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41593A - 溫熱器具 - Google Patents

溫熱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41593A
TW201841593A TW107111610A TW107111610A TW201841593A TW 201841593 A TW201841593 A TW 201841593A TW 107111610 A TW107111610 A TW 107111610A TW 107111610 A TW107111610 A TW 107111610A TW 201841593 A TW201841593 A TW 20184159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sheet
water
cooling agent
he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1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阪本一朗
相川翔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41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4159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溫熱器具(50)具備發熱體(100),該發熱體(100)具有:發熱部(10),其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及收容體(20),其一部分具有透氣性,且於內部收容發熱部(10);且於溫熱器具(50)保持有清涼化劑,並滿足以下條件: (條件) 於30℃之環境下, 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上述清涼化劑之揮散量為0.01 mg以上且0.3 mg以下,且 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為5(mg/℃)以上。

Description

溫熱器具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溫熱器具。
先前,利用如下蒸汽溫熱器具,其係含有鐵粉等被氧化性金屬、氯化鈉等電解質及水而構成,利用藉由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所產生之氧化熱。又,隨著蒸汽溫熱器具之多樣化,已開發出含有清涼化劑之蒸汽溫熱器具。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如下溫熱器具,其自提高清涼感強度與香氣強度之均衡之觀點,而含有被氧化性金屬及碳成分,且保持有清涼化劑及倍半萜烴。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4-128467號公報
本發明係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發熱體,該發熱體具有: 發熱部,其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及 收容體,其一部分具有透氣性,且於內部收容上述發熱部;且 於上述溫熱器具保持有清涼化劑,並滿足以下條件: (條件) 於30℃之環境下, 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上述清涼化劑之揮散量為0.01 mg以上且0.3 mg以下,且 自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為5(mg/℃)以上。
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技術係著眼於清涼感強度與香氣強度之均衡之提高,能對眼睛賦予何種效果並非其具體所著眼之課題。本發明人等為滿足使用者之高要求,進行了銳意研究,其結果,發現了賦予舒適溫感並且減輕眼睛不適感之全新課題。 本發明人等對清涼化劑之揮散量、蒸汽之產生量、及發熱溫度之關係反覆進行了研究,得知使溫熱器具滿足特定條件係解決該課題之有效方法。 即,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能賦予舒適溫感並且減輕眼睛不適感之溫熱器具。 以下,利用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所有圖式中,對相同構成要素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說明。 [溫熱器具] 首先,基於圖1及圖2對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之一例進行說明。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圖2係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分解立體圖。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係所謂眼罩類型之溫熱器具,一對發熱體100分別覆蓋使用者之眼睛或眼瞼,用以對眼睛及其周圍賦予已被加熱至特定溫度之水蒸汽。 如圖1所示,溫熱器具50具有本體部51、及形成有供耳朵進入之孔54之掛耳部52。 本體部51形成為具有長度方向X及與長度方向X正交之寬度方向Y之橫長形狀。本體部51例如形成為大致長圓形。掛耳部52係成對使用,各掛耳部52分別安裝於本體部51之長度方向(X方向)之各端部。溫熱器具50係以將各掛耳部52勾掛於使用者之耳朵上而藉由本體部51覆蓋使用者之雙眼之方式佩戴。於該佩戴使用狀態下,自下述發熱部10產生之溫熱蒸汽即會被施加至使用者之眼睛。 圖2中示出了溫熱器具50使用前之狀態之分解立體圖。於該圖中,掛耳部52配置於溫熱器具50之最上部,使用時將中央部撕開並向左右打開,然後使之向外側翻轉而形成為圖1之狀態。 自提高時尚性及使用性之觀點,溫熱器具50進而具備袋體53。 袋體53具有:第一袋體片材55,其位於靠近使用者膚面之側;及第二袋體片材56,其位於遠離使用者膚面之側。此處,以夾入下述發熱部10之方式,設置該等第一袋體片材55及第二袋體片材56。 自防止內部透視之觀點,及維持保溫性、柔軟性、厚度等之觀點,第一袋體片材55及第二袋體片材56各自之基重較佳為20 g/m2 以上,更佳為40 g/m2 以上。又,第一袋體片材55及第二袋體片材56各自之基重較佳為200 g/m2 以下,更佳為110 g/m2 以下。 又,為使第一袋體片材55將所產生之水蒸汽應用於使用者,且使第二袋體片材56順利地對發熱部10供氧,較佳為兩者均具有透氣性。 具體而言,第一袋體片材55及第二袋體片材56之透氣度(JIS P8117,2009年修訂版,以下關於本說明書中之「透氣度」同樣如此)以高於第一收容體片材20a之透氣性為條件,較佳為6,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000秒/100 mL以下,進而更佳為500秒/100 mL以下,特佳為0秒/100 mL。藉由設定為此種透氣度,不僅能使被氧化性金屬21之氧化反應良好,而且能產生大量水蒸汽。即,藉由使溫熱器具50中之收容體20具有透氣性,袋體53亦具有透氣性,可形成能發生被氧化性金屬21之氧化反應並且能產生水蒸汽之溫熱器具50。 第一袋體片材55及第二袋體片材56形狀相同,均形成為大致長圓形。而且,第一袋體片材55及第二袋體片材56之外形構成本體部51之外形。使第一袋體片材55與第二袋體片材56兩者重合,藉由第一袋體片材55覆蓋收容體20之一面,藉由第二袋體片材56覆蓋收容體20之另一面,於自收容體20之周緣向外側延出之延出區域,使其等之周緣部之至少部分接合,且使X方向之中央部沿著Y方向而接合,由此形成袋體53。藉此,能於袋體53之內部形成用以收容收容體20之空間,而於該空間內收容被收容體20包圍之發熱部10。再者,要將第一袋體片材55與第二袋體片材56接合時,較佳為使之密閉接合,例如可使用熱熔接著劑。再者,收容體20可為固定於袋體53之狀態,亦可為不固定於袋體53之狀態。發熱部10亦可藉由接著劑或熱密封等(圖示省略)而固定於袋體53。 作為第一袋體片材55及第二袋體片材56,只要具有透氣性即可,片材之種類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以不織布為代表之纖維片材。例如,可使用選自針刺不織布、熱風不織布及紡黏不織布之1種或2種以上。 於袋體53之沿著X方向延伸之2條長邊之中央部的位置,形成有自該長邊沿著Y方向向內側凹入之大致V字形之凹槽部53A、53B。凹槽部53A、53B之凹入程度不同。於佩戴上溫熱器具50時,凹槽部53A位於使用者之眉間或其附近。於佩戴上溫熱器具50時,凹槽部53B位於使用者之鼻樑處。因此,通常而言,凹槽部53B之凹入程度較之凹槽部53A更大。 溫熱器具50之掛耳部52於使用前之狀態下,如圖2所示,配置於第一袋體片材55上。當要使用溫熱器具50時,使掛耳部52向外側翻轉,而形成為打開狀態。於使用前之狀態、即左右之掛耳部52位於第一袋體片材55上之狀態下,藉由左右之掛耳部52所形成之輪廓與第一袋體片材55之輪廓大致相同。再者,掛耳部52可使用與袋體53相同之材料。 [發熱體] 其次,基於圖3~5對溫熱器具50中所具備之發熱體100進行說明。圖3係模式性表示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發熱體之俯視圖,圖4係圖3之A-A剖視圖,圖5係模式性表示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發熱部之剖視圖。 如圖3、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100具有:發熱部10,其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及收容體20,其收容該發熱部10。 如圖5所示,發熱部10係由發熱層11與吸水性片材102積層而成,進而另行設置有基材層13(基材103)。 發熱部10係藉由被氧化性金屬21之氧化反應而發熱,從而賦予充分之溫熱效果,於依據JIS規格S4100所進行之測定中,例如可具有使溫熱器具50之發熱溫度達到38~70℃之性能。 如圖5所示,發熱層11含有被氧化性金屬21、碳成分22、吸水性聚合物23及水。 被氧化性金屬21係會產生氧化反應熱之金屬,例如可列舉選自由鐵、鋁、鋅、錳、鎂及鈣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之粉末或纖維。其中,自處理性、安全性、製造成本、保存性及穩定性之觀點,較佳為鐵粉。作為鐵粉,例如可列舉選自由還原鐵粉及霧化鐵粉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 於被氧化性金屬21為粉末之情形時,自高效地進行氧化反應之觀點,其平均粒徑較佳為10 μm以上且200 μm以下,平均粒徑更佳為20 μm以上且150 μm以下。再者,被氧化性金屬21之粒徑係指粉體形態下之最大長度,其藉由過篩分級、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而測定。