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59413A - 光学镜头与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头与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59413A
CN118259413A CN202310900532.XA CN202310900532A CN118259413A CN 118259413 A CN118259413 A CN 118259413A CN 202310900532 A CN202310900532 A CN 202310900532A CN 118259413 A CN118259413 A CN 1182594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lens
degrees
inner peripheral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005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沛颀
范丞纬
周明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111502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I846245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EP2322013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394460A1/en
Priority to US18/395,874 priority patent/US20240210593A1/en
Publication of CN118259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594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镜头与电子装置,光学镜头包含一复合透镜。复合透镜包含一光学部与一延伸部。光学部包含一第一光学面、一第二光学面及一连接面,且一光轴通过光学部。一光线通过第一光学面进入光学部。第二光学面相对第一光学面设置,且光线通过第二光学面离开光学部。连接面环绕光轴且连接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延伸部不透光,延伸部环绕且包覆连接面,并与光学部一体成型。延伸部包含至少二注料痕,且注料痕于延伸部上呈轴对称设置。借此,可减少组装误差。

Description

光学镜头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光学镜头,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计算机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光学镜头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光学镜头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可改善制造品质的光学镜头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光学镜头与电子装置,通过复合透镜可减少组装误差以改善制造品质。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其包含一复合透镜,其中复合透镜包含一光学部与一延伸部。光学部包含一第一光学面、一第二光学面及一连接面,且一光轴通过光学部。一光线通过第一光学面进入光学部。第二光学面相对第一光学面设置,且光线通过第二光学面离开光学部。连接面环绕光轴且连接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延伸部环绕且包覆连接面,并支撑固定光学部。光学部为玻璃光学部,延伸部为塑胶延伸部,且延伸部包含至少二注料痕,且注料痕于延伸部上呈轴对称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学部的玻璃转化温度为TgO,延伸部的玻璃转化温度为TgE,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47℃≤TgO-TgE≤643℃。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延伸部不透光,并与光学部一体成型。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延伸部贴合光学部朝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并于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中的其中一者形成一通光孔,通光孔的轮廓由一内周面定义,且内周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θ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度<θa<73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度<θa<53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内周面与光学部二者之间于通光孔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度<θb<87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44度<θb<87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学部的直径为通光孔的直径为其可满足下列条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于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中的另一者形成另一通光孔,另一通光孔的轮廓由另一内周面定义,内周面为一第一内周面,另一内周面为一第二内周面,第一内周面与第二内周面之间的夹角为θ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7度<θt<171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5度<θt<135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可还包含一透镜,其中透镜与复合透镜沿光轴相邻设置,透镜的直径为光学部的直径为其可满足下列条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延伸部可具有一平面与一锥面,平面、锥面与透镜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可皆为凸面。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延伸部可还包含一消光结构,消光结构使延伸部的表面轮廓呈凹凸起伏。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其包含一复合透镜,其中复合透镜包含一光学部与一延伸部。光学部包含一第一光学面、一第二光学面及一连接面,且一光轴通过光学部。一光线通过第一光学面进入光学部。