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1578A - 晶片內具可調驅動強度能力的電路單元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晶片內具可調驅動強度能力的電路單元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1578A
TW202331578A TW111110952A TW111110952A TW202331578A TW 202331578 A TW202331578 A TW 202331578A TW 111110952 A TW111110952 A TW 111110952A TW 111110952 A TW111110952 A TW 111110952A TW 202331578 A TW202331578 A TW 20233157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able configuration
output stage
type transistor
circuit unit
metal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0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3258B (zh
Inventor
賽巴斯堤安 哈夫路吉 齊斯勒
Original Assignee
新加坡商瑞昱新加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加坡商瑞昱新加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加坡商瑞昱新加坡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32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325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31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157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07Geometrical layout of the components, e.g. computer aided design; custom LSI, semi-custom LSI, standard cell techniqu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30Circuit design
    • G06F30/39Circuit design at the physical level
    • G06F30/394Routing
    • G06F30/3953Routing detaile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30Circuit design
    • G06F30/39Circuit design at the physical level
    • G06F30/392Floor-planning or layout, e.g. partitioning or plac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with adaptable inter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9/00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 H03K19/02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using specified components
    • H03K19/08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using specified compon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K19/094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using specified compon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3K19/0944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using specified compon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using MOSFET or 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e. IGFE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6Power analysis or power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Oscillato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AREA)
  • Road Signs Or Road Markings (AREA)

Abstract

一種在晶片內的電路單元包含主電路部與可調配置部。可調配置部包含輸出級、複數可調配置級與可調配置金屬層。主電路部相鄰且連接於可調配置部的輸出級。複數可調配置級依序連接於輸出級。可調配置金屬層連接於輸出級。其中,基於複數可調配置級分別與可調配置金屬層之間的一連接關係決定電路單元的驅動強度。

Description

晶片內具可調驅動強度能力的電路單元及其方法
本案是關於積體電路,特別是一種積體電路內具有可調整驅動強度能力的電路元件。
