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7625A - 嬰兒車 - Google Patents

嬰兒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7625A
TW201817625A TW106138211A TW106138211A TW201817625A TW 201817625 A TW201817625 A TW 201817625A TW 106138211 A TW106138211 A TW 106138211A TW 106138211 A TW106138211 A TW 106138211A TW 201817625 A TW201817625 A TW 20181762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holding
main body
state
holding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82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寺内健
谷崎雅志
浅野順一
Original Assignee
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7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762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20Handle bars; Handles
    • B62B9/203Handle bars; Handles movable from front end to rear end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 B62B7/083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the wheel axes being moved from each other during fo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嬰兒車(10)具有主體框架(12)和能夠擺動的手柄(50)。主體框架具有在折疊動作受到限制的限制位置和能夠進行折疊動作的解除位置之間能夠移動的狀態維持部件(45)。手柄(50)具有以能夠動作的方式支承於手柄主體(51)的操作部件(60)。操作部件透過相對位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的手柄之手柄主體進行動作而使狀態維持部件從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

Description

嬰兒車
本發明涉及能夠擺動手柄的折疊式嬰兒車。
例如CN102248961A所揭露的資訊,在攜帶嬰幼兒外出時使用的嬰兒車可供利用。大多嬰兒車在保管時和/或攜帶時考慮到便利性,能夠進行折疊。另外,能夠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擺動手柄的嬰兒車也正在廣泛普及。
在CN102248961A所揭露的嬰兒車中,手柄能夠在背面推動位置與面對推動位置之間進行擺動。在背面推動位置,手柄位於嬰幼兒的背面側,保護者從嬰幼兒的背面側推動嬰兒車。另一方面,在面對推動位置,手柄位於與嬰幼兒面對的位置,保護者從與嬰幼兒面對的一側推動嬰兒車。
然而,CN102248961A所揭露的嬰兒車折疊,需預先將手柄返回到背面推動位置。另外,對於從折疊狀態展開的嬰兒車,手柄通常位於背面推動位置。因此,為了在面對嬰幼兒的同時推動嬰兒車,還需要使手柄擺動到面對推動位置。另一方面,通常在對月齡較小的嬰兒使用嬰兒車的情況下,從與嬰兒面對的一側推嬰兒車的情況較多。如此,每次折疊嬰兒車及每次展開嬰兒車時,則需要切換手柄的擺動位置。
本發明在考慮到上述的情況下而完成,目的在於能夠使手柄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擺動的嬰兒車在手柄位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任一方的情況下均能夠進行折疊。
本發明的第一嬰兒車係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折疊的嬰兒車,具備:
主體框架,其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變形;
手柄,其以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能夠擺動的方式連接到主體框架;
主體框架具有狀態維持部件,狀態維持部件能夠在嬰兒車的折疊動作受到限制的限制位置與能夠進行嬰兒車的折疊動作的解除位置之間移動;
手柄具有連接到主體框架的手柄主體、和以能夠動作的方式支承於手柄主體的操作部件;
