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4689A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4689A
TW202334689A TW111107152A TW111107152A TW202334689A TW 202334689 A TW202334689 A TW 202334689A TW 111107152 A TW111107152 A TW 111107152A TW 111107152 A TW111107152 A TW 111107152A TW 202334689 A TW202334689 A TW 20233468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lens
glass
optical axis
image side
optically effec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7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1154B (zh
Inventor
張沛頎
蘇恆毅
黃炫欽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071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1154B/zh
Priority to CN202221037235.4U priority patent/CN217404608U/zh
Priority to CN202210471614.2A priority patent/CN116699797A/zh
Priority to US18/161,970 priority patent/US20230273411A1/en
Priority to EP23156644.9A priority patent/EP4235246A1/en
Priority to BR102023003006-8A priority patent/BR102023003006A2/pt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1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115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34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468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3Align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其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並定義一光軸通過光學元件,光學元件包含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混質光學元件包含一玻璃光學有效部以及一塑膠外周部。光軸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塑膠外周部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並形成一通光孔。塑膠外周部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沿環繞光軸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各凹槽結構包含一外表面、一內表面以及二側表面。當滿足特定條件時,有利於提升混質光學元件的組裝精度。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是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及相機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小型化成像鏡頭及相機模組。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發展快速,例如智慧型電子裝置、平板電腦等,已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而裝載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相機模組、成像鏡頭以及其透鏡元件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使用者對於透鏡元件的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如何提升光學元件組裝精度遂成為產業上重要且急欲解決的問題。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其配置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並透過其玻璃光學有效部及塑膠外周部的結構及相互設置關係,提升混質光學元件的組裝精度。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並定義一光軸通過所述光學元件,所述光學元件包含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所述混質光學元件包含一玻璃光學有效部以及一塑膠外周部。光軸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且玻璃光學有效部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以及一連接面。物側面面朝向成像鏡頭的一物側,像側面面朝向成像鏡頭的一像側,且與物側面相對設置,連接面環繞光軸且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塑膠外周部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並形成一通光孔,塑膠外周部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沿環繞光軸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所述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各凹槽結構包含一外表面、一內表面以及二側表面。內表面與外表面相對設置且較外表面靠近光軸,側表面連接外表面與內表面。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較各凹槽結構的內表面靠近光軸。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與各凹槽結構的內表面之間沿垂直光軸方向有重疊。塑膠外周部沿平行光軸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至少一所述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1 < D/T < 0.8。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各凹槽結構由外表面、內表面與側表面互相連接且包圍一內部空間所構成。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與連接面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物側稜線定義出物側面的一最大輪廓。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像側面與連接面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像側稜線定義出像側面的一最大輪廓。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觀察混質光學元件,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稜線與像側稜線皆被塑膠外周部遮蔽。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或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內部空間露出一底部面。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與塑膠外周部實體接觸。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與塑膠外周部沿平行光軸方向有重疊。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線膨脹係數為CTEg,塑膠外周部的線膨脹係數為CTEp,其滿足下列條件:1 < CTEp/CTEg < 50。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 < CTEp/CTEg < 25。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並定義一光軸通過所述光學元件,所述光學元件包含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所述混質光學元件包含一玻璃光學有效部以及一塑膠外周部。光軸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且玻璃光學有效部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以及一連接面。物側面面朝向成像鏡頭的一物側,像側面面朝向成像鏡頭的一像側,且與物側面相對設置,連接面環繞光軸且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塑膠外周部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並形成一通光孔,塑膠外周部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沿環繞光軸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所述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各凹槽結構包含一外表面以及二側表面。側表面連接外表面與通光孔。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較各凹槽結構的外表面靠近光軸。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與各凹槽結構的外表面之間沿垂直光軸方向有重疊。塑膠外周部沿平行光軸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至少一所述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1 < D/T < 0.95。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各凹槽結構由外表面與側表面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內部空間所構成。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與連接面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物側稜線定義出物側面的一最大輪廓。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像側面與連接面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像側稜線定義出像側面的一最大輪廓。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或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弧長為Ao,露出的物側稜線弧長總和為ΣAo,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弧長為Ai,露出的像側稜線弧長總和為ΣAi,物側稜線被塑膠外周部遮蔽的遮蔽率為Ro,像側稜線被塑膠外周部遮蔽的遮蔽率為Ri,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最大直徑為ψDo,其滿足下列至少一條件:30% < Ro,其中Ro =1 - ΣAo/(ψDo×π);以及10% < Ri < 95%,其中Ri =1 - ΣAi/(ψDo×π)。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部分的像側稜線與一空氣間隙。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觀察各凹槽結構,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與一底部面。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與一底部面。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與塑膠外周部實體接觸。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與塑膠外周部沿平行光軸方向有重疊。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塑膠外周部可更包含至少一承靠結構以及至少一光學校準結構,承靠結構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承靠,光學校準結構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校準。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最大直徑ψDo,塑膠外周部的光學校準結構最小直徑ψDa,塑膠外周部的承靠結構最大直徑ψDp,其滿足下列條件:ψDo < ψDa < ψDp。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的承靠結構最大直徑ψDp之間的同軸度為Co,其滿足下列條件:0 mm < Co < 0.005 mm。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的光學校準結構最小直徑ψDa之間的同軸度為Co1,其滿足下列條件:0 mm < Co1 < 0.003 mm。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混質光學元件可具有至少三個注料痕。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並定義一光軸通過所述光學元件,所述光學元件包含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所述混質光學元件包含一玻璃光學有效部以及一塑膠外周部。光軸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且玻璃光學有效部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以及一連接面。物側面面朝向成像鏡頭的一物側,像側面面朝向成像鏡頭的一像側,且與物側面相對設置,連接面環繞光軸且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塑膠外周部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並形成一通光孔,塑膠外周部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沿環繞光軸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所述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各凹槽結構包含一內表面以及二側表面。側表面連接內表面與通光孔。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較各凹槽結構的內表面靠近光軸。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與各凹槽結構的內表面之間沿垂直光軸方向有重疊。塑膠外周部沿平行光軸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至少一所述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1 < D/T ≤ 1。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各凹槽結構由內表面與二側表面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外部空間所構成。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與連接面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物側稜線定義出物側面的一最大輪廓。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像側面與連接面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像側稜線定義出像側面的一最大輪廓。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其中一側觀察混質光學元件,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稜線與像側稜線皆被塑膠外周部遮蔽。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或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的外部空間,外部空間露出一底部面。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的外部空間,外部空間露出一空氣間隙。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與塑膠外周部實體接觸。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與塑膠外周部沿平行光軸方向有重疊。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其包含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前述實施方式提供的相機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相機模組的成像面。