工程變更單(engineer change order,ECO)技術對於晶片設計與生產相當重要。在晶片之初始佈局之後,一般會利用工程變更單來修正晶片初始佈局的錯誤及/或附加功能。所以,於晶片之初始佈局之時,會在未使用的佈局區域中設計一些工程變更元件,該些工程變更元件是尚無功能但具有類似電晶體結構的元件(例如:虛擬電晶體(dummy transistor)),以因應後續可能的工程變更單的需求。由於積體電路是由多層金屬與多層poly相互重疊而形成的。因此,工程變更單的修改若僅變動一層金屬層,則可達到時效與成本控制上的好處。
然而,因填充的工程變更元件之物理位置並不會像實施全層更改時那樣地靠近於所需連接的電路單元,所以導致即使利用工程變更元件仍無法符合電路單元的時序要求。例如,在初始晶片中的電路單元的一佈局路徑剛好滿足一時序要求。當後續需要在此佈局路徑上添加一個工程變更元件時,所添加的工程變更元件將導致電路單元的新佈局路徑無法符合時序要求(因長導線的時間延遲)而導致整個佈局路徑的時序變慢,進而使得整個佈局路徑不再滿足所需的時序要求。
本案提供一種位於晶片內的電路單元。在一實施例中,該電路單元係具可調其驅動強度的能力。該電路單元包含主電路部與可調配置部。可調配置部包含輸出級、複數可調配置級以及可調配置金屬層。複數可調配置級依序連接於輸出級。可調配置金屬層連接於輸出級。主電路部相鄰且連接於可調配置部的輸出級。其中,基於複數可調配置級分別與該可調配置金屬層之間的一連接關係決定電路單元的驅動強度。
本案另提供一種決定電路單元之驅動強度的方法。在一實施例中,該方法包含:提供電路單元的主電路部;提供電路單元的可調配置部,其中可調配置部包含輸出級、複數可調配置級以及可調配置金屬層,該些可調配置級依序連接於輸出級,可調配置金屬層連接於輸出級,且主電路部相鄰且連接於可調配置部的輸出級;以及根據該些可調配置級與可調配置金屬層的連接關係決定電路單元的驅動強度。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案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案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案相關之目的及優點。
為使本案之實施例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晶片之一實施例的方塊概要示意圖。請參閱圖1,在晶片1中包含至少一具有可調驅動能力的電路單元100。以下,以一個電路單元100為例來進行說明,但其數量並非以此為限。此外,晶片1可包含其他元件,例如為電路單元100之前級的前級電路200、為電路單元100之後級的後級電路300、滿足佈局之金屬密度所填充的填充單元(圖未示)或填充於未使用區域的工程變更(engineer change order,ECO)元件(圖未示)等,但本案並非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態樣中,由於前級電路200以及後級電路300分別為電路單元100之前、後級,因此,電路單元100在佈局中通常會鄰近於前級電路200與後級電路300來進行設置。此外,為使各個電路之間的連線更為接近,所以工程變更元件係被設置於已相互連線的電路們之外的外部區域。
電路單元100包含主電路部110以及可調配置部120。電路單元100具有一電路功能,且主電路部110與可調配置部120用以共同實現電路單元100的電路功能。以下,是以電路單元100為緩衝器(buffer),且主電路部110與可調配置部120用以共同實現電路單元100的緩衝功能為例來進行說明,但本案並非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緩衝器可以兩級反相器組成。因此,電路單元100的主電路部110可構成一級反相器,且電路單元100的可調配置部120可構成另一級反相器,以共用實現緩衝器的功能。
圖2為電路單元為緩衝器之一實施例的佈局概要示意圖,且圖3為圖2的電路概要示意圖。請參閱圖1至圖3,主電路部110相鄰且連接於可調配置部120。可調配置部120包含輸出級121、複數可調配置級1221-1227(以七個為例,但其數量並非以此為限)以及可調配置金屬層123。一較佳實施態樣,輸出級121、複數可調配置級1221-1227的佈局安排係一規律排列方式(如圖2所示),以使輸出級121、複數可調配置級1221-1227的金屬連線為一直線式,以達到金屬連線是可用較短長度的接線方式。
主電路部110可用以接收一輸入訊號S1,並根據該輸入訊號S1產生一中間訊號S2。在一些實施例中,主電路部110可包含P型電晶體P3與N型電晶體N3。P型電晶體P3之閘極端與N型電晶體N3之閘極端可透過金屬拉線相接,並接收輸入訊號S1。在一些實施態樣中,所述輸入訊號S1可來自前級電路200。P型電晶體P3之源極端可透過金屬拉線連接到電源金屬線VDD,P型電晶體P3之汲極端可透過金屬拉線連接到N型電晶體N3之汲極端,且N型電晶體N3之源極端可透過金屬拉線連接到接地金屬線GND,使得P型電晶體P3與N型電晶體N3可共同產生中間訊號S2。於此,因主電路部110構成一級反相器,故中間訊號S2反相於輸入訊號S1,但本案並非以此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主電路部110可更包含至少一P型電晶體P4透過金屬拉線並聯於P型電晶體P3,以及至少一N型電晶體N4透過金屬拉線並聯於N型電晶體N3,以增加主電路部110對輸出級121的驅動強度。於此,雖僅繪示出一個P型電晶體P4與一個N型電晶體N4,但其數量並非以為限。
主電路部110相鄰於可調配置部120的輸出級121,且主電路部110連接於可調配置部120的輸出級121以輸出中間訊號S2給輸出級121。輸出級121用以根據中間訊號S2產生一輸出訊號S3。在一些實施例中,輸出級121可包含一個第一P型電晶體P1與一個第一N型電晶體N1。其中,第一P型電晶體P1具有第一控制端(閘極)、第一連接端(源極)與第二連接端(汲極)。第一N型電晶體N1具有第二控制端(閘極)、第三連接端(汲極)與第四連接端(源極)。
輸出級121之第一P型電晶體P1的第一控制端與第一N型電晶體N1的第二控制端可透過金屬拉線相接並且連接至主電路部110之P型電晶體P3的汲極端以及N型電晶體N3的汲極端,以接收主電路部110產生的中間訊號S2。第一P型電晶體P1的第一連接端可透過金屬拉線連接至電源金屬線VDD。並且,第一N型電晶體N1的第四連接端可透過金屬拉線連接至接地金屬線GND。
