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5930A - 發光裝置的蓋件、蓋件的製造方法及發光裝置 - Google Patents

發光裝置的蓋件、蓋件的製造方法及發光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5930A
TW202115930A TW109123132A TW109123132A TW202115930A TW 202115930 A TW202115930 A TW 202115930A TW 109123132 A TW109123132 A TW 109123132A TW 109123132 A TW109123132 A TW 109123132A TW 202115930 A TW202115930 A TW 20211593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layer
cover
titanium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3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4291B (zh
Inventor
村上達也
辻原利治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真空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真空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真空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5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59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4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429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483Containers
    • H01L33/486Containers adapted for surface 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02Containers; Se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02Containers; Seals
    • H01L23/06Containers; Se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ontainer or its electrical properties
    • H01L23/08Containers; Se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ontainer or its electrical properties the material being an electrical insulator, e.g. gla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種發光裝置(10),在陶瓷封裝體(11)的空室(111)內容納有LED晶片(13),空室(111)的開口被水晶蓋(12)密封。密封前的蓋件(20)被構成為,以水晶蓋(12)為蓋主體,並在水晶蓋(12)的密封面上形成有第一金屬化膜(41)。第一金屬化膜(41)包括在水晶蓋(12)上直接形成的第一金屬層(411)和在第一金屬層(411)上形成的含焊接材料(金-錫)的合金層(43)。第一金屬層(411)具有由膜厚為20~700nm的鈦膜構成的單層結構。

Description

發光裝置的蓋件、蓋件的製造方法及發光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具備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的發光裝置中使用的蓋件、蓋件的製造方法及發光裝置。
使用LED的發光裝置中,將LED封裝在封裝體的內部以提高可靠性的結構已廣為人知。作為具體的結構例,可列舉將LED容納在封裝體基台(例如陶瓷封裝體)的空室內,用蓋子將封裝體基台的空室的開口密封的結構。
這樣的結構中,需要蓋子相對於LED的照射光具有透光性。在LED是發射深紫外線的深紫外用LED的情況下,以往大都採用石英玻璃作為蓋子(例如,專利文獻1)。
然而,採用石英玻璃作為蓋子的情況下,發光裝置中的元件的製造工程的製程數量會增多。在此情況下,若採用水晶作為蓋子,則具有能夠減少製程數量的優點。
用水晶蓋將陶瓷封裝體密封時,可將金錫(Au-Sn)合金作為焊接材料使用。由於水晶與金錫合金之間的附著性較低,所以需要提高附著性用的基膜。而且,這樣的基膜在採用石英玻璃作為蓋子的情況下也需要。因此,用蓋子密封陶瓷封裝體時,一般是使用在蓋子的與封裝體接合的接合面上預先形成有基膜的蓋件(蓋子及基膜)。另外,這樣的蓋件中,也可以預先使焊接材料融著(藉由加熱而接合)在基膜上。
然而,本申請的發明人發現,在使用水晶蓋的蓋件中,存在因基膜的形成條件而出現蓋子剝離、氣密性不良等的問題。即,若以與採用石英玻璃作為蓋子的場合相同的條件來形成基膜,則附著性明顯降低,從而需要大幅度地改變條件。
另外,不言而喻,採用石英玻璃作為蓋子的情況下也是,如果能夠進一步提高與金錫合金之間的附著性,則能夠使發光裝置的可靠性提高。採用石英玻璃作為蓋子的現有技術中,一般使用鉻(Cr)膜作為用於獲得與金錫合金之間的附著性的基膜,但是,在此情況下,金錫合金容易向基膜擴散,基於膜剝離及附著性的觀點,仍有充分的改善餘地。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6294417號公報
鑒於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對於將LED配置在封裝體的內部並用蓋件密封而構成的發光裝置,提供一種具有不會使蓋子剝離或氣密性不良發生的優良基膜的蓋件、蓋件的製造方法及發光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作為本發明的第一形態的蓋件是將LED密封在封裝體內而構成的發光裝置所使用的蓋件,其特徵在於:包括相對於所述LED的照射光具有透光性的蓋主體及在所述蓋主體的密封面上形成的第一金屬化膜,所述第一金屬化膜包括在所述蓋主體上直接形成的第一層及在所述第一層上形成的第二層,所述第一層是包含膜厚為20~700nm的鈦膜的層,所述第二層具有含鎳(Ni)、鈦(Ti)、金(Au)及錫(Sn)的合金膜。
