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7174A - 抗gprc5d抗體及包含該抗體之分子 - Google Patents

抗gprc5d抗體及包含該抗體之分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7174A
TW201837174A TW107104091A TW107104091A TW201837174A TW 201837174 A TW201837174 A TW 201837174A TW 107104091 A TW107104091 A TW 107104091A TW 107104091 A TW107104091 A TW 107104091A TW 201837174 A TW201837174 A TW 20183717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mino acid
acid sequence
sequence represented
identification number
anti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4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茶圓貴志
大塚敏明
飯田謙二
中村健介
油谷隆秀
市川淳也
工藤翔太
奇恩李 皮斯契特里
馬里歐 桑奇斯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第一三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第一三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第一三共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71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717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09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the T-cell receptor (TcR)-CD3 complex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46Hybrid immunoglobul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5/00Undifferentiated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s, e.g. cell lines; Tissues; Cultivation or maintenance thereof;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5/10Cell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2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 C07K2317/21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from primates, e.g. ma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2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 C07K2317/24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containing regions, domains or residues from different species, e.g. chimeric, humanized or veneer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1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multispecif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3Crossreactivity, e.g. for species or epitope, or lack of said crossreactiv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2Constant or Fc region; Isoty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4F(ab')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5Fab or Fab'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07K2317/565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07K2317/569Single domain, e.g. dAb, sdAb, VHH, VNAR or nanobod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6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62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comprising only variable region components
    • C07K2317/622Single chain antibody (scFv)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3Inducing cell death, e.g. apoptosis, necrosis or 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3Inducing cell death, e.g. apoptosis, necrosis or 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 C07K2317/732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ADC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新穎抗體,或包含該抗體之具有抗原結合性的分子。
解決手段係與人GPRC5D結合的新穎抗體、包含該抗體之具有抗原結合性的分子、包含該抗體或該分子作為有效成分的抗腫瘤醫藥組成物之提供等。

Description

抗GPRC5D抗體及包含該抗體之分子
本發明係關於新穎的抗GPRC5D抗體、及包含該抗體之分子。
G蛋白質偶合受體家族C第5群成員D(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family C group 5 member D)(GPRC5D)係藉由使用一系列人GPCR之胺基酸序列的EST資料庫之同源性檢索所發現的G蛋白質偶合受體之一者(非專利文獻1)。於GPCR家族C第5群受體(GPRC5受體)存有GPRC5A、GPRC5B、GPRC5C、GPRC5D之4個亞型,因由視網酸刺激而進行表現誘導,故亦已知為視網酸誘導性孤兒G蛋白質偶合受體(RAIG)(非專利文獻2)。然而,關於GPRC5D之生理機能、生理的配位體、偶合的G蛋白質之亞型等並不明瞭。
關於GPRC5D基因與癌症的關連性,已知GPRC5D於多發性骨髓瘤中高度表現。具體而言,已知有GPRC5D之過度表現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之預後不良相關(非專利文獻3)、藉由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藥物治療而表現GPRC5D的細胞的比率減少等(非專利文獻 4)。如上述,由GPRC5D之過度表現與癌症的關連性,暗示GPRC5D成為對癌症的優異標的治療的可能性。而且,亦有報告抗GPRC5D抗體、及包含該抗體與抗CD3抗體,且對使GPRC5D外因性地表現的3T3細胞顯示結合性的雙重特異性抗體(專利文獻1)。然而,尚未開發將GPRC5D作為標的的醫療用醫藥品。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國際公開第2016/090329號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 Brauner等人(H Brauner-Osborne,et al.)、生化及生物物理學報(Biochim Biophys Acta.)、2001年4月刊、1518卷(3號)、237至248頁
非專利文獻2 井上等人(S Inoue,et al.)、研究性皮膚病學雜誌(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2004年3月刊、122卷(3號)、565至573頁
非專利文獻3 Atamaniuk等人(J Atamaniuk,et al.)、歐洲臨床調查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12年5月刊、42卷(9號)、953至960頁
非專利文獻4 Cohen等人(Y Cohen,et al.)、血液學(Hematology)、2013年11月刊、18卷(6號)、348至351頁
發明概要
本發明之一個課題係提供具有抗癌作用的抗GPRC5D的抗體、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該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的分子。
本發明之其他一個課題係提供含有該抗體、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或該分子的醫藥組成物等。
又,本發明之課題包含該抗體、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包含編碼該分子所具有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的多核苷酸、***有該多核苷酸的載體、導入有該多核苷酸或載體的細胞、包含培養該細胞的步驟之製造該抗體、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該分子的方法。再者,本發明之其他一個課題係提供使用該抗體、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或該分子的癌症之治療方法。
發明者等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進行深入研討,創造出新穎的抗GPRC5D抗體,發現該抗體具有抗癌作用,而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係提供:
(1)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下述(I)至(III)之任一者記載之重鏈可變區以及輕鏈可變區: (II)重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4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4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5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5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5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5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I)重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4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4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4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 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5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5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5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III)重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5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5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5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6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6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6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
(2)如前述(1)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II)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3)如前述(1)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I)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4)如前述(1)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III)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5)如前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係嵌合化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6)如前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係人源化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7)如前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係人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8)如前述(1)、(2)、或(6)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下列輕鏈可變區以及重鏈可變區,其中該輕鏈可變區包含下列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6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6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 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及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以及該重鏈可變區包含下列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7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及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
(9)如前述(1)、(2)、或(6)或(8)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下列之任一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之組合:‧包含序列識別號7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包含序列識別號7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包含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10)如前述(1)、(2)、或(6)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輕鏈可變區以及重鏈可變區,其中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8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或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重鏈可變區包含下列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8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8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 序列識別號9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及序列識別號9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
(11)如前述(1)、(4)、(6)、或(10)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下列任一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之組合:‧包含序列識別號8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8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9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9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 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包含序列識別號9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12)如前述(1)至(11)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其包含Fc。
(13)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與人GPRC5D結合,且包含下述①至④中任一項記載之重鏈可變區以及輕鏈可變區;①重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1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1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 由序列識別號1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1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②重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1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1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2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2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2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③重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2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2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 由序列識別號12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2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2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2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④重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2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3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3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3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3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 由序列識別號13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
(14)如前述(13)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①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15)如前述(13)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②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16)如前述(13)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③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17)如前述(13)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④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18)如前述(13)至(17)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重鏈可變區以及輕鏈可變區,其中重鏈可變區包含下列任一者:序列識別號9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及序列識別號1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下列任一者:序列識別號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 序列識別號1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及序列識別號13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
(19)如前述(13)至(18)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下列任一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之組合:‧包含序列識別號9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1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1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包含序列識別號1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3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20)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下列任一個重鏈及輕鏈之組合:‧包含序列識別號14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4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14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4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包含序列識別號14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4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包含序列識別號15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5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21)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經含於多核苷酸之核苷酸序列所編碼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GPRC5D結合,其中該多核苷酸係於嚴格條件下,與包含編碼如前述(8)至(12)、(18)至(20)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的多核苷酸之互補鏈雜交。
(22)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與如前述(8)至(12)、(18)至(20)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為90%以上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GPRC5D結合。
(23)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於如前述(8)至(12)、(18)至(20)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中,1至數個胺基酸經取代、缺失或添加而成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GPRC5D結合。
(24)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與如前述(1)至(20)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結合的人GPRC5D上之部位結合。
(25)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與如前述(1)至(20)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競爭對人GPRC5D上的結合。
(26)如前述(1)至(25)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抗原結合性片段,其與食蟹獼猴(cynomolgus monkey)GPRC5D結合。
(27)如前述(1)至(26)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抗原結合性片段,其為Fab、F(ab)’、Fv、scFv、或sdAb。
(28)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如前述(2)、(8)、或(9)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以及i)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 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29)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i)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 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30)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如前述(2)、(8)、或(9)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以及變異型Fc。
(31)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變異型Fc。
(32)一種多核苷酸,其編碼如前述(1)至(31)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33)一種載體,其包含如前述(32)記載之任一種之多核苷酸。
(34)一種細胞,其包含如前述(32)記載之任一種之多核苷酸、或如前述(33)記載之載體、或產生如前述(1)至(31)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的細胞。
(35)一種人工免疫細胞,其包含如前述(32)記載之任一種之多核苷酸、或如前述(33記載之載體,或於細胞表面上表現如前述(1)至(31)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36)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之製造方法,其包含培養如前述(34)記載之細胞的步驟、及自該培養物回收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的步驟。
(37)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係藉由如前述(36)記載之方法而獲得。
(38)一種治療及/或預防用之醫藥組成物,其含有如前述(1)至(31)、(37)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如前述(32)記載之多核苷酸、如前述(33)記載之載體、或如前述(35)記載之人工免疫細胞作為有效成分。
(39)如前述(38)記載之醫藥組成物,其係用於癌症之治療及/或預防。
(40)如前述(39)記載之醫藥組成物,其中癌症為表現GPRC5D蛋白質之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肺癌、胃癌、***癌、腎癌、肝臟癌、胰臟癌、大腸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宮頸癌、血癌、淋巴瘤、或惡性黑色素瘤。
(41)如前述(40)記載之醫藥組成物,其中癌症為表現GPRC5D蛋白質的多發性骨髓瘤。
(42)一種具有抗原結合性之分子,其包含如前述(1)至(31)、(37)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43)如前述(42)記載之分子,其為多重特異性的。
(44)如前述(42)或(43)記載之分子,其包含:如前述(1)至(31)、(37)中任一項記載之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與下列之重鏈可變區以及輕鏈可變區,且包含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18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CDR1、包含序列識別號23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CDR2、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8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18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CDR1、包含序列識別號23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8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CDR3。
(45)如前述(44)記載之分子,其中前述重鏈CDR2之第1個Xaa為選自由(A、E、G、H、I、L、T、V、R、S)所組成的群組且第2個Xaa為S,或 第1個Xaa為N,且第2個Xaa為選自由(E、R、F、Y、L、V、I、K、T)所組成的群組,前述輕鏈CDR2之Xaa為選自由(Q、A、G、S、N、D)所組成的群組,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
(46)如前述(44)或(45)記載之分子,其中前述重鏈CDR2之第1個Xaa為選自由(R、S)所組成的群組,第2個Xaa為S,且前述輕鏈CDR2之Xaa為選自由(Q、A、G、S、N、D)所組成的群組,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
(47)如前述(42)至(45)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4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1、242、及243之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其中序列識別號24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個Xaa為選自由(A、E、G、H、I、L、T、V、R、S)所組成的群組,且第2個Xaa為S,或第1個Xaa為N,且第2個Xaa為選自由(E、R、F、Y、L、V、I、K、T)所組成的群組,序列識別號241、242、及243之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Xaa為選自由(Q、A、G、S、N、D)所組成的群組。
(48)如前述(47)記載之分子,其中 序列識別號240之第1個Xaa為選自由(R、S)所組成的群組,第2個Xaa為S,且序列識別號241、242、及243之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Xaa為選自由(Q、A、G、S、N、D)所組成的群組。
(49)如前述(42)至(44)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其包含如前述(1)至(31)、(37)中任一項記載之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與下列重鏈可變區以及輕鏈可變區,且包含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183所表示的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84所表示的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及序列識別號185所表示的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186所表示的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87所表示的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及序列識別號188所表示的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
(50)如前述(49)記載之分子,其中前述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15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 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56、158、及160之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51)如前述(44)至(50)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其中前述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為Fab、F(ab)’、Fv、scFv、或sdAb。
(52)如前述(44)至(51)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其中前述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係包含人免疫球蛋白恆定區或Fc或變異型Fc的人源化抗體或人抗體。
(53)如前述(44)至(52)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其中前述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包含序列識別號180、181、及182中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54)如前述(40)至(44)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其中前述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前述(1)至(31)、(37)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藉由連結子(linker)結合而成、或未以連結子結合而成。
(55)如前述(42)至(44)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其包含:如前述(2)、(8)、或(9)記載之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5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 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13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5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130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4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4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5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5之135至241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6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6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7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7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包含序列識別號248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8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9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9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0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0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1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1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2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2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3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3之135至242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4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4 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包含序列識別號255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5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且包含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56)如前述(55)記載之分子,其中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i)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進一步包含變異型Fc。可適用的形態中包含混雜(Hybrid)型雙重特異的分子。
(57)如前述(55)記載之分子,其中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或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進一步包含變異型Fc。可適用的形態中包含混雜型雙重特異的分子。
(58)如前述(55)記載之分子,其包含: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1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 之第24至26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 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3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3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或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 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3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
(59)如前述(55)記載之分子,其包含: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 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3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3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 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或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3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可適用的形態中包含混雜型之雙重特異的分子。
(60)如前述(55)記載之分子,其中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i)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ii)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進一步包含:v)包含序列識別號2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3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3至238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vi)包含序列識別號2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3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 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可適用的形態中包含FSA型之雙重特異的分子。
(61)如前述(55)記載之分子,其中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進一步包含v)包含序列識別號2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3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 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3至238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vi)包含序列識別號2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3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可適用的形態中包含FSA型之雙重特異的分子。
(62)如前述(55)記載之分子,其包含: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5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8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 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5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適用的形態中包含FSA型之雙特異的分子。
(63)如前述(55)記載之分子,其中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進一步包含變異型Fc;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進一步包含變異型Fc。可適用的形態中包含雙重(Dual)型之雙特異的分子。
(64)如前述(55)記載之分子,其係包含: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1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 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可適用的形態中包含雙重型之雙特異的分子。
(65)如前述(53)記載之分子,其中前述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與如前述(19)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藉由連結子結合而成、或不藉由連結子結合而成。
(66)一種分子,其係如前述(54)或(65)記載之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結合的分子,其具有如序列識別號171至179之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
(67)一種分子,其係包含於嚴格條件下與下列多核苷酸之互補鏈雜交的多核苷酸中所含的核苷酸序列所編碼的胺基酸序列,多核苷酸係包含含於如前述(50)、(53)、(58)、(59)、(62)、(64)、(65)、及(66)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之編碼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的多核苷酸;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結合。
(68)一種分子,其包含與如前述(50)、(53)、(58)、(59)、(62)、(64)、(65)、及(66)中任一項記載之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為90%以上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結合。
(69)一種分子,其包含於如前述(50)、(53)、(58)、(59)、(62)、(64)、(65)、及(66)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所含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中,1至數個胺基酸經取代、缺失或添加而成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結合的分子。
(70)如前述(42)至(69)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其與食蟹獼猴GPRC5D結合。
(71)如前述(43)至(70)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其為雙重特異性的。
(72)如前述(42)至(71)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其為多肽。
(73)一種多核苷酸,其包含編碼如前述(72)記載之分子之具有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
(74)一種載體,其包含如前述(73)記載之多核苷酸。
(75)一種細胞,其產生如前述(73)記載之多核苷酸或前述(74)記載之載體、或前述(71)記載之分子。
(76)一種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結合的分子之製造方法,其包含:培養如前述(75)記載之細胞的步驟、及自該培養物回收與人CD3及 食蟹獼猴CD3結合的分子、以及/或與人GPRC5D結合的分子的步驟。
(77)一種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結合的分子,其係藉由如前述(76)記載之方法而獲得。
(78)如前述(77)記載之分子,其與食蟹獼猴GPRC5D結合。
(79)一種治療及/或預防用之醫藥組成物,其含有如前述(42)至(72)、(77)及(78)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前述(73)記載之多核苷酸、或前述(74)記載之載體作為有效成分。
(80)如前述(79)記載之醫藥組成物,其係用於癌症之治療及/或預防。
(81)如前述(80)記載之醫藥組成物,中癌症為表現GPRC5D蛋白質的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肺癌、胃癌、***癌、腎癌、肝臟癌、胰臟癌、大腸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宮頸癌、血癌、淋巴瘤、或惡性黑色素瘤。
(82)如前述(79)或(80)記載之醫藥組成物,其中癌症為表現GPRC5D蛋白質的多發性骨髓瘤。
(83)一種癌症之治療及/或預防方法,其特徵為投予如前述(42)至(72)、(77)及(78)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或如前述(79)至(82)中任一項記載之醫藥組成物。
(84)如前述(79)至(82)中任一項記載之醫藥組成物,其藉由T細胞重新定向(redirection)至表現GPRC5D的細胞,誘導對該細胞的細胞毒性。
(85)如前述(83)記載之方法,其藉由T細胞重新定向至表現GPRC5D的細胞,而誘導對該細胞的細胞毒性。
(86)一種藉由T細胞重新定向至表現GPRC5D的細胞而誘導對該細胞的細胞毒性的方法,其包含投予如前述(42)至(72)、(77)及(78)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或如前述(79)至(82)中任一項記載之醫藥組成物的步驟。以及
(87)一種將T細胞重新定向至表現GPRC5D的細胞之方法,其包含投予如前述(42)至(72)、(77)及(78)中任一項記載之分子、或如前述(79)至(82)中任一項記載之醫藥組成物的步驟。
依據本發明,可獲得與人GPRC5D結合的新穎GPRC5D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包含該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之具有抗原結合性的新穎分子。於該分子可包含抗CD3抗體。
藉由使用本發明之提供的該抗體、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該分子,表現GPRC5D蛋白質的各癌症種類的治療或預防成為可能,較佳為多發性骨髓瘤之治療或預防。
圖1係將大鼠抗GPRC5D抗體(2A4、2B1、7B4)之對人GPRC5D的結合性,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flow cytometry)試驗的圖。縱軸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
圖2係呈示人GPRC5D之胺基末端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
圖3係呈示人GPRC5D之胺基末端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
圖4係將大鼠抗GPRC5D抗體(2A4、2B1、7B4)之對人GPRC5D的結合性,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試驗的圖。縱軸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於肽分子內雙硫鍵,有雙硫鍵(A)、無雙硫鍵(B)。
圖5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2A4、2B1、7B4)具有ADCC活性的圖。
圖6係呈示將2A4之重鏈基因之可變區的cDNA以PCR增幅用的引子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
圖7係呈示將2A4之輕鏈基因之可變區的cDNA以PCR增幅用的引子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0)。
圖8係呈示編碼2A4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
圖9係呈示編碼2A4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5)。
圖10係呈示編碼2B1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
圖11係呈示2B1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
圖12係呈示編碼7B4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
圖13係呈示7B4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
圖14係呈示編碼2A4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1)。
圖15係呈示2A4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2)。
圖16係呈示編碼2B1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
圖17係呈示2B1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
圖18係呈示編碼7B4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5)。
圖19係呈示7B4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6)。
圖20係呈示包含編碼人κ鏈分泌訊息序列及人κ鏈恆定區之胺基酸的DNA序列的DNA片段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7)。
圖21係呈示輕鏈表現載體引子F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8)。
圖22係呈示輕鏈表現載體引子R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9)。
圖23係呈示包含編碼人重鏈訊息序列及人IgG1恆定區之胺基酸的DNA序列的DNA片段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0)。
圖24係呈示人嵌合化2A4(c2A4)輕鏈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1)
圖25係呈示人嵌合化2A4(c2A4)輕鏈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127)、恆定區(128-234))(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2)
圖26係呈示人嵌合化2A4(c2A4)輕鏈用引子組F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3)。
圖27係呈示人嵌合化2A4(c2A4)輕鏈用引子組R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4)。
圖28係呈示人嵌合化2A4(c2A4)重鏈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5)
圖29係呈示人嵌合化2A4(c2A4)重鏈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41)、恆定區(142-471))(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6)
圖30係呈示人嵌合化2A4(c2A4)重鏈用引子組F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7)。
圖31係呈示人嵌合化2A4(c2A4)重鏈用引子組R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8)。
圖32係呈示人嵌合化2B1(c2B1)輕鏈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9)
圖33係呈示人嵌合化2B1(c2B1)輕鏈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127)、恆定區(128-234))(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0)
圖34係呈示人嵌合化2B1(c2B1)輕鏈用引子組F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1)。
圖35係呈示人嵌合化2B1(c2B1)輕鏈用引子組R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2)。
圖36係呈示人嵌合化2B1(c2B1)重鏈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3)
圖37係呈示人嵌合化2B1(c2B1)重鏈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42)、恆定區(143-472))(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4)
圖38係呈示人嵌合化2B1(c2B1)重鏈用引子組F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5)。
圖39係呈示人嵌合化2B1(c2B1)重鏈用引子組R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6)。
圖40係呈示人嵌合化7B4(c7B4)輕鏈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7)
圖41係呈示人嵌合化7B4(c7B4)輕鏈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126)、恆定區(127-233))(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8)
圖42係呈示人嵌合化7B4(c7B4)輕鏈用引子組F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9)。
圖43係呈示人嵌合化7B4(c7B4)輕鏈用引子組R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0)。
圖44係呈示人嵌合化7B4(c7B4)重鏈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1)
圖45係呈示人嵌合化7B4(c7B4)重鏈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42)、恆定區(143-472))(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2)
圖46係呈示人嵌合化7B4(c7B4)重鏈用引子組F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3)。
圖47係呈示人嵌合化7B4(c7B4)重鏈用引子組R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4)。
圖48係將人嵌合化抗體(c2A4、c2B1、c7B4)之對人GPRC5D的結合性,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試驗的圖。縱軸呈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
圖49係將人嵌合化抗體(c2A4、c2B1、c7B4)之對食蟹獼猴GPRC5D的結合性,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
圖50係呈示人嵌合化抗體(c2A4、c2B1、c7B4)對人GPRC5D具有ADCC活性的圖。
圖51係呈示人嵌合化2A4(c2A4)之於表現GPRC5D的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HM-1B移植BALB/C-nu/nu小鼠的活體內腫瘤增殖抑制活性的圖。
圖52係呈示人嵌合化2B1(c2B1)之於表現GPRC5D的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HM-1B移植BALB/C-nu/nu小鼠的活體內腫瘤增殖抑制活性的圖。
圖53係呈示人嵌合化7B4(c7B4)之於表現GPRC5D的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HM-1B移植BALB/C-nu/nu小鼠的活體內腫瘤增殖抑制活性的圖。
圖54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2A4之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5)。
圖55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2A4之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6)。
圖56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2A4之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7)。
圖57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2B1之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8)。
圖58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2B1之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9)。
圖59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2B1之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50)。
圖60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7B4之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51)。
圖61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7B4之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52)。
圖62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7B4之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53)。
圖63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2A4之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54)。
圖64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2A4之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55)。
圖65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2A4之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56)。
圖66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2B1之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57)。
圖67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2B1之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58)。
圖68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2B1之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59)。
圖69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7B4之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0)。
圖70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7B4之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1)。
圖71係呈示大鼠抗GPRC5D抗體7B4之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2)。
圖72係呈示人源化2B1輕鏈(h2B1_L1)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3)
圖73係呈示人源化2B1輕鏈(h2B1_L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127)、恆定區(128-234))(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4)
圖74係呈示人源化2B1輕鏈(h2B1_L2)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5)
圖75係呈示人源化2B1輕鏈(h2B1_L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127)、恆定區(128-234))(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6)
圖76係呈示人源化2B1輕鏈(h2B1_L3)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7)
圖77係呈示人源化2B1輕鏈(h2B1_L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127)、恆定區(128-234))(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8)