操作部件透過相對位於第一位置的手柄的手柄主體進行動作而按壓狀態維持部件使其從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且透過相對位於第二位置的手柄之手柄主體進行動作而按壓狀態維持部件使其從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
在本發明的第一嬰兒車中,可選地:
主體框架具有:
前腿以及後腿;
扶手,其與前腿以及後腿能夠轉動地連接;以及
第一連桿,其與扶手能夠轉動地連接;
狀態維持部件支承於第一連桿。
在本發明的第一嬰兒車中,可選地:
操作部件在操作位置與非操作位置之間能夠移動,且從操作位置側朝非操作位置被施力;
狀態維持部件被從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動的操作部件按壓而從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
在本發明的第一嬰兒車中,可選地,位於非操作位置的操作部件與狀態維持部件分離。
在本發明的第一嬰兒車中,可選地:
操作部件在操作位置與非操作位置之間能夠移動;
操作部件包括在手柄位於第一位置的情況下能夠與狀態維持部件接觸的第一接觸面、和在手柄位於第二位置的情況下能夠與狀態維持部件接觸的第二接觸面。
在本發明的第一嬰兒車中,可選地,操作部件具有操作基部和操作突出部,操作基部相對於手柄能夠滑動,操作突出部向相對於手柄中設置有操作基部的部分的長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且包括第一接觸面以及第二接觸面。
在本發明的第一嬰兒車中,可選地:
操作部件能夠在非操作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沿著手柄主體中設置有操作部件的部分的長度方向移動;
第二接觸面包括傾斜面,傾斜面相對於操作部件的從非操作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的移動方向傾斜且從操作部件的移動方向的前側朝向後側與手柄主體分離,操作部件的移動方向是從非操作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的方向。
在本發明的第一嬰兒車中,可選地:
操作部件還具有位於第一接觸面與第二接觸面之間的凸起面;
從手柄相對於主體框架的擺動軸線到凸起面為止的距離,比從該擺動軸線到第一接觸面中與凸起面鄰接的部分為止的距離長,且比從該擺動軸線到第二接觸面中與凸起面鄰接的部分為止的距離長。
本發明的第二嬰兒車係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折疊的嬰兒車,其具備:
主體框架,其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變形;
手柄,其以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能夠擺動的方式連接到主體框架;
手柄具有連接到主體框架的手柄主體、以相對於手柄主體能夠移動的方式支承於該手柄主體的保持體、以及對保持體進行施力的施力部件;
主體框架具有與保持體卡合而將手柄保持於第一位置的第一位置保持部件、和與保持體卡合而將手柄保持於第二位置的第二位置保持部件;
施力部件作用於保持體,以朝向第一位置保持部件或者第二位置保持部件按壓保持體而維持保持體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或者第二位置保持部件的卡合狀態;
在保持體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能夠使主體框架變形而開始嬰兒車的折疊動作,且在保持體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能夠使主體框架變形而開始嬰兒車的折疊動作;以及
在保持體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保持體透過來自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維持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的卡合,並且對抗來自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相對於手柄主體進行動作。
在本發明的第二嬰兒車中,可選地:
手柄還具有蓋板,蓋板設置在手柄主體上且與其該手柄主體之間形成收納施力部件的收納空間;
蓋板形成有沿著手柄主體的長度方向延伸且與收納空間相通的槽;
保持體具有透過槽而伸入收納空間內的突出部。
本發明的第三嬰兒車係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折疊的嬰兒車,具備:
主體框架,其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變形;
手柄,其以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能夠擺動的方式連接到主體框架;
手柄具有連接到主體框架的手柄主體、和以相對於手柄主體能夠移動的方式支承於該手柄主體的保持體;
主體框架具有與保持體卡合而限制手柄從第一位置的擺動的第一位置保持部件、和與保持體卡合而限制手柄從第二位置擺動的第二位置保持部件;