本揭示內容一態樣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並定義一光軸通過所述光學元件,所述光學元件包含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混質光學元件包含一玻璃光學有效部以及一塑膠外周部。光軸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塑膠外周部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並形成一通光孔。玻璃光學有效部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以及一連接面。物側面面朝向成像鏡頭的物側。像側面面朝向成像鏡頭的像側,且與物側面相對設置。連接面環繞光軸且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塑膠外周部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沿環繞光軸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各凹槽結構包含一外表面、一內表面以及二側表面。內表面與外表面相對設置且較外表面靠近光軸。側表面連接外表面與內表面。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較各凹槽結構的內表面靠近光軸。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與各凹槽結構的內表面之間沿垂直光軸方向有重疊。塑膠外周部沿平行光軸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至少一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1 < D/T < 0.8。藉此,利用塑膠外周部將玻璃光學有效部固定於幾何中心軸,再由塑膠外周部負責吸收與相鄰光學元件組裝的公差,可提升混質光學元件的組裝精度。
各凹槽結構可由外表面、內表面與二側表面互相連接且包圍一內部空間所構成。藉此,增加模具的設計裕度,可對應不同的治具對心形式。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與連接面連接處可具有一物側稜線,物側稜線定義出物側面的一最大輪廓。藉此,透過配置清楚的稜線,有助於玻璃光學有效部的品質監控,提升檢測效率。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像側面與連接面連接處可具有一像側稜線,像側稜線定義出像側面的一最大輪廓。藉此,透過配置清楚的稜線,有助於玻璃光學有效部的品質監控,提升檢測效率。
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觀察混質光學元件,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稜線與像側稜線可皆被塑膠外周部遮蔽。藉此,確保玻璃光學有效部與塑膠外周部之間的尺寸配合程度。
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或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內部空間可露出一底部面。詳細來說,內部空間露出底部面,有助於塑膠外周部成型過程中塑料流動連續性。藉此,避免過深的凹槽結構阻礙塑膠流體填充的均勻性,提升產品良率。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可皆與塑膠外周部實體接觸;也就是說,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與塑膠外周部實體接觸位置無間隙,使得玻璃光學有效部與塑膠外周部之間無相對位移。藉此,有助於固定玻璃光學有效部與塑膠外周部於理想的相對位置。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可皆與塑膠外周部沿平行光軸方向有重疊。由此可知,混質光學元件為一體成型製成。藉此,有助於維持玻璃光學有效部與塑膠外周部之間的尺寸一致性。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線膨脹係數為CTEg,塑膠外周部的線膨脹係數為CTEp,其滿足下列條件:1 < CTEp/CTEg < 50。藉此,可提供較佳產品品質的材料特性選用範圍。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 < CTEp/CTEg < 25。
本揭示內容一態樣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並定義一光軸通過所述光學元件,所述光學元件包含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混質光學元件包含一玻璃光學有效部以及一塑膠外周部。光軸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塑膠外周部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並形成一通光孔。玻璃光學有效部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以及一連接面。物側面面朝向成像鏡頭的物側。像側面面朝向成像鏡頭的像側,且與物側面相對設置。連接面環繞光軸且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塑膠外周部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沿環繞光軸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各凹槽結構包含一外表面以及二側表面,其中側表面連接外表面與通光孔。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較各凹槽結構的外表面靠近光軸。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與各凹槽結構的外表面之間沿垂直光軸方向有重疊。塑膠外周部沿平行光軸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至少一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1 < D/T < 0.95。藉此,利用塑膠外周部將玻璃光學有效部固定於幾何中心軸,再由塑膠外周部負責吸收與相鄰光學元件組裝的公差,可提升混質光學元件的組裝精度。
各凹槽結構可由外表面與二側表面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內部空間所構成。藉此,增加模具的設計裕度,可對應不同的治具對心形式。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與連接面連接處可具有一物側稜線,物側稜線定義出物側面的一最大輪廓。藉由配置清楚的稜線,有助於玻璃光學有效部的品質監控,提升檢測效率。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像側面與連接面連接處可具有一像側稜線,像側稜線定義出像側面的一最大輪廓。藉由配置清楚的稜線,有助於玻璃光學有效部的品質監控,提升檢測效率。
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或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弧長為Ao,露出的物側稜線弧長總和為ΣAo,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弧長為Ai,露出的像側稜線弧長總和為ΣAi,物側稜線被塑膠外周部遮蔽的遮蔽率為Ro,像側稜線被塑膠外周部遮蔽的遮蔽率為Ri,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最大直徑為ψDo,其滿足下列至少一條件:30% < Ro,其中Ro =1 - ΣAo/(ψDo×π);以及10% < Ri < 95%,其中Ri =1 - ΣAi/(ψDo×π)。藉由配置較佳的遮蔽範圍,同時確保治具對心精度與塑膠流體填充的均勻性。
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部分的像側稜線與一空氣間隙。藉此,透過於混質光學元件配置一種逃氣通道,可降低組裝失敗率。
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觀察各凹槽結構,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與一底部面。藉此,可避免過深的凹槽結構阻礙塑膠流體填充的均勻性,提升產品良率。
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與一底部面。藉此,可避免過深的凹槽結構阻礙塑膠流體填充的均勻性,提升產品良率。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可皆與塑膠外周部實體接觸;也就是說,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與塑膠外周部實體接觸位置無間隙,使得玻璃光學有效部與塑膠外周部之間無相對位移。藉此,有助於固定玻璃光學有效部與塑膠外周部於理想的相對位置。必須說明的是,"無間隙"為實體接觸位置的描述,並不與前述內部空間露出的空氣間隙有所衝突。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可皆與塑膠外周部沿平行光軸方向有重疊。由此可知,混質光學元件為一體成型製成。藉此,可維持玻璃光學有效部與塑膠外周部之間的尺寸一致性。
塑膠外周部可更包含至少一承靠結構以及至少一光學校準結構,其中承靠結構用以與相鄰的光學元件承靠,光學校準結構用以與相鄰的光學元件校準。藉此,透過相互嵌合組裝,有助於對心及提高成像鏡頭的解析度。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最大直徑為ψDo,塑膠外周部的光學校準結構最小直徑為ψDa,塑膠外周部的承靠結構最大直徑為ψDp,其滿足下列條件:ψDo < ψDa < ψDp。藉此,透過較佳的尺寸配置,有助於提升混質光學元件本身對心效果和與相鄰光學元件之間的對心效果。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的承靠結構最大直徑ψDp之間的同軸度為Co,其滿足下列條件:0 mm < Co < 0.005 mm。藉此,可進一步控制同軸度範圍,以提升產品組裝品質。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的光學校準結構最小直徑ψDa之間的同軸度為Co1,其滿足下列條件:0 mm < Co1 < 0.003 mm。藉此,可進一步控制同軸度範圍,以提升產品組裝品質。
混質光學元件可具有至少三個注料痕。藉此,有利於對應更複雜的模具設計。
本揭示內容一態樣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並定義一光軸通過所述光學元件,所述光學元件包含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混質光學元件包含一玻璃光學有效部以及一塑膠外周部。光軸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塑膠外周部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並形成一通光孔。玻璃光學有效部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以及一連接面。物側面面朝向成像鏡頭的物側。像側面面朝向成像鏡頭的像側,且與物側面相對設置。連接面環繞光軸且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塑膠外周部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沿環繞光軸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各凹槽結構包含一內表面以及二側表面。側表面連接內表面與通光孔。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較各凹槽結構的內表面靠近光軸。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與各凹槽結構的內表面之間沿垂直光軸方向有重疊。塑膠外周部沿平行光軸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至少一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1 < D/T ≤ 1。藉此,利用塑膠外周部將玻璃光學有效部固定於幾何中心軸,再由塑膠外周部負責吸收與相鄰光學元件組裝的公差,可提升混質光學元件的組裝精度。
各凹槽結構可由內表面與二側表面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外部空間所構成。藉此,增加模具的設計裕度,可對應不同的治具對心形式。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與連接面連接處可具有一物側稜線,物側稜線定義出物側面的一最大輪廓。藉此,透過配置清楚的稜線,有助於玻璃光學有效部的品質監控,提升檢測效率。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像側面與連接面連接處可具有一像側稜線,像側稜線定義出像側面的一最大輪廓。藉此,透過配置清楚的稜線,有助於玻璃光學有效部的品質監控,提升檢測效率。
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其中一側觀察混質光學元件,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稜線與像側稜線可皆被塑膠外周部遮蔽。藉此,可確保玻璃光學有效部與塑膠外周部之間的尺寸配合程度。
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或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的外部空間,外部空間露出一底部面。藉此,有利於避免過深的凹槽結構阻礙塑膠流體填充的均勻性,提升生產效率。
沿平行光軸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的外部空間,外部空間可露出一空氣間隙。藉此,透過於混質光學元件配置一種逃氣通道,可降低組裝失敗率。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與塑膠外周部實體接觸;也就是說,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與塑膠外周部實體接觸位置無間隙,使得玻璃光學有效部與塑膠外周部之間無相對位移。藉此,有助於固定玻璃光學有效部與塑膠外周部於理想的相對位置。必須說明的是,"無間隙"為實體接觸位置的描述,並不與前述內部空間露出的空氣間隙有所衝突。
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與塑膠外周部沿平行光軸方向有重疊。由此可知,混質光學元件為一體成型製成。藉此,可維持玻璃光學有效部與塑膠外周部之間的尺寸一致性。
前述各態樣提供的成像鏡頭中,光學元件可為鏡筒、透鏡、遮光元件、濾光片、反射元件、鏡間距維持元件等,混質光學元件可為玻璃透鏡與塑膠外周部一體成型製成,例如:埋入射出,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前述各態樣提供的成像鏡頭中,凹槽結構所包含的外表面、內表面以及側表面可為平面、拔模面、圓弧面、階差面等任意形式的表面,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前述各態樣提供的成像鏡頭中,藉由量測物側稜線與像側稜線的幾何中心軸與光軸的偏差值,可得知玻璃光學有效部相對光軸的偏心量,而塑膠外周部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使得混質光學元件相對光軸的偏心量與玻璃光學有效部相對光軸的偏心量一致。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其包含如前述任一態樣的成像鏡頭。藉此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如前述的相機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相機模組的一成像面。藉此,提升成像品質。較佳地,前述電子裝置皆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顯示單元、儲存單元、暫儲存單元或其組合。
根據上述態樣,以下提出具體實施方式及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1A圖至第1D圖,其中第1A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00的立體示意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中成像鏡頭100之像側的示意圖,第1C圖為第1B圖沿剖線1C-1C的剖視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中成像鏡頭100的***圖。由第1A圖至第1D圖可知,成像鏡頭100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並定義一光軸X通過光學元件。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光學元件包含一鏡筒101、五透鏡元件102、一混質光學元件110、五遮光片103以及一固定環104,其中透鏡元件102、混質光學元件110、遮光片103以及固定環104沿光軸X設置於鏡筒101中,而由成像鏡頭100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透鏡元件102、遮光片103、透鏡元件102、遮光片103、透鏡元件102、遮光片103、混質光學元件110、遮光片103、透鏡元件102、遮光片103、透鏡元件102以及固定環104,其中鏡筒101、各透鏡元件102、各遮光片103以及固定環104可依照需求配置不同結構及型態達到所需的光學效果,在此不另贅述。另外,成像鏡頭100中的光學元件另可為鏡筒、透鏡、遮光元件、濾光片、反射元件、鏡間距維持元件等,不以本揭示內容為限。
配合參照第1E圖至第1H圖,其中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00的混質光學元件110的立體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E圖混質光學元件110像側的平面示意圖,第1G圖繪示依照第1E圖混質光學元件110的側視圖,第1H圖繪示依照第1E圖混質光學元件110物側的平面示意圖。混質光學元件110包含玻璃光學有效部111以及塑膠外周部112,光軸X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111,塑膠外周部112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111並形成一通光孔113(標示於第1L圖及第1M圖)。