在一些實施例中,為了節省佈局面積,相接的主電路部110與可調配置部120於佈局中可有部分重疊。例如,如圖2所示,主電路部110中P型電晶體P4之源極端與輸出級121中相鄰之第一P型電晶體P1之第一連接端因皆連接至電源金屬線VDD(即,相接)而可直接重疊,且主電路部110中N型電晶體N4之源極端與輸出級121中相鄰之第一N型電晶體N1之第四連接端因皆連接至接地金屬線GND(即,相接)而可直接重疊。需注意的是,此為佈局之技巧,因此本案中其餘相似態樣皆可進行相應處理而不再贅述。
可調配置金屬層123連接於輸出級121,以致輸出級121所產生的輸出訊號S3可經由可調配置金屬層123輸出。於此,可調配置金屬層123連接於第一P型電晶體P1的第二連接端與第一N型電晶體N1的第三連接端,以致第一P型電晶體P1與第一N型電晶體N1可共同產生輸出訊號S3。於此,因輸出級121與可調配置金屬層123構成一級反相器,故輸出訊號S3反相於中間訊號S2,但本案並非以為限。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可調配置金屬層123可為單一金屬層,例如但不限於Metal 2。但本案並非以此為限,可調配置金屬層123亦可為多重金屬層,例如但不限於Metal 1/Metal 2或Metal 1/Metal 2/ Metal 3等。其中,當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為多重金屬層時,其可透過金屬至金屬的導孔(via)來連接各金屬層。此外,可調配置金屬層123與本案中所述的其他金屬拉線可為同層及/或不同層的金屬。
至此,主電路部110、輸出級121以及可調配置金屬層123已可共同實現電路單元100的電路功能,即緩衝功能。電路單元100具有一驅動強度,且此驅動強度相關於輸出級121之驅動能力。
電路單元100本身已具有複數可調配置級1221-1227,而複數可調配置級1221-1227用以為電路單元100提供複數個驅動強度選項。換言之,可調配置級1221-1227的數量越多,為電路單元100提供的驅動強度選項亦越多。於此,複數可調配置級1221-1227可依序連接於輸出級121。需注意的是,連接於輸出級121的此些可調配置級1221-1227並不影響電路單元100的電路功能。此些可調配置級1221-1227可用以於後續晶片1改版時,便於設計者可直接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重新配置來調整電路單元100的驅動強度。其中,所述的改版可指於晶片1已下線(tape-out)後欲對其內部的某電路進行除錯修正、微調、附加功能等。由於電路單元100中本身已具有複數可調配置級1221-1227,如此在後續進行晶片1之改版時,便可藉由簡單地變動對應於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遮罩來調整電路單元100之驅動能力,而無需變動到對應於其他層的遮罩進而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再者,由於電路單元100中本身已具有複數可調配置級1221-1227,故也無需利用位於很外圍區域的工程變更(engineer change order,ECO)元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於進行晶片1改版時,設計者可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將至少一可調配置級1221-1227並聯至輸出級121,以增強電路單元100的驅動強度。
需注意的是,本案並非限定可調配置級1221-1227僅能在改版後的晶片1中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並聯至輸出級121。換言之,在第一版的晶片1中,亦可已有至少一可調配置級1221-1227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並聯至輸出級121。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調配置級1221-1227所能提供的驅動強度實質上相同或成一比例(例如:1:2:4:8),以達到方便設置出所需的驅動強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各可調配置級1221-1227的尺寸實質上相同。其中,所述之尺寸可為但不限於電晶體的通道長度、W/L比值、閾值電壓或其組合。因此,藉由可調配置金屬層123調整並聯至輸出級121的可調配置級1221-1227之數量可相應地調整電路單元100之驅動強度的增強比例。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此些可調配置級1221-1227的尺寸亦可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或皆不相同。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可調配置級1221-1227的組成元件會被相對應設置成實質上相同或相似於輸出級121的組成元件,而輸出級121與該些可調配置級1221-1227的尺寸亦可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或皆不相同。例如,當輸出級121是由一個N型電晶體與一個P型電晶體所組成時,各可調配置級1221-1227亦是由一個N型電晶體與一個P型電晶體所組成。
於此,當輸出級121包含一個第一P型電晶體P1與一個第一N型電晶體N1,各可調配置級1221-1227相應地包含一個第二P型電晶體P2與一個第二N型電晶體N2。其中,各第二P型電晶體P2具有第三控制端(閘極)、第五連接端(源極)與第六連接端(汲極)。並且,各第二N型電晶體N2具有第四控制端(閘極)、第七連接端(汲極)與第八連接端(源極)。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調配置級1221的第二P型電晶體P2可以其第五連接端(/第六連接端)與可調配置級1222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五連接端(/第六連接端)相接,可調配置級1222的第二P型電晶體P2以其第六連接端(/第五連接端)與可調配置級1223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六連接端(/第五連接端)相接,按此規律可調配置級1221-1227可依序連接於輸出級121之第一P型電晶體P1的第一連接端(/第二連接端)。於此,可調配置級1221之第二P型電晶體P2是以其第六連接端連接於輸出級121之第一P型電晶體P1的第二連接端並以其第五連接端與可調配置級1222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五連接端相接,可調配置級1222的第二P型電晶體P2以其第六連接端與可調配置級1223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六連接端相接,按此規律可調配置級1221-1227之第二P型電晶體P2依序連接於輸出級121之第一P型電晶體P1的第二連接端。
