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0297A - 把持工具及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把持工具及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0297A
TW202100297A TW109121020A TW109121020A TW202100297A TW 202100297 A TW202100297 A TW 202100297A TW 109121020 A TW109121020 A TW 109121020A TW 109121020 A TW109121020 A TW 109121020A TW 202100297 A TW202100297 A TW 20210029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member
state
aforementioned
holding
oper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1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44694B (zh
Inventor
坪岡光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0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02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46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469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5/00Clamps
    • B25B5/02Clamps with sliding ja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5/00Clamps
    • B25B5/06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 B25B5/10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using screw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overhead lines or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7/00Overhead 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lines or c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把持工具及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其可以藉由簡易的操作來切換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 把持工具具備有:第1構件,包含第1把持部;第2構件,包含第2把持部;操作構件,在平行於第1方向的方向上,使第2把持部相對於前述第1把持部而相對移動;第3構件,螺合於操作構件,並且螺合於第2構件;及鎖定機構。鎖定機構是切換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前述鎖定狀態是防止第2把持部相對於第1把持部而在第2方向上相對移動之狀態,前述鎖定解除狀態是容許第2把持部相對於第1把持部而在第2方向上相對移動之狀態。又,鎖定機構包含設置在第3構件的卡合部。

Description

把持工具及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把持工具及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
目前已知有把持住把持對象物的把持工具。
在專利文獻1中作為相關連的技術記載有間接活線把持工具。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間接活線把持工具具備有把持機構、絕緣操作棒、咬合構件、及鎖定機構。把持機構具有固定把持部與可動把持部。絕緣操作棒具有操作棒本體與軸心側構件,前述軸心側構件是配置在操作棒本體的內側。操作棒本體可以相對於軸心側構件而沿著軸方向來滑動。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間接活線把持工具中,使操作棒本體往把持機構側滑動後,鎖定機構即會作動。在鎖定機構的作動狀態下,可防止絕緣操作棒旋轉而使得可動把持部遠離固定把持部。使操作棒本體往遠離把持機構的方向滑動後,鎖定機構的鎖定即會解除。其結果,即可以使絕緣操作棒旋轉,使得可動把持部遠離固定把持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65739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把持工具及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其可以藉由簡易的操作來切換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是有關於以下所示的把持工具及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
(1)一種把持工具,具備有: 第1構件,包含第1把持部; 第2構件,包含第2把持部; 操作構件,將從前述第2把持部朝向前述第1把持部的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且將前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定義為第2方向時,在平行於前述第1方向的方向上,可使前述第2把持部相對於前述第1把持部而相對移動; 第3構件,螺合於前述操作構件,並且螺合於前述第2構件;及 鎖定機構,切換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前述鎖定狀態是防止前述第2把持部相對於前述第1把持部而在前述第2方向上相對移動之狀態,前述鎖定解除狀態是容許前述第2把持部相對於前述第1把持部而在前述第2方向上相對移動之狀態, 前述鎖定機構包含設置在前述第3構件的卡合部。 (2)如上述(1)所記載之把持工具,其是構成為:使前述操作構件往第1旋轉方向旋轉,藉此執行前述第2把持部之往前述第1方向的移動、以及從前述鎖定解除狀態往前述鎖定狀態之切換。 (3)如上述(1)或(2)所記載之把持工具,其是構成為:在前述操作構件往第2旋轉方向旋轉預定角度之前維持前述鎖定狀態,當前述操作構件往前述第2旋轉方向旋轉預定角度以上時,則進行從前述鎖定狀態往前述鎖定解除狀態之切換。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把持工具,其中前述第3構件具備有: 第1面,規定前述操作構件相對於前述第3構件的上限位置;及 第2面,規定前述操作構件相對於前述第3構件的下限位置。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把持工具,其中前述鎖定機構包含設置在前述第1構件的第2卡合部。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把持工具,其中前述操作構件具備有推壓部,前述推壓部是將前述鎖定機構的狀態從前述鎖定狀態切換至前述鎖定解除狀態。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把持工具,其中前述操作構件具備有可裝卸地安裝遠程操作棒的安裝部。 (8)一種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 前述把持工具具備有: 第1構件,包含第1把持部; 第2構件,包含第2把持部; 操作構件,將從前述第2把持部朝向前述第1把持部的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且將前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定義為第2方向時,在平行於前述第1方向的方向上,可使前述第2把持部相對於前述第1把持部而相對移動; 第3構件,螺合於前述操作構件,並且螺合於前述第2構件;及 鎖定機構,切換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前述鎖定狀態是防止前述第2把持部相對於前述第1把持部而在前述第2方向上相對移動之狀態,前述鎖定解除狀態是容許前述第2把持部相對於前述第1把持部而在前述第2方向上相對移動之狀態, 前述使用方法具備有: 在前述第1把持部與前述第2把持部之間配置把持對象物之步驟;及 藉由使前述操作構件往第1旋轉方向旋轉,以藉由前述第1把持部與前述第2把持部來把持前述把持對象物之把持步驟, 前述把持步驟包含: 間隔縮小步驟,藉由前述第3構件與前述第2構件之間的相對旋轉,縮小前述第1把持部與前述第2把持部之間的間隔;及 第1切換步驟,藉由前述第3構件與前述操作構件之間的相對旋轉,將前述鎖定機構的狀態從前述鎖定解除狀態切換至前述鎖定狀態。 (9)如上述(8)所記載之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其更具備有把持解除步驟,解除前述第1把持部及前述第2把持部對前述把持對象物的把持, 前述把持解除步驟包含: 第2切換步驟,藉由前述第3構件與前述操作構件之間的相對旋轉,將前述鎖定機構的狀態從前述鎖定狀態切換至前述鎖定解除狀態;及 間隔擴大步驟,藉由前述第3構件與前述第2構件之間的相對旋轉,擴大前述第1把持部與前述第2把持部之間的間隔。
發明效果 藉由本發明,即可以提供一種把持工具及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其可以藉由簡易的操作來切換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
以下,參照圖式來詳細地說明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1及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再者,在本說明書中,對於具有同種功能的構件,會附上相同或類似的符號。並且,針對已附上相同或類似符號的構件,有時會省略重複的說明。
(方向的定義) 在本說明書中,將從第2把持部21(更具體而言為第2把持面21a)朝向第1把持部11(更具體而言為第1把持面11a)的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DR1,且將第1方向DR1的相反方向定義為第2方向DR2。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3來說明第1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1A。圖1及圖3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1A的概略縱截面圖。圖2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1A的概略側面圖。
把持工具1A具備有第1構件10、第2構件20、第3構件30、操作構件40、及鎖定機構M。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構件10包含第1把持部11。又,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構件10是具備有開口OP的構造構件,前述開口OP可承接把持對象物。在圖1及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雖然第1構件10是在側面視角下具有大致C字形狀的構件,但是第1構件10的形狀並不限定於圖1及圖2所記載的例子。另外,第1構件10亦可藉由1個零件來構成,亦可藉由複數個零件的組合來構成。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把持部11具有接觸把持對象物的第1把持面11a。第1把持面11a例如為彎曲面。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構件20包含第2把持部21。第2構件20是可相對於第1構件10而相對移動的構件。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構件20除了第2把持部21之外還具備有螺紋棒23。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螺紋棒23在其外周面上具有公螺紋部23m。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構件20是由構成第2把持部21的零件與構成螺紋棒23的零件之組合而構成。作為替代方案,第2構件20亦可藉由1個零件來構成,亦可藉由3個以上的零件的組合來構成。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把持部21具有接觸把持對象物的第2把持面21a。第2把持面21a例如為彎曲面。
操作構件40是在平行於第1方向DR1的方向上,使第2把持部21相對於第1把持部11而相對移動的構件。
當操作構件40受到操作後,第1把持部11(更具體而言為第1把持面11a)與第2把持部21(更具體而言為第2把持面21a)之間的間隔即會變化。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當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後,第2把持部21即會往接近第1把持部11的方向移動。另一方面,當操作構件40往相反於第1旋轉方向R1的第2旋轉方向R2旋轉後,第2把持部21即會往遠離第1把持部11的方向移動。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3構件30是螺合於操作構件40,並且螺合於第2構件20。更具體而言,第3構件30具備有公螺紋部33m,前述公螺紋部33m是螺合於操作構件40的母螺紋部43f。又,第3構件30具備有母螺紋部33f,前述母螺紋部33f是螺合於第2構件20的公螺紋部23m。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3構件30是螺合於操作構件40,並且螺合於第2構件20。因此,當操作構件40相對於第3構件30而相對旋轉後,操作構件40即會沿著第3構件30的長邊軸方向,相對於第3構件30而相對移動。另一方面,當操作構件40和第3構件30一起相對於第2構件20而相對旋轉後,第2構件20即會沿著第3構件30的長邊軸方向,相對於第3構件30而相對移動。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3構件30無法相對於第1構件10而在平行於第1方向DR1的方向上相對移動。因此,將第3構件30視為基準的情況下,當操作構件40相對於第3構件30而相對旋轉後,操作構件40即會在平行於第1方向DR1的方向上移動。又,將第3構件30視為基準的情況下,當操作構件40和第3構件30一起相對於第2構件20而相對旋轉後,第2構件20即會在平行於第1方向DR1的方向上移動。
鎖定機構M是切換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的機構,前述鎖定狀態是防止第2把持部21相對於第1把持部11而在第2方向DR2上相對移動之狀態,前述鎖定解除狀態是容許第2把持部21相對於第1把持部11而在第2方向DR2上相對移動之狀態。另外,鎖定狀態在實質上是指無法擴大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之間的間隔之狀態。據此,當鎖定機構M為鎖定狀態的情況下,把持對象物不會從把持工具1A上脫落。另一方面,鎖定解除狀態是指可以擴大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之間的間隔之狀態。
鎖定機構M包含設置在上述第3構件30的卡合部35。卡合部35是與第3構件30以外的構件(例如,第2卡合部15)相卡合,藉此使鎖定機構M成為鎖定狀態。另外,在鎖定狀態中,雖然會防止第2把持部21相對於第1把持部11而在第2方向DR2上相對移動,但是亦可容許第2把持部21相對於第1把持部11而在第1方向DR1上相對移動。作為替代方案,在鎖定狀態中,除了防止第2把持部21相對於第1把持部11而在第2方向DR2上相對移動之外,還會防止第2把持部21相對於第1把持部11而在第1方向DR1上相對移動。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操作構件40是在第3構件30的長邊軸方向(換言之,平行於第1方向DR1的方向)上,相對於第3構件30而相對移動,藉此來進行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之切換。詳細內容將於後文描述。又,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構件20是在第3構件30的長邊軸方向(換言之,平行於第1方向DR1的方向)上,相對於第3構件30而相對移動,藉此使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之間的間隔變化。
