薄膜型偏光元件等。該等偏光元件亦可為具備反射不穿透之偏光成分之功能之反射型偏光元件。
<透明保護板> 於偏光元件之一側配置有第一透明保護板,於另一側配置有第二透明保護板。第一透明保護板及第二透明保護板之至少一者為上述本發明之防眩膜。 本發明之偏光板中,可第一透明保護板及第二透明保護板之一者為上述本發明之防眩膜,亦可第一透明保護板及第二透明保護板兩者均為上述本發明之防眩膜。
作為第一透明保護板及第二透明保護板中並非本發明之防眩膜之透明保護板,可使用通用之塑膠膜及玻璃等。
偏光元件與透明保護板較佳為經由接著劑貼合。接著劑可使用通用之接著劑,較佳為PVA系接著劑。
[影像顯示裝置用表面板] 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用表面板於樹脂板或玻璃板上貼合有保護膜,且上述保護膜為上述本發明之防眩膜,上述防眩膜之與上述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與上述樹脂板或上述玻璃板對向地配置。
作為樹脂板或玻璃板,可使用作為影像顯示裝置之表面板被廣泛地使用之樹脂板或玻璃板。
為了使強度良好,樹脂板或玻璃板之厚度較佳為10 μm以上。樹脂板或玻璃板之厚度之上限通常為5000 μm以下。為了實現薄型化,樹脂板或玻璃板之厚度之上限較佳為1000 μm以下,更佳為5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μm以下。 樹脂板或玻璃板之厚度之範圍之實施形態可例舉:10 μm以上5000 μm以下、10 μm以上1000 μm以下、10 μm以上500 μm以下、10 μm以上100 μm以下。
[影像顯示面板] 本發明之影像顯示面板具有顯示元件及配置於上述顯示元件之光出射面側之光學膜,且包含上述本發明之防眩膜作為上述光學膜,上述影像顯示面板係以上述防眩膜之上述凹凸表面側之面朝向與上述顯示元件相反之側之方式配置而成(參照圖4)。
於影像顯示面板內,本發明之防眩膜較佳為配置於顯示元件之光出射面側之最表面。
作為顯示元件,可例舉液晶顯示元件、EL顯示元件(有機EL顯示元件、無機EL顯示元件)、電漿顯示元件等,進而可例舉微型LED顯示元件等LED顯示元件。該等顯示元件亦可於顯示元件之內部具有觸控面板功能。 作為液晶顯示元件之液晶之顯示方式,可例舉IPS方式、VA方式、多域方式、OCB方式、STN方式、TSTN方式等。
本發明之影像顯示面板亦可為於顯示元件與防眩膜之間具有觸控面板之附觸控面板之影像顯示面板。
影像顯示面板之大小並無特別限定,最大直徑為2英吋以上500英吋以下左右。最大直徑意指將影像顯示面板之面內任意2點連結時之最大長度。
[影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包含本發明之影像顯示面板。
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只要包含本發明之影像顯示面板,則無特別限定。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較佳為具備:本發明之影像顯示面板、電性連接於上述影像顯示面板之驅動控制部、及收容該等之殼體。 於顯示元件為液晶顯示元件之情形時,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需要背光源。背光源配置於液晶顯示元件之與光出射面側相反之側。
影像顯示裝置之大小並無特別限定,有效顯示區域之最大直徑為2英吋以上500英吋以下左右。 影像顯示裝置之有效顯示區域係指能夠顯示影像之區域。例如,於影像顯示裝置具有包圍顯示元件之殼體之情形時,殼體之內側區域成為有效影像區域。 有效影像區域之最大直徑係指將有效影像區域內之任意2點連結時之最大長度。例如於有效影像區域為長方形之情形時,長方形之對角線成為最大直徑。於有效影像區域為圓形之情形時,圓之直徑成為最大直徑。
本發明包含以下之[1]~[18]。 [1]一種防眩膜,其具有防眩層,且上述防眩膜具有凹凸表面,自上述凹凸表面側測得之60度鏡面光澤度為30.0以下,亮度之變異係數為0.0400以下。 (亮度之變異係數之測定) 於具有像素密度為424 ppi之顯示元件之影像顯示裝置上,貼合上述防眩膜之與上述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於暗室下,使上述影像顯示裝置之影像進行綠顯示,利用CCD相機自上述防眩膜側進行拍攝,獲得影像資料。CCD相機使用像素間距為5.5 μm×5.5 μm、像素數為1600萬像素者。自上述顯示元件之表面至CCD相機所具備之相機透鏡之入射光瞳之距離設為500 mm。自所獲得之影像資料提取128×128個像素之區域α。將上述區域α細分化為8×8個像素之各個區域,獲得256個小區域。於各小區域,將各小區域之各像素之亮度除以各小區域之全部像素之平均亮度,獲得校正亮度。將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標準偏差除以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平均值,算出亮度之變異係數。 [2]如[1]所記載之防眩膜,其自上述凹凸表面側測得之20度鏡面光澤度為6.0以下。 [3]如[1]或[2]所記載之防眩膜,其於將上述凹凸表面之均方根斜率定義為Δq,將上述凹凸表面之均方根波長定義為λq時,Δq為0.250 μm/μm以上,λq為17.000 μm以下。 [4]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防眩膜,其於將上述凹凸表面之均方根粗糙度定義為Rq時,Rq為0.300 μm以上。 [5]如[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防眩膜,其JIS K7136:2000之霧度為40%以上98%以下。 [6]如[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防眩膜,其中,上述防眩層含有黏合劑樹脂及平均粒徑1.0 μm以上10.0 μm以下之粒子。 [7]如[6]所記載之防眩膜,其於將上述防眩層之厚度定義為T,將上述粒子之平均粒徑定義為D時,D/T為0.20以上0.96以下。 [8]如[6]或[7]所記載之防眩膜,其相對於上述黏合劑樹脂100質量份含有10質量份以上200質量份以下之上述粒子。 [9]如[6]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防眩膜,其含有無機粒子作為上述粒子。 [10]如[9]所記載之防眩膜,其進而含有有機粒子作為上述粒子。 [11]如[10]所記載之防眩膜,其中,上述無機粒子為不定形無機粒子,上述不定形無機粒子與上述有機粒子之質量比為5:1~1:1。 [12]如[6]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防眩膜,其中,上述防眩層進而含有平均粒徑1 nm以上200 nm以下之無機微粒子。 [13]如[6]至[1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防眩膜,其中,上述黏合劑樹脂含有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及熱塑性樹脂。 [14]如[1]至[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防眩膜,其於上述防眩層上進而具有抗反射層,上述抗反射層之表面為防眩膜之上述凹凸表面。 [15]一種偏光板,其具有偏光元件、配置於上述偏光元件之一側之第一透明保護板、及配置於上述偏光元件之另一側之第二透明保護板,且 上述第一透明保護板及上述第二透明保護板之至少一者為[1]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防眩膜,上述防眩膜之與上述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與上述偏光元件對向地配置。 [16]一種影像顯示裝置用表面板,其於樹脂板或玻璃板上貼合有保護膜,且上述保護膜為[1]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防眩膜,上述防眩膜之與上述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與上述樹脂板或上述玻璃板對向地配置。 [17]一種影像顯示面板,其具有顯示元件及配置於上述顯示元件之光出射面側之光學膜,且包含[1]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防眩膜作為上述光學膜,上述影像顯示面板係以上述防眩膜之上述凹凸表面側之面朝向與上述顯示元件相反之側之方式配置而成。 [18]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其係包含[17]所記載之影像顯示面板,且將上述防眩膜配置於最表面而成。 [實施例]