同樣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參照前方第二P型電晶體P2的連接方式,各可調配置級1221-1227的第二N型電晶體N2可以其第七連接端或第八連接端相互連接並連接於輸出級121之第一N型電晶體N1的第三連接端或第四連接端。於此,可調配置級1221之第二N型電晶體N2是以其第七連接端連接於輸出級121之第一N型電晶體N1的第三連接端並以其第八連接端與可調配置級1222之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八連接端相接,可調配置級1222的第二N型電晶體N2以其第七連接端與可調配置級1223之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七連接端相接,按此規律可調配置級1221-1227之第二N型電晶體N2依序連接於輸出級121之第一N型電晶體N1的第三連接端。藉由前述方式,複數可調配置級1221-1227便可依序連接於輸出級121。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可調配置級1221-1227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三控制端以及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四控制端在佈局中可分別設有金屬至複晶矽的接觸窗(contact)C1,以便於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直接連接。同樣地,各可調配置級1221-1227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五連接端與第六連接端以及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七連接端與第八連接端可分別設有金屬至矽的接觸窗C2,以便於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直接連接。如此一來,由於可調配置級1221-1227本身已包含有用以與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相連接的相對應的金屬至複晶矽的接觸窗,故無需於後續改版時因欲需設置接觸窗C1、C2而去變動到相應的遮罩,進而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具有基礎驅動強度(即可調配置級1221-1227無並聯至輸出級121時)之電路單元100的佈局可如圖2所示。在佈局中,電路單元100可概呈矩形單元。電源金屬線VDD與接地金屬線GND沿矩形單元之長軸分別水平配置於矩形單元中的上方與下方。P型電晶體P3-P4、第一P型電晶體P1、第二P型電晶體P2沿矩形單元之長軸由左至右依序串接配置於電源金屬線VDD的下方,並鄰近於電源金屬線VDD。N型電晶體N3-N4、第一N型電晶體N1、第二N型電晶體N2沿矩形單元之長軸由左至右依序串接配置於接地金屬線GND的上方,並鄰近於接地金屬線GND。其中,P型電晶體P3-P4之閘極端、第一P型電晶體P1之第一控制端、第二P型電晶體P2之第三控制端、N型電晶體N3-N4之閘極端、第一N型電晶體N1之第二控制端、第二N型電晶體N2之第四控制端分別設有接觸窗C1。P型電晶體P3-P4之源極端與汲極端、第一P型電晶體P1之第一連接端與第二連接端、第二P型電晶體P2之第五連接端與第六連接端、N型電晶體N3-N4之源極端與汲極端、第一N型電晶體N1之第三連接端與第四連接端、第二N型電晶體N2之第七連接端與第八連接端分別設有接觸窗C2。
P型電晶體P3之閘極端可透過平行於矩形單元之長軸的水平金屬拉線連接至P型電晶體P4之閘極端的接觸窗C1,N型電晶體N3之閘極端可透過水平金屬拉線連接至N型電晶體N4之閘極端的接觸窗C1,且P型電晶體P3之閘極端更透過平行於矩形單元之短軸的垂直金屬拉線連接至N型電晶體N3之閘極端的接觸窗C1。其中,連接於P型電晶體P3之閘極端與N型電晶體N3之閘極端之間的金屬連拉線可概呈C型,並用以接收輸入訊號S1。P型電晶體P3之源極端與第一P型電晶體P1之第一連接端透過垂直金屬拉線連接至電源金屬線VDD。N型電晶體N3之源極端與第一N型電晶體N1之第四連接端透過垂直金屬拉線連接至接地金屬線GND。P型電晶體P3之汲極端透過垂直金屬拉線連接至N型電晶體N3之汲極端的接觸窗C2。第一P型電晶體P1之第一控制端透過概呈C型的金屬連拉線連接至第一N型電晶體N1之第二控制端,且此呈C型的金屬連拉線更連接至連接於P型電晶體P3之汲極端與N型電晶體N3之汲極端之間的垂直金屬拉線,以接收中間訊號S2。可調配置金屬層123透過垂直拉線連接第一P型電晶體P1之第二連接端與第一N型電晶體N1之第三連接端,並且再透過水平的輸出拉線1231拉出,以輸出一輸出訊號S3。於此,整個電路單元100可大略以對稱佈局(layuot)方式進行設置,例如:整個電路單元100可有一對稱線(例如:通過矩形單元之中心的長軸)而上下對稱。又例如:該輸出級121與該複數可調配置級1221-1227的佈局以該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輸出拉線1231為一對稱線以上下對稱佈局(layuot)方式進行設置。或許,會因各可調配置級1221-1227的驅動強度不同而其尺寸大小有不相同。故,所謂的對稱指佈局上的對稱,非限定是尺寸大小的對稱。
