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4684A - 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cd137)促效劑之組合療法 - Google Patents

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cd137)促效劑之組合療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4684A
TW201834684A TW106144582A TW106144582A TW201834684A TW 201834684 A TW201834684 A TW 201834684A TW 106144582 A TW106144582 A TW 106144582A TW 106144582 A TW106144582 A TW 106144582A TW 201834684 A TW201834684 A TW 20183468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q
amino acid
acid sequence
antigen
bin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4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73712B (zh
Inventor
瑪莉娜 貝卡克
寇勒 克勞蒂亞 伏拉拉
克里斯俊 克雷恩
馬利歐 佩洛
喬翰尼斯 山姆
帕伯羅 優瑪那
偉 徐
Original Assignee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4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4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37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37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87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CD2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17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A61K38/19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61K39/001102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A61K39/001111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A61K39/001112CD19 or B4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61K39/001102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A61K39/001116Receptors for cytokines
    • A61K39/001117Receptors for tumor necrosis factors [TNF], e.g. lymphotoxin receptor [LTR] or CD3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005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0011Cancer antigens
    • A61K39/001102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A61K39/001129Molecules with a "CD" designation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61P35/02Antineoplastic agents specific for leukem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4/70503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4/70532B7 molecules, e.g. CD80, CD86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4/70575NGF/TNF-superfamily, e.g. CD70, CD95L, CD153, CD154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09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the T-cell receptor (TcR)-CD3 comple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CD28 or CD15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27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B7 molecules, e.g. CD80, CD86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7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NGF-receptor/TNF-receptor superfamily, e.g. CD27, CD30, CD40, CD95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46Hybrid immunoglobulins
    • C07K16/468Immunoglobulins hav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antigen binding sites, e.g. multifunctional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A61K2039/507Comprising 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4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ose, timing or administration schedu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9Injectable compositions; Intramuscular, intravenous, arterial,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Compositions to be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skin in an invasive mann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1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multispecif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2Constant or Fc region; Isoty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07K2317/565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6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6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comprising a swap of domains, e.g. CH3-CH2, VH-CL or VL-CH1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1Decreased effector function due to an Fc-modific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5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07K2319/70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domain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 C07K2319/74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domain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containing a fusion for binding to a cell surface receptor
    • C07K2319/75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domain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containing a fusion for binding to a cell surface receptor containing a fusion for activation of a cell surface receptor, e.g. thrombopoeitin, NPY and other peptide hormon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Onc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Zoolog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採用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 (CD137)促效劑(詳言之含有抗原結合分子之4-1BBL三聚體)的組合療法、此等組合療法用於治療癌症的用途及使用該等組合療法的方法。

Description

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CD137)促效劑之組合療法
本發明係關於採用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 (CD137)促效劑(詳言之含有抗原結合分子之4-1BBL三聚體)的組合療法、此等組合療法用於治療癌症的用途及使用該等組合療法的方法。
B細胞增生性病症描述包括白血病及淋巴瘤兩者的惡性腫瘤之異質群體。淋巴瘤發展於淋巴細胞且包括兩個主要類別: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s;HL)及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s;NHL)。在美國,B細胞來源之淋巴瘤構成所有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病例之大約80%至85%,且基於來源之B細胞之基因型及表現型表現模式在B細胞亞群中存在相當大的異質性。舉例而言,B細胞淋巴瘤亞群包括緩慢生長之頑固性且不可治癒之疾病,諸如濾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或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以及更具侵襲性之亞型套細胞淋巴瘤(MCL)及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LBCL)。儘管可獲得用於治療B細胞增生性病症之各種藥劑,但仍持續需要開發安全且有效的治療劑以延長緩解期及提高患者之治癒率。 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為靶向B細胞上表現CD20及呈現於T細胞上之CD3 ε鏈(CD3ε)的分子。同步結合引起T細胞活化及B細胞之T細胞介導殺滅。在CD20+ B細胞存在下,無論係循環或組織駐存的,藥理學活性劑量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將觸發T細胞活化及相關細胞介素釋放。與末梢血液中之B細胞耗乏並行,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在第一次投與之後24小時內引起末梢血液中的T細胞之暫時減少且引起細胞介素釋放之高峰,繼之以72小時內的迅速T細胞恢復及細胞介素位準至基線之恢復。因此,為了達成腫瘤細胞之完全消除,需要保持T細胞活化及提供對癌細胞之持久免疫反應的額外藥劑。 為TNF受體超家族成員之4-1BB (CD137)首先經鑑別為由T細胞活化之經表現誘導性分子(Kwon及Weissman, 1989)。後續研究表明許多其他免疫細胞亦表現4-1BB,包含NK細胞、B細胞、NKT細胞、單核球、嗜中性白血球、肥大細胞、樹突狀細胞(DC)及非造血源之細胞(諸如內皮細胞及平滑肌細胞)(Vinay及Kwon, 2011)。4-1BB在不同細胞類型中之表現主要為誘導性的及由各種刺激信號驅動,諸如T細胞受體(TCR)或B細胞受體觸發以及經由促炎性細胞激素之協同刺激分子或受體誘發的信號傳導(Diehl等人,2002; Zhang等人,2010)。 已於1993年鑑別4-1BB配位體(4-1BBL或CD137L)(Goodwin等人,1993)。已展示4-1BBL之表現限定於專門的抗原呈現細胞(APC)上,諸如B細胞、DC及巨噬細胞。4-1BBL之誘導性表現為T細胞(包括αβ及γδ T細胞子集)及內皮細胞之特徵(Shao及Schwarz, 2011)。 經由4-1BB受體(例如藉由4-1BBL連接)之協同刺激活化T細胞內之多個信號級聯(CD4+ 及CD8+ 子集兩者),從而大大加強T細胞活化(Bartkowiak及Curran, 2015)。與TCR觸發組合,促效4-1BB特異性抗體增強T細胞之增殖、刺激淋巴激素分泌及降低T淋巴細胞對活化誘導之細胞死亡的靈敏度(Snell等人,2011)。此機理在癌症免疫療法中作為第一概念驗證而進一步經推進。在臨床前模型中,對抗4-1BB之促效抗體在負載腫瘤小鼠中之投與引起有效抗腫瘤效應(Melero等人,1997)。之後,累積證據指示4-1BB通常僅在與其他免疫調節化合物、化學治療藥劑、腫瘤特異性接種疫苗或放射線療法組合投與時展現其作為抗腫瘤劑之效能(Bartkowiak及Curran, 2015)。 TNFR超家族之信號傳導需要三聚配位體之交聯以與受體接合,4-1BB促效抗體同樣需要野生型Fc結合(Li及Ravetch, 2011)。然而,全身性投與具有功能活性Fc域之4-1BB特異性促效抗體引起與肝臟毒性相關的CD8+ T細胞之流入(Dubrot等人,2010),此在小鼠體內無功能性Fc受體存在下減弱或顯著改善。在臨床中,Fc勝任型4-1BB促效Ab (BMS-663513) (NCT00612664)引起導致試驗終止的4級肝炎(Simeone及Ascierto,2012)。因此,需要有效且更安全的4-1BB促效劑。 已製備由4-1BB配位體之一個細胞外域及單鏈抗體片段(Hornig等人,2012; Müller等人,2008)或融合至重鏈之C端的單一4-1BB配位體(Zhang等人,2007)構成的融合蛋白。WO 2010/010051揭示由三個彼此連接且與抗體部分融合之TNF配位體胞外域組成的融合蛋白之產生。在本發明中,由三聚及因此生物學活性之4-1BB配位體以及對腫瘤抗原CD19具有特異性之抗原結合域及Fc非活性域構成的抗原結合分子經展示尤其穩定及穩固(本文中被命名為CD19-4-1BBL)。此等構築體揭示於WO 2016/075278中,且藉由CD19靶向B細胞特異***聯置換造成Fc介導毒性之非特異性FcγR介導交聯。 CD19為用於B細胞惡性腫瘤之免疫療法的理想目標,因為其表現於B細胞之表面上且幾乎對此等細胞皆具有特異性。在B細胞發育期間,CD19比CD20更廣泛地表現於B細胞上,因此CD20陽性細胞通常亦將表現CD19。在B細胞朝向漿細胞(抗體分泌細胞)分化期間,B細胞下調CD20表現。有時,B細胞亦下調CD20表現,但對於CD19保持陽性。因此,靶向CD19及CD20兩者將廣泛地覆蓋淋巴瘤中之患病B細胞,此亦可使選擇壓力自CD20偏移至CD19及CD20兩者。雖然並不知曉CD19是否直接導致B細胞癌發生,但其表現在諸如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及B細胞淋巴瘤之大多數B細胞腫瘤上高度保守。在急性白血病中,CD19不斷持續表現於幾乎所有亞型上,而僅少數白血病表現CD20。 已發現,當CD19靶向4-1BBL抗原結合分子與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亦即CD20 T細胞雙特異性抗體)組合時達成4-1BB促效作用之最大抗腫瘤效應。T細胞雙特異性抗體提供初始TCR活化信號至T細胞,且接著與CD19-4-1BBL之組合引起抗腫瘤T細胞免疫性之進一步提高。因此,吾人在本文中描述一種用於癌症與B細胞惡性腫瘤之新穎組合療法。
本發明係關於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其結合4-1BB (CD137)促效劑(詳言之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 (CD137)促效劑,特定言之含有抗原結合分子之4-1BBL三聚體)組合之用途,其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更特定言之治療B細胞增生性病症或延遲病症進程之方法中。已發現,本文中所描述之組合療法在抑制腫瘤生長及消除腫瘤細胞方面比單獨使用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治療更加有效。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 (CD137)促效劑(詳言之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組合使用。 詳言之,該4-1BB促效劑為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抗原結合分子。在一個態樣中,該4-1BB促效劑為包含Fc域之抗原結合分子。在一特定態樣中,該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具有減小或較佳地消除Fcγ受體結合及/或效應功能之修飾的Fc域。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以單一組合物一起投與或以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組合物分別投與。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同時、在其前或其後投與。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分子,且其中4-1BBL之胞外域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SEQ ID NO: 2、SEQ ID NO: 3、SEQ ID NO: 4、SEQ ID NO: 5、SEQ ID NO: 6、SEQ ID NO: 7及SEQ ID NO: 8,特定言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或SEQ ID NO: 5。更特定言之,4-1BBL之胞外域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在一個態樣中,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抗原結合分子將不經CD19表現B細胞內化。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部分,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 (a)重鏈可變區(VH CD19),其包含:(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9之CDR-H1,(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0之CDR-H2,及(i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1之CDR-H3,及輕鏈可變區(VL CD19),其包含:(i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2之CDR-L1,(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3之CDR-L2,及(v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4之CDR-L3,或 (b)重鏈可變區(VH CD19),其包含:(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5之CDR-H1,(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6之CDR-H2,及(i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7之CDR-H3,及輕鏈可變區(VL CD19),其包含:(i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8之CDR-L1,(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9之CDR-L2,及(v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0之CDR-L3。 在一特定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2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或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在一特定態樣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詳言之,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IgG Fc域,具體言之IgG1 Fc域或IgG4 Fc域。更特定言之,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Fc域,該Fc域包含降低與Fc受體之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在一特定態樣中,4-1BB促效劑包含IgG1 Fc域,該IgG1 Fc域包含胺基酸取代L234A、L235A及P329G。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該第一多肽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且其中該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Fab域,及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 (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CH1或CL域及第二多肽含有CL或CH1域,其中第二多肽藉由CH1域與CL域之間的雙硫鍵連接至第一多肽,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CH1或CL域,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CL或CH1域,或 (i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CH3域及第二多肽含有CH3域,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CH3域之C端,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CH3域之C端,或 (ii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VH-CL或VL-CH1域及第二多肽含有VL-CH1域或VH-CL域,其中第二多肽藉由CH1域與CL域之間的雙硫鍵連接至第一多肽,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VH或VL,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VL或VH。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Fab域,其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2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第一多肽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5、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SEQ ID NO: 29、SEQ ID NO: 30、SEQ ID NO: 31及SEQ ID NO: 32,且特徵在於第二多肽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SEQ ID NO: 2、SEQ ID NO: 3、SEQ ID NO: 4、SEQ ID NO: 5、SEQ ID NO: 6、SEQ ID NO: 7及SEQ ID NO: 8。 在一特定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原結合分子: a)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5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6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b)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7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8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c)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9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0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d)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1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2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e)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3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4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f)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5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6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g)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5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6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h)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7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8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i)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9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0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j)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1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2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k)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3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4之第二輕鏈的分子;以及 l)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1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2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及 (c)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其中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視情況經由肽連接子融合至Fc域之兩個子單元中之一者的N端或C端胺基酸。 在一特定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原結合分子: (a)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3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b)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3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c)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4之融合蛋白的分子,及 (d)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5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CD19/抗4-1BB雙特異性抗體。 在所有此等態樣中,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結合於CD3之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結合於CD20之第二抗原結合域。詳言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3)及輕鏈可變區(VL CD3)之第一抗原結合域,及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輕鏈可變區(VL CD20)之第二抗原結合域。在一個態樣中,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3),其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 56、CDR-H2序列SEQ ID NO: 57及CDR-H3序列SEQ ID NO: 58;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3),其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59、CDR-L2序列SEQ ID NO: 60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1。更特定言之,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2之重鏈可變區(VH CD3)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3之輕鏈可變區(VL CD3)。在另一態樣中,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其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 64、CDR-H2序列SEQ ID NO: 65及CDR-H3序列SEQ ID NO: 66,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20),其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67、CDR-L2序列SEQ ID NO: 68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9。更特定言之,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0之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1之輕鏈可變區(VL CD20)。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進一步包含結合於CD20之第三抗原結合域。詳言之,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其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 64、CDR-H2序列SEQ ID NO: 65及CDR-H3序列SEQ ID NO: 66;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20),其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67、CDR-L2序列SEQ ID NO: 68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9。更特定言之,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0之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1之輕鏈可變區(VL CD20)。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第一抗原結合域為互換Fab分子,其中Fab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域或恆定域交換,且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若存在)為習知Fab分子。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i)第二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第一抗原結合域之Fab重鏈之N端,第一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一子單元之N端,且第三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二子單元之N端,或(ii)第一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第二抗原結合域之Fab重鏈之N端,第二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一子單元之N端,且第三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二子單元之N端。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Fc域,該Fc域包含降低與Fc受體之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更特定言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IgG1 Fc域,該IgG1 Fc域包含胺基酸取代L234A、L235A及P329G。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 (CD137)促效劑組合使用,且其中該組合以約一週至三週之間隔投與。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 (CD137)促效劑組合使用,且其中在組合治療前使用II型抗CD20抗體、較佳地歐比托珠單抗進行預治療,其中預治療與組合治療之間的時間段足以對II型抗CD20抗體、較佳地歐比托珠單抗作出反應而減少個體的B細胞。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 (CD137)促效劑組合使用,且其中另外投與PD1或PD-L1抗體、較佳地阿特珠單抗。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醫藥產品,其包含:(A)第一組合物,該第一組合物包含作為活性成分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以及(B)第二組合物,該第二組合物包含作為活性成分的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該醫藥產品用於疾病之組合、依序或同步治療,詳言之用於癌症之治療。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詳言之,醫藥組合物用於治療B細胞增生性病症,詳言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疾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FL)、套細胞淋巴瘤(MCL)、邊緣區淋巴瘤(MZL)、多發性骨髓瘤(MM)及霍奇金氏淋巴瘤(HL)。 在一額外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個體之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套組,其包含包裝,該包裝包含:(A)第一組合物,該第一組合物包含作為活性成分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B)第二組合物,該第二組合物包含作為活性成分的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及(C)關於在組合療法中使用組合物的說明。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之組合的用途,其用於製造治療增生性疾病、詳言之癌症或延遲疾病進程之藥劑。 詳言之,提供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之組合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於治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疾病之藥劑: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FL)、套細胞淋巴瘤(MCL)、邊緣區淋巴瘤(MZL)、多發性骨髓瘤(MM)及霍奇金氏淋巴瘤(HL)。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個體之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抗CD20/抗CD3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詳言之,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治療個體之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抗原結合分子。在一個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包含Fc域之抗原結合分子。在一特定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包含Fc域的抗原結合分子,該Fc域具有降低Fcγ受體結合及/或效應功能之修飾。在一特定態樣中,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為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抗原結合分子。更特定言之,4-1BB促效劑為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抗原結合分子。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個體之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抗CD20/抗CD3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以單一組合物一起投與或以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組合物分別投與。詳言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 (CD137)促效劑經靜脈內或皮下投與。在另一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同時、在期前或其後投與。