在第1實施形態的把持工具1A中,第3構件30是螺合於操作構件40,並且螺合於第2構件20。因此,只要使操作構件40旋轉,就可以進行上述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的切換,並且可以使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之間的間隔變化。據此,在第1實施形態的把持工具1A中,可以藉由簡易的操作來切換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
設想在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之間配置了把持對象物之後,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後,操作構件40即會和第3構件30一起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其結果,螺合於第3構件30的第2構件20會往第1方向DR1移動。如此,藉由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來把持住把持對象物。
設想在藉由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來把持住把持對象物之後,更進一步地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在此情況下,由於第2構件20的移動受到限制,因此第2構件20不會相對於第3構件30而相對旋轉,而是操作構件40會相對於第3構件30而相對旋轉。換言之,藉由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來把持住把持對象物之後,更進一步地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後,操作構件40即會相對於第3構件30而相對旋轉,使操作構件40往第2方向DR2移動。其結果,如圖1所例示,設置在操作構件40上的推壓部46會移動至退避位置,而鎖定機構M會從鎖定解除狀態變成鎖定狀態(卡合部35與第2卡合部15等其他構件相卡合的狀態)。
如上所述,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是構成為: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藉此執行第2把持部21之往第1方向DR1的移動、以及從鎖定解除狀態往前述鎖定狀態之切換。因此,只要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就可以執行把持對象物的把持、以及往鎖定狀態之切換。
接著,設想在藉由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來把持住把持對象物之後,使操作構件40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另外,第2旋轉方向R2是第1旋轉方向R1的相反方向。
使操作構件40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後,操作構件40即會相對於第3構件30而相對旋轉,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方向DR1移動。其結果,如圖3所例示,設置在操作構件40上的推壓部46會移動至前進位置,而鎖定機構M會從鎖定狀態變成鎖定解除狀態(卡合部35與第2卡合部15等其他構件之間的卡合解除的狀態)。
另外,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在操作構件40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預定角度(例如,預定角度為360度以上1080度以下的任意角度)之前會維持於鎖定狀態。並且,當操作構件40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預定角度以上時,則會進行從鎖定狀態往鎖定解除狀態之切換。在此情況下,即使是作業者錯誤地使操作構件40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的情況下,鎖定也不會立刻解除。據此,可確保作業者及/或作業者的周圍人員的安全。
設想當鎖定機構M從鎖定狀態變成鎖定解除狀態後,更進一步地使操作構件40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使操作構件40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後,操作構件40即會和第3構件30一起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其結果,螺合於第3構件30的第2構件20會往第2方向DR2移動。如此,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對把持對象物的把持即被解除。
如上所述,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使操作構件40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預定角度以上,藉此即可執行從鎖定狀態往鎖定解除狀態之切換、以及第1把持部11及第2把持部12對把持對象物的把持解除。因此,只要使操作構件40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就可以執行往鎖定解除狀態之切換、以及把持對象物的把持解除。
(第2構件20、第3構件30、及操作構件40的一例) 參照圖1,來更詳細地說明第2構件20、第3構件30、及操作構件40的一例。
第2構件20具備有螺紋棒23。另外,在本說明書中,「螺紋棒」是指具備有在內周面或外周面形成有螺紋部的棒狀部分之構件。換言之,螺紋棒亦可為在外周面形成有螺紋部的公螺紋棒,亦可為在內周面形成有母螺紋部的母螺紋棒。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構件20具有旋擋部210,前述旋擋部210是防止第2構件20相對於第1構件10的相對旋轉。因此,當第3構件30相對於第1構件10而相對旋轉時,可防止第2構件20相對於第1構件10而相對旋轉。
第3構件30具備有螺合於第2構件20(更具體而言為螺紋棒23)的第1螺紋部(33f)。因此,當第3構件30相對於第2構件20而往第1旋轉方向R1相對旋轉時,第2構件20的第2把持部21會往朝向第1把持部11的方向(換言之,第1方向DR1)移動。又,當第3構件30相對於第2構件20而往第2旋轉方向R2相對旋轉時,第2構件20的第2把持部21會往遠離第1把持部11的方向(換言之,第2方向DR2)移動。另外,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螺紋部(33f)為母螺紋部。作為替代方案,第1螺紋部亦可為公螺紋部。
第3構件30具備有螺合於操作構件40的第2螺紋部(33m)。因此,當操作構件40相對於第3構件30而往第1旋轉方向R1相對旋轉時,操作構件40會往遠離第1把持部11的方向(換言之,第2方向DR2)移動。又,當操作構件40相對於第3構件30而往第2旋轉方向R2相對旋轉時,操作構件40會往接近於第1把持部11的方向(換言之,第1方向DR1)移動。另外,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螺紋部(33m)為公螺紋部。作為替代方案,第2螺紋部亦可為母螺紋部。另外,較理想的是,第3構件30的第2螺紋部(33m)和第3構件30的第1螺紋部(33f)為相同方向的螺紋。換言之,當第3構件30的第1螺紋部(33f)為左螺紋的情況下,第3構件30的第2螺紋部(33m)較理想為左螺紋,當第3構件30的第1螺紋部(33f)為右螺紋的情況下,第3構件30的第2螺紋部(33m)較理想為右螺紋。當第3構件30的第1螺紋部(33f)及第3構件30的第2螺紋部(33m)為左螺紋的情況下,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後,第2構件20即會往第1方向DR1移動。相反地,當第3構件30的第1螺紋部(33f)及第3構件30的第2螺紋部(33m)為右螺紋的情況下,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後,第2構件20即會往第2方向DR2移動。