其次,藉由實施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受該等例任何限定。再者,「份」及「%」除非特別說明,否則表示質量基準。
1.測定及評價 以如下方式進行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膜之測定及評價。再者,各測定及評價時之環境設為溫度23±5℃、相對濕度40%以上65%以下。又,於各測定及評價開始前,將對象樣品於上述環境暴露30分鐘以上60分鐘以下後進行測定及評價。將結果示於表1或2。
1-1.鏡面光澤度之測定 於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膜之透明基材側,經由厚度25 μm之透明黏著劑層(Panac公司,商品名「Panaclean PD-S1」,折射率1.49)貼合黑色板(可樂麗公司,商品名「Comoglas DFA2CG 502K(黑)系」,全光線穿透率0%,厚度2 mm,折射率1.49)而製作樣品(樣品大小:縱10 cm×橫10 cm)。 藉由光澤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商品名「GM-26PRO」),測定樣品之凹凸表面側之60度鏡面光澤度及20度鏡面光澤度。再者,為了使光源穩定,預先將裝置之電源開關設為ON後等待15分鐘以上,利用裝置附帶之標準板進行標準核對後,測定樣品。標準核對係以標準板之黑色玻璃面成為測定面之方式設置於試樣台,以成為標準板所特定之值之方式藉由跨距調整用柄(knob)進行調整。又,基於本文說明書之記載,針對每個樣品於16個部位進行測定,將16個部位之平均值作為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60度鏡面光澤度及20度鏡面光澤度。
1-2.亮度之變異係數之測定 作為具有像素密度為424 ppi之顯示元件之影像顯示裝置,準備索尼股份有限公司之商品名「Xperia(註冊商標)Z5 E6653」。於上述影像顯示裝置上,經由透明接著介質(FUJICOPIAN公司,商品名「FIXFILM HGA2」)貼合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膜之與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上述透明接著介質依序具有透明吸附層、厚度50 μm之透明基材、透明黏著劑層。此時,以如下方式貼合,即,上述透明接著介質之吸附層側成為上述影像顯示裝置側,上述透明接著介質之黏著劑層側成為上述防眩膜之與凹凸表面相反之側。 作為CCD相機,準備於相機本體(冷卻CCD相機[Bitran股份有限公司之商品名「BU-63M」,像素間距:5.5 μm×5.5 μm,像素數:1600萬像素,像素數:4896×3264])安裝有相機透鏡(Nikon股份有限公司之商品名「AI AF Micro-Nikkor 60 mm f/2.8D」)者。 繼而,將貼合有防眩膜之影像顯示裝置與CCD相機以自顯示元件之表面至CCD相機所具備之相機透鏡之入射光瞳之距離成為500 mm之方式配置。相機透鏡之有效F值設定為36.4。 將CCD相機之焦點調節成對準顯示元件之表面,於暗室環境下在使影像顯示裝置進行綠顯示之狀態下拍攝。此處所謂綠顯示係顯示器之構成原色中之單一最大階調((R,G,B)=(0,255,0))下之顯示。 拍攝時,以所獲取之資料之階調不超過階調區域之上限及下限之方式調整曝光時間,獲取資料。 自如此獲得之影像資料提取算出亮度之變異係數所需之拍攝元件128×128個像素之區域α。將上述區域α細分化為8×8個像素之各個區域,獲得256個小區域。於各小區域中,將各小區域之各像素之亮度除以各小區域之全部像素之平均亮度,獲得校正亮度。將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標準偏差除以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平均值,算出亮度之變異係數。 如本文說明書所述,於本發明之亮度之變異係數之測定方法中,由於在各小區域中將各小區域之各像素之亮度除以各小區域之全部像素之平均亮度,故能夠校正顯示元件固有之亮度不均。進而,於本發明之亮度之變異係數之測定方法中,由於將校正亮度之標準偏差除以校正亮度之平均值,故不會受到顯示元件特有之亮度之絕對值之影響。 基於本文說明書之記載,針對每個樣品於16個部位進行測定,將16個部位之平均值作為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亮度之變異係數。
1-3.表面形狀之測定 使用白色干涉顯微鏡(Zygo公司,商品名「New View7300」),以成為於計測台固定且密接有1-1中所製作之樣品之狀態之方式設置後,於以下之條件下,進行防眩膜之表面形狀之測定及解析。作為測定軟體,使用Zygo公司之商品名「MetroPro ver9.0.10(64-bit)之顯微鏡拼接應用程式(Microscope Stitching Application)」將複數個影像自動接合而進行測定。解析係使用MetroPro ver9.0.10(64-bit)之顯微鏡應用程式(Microscope Application)。
(測定條件) 物鏡:50倍 影像變焦:1倍 拼接控制(Stitch Controls) 類型:行&列(Column&Row) N行(N Cols):3 N列(N Rows):3 重疊度(Overlap)(%):10 測定區域:611 μm×611 μm ・相機解析度(Camera Res):0.44 μm ・儀器:NewView7000 Id 0 SN 073395 ・採集模式(Acquisition Mode):掃描(Scan) ・掃描長度(Scan Length):10 μm雙極(2 sec)(10μm bipolar(2sec)) ・相機模式(Camera Mode):496x496 70 Hz ・減法系統錯誤(Subtract Sys Err):關(Off) ・系統錯誤文件(Sys Err File):SysErr.dat ・AGC:關閉(Off) ・相位解析度(Phase Res):高(High) ・連接順序(Connection Order):位置(Location) ・斷開連接操作(Discon Action):過濾(Filter) ・最小模數(Min Mod)(%):0.01 ・最小面積(Min Area Size):7 ・去除條紋(Remove Fringes):關(Off) ・平均數(Number of Averages):0 ・FDA雜訊閾值(FDA Noise Threshold):10 ・掃描長度(Scan Length):10 um雙極(3 sec)(10um bipolar(3 sec)) ・擴展掃描長度(Extended Scan Length):1000 μm ・FDA解析度(FDA Res):高2G(High 2G)