圖78係呈示人源化2B1輕鏈(h2B1_L4)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9)
圖79係呈示人源化2B1輕鏈(h2B1_L4)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127)、恆定區(128-234))(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0)
圖80係呈示人源化2B1輕鏈(h2B1_L5)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1)
圖81係呈示人源化2B1輕鏈(h2B1_L5)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127)、恆定區(128-234))(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2)
圖82係呈示人源化2B1重鏈(h2B1_H1)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3)
圖83係呈示人源化2B1重鏈(h2B1_H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42)、恆定區(143-472))(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4)
圖84係呈示人源化2B1重鏈(h2B1_H2)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5)
圖85係呈示人源化2B1重鏈(h2B1_H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42)、恆定區(143-472))(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6)
圖86係呈示人源化2B1重鏈(h2B1_H3)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7)
圖87係呈示人源化2B1重鏈(h2B1_H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42)、恆定區(143-472))(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8)
圖88係呈示人源化2B1重鏈(h2B1_H4)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9)
圖89係呈示人源化2B1重鏈(h2B1_H4)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42)、恆定區(143-472))(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0)
圖90係呈示人源化7B4輕鏈(h7B4_L1)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1)
圖91係呈示人源化7B4輕鏈(h7B4_L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126)、恆定區(127-233))(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2)
圖92係呈示人源化7B4輕鏈(h7B4_L2)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3)
圖93係呈示人源化7B4輕鏈(h7B4_L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126)、恆定區(127-233))(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4)
圖94係呈示人源化7B4重鏈(h7B4_H1)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5)
圖95係呈示人源化7B4重鏈(h7B4_H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42)、恆定區(143-472))(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6)
圖96係呈示人源化7B4重鏈(h7B4_H2)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7)
圖97係呈示人源化7B4重鏈(h7B4_H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42)、恆定區(143-472))(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8)
圖98係呈示人源化7B4重鏈(h7B4_H3)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9)
圖99係呈示人源化7B4重鏈(h7B4_H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42)、恆定區(143-472))(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0)
圖100係呈示人源化7B4重鏈(h7B4_H5)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1)
圖101係呈示人源化7B4重鏈(h7B4_H5)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42)、恆定區(143-472))(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2)
圖102係將人源化2B1之對人GPRC5D的結合性,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
圖103係將人源化7B4之對人GPRC5D的結合性,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
圖104係呈示人源化2B1、人源化7B4具有ADCC活性的圖。
圖105係呈示食蟹獼猴GPRC5D胺基末端肽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93)
圖106係呈示scFv之序列解析所使用的引子A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94)。
圖107係呈示scFv之序列解析所使用的引子B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95)。
圖108係呈示人抗體C2037重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6)。
圖109係呈示人抗體C2037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7)。
圖110係呈示人抗體C2037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8)。
圖111係呈示人抗體C2037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9)。
圖112係呈示人抗體C3048重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00)。
圖113係呈示人抗體C3048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01)。
圖114係呈示人抗體C3048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02)。
圖115係呈示人抗體C3048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03)。
圖116係呈示人抗體C3015重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04)。
圖117係呈示人抗體C3015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05)。
圖118係呈示人抗體C3015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06)。
圖119係呈示人抗體C3015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07)。
圖120係呈示人抗體C3022重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08)。
圖121係呈示人抗體C3022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09)。
圖122係呈示人抗體C3022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10)。
圖123係呈示人抗體C3022輕鏈之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5)。
圖124係呈示人抗體C2037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11)。
圖125係呈示人抗體C2037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12)。
圖126係呈示人抗體C2037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13)。
圖127係呈示人抗體C2037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14)。
圖128係呈示人抗體C2037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15)。
圖129係呈示人抗體C2037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16)。
圖130係呈示人抗體C3048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17)。
圖131係呈示人抗體C3048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18)。
圖132係呈示人抗體C3048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19)。
圖133係呈示人抗體C3048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20)。
圖134係呈示人抗體C3048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21)。
圖135係呈示人抗體C3048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22)。
圖136係呈示人抗體C3015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23)。
圖137係呈示人抗體C3015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24)。
圖138係呈示人抗體C3015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25)。
圖139係呈示人抗體C3015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26)。
圖140係呈示人抗體C3015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27)。
圖141係呈示人抗體C3015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28)。
圖142係呈示人抗體C3022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29)。
圖143係呈示人抗體C3022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0)。
圖144係呈示人抗體C3022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1)。
圖145係呈示人抗體C3022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2)。
圖146係呈示人抗體C3022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3)。
圖147係呈示人抗體C3022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4)。
圖148係呈示人抗體C2037之IgG化體重鏈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6)。
圖149係呈示人抗體C2037之IgG化體輕鏈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7)。
圖150係呈示人抗體C3048之IgG化體重鏈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8)。
圖151係呈示人抗體C3048之IgG化體輕鏈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9)
圖152係呈示人抗體C3015之IgG化體重鏈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0)
圖153係呈示人抗體C3015之IgG化體輕鏈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1)。
圖154係呈示人抗體C3022之IgG化體重鏈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2)。
圖155係呈示人抗體C3022之IgG化體輕鏈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3)。
圖156係呈示人抗體C2037之IgG化體重鏈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34)、恆定區(135-464))(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4)。
圖157係呈示人抗體C2037之IgG化體輕鏈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130)、恆定區(131-236))(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5)。
圖158係呈示人抗體C3048之IgG化體重鏈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42)、恆定區(143-472))(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6)。
圖159係呈示人抗體C3048之IgG化體輕鏈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130)、恆定區(131-236))(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7)。
圖160係呈示人抗體C3015之IgG化體重鏈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40)、恆定區(141-470))(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8)。
圖161係呈示人抗體C3015之IgG化體輕鏈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0-126)、恆定區(127-232))(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9)。
圖162係呈示人抗體C3022之IgG化體重鏈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可變區(20-134)、恆定區(135-464))(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50)。
圖163係呈示人抗體C3022之IgG化體輕鏈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0)、可變區(21-130)、恆定區(131-236))(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51)。
圖164係將人抗體scFv之對人類(A)、食蟹獼猴(B)生物素化GPRC5D胺基末端的結合性,利用ELISA法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ELISA法所測定的發光強度。
圖165係將人抗體IgG化體之對人類或食蟹獼猴生物素化GPRC5D胺基末端的結合性,利用ELISA法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ELISA法所測定的發光強度。
圖166係將人抗體scFv之對人GPRC5D表現癌細胞株的結合性,使用流式細胞儀(flow cytometer,FACS)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
圖167係將人抗體IgG化體之對人GPRC5D表現癌細胞株的結合性,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
圖168係呈示編碼大鼠抗CD3抗體C3-147之重鏈可變區的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52)。
圖169係呈示編碼大鼠抗CD3抗體C3-147之輕鏈可變區的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53)。
圖170係呈示編碼C3E-7000(58-867)的核苷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57)、scFv(58-783)、FLAG-His標籤(793-867))(序列識別號154)。
圖171係呈示C3E-7034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55)。
圖172係呈示C3E-7034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56)。
圖173係呈示編碼C3E-7034(58-864)的核苷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57)、scFv(61-786)、FLAG-His標籤(790-864))(序列識別號157)。
圖174係呈示C3E-7035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58)。
圖175係呈示編碼C3E-7035(58-864)的核苷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57)、scFv(61-786)、FLAG-His標籤(790-864))(序列識別號159)。
圖176係呈示C3E-7036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60)。
圖177係呈示編碼C3E-7036(58-858)的核苷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57)、scFv(61-780)、FLAG-His標籤(784-858))(序列識別號161)。
圖178係呈示編碼表現載體pC2037-C3E-7034之ORF的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62)。
圖179係呈示編碼表現載體pC3048-C3E-7034之ORF的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63)。
圖180係呈示編碼表現載體pC3022-C3E-7034之ORF的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64)。
圖181係呈示編碼表現載體pC2037-C3E-7035之ORF的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65)。
圖182係呈示編碼表現載體pC3048-C3E-7035之ORF的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66)。
圖183係呈示編碼表現載體pC3022-C3E-7035之ORF的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67)。
圖184係呈示編碼表現載體pC2037-C3E-7036之ORF的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68)。
圖185係呈示編碼表現載體pC3048-C3E-7036之ORF的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69)。
圖186係呈示編碼表現載體pC3022-C3E-7036之ORF的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70)。
圖187係呈示C2037-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C2037(21-260)、C3E-7034(266-507))(序列識別號171)。
圖188係呈示C3048-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C3048(21-268)、C3E-7034(274-515))(序列識別號172)。
圖189係呈示C3022-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C3022(21-260)、C3E-7034(266-507))(序列識別號173)。
圖190係呈示C2037-C3E-7035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C2037(21-260)、C3E-7035(266-507))(序列識別號174)。
圖191係呈示C3048-C3E-7035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C3048(21-268)、C3E-7035(274-515))(序列識別號175)。
圖192係呈示C3022-C3E-7035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C3022(21-260)、C3E-7035(266-507))(序列識別號176)。
圖193係呈示C2037-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C2037(21-260)、C3E-7036(266-505))(序列識別號177)。
圖194係呈示C3048-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C3048(21-268)、C3E-7036(274-513))(序列識別號178)。
圖195係呈示C3022-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19)、C3022(21-260)、C3E-7036(266-505))(序列識別號179)。
圖196係將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內因性人GPRC5D表現細胞(人淋巴細胞株A4/FuK細胞)的結合性,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
圖197係將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食蟹獼猴GPRC5D表現細胞的結合性,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
圖198係將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人CD3(PBMC)的結合性,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
圖199係將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食蟹獼猴CD3(PBMC)的結合性,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
圖200係呈示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對內因性人GPRC5D表現細胞(人淋巴瘤細胞株A4/FuK細胞)具有細胞毒性活性的圖。
圖201係將人源化2B1之對食蟹獼猴GPRC5D的結合性,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
圖202係將人源化7B4對食蟹獼猴GPRC5D的結合性,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之相對值。
圖203係呈示C3E-7034(1-269)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3)、FLAG-His標籤(244-269)。(序列識別號180)。
圖204係呈示C3E-7035(1-269)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3)、FLAG-His標籤(244-269)。(序列識別號181)。
圖205係呈示C3E-7036(1-267)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1)、FLAG-His標籤(242-267)。(序列識別號182)。
圖206係呈示C3E-7000之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83)。
圖207係呈示C3E-7000之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84)。
圖208係呈示C3E-7000之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85)。
圖209係呈示C3E-7000之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86)。
圖210係呈示C3E-7000之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87)。
圖211係呈示C3E-7000之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88)。
圖212係呈示人CD3ε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89)。
圖213係呈示E1018重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90)。
圖214係呈示E1018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91)。
圖215係呈示E1018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92)。
圖216係呈示E1018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93)。
圖217係呈示D1012重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94)。
圖218係呈示D1012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95)。
圖219係呈示D1012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96)。
圖220係呈示D1012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97)。
圖221係以SPR法測定抗GPRC5D抗體(C3022、E1018、C3048、D1012)之對人GPRC5D的結合活性而呈示結合解離常數的圖。
圖222係呈示h2B1_Fab_HC_1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198)。
圖223係呈示h2B1_Fab_HC_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可變區(24-146)、恆定區(147-475))(序列識別號199)。
圖224係呈示h2B1_Fab_HC_2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00)。
圖225係呈示h2B1_Fab_HC_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可變區(24-146)、恆定區(147-475))(序列識別號201)。
圖226係呈示h2B1_Fab_LC_1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02)。
圖227係呈示h2B1_Fab_LC_1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可變區(24-130)、恆定區(131-237))(序列識別號203)。
圖228係呈示h2B1_Fab_LC_2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04)。
圖229係呈示h2B1_Fab_LC_2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可變區(24-130)、恆定區(131-237))(序列識別號205)。
圖230係呈示C3E-7034_Fab_HC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06)。
圖231係呈示C3E-7034_Fab_HC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可變區(25-142)、恆定區(143-471))(序列識別號207)。
圖232係呈示C3E-7034_Fab_LC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08)。
圖233係呈示C3E-7034_Fab_LC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可變區(24-132)、恆定區(133-238))(序列識別號209)。
圖234係呈示C3E-7036_Fab_HC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10)。
圖235係呈示C3E-7036_Fab_HC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可變區(25-142)、恆定區(143-471))(序列識別號211)。
圖236係呈示C3E-7036_Fab_LC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12)。
圖237係呈示C3E-7036_Fab_LC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可變區(24-130)、恆定區(131-236))(序列識別號213)。
圖238係呈示h2B1_Fab_HC_3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14)。
圖239係呈示h2B1_Fab_HC_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可變區(24-146)、恆定區(147-475))(序列識別號215)。
圖240係呈示h2B1_Fab_LC_3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16)。
圖241係呈示h2B1_Fab_LC_3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可變區(24-130)、恆定區(131-237))(序列識別號217)。
圖242係呈示C3E-7034_scFv_Fc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18)。
圖243係呈示C3E-7034_scFv_Fc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scFv(24-266))(序列識別號219)。
圖244係呈示C3E-7036_scFv_Fc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20)。
圖245係呈示C3E-7036_scFv_Fc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scFv(24-264))(序列識別號221)。
圖246係呈示人源化2B1_scFv_Fc(h2B1_scFv_Fc)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22)。
圖247係呈示人源化_2B1_scFv_Fc(h2B1_scFv_Fc)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scFv(24-271))(序列識別號223)。
圖248係將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內因性人GPRC5D表現細胞的結合活性,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A係呈示FSA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結合活性的圖,B係呈示混雜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結合活性的圖,C係呈示雙重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結合活性的圖。
圖249係將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食蟹獼猴GPRC5D表現細胞的結合活性,利用 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A係呈示FSA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結合活性的圖,B係呈示混雜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結合活性的圖,C係呈示雙重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結合活性的圖。
圖250係將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人CD3表現細胞的結合活性,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A係呈示FSA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結合活性的圖,B係呈示混雜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結合活性的圖,C係呈示雙重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結合活性的圖。
圖251係將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食蟹獼猴CD3表現細胞的結合活性,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A係呈示FSA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結合活性的,B係呈示混雜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結合活性的,C係呈示雙重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結合活性的圖。
圖252-1係呈示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細胞毒性活性的圖。A係呈示FSA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殺細胞活性的圖,B係呈示混雜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殺細胞活性的圖。
圖252-2係呈示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細胞毒性活性的圖。C係呈示雙重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殺細胞活性的圖。
圖253係呈示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於人PBMC與癌細胞共移植模型中的抗腫瘤活性的圖。
圖254係呈示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於人PBMC移入模型中的抗腫瘤活性的圖。
圖255係呈示C3E-8015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24)。
圖256係呈示C3E-8015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scFv(24-264))(序列識別號225)。
圖257係呈示C3E-8017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26)。
圖258係呈示C3E-8017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scFv(24-266))(序列識別號227)。
圖259係呈示C3E-8018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28)。
圖260係呈示C3E-8018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scFv(24-266))(序列識別號229)。
圖261係呈示C3E-8025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30)。
圖262係呈示C3E-8025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scFv(24-264))(序列識別號231)。
圖263係呈示C3E-8027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32)。
圖264係呈示C3E-8027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scFv(24-266))(序列識別號233)。
圖265係呈示C3E-8028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34)。
圖266係呈示C3E-8028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scFv(24-266))(序列識別號235)。
圖267係呈示h2B1_Fab_HC_4之核苷酸序列的圖(序列識別號236)。
圖268係呈示h2B1_Fab_HC_4之胺基酸序列的圖(訊息序列(1-23)、可變區(24-146)、恆定區(147-476))(序列識別號237)。
圖269係將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內因性人GPRC5D表現細胞的結合活性,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A係呈示C5D-0004與C5D-0014之結合活性的圖,B係呈示C5D-0005與C5D-0015之結合活性的圖,C係呈示C5D-0006與C5D-0016之結合活性的圖。
圖270係將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食蟹獼猴GPRC5D表現細胞的結合活性,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A係呈示C5D-0004與C5D-0014之結合活性的圖,B係呈示C5D-0005與C5D-0015之結合活性的圖,C係呈示C5D-0006與C5D-0016之結合活性的圖。
圖271係將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人CD3表現細胞的結合活性,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A係呈示C5D-0004與C5D-0014之結合活性的圖,B係呈示C5D-0005與C5D-0015之結合活性的圖,C係呈示C5D-0006與C5D-0016之結合活性的圖。
圖272係將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人CD3表現細胞的結合活性,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試驗的圖。縱軸係表示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所測定的平均螢光強度。A係呈示C5D-0004與C5D-0014之結合活性的圖,B係呈示C5D-0005與C5D-0015之結合活性的圖,C係呈示C5D-0006與C5D-0016之結合活性的圖。
圖273-1係呈示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細胞毒性活性的圖。A係呈示C5D-0004之殺細胞活性的圖,B係呈示C5D-0014之殺細胞活性的圖。
圖273-2係呈示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細胞毒性活性的圖。C係呈示C5D-0005之殺細胞活性的圖,D係呈示C5D-0015之殺細胞活性的圖。
圖273-3係呈示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細胞毒性活性的圖。E係呈示C5D-0006之殺細胞活性的圖,F係呈示C5D-0016之殺細胞活性的圖。
圖274係呈示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人PBMC與癌細胞之共移植模型的抗腫瘤活性的圖。
圖275係呈示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於人PBMC移入模型中的抗腫瘤活性的圖。A係呈示C5D-0004抗腫瘤活性的圖,B係呈示C5D-0014之抗腫瘤活性的圖。
圖276係CDR改變體之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238)。
圖277係CDR改變體之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239)。
圖278係C3E-7034之CDR改變體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240)。
圖279係C3E-7034之CDR改變體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241)。
圖280係C3E-7035之CDR改變體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242)。
圖281係C3E-7036之CDR改變體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243)。
圖282係呈示C3E-7078(1-269)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3)、FLAG-His標籤(244-269)。(序列識別號244)
圖283係呈示C3E-7085(1-267)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1)、FLAG-His標籤(242-267)。(序列識別號245)。
圖284係呈示C3E-7086(1-269)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3)、FLAG-His標籤(244-269)。(序列識別號246)。
圖285係呈示C3E-7087(1-269)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3)、FLAG-His標籤(244-269)。(序列識別號247)。
圖286係呈示C3E-7088(1-269)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3)、FLAG-His標籤(244-269)。(序列識別號248)。
圖287係呈示C3E-7089(1-269)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3)、FLAG-His標籤(244-269)。(序列識別號249)。
圖288係呈示C3E-7090(1-269)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3)、FLAG-His標籤(244-269)。(序列識別號250)。
圖289係呈示C3E-7091(1-269)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3)、FLAG-His標籤(244-269)。(序列識別號251)。
圖290]呈示C3E-7092(1-269)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3)、FLAG-His標籤(244-269)。(序列識別號252)。
圖291係呈示C3E-7093(1-269)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3)、FLAG-His標籤(244-269)。(序列識別號253)。
圖292係呈示C3E-7094(1-269)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3)、FLAG-His標籤(244-269)。(序列識別號254)。
圖293係呈示C3E-7095(1-269)之胺基酸序列的圖。VH(2-119)、VL(135-243)、FLAG-His標籤(244-269)。(序列識別號255)。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1.定義
於本發明,「基因」係意指編碼蛋白質之胺基酸的核苷酸序列所包含的核苷酸或其互補鏈,例如,為編碼蛋白質之胺基酸的鹼基序列所包含的核苷酸或其互補鏈的多核苷酸、寡核苷酸、DNA、mRNA、cDNA、cRNA等包含於「基因」的意義。該基因為單鏈、雙股鏈或三股鏈以上之核苷酸,DNA鏈與RNA鏈之會合體、在單股核苷酸鏈上有核糖核苷酸(RNA)及去氧核糖核苷酸(DNA)的混合者及含有此種核苷酸鏈的雙股鏈或三股鏈以上之核苷酸亦包含於「基因」的意義。於本發明,鹼基序列與核苷酸序列係相同意義。
於本發明,「多核苷酸」、「核酸」及「核酸分子」係同意義,例如,DNA、RNA、探針、寡核苷酸、引子等亦包含於「多核苷酸」的意義。該多核苷酸包含單鏈、雙股鏈或三股以上之鏈的多核苷酸,DNA鏈與RNA鏈的會合體、在單股之多核苷酸鏈上有核糖核苷 酸(RNA)及去氧核糖核苷酸(DNA)混合者及含有此種多核苷酸鏈的雙股鏈或三股以上之鏈的會合體亦包含於「多核苷酸」之意義。
於本發明,「多肽」、「肽」及「蛋白質」係同意義。
於本發明,有時將「抗原」用於「免疫原」的意義。
於本發明,於「細胞」亦包含源自動物個體的各種細胞、繼代培養細胞、初代培養細胞、細胞株、重組細胞及微生物等。
於本發明,「抗體」係與免疫球蛋白同意義。惟,於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或本發明之抗CD3抗體的情形之「抗體」,係以具有恆定區與可變區的免疫球蛋白之意義使用。抗體為天然者,或藉由部分或完全合成所製造的免疫球蛋白,但未特別限定。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及/或抗CD3抗體係包含於後述之「分子」。
基本的4鏈抗體之結構係由2條相同輕(L)鏈、及2條相同重(H)鏈構成。輕鏈係藉由1個共價雙硫鍵與重鏈結合。2條重鏈因應重鏈的同型(isotype)藉由1個或複數個雙硫鍵而彼此結合。各自之輕鏈、重鏈係具有規則的間隔且具有鏈內雙硫鍵。於重鏈與輕鏈,存有胺基酸序列顯示非常高類似性的恆定區及胺基酸序列之類似性低的可變區。輕鏈係於胺基末端具有可變區(VL),隨後接著恆定區(CL)。重鏈係於胺基末端具有可 變區(VL),隨後接著3個恆定區(CH1/CH2/CH3)。VL與VH成對,CL與重鏈之第一恆定區(CH1)對齊。VL與VH成對,形成單一之抗原結合部位。
Fab係由重鏈之CH1與接續其之VH、及輕鏈之CL與接續其之VL構成。VH與VL係包含互補性決定區(CDR)。
Fc為重鏈之恆定區的羧基末端區域,包含CH2與CH3,為二聚體。本發明之Fc可為天然序列之Fc(亦記載為天然型Fc),亦可為於天然序列加入變異的變異型之Fc(亦記載為變異型Fc)。
就變異型Fc而言,已例示:揭示於WO2013/063702之具有穩定性提升的異多聚體(heteromultimer)中所含的改變Fc區域(包含異二聚體(heterodimer)Fc區域);自揭示於WO96/27011的異種多聚體中所含的具有「突起」及「空隙」的IgG抗體所衍生的免疫球蛋白之包含CH3區域的Fc;揭示於WO2009/089004之藉由將1個以上之胺基酸殘基取代為帶電胺基酸而為靜電有利的異二聚體中所含的包含CH3域(domain)的Fc;揭示於WO2014/110601之使用立體構造變異及/或pI(等電點)變異的異種二聚體中所含的異種二聚體Fc區域;揭示於WO2010/151792之包含對蛋白質A無結合或減少結合的改變的包含CH3域的異二聚體之Fc等,但未被限定於此等。
可變區係由具有稱為超可變區(HVR:hypervariable region)的極度可變性的區域、及自該區域 分離的稱為框架區(FR:Framework region)的比較不變的區域構成。天然的重鏈與輕鏈可變區係包含經3個超可變區接續的4個FR,各鏈的超可變區係利用FR與另一鏈的超可變區一起保持極接近,有助於抗體之抗原結合部位之形成。
已知於抗體分子之重鏈及輕鏈各自有3處的互補性決定區(CDR:Compleme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互補性決定區亦稱為超可變區,於抗體之重鏈及輕鏈的可變區內,為一級結構的變異性特高的部位,於重鏈及輕鏈之多肽鏈的一級結構上,通常,各自分離於3處。於本發明,關於抗體之互補性決定區,將重鏈之互補性決定區自重鏈胺基酸序列之胺基末端側標記為重鏈CDR1(CDRH1)、重鏈CDR2(CDRH2)、重鏈CDR3(CDRH3),將輕鏈之互補性決定區自輕鏈胺基酸序列之胺基末端側標記為輕鏈CDR1(CDRL1)、輕鏈CDR2(CDRL2)、輕鏈CDR3(CDRL3)。此等之部位係於立體結構上彼此鄰近,決定了對結合的抗原的特異性。
於本發明,CDR的位置及長度係由IMGT之定義(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 27(2003)55-77)決定。
框架區(FR)係CDR殘基以外的可變區。可變區一般而言具有FR1、FR2、FR3、FR4之4個FR,將重鏈以及輕鏈之FR各自標記為FRH1、FRH2、FRH3及FRH4、以及FRL1、FRL2、FRL3及FRL4。
重鏈以及輕鏈中所含的CDR及FR係自胺基末端向羧基末端,以FRH1-CDRH1-FRH2-CDRH2-FRH3-CDRH3-FRH4、以及FRL1-CDRL1-FRL2-CDRL2-FRL3-CDRL3-FRL4的順序各自被配置。
CDR與FR之位置為本項技術領域中周知之各種定義,例如,除了IMGT以外,亦可由Kabat、Chothia、AbM、Contact等之定義來決定。
於本發明,「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意指由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構成之具有與抗原的結合活性的抗體之部分片段。就「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而言,可列舉例如,Fab、F(ab’)2、scFv、Fab’、Fv、單域抗體(single-domain antibody(sdAb))等之抗原結合片段,但並未限定於彼等。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除了藉由將抗體蛋白質之全長分子以木瓜酵素、胃蛋白酶等酵素處理而獲得者之外,亦可為使用重組基因於適當宿主細胞所產生的重組蛋白質。
於本發明,抗體所結合的「部位」,即抗體所辨識的「部位」,係意指抗體所結合或辨識的抗原上之部分肽或部分高次結構。
於本發明,該部位亦稱為抗原決定位、抗體之結合部位。
於本發明,「抗體變異體」係意指於原本抗體具有的胺基酸序列有胺基酸取代、缺失、添加(於添加包含***)(以下,總稱為「變異」)而成的胺基酸序列,且與抗原結合的多肽。該抗體變異體中的變異胺基酸之 數目係1至2、3、4、5、6、7、8、9、10、12、15、20、25、30、40或50個。該抗體變異體亦包含於本發明之「抗體」。
於本發明,「1至數個」中的「數個」係指2至10個。
於本說明書中,「分子」係包含上述之抗體、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的分子,又可為由抗體或源自其之複數種抗原結合性片段所形成的多重特異性的分子。
於本說明書中,「多重特異性的分子」「多重特異的分子」及「多重特異性分子」係同意義,只要可與1個分子上之複數個彼此相異的抗原決定位、及/或可與2個以上之分子上之彼此相異的抗原決定位結合的分子即可,並未特別限定。就多重特異性的分子而言,亦包含含有重鏈可變區(VH)及輕鏈可變區(VL)的抗體。於此種多重特異性的分子,包含具有相異2種類以上之重鏈及輕鏈的完全長抗體分子,即IgG型多重特異性分子、及具有2種類以上之VL及VH的抗原結合性片段而成的分子,即組合Fab、Fab’、Fv、scFv、sdAb等而衍生的分子,即包含串聯scFv、雙抗體(diabody)、單鏈雙抗體(diabody)、三抗體(triabody)等,但未限定於此等。藉由基因或化學連結具有抗原結合性而沒有免疫球蛋白骨架的蛋白質與其它抗原結合片段產生的分子亦包括於多重特異性分子。
就本發明之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或者,本發明之多重特異性的分子所造成的 活性‧性質而言,可列舉例如,生物學的活性、物理化學的性質等,具體而言,可列舉各種生物活性、對抗原或抗原決定位的結合活性、製造或保存時中的穩定性、熱穩定性等。
於本發明,「於嚴格條件下雜交」係於包含5×SSC的溶液中於65℃進行雜交,接著於包含2×SSC-0.1%SDS的水溶液中於65℃洗滌20分鐘,於包含0.5×SSC-0.1%SDS的水溶液中於65℃洗滌20分鐘,以及於含0.2×SSC-0.1%SDS的水溶液中於65℃洗滌20分鐘,或在與其同等的條件下進行雜交。SSC係意指150mMNaCl-15mM檸檬酸鈉之水溶液,n×SSC係意指n倍濃度之SSC。
於本發明,「細胞毒性(cytotoxic)」係指任何方式,對細胞造成病理的變化,不僅包括直接的外傷,亦包括DNA的切斷或鹼基的二聚體之形成、染色體之切斷、細胞***元件之損傷、各種酵素活性之降低等所有的細胞之構造、機能上的損傷。
於本發明,「細胞毒性活性(cytotoxic activity)」係意指引起上述細胞毒性者。
於本發明,「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活性」係指「antibody 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ADCC)活性」,亦指NK細胞藉由抗體而傷害腫瘤細胞等之標的細胞的作用活性。
於本發明,「T細胞重新定向所致的細胞毒性活性」係意指藉由包含抗腫瘤抗原抗體與抗CD3抗體 的多重特異性的分子而引起上述細胞毒性。適當地,意指藉由抗腫瘤抗原抗體與標的腫瘤細胞結合,抗CD3抗體與T細胞結合,拉近標的腫瘤細胞與T細胞的距離,藉由T細胞活性化而誘導細胞毒性。該分子係可包含於醫藥組成物中。
於本發明,「天然存在的胺基酸」及「天然存在的胺基酸殘基」係意指Ala(A)、ARg(R)、Asn(N)、Asp(D)、Cys(C)、Gln(Q)、Glu(E)、Gly(G)、His(H)、Ile(I)、Leu(L)、Lys(K)、Met(M)、Phe(F)、PRo(P)、SeR(S)、ThR(T)、TRp(W)、TyR(Y)及Val(V)及彼等之殘基,亦稱為「天然之胺基酸」或「天然之胺基酸殘基」。
2.抗原蛋白質 2-1. GPRC5D抗原
於本發明,「GPRC5D」係以與GPRC5D蛋白質相同的意義使用。
GPRC5D係被分類為代謝型麩胺酸受體樣家族C(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family C)之第5群的一系列之利用使用人GPCR之胺基酸序列的EST資料庫之同源性檢索而新發現之人GPCR蛋白質之一者(非專利文獻1)。於GenBank中以登錄號:AF209923、NM_018654、NP_0611124被登錄。然而,關於GPRC5D之生理機能或生理的配位體、偶合的G蛋白質(α次單元)之亞型等則未明瞭。
2-2. CD3抗原
於本發明,「CD3」以與CD3蛋白質相同的意義使用。
CD3係呈多分子T細胞受體複合體之一部分而於T細胞上表現的γ鏈、δ鏈、ε鏈、ζ鏈、η鏈之5種類之多肽(分子量係依序為25000-28000、21000、20000、16000、22000)之複合體。
就CD3複合體而言,可列舉γ、δ、ε、ζ、η鏈。此等亦稱為次單元。抗CD3抗體係藉由與T細胞結合,藉由T細胞活性化而誘導細胞毒性。多數之抗CD3抗體與CD3ε結合。
編碼人CD3ε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係以登錄號:NM_000733.3登錄於GenBank。編碼食蟹獼猴CD3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係以登錄號:NM_001283615.1登録於於GenBank。人CD3ε之胺基酸序列係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89。
2-3.抗原蛋白質之調製
於本發明使用的上述之抗原蛋白質;GPRC5D、CD3(以下,總結為GPRC5D、CD3,亦記載為該抗原蛋白質)係可自動物組織(包含體液)、源自該組織的細胞或該細胞培養物之純化及單離、基因重組、活體外轉譯、化學合成等進行調製。
該抗原蛋白質之cDNA係可藉由例如,將表現該抗原蛋白質之mRNA的臟器之cDNA庫作為模板, 使用特異性增幅該抗原蛋白質之cDNA的引子而進行聚合酶連鎖反應(以下稱為「PCR」)(Saiki,R.K.,et al.,Science(1988)239,487-49)之所謂的PCR法而取得。
與由編碼於人類或大鼠表現的該抗原蛋白質的核苷酸序列互補的核苷酸序列而成的多核苷酸於嚴格條件下雜交,且編碼具有與該抗原蛋白質同等之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的多核苷酸亦包含於該抗原蛋白質之cDNA。
再者,與由人類或大鼠表現的該抗原蛋白質基因座轉錄的剪接變異體(splicing variant)或於嚴格條件與其雜交的多核苷酸,且編碼具有與該抗原蛋白質同等之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的多核苷酸亦包含於該抗原蛋白質之cDNA。
於人類或大鼠之該抗原蛋白質之胺基酸序列、或自此等之序列去除訊息序列的胺基酸序列中包含1至數個之胺基酸經取代、缺失或添加的胺基酸序列而成,編碼具有與該抗原蛋白質同等之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的核苷酸序列亦包含於該抗原蛋白質基因之核苷酸序列。
於自人類或大鼠之該抗原蛋白質之基因座轉錄的剪接變異體被編碼的胺基酸序列或該胺基酸序列中包含1或數個之胺基酸經取代、缺失或添加的胺基酸序列而成,且具有與該抗原蛋白質同等之生物活性的蛋白質亦包含於該抗原蛋白質。
2-4與抗原蛋白質之結合特異性
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及其抗原結合性片段等係辨識人GPRC5D。即,與GPRC5D抗原結合,理想地與人GPRC5D及猴GPRC5D結合,更理想地與人類及食蟹獼猴GPRC5D結合。後述的本發明之人源化抗GPRC5D抗體之h2B1抗體、及人抗體之C3048係除了與人GPRC5D結合之外,又與食蟹獼猴GPRC5D結合。
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所包含的抗CD3抗體、及其抗原結合性片段等係辨識CD3抗原。即,結合。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中所含的抗CD3抗體、及其抗原結合性片段等係理想地為與人CD3、猴CD3等結合,更理想地,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
與人類及食蟹獼猴之抗原蛋白質結合的抗體、其抗原結合性片段可較佳供給於醫藥品之非臨床開發(前臨床開發)有用的靈長類,特別是食蟹獼猴的有效性、安全性有關的各種試驗。
另一方面,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因理想地不與小鼠及/或大鼠之GPRC5D結合,使用人GPRC5D基因被導入的小鼠之細胞、組織、個體(包含轉基因動物、基因剔除動物、基因敲入(knock in)動物)及該抗體或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等的各種分析、免疫組織化學等,可於為宿主的小鼠及/或大鼠之無GPRC5D所致的影響下實施,包含該抗體或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等的醫藥、動物藥或診斷藥等之使用小鼠的研究及非臨床開發上為較佳。
同樣地,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中所包含的抗CD3抗體,因理想地不與小鼠及/或大鼠之CD3結合,使用人CD3基因被導入的小鼠之細胞、組織、個體(包含轉基因動物、基因剔除動物、基因敲入動物)及該抗體或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等的各種分析、免疫組織化學等,可於為宿主的小鼠及/或大鼠之無CD3所致的影響下實施,包含該抗體或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等的醫藥、動物藥或診斷藥等之使用小鼠的研究及非臨床開發上為較佳。
於本發明,「辨識」,即「結合」,係意指不是非特異性地吸附結合。就是否辨識,即是否結合的判定基準而言,可列舉例如,解離常數(Dissociation Constant:以下,稱為「KD」)。本發明之適合的抗體等之對CD3的KD值係1×10-5M以下、5×10-6M以下、2×10-6M以下或1×10-6M以下。
本發明中的抗原與抗體之結合係可利用SPR法、BLI法等之活體分子間相互作用解析系統、或ELISA法、RIA法等進行測定或判定。細胞表面上的表現的抗原與抗體之結合係可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等進行測定。
SPR法(表面電漿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解析法)係被使用作為藉由測量利用化學動力學(動力學)解析的結合速度常數(Ka值)與解離速度常數(Kd值),而求得成為親和力的指標的解離常數(KD值)等的分析手法。就用於SPR解析的機器而言,可例示 Biacore(商標)(GE HEALTHCARE公司製)、ProteOn(商標)(BioRad公司製)、SPR-Navi(商標)(BioNavis公司製)、Spreeta(商標)(Texas Instruments公司製)、SPRi-PlexII(商標)(HORIBA公司製)、Autolab SPR(商標)(Metrohm公司製)等。
BLI法(BioLayer Interferometry)係測量使用生物層干涉(biolayer interference)的活體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方法。就用於使用BLI法的相互作用解析的機器而言,可例示Octet系統(Pall ForteBio公司製)等。
ELISA法係將試料溶液中所含的目的之抗原或抗體,以特異抗體或抗原進行捕捉的同時,利用酵素反應進行檢測‧定量的方法。將酵素標識的抗原或抗體併入反應系統中,檢測酵素活性。於酵素活性的檢測,使用依反應而有吸光光譜變化的基質,以吸光度測定進行數值化。
細胞-ELISA係以每個細胞捕捉於細胞表面的測定對象,同時利用酵素反應進行檢測‧定量的方法。
RIA法(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 Immunoassay))係使用放射性物質將抗體標識,藉由測量來自抗體的放射能,可將抗體定量。
流動式細胞測量術係使細胞於流體中分散,將該流體細流,而將各個細胞進行光學分析的手法。經螢光色素標識的抗體,藉由抗原抗體反應而與細胞表面抗原結合,藉由測定與細胞結合的經標識抗體所致的螢光強度,定量抗體之抗原結合性。
3.抗GPRC5D抗體 3-1.抗GPRC5D抗體之種類
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可為多株抗體及單株抗體之任一者。就多株抗體而言,可列舉CDR組之一部分或全部為不同複數種類之抗體之混合物。就單株抗體而言,可列舉源自非人類動物之抗體(非人類動物抗體)、人抗體、嵌合化抗體、人源化抗體等。
就非人類動物抗體而言,可列舉源自哺乳類、鳥類等之脊椎動物的抗體等。就源自哺乳類之抗體而言,可列舉小鼠抗體、大鼠抗體等之源自囓齒類的抗體等。就源自鳥類的抗體而言,可列舉雞抗體等。就抗人GPRC5D大鼠單株抗體而言,可列舉本發明之2A4、2B1、7B4(實施例1)等。
各自將2A4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呈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5,2B1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呈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7B4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呈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
各自將2A4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呈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2,2B1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呈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7B4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呈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6。
2A4、2B1、7B4具有ADCC活性(實施例2)。
就嵌合化抗體而言,可列舉源自非人類動物抗體之可變區與人抗體(人免疫球蛋白)恆定區結合而成的抗體等。
源自大鼠抗人GPRC5D抗體2A4之嵌合化抗體可列舉包含含有由序列識別號22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可變區的輕鏈、及含有由序列識別號26之第20至14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組成的重鏈可變區的重鏈的抗體。就此種源自2A4的嵌合化抗體之一例而言,可列舉包含由序列識別號22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組成的輕鏈、及由序列識別號26之第20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組成的重鏈的抗體。於本說明書,將該抗體稱為c2A4。
源自大鼠抗人GPRC5D抗體2B1之嵌合化抗體可列舉包含含有由序列識別號30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組成的輕鏈可變區的輕鏈、及含有由序列識別號34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組成的重鏈可變區的重鏈的抗體。就此種源自2B1之嵌合化抗體之一例而言,可列舉包含由序列識別號30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組成的輕鏈、及由序列識別號34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組成的重鏈的抗體。於本說明書,將該抗體稱為c2B1。
源自大鼠抗人GPRC5D抗體7B4之嵌合化抗體可列舉包含含有由序列識別號38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可變區的輕鏈、及含有由序列識別號42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可變區的重鏈的抗體。就此種源自7B4之嵌合化抗體之一例而言,可列舉包含由序列識別號38之第21至233位的胺基酸殘基所組成的輕鏈、及由序列識別號42之第 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組成的重鏈的抗體。於本說明書,將該抗體稱為c7B4。
就人源化抗體而言,可列舉僅將互補性決定區(CDR)併入源自人類的抗體的抗體(Nature(1986)321,522-525);藉由CDR移植法,除了CDR的序列之外,亦將一部分框架的胺基酸殘基移植至人抗體的抗體(國際專利公開WO1990/007861號));將源自彼等任一者之非人類動物抗體的1或2個以上之胺基酸以人類型之胺基酸取代者等。
源自上述之嵌合化抗體的人源化抗體係不但保持源自上述之嵌合化抗體,而且保持源自大鼠抗體的6種全部之CDR序列,具有ADCC活性。因此,就保持以下所示的6種全部之CDR序列的抗體而言,可例示大鼠抗體、嵌合化抗體、或人源化抗體。
上述之源自2A4之人源化抗體之重鏈可變區係保持:
由序列識別號4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GYTFTSYY)
由序列識別號4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VYPGYGGT)
由序列識別號4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ARRKGIIRGPGYFDY),
輕鏈可變區係保持:
由序列識別號5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EGISNS)
由序列識別號5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GAS)
由序列識別號5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QQGYKYPPT)。
上述之源自2B1的人源化抗體之重鏈可變區係保持:
由序列識別號4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GFSLNTYDMG)
由序列識別號4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IWWDDDK)
由序列識別號5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ARIETVRVSRKGFAH),
輕鏈可變區係保持:
由序列識別號5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QSVGIN)
由序列識別號5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GAS)
由序列識別號5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LQHGSIPPT)。
上述之源自7B4之人源化抗體之重鏈可變區係保持:
由序列識別號5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GYTITSGYD)
由序列識別號5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MSYRGST)
由序列識別號5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ALTRTYWYNYYYVLDA),
輕鏈可變區係保持:
由序列識別號6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QNINKY)
由序列識別號6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NTN)
由序列識別號6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LQRNSWYT)。
上述之CDR之胺基酸序列亦記載於圖54至71。
於本發明,CDR之位置及長度係藉由IMGT之定義(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 27(2003)55-77)決定。
就人源化抗體之適合例而言,可列舉包含下列輕鏈可變區以及重鏈可變區的抗體:輕鏈可變區包含下列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6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6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及 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以及重鏈可變區包含下列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7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及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
又,就其他之人源化抗體之適合例而言,可列舉包含下列輕鏈可變區以及重鏈可變區的抗體:包含序列識別號8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或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8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9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及序列識別號9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就人源化抗體之具體的適合例而言,可列舉包含下列任一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之組合的抗體:‧包含序列識別號7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 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 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又,就其他之人源化抗體之具體適合的例而言,可列舉包含下列任一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之組合的抗體:‧包含序列識別號8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包含序列識別號8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9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9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包含序列識別號9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就人源化抗體之進一步適合的具體例而言,可列舉包含下列任一個重鏈及輕鏈之組合之任一者的抗體:‧包含序列識別號7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 ‧包含序列識別號7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 ‧包含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或包含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4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
又,就其他之人源化抗體之進一步適合的具體例而言,可列舉包含下列任一個重鏈及輕鏈之組合的抗體:‧包含序列識別號8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3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8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3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9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3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9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3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或‧包含序列識別號9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472位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233位的胺基酸殘基的輕鏈。
上述之大鼠抗體、嵌合化抗體、人源化抗體可包含Fc。
又,上述之大鼠抗體、嵌合化抗體、人源化抗體可包含人免疫球蛋白重鏈恆定區。
就人源化抗體之更進一步適合的例而言,可列舉一種抗體,其包含:上述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較佳為源自2B1之人源化抗體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以及i)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 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就人源化抗體之特別適合的例而言,可列舉一種抗體,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第之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i)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 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此等中,更佳為一種抗體,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就此種抗體之具體例而言,可列舉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其包含: 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就人源化抗體之其他更進一步適合的例而言,可列舉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其包含上述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較佳包含源自2B1之人源化抗體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以及天然型或變異型Fc。
就此種抗體之特別適合的例而言,可列舉一種抗體,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包含天然型或變異型Fc。更具體而言,可列舉包含序列識別號22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及天然型或變異型Fc的抗體。
就人抗體而言,只要為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即可,並未特別限定。亦可例示與本發明之人源化抗體結合於相同部位的人抗體等。例如,可例示結合於與h2B1H2L5相同的部位的人抗體。
就本發明之人抗體而言,可例示包含下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重鏈可變區、以及輕鏈可變區的抗體:(1)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1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的重鏈可變區,以及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1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1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的輕鏈可變區;(2)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1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1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的重鏈可變區,以及 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2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2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2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的輕鏈可變區;(3)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2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2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2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的重鏈可變區,以及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2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2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2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的輕鏈可變區;(4)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2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3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 由序列識別號13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的重鏈可變區,以及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3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3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3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的輕鏈可變區。
又,上述之CDR之胺基酸序列亦記載於圖124至147。
就人抗體之適合例而言,可列舉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9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及序列識別號1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任一者的重鏈可變區,以及包含序列識別號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及序列識別號13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任一者的輕鏈可變區。
就人抗體之具體適合的例而言,可列舉一種抗體,其包含下列任一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之組合: ‧包含序列識別號9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1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1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包含序列識別號1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3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就此種抗體而言,包含1股鏈抗體(亦記載為scFv)(實施例10)-4)。
又,就人抗體而言,可列舉於上述之輕鏈可變區及重鏈可變區,連結有人免疫球蛋白重鏈恆定區(CH1及Fc區域)或人免疫球蛋白輕鏈恆定區(CL)之IgG型的抗體。就此種IgG型的人抗體而言,可列舉一種抗體,其包含下列任一個重鏈及輕鏈之組合:‧包含序列識別號14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4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14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4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14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4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 ‧包含序列識別號15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5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若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與人GPRC5D結合,可為由來自複數種不同抗體的部分所構成的抗體,可列舉例如,於複數之相異的抗體間將重鏈及/或輕鏈交換者、將重鏈及/或輕鏈之全長交換者、僅將可變區或僅將恆定區交換者、僅將CDR之全部或一部分交換者等。嵌合化抗體之重鏈可變區與輕鏈可變區可源自相異之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人源化抗體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中的重鏈CDR1至重鏈CDR3以及輕鏈CDR1至輕鏈CDR3,可源自2種或以上之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人抗體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中的重鏈CDR1至重鏈CDR3以及輕鏈CDR1至輕鏈CDR3,可為2種或以上之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所具有的CDR之組合。
於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包含將抗體之重鏈及輕鏈之全長序列使用適當的連結子而連結的單鏈免疫球蛋白(single chain immunoglobulin)(Lee,H-S,et.al.,Molecular Immunology(1999)36,61-71;Shirrmann,T.et.al.,mAbs(2010),2(1),1-4)。此種單鏈免疫球蛋白藉由二聚體化,可保持與原本為四聚體的抗體類似的結構及活性。
於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一胺基酸序列,該胺基酸序列係由一核苷酸序列編碼,該核苷酸序列係包含於在嚴格條件下與包含編碼於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 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的多核苷酸之互補鏈雜交的多核苷酸,且亦包含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就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而言,可為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及/或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與前述(8)至(12)、(18)至(20)中任一項記載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為90%、91%、92%、93%、94%、95%、96%、97%、98%、或99%以上相同,且與人類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輕鏈可變區之位置及長度,與利用IMGT之定義來決定的情形相比,使用與IMGT不同的定義來決定的情形,於利用IMGT之定義而決定的該輕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之羧基末端,又有含有1個或2個以上之胺基酸的情形,例如,有時包含精胺酸(R)、甘胺酸(G)。具有此種輕鏈可變區的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亦包含於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
就本發明之抗體等而言,於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導入變異,可使對GPRC5D,特別是人類及/或食蟹獼猴之GPRC5D的結合能力最適化。就導入變異的具體的方法而言,可列舉使用易錯PCR法(Error-prone PCR)的隨機突變誘發法、使用NNK庫的部位特異的胺基酸變異導入、利用結構情報的部位特異性變異導入、及彼等之組合。
3-2.抗GPRC5D抗體之抗體變異體
於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之抗體變異體,適合地,可作成對蛋白質之分解或氧化的感受性降低、生物活性及機能的維持、改善或降低及變化的抑制、抗原結合能力的改善或調節、或物理化學的性質或功能的性質的賦與等。已知蛋白質係於其表面的特定胺基酸側鏈有變化而該蛋白質之功能或活性會變化,此種例包含天冬醯胺酸側鏈之去醯胺化、天冬胺酸側鏈的異構物化等。為了防止此種胺基酸側鏈的變化,取代為其他胺基酸者亦包含於本發明之抗體變異體的範圍。
就本發明之抗體變異體之例而言,可列舉於抗體之具有的胺基酸序列具有經保存的胺基酸取代而成的胺基酸序列的抗體。保存的胺基酸取代係與胺基酸側鏈有關連的胺基酸群內發生的取代。
適合的胺基酸群係如以下:酸性群=天冬胺酸、麩胺酸;鹼性群=離胺酸、精胺酸、組胺酸;非極性群=丙胺酸、纈胺酸、白胺酸、異白胺酸、脯胺酸、***酸、甲硫胺酸、色胺酸;及非帶電極性家族=甘胺酸、天冬醯胺酸、麩醯胺酸、半胱胺酸、絲胺酸、蘇胺酸、酪胺酸。其他適合的胺基酸群如下:脂肪族羥基群=絲胺酸及蘇胺酸;含有醯胺基群=天冬醯胺酸及麩醯胺酸;脂肪族群=丙胺酸、纈胺酸、白胺酸及異白胺酸;以及芳香族群=***酸、色胺酸及酪胺酸。該抗體變異體中的胺基酸取代較佳係於不使原本抗體具有的抗原結合活性降低的範圍內進行。
於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其抗原結合片段、其變異體、或本發明之分子亦包含:於2A4、2B1、或7B4等之本發明之抗體所具有的胺基酸序列具有保存的胺基酸取代及/或其他之變異而成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變異體、彼等之抗原結合片段、包含彼等的分子等;於源自包含2A4、2B1、或7B4等的本發明之抗體的CDRH1至CDRH3及CDRL1至CDRL3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具有保存的胺基酸取代及/或其他變異而成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GPRC5D結合的包含該CDR的小鼠抗體、大鼠抗體、嵌合化抗體、人源化抗體、人抗體、彼等之抗原結合片段、包含彼等的分子等;以及,於C2037、C3048、C3015、或C3022等之本發明之抗體具有的胺基酸序列具有保存的胺基酸取代而成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變異體、彼等之結合片段、包含彼等的分子等;於C2037、C3048、C3015、或3022等之源自本發明之抗體的CDRH1至CDRH3及CDRL1至CDRL3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具有保存的胺基酸變異而成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GPRC5D結合的包含該CDR的嵌合抗體、人抗體、彼等之抗原結合片段、包含彼等的分子等。
3-3.抗GPRC5D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提供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作為本發明之一個態樣。於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嵌合化抗體、人源化抗體、或人抗 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意指該抗體之具有的功能中至少保持抗原結合性的片段或其修飾物。就該抗體之功能而言,一般可列舉:抗原結合活性、調節抗原的活性的活性(例如促效劑活性)、使抗原內在化於細胞內的活性、抑制或促進與和抗原相互作用的物質之相互作用的活性等。
就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而言,只要該抗體之具有的活性中至少保持抗原結合性的該抗體之片段即可,並未特別限定。就此種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而言,可列舉例如,Fab、Fab’、F(ab’)2、Fab輕鏈之羧基末端與Fab重鏈之胺基末端以適當連結子連結的單鏈Fab(scFab)、Fv、重鏈及輕鏈之Fv以適當連結子連結的單鏈Fv(scFv)、具有單一重鏈可變區而不具有輕鏈序列的單域抗體[(sdAb)、或亦稱為奈米抗體(nanobody)。(Muyldemans S.et.al.,Protein Eng.,(1994)7(9),1129-35,Hamers-Casterman C.et.al.,Nature(1993)363(6428),446-448)]等,但未限定於彼等。如保有連結子部分的scFab、scFv,包含本發明之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以外的部分的分子亦包含於本發明之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的意義。
3-4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之修飾體、複合體
本發明提供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之修飾體。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之修飾體係意指對本發 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施予化學或生物學修飾者。化學修飾體包含對胺基酸骨架的化學部分的鍵結、N-鍵或O-鍵碳水化物鏈的化學修飾體等。生物學修飾體包含經轉譯後修飾(例如,對N-鍵或O-鍵的糖鏈加成、胺基末端區域或羧基末端區域的加工(processing)、去醯胺化、天冬胺酸之異性化、甲硫胺酸之氧化)者、藉由使用原核生物宿主細胞而使表現而於胺基末端附加甲硫胺酸殘基者等。又,為了可檢測或單離本發明之抗體或抗原而經標識者,例如,酵素標識體、螢光標識體、親和性標識體亦包含該修飾物的意義。此種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之修飾物係有用於原本之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之穩定性及血中滯留性的改善、抗原性的減少、該抗體或抗原之檢出或單離等。
就化學的修飾體所包含的化學部分而言,可例示聚乙二醇(PEG)、乙二醇/丙二醇共聚物、羧基甲基纖維素、聚葡糖、聚乙烯醇等之水溶性聚合物。
就生物學的修飾物而言,可列舉藉由酵素處理、細胞處理等施予修飾者、藉由基因重組附加標籤等其他肽的融合體、以及將表現內因性或外來性的糖鏈修飾酵素的細胞作為宿主而調製者等。
該修飾係可施予於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中的任意位置上、或於冀望的位置上,可於1個或2個以上的位置施予相同或2種以上不同的修飾。
然而,此等之重鏈序列之缺失、或者重鏈或輕鏈序列之修飾,對於抗體之抗原結合能力及效應功能 (effector function)(補體之活性化、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作用等)幾乎無影響。
因此,於本發明亦包含受該缺失或修飾的抗體。可列舉例如,於重鏈羧基末端有1或2個之胺基酸缺失的缺失體(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705:129-134(1995))、重鏈羧基末端之甘胺酸、離胺酸之2胺基酸殘基有缺失,位於新的羧基末端的脯胺酸殘基經醯胺化的該缺失體(Analytical Biochemistry,360:75-83(2007))、抗體之重鏈或輕鏈之胺基末端的麩醯胺酸或麩胺酸殘基經焦麩胺醯基化修飾的抗體(國際專利公開WO2013/147153號)等(將彼等統稱為「缺失體」)。惟,只要抗原結合能力及效應功能被保持,與本發明有關的抗體之重鏈及輕鏈之羧基末端的缺失體並未限定於上述之種類。與本發明有關的抗體包含2股以上的鏈(例如重鏈)的情形,該2股以上的鏈(例如重鏈)可為選自包含完全長度及上述之缺失體的群組的重鏈之任一種,亦可組合任二種。各缺失體的量比或分子數比雖可受到產生與本發明有關的抗體的哺乳類培養細胞之種類及培養條件的影響,但就與本發明有關的抗體之主成分而言,可例舉於2股的重鏈雙方,羧基末端的1個胺基酸殘基有缺失的情形。
再者,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本發明之分子、多重特異的分子、雙重特異的分子等所包含者等),即使源自表現載體及/或訊息序列等的1至數個之胺基酸被附加於胺基末端及/或羧基末端(且其一部 或全部係如前述修飾),若維持所冀望的抗原結合活性,則包含於本發明之抗體之修飾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修飾體的範圍,包含此種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之修飾體的分子亦包含於本發明之分子之範圍。
於本發明,「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係於其意義中亦包含「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修飾體」。又,本發明之分子、多重特異的分子、雙重特異的分子等所包含的「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於其意義中亦包含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修飾體」。
又,藉由調節與本發明之抗體結合的糖鏈修飾(醣苷化(glycosylation)、脫岩藻醣化(deglucosylation)等),可增強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活性。就抗體之糖鏈修飾之調節技術而言,雖已知國際專利公開WO99/54342號、WO00/61739號、WOO2/31140號等,但並未限定於此等。
於本發明,亦包含上述之抗體與其他分子以連結子連結的複合體(Immunoconjugate)。就該抗體與具有放射性物質或藥理作用的化合物(藥物)結合的抗體-藥物複合體之例而言,可列舉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抗體藥物複合體)([Methods Mol Biol.(2013)1045:1-27;Nature Biotechnology(2005)23,p.1137-1146))。
再者,於本發明,亦包含將此等之抗體與其他之功能性多肽連繫的複合體。就此種抗體-肽複合體之例而言,可列舉該抗體與白蛋白結合的多肽複合體(Protein Eng Des Sel.(2012)(2):81-8)。
上述之抗體之修飾體、調節糖鏈修飾的抗體、複合體包含於本發明之抗體,且上述之抗體之修飾體、調節糖鏈修飾的抗體、複合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於本發明之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3-5.與同一部位結合的抗體
本發明之提供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所結合的人GPRC5D上之部位結合的抗體亦包含於本發明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某抗體、及與相同人GPRC5D抗原之部位結合的抗體係意指與該抗體辨識的抗原分子上之同一部位結合的其他抗體。若第二抗體結合於第一抗體所結合的抗原分子上之部分肽或部分立體構造,可判定第一抗體與第二抗體與同一部位結合。
又,相對於第一抗體之對抗原的結合,第二抗體為競爭,即,藉由確認第二抗體妨礙第一抗體與抗原的結合,即使未決定具體的結合部位之肽序列或立體結構,亦可判定第一抗體與第二抗體結合於同一部位。
第一抗體與第二抗體結合於同一部位的情形,第二抗體具有與第一抗體同樣的活性的或然性係極高的。
抗體之結合部位係可藉由免疫試驗等本項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周知的方法來決定。例如,將抗原之胺基酸序列,製作自羧基末端或胺基末端適當削減而成的一連串肽,研討抗彼等肽的抗體之反應性,決定粗略的辨識部位後,進一步藉由合成短的肽而研討抗體 對彼等肽的反應性,可決定結合部位。抗原片段肽係可使用基因重組、肽合成等之技術而調製。
3-6.本發明之多核苷酸、載體、細胞
本發明亦提供包含編碼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之具有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例如,序列識別號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等)的多核苷酸、含有該多核苷酸的載體、含有該多核苷酸或該載體的細胞、產生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的細胞等。該多核苷酸、載體(質體等之環狀形態、以及包含整合於染色體的情形之非環狀形態)及細胞係於後述的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之製造為有用的。
本發明之多核苷酸係除了編碼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之具有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以外,可含有任意之核苷酸序列。例如,除了編碼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之具有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等)以外,包含編碼為活性訊息傳導分子的肽之具有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及/或編碼輔助刺激分子之具有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者係為本發明之多核苷酸之態樣之一部分。藉由將該多核苷酸導入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NK細胞、單核球等)而表現的嵌合抗原受體(CAR),亦提供具有對腫瘤細胞的結合活性的人工免疫細胞(以下,亦記載為本發明之人工免疫細胞)。
CAR係將與源自辨識腫瘤細胞之表面抗原的單株抗體之輕鏈與重鏈串聯結合的scFv、及T細胞受體之CD3ζ或對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受體之FcRγ等活性訊息傳達分子,藉由各自與胺基末端及羧基末端連結的嵌合蛋白質,於其間連結細胞外鉸鏈域(extracellular hinge domain)、跨膜域、使免疫細胞活性化的輔助刺激分子等。於本發明之細胞,辨識腫瘤細胞之表面抗原的單株抗體為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表現CAR的本發明之免疫細胞係藉由以scFv的形式的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而辨識腫瘤之表面之GPRC5D蛋白質的同時,利用細胞內的活性訊息傳達分子誘導免疫細胞自體的活性化,並攻擊腫瘤細胞。
使用T細胞作為導入本發明之多核苷酸的免疫細胞的情形,利用將該多核苷酸導入T細胞而使於細胞表面表現的嵌合抗原受體(CAR),拉近表現GPRC5D的細胞與T細胞的距離,對表現GPRC5D的細胞,藉由T細胞活性化而誘導細胞毒性,即可利用T細胞重新定向而誘導細胞毒性。亦提供此種表現CAR的T細胞(以下,亦記載為本發明之T細胞)。
換言之,藉由將本發明之T細胞,重新定向於表現GPRC5D的腫瘤細胞,可對該腫瘤細胞誘導細胞毒性。
活性訊息傳達分子係被導入免疫細胞內以自免疫細胞受體的訊息傳達至細胞內。就免疫細胞而言,例如,使用T細胞的情形,作為活性訊息傳達分子,可列舉CD3ζ、DAP12、FcRγ等。
輔助刺激分子係被導入免疫細胞內用以使免疫細胞更強地活性化。就免疫細胞而言,例如,使用T細胞的情形,作為輔助刺激分子,可列舉CD2、CD27、CD28、CD49D、CD134、CD152、CD154、ICOS、4-1BB、RANKL等。
4.具有抗原結合性的分子
本發明之分子係包含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
再者,本發明之分子係可包含後述的訊息序列、純化等用的標籤、胺基末端之Gly、ADC之藥物連結子部分、白蛋白結合多肽、PEG等之聚合物、抗GPRC5D抗體以外之抗體、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不具有免疫球蛋白骨架而具有抗原結合性的蛋白質等。就抗GPRC5D抗體以外之抗體而言,可列舉抗CD3抗體。本發明之分子包含後述的多重特異的分子。
4-1.多重特異的分子
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係具有2個以上之抗原結合部位的分子。即,可與1個分子上的2個以上之彼此不同的抗原決定位或可與2個以上之分子上之彼此不同的抗原決定位結合的分子,包含複數的彼此不同的抗原結合性片段。此種多重特異的分子包含IgG型多重特異性分子、具有2種類以上之可變區的多重特異性分子,例如串聯scFv、單鏈雙抗體、雙抗體、及三抗體之類的 抗體片段、共價鍵或非共價鍵結而連結的抗體片段,但未限定於此等。多重特異的分子可含有Fc。
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包含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包含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及1個或2個以上之不具有GPRC5D的位於其他抗原的抗原決定位結合之與抗GPRC5D抗體不同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就抗GPRC5D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而言,可列舉例如,Fab、F(ab)’、Fv、scFv、sdAb。
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係與GPRC5D特異性結合,或者進一步可與效應細胞(effector cell)上的Fc受體之類的標的結合。
就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能含有之與抗GPRC5D抗體不同的抗體而言,可列舉例如抗CD3抗體。
就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能含有的抗CD3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之較佳例而言,係保有:包含序列識別號183(圖20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CDR1(GVTFNYYG)、包含序列識別號238(圖2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CDR2(ITXaaXaaGGRI)(其中,第1個Xaa與第2個Xaa係各自為任意之天然之胺基酸殘基。以下,各自將重鏈CDR2之第1個Xaa記載為X1,將第2個Xaa分別記載為X1、X2)、及 包含序列識別號185(圖20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CDRH3(TLDGRDGWVAY)。
又,本發明之適合的人源化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所含的輕鏈可變區,係保有:包含序列識別號186(圖2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CDR1(TGNIGSNY)、包含序列識別號239(圖27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CDR2(RXaaD)(其中,Xaa為任意之天然之胺基酸殘基。以下,輕鏈CDR2之Xaa亦記載為X3。)、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88(圖2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CDR3(QSYSSGFI)。
於上述之重鏈CDR2(ITX1X2GGRI),較佳係X1為選自由(A、E、G、H、I、L、T、V、R、S)所組成的群組,且X2為S;或X1為N,且X2為選自由(E、R、F、Y、L、V、I、K、T)所組成的群組,於上述之輕鏈CDR2(RX3D),較佳係X3為選自由(Q、A、G、S、N、D)所組成的群組。
於上述之重鏈CDR2(ITX1X2GGRI),更佳係X1為選自由(R、S)所組成的群組,且X2為S,於上述之輕鏈CDR2(RX3D),更佳係X3為選自由(Q、A、G、S、N、D)所組成的群組。
就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之較佳例而言,可列舉下列分子: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40(圖2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 241(圖279)、242(圖280、及243(圖281)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序列識別號24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個Xaa為選自由(A、E、G、H、I、L、T、V、R、S)所組成的群組,且第2個Xaa為S,或第1個Xaa為N,且第2個Xaa為選自由(E、R、F、Y、L、V、I、K、T)所組成的群組,序列識別號241、242、及243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Xaa為選自由(Q、A、G、S、N、D)所組成的群組。
就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中能含有的抗CD3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之更佳例而言,可列舉下列分子:序列識別號240之第1個Xaa為選自由(R、S)所組成的群組,第2個Xaa為S,且序列識別號241、242、及243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Xaa為選自由(Q、A、G、S、N、D)所組成的群組。
就本發明之適合的人源化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之具體例而言,可列舉:包含下列重鏈可變區以及輕鏈可變區,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重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183所表示的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GVTFNYYG)、 序列識別號184所表示的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ITNSGGRI)、及序列識別號185所表示的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TLDGRDGWVAY);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186所表示的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TGNIGSNY)、序列識別號187所表示的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RDD)、及序列識別號188所表示的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QSYSSGFI)。上述抗CD3抗體之CDR之位置及長度,係由IMGT之定義決定。
上述之具有CDR的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中所含的抗CD3抗體、其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其可變區(以下,亦記載為本發明之抗CD3抗體等)係與存在於人CD3複合體之ε鏈的細胞外區域的類Ig域結合。再者亦與存在於食蟹獼猴CD3複合體之ε鏈之細胞外區域的類Ig域結合。
存在於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所含的抗CD3抗體等結合的人CD3複合體之ε鏈之細胞外區域的抗原決定位,係包含下列胺基酸;SeR55、Glu56、Leu58、TRp59、Asn65、Ile66、SeR77、Asp78、ARg101、Gly102、SeR103、Lys104、及PRo105。
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所含的抗CD3抗體等較佳係可藉由與包含選自此等13個胺基酸的至少7 個之胺基酸的抗原決定位區域結合,而維持與人CD3的結合。
抗體與上述之胺基酸以4Å以內距離鄰接的情形,此種抗體可判斷為具有與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所含的抗CD3抗體等相同的抗原決定位特異性。另一方面,上述之抗原決定位之胺基酸中,ARg101、Gly102、SeR103、Lys104、及PRo105亦有與周知之抗CD3抗體OKT3或UCHT1相互作用的抗原決定位殘基(Lars Kjer-Nielsen et al.,PNAS(2004)(Kelly L Arnett et al.,PNAS(2004))。然而,OKT3與UCHT1雖與人CD3結合,但不與食蟹獼猴CD3結合。
此種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所含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及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較佳可提供於醫藥品之非臨床開發(前臨床開發)上有用的靈長類,特別是使用食蟹獼猴的有效性、安全性有關的各種試驗。又,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等具有細胞毒性活性,單獨或作為本發明之分子,有用於食蟹獼猴中的癌等疾病的治療或預防。關於醫藥組成物,於下文敘述。
上述抗CD3抗體可為非人類動物抗體、嵌合化抗體、人源化抗體、或人抗體。較佳為人源化抗體或人抗體。
就上述抗CD3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而言,可例示Fab、F(ab)’、Fv、scFv、或sdAb。
就包含上述CDR的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之例而言,可列舉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40(圖2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1(圖279)、序列識別號242(圖280)、序列識別號243(圖281)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的人源化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15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56、158、及160之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的人源化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就上述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之具體例而言,可列舉含有序列識別號180、181、及18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更詳言之,可列舉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含有下列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包含序列識別號180之第2至243位的胺基酸殘基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序列識別號181之第2至243位的胺基酸殘基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序列識別號182之第2至241位的胺基酸殘基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上述抗CD3抗體可為含有人免疫球蛋白恆定區或Fc的人源化抗體或人抗體。Fc可為變異型Fc。
於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就含有抗GPRC5D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抗CD3抗體 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的分子之適合例而言,可列舉一種分子,其包含:源自前述之2B1的人源化抗GPRC5D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又含有作為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之下列重鏈可變區與輕鏈可變區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序列識別號2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5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13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5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130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4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4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5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5之135至241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包含序列識別號246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6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7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7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8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8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9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9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0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0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1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1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2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2 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3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3之135至242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4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4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包含序列識別號255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5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此等之分子中,就更佳的分子而言,可列舉一種分子,其含有: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i)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 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進一步含有變異型Fc。
此等分子中,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為含有上述iii)或iv)所示的恆定區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的分子為進一步更佳。
就該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之具體的適合例而言,可列舉一種分子,其含有: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序列識別號21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99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序列識別號22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9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序列識別號22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9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序列識別號22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99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序列識別號22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99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序列識別號23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98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序列識別號23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500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或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序列識別號23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500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此等中,就更適合的具體例而言,可列舉一種分子,其含有: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2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9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序列識別號22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99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序列識別號22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99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序列識別號23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98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序列識別號23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500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或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序列識別號23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500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此等之分子之可適用的形態中包含後述的混雜型之雙重特異的分子。
就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之另外的更佳的分子之例而言,可列舉一種分子,其包含: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源自前述之2B1的人源化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較佳係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 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進一步包含前述之i)、ii)、iii)或iv)記載之恆定區,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又進一步包含v)包含序列識別號2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3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13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vi)包含序列識別號2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3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此等分子之中,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含有上述iii)或iv)所示的恆定區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的分子為更佳。
就該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之具體的適合例而言,可列舉一種分子,其包含: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包含序 列識別號2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5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8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或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5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24至23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於此等之分子之可適用的形態,包含後述的FSA型之雙重特異的分子。
就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之又另一的適合例而言,可列舉如請求項55記載之分子,其中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進一 步包含變異型Fc,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進一步包含變異型Fc。
就該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之具體的適合例而言,可列舉一種分子,其含有包含序列識別號22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及變異型Fc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及變異型Fc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或包含序列識別號22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及變異型Fc的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2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及變異型Fc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於此等之分子之可適用的形態,含有後述的雙重型之雙重特異的分子。
於本發明之分子,亦包含一種分子,其包含經下列核苷酸序列所編碼的胺基酸序列,該核苷酸序列係於嚴格條件下,與包含編碼上述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的 多核苷酸之互補鏈雜交,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CD3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部分,以及與人GPRC5D結合,較佳又與食蟹獼猴GPRC5D結合的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部分。
又,於本發明之分子亦包含下述分子,其包含:包含與上述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所含的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及/或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有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或99%以上相同的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及/或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CD3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部分;以及與人GPRC5D結合,較佳為又與食蟹獼猴GPRC5D結合的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部分。
於本發明之分子,亦包含一種分子,其係於上述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有1至數個之胺基酸受到取代、缺失或修飾的胺基酸序列的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結合,較佳係又與食蟹獼猴GPRC5D結合的分子。就該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之例而言,可列舉於重鏈羧基末端有1或2個之胺基酸缺失的缺失體(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705:129-134(1995))、重鏈羧基末端之甘胺酸、離胺酸之2胺基酸殘基有缺失,位於新的羧基末端的脯胺酸殘基經醯胺化的該缺失體(Analytical Biochemistry,360:75-83(2007))、抗體之重鏈或輕鏈之胺基末端的麩醯胺酸或麩胺酸殘基經焦麩胺醯基化修飾的抗體(國際專利公開WO2013/147153號)等(將彼等總稱為「缺失體」)。惟,只要保有抗原結合能力及效應功能,就本發明之分子所含的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之重鏈及輕鏈之羧基末端的缺失體而言,並未限定於上述之種類。本發明之分子所含的抗體為2股以上之鏈(例如包含重鏈的情形,該2股以上之鏈(例如重鏈)可為選自包含完全長度及上述之缺失體的群組的重鏈之任一種,亦可為組合任2種以上者。雖各缺失體之量比或分子數比可受到產生本發明之分子的哺乳類培養細胞之種類及培養條件的影響,但就本發明之分子之主成分而言,可列舉於2股之重鏈的雙方,羧基末端之1個之胺基酸殘基有缺失的情形。
4-2.本發明之雙重特異的分子
就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之適合的例而言,可列舉雙重特異的分子。
「雙重特異的」係意指可與同一分子之2個彼此不同的抗原決定位或2個以上之分子上之彼此不同的抗原決定位結合,包含具有此種雙重特異性的抗體或抗原結合性片段。
本發明之雙重特異的分子係與GPRC5D結合,且與位於不具有GPRC5D的其他抗原的抗原決定位結合。更具體而言,該雙重特異的分子係(i)與位於GPRC5D上之抗原決定位(抗原決定位1)結合,且(ii)與不同於位於GPRC5D的抗原決定位1的抗原決定位(抗原決定位2)結合,或與位於GPRC5D以外之抗原的抗原決定位(抗原決定位3)結合。
例如於BiTE代表的串聯scFv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第一抗體之重鏈可變區之抗原結合部位、與第一抗體之輕鏈可變區之抗原結合部位係以連結子連結或未以連結子而直接結合而形成第一多肽,又,第二抗體之重鏈可變區之抗原結合部位與第二抗體之輕鏈可變區之抗原結合部位以連結子連結或未以連結子而直接結合而形成第二多肽,第一多肽與第二多肽係以連結子連結或未以連結子而直接結合。又,第一多肽與第二多肽可介隔另外的分子而結合。
於雙抗體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第一抗體之重鏈可變區之抗原結合部位與第二抗體之輕鏈可變區之抗原結合部位以連結子連結或未以連結子而直接結合,又,第一抗體之輕鏈可變區之抗原結合部位與第二抗體之重鏈可變區之抗原結合部位以連結子連結或未以連結子而直接結合。又亦可製作使雙抗體型雙重特異性分子進一步二聚體化的雙重特異性分子。亦可將其他雙抗體型雙重特異性分子僅與Fc之一者之單鏈或兩鏈以連結子連結(雙抗體-Fc型雙重特異性分子)。
雙重scFv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與不同抗原決定位結合的2種之scFv係與二聚體之Fc之一者各自以連結子連結或未以連結子而直接結合。或者與不同抗原決定位結合的2種類之scFv係各自以連結子連結CH、CL,進而二聚體之Fc之一者各自與連結子連結。將雙重scFv型之雙重特異性分子,於以下亦記載為雙重型雙重特異性分子,或簡單記載為雙重型。
於IgG型的雙重特異性分子,與不同抗原決定位結合的2種之Fab係與二聚體之Fc的一者各自以連結子連結或未以連結子而直接結合。以下,亦將IgG型的雙重特異性分子亦記載為原尺寸抗體(Full-Size Antibody,FSA)型雙重特異性分子,或簡單記載為FSA型。
或者可為於二聚體之Fc之一者,第一抗體之Fab,已一者以連結子連結第二抗體之scFv或未以連結子而直接結合的雙重特異性分子。以下亦將此種雙重特異性分子記載為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或混雜型。
本發明之雙重特異性分子中所含的scFv及Fab係較佳為人源化抗體或人抗體之scFv及Fab,Fc係較佳為人抗體之Fc。
連結子亦包含單鏈多肽或單鏈寡肽、或者PEG、核苷酸、糖鏈、化合物等之合成品。其他,只要結合二個多肽者即可,並未特別限定,可使用周知的連結子。
就連結子的長度而言,例如肽連結子的情形為5~30個胺基酸。於雙重特異性分子包含複數個連結子的情形,可使用全部為相同長度的肽連結子,亦可使用不同長度的肽連結子。
就肽連結子而言,例如可例示(Gly‧Gly‧Gly‧Gly‧SeR)的重複,亦可於此等添加1至數個之與Gly、Ser不同的胺基酸殘基。
就本發明之雙重特異的分子所含之與位於GPRC5D以外之抗原的抗原決定位(抗原決定位3)結合的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之例而言,可列舉上述抗CD3抗體、或其抗原結合性片段。
就本發明之雙重特異的分子之例而言,可呈示一種分子,其係上述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與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藉由連結子結合而成,或者,未以連結子結合而成。就此種分子之較佳例而言,可呈示一種分子,其係上述抗CD3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與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各自為scFv,藉由連結子結合而成,或者未以連結子結合而成。
就該分子之適合的具體例而言,可呈示一種分子,具有序列識別號171至17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較佳係又與食蟹獼猴GPRC5D結合。
5.抗體及分子之製造 5-1.使用融合瘤的方法
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係可使用通常方法,將選自GPRC5D或GPRC5D之胺基酸序列的任意之多肽對動物進行免疫,藉由採取、純化活體內產生的抗體而獲得。又,可按照周知之方法(例如,Kohler and Milstein,Nature(1975)256,p.495-497、Kennet,R.ed.,Monoclonal Antibodies,p.365-367,Plenum Press,N.Y.(1980)),亦可藉由使產生抗GPRC5D的抗體的抗體產生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而建立融合瘤,獲得單株抗體。此種方法之具體例,記載於國際公開第WO09/48072號小冊(2009年4月16日公開)等。
成為抗原的GPRC5D之生物種並未限定於人類,亦可將源自小鼠、大鼠等之人類以外的動物的GPRC5D對動物進行免疫。於此情形,藉由試驗與取得的異種GPRC5D結合的抗體和人GPRC5D的交叉性,可篩選可適用於人類疾病的抗體。