需注意的是,本案並未限定為緩衝器之電路單元100的佈局態樣僅能如圖2所示。事實上,佈局可以多種方式施行,任何簡單變化、修飾(例如,重疊佈局部分改成不重疊、改以其他層進行連接等)等都應涵蓋在本案之範圍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有第一數量個可調配置級1221-1227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並聯至輸出級121。其中,第一數量不大於可調配置級1221-1227之總數。詳細的並聯方式可如下所述:第一數量個可調配置級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三控制端、第五連接端與第六連接端分別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連接至輸出級121之第一P型電晶體P1的第一控制端、第一連接端與第二連接端,且第一數量個可調配置級之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四控制端、第七連接端與第八連接端分別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連接至輸出級121之第一N型電晶體N1的第二控制端、第三連接端與第四連接端。換言之,會有第一數量個第二P型電晶體P2並聯於第一P型電晶體P1,且有第一數量個第二N型電晶體N2並聯於第一N型電晶體N1。
請參閱圖4至圖11。在一些實施態樣中,一個可調配置級1221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並聯到輸出級121之佈局態樣可如圖4所示,且其對應的電路態樣可如圖5所示。如圖4所示,相較於圖2所示之態樣,可再簡單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水平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1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三控制端的接觸窗C1連接至輸出級121之第一P型電晶體P1的第一控制端的接觸窗C1、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水平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1之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四控制端的接觸窗C1連接至輸出級121之第一N型電晶體N1的第二控制端的接觸窗C1、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垂直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1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五連接端的接觸窗C2連接至電源金屬線VDD,以及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垂直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1之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八連接端的接觸窗C2連接至接地金屬線GND,使得可調配置級1221並聯到輸出級121。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三個可調配置級1221-1223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並聯到輸出級121之佈局態樣可如圖6所示,且其對應的電路態樣可如圖7所示。如圖6所示,相比於圖4,可更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水平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2、1223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三控制端的接觸窗C1連接至可調配置級1221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三控制端的接觸窗C1、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水平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2、1223之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四控制端的接觸窗C1連接至可調配置級1221之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四控制端的接觸窗C1、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垂直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2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六連接端的接觸窗C2連接至可調配置級1222之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七連接端的接觸窗C2,且此垂直拉線透過一導孔連接至輸出拉線1231、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垂直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3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五連接端的接觸窗C2連接至電源金屬線VDD,以及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垂直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2、1223之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八連接端的接觸窗C2連接至接地金屬線GND,使得可調配置級1222、1223亦隨可調配置級1221並聯到輸出級121。