基於上述結構,在將LED配置在封裝體的內部並用蓋件密封的發光裝置中,能夠獲得具有不會使蓋子剝離或氣密性不良發生的優良基膜的蓋件。
另外,上述蓋件中,可以採用所述第一層中包含的所述鈦膜是膜厚為200~300nm的鈦膜的結構。
另外,上述蓋件中,可以採用所述第一層在表面具有由氧化鈦構成的氧化皮膜的結構。
另外,上述蓋件中,可以採用所述第一層具有由在所述鈦膜上從靠近所述鈦膜的一側起依次層疊的金膜及其它的鈦膜構成的緩衝膜的結構。
另外,上述蓋件中,可以採用所述第二層被構成為,在其內周緣側及外周緣側具有鎳合金膜,在這些鎳合金膜之間形成有含有鎳、鈦、金及錫的所述合金膜的結構。
另外,上述蓋件中,可以採用所述蓋主體為水晶的結構。
另外,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作為本發明的第二形態的蓋件的製造方法是將LED密封在封裝體內而構成的發光裝置所使用的蓋件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作為在相對於所述LED的照射光具有透光性的蓋主體的密封面上形成基膜的製程,包括在所述蓋主體的密封面上形成包含膜厚為20~700nm的鈦膜的第一層的第一製程;使位於所述第一製程中形成的所述第一層的最上層的鈦膜氧化、而在表面形成由氧化鈦構成的氧化皮膜的第二製程;在所述第二製程後的所述第一層上形成包含從靠近所述第一層的一側起依次層疊的鎳合金膜及金膜的第二層的第三製程;使作為金-錫預製件而構成的焊接材料融著在所述第三製程中形成的所述金膜上的第四製程。
另外,上述蓋件的製造方法中,可以為,在所述第一製程中形成的所述鈦膜具有200~300nm的膜厚。
另外,上述蓋件的製造方法中,可以為,所述第一製程中,在所述鈦膜上形成由從靠近所述鈦膜的一側起依次層疊的金膜及其它的鈦膜構成的緩衝膜。
另外,上述蓋件的製造方法中,可以為,所述基膜中,在包含除最下層的膜以外的任何膜在內的上層部分具有退縮結構,所述退縮結構中,所述退縮結構所包含的膜的內周緣退縮到比其它的膜的內周緣更靠外側處,所述退縮結構所包含的膜的外周緣退縮到比其它的膜的外周緣更靠內側處。
另外,上述蓋件的製造方法中,可以為,所述蓋主體為水晶。
另外,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作為本發明的第三形態的發光裝置是將LED密封在封裝體內而構成的發光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所述LED、將所述LED容納在空室內的封裝體基台及將所述封裝體基台的空室開口密封的蓋件,所述蓋件是如上所述的蓋件。
另外,上述發光裝置中,可採用所述封裝體基台由氮化鋁構成的結構。
另外,上述發光裝置中,可採用所述LED是深紫外用LED的結構。
發明效果:
本發明具有在將LED配置在封裝體的內部並用蓋件密封的發光裝置中,能夠獲得具有不會使蓋子剝離或氣密性不良發生的優良基膜的蓋件這樣的效果。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發光裝置的基本結構〕
首先,參照圖1對採用本發明的發光裝置10的基本結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發光裝置10主要由陶瓷封裝體11、水晶蓋(蓋主體)12及LED晶片13構成。即,發光裝置10是藉由將LED晶片13容納在陶瓷封裝體11的空室111內,並用水晶蓋12將空室111的開口密封而構成的。
陶瓷封裝體11是大致長方體形狀的封裝體基台,頂面具有空室111的開口,該開口的周圍為與水晶蓋12接合的密封面11A。另外,在空室111的內底面形成有用於安裝LED晶片13的安裝墊112,在陶瓷封裝體11的下底面形成有外部連接端子113。安裝墊112與外部連接端子113之間藉由未圖示的貫穿孔而電連接。另外,為了使LED晶片13產生的熱量能夠釋放,較佳為,陶瓷封裝體11由導熱性高的材料構成,使用氮化鋁較為合適。另外,在此,對用陶瓷基底作為發光裝置10的封裝體基台的情形進行示例,但封裝體基台也可以是水晶基底。
水晶蓋12是俯視時尺寸與陶瓷封裝體11大致相同的矩形形狀的水晶板。水晶蓋12與陶瓷封裝體11的密封面11A之間藉由接合層14相接合。
圖1所示的發光裝置10中,LED晶片13藉由FCB(Flip Chip Bonding,覆晶接合)而安裝在陶瓷封裝體11上。然而,本發明不局限於此,LED晶片13也可以藉由引線接合而安裝在陶瓷封裝體11上。
較佳為,LED晶片13為發射深紫外線的深紫外用LED。深紫外線是指紫外線中波長較短的紫外線,主要用於殺菌、消毒等用途。由於水晶蓋12相對於深紫外線具有透光性,所以能夠在LED晶片13是深紫外用LED的情況下使用。但是,只要LED晶片13是發射水晶的透射波長範圍內的光的LED晶片,則不局限於深紫外用LED。
另外,作為相對於深紫外線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也有以往使用的石英玻璃,但如果使用石英玻璃作為發光裝置10的蓋子,則氣密試驗中的試驗製程數量有可能會增加。在發光裝置10中使用水晶蓋12具有在進行氣密試驗時試驗製程數量變少、能夠更容易地進行氣密試驗這樣的優點。
〔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
接下來,對圖1所示的發光裝置10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圖2是概要表示發光裝置10的製造方法的截面圖。
如圖2所示,發光裝置10是藉由使蓋件20與封裝構件30經由接合構件接合而製成的。在此,蓋件20是藉由使第一金屬化膜41在水晶蓋12的底面(接合面)成膜而構成的。如圖3所示,第一金屬化膜41被構成為在水晶蓋12的底面與水晶蓋12的外形形狀相對應的環形。第一金屬化膜41是藉由使焊接材料41B(參照圖5)融著在用於提高水晶蓋12與接合層14之間的附著性的基膜41A(參照圖4、圖5)上而構成的。另外,有關第一金屬化膜41的具體結構將於後述。
另外,封裝構件30是藉由在安裝有LED晶片13的陶瓷封裝體11的密封面11A上形成第二金屬化膜42而構成的。第二金屬化膜42被構成為與密封面11A形狀相對應的環形,從而在蓋件20與封裝構件30相向時能與第一金屬化膜41相疊合。第二金屬化膜42是用於提高陶瓷封裝體11與接合層14之間的附著性的基膜。作為第二金屬化膜42,較佳為,在封裝體基台為陶瓷基底的情況下,使用在鎢或鉬等的金屬化材料的上部形成有鎳合金/金膜(或鎳/金膜)等的膜,另外,較佳為,第二金屬化膜42的膜厚在150~700nm的範圍。進一步,在封裝體基台為水晶基底的情況下,第二金屬化膜42也可以是鈦合金/金膜(或鈦/金膜)。