其中,於本實施形態,較佳為藉由雷射繞射法測定被氧化性金屬21之粒徑。 自相同觀點,被氧化性金屬21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 μm以上,更佳為20 μm以上。又,被氧化性金屬21之平均粒徑較佳為200 μm以下,更佳為150 μm以下。 發熱層11中之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以基重計,較佳為100 g/m2 以上且3000 g/m2 以下,更佳為200 g/m2 以上且1500 g/m2 以下。藉此,能使發熱部10之發熱溫度上升至所期望之溫度。 自相同觀點,發熱層11中之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以基重計,較佳為100 g/m2 以上,更佳為200 g/m2 以上。又,較佳為3000 g/m2 以下,更佳為1500 g/m2 以下。 再者,發熱部10中之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可藉由依據JIS P8128之灰分試驗、或熱重量測定器而求出。此外,可利用若施加外部磁場則發生磁化之性質並藉由振動試料型磁化測定試驗等而定量。其中,於本實施形態,較佳為藉由熱重量測定器求出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 碳成分22具有保水能、供氧能及觸媒能,例如可使用選自由活性炭、乙炔黑及石墨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自濕潤時易於吸附氧之觀點、使發熱層11之水分保持固定之觀點、及能容易地將吸水性片材102所載持之水之量控制於特定範圍之觀點,較佳為使用活性炭。更佳為使用選自由椰殼炭、木粉炭及泥炭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之微細之粉末狀物或小粒狀物。其中,為了易於將吸水性片材102所載持之水之量維持於特定範圍,更佳為木粉炭。 自使碳成分22與被氧化性金屬21均勻地混合之觀點、及易於將吸水性片材102所載持之水之量維持於特定範圍之觀點,作為碳成分22,較佳使用平均粒徑為10 μm以上且200 μm以下者,更佳使用平均粒徑為12 μm以上且100 μm以下者。 對於碳成分22,較佳為使用粉體狀形態者,亦可使用粉體狀以外之形態者,例如,亦可使用纖維狀形態者。 自相同觀點,碳成分22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 μm以上,更佳為12 μm以上。又,碳成分22之平均粒徑較佳為2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μm以下。 再者,碳成分22之平均粒徑係指粉體形態下之最大長度,其藉由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而測定。其中,於本實施形態,較佳為藉由雷射繞射法測定碳成分22之平均粒徑。 發熱層11中之碳成分22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0.3質量份以上且2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且15質量份以下,進而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且13質量份以下。藉由如此,能使所獲得之發熱部10中蓄積使氧化反應持續所需之水分。又,能充分獲得對發熱部10之供氧,而獲得發熱效率較高之溫熱器具。又,能將發熱部10相對於所獲得之發熱量之熱容量抑制得較小,故而發熱溫度上升增大,能獲得所期望之溫度上升。 又,發熱層11中之碳成分22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0.3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又,發熱層11中之碳成分22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更佳為13質量份以下。 再者,發熱層11中之碳成分22之含量以基重計,較佳為4 g/m2 以上且290 g/m2 以下,更佳為7 g/m2 以上且160 g/m2 以下。 又,發熱層11中之碳成分22之含量以基重計,較佳為4 g/m2 以上,更佳為7 g/m2 以上。另一方面,碳成分22之含量以基重計,較佳為290 g/m2 以下,更佳為160 g/m2 以下。 作為吸水性聚合物23,可列舉具有能吸收、保持自重20倍以上之液體之交聯構造的親水性聚合物。作為吸水性聚合物23之形狀,可列舉選自由球狀、塊狀、葡萄房狀及纖維狀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 吸水性聚合物23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且1000 μm以下,更佳為10 μm以上且500 μm以下。 吸水性聚合物23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更佳為10 μm以上。又,吸水性聚合物23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00 μm以下,更佳為500 μm以下。 再者,該吸水性聚合物23之平均粒徑藉由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而測定。 作為吸水性聚合物23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選自由澱粉、交聯羧甲基化纖維素、丙烯酸或者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與聚丙烯酸鹽及聚丙烯酸鹽接枝聚合物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其中,自易於將吸水性片材102所載持之水之量維持於特定範圍之觀點,較佳為使用丙烯酸或者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與聚丙烯酸鹽及聚丙烯酸鹽接枝聚合物。 自較佳地維持發熱部10之溫度之上升之觀點,發熱層11中之吸水性聚合物23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更佳為7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9質量份以上。 另一方面,自穩定地產生水蒸汽之觀點,發熱層11中之吸水性聚合物23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8質量份以下,進而更佳為16質量份以下。 關於發熱層11中所含有之吸水性聚合物23之基重,自較佳地維持發熱部10之溫度之上升之觀點,於乾燥狀態下,該基重較佳為20 g/m2 以上,更佳為25 g/m2 以上,進而更佳為30 g/m2 以上。 另一方面,關於發熱層11中所含有之吸水性聚合物23之基重,自相同觀點,於乾燥狀態下,該基重較佳為100 g/m2 以下,更佳為80 g/m2 以下,進而更佳為60 g/m2 以下。 又,自使發熱層11之厚度得當,且使製造效率良好之觀點,發熱層11中所含有之吸水性聚合物23之乾燥狀態下之基重較佳為20 g/m2 以上且100 g/m2 以下,更佳為25 g/m2 以上且80 g/m2 以下,進而更佳為30 g/m2 以上且60 g/m2 以下。 吸水性聚合物23可均勻地存在於發熱層11中,但自較佳地維持發熱部10之溫度之上升,且穩定地產生水蒸汽之觀點,如圖5所示,較佳為吸水性聚合物23以與吸水性片材102相接之方式配置。為以此方式進行配置,吸水性聚合物23例如積層於發熱層11之一面,而以大致片狀之形狀配置於發熱層11之與吸水性片材102相接之側之面。 積層之方法只要自公知之方法之中適當選擇即可,例如可採用如下方法,即:對含有吸水性聚合物23以外之物質之層,藉由噴霧法等撒布吸水性聚合物23,其後積層吸水性片材102。 再者,如圖5所示,無需使吸水性聚合物23全部與吸水性片材102相接,而只要使其至少一部分與吸水性片材102相接即可。又,亦可為被氧化性金屬21或碳成分22一部分與吸水性片材102相接。 又,於發熱層11中,亦可併用具有吸水性之粉體以提高吸水性。作為具有吸水性之粉體,可列舉選自蛭石、鋸屑、矽膠及紙漿粉末之1種或2種以上。 自穩定地產生水蒸汽之觀點,發熱層11中之水之含量較佳為12質量%以上,更佳為13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15質量%以上。另一方面,自較佳地維持發熱體100之溫度之上升之觀點,發熱層11中之水之含量較佳為28質量%以下,更佳為27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25質量%以下。 再者,發熱層11中之水之含量例如可藉由如下方法而算出,即:稱取約1g發熱層11,準確稱量其質量,繼而測定所稱取之發熱層11乾燥後之質量,用乾燥前後之質量差除以所稱取之發熱層11之質量。數值可用質量%表示。乾燥條件例如可設定為於150℃下乾燥10分鐘。 於發熱層11中,自較佳地維持發熱體100之溫度之上升,並使所產生之蒸汽量較多,且易於進行溫度控制之觀點,水之含量與碳成分22之含量之質量比率(水/碳成分)較佳為0.5以上,更佳為0.6以上,進而更佳為1以上。 另一方面,水之含量與碳成分22之含量之質量比率(水/碳成分)較佳為8.3以下,更佳為7.7以下,進而更佳為6.4以下。 進而,因發熱部10之透氣性得到充分確保,故能充分獲得供氧,而獲得發熱效率較高之發熱體100。又,能將發熱體100相對於所獲得之發熱量之熱容量抑制得較小,故而發熱溫度上升增大,能獲得所期望之溫度上升。 於發熱層11中,自較佳地維持發熱體100之溫度之上升之觀點,吸水性聚合物23之含量與碳成分22之含量之質量比率(吸水性聚合物/碳成分)較佳為0.4以上,更佳為0.8以上,進而更佳為1.1以上。 另一方面,自易於進行溫度控制之觀點,吸水性聚合物23之含量與碳成分22之含量之質量比率(吸水性聚合物/碳成分)較佳為5以下,更佳為3.5以下,進而更佳為2.5以下。 發熱層11可進而含有反應促進劑。藉由使發熱層11含有反應促進劑,能易於使被氧化性金屬21之氧化反應持續。又,藉由使用反應促進劑,會破壞隨著氧化反應而形成於被氧化性金屬21之氧化被膜,從而能促進氧化反應。 作為反應促進劑,例如可列舉選自由鹼金屬及鹼土金屬之硫酸鹽或氯化物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其中,自使導電性、化學穩定性、生產成本優異之觀點,較佳為使用選自由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氯化鎂、氯化亞鐵(FeCl2 )及氯化鐵(FeCl3 )等各種氯化物、以及硫酸鈉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 自使充分之發熱量長時間持續之觀點,發熱層11中之反應促進劑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且1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且13質量份以下。 