(解析條件) ・移除(Removed):無(None) ・資料填寫(Data Fill):開(On) ・資料填充最大值(Data Fill Max):10000 ・濾波器(Filter):高通(HighPass) ・濾波器類型(FilterType):GaussSpline ・過濾窗尺寸(Filter Window Size):3 ・濾波器微調(Filter Trim):關(Off) ・濾波器低波長(Filter Low wavelength):800 μm ・最小面積(Min Area):0 ・刪除尖峰(Remove spikes):開(On) ・尖峰高度(Spike Height)(xRMS):2.5
「低波長」相當於粗糙度參數中之「臨界值λc」。
使Surface Map畫面上顯示「rms」,將其數值作為測定區域之「Rq」。又,使Slope Mag Map畫面上顯示「rms」,將其數值作為測定區域之「Δq」。進而,將Rq及Δq之數值代入上述式(A)中,算出「λq」。
1-4.全光線穿透率(Tt)及霧度(Hz)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膜切斷為10 cm見方。切斷部位係在目視確認無污物或損傷等異常點後,自隨機部位選擇。使用霧度計(HM-150,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製造),測定各樣品之JIS K7361-1:1997之全光線穿透率及JIS K7136:2000之霧度。 再者,為了使光源穩定,預先將裝置之電源開關設為ON後等待15分鐘以上,於入口開口(設置測定樣品之部位)不放置任何物品而進行校正,其後於入口開口放置測定樣品進行測定。測定時之光入射面設為透明基材側。
1-5.防眩性1(正反射方向之防眩性) 將1-1中製作之樣品以凹凸表面朝上之方式設置於高度70 cm之水平台,於亮室環境下,自作為照明光之正反射方向之角度,根據下述評價基準評價照明光對凹凸表面之映入。評價時,以自照明之中央出射之光對樣品B之入射角成為10度之方式調整樣品相對於照明之位置。照明係使用Hf32型之直管三波長形晝白色螢光燈,照明之位置設為自水平台起鉛直方向2 m上方之高度。於樣品之凹凸表面上之照度成為500 lux以上1000 lux以下之範圍內進行評價。觀測者之視線設為距離地面160 cm左右。觀測者設為自30多歲之視力0.7以上之健康人中選擇之20人。 <評價基準> A:回答「照明之輪廓及照明之位置完全無法判別」之人為16人以上 A-:回答「照明之輪廓及照明之位置完全無法判別」之人為11人以上15人以下 B:回答「照明之輪廓及照明之位置完全無法判別」之人為10人以下。進而,未如上所述回答之人中,回答「照明之輪廓及照明之位置可模糊地判別」之人之比率未達一半。 C:回答「照明之輪廓及照明之位置完全無法判別」之人為10人以下。進而,未如上所述回答之人中,回答「照明之輪廓及照明之位置可模糊地辨別」之人之比率為一半以上。
1-6.防眩性2(各種角度之防眩性) 用手拿著1-1中所製作之樣品,一面變更樣品之高度及角度一面進行評價,除變更此點以外,以與1-5相同之方式評價照明光對凹凸表面之映入。上述角度之變更係於自照明之中央出射之光對樣品之入射角為10度以上70度以下之範圍內實施。
1-7.眩光 作為具有像素密度為424 ppi之顯示元件之影像顯示裝置,準備索尼股份有限公司之商品名「Xperia(註冊商標)Z5 E6653」。於上述影像顯示裝置上,經由透明黏著膜(FUJICOPIAN公司,商品名「FIXFILM HGA2」)貼合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膜之與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上述透明黏著膜依序具有吸附層、厚度50 μm之基材、黏著層。此時,以如下方式貼合,即,上述透明黏著膜之吸附層側成為上述影像顯示裝置側,上述透明黏著膜之黏著層側成為上述防眩膜之與凹凸表面相反之側。 將貼合有防眩膜之影像顯示裝置置於水平台,使影像顯示裝置進行綠顯示,自「距防眩膜之直線距離50 cm上方」之全部角度,以目視評價貼合有防眩膜之部位之眩光是否顯眼。評價之環境設為亮室環境下(防眩膜上之照度為500~1000 lux;照明:Hf32型之直管三波長形晝白色螢光燈;照明之位置為自水平台起鉛直方向2 m上方之高度)。 將未感覺到眩光之情形設為3分,將不確定是何種情況之情形設為2分,將強烈感覺到眩光之情形時設為0分,由受驗者20人進行評價。算出20人之評價之平均分,根據下述基準進行分級。受驗者20人係自20多歲~50多歲之各年齡層各選擇5人。 <評價基準> A:平均分為2.5以上 B:平均分為2.0以上且未達2.5 C:平均分為1.5以上且未達2.0 D:平均分未達1.5
1-8.穿透像清晰度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膜切斷為10 cm見方。切斷部位係在目視確認無污物或損傷等異常點後,自隨機部位選擇。使用Suga Test Instruments公司製造之圖像清晰度(image clarity)測定器(商品名:ICM-1T),依據JIS K7374:2007,測定樣品之穿透像清晰度。光梳寬度設為5個:0.125 mm、0.25 mm、0.5 mm、1.0 mm、2.0 mm。測定時之光入射面設為透明基材側。將C 0.125、C 0.25、C 0.5、C 1.0及C 2.0之值與C 0.125、C 0.5、C 1.0及C 2.0之合計值示於表2。
1-9.耐擦傷性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膜以凹凸表面為上表面之方式貼合於學振磨耗試驗機之基座。設置鋼絲絨#0000(Nippon Steel Woo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Bonstar B-204」)。使鋼絲絨與凹凸表面接觸,以移動速度為100 mm/秒、1個往返之移動距離為200 mm,一面施加荷重一面使鋼絲絨往返10次。鋼絲絨與樣品之接觸面積設為2 cm×2 cm。 其後,於螢光燈之照明下,目視觀察各樣品,確認損傷數。此時,防眩膜上之照度設為800 lux以上1200 lux以下,觀察距離設為30 cm。針對各防眩膜,確認試驗後未觀察到損傷時之每單位面積之最大荷重(g)。針對各防眩膜,分別以n=2進行試驗,算出上述最大荷重之平均,根據下述基準進行評價。關於防眩性之評價為C之比較例1及2、眩光之評價為D之比較例3,不實施耐擦傷性評價。 <評價基準> A:最大荷重為200 g以上 B:最大荷重為150 g以上且未達200 g C:最大荷重未達150 g
1-10.漆黑感 將1-1中所製作之樣品以凹凸表面朝上之方式設置於高度70 cm之水平台。以來自照明之出射光中最強之出射角之光差點就未射入之方式,調整樣品相對於照明之位置。藉由上述調整,以觀測者作為基準之樣品之位置配置於較1-5之樣品之位置離觀測者更遠側。 於上述位置配置樣品,根據下述評價基準對反射散射光之程度進行評價。觀測者之視線設為距離地面160 cm左右。觀測者設為視力0.7以上之健康之20人。上述20人係自20多歲~50多歲之各年齡層各選擇5人。關於防眩性之評價為C之比較例1及2、眩光之評價為D之比較例3,未實施漆黑感之評價。 <評價基準> A:感覺到漆黑感良好之人為14人以上 B:感覺到漆黑感良好之人為7人以上13人以下 C:感覺到漆黑感良好之人為6人以下
2.防眩膜之製作 [實施例1] 於透明基材(厚度80 μm之三乙醯纖維素樹脂膜(TAC),富士膠片公司,TD80UL)上,塗佈下述配方之防眩層塗佈液1,以70℃、風速5 m/s乾燥30秒後,在氧濃度200 ppm以下之氮氣環境下,以累計光量成為100 mJ/cm 2之方式照射紫外線,形成防眩層,獲得實施例1之防眩膜。防眩層之厚度為5.0 μm。防眩膜之與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012 μm。 實施例1~9、比較例1~3之防眩層係藉由本文說明書之(d1)之方法而製作者。