發光裝置10的製造如圖2所示那樣,將蓋件20與封裝構件30重疊配置,並在蓋件20與封裝構件30之間一邊施加載荷一邊進行加熱而實現上述構件之間的接合。即,對第一金屬化膜41和第二金屬化膜42進行加熱而使它們熔化,其後,一邊施加載荷一邊使它們冷卻。熔化後的第一金屬化膜41和第二金屬化膜42因冷卻而凝固後,形成圖1所示的接合層14。
〔蓋件的結構及製造方法〕
接下來,對蓋件20的結構及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蓋件20是藉由在水晶蓋12的底面形成第一金屬化膜41而構成的,第一金屬化膜41是藉由使焊接材料41B融著在基膜41A上而形成的。第一金屬化膜41是藉由基膜41A的成膜製程和焊接材料41B的融著製程而形成的。首先,參照圖4,對藉由成膜製程而形成的基膜41A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4所示,第一金屬化膜41的基膜41A被構成為包含第一金屬層411及第二金屬層412。
在水晶蓋12上直接形成的第一金屬層411具有由鈦膜構成的單層結構。第二金屬層412形成在第一金屬層411上,具有從靠近第一金屬層411的一側起依次包含鎳-鈦膜4121及金膜4122的層疊結構。另外,較佳為,第二金屬層412中的鎳-鈦膜4121的膜厚在50~1000nm的範圍。另外,鎳-鈦膜4121也可以被置換為其它的鎳合金膜。
作為蓋件20中的基膜41A的製造方法,首先,在水晶蓋12的一個面(面對著封裝構件30的面)上藉由物理氣相沉積而形成作為第一金屬層411的鈦膜。鈦膜形成後,暫時將其從成膜裝置中取出,使鈦膜的表面暴露在空氣中。由此,在鈦膜的表面形成由氧化鈦構成的氧化皮膜。其後,在作為第一金屬層411的鈦膜上藉由物理氣相沉積而形成鎳-鈦膜4121,在該鎳-鈦膜4121上藉由物理氣相沉積而形成金膜4122。即,第二金屬層412具有鎳-鈦膜4121與金膜4122的層疊結構。
另外,使鈦膜氧化而在其表面形成氧化皮膜的方法不局限於上述使鈦膜的表面暴露在空氣中的方法。例如,也可以採用在藉由濺鍍而形成鈦膜時導入氧氣來進行氧化鈦膜的成膜的方法,或利用氧等離子體來促進成膜後的鈦膜表面的氧化的方法。
基膜41A形成後,接下來,藉由融著製程使焊接材料41B融著在基膜41A上。該融著製程中,如圖5所示,將焊接材料41B放置在基膜41A上進行熱處理(用加熱爐烘烤)。藉由該熱處理,基膜41A與焊接材料41B一體化而成為第一金屬化膜41。另外,融著前的焊接材料41B是藉由將作為焊接材料使用的金錫(Au-Sn)預製成與基膜41A形狀大致相同的環形而構成的。較佳為,預製後的焊接材料41B的厚度在10~20μm的範圍。
融著製程後的第一金屬化膜41中,加熱前的基膜41A中的第二金屬層412的層疊結構(鎳-鈦膜4121與金膜4122的層疊結構)消失。具體而言,藉由融著製程的加熱,第二金屬層412和焊接材料41B熔化而實現合金化(形成共晶接合),從而形成合金層43(參照圖6)。另一方面,第一金屬層411在融著製程後仍維持層狀,未形成共晶接合。
圖6是對密封後的發光裝置10中的接合層14的一部分截面進行拍攝而獲得的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相片。如圖6所示,接合層14從靠近水晶蓋12的一側起依次具有第一金屬層411、合金層43、鎳-錫合金層422及鍍鎳層421。另外,作為鈦膜的第一金屬層411表面的氧化皮膜由於其膜厚極其薄,所以無法在圖6的SEM相片中被目視識別為明確的層。然而,作為鈦膜的第一金屬層411未形成共晶接合而維持著層狀是因為鈦膜表面的氧化皮膜作為阻隔膜存在。
合金層43是加熱前的基膜41A中的第二金屬層412和焊接材料41B熔化而形成了共晶接合後的層。合金層43中,除了作為焊接材料41B的金錫(Au-Sn)中的“金-錫δ’相”及“金-錫δ相”以外,還含有由第二金屬層412與焊接材料41B混合而成的“鎳-錫合金”、“鈦-錫合金”。即,合金層43是含有鎳、鈦、金及錫的合金層。
鍍鎳層421是封裝構件30的第二金屬化膜42中包含的層。另外,鎳-錫合金層422是第一金屬化膜41與第二金屬化膜42接合的接合部分被合金化而形成的層。即,鎳-錫合金層422與合金層43一樣,成為含鎳、鈦、金及錫的合金層。更詳細而言,將蓋件20焊接在封裝構件30上而形成的鎳-錫合金層422中,封裝構件30側的鍍鎳層與蓋件20側的金錫合金的錫相結合而形成鎳-錫層。因此,金錫合金成為非共晶狀態。蓋件20與封裝構件30焊接後,這樣的金錫合金的非共晶狀態較佳。
另外,在發光裝置10的封裝構件30是水晶基底,第一金屬化膜41為鈦/金膜的情況下,可取代鎳-錫合金層422而形成鈦-錫層。即,封裝構件30側的鈦鍍層與蓋件20側的金錫合金的錫相結合而形成鈦-錫層。
另外,圖6的SEM相片是對密封後的發光裝置10中的接合層14的截面進行拍攝而獲得的,接合前的蓋件20中的第一金屬化膜41已經包含第一金屬層(第一層)411及合金層(第二層)43。
〔第一金屬化膜的形成條件〕
上述蓋件20中,為了獲得發光裝置10中的水晶蓋12的良好附著性,需要對第一金屬化膜41進行膜厚控制這一事實已得到確認。特別是,有必要將作為第一金屬層411的鈦膜的膜厚控制在合適的範圍。以下,基於實驗進行考察。
在此,將第一金屬層411的膜厚作為參數使其變化,用上述製造方法製造發光裝置10,對所製造的發光裝置10進行了外觀評價及基於氣密試驗(氦氣洩漏試驗)的氣密評價。外觀評價中,藉由目視確認了從水晶蓋12側看到的金屬化膜的變色及水晶蓋12是否開裂。另外,所製造的各發光裝置10中,第二金屬層412的鎳-鈦膜4121及金膜4122的膜厚分別被固定在300nm及50nm。另外,作為焊接材料41B的金-錫預製件的厚度被固定在15μm,第二金屬化膜42採用鎳合金/金膜,其膜厚被固定在合計為5μm。實驗結果如以下的表1所示。
【表1】
有關變色,在條件1、2(膜厚7nm、10nm)發生了較廣範圍的變色,評價為“×”。另外,在條件3~6、10~15(膜厚20nm、50nm、100nm、150nm、400nm、500nm、600nm、700nm、800nm、900nm),發生了少量變色,評價為“○”。另外,在條件7~9(膜厚200nm、250nm、300nm),幾乎沒有發生變色,評價為“◎”。
該變色表明,水晶蓋12與作為接合層14的金屬化膜之間發生了剝離。即,可以認為在第一金屬層411的膜厚不充分的情況下,金及錫從接合構件擴散到作為第一金屬層411的鈦膜中的與水晶蓋12之間的接觸面上,使第一金屬層411與水晶蓋12之間的附著性降低而發生剝離(即變色)。在第一金屬層411的膜厚較薄的條件1、2發生了大範圍的變色也說明了上述問題。實際上,在第一金屬層411的膜厚最薄的條件1,氣密評價為“×”(發生了氣密性不良)。另外,在條件2,雖然在氣密評價的階段未檢測出氣密性不良,評價為“○”,但由於變色範圍較廣,所以很難認為能夠長期維持氣密性。因此,在條件1、2,綜合評價為“×”。