第二光学面相对第一光学面设置,且光线通过第二光学面离开光学部。连接面环绕光轴且连接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延伸部环绕且包覆连接面,并贴合光学部朝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分别于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形成一第一通光孔与一第二通光孔。光学部为玻璃光学部,延伸部为塑胶延伸部,且第一通光孔的轮廓由一第一内周面定义,第二通光孔的轮廓由一第二内周面定义,且第一内周面与第二内周面之间的夹角为θt,其满足下列条件:27度<θt<171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第一内周面与第二内周面之间的夹角为θ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5度<θt<135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学部的玻璃转化温度为TgO,延伸部的玻璃转化温度为TgE,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47℃≤TgO-TgE≤643℃。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延伸部不透光,并与光学部一体成型。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延伸部可包含至少二注料痕,且注料痕于延伸部上呈轴对称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第一内周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θa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度<θa1<73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度<θa1<41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第二内周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θa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度<θa2<73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4度<θa2<53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第一内周面与光学部二者之间于第一通光孔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度<θb1<87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9度<θb1<87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第二内周面与光学部二者之间于第二通光孔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度<θb2<87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44度<θb2<87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学部的直径为第一通光孔的直径为其可满足下列条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可还包含一透镜,其中透镜与复合透镜沿光轴相邻设置,透镜的直径为光学部的直径为其可满足下列条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延伸部可具有一平面与一锥面,平面、锥面与透镜实体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延伸部可还包含一消光结构,消光结构使延伸部的表面轮廓呈凹凸起伏。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如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分解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剖面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立体透视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俯视图;
图1F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沿剖线1F-1F的剖面图;
图1G绘示依照图1F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部分放大图;
图1H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部分剖视图;
图1I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另一部分剖视图;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分解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剖面图;
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立体透视图;
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俯视图;
图2F绘示依照图2E第二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沿剖线2F-2F的剖面图;
图2G绘示依照图2F第二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部分放大图;
图2H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复合透镜的部分剖视图;
图2I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复合透镜的另一部分剖视图;
图2J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复合透镜的部分剖视图;
图2K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复合透镜的部分剖视图;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分解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剖面图;
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立体透视图;
图3E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俯视图;
图3F绘示依照图3E第三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沿剖线3F-3F的剖面图;
图3G绘示依照图3F第三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部分放大图;
图3H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部分剖视图;