[實施例2] 除將防眩層塗佈液1變更為下述防眩層塗佈液2,將防眩層之厚度變更為6.5 μm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2之防眩膜。
[實施例3、6、7、8]、[比較例1~3] 除將防眩層塗佈液1變更為下述防眩層塗佈液3~9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3、6、7、8及比較例1~3之防眩膜。
[實施例4] 於實施例1之防眩膜之防眩層上,藉由濺鍍法形成抗反射層,獲得實施例4之防眩膜。抗反射層係依序積層:由SiO 2所構成之膜厚10 nm之低折射率層、由Nb 2O 5所構成之膜厚25 nm之高折射率層、由SiO 2所構成之膜厚35 nm之低折射率層、由Nb 2O 5所構成之膜厚40 nm之高折射率層、及由SiO 2所構成之膜厚104 nm之低折射率層而成之多層構造。藉由貝克法測定高折射率層及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結果高折射率層之折射率為2.32,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為1.45。
[實施例5] 於實施例2之防眩膜之防眩層上塗佈下述配方之低折射率層塗佈液1,以70℃、風速5 m/s乾燥30秒後,於氮氣環境(氧濃度200 ppm以下)下以累計光量成為100 mJ/cm 2之方式照射紫外線,形成低折射率層,獲得實施例5之防眩膜。低折射率層之厚度為0.10 μm,折射率為1.32。
[實施例9] 除使用實施例8之防眩膜代替實施例2之防眩膜以外,以與實施例5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9之防眩膜。
[實施例10] 於透明基材(厚度80 μm之三乙醯纖維素樹脂膜(TAC),富士膠片公司,TD80UL)上,塗佈下述配方之防眩層塗佈液11,以70℃、風速5 m/s乾燥60秒後,以累計光量成為60 mJ/cm 2之方式照射,形成防眩層。防眩層之厚度為8.0 μm。繼而,於防眩層上塗佈低折射率層塗佈液1,以70℃、風速2 m/s乾燥30秒後,於氮氣環境(氧濃度200 ppm以下)下以累計光量成為100 mJ/cm 2之方式照射紫外線,形成低折射率層,獲得實施例11之防眩膜。 實施例10、比較例4之防眩層係藉由本文說明書之(d2)之相分離方法而製作者。
[比較例4] 於透明基材(厚度100 μm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膜(PET),Mitsubishi Chemical公司,DIAFOIL)上,塗佈下述配方之防眩層塗佈液10,以80℃、風速5 m/s乾燥60秒後,以累計光量成為100 mJ/cm 2之方式照射,形成防眩層,獲得比較例4之防眩膜。防眩層之厚度為9.0 μm。防眩膜之與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014 μm。
[比較例5] 將防眩層塗佈液變更為下述配方之防眩層塗佈液12,並且將防眩層之厚度變更為7.0 μm,除此以外,以與比較例4相同之方式獲得比較例5之防眩膜。
[比較例6] 除將防眩層塗佈液變更為下述配方之防眩層塗佈液13以外,以與比較例4相同之方式獲得比較例6之防眩膜。
[比較例7] 除將防眩層塗佈液變更為下述配方之防眩層塗佈液14,並且將防眩層之厚度變更為6.0 μm以外,以與比較例4相同之方式獲得比較例7之防眩膜。
<防眩層塗佈液1> ・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80份 (日本化藥公司,商品名:KAYARAD-PET-30) ・胺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20份 (DIC公司,商品名:V-4000BA) ・二氧化矽粒子            25份 (平均粒徑:4.1 μm) (Fuji Silysia Chemical公司製造,凝膠法不定形二氧化矽) ・有機粒子             10份 (積水化成品公司,球狀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 (平均粒徑2.0 μm,折射率1.515) (粒徑1.8~2.2 μm之粒子之比率為90%以上) ・光聚合起始劑            3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184) ・光聚合起始劑            2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907) ・聚矽氧系調平劑         0.2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商品名:TSF4460) ・溶劑(甲苯)            233.0份 ・溶劑(環己酮)         27.1份
<防眩層塗佈液2> 將防眩層塗佈液1之有機粒子變更為「平均粒徑3.5 μm,折射率1.515(積水化成品公司,球狀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徑3.3~3.7 μm之粒子之比率為90%以上)」之有機粒子,將二氧化矽粒子變更為「平均粒徑6.0 μm(Fuji Silysia Chemical公司製造,凝膠法不定形二氧化矽)」之二氧化矽粒子,將二氧化矽粒子之添加量自25份變更為20份,除此以外,由與防眩層塗佈液1相同之組成所構成之塗佈液。
<防眩層塗佈液3> 於防眩層塗佈液1中,將有機粒子之添加量自10份變更為0份,將二氧化矽粒子之添加量自25份變更為30份,除此以外,由與防眩層塗佈液1相同之組成所構成之塗佈液。
<防眩層塗佈液4> ・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51.4份 (日本化藥公司,商品名:KAYARAD-PET-30) ・胺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23.7份 (DIC公司,商品名:V-4000BA) ・熱塑性樹脂          24.9份 (丙烯酸系聚合物,三菱麗陽公司,分子量75,000) ・有機粒子             59.3份 (積水化成品公司,球狀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 (平均粒徑2.5 μm,折射率1.515) (粒徑2.3~2.7 μm之粒子之比率為90%以上) ・無機微粒子分散液           215份 (日產化學公司,表面導入了反應性官能基之二氧化矽,溶劑:MIBK,固形物成分:35.5%) (平均粒徑12 nm) (無機微粒子之有效成分:76.3份) ・光聚合起始劑            1.5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184) ・光聚合起始劑            4.8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907) ・聚矽氧系調平劑         0.2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商品名:TSF4460) ・溶劑(甲苯)            317.6份 ・溶劑(環己酮)         15.0份 ・溶劑(甲基異丁基酮)          121.1份
<防眩層塗佈液5> 於防眩層塗佈液4中,將有機粒子之添加量自59.3份變更為43.3份,將無機微粒子分散液二氧化矽粒子之添加量自215份變更為182份,除此以外,由與防眩層塗佈液4相同之組成所構成之塗佈液。