若第一金屬層411的膜厚變厚,則作為第一金屬層411的鈦膜中的金及錫的擴散得到抑制,從而水晶蓋12與作為接合層14的金屬化膜之間的附著性提高。在條件3~6,有關變色的評價為“○”;在條件7~9,有關變色的評價為“◎”。在條件3~9,氣密評價也為“○”,因而綜合評價為,在條件3~6為“○”,在條件7~9為“◎”。
在條件10~15,第一金屬層411的膜厚進一步變厚,但有關變色的評價為“○”,低於條件7~9的評價。但是,這種情況並非意味著條件10~15的水晶蓋12的附著性低於條件7~9的水晶蓋12的附著性。可以認為,在條件10~15有關變色的評價為“○”是因為以下理由。
發光裝置10中,由於陶瓷封裝體11與水晶蓋12材質不同,所以熱膨脹率也不同。並且,可以認為在條件10~15,由於第一金屬層411的膜厚較厚而附著性高,所以因陶瓷封裝體11與水晶蓋12之間的熱膨脹差而發生彎曲,因該彎曲而發生剝離。即,可以認為條件7~9與條件10~15相比附著性較低,所以即使陶瓷封裝體11與水晶蓋12之間產生熱膨脹差,第一金屬層411與水晶蓋12之間也會發生錯位而吸收熱膨脹差,從而能發揮抑制因彎曲而發生的剝離的作用。實際上,在條件14、15也發生了水晶蓋12開裂,可以認為該水晶開裂是由熱膨脹差所引起的彎曲造成的。
另外,在陶瓷封裝體11的材質為氮化鋁的情況下,水晶與氮化鋁之間的熱膨脹率的差大於石英玻璃與氮化鋁之間的熱膨脹率的差。因而,在使用水晶蓋12的情況下,與使用石英玻璃蓋子的現有結構相比,更容易發生由熱膨脹差引起的彎曲,所以有必要考慮這樣的彎曲。
有關條件10~15的氣密評價,條件10~13為“○”,條件14、15為“×”。這是因為,在條件14、15,因水晶蓋12開裂而破壞了氣密性。因此,在條件10~13,綜合評價為“○”;在條件14、15,綜合評價為“×”。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所相關的蓋件20中,第一金屬層411的膜厚無論是太薄還是太厚,發光裝置10都不能獲得可靠的氣密性。從上述表1的結果可知,第一金屬層411的膜厚較佳為在20~700nm的範圍,更佳為在200~300nm的範圍。
<第二實施方式>
〔蓋件的結構及製造方法〕
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對於蓋件20具有作為基膜的第一金屬化膜41,該第一金屬化膜41對水晶的附著度較高,使用水晶蓋12的情況下是不會使蓋子剝離或氣密性不良發生的優良基膜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金屬化膜41有時會因附著度高反而使發光裝置10中發生蓋子開裂的問題。特別是有在密封載荷較大的情況下(例如100gf以上)或冷熱衝擊試驗等中容易發生蓋子開裂的傾向。本第二實施方式中,對於在密封載荷較大的情況下或冷熱衝擊試驗中也能防止蓋子開裂的蓋件進行說明。
如圖5所示,蓋件20中的第一金屬化膜41是藉由使焊接材料41B融著在基膜41A上而形成的。對此,如圖7所示,本第二實施方式所相關的蓋件21是藉由用第一金屬化膜51取代蓋件20的第一金屬化膜41而構成的,第一金屬化膜51是使焊接材料41B融著在基膜51A上而形成。
圖8是表示本第二實施方式所相關的蓋件21中的基膜51A的結構的局部截面圖。在此,如圖8所示,基膜51A被構成為包含第一金屬層(第一層)511及第二金屬層(第二層)412。即,蓋件21中的基膜51A是將第一實施方式所相關的蓋件20的基膜41A中的第一金屬層411變更為第一金屬層511而構成的。
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金屬層411具有只由鈦膜構成的單層結構,而第一金屬層511具有由鈦膜5111、金膜5112及鈦膜5113構成的層疊結構。在此,鈦膜5111相當於構成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金屬層411的鈦膜。即,鈦膜5111與第一金屬層411的鈦膜一樣,較佳為,膜厚為20~700nm;更佳為,膜厚為200~300nm。
第一金屬層511中的金膜5112及鈦膜5113被構成為,用於防止在密封載荷較大的情況下或冷熱衝擊試驗中蓋子開裂的緩衝膜。如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也說明過那樣,由於發光裝置10中的陶瓷封裝體11與水晶蓋12材質不同,所以熱膨脹率也不同。由此,因陶瓷封裝體11與水晶蓋12之間的熱膨脹差而發生彎曲,有時該彎曲成為水晶開裂的主要原因。對此,可以認為,使用了蓋件21的發光裝置10中,利用緩衝膜(即,金膜5112及鈦膜5113)的變形能夠吸收陶瓷封裝體11與水晶蓋12之間的熱膨脹差,其結果,能夠減少彎曲而抑制水晶開裂。
作為蓋件21的製造方法,在水晶蓋12的一個面(面對著封裝構件30的面)上藉由物理氣相沉積而依次形成作為第一金屬層511的鈦膜5111、金膜5112及鈦膜5113。第一金屬層511形成後,暫時將其從成膜裝置中取出,使位於最上層的鈦膜5113的表面暴露在空氣中。由此,在鈦膜5113的表面會形成由氧化鈦構成的氧化皮膜。
另外,第一實施方式中,在第一金屬層411的表面形成了由氧化鈦構成的氧化皮膜,本第二實施方式中,鈦膜5111相當於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金屬層411的鈦膜。然而,由於由氧化鈦構成的氧化皮膜成為第一金屬層與第二金屬層之間的界線,所以本第二實施方式所相關的蓋件21中,由氧化鈦構成的氧化皮膜不是形成在鈦膜5111上,而是形成在位於第一金屬層511的最上層的鈦膜5113的表面。另外,在鈦膜5113的表面形成氧化皮膜的方法與第一實施方式一樣,也可以採用藉由濺鍍而形成鈦膜時導入氧氣來進行氧化鈦膜的成膜的方法,或藉由氧等離子體來促進成膜後的鈦膜表面的氧化的方法。第一金屬層511形成後,第二金屬層412的形成方法與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過的方法一樣。藉由形成第一金屬層511及第二金屬層412,而在水晶蓋12上形成基膜51A。
基膜51A形成後,藉由後續的融著製程,使焊接材料41B融著在基膜51A上。該融著製程中,如圖7所示那樣,將焊接材料41B放置在基膜51A上進行熱處理(用加熱爐烘烤)。藉由該熱處理,基膜51A及焊接材料41B被一體化而成為第一金屬化膜51。
〔第一金屬化膜的形成條件〕
上述蓋件21中,為了獲得發光裝置10中的水晶蓋12的良好附著性及防止水晶開裂的效果,對基膜的膜厚進行控制較為有效這一事實得到確認。特別是,將第一金屬層511中的金膜5112的膜厚控制在合適的範圍較為有效。以下,基於實驗進行考察。