再配合參照第1I圖及第1J圖,其中第1I圖繪示依照第1F圖沿剖線1I-1I的剖視圖,第1J圖繪示依照第1F圖沿剖線1J-1J的剖視圖。玻璃光學有效部111包含一物側面1111、一像側面1112以及一連接面1113,物側面1111面朝向成像鏡頭100的物側,像側面1112面朝向成像鏡頭100的像側,且與物側面1111相對設置,連接面1113環繞光軸X且連接物側面1111與像側面1112。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物側面1111及像側面1112皆與塑膠外周部112實體接觸,即實體接觸位置無間隙,且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物側面1111及像側面1112皆與塑膠外周部112沿平行光軸X方向有重疊。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物側面1111與連接面1113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1114,物側稜線1114定義出物側面1111的一最大輪廓。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像側面1112與連接面1113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1115,像側稜線1115定義出像側面1112的一最大輪廓。
再配合參照第1K圖至第1M圖,其中第1K圖繪示依照第1E圖混質光學元件110的部分剖視圖,第1L圖繪示依照第1E圖混質光學元件110的分解圖,第1M圖繪示依照第1E圖混質光學元件110的塑膠外周部112的示意圖。必須說明的是,混質光學元件110可以是玻璃光學有效部111(可為玻璃透鏡)與塑膠外周部112一體成型製成,例如埋入射出等,但不以此為限,且為清楚說明混質光學元件110的通光孔113及塑膠外周部112的結構細節,第1K圖至第1M圖將混質光學元件110的玻璃光學有效部111及塑膠外周部112拆分繪製,但並非表示混質光學元件110為二件式組裝。詳細來說,塑膠外周部112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1121沿環繞光軸X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凹槽結構1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100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凹槽結構1121的數量為四,並由成像鏡頭100的像側往物側延伸。再由第1M圖可知,各凹槽結構1121包含一外表面1123以及二側表面1122,其中側表面1122連接外表面1123與通光孔113。各凹槽結構1121由外表面1123與二側表面1122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內部空間114所構成,而外表面1123為凹槽結構1121中朝向光軸X的表面。
另外,由第1H圖及第1F圖可知,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100的物側與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1121,各凹槽結構1121的內部空間114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1114、部分的像側稜線1115與空氣間隙。
由第1I圖可知,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連接面1113較各凹槽結構1121的外表面1123靠近光軸X,而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連接面1113與各凹槽結構1121的外表面123之間沿垂直光軸X方向有重疊。
配合參照第1C圖,塑膠外周部112可更包含至少一承靠結構120以及至少一光學校準結構130。承靠結構120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承靠,光學校準結構130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校準。詳細來說,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承靠結構120的數量為四,分別用以與混質光學元件110物側的透鏡元件102、鏡筒101、混質光學元件110像側的遮光片103及透鏡元件102承靠;光學校準結構130的數量為一,用以與混質光學元件110像側的透鏡元件102校準。
再參照第1F圖、第1H圖以及第1I圖,塑膠外周部112沿平行光軸X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各凹槽結構1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100的物側或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1121,各凹槽結構1121的內部空間114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1114弧長為Ao,露出的物側稜線1114弧長總和為ΣAo,各凹槽結構1121的內部空間114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1115弧長為Ai,露出的像側稜線1115弧長總和為ΣAi,物側稜線1114被塑膠外周部112遮蔽的遮蔽率為Ro(即Ro =1 - ΣAo/(ψDo×π)),像側稜線1115被塑膠外周部112遮蔽的遮蔽率為Ri(即Ri =1 - ΣAi/(ψDo×π)),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連接面1113最大直徑為ψDo,塑膠外周部112的光學校準結構130最小直徑為ψDa,塑膠外周部112的承靠結構120最大直徑為ψDp,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線膨脹係數為CTEg,塑膠外周部112的線膨脹係數為CTEp,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一條件。
表一、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
D (mm) 1.08 ψDo (mm) 3.1
T (mm) 1.55 ψDa (mm) 4.9
D/T 0.70 ψDp (mm) 5.9
Ao (mm) 0.61 ΣAo/(ψDo×π) (%) 25.1
ΣAo (mm) 2.44 ΣAi/(ψDo×π) (%) 20.9
Ai (mm) 0.51 Ro (%) 74.9
ΣAi (mm) 2.04 Ri (%) 79.1
CTEg (10 -7/ oC) 73 CTEp/CTEg 8.9
CTEp (10 -7/ oC) 650      
另外,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連接面1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112的承靠結構120最大直徑ψDp之間的同軸度為Co,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連接面1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112的光學校準結構130最小直徑ψDa之間的同軸度為Co1,其滿足下列條件:0 mm < Co < 0.005 mm;以及0 mm < Co1 < 0.003 mm。
請再參照第1N圖至第1Q圖,其中第1N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00的混質光學元件110的立體圖,第1O圖繪示依照第1N圖混質光學元件110像側的平面示意圖,第1P圖繪示依照第1N圖混質光學元件110的側視圖,第1Q圖繪示依照第1N圖混質光學元件110物側的平面示意圖。必須說明的是,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僅混質光學元件110與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所揭示的混質光學元件110不同,其餘成像鏡頭100的元件結構及其技術特徵皆相同,且在此不另贅述。混質光學元件110包含玻璃光學有效部111以及塑膠外周部112,光軸X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111,塑膠外周部112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111並形成一通光孔113(標示於第1T圖)。
再配合參照第1R圖及第1S圖,其中第1R圖繪示依照第1O圖沿剖線1R-1R的剖視圖,第1S圖繪示依照第1O圖沿剖線1S-1S的剖視圖。玻璃光學有效部111包含一物側面1111、一像側面1112以及一連接面1113,物側面1111面朝向成像鏡頭100的物側,像側面1112面朝向成像鏡頭100的像側,且與物側面1111相對設置,連接面1113環繞光軸X且連接物側面1111與像側面1112。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物側面1111及像側面1112皆與塑膠外周部112實體接觸,即實體接觸位置無間隙,且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物側面1111及像側面1112皆與塑膠外周部112沿平行光軸X方向有重疊。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物側面1111與連接面1113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1114,物側稜線1114定義出物側面1111的一最大輪廓。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像側面1112與連接面1113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1115,像側稜線1115定義出像側面1112的一最大輪廓。
配合參照第1T圖,其繪示依照第1N圖混質光學元件110的塑膠外周部112的示意圖,其中第1T圖是為了進一步顯示及說明塑膠外周部112各結構的位置而未繪示玻璃光學有效部111,並非表示玻璃光學有效部111與塑膠外周部112為二件式組裝。詳細來說,塑膠外周部112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1121沿環繞光軸X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凹槽結構1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100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凹槽結構1121的數量為三,並由成像鏡頭100的像側往物側延伸。各凹槽結構1121包含一外表面1123以及二側表面1122,其中側表面1122連接外表面1123與通光孔113。各凹槽結構1121由外表面1123與二側表面1122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內部空間114(標示於第1O圖及第1Q圖)所構成,而外表面1123為凹槽結構1121中朝向光軸X的表面。
另外,由第1O圖及第1Q圖可知,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100的物側與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1121,各凹槽結構1121的內部空間114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1114、部分的像側稜線1115與空氣間隙。
由第1R圖可知,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連接面1113較各凹槽結構1121的外表面1123靠近光軸X,而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連接面1113與各凹槽結構1121的外表面123之間沿垂直光軸X方向有重疊。
配合參照第1R圖,塑膠外周部112可更包含至少一承靠結構120以及至少一光學校準結構130。承靠結構120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承靠,光學校準結構130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校準。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承靠結構120以及光學校準結構130的數量以及與相鄰光學元件的連接關係可與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在此不另贅述。
再參照第1O圖、第1Q圖以及第1R圖,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100的物側或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1121,各凹槽結構1121的內部空間114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1114弧長為Ao,露出的物側稜線1114弧長總和為ΣAo,各凹槽結構1121的內部空間114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1115弧長為Ai,露出的像側稜線1115弧長總和為ΣAi,物側稜線1114被塑膠外周部112遮蔽的遮蔽率為Ro(即Ro =1 - ΣAo/(ψDo×π)),像側稜線1115被塑膠外周部112遮蔽的遮蔽率為Ri(即Ri =1 - ΣAi/(ψDo×π)),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連接面1113最大直徑為ψDo,塑膠外周部112的光學校準結構130最小直徑為ψDa,塑膠外周部112的承靠結構120最大直徑為ψDp,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二條件。必須說明的是,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D、T、CTEg、CTEp以及CTEp/CTEg的定義及數值與表一所揭示相同,在此不再列出。
表二、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
Ao (mm) 0.61 ΣAo/(ψDo×π) (%) 18.8
ΣAo (mm) 1.83 ΣAi/(ψDo×π) (%) 15.7
Ai (mm) 0.51 Ro (%) 81.2
ΣAi (mm) 1.53 Ri (%) 84.3
ψDo (mm) 3.1 ψDp (mm) 5.9
ψDa (mm) 4.9      
另外,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連接面1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112的承靠結構120最大直徑ψDp之間的同軸度為Co,玻璃光學有效部111的連接面1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112的光學校準結構130最小直徑ψDa之間的同軸度為Co1,其滿足下列條件:0 mm < Co < 0.005 mm;以及0 mm < Co1 < 0.003 mm。
<第二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2A圖至第2D圖,其中第2A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200的立體示意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中成像鏡頭200之像側的示意圖,第2C圖為第2B圖沿剖線2C-2C的剖視圖,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中成像鏡頭200的***圖。由第2A圖至第2D圖可知,成像鏡頭200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並定義一光軸X通過光學元件。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光學元件包含一鏡筒201、五透鏡元件202、一混質光學元件210、五遮光片203以及一固定環204,其中透鏡元件202、混質光學元件210、遮光片203以及固定環204沿光軸X設置於鏡筒201中,而由成像鏡頭200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透鏡元件202、遮光片203、透鏡元件202、遮光片203、透鏡元件202、遮光片203、混質光學元件210、遮光片203、透鏡元件202、遮光片203、透鏡元件202以及固定環204,其中鏡筒201、各透鏡元件202、各遮光片203以及固定環204可依照需求配置不同結構及型態達到所需的光學效果,在此不另贅述。另外,成像鏡頭200中的光學元件另可為鏡筒、透鏡、遮光元件、濾光片、反射元件、鏡間距維持元件等,不以本揭示內容為限。
配合參照第2E圖至第2H圖,其中第2E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200的混質光學元件210的立體圖,第2F圖繪示依照第2E圖混質光學元件210像側的平面示意圖,第2G圖繪示依照第2E圖混質光學元件210的側視圖,第2H圖繪示依照第2E圖混質光學元件210物側的平面示意圖。混質光學元件210包含玻璃光學有效部211以及塑膠外周部212,光軸X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211,塑膠外周部212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211並形成一通光孔213(標示於第2L圖及第2M圖)。
再配合參照第2I圖及第2J圖,其中第2I圖繪示依照第2F圖沿剖線2I-2I的剖視圖,第2J圖繪示依照第2F圖沿剖線2J-2J的剖視圖。玻璃光學有效部211包含一物側面2111、一像側面2112以及一連接面2113,物側面2111面朝向成像鏡頭200的物側,像側面2112面朝向成像鏡頭200的像側,且與物側面2111相對設置,連接面2113環繞光軸X且連接物側面2111與像側面2112。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物側面2111及像側面2112皆與塑膠外周部212實體接觸,即實體接觸位置無間隙,且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物側面2111及像側面2112皆與塑膠外周部212沿平行光軸X方向有重疊。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物側面2111與連接面2113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2114,物側稜線2114定義出物側面2111的一最大輪廓。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像側面2112與連接面2113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2115,像側稜線2115定義出像側面2112的一最大輪廓。