定義 除非以其他方式定義,否則本文所使用之技術及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領域中通常所使用相同之含義。出於解釋本說明書之目的,將應用以下定義且只要合適,以單數形式使用之術語亦將包括複數且反之亦然。 如本文所用,術語「抗原結合分子 」在其最廣泛的意義上係指特異性結合抗原決定子的分子。抗原結合分子之實例係抗體、抗體片段及骨架抗原結合蛋白。 術語「抗體 」在本文中以最廣泛意義使用且涵蓋各種抗體結構,包括但不限於單株抗體、多株抗體、單特異性及多特異性抗體(例如雙特異性抗體)及抗體片段,只要其展現所需抗原結合活性即可。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單株抗體 」係指自實質上均質抗體之群體獲得的抗體,亦即包含該群體之個別抗體是相同的及/或結合相同抗原決定基,除例如含有天然存在之突變或在單株抗體製劑之生產期間產生的可能之變異抗體之外,此類變異一般少量地存在。相比於典型地包括針對不同決定子(抗原決定基)之不同抗體的多株抗體製劑,單株抗體製劑中之各單株抗體係針對抗原上之單一決定子。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單特異性 」抗體表示具有一或多個結合位點之抗體,該一或多個結合位點中之每一者結合於相同抗原之相同抗原決定基。術語「雙特異性 」意謂抗原結合分子能夠特異性結合於至少兩個不同的抗原決定子。典型地,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兩個抗原結合位點,其中每一者對不同抗原性決定子具有特異性。在某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同時結合兩個抗原決定子,特定言之兩個不同細胞上所表現的兩個抗原決定子。 如本申請案中所使用之術語「 」表示抗原結合分子中存在指定數目之結合位點。因而,術語「二價」、「四價」及「六價」分別表示抗原結合分子中存在兩個結合位點、四個結合位點及六個結合位點。 術語「全長抗體」、「完整抗體」及「完全抗體」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其係指具有與原生抗體結構實質上類似之結構的抗體。「原生抗體 」係指具有不同結構之天然存在之免疫球蛋白分子。舉例而言,原生IgG類抗體為約150,000道爾頓(dalton)之雜四聚體醣蛋白,其由二硫鍵鍵結之兩個輕鏈及兩個重鏈構成。自N端至C端,各重鏈具有可變區(VH),亦稱為可變重鏈域或重鏈可變域,繼之為三個恆定域(CH1、CH2及CH3),亦稱為重鏈恆定區。類似地,自N端至C端,各輕鏈具有可變區(VL),亦稱為可變輕鏈域或輕鏈可變域,繼之為輕鏈恆定域(CL),亦稱為輕鏈恆定區。抗體之重鏈可歸為五種類型中之一者,該五種類型稱為α (IgA)、δ (IgD)、ε (IgE)、γ (IgG)或μ (IgM),其中一些可進一步分成亞型,例如γ1 (IgG1)、γ2 (IgG2)、γ3 (IgG3)、γ4 (IgG4)、α1 (IgA1)及α2 (IgA2)。抗體之輕鏈可基於其恆定域之胺基酸序列歸為兩種類型中之一種,稱為κ及λ。 「抗體片段 」係指不同於完整抗體,包含完整抗體之一部分,結合完整抗體所結合之抗原的分子。抗體片段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 Fv、Fab、Fab'、Fab'-SH、F(ab')2 ;雙功能抗體、三功能抗體、四功能抗體、互換Fab片段;線性抗體;單鏈抗體分子(例如scFv);及單域抗體。關於某些抗體片段之綜述,參見Hudson等人,Nat Med 9, 129-134 (2003)。關於scFv片段之綜述,參見例如Plückthun, The Pharmacology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第113卷,Rosenburg及Moore編,Springer-Verlag, NewYork,第269-315頁(1994);亦參見WO93/16185;及美國專利第5,571,894號及第5,587,458號。關於包含救助受體結合抗原決定基殘基及具有延長之活體內半衰期之Fab及F(ab')2 片段的論述,參見美國專利第5,869,046號。雙功能抗體為具有兩個抗原結合位點之抗體片段,其可為二價或雙特異性,參見例如EP 404,097;WO 1993/01161;Hudson等人,Nat Med 9, 129-134 (2003);及Hollinger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 6444-6448 (1993)。三功能抗體及四功能抗體亦描述於Hudson等人,Nat Med 9, 129-134 (2003)中。單域抗體為包含抗體之重鏈可變域之全部或一部分或輕鏈可變域之全部或一部分的抗體片段。在某些實施例中,單域抗體為人類單域抗體(Domantis, Inc., Waltham, MA;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6,248,516B1號)。抗體片段可藉由各種技術製得,包括(但不限於)蛋白分解消化完整抗體以及藉由重組宿主細胞(例如大腸桿菌(E. coli)或噬菌體)產生,如本文所描述。 完整抗體之番木瓜蛋白酶消化產生兩個相同的抗原結合片段,稱為「Fab」片段,其各自含有重鏈及輕鏈可變域以及輕鏈之恆定域及重鏈之第一恆定域(CH1)。如本文所用,因此,術語「Fab 片段 」係指包含有包含輕鏈之VL域及恆定域(CL)之輕鏈片段,及重鏈之VH域及第一恆定域(CH1)的抗體片段。Fab'片段與Fab片段之不同之處在於,在包括一或多個來自抗體鉸鏈區之半胱胺酸之重鏈CH1域的羧基端處添加幾個殘基。Fab'-SH為其中恆定域之半胱胺酸殘基帶有游離硫醇基之Fab'片段。胃蛋白酶處理產生F(ab')2 片段,其具有兩個抗原結合位點(兩個Fab片段)及Fc區之一部分。 術語「互換 Fab 片段 」或「xFab片段」或「互換型Fab片段」係指其中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或恆定區互換之Fab片段。互換型Fab分子之兩種不同鏈組成係可能的且包含於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中:一方面,Fab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經交換,亦即互換型Fab分子包含由輕鏈可變區(VL)及重鏈恆定區(CH1)構成之肽鏈以及由重鏈可變區(VH)及輕鏈恆定區(CL)構成之肽鏈。此互換型Fab分子亦被稱作互換Fab( VLVH ) 。另一方面,當Fab重鏈及輕鏈之恆定區交換時,互換型Fab分子包含由重鏈可變區(VH)及輕鏈恆定區(CL)組成之肽鏈,及由輕鏈可變區(VL)及重鏈恆定區(CH1)組成之肽鏈。此互換型Fab分子亦被稱作互換Fab( CLCH1 ) 。 「單鏈Fab片段」或「scFab 」為由抗體重鏈可變域(VH)、抗體恆定域1 (CH1)、抗體輕鏈可變域(VL)、抗體輕鏈恆定域(CL)及連接子組成之多肽,其中該抗體域及該連接子按N端至C端方向之次序具有以下中之一者:a) VH-CH1-連接子-VL-CL,b) VL-CL-連接子-VH-CH1,c) VH-CL-連接子-VL-CH1,或d) VL-CH1-連接子-VH-CL;且其中該連接子為至少30個胺基酸、較佳32與50個胺基酸之間的多肽。該單鏈Fab片段經由CL域與CH1域之間的天然雙硫鍵穩定化。此外,此等單鏈Fab分子可經由***半胱胺酸殘基(例如可變重鏈中之位置44及可變輕鏈中之位置100,根據Kabat編號)而產生鏈間二硫鍵來進一步穩定化。 「互換型單鏈Fab片段」或「x - scFab 」為由抗體重鏈可變域(VH)、抗體恆定域1 (CH1)、抗體輕鏈可變域(VL)、抗體輕鏈恆定域(CL)及連接子組成之多肽,其中該抗體域及該連接子按N端至C端方向之次序具有以下中之一者:a) VH-CL-連接子-VL-CH1,及b) VL-CH1-連接子-VH-CL;其中VH及VL一起形成特異性結合於抗原之抗原結合位點,且其中該連接子為至少30個胺基酸之多肽。此外,此等x-scFab分子可經由***半胱胺酸殘基(例如可變重鏈中之位置44及可變輕鏈中之位置100,根據Kabat編號)而產生鏈間二硫鍵來進一步穩定化。 「單鏈可變片段 ( scFv ) 」為抗體之重鏈(VH )及輕鏈(VL )之可變區之融合蛋白,其與具有十至約25個胺基酸之短連接肽連接。連接子通常富含甘胺酸以具有可撓性,以及絲胺酸或蘇胺酸以具有可溶性,且可使VH 之N端與VL 之C端連接,或反之亦然。儘管移除恆定區且引入連接子,但此蛋白質保留原始抗體之特異性。scFv抗體例如描述於Houston, J.S., Methods in Enzymol. 203 (1991) 46-96)中。另外,抗體片段包含單鏈多肽,其具有VH域(亦即能夠與VL域一起組裝成功能性抗原結合位點)或VL域(亦即能夠與VH域一起組裝成功能性抗原結合位點)之特徵,且由此提供全長抗體之抗原結合特性。 「骨架抗原結合蛋白 」在此項技術中已知,例如纖維結合蛋白及經設計錨蛋白重複蛋白質(DARPins)已用作抗原結合域之替代骨架,參見例如Gebauer及Skerra, Engineered protein scaffolds as next-generation antibody therapeutics.Curr Opin Chem Biol 13:245-255 (2009)及Stumpp等人,Darpins: A new generation of protein therapeutics. Drug Discovery Today 13: 695-701 (2008)。在本發明之一個態樣中,骨架抗原結合蛋白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TLA-4 (Evibody);脂質運載蛋白(Anticalin);蛋白質A衍生之分子,諸如蛋白質A之Z域(Affibody);A域(Avimer/Maxibody);血清運鐵蛋白(反式體);經設計之錨蛋白重複蛋白質(DARPin);抗體輕鏈或重鏈之可變域(單域抗體,sdAb);抗體重鏈之可變域(奈米抗體,aVH);VNAR 片段;纖維結合蛋白(AdNectin);C型凝集素域(Tetranectin);新型抗原受體β-內醯胺酶之可變域(VNAR 片段);人類γ-晶狀體球蛋白或泛素(Affilin分子);人類蛋白酶抑制劑之孔尼茲(kunitz)型域,微體,諸如來自knottin家族之蛋白質、肽適體及纖維結合蛋白(adnectin)。 脂質運載蛋白為細胞外蛋白質之家族,其傳遞小型疏水性分子,諸如類固醇、後色膽素、類視黃素及脂質。其具有剛性β-片狀第二結構,其在圓錐結構之開放端具有許多環,其可經工程改造以結合於不同目標抗原。抗運載蛋白之尺寸在160-180個胺基酸之間,且來源於脂質運載蛋白。關於其他細節,參見Biochim Biophys Acta 1482: 337-350 (2000)、US7250297B1及US20070224633。 經設計之錨蛋白重複蛋白質(DARPins)來源於錨蛋白,其為介導整合膜蛋白質與細胞骨架之連接的蛋白質之家族。單一錨蛋白重複為由兩個α螺旋及β迴旋(beta-turn)組成之33殘基主結構。其可藉由隨機化各重複之第一個α螺旋及β迴旋中之殘基而經工程改造以結合不同目標抗原。可藉由增加模組數目來增加其結合界面(親和力成熟方法)。關於其他細節,參見J. Mol. Biol. 332, 489-503 (2003), PNAS 100(4), 1700-1705 (2003)及J. Mol. Biol. 369, 1015-1028 (2007)以及US20040132028A1。 單域抗體為由單一單體可變抗體域組成之抗體片段。第一個單域來源於來自駱駝之抗體重鏈之可變域(奈米抗體或VH H片段)。此外,術語單域抗體包括自主人類重鏈可變域(aVH)或來源於鯊魚之VNAR 片段。 與參考分子「結合於相同抗原決定基之抗原結合分子 」係指一種抗原結合分子,其在競爭分析中阻斷參考分子與其抗原之結合達50%或更大,且相反,參考分子在競爭分析中阻斷抗原結合分子與其抗原之結合達50%或更大。 術語「抗原結合域 」係指抗原結合分子之一部分,其包含特異性結合於一部分或全部抗原且與其互補之區域。當抗原較大時,抗原結合分子可僅結合於抗原之特定部分,該部分稱為抗原決定基。抗原結合域可由例如一或多個可變域(亦稱為可變區)提供。較佳地,抗原結合域包含抗體輕鏈可變區(VL)及抗體重鏈可變區(VH)。 如本文所用,術語「抗原決定子 」與「抗原」及「抗原決定基」同義且係指多肽大分子上與抗原結合部分結合、形成抗原結合部分-抗原複合物的位點(例如鄰近胺基酸區段或由非鄰近胺基酸之不同區域組成的構形組態)。適用的抗原決定子可發現於例如腫瘤細胞表面上、病毒所感染細胞之表面上、其他病變細胞表面上、免疫細胞表面上、游離於血清中及/或細胞外基質(ECM)中。除非另有指示,否則本文中適用作抗原之蛋白質可為來自任何脊椎動物來源(包括哺乳動物,諸如靈長類動物(例如人類)及嚙齒動物(例如小鼠及大鼠))之蛋白質的任何原生形式。在特定實施例中,抗原為人類蛋白。在本文中提及特定蛋白質的情況下,該術語涵蓋「全長」的未經處理之蛋白質,以及由細胞中之處理所產生的任何形式之蛋白質。該術語亦涵蓋天然存在之蛋白質變異體,例如剪接變異體或對偶基因變異體。 「特異性結合 」意謂結合對於抗原而言具選擇性且可與非所需或非特異性相互作用區分。抗原結合分子結合於特異性抗原之能力可經由酶聯結免疫吸附分析(ELISA)或熟習此項技術者熟悉之其他技術(例如表面電漿子共振(SPR)技術(在BIAcore儀器上分析)(Liljeblad等人,Glyco J 17, 323-329 (2000))及傳統結合分析(Heeley, Endocr Res 28, 217-229 (2002))量測。在一個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與不相關蛋白質之結合程度小於例如藉由SPR所量測的抗原結合分子與抗原之結合的約10%。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於抗原之分子具有以下解離常數(Kd):≤ 1 μM、≤ 100 nM、≤ 10 nM、≤ 1 nM、≤ 0.1 nM、≤ 0.01 nM或≤ 0.001 nM (例如,10- 8 M或更低,例如10- 8 M至10- 13 M,例如10- 9 M至10- 13 M)。 「親和力 」或「結合親和力」係指分子(例如,抗體)之單一結合位點與其結合搭配物(例如,抗原)之間的非共價相互作用之總量的強度。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使用之「結合親和力」係指反映結合對(例如抗體與抗原)成員之間的1:1相互作用之固有結合親和力。分子X對其搭配物Y的親和力一般可由解離常數(Kd)表示,解離常數為解離速率常數與結合速率常數(分別為koff及kon)之比率。因此,等效親和力可包含不同速率常數,只要速率常數之比率保持相同即可。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常用方法(包括本文所描述之該等方法)來量測親和力。一種用於量測親和力的特定方法為表面電漿子共振(SPR)。 如本文所用之「B 細胞 抗原 」係指呈現於B淋巴細胞、特定言之惡性B淋巴細胞之表面上的抗原決定子(在彼情況下,該抗原亦被稱作「惡性B細胞抗原」)。 除非另有指示,否則術語「CD19 」係指B淋巴細胞抗原CD19,亦稱為B淋巴細胞表面抗原B4或T細胞表面抗原Leu-12且包括來自任何脊椎動物來源(包括哺乳動物,諸如靈長類動物(例如人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例如食蟹獼猴)及嚙齒動物(例如小鼠及大鼠))之任何原生CD19。人類CD19之胺基酸序列展示於UniProt寄存編號P15391 (版本160,SEQIDNO: 80)中。該術語涵蓋「全長」未經處理之人類CD19以及由細胞中之處理產生的人類CD19之任何形式,只要如本文所報導之抗體與其結合即可。CD19為表現於人類B細胞(包括(但不限於)前B細胞、早期發育之B細胞(亦即不成熟B細胞)、經由末端分化至漿細胞中之成熟B細胞及惡性B細胞)之表面上的結構上不同的細胞表面受體。CD19由大部分前B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氏淋巴瘤、B細胞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前淋巴球性白血病、毛狀細胞白血病、普通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及一些Null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表現。CD19於漿細胞上之表現進一步表明其可在分化型B細胞腫瘤(諸如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因此,CD19抗原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及/或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之治療中免疫療法之目標。 除非另有指示,否則術語「CD20 」係指B淋巴細胞抗原CD20,亦稱為B淋巴細胞表面抗原B1或白血球表面抗原Leu-16且包括來自任何脊椎動物來源(包括哺乳動物,諸如靈長類動物(例如人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例如食蟹獼猴)及嚙齒動物(例如小鼠及大鼠))之任何原生CD20。人類CD20之胺基酸序列展示於Uniprot寄存編號P11836 (版本149,SEQ ID NO: 81)中。CD20為表現於前B及成熟B淋巴細胞上之分子量為大約35 kD的疏水性跨膜蛋白。對應的人類基因為膜跨越4域,子族A,成份1,亦稱為MS4A1。此基因編碼膜跨越4A基因家族之一員。此初生蛋白家族之成員之特徵為常見結構特徵及類似的內含子/外顯子剪接界限且在造血細胞及非淋巴組織中呈現獨特的表現模式。此基因編碼B淋巴細胞表面分子,其在B細胞發育且分化為漿細胞之過程中發揮作用。在家族成員之叢集中,此家族成員侷限於11q12。此基因之替代性剪接產生編碼相同蛋白質之兩個轉錄變異體。術語「CD20」涵蓋「全長」的未經處理之CD20以及由細胞中之處理產生的CD20之任何形式。該術語亦涵蓋天然存在之CD20之變異體,例如剪接變異體或對偶基因變異體。 術語「 CD20 抗體 」及「結合於CD20之抗體」係指能夠以足夠親和力結合CD20以使得該抗體適用作靶向CD20之診斷劑及/或治療劑之抗體。在一個實施例中,抗CD20抗體與不相關非CD20蛋白結合之程度小於例如藉由放射免疫分析(RIA)所量測之抗體CD20之結合的約10%。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於CD20之抗體具有以下解離常數(Kd):≤ 1μM、≤ 100 nM、≤ 10 nM、≤ 1 nM、≤ 0.1 nM、≤ 0.01 nM或≤ 0.001 nM (例如10- 8 M或更低,例如10- 8 M至10- 13 M、例如10- 9 M至10- 13 M)。在某些實施例中,抗CD20抗體與保存在來自不同物種之CD20中的CD20抗原決定基結合。 「II CD20 抗體 」意謂如Cragg等人,Blood 103 (2004) 2738-2743; Cragg等人,Blood 101 (2003) 1045-1052, Klein等人,mAbs 5 (2013), 22-33中所描述且在下表1中概述的具有II型抗CD20抗體之結合特性及生物活性的抗CD20抗體。 表A:I型及II型抗CD20抗體之特性 * 若IgG1 同型 II型抗CD20抗體之實例包括例如歐比托珠單抗(obinutuzumab;GA101)、托斯圖單抗(tositumumab;B1)、人類化B-Ly1抗體IgG1 (揭示於WO 2005/044859中之嵌合人類化IgG1抗體)、11B8 IgG1 (揭示於WO 2004/035607中)及AT80 IgG1。 在一個態樣中,II型抗CD20抗體包含重鏈可變區序列(VH CD20)SEQ ID NO: 70及輕鏈可變區序列(VL CD20)SEQ ID NO: 71。在另一態樣中,與未經工程改造之抗體相比,II型抗CD20抗體在Fc區中具有增加之比例的非海藻糖基化寡醣。在一個態樣中,II型抗CD20抗體之Fc區中的至少約40%N連接寡醣為非海藻糖基化的。 在一特定態樣中,II型抗CD20抗體為歐比托珠單抗(INN, WHO Drug Information, 第26卷, 第4期, 2012,第453頁所推薦)。如本文中所使用,歐比托珠單抗與GA101同義。商標為GAZYVA®或GAZYVARO®。此置換所有先前版本(例如,第25卷,第1期, 2011,第75-76頁)且以前被稱為阿夫妥珠單抗(afutuzumab) (INN, WHO Drug Information, 第23卷, 第2期, 2009, 第176頁; 第22卷, 第2期, 2008, 第124頁所推薦)。在一個實施例中,II型抗CD20抗體包含重鏈可變區序列SEQ ID NO: 10及輕鏈可變區序列SEQ ID NO: 11。在一個態樣中,II型抗CD20抗體為托西莫單抗(tositumomab)。 I型抗CD20抗體之實例包括例如利妥昔單抗(rituximab)、奧伐木單抗(ofatumumab)、維托珠單抗(veltuzumab)、奧卡拉珠單抗(ocaratuzumab)、奧克珠單抗(ocrelizumab)、PRO131921、尤必昔單抗(ublituximab)、HI47 IgG3(ECACC,融合瘤)、2C6 IgG1 (揭示於WO 2005/103081中)、2F2 IgG1 (揭示於WO 2004/035607及WO 2005/103081中)及2H7 IgG1 (揭示於WO 2004/056312中)。 術語「人類化B-Ly1抗體」係指如WO 2005/044859及WO 2007/031875中所揭示之人類化B-Ly1抗體,其係藉由與來自IgG1之人類恆定域嵌合及之後的人類化(參見WO 2005/044859及WO 2007/031875)獲自鼠類單株抗CD20抗體B-Ly1(鼠類重鏈(VH)之可變區:SEQ ID NO: 82;鼠類輕鏈(VL)之可變區:SEQ ID NO: 83(參見Poppema, S.及Visser, L., Biotest Bulletin 3 (1987) 131-139)。此等「人類化B-Ly1抗體」詳細揭示於WO 2005/044859及WO 2007/031875中。 術語「降低」(及其文法變化形式,諸如「減少」或「減小」),例如B細胞之數目或細胞介素釋放的降低,係指各別量之減小,如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適當方法所量測。為了清晰起見,該術語亦包括降低至零(或低於分析方法之偵測極限),亦即完全去除或消除。相反,「增加」係指各別量之增加。 如本文所用之「T 細胞 抗原 」係指呈現於T淋巴細胞、特定言之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之表面上的抗原決定子。 如本文所用之「T 細胞 活化治療劑 」係指能夠在個體內誘導T細胞活化之治療劑,特定言之經設計用於在個體內誘導T細胞活化的治療劑。T細胞活化治療劑之實例包括特異性結合活化T細胞抗原(諸如CD3)及目標細胞抗原(諸如CD20或CD19)的雙特異性抗體。其他實例包括包含T細胞活化域及特異性結合於目標細胞抗原(諸如CD20或CD19)之抗原結合部分的嵌合抗原受體(CAR)。 如本文所用之「活化 T 細胞抗原 」係指由T淋巴細胞、特定言之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表現之抗原決定子,其能夠在與抗原結合分子相互作用時誘導或提高T細胞活化。具體而言,抗原結合分子與活化T細胞抗原的相互作用可藉由觸發T細胞受體複合物之信號級聯來誘導T細胞活化。例示性活化T細胞抗原為CD3。 除非另有指示,否則術語「CD3 」係指來自任何脊椎動物來源(包括哺乳動物,諸如靈長類動物(例如人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例如食蟹獼猴)及嚙齒動物(例如小鼠及大鼠)的任何原生CD3。該術語涵蓋「全長」的未經處理之CD3以及由細胞中之處理產生的CD3之任何形式。該術語亦涵蓋天然存在之CD3之變異體,例如剪接變異體或對偶基因變異體。在一個實施例中,CD3為人類CD3,特定言之人類CD3之ε子單元(CD3ε)。人類CD3ε之胺基酸序列展示於UniProt (www.uniprot.org)寄存編號P07766 (版本144)或NCBI (www.ncbi.nlm.nih.gov/) RefSeq NP_000724.1中。亦參見SEQ ID NO: 84。食蟹獼猴[食蟹猴]CD3ε之胺基酸序列展示於NCBI GenBank編號BAB71849.1中。亦參見SEQ ID NO: 85。 術語「可變區 」或「可變域」係指抗體重鏈或輕鏈中涉及抗原結合分子與抗原之結合的域。天然抗體之重鏈及輕鏈(分別為VH及VL)之可變域通常具有類似的結構,其中各域包含四個保守性構架區(FR)及三個高變區(HVR)。參見例如Kindt等人,Kuby Immunology, 第6版, W.H. Freeman and Co., 第91頁 (2007)。A 單一VH或VL域可足以賦予抗原結合特異性。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高變區 」或「HVR」係指抗體可變域中在序列上具有高變性及/或形成結構上定義之環(「高變環」)的各區域。通常,原生四鏈抗體包含六個HVR;三個位於VH中(H1、H2、H3),且三個位於VL中(L1、L2、L3)。HVR一般包含來自高變環及/或來自「互補決定區(CDR)」的胺基酸殘基,後者具有最高的序列可變性及/或與抗原識別相關。例示性高變環出現在胺基酸殘基26-32 (L1)、50-52 (L2)、91-96 (L3)、26-32 (H1)、53-55 (H2)及96-101 (H3)處。(Chothia及Lesk,J . Mol . Biol . 196:901-917(1987))。例示性CDR (CDR-L1、CDR-L2、CDR-L3、CDR-H1、CDR-H2及CDR-H3)出現在L1之胺基酸殘基24-34、L2之胺基酸殘基50-56、L3之胺基酸殘基89-97、H1之胺基酸殘基31-35B、H2之胺基酸殘基50-65及H3之胺基酸殘基95-102處。(Kabat等人,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 第5版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 高變區(HVR)亦稱為互補決定區(CDR),且此等術語在本文中、在提及形成抗原結合區之可變區之部分時可互換使用。已由Kabat等人,U.S. Dep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1983)及Chothia等人,J . Mol . Biol . 196:901-917 (1987)描述此特定區域,其中該等定義對照彼此比較時包括胺基酸殘基之重疊或子集。然而,涉及抗體或其變異體之CDR之任何定義的應用意欲處於如本文中所定義及所用之術語的範疇內。涵蓋以上所引用參考文獻中之每一者所定義的CDR的適當胺基酸殘基如下闡述於表B中作為比較。涵蓋特定CDR的確切殘基數目將視CDR序列及尺寸而變。在抗體之可變區胺基酸序列指定的情況下,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以常規方式判定哪些殘基包含特定CDR。 表B. CDR定義1 1 表A中之所有CDR定義之編號皆依據Kabat等人所闡述之編號約定(參見下文)。2 如表A中所用之含有小寫字母「b」的「AbM」係指如藉由Oxford Molecular之「AbM」抗體模型化軟體所定義的CDR。 Kabat等人亦定義適用於任何抗體的可變區序列編號系統。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將此「Kabat編號」系統明確地分配給任何可變區序列,而不依賴於除序列本身以外的任何實驗資料。如本文所用,「Kabat編號」係指由Kabat等人,U.S. Dep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Sequence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1983)所闡述之編號系統。除非另外說明,否則提及抗體可變區中之特異性胺基酸殘基位置的編號係依據Kabat編號系統。 除VH中之CDR1以外,CDR通常包含形成高變環之胺基酸殘基。CDR亦包含「特異性決定殘基」或「SDR」,其為接觸抗原之殘基。SDR含於簡稱為-CDR或a-CDR之CDR區域內。例示性a-CDR (a-CDR-L1、a-CDR-L2、a-CDR-L3、a-CDR-H1、a-CDR-H2及a-CDR-H3)出現於L1之胺基酸殘基31-34、L2之胺基酸殘基50-55、L3之胺基酸殘基89-96、H1之胺基酸殘基31-35B、H2之胺基酸殘基50-58及H3之胺基酸殘基95-102處。(參看Almagro及Fransson,Front . Biosci . 13:1619-1633 (2008)。)除非另外指示,否則在本文中,根據Kabat等人(見上文)對可變域中之HVR殘基及其他殘基(例如,FR殘基)進行編號。 如本文所使用,在抗原結合分子(例如抗體)之情形下,術語「親和力成熟 」係指來源於參考抗原結合分子(例如藉由突變)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結合於與參考抗體相同的抗原,較佳結合於相同的抗原決定基;且與參考抗原結合分子相比對抗原具有較高親和力。親和力成熟通常涉及抗原結合分子之一或多個CDR中一或多個胺基酸殘基之修飾。典型地,親和力成熟抗原結合分子與初始參考抗原結合分子結合於相同抗原決定基。 「構架 」或「FR」係指除高變區(HVR)殘基以外的可變域殘基。可變域之FR通常由四個FR域組成:FR1、FR2、FR3及FR4。因此,在VH (或VL)中,HVR及FR序列通常依以下序列呈現:FR1-H1(L1)-FR2-H2(L2)-FR3-H3(L3)-FR4。 出於本文之目的,「接受體人類構架 」為包含來源於如以下所定義之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之輕鏈可變域(VL)構架或重鏈可變域(VH)構架之胺基酸序列的構架。「來源於」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之接受體人類構架可包含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之相同胺基酸序列,或其可含有胺基酸序列變化。在一些實施例中,胺基酸變化之數目為10個或更少、9個或更少、8個或更少、7個或更少、6個或更少、5個或更少、4個或更少、3個或更少或2個或更少。在一些實施例中,VL接受體人類構架與VL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序列或人類共同構架序列在序列上一致。 術語「嵌合 」抗體係指重鏈及/或輕鏈之一部分來源於特定來源或物種,同時重鏈及/或輕鏈之其餘部分來源於不同來源或物種之抗體。 抗體之「類別 」係指其重鏈所具有之恆定域或恆定區的類型。抗體存在五種主要類別:IgA、IgD、IgE、IgG及IgM,且其中若干者可進一步分成亞類(同型),例如IgG1 、IgG2 、IgG3 、IgG4 、IgA1 及IgA2 。對應於不同類別之免疫球蛋白的重鏈恆定域分別稱為α、δ、ε、γ及μ。 「人類化 」抗體係指包含來自非人類HVR之胺基酸殘基及來自人類FR之胺基酸殘基之嵌合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化抗體將包含至少一個且典型地兩個可變域之實質上所有者,其中所有或實質上所有HVR (例如CDR)皆對應於非人類抗體之HVR,且所有或實質上所有FR皆對應於人類抗體之FR。人類化抗體視情況可包含來源於人類抗體之抗體恆定區的至少一部分。抗體(例如非人類抗體)之「人類化形式 」係指已經歷人類化之抗體。本發明涵蓋之「人類化抗體」之其他形式為其中恆定區已經另外修飾或自原始抗體發生變化以產生根據本發明之特性(尤其在C1q結合及/或Fc受體(FcR)結合方面)之抗體。 「人類 」抗體為胺基酸序列對應於由人類或人類細胞產生或來源於利用人類抗體譜系或其他人類抗體編碼序列之非人類來源之抗體之胺基酸序列的抗體。人類抗體之此定義特定排除包含非人類抗原結合殘基之人類化抗體。 術語「Fc域」或「Fc 」在本文中用於定義抗體重鏈中含有恆定區之至少一部分的C端區。該術語包括原生序列Fc區及變異Fc區。IgG Fc區包含IgG CH2及IgG CH3域。人類IgG Fc區之「CH2域」通常自約位置231處之胺基酸殘基延伸至約位置340處之胺基酸殘基。在一個實施例中,碳水化合物鏈連接至CH2域。本文中,CH2域可為原生序列CH2域或變異CH2域。「CH3域」包含殘基C端至Fc區中之CH2域的區段(亦即IgG之自約位置341處之胺基酸殘基至約位置447處之胺基酸殘基)。本文中之CH3區可為原生序列CH3域或變異CH3域(例如,在其一個鏈中具有引入「隆凸」(「杵」)及在其另一鏈中具有對應引入「凹穴」(「臼」)的CH3域;參見明確地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的美國專利第5,821,333號)。此類變異CH3域可用於促進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兩個非一致抗體重鏈之雜二聚化。在一個實施例中,人類IgG重鏈Fc區自Cys226或自Pro230延伸至重鏈之羧基端。然而,Fc區之C端離胺酸(Lys447)可存在或可不存在。除非本文另外說明,否則Fc區或恆定區中胺基酸殘基之編號係依據EU編號系統,亦稱為EU索引,如Kabat等人,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第5版.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中所描述。 「 - 」技術描述於例如US 5,731,168;US 7,695,936;Ridgway等人,Prot Eng 9, 617-621 (1996)及Carter, J Immunol Meth 248, 7-15 (2001)中。一般而言,方法涉及在第一多肽之界面處引入隆凸(「杵」)及在第二多肽之界面處引入對應凹穴(「臼」),使得隆凸可位於凹穴中以便促進雜二聚體形成且阻礙均二聚體形成。藉由用較大側鏈(例如酪胺酸或色胺酸)置換第一多肽界面中之小胺基酸側鏈來構建隆凸。尺寸與隆凸相同或相似的補償性凹穴藉由用較小胺基酸側鏈(例如丙胺酸或蘇胺酸)置換大胺基酸側鏈而形成於第二多肽之界面中。隆凸及凹穴可藉由改變編碼多肽之核酸產生,例如藉由位點特異性突變誘發或藉由肽合成。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杵修飾包含Fc域之兩個子單元中之一者中之胺基酸取代T366W,且臼修飾包含Fc域之兩個子單元中之另一者中的胺基酸取代T366S、L368A及Y407V。在另一特定實施例中,包含杵修飾之Fc域之子單元另外包含胺基酸取代S354C,且包含臼修飾之Fc域之子單元另外包含胺基酸取代Y349C。引入此等兩個半胱胺酸殘基使得Fc區之兩個子單元之間形成雙硫橋鍵,由此進一步穩定二聚體(Carter, J Immunol Methods 248, 7-15 (2001))。 「與免疫球蛋白之Fc區等效之區」意欲包括免疫球蛋白之Fc區之天然存在之對偶基因變異體以及具有變化之變異體,該等變化產生取代、添加或缺失,但實質上不降低免疫球蛋白介導效應功能(諸如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之能力。舉例而言,免疫球蛋白之Fc區之N端或C端可缺失一或多個胺基酸而不實質性損失生物功能。此類變異體可根據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一般法則選擇以對活性具有最小影響(參見例如Bowie, J. U.等人,Science 247:1306-10 (1990))。 術語「效應功能 」係指可歸因於抗體之Fc區之彼等生物活性,其因抗體同型而異。抗體效應功能之實例包括:C1q結合及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CDC)、Fc受體結合、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之細胞毒性(ADCC)、抗體依賴性細胞吞噬(ADCP)、細胞介素分泌、免疫複合物介導之抗原呈現細胞攝入抗原、細胞表面受體(例如B細胞受體)下調及B細胞活化。 「活化 Fc 受體 」為一種Fc受體,其與抗體之Fc區接合之後,引發信號傳導事件,其刺激攜帶受體之細胞執行效應功能。活化Fc受體包括FcγRIIIa (CD16a)、FcγRI (CD64)、FcγRIIa (CD32)及FcαRI (CD89)。特定活化Fc受體為人類FcγRIIIa (參見UniProt寄存編號P08637,版本141)。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效應細胞 」係指將效應部分受體(例如細胞介素受體)及/或Fc受體呈現於其表面上的淋巴細胞群體,其經由該等受體結合效應部分(例如細胞介素)及/或抗體之Fc區且促進目標細胞(例如腫瘤細胞)之破壞。效應細胞可例如介導細胞毒性或吞噬細胞效應。效應細胞包括(但不限於)效應T細胞,諸如CD8+ 細胞毒素T細胞、CD4+ 輔助T細胞、γδ T細胞、NK細胞、淋巴激素活化殺手(LAK)細胞及巨噬細胞/單核球。 「胞外域 」為膜蛋白中延伸至細胞外空間(亦即目標細胞外之空間)的域。胞外域通常為蛋白質中起始與表面之接觸(其引起信號轉導)之部分。如本文所定義的4-1BBL之胞外域因此係指4-1BBL中擴展至細胞外空間(細胞外域)中而且包括引起三聚化及與對應受體4-1BB之結合的較短部分或其片段的部分。術語「4-1BBL之胞外域仍或其片段」因此係指4-1BBL中形成細胞外域的細胞外域或係指其能夠結合至受體的部分(受體結合域)。 「4 - 1BBL 」或「4 - 1BB 配位體 」或「CD137L 」為能夠協同刺激T細胞之增殖及細胞介素產生的協同刺激TNF配位體家族成員。協同刺激TNF家族配位體可在與其對應TNF受體相互相用時協同刺激TCR信號,且與其受體之相互相用引起TNFR相關因子(TRAF)之募集,其起始可引起T細胞活化之信號級聯。4-1BBL為II型跨膜蛋白。已描述具有SEQ ID NO: 86之胺基酸序列的完全或全長4-1BBL可形成細胞表面上之三聚體。藉由4-1BBL之胞外域之特異性動機實現三聚體之形成。該等動機在本文中稱為「三聚化區」。人類4-1BBL序列(SEQ ID NO: 87)之胺基酸50-254形成4-1BBL之細胞外域,但即使其片段亦能夠形成三聚體。在本發明之特定實施例中,術語「4-1BBL之胞外域或其片段」係指具有選自以下之胺基酸序列的多肽:SEQ ID NO: 4 (人類4-1BBL之胺基酸52-254)、SEQ ID NO: 1 (人類4-1BBL之胺基酸71-254)、SEQ ID NO: 3 (人類4-1BBL之胺基酸80-254)、SEQ ID NO: 2 (人類4-1BBL之胺基酸85-254)、SEQ ID NO: 5 (人類4-1BBL之胺基酸71-248)、SEQ ID NO: 6 (人類4-1BBL之胺基酸85-248)、SEQ ID NO: 7 (人類4-1BBL之胺基酸80-248)及SEQ ID NO: 8 (人類4-1BBL之胺基酸52-248),但本文中亦包括能夠三聚化之胞外域之其他片段。 除非另有指示,否則如本文所用之術語「4 - 1BB 」或「CD137 」係指來自任何脊椎動物來源(包括哺乳動物,諸如靈長類動物(例如人類)及嚙齒動物(例如小鼠及大鼠)的任何原生4-1BB。該術語涵蓋「全長」的未經處理之4-1BB以及由細胞中之處理產生的4-1BB之任何形式。該術語亦涵蓋天然存在之4-1BB之變異體,例如剪接變異體或對偶基因變異體。例示性人類4-1BB之胺基酸序列顯示於SEQIDNO: 88 (Uniprot寄存編號Q07011)中,例示性鼠類4-1BB之胺基酸序列顯示於SEQIDNO: 89 (Uniprot寄存編號P20334)中且例示性食蟹獼猴4-1BB (來自恆河猴)之胺基酸序列顯示於SEQIDNO: 90 (Uniprot寄存編號F6W5G6)中。 術語「 4 - 1BB 抗體 」、「抗4-1BB」、「4-1BB抗體」及「特異性結合於4-1BB之抗體」係指能夠以足夠親和力結合4-1BB以使得抗體在靶向4-1BB時適用作診斷劑及/或治療劑之抗體。在一個實施例中,抗4-1BB抗體與不相關非-4-1BB蛋白之結合之程度小於例如藉由放射免疫分析(RIA)或流動式細胞測量術(FACS)所量測的抗體與4-1BB之結合的約10%。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於4-1BB之抗體具有以下解離常數(KD ):≤ 1 μM、≤ 100 nM、≤ 10 nM、≤ 1 nM、≤ 0.1 nM、≤ 0.01 nM或≤ 0.001 nM (例如,10- 6 M或更低,例如10- 68 M至10- 13 M,例如10- 8 M至10- 10 M)。 術語「肽連接子 」係指包含一或多個胺基酸(典型地約2至20個胺基酸)的肽。肽連接子在此項技術中已知或描述於本文中。適合非免疫原性連接肽為例如(G4 S)n 、(SG4 )n 或G4 (SG4 )n 肽連接子,其中「n」通常為介於1與10之間,典型地介於2與4之間,詳言之為2之數字,亦即肽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GGGGS (SEQ ID NO: 91)、GGGGSGGGGS (SEQ ID NO: 92)、SGGGGSGGGG (SEQ ID NO: 93)及GGGGSGGGGSGGGG (SEQ ID NO: 94),但亦包括序列GSPGSSSSGS (SEQ ID NO: 95)、(G4S)3 (SEQ ID NO: 96)、(G4S)4 (SEQ ID NO: 97)、GSGSGSGS (SEQ ID NO: 98)、GSGSGNGS (SEQ ID NO: 99)、GGSGSGSG (SEQ ID NO: 100)、GGSGSG (SEQ ID NO: 101)、GGSG (SEQ ID NO: 102)、GGSGNGSG (SEQ ID NO: 103)、GGNGSGSG (SEQ ID NO: 104)及GGNGSG (SEQ ID NO: 105)。備受關注之肽連接子為(G4S) (SEQ ID NO: 91)、(G4 S)2 及GGGGSGGGGS (SEQ ID NO:92)。 如本申請案內所用之術語「胺基酸 」表示天然產生之羧基α-胺基酸之群,其包含丙胺酸(三字母代碼:ala,一字母代碼:A)、精胺酸(arg,R)、天冬醯胺(asn,N)、天冬胺酸(asp,D)、半胱胺酸(cys,C)、麩醯胺酸(gln,Q)、麩胺酸(glu,E)、甘胺酸(gly,G)、組胺酸(his,H)、異白胺酸(ile,I)、白胺酸(leu,L)、離胺酸(lys,K)、甲硫胺酸(met,M)、***酸(phe,F)、脯胺酸(pro,P)、絲胺酸(ser,S)、蘇胺酸(thr,T)、色胺酸(trp,W)、酪胺酸(tyr,Y)及纈胺酸(val,V)。 「融合」或「連接」意謂組分(例如,多肽及4-1BBL之胞外域)藉由肽鍵直接或經由一或多個肽連接子連接。 相對於參考多肽(蛋白質)序列之「胺基酸序列一致性 百分比 (%) 」定義為在比對序列且視需要引入間隙以達成最大序列一致性百分比之後,且在不將任何保守性取代視為序列一致性之一部分的情況下,候選序列中與參考多肽序列中之胺基酸殘基一致的胺基酸殘基的百分比。出於測定胺基酸序列一致性百分比目的之比對可以此項技術中之技能範圍內的各種方式達成,例如使用公開可獲得之電腦軟體,諸如BLAST、BLAST-2、ALIGN. SAWI或Megalign (DNASTAR)軟體。熟習此項技術者可測定適用於比對序列之參數,包括在所比較序列之全長內達成最大比對所需的任何演算法。然而,出於本文之目的,使用序列比較電腦程式ALIGN-2產生胺基酸序列一致性%值。ALIGN-2序列比較電腦程式由Genentech, Inc.設計,且原始程式碼已在U.S. Copyright Office, Washington D.C., 20559申請用戶文檔,其在此註冊在美國版權註冊第TXU510087號下。ALIGN-2程式公開可獲自Genentech, Inc., South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或可自原始程式碼編輯。ALIGN-2程式經編譯可用於UNIX操作系統,包括數位UNIX V4.0D。所有序列比較參數均由ALIGN-2程式設定且不變化。在使用ALIGN-2進行胺基酸序列比較之情形下,既定胺基酸序列A與既定胺基酸序列B之胺基酸序列一致性%(或者,其可表述為與既定胺基酸序列B具有或包含一定胺基酸序列一致性%的既定胺基酸序列A)如下計算: 100乘以分率X/Y 其中X為在A與B之程式比對中藉由序列比對程式ALIGN-2評為一致匹配的胺基酸殘基之數目,且其中Y為B中之胺基酸殘基的總數目。應瞭解,在胺基酸序列A之長度與胺基酸序列B之長度不相等之情況下,A相對於B之胺基酸序列一致性%與B相對於A之胺基酸序列一致性%將不相等。除非另外特定陳述,否則本文所用之所有胺基酸序列一致性%值係如剛剛前一段落中所描述使用ALIGN-2電腦程式獲得。 在某些實施例中,涵蓋本文提供之抗原結合分子之胺基酸序列變異體 。舉例而言,可能需要改良抗原結合分子之結合親和力及/或其他生物特性。抗原結合分子之胺基酸序列變異體可藉由將適當修飾引入至編碼分子之核苷酸序列中或藉由肽合成來製備。此類修飾包括例如在抗體之胺基酸序列內的殘基之缺失及/或***及/或取代。可進行缺失、***及取代之任何組合以獲得最終構築體,其限制條件為最終構築體具有所需特徵,例如抗原結合。用於取代性突變誘發之相關位點包括HVR及構架(FR)。保守性取代以標題「較佳取代」提供於表C中且在下文中參考胺基酸側鏈類別(1)至(6)進一步描述。胺基酸取代可經引入至相關分子中,且針對所需活性,例如保持/改良之抗原結合、降低之免疫原性或改良之ADCC或CDC篩檢產品。 表C 胺基酸可根據共有側鏈特性進行分組: (1)疏水性:正白胺酸、Met、Ala、Val、Leu、Ile; (2)中性親水性:Cys、Ser、Thr、Asn、Gln; (3)酸性:Asp、Glu; (4)鹼性:His、Lys、Arg; (5)影響鏈取向之殘基:Gly、Pro; (6)芳族:Trp、Tyr、Phe。 非保守性取代將必然伴有將此等類別中之一者之成員換成另一個類別。 術語「胺基酸序列變異體 」包括大量在親本抗原結合分子(例如,人類化或人類抗體)之一或多個高變區殘基中存在胺基酸取代的變異體。通常,所選擇之用於進一步研究之所得變異體與親本抗原結合分子相比將具有某些生物特性之修飾(例如改良)(例如提高之親和力、降低之免疫原性)及/或將實質上保持親本抗原結合分子之某些生物特性。一種例示性取代型變異體為親和力成熟抗體,其可例如使用基於噬菌體呈現之親和力成熟技術(諸如本文所描述之技術)便利地產生。簡言之,一或多個CDR殘基發生突變且變異型抗原結合分子呈現於噬菌體上且針對特定生物活性(例如結合親和力)進行篩檢。在某些實施例中,取代、***或缺失可出現於一或多個CDR內,只要此類改變實質上不降低抗原結合分子結合抗原之能力即可。舉例而言,實質上不降低結合親和力之保守性改變(例如,如本文所提供之保守性取代)可以在CDR中進行。可靶向突變誘發之用於鑑別抗體之殘基或區域之適用方法稱為「丙胺酸掃描突變誘發」,如由Cunningham及Wells (1989)Science , 244:1081-1085所描述。在此方法中,鑑別殘基或目標殘基(例如帶電殘基,諸如Arg、Asp、His、Lys及Glu)之群且由中性或帶負電胺基酸(例如丙胺酸或聚丙胺酸)置換以判定抗體與抗原之相互相用是否受到影響。可在對初始取代展現功能敏感性之胺基酸位置處引入其他取代。或者或另外,抗原-抗原結合分子複合物之晶體結構用以鑑別抗體與抗原之間的接觸點。此類接觸殘基及鄰近殘基可作為取代候選物之目標或排除在取代候選物之外。可篩檢變異體以判定其是否含有所需特性。 胺基酸序列***包括長度在一個殘基至含有一百個或一百個以上殘基之多肽範圍內的胺基端及/或羧基端融合,以及單個或多個胺基酸殘基之序列內***。末端***之實例包括具有N端甲硫胺醯基殘基之抗原結合分子。分子之其他***型變異體包括N或C端與多肽之融合,此延長抗原結合分子之血清半衰期。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之抗原結合分子經改變以提高或降低抗體經糖基化之程度。可藉由改變胺基酸序列使得產生或移除之一或多個糖基化位點來便利地獲得分子之糖基化變異體。在抗原結合分子包含Fc區之情況下,可改變連接於其上之碳水化合物。由哺乳動物細胞產生之原生抗體典型地包含分支鏈雙觸角寡醣,其通常藉由N鍵連接至Fc區之CH2域之Asn297。