图3I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另一部分剖视图;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分解图;
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剖面图;
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立体透视图;
图4E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俯视图;
图4F绘示依照图4E第四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沿剖线4F-4F的剖面图;
图4G绘示依照图4F第四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部分放大图;
图4H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部分剖视图;
图4I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的另一部分剖视图;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符号说明】
10,20,30,40,50:电子装置
11:光路转折元件
12,22,32,42,53:感光元件
110,210,310,410:复合透镜
120,220,320,420:透镜组
121,122,123,221,222,223,224,225,321,322,323,324,325,326,421,422,423,424,425:透镜
140,240,340,440:光学部
141,241,341,441:第一光学面
142,242,342,442:第二光学面
143,243,343,443:连接面
150,250,350,450:延伸部
151,251,351,451:注料痕
161,261,361,461:第一通光孔
162,262,362,462:第二通光孔
171,271,371,471:第一内周面
172,272,372,472:第二内周面
252:平面
253:锥面
254:消光结构
281:固定件
282,382,482:容置件
511:超广角光学镜头
512:广角主光学镜头
513:长焦光学镜头
514:超长焦光学镜头
52:镜头盖板
54:使用者界面
55: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56:光学防手震组件
57:感测元件
58:闪光灯模块
59:对焦辅助模块
IF:成像面
X:光轴
L:光线
θt:第一内周面与第二内周面之间的夹角
θa1:第一内周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
θa2:第二内周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
θb1,θb2:接触角
光学部的直径
通光孔的直径
透镜的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其包含一复合透镜,其中复合透镜包含一光学部与一延伸部。光学部包含一第一光学面、一第二光学面及一连接面,且光轴通过光学部,其中一光线通过第一光学面进入光学部,第二光学面相对第一光学面设置,光线通过第二光学面离开光学部,且连接面环绕光轴且连接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延伸部不透光,延伸部环绕且包覆连接面,并与光学部一体成型,且延伸部支撑固定光学部。通过复合透镜可有助于减少组装误差。
延伸部可贴合光学部朝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通过延伸部同时包覆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可使光学部更为稳固。
延伸部于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中的其中一者形成一通光孔,且于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中的另一者形成另一通光孔。详细来说,延伸部分别于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形成一第一通光孔与一第二通光孔。通过于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分别设置第一通光孔与第二通光孔,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杂散光。
延伸部可包含至少二注料痕,其中注料痕于延伸部上呈轴对称设置。通过注料痕轴对称设置有助于改善复合透镜的制造品质。
光学部为玻璃光学部,且延伸部为塑胶延伸部,其中光学部进一步可为模造玻璃或研磨玻璃,但并不以此为限。据此,玻璃材质的光学部有助于提升光学镜头的环境耐受度,且由于塑胶相较于玻璃容易加工,故通过塑胶材质的延伸部有助于增加光学镜头的设计自由度。
光学镜头可还包含一透镜,其中透镜与复合透镜沿光轴相邻设置,且延伸部可具有一平面与一锥面。详细来说,平面、锥面与透镜实体接触。通过平面与锥面可使延伸部具有嵌合机能,借以使复合透镜与透镜组装定位。
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可皆为凸面。借此,有助于压缩光学镜头的体积。
延伸部可还包含一消光结构,其中消光结构使延伸部的表面轮廓呈凹凸起伏。借此,有助于减少杂散光反射。
光学部的玻璃转化温度为TgO,延伸部的玻璃转化温度为TgE,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47℃≤TgO-TgE≤643℃。当光学部具有较高玻璃转化温度时较为安定,可使光学部进行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时,不易受到模具温度的影响。
通光孔的轮廓由一内周面定义,另一通光孔的轮廓由另一内周面定义,且内周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θ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度<θa<73度。借此,可避免杂散光影响成像品质。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度<θa<53度。进一步来说,第一通光孔的轮廓由一第一内周面定义,第二通光孔的轮廓由一第二内周面定义,第一内周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θa1,第二内周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θa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度<θa1<73度;以及3度<θa2<73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度<θa1<41度;以及24度<θa2<53度。
内周面与光学部二者之间于通光孔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度<θb<87度。借此,有助于提升通光孔的成型品质。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44度<θb<87度。进一步来说,第一内周面与光学部二者之间于第一通光孔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1;第二内周面与光学部二者之间于第二通光孔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度<θb1<87度;以及15度<θb2<87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9度<θb1<87度;以及44度<θb2<87度。