本發明之分子能含有的抗CD3抗體亦同樣地,使用通常方法,將CD3或選自CD3之胺基酸序列的任意之多肽對動物進行免疫,藉由採取、純化活體內產生的抗體而可獲得。又,可按照周知之方法,藉由使產生抗CD3的抗體的抗體產生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建立融合瘤,亦可獲得單株抗體。
成為抗原的CD3之生物種亦未限定於人類,亦可將源自小鼠、大鼠等之人類以外的動物的CD3對動 物進行免疫,藉由試驗取得的與異種CD3結合的抗體和人CD3之交叉性,可篩選可適用於人類疾病的抗體。
5-2.細胞免疫法
藉由使用表現天然型之抗原的細胞、表現重組型抗原或其片段的細胞等作為免疫原,可藉由前述之融合瘤法而調製抗體。
就表現天然型之GPRC5D的細胞而言,可列舉人形質細胞、源自人類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初代培養細胞、源自人類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培養細胞株等。就表現天然型之D3的細胞而言,可列舉人胸腺細胞、T淋巴球等。
此種細胞係一次免疫使用1×105至1×109個,適當地為1×106至1×108個,更適當地為0.5至2×107個,進一步更適當地為1×107個,但可因應抗原之表現量而變化供給於免疫的細胞數。此種免疫源一般雖於腹腔內投予,但亦可於皮內等投予。
5-3. DNA免疫法
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及本發明之分子中可含有的抗CD3抗體(以下,亦全部記載為本發明之抗體)亦可使用DNA免疫法。將抗原表現質體基因導入至小鼠、大鼠等之動物個體,藉由使抗原於個體內表現,誘導對抗原的免疫。於基因導入之手法,存有直接將質體注射至肌肉的方法、將脂質體或聚乙亞胺等之導入試藥進行 靜脈注射的方法、使用病毒載體的手法、利用基因槍(Gene Gun)將使附著質體的金粒子射入的手法、急速地將大量質體溶液進行靜脈注射的流體動力學(hydrodynamic)法等。
就如此樹立的大鼠抗人GPRC5D抗體之實例而言,可列舉2A4、2B1、及7B4。2A4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係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5。又2A4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係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2。2B1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係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又2B1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係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7B4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係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又7B4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係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6。
5-4.人源化抗體之設計
就人源化抗體而言,可列舉僅非人類動物抗體之CDR併入源自人類的抗體的抗體(參照Nature(1986)321,p.522-525)、利用CDR移植法添加於CDR之序列的一部分框架的胺基酸殘基亦移植至人抗體的抗體(參照WO90/07861號、US6972323號公報)、彼等任一者中的非人類動物抗體之1個或2個以上之胺基酸經人類型之胺基酸取代而成的抗體等,但並未限定於彼等。
5-5.人抗體之設計
人抗體係意指由源自人類之抗體之胺基酸序列而成的抗體。人抗體係可藉由下列方法取得:使用具有含人抗體之重鏈及輕鏈的基因的人類基因體DNA片段的人抗體產生小鼠的方法(參照Tomizuka,K.et al.,Nature Genetics(1997)16,133-143,;Kuroiwa,Y.et.al.,Nuc.Acids Res.(1998)26,3447-3448;Yoshida,H.et.al.,Animal Cell Technology:Basic and Applied Aspects vol.10,69-73(Kitagawa,Y.,Matuda,T.and Iijima,S.e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Tomizuka,K.et.al.,Proc.Natl.Acad.Sci.USA(2000)97,722-727等)。
具體而言,此種人抗體產生動物係可藉由破壞非人類哺乳動物之內在性免疫球蛋白重鏈及輕鏈的基因座,而藉由酵母人工染色體(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YAC)載體等導入人免疫球蛋白重鏈及輕鏈之基因座而製作。又,藉由基因重組技術,藉由編碼此種人抗體之重鏈及輕鏈各自的cDNA,較佳為含有該cDNA的載體,將真核細胞轉形,藉由培養產生基因重組人類單株抗體的轉形細胞,亦可自培養上清液中獲得此抗體。
其中,就宿主而言,例如可使用真核細胞,較佳可使用HEK293F細胞、CHO細胞等之哺乳動物細胞。
又,取得源自由人抗體庫篩選的噬菌體展示的人抗體的方法亦為已知。例如,可使用使人抗體之可變區作為scFv於噬菌體表面表現,選擇與抗原結合的噬 菌體的噬菌體展示法。藉由解析經與抗原結合而選擇的噬菌體的基因,可決定編碼與抗原結合的人抗體之可變區的DNA序列。若清楚與抗原結合的scFv之DNA序列,可製作具有該序列的表現載體,使導入適當宿主而表現,而取得人抗體(WO92/01047,WO92/20791,WO93/06213,WO93/11236,WO93/19172,WO95/01438,WO95/15388、Annu.Rev.Immunol(1994)12,433-455)。
人抗體噬菌體庫之構築方法為周知,人抗體可變區之基因係將採取自人類血液、脾臟、淋巴結的cDNA作為模板,使用參考J Biol Chem,274(26),18218-30,(1999)或Methods Mol Biol,178,59-71,(2002)等的引子而增幅。增幅的可變區可參考J Immunol Methods,201(1),35-55(1997)而作成scFv。
5-6.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之製造
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可藉由基因工學的手法將抗體改變並於適當的培養細胞使表現而製造。
就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而言,例如,作成scFv的方法係於本技術領域周知(例如,參照美國專利第4,946,778號、美國專利第5,260,203號、美國專利第5,091,513號、美國專利第5,455,030號等)。於scFv,重鏈可變區與輕鏈可變區係以未作成結合物的方式而藉由連結子,較佳藉由多肽連結子而連結(Huston,J.S.et al.,PNAS(1988),85,5879-5883)。scFv中的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係可源自同一抗體,亦可源自各別的抗體。
就連結可變區的多肽連結子而言,例如可使用由5至30個殘基所組成的任意單鏈肽。
編碼scFv的DNA係以編碼前述抗體之重鏈或重鏈可變區的DNA、及編碼輕鏈或輕鏈可變區的DNA中、彼等序列中之編碼全部或所冀望的胺基酸序列的DNA部分作為模板,使用指定引子對於其兩端,藉由PCR法來增幅,接著,再藉由組合編碼多肽連結子部分的DNA、及針對其兩端各自與重鏈、輕鏈連結的引子而獲得。或者,亦可以全合成編碼scFv全區域的DNA而獲得。
使用編碼scFv的DNA,按照通常方法可調製含有該DNA的表現載體、及利用該表現載體轉形的宿主細胞,又,藉由培養該宿主細胞,按照通常方法,可自此種培養物回收該scFv。
其他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亦可藉由將依據前述方法取得編碼該抗原結合性片段的基因導入細胞,自該細胞的培養物回收該抗原結合性片段而獲得。
本發明之抗體等可為多量化而提高對抗原的親和性者。就多量化的抗體而言,可為1種類的抗體,亦可為辨識同一抗原之複數個抗原決定位的複數之抗體。就將抗體多量化的方法而言,可列舉IgG CH3域與2個scFv之結合、與鏈親和素(streptavidin)的結合、螺旋-轉角-螺旋基序(helix-turn-helix motif)之導入等。
5-7.基因重組
本發明之抗體係可藉由下列方法調製:將編碼其重鏈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所含的核苷酸(重鏈核苷酸)及編碼其輕鏈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所含的核苷酸(輕鏈核苷酸)、或有此種重鏈核苷酸***的載體及輕鏈核苷酸***的載體導入宿主細胞,培養該細胞後,藉由自其培養物回收該抗體而調製。於一個載體可***重鏈核苷酸及輕鏈核苷酸。
就宿主細胞而言,可使用原核細胞或真核細胞。使用真核細胞作為宿主的情形,可使用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真核微生物。
就動物細胞而言,可列舉例如,源自哺乳類的細胞,即,源自人類胎兒的腎臟細胞HEK293F細胞(Subedi GP et al.、J Vis Exp.(2015)106)源自猴腎的COS細胞(Gluzman,Y.Cell(1981)23,175-182、ATCC CRL-1650)、小鼠纖維母細胞NIH3T3(ATCC No.CRL-1658)、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O細胞、ATCC CCL-61)、其二氫葉酸還原酵素缺損株(CHOdhfr-:Urlaub,G.and Chasin,L.A.PNAS(1980)77,4126-4220)、源自雞等鳥類的細胞、源自昆蟲的細胞等。
又,藉由糖鏈結構的改變,可使用改變以提高抗體之生物活性的細胞作為宿主。例如,與抗體之Fc區域結合的N-醣苷結合複合型糖鏈之中,藉由使用於糖鏈還原末端之N-乙醯基葡萄糖胺未結合岩藻醣的糖鏈的比率改變成為20%以上的CHO細胞,可調製ADCC活 性、CDC活性提高的抗體(國際專利公開WO02/31140號)。
就真核微生物而言,可列舉例如酵母等。就原核細胞而言,可列舉例如大腸桿菌、枯草桿菌等。
就用以使本發明之抗體(源自各種動物的單株抗體、大鼠抗體、小鼠抗體、嵌合化抗體、人源化抗體、人抗體等)分泌的訊息肽而言,未限定於與該抗體同種、同型及同亞型的抗體之分泌訊息、以及該抗體自體的分泌訊息,若為其他型或亞型的抗體之分泌訊息、或源自其他真核生物種或原核生物的蛋白質之分泌訊息,可選擇任意者而利用。訊息肽雖通常未各自含於大部分之成熟輕鏈或成熟重鏈之核苷酸序列及胺基酸序列,但包含訊息肽而被分泌的抗體等亦包含於本發明之抗體等或本發明之分子。
獲得的抗體、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分子係可不含有其他蛋白質的方式而均一地純化。抗體、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分子之分離、純化係使用通常之蛋白質所使用的分離、純化方法即可。
例如,若適當選擇、組合層析管柱、過濾、超過濾、鹽析、透析、調製用聚丙烯醯胺膠體電泳、等電點電泳等,即可將抗體分離、純化,但並未限定於此等。
就適合的分離‧純化法而言,例如,藉由將編碼His標籤或FLAG標籤的DNA序列附加於抗體可變區的羧基末端而製作表現載體,藉由此載體使細胞轉形, 進一步培養細胞而使該抗體及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表現,培養結束後,提取培養上清液,以Ni、Co等的金屬親和力層析、抗FLAG標籤抗體管柱、膠體過濾、離子交換層析等,可加以純化。
含有His標籤、FLAG標籤等之標籤的胺基酸序列而使表現的抗體及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亦包含於本發明之抗體、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或本發明之分子。
5-8.多株抗體之製造
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多株抗體。多株抗體係可將不同的抗體之產生細胞混合培養,自該培養物而回收(WO2004/061104號)。又,亦可混合個別調製的抗體。再者,多株抗體之一個態樣的抗血清係可以所冀望的抗原將動物進行免疫,按照通常方法,可自該動物回收血清而調製。
5-9.賦予對腫瘤細胞的結合特異性的人工免疫細胞之製造
賦予對腫瘤細胞的結合特異性的人工免疫細胞係可藉由對免疫細胞導入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之基因等而賦予抗原特異性,而加以製造。就免疫細胞而言,可例示T細胞、NK細胞、單核球等。
例示使用T細胞作為免疫細胞的情形。T細胞係可利用比重離心法等之方法自人類之末梢血液回收 的單核球,於抗CD3抗體、IL-2、IL-12、或進一步於抗IL-4抗體、IFN-γ之存在下,以培養基培養而誘導。
接著,對此T細胞導入將本發明之抗GPRC5D抗體之基因作為構成要素的嵌合抗原受體(CAR)基因。代表的CAR基因係由辨識腫瘤細胞之表面抗原的抗體(於本發明為抗GPRC5D抗體)之基因、及編碼T細胞活性化上必要的輔助刺激分子(例如,T細胞受體ζ鏈與CD28等之共刺激分子)的基因所構成。包含抗GPRC5D抗體之基因的CAR基因係可使用各種病毒載體而導入至T細胞。就此種載體而言,可列舉慢病毒(lentivirus)載體、反轉錄病毒載體、腺病毒載體、腺相關病毒載體、仙台病毒(Sendai virus)載體、脂質體等。自併入抗GPRC5D抗體之基因的病毒載體調製重組病毒,可導入至上述之抗原非特異性活性化的T細胞。培養基因導入後之T細胞,可獲得賦予對腫瘤細胞的特異性的T細胞。
利用本發明之方法所獲得的藉由重新定向可誘導細胞毒性的本發明之T細胞被賦予抗原特異性係可藉由將T細胞,與已知表現GPRC5D的抗原陽性腫瘤細胞以絲裂黴素C(mitomycin C)處理而不活性化者共培養後,藉由測定培養上清液中之IFN-γ或IL-2之量,可加以判定。
5-10.多重特異的分子、雙重特異的分子之製造
本發明之多重特異的分子、雙重特異的分子係可列舉於宿主細胞導入表現質體,使暫時性表現的方法;於 宿主細胞導入質體後,藉由藥劑選擇而選擇穩定表現細胞株,並使恆常性表現的方法;各自之抗體或抗原結合性片段以上述之方法製作後,使用合成肽連結子而化學性結合的方法。
於單股鏈抗體(scFv),有將2個scFv以肽連結子而結合(串聯scFv)、於特異性的相異2個抗體中的彼此的域交換而非共價鍵結地形成二聚體(雙抗體)、特異性不同的2個抗體中的彼此的域交換而單鏈化(單鏈雙抗體)、將雙抗體單鏈化而使非共價鍵結地形成二聚體(TandAb、美國專利US7129330)等之方法。
本發明亦提供本發明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或編碼抗原等之修飾物的基因、***有該基因的重組載體、導入有該基因或載體的細胞、其他產生本發明之抗體的細胞。
6.醫藥組成物
本發明提供抗GPRC5D抗體、其抗原結合性片段、本發明之多核苷酸、載體、細胞、人工免疫細胞、及/或含有此等之至少1者的分子作為有效成分的醫藥組成物(以下,亦記載為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
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係有用於GPRC5D或其配位體之過度表現、或GPRC5D之變異或基因增幅所致的與GPRC5D訊息異常或亢進有關的各種疾病(以下,稱為「與GPRC5D有關的疾病」),特別是各種癌症之治療或預防。
就成為此種治療或預防之對象的癌症之惹起或增惡化之原因而言,可例示GPRC5D之高表現、GPRC5D基因之內含子(intron)內之一鹼基取代(SNP)、將GPRC5D恆常性地活性化的錯義突變(missense mutation)、GPRC5D基因之增幅或過度表現等。
又,本發明之分子、或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係藉由T細胞等之免疫細胞對表現GPRC5D的細胞的重新定向,可誘導對該細胞的細胞毒性,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含有投予本發明之分子、或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的步驟之藉由T細胞等對表現GPRC5D的細胞之免疫細胞重新定向而誘導對該細胞之細胞毒性的方法。
就成為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之治療或預防對象的癌症種類而言,可列舉表現GPRC5D蛋白質的癌,例如,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非小細胞肺癌等之肺癌、胃癌、***癌、腎癌、肝臟癌、胰臟癌、大腸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宮頸癌、血癌、淋巴瘤、惡性黑色素瘤等,適合地,可列舉表現GPRC5D蛋白質的多發性骨髓瘤。
於與GPRC5D有關的疾病之治療或預防,包含表現GPRC5D蛋白質的個體中的此種疾病的發病的預防、惡化或進展的抑制、或阻礙;罹患此種疾病的個體所呈現的1個或2個以上之症狀之減輕、惡化或進展之抑制、或緩解;罹患此種疾病的個體中的二次性疾病的治療或預防等,但未限定於彼等。
於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可含有治療或預防上有效量之抗GPRC5D抗體、其抗原結合性片段、及/或含有此等之至少1者的分子作為有效成分,再者,可含有藥學上可容許的稀釋劑、載劑、助溶劑、乳化劑、保存劑及/或輔助劑。
「治療或預防上有效量」係意指對特定疾病、投予形態及投予路徑發揮治療或預防效果的量,與「藥理學上有效量」同意義。
於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可含有用以使pH、滲透壓、黏度、透明度、顏色、等張性、無菌性、該組成物或其所包含的抗體之穩定性、溶解性、徐放性、吸收性、浸透性、劑型、強度、性狀、形狀等變化、維持、保持的物質(以下,稱為「製劑用之物質」)。就製劑用之物質而言,只要為藥理學上可容許的物質即可,並未特別限定。例如,非毒性或低毒性係製劑用之物質適合具備的性質。
就製劑用之物質而言,例如,可列舉以下者,但未限定於此等:甘胺酸、丙胺酸、麩醯胺酸、天冬醯胺酸、組胺酸、精胺酸或離胺酸等之胺基酸類;抗菌劑;抗壞血酸、硫酸鈉或亞硫酸氫鈉等之抗氧化劑;磷酸、檸檬酸、硼酸緩衝劑、碳酸氫鈉、Tris-鹽酸(Tris-Hcl)溶液等之緩衝劑;甘露醇或甘胺酸等之填充劑;乙二胺四乙酸(EDTA)等之螯合劑;咖啡因、聚乙烯吡咯啶、β-環糊精或羥基丙基-β-環糊精等之錯化劑;葡萄糖、甘露糖或糊精等之增量劑;單糖類、二糖類或葡萄糖、甘露糖 或糊精等之其他碳水化合物;著色劑;香味劑;稀釋劑;乳化劑;或聚乙烯吡咯啶等之親水聚合物;低分子量多肽;鹽形成對離子;氯化苄烷銨、苯甲酸、水楊酸、硫柳汞、苯乙醇、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對羥基苯甲酸丙酯、洛赫西定(chlorhexidine)、山梨酸或過氧化氫等之防腐劑;甘油、丙二醇或聚乙二醇等之溶媒;甘露醇或山梨糖醇等之糖醇;懸浮劑;PEG、山梨糖醇酐酯、聚山梨醇酯20或聚山梨醇酯80等聚山梨醇酯、曲拉通(triton)、三羥基氨基甲烷(tromethamine)、卵磷脂或膽固醇等之界面活性劑;蔗糖或山梨糖醇等之穩定化增強劑、氯化鈉、氯化鉀、甘露醇或山梨糖醇等之彈性增強劑;輸送劑;稀釋劑;賦形劑;及/或藥學上的輔助劑。
此等之製劑用物質的添加量,相對於抗GPRC5D抗體、其抗原結合性片段、及/或含有此等之至少1者的分子之重量,為0.001至1000倍,適合地為0.01至100倍,更適合地為0.1至10倍。
含有使抗GPRC5D抗體、其抗原結合性片段、及/或含有此等之至少1者的分子含於脂質體中的免疫脂質體、抗體與脂質體結合而成的抗體修飾體(美國專利第6214388號等)的醫藥組成物亦包含於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
賦形劑或載劑通常為液體或固體,只要注射用的水、生理食鹽水、人工腦脊髓液、其他之經口投予或非經口投予用之製劑使用的物質即可,並未特別限定。就生理食鹽水而言,可列舉中性者、包含血清白蛋白者等。
就緩衝劑而言,可例示調製醫藥組成物之最終pH成為7.0至8.5的Tris緩衝液、調製pH成為4.0至5.5的乙酸緩衝液、調製pH成為5.0至8.0的檸檬酸緩衝液、調製pH成為5.0至8.0的組胺酸緩衝液等。
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為固體、液體、懸浮液等。可列舉冷凍乾燥製劑。可使用蔗糖等之賦形劑來將冷凍乾燥製劑加以成型。
就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之投予路徑而言,可為經腸投予、局部投予及非經口投予之任一者,可列舉例如,靜脈內投予、動脈內投予、肌肉內投予、皮內投予、皮下投予、腹腔內投予、經皮投予、骨內投予、關節內投予等。
此種醫藥組成物之組成可因應投予方法、抗體之GPRC5D蛋白質結合親和性等來決定。
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之投予量只要為藥理學上有效量即可,並未限定,可因應個體物種、疾病的種類、症狀、性別、年齡、慢性病、該抗體之GPRC5D蛋白質結合親和性或其生物活性、其他要素而適當決定,但通常為0.01至1000mg/kg,適合地為0.1至100mg/kg,於1至180日1次、或1日2次或3次以上投予。
就醫藥組成物之形態而言,可例示注射劑(包含冷凍乾燥製劑、點滴劑)、栓劑、經鼻型吸收製劑、經皮型吸收製劑、舌下劑、膠囊、錠劑、軟膏劑、顆粒劑、氣溶膠劑、丸劑、散劑、懸浮劑、乳劑、點眼劑、活體埋入型製劑等。
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可與其他醫藥同時或各別投予。例如,可於投予其他醫藥後,投予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或投予此種醫藥組成物後,投予其他醫藥;或將該醫藥組成物與其他醫藥同時投予。就其他醫藥而言,可列舉化學療法劑、放射線療法劑等各種抗癌劑等。將彼等統稱為本發明之抗體與「其他藥劑之併用」,除了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之有效成分外又含有其他藥劑的醫藥組成物亦包含於本發明。
本發明亦提供癌症等與GPRC5D有關的疾病之治療方法或預防方法、用以調製該疾病之治療用或預防用醫藥組成物之本發明之抗體之用途、用以治療或預防該疾病之本發明之抗體之用途。包含本發明之抗體的治療用或預防用套組亦包含於本發明。
[實施例]
以下,於實施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未限定於此等例。
又,於下述實施例,關於基因操作的各操作只要未特別明示,藉由「分子選殖(Molecular Cloning)」(Sambrook,J.,Fritsch,E.F.及Maniatis,T.著,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於1989年發刊)記載之方法及其他本項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使用的實驗書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或於使用市售的試藥或套組的情形,按照市售品之說明書進行。
(實施例1)大鼠抗人GPRC5D抗體之製作 1)-1使用人GPRC5D表現載體的免疫 1)-1-1人GPRC5D表現載體(pcDNA3.1-DEST-hGPRC5D)之構築
利用Gateway Vector Conversion System(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將pcDNA3.1(+)修飾為目的載體(Destination Vector)而製作pcDNA3.1-DEST。使用Gataway LR Clonase Enzyme mix(Life Technologies公司),將編碼人GPRC5D蛋白質(NP_061124.1)的cDNA選殖於pcDNA3.1-DEST載體,構築人GPRC5D表現載體pcDNA3.1-DEST-hGPRC5D。於人GPRC5D表現載體之大量調製,使用Endofree Plasmid Giga Kit(QIAGEN公司)。
1)-1-2大鼠免疫
於免疫使用WKY/Izm雌性大鼠(日本SLC公司)。首先將大鼠兩腳小腿部以玻尿酸酶(Hyaluronidase)(SIGMA-ALDRICH公司)進行前處理後,於相同部位肌肉注射pcDNA3.1-DEST-hGPRC5D。接著,使用ECM830(BTX公司),使用針電極,於相同部位實施活體內電穿孔。約每兩週一次重複相同活體內電穿孔後,採取大鼠之淋巴結或脾臟並使用於融合瘤製作。
1)-2融合瘤製作
將淋巴結細胞或脾臟細胞與小鼠骨髓瘤SP2/0-ag14細胞(ATCC,No.CRL-1 581),使用LF301細胞融合單元 (LF301 Cell Fusion Unit)(BEX公司)進行電細胞融合,以ClonaCell-HY選擇性培養基D(StemCell Technologies公司)稀釋並培養。藉由回收出現的融合瘤株,製作單株融合瘤。將經回收的各融合瘤株,使用ClonaCell-HY選擇性培養基E(StemCell Technologies公司)來培養,使用獲得的融合瘤培養上清液,進行抗人GPRC5D抗體產生融合瘤之篩選。
1)-3利用細胞-ELISA法的抗體篩選 1)-3-1利用細胞-ELISA法的一次篩選
將整合素(integrin)αv及整合素β3表現載體穩定轉染至HEK293細胞內的細胞株HEK293α細胞,於含有10%FBS的DMEM培養基中調整成5×105個細胞/mL。對此,按照使用Lipofectamine 2000(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的轉染步驟,將pcDNA3.1-DEST-hGPRC5D或作為對照之pcDNA3.1-DEST導入,各分注100μL於96孔盤(Corning公司),於含有10%FBS之DMEM培養基中,於37℃、5%CO2的條件下培養一晚。將獲得的導入細胞直接以接著狀態,使用於細胞-ELISA中。
1)-3-2細胞-ELISA
將於實施例1)-1-1調製的表現載體導入HEK293α細胞之培養上清液去除後,各自對pcDNA3.1-DEST-hGPRC5D或pcDNA3.1-DEST導入 HEK293α細胞,添加融合瘤培養上清液,於4℃靜置1小時。將孔中之細胞以含有5% FBS的PBS洗淨1次後,添加以含有5% FBS的PBS稀釋500倍的抗大鼠IgG、HRP-連結的全Ab山羊(HRP-Linked Whole Ab Goat)(GE Healthcare Bioscience公司),於4℃靜置1小時。將孔中之細胞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100μL/孔添加OPD顯色液(於OPD溶解液(0.05M檸檬酸3鈉、0.1M磷酸氫2鈉‧12水pH4.5)各自溶解鄰苯二胺二鹽酸鹽(和光純藥公司)、H2O2成為0.4mg/mL、0.6%(v/v))。一邊偶爾攪拌一邊進行顯色反應,以100μL/孔添加1M HCl而使顯色反應停止後,以平盤讀數機(ENVISION:PerkinElmer公司)測定490nm之吸光度。為了選擇產生與於細胞膜表面上表現的人GPRC5D特異性結合的抗體的融合瘤,與對照之pcDNA3.1-DEST導入HEK293α細胞進行比較,選擇於pcDNA3.1-DEST-hGPRC5D表現載體導入HEK293α細胞產生顯示更高吸光度的培養上清液的融合瘤,作為抗人GPRC5D抗體產生陽性。
1)-4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的抗體篩選 1)-4-1流動式細胞測量術解析用抗原基因表現細胞之調製
將HEK293T細胞(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以4×105個細胞/mL的濃度接種於225cm2燒瓶,於含有10%FBC的DMEM培養基中,於37℃、5%CO2的條件下培養一晚。次日,將pcDNA3.1-DEST-hGPRC5D及作為 對照之pcDNA3.1-DEST各自使用Lipofectamine LTX(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導入HEK293T細胞,於37℃、5%CO2之條件下又培養一晚。次日,表現載體導入HEK293T細胞以TrypLE Express(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處理,以含有10%FBC的DMEM將細胞洗淨後,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為5×106個細胞/mL之濃度。將獲得的細胞懸浮液使用於流動式細胞測量術解析。
1)-4-2流動式細胞測量術解析
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法進一步確認以實施例1)-3之細胞-ELISA判定為陽性的融合瘤所產生的抗體之對人GPRC5D的結合特異性。將於實施例1)-4-1調製的HEK293T細胞懸浮液,以100μL/孔接種於96孔U底微量盤,離心後去除上清液。各自對pcDNA3.1-DEST-hGPRC5D導入HEK293T細胞及pcDNA3.1-DEST導入HEK293T細胞添加融合瘤培養上清液而懸浮,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1次後,添加以含有5%FBS的PBS稀釋100倍的PE山羊抗大鼠Ab(BD公司)而懸浮,於4℃靜置30分鐘。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再懸浮於含有5%FBS的PBS,以流式細胞儀(FACSCanto(商標)II:BD公司)進行檢測。資料解析係以Flowjo(Treestar公司)進行。作成細胞級份之PE螢光強度的直方圖。取得產生相對於為對照組的pcDNA3.1-DEST導入HEK293T細胞之螢光強 度直方圖,pcDNA3.1-DEST-hGPRC5D導入HEK293T細胞之直方圖位移至強螢光強度側的樣品的融合瘤,作為抗人GPRC5D抗體產生融合瘤。
1)-5利用ADCC分析的抗體篩選 1)-5-1 β-半乳糖苷酶穩定表現細胞之製作
按照說明書,藉由將pLenti6/V5-GW/LacZ、及ViraPower(商標)Packaging Mix(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轉染於HEK293FT細胞(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製作表現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重組慢病毒。將獲得的重組慢病毒,按照ViraPower Lentiviral Expression Systems(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之議定書,使感染HEK293T細胞,藉由以10μg/mL之殺稻瘟菌素(blasticidin)(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選擇病毒感染細胞,取得β-半乳糖苷酶之穩定表現株。將此穩定表現β-半乳糖苷酶的HEK293T細胞(以下標記為「293T-lacZ細胞」)作為標的細胞而測定ADCC活性。
1)-5-2標的細胞之調製
將於實施例1)-5-1取得的293T-lacZ細胞以5×105個細胞/mL之濃度接種於75cm2燒瓶,於含有10%FBC的DMEM培養基中於37℃、5%CO2之條件下培養一晚。次日,使用Lipofectamine LTX(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將pcDNA3.1-DEST-hGPRC5D及作為對照之pcDNA3.1-DEST各自導入293T-lacZ細胞,於37℃、 5%CO2之條件下又培養一晚。次日,將表現載體導入293T-lacZ細胞以TrypLE Express(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處理,以含有5%FBS的不含酚紅的RPMI1640培養基(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以下略稱為「ADCC用培養基」),將細胞洗淨2次,活細胞數以台酚藍(trypan blue)色素排除試驗計測,將以ADCC用培養基再懸浮成1×105個細胞/mL者使用作為標的細胞。
1)-5-3效應細胞之調製
從自願者的血液,使用Ficoll-Paque PLUS(GE Healthcare Bioscience公司),將按照通常方法採取的人類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懸浮於含有10%FBS而不含酚紅的RPMI1640培養基(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離心後再懸浮,將活細胞數以台酚藍色素排除試驗計測。離心後去除培養基,懸浮於ADCC用培養基,調製成2×106個細胞/mL,作為效應細胞。
1)-5-4融合瘤培養上清液之調製
將實施例1)-4取得的大鼠抗GPRC5D抗體產生融合瘤培養上清液的濃度,使用FastELISA IgG ELISA Quantification Kit(RD-Biotech公司)而測定,以ClonaCell-HY選擇性培養基E(StemCell Technologies公司)調製終濃度成為10μg/mL。
1)-5-5 ADCC分析
將實施例1)-5-2取得的293T-lacZ細胞,以50μL/孔添加於96孔U底微孔盤。於其中以50μL/孔添加實施例1)-5-4所調製的融合瘤培養上清液、或終濃度調製為10μg/mL的陽性對照用之小鼠抗GPRC5D IgG2b抗體(R & D Systems公司)或陰性對照用小鼠對照抗體(mIgG2b)(R & D Systems公司),於4℃靜置1小時。再者,以50μL/孔添加實施例1)-5-3所調製的效應細胞,於室溫離心1200rpm×5分鐘後,於37℃、5%CO2之條件下培養18小時。將上清液50μL回收於白色盤(Corning公司),添加Beta-Glo® Assay System(Promega公司)溶液50μL,發光量以平盤讀數機(TopCount:PerkinElmer公司)測定。ADCC活性所致的細胞溶解率係以下式算出。
細胞溶解率(%)=(A-B)/(C-B)×100
A:樣品孔的計數。
B:自然放出(未添加抗體‧效應細胞的孔)計數之平均值(n=3)。於融合瘤培養上清液添加時與效應細胞添加時添加50μL之ADCC用培養基。除此以外,與樣品孔進行相同的操作。
C:最大放出(以界面活性劑使標的細胞溶解的孔)計數的平均值(n=3)。於融合瘤培養上清液添加時與效應細胞添加時添加50μLADCC用培養基。於測定時,於含細胞的孔中添加150μL之Beta-Glo® Assay System溶液而混和,將其中100μL分添加於白色盤而實施測定。
按照上述之方法,各自算出對於pcDNA3.1-DEST-hGPRC5D導入293T-lacZ細胞及pcDNA3.1-DEST導入293T-lacZ細胞的ADCC活性,選擇產生對pcDNA3.1-DEST-hGPRC5D導入293T-lacZ細胞顯示特異性的ADCC活性,且顯示陽性對照抗體以上之ADCC活性的抗體的融合瘤株。
1)-6抗體之同型決定
自實施例1)-4所取得的大鼠抗GPRC5D抗體產生融合瘤之中,挑選與人GPRC5D強力結合且暗示具有較實施例1)-5更高的ADCC活性的2A4、2B1及7B4,鑑定抗體同型。同型係利用Rat monoclonal Isotyping test kit(AbD Serotec公司)決定。其結果,大鼠抗GPRC5D單株抗體2A4、2B1及7B4之同型皆為IgG2b、κ鏈。
1)-7單株抗體之調製
大鼠抗GPRC5D單株抗體係自融合瘤培養上清液純化。首先,ClonaCell-HY選擇性培養基E(StemCell Technologies公司)使產生2A4、2B1及7B4的融合瘤增殖至充分量後,與添加20%之UltRa Low IgG FBS(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之置入5μg/mL正大黴素(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的Hybridoma SFM(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交換培養基,培養5日。回收本培養上清液,通過0.45μm之過濾器進行滅菌。
抗體係自上述之融合瘤上清液以蛋白質G親和性層析(4~6℃下)1階段步驟純化。蛋白質G親和性層析純化後之緩衝液取代步驟係於4~6℃下實施。首先,於經PBS平衡化的蛋白質G(GE Healthcare Bioscience公司)所填充的管柱施加融合瘤之培養上清液。培養上清液全部置入管柱後,以管柱容量2倍以上之PBS將管柱洗淨。接著,以0.1M甘胺酸/鹽酸水溶液(pH2.7)溶出,收集含有抗體的級份。於收集的級份中添加1M Tris-HCl(ph9.0),調製成pH7.0~7.5後,以Centrifugal UF Filter Device VIVASPIN20(分級分子量UF30K、Sartorius公司,4~6℃下)進行對HBSor(25mM組胺酸/5%山梨糖醇、pH6.0)的緩衝液取代,同時進行濃縮,將抗體濃度調製為1mg/ml以上。最後,以Minisart-Plus Filter(Sartorius公司)過濾,作為純化樣品。
(實施例2)大鼠抗GPRC5D抗體(2A4、2B1、7B4)之活體外評價 2)-1取得大鼠抗GPRC5D抗體(2A4、2B1、7B4)之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對人GPRC5D的結合性研討
將表現GPRC5D的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HM-1B細胞(JCRB細胞庫)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為5×106個細胞/mL之濃度,以100μL/孔接種於96孔U底微孔盤,離心後去除上清液。以100μL/孔添加實施例1)-7所調製的大鼠抗GPRC5D抗體(2A4、2B1、7B4)0.32ng/mL~10μg/mL,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 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100μL/孔添加以含有5%FBS的PBS稀釋100倍的PE山羊抗大鼠Ab(BD公司),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再懸浮,以流式細胞儀(FACSCanto(商標)II:BD公司)進行檢測。數據解析係以Flowjo(Treestar公司)進行。作成細胞級份的PE螢光強度之直方圖,算出平均螢光強度(MFI)。如圖1所示,顯示2A4、2B1及7B4與人GPRC5D結合(2A4MFI(max):1153、2A4Kd:0.5nM、2B1MFI(max):2386、2B1Kd:14.8nM、7B4MFI(max):2492、7B4Kd:1.3nM)。表現GPRC5D的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MS-34細胞(JCRB細胞庫)亦實施流動式細胞測量術,獲得相同的結果(2A4MFI(max):2064、2A4Kd:1.4nM、2B1MFI(max):3157、2B1Kd:12.7nM、7B4MFI(max):4471、7B4Kd:2.1nM)。
2)-2取得大鼠抗GPRC5D抗體(2A4、2B1、7B4)之抗原決定位之鑑定 2)-2-1利用ELISA的抗原決定位之鑑定
使用將羧基末端側之肽進行生物素化,未形成分子內雙硫鍵的人GPRC5D胺基末端肽MYKDCIESTGDYFLLCDAEGPWGIILE(生物素(Biotin))-NH2(SIGMA-ALDRICH公司)(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圖2)、及於羧基末端置入離胺酸而生物素化,並使於分子內形成雙硫鍵的人GPRC5D胺基末端肽 MYKDCIESTGDYFLLCDAEGPWGIILE-K(生物素)-NH2(肽研究所)(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圖3),將取得大鼠抗GPRC5D抗體(2A4、2B1、7B4)結合的抗原決定位進行鑑定。將以PBS稀釋的肽添加於Nunc Immobilizer(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於室溫靜置1小時。以PBST洗淨3次後,添加含有1%BSA的FBS,於室溫靜置1小時。以PBST洗淨3次後,添加以PBS稀釋為0.1ng/mL-1μg/mL的實施例1)-7所調製的大鼠抗GPRC5D抗體(2A4、2B1、7B4),於室溫靜置1小時。以PBST洗淨3次後,添加以PBS稀釋500倍的Anti-Rat IgG,HRP-連結的全Ab山羊(GE Healthcare Bioscience公司),於室溫靜置1小時。以PBST洗淨3次後,添加SuperSignal(商標)ELISA Pico化學發光受質(Chemiluminescent Substrate)(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以平盤讀數機(ENVISION:PerkinElmer公司)測定發光。其結果,無論有無雙硫鍵,2B1抗體係與人GPRC5D之胺基末端肽序列結合,但2A4及7B4抗體則未結合。因此,暗示2B1抗體之抗原決定位係存在於人GPRC5D之胺基末端區域,另一方面,2A4及7B4抗體之抗原決定位存在於胺基末端以外的區域。
2)-2-2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的抗原決定位之鑑定
將表現GPRC5D的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MS-34細胞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為2×106個細胞/mL之濃度,以100μL/孔接種於96孔U底微孔盤,離 心後去除上清液。以100μL/孔添加實施例1)-7所調製的大鼠抗GPRC5D抗體(2A4、2B1、7B4)或大鼠IgG2b同型對照抗體(MBL公司)為7.5μg/mL,將實施例2)-2-1所使用的2種類之肽以PBS調製為17ng/mL~34μg/mL,於置入抗體稀釋液的孔中添加100μL/孔,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100μL/孔添加以含有5%FBS的PBS稀釋100倍的PE山羊抗大鼠Ab(BD公司),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再懸浮,以流式細胞儀(FACSCanto(商標)II:BD公司)進行檢測。數據解析係以Flowjo(Treestar公司)進行。作成細胞級份的PE螢光強度之直方圖,算出平均螢光強度(MFI),自GPRC5D抗體之MFI值減去對照抗體之MFI值,算出MFI之相對值(RMFI)。如圖4(有分子內雙硫鍵(A)、無分子內雙硫鍵(B))所示,無論有無雙硫鍵,顯示2B1與添加人GPRC5D胺基末端肽的結合被抑制。另一方面,2A4及7B4抗體於人GPRC5D之胺基末端肽的添加,結合未被抑制。由以上之結果,暗示2B1抗體之抗原決定位存在於人GPRC5D之胺基末端區域,2A4及7B4抗體之抗原決定位存在於胺基末端以外之區域。
2)-3取得大鼠抗GPRC5D抗體(2A4、2B1、7B4)之ADCC活性評價 2)-3-1標的細胞之調製
將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HM-1B細胞以含有10%FBS的RPMI1640培養基(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調製為2×106個細胞/mL之濃度,每1mL細胞懸浮液添加100μL之鉻-51放射性核素(PerkinElmer公司),於37℃、5%CO2之條件下培養2小時。以含有10%FBS的RPMI1640培養基洗淨3次後,使用以含有10%FBS的RPMI1640培養基再懸浮成為2×105個細胞/mL者作為標的細胞。
2)-3-2效應細胞之調製
將實施例1)-5-3調製的PBMC,使用BINKIT(Biotherapy Institute of Japan)分化為NK細胞。以含有10%FBS的RPMI1640培養基調製成1×106個細胞/mL,作為效應細胞。
2)-3-3 ADCC分析
將實施例2)-3-1調製的KHM-1B細胞以50μL/孔添加於96孔U底微孔盤。於其中以50μL/孔添加終濃度調製成0.5081ng/mL-10μg/mL的取得大鼠抗GPRC5D抗體(2A4、2B1、7B4)及大鼠對照抗體(rIgG2b),於4℃靜置30分鐘。再者,以100μL/孔添加實施例2)-3-2所調製的效應細胞,於室溫離心1200rpm×3分鐘後,於37℃、5%CO2之條件下培養4小時。將上清液50μL回收於LumaPlate(PerkinElmer公司),於50℃使乾燥一晚,以平盤讀數機(TopCount:PerkinElmer公司)測定。利用 ADCC活性的細胞溶解率係仿照實施例1)-5-5而算出。如圖5所示,顯示2A4、2B1及7B4具有ADCC活性。
(實施例3)編碼大鼠抗GPRC5D抗體(2A4、2B1、7B4)之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之決定 3)-1編碼2A4之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之決定 3)-1-1自2A4產生融合瘤的總RNA之調製
為了增幅含有2A4之可變區的cDNA,使用TRIzol Reagent(Ambion公司)自2A4產生融合瘤調製總RNA。
3)-1-2 cDNA(5’-RACE-Ready cDNA)之合成
cDNA(5’-RACE-Ready cDNA)之合成係使用於實施例3)-1-1所調製的總RNA之約1μg,使用SMARTer RACE cDNA放大套組(Clontech公司)來實施。
3)-1-3利用5’-RACE PCR的含有2A4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增幅及序列之決定
使用UPM(通用引子(Universal Primer)A Mix:附屬於SMARTer RACE cDNA放大套組)、及具有5’-CTCCAGAGTTCCAGGTCACGGTGACTGGC-3’(RG2A R3;序列識別號3(圖6))之序列的寡核苷酸作為將2A4之重鏈基因之可變區的cDNA以PCR增幅用的引子。UPM係使用附屬於SMARTer RACE cDNA放大套組(Clontech公司)者,RG2AR3係由資料庫之大鼠重鏈的恆定區的序列而設計。
將此引子之組合,及實施例3)-1-2所合成的cDNA(5’-RACE-Ready cDNA)作為模板,利用5’-RACE PCR,將含有2A4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增幅。PCR係按照SMARTer RACE cDNA放大套組(Clontech公司)之手冊,以遞減式PCR程式(touchdown PCR program)實施。
將以5’-RACE PCR增幅的含有重鏈可變區的cDNA使用MinElute PCR純化套組(QIAGEN公司)進行純化後,使用Zero Blunt TOPO PCR Cloning Kit(Invitrogen公司),進行選殖,實施經選殖的含有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之定序解析。
將編碼經決定的2A4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的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4(圖8),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5(圖9)。
3)-1-4利用5’-RACE PCR的含有2A4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增幅及序列之決定
使用UPM(Universal Primer A Mix:附屬於SMARTer RACE cDNA放大套組)、及具有5’-TCAGTAACACTGTCCAGGACACCATCTC-3’(RKR5;序列識別號10(圖7))之序列的寡核苷酸作為將2A4之輕鏈基因之可變區之cDNA以PCR增幅用的引子。UPM係使用附屬於SMARTer RACE cDNA放大套組(Clontech公司)者,RKR5係由資料庫之大鼠輕鏈之恆定區的序列而設計。
將此引子之組合、及實施例3)-1-2合成的cDNA(5’-RACE-Ready cDNA)作為模板,利用5’-RACE PCR,將含有2A4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增幅。PCR係按照SMARTer RACE cDNA放大套組(Clontech公司)之手冊,以遞減式PCR程式實施。
將以5’-RACE PCR增幅的含有輕鏈可變區的cDNA使用MinElute PCR純化套組(QIAGEN公司)進行純化後,使用ZeRo Blunt TOPO PCR Cloning Kit(Invitrogen公司)進行選殖,實施經選殖的含有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之定序解析。
將經決定的編碼2A4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1(圖14),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2(圖15)。
3)-2編碼2B1之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之決定
以與實施例3)-1同樣之方法來決定序列。
將編碼經決定的2B1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6(圖10),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7(圖11)。將編碼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3(圖16),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4(圖17)。
3)-3編碼7B4之可變區的cDNA的核苷酸序列之決定
以與實施例3)-1同樣之方法而決定序列。
將經決定的編碼7B4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8(圖12),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9(圖13)。將編碼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5(圖18),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6(圖19)。
(實施例4)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c2A4、c2B1、c7B4)之製作 4)-1嵌合化及人源化輕鏈表現載體pCMA-LK之構築
將質體pcDNA3.3-TOPO/LacZ(Invitrogen公司)以限制酶XbaI及PmeI消化而獲得的約5.4kb之片段、及包含編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7(圖20)所示的人輕鏈分泌訊息及人κ鏈恆定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使用In-Fusion Advantage PCR選殖套組(CLONTECH公司)而結合,製作pcDNA3.3/LK。
將pcDNA3.3/LK作為模板,以下述引子組進行PCR,將獲得的約3.8kb之片段磷酸化後,藉由自我接合,構築於CMV啟動子之下游具有訊息序列、選殖位、及人κ鏈恆定區的嵌合化及人源化輕鏈表現載體pCMA-LK。
引子組
5’-TATACCGTCGACCTCTAGCTAGAGCTTGGC-3’(3.3-F1: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8:圖21)
5’-GCTATGGCAGGGCCTGCCGCCCCGACGTTG-3’(3.3-R1: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9:圖22)
4)-2嵌合化及人源化IgG1型重鏈表現載體pCMA-G1之構築
將pCMA-LK以XbaI及PmeI消化而移除輕鏈分泌訊息及人κ鏈恆定區的DNA片段、及含有編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0(圖23)所表示的人重鏈訊息序列及人IgG1恆定區之胺基酸的DNA序列的DNA片段,使用In-Fusion Advantage PCR選殖套組(CLONTECH公司)而結合,構築於CMV啟動子之下游具有訊息序列、選殖位、人IgG1重鏈恆定區的嵌合化及人源化IgG1型重鏈表現載體pCMA-G1。
4)-3 c2A4輕鏈表現載體之構築
將實施例3)所獲得的編碼2A4輕鏈可變區的cDNA作為模板,藉由以下述引子組進行PCR,而將含有編碼輕鏈可變區的cDNA的DNA片段增幅,藉由使用In-Fusion HD PCR選殖套組(Clontech公司)***將嵌合化及人源化抗體輕鏈表現載體pCMA-LK以限制酶BsiWI切斷的處所,而構築c2A4輕鏈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LK/c2A4」。將c2A4輕鏈之核苷酸序列及該輕鏈之胺基酸序列各自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1及22(圖24及25)。
c2A4輕鏈用引子組
5’-ATCTCCGGCGCGTACGGCGACATCCAGATGACACAGTCTCCAGC-3’(c2A4-LF: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3:圖26)
5’-GGAGGGGGCGGCCACAGCCCGTTTCAATTCCAGCTTGGTGCCTC-3’(c2A4-LR: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4:圖27)
4)-4 c2A4重鏈表現載體之構築
將編碼實施例3)所獲得的2A4重鏈可變區的cDNA作為模板,藉由以下述引子組進行PCR而將含有編碼重鏈可變區的cDNA的DNA片段增幅,藉由使用In-Fusion HD PCR選殖套組(Clontech公司),***將嵌合化及人源化抗體重鏈表現載體pCMA-G1以限制酶BIpI切斷的處所,而構築c2A4重鏈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G1/c2A4」。將c2A4重鏈之核苷酸序列及該重鏈之胺基酸序列各自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5及26(圖28及29)。
c2A4重鏈用引子組
5’-CCAGATGGGTGCTGAGCCAGGTCCAGTTGCAGCAATCTGGAGCTG-3’(c2A4-HF: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7:圖30)
5’-CTTGGTGGAGGCTGAGCTGACTGTGACCATGACTCCTTGGCCCCAG-3’(c2A4-HR: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8:圖31
4)-5 c2B1輕鏈表現載體之構築
將編碼實施例3)所獲得的2B1輕鏈可變區的cDNA作為模板,藉由以下述引子組進行PCR而增幅包含編碼 輕鏈可變區的cDNA的DNA片段。以與實施例4)-3同樣的方法構築c2B1輕鏈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LK/c2B1」。將c2B1輕鏈之核苷酸序列及該輕鏈之胺基酸序列各自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9及30(圖32及33)。
c2B1輕鏈用引子組
5’-ATCTCCGGCGCGTACGGCGAAACTGTGATGACCCAGTCTCCCAC-3’(c2B1-LF: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1:圖34)
5’-GGAGGGGGCGGCCACAGCCCGTTTCAATTCCAGCTTGGTGCCTC-3’(c2B1-LR: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2:圖35)
4)-6 c2B1重鏈表現載體之構築
將實施例3)所獲得的編碼2B1重鏈可變區的cDNA作為模板,藉由以下述之引子組進行PCR而將包含編碼重鏈可變區的cDNA的DNA片段增幅。以與實施例4)-4同樣之方法構築c2B1重鏈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G1/c2B1」。將編碼c2B1重鏈的核苷酸序列及該重鏈之胺基酸序列各自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3及34(圖36及37)。
c2B1重鏈用引子組
5’-CCAGATGGGTGCTGAGCCAGGTTACTCTGAAAGAGTCTGGCCCTG-3’(c2B1-HF: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5:圖38)
5’-CTTGGTGGAGGCTGAGCTGACAGTGACCAGAGTGCCTTGGCCCCAG-3’(c2B1-HR: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6:圖39)
4)-7 c7B4輕鏈表現載體之構築
將實施例3)獲得的編碼7B4輕鏈可變區的cDNA作為模板,藉由下述引子組進行PCR而將包含編碼輕鏈可變區的cDNA的DNA片段增幅。以與實施例4)-3同樣的方法,構築c7B4輕鏈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LK/c7B4」。將c7B4輕鏈之核苷酸序列及該輕鏈之胺基酸序列各自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7及38(圖40及41)。
c7B4輕鏈用引子組
5’-ATCTCCGGCGCGTACGGCGACATCCAGATGACCCAGTCTCCTTC-3’(c7B4-LF: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39:圖42)
5’-GGAGGGGGCGGCCACAGCCCGTTTCAGTTCCAGCTTGGTCCCAG-3’(c7B4-LR: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0:圖43)
4)-8 c7B4重鏈表現載體之構築
將實施例3)獲得的編碼7B4重鏈可變區的cDNA作為模板,藉由以下述引子組進行PCR而將包含編碼重鏈可變區的cDNA的DNA片段增幅。以與實施例4)-4同樣的方法構築c7B4重鏈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 名為「pCMA-G1/c7B4」。將c7B4重鏈之核苷酸序列及該重鏈之胺基酸序列各自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1及42(圖44及45)。
c7B4重鏈用引子組
5’-CCAGATGGGTGCTGAGCGAGATACACCTGCAGGAGTCAGGACCTG-3’(c7B4-HF: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3:圖46)
5’-CTTGGTGGAGGCTGAGCTGACAGTGACTGAAGCTCCTTGACCCCAG-3’(c7B4-HR: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44:圖47)
4)-9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之調製 4)-9-1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之產生
FreeStyle 293F細胞(Invitrogen公司)係按照手冊,實行繼代、培養。將對數增殖期之1.2×109個FreeStyle 293F細胞(Invitrogen公司)接種於3L Fefnbach Erlenmeyer Flask(CORNING公司),以FreeStyle293表現培養基(Invitrogen公司)稀釋而調製為2.0×106細胞/ml後,於37℃、8%CO2培養箱內,以90rpm震盪1小時培養。將聚乙亞胺(polyethyleneimine)(Polyscience #24765)1.8mg溶解於Opti-Pro SFM培養基(Invitrogen公司)20ml,接著將使用Nucleobond Xtra(TaKaRa公司)而調製的重鏈表現載體(0.24mg)及輕鏈表現載體(0.36mg)添加於20ml之Opti-Pro SFM培養基(Invitrogen公司)。於聚乙亞胺/Opti-Pro SFM混合液20ml中,添加表現載 體/Opti-Pro SFM混合液20ml並溫和地攪拌,再放置5分鐘後,添加於FreeStyle 293F細胞。於37℃、8%CO2培育箱中於90rpm振盪培養4小時後,添加600ml之EX-CELL VPRO培養基(SAFC Biosciences公司)、18ml之GlutaMAX I(GIBCO公司)、及30ml之Yeastolate Ultrafiltrate(GIBCO公司),於37℃、8%CO2培養箱中於90rpm振盪培養7日而獲得的培養上清液,以拋棄式囊式過濾器(Disposable Capsule Filter)(Advantec #CCS-045-E1H)過濾。
將藉由pCMA-G1/c2A4與pCMA-LK/c2A4之組合而取得的人嵌合化2A4命名為「c2A4」,將藉由pCMA-G1/c2B1與pCMA-LK/c2B1之組合而取得的人嵌合化2B1命名為「c2B1」,將藉由pCMA-G1/c7B4與pCMA-LK/c7B4之組合而取得的人嵌合化7B4命名為「c7B4」。
4)-9-2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之純化
自實施例4)-9-1所獲得的培養上清液將抗體以rProtein A親和性層析(4-6℃下)1階段步驟純化。rProtein A親和性層析純化後之緩衝液取代步驟係於4-6℃下實施。將培養上清液施加於以PBS平衡化的有MabSelectSuRe(GE Healthcare Bioscience公司製)填充的管柱。培養液全部置入管柱後,以管柱容量2倍以上的PBS將管柱洗淨。接著以2M精胺酸鹽酸鹽溶液(pH4.0)溶出,收集含有抗體的級份。將該級份藉由透析(Thermo Scientific公司、Slide-A-Lyzer Dialysis Cassette)進行對HBSor(25mM組胺酸/5%山梨糖醇、pH6.0)的緩衝液取代。以Centrifugal UF Filter Device VIVASPIN20(分級份子量UF10K,Sartorius公司,4℃下)濃縮,將IgG濃度調製為10mg/ml以上作為純化樣品。最後,以Minisart-Plus Filter(Sartorius公司)過濾,作為純化樣品。
(實施例5)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c2A4、c2B1、c7B4)之活體外活性 5)-1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c2A4、c2B1、c7B4)之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對人GPRC5D的結合性研討
將表現GPRC5D的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HM-1B細胞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成5×106個細胞/mL之濃度,以100μL/孔接種於96孔U底微孔盤,離心後去除上清液。以100μL/孔添加調製為1.2ng/mL~40μg/mL的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c2A4、c2B1、c7B4)或人IgG同型對照抗體(CALBIOCHEM公司),並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100μL/孔添加含有5%FBS的PBS稀釋100倍的R-Phycoerythrin AffiniPure F(ab’)2片段山羊抗人IgG、Fcγ片段特異性(Jackson Immunoresearch公司),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再懸浮,以流式細胞儀(FACSCanto(商標)II:BD公司)進行檢測。數據解析係以Flowjo(Treestar公司)進行。作成細胞級份的PE螢光強 度之直方圖,算出平均螢光強度(MFI),自GPRC5D抗體之MFI值減去對照抗體之MFI值,算出MFI值的相對值(rFMI)。如圖48所示,顯示c2A4、c2B1及c7B4與人GPRC5D結合。
5)-2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c2A4、c2B1、c7B4)之對食蟹獼猴GPRC5D的交叉性研討 5)-2-1食蟹獼猴GPRC5D表現載體(pcDNA3.1-DEST-cGPRC5D)之構築
於實施例1)-1-1所調製的pcDNA3.1-DEST,使用Gataway LR Clonase Enzyme mix(Life Technologies公司),將編碼食蟹獼猴GPRC5D蛋白質(XP_005570249.1)的cDNA選殖於pcDNA3.1-DEST載體,構築食蟹獼猴GPRC5D表現載體pcDNA3.1-DEST-cGPRC5D。於食蟹獼猴GPRC5D表現載體之大量調製,使用Endofree Plasmid Giga Kit(QIAGEN公司)。
5)-2-2食蟹獼猴GPRC5D表現細胞株之製作
將未表現人GPRC5D的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MS-11(JCRB細胞庫),使用含有10%FBS的RPMI1640培養基,以3.7×105個細胞/mL之濃度接種於75cm2燒瓶,使用Lipofectamine 2000(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將pcDNA3.1-DEST-cGPRC5D導入KMS-11細胞,於37℃、5%CO2之條件下培養2日。將培養的表現載體導入KMS-11細胞,以置入1mg/mL之遺傳黴素 (Geneticin)(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的含有10%FBS的RPMI1640培養基,以1×106個細胞/mL之濃度培養,進行藥劑篩選。將大量細胞,使用置入1mg/mL之遺傳黴素(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的ClonaCell-HY選擇性培養基E培養基(StemCell Technologies公司),使用極限稀釋法,而單一選殖化,建立食蟹獼猴GPRC5D表現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MS-11_cGPRC5D。
5)-2-3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c2A4、c2B1、c7B4)之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對食蟹獼猴GPRC5D的結合性研討
將實施例5)-2-2製作的KMS-11_cGPRC5D細胞,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為5×106個細胞/mL之濃度,以100μL/孔接種於96孔U底微孔盤,離心後去除上清液。以100μL/孔添加調製成1.2ng/mL~40μg/mL的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c2A4、c2B1、c7B4)或人IgG同型對照抗體(CALBIOCHEM公司),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100μL/孔添加以含有5%FBS的PBS作100倍稀釋的R-Phycoerythrin AffiniPure F(ab’)2片段山羊抗人IgG,Fcγ片段特異性(Jackson Immunoresearch公司),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再懸浮,以流式細胞儀(FACSCanto(商標)II:BD公司)進行檢測。數據解析係以Flowjo(Treestar公司)進行。作 成細胞級份的PE螢光強度之直方圖,算出平均螢光強度(MFI),自GPRC5D抗體之MFI值減去對照抗體之MFI值,算出MFI值之相對值(rFMI)。如圖49所示,顯示c2A4、c2B1及c7B4與食蟹獼猴GPRC5D結合。與人GPRC5D及食蟹獼猴GPRC5D結合的抗體等可較佳供給於與醫藥品之非臨床開發(前臨床開發)為有用的使用靈長類,特別是食蟹獼猴的有效性、安全性相關的各種試驗。又,與人GPRC5D及食蟹獼猴GPRC5D結合的抗體等係具有細胞毒性活性,單獨或作為本發明之分子有用於食蟹獼猴中的癌症等之疾病之治療或預防。
又,以與5)-2同樣的方法,研討c2A4、c2B1及c7B4之對大鼠GPRC5D、及小鼠GPRC5D的交叉性的結果,c2A4、c2B1及c7B4係任一者皆未與大鼠GPRC5D、及小鼠GPRC5D結合。相關的c2A4、c2B1及c7B4係可實施於導入有人GPRC5D基因的小鼠或大鼠的細胞、組織、個體(包含轉基因動物、基因剔除動物、基因敲入(knock in)動物)及使用該抗體等的各種分析、免疫組織化學等,可無由於為宿主的小鼠之GPRC5D所致的影響下實施,包含該抗體等的醫藥、動物藥或診斷藥等之使用小鼠、大鼠的研究及非臨床開發上為較佳。
5)-3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c2A4、c2B1、c7B4)之ADCC活性
將實施例2)-3-1取得的KHM-1B細胞,以50μL/孔添加於96孔U底微孔盤。於其中以50μL/孔添加調製終 濃度成為0.64ng/mL-2μg/mL的實施例4所調製的純化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c2A4、c2B1、c7B4)及人對照抗體(hIgG1)(CALBIOCHEM公司),於4℃靜置30分鐘。再者,以100μL/孔添加實施例1)-5-3所調製(調製成3×106個細胞/mL)的效應細胞,於室溫1200rpm×3分鐘離心後,於37℃、5%CO2之條件下培養4小時。將上清液50μL回收於LumaPlate(PerkinElmer公司),於50℃使乾燥一晚,以平盤讀數機(TopCount:PerkinElmer公司)測定。ADCC活性所致的細胞溶解率係仿照實施例1)-5-5算出。如圖50所示,顯示c2A4、c2B1及c7B4具有ADCC活性。
(實施例6)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c2A4、c2B1、c7B4)之活體內活性
將1×107細胞之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HM-1B細胞以100%基質膠(matrigel)(BD公司)懸浮,移植至BALB/C-nu/nu小鼠(CanN.Cg-Foxnlnu/CRlCRlj、購自日本Charles River公司)之腋窩部皮下。移植之3、10日後,將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c2A4、c2B1、c7B4)以10mg/kg投予至負載癌小鼠的尾靜脈(n=12或11)。將移植腫瘤之長徑及短徑,每週2次,使用電子數位卡尺(Mitutoyo股份有限公司製)作測定,利用以下所示的計算式算出腫瘤體積。
腫瘤體積(mm3)=1/2×短徑(mm)×短徑(mm)×長徑(mm)
將c2A4抗體之結果示於圖51。移植21日後的腫瘤增殖抑制率為96%。
將c2B1抗體之結果示於圖52。移植21日後的腫瘤增殖抑制率為95%。
將c7B4抗體之結果示於圖53。移植21日後的腫瘤增殖抑制率為94%。