另外,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當操作構件40受到操作時,雖然操作構件40的螺紋部(43f)與第3構件30的第2螺紋部(33m)之間的摩擦力,比第3構件30的第1螺紋部(33f)與第2構件20的螺紋部(23m)之間的摩擦力更大,但是作為替代方案,前者的摩擦力比後者的摩擦力更小亦無妨。詳細內容將於後文描述,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將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操作後,在第2把持部21抵接到把持對象物W之前,藉由(摩擦力較小的)第3構件30的第1螺紋部(33f)與第2構件20的螺紋部(23m)之間的相對移動,使螺紋棒23往朝向把持對象物W的方向前進。當第2把持部21已抵接到把持對象物W後,更進一步地將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操作時,藉由(摩擦力較大的)操作構件40的螺紋部(43f)與第3構件30的第2螺紋部(33m)之間的相對移動,使操作構件40往遠離把持對象物W的方向移動。當操作構件40已抵接到第3構件30的第2面32後,更進一步地將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操作時,螺紋棒23即再次往朝向把持對象物W的方向前進。其結果,藉由與操作構件40被扭轉的力相因應的推壓力,以第2把持部21與第1把持部11來強力地把持住把持對象物W。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3構件30是在第1構件10上安裝成:可以繞著第3構件30的中心軸而相對於第1構件10來相對旋轉。又,第3構件30是在第1構件10上安裝成:在平行於第1方向DR1的方向上,不能相對於第1構件10而相對移動。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3構件30具備有上述卡合部35。在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卡合部35包含配置成環狀的複數個齒35a(更具體而言為棘爪齒)。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3構件30具備有第1面31與第2面32,前述第1面31是規定操作構件40相對於第3構件30的上限位置,前述第2面32是規定操作構件40相對於第3構件30的下限位置。在此情況下,操作構件40可以在第1面31所規定的上限位置與第2面32所規定的下限位置之間的範圍內,相對於第3構件30而上下移動。另外,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將從第2把持部21(更具體而言為第2把持面21a)朝向第1把持部11(更具體而言為第1把持面11a)的方向視為上方向。作為替代方案,亦可將從第1把持部11(更具體而言為第1把持面11a)朝向第2把持部21(更具體而言為第2把持面21a)的方向視為上方向。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3構件30是配置在第2構件20的外側的筒狀構件。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雖然第3構件30是兩端開放的筒狀構件,但是第3構件30亦可為一端封閉的有底筒狀構件。另外,第3構件30的形狀並不限定於筒狀。又,第3構件30亦可藉由1個零件來構成,亦可藉由複數個零件的組合來構成。
操作構件40具備有螺合於第3構件30的螺紋部(43f)。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雖然該螺紋部(43f)為母螺紋部,但是該螺紋部(43f)亦可為公螺紋部。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操作構件40具備有可接觸上述第1面31的第3面44。該第3面44接觸第1面31的位置為操作構件40的上限位置。又,操作構件40具備有可接觸上述第2面32的第4面45。該第4面45接觸第2面32的位置為操作構件40的下限位置。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操作構件40具備有推壓部46,前述推壓部46是將鎖定機構M的狀態從鎖定狀態切換至鎖定解除狀態。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推壓部46是設置在操作構件40的第1方向DR1側的端部。推壓部46例如為環狀的突出部。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操作構件40是配置在第3構件30的外側的筒狀構件。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操作構件40是兩端開放的筒狀構件。另外,操作構件40的形狀並不限定於筒狀。又,操作構件40亦可藉由1個零件來構成,亦可藉由複數個零件的組合來構成。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後,操作構件40即會相對於第3構件30而往第1旋轉方向R1相對旋轉,或者,操作構件40會和第3構件30一起相對於第2構件20而往第1旋轉方向R1相對旋轉。當操作構件40相對於第3構件30而往第1旋轉方向R1相對旋轉時,操作構件40是以第3構件30為基準,往第2方向DR2移動。另一方面,當操作構件40和第3構件30一起相對於第2構件20而往第1旋轉方向R1相對旋轉時,第2構件20是以第3構件30為基準,往第1方向DR1移動。
又,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使操作構件40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後,操作構件40即會相對於第3構件30而往第2旋轉方向R2相對旋轉,或者,操作構件40會和第3構件30一起相對於第2構件20而往第2旋轉方向R2相對旋轉。當操作構件40相對於第3構件30而往第2旋轉方向R2相對旋轉時,操作構件40是以第3構件30為基準,往第1方向DR1移動。另一方面,當操作構件40和第3構件30一起相對於第2構件20而往第2旋轉方向R2相對旋轉時,第2構件20是以第3構件30為基準,往第2方向DR2移動。
如圖3所示,設想當操作構件40位於相對於第3構件30的相對上限位置時,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在此情況下,使操作構件40旋轉的旋轉力會傳達至第3構件30,使第3構件30和操作構件40一起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又,當第3構件3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時,具備有第2把持部21的第2構件20會往第1方向DR1移動。據此,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是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藉此即可以使第2把持部21往第1方向DR1移動。
另外,使操作構件40旋轉的旋轉力往第3構件30的傳達,亦可藉由操作構件40與第3構件30之間的摩擦來進行,或亦可藉由操作構件40與第3構件30之間的卡合來進行。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使操作構件40旋轉的旋轉力往第3構件30的傳達是藉由操作構件40的第3面44與第3構件30的第1面31之間的摩擦來進行。
如圖1所示,設想當操作構件40位於相對於第3構件30的相對上限位置與相對於第3構件30的相對下限位置之間的位置時,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在此情況下,操作構件40是相對於第3構件30而往第1旋轉方向R1相對旋轉。當操作構件40相對於第3構件30而往第1旋轉方向R1相對旋轉時,操作構件40是相對於第3構件30而往第2方向DR2移動。藉由該移動,鎖定機構M的狀態即會從鎖定解除狀態切換至鎖定狀態。