參見例如Wright等人,TIBTECH 15:26-32 (1997)。寡醣可包括各種碳水化合物,例如甘露糖、N-乙醯基葡糖胺(GlcNAc)、半乳糖及唾液酸,以及連接至雙觸寡醣結構之「主幹」中之GlcNAc的海藻糖。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對抗原結合分子中之寡醣進行修飾以便產生具有某些改良特性之變異體。在一個態樣中,提供具有缺乏連接(直接或間接)至Fc區之海藻糖之碳水化合物結構的抗原結合分子之變異體。此類海藻糖基化變異體可具有改良之ADCC功能,參見例如美國專利公開案第US 2003/0157108號(Presta, L.)或US 2004/0093621 (Kyowa Hakko Kogyo Co., Ltd)。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之其他變異體包括具有平分寡醣之變異體,例如其中連接至抗體Fc區之雙觸角寡醣經GlcNAc平分。此類變異體可具有降低之海藻糖基化及/或改良之ADCC功能,參見例如WO 2003/011878 (Jean-Mairet等人);美國專利第6,602,684號(Umana等人);及US 2005/0123546 (Umana等人)。亦提供寡醣中之至少一個半乳糖殘基與Fc區連接之抗體變異體。此類抗體變異體可具有改良之CDC功能且描述於例如WO 1997/30087 (Patel等人);WO 1998/58964 (Raju, S.);及WO 1999/22764 (Raju, S.)中。「工程改造」(特定言之使用前綴「糖基」)以及術語「糖基化工程改造」包括細胞之糖基化機制之代謝工程改造,包括基因操控寡醣合成路徑以達成表現於細胞中之醣蛋白之變化糖基化。此外,糖基化工程改造包括對糖基化之突變及細胞環境之作用。在一個實施例中,糖基化工程改造為糖基轉移酶活性之變化。在特定實施例中,工程改造引起改變之葡萄糖胺基轉移酶活性及/或海藻糖基轉移酶活性。糖基化工程改造可用以獲得「具有提高之GnTIII活性之宿主細胞」(例如,經操控以表現提高位準之具有β(1,4)-N-乙醯胺基葡萄糖轉移酶III (GnTIII)活性之一或多個多肽的宿主細胞)、「具有提高之ManII活性之宿主細胞」(例如,經操控以表現提高位準之具有α-甘露糖苷酶II (ManII)活性之一或多個多肽的宿主細胞)或「具有降低α(1,6)海藻糖基轉移酶活性之宿主細胞」(例如,經操控以表現降低位準之α(1,6)海藻糖基轉移酶的宿主細胞)。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具有GnTIII活性之多肽」係指催化β-1,4鍵中之N-乙醯基葡糖胺(GlcNAc)殘基添加至N連接寡醣之三甘露糖基核心之β連接甘露糖的多肽。此包括展現與β(1,4)-N-乙醯胺基葡萄糖轉移酶III (亦根據國際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聯合命名委員會(Nomenclature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NC-IUBMB)稱為β-1,4-甘露糖基-醣蛋白4-β-N-乙醯基葡糖胺基-轉移酶(EC 2.4.1.144))類似但未必一致之酶活性的融合多肽,如在具有或不具有劑量依賴性之特定生物分析中量測。在其中存在劑量依賴性之情況下,其無需與GnTIII一致,而是與GnTIII相比,與既定活性中之劑量依賴性實質上類似(亦即,候選多肽將展現更大的活性或活性比GnTIII低不超過約25倍,且較佳低不超過約十倍,且最佳低不超過約三倍)。 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之細胞毒性(ADCC)為促使免疫效應細胞溶解抗體塗佈之目標細胞的免疫機制。目標細胞為包含Fc區之抗體或其片段特異性結合(一般經由為N端之蛋白質部分)於Fc區的細胞。如本文所使用,術語「增加 / 減少之 ADCC 」定義為在圍繞目標細胞之培養基中、在既定抗體濃度下、在既定時間內、藉由上文所定義之ADCC機制溶解之目標細胞的數目增加/減少,及/或在圍繞目標細胞之培養基中,在既定時間內藉由ADCC機制達成既定數目個目標細胞溶解所需的抗體濃度降低/提高。ADCC之增加/減少係相對於由同類型宿主細胞使用相同的標準生產、純化、調配及儲存方法(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所產生、但尚未經工程改造之相同抗體介導的ADCC而言。例如,藉由本文所描述之方法經工程改造以具有糖基化之變化模式(例如,以表現糖基轉移酶GnTIII或其他糖基轉移酶)之由寄主細胞產生之抗體介導的ADCC之增加係相對於藉由相同類型之未經工程改造之宿主細胞產生之相同抗體介導的ADCC而言。 在某些態樣中,本發明涵蓋具有一些但並非所有效應功能之抗體變異體,使其成為抗體在活體內之半衰期至關重要且某些效應功能(諸如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CDC)及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之細胞毒性(ADCC)不必要或有害之應用的所需候選。可進行活體外及/或活體內細胞毒性分析以證實CDC及/或ADCC活性之降低/損耗。舉例而言,可進行Fc受體(FcR)結合分析以確保抗體缺乏FcγR結合(因此可能缺乏ADCC活性),但保留FcRn結合能力。用於介導ADCC之初級細胞NK細胞僅表現FcγRIII,而單核球表現FcγRI、FcγRII及FcγRIII。FcR在造血細胞上之表現概述於Ravetch及Kinet, Annu. Rev. Immunol. 9:457-492 (1991)之第464頁之表3中。用以評定相關分子之ADCC活性的活體外分析之非限制性實例描述於美國專利第5,500,362號(參見例如Hellstrom, I.等人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3:7059-7063 (1986))及Hellstrom, I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82:1499-1502 (1985);第5,821,337號(參見Bruggemann, M.等人,J. Exp. Med. 166:1351-1361 (1987))中。或者,可採用非放射性分析方法(參見例如用於流動式細胞測量術之ACTI™非放射性細胞毒性分析(CellTechnology, Inc. Mountain View, CA);及CytoTox 96® 非放射性細胞毒性分析(Promega, Madison, WI)。適用於此類分析之效應細胞包括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及天然殺手(NK)細胞。或者或另外,可例如在動物模型中,諸如Clynes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95:652-656 (1998)中所揭示之動物模型中活體內評定相關分子之ADCC活性。亦可進行C1q結合分析以證實抗體不能結合C1q且因此缺乏CDC活性。參見例如WO 2006/029879及WO 2005/100402中之C1q及C3c結合ELISA。為了評定補體活化,可進行CDC分析(參見例如Gazzano-Santoro等人,J. Immunol. Methods 202:163 (1996);Cragg, M.S.等人,Blood 101:1045-1052 (2003);及Cragg, M.S.及M.J. Glennie, Blood 103:2738-2743 (2004))。亦可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方法(參見例如Petkova, S. B.等人,Int'l. Immunol. 18(12):1759-1769 (2006);WO 2013/120929 Al)進行FcRn結合及活體內清除率/半衰期測定。 效應功能降低之抗體包括具有Fc區殘基238、265、269、270、297、327及329中之一或多者之取代的彼等抗體(美國專利第6,737,056號)。此類Fc突變體包括具有胺基酸位置265、269、270、297及327中之兩者或兩者以上之取代的Fc突變體,包括殘基265及297取代為丙胺酸的所謂「DANA」Fc突變體(美國專利第7,332,581號)。描述具有提高或降低之與FcR之結合的某些抗體變異體。(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6,737,056號;WO 2004/056312及Shields等人,J. Biol. Chem. 9(2): 6591-6604 (2001))。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變異體包含具有提高ADCC之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的Fc區,該等取代例如在Fc區之位置298、333及/或334(殘基之EU編號)處之取代。 在某些態樣中,抗體變異體包含具有降低FcγR結合之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的Fc區,該等取代例如在Fc區之位置234及235(殘基之EU編號)處之取代。在一個態樣中,該等取代為L234A及L235A (LALA)。在某些態樣中,抗體變異體進一步包含來源於人類IgG1 Fc區之Fc區中的D265A及/或P329G。在一個態樣中,該等取代為來源於人類IgG1 Fc區之Fc區中的L234A、L235A及P329G (LALA-PG)。(參見例如WO 2012/130831)。在另一態樣中,該等取代為來源於人類IgG1 Fc區之Fc區中的L234A、L235A及D265A (LALA-DA)。 在一些實施例中,變化發生於Fc區中,從而產生變化之(亦即提高或減弱之)C1q結合及/或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CDC),例如如美國專利第6,194,551號、WO 99/51642及Idusogie等人 J. Immunol. 164: 4178-4184 (2000)中所描述。 半衰期延長且與負責將母體IgG轉移至胎兒之新生兒Fc受體(FcRn)(Guyer等人,J. Immunol. 117:587 (1976)及Kim等人,J. Immunol. 24:249 (1994))之結合改良的抗體描述於US 2005/0014934 (Hinton等人)中。彼等抗體包含具有一或多個取代之Fc區,在其中Fc區與FcRn之結合得以改良。此類Fc變異體包括在以下Fc區殘基中之一或多者處具有取代之彼等:238、252、254、256、265、272、286、303、305、307、311、312、317、340、356、360、362、376、378、380、382、413、424或 434,例如Fc區殘基434之取代(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7,371,826號;Dall'Acqua, W.F.等人 J. Biol. Chem. 281 (2006) 23514-23524)。 在某些態樣中,抗體變異體包含具有降低FcRn結合之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的Fc區,該等取代例如在Fc區之位置253及/或310及/或435(殘基之EU編號)處之取代。在某些態樣中,抗體變異體包含在位置253、310及435處具有胺基酸取代之Fc區。在一個態樣中,該等取代為來源於人類IgG1 Fc區之Fc區中的I253A、H310A及H435A。參見例如Grevys, A.等人 J. Immunol. 194 (2015) 5497-5508。 在另一態樣中,抗體變異體包含具有降低FcRn結合之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的Fc區,該等取代例如在Fc區之位置310及/或433及/或436(殘基之EU編號)處之取代。在某些態樣中,抗體變異體包含在位置310、433及436處具有胺基酸取代之Fc區。在一個態樣中,該等取代為來源於人類IgG1 Fc區之Fc區中的H310A、H433A及Y436A。(參見例如WO 2014/177460 Al)。 在某些態樣中,抗體變異體包含具有增加FcRn結合之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的Fc區,該等取代例如在Fc區之位置252及/或254及/或256(殘基之EU編號)處之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變異體包含在位置252、254及256處具有胺基酸取代之Fc區。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等取代為來源於人類IgG1 Fc區之Fc區中的M252Y、S254T及T256E(亦參見Duncan & Winter, Nature 322:738-40 (1988); 美國專利第5,648,260號;美國專利第5,624,821號;及關於Fc區變異體之其他實例的WO 94/29351)。 在某些實施例中,可能需要產生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之半胱胺酸工程改造變異體 ,例如「thioMAbs」,其中分子之一或多個殘基經半胱胺酸殘基取代。在特定實施例中,經取代之殘基存在於分子之可達位點處。藉由用半胱胺酸取代此等殘基,藉此將反應性硫醇基安置於抗體之可達位點處且可用於使抗體與其他部分(諸如藥物部分或連接子-藥物部分)結合以產生免疫結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以下殘基中之任一者或多者可經半胱胺酸取代:輕鏈之V205 (Kabat編號);重鏈之A118 (EU編號);及重鏈Fc區之S400 (EU編號)。半胱胺酸工程改造之抗原結合分子可例如美國專利第7,521,541號中所描述產生。 在某些態樣中,本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分子可進一步經修飾以含有為此項技術中已知且可容易獲得之額外非蛋白質部分。適用於抗體之衍生作用之部分包括(但不限於)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聚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聚乙二醇(PEG)、乙二醇/丙二醇之共聚物、羧甲基纖維素、聚葡萄糖、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聚-1,3-二氧雜環戊烷、聚-1,3,6-三噁烷、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聚胺基酸(均聚物或無規共聚物)及聚葡萄糖或聚(n-乙烯吡咯啶酮)聚乙二醇、丙二醇均聚物、聚氧化丙烯/氧化乙烯共聚物、聚氧乙烯多元醇(例如丙三醇)、聚乙烯醇及其混合物。聚乙二醇丙醛因其於水中之穩定性而可在製造中具有優勢。聚合物可具有任何分子量,且可為分支鏈或未分支鏈的。連接至抗體之聚合物的數目可變化,且若連接多於一個聚合物,則聚合物可為相同或不同分子。一般而言,用於衍生作用之聚合物之數目及/或類型可基於包括(但不限於)待改良抗體之特定特性或功能、雙特異性抗體衍生物是否將用於限定條件下之療法等考慮因素來判定。在另一態樣中,提供抗體與可藉由暴露於輻射來選擇性地加熱之抗體及非蛋白質部分之結合物。在一個實施例中,非蛋白質部分為碳奈米管(Kam, N.W.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2 (2005) 11600-11605)。輻射可具有任何波長,且包括(但不限於)不損害普通細胞但將非蛋白質部分加熱至殺滅抗體-非蛋白質部分近側之細胞之溫度的波長。在另一態樣中,可獲得本文所提供之含4-1BBL抗原結合分子之免疫結合物。「免疫結合物 」為結合於一或多個異源分子(包括(但不限於)細胞毒性劑)之抗體。 術語「聚核苷酸 」係指分離之核酸分子或構築體,例如信使RNA (mRNA)、病毒源性RNA或質體DNA (pDNA)。聚核苷酸可包含習知磷酸二酯鍵或非習知鍵(例如醯胺鍵,諸如肽核酸(PNA)中所發現)。術語「核酸分子」係指聚核苷酸中存在之任一或多個核酸區段,例如DNA或RNA片段。 「分離 」之核酸分子或聚核苷酸意指已自原生環境中移除的核酸分子、DNA或RNA。舉例而言,出於本發明之目的,編碼載體中所含之多肽的重組聚核苷酸視為分離。分離之聚核苷酸之其他實例包括異源宿主細胞中所維持的重組聚核苷酸或溶液中經純化(部分或實質上)之聚核苷酸。分離之聚核苷酸包括通常含有聚核苷酸分子之細胞中所含的聚核苷酸分子,但聚核苷酸分子存在於染色體外或與其天然染色體位置不同之染色體位置處。分離之RNA分子包括本發明之活體內或活體外RNA轉錄物,以及正股及負股形式,及雙股形式。本發明之分離之聚核苷酸或核酸進一步包括以合成方式產生的此類分子。另外,聚核苷酸或核酸可為或可包括調節元件,諸如啟動子、核糖體結合位點或轉錄終止子。 一種核酸或聚核苷酸的核苷酸序列與本發明之參考核苷酸序列至少例如95%「一致」意指該聚核苷酸之核苷酸序列與參考序列一致,但該聚核苷酸序列相對於參考核苷酸序列可每100個核苷酸中包括至多五個點突變。換言之,為了獲得核苷酸序列與參考核苷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聚核苷酸,參考序列中至多5%的核苷酸可缺失或經另一核苷酸取代,或參考序列中可***佔參考序列核苷酸總數至多5%的多個核苷酸。參考序列之此等改變可發生於參考核苷酸序列之5'或3'端位置或此等末端位置之間的任何位置,此等位置個別地散佈於參考序列中之殘基中或參考序列內之一或多個相鄰基團中。實際情況是可習知地使用已知電腦程式(諸如上文關於多肽所論述之程式(例如,ALIGN-2))判定任何特定聚核苷酸序列是否與本發明之核苷酸序列至少80%、85%、90%、95%、96%、97%、98%或99%一致。 術語「表現卡匣 」係指以重組或合成方式產生之聚核苷酸,其具有允許目標細胞中之特定核酸發生轉錄的一系列特定核酸元件。重組表現卡匣可併入質體、染色體、粒線體DNA、質體DNA、病毒或核酸片段中。典型地,表現載體之重組表現卡匣部分包括待轉錄的核酸序列及啟動子,以及其他序列。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表現卡匣包含編碼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其片段的聚核苷酸序列。 術語「載體 」或「表現載體」與「表現構築體」同義且係指用於引入特定基因且引導該基因表現的DNA分子,該DNA分子與該基因在目標細胞中可操作地結合。該術語包括作為自我複製核酸結構之載體以及併入其已引入之宿主細胞之基因組中的載體。本發明之表現載體包含表現卡匣。表現載體允許大量的穩定mRNA之轉錄。一旦表現載體進入目標細胞內,則藉由細胞轉錄及/或轉譯機構產生由該基因編碼的核糖核酸分子或蛋白質。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表現載體包含表現卡匣,該表現卡匣包含編碼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其片段的聚核苷酸序列。 術語「宿主細胞 」、「宿主細胞株」及「宿主細胞培養物」可互換使用且係指已引入外源核酸之細胞,包括此類細胞之後代。宿主細胞包括「轉型體」及「轉型細胞」,其包括初級轉型細胞及自其衍生之後代(不考慮繼代次數)。後代之核酸含量與母細胞可能不完全相同,而是可能含有突變。本文包括針對原始轉型細胞篩檢或選擇具有相同功能或生物活性之突變型後代。宿主細胞為可用於產生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任何類型之細胞系統。宿主細胞包括培養細胞,例如哺乳動物培養細胞,諸如CHO細胞、BHK細胞、NS0細胞、SP2/0細胞、YO骨髓瘤細胞、P3X63小鼠骨髓瘤細胞、PER細胞、PER.C6細胞或融合瘤細胞、酵母細胞、昆蟲細胞及植物細胞(僅舉數例),而且包括轉殖基因動物、轉殖基因植物或培養植物或動物組織內所含的細胞。 藥劑之「有效量 」係指在所投與之細胞或組織中產生生理變化所需的量。 藥劑(例如醫藥組合物)之「治療有效量 」係指在劑量上及對於所需時段有效以達成所需治療性或預防性結果的量。舉例而言,治療有效量之藥劑可消除、減少、延遲、最小化或預防疾病之副作用。 「個體 (individual或subject)」為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包括(但不限於)馴養動物(例如牛、綿羊、貓、狗及馬)、靈長類動物(例如人類及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諸如猴)、兔及嚙齒動物(例如小鼠及大鼠)。特定言之,個體為人類。 術語「醫藥組合物 」係指所呈形式允許其中所含活性成分之生物活性有效發揮的製劑,且其不含對調配物將投與之個體具有不可接受毒性之額外組分。 「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 」係指醫藥組合物中除活性成分之外的對個體無毒的成分。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包括(但不限於)緩衝劑、穩定劑或防腐劑。 術語「藥品說明書 」用以指通常包括於治療性產品之商業包裝中的說明,其含有關於與使用此類治療性產品有關之適應症、用法、劑量、投與、組合療法、禁忌及/或警告的資訊。 如本文所用,「治療 (treatment)」(及其語法變化形式,諸如「治療(treat)」或「治療(treating)」)係指試圖改變所治療個體之自然病程的臨床介入且可出於防治目的或在臨床病理學之病程期間進行。所需治療作用包括(但不限於)預防疾病發生或復發,緩解症狀,減輕疾病之任何直接或間接病理性結果,預防癌轉移,減緩疾病進程速率,改善或緩和疾病病況及緩解或改良預後。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分子用於延遲疾病發展或減慢疾病之進程。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癌症 」係指增生性疾病,諸如淋巴瘤或淋巴球性白血病,或黑素瘤。 「B 細胞 增生性病症 」意謂患者之B細胞數目相較於健康個體之B細胞數目增加,且特定而言B細胞數目之增加為疾病之病因或標誌的疾病。「CD20陽性B細胞增生性病症」為B細胞、特定言之惡性B細胞(除正常B細胞外)表現CD20之B細胞增生性病症。例示性B細胞增生性病症包括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FL)、套細胞淋巴瘤(MCL)、邊緣區淋巴瘤(MZL)以及一些類型之多發性骨髓瘤(MM)及霍奇金氏淋巴瘤(HL)。 用於本發明中之例示性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 本發明係關於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其結合4-1BB (CD137)促效劑之用途,尤其係關於其在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更特定言之用於治療B細胞增生性病症或延遲病症進程之方法中的用途。如本文所用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為包含結合於CD3之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結合於CD20之第二抗原結合域的雙特異性抗體。 因此,如本文所用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3)及輕鏈可變區(VL CD3)之第一抗原結合域,及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輕鏈可變區(VL CD20)之第二抗原結合域。 在一特定態樣中,供組合使用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3),該重鏈可變區(VH CD3)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 56、CDR-H2序列SEQ ID NO: 57及CDR-H3序列SEQ ID NO: 58;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3),該輕鏈可變區(VL CD3)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59、CDR-L2序列SEQ ID NO: 60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1。更特定言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第一抗原結合域,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至少90%、95%、96%、97%、98%、或99%與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2一致的重鏈可變區(VH CD3)及/或至少90%、95%、96%、97%、98%或99%與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3一致的輕鏈可變區(VL CD3)。在另一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2之重鏈可變區(VH CD3)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3之輕鏈可變區(VL CD3)。 在一個態樣中,特異性結合於CD3之抗體為全長抗體。在一個態樣中,特異性結合於CD3之抗體為人類IgG類抗體,特定言之人類IgG1 類抗體。在一個態樣中,特異性結合於CD3之抗體為抗體片段,特定言之Fab分子或scFv分子,更特定言之Fab分子。在一特定態樣中,特異性結合於CD3之抗體為Fab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域或恆定域交換(亦即彼此經置換)的互換型Fab分子。在一個態樣中,特異性結合於CD3之抗體為人類化抗體。 在另一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該重鏈可變區(VH CD20)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 64、CDR-H2序列SEQ ID NO: 65及CDR-H3序列SEQ ID NO: 66,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20),該輕鏈可變區(VL CD20)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67、CDR-L2序列SEQ ID NO: 68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9。更特定言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第二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至少90%、95%、96%、97%、98%或99%與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0一致之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或至少90%、95%、96%、97%、98%或99%與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1一致之輕鏈可變區(VL CD20)。在另一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第二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0之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1之輕鏈可變區(VL CD20)。 在另一特定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結合於CD20之第三抗原結合域。詳言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第三抗原結合域,其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該重鏈可變區(VH CD20)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 64、CDR-H2序列SEQ ID NO: 65及CDR-H3序列SEQ ID NO: 66;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20),該輕鏈可變區(VL CD20)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67、CDR-L2序列SEQ ID NO: 68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9。更特定言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第三抗原結合域,該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至少90%、95%、96%、97%、98%或99%與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0一致之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或至少90%、95%、96%、97%、98%或99%與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1一致之輕鏈可變區(VL CD20)。在另一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第三抗原結合域,該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0之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1之輕鏈可變區(VL CD20)。 在另一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為雙特異性抗體,其中第一抗原結合域為互換Fab分子,其中Fab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域或恆定域交換,且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若存在)為習知Fab分子。 在另一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為雙特異性抗體,其中(i)第二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第一抗原結合域之Fab重鏈之N端,第一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一子單元之N端,且第三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二子單元之N端,或(ii)第一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第二抗原結合域之Fab重鏈之N端,第二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一子單元之N端,且第三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二子單元之N端。 Fab分子可直接或經由包含一或多個胺基酸(典型地,約2至20個胺基酸)的肽連接子與Fc域融合或彼此融合。肽連接子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且在本文中進行描述。適合的非免疫原性肽連接子包括例如(G4 S)n 、(SG4 )n 、(G4 S)n 或G4 (SG4 )n 肽連接子。「n」一般為整數1至10,典型地為2至4。在一個實施例中,該肽連接子具有至少5個胺基酸之長度;在一個實施例中,具有5至100個胺基酸之長度;在另一實施例中,具有10至50個胺基酸之長度。在一個實施例中,該肽連接子為(GxS)n 或(GxS)n Gm ,其中G=甘胺酸,S=絲胺酸,且(x=3,n=3、4、5或6,且m=0、1、2或3)或(x=4,n=2、3、4或5且m=0、1、2或3),在一個實施例中,x=4且n=2或3,在另一實施例中,x=4且n=2。在一個實施例中,該肽連接子為(G4 S)2 。特別適用於第一Fab分子與第二Fab分子之Fab輕鏈彼此融合的肽連接子為(G4 S)2 。適合於連接第一及第二Fab片段之Fab重鏈的例示性肽連接子包含序列(D)-(G4 S)2 。另一種適合的此類連接子包含序列(G4 S)4 。另外,連接子可包含免疫球蛋白鉸鏈區(之一部分)。特別是在Fab分子與Fc域子單元N端融合的情況下,其可在額外肽連接子存在或不存在的情況下經由免疫球蛋白鉸鏈區或其一部分融合。 在另一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Fc域,該Fc域包含降低與Fc受體之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詳言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IgG1 Fc域,該IgG1 Fc域包含胺基酸取代L234A、L235A及P329G。 在一特定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至少95%、96%、97%、98%或99%與序列SEQ ID NO: 76一致之多肽,至少95%、96%、97%、98%或99%與序列SEQ ID NO: 77一致之多肽,至少95%、96%、97%、98%或99%與序列SEQ ID NO: 78一致之多肽,及至少95%、96%、97%、98%或99%與序列SEQ ID NO: 79一致之多肽。在另一特定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體包含多肽序列SEQ ID NO: 76、多肽序列SEQ ID NO: 77、多肽序列SEQ ID NO: 78及多肽序列SEQ ID NO: 79 (CD20 TCB)。 特定雙特異性抗體描述於PCT公開案第WO 2016/020309 A1號或WO 2015/095392 A1中。 在另一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亦可包含雙特異性T細胞接合子(BiTE®)。在另一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為XmAb® 13676。在另一態樣中,雙特異性抗體為REGN1979。在另一態樣中,雙特異性抗體為FBTA05 (Lymphomun )。 用於本發明中之例示性4-1BB促效劑 詳言之,與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組合使用的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為包含4-1BBL之分子。詳言之,用於本發明之4-1BB促效劑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 在一特定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分子,且其中4-1BBL之胞外域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SEQ ID NO: 2、SEQ ID NO: 3、SEQ ID NO: 4、SEQ ID NO: 5、SEQ ID NO: 6、SEQ ID NO: 7及SEQ ID NO: 8,特定言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或SEQ ID NO: 5。 本文中已展示,4-1BB促效劑在其包含對腫瘤目標、詳言之B細胞上之目標具有特異性之抗原結合域時尤其適用。因此,在另一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本文中已進一步展示,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未經CD19內化至B細胞中,且因此未損耗其與腫瘤微環境相互作用之能力。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將不經內化於B細胞中而由此維持其活性的4-1BB促效劑。 在另一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部分,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為食蟹獼猴性的(cyno-cross-reactive),亦即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特異性結合於人類及食蟹獼猴CD19。 在另一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部分,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 (a)重鏈可變區(VH CD19),其包含:(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9之CDR-H1,(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0之CDR-H2,及(i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1之CDR-H3,及輕鏈可變區(VL CD19),其包含:(i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2之CDR-L1,(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3之CDR-L2,及(v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4之CDR-L3,或 (b)VH域,其包含:(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5之CDR-H1,(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6之CDR-H2,及(i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7之CDR-H3,及VL域,其包含:(i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8之CDR-L1,(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9之CDR-L2,及(v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0之CDR-L3。 在一特定態樣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VH域,其包含:(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5之CDR-H1,(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6之CDR-H2,及(i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7之CDR-H3,及VL域,其包含:(i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8之CDR-L1,(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9之CDR-L2,及(v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0之CDR-L3。 在另一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2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或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更特定言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之CD19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 在另一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在一個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IgG Fc域,具體言之IgG1 Fc域或IgG4 Fc域。特定言之,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Fc域,該Fc域包含降低與Fc受體之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在一特定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IgG1 Fc域,該IgG1 Fc域包含胺基酸取代L234A、L235A及P329G。 在一個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該第一多肽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且其中該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 在一特定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Fab域,及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 (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CH1或CL域及第二多肽含有CL或CH1域,其中第二多肽藉由CH1域與CL域之間的雙硫鍵連接至第一多肽,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CH1或CL域,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CL或CH1域,或 (i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CH3域及第二多肽含有CH3域,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CH3域之C端,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CH3域之C端,或 (ii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VH-CL或VL-CH1域及第二多肽含有VL-CH1域或VH-CL域,其中第二多肽藉由CH1域與CL域之間的雙硫鍵連接至第一多肽,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VH或VL,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VL或VH。 在另一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Fab域,其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2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第一多肽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25、SEQ ID NO:26、SEQ ID NO:27、SEQ ID NO:28、SEQ ID NO:29、SEQ ID NO:30、SEQ ID NO:31及SEQ ID NO:32,且特徵在於第二多肽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1、SEQ ID NO:2、SEQ ID NO:3、SEQ ID NO:4、SEQ ID NO:5、SEQ ID NO:6、SEQ ID NO:7及SEQ ID NO:8。 