在此,將第一金屬層511中的鈦膜5111、金膜5112及鈦膜5113各自的膜厚作為參數使其變化,用上述製造方法製造發光裝置10,對所製造的發光裝置10進行了外觀評價及基於氣密試驗(氦氣洩漏試驗)的氣密評價。外觀評價中,藉由目視確認了從水晶蓋12側看到的金屬化膜的變色及水晶蓋12是否開裂。另外,所製造的各發光裝置10中,第二金屬層412的鎳-鈦膜4121及金膜4122的膜厚分別被固定在300nm及50nm。另外,作為接合構件的金-錫預製件的厚度被固定在15μm,第二金屬化膜42採用鎳合金/金膜,其膜厚被固定在合計為5μm。實驗結果如以下的表2所示。表2的第一金屬層的膜厚中,左側欄的鈦膜厚示出鈦膜5111的膜厚,右側欄的鈦膜厚示出鈦膜5113的膜厚。
【表2】
表2的條件16~18沒有作為緩衝膜的金膜5112及鈦膜5113,但鈦膜5111的膜厚越厚結果越好。並且,對於第一實施方式中認為在合適範圍的鈦膜5111的膜厚250nm(條件3),綜合評價也為“○”。
另一方面,具有作為緩衝膜的金膜5112及鈦膜5113的條件18~25中的任一個的綜合評價也在“○”以上,特別是在條件21~24,綜合評價為“◎”。在條件21~24,得知由於變色評價為“◎”,所以發光裝置10中的水晶蓋12的附著性進一步提高。這可以認為是,在發光裝置10中,緩衝膜(即,金膜5112及鈦膜5113)吸收了陶瓷封裝體11與水晶蓋12之間的熱膨脹差而使彎曲減少,其結果,減少了蓋子剝離。另外,藉由恰當地控制金膜5112的膜厚,能夠提高該效果,金膜5112的膜厚較佳為在100~700nm的範圍,更佳為在300~600nm的範圍。
另外,表2的條件26~27具有緩衝膜,但氣密評價為“×”(綜合評價也為“×”)。另外,在條件27,水晶開裂的評價也為“×”。這些結果是緩衝膜太厚的結果,可以認為是基膜的總膜厚變大,受到應力的影響而出現了問題。即,可以認為是,基膜的總膜厚變大,則基膜整體出現膜厚不均勻,因膜厚不均勻而使施加在水晶蓋12上的應力增大,從而引起水晶開裂。由此表明,緩衝膜的膜厚存在上限。
<第三實施方式>
〔蓋件的結構〕
上述第一、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二金屬層412中包含的鎳-鈦膜4121及金膜4122被構成為,鎳-鈦膜4121及金膜4122的膜的形成寬度(金屬化寬度)相同(金膜4122完全重疊在鎳-鈦膜4121上)。然而,在此情況下,存在因發光裝置10的製造條件等,在評價階段出現蓋子剝離、氣密性不良的技術問題。本第三實施方式中,對能夠更切實地防止蓋子剝離和氣密性不良的蓋件進行說明。
如圖9所示,本第三實施方式所相關的蓋件22是藉由用第一金屬化膜61取代蓋件21的第一金屬化膜51而構成的,第一金屬化膜61是使焊接材料41B融著在基膜61A上而形成的。
圖10是表示本第三實施方式所相關的蓋件22中的基膜61A的結構的局部截面圖。如圖10所示,基膜61A被構成為包含第一金屬層(第一層)511及第二金屬層(第二層)612。但是,本第三實施方式所相關的蓋件22的特徵在於第二金屬層的結構。因此,圖6的蓋件22中,雖然第一金屬層具有與蓋件21的第一金屬層511相同的結構,但第一金屬層也可以具有與蓋件20的第一金屬層411相同的結構。
第二金屬層612具有包含在第一金屬層511上形成的鎳-鈦膜6121和在鎳-鈦膜6121上形成的金膜6122的層疊結構。鎳-鈦膜6121可以是與蓋件20及21中的鎳-鈦膜4121相同的膜。另外,金膜6122與蓋件20及21中的金膜4122相比,只是膜的形成寬度不同而言。
即,基膜61A中,金膜6122被構成為,其寬度比鎳-鈦膜6121的寬度窄。更具體而言,金膜6122具有,金膜6122的內周緣退縮到比鎳-鈦膜6121的內周緣更靠外側處、金膜6122的外周緣退縮到比鎳-鈦膜6121的外周緣更靠內側處的退縮結構(金膜6122的周緣部與鎳-鈦膜6121的周緣部之間存在間距的結構)。另外,此處的“內側”、“外側”是指從蓋件22的中心看到的“內側”、“外側”。另外,在基膜61A的內側及外側,金膜6122的退縮寬度沒有必要相同,如圖10所示,內側的退縮寬度[μm]為d1,外側的退縮寬度為d2。
如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過那樣,使焊接材料41B融著在基膜61A上時以及將蓋件22與封裝構件30接合而製造發光裝置10時,原本是只使基膜61A的第二金屬層412熔化而形成與焊接材料41B間的共晶接合。然而,在某些製造條件(例如,若接合時的密封載荷較大)下,藉由共晶接合而形成的合金(含有鎳、鈦、金和錫的合金)有可能從接合層14的側面迂迴到第一金屬層411。在此情況下,可以認為到達第一金屬層411的合金的金或錫的成分滲透到第一金屬層411中使第一金屬層411與水晶蓋12之間的附著性降低,成為蓋子剝離和氣密性不良的主要原因。同樣的問題在使蓋件21與封裝構件30相接合而製造發光裝置10時也會發生。
對此,在將蓋件22與封裝構件30接合而製造發光裝置10的情況下,共晶接合只形成在與金膜6122的形成區域大致重疊的區域中。這是因為在共晶接合的形成中不能缺少金。蓋件22中,由於金膜6122具有相對於鎳-鈦膜6121退縮的結構,所以能夠防止藉由共晶接合而形成的合金從接合層14的側面迂迴到第一金屬層511(或411),其結果,能夠防止蓋子剝離和氣密性不良。
更具體而言,使焊接材料41B融著在基膜61A上時的共晶接合形成在與金膜6122的形成區域大致對應的區域,未形成在金膜6122退縮後的周邊區域。即,如圖11所示,第二金屬層412和焊接材料41B熔化而形成的合金層43在其內周側及外周側的周緣部中具有鎳合金膜(未共晶接合地殘留下的鎳-鈦膜6121),在這些鎳合金膜之間形成含鎳、鈦、金及錫的合金膜(共晶接合後的合金膜)。如此,由於合金層43的周緣部中存在未共晶接合地殘留下的鎳合金膜,所以能夠防止藉由共晶接合而形成的合金從接合層14的側面迂迴到第一金屬層511(或411)。
〔第一金屬化膜的形成條件〕
上述蓋件22中,為了獲得發光裝置10中的水晶蓋12的良好附著性,對第二金屬層612中的金膜6122的形成寬度進行控制較為有效這一事實得到確認。以下,基於實驗進行考察。
在此,第一金屬層511中的鈦膜5111、金膜5112及鈦膜5113各自的膜厚分別被固定在250nm、500nm及50nm。另外,第二金屬層612中的鎳-鈦膜6121及金膜6122各自的膜厚分別被固定在300n及50nm。然後,將金膜6122的退縮寬度作為參數使其變化,用上述製造方法製造發光裝置10,對所製造的發光裝置10進行了外觀評價及基於氣密試驗(氦氣洩漏試驗)的氣密評價。外觀評價中,藉由目視確認了從水晶蓋12側看到的金屬化膜的變色及水晶蓋12是否開裂。另外,作為接合構件的金-錫預製件的厚度被固定在15μm,第二金屬化膜42採用鎳合金/金膜,其膜厚被固定在合計為5μm。實驗結果如以下的表3所示。
【表3】