(鎖定機構M的一例) 參照圖2來說明鎖定機構M的一例。
在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鎖定機構M包含設置在第3構件30的卡合部35、以及設置在第1構件10的第2卡合部15。在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卡合部35包含配置成環狀的複數個齒35a,第2卡合部15包含突出部15a(更具體而言為爪部),前述突出部15a可卡合於複數個齒35a當中的任一者。在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卡合部35具備有複數個齒35a,而第2卡合部15具備有至少1個突出部15a。作為替代方案,卡合部35亦可具備有至少1個突出部,而第2卡合部15亦可具備有複數個齒。作為另一替代方案,卡合部35及第2卡合部15亦可各自設成具備有複數個齒。
在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在卡合部35與第2卡合部15已卡合的狀態下,第3構件30無法相對於第1構件10而往第2旋轉方向R2相對旋轉。又,由於無法使第3構件30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因此也無法使具有第2把持部21的第2構件20往第2方向DR2移動。如以上所述,當卡合部35與第2卡合部15已卡合的狀態時(換言之,當鎖定機構M處於鎖定狀態時),第3構件30無法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且也無法使第2把持部21往解除把持對象物的把持之方向(換言之,第2方向DR2)移動。
另一方面,在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在卡合部35與第2卡合部15已卡合的狀態下,第3構件30可以相對於第1構件10而往第1旋轉方向R1相對旋轉。使第3構件30相對於第1構件10而往第1旋轉方向R1相對旋轉後,第2卡合部15即可越過卡合部35的至少1個齒35a。當第2卡合部15越過卡合部35的至少1個齒35a後,第2卡合部15即會變成和卡合部35的其他齒相卡合。作為替代方案亦可設為:將卡合部35及/或第2卡合部15的形狀設計變更,藉此在卡合部35與第2卡合部15已卡合的狀態下,使第3構件30無法相對於第1構件10而在第1旋轉方向R1及第2旋轉方向R2等兩個方向上相對旋轉。
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鎖定機構M具有賦與勢能構件16,前述賦與勢能構件16是將第2卡合部15(更具體而言為具有第2卡合部15的卡合構件K2)朝向卡合部35賦與勢能。因此,在操作構件40的推壓部46尚未推壓第2卡合部15(更具體而言為具有第2卡合部15的卡合構件K2)的狀態下,鎖定機構M會自動地成為鎖定狀態(換言之,卡合部35與第2卡合部15已卡合的狀態)。另一方面,當推壓部46抵抗賦與勢能構件16的賦與勢能力而推壓第2卡合部15後,鎖定機構M的狀態即會從鎖定狀態切換至鎖定解除狀態。
(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 參照圖4至圖9來說明第1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之一例。圖4是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一例之流程圖。圖5至圖9是示意地顯示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一個步驟執行中的狀態之概略縱截面圖。
如圖5所示,在第1步驟ST1中,在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之間,配置把持對象物W。第1步驟ST1例如是藉由以下來執行:透過開口OP使把持對象物W移動至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之間的空間。把持對象物W例如為電線等之線材、或緊線器等之工具。另外,把持對象物並不限定於線材、工具。
在第2步驟ST2中,藉由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來把持住把持對象物W。第2步驟ST2是把持住把持對象物的把持步驟。第2步驟ST2(把持步驟)是藉由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來執行。
第2步驟ST2(把持步驟)包含:間隔縮小步驟,藉由第3構件30與第2構件20之間的相對旋轉,縮小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之間的間隔;及第1切換步驟,藉由第3構件30與操作構件40之間的相對旋轉,將鎖定機構M從鎖定解除狀態切換至鎖定狀態。
在間隔縮小步驟中,是藉由第3構件30與第2構件20之間的相對旋轉,使螺合於第3構件30的第2構件20往第1方向DR1移動。如此,設置在第2構件20的第2把持部21與第1把持部11之間的間隔即縮小。另外,在間隔縮小步驟中,使操作構件40旋轉的旋轉力會傳達至第3構件30,使第3構件30和操作構件40一起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該旋轉力的傳達是在操作構件40的位置位於相對於第3構件30的相對上限位置的狀態下執行。更具體而言,藉由第3構件30的第1面31與操作構件40的第3面44之間的接觸,使上述旋轉力從操作構件40傳達至第3構件30。
藉由間隔縮小步驟的執行,以藉由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來把持住把持對象物W(參照圖6)。藉由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來把持住把持對象物W後,包含第2把持部21的第2構件20即變成在實質上無法相對於第1把持部11而相對移動。其結果,第3構件30會變得無法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當第3構件30變成無法旋轉後,使操作構件40旋轉的旋轉力則不會傳達至第3構件30,使操作構件40相對於第3構件30而相對旋轉。
在間隔縮小步驟的執行後,使操作構件40更進一步地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藉此來執行第1切換步驟。在第1切換步驟中,藉由第3構件30與操作構件40之間的相對旋轉,使操作構件40往第2方向DR2(更具體而言是從前進位置(參照圖6)朝向退避位置(參照圖7)的方向)移動。藉由操作構件40往第2方向DR2移動,操作構件40的推壓部46會從設置在第1構件10的第2卡合部15上分開。當推壓部46和第2卡合部15分開後,藉由賦與勢能構件16而被往朝向卡合部35的方向賦與勢能的第2卡合部15,即會與卡合部35相卡合。如此一來,鎖定機構M即會從鎖定解除狀態切換至鎖定狀態。
另外,在第1切換步驟中,操作構件40相對於第3構件30的相對位置,較理想的是從相對上限位置移動至相對下限位置。藉由操作構件40的位置從相對上限位置移動至相對下限位置,鎖定機構M即可確實地從鎖定解除狀態切換至鎖定狀態。
在第1實施形態的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中,只要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法R1旋轉,就可以連續地執行間隔縮小步驟與第1切換步驟,前述間隔縮小步驟是縮小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之間的間隔,前述第1切換步驟是將鎖定機構M從鎖定解除狀態切換至鎖定狀態。據此,在第1實施形態中是提供一種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其可藉由簡易的操作來切換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
另外,把持步驟(第2步驟ST2)亦可除了上述間隔縮小步驟及上述第1切換步驟之外,還包含有第2間隔縮小步驟。第2間隔縮小步驟是使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之間的間隔更縮小的步驟。第2間隔縮小步驟也可以稱為加強緊固步驟。第2間隔縮小步驟是藉由以下來執行:在第1切換步驟的執行後,換言之,當操作構件40相對於第3構件30的相對位置已移動到相對下限位置後,使操作構件40更進一步地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