第二位置保持部件以沿著手柄主體在設置有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保持體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與保持體卡合。
在本發明的第三嬰兒車中,可選地,在保持體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能夠使主體框架變形而開始嬰兒車的折疊動作,且在保持體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能夠使主體框架變形而開始嬰兒車的折疊動作。
在本發明的第三嬰兒車中,可選地,在保持體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在折疊動作中沿著手柄主體在設置有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保持體相對移動。
在本發明的第三嬰兒車中,可選地,在第二位置保持部件相對於保持體相對移動的期間,保持體在手柄主體在設置有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位於固定的位置。
在本發明的第三嬰兒車中,可選地,在保持體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第二位置保持部件沿著手柄主體在設置有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保持體相對移動之後,與保持體一起相對於手柄主體移動。
在本發明的第三嬰兒車中,可選地,第二位置保持部件相對於保持體的相對移動的方向沿著保持體相對於手柄主體的相對移動的方向。
在本發明的第三嬰兒車中,可選地,在保持體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保持體在從展開狀態到折疊狀態為止的期間,手柄主體在設置有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位於固定的位置。
在本發明的第三嬰兒車中,可選地,在保持體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在從展開狀態到折疊狀態為止的期間,持續進行相對於保持體的相對移動。
在本發明的第三嬰兒車中,可選地,保持體能夠沿著手柄主體在設置有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手柄主體移動;
保持體透過相對於手柄主體移動而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
保持體具有卡合部,卡合部沿著手柄主體在設置有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延伸且能夠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
在第二位置保持部件與卡合部卡合的狀態下,能夠沿著卡合部的長度方向相對於卡合部相對移動。
在本發明的第三嬰兒車中,可選地,卡合部在成為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時的保持體移動方向前側的端部,係為該移動方向前方開口的槽。
在本發明的第三嬰兒車中,可選地,手柄還具有朝向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對保持體進行施力的施力部件。
根據本發明,在手柄位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任一個的情況下,均能夠折疊嬰兒車。
以下,參照各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第1圖至第16圖是用於說明本發明的嬰兒車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圖。其中,第1圖至第4圖中揭示了嬰兒車的整體結構。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0具有包括腿14、16的可折疊的嬰兒車主體11、和安裝於腿14、16的車輪保持單元70。嬰兒車主體11具有包括前腿14以及後腿16的主體框架12、以相對於主體框架12能夠擺動的方式連接到主體框架12的手柄50。另外,雖然省略了圖式,但在嬰兒車主體11,以能夠拆卸的方式安裝有緩衝性的座椅件以讓嬰幼兒乘坐在該座椅件上。
在本實施方式中,嬰兒車10如廣泛普及的那樣構成為能夠折疊。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0中,透過使手柄50相對於主體框架12擺動,能夠實現以下兩種動作:操作者(保護者)從嬰幼兒的背面側把持手柄50而操縱嬰兒車10,以使嬰幼兒朝向行進方向的前方的方式使嬰兒車10行走;以及操作者從位於與嬰幼兒面對的前腿側的位置把持手柄50而操縱嬰兒車10,以使嬰兒車10的後腿側成為行進方向的前方的方式使嬰兒車10行走。