自相同觀點,發熱層11中之反應促進劑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另一方面,發熱層11中之反應促進劑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3質量份以下。 發熱層11可進而含有增黏劑。作為增黏劑,主要可使用吸收水分而增大稠度或賦予觸變性之物質。 例如,可使用選自海藻酸鈉等海藻酸鹽、***膠、黃蓍膠、刺槐豆膠、瓜爾膠、***膠、角叉菜膠、洋菜、三仙膠等多糖類系增黏劑,糊精、α化澱粉、加工用澱粉等澱粉系增黏劑,羧甲基纖維素、乙酸乙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羥甲基纖維素或羥丙基纖維素等纖維素衍生物系增黏劑,硬脂酸鹽等金屬皂系增黏劑,膨潤土等礦物系增黏劑等之1種或2種以上之混合物。 其中,自具有良好之塗敷性能及能將吸水性片材102所載持之水之量維持為特定值之觀點,較佳為多糖類系增黏劑,更佳為分子量100萬以上且5000萬以下之多糖類系增黏劑,進而更佳為分子量150萬以上且4000萬以下之多糖類系增黏劑。又,此外,自具有良好之塗敷性能及耐鹽性之觀點,較佳為三仙膠。 發熱層11中之增黏劑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0.05質量份以上且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0.1質量份以上且4質量份以下。藉由設定為該範圍,能使被氧化性金屬21或碳成分22等固形物成分穩定地分散。又,能賦予觸變性,且進而提高塗敷性能。進而,能容易地將吸水性片材102所載持之水之量維持於特定範圍,因此較佳。 自相同觀點,發熱層11中之增黏劑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0.05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1質量份以上。另一方面,發熱層11中之增黏劑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21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4質量份以下。 於發熱層11中,亦可視需要而含有界面活性劑、藥劑、絮凝劑、著色劑、紙力增強劑、pH控制劑、蓬鬆劑等。 繼而,對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部10中所具備之吸水性片材102進行說明。 自較佳地維持發熱體100之溫度之上升,且確保水蒸汽產生之穩定性、溫度控制之容易性之觀點,吸水性片材102之最大吸水能較佳為0.1 g/cm2 以上,更佳為0.15 g/cm2 以上,進而更佳為0.2 g/cm2 以上,再進而更佳為0.5 g/cm2 以上,特佳為0.7 g/cm2 以上。另一方面,自相同觀點,較佳為5 g/cm2 以下,更佳為4 g/cm2 以下,進而更佳為3 g/cm2 以下。 再者,於本發明中,吸水性片材102之最大吸水能藉由如下方法而測定。 〔吸水性片材之最大吸水能(Zmax )之測定法〕 自發熱體100僅將吸水性片材剝下,藉由離子交換水將其洗淨後,於80℃下加熱乾燥10分鐘。將乾燥後之吸水性片材切割成約5 cm見方之尺寸,測定面積(S)[cm2 ]及質量(W0 )[g]後,將其浸漬於5質量%氯化鈉水溶液中5分鐘。其後利用鑷子取出吸水性片材,將其懸吊於空氣中5分鐘而使吸水性片材再也無法承載之水滴下或落下後,測定質量(W1 )[g],藉由下述式(1)算出吸水性片材之最大吸水能(Zmax )[g/cm2 ]。 ・Zmax =(W1 -W0 )/S・・・(式1) 此處,自較佳地維持發熱體100之溫度之上升,且確保蒸汽量產生之穩定性之觀點,吸水性片材102所載持之水之量以基重計,較佳為28 g/m2 以上,更佳為30 g/m2 以上,進而更佳為35 g/m2 以上。又,自易於進行溫度控制之觀點,吸水性片材102所載持之水之量以基重計,較佳為150 g/m2 以下,更佳為140 g/m2 以下,進而更佳為130 g/m2 以下。 再者,吸水性片材102所載持之水之量例如可藉由如下方法而算出,即:自發熱體100僅將吸水性片材剝下,測定面積及質量,繼而測定所剝下之吸水性片材乾燥後之質量,用其質量差除以吸水性片材之面積。數值如上所述可用基重表示。乾燥條件例如可設定為於80℃下乾燥10分鐘。此處所謂之「吸水性片材之面積」係指積層於發熱層之部分之吸水性片材之面積,例如,於發熱層之面積小於吸水性片材之面積之情形時,按與發熱層重疊之部分之吸水性片材之面積算出所謂之「吸水性片材之面積」。 吸水性片材102相對於發熱層11中所含有之吸水性聚合物23之質量比為0.9以上且15以下,自較佳地維持發熱體100之溫度之上升之觀點,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2以上。又,自穩定地產生水蒸汽之觀點,較佳為13以下,更佳為10以下。 藉由如上所述般得當地設定吸水性片材102相對於吸水性聚合物23之質量比,能有效較佳地維持作為發熱體100之溫度之上升,此外能得當地提高水蒸汽之產生量。 又,藉由將發熱層11中所含有之吸水性聚合物23之乾燥狀態下之基重與下述吸水性片材102之乾燥狀態下之基重組合而得當地控制,能使溫熱器具50之處理性良好,從而可效率良好地賦予溫熱效果,並且能使製造效率良好。 該吸水性片材102例如可由一層纖維片材構成,亦可由二層以上纖維片材積層而成。 作為吸水性片材102,具體而言,可列舉由下述纖維材料製造出之紙、不織布、或紙與不織布積層而成者等。又,亦可為於紙漿纖維或嫘縈纖維等纖維材料進而積層或混合不同纖維材料而成之抄紙、不織布等片材。 藉由使用此種吸水性片材102,能容易地使該片材中所載持之水之量處於特定範圍,又,能較佳地維持發熱體100之溫度之上升,從而有效釋出所產生之水蒸汽,因此較佳。 作為上述纖維材料,可使用親水性纖維及疏水性纖維任一者,較佳為使用親水性纖維,其中使用纖維素纖維能容易地使吸水性片材102所載持之水之量處於特定範圍,又,能有效釋出所產生之水蒸汽,因此更佳。作為纖維素纖維,可使用化學纖維(合成纖維)或天然纖維。 作為纖維素纖維中之化學纖維,例如可使用嫘縈或乙酸。另一方面,作為纖維素纖維中之天然纖維,例如可使用選自各種植物纖維、木材紙漿纖維、非木材紙漿纖維、木棉纖維、麻纖維、麥槁纖維、澤蘭纖維、黃麻纖維、紅棉纖維、椰子纖維、及燈心草纖維之1種或2種以上。使用利用該等纖維素纖維中之木材紙漿纖維所形成之紙能容易地使吸水性片材102所載持之水之量處於特定範圍,又,能有效釋出所產生之水蒸汽,因此較佳。 各種纖維材料之纖維長度較佳為0.5 mm以上且6 mm以下,更佳為0.8 mm以上且4 mm以下。又,纖維材料之纖維長度較佳為0.5 mm以上,更佳為0.8 mm以上。又,纖維材料之纖維長度較佳為6 mm以下,更佳為4 mm以下。 於吸水性片材102,除親水性纖維以外,亦可視需要而調配入疏水性纖維尤其是熱熔合性纖維。調配入熱熔合性纖維之情形時之調配量相對於吸水性片材102中之纖維之總量,較佳為0.1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更佳為0.5質量%以上且5質量%以下。 自相同觀點,熱熔合性纖維之調配量相對於吸水性片材102中之纖維之總量,較佳為0.1質量%以上,更佳為0.5質量%以上。又,熱熔合性纖維之調配量相對於吸水性片材102中之纖維之總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下,更佳為5質量%以下。 又,吸水性片材102較佳為具有透氣性者,通常會將其透氣度設定為充分小於下述第一收容體片材20a之透氣度之值的值。 自可將片材所載持之水之量容易地調整至特定範圍之觀點,吸水性片材102之乾燥狀態下之基重為50 g/m2 以上,較佳為100 g/m2 以上,更佳為150 g/m2 以上。又,吸水性片材102之乾燥狀態下之基重為500 g/m2 以下,較佳為400 g/m2 以下,更佳為300 g/m2 以下。又,自使吸水性片材102之厚度得當,且使製造效率良好之觀點,吸水性片材102之乾燥狀態下之基重為50 g/m2 以上且500 g/m2 以下,較佳為100 g/m2 以上且400 g/m2 以下,更佳為150 g/m2 以上且300 g/m2 以下。 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部10之具體態樣,與上述吸水性片材102分開而設置有另一基材層13,且該等吸水性片材102與基材層13之間夾入有發熱層11,而形成所謂之夾層構造。 此處,作為該基材層13,可結合所製造之溫熱器具之用途而適當設定,通常由缺乏吸水性之材質構成,例如可由合成樹脂膜構成。更具體而言,可使用聚乙烯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鐵氟龍(註冊商標)膜等。 此處,對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部10之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部10具有發熱層11與吸水性片材102積層而成之構造。 藉由採用該構造,發熱層11附近會存在水分,故而易於將發熱層11所產生之熱能有效轉換成蒸汽。又,會達成藉由自吸水性片材102適度供水而使溫度不會變得過高之效果。 又,吸水性片材102係表現出特定物性者,因此易於將外部之氧供給至發熱層11,且能避免發熱層11所產生之熱能向外部逸出。 據此,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部10能實現穩定地產生水蒸汽且易於控制為適宜溫度之特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部10具有發熱層11與吸水性片材102積層而成之構造,較佳為以吸水性片材102位於溫熱器具50之使用者之肌膚側,發熱層11位於使用者之與肌膚側為相反側之方式配置。藉此,能對使用者有效賦予如上所述之特性。 繼而,對發熱部10之製造方法之一例進行說明。 發熱部10例如可藉由如下方法而製作,即:將含有被氧化性金屬21、碳成分22及水等之發熱粉體水分散物塗佈至基材層13,其後對所塗佈之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之層撒布吸水性聚合物23,最後於所撒布之吸水性聚合物23上配置吸水性片材102。 發熱粉體水分散物可藉由一次性將上述成分全部混合而製備,亦可預先在增黏劑溶解於水所得之物中溶解反應促進劑而準備水溶液,其次將被氧化性金屬21與碳成分22預混所得之物混合於水溶液中。 反應促進劑可與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中之其他成分同時混合,亦可藉由浸透、噴霧或滴加等將於塗敷發熱粉體水分散物後另行溶解於水等之反應促進劑添加,或可撒布反應促進劑之粉末。 於對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之層撒布吸水性聚合物23,進而配置吸水性片材102之階段,一部分水會被此等吸水性聚合物23及吸水性片材102吸收,而形成發熱層11。 即,發熱層11係由未被吸水性片材102吸收之殘餘成分所構成。 圖6係對製造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發熱部10之方法進行說明之圖。 