再配合參照第2K圖至第2M圖,其中第2K圖繪示依照第2E圖混質光學元件210的部分剖視圖,第2L圖繪示依照第2E圖混質光學元件210的分解圖,第2M圖繪示依照第2E圖混質光學元件210的塑膠外周部212的示意圖。必須說明的是,混質光學元件210可以是玻璃光學有效部211(可為玻璃透鏡)與塑膠外周部212一體成型製成,例如埋入射出等,但不以此為限,且為清楚說明混質光學元件210的通光孔213及塑膠外周部212的結構細節,第2K圖至第2M圖將混質光學元件210的玻璃光學有效部211及塑膠外周部212拆分繪製,但並非表示混質光學元件210為二件式組裝。詳細來說,塑膠外周部212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2121沿環繞光軸X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凹槽結構2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200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凹槽結構2121的數量為四,並由成像鏡頭200的像側往物側延伸。再由第2M圖可知,各凹槽結構2121包含一外表面2123以及二側表面2122,其中側表面2122連接外表面2123與通光孔213。各凹槽結構2121由外表面2123與二側表面2122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內部空間214所構成,而外表面2123為凹槽結構2121中朝向光軸X的表面。
另外,由第2F圖及第2I圖可知,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200的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2121,各凹槽結構2121的內部空間214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2115與一底部面2125。詳細來說,凹槽結構2121更包含底部面2125,其與外表面2123連接,並垂直於光軸X。
由第2I圖可知,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連接面2113較各凹槽結構2121的外表面2123靠近光軸X,而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連接面2113與各凹槽結構2121的外表面223之間沿垂直光軸X方向有重疊。
配合參照第2C圖,塑膠外周部212可更包含至少一承靠結構220以及至少一光學校準結構230。承靠結構220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承靠,光學校準結構230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校準。詳細來說,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承靠結構220的數量為四,分別用以與混質光學元件210物側的透鏡元件202、鏡筒201、混質光學元件210像側的遮光片203及透鏡元件202承靠;光學校準結構230的數量為一,用以與混質光學元件210像側的透鏡元件202校準。
再參照第2F圖以及第2I圖,塑膠外周部212沿平行光軸X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各凹槽結構2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200的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2121,各凹槽結構2121的內部空間214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2115弧長為Ai,露出的像側稜線2115弧長總和為ΣAi,像側稜線2115被塑膠外周部212遮蔽的遮蔽率為Ri(即Ri =1 - ΣAi/(ψDo×π)),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連接面2113最大直徑為ψDo,塑膠外周部212的光學校準結構230最小直徑為ψDa,塑膠外周部212的承靠結構220最大直徑為ψDp,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線膨脹係數為CTEg,塑膠外周部212的線膨脹係數為CTEp,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三條件。
表三、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
D (mm) 0.68 ψDo (mm) 3.1
T (mm) 1.55 ψDa (mm) 4.9
D/T 0.44 ψDp (mm) 5.9
Ai (mm) 0.46 ΣAi/(ψDo×π) (%) 18.9
ΣAi (mm) 1.84 Ri (%) 81.1
CTEg (10 -7/ oC) 73 CTEp/CTEg 8.9
CTEp (10 -7/ oC) 650      
另外,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連接面2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212的承靠結構220最大直徑ψDp之間的同軸度為Co,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連接面2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212的光學校準結構230最小直徑ψDa之間的同軸度為Co1,其滿足下列條件:0 mm < Co < 0.005 mm;以及0 mm < Co1 < 0.003 mm。
請再參照第2N圖至第2Q圖,其中第2N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200的混質光學元件210的立體圖,第2O圖繪示依照第2N圖混質光學元件210像側的平面示意圖,第2P圖繪示依照第2N圖混質光學元件210的側視圖,第2Q圖繪示依照第2N圖混質光學元件210物側的平面示意圖。必須說明的是,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僅混質光學元件210與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所揭示的混質光學元件210不同,其餘成像鏡頭200的元件結構及其技術特徵皆相同,且在此不另贅述。混質光學元件210包含玻璃光學有效部211以及塑膠外周部212,光軸X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211,塑膠外周部212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211並形成一通光孔213(標示於第2T圖)。
再配合參照第2R圖及第2S圖,其中第2R圖繪示依照第2O圖沿剖線2R-2R的剖視圖,第2S圖繪示依照第2O圖沿剖線2S-2S的剖視圖。玻璃光學有效部211包含一物側面2111、一像側面2112以及一連接面2113,物側面2111面朝向成像鏡頭200的物側,像側面2112面朝向成像鏡頭200的像側,且與物側面2111相對設置,連接面2113環繞光軸X且連接物側面2111與像側面2112。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物側面2111及像側面2112皆與塑膠外周部212實體接觸,即實體接觸位置無間隙,且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物側面2111及像側面2112皆與塑膠外周部212沿平行光軸X方向有重疊。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物側面2111與連接面2113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2114,物側稜線2114定義出物側面2111的一最大輪廓。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像側面2112與連接面2113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2115,像側稜線2115定義出像側面2112的一最大輪廓。
配合參照第2T圖,其繪示依照第2N圖混質光學元件210的塑膠外周部212的示意圖,其中第2T圖是為了進一步顯示及說明塑膠外周部212各結構的位置而未繪示玻璃光學有效部211,並非表示玻璃光學有效部211與塑膠外周部212為二件式組裝。詳細來說,塑膠外周部212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2121沿環繞光軸X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凹槽結構2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200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凹槽結構2121的數量為四,並由成像鏡頭200的像側往物側延伸。各凹槽結構2121包含一外表面2123以及二側表面2122,其中側表面2122連接外表面2123與通光孔213。各凹槽結構2121由外表面2123與二側表面2122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內部空間214(標示於第2O圖及第2Q圖)所構成,而外表面2123為凹槽結構2121中朝向光軸X的表面。
另外,由第2R圖及第2T圖可知,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200的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2121,各凹槽結構2121的內部空間214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2115與一底部面2125。詳細來說,凹槽結構2121更包含底部面2125,其與外表面2123連接,並垂直於光軸X。
配合參照第2R圖,塑膠外周部212可更包含至少一承靠結構220以及至少一光學校準結構230。承靠結構220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承靠,光學校準結構230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校準。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承靠結構220以及光學校準結構230的數量以及與相鄰光學元件的連接關係可與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在此不另贅述。
由第2Q圖可知,混質光學元件210可具有至少三個注料痕240,而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注料痕240的數量為三,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再參照第2O圖以及第2R圖,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200的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2121,各凹槽結構2121的內部空間214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2115弧長為Ai,露出的像側稜線2115弧長總和為ΣAi,像側稜線2115被塑膠外周部212遮蔽的遮蔽率為Ri(即Ri =1 - ΣAi/(ψDo×π)),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連接面2113最大直徑為ψDo,塑膠外周部212的光學校準結構230最小直徑為ψDa,塑膠外周部212的承靠結構220最大直徑為ψDp,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四條件。必須說明的是,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D、T、CTEg、CTEp以及CTEp/CTEg的定義及數值與表三所揭示相同,在此不再列出。
表四、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
Ai (mm) 0.46 ψDo (mm) 3.1
ΣAi (mm) 1.84 ψDa (mm) 4.9
ΣAi/(ψDo×π) (%) 18.9 ψDp (mm) 5.9
Ri (%) 81.1      
另外,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連接面2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212的承靠結構220最大直徑ψDp之間的同軸度為Co,玻璃光學有效部211的連接面2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212的光學校準結構230最小直徑ψDa之間的同軸度為Co1,其滿足下列條件:0 mm < Co < 0.005 mm;以及0 mm < Co1 < 0.003 mm。
<第三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3A圖至第3H圖,其中第3A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300的立體示意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中成像鏡頭300之像側的示意圖,第3C圖為第3B圖沿剖線3C-3C的剖視圖,第3D圖繪示依照第3A圖中成像鏡頭300的***圖,第3E圖繪示依照第3D圖成像鏡頭300的混質光學元件310的***圖,第3F圖繪示依照第3D圖中成像鏡頭300的混質光學元件310之像側的示意圖,第3G圖為第3F圖沿剖線3G-3G的剖視圖,第3H圖繪示依照第3D圖中成像鏡頭300的混質光學元件310的部分剖視圖。由第3A圖至第3H圖可知,成像鏡頭300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並定義一光軸X通過光學元件。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光學元件包含一鏡筒301、五透鏡元件302、一混質光學元件310、五遮光片303以及一固定環304,其中透鏡元件302、混質光學元件310、遮光片303以及固定環304沿光軸X設置於鏡筒301中,且其中的二遮光片303、二透鏡元件302以及固定環304更設置於混質光學元件310。詳細來說,第3D圖中,由成像鏡頭300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透鏡元件302、遮光片303、透鏡元件302、遮光片303、透鏡元件302、遮光片303、混質光學元件310,而第3E圖、第3G圖以及第3H圖中,混質光學元件310包含玻璃光學有效部311以及塑膠外周部312,而遮光片303、透鏡元件302、遮光片303、透鏡元件302以及固定環304由成像鏡頭300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於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像側並設置於塑膠外周部312中。必須說明的是,混質光學元件310可以是玻璃光學有效部311(可為玻璃透鏡)與塑膠外周部312一體成型製成,例如埋入射出等,但不以此為限,且為清楚說明混質光學元件310的塑膠外周部312可依需求容納其他光學元件,第3E圖將混質光學元件310的玻璃光學有效部311及塑膠外周部312拆分繪製,但並非表示混質光學元件310為二件式組裝。第三實施方式中,鏡筒301、各透鏡元件302、各遮光片303以及固定環304可依照需求配置不同結構及型態達到所需的光學效果,在此不另贅述。另外,成像鏡頭300中的光學元件另可為鏡筒、透鏡、遮光元件、濾光片、反射元件、鏡間距維持元件等,不以本揭示內容為限。
配合參照第3I圖至第3L圖,其中第3I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300的混質光學元件310的立體圖,第3J圖繪示依照第3I圖混質光學元件310像側的平面示意圖,第3K圖繪示依照第3I圖混質光學元件310的側視圖,第3L圖繪示依照第3I圖混質光學元件310物側的平面示意圖。光軸X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311,塑膠外周部312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311並形成一通光孔313(標示於第3P圖及第3Q圖)。
再配合參照第3M圖及第3N圖,其中第3M圖繪示依照第3J圖沿剖線3M-3M的剖視圖,第3N圖繪示依照第3J圖沿剖線3N-3N的剖視圖。玻璃光學有效部311包含一物側面3111、一像側面3112以及一連接面3113,物側面3111面朝向成像鏡頭300的物側,像側面3112面朝向成像鏡頭300的像側,且與物側面3111相對設置,連接面3113環繞光軸X且連接物側面3111與像側面3112。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物側面3111及像側面3112皆與塑膠外周部312實體接觸,即實體接觸位置無間隙,且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物側面3111及像側面3112皆與塑膠外周部312沿平行光軸X方向有重疊。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物側面3111與連接面3113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3114,物側稜線3114定義出物側面3111的一最大輪廓。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像側面3112與連接面3113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3115,像側稜線3115定義出像側面3112的一最大輪廓。