然而,在本說明書中,對於嬰兒車及其構成要素的「前」、「後」、「上」、「下」、「前後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用語在沒有特別指示的情況下,是指以乘坐在處於展開狀態的嬰兒車以及其構成要素的嬰幼兒為基準的「前」、「後」、「上」、「下」、「前後方向」以及「上下方向」。進一步詳細而言,「前後方向」是指連結第1圖中的紙面的左下方與右上方的方向,相當於第2圖中的紙面的左右的方向。並且,只要沒有特別指示,「前」是指乘車的嬰幼兒面向的一側,第1圖中的紙面的左下側以及第2圖中的紙面的左側成為前側。另一方面,「上下方向」是指與前後方向正交並且與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因此,在接地面為水平面的情況下,「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方向。另外,「橫向」是指寬度方向,是與「前後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均正交的方向。
首先,作為嬰兒車的整體結構,對嬰兒車主體11進行說明。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0整體上是以沿著前後方向的橫向中心面作為中心大體對稱的結構。如上所述,嬰兒車主體11具有主體框架12以及手柄50。其中主體框架12如第1圖所示具有分別左右地配置的一對前腿14、分別左右地配置的一對後腿16、分別左右地配置的一對扶手19、分別左右地配置的一對第一連桿20。
如第1圖以及第2圖所示,前腿14的上端部分能夠轉動(能夠擺動)地連接到配置於對應一側(左側或者右側)的扶手19的前方部分。同樣地,後腿16的上端部分能夠轉動(能夠擺動)地連接到配置於對應一側(左側或者右側)的扶手19的前方部分。另外,第一連桿20的上方部分能夠轉動(能夠擺動)地連接到配置於對應一側(左側或者右側)的扶手19的後方部分。如第2圖所示,在圖式的例子中,第一連桿20具有主連桿件21、和固定於主連桿件21的上端的上連接件22。主連桿件21例如由金屬製管構成。上連接件22例如由樹脂成型物構成。第一連桿20在上連接件22能夠轉動(能夠擺動)地連接到扶手19的後端部分。
如第1圖以及第2圖所示,主體框架12具有能夠轉動(能夠擺動)地與前腿14連接的第二連桿25、和能夠轉動(能夠擺動)地與後腿16連接的第三連桿30。第二連桿25與第一連桿20以及第三連桿30中,至少一方能夠轉動(能夠擺動)地連接。第三連桿30與第一連桿20以及第二連桿25中,至少一方能夠轉動(能夠擺動)地連接。
如第1圖所示,在圖式的例子中,作為構成第二連桿25的部件,設置有框架件26、固定於框架件26的前連接件27以及後連接件28。框架件26例如由經彎曲加工的金屬製管構成。前連接件27以及後連接件28例如由樹脂成型物構成。框架件26具有沿前後方向延伸的一對側部26a和將一對側部26a之間在前方連結的連結部26b而構成U字狀。前連接件27的一端部分與前腿14能夠轉動地連接,另一端部分固定於側部26a的前方部分。後連接件28固定於側部26a的後端部分。在該例子中,透過位於右側的框架件26的側部26a和固定於該右側的側部26a的右側的前連接件27以及後連接件28,形成右側的第二連桿25。同樣地,透過位於左側的框架件26的側部26a和固定於該左側的側部26a的左側的前連接件27以及後連接件28,形成左側的第二連桿25。
如第1圖所示,在圖式的例子中,第三連桿30具有能夠轉動地連接到後腿16的主軸件31、和固定於主軸件31的上端部分的端部件32。主軸件31例如由金屬製管構成。端部件32例如由樹脂成型物構成。主軸件31在下端部分與後腿16能夠轉動地連接。端部件32與第一連桿20以及第二連桿25連接。
這裡,第9圖以及第10圖是從寬度方向內側表示第一連桿20的周圍的立體圖。如第9圖以及第10圖所示,在圖式的例子中,第一連桿20、第二連桿25以及第三連桿30使用相同的軸部件34,能夠相互轉動地連接。該軸部件34貫通第一連桿20的主連桿件21、第三連桿30的端部件32、以及構成第二連桿25的後連接件28。透過該構成,第一連桿20、第二連桿25以及第三連桿30以由軸部件34劃定的相同的軸線作為中心能夠相互轉動。
另外,在圖式的例子中,如第1圖以及第2圖所示,主體框架12還具有基礎框架41以及上方框架42、和將基礎框架41與上方框架42連結的連結框架43。在框架件26以及基礎框架41,拉伸設置有基布材料(未圖示)。基布材料與框架件26、基礎框架41、上方框架42以及連結框架43一起支承緩衝性的座椅件(未圖示)。基礎框架41以及上方框架42都形成為U字狀。
如第9圖以及第10圖所示,基礎框架41在其兩端部,貫通於軸部件34。而且,基礎框架41相對於框架件26和/或其他的構成要素能夠轉動(能夠擺動)。上方框架42在其兩端部,與扶手19的後端部分能夠轉動(能夠擺動)地連接。上方框架42相對於扶手19的轉動軸線位於與第一連桿20相對於扶手19的轉動軸線相同的線上。在基礎框架41以及上方框架42之間,沿橫向分離地設置有一對連結框架43。連結框架43在其兩端,與基礎框架41以及上方框架42能夠轉動地連接。
如第1圖所示,主體框架12具有將一對前腿14之間連結的前方連結件15、以及將一對後腿16之間連結的後方連結件17,作為沿橫向延伸的構成要素。前方連結件15作為踏板發揮功能。另外,在一對後連接件28之間,設置有中央連結件29。透過前方連結件15、後方連結件17以及中央連結件29,能夠抑制嬰兒車10向橫向的變形。進而,在一對扶手19之間以能夠拆卸的方式設置有具有撓性的保護部件38。