如圖6所示,首先,於塗敷槽301,準備含有被氧化性金屬21、碳成分22及水等之發熱粉體水分散物302。亦可藉由攪拌器303攪拌發熱粉體水分散物302,而使被氧化性金屬21及碳成分22等不溶於水之成分更均勻地分散。發熱粉體水分散物302可藉由一次性將上述成分全部混合而製備,亦可預先在增黏劑溶解於水所得之物中溶解反應促進劑而準備水溶液,其次將被氧化性金屬21與碳成分22預混所得之物混合於水溶液中。 繼而,藉由泵304將發熱粉體水分散物302汲取至模頭305為止。一面使用模頭305對所汲取之發熱粉體水分散物302進行加壓擠出,一面將其塗敷至基材103。此時,發熱粉體水分散物302之塗敷基重較佳為160 g/m2 以上且4,800 g/m2 以下,更佳為320 g/m2 以上且2,200 g/m2 以下。 再者,於圖6中,所例示者為利用模嘴塗佈法進行之塗敷,但塗敷方法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使用輥塗法、網版印刷法、凹版輥式塗佈法、刮刀塗佈法、簾幕式塗佈法等。 藉由以上工序,可獲得具備發熱層11及基材103之連續長條狀物,因此藉由對其撒布吸水性聚合物23,最後貼合吸水性片材102,便能獲得積層體。最後,將其裁剪為任意大小,由此形成發熱部10。 再者,於上述方法中,為抑制被氧化性金屬21於製造過程中氧化,亦可視需要而採用保持非氧化性氣氛之措施。 圖4係表示具備圖5所示之發熱部10之溫熱器具之一例的模式剖視圖。如圖4所示,發熱體100具有:發熱部10,其具有吸水性片材102與基材層13之間夾著發熱層11之夾層構造;及收容體20,其至少一部分具有透氣性,且於內部收容發熱部10。 更具體而言,發熱體100採用如下構造,即:將具有發熱層11及吸水性片材102之發熱部10放入至少一部分具有透氣性且由透氣片材構成之收容體20中,並將收容體20之周圍接合而密封。於發熱體100中,發熱層11被夾於吸水性片材102與基材層13之間,因此能防止發熱層11附著於收容體20。 收容體20較佳為包含:第一收容體片材20a;及第二收容體片材20b,其配置於與第一收容體片材20a對向之位置。 第一收容體片材20a與第二收容體片材20b較佳為分別具有自發熱部10之周緣向外側延出之延出區域,且於各延出區域接合。該接合較佳為於周緣連續之氣密接合。藉由第一收容體片材20a與第二收容體片材20b之接合所形成之收容體20具有用以將發熱部10收容於其內部之空間。該空間內收容有發熱部10。發熱部10可為固定於收容體20之狀態,亦可為不固定於收容體20之狀態。 第一收容體片材20a之一部分或全部具有透氣性。自易於進行溫度控制之觀點,第一收容體片材20a之透氣度(JIS P8117,2009年修訂版,於本說明書中均同樣如此)較佳為超過10秒/100 mL,更佳為超過50秒/100 mL,進而更佳為超過100秒/100 mL,特佳為200秒/100 mL以上。 另一方面,自較佳地維持發熱體100之溫度之上升,且使所產生之蒸汽量較多之觀點,第一收容體片材20a之透氣度較佳為8,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4,000秒/100 mL以下,進而更佳為2,500秒/100 mL以下,特佳為1,500秒/100 mL以下。 又,自賦予舒適溫感及有效改善眼睛不適感之觀點,第一收容體片材20a之透氣度較佳為超過10秒/100 mL且8,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超過50秒/100 mL且4,000秒/100 mL以下,進而更佳為超過100秒/100 mL且2,500秒/100 mL以下,特佳為超過200秒/100 mL且1,500秒/100 mL以下。 作為具有此種透氣度之第一收容體片材20a,較佳為使用例如具有透濕性但不具有透水性之合成樹脂製多孔性片材。具體而言,可使用使聚乙烯含有碳酸鈣等並使之延伸而成之膜。於使用該多孔性片材之情形時,亦可將以選自針刺不織布、熱風不織布及紡黏不織布之1種或2種以上不織布為代表之各種纖維片材層壓於多孔性片材之外表面,而提高第一收容體片材20a之時尚性。第一收容體片材20a可為其一部分或全部具有透氣性之透氣性片材,亦可為不具有透氣性之非透氣性片材,較佳為與第二收容體片材20b相比透氣性更高之片材(即透氣度更低之片材)。 第二收容體片材20b可為其一部分或全部具有透氣性之透氣性片材,亦可為不具有透氣性之非透氣性片材,較佳為與第一收容體片材20a相比透氣性更低之片材(即透氣度更高之片材)。藉由設定為此種構成,作為產生水蒸汽之溫熱器具,能自與作為發熱體之水蒸汽產生面之吸水性片材102相接的第一收容體片材20a產生更多水蒸汽,從而於將溫熱器具應用於身體時能更高效地溫熱應用部位。 於將第二收容體片材20b設定為非透氣性片材之情形時,亦可將以選自針刺不織布、熱風不織布及紡黏不織布之1種或2種以上不織布為代表之各種纖維片材層壓於一層或多層合成樹脂製膜、或該一層或多層合成樹脂製膜之外表面,而提高第二收容體片材20b之時尚性。具體而言,可使用由聚乙烯膜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構成之雙層膜、由聚乙烯膜與不織布構成之層壓膜、由聚乙烯膜與紙漿片材構成之層壓膜等,特佳為由聚乙烯膜與紙漿片材構成之層壓膜。 於第二收容體片材20b為透氣性片材之情形時,可使用與第一收容體片材20a相同者,亦可使用與之不同者,較佳為如上所述般與第一收容體片材20a相比透氣性更低之片材(即透氣度更高之片材)。於使用與之不同者之情形時,以第二收容體片材20b之透氣性低於第一收容體片材20a之透氣性為條件,自易於進行溫度控制之觀點,較佳為將第二收容體片材20b之透氣度設定為5,000秒/100 mL以上,更佳為將其設定為8,000秒/100 mL以上。 又,自較佳地維持發熱體100之溫度之上升,且使自第一收容體片材20a側產生之蒸汽量較多之觀點,第二收容體片材20b之透氣度較佳為150,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00,000秒/100 mL以下。 又,關於第一收容體片材20a之透濕度,自為使用者帶來水蒸汽,且改善眼睛不適感之觀點,較佳為將該透濕度調整至固定數值以上。另一方面,自調整以水蒸汽之狀態釋出之量,而保持作為發熱體100之高溫之觀點,較佳為將該第一收容體片材20a之透濕度調整至固定數值以下。 更具體而言,自藉由水蒸汽而感受到充分溫感之觀點,第一收容體片材20a之透濕度較佳為800 g/m2 ・24hr以上,更佳為1000 g/m2 ・24hr以上,進而更佳為1300 g/m2 ・24hr以上,自抑制清涼感降低之觀點,較佳為8000 g/m2 ・24hr以下,更佳為6000 g/m2 ・24hr以下,進而更佳為5000 g/m2 ・24hr以下。 再者,透濕度可基於JIS Z0208(1976年制定)藉由杯式法而進行測定。 另一方面,關於第二收容體片材20b之透濕度,自為使用者有效帶來水蒸汽之觀點,較佳為將該透濕度設定為固定數值以下。 自將藉由發熱部10所產生之水蒸汽有效應用於使用者之觀點,第二收容體片材20b之透濕度較佳為750 g/m2 ・24hr以下,更佳為540 g/m2 ・24hr以下。 又,第二收容體片材20b之透濕度之下限值並不特別限定,亦可設定為0 g/m2 ・24hr。 又,於要將發熱部10收容至收容體20時,較佳為以吸水性片材102成為第一收容體片材20a側,且基材層13成為第二收容體片材20b側之方式分別放入,並將周緣部密閉密封。藉此,不僅能使被氧化性金屬21之氧化反應良好,而且能自第一收容體片材20a側產生大量水蒸汽。 又,於收容體20收容有發熱部10之溫熱器具50較佳為將第一收容體片材20a側即吸水性片材102側應用於肌膚者。 收容於收容體20之發熱部10可為1片,亦可形成為複數片積層而成之多層狀態後加以收容。 再者,溫熱器具50亦可於上述袋體53之外表面,例如為構成袋體53之第一袋體片材55或第二袋體片材56之表面,具有塗敷黏著劑而形成之黏著層(未圖示)。 黏著層係用以將溫熱器具50安裝於人體之肌膚、衣服及既存之眼罩等佩戴用品等上。作為構成黏著層之黏著劑,可使用與在以熱熔黏著劑為代表之該技術領域中一直所使用者相同之物。 溫熱器具50較佳為於使用前始終被密封收容於具有阻氧性之包裝袋(未圖示)內。 作為溫熱器具50於人體中之應用部位,例如可列舉肩膀、脖頸、眼睛、眼睛之周圍等,自獲得促進眼淚之效果之觀點,較佳為眼睛及其周圍。具體而言,較佳為將溫熱器具50用作眼罩。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保持有清涼化劑。所謂清涼化劑係指作用於皮膚、黏膜等而對使用者賦予官能上之清涼感者。 作為清涼化劑,較佳為選自由l-薄荷腦、dl-薄荷腦、d-樟腦、dl-樟腦、d-龍腦、dl-龍腦、香葉草醇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自賦予溫熱效果並且有效改善眼睛不適感之觀點,更佳為l-薄荷腦及dl-薄荷腦。 作為清涼化劑,除上述以外,自獲取容易性較高等觀點,亦可含有選自由1,8-桉葉素、乳酸薄荷酯、乙酸薄荷酯、琥珀酸單薄荷酯、3-(l-薄荷氧基)-1,2-丙二醇、N-乙基-3-p-薄荷烷甲醯胺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之化合物。藉此,可期待易於使清涼感持續,且能有效改善眼睛不適感。 發熱體100中之清涼化劑之含量相對於發熱部10整體之質量,較佳為0.1質量%以上,更佳為0.2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0.4質量%以上。藉由將清涼化劑之含量設定為下限值以上,能促進淚液分泌,且能改善眼睛不適感。 另一方面,自抑制發熱特性降低,且賦予適度清涼感之觀點,發熱體100中之清涼化劑之含量相對於發熱部10整體之質量,較佳為2質量%以下,更佳為1.7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1.5質量%以下。 作為使溫熱器具50保持有清涼化劑之形態,例如有如下所述之形態。 (1)清涼化劑包含於發熱部10內之形態 (2)於收容體20之內部配置附帶清涼化劑之片材之形態 (3)於構成收容體20之第一收容體片材20a及第二收容體片材20b至少任一者附帶清涼化劑之形態 (4)於收容體20之外部配置附帶清涼化劑之片材之形態 上述(3)、(4)係清涼化劑被保持於發熱體100外部之形態。藉此,能有效抑制發熱特性降低。其中,自賦予舒適溫感並且減輕眼睛不適感之觀點,較佳為上述(4)之形態。藉此,能使發熱特性穩定,而使清涼化劑效率良好地揮散。又,自使溫熱器具50之製造步驟簡化之觀點,亦較佳。 再者,所謂收容體20之外部係指發熱體100之外部且溫熱器具50之某一部分。收容體20之外部較佳為來自發熱體100之發熱能傳遞的區域,更佳為與發熱體100之外表面相接之區域。 於上述(4)之形態之情形時,自賦予適度清涼感之觀點,清涼化劑相對於發熱部10之俯視面積,較佳為按0.15 g/m2 以上而保持,更佳為按0.5 g/m2 以上而載持,進而更佳為按0.8 g/m2 以上而保持。另一方面,自使發熱特性穩定,且賦予舒適溫感之觀點,清涼化劑相對於發熱部10之俯視面積,較佳為按15 g/m2 以下而保持,更佳為按10 g/m2 以下而保持,進而更佳為按8 g/m2 以下而保持。 其次,對上述(4)之形態進而進行說明。 圖7係發熱體100之與收容體20之片材面正交之方向的剖視圖。如圖7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溫熱器具50所具有之發熱體100之收容體20的外部配置有附帶清涼化劑之片材212。 