光学部的直径为通光孔的直径为其可满足下列条件: 当延伸部向光轴方向延伸的比例较高时,可使光学部更为稳固。借此,有助于遮挡杂散光通过光学面。进一步来说,光学部的直径为第一通光孔的直径为其可满足下列条件:
内周面为第一内周面,另一内周面为第二内周面,第一内周面与第二内周面之间的夹角为θ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7度<θt<171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5度<θt<135度。
透镜的直径为光学部的直径为其可满足下列条件: 借此,有助于实现更多样的光学设计。
上述本揭示内容光学镜头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中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光学镜头。进一步来说,电子装置可为手机、车用装置、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VR)或扩增实境(AugmentedReality,AR),但并不以此为限。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方式与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A至图1C,其中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0的部分剖视图,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0的分解图,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0的剖面图。由图1A至图1C可知,电子装置10包含一光学镜头(图未标示)、一光路转折元件11及一感光元件12,其中光路转折元件11设置于光学镜头的像侧,且感光元件12设置于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IF。进一步来说,电子装置10可为手机、车用装置、虚拟实境或扩增实境,但并不以此为限。
光学镜头包含一复合透镜110与一透镜组120,其中透镜组120包含多个透镜121、122、123,复合透镜110包含一光学部140与一延伸部150。进一步来说,复合透镜110可具有容纳功能,并用以容置透镜组120,其中复合透镜110的光学部140设置于透镜组120的物侧,且透镜121与复合透镜110沿一光轴X相邻设置。具体而言,复合透镜110有助于减少组装误差。
详细来说,光学部140可为玻璃光学部,且延伸部150可为塑胶延伸部,其中光学部140进一步可为模造玻璃或研磨玻璃,但并不以此为限。据此,玻璃材质的光学部140有助于提升光学镜头的环境耐受度,且由于塑胶相较于玻璃容易加工,故通过塑胶材质的延伸部150有助于增加光学镜头的设计自由度。
请参照图1D至图1I,其中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110的立体透视图,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110的俯视图,图1F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110沿剖线1F-1F的剖面图,图1G绘示依照图1F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110的部分放大图,图1H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110的部分剖视图,图1I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110的另一部分剖视图。由图1C至图1I可知,光学部140包含一第一光学面141、一第二光学面142及一连接面143,光轴X通过光学部140,且延伸部150不透光,延伸部150环绕且包覆连接面143,并与光学部140一体成型,其中一光线L通过第一光学面141进入光学部140,第二光学面142相对第一光学面141设置,光线L通过第二光学面142离开光学部140,连接面143环绕光轴X且连接第一光学面141与第二光学面142。必须说明的是,光学部140与延伸部150之间的线条仅用以表示二者个别分布的范围。
由图1D与图1E可知,延伸部150包含四注料痕151,且注料痕151于延伸部150上呈轴对称设置。通过注料痕151轴对称设置有助于改善复合透镜110的制造品质。
由图1E及图1G至图1I可知,延伸部150贴合光学部140朝靠近光轴X的方向延伸,并于第一光学面141与第二光学面142中的其中一者形成一通光孔,且于第一光学面141与第二光学面142中的另一者形成另一通光孔。第一实施方式中,延伸部150分别于第一光学面141与第二光学面142形成一第一通光孔161与一第二通光孔162。通过延伸部150同时包覆第一光学面141与第二光学面142,可使光学部140更为稳固,且于第一光学面141与第二光学面142分别设置第一通光孔161与第二通光孔162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杂散光。
由图1G至图1I可知,通光孔的轮廓由一内周面定义,且另一通光孔的轮廓由另一内周面定义。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光孔161的轮廓由一第一内周面171定义,且第二通光孔162的轮廓由一第二内周面172定义。
由图1C、图1F及图1G可知,光学部140的玻璃转化温度为TgO,延伸部150的玻璃转化温度为TgE;第一内周面171与第二内周面172之间的夹角为θt;第一内周面171与光轴X之间的夹角为θa1,第二内周面172与光轴X之间的夹角为θa2;第一内周面171与光学部140二者之间于第一通光孔161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1;第二内周面172与光学部140二者之间于第二通光孔162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2;光学部140的直径为通光孔(即第一通光孔161)的直径为透镜121的直径为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1条件。
<第二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A至图2C,其中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20的部分剖视图,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20的分解图,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20的剖面图。由图2A至图2C可知,电子装置20包含一光学镜头(图未标示)与一感光元件22,其中感光元件22设置于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IF。
光学镜头包含一复合透镜210、一透镜组220、一固定件281及一容置件282,其中透镜组220包含多个透镜221、222、223、224、225,复合透镜210包含一光学部240与一延伸部250,容置件282用以容置复合透镜210与透镜组220,且固定件281设置于透镜221的物侧。进一步来说,复合透镜210的光学部240设置于透镜224的物侧,且透镜224与复合透镜210沿一光轴X相邻设置。具体而言,复合透镜210有助于减少组装误差。