(實施例7)人嵌合化抗GPRC5D抗體(c2B1、c7B4)之人源化版本(h2B1、h7B4)之設計 7)-1抗GPRC5D抗體2B1之人源化體設計7)-1-1 2B1之可變區之分子模擬(molecular modeling)
2B1 之可變區之分子模擬係藉由作為同源性模擬之周知方法(Methods in Enzymology,203,121-153,(1991))實行。將登錄於蛋白質資料庫(Nuc.Acid Res.35,D301-D303(2007))的人免疫球蛋白之可變區之一級序列(可得到自X射線結晶構造衍生的三維結構)與上述決定的2B1之可變區進行比較。結果,3MBX被選擇為與2B1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具有最高序列同一性。框架區區域之三維結構係藉由將對應2B1之重鏈及輕鏈的3MBX之座標組合,獲得「框架區模型」而製作。接著,將每個CDR的代表性構形併入框架區模型中。最後,為了獲得2B1可變區在能量方面的可能的分子模型,進行能量計算,以消除不利的原子間接觸。上述順序使用市售之蛋白質立體構造解析程式BioLuminate(Schrodinger公司製)進行。
7)-1-2對人源化h2B1的胺基酸序列之設計
人源化h2B1之構築,藉由CDR接枝(Proc.Natl.Acad.Sci.USA 86,10029-10033(1989))之一般周知方法進行。受體抗體係基於框架區區域內之胺基酸同一性而選擇。
將2B1之框架區區域的序列,與於KABAT et al.(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5th Ed.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ethesda,MD.(1991))中已確定的人類之亞群‧一致(consensus)序列或Germline序列的框架區區域比較。結果,於重鏈,選擇人類Germline序列IGHV2_5x08及IGHJ1x01及人類gamma鏈亞群2的一致序列,於輕鏈,選擇人類Germline序列IGKV1_8x01及IGKJ4x01及人類kappa鏈亞群4的一致序列,由於其框架區區域具有高序列同一性,而選擇作為受體。使於受體之框架區區域之胺基酸殘基,與於2B1之胺基酸殘基整列,而鑑定不同胺基酸被使用的位置。此等殘基之位置係使用上列構築的2B1之三維模型而分析,而應接枝至受體上的供體殘基係藉由Queen et al.(Proc.Natl.Acad.Sci.USA 86,10029-10033(1989))提供的基準而選擇。藉由將選擇的幾個供體殘基移至受體抗體,如以下實施例記載的方式構築人源化h2B1之序列。又,關於重鏈,根據位置不僅轉移了供體殘基,而且轉移了γ鏈亞群1的一致序列殘基。
7)-1-3 2B1重鏈之人源化 7)-1-3-1人源化h2B1_H1型重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34所示的嵌合c2B1之重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3之蘇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5之離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9之脯胺酸取代為甘胺酸、胺基酸編號11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2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3之麩醯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43之絲胺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50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胺基酸編號51之丙胺酸取代為甘胺酸、胺基酸編號66之精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67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69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73之離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77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81之***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4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85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6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8之天冬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89之蘇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94之蘇胺酸取代為纈胺酸的設計的人源化h2B1重鏈命名為「人源化h2B1_H1型重鏈」(亦有稱為「h2B1_H1」的情形)。
人源化h2B1_H1型重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4(圖83)。編碼序列識別號74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3(圖82)。
7)-1-3-2人源化h2B1_H2型重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34所示的嵌合c2B1之重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3之蘇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5之離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9之脯胺酸取代為甘胺酸、胺基酸編號11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2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3之麩醯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43之絲胺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50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胺基酸編號51之丙胺酸取代為甘胺酸、胺基酸編號66之精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67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69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81之***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4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85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6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8之天冬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89之蘇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94之蘇胺酸取代為纈胺酸的設計的人源化h2B1重鏈命名為「人源化h2B1_H2型重鏈」(亦有稱為「h2B1_H2」的情形)。
人源化h2B1_H2型重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6(圖85)。編碼序列識別號76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5(圖84)。
7)-1-3-3人源化h2B1_H3型重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34所示的嵌合c2B1之重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3之蘇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5之離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9之脯胺酸取代為甘胺酸、胺基酸編號11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2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3之麩醯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43之絲胺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50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胺基酸編號66之精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67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69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81之***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4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85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6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8之天冬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89之蘇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94之蘇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而設計的人源化h2B1重鏈命名為「人源化h2B1_H3型重鏈」(亦有稱為「h2B1_H3」的情形)。
人源化h2B1_H3型重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8(圖87)。編碼序列識別號78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7(圖86)。
7)-1-3-4人源化h2B1_H4型重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34所示的嵌合c2B1之重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10之甘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11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2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3之麩醯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15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19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43之絲胺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62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66之精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67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72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81之***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83之離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84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甲硫胺酸、胺基酸編號87之纈胺酸取代為甲硫胺酸、胺基酸編號89之蘇胺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90之丙胺酸取代為纈胺酸所設計的人源化h2B1重鏈命名為「人源化h2B1_H4型重鏈」(有時亦稱為「h2B1_H4」)。
人源化h2B1_H4型重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0(圖89)。編碼序列識別號80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9(圖88)。
7)-1-4 2B1輕鏈之人源化 7)-1-4-1人源化h2B1_L1型輕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30所示的嵌合c2B1之輕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1之麩胺酸取代為天冬胺酸、胺 基酸編號9之蘇胺酸取代為天冬胺酸、胺基酸編號11之甲硫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2之絲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13之蘇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5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9之纈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21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胺基酸編號39之蘇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43之絲胺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63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67之***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77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78之纈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79之麩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83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00之甘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104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06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所設計的人源化h2B1輕鏈命名為「人源化h2B1_L1型輕鏈」(有時亦稱為「h2B1_L1」)。
人源化h2B1_L1型輕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4(圖73)。編碼序列識別號64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3(圖72)。
7)-1-4-2人源化h2B1_L2型輕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30所示的嵌合c2B1之輕鏈之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1之麩胺酸取代為天冬胺酸、胺基酸編號9之蘇胺酸取代為天冬胺酸、胺基酸編號11之甲硫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2之絲胺酸取代 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13之蘇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5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9之纈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21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胺基酸編號39之蘇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43之絲胺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63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69之精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77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78之纈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79之麩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83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00之甘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104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06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所設計的人源化h2B1輕鏈命名為「人源化h2B1_L2型輕鏈」(有時亦稱為「h2B1_L2」)。
人源化h2B1_L2型輕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6(圖75)。編碼序列識別號66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5(圖74)。
7)-1-4-3人源化h2B1_L3型輕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30所示的嵌合c2B1之輕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1之麩胺酸取代為天冬胺酸、胺基酸編號9之蘇胺酸取代為天冬胺酸、胺基酸編號11之甲硫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2之絲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13之蘇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5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9之纈 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21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胺基酸編號39之蘇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43之絲胺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63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77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78之纈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79之麩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83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00之甘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104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06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所設計的人源化h2B1輕鏈命名為「人源化h2B1_L3型輕鏈」(有時亦稱為「h2B1_L3」)。
人源化h2B1_L3型輕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8(圖77)。編碼序列識別號68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7(圖76)。
7)-1-4-4人源化h2B1_L4型輕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30所示的嵌合c2B1之輕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1之麩胺酸取代為天冬胺酸、胺基酸編號9之蘇胺酸取代為天冬胺酸、胺基酸編號11之甲硫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2之絲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13之蘇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5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9之纈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21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胺基酸編號39之蘇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 號63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77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78之纈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79之麩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83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00之甘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104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06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所設計的人源化h2B1輕鏈命名為「人源化h2B1_L4型輕鏈」(亦有稱為「h2B1_L4」的情形)。
人源化h2B1_L4型輕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0(圖79)。編碼序列識別號70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69(圖78)。
7)-1-4-5人源化h2B1_L5型輕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30所示的嵌合c2B1之輕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1之麩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3之纈胺酸取代為精胺酸、胺基酸編號9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11之甲硫胺酸取代為***酸、胺基酸編號13之蘇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15之異白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17之麩胺酸取代為天冬胺酸、胺基酸編號21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胺基酸編號22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39之蘇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42之麩醯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60之天冬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63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 編號77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78之纈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79之麩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80之丙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3之白胺酸取代為***酸、胺基酸編號85之纈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104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06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所設計的人源化h2B1輕鏈,命名為「人源化h2B1_L5型輕鏈」(亦有稱為「h2B1_L5」的情形)。
人源化h2B1_L5型輕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2(圖81)。編碼序列識別號72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71(圖80)。
7)-2抗GPRC5D抗體7B4之人源化體設計 7)-2-1 7B4之可變區之分子模擬
係藉由作為同源性模擬之周知方法(Methods in Enzymology,203,121-153,(1991))實行。將登錄於蛋白質資料庫(Nuc.Acid Res.35,D301-D303(2007))的人免疫球蛋白之可變區之一級序列(可得到自X射線結晶構造衍生的三維結構)與上述決定的7B4之可變區進行比較。結果,1BGX被選擇為與7B4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具有最高序列同一性。框架區區域之三維結構係藉由將對應7B4之重鏈及輕鏈的1BGX之座標組合,獲得「框架區模型」而製作。接著,將每個CDR的代表性構形併入框架區模型中。最後,為了獲得7B4可變區在能量方 面的可能的分子模型,進行能量計算,以消除不利的原子間接觸。上述順序使用市售之蛋白質立體構造解析程式BioLuminate(Schrodinger公司製)進行。
7)-2-2對人源化h7B4的胺基酸序列之設計
人源化h7B4之構築,藉由CDR接枝(Proc.Natl.Acad.Sci.USA 86,10029-10033(1989))之一般周知方法進行。受體抗體係基於框架區區域內之胺基酸同一性而選擇。
將7B4之框架區區域之序列,與於KABAT et al.(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5th Ed.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ethesda,MD.(1991))中已確定的人類之亞群‧一致(consensus)序列或Germline序列的框架區區域比較。結果,於重鏈,選擇人類gamma鏈亞群2之一致序列,於輕鏈,選擇人類kappa鏈亞群3之一致序列,由於其框架區區域具有高序列同一性,而選擇作為受體。使於受體之框架區區域之胺基酸殘基,與於7B4之胺基酸殘基整列,而鑑定不同胺基酸被使用的位置。此等殘基之位置係使用上列構築的7B4之三維模型而分析,而應接枝至受體上的供體殘基係藉由Queen et al.(Proc.Natl.Acad.Sci.USA 86,10029-10033(1989))提供的基準而選擇。藉由將選擇的幾個供體殘基移至受體抗體,如以下實施例記載的方式構築人源化h7B4之序列。又,關於輕鏈,根據位置不僅轉移了供體殘基,而且轉移了kappa鏈亞群1之一致序列之殘基。
7)-2-3 7B4重鏈之人源化 7)-2-3-1人源化h7B4_H1型重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42所示的嵌合c7B4之重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1之麩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2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3之組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17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23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25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40之離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41之***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44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45之離胺酸取代為甘胺酸、胺基酸編號46之甲硫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49之甲硫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胺基酸編號68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69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71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0之***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2之麩醯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84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8之蘇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89之麩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93之蘇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17之丙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118之絲胺酸取代為白胺酸所設計的人源化h7B4重鏈命名為「人源化h7B4_H1型重鏈」(亦有稱為「h7B4_H1」的情形)。
人源化h7B4_H1型重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6(圖95)。編碼序列識別號86 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5(圖94)。
7)-2-3-2人源化h7B4_H2型重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42所示的嵌合c7B4之重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3之組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17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23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25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40之離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41之***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44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45之離胺酸取代為甘胺酸、胺基酸編號46之甲硫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49之甲硫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胺基酸編號50之丙胺酸取代為甘胺酸、胺基酸編號68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69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71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0之***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2之麩醯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84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8之蘇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89之麩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93之蘇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17之丙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118之絲胺酸取代為白胺酸所設計的人源化h7B4重鏈命名為「人源化h7B4_H2型重鏈」(亦有稱為「h7B4_H2」的情形)。
人源化h7B4_H2型重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8(圖97)。編碼序列識別號88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7(圖96)。
7)-2-3-3人源化h7B4_H3型重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42所示的嵌合c7B4之重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3之組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17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23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25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40之離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41之***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44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45之離胺酸取代為甘胺酸、胺基酸編號46之甲硫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49之甲硫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胺基酸編號68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69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71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0之***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2之麩醯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84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8之蘇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89之麩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93之蘇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17之丙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118之絲胺酸取代為白胺酸所設計的人源化h7B4重鏈命名為「人源化h7B4_H3型重鏈」(亦有稱為「h7B4_H3」的情形)。
人源化h7B4_H3型重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0(圖99)。編碼序列識別號90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9(圖98)。
7)-2-3-4人源化h7B4_H5型重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42所示的嵌合c7B4之重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3之組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17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23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25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41之***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49之甲硫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胺基酸編號68之異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69之絲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71之蘇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0之***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2之麩醯胺酸取代為離胺酸、胺基酸編號84之天冬醯胺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88之蘇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89之麩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93之蘇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17之丙胺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118之絲胺酸取代為白胺酸所設計的人源化h7B4重鏈,命名為「人源化h7B4_H5型重鏈」(亦有稱為「h7B4_H5」的情形)。
人源化h7B4_H5型重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2(圖101)。編碼序列識別號92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1(圖100)。
7)-2-4 7B4輕鏈之人源化 7)-2-4-1人源化h7B4_L1型輕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38所示的嵌合c7B4之輕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1之天冬胺酸取代為麩胺酸、胺基酸編號3之麩醯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4之甲硫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9之絲胺酸取代為甘胺酸、胺基酸編號10之***酸取代為蘇胺酸、胺基酸編號13之丙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5之纈胺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19之纈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40之白胺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42之麩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45之離胺酸取代為精胺酸、胺基酸編號60之絲胺酸取代為天冬胺酸、胺基酸編號77之甘胺酸取代為精胺酸、胺基酸編號79之麩醯胺酸取代為麩胺酸、胺基酸編號83之纈胺酸取代為***酸、胺基酸編號85之蘇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87之***酸取代為酪胺酸、胺基酸編號99之丙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103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05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所設計的人源化h7B4輕鏈命名為「人源化h7B4_L1型輕鏈」(亦有稱為「h7B4_L1」的情形)。
人源化h7B4_L1型輕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2(圖91)。編碼序列識別號82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1(圖90)。
7)-2-4-2人源化h7B4_L2型輕鏈
將伴隨序列識別號38所示的嵌合c7B4之輕鏈中可變區部分之胺基酸編號10之***酸取代為絲胺酸、胺基酸編號13之丙胺酸取代為白胺酸、胺基酸編號15之纈胺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19之纈胺酸取代為丙胺酸、胺基酸編號40之白胺酸取代為脯胺酸、胺基酸編號42之麩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45之離胺酸取代為精胺酸、胺基酸編號60之絲胺酸取代為天冬胺酸、胺基酸編號77之甘胺酸取代為精胺酸、胺基酸編號79之麩醯胺酸取代為麩胺酸、胺基酸編號83之纈胺酸取代為***酸、胺基酸編號85之蘇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87之***酸取代為酪胺酸、胺基酸編號99之丙胺酸取代為麩醯胺酸、胺基酸編號103之白胺酸取代為纈胺酸、胺基酸編號105之白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所設計的人源化h7B4輕鏈命名為「人源化h7B4_L2型輕鏈」(有時亦稱為「h7B4_L2」)。
人源化h7B4_L2型輕鏈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4(圖93)。編碼序列識別號84之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83(圖92)。
(實施例8)大鼠抗人GPRC5D抗體(2B1、7B4)之人源化抗體(h2B1、h7B4)之表現載體的構築及抗體的調製 8)-1 h2B1之重鏈表現載體的構築 8)-1-1 h2B1_H1型重鏈的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73所示的h2B1_H1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58至426所示的編碼h2B1_H1的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人工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8)-1-1同樣之方法,構築h2B1_H1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2B1_H1」。
8)-1-2 h2B1_H2型重鏈之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75所示的h2B1_H2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58至426所示的編碼h2B1_H2的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人工基因合成服務)。將合成的DNA片段利用PCR增幅,於將嵌合及人源化抗體重鏈表現載體pCMA-G1以限制酶B1pI切斷處,藉由使用In-Fusion HD PCR選殖套組(Clontech公司)進行***,而構築h2B1_H2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2B1_H2」。
8)-1-3 h2B1_H3型重鏈之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77所示的h2B1_H3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58至426所示的編碼h2B1_H3之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人工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8)-1-1同樣之方法,構築h2B1_H3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2B1_H3」。
8)-1-4 h2B1_H4型重鏈之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79所示的h2B1_H4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58至426所示的編碼h2B1_H4之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人工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8)-1-1同樣之方法,構築h2B1_H4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2B1_H4」。
8)-2 h2B1之輕鏈表現載體之構築 8)-2-1 h2B1_L1型輕鏈之構築
合成含有序列識別號63所示的h2B1_L1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61至381所示的編碼h2B1_L1之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基因合成服務)。將合成的DNA片段利用PCR增幅,於嵌合及人源化抗體輕鏈表現載體pCMA-LK以限制酶BsiWI切斷處,藉由使用In-Fusion HD PCR選殖套組(Clontech公司),構築h2B1_L1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2B1_L1」。
8)-2-2 h2B1_L2型輕鏈之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65所示的h2B1_L2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61至381所示的編碼h2B1_L2之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8)-2-1同樣之方法,構築h2B1_L2 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2B1_L2」。
8)-2-3 h2B1_L3型輕鏈之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67所示的h2B1_L3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61至381所示的編碼h2B1_L3之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8)-2-1同樣之方法,構築h2B1_L3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2B1_L3」。
8)-2-4 h2B1_L4型輕鏈之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69所示的h2B1_L4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61至381所示的編碼h2B1_L4之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8)-2-1同樣之方法,構築h2B1_L4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2B1_L4」。
8)-2-5 h2B1_L5型輕鏈之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71所示的h2B1_L5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61至381所示的編碼h2B1_L5之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8)-2-1同樣之方法,構築h2B1_L5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2B1_L5」。
8)-3 h7B4之重鏈表現載體之構築 8)-3-1 h7B4_H1型重鏈之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85所示的h7B4_H1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58至426所示的編碼h7B4_H1之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人工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8)-1-1同樣之方法,構築h7B4_H1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7B4_H1」。
8)-3-2 h7B4_H2型重鏈之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87所示的h7B4_H2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58至426所示的h7B4_H2之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人工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8)-1-1同樣之方法,構築h7B4_H2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7B4_H2」。
8)-3-3 h7B4_H3型重鏈之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89所示的h7B4_H3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58至426所示的編碼h7B4_H3之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人工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8)-1-1同樣之方法,構築h7B4_H3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7B4_H3」。
8)-3-4 h7B4_H5型重鏈之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91所示的h7B4_H5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58至426所示的編碼h7B4_H5之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人工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8)-1-1同樣之方法,構築h7B4_H5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7B4_H5」。
8)-4 h7B4之輕鏈表現載體之構築 8)-4-1 h7B4_L1型輕鏈之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90所示的h7B4_L1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61至378所示的編碼h7B4_L1之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8)-2-1同樣之方法,構築h7B4_L1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7B4_L1」。
8)-4-2 h7B4_L2型輕鏈之構築
合成包含序列識別號92所示的h7B4_L2之核苷酸序列之核苷酸編號61至378所示的編碼h7B4_L2之可變區的DNA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8)-2-1同樣之方法,構築h7B4_L2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MA/h7B4_L2」。
8)-5人源化抗體(h2B1、h7B4)之調製(FreeStyle 293F細胞) 8)-5-1人源化抗體(h2B1、h7B4)之小規模生產
FreeStyle 293F細胞(Invitrogen公司)係按照手冊,實施繼代、培養。
將對數增殖期之1×107個FreeStyle 293F細胞(Invitrogen公司)以FreeStyle293表現培養基(Invitrogen公司)稀釋為9.6mL後,接種於30mL Square Storage Bottle(Nalgene公司),於37℃、8%CO2培養箱內,以90rpm震盪培養一小時。將聚乙亞胺(Polyscience #24765)30μg溶解於Opti-Pro SFM(Invitrogen公司)200μL,接著使用PureLink HiPure Plasmid套組(Invitrogen公司),將經調製的重鏈表現載體(4μg)及輕鏈表現載體(6μg)添加於Opti-Pro SFM(Invitrogen公司)200μL。於聚乙亞胺/Opti-Pro SFM混合液200μL中,添加表現載體/Opti-Pro SFM混合液200μL並溫和攪拌,再放置5分鐘後,添加於FreeStyle 293F細胞。於37℃、8%CO2培養箱中7日、90rpm振盪、培養,將獲得的培養上清液以Minisart-Plus Filter(Sartorius公司)過濾並作為評價用之樣品。
以pCMA/h2B1_H1與pCMA/h2B1_L1之組合,取得h2B1_H1/L1。以pCMA/h2B1_H1與pCMA/h2B1_L2之組合,取得h2B1_H1/L2。以pCMA/h2B1_H2與pCMA/h2B1_L2之組合,取得h2B1 _H2/L2。以pCMA/h2B1_H2與pCMA/h2B1_L3之組合,取得h2B1_H2/L3。以pCMA/h2B1_H2與pCMA/h2B1_L4之組合,取得h2B1_H2/L4。以pCMA/h2B1_H2與pCMA/h2B1_L5之組合,取得h2B1_H2/L5。以pCMA/h2B1_H3與pCMA/h2B1_L3之組合,取得h2B1_H3/L3。以pCMA/h2B1_H3與pCMA/h2B1_L4之組合,取得h2B1_H3/L4。以pCMA/h2B1_H3與pCMA/h2B1_L5之組合,取得h2B1_H3/L5。以pCMA/h2B1_H4與pCMA/h2B1_L1之組合,取得h2B1_H4/L1。以pCMA/h2B1_H4與pCMA/h2B1_L3之組合,取得h2B1_H4/L3。以pCMA/h2B1_H4與pCMA/h2B1_L4之組合,取得h2B1_H4/L4。以pCMA/h2B1_H4與pCMA/h2B1_L5之組合,取得h2B1_H4/L5。以pCMA/h7B4_H1與pCMA/h7B4_L2之組合,取得h7B4_H1/L2。以pCMA/h7B4_H2與pCMA/h7B4_L2之組合,取得h7B4_H2/L2。以pCMA/h7B4_H3與pCMA/h7B4_L1之組合,取得h7B4_H3/L1。以pCMA/h7B4_H3與pCMA/h7B4_L2之組合,取得h7B4_H3/L2。以pCMA/h7B4_H5與pCMA/h7B4_L1之組合,取得h7B4_H5/L1。
8)-5-2人源化抗體(h2B1、h7B4)之生產
以與實施例4)-9-1同樣之方法生產。即,以pCMA/h2B1_H1與pCMA/h2B1_L1之組合,取得h2B1 _H1/L1。以pCMA/h2B1_H2與pCMA/h2B1_L5之組合,取得h2B1_H2/L5。以pCMA/h2B1_H4與pCMA/h2B1_L5之組合,取得h2B1_H4/L5。以pCMA/h7B4_H1與pCMA/h7B4_L2之組合,取得h7B4_H1/L2。以pCMA/h7B4_H3與pCMA/h7B4_L1之組合,取得h7B4_H3/L1。
8)-5-3人源化抗體(h2B1、h7B4)之純化
自實施例8)-5-2所獲得的培養上清液將抗體以rProtein A親和性層析(4-6℃下)與陶瓷羥基磷灰石(ceramic hydroxy apatite)(室溫下)之2階段步驟純化。rProtein A親和性層析純化後與陶瓷羥基磷灰石純化後之緩衝液取代步驟係於4-6℃下實施。於經PBS平衡化的MabSelectSuRe(GE Healthcare Bioscience公司製、HiTrap管柱)施加培養上清液。培養上清液全部置入管柱後,以管柱容量2倍以上之PBS將管柱洗淨。接著,以2M精胺酸鹽酸鹽溶液(pH4.0)溶出,收集含有抗體的級份。將此級份藉由透析(Thermo Scientific公司、Slide-A-Lyzer Dialysis Cassette)取代為PBS後,將以5mM磷酸鈉/50mM MES/pH7.0之緩衝液稀釋5倍的抗體溶液,施加於經5mM NaPi/50mM MES/30mM NaCl/pH7.0之緩衝液平衡化的陶瓷羥基磷灰石管柱(日本Bio-Rad、Bio-Scale CHT Type-1 Hydroxyapatite Column)。實施利用氯化鈉的直線濃度梯度出,收集含有抗體的級份。將該級份利用透析(Thermo Scientificsha,Slide-A-Lyzer Dialysis Cassette),進行對HBSor(25mM組胺酸/5%山梨糖醇、pH6.0)之緩衝液取代。以Centrifugal UF Filter Device VIVASPIN20(分級份子量UF10K,Sartorius公司、4℃下)濃縮,將IgG濃度調製成10mg/ml以上。最後,以Minisart-Plus Filter(Sartorius公司)過濾,作為純化樣品。
(實施例9)人源化抗GPRC5D抗體之活體外活性評價9)-1人源化抗GPRC5D抗體(h2B1_H1/L1、至h2B1_H4/L5或h7B4_H1/L2至h7B4_H5/L1)之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對人GPRC5D的結合性評價
將表現GPRC5D的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HM-1B細胞,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成2×106個細胞/mL之濃度,以100μL/孔接種於96孔U底微孔盤,離心後去除上清液。將實施例8)-3-1所獲得的人源化抗GPRC5D抗體之培養上清液或人IgG同型對照抗體(CALBIOCHEM公司)調製成14ng/mL~30μg/mL者以100μL/孔添加,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稀釋100倍的R-Phycoerythrin AffiniPure F(ab’)2片段山羊抗人IgG,Fcγ片段特異性(Jackson Immunoresearch公司)以100μL/孔添加,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再懸浮,以流式細胞儀(FACSCanto(商標)II:BD公司)進行檢測。數據解析係以Flowjo(Treestar公司)進行。作成細胞級份的PE螢光強 度之直方圖,算出平均螢光強度(MFI),自GPRC5D抗體之MFI值減去對照抗體之MFI值,算出MFI值之相對值(rFMI)。圖102為人源化抗GPRC5D抗體h2B1_H1/L1至h2B1_H4/L5,圖103為人源化抗GPRC5D抗體h7B4_H1/L2至h7B4_H5/L1之結果。如圖102及圖103所示,人源化抗GPRC5D抗體顯示與人GPRC5D結合。
9)-2人源化抗GPRC5D抗體(h2B1_H1/L1、至h2B1_H4/L5或h7B4_H1/L2至h7B4_H5/L1)之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對食蟹獼猴GPRC5D之結合性評價
使用實施例5)-2-2所製作的KMS-11_cGPRC5D細胞,以與實施例9)-1同樣之方法實施染色‧解析。如圖201及圖202所示,顯示人源化抗GPRC5D抗體與食蟹獼猴GPRC5D結合。
9)-3人源化抗GPRC5D抗體(h2B1_H1/L1、h2B1_H2/L5、h2B1_H4/L5、h7B4_H1/L2及h7B4_H3/L1)之ADCC活性評價
將實施例2)-3-1所取得的KHM-1B細胞以50μL/孔添加於96孔U底微孔盤。於其中以50μL/孔添加終濃度調製為0.15ng/mL-15μg/mL的人源化抗GPRC5D抗體(h2B1_H1/L1、h2B1_H2/L5、h2B1_H4/L5、h7B4_H1/L2及h7B4_H3/L1)及人對照抗體(hIgG1)(CALBIOCHEM公司),於4℃靜置30分鐘。又以100μL/孔添加實施例1)-5-3調製的效應細胞,於室溫離 心1200rpm×3分鐘後,於37℃、5%CO2之條件下培養4小時。將上清液50μL回收於LumaPlate(PerkinElmer公司),於50℃使乾燥一晚,以平盤讀數機(TopCount:PerkinElmer公司)測定。ADCC活性所致的細胞溶解率係仿照實施例1)-5-5算出。如圖104所示,h2B1_H1/L1、h2B1_H2/L5、h2B1_H4/L5、h7B4_H1/L2及h7B4_H3/L1顯示具有ADCC活性。
(實施例10)源自人抗體噬菌體庫的抗GPRC5D抗體之取得、結合活性評價 10)-1具有GPRC5D結合活性的scFv之單離
自人抗體噬菌體庫,將與人類及食蟹獼猴GPRC5D結合的scFv單離。將羧基末端進行生物素化的人類(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圖3)或食蟹獼猴GPRC5D之胺基末端肽(於肽研究所合成)固相化的Dynabeads Streptavdin M-280(Thermo Scientific公司)中添加噬菌體,將未結合的噬菌體利用使用磁性支架(magnetic stand)(DynaMag-2、Thermo Scientific公司)的洗淨操作去除。使用的食蟹獼猴GPRC5D之胺基末端肽之序列係如下。
食蟹獼猴GPRC5D之胺基末端肽:MYKDCIESTGDYFLPCDSEGPWGIVLEK(生物素)-NH2(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3:圖105)
之後,使與GPRC5D之胺基末端肽結合的噬菌體感染大腸菌(XL-1 Blue、Agilent Technologies公 司),將與GPRC5D之胺基末端肽結合的噬菌體回收‧增幅。或,使用於1)-1-1及5)-2-1調製的GPRC5D表現載體,於使暫時表現人類或食蟹獼猴GPRC5D的Expi293F細胞(Thermo Scientific公司)中添加噬菌體,藉由洗淨操作去除未結合的噬菌體。之後,使與GPRC5D之胺基末端肽結合的噬菌體感染大腸菌,將與GPRC5D之胺基末端肽結合的噬菌體回收‧增幅。對使肽或人類或食蟹獼猴GPRC5D暫時性表現的Expi293F細胞實施共計3次的淘選(panning),自多株噬菌體質體(phagemid),重組於scFv之羧基末端附加FLAG標籤、His標籤的大腸菌用之表現載體後,將大腸菌轉染,IPTG(異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Sigma-Aldrich公司)存在下使scFv表現,供給於利用ELISA的篩選。
10)-2利用ELISA之GPRC5D結合scFv之篩選
於384孔Maxi-sorp盤(黑、Nunc公司)中,各添加50μL之以PBS(含有0.138M氯化鈉、0.0027M氯化鉀的0.01M磷酸緩衝生理食鹽水(pH7.4)、Sigma-Aldrich公司)稀釋為1μg/mL的NeutrAvidin(Life Technologies公司),於4℃靜置一晚而固相化。以含0.05%Tween-20(Bio-Rad公司)的PBS(ELISA緩衝液)洗淨3次後,以PBS稀釋成1μg/mL、添加亦於實施例10)-1使用的人類或食蟹獼猴生物素化GPRC5D之胺基末端肽而於室溫震盪1小時。以ELISA緩衝液洗淨3次後,以Blocker Casein(Thermo Scientific公司)阻斷,以ELISA緩衝液洗淨3次。之後, 添加使scFv表現的大腸菌之培養液,於室溫使反應2小時。以ELISA緩衝液洗淨3次後,添加50μL之以ELISA緩衝液稀釋為5000倍的辣根過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標識抗FLAG抗體(Sigma-Aldrich公司),於室溫使反應1小時。以ELISA緩衝液洗淨5次後,添加SuperSignal Pico ELISA化學發光受質(Thermo Scientific公司),10分鐘後之化學發光以平盤讀數機(Envision 2104 Multilabel Reader、Perkin Elmer)測定,將GPRC5D結合scFv分離。
10)-3 ELISA陽性株之核苷酸序列之決定
ELISA陽性株(C2037、C3048、C3015、C3022)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之解析係以染料終止(Dye Terminator)法(BigDye(註冊商標)Terminator v3.1、Thermo Scientific公司)實施。用於序列解析的引子序列係如下。
引子A:5’-CTCTTCGCTATTACGCCAGCTGGCGA-3’(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4:圖106)
引子B:5’-ATAACAATTTCACACAGGAAACAGCTATGA-3’(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95:圖107)
由上述解析,決定C2037抗體、C3048抗體、C3015抗體、及C3022抗體之基因之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
將編碼經決定的C2037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96(圖108),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97(圖109)。
將編碼經決定的C2037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98(圖110),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99(圖111)。
將編碼經決定的C3048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00(圖112),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01(圖113)。
將編碼經決定的C3048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02(圖114),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03(圖115)。
將編碼經決定的C3015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04(圖116),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05(圖117)。
將編碼經決定的C3015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06(圖118),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07(圖119)。
將編碼經決定的C3022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08(圖120),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09(圖121)。