基於表3的條件28~30的比較可知,在沒有退縮結構的條件28發生了變色,氣密評價為“×”(綜合評價也為“×”),而在具有退縮結構的條件29、30,氣密評價為“○”(綜合評價也為“○”)。由此可知,蓋件22中的金膜6122的退縮結構有效於減少藉由共晶接合而形成的合金的迂迴所引起的蓋子剝離和氣密性不良。另外,可知該退縮結構中的退縮寬度只要至少為25μm以上,便能發揮其效果。
另外,基於表3的條件30~35的比較可知,變色的評價因金膜6122的金屬化寬度而異。即,在條件31、32,變色的外觀評價為“◎”(綜合評價也為“◎”),但在金膜6122的金屬化寬度比此更寬的條件30,變色的外觀評價為“○”(綜合評價也為“○”)。可認為其原因是,金膜6122的金屬化寬度變寬使得基膜中的附著力較大的區域面積增大,從而直至發光裝置10的更靠外側的區域為止,水晶蓋12與陶瓷封裝體11以高附著力相接合。即,可以認為,發光裝置10中,由於以高附著力接合的區域變廣,所以容易受到水晶蓋12與陶瓷封裝體11之間的熱膨脹差產生的影響,其結果,條件30比條件31、32更容易發生變色。
另外,在金膜6122的金屬化寬度比條件31、32的更窄的條件33~35,金屬化寬度越窄變色的外觀評價越低,綜合評價也越低。可認為其原因是,金膜6122的金屬化寬度太窄,則基膜中的附著力較大的區域面積變小,無法充分耐受水晶蓋12與陶瓷封裝體11之間的熱膨脹差,從而容易發生蓋子剝離。
進一步,基於表3的條件31~34和條件36~39的比較可知,在使金膜6122的退縮寬度在內側與在外側不同的情況下,與使內側的退縮寬度比外側更大的外靠模式(條件36~39)相比,使外側的退縮寬度比內側更大的內靠模式(條件31~34)更佳。即,明確了外靠模式比內靠模式更容易發生由冷熱衝擊試驗引起的水晶開裂。可認為其原因是,若發光裝置10的比較靠外側的區域中水晶蓋12與陶瓷封裝體11以高附著力接合,則容易受到水晶蓋12與陶瓷封裝體11之間的熱膨脹差產生的影響,其結果,容易發生由冷熱衝擊試驗引起的水晶開裂。
另外,在本第三實施方式中的上述說明中,示例了只是位於基膜61A的最上層的金膜6122具有退縮結構的情形。然而,本發明不局限於此,可以在包含除基膜61A的最下層的膜(即鈦膜5111)以外的任何膜在內的上層部分採用退縮結構。例如,圖12所示,也可以在包含金膜5112在內的上層部分採用退縮結構。
本次公開的實施方式是對各方面的示例,並非為限定性解釋的依據。因而,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不是僅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來解釋,而是由請求項的記載來界定。另外,包含與請求項等同的意義及範圍內的所有變更。
例如,上述說明中,示例了發光裝置10的蓋件20~22中用水晶蓋12作為蓋主體的情形。然而,本發明不局限於此,也可以用石英玻璃作為蓋主體。即,在以往的使用石英玻璃的蓋件中,用鉻(Cr)膜作為基膜,但在用石英玻璃作為蓋主體的情況下,只要用上述基膜41A、51A或61A作為基膜,便能在膜剝離及附著性的方面獲得優良的性能這一事實得到確認。可以認為其原因是,藉由將基膜由鉻膜變更為基膜41A、51A或61A,能夠抑制作為焊接材料的金和錫的擴散。
另外,上述說明的發光裝置10中,將陶瓷封裝體11與水晶蓋12接合的接合層14形成在陶瓷封裝體11和水晶蓋12的框形的接合面的幾乎整個面(相對於框的寬度方向沒有偏斜)上。然而,本發明不局限於此,如圖13所示,接合層14也可以形成在陶瓷封裝體11和水晶蓋12的框形的接合面的靠內周側的部分。如此,在將接合層14形成在接合面的靠內周側的部分的情況下,能夠減輕由陶瓷封裝體11與水晶蓋12之間的熱膨脹差造成的應力的影響,從而不容易發生蓋子開裂等。
進一步,上述說明的發光裝置10中,為了將LED13封裝在封裝體內,陶瓷封裝體11被構成為截面為”コ”字形狀,水晶蓋12被構成為平板形狀。然而,本發明不局限於此,也可以如圖14所示的發光裝置10’那樣,將平板形狀的陶瓷基底11’與截面為”コ”字形狀的水晶蓋12’組合,而構成將LED13封裝的封裝體。在此情況下,將陶瓷基底11’與截面為”コ”字形狀的水晶蓋12’接合的接合層14可以採用與上述說明過的發光裝置10中的相同的結構。
10:發光裝置
10’:發光裝置
11:陶瓷封裝體
11’:陶瓷基底
11A:密封面
12:水晶蓋,蓋主體
12’:水晶蓋
13:LED晶片
14:接合層
20:蓋件
21:蓋件
22:蓋件
30:封裝構件
41:第一金屬化膜
41A:基膜
41B:焊接材料
42:第二金屬化膜
43:合金層,第二層
51:第一金屬化膜
51A:基膜
61:第一金屬化膜
61A:基膜
111:空室
112:安裝墊
113:外部連接端子
411:第一金屬層,第一層
412:第二金屬層,第二層
421:鍍鎳層
422:鎳-錫合金層
511:第一金屬層,第一層
612:第二金屬層,第二層
4121:鎳-鈦膜
4122:金膜
5111:鈦膜
5112:金膜
5113:鈦膜
6121:鎳-鈦膜
6122:金膜
d1:內側的退縮寬度
d2:外側的退縮寬度
圖1是表示採用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基本結構的一例的截面圖。
圖2是概要表示圖1的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截面圖。
圖3是蓋件的仰視圖。
圖4是表示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蓋件的成膜製程中形成的基膜的結構的局部截面圖。
圖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蓋件的融著製程的截面圖。
圖6是對密封後的發光裝置中的接合層的一部分截面進行拍攝而獲得的SEM相片。
圖7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蓋件的融著製程的截面圖。
圖8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蓋件的成膜製程中形成的基膜的結構的局部截面圖。
圖9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蓋件的融著製程的截面圖。
圖10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蓋件的成膜製程中形成的基膜的結構的局部截面圖。
圖11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蓋件的第一金屬化膜的結構的局部截面圖。
圖12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蓋件中的基膜的其它結構的局部截面圖。
圖13是表示採用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基本結構的其它例的截面圖。