由以上的結構構成的主體框架12如後所述透過使構成要素動作,能夠進行折疊。另一方面,在主體框架12,設置有用於限制構成要素之間相對動作的機構,透過設置該機構,能夠有效地防止非主動之折疊動作。
具體而言,如第9圖以及第10圖所示,限制嬰兒車10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的折疊動作的狀態維持部件45設置於主體框架12。狀態維持部件45在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受到限制的限制位置與能夠進行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的解除位置之間能夠移動。在圖式的例子中,狀態維持部件45支承於第一連桿20的主連桿件21。狀態維持部件45在限制位置與解除位置之間的移動成為沿著主連桿件21的長度方向的移動。
如第10圖所示,狀態維持部件45具有安裝於主連桿件21的主體部46、和從主體部46突出的限制卡合突起47以及支承板48。限制卡合突起47從主體部46向橫向內側突出。另一方面,在第三連桿30的端部件32,形成有能夠與限制卡合突起47卡合的限制卡合凹部33。如第9圖所示,在狀態維持部件45相對於第一連桿20向下方滑動的情況下,狀態維持部件45的限制卡合突起47被收納在第三連桿30的限制卡合凹部33內。在第9圖所示的狀態下,支撐狀態維持部件45的第一連桿20與和狀態維持部件45卡合了的第三連桿30無法相對轉動。因此,在將狀態維持部件45的限制卡合突起47與第三連桿30的限制卡合凹部33卡合的情況下,嬰兒車10維持在展開的狀態,無法折疊嬰兒車10。即,第9圖所示的狀態維持部件45的位置是狀態維持部件45的限制位置。
另一方面,如第10圖所示,如果狀態維持部件45相對於第一連桿20向上方滑動,則限制卡合突起47從第三連桿30的限制卡合凹部33拔出。而且,如果限制卡合突起47與限制卡合凹部33的卡合被解除,則第一連桿20與第三連桿30能夠相對轉動,則能夠折疊嬰兒車10。即,第10圖所示的狀態維持部件45的位置是狀態維持部件45的解除位置。
應予說明,狀態維持部件45的主體部46如第9圖所示,透過第一施力部件49,從解除位置(參照第10圖)朝向限制位置(參照第9圖)施力。如此透過使用來自第一施力部件49的作用力,只要不主動地施加外力,即可進一步地限制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即,透過使用第一施力部件49,能夠有效地防止因誤動作而開始非主動之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
對於以上說明的主體框架12,以能夠擺動的方式連結有手柄50。在圖式的例子中,手柄50具有以能夠擺動的方式安裝於主體框架12的手柄主體51、設置於手柄主體51的遠端操作裝置52、保持體55以及操作部件60。
如第1圖所示,手柄主體51包括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一對軸部51a和將一對軸部51a之間連結的中間部51b。手柄主體51整體具有大致U字狀的形狀。手柄50在U字的兩端部,與主體框架12能夠轉動(能夠擺動)地連接。如第9圖以及第10圖所示,手柄主體51使用軸部件34,與主體框架12能夠轉動地連接。因此,第一連桿20、第二連桿25、第三連桿30、基礎框架41以及手柄50以由軸部件34劃定的相同的軸線作為中心,能夠相對於彼此轉動。
在該嬰兒車主體11中,手柄50能夠在當側視時相對於垂直軸向後方傾斜的第一位置(背面推動位置)和相對於垂直軸向前方傾斜的第二位置(面對推動位置)之間進行擺動。在第1圖中,手柄50配置在第一位置。在第2圖中,手柄50配置在第二位置。如此,在主體框架12,設置有能夠與設置於手柄50的保持體55卡合的位置保持部件35、36。透過保持體55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卡合,手柄50保持在第一位置。透過保持體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手柄50保持在第二位置。
在圖式的例子中,一對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如第2圖所示分別固定於各第一連桿20的上方。另外,一對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如第1圖所示固定於各扶手19的前方。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以及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可同樣地構成。如第18圖中也揭示,各位置保持部件35、36作為在前端具有直徑擴大部分的突起,向寬度方向外側突出。
在圖式的例子中,一對保持體55支承於手柄主體51的各軸部51a。保持體55沿著手柄主體51中的設置有該保持體55的部分的長度方向,相對於手柄主體51能夠移動。如第2圖所示,在手柄主體51的各軸部51a,沿著該軸部51a的長度方向分離地設置有一對限位器51c。限位器51c形成為相對於軸部51a直徑擴大的部分。一對限位器51c規定保持體55的能夠移動的範圍。保持體55能夠在成為一對限位器51c之間的區域沿著軸部51a的長度方向移動。