將編碼經決定的C3022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10(圖122),將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35(圖123)。
10)-4 scFv之表現純化
將C2037抗體、C3048抗體、C3015抗體或C3022抗體之scFv***pcDNA3.1(Thermo Scientific公司)等之 動物細胞用表現載體,構築動物細胞用scFv表現載體。於Expi293F細胞(Thermo Scientific公司)中導入上述之動物細胞用scFv表現載體,使暫時性表現,因應必要自培養上清液將scFv以His Trap管柱(GE Healthcare公司)及凝膠過濾管柱(Superdex 200 Increase、GE Healthcare公司)純化,將有scFv溶解的緩衝液取代為PBS,供給於以下步驟「10)-6」。
10)-5完全長IgG化及IgG之表現純化
包含C2037、C3048、C3015及C3022的完全長IgG化體之製作係以下列方法實施。
將相當於上述10)-3所特定的各抗體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的核苷酸序列,利用通常方法,與編碼人IgG1之重鏈恆定區(CH1+Fc區域: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4(圖15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5至464位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或編碼人IgG1之輕鏈之恆定區(CL: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5(圖15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6位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連結,***pcDNA3.1(Thermo Scientific公司)等之動物細胞用表現載體,構築動物細胞用IgG表現載體。
將構築的IgG表現載體之核苷酸序列再解析,C2037抗體之重鏈全長核苷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6(圖148)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輕鏈全長之核苷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7(圖149)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確認C3048抗體之重鏈全長的核苷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8(圖150)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輕鏈全長之核苷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39圖15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確認C3015抗體之重鏈全長的核苷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0(圖15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輕鏈全長之核苷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1圖15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確認C3022抗體之重鏈全長的核苷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2(圖154)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輕鏈全長之核苷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3圖155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又,自上述核苷酸序列,決定編碼該序列的C2037、C3048、C3015及C3022抗體之重鏈及輕鏈全長之胺基酸序列。
C2037抗體之重鏈之胺基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4(圖15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輕鏈之胺基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5(圖15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
C3048抗體之重鏈之胺基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6(圖15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輕鏈之胺基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7(圖15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
C3015抗體之重鏈之胺基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8(圖16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輕鏈之胺 基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49(圖16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
C3022抗體之重鏈之胺基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50(圖16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輕鏈之胺基酸序列為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51(圖16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
C2037、C3048、C3015及C3022抗體之IgG化體係藉由於FreeStyle 293F細胞(Thermo Scientific公司)中***上述之動物細胞用IgG表現載體而使暫時表現,因應必要,以Protein A親和性管柱(HiTrap Mab Select SuRe、GE Healthcare公司)純化後,藉由Vivaspin 20(7k MWCO、GE Healthcare公司),將有IgG溶解的緩衝液取代為PBS,供給於以下之步驟10)-7-7及10)-9。
10)-6使用scFv的利用ELISA對GPRC5D的結合確認
於96孔Maxi-sorp盤(黑、Nunc公司),各添加50μL以PBS稀釋為1μg/mL的NeutrAvidin,於4℃靜置一晚而固相化。以ELISA緩衝液洗淨3次後,以PBS稀釋為1μg/mL的實施例10)-1所使用的人類或食蟹獼猴生物素化GPRC5D之胺基末端肽而於室溫震盪1小時。以ELISA緩衝液洗淨3次後,Blocker Casein阻斷,以ELISA緩衝液洗淨3次。之後,添加C2037、C3048、C3015或C3022 scFv,於室溫使反應2小時。以ELISA緩衝液洗淨3次後,以添加50μL之ELISA緩衝液稀釋為5000倍的辣根過氧化酶(HRP)標識抗FLAG抗體,於室溫使反應 1小時。以ELISA緩衝液洗淨5次後,添加SuperSignal Pico ELISA化學發光受質,10分鐘後之化學發光以平盤讀數機測定。
其結果,顯示C2037、C3048、C3015及C3022 scFv與人GPRC5D(圖164A)、食蟹獼猴GPRC5D(圖164B)之胺基末端肽結合。
10)-7使用IgG的利用ELISA對GPRC5D的結合確認
於96孔Maxi-sorp盤,各添加50μL之以PBS稀釋為1μg/mL的NeutrAvidin,於4℃靜置一晚而固相化。以ELISA緩衝液洗淨3次後,添加以PBS稀釋為1μg/mL的實施例10)-1所使用的人類或食蟹獼猴生物素化GPRC5D之胺基末端肽,於室溫震盪1小時。以ELISA緩衝液洗淨3次後,以Blocker Casein阻斷,以ELISA緩衝液洗淨3次。之後,添加使IgG表現的FreeStyle 293F細胞之培養液,於室溫使反應2小時。添加50μL之以ELISA緩衝液洗淨3次後,以ELISA緩衝液稀釋2500倍的辣根過氧化酶(HRP)標識抗人Fab抗體(Jackson Immunoresearch公司),於室溫使反應1小時。以ELISA緩衝液洗淨5次後,添加SuperSignal Pico ELISA化學發光受質,10分鐘後之化學發光以平盤讀數機測定。
其結果,顯示C2037、C3048、C3015及C3022 IgG係與人類及食蟹獼猴GPRC5D之胺基末端肽結合(圖165)。
10)-8 scFv之對內因性人GPRC5D表現細胞(KMS-34)的結合
利用離心分離KMS-34細胞而回收,以FACS緩衝液(含0.5%BSA、2mM EDTA的PBS、pH7.4)洗淨2次後,懸浮於相同溶液。對獲得的細胞懸浮液,添加C2037、C3048、C3015或C3022 scFv,於4℃靜置2小時。以FACS緩衝液洗淨2次後,添加抗FLAG抗體(Sigma-Aldrich公司)而懸浮,再於4℃靜置1小時。以FACS緩衝液洗淨2次後,添加Alexa488標識抗小鼠IgG抗體(Jackson Immunoresearch公司)而懸浮,再於4℃靜置1小時。以FACS緩衝液洗淨2次後,以1%PFA(由多聚甲醛32%溶液(ELECTRON MICROSCOPY SCIENCES公司)調製)將細胞固定,使用流式細胞儀(FACSCanto(商標)II:BD公司)進行檢測。資料解析係以Flowjo(TReeStaR公司)進行。
其結果,顯示C2037、C3048、C3015及C3022 scFv係與人GPRC5D表現細胞結合(圖166)。
10)-9 IgG之對內因性人GPRC5D表現細胞(KHM-1B)的結合
表現GPRC5D的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HM-1B細胞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成2×106個細胞/mL之濃度,以100μL/孔接種於96孔U底微孔盤,離心後去除上清液。100μL/孔添加將含有實施例10)-5所獲得的人 抗GPRC5D抗體(C2037、C3048、C3015及C3022的完全長IgG化體)之培養上清液、或人IgG同型對照抗體(CALBIOCHEM公司)調製為14ng/mL~30μg/mL者,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100μL/孔添加以含有5%FBS的PBS稀釋100倍的R-Phycoerythrin AffiniPure F(ab’)2片段山羊抗人IgG,Fcγ片段特異性(Jackson Immunoresearch公司),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再懸浮,以流式細胞儀(FACSCanto(商標)II:BD公司)進行檢測。數據解析係以Flowjo(Treestar公司)進行。作成細胞級份的PE螢光強度之直方圖,算出平均螢光強度(MFI),自GPRC5D抗體之MFI值減去對照抗體之MFI值,算出MFI值之相對值(rFMI)。其結果,顯示C2037、C3048、C3015及C3022 IgG與人GPRC5D表現細胞結合(圖167)。
10)-10 C3022及C3048改變體之製作及評價 10)-10-1改變體之取得
將C3022及C3048基因作為模板,利用PCR導入變異的方法(Zaccolo,et al.,J.Mol.Biol.(1996)255,589-603),或於CDR之全部殘基,於各個殘基,藉由合成變異成野生型之胺基酸以外的19種類之胺基酸的寡聚物,並構築庫的方法(oligo-based庫),進行高結合能株的篩選,決定核苷酸序列。組合經鑑定的高結合性變異,取得C3022之高結合性變異體E1018、C3048的高結合性變異體D1012。
編碼取得的E1018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90(圖213),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91(圖214)。
編碼取得的E1018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92(圖215),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93(圖216)。
編碼取得的D1012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94(圖217),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95(圖218)。
編碼取得的D1012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96(圖219),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識別號197(圖220)。
10)-10-2利用Biacore對GPRC5D之結合確認
使用Biacore T200,以SPR法試驗抗GPRC5D抗體之對人GPRC5D的胺基末端肽的結合活性。於Sensor Chip CAP(GE Healthcare公司製),與經HBS-EP+(GE Healthcare公司製)稀釋為2nM的人類生物素化GPRC5D之胺基末端肽以10μL/min接觸180秒鐘而固定化。之後,將以HBS-EP+稀釋的複數濃度之scFv作為分析物,利用動力學解析,算出Kd。其結果,E1018、D1012 scFv係各自較C3022、C3048顯示對人GPRC5D之胺基末端肽的結合變強。(圖221)
(實施例11)抗CD3抗體表現載體之構築 11)-1大鼠抗CD3scFv抗體表現載體之構築
使用利用DNA免疫法免疫的大鼠之淋巴結或脾臟而製作大鼠抗CD3單株抗體產生融合瘤。自該融合瘤決定編碼單株抗體之VH、VL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並製作單鏈抗體表現載體。即,將序列識別號152(圖168)之VH以PCR增幅的DNA片段、***於VH及VL之間的連結子片段、於包含序列識別號153(圖169)之VL的區域於羧基末端附加編碼FLAG-His標籤的DNA序列而以PCR增幅的DNA片段,使用In-Fusion HD選殖套組(CLONTECH公司)而結合,製作序列識別號154(圖170)之核苷酸序列含於ORF的單鏈抗體表現載體pC3E-7000。
11)-2人源化抗CD3scFv抗體表現載體pC3E-7034之構築
合成包含於序列識別號155(圖171)之羧基末端透過15個胺基酸可撓性連結子與包含序列識別號156(圖172)的區域連接的scFvDNA序列、及前後15個鹼基的附加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人工基因合成服務)。將此作為模板,將包含C3E-7034及前後附加序列的區域使用PCR法而增幅,獲得***DNA片段。又將實施例11)-1所製作的表現載體pC3E-7000作為模板,將除去scFv區域的載體區域使用PCR法增幅,獲得載體片段。將各自的DNA片段使用In-Fusion HD選殖套組 (CLONTECH公司)而使結合,構築序列識別號157(圖173)之核苷酸序列含於ORF的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3E-7034」。
11)-3人源化抗CD3scFv抗體表現載體pC3E-7035之構築
合成包含於序列識別號155(圖171)之羧基末端透過由17個胺基酸組成的可撓性連結子而連接序列識別號158(圖174)的scFvDNA序列及前後15個鹼基的附加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人工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11)-2同樣之方法構築序列識別號159(圖175)之核苷酸序列含於ORF的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3E-7035」。
11)-4人源化抗CD3scFv抗體表現載體pC3E-7036之構築
合成包含於序列識別號155(圖171)之羧基末端透過15個胺基酸組成的可撓性連結子連結序列識別號160(圖176)的scFvDNA序列及前後15個鹼基的附加序列的DNA片段(GENEART公司 人工基因合成服務)。以與實施例11)-2同樣的方法構築序列識別號161(圖177)之核苷酸序列含於ORF的C3E-7036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3E-7036」。
(實施例12)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製作 12)-1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之製作
將實施例10)-4製作的C2037抗體之scFv作為模板,使用PCR法將C2037抗體之scFv與人抗體重鏈訊息序列之一部分、附加連繫scFv間的連結子的區域增幅,獲得***DNA。又將實施例11)-2所製作的表現載體pC3E-7034作為模板,使用訊息序列、及編碼CD3scFv抗體之胺基末端序列的引子,含CD3scFv的載體全區域使用PCR法而增幅,獲得載體片段。各自之DNA片段使用In-Fusion HD選殖套組(CLONTECH公司)而使結合,構築序列識別號162(圖178)之核苷酸序列含於ORF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2037-C3E-7034」。
與上述同樣之方法將C3048抗體之scFv及pC3E-7034作為模板,構築序列識別號163(圖179)之核苷酸序列含於ORF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3048-C3E-7034」。
以與上述同樣之方法,將C3022抗體之scFv及pC3E-7034作為模板,構築序列識別號164(圖180)之核苷酸序列含於ORF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3022-C3E-7034」。
以與上述同樣之方法,將C2037抗體之scFv與pC3E-7035作為模板,構築序列識別號165(圖181)之 核苷酸序列含於ORF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2037-C3E-7035」。
以與上述同樣之方法,將C3048抗體之scFv與pC3E-7035作為模板,構築序列識別號166(圖182)之核苷酸序列含於ORF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3048-C3E-7035」。
以與上述同樣之方法,將C3022抗體之scFv與pC3E-7035作為模板,構築序列識別號167(圖183)之核苷酸序列含於ORF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3022-C3E-7035」。
以與上述同樣之方法,將C2037抗體之scFv與pC3E-7036作為模板,構築序列識別號168(圖184)之核苷酸序列含於ORF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2037-C3E-7036」。
以與上述同樣之方法,將C3048抗體之scFv與pC3E-7036作為模板,構築序列識別號169(圖185)之核苷酸序列含於ORF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3048-C3E-7036」。
以與上述同樣之方法,將C3022抗體之scFv與pC3E-7036作為模板,構築序列識別號170(圖186)之 核苷酸序列含於ORF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將獲得的表現載體命名為「pC3022-C3E-7036」。
12)-2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表現‧純化
C2037-C3E-7034至C3022-C3E-7036之表現‧純化係以與實施例10)-4同樣之方法進行。C2037-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識別號171(圖187)。C3048-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識別號172(圖188)。C3022-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識別號173(圖189)。C2037-C3E-7035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識別號174(圖190)。C3048-C3E-7035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識別號175(圖191)。C3022-C3E-7035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識別號176(圖192)。C2037-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識別號177(圖193)。C3048-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識別號178(圖194)。C3022-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記載於序列識別號179(圖195)。
(實施例13)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活體外活性評價 13)-1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的結合活性評價 13)-1-1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內因性人GPRC5D表現細胞(A4/Fuk)的結合
淋巴瘤細胞株A4/Fuk細胞(JCRB細胞庫)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為適當濃度,添加LIVE/DEAD Fixable Near-IR Dead Cell Stain Kit,於4℃靜置30分鐘。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為1×106個細胞/mL之濃度,以100μL/孔接種於96孔U底微孔盤,離心後去除上清液。添加100μL/孔之以含有5%FBS的PBS稀釋的實施例12所調製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C2037-C3E-7034至C3022-C3E-7036,於4℃靜置60分鐘。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添加30μL/孔之以含有5%FBS的PBS稀釋的Penta-His Alexa Fluor 488,於4℃靜置30分鐘。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再懸浮,以流式細胞儀(FACSCanto(商標)II)進行試驗。資料解析係以Flowjo進行,算出去除死細胞的級份之Alexa Fluo 488之平均螢光強度(MFI),自抗體添加樣品之MFI值減去抗體未添加樣品之MFI值,計算FI值之相對值(rFMI)。如圖196所示,顯示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與內因性人GPRC5D表現細胞結合。
13)-1-2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食蟹獼猴GPRC5D表現細胞的結合
使用實施例5)-2-2製作的KMS-11_cGPRC5D細胞,以與實施例13)-1-1同樣之方法實施染色‧解析。如圖197所示,顯示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與食蟹獼猴GPRC5D表現細胞結合。
13)-1-3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人CD3(PBMC)的結合
市售人PBMC(Cellular Technology Limited公司)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為適當濃度,添加LIVE/DEAD Fixable Near-IR Dead Cell Stain Kit(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及抗CD19抗體(Beckman Coulter公司),於4℃靜置30分鐘。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為1×106個細胞/mL之濃度,以100μL/孔接種於96孔U底微孔盤,離心後去除上清液。添加100μL/孔之以含有5%FBS的PBS稀釋的實施例12所調製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C2037-C3E-7034至C3022-C3E-7036,於4℃靜置60分鐘。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添加30μL/孔之以含有5%FBS的PBS稀釋的Penta-His Alexa Fluor 488(QIAGEN公司),於4℃靜置30分鐘。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以含有5%FBS的PBS再懸浮,以流式細胞儀(FACSCanto(商標)II:BD公司)進行檢測。資料解析係以Flowjo(Treestar公司)進行,算出去除死細胞及CD19陽性細胞的級份之Alexa Fluor 488的平均螢光強度(MFI),自抗體添加樣品的MFI值減去抗體未添加樣品之MFI值,而計算MFI值的相對值(rFMI)。如圖198所示,顯示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與人CD3表現細胞結合。
13)-1-4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食蟹獼猴CD3(PBMC)的結合
使用SepMate(STEMCELL公司)及Lymphocyte Separation Solution(Nacalai公司),自食蟹獼猴之血液按照通常方法採取PBMC。使用採取的食蟹獼猴PBMC,以與實施例13)-1-3同樣之方法實施染色‧解析。如圖199所示,顯示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與食蟹獼猴CD3表現細胞結合。
13)-2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細胞毒性活性評價 13)-2-1標的細胞之調製
將A4/Fuk細胞以含有10%的RPMI1640培養基(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調製成1×106個細胞/mL之濃度,細胞懸浮液每1mL添加100μL之鉻-51放射性核素(PerkinElmer公司),於37℃、5%CO2之條件下培養2小時。以含有10%的RPMI1640培養基洗淨2次後,以含有10%的RPMI1640培養基再懸浮成1×105個細胞/mL者使用作為標的細胞。
13)-2-2效應細胞之調製
將市售的冷凍PBMC(Cellular Technology Limited公司)於37℃解凍,移至於含有10% FBS的RPMI1640培養基中添加Anti-aggregate Wash試藥(Cellular Technology Limited公司)的溶液,洗淨2次後,以含有10% FBS的 RPMI1640培養基調製成1×106個細胞/mL,作為效應細胞。
13)-2-3細胞毒性分析
將實施例13)-2-1取得的A4/Fuk細胞以50μL/孔添加於96孔U底微孔盤。於其中以50μL/孔添加調製為各濃度的實施例12所調製的各種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添加100μL/孔之實施例13)-2-2所調製的效應細胞,於室溫,1000rpm×1分鐘離心後,於37℃、5%CO2之條件下培養20-24小時。將上清液50μL回收於LumaPlate(PerkinElmer公司),於50℃使乾燥約2小時後,以平盤讀數機(TopCount:PerkinElmer公司)測定。細胞溶解率係亦下式算出。細胞溶解率(%)=(A-B)/(C-B)×100
A:樣品孔的計數。
B:背景(未添加抗體的孔)計數的平均值(n=3)。於抗體添加時,添加50μL分析用培養基。除此以外,與樣品孔進行同樣的操作。
C:最大放出(以界面活性劑使標的細胞溶解的孔)計數的平均值(n=3)。於抗體添加時添加試驗培養基50μL。界面活性劑係添加100μL,與樣品孔同樣地,將50μL分移至LumaPlate而實施測定。
如圖200所示,顯示對A4/Fuk細胞的各種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細胞毒性活性。
(實施例14)附Fc的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製作 14)-1附Fc的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之製作 14)-1-1原尺寸抗體(Full-Size Antibody,FSA)型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之製作
全合成編碼於實施例8)-1-2所構築的人源化抗GPRC5D抗體(h2B1)H2型重鏈可變區的DNA(Genescript公司、客製基因合成服務)。「pCL_#13540」、「pCL_#13543」係將獲得的重鏈可變區、及2種類之源自人IgG的CH1、導入使效應功能降低且形成異多聚體的變異的Fc區域(WO2014/190441)導入哺乳類細胞用表現載體pTT5(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WO2009/137911)者。又全合成於實施例8)-2-5構築的人源化抗GPRC5D抗體(h2B1)L5型輕鏈可變區。「pCL_#12290」、「pCL_#12313」係將獲得的輕鏈可變區、及2種類之源自人IgG的編碼CL的DNA導入哺乳類細胞用表現載體pTT5者。
接著,全合成於實施例11)-2構築的編碼人源化抗CD3scFv(C3E-7034)之重鏈的DNA片段。「pCL_#13552」係獲得的scFv重鏈可變區、及源自人IgG之CH1、及導入使效應功能降低且形成異多聚體的變異的Fc區域導入哺乳類細胞用表現載體pTT5者。又,全合成於實施例11)-2構築的編碼人源化抗CD3scFv(C3E-7034)之輕鏈的DNA片段。「pCL_#12287」 係將獲得的scFv輕鏈可變區、及源自人IgG的CL導入哺乳類細胞用表現載體pTT5者。同樣地全合成於實施例11)-4構築的編碼人源化抗CD3scFv(C3E-7036)之重鏈的DNA序列。「pCL_#13541」係將獲得的scFv重鏈可變區、及源自人IgG的CH1、及導入編碼使效應功能降低且形成異多聚體的變異的Fc區域的DNA序列導入哺乳類細胞用表現載體pTT5者。又,全合成於實施例11)-4構築的編碼人源化抗CD3scFv(C3E-7036)之輕鏈的DNA片段。「pCL_#12321」係將獲得的scFv輕鏈、及編碼源自人IgG的CL的DNA片段導入哺乳類細胞用表現載體pTT5者。
將pCL_#13540、pCL_#13543、pCL_#12290、pCL_#12313、pCL_#13552、pCL_#12287、pCL_#13541、pCL_#12321之ORF序列各自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198(圖222)、序列識別號200(圖224)、序列識別號202(圖226)序列識別號204(圖228)、序列識別號206(圖230)、序列識別號208(圖232)、序列識別號210(圖234)、序列識別號212(圖236)。
14)-1-2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之製作
製作編碼人源化抗GPRC5D抗體(h2B1)H2型之重鏈可變區、及源自人IgG的CH1區域、及導入使效應功能降低且形成異多聚體的變異的Fc區域的DNA片段併入的哺乳類細胞用表現載體,命名為「pCL_#13555」。又製作編碼人源化抗GPRC5D抗體(h2B1)L5型輕鏈可變 區、源自人IgG的CL區域的DNA片段併入的哺乳類細胞用表現載體,命名為「pCL_#12123」。
接著,製作編碼人源化抗CD3scFv(C3E-7034)、及導入使效應功能降低且形成異多聚體的變異的Fc區域的DNA片段併入的哺乳類細胞用表現載體,命名為「pCL_#13557」。又,製作編碼人源化抗CD3scFv(C3E-7036)、及導入使效應功能降低且形成異多聚體的變異的Fc區域的DNA片段併入的哺乳類細胞用表現載體「pCL_#13561」。
pCL_#13555、pCL_#12123、pCL_#13557、pCL_#13561之ORF序列係各自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14(圖238)、序列識別號216(圖240)、序列識別號218(圖242)、序列識別號220(圖244)。
14)-1-3雙重型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之製作
將於實施例8)-1-2構築的人源化抗GPRC5D抗體(h2B1)H2型之重鏈可變區及L5型之輕鏈可變區以由GGGGS的3次重複序列所組成的可撓性連結子連結而作成單鏈抗體(scFv)。「pCL_#13563」係將編碼此抗GPRC5DscFv、導入使效應功能降低且形成異多聚體的變異的Fc區域的DNA片段導入哺乳類細胞用表現載體pTT5者。將pCL_#13563之ORF序列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22(圖246)。
14)-2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生產
CHO-3E7細胞係按照手冊,進行繼代、培養(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Raymond C.et al.,Methods(2011)55(1),44-51)。將對數增殖期的CHO-3E7細胞培養液以含有4mM麩醯胺酸、0.1% Kolliphor(SigmaAldrich公司)的FreeStyle F17培養基(Invitrogen公司)稀釋成2×106個細胞/mL,用於各種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生產。
14)-2-1原尺寸抗體(Full-Size Antibody,FSA)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生產
於分注的FreeStyle F17培養基中溶解8000μg之聚乙亞胺(Polyethyleneimine)max(PEImax、Polyscience公司),作為PEImax溶液。又於分注的其他F17培養基添加1000μg之以15:15:53:17之比率混合載體pCL_#13552、pCL_#12287、pCL_#13540、pCL_#12290的載體混合物、或以22:8:17:53之比率混合載體pCL_#13541、pCL_#12321、pCL_#13543、pCL_#12313的載體混合物作為載體混合物。又於分注的其他F17培養基中添加1000μg之混合pAKT、pGFP(皆為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已經片段處理的鮭魚***DNA(SigmaAldrich公司)的DNA混合物,作為DNA溶液。將PEImax溶液與載體混合物、DNA溶液合併而溫和攪拌,放置5分鐘後,添加於2L之CHO-3E7細胞培養液。於37℃、5%CO2培養箱內震盪培養1日後,添加 0.5mM丙戊酸(valproic acid)(SigmaAldrich公司)、0.1%(w/v)胰化蛋白N1(organotechnie公司),並於32℃進一步震盪培養6日。培養開始後第7日回收培養上清液,以0.2μm過濾器(Sartorius公司)過濾而作為評價用之樣品。
於C3E-7034與h2B1之FSA型雙重特異性分子(v19159)之表現調製係使用pCL_#13552、pCL_#12287、pCL_#13540、pCL_#12290。於C3E-7036與h2B1之FSA型雙重特異性分子(v19140)之表現調製係使用pCL_#13541、pCL_#12321、pCL_#13543、pCL_#12313。
將使構成v19159的各載體表現而獲得的胺基酸之序列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07(圖231)、209(圖233)、199(圖223)、203(圖227)。又,將構成v19140的胺基酸之序列各自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11(圖235)、213(圖237)、201(圖225)、205(圖229)。
14)-2-2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生產
於分注的FreeStyle F17培養基中溶解8000μg之聚乙亞胺max(PEImax、Polyscience公司),作為PEImax溶液。又於分注的其他F17培養基中添加1000μg之以1:1:1.5之比率混合pCL_#13557、pCL_#13555、及pCL_#12123的載體混合物、或以1:1:1.5之比率將pCL_#13561、pCL_#13555、pCL_#12123混合的載體混合物,作為載體混合物。又於分注的其他F17培養基 中添加1000μg之混合pAKT、pGFP(皆為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已經片段處理的鮭魚***DNA(SigmaAldrich公司)的DNA混合物,作為DNA溶液。將PEImax溶液與載體混合物、DNA溶液合併而溫和攪拌,放置5分鐘後,添加於2L之CHO-3E7細胞培養液。於37℃、5%CO2培養箱內震盪培養1日後,添加0.5mM丙戊酸(SigmaAldrich公司)、0.1%(w/v)胰化蛋白N1(organotechnie公司),並於32℃進一步震盪培養6日。培養開始後第7日回收培養上清液,以0.2μm過濾器(Sartorius公司)過濾而作為評價用之樣品。
於C3E-7034與h2B1與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v19126)之表現調製係使用pCL_#13557、pCL_#13555、pCL_#12123。C3E-7036與h2B1之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v19125)之表現調製係使用pCL_#13561、pCL_#13555、pCL_#12123。
使構成v19126的各載體表現而獲得的胺基酸之序列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19(圖243)、215(圖239)、217(圖241)。又,構成v19125的胺基酸之序列各自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21(圖245)、215(圖239)、217(圖241)。
14)-2-3雙重型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生產
於分注的FreeStyle F17培養基中溶解8000μg之聚乙亞胺max(PEImax、Polyscience公司),作為PEImax溶液。又於分注的其他F17培養基中添加1000μg之以 4:3之比率混合CL_#13557、pCL_#13563的載體混合物、或以1:1之比率混合pCL_#13561與pCL_#13563的載體混合物,作為載體混合物。又於分注的其他F17培養基中添加1000μg之混合pAKT、pGFP(皆為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已經片段處理的鮭魚***DNA(SigmaAldrich公司)的DNA混合物,作為DNA溶液。將PEImax溶液與載體混合物、DNA溶液合併而溫和攪拌,放置5分鐘後,添加於2L之CHO-3E7細胞培養液。於37℃、5%CO2培養箱內震盪培養1日後,添加0.5mM丙戊酸(SigmaAldrich公司)、0.1%(w/v)胰化蛋白N1(organotechnie公司),並於32℃進一步震盪培養6日。培養開始後第7日回收培養上清液,以0.2μm過濾器(Sartorius公司)過濾而作為評價用之樣品。
於C3E-7034與h2B1之雙重-scFv(雙重)型雙重特異性分子(v19122)之表現調製係使用pCL_#13557與pCL_#13563。於C3E-7036與h2B1之雙重型雙重特異性分子(v19121)之表現調製係使用pCL_#13561及pCL_#13563。
使構成v19122的各載體表現而獲得的胺基酸之序列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19(圖243)、223(圖247)。又,將構成v19121的胺基酸之序列各自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21(圖245)、223(圖247)。
14)-3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純化
自14)-2獲得的培養上清液將各種雙重特異性分子以ProteinA親和性層析及凝膠過濾層析之2階段步驟進行純化。
於經PBS pH7.4平衡化的MabSelectSuRe管柱(GE Healthcare Bioscience公司)中施予培養上清液,使目的之雙重特異性分子吸附。非吸附成分以PBS去除後,以乙酸緩衝液pH3.6將吸附成分溶出。溶出級份以Tris緩衝液pH11調製pH成中性後,濃縮,預先以PBS(pH7.4)平衡化的凝膠過濾管柱Superdex 200 10/300(GE Healthcare Bioscience公司)。凝膠過濾層析所獲得的高峰級份以SDS毛細管電泳(LabChip-Caliper)解析,回收相當於目的之異二聚體(heterodimer)的級份。雙重型雙重特異性分子係將回收的級份進一步供給於預先以HBsor(25mM組胺酸,5%山梨糖醇)pH6.0平衡化的去鹽管柱HiPrep 26/10 Desalting(GE Healthcare Bioscience公司),將緩衝液與HBsor交換。最後回收的級份以0.2μm過濾器過濾,作為純化樣品。純化樣品藉由質量分析及SDS-聚丙烯醯胺電泳(SDS-PAGE),確認目的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必定被形成。
(實施例15)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活體外活性評價 15)-1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的結合活性評價 15)-1-1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內因性人GPRC5D表現細胞(KHM-1B)的結合
表現GPRC5D的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HM-1B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成適當濃度,添加LIVE/DEAD Fixable Near-IR Dead Cell Stain Kit,於4℃靜置30分鐘。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成1×106個細胞/mL之濃度,以100μL/孔接種於96孔U底微孔盤,離心後去除上清液。添加100μL/孔之以含有5%FBS的PBS稀釋的於實施例14所調製的附Fc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於4℃靜置60分鐘。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添加100μL/孔之以含有5%FBS的PBS稀釋100倍的R-Phycoerythrin AffiniPure F(ab’)2片段山羊抗人IgG,Fcγ片段特異性(Jackson Immunoresearch公司),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再懸浮,以流式細胞儀(FACSCanto(商標)II)進行檢測。資料解析係以Flowjo進行,作成去除死細胞的級份之PE螢光強度之直方圖,算出平均螢光強度(MFI)。其結果,顯示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與人GPRC5D表現細胞結合(圖248)。
15)-1-2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食蟹獼猴GPRC5D表現細胞的結合
使用於實施例5)-2-2所製作的KMS-11_cGPRC5D細胞,以與實施例15)-1-1同樣之方法實施染色‧解析。 如圖249所示,顯示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與食蟹獼猴GPRC5D表現細胞結合。
15)-1-3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人CD3(PBMC)的結合
市售人PBMC(Cellular Technology Limited公司)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成適當濃度,添加LIVE/DEAD Fixable Near-IR Dead Cell Stain Kit(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及抗CD19抗體(Beckman Coulter公司),於4℃靜置30分鐘。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調製成1×106個細胞/mL之濃度,以100μL/孔接種於96孔U底微孔盤,離心後去除上清液。添加100μL/孔之以含有5%FBS的PBS稀釋的於實施例14所調製的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於4℃靜置60分鐘。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添加100μL/孔之以含有5%FBS的PBS稀釋100倍的R-Phycoerythrin AffiniPure F(ab’)2片段山羊抗人IgG,Fcγ片段特異性(Jackson Immunoresearch公司),於4℃靜置1小時。以含有5%FBS的PBS洗淨2次後,以含有5%FBS的PBS再懸浮,以流式細胞儀(FACSCanto(商標)II)進行檢測。資料解析係以Flowjo進行,作成去除死細胞的級份之PE螢光強度之直方圖,算出平均螢光強度(MFI)。其結果,顯示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與人CD3表現細胞結合(圖250)。
15)-1-4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食蟹獼猴CD3(PBMC)的結合
使用以與實施例13)-1-4同樣之方法採取的食蟹獼猴PBMC,以與實施例15)-1-3同樣之方法實施染色‧解析。如圖251所示,顯示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與食蟹獼猴CD3表現細胞結合。
15)-2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細胞毒性活性評價 15)-2-1標的細胞之調製
將KHM-1B細胞以與實施例13)-2-1同樣之方法調製者使用作為標的細胞。
15)-2-2效應細胞之調製
將市售的凍結PBMC(Cellular Technology Limited公司)於37℃解凍,移至於含有10%的RPMI1640培養基中添加Anti-aggregate Wash試藥(Cellular Technology Limited公司)的溶液,洗淨2次後以含有10%的RPMI1640培養基調製成1.5×105個細胞/mL,作為效應細胞。
15)-2-3細胞毒性分析
將實施例15)-2-1取得的KHM-1B細胞添加50μL/孔於96孔U底微孔盤。於其中添加50μL/孔之調製成各 種濃度的實施例14所調製的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添加100μL/孔之實施例15)-2-2所調製的效應細胞,於室溫1000rpm×1分鐘離心後,於37℃、5%CO2之條件下培養24-48小時。將上清液50μL回收於LumaPlate(PerkinElmer公司),於50℃使乾燥約2小時後,以平盤讀數機(TopCount:PerkinElmer公司)測定。細胞溶解率以下式算出。細胞溶解率(%)=(A-B)/(C-B)×100
A:樣品孔的計數。
B:背景(未添加抗體的孔)計數的平均值(n=3)。於抗體添加時,添加50μL分析用培養基。除此以外,與樣品孔進行同樣的操作。
C:最大放出(以界面活性劑使標的細胞溶解的孔)計數的平均值(n=3)。於抗體添加時添加試驗培養基50μL。界面活性劑係添加100μL,與樣品孔同樣地,將50μL分移至LumaPlate而實施測定。
如圖252所示,顯示對KHM-1B細胞的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細胞毒性活性。
(實施例16)附Fc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活體內活性評價 16)-1人PBMC與癌細胞之共移植模型中的活體內活性評價
將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HM-1B(JCRB)、及人PBMC(Cellular Technology Limited公司)以含有50%基質膠(Matrigel)(CORNING公司)的PBS各自調製成5×107個細胞/mL,共移植0.1mL於NOD-Scid小鼠(雌性、5週齡)之皮下。移植後實施分組,將各種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進行尾靜脈內投予(0.1mg/kg)。投予係自移植日(Day0)至第2日每日實施3次。自1週後(第7日)以電子數位卡尺經時地計測腫瘤長徑(mm)及短徑(mm),利用以下所示的計算式算出推定腫瘤體積。
推定的腫瘤體積(mm3)=各個體之推定腫瘤體積之平均值
各個體之推定腫瘤體積=長徑×短徑2/2
於各種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投予組確認抗腫瘤效果。(圖253)。
16)-2人PBMC移入模型中的活體內活性評價
將人PBMC以PBS調製成5×107細胞/mL,0.2mL尾靜脈內移植至NOG小鼠(雌性、6週齡)(第-4日)。於第0日將KHM-1B以含有50%基質膠的PBS各自調製成3×107細胞/mL,移植0.1mL至NOG小鼠之皮下。小鼠之推定腫瘤體積達約200mm3的時點(第12日)依腫瘤體積實施分組,將各種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尾靜脈內投予(1mg/kg)。投予係於第12、第15、第18日實施,以電子數位卡尺經時地計測腫瘤之長徑(mm)及短徑(mm),算出推定腫瘤體積。如圖所示,於各種抗 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投予組確認腫瘤的消退。尤其於v19125處置組確認強的腫瘤消退效果(圖254)。
(實施例17)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製作 17)-1 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表現載體之製作 17)-1-1 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04、C5D-0005、C5D-0006)表現載體之製作
於實施例14)-1-2構築的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v19125)表現載體中,將編碼人源化抗CD3scFv-Fc的pCL_#13561作為模板,利用部位特異的變異導入法製作將H鏈CDR2之Asn53改變為Arg的CDR改變載體pC3E-8015。同樣地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v19126)表現載體中,將編碼人源化抗CD3scFv-Fc的pCL_#13557作為模板,利用部位特異的變異導入法製作將H鏈CDR2之Asn53改變為Arg,L鏈Asp52改變為Asn的CDR改變載體pC3E-8017。同樣地,將pCL_#13557作為模板,利用部位特異的變異導入法製作將H鏈CDR2之Asn53改變為Ser,L鏈Asp52改變為Asn的CDR改變載體pC3E-8018。
將pC3E-8015、pC3E-8017、pC3E-8018之ORF序列各自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24(圖255)、序列識別號226(圖257)、序列識別號228(圖259)。
17)-1-2 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14、C5D-0015、C5D-0016)表現載體之製作
以實施例17)-1-1構築的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04)表現載體中,將編碼CDR改變型人源化抗CD3scFv-Fc的pC3E-8015作為模板,利用部位特異的變異導入法製作於Fc之C末端***Lys的K附加型CDR改變載體pC3E-8025。同樣地將pC3E-8017、pC3E-8018作為模板,利用部位特異的變異導入法製作於Fc之C末端***Lys的K附加型CDR改變載體pC3E-8027、pC3E-8028。
以實施例14)-1-2構築的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v19125、v19126)表現載體中,將編碼抗GPRC5DFab-Fc的pCL-#13555作為模板,利用部位特異的變異導入法製作於Fc之C末端***Lys的K付加型載體pTAA-#2。
將pC3E-8025、pC3E-8027、pC3E-8028、pTAA-#2之ORF序列各自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30(圖261)、序列識別號232(圖263)、序列識別號234(圖265)、序列識別號236(圖267)。
17)-2 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生產
CHO-3E7細胞係按照手冊,進行繼代、培養(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Raymond C.et al.,Methods(2011)55(1),44-51)。將對數增殖期的CHO-3E7細胞培養液以含有4mM麩醯胺酸的BalanCD Transfectory CHO(Irvine Scientific公司)稀釋成2×106個細胞/mL,用於各種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生產。
ExpiCHO-S細胞係按照手冊進行繼代、培養(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將對數增殖期的ExpiCHO-S細胞培養液以ExpiCHO表現培養基(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稀釋成6×106個細胞/mL,用於各種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生產。
17)-2-1 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04、C5D-0005、C5D-0006)之生產
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04、C5D-0005、C5D-0006之表現培養係將ExpiCHO-S細胞作為宿主進行。對細胞轉染表現載體的方法、培養條件係全部按照製品附隨的手冊實施(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培養係以750mL規模進行,飼入添加及培養溫度係採用手冊記載之最大力價程序(Max titer protocol)的條件。培養開始後第13日回收培養上清液,以0.2μm過濾器(Sartorius公司)過濾而作為評價用樣品。
由pC3E-8015、pCL_#13555、pCL_#12123之組合取得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04,由 pC3E-8017、pCL_#13555、pCL_#12123之組合取得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05,由pC3E-8018、pCL_#13555、pCL_#12123之組合,取得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06。
各自將使構成C5D-0004的各載體表現而獲得的胺基酸之序列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25(圖256)、215(圖239)、217(圖241),構成C5D-0005的胺基酸之序列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27(圖258)、215(圖239)、217(圖241),構成C5D-0006的胺基酸之序列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29(圖260)、215(圖239)、217(圖241)。
17)-2-2 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14、C5D-0015、C5D-0016)之生產
於Opti-PRO SFM培養基(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3mL中溶解PEImax(Polyscience公司)800μg,作為PEImax溶液。又於Opti-PRO SFM培養基3mL中各自添加100μg之以1:1:1.5之比率混合pC3E-8025、pTAA_#2、及pCL_#12123的載體混合物、100μg之混合pAKT、pGFP、已經片段處理的鮭魚***DNA的DNA混合物。合併PEImax溶液及載體混合物、DNA溶液而溫和地攪拌,放置5分鐘後,添加於200mL之CHO-3E7細胞培養液。於37℃、5%CO2培養箱內震盪培養1日後,添加22mL之Transfectory Supplement(Irvine Scientific 公司)、480μL之Anti clumping suppliment(Thermo Fisher Scienftific公司)、500μL之丙戊酸(SigmaAldrich公司),於32℃又震盪培養9日。培養開始後第10日回收培養上清液,以0.2μm過濾器(Sartorius公司)過濾作為評價用樣品。
由pC3E-8025、pTAA_#2、pCL_12123之組合取得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14,由pC3E-8027、pTAA_#2、pCL_#12123之組合取得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15,由pC3E-8028、pTAA_#2、pCL_#12123之組合取得混雜型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16。
各自將使構成C5D-0014的各載體表現而獲得的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31(圖262)、237(圖268)、217(圖241),構成C5D-0015的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33(圖264)、237(圖268)、217(圖241),構成C5D-0016的胺基酸序列示於序列表之序列識別號235(圖266)、237(圖268)、217(圖241)。
17)-3 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純化 17)-3-1 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04、C5D-0005、C5D-0006)之純化
將自17)-2-1所獲得的培養上清液的各種雙重特異性分子以ProteinA親和性層析、羥基磷灰石層析、陽離子交換層析之3階段步驟純化。詳言之,於以PBS pH7.4 平衡化的MabSelectSuRe管柱(GE Healthcare Bioscience公司)施加培養上清液,使目的之雙重特異性分子吸附。非吸附成分以PBS去除後,以100mM乙酸緩衝液pH3.5將吸附成分溶出。溶出級份立即以Tris緩衝液pH9.0將pH調製為中性後,透析於50mM HEPES,10mM磷酸鉀,100mM氯化鈉溶液,施加於羥基磷灰石管柱Bio-Scale CHT Type-I(BioRad Laboratories公司)。利用直線濃度梯度法將溶媒中之氯化鈉濃度自0.1M變化至1M,將吸附的目的雙重特異性分子溶出。將獲得的高峰級份以SDS-PAGE解析,回收相當於目的雙重特異性分子的級份。其次將經回收的級份之緩衝液交換為50mM HEPES pH8.0,20mM氯化鈉溶液後,施加於陽離子交換管柱Mono S(GE Healthcare Bioscience公司)。利用直線濃度梯度法使溶媒中之氯化鈉濃度自20mM變化至1M,將吸附的目的雙重特異性分子溶出。將獲得的高峰級份以SDS-PAGE解析,回收相當於目的雙重特異性分子的級份。最後回收的級份以HBsor(25mM組胺酸,5%山梨糖醇)pH6.0透析,過濾器過濾後,作為純化樣品。純化樣品藉由質量分析與SDS-PAGE、SEC分析,確認毫無疑問為目的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
17)-3-2 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C5D-0014、C5D-0015、C5D-0016)之純化
自17)-2-2所獲得的培養上清液的各種雙重特異性分子以ProteinA親和性層析、羥基磷灰石層析之2階段步驟純化。詳言之,於經PBS pH7.4平衡化的MabSelectSuRe管柱(GE Healthcare Bioscience公司)施予培養上清液,使目的雙重特異性分子吸附。將非吸附成分以PBS去除後,以100mM乙酸緩衝液pH3.0將吸附成分溶出。溶出級份立即以Tris緩衝液pH9.5將pH調製為中性後,透析於50mM HEPES,10mM磷酸鉀,100mM氯化鈉溶液,施加於羥基磷灰石管柱Bio-Scale CHT Type-I(BioRad Laboratories公司)。利用直線濃度梯度法使溶媒中之氯化鈉濃度自0.1M變化至1M,將吸附的目的雙重特異性分子溶出。將獲得的高峰級份以SDS-PAGE解析,回收相當於目的雙重特異性分子的級份。最後回收的級份以HBsor(25mM組胺酸,5%山梨糖醇)pH6.0透析,過濾器過濾後,作為純化樣品。純化樣品藉由質量分析及SDS-PAGE、SEC分析,確認毫無疑問為目的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
(實施例18)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活體外活性評價 18)-1 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利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的結合活性評價 18)-1-1 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內因性人GPRC5D表現細胞(KHM-1B)的結合
以與實施例15)-1-1同樣之方法,實施細胞調製‧染色‧解析。其結果,顯示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與人GPRC5D表現細胞結合(圖269)。
18)-1-2-2 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食蟹獼猴GPRC5D表現細胞的結合
以與實施例15)-1-2同樣之方法實施細胞調製‧染色‧解析。如圖270所示,顯示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與食蟹獼猴GPRC5D表現細胞結合。
18)-1-3 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人CD3(PBMC)的結合
以與實施例15)-1-3同樣之方法實施細胞調製‧染色‧解析。其結果,顯示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與人CD3表現細胞結合(圖271)。
18)-1-4 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對食蟹獼猴CD3(PBMC)的結合
以與實施例15)-1-4同樣之方法,實施細胞調製‧染色‧解析。如圖272所示,顯示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與食蟹獼猴CD3表現細胞結合。
18)-2 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細胞毒性活性評價
以與實施例15)-2-3同樣之方法,實施細胞毒性活性之測定。惟,培養時間為24-72小時。如圖273所示,顯示對KHM-1B細胞的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細胞毒性活性。
(實施例19)CDR改變混雜型、C末端附加Lys的CDR改變混雜型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之活體內活性評價 19)-1人PBMC與癌細胞之共移植模型中的活體內活性評價
將KHM-1B、及人PBMC以含有50%基質膠的PBS各自調製成5×107細胞/mL,共移植0.1mL於NOD-Scid小鼠(雌性、5週齡)之皮下。移植後實施分組,將各種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作尾靜脈內投予(1μg/kg)。投予係自移植日(第0日)至第2日每日實施3次。自1週後(第7日)經時地以電子數位卡尺計測腫瘤的長徑(mm)及短徑(mm),利用以下所示的計算式算出推定腫瘤體積。
推定腫瘤體積(mm3)=各個體之推定腫瘤體積之平均值
各個體之推定腫瘤體積=長徑×短徑2/2
於各種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投予組確認抗腫瘤效果。(圖274)。
19)-2人PBMC移入模型中的活體內活性評價
將人PBMC以PBS調製成5×107細胞/mL,尾靜脈內移植0.2mL至NOG小鼠(雌性、6週齡)(第-4日)。於第0日將KHM-1B以含有50%基質膠的PBS各自調製成3×107細胞/mL,移植0.1mL至NOG小鼠之皮下。小鼠之推定腫瘤體積達到約200mm3的時點(第11日),實施依腫瘤體積的分組,將各種抗GPRC5D-抗CD3雙重特異性分子作尾靜脈內投予(1mg/kg)。投予係於第11、14、17日實施,經時地以電子數位卡尺計測腫瘤之長徑(mm)及短徑(mm),算出推定腫瘤體積。如圖所示,確認於C5D-0004投予組(圖275A)、及C5D-0014投予組(圖275B),腫瘤消退。
[序列表非關鍵詞文字]
序列識別號1:人GPRC5D之胺基末端序列(圖2)
序列識別號2:人GPRC5D之胺基末端序列(圖3)
序列識別號3:2A4之重鏈基因之可變區的cDNA以PCR增幅用的引子
序列識別號4:編碼2A4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圖8)
序列識別號5:2A4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9)。
序列識別號6:編碼2B1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圖10)
序列識別號7:2B1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1)
序列識別號8:編碼7B4之重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圖12)
序列識別號9:7B4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3)
序列識別號10:2A4之輕鏈基因之可變區之cDNA以PCR增幅用的引子
序列識別號11:編碼2A4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圖14)
序列識別號12:2A4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5)
序列識別號13:編碼2B1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圖16)
序列識別號14:2B1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7)
序列識別號15:編碼7B4之輕鏈可變區的cDNA之核苷酸序列(圖18)
序列識別號16:7B4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9)
序列識別號17:包含編碼人κ鏈分泌訊息序列及人κ鏈恆定區之胺基酸的DNA序列的DNA片段(圖20)
序列識別號18:輕鏈表現載體引子F(圖21)
序列識別號19:輕鏈表現載體引子R(圖22)
序列識別號20:包含編碼人重鏈訊息序列及人IgG1恆定區之胺基酸的DNA序列的DNA片段(圖23)
序列識別號21:人嵌合化2A4(c2A4)輕鏈之核苷酸序列(圖24)
序列識別號22:人嵌合化2A4(c2A4)輕鏈之胺基酸序列(圖25。
序列識別號23:人嵌合化2A4輕鏈用引子組F(圖26)
序列識別號24:人嵌合化2A4輕鏈用引子組R(圖27)
序列識別號25:人嵌合化2A4(c2A4)重鏈之核苷酸序列(圖28)
序列識別號26:人嵌合化2A4(c2A4)重鏈之胺基酸序列(圖29)
序列識別號27:人嵌合化2A4重鏈用引子組F(圖30)
序列識別號28:人嵌合化2A4重鏈用引子組R(圖31)
序列識別號29:人嵌合化2B1(c2B1)輕鏈之核苷酸序列(圖32)
序列識別號30:人嵌合化2B1(c2B1)輕鏈之胺基酸序列(圖33)
序列識別號31:人嵌合化2B1輕鏈用引子組F(圖34)
序列識別號32:人嵌合化2B1輕鏈用引子組R(圖35)
序列識別號33:人嵌合化2B1(c2B1)重鏈之核苷酸序列(圖36)
序列識別號34:人嵌合化2B1(c2B1)重鏈之胺基酸序列(圖37)
序列識別號35:人嵌合化2B1重鏈用引子組F(圖38)
序列識別號36:人嵌合化2B1重鏈用引子組R(圖39)
序列識別號37:人嵌合化7B4(c7B4)輕鏈之核苷酸序列(圖40)
序列識別號38:人嵌合化7B4(c7B4)輕鏈之胺基酸序列(圖41)
序列識別號39:人嵌合化7B4輕鏈用引子組F(圖42)
序列識別號40:人嵌合化7B4輕鏈用引子組R(圖43)
序列識別號41:人嵌合化7B4(c7B4)重鏈之核苷酸序列(圖44)
序列識別號42:人嵌合化7B4(c7B4)重鏈之胺基酸序列(圖45)
序列識別號43:人嵌合化7B4重鏈用引子組F(圖46)
序列識別號44:人嵌合化7B4重鏈用引子組R(圖47)
序列識別號45:大鼠抗GPRC5D抗體2A4之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54)
序列識別號46:大鼠抗GPRC5D抗體2A4之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55)