在一特定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原結合分子: a)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5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6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b)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7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8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c)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9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0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d)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1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2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e)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3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4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f)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5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6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g)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5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6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h)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7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8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i)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9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0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j)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1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2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k)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3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4之第二輕鏈的分子;以及 l)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1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2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在另一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 在一個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及 (c)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其中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視情況經由肽連接子融合至Fc域之兩個子單元中之一者的N端或C端胺基酸。 在一特定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原結合分子: (a)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3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b)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3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c)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4之融合蛋白的分子,及 (d)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5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在另一態樣中,4-1BB促效劑為抗CD19/抗4-1BB雙特異性抗體。 用於本發明中之雙特異性抗體之製備 在某些態樣中,用於組合中之治療劑包含多特異性抗體,例如雙特異性抗體。多特異性抗體為對至少兩個不同位點具有結合特異性之單株抗體。在某些態樣中,該等結合特異性係針對不同抗原的。在某些態樣中,該等結合特異性係針對相同抗原上之不同抗原決定基。雙特異性抗體可製備為全長抗體或抗體片段。 用於製備多特異性抗體之技術包括(但不限於)重組共表現具有不同特異性之兩個免疫球蛋白重鏈-輕鏈對(參見Milstein及Cuello, Nature 305: 537 (1983)),WO 93/08829,及Traunecker等人,EMBO J. 10: 3655 (1991)),及「杵-臼(knob-in-hole)」工程改造(參見例如美國專利案第5,731,168號)。多特異性抗體亦可如下製備:用於製備抗體Fc-雜二聚分子之工程改造靜電導向效應(WO 2009/089004A1);使兩種或兩種以上抗體或片段交聯(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4,676,980號及Brennan等人,Science, 229: 81 (1985));使用白胺酸拉鏈產生雙特異性抗體(參見例如Kostelny等人,J. Immunol., 148(5):1547-1553 (1992));使用用於製備雙特異性抗體片段之「雙功能抗體」技術(參見例如Hollinger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6444-6448 (1993));及使用單鏈Fv (sFv)二聚體(參見例如Gruber等人,J. Immunol., 152:5368 (1994));及如例如Tutt等人,J. Immunol. 147: 60 (1991)中所描述製備三特異性抗體。 本文中亦包括具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功能性抗原結合位點之工程改造抗體,包括「章魚抗體(Octopus antibody)」(參見例如US 2006/0025576A1)。 本文中之抗體或片段亦包括包含結合於兩個不同抗原之抗原結合位點的「雙作用FAb」或「DAF」(參見例如US 2008/0069820)。本文中亦包括「互換單抗(Crossmab)」抗體(參見例如WO 2009/080251、WO 2009/080252、WO2009/080253或WO2009/080254)。 用於製備雙特異性抗體片段之另一技術為「雙特異性T細胞接合子」或BiTE®方法(參見例如WO2004/106381、WO2005/061547、WO2007/042261及WO2008/119567)。此方法利用佈置於單一多肽上之兩個抗體可變域。舉例來說,單一多肽鏈包括兩個單鏈Fv (scFv)片段,各自具有藉由長度足以允許兩個域之間的分子內結合的多肽連接體分離的可變重鏈(VH)域及可變輕鏈(VI)域。此單一多肽進一步包含兩個scFv片段之間的多肽間隔序列。各scFv識別不同抗原決定基,且此等抗原決定基可對不同細胞類型具有特異性,以使得當各scFv與其同源抗原決定基接合時兩個不同細胞類型之細胞接近或經繫栓。此方法之一個特定實施例包括scFv識別連接至另一scFv的由免疫細胞表現之細胞表面抗原,例如T細胞上之CD3多肽,該另一scFv識別由目標細胞表現之細胞表面抗原,諸如惡性或腫瘤細胞。 由於其為單一多肽,雙特異性T細胞接合子可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原核或真核細胞表現系統(例如CHO細胞株)表現。然而,特定純化技術(參見例如EP1691833)可為分離單體雙特異性T細胞接合子與其他多聚物種所必需,該等其他多聚物種可具有除單體之預期活性外的生物活性。在一個例示性純化方案中,首先對含有所分泌多肽之溶液進行金屬親和力層析法,且用咪唑濃度之梯度溶離多肽。使用陰離子交換層析法進一步純化此析出液,且使用氯化鈉濃度之梯度溶離多肽。最後,對此析出液進行尺寸排阻層析法以分離單體與多聚物種。在一個態樣中,用於本發明中之雙特異性抗體由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融合之兩個單鏈FV片段(scFv)的單一多肽鏈構成。 降低Fc受體結合及/或效應功能之Fc域修飾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之Fc域由包含免疫球蛋白分子之重鏈域的一對多肽鏈組成。舉例而言,免疫球蛋白G (IgG)分子之Fc域為二聚體,其中各子單元包含CH2及CH3 IgG重鏈恆定域。Fc域之兩個子單元彼此間能夠穩定結合。 Fc域賦予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有利的藥物動力學特性,包括長血清半衰期,其促進目標組織中之良好聚集,及有利的組織-血液分佈率。然而,其同時可引起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不合需要地靶向表現Fc受體之細胞而非偏好的攜有抗原之細胞。因此,在特定態樣中,相較於原生IgG1 Fc域,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之Fc域展現與Fc受體之降低結合親和力及/或降低效應功能。在一個態樣中,Fc實質上不結合於Fc受體及/或不誘導效應功能。在一個特定態樣中,Fc受體為Fcγ受體。在一個態樣中,Fc受體為人類Fc受體。在一個特定態樣中,Fc受體為活化人類Fcγ受體,更具體言之,人類FcγRIIIa、FcγRI或FcγRIIa,最具體言之,人類FcγRIIIa。在一個態樣中,Fc域不誘導效應功能。降低之效應功能可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中之一或多者:降低之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CDC)、降低之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之細胞毒性(ADCC)、降低之抗體依賴性細胞吞噬(ADCP)、降低之細胞介素分泌、降低之免疫複合物介導之抗原呈現細胞攝入抗原、降低之與NK細胞之結合、降低之與巨噬細胞之結合、降低之與單核球之結合、降低之與多形核細胞之結合、降低之誘導細胞凋亡之直接信號傳導、降低之樹突狀細胞成熟或降低之T細胞活化。 在某些態樣中,可將一或多個胺基酸修飾引入至本文所提供之抗體的Fc區中,從而產生Fc區變異體。Fc區變異體可包含在一或多個胺基酸位置處包含胺基酸修飾(例如,取代)的人類Fc區序列(例如,人類IgG1、IgG2、IgG3或IgG4 Fc區)。 在一特定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抗體,其中Fc域包含降低與Fc受體、詳言之Fcγ受體之結合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之抗體之Fc域包含降低Fc域對Fc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典型地,Fc域之兩個子單元中之每一者中存在相同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詳言之,Fc域在位置E233、L234、L235、N297、P331及P329 (EU編號)處包含胺基酸取代。詳言之,Fc域包含IgG重鏈之位置234及235 (EU編號)及/或329 (EU編號)處的胺基酸取代。更特定言之,提供本發明之抗體,其包含在IgG重鏈中具有胺基酸取代L234A、L235A及P329G (「P329G LALA」,EU編號)之Fc域。胺基酸取代L234A及L235A係指所謂的LALA突變。胺基酸取代之「P329G LALA」組合幾乎完全消除人類IgG1 Fc域之Fcγ受體結合且描述於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第WO 2012/130831 A1號中,其亦描述製備此類突變型Fc域之方法及測定其特性(諸如Fc受體結合或效應功能)之方法。 具有降低之Fc受體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Fc域亦包括具有Fc域殘基238、265、269、270、297、327及329中的一或多者之取代的彼等Fc域(美國專利第6,737,056)號。此類Fc突變體包括具有胺基酸位置265、269、270、297及327中之兩者或兩者以上之取代的Fc突變體,包括殘基265及297取代為丙胺酸的所謂「DANA」Fc突變體(美國專利第7,332,581號)。 在另一態樣中,Fc域為IgG4 Fc域。相較於IgG1抗體,IgG4抗體展現降低之與Fc受體的結合親和力及降低之效應功能。在更特定態樣中,Fc域為包含位置S228 (Kabat編號)之胺基酸取代(特定言之,胺基酸取代S228P)的IgG4Fc域。在更特定態樣中,Fc域為IgG4 Fc域,其包含胺基酸取代L235E及S228P及P329G (EU編號)。此類IgG4 Fc域突變體及其Fcγ受體結合特性亦描述於WO 2012/130831中。 突變型Fc域可使用此項技術中熟知之遺傳學或化學方法、藉由胺基酸缺失、取代、***或修飾來製備。遺傳學方法可包括DNA編碼序列之位點特異性突變誘發、PCR、基因合成及類似方法。恰當的核苷酸變化可藉由例如定序來檢驗。 與Fc受體的結合可例如藉由ELISA或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SPR)、使用標準儀器(諸如BIAcore儀器(GE Healthcare))容易地測定,且可藉由重組表現來獲得諸如Fc受體。替代地,Fc域或包含Fc域之細胞活化抗體對於Fc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可使用已知表現特定Fc受體之細胞株(諸如表現FcγIIIa受體之人類NK細胞)來評估。 Fc域或包含Fc域之本發明之抗體之效應功能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方法量測。適用於量測ADCC之分析描述於本文中。用於評定相關分子之ADCC活性的活體外分析之其他實例描述於美國專利第5,500,362號;Hellstrom等人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3, 7059-7063 (1986)及Hellstrom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82, 1499-1502 (1985);美國專利第5,821,337號;Bruggemann等人,J Exp Med 166, 1351-1361 (1987)中。或者,可採用非放射性分析方法(參見例如流動式細胞測量術用的ACTI™非放射性細胞毒性分析(CellTechnology, Inc. Mountain View, CA);及CytoTox 96® 非放射性細胞毒性分析(Promega, Madison, WI))。適用於此類分析之效應細胞包括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及天然殺手(NK)細胞。或者或另外,可例如在動物模型中,諸如Clynes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95, 652-656 (1998)中所揭示之動物模型中活體內評定相關分子之ADCC活性。 在一些態樣中,Fc域與補體組分(具體言之C1q)的結合降低。因此,在其中Fc域經工程改造而具有降低之效應功能的一些實施例中,該降低之效應功能包括降低之CDC。可進行C1q結合分析以測定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是否能夠結合C1q且因此具有CDC活性(參見例如,WO 2006/029879及WO 2005/100402中之C1q及C3c結合ELISA)。為了評定補體活化,可進行CDC分析(參見例如Gazzano-Santoro等人,J. Immunol. Methods 202, 163 (1996);Cragg等人,Blood 101, 1045-1052 (2003);及Cragg及Glennie, Blood 103,2738-2743 (2004))。 促進雜二聚化之Fc域修飾 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融合至Fc域之兩個子單元的一個或另一個的不同抗原結合位點,因此Fc域之兩個子單元可包含於兩個不相同多肽鏈中。此等多肽之重組共表現及隨後的二聚化引起兩種多肽之若干種可能的組合。為提高重組產生中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的產量及純度,因此將適宜在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Fc域中引入促進所需多肽結合之修飾。 因此,在特定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部分,(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第一多肽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TNF配位體家族成員之兩個胞外域或其兩個片段,且特徵在於第二多肽包含該TNF配位體家族成員之僅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c)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其中Fc域包含促進Fc域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之結合的修飾。人類IgG Fc域中之兩個子單元之間最廣泛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的位點位於Fc域之CH3域中。因此,在一個態樣中,該修飾存在於Fc域之CH3域中。 在一特定態樣中,該修飾為所謂的「杵-臼」修飾,其包含Fc域之兩個子單元中之一者中的「杵」修飾及Fc域之兩個子單元中之另一者中的「臼」修飾。因此,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部分,(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第一多肽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TNF配位體家族成員之兩個胞外域或其兩個片段,且特徵在於第二多肽包含該TNF配位體家族成員之僅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c)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其中根據杵-臼方法,Fc域之第一子單元包含杵且Fc域之第二子單元包含臼。在一特定態樣中,Fc域之第一子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S354C及T366W (EU編號),且Fc域之第二子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Y349C、T366S及Y407V (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 杵-臼技術描述於例如US 5,731,168;US 7,695,936;Ridgway等人,ProtEng 9, 617-621 (1996)及Carter, J ImmunolMeth 248, 7-15 (2001)中。一般而言,方法涉及在第一多肽之界面處引入隆凸(「杵」)及在第二多肽之界面處引入對應凹穴(「臼」),使得隆凸可位於凹穴中以便促進雜二聚體形成且阻礙均二聚體形成。藉由用較大側鏈(例如酪胺酸或色胺酸)置換第一多肽界面中之小胺基酸側鏈來構建隆凸。尺寸與隆凸相同或相似的補償性凹穴藉由用較小胺基酸側鏈(例如丙胺酸或蘇胺酸)置換大胺基酸側鏈而形成於第二多肽之界面中。 因此,在一個態樣中,在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Fc域的第一子單元的CH3域中,胺基酸殘基置換為具有較大側鏈體積之胺基酸殘基,由此在第一子單元之CH3域內產生隆凸,其可位於第二子單元之CH3域內的凹穴中,且在Fc域之第二子單元的CH3域中,胺基酸殘基置換為具有較小側鏈體積之胺基酸殘基,由此在第二子單元之CH3域內產生凹穴,第一子單元之CH3域內的隆凸可位於該凹穴中。隆凸及凹穴可藉由改變編碼多肽之核酸產生,例如藉由位點特異性突變誘發或藉由肽合成。在一特定態樣中,在Fc域之第一子單元之CH3域中,位置366處之蘇胺酸殘基經色胺酸殘基(T366W)置換,且在Fc域之第二子單元之CH3域中,位置407處之酪胺酸殘基經纈胺酸殘基(Y407V)置換。在一個態樣中,在Fc域之第二子單元中,位置366之蘇胺酸殘基另外經絲胺酸殘基(T366S)置換且位置368之白胺酸殘基經丙胺酸殘基(L368A)置換。 在又一態樣中,在Fc域之第一子單元中,位置354之絲胺酸殘基另外經半胱胺酸殘基(S354C)置換,且在Fc域之第二次單元中,位置349之酪胺酸殘基另外經半胱胺酸殘基(Y349C)置換。引入此等兩個半胱胺酸殘基使得Fc域之兩個子單元之間形成二硫橋鍵,其進一步穩定二聚體(Carter (2001), JImmunol Methods 248, 7-15)。在一特定態樣中,Fc域之第一子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S354C及T366W (EU編號),且Fc域之第二子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Y349C、T366S及Y407V (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 在一替代態樣中,促進Fc域之第一子單元與第二子單元之結合的修飾包含介導靜電導向作用的修飾,例如如PCT公開案WO 2009/089004中所描述。一般而言,此方法涉及兩個Fc域子單元界面處的一或多個胺基酸殘基經帶電胺基酸殘基置換,以使得均二聚體形成在靜電上變得不利,但雜二聚化在靜電上變得有利。 如本文所報導之雙特異性抗體之重鏈的C端可為以胺基酸殘基PGK結束之完整C端。重鏈之C端可為縮短C端,其中已移除一或兩個C端胺基酸殘基。在一個較佳態樣中,重鏈之C端為以PG結束之縮短C端。在如本文所報導之所有態樣之一個態樣中,如本文所規定之包含包括C端CH3域之重鏈的雙特異性抗體包含C端甘胺酸-離胺酸二肽(G446及K447,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在如本文所報導之所有態樣中之一個實施例中,如本文所規定之包含包括C端CH3域之重鏈的雙特異性抗體包含C端甘胺酸殘基(G446,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Fab 域中之修飾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含4-1BBL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a)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Fab片段,(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第一多肽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兩個片段且特徵在於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僅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c)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其中在Fab片段中之一者中,可變域VH及VL或恆定域CH1及CL交換。根據互換單抗技術製備雙特異性抗體。 在一個結合臂中具有域置換/交換的多特異性抗體(CrossMabVH-VL或CrossMabCH-CL)詳細描述於WO2009/080252及Schaefer, W.等人,PNAS, 108 (2011) 11187-1191中。其明顯地減少由針對第一抗原之輕鏈與針對第二抗原之錯誤重鏈失配(與沒有此類域交換之方法相比較)而造成的副產物。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a)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第一Fab片段,(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其特徵在於第一多肽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兩個片段且特徵在於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僅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且其中其中之每一者連接至CH1或CL域,及(c)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其中鄰近4-1BBL之恆定域CL及CH1彼此置換使得CH1域為輕鏈的部分而CL域為重鏈的部分。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a)包含能夠特異性結合於協同刺激TNF受體家族成員之兩個Fab片段及Fc域的抗體之兩個輕鏈及兩個重鏈,以及(b)兩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目標細胞抗原之額外Fab片段,其中該等額外Fab片段各自經肽連接子連接至(a)之重鏈的C端。在一特定態樣中,額外Fab片段為Fab片段,其中可變域VL及VH彼此置換,使得VH域係為鏈的部分而VL域為重鏈的部分。 在另一態樣中,且為了進一步提高正確配對,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a)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第一Fab片段,(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第一多肽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兩個片段且特徵在於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僅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且其中其中之每一者連接至CH1或CL域,及(c)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含有不同帶電胺基酸取代(所謂的「帶電殘基」)。將此等修飾引入互換或非互換CH1及CL域中。在一特定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在CL域中之一者中,位置123 (EU編號)處之胺基酸經精胺酸(R)置換且位置124 (EU編號)處之胺基酸經離胺酸(K)取代,且其中在CH1域中之一者中,位置147 (EU編號)及位置213 (EU編號)處之胺基酸經麩胺酸(E)取代。 更特定言之,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Fab之雙特異性結合分子,其中在鄰近TNF配位體家族成員之CL域中,位置123 (EU編號)處之胺基酸經精胺酸(R)置換且位置124 (EU編號)處之胺基酸經離胺酸(K)取代,且其中在鄰近TNF配位體家族成員之CH1域中,位置147 (EU編號)及位置213 (EU編號)處之胺基酸經麩胺酸(E)取代。 聚核苷酸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編碼如本文中所描述之雙特異性抗體或其片段的分離之聚核苷酸。 編碼本發明抗體之分離聚核苷酸可表現為編碼整個抗原結合分子之單一聚核苷酸或經共表現之多個(例如,兩個或兩個以上)聚核苷酸。由共表現之聚核苷酸編碼之多肽可經由例如雙硫鍵或其他手段結合,以形成功能性抗原結合分子。舉例而言,免疫球蛋白之輕鏈部分可由來自免疫球蛋白之重鏈部分的單獨聚核苷酸編碼。當共表現時,重鏈多肽將與輕鏈多肽結合以形成免疫球蛋白。 在一些態樣中,分離之聚核苷酸編碼如本文中所描述之根據本發明之整個抗體。在其他實施例中,分離之聚核苷酸編碼如本文中所描述的根據本發明之抗體中所包含之多肽。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聚核苷酸或核酸為DNA。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聚核苷酸為RNA,例如呈信使RNA (mRNA)形式。本發明之RNA可為單股或雙股RNA。 重組方法 本發明中所使用之雙特異性抗體可例如藉由固態肽合成(例如梅里菲爾德固相合成(Merrifield solid phase synthesis))或重組產生獲得。為了重組產生,例如如上文所描述之編碼抗體或其多肽片段的一或多個聚核苷酸經分離且***至一或多個載體中以供進一步選殖及/或在宿主細胞中表現。此類聚核苷酸可使用習知程序容易地分離及定序。在本發明之一個態樣中,提供包含本發明之聚核苷酸中之一或多者的載體,較佳表現載體。可使用已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之方法來構築含有抗體之編碼序列(片段)連同適當轉錄/轉譯控制信號的表現載體。此等方法包括活體外重組DNA技術、合成技術及活體內重組/基因重組。參見例如Maniatis等人,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N.Y. (1989);及Ausubel等人,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 Greene Publishing Associates and Wiley Interscience, N.Y. (1989)中所描述之技術。表現載體可為質體、病毒之部分,或可為核酸片段。表現載體包括表現卡匣,編碼抗體或其多肽片段之聚核苷酸(亦即編碼區)經選殖至該表現卡匣中與啟動子及/或其他轉錄或轉譯控制元件可操作結合。如本文所用,「編碼區」為由轉譯成胺基酸之密碼子組成的核酸之一部分。雖然「終止密碼子」(TAG、TGA或TAA)未轉譯成胺基酸,但其可視為編碼區(若存在)之部分,但任何側接序列(例如啟動子、核糖體結合位點、轉錄終止子、內含子、5'及3'未轉譯區及類似序列)不為編碼區之部分。兩個或兩個以上編碼區可存在於單一聚核苷酸構築體中,例如單一載體上,或單獨的聚核苷酸構築體中,例如單獨(不同)的載體上。此外,任何載體可含有單一編碼區,或可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編碼區,例如本發明之載體可編碼一或多個多肽,其經由蛋白水解***而轉譯後或共轉譯分離成最終蛋白質。另外,本發明之載體聚核苷酸或核酸可編碼融合或未融合至編碼本發明抗體或其多肽片段之聚核苷酸的異源編碼區或其變異體或衍生物。異源編碼區包括(但不限於)專用元件或基元,諸如分泌性信號肽或異源功能域。可操作結合在基因產物(例如多肽)之編碼區與一或多個調節序列相關以使得在調節序列之影響或控制下表現基因產物時進行。若誘導啟動子功能導致編碼所需基因產物之mRNA轉錄且若兩個DNA片段之間連接的性質不干擾表現調節序列導引基因產物表現的能力或不干擾DNA模板轉錄的能力,則兩個DNA片段(諸如多肽編碼區及與其相關聯的啟動子)為「可操作地結合」。因此,若啟動子能夠實現核酸轉錄,則啟動子區域與編碼多肽之核酸可操作地結合。啟動子可為僅導引預定細胞中之DNA實質性轉錄的細胞特異性啟動子。除啟動子以外的其他轉錄控制元件(例如強化子、操縱子、抑制子及轉錄終止信號)可與導引細胞特異性轉錄之聚核苷酸可操作地結合。 適合的啟動子及其他轉錄控制區揭示於本文中。多個轉錄控制區已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知。此等區域包括(但不限於)在脊椎動物細胞中起作用的轉錄控制區,諸如(但不限於)啟動子及強化子區段,其來自巨細胞病毒(例如即刻早期啟動子,連同內含子-A)、猴病毒40 (例如早期啟動子)及反轉錄病毒(諸如勞斯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其他轉錄控制區包括來源於脊椎動物基因(諸如肌動蛋白、熱休克蛋白、牛生長激素及兔â-血球蛋白)之區域,以及能夠控制真核細胞中之基因表現的其他序列。額外適合的轉錄控制區包括組織特異性啟動子及強化子以及誘導性啟動子(例如啟動子誘導性四環素)。類似地,多種轉譯控制元件已為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知。此等元件包括(但不限於)核糖體結合位點、轉譯起始及終止密碼子,以及來源於病毒系統的元件(特定言之,內部核糖體入口位點或IRES,亦稱為CITE序列)。表現卡匣亦可包括其他特徵,諸如複製起點,及/或染色體整合元件,諸如反轉錄病毒長末端重複序列(LTR),或腺相關病毒(AAV)反向末端重複序列(ITR)。 本發明之聚核苷酸及核酸編碼區可與編碼分泌肽或信號肽的其他編碼區結合,從而導引由本發明之聚核苷酸編碼的多肽之分泌。舉例而言,若抗體或其多肽片段之分泌為所需,則編碼信號序列之DNA可置於本發明抗體或其多肽片段之核酸之上游。根據信號假設,哺乳動物細胞所分泌的蛋白質具有自成熟蛋白質裂解(一旦生長蛋白鏈跨越粗糙內質網輸出已起始)的信號肽或分泌性前導序列。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認識到,脊椎動物細胞分泌的多肽通常具有與多肽之N端融合的信號肽,該信號肽自所轉譯之多肽裂解而產生呈分泌或「成熟」形式的多肽。在某些實施例中,使用原生信號肽,例如免疫球蛋白重鏈或輕鏈信號肽,或保留導引與其可操作結合之多肽之分泌的能力的彼序列之功能衍生物。或者,可使用異源哺乳動物信號肽或其功能衍生物。舉例而言,野生型前導序列可經人類組織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因子(TPA)或小鼠β-葡糖醛酸酶之前導序列取代。 可用以促進稍後純化(例如,組胺酸標籤)或協助標記融合蛋白的編碼短蛋白序列之DNA可包括於編碼本發明抗體或其多肽片段之聚核苷酸內或處於該聚核苷酸末端處。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提供包含一或多種本發明之聚核苷酸的宿主細胞。在某些實施例中,提供包含一或多種本發明之載體之宿主細胞。聚核苷酸及載體可合併本文分別關於聚核苷酸及載體所描述之任一特徵(單個或組合)。在一個態樣中,宿主細胞包含有包含編碼本發明抗體(的部分)之聚核苷酸的載體(例如,經該載體轉型或轉染)。如本文所用,術語「宿主細胞」係指任何類型之可經工程改造以產生本發明之融合蛋白或其片段的細胞系統。適用於複製及支持抗原結合分子之表現的宿主細胞為此項技術中熟知。此類細胞可視需要經特定表現載體轉染或轉導,且可生長含有大量載體之細胞以用於接種大型醱酵槽,以獲得足量的抗原結合分子以用於臨床應用。適合的宿主細胞包括原核微生物,諸如大腸桿菌,或各種真核細胞,諸如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O)、昆蟲細胞或其類似物。舉例而言,可在細菌中產生多肽,尤其在不需要糖基化時。在表現之後,可自可溶性級分之細菌細胞糊狀物分離出多肽且可將該多肽進一步純化。除原核生物外,諸如絲狀真菌或酵母之真核微生物為適用於編碼多肽之載體的選殖或表現宿主,包括糖基化路徑已經「人類化」,從而產生具有部分或完全人類糖基化型態之多肽的真菌及酵母菌株。參見Gerngross, Nat Biotech 22, 1409-1414 (2004),及Li等人,Nat Biotech 24, 210-215 (2006)。 適用於表現(糖基化)多肽的宿主細胞亦來源於多細胞生物體(無脊椎動物及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細胞之實例包括植物及昆蟲細胞。已鑑別出眾多可與昆蟲細胞聯合使用,尤其用於轉染草地黏蟲(Spodoptera frugiperda)細胞之桿狀病毒株。植物細胞培養物亦可用作宿主。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5,959,177號、第6,040,498號、第6,420,548號、第7,125,978號及第6,417,429號(描述利用轉殖基因植物產生抗體的PLANTIBODIESTM 技術)。脊椎動物細胞亦可用作宿主。舉例而言,適於在懸浮液中生長之哺乳動物細胞株可為適用的。適用哺乳動物宿主細胞株之其他實例為經SV40轉型的猴腎CV1株(COS-7);人類胚腎細胞株(293或293T細胞,如例如Graham等人,J Gen Virol 36, 59 (1977)中所描述);幼倉鼠腎細胞(BHK);小鼠塞特利氏細胞(mouse sertoli cells)(TM4細胞,如例如Mather, Biol Reprod 23, 243-251 (1980)中所描述);猴腎細胞(CV1);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76);人類子宮頸癌細胞(HELA);犬腎細胞(MDCK);水牛鼠肝細胞(buffalo rat liver cells)(BRL 3A);人類肺細胞(W138);人類肝細胞(Hep G2);小鼠乳腺腫瘤細胞(MMT 060562);TRI細胞(如例如Mather等人,Annals N. Y. Acad Sci 383, 44-68 (1982)中所描述);MRC 5細胞;及FS4細胞。其他適用的哺乳動物宿主細胞株包括中國倉鼠卵巢(CHO)細胞,包括dhfr-CHO細胞(Urlaub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77, 4216 (1980));及骨髓瘤細胞株,諸如YO、NS0、P3X63及Sp2/0。關於適用於蛋白質產生之某些哺乳動物宿主細胞株之綜述,參見例如Yazaki及Wu,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第248卷 (B.K.C. Lo編, Humana Press, Totowa, NJ), 第255-268頁(2003)。宿主細胞包括經培養細胞,例如經培養之哺乳動物細胞、酵母細胞、昆蟲細胞、細菌細胞及植物細胞(僅舉數例),而且包括轉殖基因動物、轉殖基因植物或經培養之植物或動物組織中所包含的細胞。在一個實施例中,宿主細胞為真核細胞,較佳為哺乳動物細胞,諸如中國倉鼠卵巢(CHO)細胞、人類胚腎(HEK)細胞或淋巴細胞(例如Y0、NS0、Sp20細胞)。此項技術中已知在此等系統中表現外源基因的標準技術。表現包含免疫球蛋白之重鏈或輕鏈之多肽的細胞可經工程改造以亦表現免疫球蛋白鏈中之另一者,使得所表現產物為具有重鏈及輕鏈的免疫球蛋白。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產生本發明抗體或其多肽片段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培養包含在適合於表現本發明抗體或其多肽片段的條件下編碼如本文所提供之本發明抗體或其多肽片段之聚核苷酸的宿主細胞,及自該宿主細胞(或宿主細胞培養基)復原本發明抗體或其多肽片段。 在某些實施例中,形成抗原結合分子的部分的能夠特異性結合於目標細胞抗原之部分(例如,Fab片段)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結合至抗原之免疫球蛋白可變區。可變區可形成天然或非天然存在之抗體及其片段之一部分且來源於天然或非天然存在之抗體及其片段。產生多株抗體及單株抗體之方法為此項技術中熟知(參見例如Harlow及Lane, 「Antibodies, a laboratory manual」,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1988)。非天然存在之抗體可使用固相肽合成構建,可以重組方式產生(例如,如美國專利第4,186,567號中所描述)或可例如藉由篩檢包含可變重鏈及可變輕鏈之組合性庫而獲得(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5,969,108號,McCafferty)。 本發明中可使用任何動物物種之免疫球蛋白。適用於本發明之非限制性免疫球蛋白可為鼠類、靈長類動物或人類來源。若融合蛋白意欲用於人類用途,則可使用其中免疫球蛋白之恆定區來自人類的免疫球蛋白之嵌合形式。亦可根據本領域中熟知之方法製備人類化或全人類形式之免疫球蛋白(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5,565,332號,Winter)。人類化可藉由各種方法達成,包括(但不限於):(a)將非人類(例如供者抗體) CDR移植至人類(例如受者抗體)構架及恆定區上,保留或不保留關鍵構架殘基(例如對於保持良好抗原結合親和力或抗體功能而言具有重要作用的彼等殘基);(b)僅將非人類特異性決定區(SDR或a-CDR;對於抗體-抗原相互作用而言具有關鍵作用的殘基)移植至人類構架及恆定區上,或(c)移植整個非人類可變域,但藉由表面殘基置換而用人類類似區段對其進行「遮掩」。人類化抗體及其製備方法綜述於例如Almagro及Fransson, Front Biosci 13, 1619-1633 (2008)中,且進一步描述於例如Riechmann等人,Nature 332, 323-329 (1988);Queen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86, 10029-10033 (1989);美國專利案第5,821,337號、第7,527,791號、第6,982,321號及第7,087,409號;Jones等人,Nature 321, 522-525 (1986);Morrison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81, 6851-6855 (1984);Morrison及Oi, Adv Immunol 44, 65-92 (1988);Verhoeyen等人,Science 239, 1534-1536 (1988);Padlan, Molec Immun 31(3), 169-217 (1994);Kashmiri等人,Methods 36, 25-34 (2005) (描述SDR (a-CDR)移植);Padlan, Mol Immunol 28, 489-498 (1991) (描述「表面重修」);Dall'Acqua等人,Methods 36, 43-60 (2005) (描述「FR改組」);及Osbourn等人,Methods 36, 61-68 (2005);及Klimka等人,Br J Cancer 83, 252-260 (2000) (描述FR改組的「導向選擇」方法)中。本發明之特定免疫球蛋白為人類免疫球蛋白。人類抗體及人類可變區可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各種技術產生。人類抗體大體上描述於van Dijk及van de Winkel, Curr Opin Pharmacol 5, 368-74 (2001)及Lonberg, Curr Opin Immunol 20, 450-459 (2008)中。人類可變區可形成藉由融合瘤方法製得之人類單株抗體的部分且可來源於藉由融合瘤方法製得的人類單株抗體(參見例如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第51-63頁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1987))。人類抗體及人類可變區亦可藉由如下製備:向已經修飾之轉殖基因動物投與免疫原,從而產生完整人類抗體或具有人類可變區之完整抗體作為對抗原攻擊的反應(參見例如Lonberg, Nat Biotech 23, 1117-1125 (2005)。人類抗體及人類可變區亦可藉由分離選自人類衍生之噬菌體呈現文庫的Fv純系可變區序列來產生(參見例如Hoogenboom等人,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178, 1-37 (O'Brien等人編, Human Press, Totowa, NJ, 2001);及McCafferty等人,Nature 348, 552-554;Clackson等人,Nature 352, 624-628 (1991))。噬菌體典型地以單鏈Fv (scFv)片段或Fab片段形式呈現抗體片段。 在某些態樣中,抗體根據例如揭示於PCT公開案WO 2012/020006(參見與親和力成熟相關之實例)或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4/0132066號中的方法經工程改造以具有增強結合親和力。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結合於特異性抗原決定子之能力可經由酶聯結免疫吸附分析(ELISA)或熟習此項技術者熟悉之其他技術(例如表面電漿子共振(SPR)技術(Liljeblad等人,Glyco J 17, 323-329 (2000))及傳統結合分析(Heeley, Endocr Res 28, 217-229 (2002))量測。可使用競爭分析鑑別與參考抗體競爭結合於特定抗原之抗原結合分子。