如第6圖以及第7圖所示,保持體55具有供軸部51a透過的筒狀主體部56和支承於筒狀主體部56的引導部57以及卡合部58。如第7圖所示,卡合部58具有向下方開口的支承部58a。如第5圖所示,透過卡合部58對位置保持部件35、36從上方覆蓋,從而保持體55與位置保持部件35、36的向與軸部51a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相對移動受到限制,手柄50保持在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如第6圖所示,各保持體55具有位於卡合部58的兩側的一對引導部57。如第2圖所示,筒狀主體部56位於沿前後方向分離的一對引導部57之間。手柄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擺動時,在比卡合部58更靠近前端的位置,與該卡合部58鄰接地設置的引導部57接觸到位置保持部件35、36。引導部57具有與位置保持部件35、36接觸的引導面57a。引導面57a成為傾斜面。透過引導面57a接觸到位置保持部件35、36,從而保持體55沿著軸部51a的長度方向與位置保持部件35、36分離而向上側移動。
這裡,手柄50還具有對保持體55進行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54。該第二施力部件54沿著軸部51a的長度方向朝向與位置保持部件35、36接近的方向對保持體55進行施力。即,第二施力部件54作用於保持體55以便維持保持體55與位置保持部件35、36的卡合。
第二施力部件54例如由因材質或者形狀而產生彈力的部件形成。在圖式的例子中,第二施力部件54由壓縮彈簧形成。另外,在圖式的例子中,手柄50還具有設置在手柄主體51上的蓋板53。如第5圖以及第6圖所示,蓋板53在其與手柄主體51之間形成收納空間rs。第二施力部件54配置在該收納空間rs內。如第8圖所示,在蓋板53,形成有槽53a。如第5圖所示,槽53a沿著手柄主體51的軸部51a的長度方向延伸。收納空間rs透過槽53a與外部相通。另一方面,如第5圖至第7圖所示,保持體55具有透過槽53a伸入收納空間rs內的突出部56a。如第7圖所示,突出部56a從筒狀主體部56朝向由該筒狀主體部56劃定的內部空間而伸出。如第5圖所示,突出部56a支承構成第二施力部件54的壓縮彈簧的下端。因此,突出部56a透過第二施力部件54向下方被按壓。應予說明,在圖式的例子中,下側的限位器51c形成為蓋板53的一部分。
接下來,對操作部件60進行說明。如第9圖以及第10圖所示,操作部件60以能夠動作的方式設置於手柄主體51。如第9圖以及第10圖所示,操作部件60透過進行動作,使狀態維持部件45動作。即,操作部件60伴隨著狀態維持部件45的設置而設置。
操作部件60能夠在第9圖所示的非操作位置與第10圖所示的操作位置之間沿著手柄主體51的軸部51a中的設置有操作部件60的部分的長度方向移動。操作部件60透過收納於手柄50的軸部51a的第三施力部件64(參照第9圖),從操作位置側向非操作位置被施力。即,操作部件60在沒有被施加外力的情況下,透過來自第三施力部件64的作用力,位於比操作位置更靠近下方的非操作位置。作為一個例子,操作部件60透過未圖示的操作傳遞工具,與設置於手柄50的中間部51b的遠端操作裝置52(參照第1圖)連結。而且,透過操作遠端操作裝置52,能夠使操作部件60從操作位置向非操作位置移動。
如第15圖以及第16圖所示,操作部件60具有操作基部61和從操作基部61突出的操作突出部62。這裡第15圖是從寬度方向外側表示操作部件60的立體圖,第16圖是從寬度方向內側表示操作部件60的俯視圖。如第9圖所示,操作基部61安裝於手柄主體51的軸部51a。如由第9圖與第10圖的比較可理解,操作基部61能夠沿著手柄主體51的軸部51a的長度方向相對於該軸部51a滑動。另外,操作突出部62朝向相對於手柄主體51的軸部51a中的設置有操作基部61的部分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更具體而言寬度方向的內側,從操作基部61伸出。另一方面,如第9圖所示,狀態維持部件45的支承板48從主體部46向寬度方向的外側伸出。
而且,如果操作部件60從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動,則操作突出部62從下方與狀態維持部件45的支承板48抵接,對狀態維持部件45從限制位置朝向解除位置進行按壓。即,在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的情況下,透過使操作部件60從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動,能夠使狀態維持部件45從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由此,能夠進行第一連桿20相對於第三連桿30的相對轉動。