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五個可調配置級1221-1225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並聯到輸出級121之佈局態樣可如圖8所示,且其對應的電路態樣可如圖9所示。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全部可調配置級1221-1227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並聯到輸出級121之佈局態樣可如圖10所示,且其對應的電路態樣可如圖11所示。如圖10所示,相比於圖8,可更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水平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6、1227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三控制端的接觸窗C1連接至可調配置級1225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三控制端的接觸窗C1、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水平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6、1227之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四控制端的接觸窗C1連接至可調配置級1225之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四控制端的接觸窗C1、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垂直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6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六連接端的接觸窗C2連接至可調配置級1226之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七連接端的接觸窗C2,且此垂直拉線透過一導孔連接至輸出拉線1231、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垂直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7之第二P型電晶體P2的第五連接端的接觸窗C2連接至電源金屬線VDD,以及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垂直拉線將可調配置級1226、1227之第二N型電晶體N2的第八連接端的接觸窗C2連接至接地金屬線GND,使得可調配置級1226、1227亦隨可調配置級1221-1225並聯到輸出級121。
由上述段落可知,僅修改一層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配置,即可達到不同的驅動強度,且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輸出拉線1231的長度並無因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配置修改而實質增加(變更),進而使得整個佈局路徑仍可符合改版前所需的時序要求。
在一些實施例中,電路單元100可為各類型電路,例如但不限於反相器、觸發器或邏輯電路。其中,主電路部110和可調配置部120之輸出級121以及可調配置金屬層123分別為特定電路的一部分,且主電路部110與可調配置部120之輸出級121以及可調配置金屬層123可共同實現此特定電路的電路功能。舉例而言,當電路單元100為或閘(OR gate)時,其主電路部110可為反或閘(NOR gate),且可調配置部120之輸出級121以及可調配置金屬層123可構成反相器,以共同實現反或閘的功能。再例如,當電路單元100為反及閘(NAND gate)時,主電路部110可為反及閘的一部份,可調配置部120之輸出級121以及可調配置金屬層123可構成反及閘的另一部分,且可共同實現反及閘的功能。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種決定電路單元之驅動強度的方法包含:提供電路單元100的主電路部110;提供電路單元100的可調配置部120,其中可調配置部120包含輸出級121、複數可調配置級1221-1227以及可調配置金屬層123,該些可調配置級1221-1227依序連接於輸出級121,可調配置金屬層123連接於輸出級121,且主電路部110相鄰且連接於可調配置部120的輸出級121;以及根據該些可調配置級1221-1227與可調配置金屬層123的連接關係決定電路單元100的驅動強度。
綜上所述,本案實施例之在晶片內具可調驅動強度能力的電路單元及其方法,其包含至少一可調配置部。在電路單元的可調配置部中,會有複數可調配置級依序連接於輸出級,且此些可調配置級可用以透過可調配置金屬層來調整電路單元的驅動強度。此外,在後續進行晶片之改版時,可藉由簡單地改變對應於可調金屬層的遮罩來調整電路單元之驅動能力,而具有高成本效益。
雖然本案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案,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案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案的範疇內,因此本案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晶片 100:電路單元 110:主電路部 120:可調配置部 121:輸出級 1221-1227:可調配置級 123:可調配置金屬層 1231:輸出拉線 200:前級電路 300:後級電路 C1:接觸窗 C2:接觸窗 GND:接地金屬線 P1:第一P型電晶體 P2:第二P型電晶體 P3:P型電晶體 P4:P型電晶體 N1:第一N型電晶體 N2:第二N型電晶體 N3:N型電晶體 N4:N型電晶體 S1:輸入訊號 S2:中間訊號 S3:輸出訊號 VDD:電源金屬線