<防眩層塗佈液6> 於防眩層塗佈液1中,將二氧化矽粒子之添加量自25份變更為20份,除此以外,由與防眩層塗佈液1相同之組成所構成之塗佈液。
<防眩層塗佈液7> ・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65份 (日本化藥公司,商品名:KAYARAD-PET-30) ・胺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35份 (DIC公司,商品名:V-4000BA) ・有機粒子             14份 (積水化成品公司,球狀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 (平均粒徑3.5 μm,折射率1.550) ・二氧化矽粒子            6份 (平均粒徑:12 nm) (NIPPON AEROSIL公司製造,氣相式二氧化矽(fumed silica)) ・光聚合起始劑            5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184) ・聚矽氧系調平劑         0.025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商品名:TSF4460) ・溶劑(甲苯)            100份 ・溶劑(環己酮)         20份 ・溶劑(異丙醇)         55份
<防眩層塗佈液8> ・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100份 (日本化藥公司,商品名:KAYARAD-PET-30) ・二氧化矽粒子            7份 (平均粒徑:4.1 μm) (Fuji Silysia Chemical公司製造,凝膠法不定形二氧化矽) ・光聚合起始劑            5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184) ・聚矽氧系調平劑         0.2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商品名:TSF4460) ・溶劑(甲苯)            150份 ・溶劑(MIBK)          35份 ・溶劑(乙酸乙酯)           5.2份
<防眩層塗佈液9> 除將防眩層塗佈液8之二氧化矽粒子之添加量自7份變更為14份以外,由與防眩層塗佈液8相同之組成所構成之塗佈液。
<防眩層塗佈液10> ・丙烯酸系聚合物         15.0份 (DAICEL-ALLNEX公司,商品名:Cyclomer P) ・乙酸丙酸纖維素         3份 (Eastman公司,商品名:CAP-482-20) ・含有奈米二氧化矽之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           150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商品名:UVHC7800G) ・聚矽氧丙烯酸酯         1份 (DAICEL-ALLNEX公司,商品名:EB1360) ・光聚合起始劑            1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184) ・光聚合起始劑            1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907) ・溶劑(甲基乙基酮)        101份 ・溶劑(1-丁醇)         24份
<防眩層塗佈液11> ・含有甲基丙烯酸異莰酯之低聚物        5.0份 ・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30份 ・含有奈米二氧化矽之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           120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商品名:UVHC7800G) ・光聚合起始劑            1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184) ・光聚合起始劑            1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907) ・溶劑(異丙醇)         115份 ・溶劑(MIBK)          40份
<防眩層塗佈液12> ・丙烯酸系聚合物         12.5份 (DAICEL-ALLNEX公司,商品名:Cyclomer P) ・乙酸丙酸纖維素         5.5份 (Eastman公司,商品名:CAP-482-20) ・含有奈米二氧化矽之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           149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商品名:UVHC7800G) ・氟系化合物          0.1份 (NEOS公司,商品名:FTERGENT602A) ・光聚合起始劑            1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184) ・光聚合起始劑            1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907) ・溶劑(甲基乙基酮)        129份 ・溶劑(1-丁醇)         24份 ・溶劑(1-甲氧基-2-丙醇)             13份
<防眩層塗佈液13> ・丙烯酸系聚合物         12.5份 (DAICEL-ALLNEX公司,商品名:Cyclomer P) ・乙酸丙酸纖維素         4份 (Eastman公司,商品名:CAP-482-20) ・含有奈米二氧化矽之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           210份 (日揮觸媒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HP-1004) ・聚矽氧丙烯酸酯         1份 (DAICEL-ALLNEX公司,商品名:EB1360) ・光聚合起始劑            1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184) ・光聚合起始劑            1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907) ・溶劑(甲基乙基酮)        31份 ・溶劑(1-丁醇)         24份 ・溶劑(1-甲氧基-2-丙醇)             12份
<防眩層塗佈液14> ・丙烯酸系聚合物         47.5份 (DAICEL-ALLNEX公司,商品名:Cyclomer P) ・乙酸丙酸纖維素         1.5份 (Eastman公司,商品名:CAP-482-20) ・胺酯丙烯酸酯            79.5份 (新中村化學公司,商品名:U-15HA) ・光聚合起始劑            1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184) ・光聚合起始劑            1份 (IGM Resins B.V.公司,商品名:Omnirad907) ・溶劑(甲基乙基酮)        175份 ・溶劑(1-丁醇)         28份 ・溶劑(1-甲氧基-2-丙醇)             2份