在第2間隔縮小步驟的執行中,操作構件40是位於相對下限位置。因此,操作構件40無法相對於第3構件30而往第1旋轉方向R1相對旋轉。在此情況下,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時,和上述間隔縮小步驟同樣地,操作構件40及第3構件30會變成相對於第2構件20而往第1旋轉方向R1相對旋轉。
當第3構件30相對於第2構件20而往第1旋轉方向R1相對旋轉時,第3構件30的卡合部35即可越過第2卡合部15而移動。其結果,第2構件20會沿著第3構件30的長邊軸方向而往第1方向DR1移動。如此,第1把持部11與設置在第2構件20的第2把持部21之間的間隔即變得更小。
另外,在第2間隔縮小步驟中,使操作構件40旋轉的旋轉力會傳達至第3構件30,使第3構件30和操作構件40一起往第1旋轉方向R1旋轉。該旋轉力的傳達是在操作構件40的位置位於相對於第3構件30的相對下限位置的狀態下執行。更具體而言,藉由第3構件30的第2面32與操作構件40的第4面45之間的接觸,使上述旋轉力從操作構件40傳達至第3構件30。
(把持解除步驟) 接著,說明把持解除步驟(換言之為第3步驟ST3),前述把持解除步驟是解除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對把持對象物W的把持。
在第3步驟ST3(把持解除步驟)中,是使操作構件40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藉此解除第1把持部11及第2把持部21對把持對象物W的把持。
第3步驟ST3(把持解除步驟)包含:第2切換步驟,藉由第3構件30與操作構件40之間的相對旋轉,將鎖定機構M從鎖定狀態切換至鎖定解除狀態;及間隔擴大步驟,藉由第3構件30與第2構件20之間的相對旋轉,擴大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之間的間隔。
在第2切換步驟中,藉由第3構件30與操作構件40之間的相對旋轉,使操作構件40往第1方向DR1(更具體而言是從退避位置(參照圖7)朝向前進位置(參照圖8)的方向)移動。藉由操作構件40往第1方向DR1移動,操作構件40的推壓部46會推壓設置在第1構件10的第2卡合部15。當推壓部46推壓第2卡合部15後,卡合部35與第2卡合部15之間的卡合即解除。如此一來,鎖定機構M即會從鎖定狀態切換至鎖定解除狀態。
另外,在第2切換步驟中,操作構件40相對於第3構件30的相對位置,較理想的是從相對下限位置移動至相對上限位置。藉由操作構件40的位置從相對下限位置移動至相對上限位置,鎖定機構M即可確實地從鎖定狀態切換至鎖定解除狀態。
在第2切換步驟的執行後,使操作構件40更進一步地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藉此來執行間隔擴大步驟。在間隔擴大步驟中,是藉由第3構件30與第2構件20之間的相對旋轉,使螺合於第3構件30的第2構件20往第2方向DR2移動。如此,設置在第2構件20的第2把持部21與第1把持部11之間的間隔即擴大。另外,在間隔擴大步驟中,使操作構件40旋轉的旋轉力會傳達至第3構件30,使第3構件30和操作構件40一起往第2旋轉方向R2旋轉。該旋轉力的傳達是在操作構件40的位置位於相對於第3構件30的相對上限位置的狀態下執行。更具體而言,藉由第3構件30的第1面31與操作構件40的第3面44之間的接觸,使上述旋轉力從操作構件40傳達至第3構件30。
藉由間隔擴大步驟的執行,以解除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對把持對象物W的把持(參照圖9)。
在第1實施形態的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中,只要使操作構件40往第2旋轉方法R2旋轉,就可以連續地執行第2切換步驟與間隔擴大步驟,前述第2切換步驟是將鎖定機構M的狀態從鎖定狀態切換至鎖定解除狀態,前述間隔擴大步驟是擴大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之間的間隔。據此,在第1實施形態中是提供一種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其可藉由簡易的操作來切換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
(第2實施形態) 參照圖10及圖11來說明第2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1B。圖10是示意地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1B的概略背面圖。圖11是圖10的A-A箭頭視角截面圖。
在第2實施形態中,會以和第1實施形態的不同點為中心來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中已說明的事項重複的說明將會省略。據此,即使在第2實施形態中未明示地說明,當然仍可以在第2實施形態中採用第1實施形態中已說明過的事項。
第2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1B包含第1構件10、第2構件20、第3構件30、操作構件40、及鎖定機構M。針對第1構件10、第2構件20、第3構件30、操作構件40、及鎖定機構M,已在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完畢。據此,針對第1構件10、第2構件20、第3構件30、操作構件40、及鎖定機構M,省略重複的說明。
(第1構件10)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構件10具備有收容卡合構件K2的凹部17。又,第1構件10具有連通於凹部17的長孔18。在上述凹部17中***有卡合構件K2,前述卡合構件K2可和第3構件30的卡合部35卡合。又,在長孔18中***有第1插銷構件P1,前述第1插銷構件P1是安裝於卡合構件K2。第1插銷構件P1可發揮拔出防止構件的功能,該拔出防止構件可防止卡合構件K2從凹部17中脫落。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當賦與勢能構件16及卡合構件K2***至凹部17後,第1插銷構件P1是安裝於卡合構件K2。已配置於凹部17的卡合構件K2是藉由賦與勢能構件16的賦與勢能力,使一部分突出至凹部17外。並且,該突出的一部分是作為第2卡合部15來發揮功能,該第2卡合部15可和第3構件30的卡合部35卡合。
(第2構件20)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構件20是由包含第2把持部21(及旋擋部210)的零件與包含螺紋棒23的零件之組合而構成。另外,旋擋部210是藉由與第1構件10卡合,以防止第2構件20相對於第1構件10而相對旋轉。
(第3構件30) 第3構件30包含第1筒狀構件36與卡合構件K1,前述卡合構件K1具備有卡合部35。第3構件30亦可包含拔出防止部37、第1固定構件F1、止擋構件38當中的至少1者。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筒狀構件36包含第1螺紋部(33f)與第2螺紋部(33m),前述第1螺紋部(33f)是螺合於第2構件20的螺紋棒23,前述第2螺紋部(33m)是螺合於操作構件40。另外,亦可將形成有第1螺紋部的零件、以及形成有第2螺紋部的零件組合,藉此形成第1筒狀構件36。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螺紋部(33f)是形成在第1筒狀構件36的內周面的母螺紋部,第2螺紋部(33m)是形成在第1筒狀構件36的外周面的公螺紋部。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筒狀構件36是安裝於第1構件10。更具體而言,將第1筒狀構件36***至形成在第1構件10的貫穿孔10h,之後,將拔出防止構件37裝設於該第1筒狀構件36,藉此將第1筒狀構件36安裝於第1構件10。另外,拔出防止構件37對於第1筒狀構件36的固定是藉由第1固定構件F1來進行。拔出防止構件37亦可由螺帽來構成,前述螺帽是螺合於形成在第1筒狀構件36的外周面的螺紋部。在此情況下,在拔出防止構件37相對於螺紋棒23的相對位置已調整後,透過第1固定構件F1將該拔出防止構件37固定於第1筒狀構件36。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卡合構件K1是具有卡合部35的環狀構件。在卡合構件K1的第1方向DR1側的端部,形成有卡合部35。卡合構件K1是透過固定構件(更具體而言為第2固定構件F2)而安裝於第1筒狀構件36。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筒狀構件36與卡合構件K1是不能相對旋轉的。作為替代方案,卡合構件K1亦可在第1筒狀構件36上安裝成可以相對於第1筒狀構件36而相對旋轉預定角度。