於片材212保持有清涼化劑。藉由使配置於收容體20外側之片材212保持有清涼化劑,能效率良好地對使用者供給清涼化劑。 作為片材212,只要為能保持清涼化劑者即可,可列舉紙、不織布、多孔質膜及織布等。 作為使片材212保持清涼化劑之方法,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利用滴加、噴霧、塗佈、或含浸等方法使之保持。 於本實施形態中,片材212係經由接著劑等而設置於第二收容體片材20b之外表面。即,於遠離使用者肌膚之側之面配置片材212,藉此能將自發熱體100產生之水蒸汽及清涼化劑效率良好地供給至眼睛或眼睛周圍之皮膚。 於本實施形態中,片材212與第二收容體片材20b大小、形狀相同,片材212被覆第二收容體片材20b之整個外表面。再者,片材212亦可為小於或大於第二收容體片材20b者,較佳為與第二收容體片材20b同形。 本實施形態中之溫熱器具50滿足以下條件。 (條件) 於30℃之環境下, 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清涼化劑之揮散量為0.05 mg/30分鐘以上且0.30 mg/30分鐘以下,且 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為5(mg/℃)以上。 此處,先前,自使溫熱器具於開始使用時溫度之上升良好之觀點,有發熱體100於開始發熱後溫度立即上升之傾向。與此相對地,本發明人等自賦予舒適溫感並且減輕眼睛不適感之觀點進行了研究之後得知有效構造為,於使用者能較佳地使用溫熱器具50之時間內,發熱體100一面相對較為緩慢地發熱一面持續賦予蒸汽。而且,發現了如下情況,即:若使清涼化劑之揮散量處於特定範圍,則能藉由得當之溫熱蒸汽與清涼化劑之組合效果,而賦予舒適溫感並且減輕眼睛不適感;由此完成了本發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溫熱器具50具有一對發熱體100,發熱開始後之清涼化劑之揮散量、及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之累計蒸汽量表示溫熱器具50整體之數值。又,一對發熱體100會同時開始發熱。 於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中,藉由將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清涼化劑之揮散量設定為0.01 mg以上,能對溫熱器具50之使用者賦予適度清涼感,且能降低眼睛不適感,又,能賦予由發熱部10所引起之溫感。另一方面,藉由將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清涼化劑之揮散量設定為0.50 mg/30分鐘以下,能抑制過度帶來清涼化劑所致之刺激,且能減小清涼化劑所致之發熱特性之降低。 自有效減輕眼睛不適感之觀點,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清涼化劑之揮散量較佳為0.020 mg以上,更佳為0.025 mg以上。另一方面,自降低清涼化劑所致之刺激,且抑制發熱特性降低之觀點,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清涼化劑之揮散量較佳為0.50 mg以下,更佳為0.25 mg以下,進而更佳為0.15 mg以下。 於溫熱器具50為眼罩類型之情形時,較佳為對使用者之眼睛分別賦予等量之清涼化劑。 清涼化劑之揮散量能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 首先,準備裝有足以供發熱體100進行氧化反應之量之空氣的15 cm×25 cm之聚氟乙烯樹脂之氣體捕集袋(Tedlar(商標登錄)袋,杜邦公司製造),將氣體捕集袋之一端部連接於空氣供給源,使另一端部之吐出口或與吐出口連結之管體之前端浸漬於乙醇中。 其次,將於片材212保持有清涼化劑之發熱體100自隔氧袋取出,放入該氣體捕集袋中,然後將其載置於被設定為35℃之加熱板上30分鐘。載置於加熱板上之期間,使空氣自空氣供給源向氣體捕集袋內以固定速度(100 mL/min)流入,並使空氣自氣體捕集袋之另一端部之吐出口或與吐出口連結之管體之前端排出,藉此將自發熱體100揮散出之清涼化劑捕集至乙醇中。又,以將流入氣體捕集袋內之空氣得當地排出之方式,於氣體捕集袋上承載重物,並藉由隔熱材將氣體捕集袋之周圍隔熱,以保持藉由加熱板進行之加溫。 載置30分鐘後,自氣體捕集袋將發熱體100取出,藉由乙醇將氣體捕集袋內洗淨,亦捕集洗淨所使用之乙醇,並合計至清涼化劑之揮散量。清涼化劑之捕集量之分析係藉由氣相層析法而進行。 該等作業全部係於大氣壓下進行。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中,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為5(mg/℃)以上。自賦予舒適溫感並且有效減輕眼睛不適感之觀點,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較佳為7(mg/℃)以上,更佳為8.5(mg/℃)以上。 另一方面,自賦予適度溫熱效果之觀點,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較佳為20(mg/℃)以下。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中,自賦予更舒適溫感並且減輕眼睛不適感之觀點,較佳為: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清涼化劑之揮散量為0.02 mg以上且0.50 mg以下,且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為7(mg/℃)以上且20(mg/℃)以下;更佳為: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清涼化劑之揮散量為0.025 mg以上且0.25 mg以下,且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為8.5(mg/℃)以上且20(mg/℃)以下;進而更佳為: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清涼化劑之揮散量為0.025 mg以上且0.15 mg以下,且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為8.5(mg/℃)以上且20(mg/℃)以下。 此處,本發明人等發現:要使溫熱器具50滿足上述條件,較重要為於與先前不同之製法上尋找方法。具體而言,較重要為,將收容體20之構成、材料,收容體20之透氣度及透濕度,發熱部10中所含有之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之調配量及材料之選擇,清涼化劑之賦香量等因素組合,並高度地進行控制。即,並非只要單純控制清涼化劑之賦香量及被氧化性金屬之量即可,而是只有使各種因素得當地組合,方能滿足上述條件。 對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之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係滿足上述條件者。即,溫熱器具50能藉由對特定時間內之清涼化劑之揮散量(mg)、及10分鐘後累計蒸汽量(mg)與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等參數進行控制,而利用其等之協同效應,賦予舒適溫感並且減輕眼睛不適感。此處,所謂舒適溫感係指與清涼化劑所帶來之清涼感一併獲得之溫感,與單純之溫熱感或酷熱感不同。又,所謂減輕眼睛不適感之效果,係指藉由促進眼淚分泌,希望達到消除眼睛之乾澀感、眼睛之異物感等,或能幫助改善乾眼症之效果。即,所謂賦予舒適溫感並且減輕眼睛不適感並非單純藉由溫熱器具之發熱效果及清涼化劑之刺激所獲得,而是只有將清涼化劑與得當之發熱蒸汽一併賦予方能獲得之前所未有之效果。 又,自對使用者賦予適度蒸汽感之觀點,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中之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較佳為65 mg以上,更佳為100 mg以上,進而更佳為150 mg以上,特佳為170 mg以上。 另一方面,自抑止溫熱器具50中之冷凝之觀點,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50中之發熱體100開始發熱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為3,000 mg以下,較佳為1,600 mg,更佳為500 mg以下。 此處,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及累計蒸汽量係利用圖9所示之裝置30以如下方式所測定之數值。 圖9所示之裝置30包含鋁製測定室(容積為4 L)31、使除濕空氣(濕度未達2%,流量為2.1 L/分鐘)流入測定室31下部之流入路徑32、使空氣自測定室31上部流出之流出路徑33、設置於流入路徑32之入口溫濕度計34及入口流量計35、設置於流出路徑33之出口溫濕度計36及出口流量計37、及設置於測定室31內之溫度計(熱敏電阻)38。作為溫度計38,使用溫度分解能為0.01℃左右者。 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之測定係藉由如下方法而實施,即:於測定環境溫度30℃(30±1℃)下,將溫熱器具50自隔氧袋取出,使溫熱器具50之位於肌膚側之面、例如水蒸汽易於釋出之面朝上而載置於測定室31,將帶有金屬球(質量為4.5 g)之溫度計38安置於溫熱器具50之俯視視角下發熱部10所處之區域之上而進行計測。 又,於該狀態下,自下部通入除濕空氣,自藉由入口溫濕度計34及出口溫濕度計36計測所得之溫度及濕度,求出空氣流入測定室31之前後之絕對濕度之差,進而自藉由入口流量計35及出口流量計37計測所得之流量,算出發熱體100所釋出之水蒸汽量。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係指溫熱器具50整個表面上溫度最高之部位、即溫熱器具50之俯視視角下發熱部10所處之區域內之溫度。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自發熱體100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係指發熱體100開始發熱時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與發熱體100開始發熱10分鐘後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的差量。又,本說明書中之「自發熱體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係指以將溫熱器具50自隔氧袋取出之時點、即水蒸汽產生時為起點,至10分鐘後為止所測定之水蒸汽量之總量。 