圖1為晶片之一實施例的方塊概要示意圖。 圖2為電路單元為緩衝器之一實施例的佈局概要示意圖。 圖3為圖2的電路概要示意圖。 圖4為一個可調配置級並聯至輸出級之一實施例的佈局概要示意圖。 圖5為圖4的電路概要示意圖。 圖6為三個可調配置級並聯至輸出級之一實施例的佈局概要示意圖。 圖7為圖6的電路概要示意圖。 圖8為五個可調配置級並聯至輸出級之一實施例的佈局概要示意圖。 圖9為圖8的電路概要示意圖。 圖10為七個可調配置級並聯至輸出級之一實施例的佈局概要示意圖。 圖11為圖10的電路概要示意圖。
110:主電路部
120:可調配置部
123:可調配置金屬層
1231:輸出拉線
C1:接觸窗
C2:接觸窗
GND:接地金屬線
VDD:電源金屬線

Claims (17)

  1. 一種電路單元,係位於一晶片內,該電路單元包含: 一主電路部;以及 一可調配置部,該可調配置部包含一輸出級、複數可調配置級以及一可調配置金屬層,其中該些可調配置級依序連接於該輸出級,且該可調配置金屬層連接於該輸出級; 其中,該主電路部相鄰且連接於該可調配置部的該輸出級;以及 其中,基於該些可調配置級分別與該可調配置金屬層之間的一連接關係決定該電路單元的一驅動強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路單元,其中至少一該可調配置級透過該可調配置金屬層連接到該輸出級,以增強該電路單元的該驅動強度。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路單元,其中至少一該可調配置級未透過該可調配置金屬層連到該輸出級。
  4.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電路單元,其中各該可調配置級的組成元件實質上相同該輸出級的組成元件。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電路單元,其中該輸出級包含: 一第一P型電晶體,具有一第一控制端、一第一連接端與一第二連接端;以及 一第一N型電晶體,具有一第二控制端、一第三連接端與一第四連接端;以及 各該可調配置級包含: 一第二P型電晶體,具有一第三控制端、一第五連接端與一第六連接端;以及 一第二N型電晶體,具有一第四控制端、一第七連接端與一第八連接端; 其中,該些可調配置級的該些第二P型電晶體的該些第五連接端與該些第六連接端分別相互連接;以及 其中,該些可調配置級的該些第二N型電晶體的該些第七連接端與該些第八連接端分別相互連接;以及 其中,該可調配置金屬層連接於該些可調配置級中至少一者的該第三連接端以及該第二連接端。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電路單元,其中該第一P型電晶體的該第一連接端連接至該晶片內的一電源金屬線,該第一N型電晶體的該第四連接端連接至該晶片內的一接地金屬線,且該第一P型電晶體的該第一控制端連接至該第一N型電晶體的該第二控制端。
  7.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電路單元,其中該輸出級與該複數可調配置級的佈局以對稱佈局(layuot)方式進行設置。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電路單元,其中該輸出級與該複數可調配置級的佈局以該可調配置金屬層的一輸出拉線為一對稱線以上下對稱佈局(layuot)方式進行設置。
  9.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電路單元,其中該輸出級與該複數可調配置級的佈局安排使得該可調配置金屬層的一輸出拉線為一直線形狀。
  10.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電路單元,其中該複數可調配置級的驅動強度實質上相同。
  11.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電路單元,其中該複數可調配置級的驅動強度實質上至少部份不相同,該複數可調配置級的該驅動強度具有一比例關係。
  12. 一種決定一電路單元之一驅動強度的方法,包含: 提供該電路單元的一主電路部; 提供該電路單元的一可調配置部,其中該可調配置部包含一輸出級、複數可調配置級以及一可調配置金屬層,該些可調配置級依序連接於該輸出級,該可調配置金屬層連接於該輸出級,且該主電路部相鄰且連接於該可調配置部的該輸出級;以及 根據該些可調配置級與該可調配置金屬層的一連接關係決定該電路單元的該驅動強度。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輸出級與該些可調配置級的佈局以對稱佈局方式進行設置。
  14.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輸出級與該些可調配置級的佈局安排係具有一規律排列方式。
  15. 如請求項12、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中該些可調配置級的驅動強度實質上相同。
  16. 如請求項12、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中該些可調配置級的驅動強度實質上至少部份不相同,該些可調配置級的該驅動強度具有一比例關係。
  17. 如請求項12、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中各該可調配置級的組成元件實質上相同該輸出級的組成元件。
TW111110952A 2022-01-25 2022-03-23 晶片內具可調驅動強度能力的電路單元及其方法 TWI8032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583,436 2022-01-25
US17/583,436 US20230237239A1 (en) 2022-01-25 2022-01-25 Circuit unit having adjustable driving strength capability in chip and method thereof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3258B TWI803258B (zh) 2023-05-21
TW202331578A true TW202331578A (zh) 2023-08-01

Family