再配合參照第3O圖至第3Q圖,其中第3O圖繪示依照第3I圖混質光學元件310的部分剖視圖,第3P圖繪示依照第3I圖混質光學元件310的分解圖,第3Q圖繪示依照第3I圖混質光學元件310的塑膠外周部312的示意圖。塑膠外周部312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3121沿環繞光軸X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凹槽結構3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300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凹槽結構3121的數量為四,並由成像鏡頭300的物側往像側或像側往物側延伸。再由第3Q圖可知,各凹槽結構3121包含一外表面3123以及二側表面3122,其中側表面3122連接外表面3123與通光孔313。各凹槽結構3121由外表面3123與二側表面3122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內部空間314所構成,而外表面3123為凹槽結構3121中朝向光軸X的表面。
另外,由第3J圖、第3M圖及第3Q圖可知,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300的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3121,各凹槽結構3121的內部空間314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3115與一底部面3125。由第3L圖可知,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300的物側觀察各凹槽結構3121,各凹槽結構3121的內部空間314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3114與底部面(未另標示)。詳細來說,凹槽結構3121更包含底部面3125,其與外表面3123連接,並垂直於光軸X。
由第3M圖可知,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連接面3113較各凹槽結構3121的外表面3123靠近光軸X,而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連接面3113與各凹槽結構3121的外表面323之間沿垂直光軸X方向有重疊。
配合參照第3C圖,塑膠外周部312可更包含至少一承靠結構320以及至少一光學校準結構330。承靠結構320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承靠,光學校準結構330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校準。詳細來說,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承靠結構320的數量為十,分別用以與混質光學元件310物側的透鏡元件302、鏡筒301、混質光學元件310中玻璃光學有效部311像側的遮光片303及透鏡元件302承靠;光學校準結構330的數量為一,用以與混質光學元件310中玻璃光學有效部311像側的透鏡元件302校準。
再參照第3J圖、第3L圖以及第3M圖,塑膠外周部312沿平行光軸X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各凹槽結構3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300的物側或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3121,各凹槽結構3121的內部空間314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3114弧長為Ao,露出的物側稜線3114弧長總和為ΣAo,各凹槽結構3121的內部空間314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3115弧長為Ai,露出的像側稜線3115弧長總和為ΣAi,物側稜線3114被塑膠外周部312遮蔽的遮蔽率為Ro(即Ro =1 - ΣAo/(ψDo×π)),像側稜線3115被塑膠外周部312遮蔽的遮蔽率為Ri(即Ri =1 - ΣAi/(ψDo×π)),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連接面3113最大直徑為ψDo,塑膠外周部312的光學校準結構330最小直徑為ψDa,塑膠外周部312的承靠結構320最大直徑為ψDp,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線膨脹係數為CTEg,塑膠外周部312的線膨脹係數為CTEp,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五條件。
表五、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
D (mm) 0.68 ψDo (mm) 3.1
T (mm) 3.41 ψDa (mm) 4.9
D/T 0.20 ψDp (mm) 6.2
Ao (mm) 0.48 ΣAo/(ψDo×π) (%) 19.7
ΣAo (mm) 1.92 ΣAi/(ψDo×π) (%) 18.9
Ai (mm) 0.46 Ro (%) 80.3
ΣAi (mm) 1.84 Ri (%) 81.1
CTEg (10 -7/ oC) 73 CTEp/CTEg 8.9
CTEp (10 -7/ oC) 650      
另外,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連接面3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312的承靠結構320最大直徑ψDp之間的同軸度為Co,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連接面3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312的光學校準結構330最小直徑ψDa之間的同軸度為Co1,其滿足下列條件:0 mm < Co < 0.005 mm;以及0 mm < Co1 < 0.003 mm。
請再參照第3R圖至第3U圖,其中第3R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300的混質光學元件310的立體圖,第3S圖繪示依照第3R圖混質光學元件310像側的平面示意圖,第3T圖繪示依照第3R圖混質光學元件310的側視圖,第3U圖繪示依照第3R圖混質光學元件310物側的平面示意圖。必須說明的是,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僅混質光學元件310與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所揭示的混質光學元件310不同,其餘成像鏡頭300的元件結構及其技術特徵皆相同,且在此不另贅述。混質光學元件310包含玻璃光學有效部311以及塑膠外周部312,光軸X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311,塑膠外周部312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311並形成一通光孔313(標示於第3Y圖及第3Z圖)。
再配合參照第3V圖及第3W圖,其中第3V圖繪示依照第3S圖沿剖線3V-3V的剖視圖,第3W圖繪示依照第3S圖沿剖線3W-3W的剖視圖。玻璃光學有效部311包含一物側面3111、一像側面3112以及一連接面3113,物側面3111面朝向成像鏡頭300的物側,像側面3112面朝向成像鏡頭300的像側,且與物側面3111相對設置,連接面3113環繞光軸X且連接物側面3111與像側面3112。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物側面3111及像側面3112皆與塑膠外周部312實體接觸,即實體接觸位置無間隙,且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物側面3111及像側面3112皆與塑膠外周部312沿平行光軸X方向有重疊。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物側面3111與連接面3113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3114,物側稜線3114定義出物側面3111的一最大輪廓。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像側面3112與連接面3113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3115,像側稜線3115定義出像側面3112的一最大輪廓。
再配合參照第3X圖至第3Z圖,其中第3X圖繪示依照第3R圖混質光學元件310的部分剖視圖,第3Y圖繪示依照第3R圖混質光學元件310的分解圖,第3Z圖繪示依照第3R圖混質光學元件310的塑膠外周部312的示意圖。必須說明的是,混質光學元件310可以是玻璃光學有效部311(可為玻璃透鏡)與塑膠外周部312一體成型製成,例如埋入射出等,但不以此為限,且為清楚說明混質光學元件310的通光孔313及塑膠外周部312的結構細節,第3X圖至第3Z圖將混質光學元件310的玻璃光學有效部311及塑膠外周部312拆分繪製,但並非表示混質光學元件310為二件式組裝。詳細來說,塑膠外周部312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3121沿環繞光軸X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凹槽結構3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300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凹槽結構3121的數量為三,並由成像鏡頭300的像側往物側延伸。再由第3Z圖可知,各凹槽結構3121包含一外表面3123以及二側表面3122,其中側表面3122連接外表面3123與通光孔313。各凹槽結構3121由外表面3123與二側表面3122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內部空間314所構成,而外表面3123為凹槽結構3121中朝向光軸X的表面。
另外,由第3V圖及第3S圖可知,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300的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3121,各凹槽結構3121的內部空間314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3115與一底部面3125。詳細來說,凹槽結構3121更包含底部面3125,其與外表面3123連接,並垂直於光軸X。
由第3V圖可知,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連接面3113較各凹槽結構3121的外表面3123靠近光軸X,而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連接面3113與各凹槽結構3121的外表面323之間沿垂直光軸X方向有重疊。
配合參照第3V圖,塑膠外周部312可更包含至少一承靠結構320以及至少一光學校準結構330。承靠結構320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承靠,光學校準結構330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校準。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承靠結構320以及光學校準結構330的數量以及與相鄰光學元件的連接關係可與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在此不另贅述。
再參照第3S圖、第3U圖、第3V圖以及第3W圖,塑膠外周部312沿平行光軸X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各凹槽結構3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300的物側或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3121,各凹槽結構3121的內部空間314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3114弧長為Ao,露出的物側稜線3114弧長總和為ΣAo,各凹槽結構3121的內部空間314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3115弧長為Ai,露出的像側稜線3115弧長總和為ΣAi,物側稜線3114被塑膠外周部312遮蔽的遮蔽率為Ro(即Ro =1 - ΣAo/(ψDo×π)),像側稜線3115被塑膠外周部312遮蔽的遮蔽率為Ri(即Ri =1 - ΣAi/(ψDo×π)),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連接面3113最大直徑為ψDo,塑膠外周部312的光學校準結構330最小直徑為ψDa,塑膠外周部312的承靠結構320最大直徑為ψDp,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六條件。必須說明的是,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CTEg、CTEp以及CTEp/CTEg的定義及數值與表五所揭示相同,在此不再列出。
表六、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
D (mm) 1.08 ψDo (mm) 3.1
T (mm) 3.41 ψDa (mm) 4.9
D/T 0.32 ψDp (mm) 6.2
Ao (mm) 1.48 ΣAo/(ψDo×π) (%) 45.6
ΣAo (mm) 4.44 ΣAi/(ψDo×π) (%) 81.0
Ai (mm) 2.63 Ro (%) 54.4
ΣAi (mm) 7.89 Ri (%) 19.0
另外,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連接面3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312的承靠結構320最大直徑ψDp之間的同軸度為Co,玻璃光學有效部311的連接面3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312的光學校準結構330最小直徑ψDa之間的同軸度為Co1,其滿足下列條件:0 mm < Co < 0.005 mm;以及0 mm < Co1 < 0.003 mm。
<第四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4A圖至第4D圖,其中第4A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410的立體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混質光學元件410像側的平面示意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混質光學元件410的側視圖,第4D圖繪示依照第4A圖混質光學元件410物側的平面示意圖。由第4A圖至第4D圖可知,第四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410包含一玻璃光學有效部411以及一塑膠外周部412,光軸X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411,塑膠外周部412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411並形成一通光孔413(標示於第4H圖)。必須說明的是,第四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由混質光學元件410搭配可與前述任一實施方式之任一實施例其他光學元件所構成,在此對於成像鏡頭的其他光學元件不另贅述。
配合參照第4E圖及第4F圖,其中第4E圖繪示依照第4B圖沿剖線4E-4E的剖視圖,第4F圖繪示依照第4B圖沿剖線4F-4F的剖視圖。玻璃光學有效部411包含一物側面4111、一像側面4112以及一連接面4113。物側面4111面朝向成像鏡頭的物側,像側面4112面朝向成像鏡頭的像側,且與物側面4111相對設置,連接面4113環繞光軸X且連接物側面4111與像側面4112。玻璃光學有效部411的物側面4111及像側面4112皆與塑膠外周部412實體接觸,即實體接觸位置無間隙,且玻璃光學有效部411的物側面4111及像側面4112皆與塑膠外周部412沿平行光軸X方向有重疊。玻璃光學有效部411的物側面4111與連接面4113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4114,物側稜線4114定義出物側面4111的一最大輪廓。玻璃光學有效部411的像側面4112與連接面4113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4115,像側稜線4115定義出像側面4112的一最大輪廓。
再配合參照第4G圖以及第4H圖,其中第4G圖繪示依照第4A圖混質光學元件410的部分剖視圖,第4H圖繪示依照第4A圖混質光學元件410的分解圖。必須說明的是,混質光學元件410可以是玻璃光學有效部411(可為玻璃透鏡)與塑膠外周部412一體成型製成,例如埋入射出等,但不以此為限,且為清楚說明混質光學元件410的通光孔413及塑膠外周部412的結構細節,第4G圖以及第4H圖將混質光學元件410的玻璃光學有效部411及塑膠外周部412拆分繪製,但並非表示混質光學元件410為二件式組裝。塑膠外周部412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4121沿環繞光軸X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凹槽結構4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第四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凹槽結構4121的數量為三,並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往像側延伸。再由第4E圖及第4G圖可知,各凹槽結構4121包含一外表面4123、一內表面4124以及二側表面4122。內表面4124與外表面4123相對設置且較外表面4123靠近光軸X,側表面4122連接外表面4123與內表面4124。各凹槽結構4121由外表面4123、內表面4124與二側表面4122互相連接且包圍一內部空間414所構成,而外表面4123為凹槽結構4121中朝向光軸X的表面,內表面4124則為凹槽結構4121中朝向遠離光軸X方向的表面。玻璃光學有效部411的連接面4113較各凹槽結構4121的內表面4124靠近光軸X,且玻璃光學有效部411的連接面4113與各凹槽結構4121的內表面4124之間沿垂直光軸X方向有重疊。