在某些實施例中,此類競爭抗原結合分子結合於與由參考抗原結合分子所結合相同的抗原決定基(例如直鏈或構形抗原決定基)。抗原結合分子所結合之抗原決定基之定位的詳細例示性方法提供於Morris (1996) 「Epitope Mapping Protocols」,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第66卷(Humana Press, Totowa, NJ)中。在例示性競爭分析中,在包含結合於抗原之第一標記抗原結合分子及測試與第一抗原結合分子競爭結合於抗原之能力的第二未標記抗原結合分子之溶液中培育固定抗原。第二抗原結合分子可存在於融合瘤上清液中。作為對照物,在包含第一標記抗原結合分子但不包含第二未標記抗原結合分子之溶液中培育固定抗原。在允許第一抗體結合於抗原之條件下培育之後,移除過量的未結合之抗體,且量測固定抗原結合之標記之量。若與對照樣本相比,測試樣本中與固定抗原結合之標記之量實質上降低,則指示第二抗原結合分子與第一抗原結合分子競爭結合於抗原。參見Harlow及Lane (1988) Antibodies: A Laboratory Manual 第14章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Cold Spring Harbor, NY)。 如本文中所描述製備的本發明抗體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的技術(諸如高效液相層析法、離子交換層析法、凝膠電泳、親和力層析法、尺寸排阻層析法等)純化。用於純化特定蛋白質的實際條件部分地視諸如淨電荷、疏水性、親水性等因素而定,且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為顯而易見的。對於親和力層析法純化,可使用抗原結合分子結合之抗體、配位體、受體或抗原。舉例而言,關於本發明之融合蛋白之親和力層析法純化,可使用具有蛋白質A或蛋白質G之基質。可使用序列蛋白質A或G親和力層析法及尺寸排阻層析法來分離實質上如實例中所描述之抗原結合分子。抗原結合分子或其片段之純度可藉由多種熟知分析方法中之任一者測定,包括凝膠電泳、高壓液相層析法及其類似方法。舉例而言,如實例中所描述表現之含4-1BBL抗原結合分子展示為完整的且適當地裝配,如還原及非還原SDS-PAGE所證實。 分析 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各種分析對本文中提供之抗原結合分子針對其物理/化學特性及/或生物活性進行鑑別、篩檢或表徵。 1.親和力分析本文所提供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對於對應受體之親和力可根據闡述於實例中之方法(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SPR))使用標準儀器(BIAcore儀器(GE Healthcare))測定,且受體或目標蛋白可諸如藉由重組表現獲得。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對目標細胞抗原之親和力亦可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SPR)使用標準儀器(諸如BIAcore儀器(GEHealthcare))測定,且受體或目標蛋白可諸如藉由重組表現獲得。關於CD19-4-1BBL抗原結合分子,該等方法已更詳細地描述於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第WO 2016/075278 A1號中。根據一個態樣,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使用BIACORE® T100機器(GE Healthcare)在25℃量測KD 。 2. 結合分析及其他分析 在一個態樣中,如實例3a中更詳細描述來測試如本文所報導之CD19-4-1BBL抗原結合分子之抗原結合活性。 3. 活性分析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用於鑑別CD19-4-1BBL抗原結合分子之生物活性的分析。生物活性可包括例如對B細胞增殖之抑制或B細胞之殺滅。亦提供在活體內及/或活體外具有此生物活性之抗體。 在某些實施例中,測試如本文所報導之抗體之此類生物活性。 醫藥組合物、調配物及投與途徑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包含本文中提供之抗CD20/抗CD3抗體及4-1BB促效劑的醫藥組合物,其用於例如以下治療方法中之任一者中。在一個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含本文所提供之抗體及至少一種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在另一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含本文所提供之抗體及例如如下文所描述之至少一種額外治療劑。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包含溶解或分散於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中的治療有效量之一或多種雙特異性抗體。片語「醫藥學上或藥理學上可接受」係指分子實體及組合物在所用劑量及濃度下對於接受者而言一般為無毒性的,亦即視需要投與至動物(諸如人類)時,不會產生有害的過敏反應或其他不良反應。含有至少一種雙特異性抗體及視情況選用之額外活性成分的醫藥組合物之製備將為熟習此項技術者依據本發明而知,如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之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18版 Mack Printing Company, 1990所例示。詳言之,組合物為凍乾調配物或水溶液。如本文所用,「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包括任何及所有溶劑、緩衝液、分散介質、塗料、界面活性劑、抗氧化劑、防腐劑(例如抗菌劑、抗真菌劑)、等張劑、鹽、穩定劑及其組合,如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 非經腸組合物包括為藉由注射(例如皮下、皮內、病灶內、靜脈內、動脈內、肌肉內、鞘內或腹膜內注射)投與所設計的該等組合物。為進行注射,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於水溶液,較佳於生理學上相容之緩衝液(諸如漢克氏溶液(Hanks' solution)、林格氏溶液(Ringer's solution)或生理食鹽水緩衝液)中調配。溶液可含有調配劑,諸如懸浮劑、穩定劑及/或分散劑。或者,融合蛋白可呈粉末形式以用於在使用之前用適合的媒劑(例如無菌無熱原質水)復原。藉由將所需量之本發明之融合蛋白併入視需要具有多種下文列舉之其他成分之適當溶劑中來製備無菌可注射溶液。無菌性可容易地藉由例如用無菌過濾膜過濾來實現。一般而言,分散液係藉由將各種滅菌活性成分併入含有基本分散介質及/或其他成分的無菌媒劑中來製備。在用於製備無菌可注射溶液、懸浮液或乳液之無菌粉末情況下,較佳製備方法為真空乾燥及冷凍乾燥技術,其利用預先無菌過濾之液體介質產生活性成分加任何額外所需成分之粉末。視需要,液體介質宜經緩衝,且在與足量生理食鹽水或葡萄糖一起注射之前,首先使液體稀釋劑呈等張性。該組合物在製造及儲存條件下必須為穩定的,且必須避免諸如細菌及真菌之微生物的污染作用。應瞭解,內毒素污染應最低限度地保持在安全位準,例如低於0.5 ng/mg蛋白質。適合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包括(但不限於):緩衝液,諸如磷酸、檸檬酸及其他有機酸;抗氧化劑,包括抗壞血酸及甲硫胺酸;防腐劑(諸如十八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銨;氯化六羥季銨;氯苄烷銨;苄索氯銨;酚類,丁醇或苄醇;烷基對羥基苯甲酸酯,諸如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或對羥基苯甲酸丙酯;兒茶酚;間苯二酚;環己醇;3-戊醇;以及間甲酚);低分子量(小於約10個殘基)多肽;蛋白質,諸如血清白蛋白,明膠,或免疫球蛋白;親水性聚合物,諸如聚乙烯吡咯啶酮;胺基酸,諸如甘胺酸、麩醯胺酸、天冬醯胺、組胺酸、精胺酸或離胺酸;單醣、雙醣及包括葡萄糖、甘露糖或糊精之其他碳水化合物;螯合劑,諸如EDTA;糖,諸如蔗糖、甘露糖醇、海藻糖或山梨醇;成鹽抗衡離子,諸如鈉;金屬複合物(例如,Zn-蛋白複合物);及/或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諸如聚乙二醇(PEG)。水性注射懸浮液可含有增加懸浮液黏度之化合物,諸如羧甲基纖維素鈉、山梨糖醇、聚葡萄糖或其類似物。視情況,懸浮液亦可含有適合穩定劑或增加化合物溶解性以允許製備高度濃溶液之藥劑。另外,活性化合物之懸浮液可視需要製備成油性注射懸浮液。適合親脂性溶劑或媒劑包括脂肪油,諸如芝麻油;或合成脂肪酸酯,諸如油酸乙酯或三酸甘油酯;或脂質體。 活性成分可包覆於微膠囊中,例如藉由凝聚技術或藉由界面聚合法所製備之微膠囊,例如分別為羥基甲基纖維素或明膠微膠囊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膠囊;包覆於膠態藥物遞送系統(例如脂質體、白蛋白微球體、微乳液、奈米粒子及奈米膠囊)中或***液中。此類技術揭示於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18版, Mack Printing Company, 1990)中。可製備持續釋放型製劑。持續釋放型製劑之適合實例包括含有多肽之固體疏水性聚合物之半滲透基質,該等基質呈成形物品形式,例如膜或微膠囊。在特定實施例中,可注射組合物之延長吸收可藉由在組合物中使用延遲吸收之藥劑(諸如單硬脂酸鋁、明膠或其組合)來達成。 本文中之例示性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進一步包括間質藥物分散劑,諸如可溶性中性活性玻尿酸酶醣蛋白(sHASEGP),例如人類可溶性PH-20玻尿酸酶醣蛋白,諸如rHuPH20 (HYLENEX®,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某些例示性sHASEGP及使用方法,包括rHuPH20,描述於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5/0260186號及第2006/0104968號中。在一個態樣中,sHASEGP與一或多種額外葡萄糖胺聚糖酶(諸如軟骨素酶)組合。 例示性凍乾抗體調配物描述於美國專利第6,267,958號中。水性抗體調配物包括美國專利第6,171,586號及WO2006/044908中所描述之彼等調配物,後者之調配物包括組胺酸-乙酸鹽緩衝液。 除了先前描述的組合物之外,雙特異性抗體亦可調配為儲槽式製劑。此類長效調配物可藉由植入(例如皮下或肌肉內植入)或藉由肌肉內注射來投與。因此,舉例而言,融合蛋白可用適合的聚合或疏水性物質(例如呈可接受之油中的乳液形式)或離子交換樹脂調配,或調配成微溶性衍生物,例如微溶性鹽。 包含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醫藥組合物可藉助於習知混合、溶解、乳化、囊封、包覆或凍乾製程製造。醫藥組合物可使用一或多種有利於將蛋白質處理成可在醫藥學上使用之製劑的生理學上可接受之載劑、稀釋劑、賦形劑或助劑而以習知方式調配。適當調配物視所選擇之投與途徑而定。 本發明雙特異性抗體可調配成游離酸或鹼、中性或鹽形式之組合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為實質上保留游離酸或鹼之生物活性的鹽。此等鹽包括酸加成鹽,例如與蛋白質組合物之游離胺基形成的鹽,或與無機酸(諸如鹽酸或磷酸)或有機酸(諸如乙酸、草酸、酒石酸或杏仁酸)形成的鹽。與自由羧基形成的鹽亦可衍生自無機鹼,諸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銨、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鐵;或有機鹼,諸如異丙胺、三甲胺、組胺酸或普魯卡因(procaine)。相較於對應的游離鹼形式,醫藥鹽傾向於更可溶於水性及其他質子溶劑中。 本文中之組合物亦可含有一種以上為所治療之特定適應症所必需之活性成分,較佳為具有不會對彼此產生不利影響之互補活性的活性成分。此類活性成分宜以有效達成預期目的之量的組合存在。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以及第二藥劑,該第二藥劑包含有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在一特定態樣中,醫藥組合物用於治療B細胞增生性病症,詳言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疾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FL)、套細胞淋巴瘤(MCL)、邊緣區淋巴瘤(MZL)、多發性骨髓瘤(MM)及霍奇金氏淋巴瘤(HL)。 用於活體內投與之調配物通常為無菌的。無菌性可容易地藉由例如用無菌過濾膜過濾來實現。 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之投與 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兩者(本文中皆稱為物質)可藉由任何適合手段投與,包括非經腸、肺內及鼻內,且在需要局部治療時,病灶內投與。然而,本發明方法對於藉由非經腸(特定言之靜脈內)輸注投與之治療劑尤其適用。 非經腸輸注包括肌肉內、靜脈內、動脈內、腹膜內或皮下投與。部分視投與之短期或長期性而定,可藉由任何適合途徑(例如藉由注射,諸如靜脈內或皮下注射)給藥。本文中涵蓋各種給藥時程,包括(但不限於)單次投與或經各個時間點多次投與、藥團投與及脈衝式輸注。在一個實施例中,治療劑非經腸(特定言之經靜脈內)投與。在一特定實施例中,物質藉由靜脈內輸注投與。在另一態樣中,物質經皮下投與。 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兩者將以與符合良好醫學實踐之方式調配、給藥及投與。在此情形下考慮之因素包括所治療之特定病症、所治療之特定哺乳動物、個別患者之臨床病狀、病症起因、藥劑遞送位點、投與方法、投與時程及醫學從業者已知之其他因素。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兩者無需但視情況與當前用於預防或治療相關病症之一或多種藥劑一起調配。此類其他藥劑之有效量視存在於調配物中之治療劑之量、病症或治療之類型及上文所論述之其他因素而定。此等藥劑一般以與本文所描述相同之劑量及投與途徑使用,或以本文所描述之劑量之約1%至99%使用,或以憑經驗/臨床上確定為適當之任何劑量與任何途徑使用。 用於疾病之預防或治療,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之適當劑量(當以其組合使用或與一或多種其他額外治療劑使用時)將視待治療之疾病類型、4-1BB藥劑之類型、疾病之嚴重度及病程、為預防性抑或治療性目的而投與藥劑、先前療法、患者之臨床病史及對治療劑之反應以及主治醫師之判斷而定。一次性或歷經一系列治療向患者適當投與各物質。視疾病之類型及嚴重度而定,無論例如藉由一或多次單獨投與抑或藉由連續輸注,約1 µg/kg至15 mg/kg(例如,0.1 mg/kg至10 mg/kg)之物質可為投與至個體之初始候選劑量。視上文所提及之因素而定,一個典型的日劑量可在約1 μg/kg至100 mg/kg之範圍內或大於100 mg/kg。對於歷經數日或更長時間之重複投與,治療一般將視病狀而定持續至需要抑制疾病症狀為止。各物質之一個例示性劑量將在約0.05 mg/kg至約10 mg/kg範圍內。因此,可向該個體投與約0.5 mg/kg、2.0 mg/kg、4.0 mg/kg或10 mg/kg (或其任何組合)之一或多個劑量。此類劑量可間歇地,例如每週、每兩週或每三週投與(例如,以便個體接受約兩個至約二十個劑量之治療劑,或例如約六個劑量之治療劑)。可在最初投與較高起始劑量、繼之以一或多個較低劑量,或最初投與較低劑量、繼之以一或多個較高劑量。例示性給藥方案包含投與約10 mg之初始劑量、繼之以約20 mg之治療劑之每兩週劑量。然而,其他給藥方案可為適用的。此療法之進程易於藉由習知技術及分析來監測。 在一個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兩者之投與為單一投與。在某些態樣中,治療劑之投與為兩次或兩次以上投與。在一個此類態樣中,每週、每兩週或每三週(特定言之每兩週)投與該等物質。在一個態樣中,以治療有效量投與該物質。在一個態樣中,以約50 µg/kg、約100 µg/kg、約200 µg/kg、約300 µg/kg、約400 µg/kg、約500 µg/kg、約600 µg/kg、約700 µg/kg、約800 µg/kg、約900 µg/kg或約1000 µg/kg之劑量投與該物質。在一個實施例中,以某一劑量投與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該劑量高於不投與4-1BB促效劑之對應治療方案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劑量。在一個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投與包含:第一劑量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初始投與,及第二劑量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一或多次後續投與,其中第二劑量高於第一劑量。在一個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投與包含:第一劑量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初始投與,及第二劑量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一或多次後續投與,其中第一劑量不低於第二劑量。 在一個態樣中,根據本發明之治療方案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投與為首先向個體投與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至少在治療之同一療程內)。在一個態樣中,在投與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不向個體投與4-1BB促效劑。在另一態樣中,在投與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前投與4-1BB促效劑。 在另一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供與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 (CD137)促效劑組合使用,其中在組合治療之前使用II型抗CD20抗體(較佳地歐比托珠單抗)進行預治療,其中預治療與組合治療之間的時間段足以對II型抗CD20抗體(較佳地歐比托珠單抗)作出反應而減少個體的B細胞。 T細胞之活化可導致嚴重細胞介素釋放症候群(CRS)。在由TeGenero進行的階段1之研究(Suntharalingam等人,N Engl J Med (2006) 355,1018-1028)中,所有6個健康志願者在不適當給藥之T細胞刺激超促效劑抗CD28單株抗體之輸注後迅速經歷幾乎致命之嚴重細胞介素釋放症候群(CRS)。可藉由使用II型抗CD20抗體(諸如歐比托珠單抗)對該個體進行預治療來顯著減少與T細胞活化治療劑(諸如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至個體之投與相關的細胞介素釋放。GAZYVA®預治療(Gpt)之使用將有助於迅速耗乏末梢血液及周圍淋巴樣器官兩者中之B細胞,以使得降低與由T細胞活化治療劑引起的較強全身性T細胞活化高度相關之不良事件(AE)(例如,CRS)的風險,同時支援自給藥開始足夠高以介導腫瘤細胞消除的暴露量之T細胞活化治療劑。迄今為止,已在持續歐比托珠單抗臨床試驗中經數百患者評定及管控歐比托珠單抗之安全概況(包括細胞介素釋放)。最後,除支援T細胞活化治療劑(諸如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安全概況以外,Gpt亦將幫助阻止抗藥物抗體(ADA)形成為此等特有分子。 在本發明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之組合可在療法中與一或多種其他藥劑組合使用。舉例而言,至少一種額外治療劑可共同投與。在某些態樣中,額外治療劑為免疫治療劑。 在本發明之一個態樣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 (CD137)促效劑組合使用,且其另外與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之藥劑組合。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之藥劑為PD-L1結合拮抗劑或PD-1結合拮抗劑。詳言之,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之藥劑為抗PD-L1抗體或抗PD-1抗體。 在一個態樣中,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之藥劑為抗PD-L1抗體。術語「PD - L1 」(亦稱為CD274或B7-H1)係指來自任何脊椎動物來源(包括哺乳動物,諸如靈長類動物(例如人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例如,食蟹獼猴)及嚙齒動物(例如小鼠及大鼠))之任何原生PD-L1,尤其係指「人類PD-L1」。完整人類PD-L1之胺基酸序列展示於UniProt (www.uniprot.org)寄存編號Q9NZQ7 (SEQIDNO: 106)中。術語「PD - L1 結合拮抗劑 」係指減少、阻斷、抑制、消除或干擾由PD-L1與其結合搭配物中之任一或多者(諸如PD-1、B7-1)之相互相用引起的信號轉導的分子。在一些實施例中,PD-L1結合拮抗劑為抑制PD-L1與其結合搭配物之結合的分子。在一個特定態樣中,PD-L1結合拮抗劑抑制PD-L1結合至PD-1及/或B7-1。在一些實施例中,PD-L1結合拮抗劑包括減少、阻斷、抑制、消除或干擾由PD-L1與其結合搭配物中之一或多者(諸如PD-1、B7-1)之相互相用引起的信號轉導的抗PD-L1抗體、其抗原結合片段、免疫黏附素、融合蛋白、寡肽及其他分子。在一個實施例中,PD-L1結合拮抗劑減少藉由或經由表現於經由PD-L1之T淋巴細胞介導信號傳導上的細胞表面蛋白質介導的負協同刺激信號,以便使功能異常T細胞功能較正常(例如,提高效應子對抗原識別之反應)。詳言之,PD-L1結合拮抗劑為抗PD-L1抗體。術語「 PD - L1 抗體 」或「結合於人類PD-L1之抗體」或「特異性結合於人類PD-L1之抗體」或「拮抗性抗PD-L1」係指以1.0×10- 8 mol/l或更低之KD值,在一個態樣中,以1.0×10- 9 mol/l或更低之KD值之結合親和力特異性結合於人類PD-L1抗原之抗體。結合親和力由標準結合分析,諸如表面電漿子共振技術(BIAcore®, GE-Healthcare Uppsala, Sweden)測定。 在一特定態樣中,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之藥劑為抗PD-L1抗體。在一特定態樣中,抗PD-L1抗體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阿特珠單抗(MPDL3280A, RG7446)、德瓦魯單抗(MEDI4736)、阿維魯單抗(avelumab;MSB0010718C)及MDX-1105。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抗PD-L1抗體為本文所描述之YW243.55.S70。在另一特定態樣中,抗PD-L1抗體為本文中描述之MDX-1105。在再一特定態樣中,抗PD-L1抗體為MEDI4736 (德瓦魯單抗)。在又一態樣中,抗PD-L1抗體為MSB0010718C (阿維魯單抗)。更特定言之,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之藥劑為阿特珠單抗(MPDL3280A)。在另一態樣中,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之藥劑為包含SEQ ID NO: 108之重鏈可變域VH (PDL-1)及SEQ ID NO: 109之輕鏈可變域VL (PDL-1)的抗PD-L1抗體。在另一態樣中,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之藥劑為包含SEQ ID NO: 110之重鏈可變域VH (PDL-1)及SEQ ID NO: 111之輕鏈可變域VL (PDL-1)的抗-PD-L1抗體。 術語「PD - 1 」(亦稱為CD279、PD1或漸進式細胞死亡蛋白1)係指來自任何脊椎動物來源(包括哺乳動物,諸如靈長類動物(例如,人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例如,食蟹獼猴)及嚙齒動物(例如,小鼠及大鼠))的任何原生PD-L1,尤其係指具有如UniProt (www.uniprot.org)寄存編號Q15116 (SEQ ID NO: 107)中所展示之胺基酸序列的人類蛋白PD-1。術語「PD - 1 結合拮抗劑 」係指抑制PD-1與其配位體結合搭配物之結合的分子。在一些實施例中,PD-1結合拮抗劑抑制PD-1與PD-L1之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PD-1結合拮抗劑抑制PD-1與PD-L2之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PD-1結合拮抗劑抑制PD-1與PD-L1及PD-L2兩者之結合。詳言之,PD-L1結合拮抗劑為抗PD-L1抗體。術語「 PD - 1 抗體 」或「結合於人類PD-1之抗體」或「特異性結合於人類PD-1之抗體」或「拮抗性抗PD-1」係指以1.0×10- 8 mol/l或更低之KD值,在一個態樣中,以1.0×10- 9 mol/l或更低之KD值之結合親和力特異性結合於人類PD1抗原之抗體。結合親和力由標準結合分析,諸如表面電漿子共振技術(BIAcore®, GE-Healthcare Uppsala, Sweden)測定。 在一個態樣中,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之藥劑為抗PD-1抗體。在一特定態樣中,抗PD-1抗體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MDX 1106 (納武單抗)、MK-3475(帕博利珠單抗)、CT-011 (皮立珠單抗;pidilizumab)、MEDI-0680 (AMP-514)、PDR001、REGN2810及BGB-108,詳言之帕博利珠單抗及納武單抗。在另一態樣中,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之藥劑為包含SEQ ID NO: 112之重鏈可變域VH (PD-1)及SEQ ID NO: 113之輕鏈可變域VL (PD-1)的抗PD-1抗體。在另一態樣中,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之藥劑為包含SEQ ID NO: 114之重鏈可變域VH (PD-1)及SEQ ID NO: 115之輕鏈可變域VL (PD-1)的抗PD-1抗體。 上文所提及之此類組合療法涵蓋組合投與(其中兩種或兩種以上治療劑包括在同一或單獨調配物中)及單獨投與,在此情況下,治療劑之投與可在投與額外治療劑或藥劑之前、同時及/或之後進行。在一個實施例中,治療劑之投與及額外治療劑之投與彼此相隔約一個月;或相隔約一週、兩週或三週;或相隔約一天、兩天、三天、四天、五天或六天進行。 治療方法及組合物 CD20及CD19表現於除幹細胞及漿細胞外的大多數B細胞(Pan-B-細胞標記物)上,且時常表現於大多數人類B細胞惡性腫瘤(腫瘤相關抗原)上,諸如除多發性骨髓瘤以外之淋巴瘤及白血病,例如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及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 識別不同細胞群上之兩個細胞表面蛋白質的雙特異性抗體有希望重導引細胞毒性免疫細胞以破壞目標病原細胞。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治療個體之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的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 在一個此類態樣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額外治療劑。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提供一種消耗B細胞之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抗CD20/抗CD3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根據任一上述態樣之「個體(individual或subject)」較佳為人類。 在其他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癌症免疫療法中之組合物,其包含抗CD20/抗CD3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在某些實施例中,提供一種用於癌症免疫療法之方法中的組合物,其包含抗CD20/抗CD3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提供組合物在製造或製備藥劑中之用途,該組合物包含抗CD20/抗CD3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在一個實施例中,藥劑用於治療B細胞增生性病症。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藥劑用於治療B細胞增生性病症之方法中,該方法包含向患有B細胞增生性病症之個體投與有效量之藥劑。在一個此類實施例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額外治療劑。在另一實施例中,藥劑用於消耗B細胞。B細胞增生性病症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FL)、套細胞淋巴瘤(MCL)、邊緣區淋巴瘤(MZL)、多發性骨髓瘤(MM)及霍奇金氏淋巴瘤(HL)。在一個特定態樣中,B細胞癌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或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提供用於治療B細胞癌之方法。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方法包含向患有此B細胞癌之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抗人類CD19抗體。在一個此類實施例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如下文所描述之額外治療劑。根據上文實施例中之任一者之「個體」可為人類。在一個實施例中,B細胞癌為B細胞淋巴瘤或B細胞白血病。在一個實施例中,B細胞癌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或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 上述該等組合療法涵蓋組合投與(其中兩種或兩種以上治療劑包括在同一或單獨調配物中)及單獨投與,在此情況下,如本文所報導之抗體的投與可在投與額外治療劑或藥劑之前、同時及/或之後進行。在一個實施例中,抗人類CD19抗體之投與及額外治療劑之投與彼此間隔在約一個月內,或在約一週、兩週或三週內,或在約一天、兩天、三天、四天、五天或六天內。 如本文所報導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兩者(及任何額外治療劑)可藉由任何適合手段投與,包括非經腸、肺內及鼻內,且在需要局部治療時,病灶內投與。非經腸輸注包括肌肉內、靜脈內、動脈內、腹膜內或皮下投與。部分視投與之短期或長期性而定,可藉由任何適合途徑(例如藉由注射,諸如靜脈內或皮下注射)給藥。本文中涵蓋各種給藥時程,包括(但不限於)單次投與或經各個時間點多次投與、藥團投與及脈衝式輸注。 如本文所報導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兩者將以符合良好醫學實踐之方式調配、給藥及投與。在此情形下考慮之因素包括所治療之特定病症、所治療之特定哺乳動物、個別患者之臨床病狀、病症起因、藥劑遞送位點、投與方法、投與時程及醫學從業者已知之其他因素。抗體無需但視情況與一或多種當前用於預防或治療相關病症之藥劑一起調配。此類其他藥劑之有效量視存在於調配物中之抗體之量、病症或治療之類型及如上文所論述之其他因素而定。此等藥劑一般以與本文所描述相同之劑量及投與途徑使用,或以本文所描述之劑量之約1%至99%使用,或以憑經驗/臨床上確定為適當之任何劑量與任何途徑使用。 其他藥劑及治療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與療法中之一或多種其他藥劑組合投與。舉例而言,本發明之融合蛋白可與至少一種額外治療劑共同投與。術語「治療劑」涵蓋可投與以用於治療需要此類治療之個體之症狀或疾病的任何藥劑。此類其他治療劑可包含適合於治療特定適應症的任何活性成分,較佳為具有互補活性、彼此間無不利影響的彼等活性成分。在某些實施例中,額外治療劑為另一抗癌劑。 此類其他藥劑宜以有效達成所欲目的之量組合存在。此類其他藥劑之有效量視所使用之融合蛋白之量、病症或治療之類型及上文所論述之其他因素而定。抗原結合分子通常以與如本文中所描述相同之劑量及投藥途徑,或本文中所描述之劑量之約1%至99%,或以藉由憑經驗/在臨床上測定為適合的任何劑量與任何途徑使用。 上述此類組合療法涵蓋組合投與(其中兩種或兩種以上治療劑包括於同一組合物或單獨組合物中)及單獨投與,在單獨投與之情況下,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之投與可發生在額外治療劑及/或佐劑之投與之前、同時及/或之後。 製品(套組)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含有可用於治療、預防及/或診斷上文所描述之病症的物質的套組。套組包含至少一個容器及在容器上或容器隨附之標記或藥品說明書。適合容器包括例如瓶子、小瓶、注射器、IV溶液袋等。容器可由多種材料(諸如玻璃或塑膠)形成。容器容納單獨或與可有效治療、預防及/或診斷病狀之另一組合物組合之組合物,且可具有無菌接取口(例如容器可為具有可由皮下注射針刺穿之塞子的靜脈內溶液袋或小瓶)。套組中之至少兩種活性劑為本發明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 在一特定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個體之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的套組,其包含包裝,該包裝包含:(A)第一組合物,該第一組合物包含作為活性成分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B)第二組合物,該第二組合物包含作為活性成分的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及(C)關於在組合療法中使用組合物之說明。 標記或藥品說明書指示如何將組合物用於治療所選病狀,且提供關於在組合療法中使用組合物的說明。此外,套組可包含(a)其中含有組合物的第一容器,其中組合物包含本發明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b)其中含有組合物的第二容器,其中組合物包含本發明之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另外,套組可包含包含可用於組合中的其他活性成分的一或多個其他容器。本發明之此實施例中之製品可進一步包含指示組合物可用於治療特定病狀之藥品說明書。 或者或另外,套組可進一步包含第二(或第三)容器,其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緩衝液,諸如抑菌性注射用水(BWFI)、磷酸鹽緩衝鹽水、林格氏溶液及右旋糖溶液。其可進一步包括就商業及使用者觀點而言所需之其他物質,包括其他緩衝劑、稀釋劑、過濾器、針及注射器。 表D (序列): 關於人類免疫球蛋白輕鏈及重鏈之核苷酸序列之一般資訊提供於:Kabat, E.A.等人,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第5版,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中。抗體鏈之胺基酸根據如上文所定義的依據Kabat (Kabat, E.A.等人,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第5版,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之編號系統來編號及提及。 本發明之態樣 下文列出本發明之一些態樣。 1. 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4-1BB (CD137)促效劑組合使用。 2. 如態樣1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以單一組合物一起投與或以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組合物分別投與。 3. 如前述態樣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4-1BB促效劑同時、在其前或其後投與。 4.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 5.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分子,且其中4-1BBL之胞外域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1、SEQ ID NO: 2、SEQ ID NO:3、SEQ ID NO:4、SEQ ID NO:5、SEQ ID NO: 6、SEQ ID NO:7及SEQ ID NO:8,特定言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或SEQ ID NO: 5。 6.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7.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抗原結合分子將不經CD19表現B細胞內化。 8.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部分,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 (a)重鏈可變區(VH CD19),其包含:(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9之CDR-H1,(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0之CDR-H2,及(i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1之CDR-H3,及輕鏈可變區(VL CD19),其包含:(i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2之CDR-L1,(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3之CDR-L2,及(v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4之CDR-L3,或 (b)VH域,其包含:(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5之CDR-H1,(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6之CDR-H2,及(i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7之CDR-H3,及VL域,其包含:(i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8之CDR-L1,(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9之CDR-L2,及(v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0之CDR-L3。 9.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2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或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 10.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 11.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IgG Fc域,具體言之IgG1 Fc域或IgG4 Fc域。 12.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Fc域,該Fc域包含降低與Fc受體之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13. 如前述態樣之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IgG1 Fc域,該IgG1 Fc域包含胺基酸取代L234A、L235A及P329G。 14.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該第一多肽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且其中該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 15.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Fab域,及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 (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CH1或CL域及第二多肽含有CL或CH1域,其中第二多肽藉由CH1域與CL域之間的雙硫鍵連接至第一多肽,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CH1或CL域,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CL或CH1域,或 (i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CH3域及第二多肽含有CH3域,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CH3域之C端,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CH3域之C端,或 (ii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VH-CL或VL-CH1域及第二多肽含有VL-CH1域或VH-CL域,其中第二多肽藉由CH1域與CL域之間的雙硫鍵連接至第一多肽,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VH或VL,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VL或VH。 16.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Fab域,其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2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第一多肽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5、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SEQ ID NO: 29、SEQ ID NO: 30、SEQ ID NO: 31及SEQ ID NO: 32,且特徵在於第二多肽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SEQ ID NO: 2、SEQ ID NO: 3、SEQ ID NO: 4、SEQ ID NO: 5、SEQ ID NO: 6、SEQ ID NO: 7及SEQ ID NO: 8。 17.