尤其是,如第11圖至第14圖所示,操作部件60透過相對位於第一位置的手柄50的手柄主體51進行動作能夠按壓狀態維持部件45而使其從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並且透過相對位於第二位置的手柄50的手柄主體51進行動作也能夠按壓狀態維持部件45而使其從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這裡第11圖至第14圖是表示第一連桿20的設置位置周邊的側視圖。但是,為了便於理解,在第11圖以及第12圖中,以虛線表示第一連桿20的下方部分以及狀態維持部件45,以實線使手柄主體51以及操作部件60露出而表示。
如第16圖所示,操作部件60的操作突出部62具有第一接觸面62a以及第二接觸面62b。首先,第一接觸面62a配置於相對於手柄主體51的擺動軸線sa沿著軸部51a的長度方向偏移的位置。如第11圖以及第12圖所示,在手柄50配置於第一位置的情況下,手柄50的軸部51a與第一連桿20的主連桿件21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如果操作部件60從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動,即,如果操作部件60沿著位於第一位置的手柄50的軸部51a向上方移動,則操作部件60的第一接觸面62a從下方與狀態維持部件45的支承板48抵接,能夠將支承板48沿著第一連桿20向上方按壓。
另一方面,第二接觸面62b成為如下的傾斜面,即相對於操作部件60從非操作位置(參照第13圖)朝向操作位置(參照第14圖)的的移動方向傾斜且從操作部件的移動方向的前側朝向後側與手柄主體51分離,該操作部件的移動方向是從非操作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的方向。換言之,如第16圖很好地所示,第二接觸面62b從擺動軸線sa相對於軸部51a的長度方向ld朝向下側向後方傾斜。因此,如第13圖以及第14圖所示,在手柄50向前方擺動而配置於第二位置的情況下,第二接觸面62b從第一連桿20的主連桿件21的沿著長度方向的下側,與狀態維持部件45的支承板48面對。尤其是,如第13圖以及第14圖所示,在手柄50配置於第二位置的情況下,即,如果手柄主體51的軸部51a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側傾斜,則第二接觸面62b沿著大體前後方向延伸。如果操作部件60從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動,則操作部件60的第二接觸面62b能夠從下方與狀態維持部件45的支承板48抵接,將支承板48向上方按壓。
在圖式的例子中,位於非操作位置的操作部件60與狀態維持部件45分離。即,在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且保持體55位於非操作位置的情況下,即,在第11圖所示的狀態下,操作部件60與保持體55分離。另外,在手柄50位於第二位置且保持體55位於非操作位置的情況下,即,在第13圖所示的狀態下,操作部件60與保持體55分離。另一方面,如第16圖所示,操作部件60的操作突出部62還具有位於第一接觸面62a與第二接觸面62b之間的凸起面62c。從手柄50相對於主體框架12的擺動軸線sa至凸起面62c的距離dx比從該擺動軸線sa到第一接觸面62a中與凸起面62c鄰接的部分62a1為止的距離dy長且比從該擺動軸線sa到第二接觸面62b中與凸起面62c鄰接的部分62b1為止的距離dz長。即,凸起面62c比鄰接的第一接觸面62a以及第二接觸面62b凸出。
接下來,對固定於嬰兒車主體11的腿14、16的車輪保持單元70進行說明。固定於前腿14的車輪保持單元70將車輪保持為能夠旋轉且將車輪保持為也能夠轉向。即,固定於前腿14的車輪保持單元70構成所謂的腳輪。固定於後腿16的車輪保持單元70對車輪進行能夠旋轉的保持,還可以與固定於前腿14的車輪保持單元70同樣地將車輪保持為能夠轉向。在固定於前腿14的車輪保持單元70以及固定於後腿16的車輪保持單元70都構成為腳輪的情況下,根據手柄50的擺動位置,位於嬰兒車10的行進方向上的前側的車輪保持單元70中的車輪的轉向可以被允許,位於嬰兒車10的行進方向上的後側的車輪保持單元70中的車輪的轉向可以受限制。車輪的轉向的允許以及限制的切換可以手動進行,或是像JP2002-284015A所揭露的資訊,伴隨著手柄50的擺動而自動地進行。
對由以上的結構構成的嬰兒車10的動作進行說明。上述的嬰兒車10可以將手柄50固定在第1圖所示的第一位置以及第2圖所示的第二位置中的任一方而使用。在手柄50保持於第一位置的情況下,操作者(保護者)能夠從成為嬰幼兒的背面側的嬰兒車10的後腿側的位置把持手柄50,以嬰幼兒朝向行進方向的前方的方式推動嬰兒車10。此時,嬰兒車10的前腿側成為行進方向前方。另一方面,在手柄50保持於第二位置的情況下,操作者能夠從與嬰幼兒面對的嬰兒車10的前腿側的位置把持手柄50而推動嬰兒車10。此時,嬰兒車10的後腿側變成行進方向前方。
在使手柄50的位置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間變化的情況下,首先,操作手柄50的保持體55。在使手柄50從第一位置(背面推動位置)向第二位置(面對推動位置)移動的情況下,沿著手柄主體51的軸部51a的長度方向將保持體55向上方提起。該操作透過對保持體55賦予與第二施力部件54的作用力對抗的外力而實施。如果保持體55相對於手柄主體51移動,則收納於保持體55的支承部58a的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從支承部58a露出。由此,手柄50與主體框架12的卡合被解除,手柄50相對於主體框架12能夠擺動。