详细来说,光学部240可为玻璃光学部,且延伸部250可为塑胶延伸部,其中光学部240进一步可为模造玻璃或研磨玻璃,但并不以此为限。据此,玻璃材质的光学部240有助于提升光学镜头的环境耐受度,且由于塑胶相较于玻璃容易加工,故通过塑胶材质的延伸部250有助于增加光学镜头的设计自由度。
请参照图2D至图2I,其中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210的立体透视图,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210的俯视图,图2F绘示依照图2E第二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210沿剖线2F-2F的剖面图,图2G绘示依照图2F第二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210的部分放大图,图2H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复合透镜210的部分剖视图,图2I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复合透镜210的另一部分剖视图。由图2D至图2I可知,光学部240包含一第一光学面241、一第二光学面242及一连接面243,光轴X通过光学部240,且延伸部250不透光,延伸部250环绕且包覆连接面243与光学部240一体成型,其中一光线(图未绘示)通过第一光学面241进入光学部240,第二光学面242相对第一光学面241设置,光线通过第二光学面242离开光学部240,连接面243环绕光轴X且连接第一光学面241与第二光学面242。必须说明的是,光学部240与延伸部250之间的线条仅用以表示二者个别分布的范围。
由图2D与图2E可知,延伸部250包含二注料痕251,且注料痕251于延伸部250上呈轴对称设置。通过注料痕251轴对称设置有助于改善复合透镜210的制造品质。
由图2E及图2G至图2I可知,延伸部250贴合光学部240朝靠近光轴X的方向延伸,并于第一光学面241与第二光学面242中的其中一者形成一通光孔,且于第一光学面241与第二光学面242中的另一者形成另一通光孔。第二实施方式中,延伸部250分别于第一光学面241与第二光学面242形成一第一通光孔261与一第二通光孔262。通过延伸部250同时包覆第一光学面241与第二光学面242,可使光学部240更为稳固,且于第一光学面241与第二光学面242分别设置第一通光孔261与第二通光孔262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杂散光。
由图2G至图2I可知,通光孔的轮廓由一内周面定义,且另一通光孔的轮廓由另一内周面定义。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光孔261的轮廓由一第一内周面271定义,且第二通光孔262的轮廓由一第二内周面272定义。
由图2C与图2I可知,延伸部250可具有一平面252与一锥面253,其中平面252、锥面253与透镜224实体接触。通过平面252与锥面253可使延伸部250具有嵌合机能,借以使复合透镜210与透镜224组装定位。
由图2F可知,第一光学面241与第二光学面242可皆为凸面。借此,有助于压缩光学镜头的体积。
由图2C、图2F及图2G可知,第一内周面271与第二内周面272之间的夹角为θt;第一内周面271与光轴X之间的夹角为θa1,第二内周面272与光轴X之间的夹角为θa2;第一内周面271与光学部240二者之间于第一通光孔261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1;第二内周面272与光学部240二者之间于第二通光孔262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2;光学部240的直径为通光孔(即第一通光孔261)的直径为透镜224的直径为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2条件。
请参照图2J,其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复合透镜210的部分剖视图。由图2J可知,延伸部250可还包含一消光结构254,其中消光结构254使延伸部250的表面轮廓呈凹凸起伏。借此,有助于减少杂散光反射。进一步来说,消光结构254可为三角柱状,并以光轴X为中心放射状设置。
请参照图2K,其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复合透镜210的部分剖视图。由图2K可知,消光结构254可为圆柱状,并以光轴X为中心同心圆设置。
<第三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3A至图3C,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30的部分剖视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30的分解图,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30的剖面图。由图3A至图3C可知,电子装置30包含一光学镜头(图未标示)与一感光元件32,其中感光元件32设置于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IF。
光学镜头包含一复合透镜310、一透镜组320及一容置件382,其中透镜组320包含多个透镜321、322、323、324、325、326,复合透镜310包含一光学部340与一延伸部350,且容置件382用以容置透镜组320。进一步来说,复合透镜310的光学部340设置于透镜321的物侧,且透镜321与复合透镜310沿一光轴X相邻设置。具体而言,复合透镜310有助于减少组装误差。
详细来说,光学部340可为玻璃光学部,且延伸部350可为塑胶延伸部,其中光学部340进一步可为模造玻璃或研磨玻璃,但并不以此为限。据此,玻璃材质的光学部340有助于提升光学镜头的环境耐受度,且由于塑胶相较于玻璃容易加工,故通过塑胶材质的延伸部350有助于增加光学镜头的设计自由度。
请参照图3D至图3I,其中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310的立体透视图,图3E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310的俯视图,图3F绘示依照图3E第三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310沿剖线3F-3F的剖面图,图3G绘示依照图3F第三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310的部分放大图,图3H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310的部分剖视图,图3I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310的另一部分剖视图。由图3D至图3I可知,光学部340包含一第一光学面341、一第二光学面342及一连接面343,光轴X通过光学部340,且延伸部350不透光,延伸部350环绕且包覆连接面343与光学部340一体成型,其中一光线(图未绘示)通过第一光学面341进入光学部340,第二光学面342相对第一光学面341设置,光线通过第二光学面342离开光学部340,连接面343环绕光轴X且连接第一光学面341与第二光学面342。必须说明的是,光学部340与延伸部350之间的线条仅用以表示二者个别分布的范围。