卡合構件K1亦可包含規定操作構件40的上限位置的第1面31。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卡合構件K1具備有肩部Ks,該肩部Ks的下面是作為規定操作構件40的上限位置的第1面31來發揮功能。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3構件30具備有止擋構件38。止擋構件38包含規定操作構件40的下限位置的第2面32。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在第1筒狀構件36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部36g(例如,環狀凹部),該凹部36g是收容止擋構件38的一部分。將止擋構件38裝設於該凹部36g,藉此即可使第1筒狀構件36與止擋構件38一體化。另外,止擋構件38是例如在平面視角下具有大致C字形狀的構件。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是藉由卡合構件K1的第1面31與止擋構件38的第2面32,來規定操作構件40的可動範圍。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在第1構件10與第3構件30之間配置有環狀的套管構件39。
(操作構件40) 在圖10及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操作構件40包含安裝部47(更具體而言為溝部),前述安裝部47可裝卸地安裝遠程操作棒。操作構件40具備有安裝部47,藉此即變得能夠利用遠程操作棒來操作操作構件40(更具體而言,使其往第1旋轉方向R1及/或第2旋轉方向R2旋轉)。作為替代方案,操作構件40與遠程操作棒亦可一體地形成。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操作構件40包含前端側構件401、基端側構件402、及第3固定構件F3,前述第3固定構件F3是將基端側構件402固定於前端側構件401。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前端側構件401為筒狀的構件。在前端側構件401的端部(第1方向DR1側的端部),形成有推壓部46。
前端側構件401亦可具備有可接觸上述第1面31的第3面44、及/或可接觸上述第2面32的第4面45。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前端側構件401具備有肩部401s,該肩部401s的上面是作為第3面44來發揮功能。又,前端側構件401具備有向內突出的突出部401p,且該突出部401p包含上述第4面45。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前端側構件401具備有螺紋部(43f),前述螺紋部(43f)是螺合於上述第2螺紋部(33m)。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該螺紋部(43f)是形成在突出部401p的內周面。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在基端側構件402上形成有上述安裝部47。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基端側構件402為筒狀的構件。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雖然基端側構件402具備有分隔壁402w,但是將該分隔壁402w省略亦無妨。
(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2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在第1步驟ST1(換言之,將把持對象物W配置在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21之間的步驟)之前,執行安裝步驟,以將遠程操作棒安裝至操作構件40的安裝部47,除了這一點之外,和第1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是相同的。另外,在第2實施形態中,當遠程操作棒與操作構件是形成為一體的情況下,則省略上述安裝步驟。
第2實施形態可以發揮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又,在第2實施形態中,各構件是藉由複數個零件的組合來構成,要組裝第2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1B是容易的。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在本發明的技術思想之範圍內,應可清楚得知可對各實施形態作適當變形或變更。又,可以將各實施形態中所用的任意構成要素,與其他實施形態組合,又,在各實施形態中也可以省略任意的構成要素。
産業上之可利用性 利用本發明的把持工具及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即可以藉由簡易的操作來切換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其結果,可減輕利用把持工具來進行作業的作業者之負擔。從而,本發明對於利用把持工具來進行作業的業者、以及製造把持工具的製造業者而言是有用的。
1,1A,1B:把持工具 10:第1構件 10h:貫穿孔 11:第1把持部 11a:第1把持面 15:第2卡合部 15a:突出部 16:賦與勢能構件 17:凹部 18:長孔 20:第2構件 21:第2把持部 21a:第2把持面 23:螺紋棒 23m:公螺紋部 30:第3構件 31:第1面 32:第2面 33f:母螺紋部 33m:公螺紋部 35:卡合部 35a:齒 36:第1筒狀構件 36g:凹部 37:拔出防止構件 38:止擋構件 39:套管構件 40:操作構件 43f:母螺紋部 44:第3面 45:第4面 46:推壓部 47:安裝部 210:旋擋部 401:前端側構件 401p:突出部 401s:肩部 402:基端側構件 402w:分隔壁 F1:第1固定構件 F2:第2固定構件 F3:第3固定構件 K1:卡合構件 K2:卡合構件 Ks:肩部 M:鎖定機構 OP:開口 P1:第1插銷構件 W:把持對象物
圖1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的概略縱截面圖。 圖2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的概略側面圖。 圖3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的概略縱截面圖。 圖4是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一例之流程圖。 圖5是示意地顯示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一個步驟執行中的狀態之概略縱截面圖。 圖6是示意地顯示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一個步驟執行中的狀態之概略縱截面圖。 圖7是示意地顯示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一個步驟執行中的狀態之概略縱截面圖。 圖8是示意地顯示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一個步驟執行中的狀態之概略縱截面圖。 圖9是示意地顯示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一個步驟執行中的狀態之概略縱截面圖。 圖10是示意地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把持工具的概略背面圖。 圖11是圖10的A-A箭頭視角截面圖。