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原結合分子: a)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5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6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b)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7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8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c)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9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0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d)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1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2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e)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3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4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f)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5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6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g)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5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6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h)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7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8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i)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9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0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j)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1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2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k)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3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4之第二輕鏈的分子;以及 l)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1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2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18. 如態樣1至13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 19. 如態樣1至13或18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及 (c)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其中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視情況經由肽連接子融合至Fc域之兩個子單元中之一者的N端或C端胺基酸。 20. 如態樣1至13或18或19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原結合分子: (a)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3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b)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3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c)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4之融合蛋白的分子,及 (d)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5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21. 如態樣1至3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CD19/抗4-1BB雙特異性抗體。 22.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結合於CD3之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結合於CD20之第二抗原結合域。 23.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3)及輕鏈可變區(VL CD3)之第一抗原結合域,以及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輕鏈可變區(VL CD20)之第二抗原結合域。 24.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3),其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 56、CDR-H2序列SEQ ID NO: 57及CDR-H3序列SEQ ID NO: 58;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3),其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59、CDR-L2序列SEQ ID NO: 60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1。 25.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2之重鏈可變區(VH CD3)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3之輕鏈可變區(VL CD3)。 26.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其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64、CDR-H2序列SEQ ID NO: 65及CDR-H3序列SEQ ID NO: 66,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20),其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67、CDR-L2序列SEQ ID NO: 68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9。 27.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0之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1之輕鏈可變區(VL CD20)。 28.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結合於CD20之第三抗原結合域。 29.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其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64、CDR-H2序列SEQ ID NO: 65及CDR-H3序列SEQ ID NO: 66,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20),其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67、CDR-L2序列SEQ ID NO: 68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9。 30.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0之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1之輕鏈可變區(VL CD20)。 31.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第一抗原結合域為互換Fab分子,其中Fab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域或恆定域交換,且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若存在)為習知Fab分子。 32.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i)第二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第一抗原結合域之Fab重鏈之N端,第一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一子單元之N端,且第三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二子單元之N端,或(ii)第一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第二抗原結合域之Fab重鏈之N端,第二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一子單元之N端,且第三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二子單元之N端。 33.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Fc域,該Fc域包含減少與Fc受體之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34.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IgG1 Fc域,該IgG1 Fc域包含胺基酸取代L234A、L235A及P329G。 35. 如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之用於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4-1BB (CD137)促效劑組合使用,且其中該組合以約一週至三週之間隔進行投與。 36. 一種醫藥產品,其包含:(A)第一組合物,該第一組合物包含作為活性成分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以及(B)第二組合物,該第二組合物包含作為活性成分之4-1BB促效劑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該醫藥產品用於疾病、詳言之癌症之組合、依序或同步治療。 37. 如態樣36之醫藥產品,其用於治療B細胞增生性病症,詳言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疾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FL)、套細胞淋巴瘤(MCL)、邊緣區淋巴瘤(MZL)、多發性骨髓瘤(MM)及霍奇金氏淋巴瘤(HL)。 37.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 38. 如態樣37之醫藥組合物,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以單一組合物一起投與或以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組合物分別投與。 39. 如態樣37或38之醫藥組合物,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4-1BB促效劑同時、在其前或其後投與。 40. 如態樣37至39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 41. 如態樣37至40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分子,且其中4-1BBL之胞外域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SEQ ID NO: 2、SEQ ID NO: 3、SEQ ID NO: 4、SEQ ID NO: 5、SEQ ID NO: 6、SEQ ID NO: 7及SEQ ID NO: 8,特定言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或SEQ ID NO: 5。 42. 如態樣37至41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43. 如態樣37至42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將不經內化於B細胞中。 44. 如態樣37至43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部分,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 (a)重鏈可變區(VH CD19),其包含:(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9之CDR-H1,(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0之CDR-H2,及(i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1之CDR-H3,及輕鏈可變區(VL CD19),其包含:(i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2之CDR-L1,(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3之CDR-L2,及(v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4之CDR-L3,或 (b)VH域,其包含:(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5之CDR-H1,(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6之CDR-H2,及(i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7之CDR-H3,及VL域,其包含:(i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8之CDR-L1,(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9之CDR-L2,及(v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0之CDR-L3。 45. 如態樣37至44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2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或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 46. 如態樣37至45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 47. 如態樣37至45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IgG Fc域,具體言之IgG1 Fc域或IgG4 Fc域。 48. 如態樣37至47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Fc域,該Fc域包含降低與Fc受體之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49. 如態樣37至48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IgG1 Fc域,該IgG1 Fc域包含胺基酸取代L234A、L235A及P329G。 50. 如態樣37至49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該第一多肽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且其中該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 51. 如態樣37至50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Fab域,及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 (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CH1或CL域及第二多肽含有CL或CH1域,其中第二多肽藉由CH1域與CL域之間的雙硫鍵連接至第一多肽,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CH1或CL域,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CL或CH1域,或 (i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CH3域及第二多肽含有CH3域,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CH3域之C端,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CH3域之C端,或 (ii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VH-CL或VL-CH1域及第二多肽含有VL-CH1域或VH-CL域,其中第二多肽藉由CH1域與CL域之間的雙硫鍵連接至第一多肽,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VH或VL,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VL或VH。 52. 如態樣37至51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Fab域,其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2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第一多肽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5、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SEQ ID NO: 29、SEQ ID NO: 30、SEQ ID NO: 31及SEQ ID NO: 32,且特徵在於第二多肽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SEQ ID NO: 2、SEQ ID NO: 3、SEQ ID NO: 4、SEQ ID NO: 5、SEQ ID NO: 6、SEQ ID NO: 7及SEQ ID NO: 8。 53. 如態樣37至52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原結合分子: a)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5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6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b)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7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8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c)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9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0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d)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1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2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e)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3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4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f)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5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6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g)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5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6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h)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7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8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i)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9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0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j)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1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2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k)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3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4之第二輕鏈的分子;以及 l)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1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2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54. 如態樣37至49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 55. 如態樣37至49或54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及 (c)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其中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視情況經由肽連接子融合至Fc域之兩個子單元中之一者的N端或C端胺基酸。 56. 如態樣37至49或54或55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原結合分子: (a)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3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b)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3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c)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4之融合蛋白的分子,及 (d)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5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57. 如態樣37至39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CD19/抗4-1BB雙特異性抗體。 58. 如態樣37至57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結合於CD3之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結合於CD20之第二抗原結合域。 59. 如態樣37至58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3)及輕鏈可變區(VL CD3)之第一抗原結合域,以及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輕鏈可變區(VL CD20)之第二抗原結合域。 60. 如態樣37至59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3),該重鏈可變區(VH CD3)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 56、CDR-H2序列SEQ ID NO: 57及CDR-H3序列SEQ ID NO: 58;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3),該輕鏈可變區(VL CD3)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59、CDR-L2序列SEQ ID NO: 60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1。 61. 如態樣37至60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2之重鏈可變區(VH CD3)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3之輕鏈可變區(VL CD3)。 62. 如態樣37至61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該重鏈可變區(VH CD20)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 64、CDR-H2序列SEQ ID NO: 65及CDR-H3序列SEQ ID NO: 66,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20),該輕鏈可變區(VL CD20)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67、CDR-L2序列SEQ ID NO: 68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9。 63. 如態樣37至62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0之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1之輕鏈可變區(VL CD20)。 64. 如態樣37至63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結合於CD20之第三抗原結合域。 65. 如態樣37至64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該重鏈可變區(VH CD20)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 64、CDR-H2序列SEQ ID NO: 65及CDR-H3序列SEQ ID NO: 66;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20),該輕鏈可變區(VL CD20)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67、CDR-L2序列SEQ ID NO: 68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9。 66. 如態樣37至65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0之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1之輕鏈可變區(VL CD20)。 67. 如態樣37至66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第一抗原結合域為互換Fab分子,其中Fab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域或恆定域交換,且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若存在)為習知Fab分子。 68. 如態樣37至67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i)第二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第一抗原結合域之Fab重鏈之N端,第一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一子單元之N端,且第三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二子單元之N端,或(ii)第一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第二抗原結合域之Fab重鏈之N端,第二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一子單元之N端,且第三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二子單元之N端。 69. 如態樣37至68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Fc域,該Fc域包含降低與Fc受體之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70. 如態樣37至68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IgG1 Fc域,該IgG1 Fc域包含胺基酸取代L234A、L235A及P329G。 71. 如態樣37至70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4-1BB (CD137)促效劑組合使用,且其中該組合以約一週至三週之間隔進行投與。 72. 如態樣37至71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用於治療增生性疾病、詳言之癌症或延遲疾病進程。 73. 如態樣37至712中之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其用於治療B細胞增生性病症,詳言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疾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FL)、套細胞淋巴瘤(MCL)、邊緣區淋巴瘤(MZL)、多發性骨髓瘤(MM)及霍奇金氏淋巴瘤(HL)。 74. 一種用於治療個體之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的套組,其包含包裝,該包裝包含:(A)第一組合物,該第一組合物包含作為活性成分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B)第二組合物,該第二組合物包含作為活性成分之4-1BB促效劑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及(C)關於在組合療法中使用組合物的說明。 75. 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之組合的用途,其用於製造治療增生性疾病、詳言之癌症或延遲疾病進程之藥劑。 76. 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之組合在製造藥劑中的用途,其中該藥劑用於治療B細胞增生性病症,詳言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疾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FL)、套細胞淋巴瘤(MCL)、邊緣區淋巴瘤(MZL)、多發性骨髓瘤(MM)及霍奇金氏淋巴瘤(HL)。 77. 一種用於治療個體之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的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抗CD20/抗CD3抗體及4-1BB促效劑。 78. 一種用於治療個體之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的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抗CD20/抗CD3抗體及4-1BB促效劑,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 79. 如態樣77或78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包含Fc域之抗原結合分子。 80. 如態樣77至79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Fc域,該Fc域具有降低Fcγ受體結合及/或效應功能之修飾。 81. 如態樣77至8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 82. 如態樣77至81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83. 如態樣77至82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分子,且其中4-1BBL之胞外域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SEQ ID NO: 2、SEQ ID NO: 3、SEQ ID NO: 4、SEQ ID NO: 5、SEQ ID NO: 6、SEQ ID NO: 7及SEQ ID NO: 8,特定言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或SEQ ID NO: 5。 84. 如態樣77至83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將不經內化於B細胞中。 85. 如態樣77至84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部分,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 (a)重鏈可變區(VH CD19),其包含:(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9之CDR-H1,(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0之CDR-H2,及(i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1之CDR-H3,及輕鏈可變區(VL CD19),其包含:(i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2之CDR-L1,(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3之CDR-L2,及(v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4之CDR-L3,或 (b)VH域,其包含:(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5之CDR-H1,(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6之CDR-H2,及(i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7之CDR-H3,及VL域,其包含:(i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8之CDR-L1,(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9之CDR-L2,及(v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0之CDR-L3。 86. 如態樣77至85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2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或其中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 87. 如態樣77至86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包含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 88. 如態樣77至87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IgG Fc域,具體言之IgG1 Fc域或IgG4 Fc域。 89. 如態樣77至88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Fc域,該Fc域包含降低與Fc受體之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90. 如態樣77至89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IgG1 Fc域,該IgG1 Fc域包含胺基酸取代L234A、L235A及P329G。 91. 如態樣77至9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該第一多肽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且其中該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 92. 如態樣77至91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Fab域,及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 (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CH1或CL域及第二多肽含有CL或CH1域,其中第二多肽藉由CH1域與CL域之間的雙硫鍵連接至第一多肽,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CH1或CL域,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CL或CH1域,或 (i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CH3域及第二多肽含有CH3域,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CH3域之C端,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CH3域之C端,或 (iii)分別地,第一多肽含有VH-CL或VL-CH1域及第二多肽含有VL-CH1域或VH-CL域,其中第二多肽藉由CH1域與CL域之間的雙硫鍵連接至第一多肽,且其中第一多肽包含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等胞外域或其片段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且連接至VH或VL,且其中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該胞外域或其片段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該多肽之VL或VH。 93. 如態樣77至92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Fab域,其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2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抗原結合分子之特徵在於第一多肽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5、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SEQ ID NO: 29、SEQ ID NO: 30、SEQ ID NO: 31及SEQ ID NO: 32,且特徵在於第二多肽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SEQ ID NO: 2、SEQ ID NO: 3、SEQ ID NO: 4、SEQ ID NO: 5、SEQ ID NO: 6、SEQ ID NO: 7及SEQ ID NO: 8。 94. 