又,自有效兼顧對使用者賦予舒適溫感與減輕眼睛不適感之觀點,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較佳為35℃以上,更佳為40℃以上,進而更佳為45℃以上。 另一方面,自對使用者賦予舒適溫感之觀點,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較佳為70℃以下,更佳為65℃以下,進而更佳為60℃以下。 再者,所謂該表面最高達到溫度係指於使用溫熱器具50之過程中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溫度達到最高之溫度,可利用上述裝置30進行測定。 溫熱器具50之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準備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之發熱部10之步驟, 藉由收容體20收容發熱部10,而形成發熱體100之步驟, 對片材賦香清涼化劑之步驟,及 於收容體20之外部配置賦香有清涼化劑之片材之步驟。 以上,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敍述,但其等係本發明之例示,亦可採用上述以外之各種構成。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於收容體20之外側配置有片材212,且於該片材212保持有清涼化劑,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使發熱部10含有清涼化劑。進而,亦可於構成收容體20之第一收容體片材20a及第二收容體片材20b任一者或兩者保持清涼化劑,或可於收容體20之內側配置保持有清涼化劑之片材。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配置片材212者係第二收容體片材20b之外側,但亦可於第一收容體片材20a之外側配置保持有清涼化劑之片材。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將進而揭示以下組成物、製造方法或用途。 <1>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發熱體,該發熱體具有:發熱部,其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及收容體,其一部分具有透氣性,且於內部收容上述發熱部;於上述溫熱器具保持有清涼化劑,並滿足以下條件: (條件) 於30℃之環境下,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上述清涼化劑之揮散量為0.01 mg以上且0.5 mg以下,且自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為5(mg/℃)以上。 <2>如<1>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上述清涼化劑之揮散量較佳為0.020 mg以上,更佳為0.025 mg以上,又,較佳為0.50 mg以下,更佳為0.25 mg以下,進而更佳為0.15 mg以下。 <3>如<1>或<2>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較佳為65 mg以上,更佳為100 mg以上,進而更佳為150 mg以上,特佳為170 mg以上,又,較佳為3,000 mg以下,更佳為1,600 mg,進而更佳為500 mg以下。 <4>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較佳為: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上述清涼化劑之揮散量為0.02 mg以上且0.50 mg以下,且自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為7(mg/℃)以上且20(mg/℃)以下;更佳為: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上述清涼化劑之揮散量為0.025 mg以上且0.25 mg以下,且自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為8.5(mg/℃)以上且20(mg/℃);進而更佳為: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上述清涼化劑之揮散量為0.025 mg以上且0.15 mg以下,且自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為8.5(mg/℃)以上且20(mg/℃)。 <5>如<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溫熱器具50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較佳為35℃以上,更佳為40℃以上,進而更佳為45℃以上,又,較佳為70℃以下,更佳為65℃以下,進而更佳為60℃以下。 <6>如<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清涼化劑係選自由l-薄荷腦、dl-薄荷腦、d-樟腦、dl-樟腦、d-龍腦、dl-龍腦、及香葉草醇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 <7>如<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清涼化劑保持於上述發熱體之外部。 <8>如<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清涼化劑之含量相對於上述發熱部整體之質量,較佳為0.1質量%以上,更佳為0.2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0.4質量%以上,又,較佳為2質量%以下,更佳為1.7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1.5質量%以下。 <9>如<1>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部進而含有吸水聚合物。 <10>如<1>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碳成分之含量相對於上述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0.3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又,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更佳為13質量份以下。 <11>如<9>或<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含量相對於上述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100質量份,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更佳為7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9質量份以上,又,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8質量份以下,進而更佳為16質量份以下。 <12>如<9>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於乾燥狀態下,較佳為20 g/m2 以上,更佳為25 g/m2 以上,進而更佳為30 g/m2 以上,又,較佳為100 g/m2 以下,更佳為80 g/m2 以下,進而更佳為60 g/m2 以下。 <13>如<1>至<1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溫熱器具於上述收容體之外部具有片材,且於上述片材保持有上述清涼化劑。 <14>如<13>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清涼化劑相對於上述發熱部之俯視面積,較佳為按0.15 g/m2 以上而保持,更佳為按0.5 g/m2 以上而載持,進而更佳為按0.8 g/m2 以上而保持,又,較佳為按15 g/m2 以下而保持,更佳為按10 g/m2 以下而保持,進而更佳為按8 g/m2 以下而保持。 <15>如<1>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係使用第1片材而形成,該第1片材之依據JIS P8117所測定之透氣度較佳為超過10秒/100 mL,更佳為超過50秒/100 mL,進而更佳為超過100秒/100 mL,特佳為200秒/100 mL以上,又,較佳為8,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4,000秒/100 mL以下,進而更佳為2,500秒/100 mL以下,特佳為1,500秒/100 mL以下,又,較佳為超過10秒/100 mL且8,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超過50秒/100 mL且4,000秒/100 mL以下,進而更佳為超過100秒/100 mL且2,500秒/100 mL以下,特佳為超過200秒/100 mL且1,500秒/100 mL以下。 <16>如<1>至<1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係使用第1片材而形成,該第1片材之依據JIS Z0208所測定之透濕度較佳為800 g/m2 ・24hr以上,更佳為1000 g/m2 ・24hr以上,進而更佳為1300 g/m2 ・24hr以上,又,較佳為8000 g/m2 ・24hr以下,更佳為6000 g/m2 ・24hr以下,進而更佳為5000 g/m2 ・24hr以下。 <17>如<15>或<16>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具備配置於與上述第1片材對向之位置之第2片材,且上述清涼化劑被保持於較上述第2片材更靠外側。 <18>如<17>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第2片材之透氣性低於上述第1片材之透氣性,又,上述第2片材之透氣性之透氣度較佳設定為5,000秒/100 mL以上,更佳設定為8,000秒/100 mL以上,又,較佳為150,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00,000秒/100 mL以下。 <19>如<17>或<18>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第2片材之透濕度較佳為750 g/m2 ・24hr以下,更佳為540 g/m2 ・24hr以下。 <20>如<1>至<1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較佳為被收容於具有透氣性之袋體。 <21>如<1>至<2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係用作眼罩。 <22>一種眼淚量之增加方法,其藉由將如<1>至<2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佩戴於眼睛而促進眼淚分泌。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而詳細地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之範圍並不受該實施例限制。 ・實施例及比較例 〔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之製備〕 按表1之調配所示之組成比(質量比率),準備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水、反應促進劑、pH控制劑及增黏劑等,按以下工序製備發熱粉體水分散物(發熱組成物)。將增黏劑溶解於水,繼而溶解反應促進劑及pH控制劑而準備水溶液。另一方面,準備被氧化性金屬及碳成分預混而成之粉體,將預混粉體放入水溶液中,藉由圓盤渦輪型攪拌翼以150 rpm攪拌10分鐘,而獲得漿狀發熱粉體水分散物。 再者,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水、反應促進劑及增黏劑之種類、製品名及製造商如下所示。 被氧化性金屬:鐵粉(鐵粉RKH,DOWA IP CREATI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平均粒徑45 μm 碳成分:活性炭(CARBORAFIN,日本Enviro Chemical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平均粒徑40 μm 增黏劑:三仙膠(Echo Gum BT,DSP五協食品&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分子量2,000,000 水:自來水 pH控制劑1:磷酸三鉀(米山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pH控制劑2:48%氫氧化鉀溶液(關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反應促進劑:氯化鈉(日本藥局方氯化鈉,富田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表1] <實施例1> 〔發熱部之製作〕 使用PE(polyethylene,聚乙烯)層壓紙(NITTOKU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作為基材層,將1.8 g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以大致3 mm之厚度塗敷至24.01 cm2 (4.9 cm×4.9 cm)之基材層之表面。 繼而,將0.072 g吸水性聚合物(球狀,平均粒子徑為300 μm,Aqualic CAW-151,日本觸媒股份有限製造)以大致0.5 mm之厚度撒布於上述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之塗敷面(基重為30 g/m2 )。 繼而,使用4.9 cm×4.9 cm之皺紋紙(基重為63 g/m2 ,大昭和紙工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作為吸水性片材,將其積層於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撒布部上並使之一體化,藉此製作發熱部。 〔發熱體之製作〕 將藉由上述方法所獲得之發熱部,以吸水性片材成為第一收容體片材側,且基材層成為第二收容體片材側之方式,分別放入使用透氣度為350秒/100 mL之聚乙烯製多孔片材作為第一收容體片材之收容體(6.5 cm×6.5 cm:其中第二收容體片材為非透氣性)中,並將周緣部密閉密封,而製作發熱體。 〔清涼化劑之保持〕 以乙醇作為溶媒,將l-薄荷腦與桉葉油按8:21之質量比(l-薄荷腦:10.3質量%,桉葉油:26.9質量%,清涼化劑;29.1%)溶解,而製備清涼化劑溶液。 其次,準備吸水紙(基重為35 g/m2 ),以使清涼化劑之保持量成為8 mg之方式,將所製備之27.5 mg清涼化劑溶液塗佈至吸水紙。其後,使乙醇揮發。 再者,於塗佈有27.5 mg上述清涼化劑溶液之情形時,會使每一張吸水紙、即每一個發熱體各保持有2.8 mg薄荷腦及7.4 mg桉葉油。又,因桉葉油之70質量%為1,8-桉葉素,故作為清涼化劑,合計保持有8 mg。 〔溫熱器具之製作〕 藉由接著劑,將保持有清涼化劑之吸水紙層壓至所製作之發熱體之第二收容體片材之外側面。 其次,對於由熱風不織布(透氣度為1秒/100 mL,30 g/m2 )所製成之外裝袋(7.5 cm×7.5 cm),準備於單面周邊部以寬度1 cm×長度4 cm且100 g/m2 之量塗敷黏著劑蓋住剝離紙而成者,於該外裝袋之中,放入接著有吸水紙之發熱體,並將周緣部密閉密封,而形成溫熱器具。 於實施下述評價前,溫熱器具始終被放在隔氧袋中。再者,一系列作業係於氮氣流下進行。 <實施例2> 除以使之成為表2所示之構成之方式調整清涼化劑量(mg)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溫熱器具。 <實施例3> 除使用透氣度為500秒/100 mL之聚乙烯製多孔片材作為第一收容體片材,並以使之成為表2所示之構成之方式調整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之塗敷量(g)、及清涼化劑量(mg)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溫熱器具。 <實施例4> 除使用透氣度為20秒/100 mL之合成紙作為第一收容體片材,並以使之成為表2所示之構成之方式調整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g/m2 )、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之塗敷量(g)、及清涼化劑量(mg)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溫熱器具。 <比較例1> 除使用透氣度為2500秒/100 mL之聚乙烯製多孔片材作為第一收容體片材,並以使之成為表2所示之構成之方式調整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之塗敷量(g)、及清涼化劑量(mg)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溫熱器具。 對所獲得之溫熱器具,進行以下所示之測定及評價。將結果示於表2中。 ・測定 <清涼化劑之揮散量> 首先,準備裝有足以供發熱體進行氧化反應之量之空氣的15 cm×25 cm之聚氟乙烯樹脂之氣體捕集袋(Tedlar(商標登錄)袋,杜邦公司製造),將氣體捕集袋之一端部連接於空氣供給源,使另一端部之吐出口或與吐出口連結之管體之前端浸漬於乙醇中。 其次,將保持有清涼化劑之溫熱器具自隔氧袋取出,放入該氣體捕集袋中,然後將其載置於被設定為35℃之加熱板上30分鐘。載置於加熱板上之期間,使空氣自空氣供給源向氣體捕集袋內以固定速度(100 mL/min)流入,並使空氣自氣體捕集袋之另一端部之吐出口或與吐出口連結之管體之前端排出,藉此將自發熱體揮散出之清涼化劑捕集至乙醇中。又,以將流入氣體捕集袋內之空氣得當地排出之方式,於氣體捕集袋上承載重物,並藉由隔熱材將氣體捕集袋之周圍隔熱,以保持藉由加熱板進行之加溫。 載置30分鐘後,自氣體捕集袋將發熱體取出,藉由乙醇將氣體捕集袋內洗淨,亦捕集洗淨所使用之乙醇,並合計至清涼化劑之揮散量。 清涼化劑之捕集量之分析係藉由氣相層析法(Agilent 6890N,Agilent Technologie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而進行。 該等作業全部係於大氣壓下進行。 再者,眼罩類型之溫熱器具要使用2個發熱體,因此溫熱器具之清涼化劑之揮散量係針對一個發熱體所測定之量之2倍。 <累計蒸汽量> 利用圖9所示之裝置30進行測定。將自隔氧袋取出之溫熱器具以發熱體之位於肌膚側之面(第一收容體片材)朝上之方式載置於測定室31,將帶有金屬球(質量為4.5 g)之溫度計38安置於其上而進行計測。於該狀態下,自下部通入除濕空氣,根據藉由入口溫濕度計34及出口溫濕度計36計測所得之溫度及濕度,求出空氣流入測定室31之前後之絕對濕度之差,進而根據藉由入口流量計35及出口流量計37計測所得之流量,算出溫熱器具所釋出之水蒸汽量。累計蒸汽量係以將溫熱器具自隔氧袋取出之時點為起點,至10分鐘後為止所測定之總量。 <表面最高溫度> 溫熱器具之表面最高溫度之測定係利用圖7所示之裝置30而進行。即,於測定環境溫度30℃(30±1℃)下,將自隔氧袋取出之溫熱器具以發熱體之位於肌膚側之面(第一收容體片材)朝上之方式載置於測定室31,將帶有金屬球(質量為4.5 g)之溫度計38安置於溫熱器具之俯視視角下發熱部所處之區域之上而進行計測,將溫熱器具自隔氧袋取出後之溫熱器具之表面最高溫度(℃)作為測定值。 以累計蒸汽量(mg)為縱軸,以表面最高溫度(℃)為橫軸,而繪製出圖10之曲線圖。 <眼淚分泌量> 藉由眼淚分泌量之增加,淚液穩定性增加,至淚液層破開為止之時間(RBUT)延長。使用Auto Ref-Topographer RT-7000(TOMEY CORPORATION;日本愛知縣)之TSAS(Tear Stability Analysis System:淚液穩定性解析系統)模式,以1秒鐘間隔連續測定被試驗者之連同淚液層之厚度亦包括在內之眼表面之形狀(斷層成像)。將眼表面形狀之時間變化視為淚液層之厚度之變化,算出自睜開眼睛時起至淚液層破開為止之時間(秒)作為RBUT,將其當作淚液穩定性之評價指標。 於使用溫熱器具10分鐘之前後,測定RBUT,調查眼淚分泌之變化。使用溫熱器具後之測定係於取下溫熱器具1分鐘後及10分鐘後實施,調查相對於使用溫熱器具前RBUT是否延長。 ・評價 讓3名資深官能檢查員佩戴使用10分鐘各溫熱器具,然後商討決定相當於以下評價基準之哪個水平。 <舒適之溫感> 5:感受到非常舒適之溫感 4:感受到很舒適之溫感 3:感受到舒適之溫感 2:略微感受到溫感 1:有極小之溫感 <眼睛不適感> 5:感覺已充分改善 4:感覺已較好改善 3:感覺已改善 2:沒太感覺已改善 1:幾乎未感覺有所改善 [表2] 於實施例1~4中,確認到:佩戴使用10分鐘溫熱器具後,於1分鐘後或10分鐘後,RBUT延長至10秒以上,隨著眼淚分泌量之增加,淚液穩定性增大。
10‧‧‧發熱部
11‧‧‧發熱層
13‧‧‧基材層
20‧‧‧收容體
20a‧‧‧第一收容體片材
20b‧‧‧第二收容體片材
21‧‧‧被氧化性金屬
22‧‧‧碳成分
23‧‧‧吸水性聚合物
30‧‧‧裝置
31‧‧‧測定室
32‧‧‧流入路徑
33‧‧‧流出路徑
34‧‧‧入口溫濕度計
35‧‧‧入口流量計
36‧‧‧出口溫濕度計
37‧‧‧出口流量計
38‧‧‧溫度計(熱敏電阻)
50‧‧‧溫熱器具
51‧‧‧本體部
52‧‧‧掛耳部
53‧‧‧袋體
53A‧‧‧凹槽部
53B‧‧‧凹槽部
54‧‧‧孔
55‧‧‧第一袋體片材
56‧‧‧第二袋體片材
100‧‧‧發熱體
102‧‧‧吸水性片材
103‧‧‧基材