<低折射率層塗佈液1> ・多官能丙烯酸酯組成物          100質量份 (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NEW FRONTIER MF-001」) ・中空二氧化矽粒子           200質量份 (平均一次粒徑75 nm,利用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矽烷偶合劑進行表面處理而成之粒子) ・實心二氧化矽粒子           110質量份 (平均一次粒徑12.5 nm,利用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矽烷偶合劑進行表面處理而成之粒子) ・聚矽氧系調平劑         13質量份 (信越化學公司,商品名「X-22-164E」) ・光聚合起始劑            4.3質量份 (IGM Resins公司,商品名「Omnirad127」) ・溶劑              14,867質量份 (甲基異丁基酮與乙酸1-甲氧基-2-丙酯之混合溶劑;質量比=68/32)
[表1]
  
   防眩層塗佈液之編號 有無抗反射層 鏡面光澤度 亮度之變異係數 表面形狀 Tt [%] Hz [%] 防眩性1 防眩性2 眩光 耐擦傷性 漆黑感
20度 60度 ∆q [μm/μm] λq [μm] Rq [μm]
實施例1 1 0.3 4.5 0.0212 0.594 8.781 0.587 91.1 68.9 A A A A A
實施例2 2 0.3 4.6 0.0268 0.628 13.371 0.945 90.6 71.4 A A A C A
實施例3 3 0.3 3.4 0.0248 0.508 12.326 0.705 90.4 76.5 A A A A A
實施例4 1 0.1 2.2 0.0207 0.485 7.695 0.420 94.7 70.6 A A A A A
實施例5 2 0.2 2.9 0.0263 0.588 13.041 0.863 92.8 69.3 A A A C A
實施例6 4 0.2 2.6 0.0178 0.512 7.862 0.453 91.7 78.1 A A A A A
實施例7 5 0.5 7.1 0.0275 0.391 15.925 0.701 90.7 60.9 A A- A A A
實施例8 6 0.4 7.5 0.0332 0.320 16.022 0.577 90.7 52.6 A- A- B A A
實施例9 6 0.3 6.5 0.0384 0.297 16.514 0.552 92.3 50.0 A- A- B A A
實施例10 11 0.4 5.3 0.0334 0.351 15.336 0.531 92.2 46.1 A- A- B A A
比較例1 7 9.7 49.1 0.0431 0.105 17.517 0.207 90.7 24.7 C C C - -
比較例2 8 6.3 36.2 0.0678 0.202 21.554 0.490 91.1 12.7 C C D - -
比較例3 9 3.3 25.4 0.0490 0.2620 19.026 0.561 91.1 23.5 B B D - -
比較例4 10 0.3 7.8 0.0413 0.415 17.835 0.833 90.0 67.9 A A C C B
比較例5 12 0.1 1 0.0389 0.501 16.99 0.958 87.2 92.8 A A B C B
比較例6 13 0.2 2.1 0.0385 0.453 16.791 0.856 89.8 88.1 A A B C B
比較例7 14 0.2 4.1 0.0429 0.376 18.977 0.812 90.2 71.9 A A C C B
[表2]
  
   穿透清晰度[%]
C 0.125 C 0.25 C 0.5 C 1.0 C 2.0 C 0.125、C 0.5、C 1.0、C 2.0之合計
實施例1 11.8 10.9 11.2 10.4 17.8 51.2
實施例2 3.4 2.1 2.2 2.9 8.3 16.8
實施例3 2.8 2.1 2.2 3.3 7.6 15.9
實施例4 12.8 12.5 13.0 13.0 18.7 57.5
實施例5 3.0 1.8 2.2 3.7 7.8 16.7
實施例6 18.5 18.1 18.4 18.8 22.8 78.5
實施例7 22.3 21.8 22.4 23.1 25.6 93.4
實施例8 11.5 10.8 11.6 11.0 17.2 51.3
實施例9 12.1 11.2 11.9 11.3 17.8 53.1
實施例10 14.2 11.3 11.7 12.1 16.4 65.7
比較例1 39.7 39.3 38.9 43.0 56.0 177.6
比較例2 4.1 3.4 4.1 6.7 30.9 45.8
比較例3 3.0 2.2 1.7 3.4 16.5 24.6
比較例4 9.4 8.0 8.1 8.4 14.4 40.3
根據表1之結果,可確認實施例之防眩膜之防眩性優異且能夠抑制眩光。
10:透明基材 20:防眩層 21:黏合劑樹脂 22:粒子 100:防眩膜 110:顯示元件 120:影像顯示面板 200:透明接著介質 31:相機本體 32:透鏡 300:CCD相機 500:固定件 600:水平台 700:觀測者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防眩膜之一實施形態之概略剖面圖。 [圖2]係說明測定亮度之變異係數時影像顯示裝置、防眩膜、CCD相機之配置關係之一實施形態的概略圖。 [圖3]係用以說明自防眩膜之凹凸表面側入射至防眩膜之光之行徑之示意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影像顯示面板之一實施形態之剖面圖。
10:透明基材
20:防眩層
21:黏合劑樹脂
22:粒子
100:防眩膜

Claims (18)

  1. 一種防眩膜,其具有防眩層,且上述防眩膜具有凹凸表面,自上述凹凸表面側測得之60度鏡面光澤度為30.0以下,亮度之變異係數為0.0400以下, (亮度之變異係數之測定) 於具有像素密度為424 ppi之顯示元件之影像顯示裝置上,貼合上述防眩膜之與上述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於暗室下,使上述影像顯示裝置之影像進行綠顯示,利用CCD相機自上述防眩膜側進行拍攝,獲得影像資料;CCD相機使用像素間距為5.5 μm×5.5 μm、像素數為1600萬像素者;自上述顯示元件之表面至CCD相機所具備之相機透鏡之入射光瞳之距離設為500 mm;自所獲得之影像資料提取128×128個像素之區域α;將上述區域α細分化為8×8個像素之各個區域,獲得256個小區域;於各小區域,將各小區域之各像素之亮度除以各小區域之全部像素之平均亮度,獲得校正亮度;將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標準偏差除以256個小區域之校正亮度之平均值,算出亮度之變異係數。
  2. 如請求項1之防眩膜,其自上述凹凸表面側測得之20度鏡面光澤度為6.0以下。
  3. 如請求項1之防眩膜,其於將上述凹凸表面之均方根斜率定義為Δq,將上述凹凸表面之均方根波長定義為λq時,Δq為0.250 μm/μm以上,λq為17.000 μm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3之防眩膜,其於將上述凹凸表面之均方根粗糙度定義為Rq時,Rq為0.300 μm以上。
  5. 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膜,其JIS K7136:2000之霧度為40%以上98%以下。