序列識別號47:大鼠抗GPRC5D抗體2A4之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56)
序列識別號48:大鼠抗GPRC5D抗體2B1之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57)
序列識別號49:大鼠抗GPRC5D抗體2B1之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58)
序列識別號50:大鼠抗GPRC5D抗體2B1之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59)
序列識別號51:大鼠抗GPRC5D抗體7B4之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60)
序列識別號52:大鼠抗GPRC5D抗體7B4之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61)
序列識別號53:大鼠抗GPRC5D抗體7B4之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62)
序列識別號54:大鼠抗GPRC5D抗體2A4之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63)
序列識別號55:大鼠抗GPRC5D抗體2A4之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64)
序列識別號56:大鼠抗GPRC5D抗體2A4之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65)
序列識別號57:大鼠抗GPRC5D抗體2B1之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66)
序列識別號58:大鼠抗GPRC5D抗體2B1之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67)
序列識別號59:大鼠抗GPRC5D抗體2B1之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68)
序列識別號60:大鼠抗GPRC5D抗體7B4之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69)
序列識別號61:大鼠抗GPRC5D抗體7B4之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70)
序列識別號62:大鼠抗GPRC5D抗體7B4之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71)
序列識別號63:人源化2B1輕鏈(h2B1_L1)之核苷酸序列(圖72)中核苷酸編號1至60為訊息序列,通常不含於大部分之成熟h2B1_L1之核苷酸序列。
序列識別號64:人源化2B1輕鏈(h2B1_L1)之胺基酸序列(圖73)
序列識別號65:人源化2B1輕鏈(h2B1_L2)之核苷酸序列(圖74)
序列識別號66:人源化2B1輕鏈(h2B1_L2)之胺基酸序列(圖75)
序列識別號67:人源化2B1輕鏈(h2B1_L3)之核苷酸序列(圖76)
序列識別號68:人源化2B1輕鏈(h2B1_L3)之胺基酸序列(圖77)
序列識別號69:人源化2B1輕鏈(h2B1_L4)之核苷酸序列(圖78)
序列識別號70:人源化2B1輕鏈(h2B1_L4)之胺基酸序列(圖79)
序列識別號71:人源化2B1輕鏈(h2B1_L5)之核苷酸序列(圖80)
序列識別號72:人源化2B1輕鏈(h2B1_L5)之胺基酸序列(圖81)
序列識別號73:人源化2B1重鏈(h2B1_H1)之核苷酸序列(圖82)
序列識別號74:人源化2B1重鏈(h2B1_H1)之胺基酸序列(圖83)
序列識別號75:人源化2B1重鏈(h2B1_H2)之核苷酸序列(圖84)
序列識別號76:人源化2B1重鏈(h2B1_H2)之胺基酸序列(圖85)
序列識別號77:人源化2B1重鏈(h2B1_H3)之核苷酸序列(圖86)
序列識別號78:人源化2B1重鏈(h2B1_H3)之胺基酸序列(圖87)
序列識別號79:人源化2B1重鏈(h2B1_H4)之核苷酸序列(圖88)
序列識別號80:人源化2B1重鏈(h2B1_H4)之胺基酸序列(圖89)
序列識別號81:人源化7B4輕鏈(h7B4_L1)之核苷酸序列(圖90
序列識別號82:人源化7B4輕鏈(h7B4_L1)之胺基酸序列(圖91)
序列識別號83:人源化7B4輕鏈(h7B4_L2)之核苷酸序列(圖92)
序列識別號84:人源化7B4輕鏈(h7B4_L2)之胺基酸序列(圖93)
序列識別號85:人源化7B4重鏈(h7B4_H1)之核苷酸序列(圖94)
序列識別號86:人源化7B4重鏈(h7B4_H1)之胺基酸序列(圖95)
序列識別號87:人源化7B4重鏈(h7B4_H2)之核苷酸序列(圖96)
序列識別號88:人源化7B4重鏈(h7B4_H2)之胺基酸序列(圖97)
序列識別號89:人源化7B4重鏈(h7B4_H3)之核苷酸序列(圖98)
序列識別號90:人源化7B4重鏈(h7B4_H3)之胺基酸序列(圖99)
序列識別號91:人源化7B4重鏈(h7B4_H5)之核苷酸序列(圖100)
序列識別號92:人源化7B4重鏈(h7B4_H5)之胺基酸序列(圖101)
序列識別號93:食蟹獼猴GPRC5D胺基末端肽(圖105)之胺基酸序列
序列識別號94:scFv之序列解析所使用的引子A(圖106)之核苷酸序列
序列識別號95:scFv之序列解析所使用的引子B(圖107)之核苷酸序列
序列識別號96:C2037重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108)
序列識別號97:C2037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09)
序列識別號98:C2037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110)
序列識別號99:C2037輕鏈之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11)
序列識別號100:C3048重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112)
序列識別號101:C3048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13)
序列識別號102:C3048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114)
序列識別號103:C3048輕鏈之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15)
序列識別號104:C3015重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116)
序列識別號105:C3015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17)
序列識別號106:C3015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118)
序列識別號107:C3015輕鏈之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19)
序列識別號108:C3022重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120)
序列識別號109:C3022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21)
序列識別號110:C3022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122)
序列識別號111:C2037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124)
序列識別號112:C2037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125)
序列識別號113:C2037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126)
序列識別號114:C2037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127)
序列識別號115:C2037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128)
序列識別號116:C2037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129)
序列識別號117:C3048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130)
序列識別號118:C3048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131)
序列識別號119:C3048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132)
序列識別號120:C3048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133)
序列識別號121:C3048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134)
序列識別號122:C3048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135)
序列識別號123:C3015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136)
序列識別號124:C3015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137)
序列識別號125:C3015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138)
序列識別號126:C3015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139)
序列識別號127:C3015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140)
序列識別號128:C3015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141)
序列識別號129:C3022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142)
序列識別號130:C3022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143)
序列識別號131:C3022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144)
序列識別號132:C3022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145)
序列識別號133:C3022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146)
序列識別號134:C3022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147)
序列識別號135:C3022輕鏈之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23)
序列識別號136:C2037之IgG化體重鏈核苷酸序列(圖148)
序列識別號137:C2037之IgG化體輕鏈核苷酸序列(圖149)
序列識別號138:C3048之IgG化體重鏈核苷酸序列(圖150)
序列識別號139:C3048之IgG化體輕鏈核苷酸序列(圖151)
序列識別號140:C3015之IgG化體重鏈核苷酸序列(圖152)
序列識別號141:C3015之IgG化體輕鏈核苷酸序列(圖153)
序列識別號142:C3022之IgG化體重鏈核苷酸序列(圖154)
序列識別號143:C3022之IgG化體輕鏈核苷酸序列(圖155)
序列識別號144:C2037之IgG化體重鏈胺基酸序列(圖156)
序列識別號145:C2037之IgG化體輕鏈胺基酸序列(圖157)
序列識別號146:C3048之IgG化體重鏈胺基酸序列(圖158)
序列識別號147:C3048之IgG化體輕鏈胺基酸序列(圖159)
序列識別號148:C3015之IgG化體重鏈胺基酸序列(圖160)
序列識別號149:C3015之IgG化體輕鏈胺基酸序列(圖161)
序列識別號150:C3022之IgG化體重鏈胺基酸序列(圖162)
序列識別號151:C3022之IgG化體輕鏈胺基酸序列(圖163)
序列識別號152:大鼠抗CD3抗體重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168)
序列識別號153:大鼠抗CD3抗體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169)
序列識別號154:C3E-7000之核苷酸序列(圖170)
序列識別號155:C3E-7034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71)
序列識別號156:C3E-7034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72)
序列識別號157:C3E-7034之核苷酸序列(圖173)
序列識別號158:C3E-7035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74)
序列識別號159:C3E-7035之核苷酸序列(圖175)
序列識別號160:C3E-7036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176)
序列識別號161:C3E-7036之核苷酸序列(圖177)
序列識別號162:C2037-C3E-7034之核苷酸序列(圖178)
序列識別號163:C3048-C3E-7034之核苷酸序列(圖179)
序列識別號164:C3022-C3E-7034之核苷酸序列(圖180)
序列識別號165:C2037-C3E-7035之核苷酸序列(圖181)
序列識別號166:C3048-C3E-7035之核苷酸序列(圖182)
序列識別號167:C3022-C3E-7035之核苷酸序列(圖183)
序列識別號168:C2037-C3E-7036之核苷酸序列(圖184)
序列識別號169:C3048-C3E-7036之核苷酸序列(圖185)
序列識別號170:C3022-C3E-7036之核苷酸序列(圖186)
序列識別號171:C2037-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圖187)
序列識別號172:C3048-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圖188)
序列識別號173:C3022-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圖189)
序列識別號174:C2037-C3E-7035之胺基酸序列(圖190)
序列識別號175:C3048-C3E-7035之胺基酸序列(圖191)
序列識別號176:C3022-C3E-7035之胺基酸序列(圖192)
序列識別號177:C2037-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圖193)
序列識別號178:C3048-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圖194)
序列識別號179:C3022-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圖195)
序列識別號180: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圖203)
序列識別號181:C3E-7035之胺基酸序列(圖204)
序列識別號182: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圖205)
序列識別號183:C3E-7000之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206)
序列識別號184:C3E-7000之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207)
序列識別號185:C3E-7000之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208)
序列識別號186:C3E-7000之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圖209)
序列識別號187:C3E-7000之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210)
序列識別號188:C3E-7000之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圖211)
序列識別號189:人CD3ε之胺基酸序列(圖212)
序列識別號190:E1018重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213)
序列識別號191:E1018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214)
序列識別號192:E1018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215)
序列識別號193:E1018輕鏈之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216)
序列識別號194:D1012重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217)
序列識別號195:D1012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218)
序列識別號196:D1012輕鏈可變區之核苷酸序列(圖219)
序列識別號197:D1012輕鏈之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220)
序列識別號198:h2B1 Fab HC_1之核苷酸序列(圖222)
序列識別號199:h2B1 Fab HC_1之胺基酸序列(圖223)
序列識別號200:h2B1 Fab HC_2之核苷酸序列(圖224)
序列識別號201:h2B1 Fab HC_2之胺基酸序列(圖225)
序列識別號202:h2B1 Fab LC_1之核苷酸序列(圖226)
序列識別號203:h2B1 Fab LC_1之胺基酸序列(圖227)
序列識別號204:h2B1 Fab LC_2之核苷酸序列(圖228)
序列識別號205:h2B1 Fab LC_2之胺基酸序列(圖229)
序列識別號206:C3E-7034 Fab HC之核苷酸序列(圖230)
序列識別號207:C3E-7034 Fab HC之胺基酸序列(圖231)
序列識別號208:C3E-7034 Fab LC之核苷酸序列(圖232)
序列識別號209:C3E-7034 Fab LC之胺基酸序列(圖233)
序列識別號210:C3E-7036 Fab HC之核苷酸序列(圖234)
序列識別號211:C3E-7036 Fab HC之胺基酸序列(圖235)
序列識別號212:C3E-7036 Fab LC之核苷酸序列(圖236)
序列識別號213:C3E-7036 Fab LC之胺基酸序列(圖237)
序列識別號214:h2B1 Fab HC_3之核苷酸序列(圖238)
序列識別號215:h2B1 Fab HC_3之胺基酸序列(圖239)
序列識別號216:h2B1 Fab LC_3之核苷酸序列(圖240)
序列識別號217:h2B1 Fab LC_3之胺基酸序列(圖241)
序列識別號218:C3E-7034 scFv Fc之核苷酸序列(圖242)
序列識別號219:C3E-7034 scFv Fc之胺基酸序列(圖243)
序列識別號220:C3E-7036 scFv Fc之核苷酸序列(圖244)
序列識別號221:C3E-7036 scFv Fc之胺基酸序列(圖245)
序列識別號222:h2B1 scFv Fc之核苷酸序列(圖246)
序列識別號223:h2B1 scFv Fc之胺基酸序列(圖247)
序列識別號224:C3E-8015之核苷酸序列(圖255)
序列識別號225:C3E-8015之胺基酸序列(圖256)
序列識別號226:C3E-8017之核苷酸序列(圖257)
序列識別號227:C3E-8017之胺基酸序列(圖258)
序列識別號228:C3E-8018之核苷酸序列(圖259)
序列識別號229:C3E-8018之胺基酸序列(圖260)
序列識別號230:C3E-8025之核苷酸序列(圖261)
序列識別號231:C3E-8025之胺基酸序列(圖262)
序列識別號232:C3E-8027之核苷酸序列(圖263)
序列識別號233:C3E-8027之胺基酸序列(圖264)
序列識別號234:C3E-8028之核苷酸序列(圖265)
序列識別號235:C3E-8028之胺基酸序列(圖266)
序列識別號236:h2B1 Fab HC_4之核苷酸序列(圖267)
序列識別號237:h2B1 Fab HC_4之胺基酸序列(圖268)
序列識別號238:CDR改變體之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276),X為任意之天然之胺基酸。
序列識別號239:CDR改變體之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圖277),X為任意之天然之胺基酸。
序列識別號240:C3E-7034之CDR改變體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278),X為任意之天然之胺基酸。
序列識別號241:C3E-7034之CDR改變體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279),X為任意之天然之胺基酸。
序列識別號242:C3E-7035之CDR改變體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280),X為任意之天然之胺基酸。
序列識別號243:C3E-7036之CDR改變體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圖281),X為任意之天然之胺基酸。
序列識別號244:C3E-7078之胺基酸序列(圖282)。
序列識別號245:C3E-7085之胺基酸序列(圖283)。
序列識別號246:C3E-7086之胺基酸序列(圖284)。
序列識別號247:C3E-7087之胺基酸序列(圖285)。
序列識別號248:C3E-7088之胺基酸序列(圖286)。
序列識別號249:C3E-7089之胺基酸序列(圖287)。
序列識別號250:C3E-7090之胺基酸序列(圖288)。
序列識別號251:C3E-7091之胺基酸序列(圖289)。
序列識別號252:C3E-7092之胺基酸序列(圖290)。
序列識別號253:C3E-7093之胺基酸序列(圖291)。
序列識別號254:C3E-7094之胺基酸序列(圖292)。
序列識別號255:C3E-7095之胺基酸序列(圖293)。
<110> 第一三共股份有限公司
<120> 抗GPRC5D抗體
<130> FP-1804
<150> JP2017/020220
<151> 2017-02-07
<160> 255
<170> PatentIn版本3.5
<210> 1
<211> 27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各種不能歸類的特徵
<222> (27)..(27)
<223> (27)Xaa為經生物素化的麩胺酸
<400> 1
<210> 2
<211> 28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各種不能歸類的特徵
<222> (28)..(28)
<223> (28)Xaa為經生物素化的離胺酸
<400> 2
<210> 3
<211> 2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經PCR增幅編碼2A4 VH的cDNA的引子
<400> 3
<210> 4
<211> 366
<212> DNA
<213> 褐鼠
<400> 4
<210> 5
<211> 122
<212> PRT
<213> 褐鼠
<400> 5
<210> 6
<211> 369
<212> DNA
<213> 褐鼠
<400> 6
<210> 7
<211> 123
<212> PRT
<213> 褐鼠
<400> 7
<210> 8
<211> 369
<212> DNA
<213> 褐鼠
<400> 8
<210> 9
<211> 123
<212> PRT
<213> 褐鼠
<400> 9
<210> 10
<211> 2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經PCR增幅2A4_VH之cDNA的引子
<400> 10
<210> 11
<211> 321
<212> DNA
<213> 褐鼠
<400> 11
<210> 12
<211> 107
<212> PRT
<213> 褐鼠
<400> 12
<210> 13
<211> 321
<212> DNA
<213> 褐鼠
<400> 13
<210> 14
<211> 107
<212> PRT
<213> 褐鼠
<400> 14
<210> 15
<211> 318
<212> DNA
<213> 褐鼠
<400> 15
<210> 16
<211> 106
<212> PRT
<213> 褐鼠
<400> 16
<210> 17
<211> 44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包含編碼分泌訊息序列之人類k鏈 及恆定區之人類k鏈的胺基酸序列 的DNA序列的DNA片段
<400> 17
<210> 18
<211> 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之表現載體用的引子F
<400> 18
<210> 19
<211> 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之表現載體用的引子R
<400> 19
<210> 20
<211> 113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包含編碼訊息序列之人類重鏈 及人類IgG1恆定區之胺基酸序列的 DNA序列的DNA片段
<400> 20
<210> 21
<211> 70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A4 L之核苷酸序列
<400> 21
<210> 22
<211> 23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A4 L之胺基酸序列
<400> 22
<210> 23
<211> 4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A4 L之引子組F
<400> 23
<210> 24
<211> 4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A4 L之引子組R
<400> 24
<210> 25
<211> 141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A4 H之核苷酸序列
<400> 25
<210> 26
<211> 47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A4 H之胺基酸序列
<400> 26
<210> 27
<211> 4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A4 H之引子組F
<400> 27
<210> 28
<211> 4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A4 H之引子組R
<400> 28
<210> 29
<211> 70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B1 L之核苷酸序列
<400> 29
<210> 30
<211> 23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B1 L之胺基酸序列
<400> 30
<210> 31
<211> 4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B1 L之引子組F
<400> 31
<210> 32
<211> 4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B1 L之引子組R
<400> 32
<210> 33
<211> 141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B1 H之核苷酸序列
<400> 33
<210> 34
<211> 47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B1 H之胺基酸序列
<400> 34
<210> 35
<211> 4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B1 H之引子組F
<400> 35
<210> 36
<211> 4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B1 H之引子組R
<400> 36
<210> 37
<211> 69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7B4 L之核苷酸序列
<400> 37
<210> 38
<211> 23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7B4 L之胺基酸序列
<400> 38
<210> 39
<211> 4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7B4 L之引子組F
<400> 39
<210> 40
<211> 4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7B4 L之引子組R
<400> 40
<210> 41
<211> 141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7B4 H之核苷酸序列
<400> 41
<210> 42
<211> 47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7B4 H之胺基酸序列
<400> 42
<210> 43
<211> 4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7B4 H之引子組F
<400> 43
<210> 44
<211> 4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7B4 H之引子組R
<400> 44
<210> 45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A4 H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45
<210> 46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A4 H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46
<210> 47
<211> 1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A4 H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47
<210> 48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B1 H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48
<210> 49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B1 H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49
<210> 50
<211> 1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B1 H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50
<210> 51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7B4 H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51
<210> 52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7B4 H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52
<210> 53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7B4 H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53
<210> 54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A4 L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54
<210> 55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A4 L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55
<210> 5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A4 L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56
<210> 57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B1 L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57
<210> 58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B1 L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58
<210> 59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B1 L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59
<210> 60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7B4 L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60
<210> 61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7B4 L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61
<210> 62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7B4 L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62
<210> 63
<211> 70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L1之核苷酸序列
<400> 63
<210> 64
<211> 23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L1之胺基酸序列
<400> 64
<210> 65
<211> 70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L2之核苷酸序列
<400> 65
<210> 66
<211> 23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L2之胺基酸序列
<400> 66
<210> 67
<211> 70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L3之核苷酸序列
<400> 67
<210> 68
<211> 23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L3之胺基酸序列
<400> 68
<210> 69
<211> 70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L4之核苷酸序列
<400> 69
<210> 70
<211> 23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L4之胺基酸序列
<400> 70
<210> 71
<211> 70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L5之核苷酸序列
<400> 71
<210> 72
<211> 23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L5之胺基酸序列
<400> 72
<210> 73
<211> 141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H1之核苷酸序列
<400> 73
<210> 74
<211> 47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H1之胺基酸序列
<400> 74
<210> 75
<211> 141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H2之核苷酸序列
<400> 75
<210> 76
<211> 47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H2之胺基酸序列
<400> 76
<210> 77
<211> 141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H3之核苷酸序列
<400> 77
<210> 78
<211> 47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H3之胺基酸序列
<400> 78
<210> 79
<211> 141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H4之核苷酸序列
<400> 79
<210> 80
<211> 47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H4之胺基酸序列
<400> 80
<210> 81
<211> 69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7B4_L1之核苷酸序列
<400> 81
<210> 82
<211> 23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7B4_L1之胺基酸序列
<400> 82
<210> 83
<211> 69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7B4_L2之核苷酸序列
<400> 83
<210> 84
<211> 23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7B4_L2之胺基酸序列
<400> 84
<210> 85
<211> 141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7B4_H1之核苷酸序列
<400> 85
<210> 86
<211> 47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7B4_H1之胺基酸序列
<400> 86
<210> 87
<211> 141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7B4_H2之核苷酸序列
<400> 87
<210> 88
<211> 47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7B4_H2之胺基酸序列
<400> 88
<210> 89
<211> 141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7B4_H3之核苷酸序列
<400> 89
<210> 90
<211> 47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7B4_H3之胺基酸序列
<400> 90
<210> 91
<211> 141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7B4_H5之核苷酸序列
<400> 91
<210> 92
<211> 47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7B4_H5之胺基酸序列
<400> 92
<210> 93
<211> 2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編碼食蟹獼猴GPRC5D之N端序列的多肽
<220>
<221> 各種不能歸類的特徵
<222> (28)..(28)
<223> 28 X為經生物素化的離胺酸
<400> 93
<210> 94
<211> 2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用於scFv之序列分析的引子A
<400> 94
<210> 95
<211> 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用於scFv之序列分析的引子B
<400> 95
<210> 96
<211> 34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VH之核苷酸序列
<400> 96
<210> 97
<211> 11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VH之胺基酸序列
<400> 97
<210> 98
<211> 3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VL之核苷酸序列
<400> 98
<210> 99
<211> 1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VL之胺基酸序列
<400> 99
<210> 100
<211> 36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VH之核苷酸序列
<400> 100
<210> 101
<211> 12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VH之胺基酸序列
<400> 101
<210> 102
<211> 3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VL之核苷酸序列
<400> 102
<210> 103
<211> 1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VL之胺基酸序列
<400> 103
<210> 104
<211> 36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VH之核苷酸序列
<400> 104
<210> 105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VH之胺基酸序列
<400> 105
<210> 106
<211> 31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VL之核苷酸序列
<400> 106
<210> 107
<211> 10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VL之胺基酸序列
<400> 107
<210> 108
<211> 34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VH之核苷酸序列
<400> 108
<210> 109
<211> 11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VH之胺基酸序列
<400> 109
<210> 110
<211> 3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VL之核苷酸序列
<400> 110
<210> 111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H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111
<210> 112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H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112
<210> 113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H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113
<210> 114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L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114
<210> 115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L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115
<210> 116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L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116
<210> 117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H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117
<210> 118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H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118
<210> 119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H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119
<210> 120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L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120
<210> 121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L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121
<210> 122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L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122
<210> 123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H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123
<210> 124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H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124
<210> 125
<211> 1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H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125
<210> 126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L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126
<210> 127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L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127
<210> 128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L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128
<210> 129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H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129
<210> 130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H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130
<210> 131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H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131
<210> 132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L 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132
<210> 133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L 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133
<210> 13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L 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134
<210> 135
<211> 1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VL之胺基酸序列
<400> 135
<210> 136
<211> 139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H於IgG型之核苷酸序列
<400> 136
<210> 137
<211> 70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L於IgG型之核苷酸序列
<400> 137
<210> 138
<211> 141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H於IgG型之核苷酸序列
<400> 138
<210> 139
<211> 70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L於IgG型之核苷酸序列
<400> 139
<210> 140
<211> 141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H於IgG型之核苷酸序列
<400> 140
<210> 141
<211> 69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L於IgG型之核苷酸序列
<400> 141
<210> 142
<211> 139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H於IgG型之核苷酸序列
<400> 142
<210> 143
<211> 70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L於IgG型之核苷酸序列
<400> 143
<210> 144
<211> 46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H於IgG型之胺基酸序列
<400> 144
<210> 145
<211> 23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 L於IgG型之胺基酸序列
<400> 145
<210> 146
<211> 47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H於IgG型之胺基酸序列
<400> 146
<210> 147
<211> 23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 L於IgG型之胺基酸序列
<400> 147
<210> 148
<211> 47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H於IgG型之胺基酸序列
<400> 148
<210> 149
<211> 23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15 L於IgG型之胺基酸序列
<400> 149
<210> 150
<211> 46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H於IgG型之胺基酸序列
<400> 150
<210> 151
<211> 23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 L於IgG型之胺基酸序列
<400> 151
<210> 152
<211> 354
<212> DNA
<213> 褐鼠
<400> 152
<210> 153
<211> 327
<212> DNA
<213> 褐鼠
<400> 153
<210> 154
<211> 86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00之核苷酸序列
<400> 154
<210> 155
<211> 11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4_VH之胺基酸序列
<400> 155
<210> 156
<211> 10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4_VL之胺基酸序列
<400> 156
<210> 157
<211> 86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4之核苷酸序列
<400> 157
<210> 158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5_VL之胺基酸序列
<400> 158
<210> 159
<211> 86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5之核苷酸序列
<400> 159
<210> 160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6_VL之胺基酸序列
<400> 160
<210> 161
<211> 85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6之核苷酸序列
<400> 161
<210> 162
<211> 159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C3E-7034之核苷酸序列
<400> 162
<210> 163
<211> 162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C3E-7034之核苷酸序列
<400> 163
<210> 164
<211> 159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C3E-7034之核苷酸序列
<400> 164
<210> 165
<211> 159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C3E-7035之核苷酸序列
<400> 165
<210> 166
<211> 162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C3E-7035之核苷酸序列
<400> 166
<210> 167
<211> 159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C3E-7035之核苷酸序列
<400> 167
<210> 168
<211> 159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C3E-7036之核苷酸序列
<400> 168
<210> 169
<211> 161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C3E-7036之核苷酸序列
<400> 169
<210> 170
<211> 159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C3E-7036之核苷酸序列
<400> 170
<210> 171
<211> 53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
<400> 171
<210> 172
<211> 54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
<400> 172
<210> 173
<211> 53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
<400> 173
<210> 174
<211> 53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G3E-7035之胺基酸序列
<400> 174
<210> 175
<211> 54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C3E-7035之胺基酸序列
<400> 175
<210> 176
<211> 53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C3E-7035之胺基酸序列
<400> 176
<210> 177
<211> 53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2037-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
<400> 177
<210> 178
<211> 53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48-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
<400> 178
<210> 179
<211> 53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022-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
<400> 179
<210> 180
<211> 26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4之胺基酸序列
<400> 180
<210> 181
<211> 26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5之胺基酸序列
<400> 181
<210> 182
<211> 26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6之胺基酸序列
<400> 182
<210> 183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00_H_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183
<210> 184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00_H_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184
<210> 185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00_H_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185
<210> 186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00_L_CDR1之胺基酸序列
<400> 186
<210> 187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00_L_CDR2之胺基酸序列
<400> 187
<210> 188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00_L_CDR3之胺基酸序列
<400> 188
<210> 189
<211> 2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89
<210> 190
<211> 34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E1018 VH之核苷酸序列
<400> 190
<210> 191
<211> 11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E1018 VH之胺基酸序列
<400> 191
<210> 192
<211> 3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E1018 VL之核苷酸序列
<400> 192
<210> 193
<211> 1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E1018 VL之胺基酸序列
<400> 193
<210> 194
<211> 36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D1012 VH之核苷酸序列
<400> 194
<210> 195
<211> 12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D1012 VH之胺基酸序列
<400> 195
<210> 196
<211> 3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D1012 VL之核苷酸序列
<400> 196
<210> 197
<211> 1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D1012 VL之胺基酸序列
<400> 197
<210> 198
<211> 142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 Fab HC_1之核苷酸序列
<400> 198
<210> 199
<211> 47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 Fab HC_1之胺基酸序列
<400> 199
<210> 200
<211> 142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Fab_HC_2之核苷酸序列
<400> 200
<210> 201
<211> 47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 Fab HC_2之胺基酸序列
<400> 201
<210> 202
<211> 71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 Fab LC_1之核苷酸序列
<400> 202
<210> 203
<211> 23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 Fab LC_1之胺基酸序列
<400> 203
<210> 204
<211> 71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 Fab LC_2之核苷酸序列
<400> 204
<210> 205
<211> 23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 Fab LC_2之胺基酸序列
<400> 205
<210> 206
<211> 141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4 Fab HC之核苷酸序列
<400> 206
<210> 207
<211> 47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4 Fab HC之胺基酸序列
<400> 207
<210> 208
<211> 71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4 Fab LC之核苷酸序列
<400> 208
<210> 209
<211> 23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4 Fab LC之胺基酸序列
<400> 209
<210> 210
<211> 141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6 Fab HC之核苷酸序列
<400> 210
<210> 211
<211> 47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6 Fab HC之胺基酸序列
<400> 211
<210> 212
<211> 70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6 Fab LC之核苷酸序列
<400> 212
<210> 213
<211> 23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6 Fab LC之胺基酸序列
<400> 213
<210> 214
<211> 142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 Fab HC_3之核苷酸序列
<400> 214
<210> 215
<211> 47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 Fab HC_3之胺基酸序列
<400> 215
<210> 216
<211> 71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Fab_LC_3之核苷酸序列
<400> 216
<210> 217
<211> 23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 Fab LC_3之胺基酸序列
<400> 217
<210> 218
<211> 149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4 scFv Fc之核苷酸序列
<400> 218
<210> 219
<211> 49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4 scFv Fc之胺基酸序列
<400> 219
<210> 220
<211> 149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6 scFv Fc之核苷酸序列
<400> 220
<210> 221
<211> 49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6 scFv Fc之胺基酸序列
<400> 221
<210> 222
<211> 151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 scFv Fc之核苷酸序列
<400> 222
<210> 223
<211> 50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scFv_Fc之胺基酸序列
<400> 223
<210> 224
<211> 149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8015之核苷酸序列
<400> 224
<210> 225
<211> 49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8015之胺基酸序列
<400> 225
<210> 226
<211> 149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8017之核苷酸序列
<400> 226
<210> 227
<211> 49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8017之胺基酸序列
<400> 227
<210> 228
<211> 149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8018之核苷酸序列
<400> 228
<210> 229
<211> 49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8018之胺基酸序列
<400> 229
<210> 230
<211> 149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8025之核苷酸序列
<400> 230
<210> 231
<211> 49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8025之胺基酸序列
<400> 231
<210> 232
<211> 150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8027之核苷酸序列
<400> 232
<210> 233
<211> 50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8027之胺基酸序列
<400> 233
<210> 234
<211> 150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8028之核苷酸序列
<400> 234
<210> 235
<211> 50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8028之胺基酸序列
<400> 235
<210> 236
<211> 142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 Fab HC_4之核苷酸序列