圖14是表示採用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基本結構的另外的其它例的截面圖。
12:水晶蓋,蓋主體
14:接合層
43:合金層,第二層
411:第一金屬層,第一層
421:鍍鎳層
422:鎳-錫合金層

Claims (16)

  1. 一種蓋件,是將LED密封在封裝體內而構成的發光裝置所使用的蓋件,其特徵在於: 包括相對於所述LED的照射光具有透光性的蓋主體、及在所述蓋主體的密封面上形成的第一金屬化膜, 所述第一金屬化膜包括在所述蓋主體上直接形成的第一層、及在所述第一層上形成的第二層, 所述第一層是包含膜厚為20~700nm的鈦膜的層, 所述第二層具有含鎳、鈦、金、及錫的合金膜。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蓋件,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層中包含的所述鈦膜是膜厚為200~300nm的鈦膜。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蓋件,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層在表面具有由氧化鈦構成的氧化皮膜。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蓋件,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層具有由在所述鈦膜上從靠近所述鈦膜的一側起依次層疊的金膜及其它的鈦膜構成的緩衝膜。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蓋件,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二層被構成為,在其內周緣側及外周緣側具有鎳合金膜,在這些鎳合金膜之間形成有含有鎳、鈦、金、及錫的所述合金膜。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蓋件,其特徵在於: 所述蓋主體為水晶。
  7. 一種蓋件的製造方法,是將LED密封在封裝體內而構成的發光裝置所使用的蓋件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作為在相對於所述LED的照射光具有透光性的蓋主體的密封面上形成基膜的製程,包括 在所述蓋主體的密封面上形成包含膜厚為20~700nm的鈦膜的第一層的第一製程; 使位於所述第一製程中形成的所述第一層的最上層的鈦膜氧化、而在表面形成由氧化鈦構成的氧化皮膜的第二製程; 在所述第二製程後的所述第一層上形成包含從靠近所述第一層的一側起依次層疊的鎳合金膜及金膜的第二層的第三製程;及 使作為金-錫預製件而構成的焊接材料融著在所述第三製程中形成的所述金膜上的第四製程。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蓋件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第一製程中形成的所述鈦膜具有200~300nm的膜厚。
  9. 如請求項7或8所述的蓋件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製程中,在所述鈦膜上形成由從靠近所述鈦膜的一側起依次層疊的金膜及其它的鈦膜構成的緩衝膜。
  10. 如請求項7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蓋件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所述基膜中,在包含除最下層的膜以外的任何膜在內的上層部分具有退縮結構, 所述退縮結構中,所述退縮結構所包含的膜的內周緣退縮到比其它的膜的內周緣更靠外側處;所述退縮結構所包含的膜的外周緣退縮到比其它的膜的外周緣更靠內側處。
  11. 如請求項7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蓋件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蓋主體為水晶。
  12. 一種發光裝置,是將LED密封在封裝體內而構成的發光裝置,其特徵在於: 具備所述LED、將所述LED容納在空室內的封裝體基台、及將所述封裝體基台的空室開口密封的蓋件, 所述蓋件是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蓋件。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發光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封裝體基台由氮化鋁構成。
  14. 如請求項12或13所述的發光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LED是深紫外用LED。
  15. 如請求項12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發光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封裝體基台與所述蓋件藉由接合層相接合, 所述接合層具有從靠近所述蓋主體的一側起依次形成的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及第四層, 所述第一層是在所述蓋主體上直接形成的,包含膜厚為20~700nm的鈦膜的層; 所述第二層是含有鎳、鈦、金、及錫的合金層; 所述第三層是含有鎳、鈦、金及錫,但金的含有量少於所述第二層的合金層; 所述第四層是鍍鎳層。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發光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二層是共晶狀態的合金層,所述第三層是非共晶狀態的合金層。
TW109123132A 2019-07-25 2020-07-09 發光裝置的蓋件、蓋件的製造方法及發光裝置 TWI7842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6741 2019-07-25
JP2019136741 2019-07-25
JP2019-214001 2019-11-27
JP2019214001 2019-11-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5930A true TW202115930A (zh) 2021-04-16