由图3D与图3E可知,延伸部350包含三注料痕351,且注料痕351于延伸部350上呈轴对称设置。通过注料痕351轴对称设置有助于改善复合透镜310的制造品质。
由图3E及图3G至图3I可知,延伸部350贴合光学部340朝靠近光轴X的方向延伸,并于第一光学面341与第二光学面342中的其中一者形成一通光孔,且于第一光学面341与第二光学面342中的另一者形成另一通光孔。第三实施方式中,延伸部350分别于第一光学面341与第二光学面342形成一第一通光孔361与一第二通光孔362。通过延伸部350同时包覆第一光学面341与第二光学面342,可使光学部340更为稳固,且于第一光学面341与第二光学面342分别设置第一通光孔361与第二通光孔362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杂散光。
由图3G至图3I可知,通光孔的轮廓由一内周面定义,且另一通光孔的轮廓由另一内周面定义。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光孔361的轮廓由一第一内周面371定义,且第二通光孔362的轮廓由一第二内周面372定义。
由图3C、图3F及图3G可知,第一内周面371与第二内周面372之间的夹角为θt;第一内周面371与光轴X之间的夹角为θa1,第二内周面372与光轴X之间的夹角为θa2;第一内周面371与光学部340二者之间于第一通光孔361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1;第二内周面372与光学部340二者之间于第二通光孔362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2;光学部340的直径为通光孔(即第一通光孔361)的直径为透镜321的直径为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3条件。
<第四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4A至图4C,其中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40的部分剖视图,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40的分解图,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40的剖面图。由图4A至图4C可知,电子装置40包含一光学镜头(图未标示)与一感光元件42,其中感光元件42设置于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IF。
光学镜头包含一复合透镜410、一透镜组420及一容置件482,其中透镜组420包含多个透镜421、422、423、424、425,复合透镜410包含一光学部440与一延伸部450,且容置件482用以容置复合透镜410与透镜组420。进一步来说,复合透镜410的光学部440设置于透镜424的物侧,且透镜424与复合透镜410沿一光轴X相邻设置。具体而言,复合透镜410有助于减少组装误差。
详细来说,光学部440可为玻璃光学部,且延伸部450可为塑胶延伸部,其中光学部440进一步可为模造玻璃或研磨玻璃,但并不以此为限。据此,玻璃材质的光学部440有助于提升光学镜头的环境耐受度,且由于塑胶相较于玻璃容易加工,故通过塑胶材质的延伸部450有助于增加光学镜头的设计自由度。
请参照图4D至图4I,其中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410的立体透视图,图4E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410的俯视图,图4F绘示依照图4E第四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410沿剖线4F-4F的剖面图,图4G绘示依照图4F第四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410的部分放大图,图4H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410的部分剖视图,图4I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方式中复合透镜410的另一部分剖视图。由图4D至图4I可知,光学部440包含一第一光学面441、一第二光学面442及一连接面443,光轴X通过光学部440,且延伸部450不透光,延伸部450环绕且包覆连接面443与光学部440一体成型,其中一光线(图未绘示)通过第一光学面441进入光学部440,第二光学面442相对第一光学面441设置,光线通过第二光学面442离开光学部440,连接面443环绕光轴X且连接第一光学面441与第二光学面442。必须说明的是,光学部440与延伸部450之间的线条仅用以表示二者个别分布的范围。
由图4D与图4E可知,延伸部450包含二注料痕451,且注料痕451于延伸部450上呈轴对称设置。通过注料痕451轴对称设置有助于改善复合透镜410的制造品质。
由图4E及图4G至图4I可知,延伸部450贴合光学部440朝靠近光轴X的方向延伸,并于第一光学面441与第二光学面442中的其中一者形成一通光孔,且于第一光学面441与第二光学面442中的另一者形成另一通光孔。第四实施方式中,延伸部450分别于第一光学面441与第二光学面442形成一第一通光孔461与一第二通光孔462。通过延伸部450同时包覆第一光学面441与第二光学面442,可使光学部440更为稳固,且于第一光学面441与第二光学面442分别设置第一通光孔461与第二通光孔462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杂散光。
由图4G至图4I可知,通光孔的轮廓由一内周面定义,且另一通光孔的轮廓由另一内周面定义。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光孔461的轮廓由一第一内周面471定义,且第二通光孔462的轮廓由一第二内周面472定义。
由图4C、图4F及图4G可知,第一内周面471与第二内周面472之间的夹角为θt;第一内周面471与光轴X之间的夹角为θa1,第二内周面472与光轴X之间的夹角为θa2;第一内周面471与光学部440二者之间于第一通光孔461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1;第二内周面472与光学部440二者之间于第二通光孔462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接触角为θb2;光学部440的直径为通光孔(即第一通光孔461)的直径为透镜424的直径为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4条件。
<第五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5A与图5B,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50的示意图,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50的方块图。由图5A与图5B可知,电子装置50是一智能手机,且包含六光学镜头,分别为一超广角光学镜头511、一广角主光学镜头512、一长焦光学镜头513及三超长焦光学镜头514,其中光学镜头分别包含一复合透镜(图未绘示)。第五实施方式中,各光学镜头可为前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但并不以此为限。
具体而言,可通过切换不同视角的光学镜头,使电子装置50实现光学变焦的功能。必须说明的是,镜头盖板52仅为示意电子装置50内部的超广角光学镜头511、广角主光学镜头512、长焦光学镜头513及超长焦光学镜头514,并不表示镜头盖板52为可拆卸式的。