  6. 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膜,其中,上述防眩層含有黏合劑樹脂及平均粒徑1.0 μm以上10.0 μm以下之粒子。
  7. 如請求項6之防眩膜,其於將上述防眩層之厚度定義為T,將上述粒子之平均粒徑定義為D時,D/T為0.20以上0.96以下。
  8. 如請求項6之防眩膜,其相對於上述黏合劑樹脂100質量份含有10質量份以上200質量份以下之上述粒子。
  9. 如請求項6之防眩膜,其含有無機粒子作為上述粒子。
  10. 如請求項9之防眩膜,其進而含有有機粒子作為上述粒子。
  11. 如請求項10之防眩膜,其中,上述無機粒子為不定形無機粒子,上述不定形無機粒子與上述有機粒子之質量比為5:1~1:1。
  12. 如請求項6之防眩膜,其中,上述防眩層進而含有平均粒徑1 nm以上200 nm以下之無機微粒子。
  13. 如請求項6之防眩膜,其中,上述黏合劑樹脂含有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及熱塑性樹脂。
  14. 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膜,其於上述防眩層上進而具有抗反射層,上述抗反射層之表面為防眩膜之上述凹凸表面。
  15. 一種偏光板,其具有偏光元件、配置於上述偏光元件之一側之第一透明保護板、及配置於上述偏光元件之另一側之第二透明保護板,且 上述第一透明保護板及上述第二透明保護板之至少一者為請求項1之防眩膜,上述防眩膜之與上述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與上述偏光元件對向地配置。
  16. 一種影像顯示裝置用表面板,其於樹脂板或玻璃板上貼合有保護膜,且上述保護膜為請求項1之防眩膜,上述防眩膜之與上述凹凸表面為相反側之面與上述樹脂板或上述玻璃板對向地配置。
  17. 一種影像顯示面板,其具有顯示元件及配置於上述顯示元件之光出射面側之光學膜,且包含請求項1之防眩膜作為上述光學膜,上述影像顯示面板係以上述防眩膜之上述凹凸表面側之面朝向與上述顯示元件相反之側之方式配置而成。
  18. 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其係包含請求項17之影像顯示面板,且將上述防眩膜配置於最表面而成。
TW111140881A 2021-10-28 2022-10-27 防眩膜、以及使用其之偏光板、表面板、影像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TW2023364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6739 2021-10-28
JP2021-176739 2021-10-28
JP2022071718 2022-04-25
JP2022-071718 2022-04-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6464A true TW202336464A (zh) 2023-09-16

Family

ID=86158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0881A TW202336464A (zh) 2021-10-28 2022-10-27 防眩膜、以及使用其之偏光板、表面板、影像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3) JP7347627B2 (zh)
KR (1) KR20240089047A (zh)
TW (1) TW202336464A (zh)
WO (1) WO202307477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103A (ja) * 1996-07-05 1998-01-2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WO2008020587A1 (ja) 2006-08-14 2010-01-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積層体
US8431219B2 (en) 2007-01-22 2013-04-3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layered body including an antiglare layer containing organic particles and nonspherical silica particles
JP4155337B1 (ja) 2007-02-21 2008-09-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US8182899B2 (en) 2007-05-09 2012-05-22 Sony Corporation Anti-glare fil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10160398A (ja) 2009-01-09 2010-07-22 Nippon Shokubai Co Ltd 防眩性積層体
WO2012164843A1 (ja) 2011-05-27 2012-12-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パネル用部材
JP6565095B2 (ja) 2014-03-11 2019-08-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565096B2 (ja) 2014-03-11 2019-08-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565094B2 (ja) 2014-03-11 2019-08-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EP3438708A1 (en) 2016-03-31 2019-02-06 Dexerials Corporation Optical body and glass material
US10698139B2 (en) 2016-10-03 2020-06-30 Stephen M. Dillon Diffuse reflecting optical construction
JP6819446B2 (ja) 2017-04-27 2021-01-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表面部材、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パネル用表面部材の選別方法
WO2019026468A1 (ja) 2017-08-04 2019-02-0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眩フィルム
US11650357B2 (en) 2017-08-04 2023-05-16 Daicel Corporation Anti-glare film
KR102304117B1 (ko) 2017-08-04 2021-09-23 주식회사 다이셀 방현 필름
US11976214B2 (en) 2017-08-04 2024-05-07 Daicel Corporation Antiglare film
CN111164464B (zh) 2017-09-29 2022-01-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膜和使用了该防眩膜的显示装置