TWI784291B TWI784291B (zh) 2022-11-21

Family

ID=74193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3132A TWI784291B (zh) 2019-07-25 2020-07-09 發光裝置的蓋件、蓋件的製造方法及發光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73347B2 (zh)
CN (1) CN113646908A (zh)
TW (1) TWI784291B (zh)
WO (1) WO202101490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3352A (ja) * 2001-05-30 2002-12-06 Kyocera Corp 撮像素子収納用パッケージ
JP4332047B2 (ja) * 2004-02-26 2009-09-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US7910945B2 (en) * 2006-06-30 2011-03-22 Cree, Inc. Nickel tin bonding system with barrier layer for semiconductor wafers and devices
JP5500904B2 (ja) * 2009-08-11 2014-05-21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5018873A (ja) 2013-07-09 2015-01-29 日機装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6294417B2 (ja) * 2016-09-01 2018-03-14 日機装株式会社 光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光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339652B1 (ja) * 2016-12-07 2018-06-06 日機装株式会社 光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563840B1 (ko) * 2017-06-22 2023-08-07 에이지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창재, 광학 패키지
KR102641336B1 (ko) * 2017-09-05 2024-02-28 쑤저우 레킨 세미컨덕터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반도체 소자 패키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14904A1 (ja) 2021-01-28
TWI784291B (zh) 2022-11-21
JP7173347B2 (ja) 2022-11-16
CN113646908A (zh) 2021-11-12
JPWO2021014904A1 (zh) 2021-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94417B2 (ja) 光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光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294419B2 (ja) 光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光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7040231A (zh) 声波滤波器装置、制造声波滤波器装置的封装件和方法
US6921970B2 (en) Package for electronic parts, lid thereof, material for the li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lid material
JP4385062B2 (ja) 赤外線検知器の製造方法
TW202115930A (zh) 發光裝置的蓋件、蓋件的製造方法及發光裝置
JP5078933B2 (ja) パッケージ及び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
TWI744978B (zh) 發光裝置的蓋件及蓋件的製造方法
JP3783605B2 (ja) 気密封止パッケー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デバイス
JP2022112336A (ja) 発光装置のリッド
JP6548404B2 (ja) 多層基板、発光装置および多層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13219237A (ja) 真空パッケー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02456B2 (ja) 光半導体素子収納用パッケージ
JP2004179373A (ja) 電子部品パッケ−ジとその封止方法
TW202205547A (zh) 蓋構件、蓋構件的製造方法、包裝盒及包裝盒的製造方法
JP2750469B2 (ja)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
JP6333591B2 (ja) 光センサ
CN117897643A (zh) 附膜构件和光学器件
TW202027303A (zh) 半導體發光裝置
TW202139370A (zh) 接合體之製造方法及接合體
JP2022102321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121118A (ja) 気密封止パッケー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TW202023991A (zh) 封裝用蓋材及封裝
JP2011228353A (ja) リッドおよび電子部品用パッケージ
JPS63110765A (ja) Ic用リ−ドフレ−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