如態樣77至93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原結合分子: a)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5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6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b)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7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8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c)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9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0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d)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1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2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e)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3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4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f)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5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6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g)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5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6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h)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7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8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i)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9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0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j)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1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2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k)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3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4之第二輕鏈的分子;以及 l)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1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2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95. 如態樣77至9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 96. 如態樣77至90或95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及 (c)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其中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視情況經由肽連接子融合至Fc域之兩個子單元中之一者的N端或C端胺基酸。 97. 如態樣77至90或95或96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原結合分子: (a)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3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b)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3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c)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4之融合蛋白的分子,及 (d)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5之融合蛋白的分子。 98. 如態樣77至8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4-1BB促效劑為抗CD19/抗4-1BB雙特異性抗體。 99. 如態樣77至98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結合於CD3之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結合於CD20之第二抗原結合域。 100. 如態樣77至99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3)及輕鏈可變區(VL CD3)之第一抗原結合域,以及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輕鏈可變區(VL CD20)之第二抗原結合域。 101. 如態樣77至10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3),該重鏈可變區(VH CD3)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 56、CDR-H2序列SEQ ID NO: 57及CDR-H3序列SEQ ID NO: 58;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3),該輕鏈可變區(VL CD3)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59、CDR-L2序列SEQ ID NO: 60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1。 102. 如態樣77至101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2之重鏈可變區(VH CD3)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3之輕鏈可變區(VL CD3)。 103. 如態樣77至102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其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64、CDR-H2序列SEQ ID NO: 65及CDR-H3序列SEQ ID NO: 66,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20),其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67、CDR-L2序列SEQ ID NO: 68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9。 104. 如態樣77至103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0之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1之輕鏈可變區(VL CD20)。 105. 如態樣77至104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結合於CD20之第三抗原結合域。 106. 如態樣77至105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其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64、CDR-H2序列SEQ ID NO: 65及CDR-H3序列SEQ ID NO: 66;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20),其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67、CDR-L2序列SEQ ID NO: 68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9。 107. 如態樣77至106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0之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1之輕鏈可變區(VL CD20)。 108. 如態樣77至107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第一抗原結合域為互換Fab分子,其中Fab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域或恆定域交換,且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若存在)為習知Fab分子。 109. 如態樣77至108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i)第二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第一抗原結合域之Fab重鏈之N端,第一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一子單元之N端,且第三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二子單元之N端,或(ii)第一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第二抗原結合域之Fab重鏈之N端,第二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一子單元之N端,且第三抗原結合域在Fab重鏈之C端處融合至Fc域之第二子單元之N端。 110. 如態樣77至109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Fc域,該Fc域包含降低與Fc受體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111. 如態樣77至110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IgG1 Fc域,該IgG1 Fc域包含胺基酸取代L234A、L235A及P329G。 112. 如態樣77至111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4-1BB (CD137)促效劑組合使用,且其中該組合以約一週至三週之間隔進行投與。 113. 如態樣77至112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促效劑以單一組合物一起投與或以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組合物分別投與。 114. 如態樣77至113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 (CD137)促效劑經靜脈內或皮下投與。 115. 如態樣77至114中之任一者之方法,其中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4-1BB促效劑同時、在其前或在其後投與。 實例 以下為本發明之方法及組合物之實例。應理解,考慮到上文提供之一般描述,可實踐各種其他實施例。 重組DNA技術 使用標準方法操縱DNA,如Sambrook等人,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Cold Spring Harbor, New York, 1989中所描述。根據製造商之說明,使用分子生物學試劑。關於人類免疫球蛋白輕鏈及重鏈之核苷酸序列的一般資訊提供於Kabat, E.A.等人,(1991)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第五版, NIH出版物第91-3242號中。 DNA定序 藉由雙股定序法測定DNA序列。 基因合成 所需基因區段係使用適當模板藉由PCR產生,或藉由自動化基因合成法,藉由Geneart AG (Regensburg, Germany)自合成寡核苷酸及PCR產物合成。在確切基因序列無法獲得的情況下,基於來自最近同源物的序列來設計寡核苷酸引子且藉由RT-PCR自來源於適當組織之RNA分離基因。將側接有單數個限制性核酸內切酶裂解位點的基因區段選殖至標準選殖/定序載體中。自經轉型之細菌純化質體DNA且藉由UV光譜法來測定濃度。經次選殖之基因片段之DNA序列藉由DNA定序來證實。基因區段經設計以具有允許次選殖至各別表現載體中的適合限制位點。所有構築體經設計具有5'端DNA序列,該序列編碼靶向真核細胞中分泌之蛋白質的前導肽。細胞培養技術 如Cell Biology (2000), Bonifacino, J.S., Dasso, M., Harford, J.B., Lippincott-Schwartz, J.及Yamada, K.M. (編), John Wiley & Sons, Inc.中之現有方案中所描述使用標準細胞培養技術。蛋白質純化 參考標準方案,自經過濾之細胞培養物上清液純化蛋白質。簡言之,將抗體施用於蛋白質A瓊脂糖凝膠管柱(GE Healthcare)且用PBS洗滌。在pH 2.8下實現抗體之溶離,接著立即中和樣本。在PBS或20 mM組胺酸、150 mM NaCl pH 6.0中藉由尺寸排阻層析法(Superdex 200,GE Healthcare)自單體抗體分離聚集之蛋白質。單體抗體級分經合併、使用例如MILLIPORE Amicon Ultra (30 MWCO)離心濃縮器濃縮(必要時)、冷凍且在-20℃或-80℃下儲存。提供部分樣本用於例如藉由SDS-PAGE、尺寸排阻層析法(SEC)或質譜分析進行後續蛋白質分析及分析型表徵。SDS-PAGE 根據製造商的說明使用NuPAGE® Pre-Cast凝膠系統(Invitrogen)。詳言之,使用10%或4%至12% NuPAGE® Novex® Bis-TRIS Pre-Cast凝膠(pH 6.4)及NuPAGE® MES (還原性凝膠,具有NuPAGE® Antioxidant操作緩衝液添加劑)或MOPS (非還原性凝膠)操作緩衝液。分析型尺寸排阻層析法 藉由HPLC層析法進行用於測定抗體之聚集及寡聚狀態之尺寸排阻層析法(SEC)。簡言之,將蛋白質A純化抗體施用於Agilent HPLC 1100系統上300 mM NaCl、50 mM KH2 PO4 /K2 HPO4 ,pH 7.5中之Tosoh TSKgel G3000SW管柱或Dionex HPLC系統上2×PBS中之Superdex 200管柱(GE Healthcare)。藉由UV吸光度及峰值面積之積分來定量溶離之蛋白質。將BioRad Gel過濾標準151-1901用作標準。質譜分析 此章節描述具有VH/VL交換(VH/VL CrossMab)之多特異性抗體之表徵,其中強調其正確組裝。藉由去糖基化完整CrossMab及去糖基化/纖維蛋白溶酶消化或以其他方式去糖基化/受限LysC消化CrossMab之電噴霧電離質譜分析(ESI-MS)來分析預期主要結構。 在蛋白質濃度為1 mg/ml下,VH/VL CrossMab在磷酸鹽或Tris緩衝液中,在37℃下用N-糖苷酶去糖基化17 h。纖維蛋白溶酶或受限LysC (Roche)消化用100 µg去糖基化VH/VL CrossMab在Tris緩衝液pH 8中分別在室溫下進行120小時及在37℃下進行40分鐘。在質譜分析之前,在Sephadex G25管柱(GE Healthcare)上經由HPLC將樣本去鹽。在配備有TriVersa NanoMate來源(Advion)之maXis 4G UHR-QTOF MS系統(Bruker Daltonik)上經由ESI-MS測定總質量。使用表面電漿子共振 ( SPR ) ( BIACORE ) 測定多特異性抗體與各別抗原之結合及結合親和力 使用BIACORE儀器(GE Healthcare Biosciences AB, Uppsala, Sweden)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研究所產生之抗體與各別抗原之結合。簡言之,對於親和力量測,Goat-Anti-Human IgG、JIR 109-005-098抗體經由胺偶合固定在CM5晶片上以用於抗體針對各別抗原之呈現。在HBS緩衝液(HBS-P) (10 mM HEPES、150 mM NaCl、0.005% Tween 20,pH 7.4)中,在25℃下(或在37℃下)量測結合。在溶液中以多種濃度添加抗原(R&D Systems或內部純化)。藉由80秒至3分鐘之抗原注射來量測結合;藉由用HBS緩衝液洗滌晶片表面3-10分鐘來量測解離且使用1:1朗格繆爾結合模型(Langmuir binding model)來評估KD值。自樣本曲線減去陰性對照資料(例如緩衝液曲線)以用於系統內源性基線偏移之校正及雜訊信號降低。使用各別Biacore Evaluation軟體進行感測器圖譜之分析及親和力資料之計算。 實例1 CD19-41BBL抗原結合分子之製備、純化及表徵 如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第WO 2016/075278 A1號中所描述製備CD19靶向之含4-1BB配位三聚體之Fc融合抗原結合分子。 詳言之,製備以下分子: a)單價CD19靶向及未靶向之含4-1BB配位三聚體之Fc融合抗原結合分子 在杵上具有人類IgG1重鏈CH2及CH3域的框架中次選殖融合至人類CL域的編碼二聚4-1BB配位體的多肽(Merchant, Zhu等人1998)。將含有4-1BB配位體之一個胞外域的多肽融合至人類IgG1-CH1域。在構築體3.4中,為了提高正確配對,另外將以下突變引入互換CH-CL(帶電變異體)中。在融合至人類CL之二聚4-1BB配位體中,引入E123R及Q124K,在融合至人類CH1之單體4-1BB配位體中,引入K147E及K213E。 在具有臼之恆定重鏈或人類IgG1之恆定輕鏈的框架中次選殖編碼對CD19、純系8B8-018或純系8B8-2B11具有特異性之結合子的重鏈及輕鏈DNA序列之可變區。根據WO 2012/130831中描述之方法,將Pro329Gly、Leu234Ala及Leu235Ala突變引入杵及臼重鏈之恆定區以消除與Fcγ受體之結合。含有S354C/T366W突變之二聚配位體Fc杵鏈、單體CH1融合物、含有Y349C/T366S/L368A/Y407V突變之靶向抗CD19-Fc臼鏈及抗CD19輕鏈之組合允許產生雜二聚體,其包括組裝之三聚4-1BB配位體及CD19結合Fab ( 1A 1B )。已相應地藉由經生殖系DP47置換CD19結合子來製備未靶向型式( 1E )。 1 :用於實驗中之單價構築體 a)二價CD19靶向及未靶向之含4-1BB配位三聚體之Fc融合抗原結合分子 在具有臼之恆定重鏈、杵或人類IgG1之恆定輕鏈的框架中次選殖編碼重鏈及輕鏈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特定地,對CD19、純系8B8-018或純系8B8-2B11具有特異性之結合子)的DNA序列。根據WO 2012/130831中描述之方法,將Pro329Gly、Leu234Ala及Leu235Ala突變引入杵及臼重鏈之恆定區以消除與Fcγ受體之結合。此外,使包含4-1BB配位體之兩個胞外域的多肽融合至人類IgG1 Fc臼鏈之C端,且使包含4-1BB配位體之一個胞外域的多肽融合至人類IgG1 Fc杵鏈之C端。含有Y349C/T366S/L368A/Y407V突變之抗CD19 huIgG1臼二聚配位體重鏈、含有S354C/T366W突變之抗CD19 huIgG1杵單配位體重鏈及抗CD19輕鏈之組合允許產生雜二聚體,其包括組裝之三聚4-1BB配位體及兩個CD19結合Fab ( 1C )。已相應地藉由經生殖系DP47置換CD19結合子來製備未靶向型式( 1F )。 2 :用於實驗中之二價構築體 在WO 2016/075278之實例7.4及實例8至11中分別地詳細描述CD19靶向及未靶向之含4-1BB配位三聚體之Fc融合抗原結合分子的產生及表徵。 實例2 T細胞雙特異性(TCB)抗體之製備、純化及表徵 已根據描述於WO 2016/020309 A1中之方法製備TCB分子。 用於實驗中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CD20 CD3 TCB或CD20 TCB)對應於如WO 2016/020309 A1之實例1中所描述之分子B。分子B為「2+1 IgG 互換Fab」抗體且由兩個不同重鏈及兩個不同輕鏈組成。引入CH3域中的點突變(「杵-臼」)以促進兩個不同重鏈之組裝。進行CD3結合Fab中的VH域與VL域之交換及CD20結合Fab中的CH域及CL域中的點突變以便促進兩個不同輕鏈之正確組裝。2 +1 意謂該分子具有對CD20具有特異性之兩個抗原結合域及對CD3具有特異性之一個抗原結合域。 CD20 TCB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6、SEQ ID NO: 77、SEQ ID NO: 78及SEQ ID NO: 79。 1D 中展示2+1型式的雙特異性抗體之示意性方案。 WO 2016/020309 A1之實例1中進一步表徵該分子。 實例3 CD19-4-1BBL抗原結合分子(構築體)之特性 a ) CD19 - 4 - 1BBL 結合於 CD19 於初級人類B細胞上或於CD19陽性腫瘤細胞系(WSU-DLCL2細胞,DSMZ編號ACC 575)上量測CD19-4-1BBL結合至CD19之能力。簡言之,自來自健康供體之白血球層純化新鮮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將再懸浮於DPBS (Gibco,Life Technologies,目錄號14190 326)中之細胞添加至圓底懸浮細胞96孔盤(greiner bio-one,cellstar,目錄號650185)之各孔。將細胞用200 µL DPBS洗滌一次。細胞再懸浮於100 µL/孔之含有1:5000稀釋之可固定活力染料eFluor 660 (eBioscience,目錄號65-0864-18)的4℃低溫DPBS緩衝劑中且在4℃下培育盤30分鐘。使用200 µL/孔之4℃低溫DPBS緩衝液洗滌細胞一次,且再懸浮於含有一系列濃度之構築體(單CD19(018)-4-1BBL、二CD19(018)-4-1BBL、單CD19(2B11)-4-1BBL、單未靶向4-1BBL及/或二未靶向4-1BBL)之50 µL/孔之4℃低溫FACS緩衝液(DPBS供應有2%FBS、5 mM EDTA pH8(Amresco,目錄號E177)及7.5 mM疊氮化鈉(Sigma-Aldrich S2002))中,隨後在4℃下培育1小時。 在徹底洗滌後,用50 µL/孔含有5 µg/mL PE結合之親和純化抗人類IgG F(ab`)2-片段-特異性山羊F(ab`)2片段(Jackson ImmunoResearch,目錄號109 116 098)之4℃低溫FACS緩衝液進一步對細胞染色,且在4℃下與APC-H7結合之CD20抗體(BD,目錄號560734)及APC結合之抗CD3抗體(Biolegend,目錄號300312)及/或FITC結合之抗CD19抗體(BD)一起30分鐘。用200 µL/孔之4℃ FACS緩衝液洗滌細胞兩次且將細胞固定於50 µL/孔之含有1%甲醛(Sigma,HT501320-9.5L)之DPBS中。將細胞再懸浮於100 μL/孔FACS緩衝液中且使用FACS LSR II (BD Biosciences)獲取。使用FlowJo V10 (FlowJo,LLC)及GraphPad Prism 6.04 (GraphPad Software, Inc)分析資料。 將細胞閘控於CD3-CD20+ 活群體上,且針對滴定濃度之構築體標繪PE結合之親和純化抗人類IgG IgG Fcγ-片段-特異性山羊F(ab`)2片段的幾何平均螢光強度。如 2A 中所展示,CD19-4-1BBL以劑量依賴性方式結合於人類B細胞,而未靶向4-1BBL未結合於人類PBMC中的B細胞。 2B 展示在CD19-4-1BBL結合(具體言之指示CD19-4-1BBL結合於CD19)後B細胞上之CD19表現降低之程度。類似地,CD19-4-1BBL構築體結合至CD19+ WSU腫瘤細胞,且結合親和力在單價構築體中比在二價構築體中高得多( 2C )。 b ) CD19 - 4 - 1BBL 結合於活化 T 細胞上之 4 - 1BB 為檢驗4-1BBL對4-1BB表現T細胞之結合,藉由TCR刺激預活化人類PBMC 48小時,以便使T細胞上之4-1BB上調。將稀釋成2.8×106 /ml濃度之經純化PBMC再懸浮於RPMI培養基(Gibco,目錄號72400-054) +10% FBS (Gibco,目錄號20012-068)及1%青黴素-鏈黴素(Gibco,目錄號15070-063)及50 μM之2-巰基乙醇(Gibco,目錄號31350-010)中。將90 μl細胞添加至圓底96孔盤(greiner bio-one,cellstar,目錄號650185)之各孔。接著將額外50 μl抗CD3及抗CD28微珠(Life Technologies,目錄號11131D)以8×105 個珠粒/毫升添加至孔。兩天後,用低溫PBS (Gibco,20012-068)洗滌細胞一次,使用90 μl之低溫PBS再懸浮,且在4℃下與10 μl之含有構築體(單價CD19(018)-4-1BBL、二價CD19(018)-4-1BBL及單價未靶向4-1BBL)之溶液一起培育1小時。在徹底洗滌後,用50 µL/孔含有5 µg/mL PE結合之親和純化抗人類IgG F(ab`)2-片段-特異性山羊F(ab`)2片段(Jackson ImmunoResearch,目錄號109 116 098)之低溫FACS緩衝液進一步對細胞染色,且另外在4℃下與抗人類CD3 (Biolegend,目錄號300312)、CD4 (Biolegend,目錄號317434)及CD8 (Biolegend,目錄號344710)抗體一起30分鐘。用200 µL/孔之4℃ FACS緩衝液洗滌細胞兩次且將細胞固定於50 µL/孔之含有1%甲醛(Sigma,HT501320-9.5L)之DPBS中。將細胞再懸浮於100 μL/孔FACS緩衝液中且使用FACS LSR II (BD Biosciences)獲取。使用FlowJo V10 (FlowJo,LLC)及GraphPad Prism 6.04 (GraphPad Software, Inc)分析資料。 特異性結合閘控於純活化CD4及CD8細胞群。所有構築體以劑量依賴性方式展示對4-1BB表現CD4或CD8T細胞之類似結合特性( 3A 及圖 3B )。 c ) CD19 - 4 - 1BBL 展示生物活性 為量測生理學設定中之生物活性,吾人使用活化人類PBMC檢驗藉由協同刺激T細胞及NK細胞釋放效應功能分子IFNγ。簡言之,以一系列濃度將與構築體(單價CD19(018)-4-1BBL、二價CD19(018)-4-1BBL、單價CD19(2B11)-4-1BBL及單價未靶向4-1BBL)共培養之經純化PBMC添加至孔,且以8×105 珠粒/毫升添加50 μl抗CD3及抗CD28微珠(Life Technologies,目錄號11131D)。48小時培育後,收集上清液用於藉由ELISA (DuoSet人類IFNg ELISA套組,R&D Systems,目錄號DY285)量測IFN-γ。圖4展示單價及二價構築體皆刺激PBMC產生類似量之IFN-γ,而陰性未靶向4-1BBL構築體因缺乏交聯而未活化T細胞或NK細胞。 實例4CD19 - 4 - 1BBL CD20 TCB 之組合療法在活體外之機制 a ) CD20 TCB 介導 CD19 - 4 - 1BBL T 細胞 上之重新分佈 吾人對於CD19-4-1BBL及CD20 TCB之組合療法之假設基於假設CD20 TCB將經由腫瘤抗原CD20之結合觸發初始T細胞活化,引起活化T細胞上4-1BB之上調,因此允許CD19-4-1BBL協同刺激4-1BB且從而增強T細胞效應功能。為了理解及證實此組合療法之此類作用模式,吾人利用延時共焦顯微鏡監測活化T細胞上之免疫突觸形成。使用藍色CMAC染料(Molecular Probes,Life Technologies)對WSU-DLCL2細胞染色,且在37℃下塗鋪於8孔「ibiTreat」載片(ibidi)上隔夜以至黏著。24小時後洗滌細胞,且置換培養基,之後添加使用CMFDA(Molecular Probes,Life Technologies)染色之活化CD8陽性T細胞。另外將使用Alexa F647標記之CD19-41BBL (10 μg/ml)及CD20 CD3 TCB (5 ng/ml或500 ng/ml)直接添加至生長培養基中。接著將成像投影片轉移至處於溫度及CO2 受控階段之共焦顯微鏡(反相LSM 700,Zeiss)且在15分鐘內使其平衡至顯微鏡培育箱內部之溫度,之後使用60×油物鏡現場獲取。使用耦接至顯微鏡之Zen軟體(Zeiss)收集影片,同時使用Imaris(Bitplane;Oxford Instruments)進行相互作用位點處之CD19-41BBL強度之分析。使用IMARIS表面-表面接觸面積演算法進行定量。該演算法在由第二表面(T細胞)覆蓋之區域中於主要表面(腫瘤細胞)上形成一個立體像素厚表面對象。接著在所得接觸面內部量測且隨時間推移定量CD19-41BBL信號之總強度。 5A 展示在CD20 CD3 TCB介導之T細胞及腫瘤細胞交聯期間CD19-41BBL之動態定位,其以CD20 CD3 TCB劑量依賴性方式集中於相互作用位點處。該相互作用首先由CD20 CD3 TCB之交聯起始,繼之以CD19-41BBL至可能由藉由結合於CD20而吸引之脂筏介導的免疫突觸的重新分佈(結合子來源於II型抗體歐比托珠單抗)。CD19-41BBL在T細胞及腫瘤細胞突觸處之偏振表明可能之組合作用模式,藉此CD20 CD3 TCB濃度之臨限值( 5B )能夠定位及維持41BB協同刺激信號,其與早期CD3活化信號協同作用。此協同效應可觸發預防T細胞活化誘導之細胞死亡的41BB級聯信號,從而產生在活體內功效實驗中藉由組織學分析觀察到的腫瘤微環境中之更穩固T細胞群體。 b ) CD19 - 4 - 1BBL 未經 B 細胞上之 CD19 內化 CD19-4-1BBL分子之亞細胞定位為其功能性及其與CD20 TCB雙特異性抗體之協同性的關鍵參數。CD19-4-1BBL分子不僅應靶向CD19表現腫瘤細胞,而且不應經由需要CD19之抗體交聯的4-1BBL作為4-1BB促效作用經內化。已報導許多CD19抗體可由包括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細胞之B細胞快速內化(Ingle等人,2008)。因此,吾人藉由共焦顯微鏡測試構築體以查看其是否可由NHL細胞株WSU DLCL2細胞內化。為此,在於37℃下與WSU細胞一起培育之前,首先使用Alexa-647標記CD19-4-1BBL構築體,且接著將相互作用固定在不同時間點處(在15分鐘、1小時及3小時處),且藉由共焦顯微鏡評定CD19-4-1BBL之定位(位於細胞內或膜上)。藉由觀察圖像之中央Z堆疊,可觀察到CD19-4-1BBL-Alexa-647分子所有3小時內主要位於膜上( 6 )。相比之下,抗CD19抗體之陽性對照(純系Bu12)快速內化,減少其在腫瘤細胞之表面上的暴露。 實例5CD19 - 4 - 1BBL CD20 TCB 之組合療法在活體內的有力抗腫瘤效應 a ) CD19 - 4 - 1BBL 構築體在免疫缺乏 NOD / Shi - scid / IL - 2Rγnull ( NOG ) 小鼠中之 SDPK 在活體內功效研究之前,吾人首先進行單次劑量藥效動力學(SDPK)研究。根據提交之準則(GV-Solas; Felasa; TierschG)以每天12 h光照/12 h黑暗之循環將自實驗開始起年齡6至7週之雌性NOD/Shi-scid/IL-2Rγnull (NOG)小鼠(在Taconic, Denmark處育種)維持在無特定病原體條件下。實驗研究方案由當地政府審查且批准(ZH193/2014)。動物在到達之後維持一週以使其適應新環境且進行觀察。在常規基礎上進行連續健康監測。 對小鼠靜脈內注射50微克/小鼠(2.5 mg/kg)之三個不同4-1-BBL構築體(參見表3中之組合物),而且在每一時間點對每組之3個小鼠進行抽血。對所有小鼠注射總體積200 µl之適當溶液。為獲得每200 µl適當量之構築體,必需時用PBS稀釋儲備溶液。在治療劑注射之後10 min、1 h、3 h、8 h、24 h、48 h、72 h、96 h及168 h,收集血清樣本。如 7 中所見,所有分子展現穩定及IgG樣PK概況。 3 :用於活體內實驗中之組合物 b ) 單價 CD19 - 4 - 1BBL 構築體與 CD20 TCB 之組合相較於 二價構築體之優良抗腫瘤活性 對於CD20 TCB及CD19-4-1BBL之組合的概念的第一考驗在於選擇CD19-4-1BBL構築體在完全人類化NOG小鼠中之腫瘤消退方面之最佳型式(CD19、純系018之單價結合對比二價結合)。 最初自ECACC(European Collection of Cell Culture)獲得WSU-DLCL2細胞(人類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且在擴增後存放於Roche Glycart內部細胞庫中。於含有10%FCS及1×Glutamax之RPMI中培養細胞。在37℃下在5% CO2 下於水飽和氛圍中培養細胞。在>95.0%之活力下,於RPMI細胞培養基(Gibco)及GFR基質膠(1:1,總體積100 ul)中,將每動物1.5×106 細胞(活體外通道18)皮下注射至中動物之右側腹。 根據提交之準則(GV-Solas;Felasa;TierschG)以每日12 h光照/12 h黑暗之循環將實驗開始時年齡為4至5週之雌性NOD/Shi-scid/IL-2Rγnull (NOG)小鼠(在Taconic, Denmark育種)維持在無特定病原體之條件下。實驗研究方案由當地政府審查且批准(P 2011/128)。動物在到達之後維持一週以使其適應新環境且進行觀察。在常規基礎上進行連續健康監測。 根據方案( 8 ),對雌性NOG小鼠腹膜內注射15 mg/kg之硫酸布他卡因,一天後靜脈內注射與臍帶血分離之1x105 人類造血幹細胞。在幹細胞注射後14至16週,對小鼠進行舌下抽血,且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針對成功人類化對血液進行分析。根據有效移植之小鼠之人類T細胞頻率將小鼠隨機分組成不同處理組( 8 ,n=10/組)。彼時,如上文所描述對小鼠皮下注射腫瘤細胞,且當腫瘤尺寸達到大約450 mm3 時使用化合物或PBS (媒劑)每週處理一次。對所有小鼠靜脈內注射200 µl適當溶液。為獲得每200 µl適當量之化合物,必需時用PBS稀釋儲備溶液(表4)。 4 :用於此實驗之組合物 對於使用CD20 TCB之組合療法(動物組E至I,參見圖8中之表格),伴隨注射CD19-4-1BBL構築體。使用測徑規每週量測腫瘤生長兩次,且如下計算腫瘤體積: Tv : (W2 /2) x L(W 寬度 L 長度 ) 在四次注射化合物之後(腫瘤細胞注射後第37天)終止研究且犧牲所有小鼠,且分離腫瘤並稱重。 9A 展示所有處理組之腫瘤生長動力學(中值)以及研究終止時之腫瘤重量。單CD19(018)-4-1BBL及二CD19(018)-4-1BBL之單一療法均不展現任何腫瘤生長抑制,而單一藥劑形式之CD20 TCB誘導較強腫瘤生長抑制。然而,單CD19(018)-4-1BBL與CD20 TCB之組合不僅誘導相較於CD20 TCB之單一療法更強且更快之腫瘤生長抑制,而且亦在所有所測試劑量下優於二價CD19(018)-4-1BBL或單價未靶向4-1BBL與CD20 TCB之組合。同樣如 9b 中所展示,研究終止時之腫瘤重量證實此等發現;然而,在腫瘤生長之動力學中發現腫瘤生長抑制方面之驚人差異,尤其在早期時間點處( 9A )。此資料表明當與CD20 TCB組合時單價結合於CD19(單CD19(018)-4-1BBL)在腫瘤生長抑制方面更優。 c ) CD19 - 4 - 1BBL CD20 TCB 之組合在誘導至腫瘤中之大量 T 細胞 浸潤方面協同作用 為了理解CD19-4-1BBL及CD20 TCB之組合的作用模式,進行新研究以研究此等小鼠中之免疫反應之藥效動力學。以與上文研究中所描述類似之方式設計實驗( 10 )。吾人在此研究中包括CD19結合子之兩個純系(純系018對比純系2B11)(表5)。 5 :用於此實驗之組合物 11A 展示所有處理組之腫瘤生長動力學(中值)以及研究終止時之腫瘤重量。如早期研究( 9A )中所展示,單一藥劑形式之CD20 TCB誘導較強腫瘤生長抑制。單CD19(018)-4-1BBL或單CD19(2B11)-4-1BBL結合CD20 TCB之組合誘導相較於CD20 TCB之單一療法增強且更快之腫瘤生長抑制。然而,兩種分子在增強CD20 TCB介導之腫瘤生長抑制方面類似。同樣如 11B 所展示,研究終止時之腫瘤重量證實此等發現。 對來自研究第20天犧牲之動物的腫瘤之分析展現相較於單獨的CD20 TCB或媒劑處理( 12B 及圖 12C )增強之腫瘤內人類T細胞浸潤( 12A )及針對兩個組合組中之CD8細胞的CD8/CD4及CD8/Treg比率之變化。因此,吾人證實一種新穎組合療法,CD19-4-1BBL及CD20 TCB藉此療法協同作用以藉由賦予腫瘤中之T細胞能力來根除腫瘤。 *** 參考文獻: Bartkowiak, T., and Curran, M. A. (2015). 4-1BB Agonists: Multi-Potent Potentiators of Tumor Immunity. Front Oncol5 , 117. Diehl, L., van Mierlo, G. J., den Boer, A. T., van der Voort, E., Fransen, M., van Bostelen, L., Krimpenfort, P., Melief, C. J., Mittler, R., Toes, R. E., and Offringa, R. (2002). In vivo triggering through 4-1BB enables Th-independent priming of CTL in the presence of an intact CD28 costimulatory pathway. J Immunol168 , 3755-3762. Dubrot, J., Milheiro, F., Alfaro, C., Palazon, A., Martinez-Forero, I., Perez-Gracia, J. L., Morales-Kastresana, A., Romero-Trevejo, J. L., Ochoa, M. C., Hervas-Stubbs, S., et al. (2010). Treatment with anti-CD137 mAbs causes intense accumulations of liver T cells without selective antitumor immunotherapeutic effects in this organ.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59 , 1223-1233. Goodwin, R. G., Din, W. S., Davis-Smith, T., Anderson, D. M., Gimpel, S. D., Sato, T. A., Maliszewski, C. R., Brannan, C. I., Copeland, N. G., Jenkins, N. A., and et al. (1993). Molecular cloning of a ligand for the inducible T cell gene 4-1BB: a member of an emerging family of cytokines with homology to tumor necrosis factor. Eur J Immunol23 , 2631-2641. Hornig, N., Kermer, V., Frey, K., Diebolder, P., Kontermann, R. E., and Muller, D. (2012). Combination of a bispecific antibody and costimulatory antibody-ligand fusion proteins for targeted cancer immunotherapy. J Immunother35 , 418-429. Ingle, G. S., Chan, P., Elliott, J. M., Chang, W. S., Koeppen, H., Stephan, J. P., and Scales, S. J. (2008). High CD21 expression inhibits internalization of anti-CD19 antibodies and cytotoxicity of an anti-CD19-drug conjugate. Br J Haematol140 , 46-58. Kwon, B. S., and Weissman, S. M. (1989). cDNA sequences of two inducible T-cell gene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86 , 1963-1967. Li, F., and Ravetch, J. V. (2011). Inhibitory Fcgamma receptor engagement drives adjuvant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agonistic CD40 antibodies. Science333 , 1030-1034. Melero, I., Shuford, W. W., Newby, S. A., Aruffo, A., Ledbetter, J. A., Hellstrom, K. E., Mittler, R. S., and Chen, L. (1997).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the 4-1BB T-cell activation molecule eradicate established tumors. Nat Med3 , 682-685. Muller, D., Frey, K., and Kontermann, R. E. (2008). A novel antibody-4-1BBL fusion protein for targeted costimulation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J Immunother31 , 714-722. Shao, Z., and Schwarz, H. (2011). CD137 ligand, a member of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 family, regulates immune responses via reverse signal transduction. J Leukoc Biol89 , 21-29. Simeone, E., and Ascierto, P. A. (2012). Immunomodulating antibodies in th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melanoma: the experience with anti-CTLA-4, anti-CD137, and anti-PD1. J Immunotoxicol9 , 241-247. Snell, L. M., Lin, G. H., McPherson, A. J., Moraes, T. J., and Watts, T. H. (2011). T-cell intrinsic effects of GITR and 4-1BB during viral infection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 Immunol Rev244 , 197-217. Vinay, D. S., and Kwon, B. S. (2011). 4-1BB signaling beyond T cells. Cell Mol Immunol8 , 281-284. Zhang, N., Sadun, R. E., Arias, R. S., Flanagan, M. L., Sachsman, S. M., Nien, Y. C., Khawli, L. A., Hu, P., and Epstein, A. L. (2007). Targeted and untargeted CD137L fusion proteins for the immunotherapy of experimental solid tumors. Clin Cancer Res13 , 2758-2767. Zhang, X., Voskens, C. J., Sallin, M., Maniar, A., Montes, C. L., Zhang, Y., Lin, W., Li, G., Burch, E., Tan, M., et al. (2010). CD137 promotes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 of human B cells. J Immunol184 , 787-795.