<400> 236
<210> 237
<211> 47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2B1_Fab_HC_4之核苷酸序列
<400> 237
<210> 238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經修飾的H_CDR2之胺基酸序列
<220>
<221> 各種不能歸類的特徵
<222> (2)..(2)
<223> 第一Xaa為任何自然發生的胺基酸
<220>
<221> 各種不能歸類的特徵
<222> (3)..(3)
<223> 第二Xaa為任何自然發生的胺基酸
<220>
<221> 各種不能歸類的特徵
<222> (4)..(4)
<223> Xaa可為任何自然發生的胺基酸
<400> 238
<210> 239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經修飾的L_CDR2之胺基酸序列
<220>
<221> 各種不能歸類的特徵
<222> (2)..(2)
<223> Xaa為任何自然發生的胺基酸
<220>
<221> 各種不能歸類的特徵
<222> (5)..(5)
<223> Xaa可為任何自然發生的胺基酸
<400> 239
<210> 240
<211> 11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4之變異體之VH胺基酸序列
<220>
<221> 各種不能歸類的特徵
<222> (53)..(54)
<223> 第一及第二Xaa’s為任何自然發生的胺基酸
<400> 240
<210> 241
<211> 10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4之變異體之VL胺基酸序列
<220>
<221> 各種不能歸類的特徵
<222> (52)..(52)
<223> Xaa為任何自然發生的胺基酸
<400> 241
<210> 242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5之變異體之VL胺基酸序列
<220>
<221> 各種不能歸類的特徵
<222> (52)..(52)
<223> Xaa為任何自然發生的胺基酸
<400> 242
<210> 243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36變異體之VL胺基酸序列
<220>
<221> 各種不能歸類的特徵
<222> (52)..(52)
<223> Xaa為任何自然發生的胺基酸
<400> 243
<210> 244
<211> 26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78之胺基酸序列
<400> 244
<210> 245
<211> 26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85之胺基酸序列
<400> 245
<210> 246
<211> 26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86之胺基酸序列
<400> 246
<210> 247
<211> 26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87之胺基酸序列
<400> 247
<210> 248
<211> 26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88之胺基酸序列
<400> 248
<210> 249
<211> 26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89之胺基酸序列
<400> 249
<210> 250
<211> 26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90之胺基酸序列
<400> 250
<210> 251
<211> 26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91之胺基酸序列
<400> 251
<210> 252
<211> 26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92之胺基酸序列
<400> 252
<210> 253
<211> 26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93之胺基酸序列
<400> 253
<210> 254
<211> 26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94之胺基酸序列
<400> 254
<210> 255
<211> 26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3E-7095之胺基酸序列
<400> 255

Claims (87)

  1. 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下述(I)至(III)之任一者記載之重鏈可變區以及輕鏈可變區:(II)重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4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4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5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5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5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5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I)重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4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4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 由序列識別號4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5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5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5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III)重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5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5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5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6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6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6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
  2. 如請求項1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II)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3. 如請求項1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I)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4. 如請求項1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III)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係嵌合化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係人源化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係人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8. 如請求項1、2、或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下列輕鏈可變區以及重鏈可變區,其中該輕鏈可變區包含下列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6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6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 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及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該重鏈可變區包含下列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7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及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
  9. 如請求項1、2、6、或8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下列任一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之組合:‧包含序列識別號7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 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 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7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6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 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包含序列識別號8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10. 如請求項1、4、或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輕鏈可變區以及重鏈可變區,其中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8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或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以及重鏈可變區包含下列胺基酸殘基中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8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8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序列識別號9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及序列識別號9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
  11. 如請求項1、4、6、或1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下列任一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之組合:‧包含序列識別號8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8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9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9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包含序列識別號9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 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8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抗體,其包含Fc。
  13. 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與人GPRC5D結合,且包含下述①至④中任一項記載之重鏈可變區以及輕鏈可變區,①重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1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1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1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②重鏈可變區包含: 由序列識別號1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1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1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2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2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2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③重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2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2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2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2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 由序列識別號12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2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④重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2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3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3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由序列識別號13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1、由序列識別號13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2、及由序列識別號13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輕鏈CDR3。
  14. 如請求項13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①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15. 如請求項13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②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16. 如請求項13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③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17. 如請求項13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為④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
  18. 如請求項13至17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重鏈可變區以及輕鏈可變區,其中重鏈可變區包含下列任一者:序列識別號9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及序列識別號1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輕鏈可變區包含下列任一者:序列識別號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及序列識別號13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
  19. 如請求項13至18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下列任一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之組合:‧包含序列識別號9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包含序列識別號1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1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包含序列識別號1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3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20. 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下列任一個重鏈及輕鏈之組合:‧包含序列識別號144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4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14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4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包含序列識別號14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4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包含序列識別號15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5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21. 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經含於多核苷酸之核苷酸序列所編碼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 GPRC5D結合,其中該多核苷酸係於嚴格條件下,與包含編碼如請求項8至12、18至2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的多核苷酸之互補鏈雜交。
  22. 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與如請求項8至12、18至2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為90%以上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GPRC5D結合。
  23. 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於如請求項8至12、18至2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中,1至數個胺基酸經取代、缺失或添加而成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GPRC5D結合。
  24. 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與如請求項1至2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所結合的人GPRC5D上之部位結合。
  25. 一種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與如請求項1至2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競爭對人GPRC5D上的結合。
  26. 如請求項1至25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性片段,其與食蟹獼猴(cynomolgus monkey)GPRC5D結合。
  27. 如請求項1至2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為Fab、F(ab)’、Fv、scFv、或sdAb。
  28. 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如請求項2、8、或9記載之重鏈可 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以及i)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29. 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 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i)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30. 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如請求項2、8、或9記載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以及變異型Fc。
  31. 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變異型Fc。
  32. 一種多核苷酸,其編碼如請求項1至31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33. 一種載體,其包含如請求項32之多核苷酸。
  34. 一種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32之任一種之多核苷酸、或如請求項33之載體,或產生如請求項1至31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35. 一種人工免疫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32之任一種多核苷酸、或如請求項33之載體,或於細胞表面上表現如請求項1至31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36. 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之製造方法,其包含培養如請求項34之細胞的步驟、及自該培養物回收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的步驟。
  37. 一種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係藉由如請求項36之方法而獲得。
  38. 一種治療及/或預防用之醫藥組成物,其含有如請求項1至31、37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如請求項32之多核苷酸、如請求項33之載體、或如請求項35之人工免疫細胞作為有效成分。
  39. 如請求項38之醫藥組成物,其係用於癌症之治療及/或預防。
  40. 如請求項39之醫藥組成物,其中癌症為表現GPRC5D蛋白質之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肺癌、胃癌、***癌、腎癌、肝臟癌、胰臟癌、大腸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宮頸癌、血癌、淋巴瘤、或惡性黑色素瘤。
  41. 如請求項40之醫藥組成物,其中癌症為表現GPRC5D蛋白質的多發性骨髓瘤。
  42. 一種具有抗原結合性之分子,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31、37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43. 如請求項42之分子,其為多重特異性的。
  44. 如請求項42或43之分子,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31、37中任一項之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與下列之重鏈可變區以及輕鏈可變區,且包含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重鏈可變區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18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CDR1、包含序列識別號23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CDR2、及 包含序列識別號18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CDR3;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18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CDR1、包含序列識別號23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CDR2、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88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CDR3。
  45. 如請求項44之分子,其中前述重鏈CDR2之第1個X aa係選自由(A、E、G、H、I、L、T、V、R、S)所組成的群組,且第2個X aa為S,或第1個X aa為N,且第2個X aa為選自由(E、R、F、Y、L、V、I、K、T)所組成的群組,前述輕鏈CDR2之X aa為選自由(Q、A、G、S、N、D)所組成的群組,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
  46. 如請求項44或45之分子,其中前述重鏈CDR2之第1個X aa為選自由(R、S)所組成的群組,第2個X aa為S,且前述輕鏈CDR2之X aa為選自由(Q、A、G、S、N、D)所組成的群組,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
  47. 如請求項42至45中任一項之分子,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4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1、242、及243之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其中序列識別號240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個X aa為選自由(A、E、G、H、I、L、T、V、R、S)所組成的群組,且第2個X aa為S,或第1個X aa為N,且第2個X aa為選自由(E、R、F、Y、L、V、I、K、T)所組成的群組,序列識別號241、242、及243之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X aa為選自由(Q、A、G、S、N、D)所組成的群組。
  48. 如請求項47之分子,其中序列識別號240之第1個X aa為選自由(R、S)所組成的群組,第2個X aa為S,且序列識別號241、242、及243之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X aa為選自由(Q、A、G、S、N、D)所組成的群組。
  49. 如請求項42至44中任一項之分子,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31、37中任一項之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與下列重鏈可變區以及輕鏈可變區,且包含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中 重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183所表示的重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84所表示的重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及序列識別號185所表示的重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186所表示的輕鏈CDR1之胺基酸序列、序列識別號187所表示的輕鏈CDR2之胺基酸序列、及序列識別號188所表示的輕鏈CDR3之胺基酸序列。
  50. 如請求項49之分子,其中前述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15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156、158、及160之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51. 如請求項44至50中任一項之分子,其中前述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為Fab、F(ab)’、Fv、scFv、或sdAb。
  52. 如請求項44至51中任一項之分子,其中前述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係包含人免疫球蛋白恆定區或Fc或變異型Fc的人源化抗體或人抗體。
  53. 如請求項44至52中任一項之分子,其中前述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包含序列識別號180、181、及182中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54. 如請求項40至44中任一項之分子,其中前述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如請求項1至31、37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藉由連結子(linker)結合而成、或未以連結子結合而成。
  55. 如請求項42至44中任一項之分子,其包含:如請求項2、8、或9之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5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13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5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130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4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 號244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5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5之135至241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6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6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7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7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8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8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49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49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0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0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包含序列識別號251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1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2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2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3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3之135至242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54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4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或‧包含序列識別號255之2至119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55之135至243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且包含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
  56. 如請求項55之分子,其中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 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i)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進一步包含變異型Fc。
  57. 如請求項55之分子,其中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進一步包含變異型Fc。
  58. 如請求項55之分子,其包含: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 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1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 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31所表 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3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或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3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
  59. 如請求項55之分子,其包含: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 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 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3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3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或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3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
  60. 如請求項55之分子,其中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i)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 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進一步包含:v)包含序列識別號2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3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包含序列識別號2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3至238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vi)包含序列識別號2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3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131至23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61. 如請求項55之分子,其中: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以及 iii)包含序列識別號21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iv)包含序列識別號23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7至47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進一步包含:v)包含序列識別號2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3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3至238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或vi)包含序列識別號2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43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2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131至23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62. 如請求項55之分子,其包含: 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19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0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07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5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0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8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0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475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05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21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5至4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與包含序列識別號21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3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63. 如請求項55之分子,其中 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包含:包含序列識別號76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0至142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包含序列識別號72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1至127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進一步包含變異型Fc;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進一步包含變異型Fc。
  64. 如請求項55之分子,其包含: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19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6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或與人GPRC5D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3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71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及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其包含序列識別號221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之第24至264位的胺基酸殘基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與變異型Fc。
  65. 如請求項53之分子,其中前述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與如請求項19之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係藉由連結子結合而成、或未以連結子結合而成。
  66. 一種分子,其係如請求項54或65記載之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結合的分子,其具有如序列識別號171至179之任一者所表示的胺基酸序列。
  67. 一種分子,其包含於嚴格條件下與包含含於如請求項50、53、58、59、62、64、65、及66中任一項之分子之編碼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之多核苷酸之互補鏈雜交的多核苷酸中所含的核苷酸序列所編碼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結合。
  68. 一種分子,其包含與如請求項50、53、58、59、62、64、65、及66中任一項之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為90%以上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結合。
  69. 一種分子,其包含於如請求項50、53、58、59、62、64、65、及66中任一項之分子所含的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抗體或該抗體之抗原結合性片段中所含的胺基酸序列中,1至數個胺基酸經取代、缺失或添加而成的胺基酸序列;且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結合。
  70. 如請求項42至69中任一項之分子,其與食蟹獼猴GPRC5D結合。
  71. 如請求項43至70中任一項之分子,其為雙重特異性的。
  72. 如請求項42至71中任一項之分子,其為多肽。
  73. 一種多核苷酸,其包含編碼如請求項72之分子所具有的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
  74. 一種載體,其包含如請求項73之多核苷酸。
  75. 一種細胞,其產生如請求項73之多核苷酸或如請求項74之載體、或如請求項71之分子。
  76. 一種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結合的分子之製造方法,其包含:培養如請求項75之細胞的步驟、及自該培養物回收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結合的分子、以及/或與人GPRC5D結合的分子的步驟。
  77. 一種與人CD3及食蟹獼猴CD3以及與人GPRC5D結合的分子,其係藉由如請求項76之方法而獲得。
  78. 如請求項77之分子,其與食蟹獼猴GPRC5D結合。
  79. 一種治療及/或預防用之醫藥組成物,其含有如請求項42至72、77及78中任一項之分子、如請求項73之多核苷酸、或如請求項74之載體作為有效成分。
  80. 如請求項79之醫藥組成物,其係用於癌症之治療及/或預防。
  81. 如請求項80之醫藥組成物,其中癌症為表現GPRC5D蛋白質的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肺癌、胃癌、 ***癌、腎癌、肝臟癌、胰臟癌、大腸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宮頸癌、血癌、淋巴瘤、或惡性黑色素瘤。
  82. 如請求項79或80之醫藥組成物,其中癌症為表現GPRC5D蛋白質的多發性骨髓瘤。
  83. 一種癌症之治療及/或預防方法,其特徵為投予如請求項42至72、77及78中任一項之分子、或如請求項79至82中任一項之醫藥組成物。
  84. 如請求項79至82中任一項之醫藥組成物,其藉由T細胞重新定向(redirection)至表現GPRC5D的細胞,誘導對該細胞的細胞毒性。
  85. 如請求項83之方法,其藉由T細胞重新定向至表現GPRC5D的細胞,而誘導對該細胞的細胞毒性。
  86. 一種藉由T細胞重新定向至表現GPRC5D的細胞而誘導對該細胞的細胞毒性的方法,其包含投予如請求項42至72、77及78中任一項之分子、或如請求項79至82中任一項之醫藥組成物的步驟。
  87. 一種將T細胞重新定向至表現GPRC5D的細胞之方法,其包含投予如請求項42至72、77及78中任一項之分子、或如請求項79至82中任一項之醫藥組成物的步驟。
TW107104091A 2017-02-07 2018-02-06 抗gprc5d抗體及包含該抗體之分子 TW2018371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0220 2017-02-07
JP2017020220 2017-02-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7174A true TW201837174A (zh) 2018-10-16

Family

ID=63108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4091A TW201837174A (zh) 2017-02-07 2018-02-06 抗gprc5d抗體及包含該抗體之分子

Country Status (1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67612A1 (zh)
EP (1) EP3581651A4 (zh)
JP (1) JPWO2018147245A1 (zh)
KR (1) KR20190133160A (zh)
CN (1) CN110462038A (zh)
AU (1) AU2018218753A1 (zh)
BR (1) BR112019016204A2 (zh)
CA (1) CA3052938A1 (zh)
CO (1) CO2019009680A2 (zh)
IL (1) IL268588A (zh)
MX (1) MX2019009358A (zh)
PH (1) PH12019501824A1 (zh)
RU (1) RU2019128134A (zh)
SG (2) SG10201912368XA (zh)
TW (1) TW201837174A (zh)
WO (1) WO2018147245A1 (zh)
ZA (1) ZA2019059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1108B (zh) 2016-07-20 2022-10-21 比利時商健生藥品公司 抗gprc5d抗體、結合gprc5d與cd3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其用途
WO2018045177A1 (en) 2016-09-01 2018-03-08 Chimera Bioengineering, Inc. Gold optimized car t-cells
US11110125B2 (en) 2018-02-13 2021-09-07 Chimera Bioengineering, Inc. Coordinating gene expression using RNA destabilizing elements
CA3100118A1 (en) 2018-05-16 2019-11-21 Janssen Biotech, Inc. Bcma/cd3 and gprdc5d/cd3 bispecific antibodies for use in cancer therapy
WO2019244107A1 (en) * 2018-06-21 2019-12-26 Daiichi Sankyo Company, Limited Compositions including cd3 antigen binding fragments and uses thereof
AU2020209257A1 (en) * 2019-01-18 2021-08-05 Janssen Biotech, Inc. GPRC5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and cells expressing the same
WO2021018925A1 (en) * 2019-07-31 2021-02-04 F. Hoffmann-La Roche Ag Antibodies binding to gprc5d
BR112022001460A2 (pt) * 2019-07-31 2022-03-22 Hoffmann La Roche Moléculas de ligação ao antígeno biespecíficas, um ou mais polinucleotídeos isolados, célula hospedeira, método para produzir uma molécula de ligação ao antígeno biespecífica e para tratar uma doença em um indivíduo, composição farmacêutica, uso da molécula de ligação ao antígeno biespecífica e invenção
CN114786686A (zh) 2019-08-18 2022-07-22 嵌合体生物工程公司 Gold控制的转基因的联合疗法
WO2022125392A1 (en) * 2020-12-09 2022-06-16 Chimera Bioengineering,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activating t-cells
WO2022148370A1 (en) * 2021-01-05 2022-07-14 Lanova Medicines Development Co., Ltd. Anti-gprc5d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AU2022201736B2 (en) 2021-01-05 2023-03-16 Lanova Medicines Development Co., Ltd. Anti-GPRC5D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US20220267438A1 (en) 2021-02-16 2022-08-25 Janssen Pharmaceutica Nv Trispecific antibody targeting bcma, gprc5d, and cd3
EP4317435A1 (en) 2021-03-29 2024-02-07 Daiichi Sankyo Company, Limited Stable multispecific molecule and use thereof
CN115386010A (zh) * 2021-05-23 2022-11-25 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靶向gprc5d的嵌合抗原受体及其用途
WO2022247804A1 (zh) * 2021-05-23 2022-12-01 上海祥耀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抗gprc5d抗体、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WO2022260968A1 (en) * 2021-06-10 2022-12-15 Chimera Bioengineering,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activating natural killer cells
WO2023030272A1 (zh) * 2021-08-30 2023-03-09 原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 抗gprc5d抗原结合蛋白及其用途
TW202334222A (zh) * 2021-11-05 2023-09-01 大陸商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結合gprc5d的抗體及其用途
WO2023115347A1 (zh) * 2021-12-21 2023-06-29 上海驯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靶向gprc5d的全人源抗体
WO2023173272A1 (zh) * 2022-03-15 2023-09-21 上海驯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靶向gprc5d的全人源嵌合抗原受体(car)及其应用
WO2023125888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山东先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gprc5d抗体及其应用
CN116375868A (zh) * 2021-12-31 2023-07-04 康源博创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抗cd3的人源化抗体及其在制备双特异性抗体中的应用
WO2023125728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康源博创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抗gprc5d抗体及其应用
WO2023143537A1 (zh) * 2022-01-29 2023-08-03 恺兴生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Gprc5d抗体及其应用
WO2023174238A1 (zh) * 2022-03-14 2023-09-21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特异性结合gprc5d和cd3的抗原结合分子及其医药用途
WO2023227062A1 (en) * 2022-05-27 2023-11-30 Antengene (Hangzhou) Biologics Co., Ltd. Novel anti-gprc5d antibodies, bispecific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that bind gprc5d and cd3, and uses thereof
WO2024002308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多特异肿瘤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
US20240041929A1 (en) 2022-08-05 2024-02-08 Juno Therapeutics, In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specific for gprc5d and bcma
CN116003598B (zh) * 2022-08-30 2024-04-26 苏州缔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靶向人gprc5d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0203A (en) 1986-09-02 1993-11-09 Enzon, Inc. Single polypeptide chain binding molecules
US4946778A (en) 1987-09-21 1990-08-07 Genex Corporation Single polypeptide chain binding molecules
US5091513A (en) 1987-05-21 1992-02-25 Creative Biomolecules, Inc. Biosynthetic antibody binding sites
IL162181A (en) 1988-12-28 2006-04-10 Pdl Biopharma Inc A method of producing humanized immunoglubulin, and polynucleotides encoding the same
GB9015198D0 (en) 1990-07-10 1990-08-29 Brien Caroline J O Binding substance
WO1992020791A1 (en) 1990-07-10 1992-11-26 Cambridge Antibody Technology Limited Methods for producing members of specific binding pairs
DK0605522T3 (da) 1991-09-23 2000-01-17 Medical Res Council Fremgangsmåde til fremstilling af humaniserede antistoffer
ES2227512T3 (es) 1991-12-02 2005-04-01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Produccion de anticuerpos contra auto-antigenos a partir de repertorios de segmentos de anticuerpos fijados en un fago.
JP3507073B2 (ja) 1992-03-24 2004-03-15 ケンブリッジ アンティボディー テクノロジー リミティド 特異的結合対の成員の製造方法
GB9313509D0 (en) 1993-06-30 1993-08-11 Medical Res Council Chemisynthetic libraries
EP0731842A1 (en) 1993-12-03 1996-09-18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Recombinant binding proteins and peptides
US6214388B1 (en) 1994-11-09 2001-04-10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mmunoliposomes that optimize internalization into target cells
US5731168A (en) 1995-03-01 1998-03-24 Genentech, Inc. Method for making heteromultimeric polypeptides
US6972323B1 (en) 1997-04-01 2005-12-06 Sankyo Company, Limited Anti-Fas antibodies
US6280360B1 (en) 1997-07-25 2001-08-28 Zf Friedrichshafen Ag Infinitely variable toroidal drive
DE19819846B4 (de) 1998-05-05 2016-11-24 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 Stiftung des öffentlichen Rechts Multivalente Antikörper-Konstrukte
PT1914244E (pt) 1999-04-09 2013-07-26 Kyowa Hakko Kirin Co Ltd Processo para regular a actividade de moléculas funcionais sob o ponto de vista imunológico
CA2785941C (en) 2000-10-06 2017-01-10 Kyowa Hakko Kirin Co., Ltd. Antibody composition-producing cell
PT1583830E (pt) 2003-01-07 2006-11-30 Symphogen As Método para produzir proteínas policlonais recombinantes
WO2009048072A1 (ja) 2007-10-11 2009-04-16 Daiichi Sankyo Company, Limited 破骨細胞関連蛋白質Siglec-15を標的とした抗体
WO2009089004A1 (en) 2008-01-07 2009-07-16 Amgen Inc. Method for making antibody fc-heterodimeric molecules using electrostatic steering effects
EP2285969B1 (en) 2008-05-15 2013-01-16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Use of protein kinase b and valproic acid to increase heterologous gene expression in mammalian cells
PL2975051T3 (pl) 2009-06-26 2021-09-20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Wyizolowane z łatwością dwuswoiste przeciwciała o formacie natywnej immunoglobuliny
PL2773671T3 (pl) 2011-11-04 2022-01-24 Zymeworks Inc. Projekt stabilnego przeciwciała heterodimerycznego z mutacjami w domenie fc
EP2832856A4 (en) 2012-03-29 2016-01-27 Chug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NTI-LAMP5 ANTIBODIES AND USE THEREOF
CN110981964B (zh) 2013-01-14 2023-09-15 Xencor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异二聚体蛋白
AU2014273817B2 (en) 2013-05-31 2019-03-14 Zymeworks Bc Inc. Heteromultimers with reduced or silenced effector function
EP3593812A3 (en) * 2014-03-15 2020-05-27 Novartis AG Treatment of cancer using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RU2725819C2 (ru) 2014-12-05 2020-07-06 Мемориал Слоан-Кеттеринг Кэнсер Сентер Антитела, нацеленные на рецептор, связанный с g-белками, и способы их применения
AU2015357518B2 (en) * 2014-12-05 2021-10-07 Eureka Therapeutics, In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targeting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and uses thereof
EP4039710A3 (en) * 2015-01-23 2022-10-19 Sanofi Anti-cd3 antibodies, anti-cd123 antibodies and bispecific antibodies specifically binding to cd3 and/or cd123
TWI781108B (zh) * 2016-07-20 2022-10-21 比利時商健生藥品公司 抗gprc5d抗體、結合gprc5d與cd3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其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133160A (ko) 2019-12-02
PH12019501824A1 (en) 2020-09-14
WO2018147245A1 (ja) 2018-08-16
BR112019016204A2 (pt) 2020-07-07
US20190367612A1 (en) 2019-12-05
EP3581651A1 (en) 2019-12-18
AU2018218753A1 (en) 2019-09-26
CN110462038A (zh) 2019-11-15
ZA201905905B (en) 2022-05-25
JPWO2018147245A1 (ja) 2019-11-21
RU2019128134A3 (zh) 2021-12-27
RU2019128134A (ru) 2021-03-09
EP3581651A4 (en) 2021-05-12
SG11201907321TA (en) 2019-09-27
CA3052938A1 (en) 2018-08-16
SG10201912368XA (en) 2020-02-27
CO2019009680A2 (es) 2020-02-07
MX2019009358A (es) 2019-12-02
IL268588A (en) 2019-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47245A1 (ja) 抗gprc5d抗体及び該抗体を含む分子
US11753473B2 (en) Anti-PD-L1 antibodies
KR20210109520A (ko) 항체 및 이의 용도
JP7202185B2 (ja) 抗cd3抗体及び該抗体を含む分子
US11952423B2 (en) Bispecific antibody
TW202132347A (zh) 針對cd3和bcma的抗體和自其製備的雙特異性結合蛋白
US20220242953A1 (en) Cd3 antibody and pharmaceutical use thereof
KR20230132544A (ko) 신규한 항-그렘린1 항체
WO2020063660A1 (zh) 抗ox40抗体、其抗原结合片段及其医药用途
US20230357398A1 (en) Novel human antibodies binding to human cd3 epsilon
WO2023040940A1 (zh) Pvrig/tigit结合蛋白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治疗癌症
RU2776121C2 (ru) Новые анти-pd-l1 антител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