电子装置50还包含一感光元件53与一使用者界面54,其中感光元件53设置于超广角光学镜头511、广角主光学镜头512、长焦光学镜头513及超长焦光学镜头514的成像面(图未绘示),且使用者界面54可为触控屏幕或显示屏幕,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通过电子装置50的使用者界面54进入拍摄模式。此时超广角光学镜头511、广角主光学镜头512、长焦光学镜头513及超长焦光学镜头514汇集成像光线在感光元件53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Processor,ISP)55。
因应电子装置5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50可还包含一光学防手震组件56,是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进一步地,电子装置5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图未标示)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57。第五实施方式中,辅助光学元件为闪光灯模块58与对焦辅助模块59,闪光灯模块58可用以补偿色温,对焦辅助模块59可为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57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50中光学镜头(即超广角光学镜头511、广角主光学镜头512、长焦光学镜头513及超长焦光学镜头514)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56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5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此外,电子装置50可还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与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32)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复合透镜,包含:
一光学部,一光轴通过该光学部,且包含:
一第一光学面,一光线通过该第一光学面进入该光学部;
一第二光学面,相对该第一光学面设置,且该光线通过该第二光学面离开该光学部;及
一连接面,环绕该光轴且连接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二光学面;以及
一延伸部,该延伸部环绕且包覆该连接面,并支撑固定该光学部;
其中,该光学部为玻璃光学部,该延伸部为塑胶延伸部,且该延伸部包含至少二注料痕,并于该延伸部上呈轴对称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部的玻璃转化温度为TgO,该延伸部的玻璃转化温度为TgE,其满足下列条件:
147℃≤TgO-TgE≤64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不透光,并与该光学部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贴合该光学部朝靠近该光轴的方向延伸,并于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二光学面中的其中一者形成一通光孔,该通光孔的轮廓由一内周面定义,且该内周面与该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θa,其满足下列条件:
3度<θa<73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内周面与该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θa,其满足下列条件:
10度<θa<53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内周面与该光学部二者之间于该通光孔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该接触角为θb,其满足下列条件:
15度<θb<87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接触角为θb,其满足下列条件:
44度<θb<87度。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部的直径为该通光孔的直径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二光学面中的另一者形成另一通光孔,该另一通光孔的轮廓由另一内周面定义,该内周面为一第一内周面,该另一内周面为一第二内周面,该第一内周面与该第二内周面之间的夹角为θt,其满足下列条件:
27度<θt<171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周面与该第二内周面之间的夹角为θt,其满足下列条件:
85度<θt<135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透镜,与该复合透镜沿该光轴相邻设置,该透镜的直径为该光学部的直径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具有一平面与一锥面,该平面、该锥面与该透镜实体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二光学面皆为凸面。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还包含一消光结构,该消光结构使该延伸部的表面轮廓呈凹凸起伏。
15.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复合透镜,包含:
一光学部,一光轴通过该光学部,且包含:
一第一光学面,一光线通过该第一光学面进入该光学部;
一第二光学面,相对该第一光学面设置,且该光线通过该第二光学面离开该光学部;及
一连接面,环绕该光轴且连接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二光学面;以及
一延伸部,该延伸部环绕且包覆该连接面,并贴合该光学部朝靠近该光轴的方向延伸,分别于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二光学面形成一第一通光孔与一第二通光孔;
其中,该光学部为玻璃光学部,该延伸部为塑胶延伸部,且该第一通光孔的轮廓由一第一内周面定义,该第二通光孔的轮廓由一第二内周面定义,且该第一内周面与该第二内周面之间的夹角为θt,其满足下列条件:
27度<θt<171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周面与该第二内周面之间的夹角为θt,其满足下列条件:
85度<θt<135度。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部的玻璃转化温度为TgO,该延伸部的玻璃转化温度为TgE,其满足下列条件:
147℃≤TgO-TgE≤643℃。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不透光,并与该光学部一体成型。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包含至少二注料痕,且该至少二注料痕于该延伸部上呈轴对称设置。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周面与该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θa1,其满足下列条件:
3度<θa1<73度。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周面与该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θa1,其满足下列条件:
10度<θa1<41度。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内周面与该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θa2,其满足下列条件:
3度<θa2<73度。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内周面与该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θa2,其满足下列条件:
24度<θa2<53度。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周面与该光学部二者之间于该第一通光孔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该接触角为θb1,其满足下列条件:
15度<θb1<87度。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接触角为θb1,其满足下列条件:
59度<θb1<87度。
26.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内周面与该光学部二者之间于该第二通光孔的边缘处形成一接触角,该接触角为θb2,其满足下列条件:
15度<θb2<87度。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接触角为θb2,其满足下列条件:
44度<θb2<87度。
2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部的直径为该第一通光孔的直径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2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透镜,与该复合透镜沿该光轴相邻设置,该透镜的直径为该光学部的直径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具有一平面与一锥面,该平面、该锥面与该透镜实体接触。
3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还包含一消光结构,该消光结构使该延伸部的表面轮廓呈凹凸起伏。
3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或15所述的光学镜头。
CN202310900532.XA 2022-12-27 2023-07-21 光学镜头与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82594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3220132.7A EP4394460A1 (en) 2022-12-27 2023-12-22 Optical len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8/395,874 US20240210593A1 (en) 2022-12-27 2023-12-26 Optical lens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50235A TWI846245B (zh) 2022-12-27 光學鏡頭與電子裝置
TW111150235 2022-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59413A true CN118259413A (zh) 2024-06-28

Family

ID=9011741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00532.XA Pending CN118259413A (zh) 2022-12-27 2023-07-21 光学镜头与电子装置
CN202321929588.XU Active CN220584467U (zh) 2022-12-27 2023-07-21 光学镜头与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29588.XU Active CN220584467U (zh) 2022-12-27 2023-07-21 光学镜头与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8259413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84467U (zh) 202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86033B2 (en)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254098B2 (en) Composite light blocking sheet,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00249447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40069305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6125622B (zh)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5343820A (zh) 成像镜头、取像模组与电子装置
US12001077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050260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10333518A1 (en) Imaging lens element assembly and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N220584467U (zh) 光学镜头与电子装置
JP2002182270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4394460A1 (en) Optical lens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846245B (zh) 光學鏡頭與電子裝置
CN219392350U (zh)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TWM604892U (zh) 成像鏡頭、攝影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7075413A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8112783A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