1 展示實例中所使用之特定CD19-4-1BBL抗原結合分子及特定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此等分子分別更詳細地描述於實例1及實例2中。粗黑點表示杵-臼修飾。表示CH1及CL域中之胺基酸修飾(所謂的帶電殘基)。圖1A展示含有在鄰近4-1BBL二聚體及4-1BBL單體之CH1域及CL域具有修飾的抗原結合分子的單價CD19 4-1BBL三聚體。由於其包含CD19結合子8B8-018,故其在本文中被命名為單CD19(018)-4-1BBL。圖1B中所展示之構築體與圖1A之不同之處在於其包含CD19結合子8B8-2B11且因此被稱為單CD19(2B11)-4-1BBL。圖1C展示具有結合子CD19(018)之二價構築體,被稱為二CD19(018)-4-1BBL。圖1D中展示2+1型式之例示性雙特異性抗CD20/抗CD3抗體(被命名為CD20 TCB)。圖1E及圖1F展示未靶向對照分子(CD19結合子已經非結合DP47 Fab置換)。 2A 中展示單CD19(018)-4-1BBL與CD19+ 人類B細胞之結合,如由針對人類Fc之二級抗體偵測。相較於未靶向構築體,單CD19(018)-4-1BBL以劑量依賴性方式展現與CD19+ 人類B細胞之較強結合。 2B 中說明與單CD19(018)-4-1BBL結合之後於B細胞上之CD19表現之減少,指示彼結合為CD19特異性的。 2C 展示不同CD19-4-1BBL構築體與CD19+ WSU-DLCL2細胞株之結合,由針對人類Fc之二級抗體所偵測。其展示單價CD19-4-1BBL構築體相比二價CD19-4-1BBL構築體展現與細胞之較佳結合。 3A 及圖 3B 展示單CD19(018)-4-1BBL及二CD19(018)-4-1BBL與活化CD4 T細胞(圖3A)或活化CD8 T細胞(圖3B)上4-1BBL之結合。全部人類PBMC藉由抗CD3及抗CD28微珠預先活化以與T細胞(CD4及CD8)上之TCR接合。活化T細胞上調4-1BB。兩天後,搜集細胞且於冰上與滴定濃度之CD19-4-1BBL共培育以結合於T細胞上之4-1BB。特異性結合藉由針對人類IgG Fc之二級抗體偵測。 4 中展示由單CD19(018)-4-1BBL或二CD19(018)-4-1BBL引起之活化PBMC的IFN-γ釋放。全部人類PBMC與抗CD3及抗CD28微珠且與滴定濃度之CD19-4-1BBL一起培育。兩天後收集上清液用於藉由ELISA量測IFN-γ。 5 展示藉由螢光共焦顯微鏡觀測動態抗體定位。隨時間推移之分析展示在500 ng/ml CD20 CD3 TCB存在下而非使用5 ng/ml CD20 CD3 TCB時,CD19-41BBL分子(以白色展示)朝向相互作用之T細胞/腫瘤細胞位點偏振,如在三個不同時間點處與腫瘤細胞接觸之T細胞之快照中所見(圖5A)。隨時間推移定量經標記CD19-41BBL(圖5B),以劑量依賴性方式展示CD19-41BBL在相互作用之位點處之穩定定位。 6 係關於CD19-4-1BBL構築體藉由WSU腫瘤細胞之內化。CD19抗體純系BU12快速內化於腫瘤細胞中,而CD19-4-1BBL未內化至腫瘤細胞中及因此維持其與腫瘤微環境相互作用之能力。 7 展示單CD19(018)-4-1BBL及二CD19(018)-4-1BBL以及單CD19(2B11)-4-1BBL在免疫缺乏NOD/Shi-scid/IL-2Rγnull (NOG)小鼠中之單次劑量藥物動力學概況(SDPK)。如自曲線可見,所有分子展現穩定及IgG樣PK概況。 8 展示單CD19(018)-4-1BBL對比二CD19(018)-4-1BBL (與CD20 TCB組合)在帶WSU-DLCL2之完全人類化NOG小鼠中的活體內功效研究之方案。在下表中,定義接受不同組合及劑量之小鼠之子組。實驗描述於實例5b中,且結果展示於 9A 及圖 9B 中。單CD19(018)-4-1BBL結合CD20 TCB之組合不僅誘導相較於使用CD20 TCB之單一療法更強且更快之腫瘤生長抑制,而且亦在所有所測試劑量下優於二CD19(018)-4-1BBL或單未靶向4-1BBL與CD20 TCB之組合。如 9B 中所展示,研究終止時之腫瘤重量證實此等發現;然而,在腫瘤生長之動力學中發現腫瘤生長抑制方面之驚人差異,尤其在早期時間點處( 9A )。此資料表明當與CD20 TCB組合時,在腫瘤生長抑制方面,與CD19(單CD19(018)-4-1BBL)之單價結合優於二價結合。 10 中展示單CD19(018)-4-1BBL對比單CD19(2B11)-4-1BBL構築體(與CD20 TCB組合)在帶WSU-DLCL2之完全人類化NOG小鼠中的活體內功效之比較。展示此研究之方案,且在下表中定義接受不同組合之小鼠之子組。此研究之結果示於 11A 及圖 11B 中。單CD19(018)-4-1BBL或單CD19(2B11)-4-1BBL結合CD20 TCB之組合皆誘導相較於CD20 TCB之單一療法增強且更快之腫瘤生長抑制。然而,CD19結合子之兩個純系之間未觀察到差異。兩種分子在增強CD20 TCB介導之腫瘤生長抑制方面類似。 12A 、圖 12B 及圖 12C 中展示研究第20天犧牲之動物(試驗動物)之腫瘤的免疫藥效動力學(PD)資料。資料展現關於兩個組合組中之CD8細胞相較於單獨的CD20 TCB或媒劑腫瘤增強之腫瘤內人類T細胞浸潤(圖12A)、CD8/CD4比率之變化(圖12B)及CD8/Treg比率(圖12C)。然而,CD20 TCB與單CD19(018)-4-1BBL或單CD19(2B11)-4-1BBL之組合的兩個組之間未觀察到差異。

Claims (33)

  1. 一種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在製造用於治療癌症或延遲癌症進程之藥劑中之用途,其中該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4-1BB (CD137)促效劑組合使用。
  2.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 (CD137)促效劑組合使用。
  3.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該4-1BB促效劑以單一組合物一起投與或以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組合物分別投與。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4-1BB促效劑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4-1BB促效劑為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分子,且其中4-1BBL之該等胞外域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SEQ ID NO: 2、SEQ ID NO: 3、SEQ ID NO: 4、SEQ ID NO: 5、SEQ ID NO: 6、SEQ ID NO: 7及SEQ ID NO: 8,特定言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或SEQ ID NO: 5。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7. 如請求項6之用途,其中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該抗原結合分子將不經CD19表現B細胞內化。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部分,其中該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 (a)重鏈可變區(VH CD19),其包含:(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9之CDR-H1,(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0之CDR-H2,及(i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1之CDR-H3,及輕鏈可變區(VL CD19),其包含:(i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2之CDR-L1,(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3之CDR-L2,及(v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4之CDR-L3,或 (b)重鏈可變區(VH CD19),其包含:(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5之CDR-H1,(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6之CDR-H2,及(ii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7之CDR-H3,及輕鏈可變區(VL CD19),其包含:(i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8之CDR-L1,(v)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9之CDR-L2,及(vi)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0之CDR-L3。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及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其中該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2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或其中該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IgG Fc域,具體言之IgG1 Fc域或IgG4 Fc域。
  11.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Fc域,該Fc域包含降低或消除與Fc受體之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12.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該第一多肽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兩個胞外域或其片段,且該第二多肽包含4-1BBL之一個胞外域或其片段。
  13.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Fab域,其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2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3之重鏈可變區(VH CD19)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4之輕鏈可變區(VL CD19),及 (b)藉由雙硫鍵彼此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多肽, 其中在該抗原結合分子中,該第一多肽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5、SEQ ID NO: 26、SEQ ID NO: 27、SEQ ID NO: 28、SEQ ID NO: 29、SEQ ID NO: 30、SEQ ID NO: 31及SEQ ID NO: 32,且該第二多肽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SEQ ID NO: 2、SEQ ID NO: 3、SEQ ID NO: 4、SEQ ID NO: 5、SEQ ID NO: 6、SEQ ID NO: 7及SEQ ID NO: 8。
  1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4-1BB促效劑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原結合分子: a)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5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6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b)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7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8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c)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9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0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d)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1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2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e)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3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3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4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f)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4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5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6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g)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5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6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h)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7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8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i)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9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0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j)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1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2之第二輕鏈的分子; k)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7之第一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第一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3之第二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4之第二輕鏈的分子;以及 l)包含有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48之兩個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1之第一重鏈及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52之第二重鏈的分子。
  1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
  1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4-1BB促效劑為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a)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 (b)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多肽,及 (c)由能夠穩定結合之第一及第二子單元構成的Fc域,其中包含藉由肽連接子彼此連接的4-1BBL之該等三個胞外域或其片段的該多肽視情況經由肽連接子融合至該Fc域之該等兩個子單元中之一者的N端或C端胺基酸。
  1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4-1BB促效劑為抗CD19/抗4-1BB雙特異性抗體。
  1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3)及輕鏈可變區(VL CD3)之第一抗原結合域,以及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輕鏈可變區(VL CD20)之第二抗原結合域。
  19. 如請求項18之用途,其中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3),其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 56、CDR-H2序列SEQ ID NO: 57及CDR-H3序列SEQ ID NO: 58;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3),其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59、CDR-L2序列SEQ ID NO: 60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1。
  20. 如請求項19之用途,其中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2之重鏈可變區(VH CD3)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3之輕鏈可變區(VL CD3)。
  21. 如請求項18之用途,其中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VH CD20),其包含CDR-H1序列SEQ ID NO:64、CDR-H2序列SEQ ID NO: 65及CDR-H3序列SEQ ID NO: 66,及/或輕鏈可變區(VL CD20),其包含CDR-L1序列SEQ ID NO: 67、CDR-L2序列SEQ ID NO: 68及CDR-L3序列SEQ ID NO: 69。
  22. 如請求項21之用途,其中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0之重鏈可變區(VH CD20)及/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1之輕鏈可變區(VL CD20)。
  23. 如請求項18之用途,其中該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結合於CD20之第三抗原結合域。
  2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Fc域,該Fc域包含減少與Fc受體之結合及/或效應功能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
  2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 (CD137)促效劑組合使用,且其中該組合以約一週至三週之間隔進行投與。
  2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在該組合治療前使用II型抗CD20抗體、較佳地歐比托珠單抗進行預治療,其中該預治療與該組合治療之間的該時間段足以對該II型抗CD20抗體、較佳地歐比托珠單抗作出反應而減少個體的B細胞。
  27. 一種醫藥產品,其包含:(A)第一組合物,該第一組合物包含作為活性成分之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以及(B)第二組合物,該第二組合物包含作為活性成分的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該醫藥產品用於疾病、詳言之癌症之組合、依序或同步治療。
  28.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以及第二藥劑,該第二藥劑包含有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
  29. 如請求項28之醫藥組合物,其用於治療B細胞增生性病症,詳言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疾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FL)、套細胞淋巴瘤(MCL)、邊緣區淋巴瘤(MZL)、多發性骨髓瘤(MM)及霍奇金氏淋巴瘤(HL)。
  30. 一種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4-1BB促效劑之組合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於治療增生性疾病、詳言之癌症或延遲疾病進程之藥劑。
  31. 如請求項30之用途,其中該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該4-1BB促效劑以單一組合物一起投與或以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組合物分別投與。
  32. 如請求項30或31之用途,其中該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該4-1BB (CD137)促效劑經靜脈內或皮下投與。
  33. 如請求項30或31之用途,其中該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包含至少一個能夠特異性結合於CD19之抗原結合域的該4-1BB促效劑同時、在其前或其後投與。
TW106144582A 2016-12-20 2017-12-19 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cd137)促效劑之組合療法 TWI7737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6205493.6 2016-12-20
??16205493.6 2016-12-20
EP16205493 2016-1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4684A true TW201834684A (zh) 2018-10-01
TWI773712B TWI773712B (zh) 2022-08-11

Family

ID=57609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4582A TWI773712B (zh) 2016-12-20 2017-12-19 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cd137)促效劑之組合療法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2) US11718680B2 (zh)
EP (1) EP3559034B1 (zh)
JP (1) JP7247091B2 (zh)
KR (1) KR20190093588A (zh)
CN (1) CN110088135A (zh)
AU (1) AU2017384126A1 (zh)
BR (1) BR112019007267A2 (zh)
CA (1) CA3039446A1 (zh)
ES (1) ES2847973T3 (zh)
IL (1) IL267406A (zh)
MX (1) MX2019006954A (zh)
PL (1) PL3559034T3 (zh)
TW (1) TWI773712B (zh)
WO (1) WO20181147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3224275T3 (pl) 2014-11-14 2020-09-07 F.Hoffmann-La Roche Ag Cząsteczki wiążące antygen zawierające trimer liganda z rodziny TNF
AR106188A1 (es) 2015-10-01 2017-12-20 Hoffmann La Roche Anticuerpos anti-cd19 humano humanizados y métodos de utilización
EP3559034B1 (en) 2016-12-20 2020-12-02 H. Hoffnabb-La Roche Ag Combination therapy of anti-cd20/anti-cd3 bispecific antibodies and 4-1bb (cd137) agonists
EP3565843A1 (en) 2017-01-03 2019-11-13 H. Hoffnabb-La Roche Ag Bispecific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comprising anti-4-1bb clone 20h4.9
JP7196094B2 (ja) 2017-03-29 2022-12-26 エフ・ホフマン-ラ・ロシュ・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共刺激tnf受容体のための二重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TW201938194A (zh) 2017-12-05 2019-10-01 日商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包含結合cd3及cd137的改變的抗體可變區之抗原結合分子
CN111683961A (zh) * 2018-03-13 2020-09-18 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 4-1bb激动剂与抗cd20抗体的治疗剂组合
AU2019331024A1 (en) * 2018-08-31 2021-03-18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Dosing strategy that mitigates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for CD3/C20 bispecific antibodies
AU2019347412A1 (en) * 2018-09-28 2021-05-27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Antigen-binding molecules capable of binding CD3 and CD137 but not simultaneously
MX2021003548A (es) 2018-10-01 2021-05-27 Hoffmann La Roche Moleculas de union a antigeno biespecificas que comprenden el clon 212 anti-fap.
CA3115680A1 (en) * 2018-10-23 2020-04-30 Magenta Therapeutics, Inc. Fc silenced 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adcs) and uses thereof
TW202030204A (zh) * 2018-12-21 2020-08-16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靶向腫瘤之超促效cd28抗原結合分子
JP2022514343A (ja) * 2018-12-21 2022-02-10 エフ・ホフマン-ラ・ロシュ・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腫瘍標的化アゴニストcd28抗原結合分子
MA56537A (fr) * 2019-06-21 2022-04-27 Regeneron Pharma Utilisation de molécules de liaison à l'antigène bispécifiques qui se lient à muc16 et cd3 en combinaison avec une co-stimulation de 4-1bb
WO2020260329A1 (en) * 2019-06-26 2020-12-30 F. Hoffmann-La Roche Ag Fusion of an antibody binding cea and 4-1bbl
KR20210082482A (ko) * 2019-08-12 2021-07-05 아이-맵 바이오파마 유에스 리미티드 항-클라우딘 18.2 및 항-4-1bb 이중특이적 항체 및 그 사용
CN112390882A (zh) * 2019-08-19 2021-02-23 杨洋 靶向cd3和cd20的双特异性抗体及其应用
MX2022012091A (es) 2020-03-31 2022-10-13 Chug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Moleculas de union al antigeno multiespecificas dirigidas a ligando de tipo delta 3 (dll3) y sus usos.
AR121706A1 (es) 2020-04-01 2022-06-29 Hoffmann La Roche Moléculas de unión a antígeno biespecíficas dirigidas a ox40 y fap
KR20230025672A (ko) 2020-06-19 2023-02-22 에프. 호프만-라 로슈 아게 Cd3 및 cd19에 결합하는 항체
CN112062855A (zh) * 2020-08-26 2020-12-11 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衔接器的药物治疗剂的开发和应用
EP3988568A1 (en) 2020-10-21 2022-04-27 Numab Therapeutics AG Combination treatment
EP4284512A1 (en) 2021-01-28 2023-12-06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A3217803A1 (en) * 2021-04-30 2022-11-03 F. Hoffmann-La Roche Ag Dosing for treatment with anti-cd20/anti-cd3 bispecific antibody
WO2022256618A1 (en) * 2021-06-04 2022-12-08 Xencor, Inc. Dosing of a bispecific antibody that binds cd20 and cd3
WO2023138551A1 (zh) * 2022-01-20 2023-07-27 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抗cd3和抗cd20双特异性抗体及其用途
WO2023192850A1 (en) 2022-03-29 2023-10-05 Ngm Biopharmaceuticals, Inc. Ilt3 and cd3 binding agent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US20230357446A1 (en) 2022-04-11 2023-11-09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universal tumor cell killing
JP2024517042A (ja) * 2022-04-13 2024-04-19 エフ・ホフマン-ラ・ロシュ・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抗cd20/抗cd3二重特異性抗体の薬学的組成物及び使用方法
WO2024027120A1 (en) * 2022-08-05 2024-02-08 Shanghai Kaijin Biotechnology , Ltd Multi-specific polypeptide complexes
WO2024094741A1 (en) * 2022-11-03 2024-05-10 F. Hoffmann-La Roche Ag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nti-cd19/anti-cd28 bispecific antibod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7802170A (nl) 1977-04-18 1978-10-20 Hitachi Metals Ltd Sierraad.
US4676980A (en) 1985-09-23 1987-06-30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arget specific cross-linked heteroantibodies
US6548640B1 (en) 1986-03-27 2003-04-15 Btg International Limited Altered antibodies
IL85035A0 (en) 1987-01-08 1988-06-30 Int Genetic Eng Polynucleotide molecule,a chimeric antibody with specificity for human b cell surface antigen,a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methods utilizing the same
JP3101690B2 (ja) 1987-03-18 2000-10-23 エス・ビィ・2・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変性抗体の、または変性抗体に関する改良
ATE102631T1 (de) 1988-11-11 1994-03-15 Medical Res Council Klonierung von immunglobulin sequenzen aus den variabelen domaenen.
DE3920358A1 (de) 1989-06-22 1991-01-17 Behringwerke Ag Bispezifische und oligospezifische, mono- und oligovalente antikoerperkonstrukte, ihre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US5959177A (en) 1989-10-27 1999-09-28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Transgenic plants expressing assembled secretory antibodies
GB9015198D0 (en) 1990-07-10 1990-08-29 Brien Caroline J O Binding substance
US5571894A (en) 1991-02-05 1996-11-05 Ciba-Geigy Corporation Recombinant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a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P1400536A1 (en) 1991-06-14 2004-03-24 Genentech Inc. Method for making humanized antibodies
GB9114948D0 (en) 1991-07-11 1991-08-28 Pfizer Ltd Process for preparing sertraline intermediates
US5565332A (en) 1991-09-23 1996-10-15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Production of chimeric antibodies - a combinatorial approach
US5587458A (en) 1991-10-07 1996-12-24 Aronex Pharmaceuticals, Inc. Anti-erbB-2 antibodies, combinations thereof, and therapeutic and diagnostic uses thereof
WO1993008829A1 (en) 1991-11-04 1993-05-13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ompositions that mediate killing of hiv-infected cells
WO1993016185A2 (en) 1992-02-06 1993-08-19 Creative Biomolecules, Inc. Biosynthetic binding protein for cancer marker
EP0714409A1 (en) 1993-06-16 1996-06-05 Celltech Therapeutics Limited Antibodies
US5731168A (en) 1995-03-01 1998-03-24 Genentech, Inc. Method for making heteromultimeric polypeptides
US5869046A (en) 1995-04-14 1999-02-09 Genentech, Inc. Altered polypeptides with increased half-life
US6267958B1 (en) 1995-07-27 2001-07-31 Genentech, Inc. Protein formulation
GB9603256D0 (en) 1996-02-16 1996-04-17 Wellcome Found Antibodies
US6171586B1 (en) 1997-06-13 2001-01-09 Genentech, Inc. Antibody formulation
ES2244066T3 (es) 1997-06-24 2005-12-01 Genentech, Inc. Procedimiento y composiciones de glicoproteinas galactosiladas.
US6040498A (en) 1998-08-11 2000-03-21 North Caroline State University Genetically engineered duckweed
DE19742706B4 (de) 1997-09-26 2013-07-25 Pieris Proteolab Ag Lipocalinmuteine
DE69840412D1 (de) 1997-10-31 2009-02-12 Genentech Inc Methoden und zusammensetzungen bestehend aus glykoprotein-glykoformen
EP1034298B1 (en) 1997-12-05 2011-11-02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Humanization of murine antibody
ATE375365T1 (de) 1998-04-02 2007-10-15 Genentech Inc Antikörper varianten und fragmente davon
US6194551B1 (en) 1998-04-02 2001-02-27 Genentech, Inc. Polypeptide variants
US20030175884A1 (en) 2001-08-03 2003-09-18 Pablo Umana Antibody glycosylation variants having increased 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ES2434961T5 (es) 1998-04-20 2018-01-18 Roche Glycart Ag Ingeniería de glicosilación de anticuerpos para mejorar la citotoxicidad celular dependiente del anticuerpo
US6737056B1 (en) 1999-01-15 2004-05-18 Genentech, Inc. Polypeptide variants with altered effector function
BR0008758A (pt) 1999-01-15 2001-12-04 Genentech Inc Variantes de polipeptìdeos parentais com funçãoefetora alterada, polipeptìdeos, composição ácidonucleico isolado, vetor, célula hospedeira,método para produzir uma variante depolipeptìdeo, método para o tratamento de umadesordem em mamìferos e método para produziruma região fc variante
US7125978B1 (en) 1999-10-04 2006-10-24 Medicago Inc. Promoter for 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foreign genes
PT1222292E (pt) 1999-10-04 2005-11-30 Medicago Inc Metodo para regulacao da transcricao de genes exogenos na presenca de azoto
MXPA02010011A (es) 2000-04-11 2003-04-25 Genentech Inc Anticuerpos multivalentes y usos para los mismos.
JP5291279B2 (ja) 2000-09-08 2013-09-18 ウニヴェルジテート・チューリッヒ 反復モジュールを含む反復タンパク質の集合体
KR100988949B1 (ko) 2001-10-25 2010-10-20 제넨테크, 인크. 당단백질 조성물
US20040093621A1 (en) 2001-12-25 2004-05-13 Kyowa Hakko Kogyo Co., Ltd Antibody composition which specifically binds to CD20
US7432063B2 (en) 2002-02-14 2008-10-07 Kalobios Pharmaceuticals, Inc. Methods for affinity maturation
US7361740B2 (en) 2002-10-15 2008-04-22 Pdl Biopharma, Inc. Alteration of FcRn binding affinities or serum half-lives of antibodies by mutagenesis
KR100932340B1 (ko) 2002-10-17 2009-12-16 젠맵 에이/에스 Cd20에 대한 인간 모노클로날 항체
EP3263596A1 (en) 2002-12-16 2018-01-03 Genentech, Inc. Immunoglobulin variants and uses thereof
KR20050108349A (ko) 2003-02-06 2005-11-16 마이크로메트 에이지 영속적인 티 세포 반응을 유도하는 삼량체 폴리펩티드 구조물
US20060104968A1 (en) 2003-03-05 2006-05-18 Halozyme, Inc. Soluble glycosaminoglycanases and methods of preparing and using soluble glycosaminogly ycanases
US7871607B2 (en) 2003-03-05 2011-01-18 Halozyme, Inc. Soluble glycosaminoglycanases and methods of preparing and using soluble glycosaminoglycanases
US7635472B2 (en) 2003-05-31 2009-12-22 Micromet Ag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bispecific anti-cd3, anti-cd19 antibody constructs for the treatment of b-cell related disorders
AU2003275958A1 (en) 2003-08-25 2005-03-10 Pieris Proteolab Ag Muteins of tear lipocalin
EA025962B1 (ru) 2003-11-05 2017-02-28 Роше Гликарт Аг АНТИТЕЛА, ОБЛАДАЮЩИЕ ПОВЫШЕННОЙ АФФИННОСТЬЮ К СВЯЗЫВАНИЮ С Fc-РЕЦЕПТОРОМ И ЭФФЕКТОРНОЙ ФУНКЦИЕЙ
SI1691833T1 (sl) 2003-11-28 2010-06-30 Micromet Ag Zmes s polipeptidi
US7235641B2 (en) 2003-12-22 2007-06-26 Micromet Ag Bispecific antibodies
ZA200608130B (en) 2004-03-31 2008-12-31 Genentech Inc Humanized anti-TGF-beta antibodies
BR122019012028B1 (pt) 2004-04-13 2023-09-26 F. Hoffmann-La Roche Ag Anticorpos anti-p-selectina, molécula de ácido nucléico, vetor, e composição
JP5848861B2 (ja) 2004-04-20 2016-01-27 ジェンマブ エー/エスGenmab A/S Cd20に対するヒトモノクローナル抗体
TWI380996B (zh) 2004-09-17 2013-01-01 Hoffmann La Roche 抗ox40l抗體
ES2669510T3 (es) 2004-09-23 2018-05-28 Genentech, Inc. Anticuerpos y conjugados modificados por ingeniería genética con cisteína
JO3000B1 (ar) 2004-10-20 2016-09-05 Genentech Inc مركبات أجسام مضادة .
AR055137A1 (es) 2005-08-26 2007-08-08 Glycart Biotechnology Ag Moleculas de union al antigeno modificadas con actividad de senalizacion celular alterada
EP1940881B1 (en) 2005-10-11 2016-11-30 Amgen Research (Munich) GmbH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cross-species-specific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WO2008027236A2 (en) 2006-08-30 2008-03-06 Genentech, Inc. Multispecific antibodies
WO2008119567A2 (en) 2007-04-03 2008-10-09 Micromet Ag Cross-species-specific cd3-epsilon binding domain
AU2008282218A1 (en) * 2007-07-31 2009-02-05 Medimmune, Llc Multispecific epitope binding proteins and uses thereof
US9266967B2 (en) 2007-12-21 2016-02-23 Hoffmann-La Roche, Inc. B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20090162359A1 (en) 2007-12-21 2009-06-25 Christian Klein B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8242247B2 (en) 2007-12-21 2012-08-14 Hoffmann-La Roche Inc. B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8227577B2 (en) 2007-12-21 2012-07-24 Hoffman-La Roche Inc. B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PT2235064E (pt) 2008-01-07 2016-03-01 Amgen Inc Método de preparação de moléculas heterodiméricas de fc de anticorpos utilizando efeitos de indução eletrostática
CA2731388C (en) 2008-07-21 2018-05-01 Apogenix Gmbh Tnfsf single chain molecules
AR080154A1 (es) 2010-02-10 2012-03-14 Immunogen Inc Anticuerpos cd20 y su utilizacion
LT2603530T (lt) 2010-08-13 2018-01-25 Roche Glycart Ag Anti-fap antikūnai ir jų naudojimo metodai
US8969526B2 (en) 2011-03-29 2015-03-03 Roche Glycart Ag Antibody Fc variants
RU2624128C2 (ru) 2012-02-15 2017-06-30 Ф. Хоффманн-Ля Рош Аг Аффинная хроматография с применением fc-рецепторов
SG10201800492PA (en) 2013-04-29 2018-03-28 Hoffmann La Roche Human fcrn-binding modified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JP2016520053A (ja) * 2013-05-06 2016-07-11 中国▲薬▼科大学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腫瘍微小環境における血管再生の抑制及び適応免疫応答の活性化を有する二機能の融合タンパク質及びその遺伝子並びに使用
EP3019622A4 (en) * 2013-07-12 2017-06-14 Zymeworks Inc. Bispecific cd3 and cd19 antigen binding contructs
IL302303A (en) 2013-12-17 2023-06-01 Genentech Inc Anti-CD3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m
CN106279434B (zh) * 2014-02-24 2020-07-03 西比曼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工程化cd20靶向性的nkt细胞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TW201609812A (zh) * 2014-07-31 2016-03-16 安美基研究(慕尼黑)公司 最佳化之跨物種特異性雙特異性單鏈抗體構築體
EA038958B1 (ru) * 2014-08-04 2021-11-15 Ф. Хоффманн-Ля Рош Аг Биспецифические антигенсвязывающие молекулы, активирующие т-клетки
PL3224275T3 (pl) 2014-11-14 2020-09-07 F.Hoffmann-La Roche Ag Cząsteczki wiążące antygen zawierające trimer liganda z rodziny TNF
SG11201705496SA (en) * 2015-01-08 2017-08-30 Genmab As Bispecific antibodies against cd3 and cd20
EP3277305B1 (en) 2015-03-31 2021-07-21 F. Hoffmann-La Roche AG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comprising a trimeric tnf family ligand
AR106188A1 (es) 2015-10-01 2017-12-20 Hoffmann La Roche Anticuerpos anti-cd19 humano humanizados y métodos de utilización
CR20180163A (es) 2015-10-02 2018-05-25 Hoffmann La Roche Anticuerpos biespecíficos específicos para un receptor de tnf coestimulador
KR20180054863A (ko) 2015-10-02 2018-05-24 에프. 호프만-라 로슈 아게 높은 친화성을 갖는 항-인간 cd19 항체
EP3356407B1 (en) 2015-10-02 2021-11-03 F. Hoffmann-La Roche AG Bispecific anti-cd19xcd3 t cell activating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CN108271377B (zh) 2015-10-07 2021-11-19 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 具有针对共刺激性tnf受体的四价的双特异性抗体
EP3387015B1 (en) * 2015-12-09 2021-10-27 F. Hoffmann-La Roche AG Type ii anti-cd20 antibody for reducing formation of anti-drug antibodies
EP3231813A1 (en) 2016-03-29 2017-10-18 F. Hoffmann-La Roche AG Trimeric costimulatory tnf family ligand-containing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EP3243836A1 (en) 2016-05-11 2017-11-15 F. Hoffmann-La Roche AG C-terminally fused tnf family ligand trimer-containing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EP3455254B1 (en) 2016-05-11 2021-07-07 F. Hoffmann-La Roche AG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comprising a tnf family ligand trimer and a tenascin binding moiety
EP3243832A1 (en) 2016-05-13 2017-11-15 F. Hoffmann-La Roche AG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comprising a tnf family ligand trimer and pd1 binding moiety
AU2017380981A1 (en) 2016-12-19 2019-05-02 F. Hoffmann-La Roche Ag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targeted 4-1BB (CD137) agonists
EP3559034B1 (en) 2016-12-20 2020-12-02 H. Hoffnabb-La Roche Ag Combination therapy of anti-cd20/anti-cd3 bispecific antibodies and 4-1bb (cd137) agonists
EP3565843A1 (en) 2017-01-03 2019-11-13 H. Hoffnabb-La Roche Ag Bispecific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comprising anti-4-1bb clone 20h4.9
EP3601346A1 (en) 2017-03-29 2020-02-05 H. Hoffnabb-La Roche Ag Bispecific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 for a costimulatory tnf receptor
JP7196094B2 (ja) 2017-03-29 2022-12-26 エフ・ホフマン-ラ・ロシュ・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共刺激tnf受容体のための二重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PE20200006A1 (es) 2017-04-04 2020-01-06 Hoffmann La Roche Nuevas moleculas de union antigeno biespecificas capaces de unirse especificamente cd40 y a fap
CR20200171A (es) 2017-11-01 2020-06-14 Hoffmann La Roche Contorsbodies 2 + 1 biespecíficos
CA3079036A1 (en) 2017-11-01 2019-05-09 F. Hoffmann-La Roche Ag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targeted ox40 agonists
WO2019086499A1 (en) 2017-11-01 2019-05-09 F. Hoffmann-La Roche Ag Novel tnf family ligand trimer-containing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AU2019235330A1 (en) 2018-03-13 2020-07-16 F. Hoffmann-La Roche Ag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targeted 4-1BB (CD137) agonists
CN111683961A (zh) 2018-03-13 2020-09-18 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 4-1bb激动剂与抗cd20抗体的治疗剂组合
SG11202007961QA (en) 2018-04-13 2020-09-29 Hoffmann La Roche Her2-targeting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comprising 4-1bbl
EP3818082A1 (en) 2018-07-04 2021-05-12 F. Hoffmann-La Roche AG Novel bispecific agonistic 4-1bb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CN112654641A (zh) 2018-10-01 2021-04-13 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 具有与cd40的三价结合的双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
MX2021003548A (es) 2018-10-01 2021-05-27 Hoffmann La Roche Moleculas de union a antigeno biespecificas que comprenden el clon 212 anti-fap.
JP2022514343A (ja) 2018-12-21 2022-02-10 エフ・ホフマン-ラ・ロシュ・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腫瘍標的化アゴニストcd28抗原結合分子
EP3952996A1 (en) 2019-04-12 2022-02-16 F. Hoffmann-La Roche AG Bispecific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comprising lipocalin muteins
WO2020260329A1 (en) 2019-06-26 2020-12-30 F. Hoffmann-La Roche Ag Fusion of an antibody binding cea and 4-1bbl
CA3162009A1 (en) 2020-01-09 2021-07-15 F. Hoffmann-La Roche Ag New 4-1bbl trimer-containing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AR121706A1 (es) 2020-04-01 2022-06-29 Hoffmann La Roche Moléculas de unión a antígeno biespecíficas dirigidas a ox40 y fa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9007267A2 (pt) 2019-07-09
EP3559034B1 (en) 2020-12-02
IL267406A (en) 2019-08-29
TWI773712B (zh) 2022-08-11
AU2017384126A1 (en) 2019-05-02
MX2019006954A (es) 2019-08-01
WO2018114748A1 (en) 2018-06-28
ES2847973T3 (es) 2021-08-04
JP7247091B2 (ja) 2023-03-28
CN110088135A (zh) 2019-08-02
PL3559034T3 (pl) 2021-04-19
JP2020504723A (ja) 2020-02-13
US20240109976A1 (en) 2024-04-04
CA3039446A1 (en) 2018-06-28
US11718680B2 (en) 2023-08-08
EP3559034A1 (en) 2019-10-30
US20200325238A1 (en) 2020-10-15
KR20190093588A (ko) 2019-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3712B (zh) 抗cd20/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及4-1bb(cd137)促效劑之組合療法
JP7459186B2 (ja) 標的化4-1bb(cd137)アゴニストとの併用療法
TWI828662B (zh) 4-1bb促效劑與抗–cd20抗體之組合療法
TW201629094A (zh) 包含tnf家族配位三聚體之抗原結合分子
TW201930353A (zh) 使用經靶向之ox40促效劑的組合療法
TW201805310A (zh) 包含tnf家族配位三聚體及肌腱蛋白結合部份之抗原結合分子
CN113286822A (zh) 靶向肿瘤的超激动性cd28抗原结合分子
JP2023530760A (ja) Her2を標的とするアゴニストCD28抗原結合分子
CN117480185A (zh) 靶向EpCAM的激动性CD28抗原结合分子
KR102669762B1 (ko) 표적화된 4-1bb(cd137) 작용물질과의 병용 요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