由第4B圖、第4D圖以及第4G圖可知,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觀察混質光學元件410,玻璃光學有效部411的物側稜線4114與像側稜線4115皆被塑膠外周部412遮蔽;也就是說,自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沿平行光軸X方向觀察混質光學元件410,皆無法觀察到玻璃光學有效部411的物側稜線4114與像側稜線4115。
由第4E圖以及第4G圖可知,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或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4121的內部空間414,內部空間414露出一底部面4125。具體而言,第四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觀察各凹槽結構4121的內部空間414,內部空間414露出底部面4125。詳細來說,凹槽結構4121更包含底部面4125,其與外表面4123及內表面4124連接,並垂直於光軸X。
配合參照第4E圖,塑膠外周部412可更包含至少一承靠結構420,其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承靠。詳細來說,第四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承靠結構420的數量為三,其與相鄰的光學元件之承靠關係,可依需求與前述第一實施方式至第三實施方式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贅述。
再參照第4B圖以及第4E圖,塑膠外周部412沿平行光軸X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各凹槽結構4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玻璃光學有效部411的連接面4113最大直徑為ψDo,塑膠外周部412的承靠結構420最大直徑ψDp,玻璃光學有效部411的線膨脹係數為CTEg,塑膠外周部412的線膨脹係數為CTEp,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七條件。
表七、第四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
D (mm) 0.53 ψDo (mm) 5.6
T (mm) 1.90 ψDp (mm) 7.2
D/T 0.28 CTEp (10 -7/ oC) 650
CTEg (10 -7/ oC) 81 CTEp/CTEg 8.0
另外,第四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玻璃光學有效部411的連接面4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412的承靠結構420最大直徑ψDp之間的同軸度為Co,其滿足下列條件:0 mm < Co < 0.005 mm。
<第五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5A圖至第5D圖,其中第5A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510的立體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混質光學元件510像側的平面示意圖,第5C圖繪示依照第5A圖混質光學元件510的側視圖,第5D圖繪示依照第5A圖混質光學元件510物側的平面示意圖。由第5A圖至第5D圖可知,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510包含一玻璃光學有效部511以及一塑膠外周部512,光軸X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511,塑膠外周部512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511並形成一通光孔513(標示於第5H圖)。必須說明的是,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由混質光學元件510搭配可與前述任一實施方式之任一實施例其他光學元件所構成,在此對於成像鏡頭的其他光學元件不另贅述。
配合參照第5E圖及第5F圖,其中第5E圖繪示依照第5B圖沿剖線5E-5E的剖視圖,第5F圖繪示依照第5B圖沿剖線5F-5F的剖視圖。玻璃光學有效部511包含一物側面5111、一像側面5112以及一連接面5113。物側面5111面朝向成像鏡頭的物側,像側面5112面朝向成像鏡頭的像側,且與物側面5111相對設置,連接面5113環繞光軸X且連接物側面5111與像側面5112。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物側面5111及像側面5112皆與塑膠外周部512實體接觸,即實體接觸位置無間隙,且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物側面5111及像側面5112皆與塑膠外周部512沿平行光軸X方向有重疊。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物側面5111與連接面5113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5114,物側稜線5114定義出物側面5111的一最大輪廓。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像側面5112與連接面5113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5115,像側稜線5115定義出像側面5112的一最大輪廓。
再配合參照第5G圖以及第5H圖,其中第5G圖繪示依照第5A圖混質光學元件510的部分剖視圖,第5H圖繪示依照第5A圖混質光學元件510的分解圖。必須說明的是,混質光學元件510可以是玻璃光學有效部511(可為玻璃透鏡)與塑膠外周部512一體成型製成,例如埋入射出等,但不以此為限,且為清楚說明混質光學元件510的通光孔513及塑膠外周部512的結構細節,第5G圖以及第5H圖將混質光學元件510的玻璃光學有效部511及塑膠外周部512拆分繪製,但並非表示混質光學元件510為二件式組裝。塑膠外周部512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5121沿環繞光軸X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凹槽結構5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凹槽結構5121的數量為三,並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往像側延伸。再配合第5A圖及第5E圖可知,各凹槽結構5121包含一內表面5124以及二側表面5122,側表面5122連接內表面5124與通光孔513,內表面5124則凹槽結構5121中朝向遠離光軸X方向的表面。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連接面5113較各凹槽結構5121的內表面5124靠近光軸X,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連接面5113與各凹槽結構5121的內表面5124之間沿垂直光軸方向有重疊。
由第5B圖、第5D圖以及第5G圖可知,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其中一側觀察混質光學元件,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物側稜線5114與像側稜線5115皆被塑膠外周部512遮蔽;也就是說,自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沿平行光軸X方向觀察混質光學元件510,皆無法觀察到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物側稜線5114與像側稜線5115。
由第5E圖可知,各凹槽結構5121由內表面5124與側表面5122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外部空間515所構成。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或像側觀察各凹槽結構5121的外部空間515,外部空間515露出一底部面5125。詳細來說,外部空間515為內表面5124與側表面5122圍繞且定義之一開放空間,為使外部空間515的表示更加明確,第5E圖上繪示一假想線5151,其沿塑膠外周部512垂直光軸X方向的外側及側表面5122最物側的位置延伸而框出一空間即為外部空間515。具體而言,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觀察各凹槽結構5121的外部空間515,外部空間515露出底部面5125。換句話說,凹槽結構5121更包含底部面5125,其與內表面5124連接,並垂直於光軸X。
配合參照第5E圖,塑膠外周部512可更包含至少一承靠結構520,其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承靠。詳細來說,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承靠結構520的數量為三,其與相鄰的光學元件之承靠關係,可依需求與前述第一實施方式至第三實施方式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贅述。
再參照第5B圖以及第5E圖,塑膠外周部512沿平行光軸X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各凹槽結構5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連接面5113最大直徑為ψDo,塑膠外周部512的承靠結構520最大直徑ψDp,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線膨脹係數為CTEg,塑膠外周部512的線膨脹係數為CTEp,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八條件。
表八、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
D (mm) 0.62 ψDo (mm) 5.6
T (mm) 1.44 ψDp (mm) 5.8
D/T 0.43 CTEp (10 -7/ oC) 650
CTEg (10 -7/ oC) 81 CTEp/CTEg 8.0
另外,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連接面5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512的承靠結構520最大直徑ψDp之間的同軸度為Co,其滿足下列條件:0 mm < Co < 0.005 mm。
請參照第5I圖至第5L圖,其中第5I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510的立體圖,第5J圖繪示依照第5I圖混質光學元件510像側的平面示意圖,第5K圖繪示依照第5I圖混質光學元件510的側視圖,第5L圖繪示依照第5I圖混質光學元件510物側的平面示意圖。由第5I圖至第5L圖可知,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510包含一玻璃光學有效部511以及一塑膠外周部512,光軸X通過玻璃光學有效部511,塑膠外周部512環繞且實體接觸玻璃光學有效部511並形成一通光孔(未另標示)。必須說明的是,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由混質光學元件510搭配可與前述任一實施方式之任一實施例其他光學元件所構成,在此對於成像鏡頭的其他光學元件不另贅述。
配合參照第5M圖及第5N圖,其中第5M圖繪示依照第5J圖沿剖線5M-5M的剖視圖,第5N圖繪示依照第5J圖沿剖線5N-5N的剖視圖。玻璃光學有效部511包含一物側面5111、一像側面5112以及一連接面5113。物側面5111面朝向成像鏡頭的物側,像側面5112面朝向成像鏡頭的像側,且與物側面5111相對設置,連接面5113環繞光軸X且連接物側面5111與像側面5112。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物側面5111及像側面5112皆與塑膠外周部512實體接觸,即實體接觸位置無間隙,且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物側面5111及像側面5112皆與塑膠外周部512沿平行光軸X方向有重疊。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物側面5111與連接面5113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5114,物側稜線5114定義出物側面5111的一最大輪廓。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像側面5112與連接面5113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5115,像側稜線5115定義出像側面5112的一最大輪廓。
塑膠外周部512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5121沿環繞光軸X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凹槽結構5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及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凹槽結構5121的數量為三,並由成像鏡頭的物側往像側延伸。各凹槽結構5121包含一內表面5124以及二側表面5122,側表面5122連接內表面5124與通光孔,內表面5124則為凹槽結構5121中朝向遠離光軸X方向的表面。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連接面5113較各凹槽結構5121的內表面5124靠近光軸X,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連接面5113與各凹槽結構5121的內表面5124之間沿垂直光軸方向有重疊。
由第5J圖、第5L圖及第5M圖可知,沿平行光軸X方向由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其中一側觀察混質光學元件,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物側稜線5114與像側稜線5115皆被塑膠外周部512遮蔽;也就是說,自成像鏡頭的物側與像側沿平行光軸X方向觀察混質光學元件510,皆無法觀察到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物側稜線5114與像側稜線5115。
由第5I圖及第5M圖可知,各凹槽結構5121由內表面5124與側表面5122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外部空間515所構成。詳細來說,外部空間515為內表面5124與側表面5122圍繞且定義之一開放空間,為使外部空間515的表示更加明確,第5M圖上繪示一假想線5151,其沿塑膠外周部512垂直光軸X方向的外側及側表面5122最物側的位置延伸而框出一空間即為外部空間515。
配合參照第5M圖,塑膠外周部512可更包含至少一承靠結構520,其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承靠。詳細來說,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承靠結構520的數量為三,其與相鄰的光學元件之承靠關係,可依需求與前述第一實施方式至第三實施方式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贅述。
再參照第5J圖以及第5M圖,塑膠外周部512沿平行光軸X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各凹槽結構5121沿平行光軸X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連接面5113最大直徑為ψDo,塑膠外周部512的承靠結構520最大直徑ψDp,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線膨脹係數為CTEg,塑膠外周部512的線膨脹係數為CTEp,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九條件。
表九、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
D (mm) 1.44 ψDo (mm) 5.6
T (mm) 1.44 ψDp (mm) 5.8
D/T 1 CTEp (10 -7/ oC) 650
CTEg (10 -7/ oC) 81 CTEp/CTEg 8.0
另外,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玻璃光學有效部511的連接面5113最大直徑ψDo與塑膠外周部512的承靠結構520最大直徑ψDp之間的同軸度為Co,其滿足下列條件:0 mm < Co < 0.005 mm。
<第六實施方式>
第6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10之示意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10的方塊圖。由第6A圖與第6B圖可知,電子裝置10係一智慧型手機,且包含一相機模組11、一電子感光元件12及一使用者介面13,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2設置於相機模組11的成像面,相機模組11包含一成像鏡頭(圖未繪示)。第六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11設置於使用者介面13側邊的區域,其中使用者介面13可為觸控螢幕或顯示螢幕,並不以此為限。相機模組11可為前述第一實施方式至第五實施方式中的任一實施例,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10的使用者介面13進入拍攝模式。此時相機模組11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12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14。