JP7147413B2 (ja) * 2017-10-02 2022-10-0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パネル及び液晶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21054047A (ja) * 2019-03-29 2021-04-08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WO2020246314A1 (ja) 2019-06-07 2020-12-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防眩性物品、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並びに防眩フィルムの選定方法
JP7511523B2 (ja) 2020-05-15 2024-07-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2569310B1 (ko) 2020-05-15 2023-08-22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 필름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7370358B2 (ja) 2020-05-15 2023-10-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7162098B2 (ja) 2020-05-15 2022-10-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774005B (zh) 2020-06-15 2022-08-1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及具有此防眩膜之偏光板
TWI738382B (zh) 2020-06-15 2021-09-0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及具有此防眩膜之偏光板
JP2022025624A (ja) * 2020-07-29 2022-02-10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硬化膜及び積層体、並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TWI789017B (zh) * 2021-09-17 2023-01-0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高霧度防眩膜以及高霧度防眩抗反射膜
EP4152056A1 (en) * 2021-09-17 2023-03-22 BenQ Materials Corporation High-haze anti-glare film and high-haze anti-glare anti-reflection fil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47627B2 (ja) 2023-09-20
WO2023074779A1 (ja) 2023-05-04
JPWO2023074779A1 (zh) 2023-05-04
KR20240089047A (ko) 2024-06-20
JP2024028673A (ja) 2024-03-04
JP2023066397A (ja) 2023-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0565B (zh) 防眩膜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JP7511523B2 (ja)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7464051B2 (ja)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防眩性物品、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並びに防眩フィルムの選定方法
TWI827521B (zh) 防眩膜及影像顯示裝置
JP2024074903A (ja)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24052839A (ja)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24052541A (ja) 光学フィルム、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表面板、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学フィルムの選定方法
TW202336464A (zh) 防眩膜、以及使用其之偏光板、表面板、影像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TWI840203B (zh) 光學膜、影像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TWI843543B (zh) 光學膜、影像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JP7409574B1 (ja) 光学フィルム、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7409575B1 (ja) 光学フィルム、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3074774A1 (ja)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表面板、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4070996A1 (ja) 光学フィルム、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表面板、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学フィルムの選定方法、並びに、指紋拭き取り性の評価方法
CN118159879A (zh) 防眩膜、以及使用该防眩膜的偏振片、表面板、图像显示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TWI843695B (zh) 光學膜、以及使用上述光學膜之偏光板、表面板、影像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以及上述光學膜之製造方法、以及光學膜之篩選方法
JP2024052542A (ja) 光学フィルム、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表面板、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学フィルムの選定方法、並びに、指紋拭き取り性の評価方法
TW202422135A (zh) 光學膜、以及使用上述光學膜之偏光板、表面板、影像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以及上述光學膜之製造方法、以及光學膜之篩選方法
TW202210875A (zh) 抗反射構件、以及使用該抗反射構件之偏光板、影像顯示裝置及抗反射物品、以及抗反射構件之篩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