1,1A:把持工具
10:第1構件
11:第1把持部
11a:第1把持面
15:第2卡合部
16:賦與勢能構件
20:第2構件
21:第2把持部
21a:第2把持面
23:螺紋棒
23m:公螺紋部
30:第3構件
31:第1面
32:第2面
33f:母螺紋部
33m:公螺紋部
35:卡合部
40:操作構件
43f:母螺紋部
44:第3面
45:第4面
46:推壓部
210:旋擋部
M:鎖定機構
OP:開口
R1:第1旋轉方向
R2:第2旋轉方向
DR1:第1方向
DR2:第2方向

Claims (10)

  1. 一種把持工具,其具備有: 第1構件,包含第1把持部; 第2構件,包含第2把持部; 操作構件,將從前述第2把持部朝向前述第1把持部的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且將前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定義為第2方向時,在平行於前述第1方向的方向上,可使前述第2把持部相對於前述第1把持部而相對移動; 第3構件,螺合於前述操作構件,並且螺合於前述第2構件;及 鎖定機構,切換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前述鎖定狀態是防止前述第2把持部相對於前述第1把持部而在前述第2方向上相對移動之狀態,前述鎖定解除狀態是容許前述第2把持部相對於前述第1把持部而在前述第2方向上相對移動之狀態, 前述鎖定機構包含設置在前述第3構件的卡合部。
  2. 如請求項1之把持工具,其是構成為:使前述操作構件往第1旋轉方向旋轉,藉此執行前述第2把持部之往前述第1方向的移動、以及從前述鎖定解除狀態往前述鎖定狀態之切換。
  3. 如請求項1之把持工具,其是構成為:在前述操作構件往第2旋轉方向旋轉預定角度之前維持前述鎖定狀態,當前述操作構件往前述第2旋轉方向旋轉預定角度以上時,則進行從前述鎖定狀態往前述鎖定解除狀態之切換。
  4. 如請求項2之把持工具,其是構成為:在前述操作構件往第2旋轉方向旋轉預定角度之前維持前述鎖定狀態,當前述操作構件往前述第2旋轉方向旋轉預定角度以上時,則進行從前述鎖定狀態往前述鎖定解除狀態之切換。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把持工具,其中前述第3構件具備有: 第1面,規定前述操作構件相對於前述第3構件的上限位置;及 第2面,規定前述操作構件相對於前述第3構件的下限位置。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把持工具,其中前述鎖定機構包含設置在前述第1構件的第2卡合部。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把持工具,其中前述操作構件具備有推壓部,前述推壓部是將前述鎖定機構的狀態從前述鎖定狀態切換至前述鎖定解除狀態。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把持工具,其中前述操作構件具備有可裝卸地安裝遠程操作棒的安裝部。
  9. 一種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 前述把持工具具備有: 第1構件,包含第1把持部; 第2構件,包含第2把持部; 操作構件,將從前述第2把持部朝向前述第1把持部的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且將前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定義為第2方向時,在平行於前述第1方向的方向上,可使前述第2把持部相對於前述第1把持部而相對移動; 第3構件,螺合於前述操作構件,並且螺合於前述第2構件;及 鎖定機構,切換鎖定狀態與鎖定解除狀態,前述鎖定狀態是防止前述第2把持部相對於前述第1把持部而在前述第2方向上相對移動之狀態,前述鎖定解除狀態是容許前述第2把持部相對於前述第1把持部而在前述第2方向上相對移動之狀態, 前述使用方法具備有: 在前述第1把持部與前述第2把持部之間配置把持對象物之步驟;及 藉由使前述操作構件往第1旋轉方向旋轉,以藉由前述第1把持部與前述第2把持部來把持前述把持對象物之把持步驟, 前述把持步驟包含: 間隔縮小步驟,藉由前述第3構件與前述第2構件之間的相對旋轉,縮小前述第1把持部與前述第2把持部之間的間隔;及 第1切換步驟,藉由前述第3構件與前述操作構件之間的相對旋轉,將前述鎖定機構的狀態從前述鎖定解除狀態切換至前述鎖定狀態。
  10. 如請求項9之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其更具備有把持解除步驟,解除前述第1把持部及前述第2把持部對前述把持對象物的把持, 前述把持解除步驟包含: 第2切換步驟,藉由前述第3構件與前述操作構件之間的相對旋轉,將前述鎖定機構的狀態從前述鎖定狀態切換至前述鎖定解除狀態;及 間隔擴大步驟,藉由前述第3構件與前述第2構件之間的相對旋轉,擴大前述第1把持部與前述第2把持部之間的間隔。
TW109121020A 2019-06-28 2020-06-21 把持工具及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 TWI8446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0795 2019-06-28
JP2019-120795 2019-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0297A true TW202100297A (zh) 2021-01-01
TWI844694B TWI844694B (zh) 2024-06-1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53276A (zh) 2021-12-28
JPWO2020261638A1 (zh) 2020-12-30
WO2020261638A1 (ja) 2020-12-30
CN113853276B (zh) 2023-10-31
JP7197224B2 (ja) 2022-12-27
KR20210128487A (ko) 2021-10-26
KR102477016B1 (ko) 202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56510B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operation rod
AU2008201152B2 (en) Wrench
CN103225445A (zh) 凸轮锁
JP7197224B2 (ja) 把持工具、および、把持工具の使用方法
JP2012515659A (ja) 回転機械に適合するツールホルダマンドレル
JP2011031383A (ja) サンダー
US5190422A (en) Device for the quick fastening of a tool intended to be driven in rotation
JP5878192B2 (ja) 間接活線把持工具
TWI844694B (zh) 把持工具及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
JP5882378B2 (ja) 共用操作棒
TWI823139B (zh) 把持工具及把持工具的使用方法
US10092960B2 (en) Chuck device
KR20170002953U (ko) 밸브셔터 클램프
JP2017099141A (ja) 共用操作棒と先端工具の接続構造
RU2777075C1 (ru) Захватывающий инструмент и способ применения захватывающего инструмента
JP2013255949A (ja) チャック装置
JP2013102629A (ja) 間接活線作業の共用操作棒
KR102342861B1 (ko) 전동공구용 보조핸들
JP5405645B1 (ja) 補助グリップ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共用操作棒
JP5456143B1 (ja) 把持工具
US1251558A (en) Chuck.
JP5456140B1 (ja) 把持工具
JP2012218117A (ja) チャック装置の把持爪取付構造
JP2007100308A (ja) 非常把手用化粧リング
WO2014082194A1 (zh) 自锁内锥钻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