ID=87314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0952A TWI803258B (zh) 2022-01-25 2022-03-23 晶片內具可調驅動強度能力的電路單元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37239A1 (zh)
CN (1) CN116544229A (zh)
TW (1) TWI80325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49988B2 (en) * 2008-04-01 2011-05-24 Mediatek Inc. Layout circuit having a combined tie cell
KR102419644B1 (ko) * 2015-10-26 2022-07-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Eco 셀, 그것의 레이아웃 및 eco 셀을 포함하는 집적 회로
US10127340B2 (en) * 2016-09-30 2018-11-1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tandard cell layout,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engineering change order (ECO) cells and method
US10678988B2 (en) * 2017-12-18 2020-06-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grated circuit (IC) design methods using engineering change order (ECO) cell architectures
TWI665573B (zh) * 2018-01-02 2019-07-11 慧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路設計方法及相關的電腦程式產品
US10846458B2 (en) * 2018-08-30 2020-11-2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Engineering change order cell structure having always-on transis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4229A (zh) 2023-08-04
US20230237239A1 (en) 2023-07-27
TWI803258B (zh) 2023-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83190B1 (ko) 핀 카운트에 기반한 확산을 위한 표준 셀 아키텍처
US10204895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having spare circuit cells
KR20090091614A (ko) 큰 지연시간을 갖는 딜레이 회로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반도체장치
US20130088261A1 (en) Low leakage spare gate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US20100231256A1 (en) Spare cell library design for integrated circuit
US7289375B2 (en) Data holding circuit
US10840234B2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TWI803258B (zh) 晶片內具可調驅動強度能力的電路單元及其方法
US7212031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JP5351796B2 (ja) 半導体回路
US7590961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with signal skew adjusting cell selected from cell library
WO2021192265A1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JP5630856B2 (ja) 半導体装置
JP2010199425A (ja) 半導体装置のセルレイアウト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
US9569570B2 (en) Configurable delay cell
US1017714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tructure
US20210335774A1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CN117200785A (zh) 一种上下沿对称的或非门电路
JP2016046479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設計方法とプログラム
KR20100080091A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4327540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335617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の設計方法およびデューティ比改善セル
KR20110121161A (ko) 반도체 장치
JP2007273872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の設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