因應電子裝置10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10可更包含一光學防手震組件15,係可為OIS防抖回饋裝置,進一步地,電子裝置1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未另標號)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16。第六實施方式中,輔助光學元件為閃光燈模組17與對焦輔助模組18,閃光燈模組17可用以補償色溫,對焦輔助模組18可為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16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10中相機模組11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5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1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此外,電子裝置10可更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方式中自拍場景之示意圖,第6D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方式中拍攝的影像之示意圖。由第6A圖至第6D圖可知,相機模組11與使用者介面13皆朝向使用者,在進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 streaming)時,可同時觀看拍攝影像與進行介面的操作,並於拍攝後可得到如第6D圖之拍攝的影像。藉此,搭配本揭示內容之相機模組11可提供較佳的拍攝體驗。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電子裝置 11:相機模組 12:電子感光元件 13:使用者介面 14: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15:光學防手震組件 16:感測元件 17:閃光燈模組 18:對焦輔助模組 100,200,300:成像鏡頭 101,201,301:鏡筒 102,202,302:透鏡元件 103,203,303:遮光片 104,204,304:固定環 110,210,310,410,510:混質光學元件 111,211,311,411,511:玻璃光學有效部 1111,2111,3111,4111,5111:物側面 1112,2112,3112,4112,5112:像側面 1113,2113,3113,4113,5113:連接面 1114,2114,3114,4114,5114:物側稜線 1115,2115,3115,4115,5115:像側稜線 112,212,312,412,512:塑膠外周部 1121,2121,3121,412,5121:凹槽結構 1122,2122,3122,4122,5122:側表面 1123,2123,3123,4123:外表面 4124,5124:內表面 2125,3125,4125,5125:底部面 113,213,313,413,513:通光孔 114,214,314,414:內部空間 515:外部空間 5151:假想線 120,220,320,420,520:承靠結構 130,230,330:光學校準結構 240:注料痕 X:光軸 T:塑膠外周部沿平行光軸方向的最大厚度 D:各凹槽結構沿平行光軸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 Ao: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物側稜線弧長 Ai:各凹槽結構的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像側稜線弧長 ψDo:玻璃光學有效部的連接面最大直徑 ψDa:塑膠外周部的光學校準結構最小直徑 ψDp:塑膠外周部的承靠結構最大直徑
第1A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立體示意圖; 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中成像鏡頭之像側的示意圖; 第1C圖為第1B圖沿剖線1C-1C的剖視圖; 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中成像鏡頭的***圖; 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的立體圖; 第1F圖繪示依照第1E圖混質光學元件像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1G圖繪示依照第1E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側視圖; 第1H圖繪示依照第1E圖混質光學元件物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1I圖繪示依照第1F圖沿剖線1I-1I的剖視圖; 第1J圖繪示依照第1F圖沿剖線1J-1J的剖視圖; 第1K圖繪示依照第1E圖混質光學元件的部分剖視圖; 第1L圖繪示依照第1E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分解圖; 第1M圖繪示依照第1E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塑膠外周部的示意圖; 第1N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的立體圖; 第1O圖繪示依照第1N圖混質光學元件像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1P圖繪示依照第1N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側視圖; 第1Q圖繪示依照第1N圖混質光學元件物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1R圖繪示依照第1O圖沿剖線1R-1R的剖視圖; 第1S圖繪示依照第1O圖沿剖線1S-1S的剖視圖; 第1T圖繪示依照第1N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塑膠外周部的示意圖; 第2A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立體示意圖; 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中成像鏡頭之像側的示意圖; 第2C圖為第2B圖沿剖線2C-2C的剖視圖; 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中成像鏡頭的***圖; 第2E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的立體圖; 第2F圖繪示依照第2E圖混質光學元件像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2G圖繪示依照第2E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側視圖; 第2H圖繪示依照第2E圖混質光學元件物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2I圖繪示依照第2F圖沿剖線2I-2I的剖視圖; 第2J圖繪示依照第2F圖沿剖線2J-2J的剖視圖; 第2K圖繪示依照第2E圖混質光學元件的部分剖視圖; 第2L圖繪示依照第2E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分解圖; 第2M圖繪示依照第2E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塑膠外周部的示意圖; 第2N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的立體圖; 第2O圖繪示依照第2N圖混質光學元件像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2P圖繪示依照第2N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側視圖; 第2Q圖繪示依照第2N圖混質光學元件物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2R圖繪示依照第2O圖沿剖線2R-2R的剖視圖; 第2S圖繪示依照第2O圖沿剖線2S-2S的剖視圖; 第2T圖繪示依照第2N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塑膠外周部的示意圖; 第3A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立體示意圖; 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中成像鏡頭之像側的示意圖; 第3C圖為第3B圖沿剖線3C-3C的剖視圖; 第3D圖繪示依照第3A圖中成像鏡頭的***圖; 第3E圖繪示依照第3D圖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的***圖; 第3F圖繪示依照第3D圖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之像側的示意圖; 第3G圖為第3F圖沿剖線3G-3G的剖視圖; 第3H圖繪示依照第3D圖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的部分剖視圖; 第3I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的立體圖; 第3J圖繪示依照第3I圖混質光學元件像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3K圖繪示依照第3I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側視圖; 第3L圖繪示依照第3I圖混質光學元件物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3M圖繪示依照第3J圖沿剖線3M-3M的剖視圖; 第3N圖繪示依照第3J圖沿剖線3N-3N的剖視圖; 第3O圖繪示依照第3I圖混質光學元件的部分剖視圖; 第3P圖繪示依照第3I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分解圖; 第3Q圖繪示依照第3I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塑膠外周部的示意圖; 第3R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的立體圖; 第3S圖繪示依照第3R圖混質光學元件像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3T圖繪示依照第3R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側視圖; 第3U圖繪示依照第3R圖混質光學元件物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3V圖繪示依照第3S圖沿剖線3V-3V的剖視圖; 第3W圖繪示依照第3S圖沿剖線3W-3W的剖視圖; 第3X圖繪示依照第3R圖混質光學元件的部分剖視圖; 第3Y圖繪示依照第3R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分解圖; 第3Z圖繪示依照第3R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塑膠外周部的示意圖; 第4A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的立體圖; 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混質光學元件像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側視圖; 第4D圖繪示依照第4A圖混質光學元件物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4E圖繪示依照第4B圖沿剖線4E-4E的剖視圖; 第4F圖繪示依照第4B圖沿剖線4F-4F的剖視圖; 第4G圖繪示依照第4A圖混質光學元件的部分剖視圖; 第4H圖繪示依照第4A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分解圖; 第5A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的立體圖; 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混質光學元件像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5C圖繪示依照第5A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側視圖; 第5D圖繪示依照第5A圖混質光學元件物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5E圖繪示依照第5B圖沿剖線5E-5E的剖視圖; 第5F圖繪示依照第5B圖沿剖線5F-5F的剖視圖; 第5G圖繪示依照第5A圖混質光學元件的部分剖視圖; 第5H圖繪示依照第5A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分解圖; 第5I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方式之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混質光學元件的立體圖; 第5J圖繪示依照第5I圖混質光學元件像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5K圖繪示依照第5I圖混質光學元件的側視圖; 第5L圖繪示依照第5I圖混質光學元件物側的平面示意圖; 第5M圖繪示依照第5J圖沿剖線5M-5M的剖視圖; 第5N圖繪示依照第5J圖沿剖線5N-5N的剖視圖; 第6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之示意圖; 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的方塊圖; 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方式中自拍場景之示意圖;以及 第6D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方式中拍攝的影像之示意圖。
110:混質光學元件
111:玻璃光學有效部
112:塑膠外周部
1121:凹槽結構

Claims (36)

  1.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並定義一光軸通過該些光學元件,該些光學元件包含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該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包含: 一玻璃光學有效部,該光軸通過該玻璃光學有效部,且該玻璃光學有效部包含: 一物側面,面朝向該成像鏡頭的一物側; 一像側面,面朝向該成像鏡頭的一像側,且與該物側面相對設置;以及 一連接面,環繞該光軸且連接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以及 一塑膠外周部,環繞且實體接觸該玻璃光學有效部並形成一通光孔,該塑膠外周部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沿環繞該光軸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該至少三個凹槽結構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由該成像鏡頭的該物側及該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各該凹槽結構包含: 一外表面; 一內表面,與該外表面相對設置且較該外表面靠近該光軸;以及 二側表面,連接該外表面與該內表面; 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連接面較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內表面靠近該光軸; 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連接面與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內表面之間沿垂直該光軸方向有重疊; 其中,該塑膠外周部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至少一該凹槽結構沿平行該光軸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0.1 < D/T < 0.8。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各該凹槽結構由該外表面、該內表面與該二側表面互相連接且包圍一內部空間所構成。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物側面與該連接面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該物側稜線定義出該物側面的一最大輪廓。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像側面與該連接面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該像側稜線定義出該像側面的一最大輪廓。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由該成像鏡頭的該物側與該像側觀察該混質光學元件,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物側稜線與該像側稜線皆被該塑膠外周部遮蔽。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由該成像鏡頭的該物側或該像側觀察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內部空間,該內部空間露出一底部面。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皆與該塑膠外周部實體接觸。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皆與該塑膠外周部沿平行該光軸方向有重疊。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線膨脹係數為CTEg,該塑膠外周部的線膨脹係數為CTEp,其滿足下列條件: 1 < CTEp/CTEg < 50。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線膨脹係數為CTEg,該塑膠外周部的線膨脹係數為CTEp,其滿足下列條件: 5 < CTEp/CTEg < 25。