212‧‧‧片材
301‧‧‧於塗敷槽
302‧‧‧發熱粉體水分散物
303‧‧‧攪拌器
304‧‧‧泵
305‧‧‧模頭
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可藉由以下所述之較佳實施形態、及隨附於該等實施形態之以下圖式而進一步得到明確。 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 圖2係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分解立體圖。 圖3係模式性表示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發熱體之俯視圖。 圖4係圖3之A-A剖視圖。 圖5係模式性表示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發熱部之剖視圖。 圖6係對製造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發熱部之方法進行說明之圖。 圖7係模式性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之剖視圖。 圖8係模式性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之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9係表示測定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體之表面最高溫度及累計蒸汽量的裝置之模式圖。 圖10係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溫熱器具之累計蒸汽量(mg)與表面最高溫度(℃)的關係之曲線圖。

Claims (14)

  1.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發熱體,該發熱體具有: 發熱部,其含有被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及 收容體,其一部分具有透氣性,且於內部收容上述發熱部;且 於上述溫熱器具保持有清涼化劑,並滿足以下條件: (條件) 於30℃之環境下, 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後每30分鐘之上述清涼化劑之揮散量為0.01 mg以上且0.5 mg以下,且 自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起至發熱開始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mg)與自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起算至發熱開始10分鐘後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最高溫度之上升溫度(℃)的比為5(mg/℃)以上。
  2.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開始發熱後10分鐘為止所測定之累計蒸汽量為65 mg以上且3000 mg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溫熱器具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為35℃以上且70℃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清涼化劑係選自由l-薄荷腦、dl-薄荷腦、d-樟腦、dl-樟腦、d-龍腦、dl-龍腦、及香葉草醇所組成之群之1種或2種以上。
  5.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清涼化劑保持於上述發熱體之外部。
  6.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部進而含有吸水聚合物。
  7. 如請求項6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於乾燥狀態下,為20 g/m2 以上且100 g/m2 以下。
  8.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溫熱器具於上述收容體之外部具有片材,且 於上述片材保持有上述清涼化劑。
  9.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係使用第1片材而形成,該第1片材之依據JIS P8117所測定之透氣度為超過10秒/100 mL且8,000秒/100 mL以下。
  10.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係使用第1片材而形成,該第1片材之依據JIS Z0208所測定之透濕度為800 g/m2 ・24hr以上且8,000 g/m2 ・24hr以下。
  11. 如請求項9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收容體具備配置於與上述第1片材對向之位置之第2片材,且 上述清涼化劑被保持於較上述第2片材更靠外側。
  12.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清涼化劑相對於上述發熱部之俯視面積,按0.15 g/m2 以上且15 g/m2 以下而保持。
  13.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係用作眼罩。
  14. 一種眼淚量之增加方法,其藉由將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佩戴於眼睛而促進眼淚分泌。
TW107111610A 2017-04-04 2018-04-02 溫熱器具 TW2018415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4114 2017-04-04
PCT/JP2017/014114 WO2018185843A1 (ja) 2017-04-04 2017-04-04 温熱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41593A true TW201841593A (zh) 2018-12-01

Family

ID=63712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1610A TW201841593A (zh) 2017-04-04 2018-04-02 溫熱器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8185843A1 (zh)
CN (1) CN110505855A (zh)
TW (1) TW201841593A (zh)
WO (1) WO201818584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43674B (zh) 2023-11-02 2024-05-21 長庚學校財團法人長庚科技大學 移動型冰熱敷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92309A (ja) * 2019-05-24 2020-12-03 花王株式会社 水蒸気発生体及び温熱具
CN111568641B (zh) * 2020-05-28 2021-04-23 刘子琛 一种眼罩发热材料及制备工艺
CN111789709B (zh) * 2020-08-20 2022-05-06 河南省超亚医药器械有限公司 适用于睑板腺功能障碍型干眼症的眼部热敷治疗贴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21856B2 (ja) * 1999-12-27 2004-04-26 花王株式会社 冷却・温熱目枕
CN102379766B (zh) * 2006-03-31 2014-10-15 花王株式会社 眼用水蒸气发生体
JP4850109B2 (ja) * 2006-03-31 2012-01-11 花王株式会社 目用水蒸気発生体
CN102227198B (zh) * 2008-12-10 2015-10-14 花王株式会社 发热器具
JP6095364B2 (ja) * 2012-12-28 2017-03-15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JP6377421B2 (ja) * 2013-06-10 2018-08-22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JP6245881B2 (ja) * 2013-07-31 2017-12-13 桐灰化学株式会社 鼻通り改善具
JP6715104B2 (ja) * 2015-07-21 2020-07-01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JP6721300B2 (ja) * 2015-07-21 2020-07-15 花王株式会社 発熱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43674B (zh) 2023-11-02 2024-05-21 長庚學校財團法人長庚科技大學 移動型冰熱敷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5855A (zh) 2019-11-26
JPWO2018185843A1 (ja) 2020-01-09
WO2018185843A1 (ja) 2018-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4388B (zh) 蒸氣溫熱器具
US7763061B2 (en) Thermal coverings
TWI713546B (zh) 發熱器具及其製造方法
TWI776930B (zh) 溫熱器具
JP2009519753A (ja) 順応性熱デバイス
TW201841593A (zh) 溫熱器具
TW201804969A (zh) 蒸氣溫熱器具及其使用方法
TW201940140A (zh) 溫熱器具
JP2017170114A (ja) 温熱具
JP2024015206A (ja) 水蒸気発生体及び温熱具
JP6767190B2 (ja) 温熱具
TW201919550A (zh) 溫熱器具
JP6715104B2 (ja) 温熱具
WO2017014271A1 (ja) 温熱具
WO2021215089A1 (ja) 温熱具
JP5840554B2 (ja) 温熱具
WO2021214989A1 (ja) 温熱具
JP5894783B2 (ja) 温熱具
JP7028552B2 (ja) 温熱具
JP2022089417A (ja) 水蒸気発生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温熱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