  11.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並定義一光軸通過該些光學元件,該些光學元件包含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該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包含: 一玻璃光學有效部,該光軸通過該玻璃光學有效部,且該玻璃光學有效部包含: 一物側面,面朝向該成像鏡頭的一物側; 一像側面,面朝向該成像鏡頭的一像側,且與該物側面相對設置;以及 一連接面,環繞該光軸且連接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以及 一塑膠外周部,環繞且實體接觸該玻璃光學有效部並形成一通光孔,該塑膠外周部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沿環繞該光軸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該至少三個凹槽結構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由該成像鏡頭的該物側及該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各該凹槽結構包含: 一外表面;以及 二側表面,連接該外表面與該通光孔; 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連接面較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外表面靠近該光軸; 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連接面與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外表面之間沿垂直該光軸方向有重疊; 其中,該塑膠外周部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至少一該凹槽結構沿平行該光軸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0.1 < D/T < 0.95。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各該凹槽結構由該外表面與該二側表面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內部空間所構成。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物側面與該連接面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該物側稜線定義出該物側面的一最大輪廓。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像側面與該連接面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該像側稜線定義出該像側面的一最大輪廓。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由該成像鏡頭的該物側或該像側觀察各該凹槽結構,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該物側稜線弧長為Ao,露出的該物側稜線弧長總和為ΣAo,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該像側稜線弧長為Ai,露出的該像側稜線弧長總和為ΣAi,該物側稜線被該塑膠外周部遮蔽的遮蔽率為Ro,該像側稜線被該塑膠外周部遮蔽的遮蔽率為Ri,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連接面最大直徑為ψDo,其滿足下列至少一條件: 30% < Ro,其中Ro =1 - ΣAo/(ψDo×π);以及 10% < Ri < 95%,其中Ri =1 - ΣAi/(ψDo×π)。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由該成像鏡頭的該物側與該像側觀察各該凹槽結構,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該物側稜線、部分的該像側稜線與一空氣間隙。
  17.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由該成像鏡頭的該物側觀察各該凹槽結構,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該物側稜線與一底部面。
  18.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由該成像鏡頭的該像側觀察各該凹槽結構,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內部空間露出部分的該像側稜線與一底部面。
  19.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皆與該塑膠外周部實體接觸。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皆與該塑膠外周部沿平行該光軸方向有重疊。
  21. 如請求項20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塑膠外周部更包含: 至少一承靠結構,用以與相鄰的至少一該光學元件承靠;以及 至少一光學校準結構,用以與相鄰的該至少一光學元件校準。
  22. 如請求項21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連接面最大直徑ψDo,該塑膠外周部的該光學校準結構最小直徑ψDa,該塑膠外周部的該承靠結構最大直徑ψDp,其滿足下列條件: ψDo < ψDa < ψDp。
  23. 如請求項22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連接面最大直徑ψDo與該塑膠外周部的該承靠結構最大直徑ψDp之間的同軸度為Co,其滿足下列條件: 0 mm < Co < 0.005 mm。
  24. 如請求項23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連接面最大直徑ψDo與該塑膠外周部的該光學校準結構最小直徑ψDa之間的同軸度為Co1,其滿足下列條件: 0 mm < Co1 < 0.003 mm。
  25. 如請求項18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具有至少三個注料痕。
  26.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複數個光學元件,並定義一光軸通過該些光學元件,該些光學元件包含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該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包含: 一玻璃光學有效部,該光軸通過該玻璃光學有效部,且該玻璃光學有效部包含: 一物側面,面朝向該成像鏡頭的一物側; 一像側面,面朝向該成像鏡頭的一像側,且與該物側面相對設置;以及 一連接面,環繞該光軸且連接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以及 一塑膠外周部,環繞且實體接觸該玻璃光學有效部並形成一通光孔,該塑膠外周部具有至少三個凹槽結構沿環繞該光軸的一圓周方向排列設置,該至少三個凹槽結構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由該成像鏡頭的該物側及該像側中之一側往另一側延伸,各該凹槽結構包含: 一內表面;以及 二側表面,連接該內表面與該通光孔; 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連接面較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內表面靠近該光軸; 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連接面與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內表面之間沿垂直該光軸方向有重疊; 其中,該塑膠外周部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的最大厚度為T,至少一該凹槽結構沿平行該光軸方向延伸的最大深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0.1 < D/T ≤ 1。
  27. 如請求項26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各該凹槽結構由該內表面與該二側表面互相連接且圍繞一外部空間所構成。
  28. 如請求項27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物側面與該連接面連接處具有一物側稜線,該物側稜線定義出該物側面的一最大輪廓。
  29. 如請求項28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像側面與該連接面連接處具有一像側稜線,該像側稜線定義出該像側面的一最大輪廓。
  30. 如請求項29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由該成像鏡頭的該物側與該像側其中一側觀察該至少一混質光學元件,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物側稜線與該像側稜線皆被該塑膠外周部遮蔽。
  31. 如請求項30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由該成像鏡頭的該物側或該像側觀察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外部空間,該外部空間露出一底部面。
  32. 如請求項30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沿平行該光軸方向由該成像鏡頭的該物側與該像側觀察各該凹槽結構的該外部空間,該外部空間露出一空氣間隙。
  33. 如請求項30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皆與該塑膠外周部實體接觸。
  34. 如請求項33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玻璃光學有效部的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皆與該塑膠外周部沿平行該光軸方向有重疊。
  35.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鏡頭。
  36.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35所述的相機模組;以及 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相機模組的一成像面。
TW111107152A 2022-02-25 2022-02-25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8011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7152A TWI801154B (zh) 2022-02-25 2022-02-25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202221037235.4U CN217404608U (zh) 2022-02-25 2022-04-29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2210471614.2A CN116699797A (zh) 2022-02-25 2022-04-29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US18/161,970 US20230273411A1 (en) 2022-02-25 2023-01-31 Imaging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23156644.9A EP4235246A1 (en) 2022-02-25 2023-02-14 Imaging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BR102023003006-8A BR102023003006A2 (pt) 2022-02-25 2023-02-16 Conjunto de lentes de imagem, módulo de câmera e dispositivo eletrônico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7152A TWI801154B (zh) 2022-02-25 2022-02-25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1154B TWI801154B (zh) 2023-05-01
TW202334689A true TW202334689A (zh) 2023-09-01

Family

ID=83141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7152A TWI801154B (zh) 2022-02-25 2022-02-25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73411A1 (zh)
EP (1) EP4235246A1 (zh)
CN (2) CN217404608U (zh)
BR (1) BR102023003006A2 (zh)
TW (1) TWI80115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51176A (ja) * 1999-06-02 2001-02-2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レンズ保持方法及びレンズホルダ
CN101750642A (zh) * 2008-12-05 2010-06-23 光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透镜及其制造方法
TWM412367U (en) * 2011-04-08 2011-09-21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Optical lens with insert soma and optical lens module thereof
JP6262962B2 (ja) * 2013-08-28 2018-01-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RU2642149C2 (ru) * 2016-01-12 2018-01-24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Составная линза и содержащая ее система отображения
JP2019095463A (ja) * 2016-03-29 2019-06-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18054922A (ja) * 2016-09-29 2018-04-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7103818B2 (ja) * 2018-03-30 2022-07-2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TWI752471B (zh) * 2020-04-20 2022-01-11 占暉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複合玻璃/塑膠層化式耐刮光學透鏡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1154B (zh) 2023-05-01
US20230273411A1 (en) 2023-08-31
EP4235246A1 (en) 2023-08-30
BR102023003006A2 (pt) 2023-10-10
CN217404608U (zh) 2022-09-09
CN116699797A (zh) 202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8614B (zh)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21891B (zh)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2869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230185051A1 (en) Imaging lens module with plastic barr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module
CN112649938B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612354B (zh)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703342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3960767B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US20210333518A1 (en) Imaging lens element assembly and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TWI633380B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202334689A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JP2020086443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US20230358992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96817B (zh) 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220584467U (zh) 光学镜头与电子装置
TWI793851B (zh) 具有雙通光區域的電子裝置
JP2022132238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用鏡筒
TW202223472A (zh)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118259413A (zh) 光学镜头与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