如果使手柄50到達第二位置的附近,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開始接觸保持體55的引導面57a。透過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與引導面57a抵接,沿著軸部51a的長度方向將保持體55向上方推頂。如果手柄50到達第二位置,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解除與引導面57a的接觸,保持體55能夠沿著軸部51a的長度方向向下方移動。其結果是透過來自第二施力部件54的作用力,從而保持體55自動地向下方移動,保持體55的支承部58a覆蓋於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由此,手柄50與主體框架12的相對擺動受限制,手柄50保持於第二位置。
應予說明,保持體55的推頂動作利用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與引導面57a的接觸,對抗第二施力部件54的作用力而實施。操作者(保護者)透過感知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推頂保持體55,能夠感知手柄50接近作為目標位置的第二位置。因此,操作者能夠使手柄50的擺動逐漸減速而結束。因此,能夠在不對主體框架12給予大的衝擊的情況下,變更手柄50的擺動位置。
在使手柄50從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擺動的情況下,實施與使手柄50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擺動的情況幾乎相同的操作。即,只需首先,將手柄50的保持體55向上方提拉,接下來,使手柄50從第二位置移動到第一位置即可。
然而,使手柄50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擺動時,操作部件60也與手柄主體51一起以擺動軸線sa作為中心相對於主體框架12轉動。因此,第一接觸面62a、凸起面62c以及第二接觸面62b按該順序或者按與該順序相反的順序沿著主連桿件21的長度方向到達與狀態維持部件45的支承板48面對的位置。而且,與第一接觸面62a以及第二接觸面62b相比從擺動軸線sa分離的凸起面62c在沿著主連桿件21的長度方向與支承板48面對的位置,與支承板48抵接並將支承板48向上方按壓。這裡,包括支承板48的狀態維持部件45透過第一施力部件49向下方被施力。因此,操作者在使手柄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擺動的情況下,透過感知操作部件60推頂狀態維持部件45而能夠掌握擺動操作順利進行這一情形。另外,透過來自第一施力部件49的作用力,能夠將位於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的中間位置的手柄50引導到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應予說明,伴隨著手柄50的擺動而引起的狀態維持部件45的移動量很輕微,是限制卡合突起47不會從第三連桿30的限制卡合凹部33拔出的程度。換言之,狀態維持部件45不會因伴隨著手柄50的擺動而引起的移動到達解除位置。
接下來,對將由以上的結構構成的嬰兒車10從展開的狀態折疊時的動作進行說明。主體框架12透過使各構成部件相對轉動,能夠進行折疊。具體而言,透過使用手柄50而將第一連桿20暫時向後上方提拉,之後放下,從而使第三連桿30相對於後腿16沿第2圖中順時針方向轉動。伴隨著該操作,扶手19以及第二連桿25相對於第一連桿20沿第2圖中順時針方向轉動。透過這樣的操作,側視時第一連桿20與前腿14大致平行地配置,並且手柄50相對於主體框架12的擺動軸線sa的位置下降。如上,能夠折疊嬰兒車10。
特別是,在圖式的例子中,就手柄50而言,一方面在手柄主體51的下端部分連接到主體框架12,另一方面經由保持體55連接到主體框架12。而且,保持體55相對於手柄主體51能夠移動地支承於該手柄主體51。因此,如第3圖以及第4圖所示,在手柄50保持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任一方的情況下,都能夠折疊主體框架12。另外,在手柄50保持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任一方的情況下,手柄50相對於主體框架12的擺動軸線sa都在將主體框架12折疊起來的狀態下位於比展開的狀態更下方的位置。即,在包括手柄50的嬰兒車主體11以及嬰兒車10中,都能夠在被折疊的狀態下,相對於展開的狀態使尺寸小型化。
應予說明,作為手柄50相對於主體框架12的一個連接位置的手柄主體51的下端部分透過使用軸部件34,在第一連桿20與第二連桿25的連接位置,連接到主體框架12。在手柄50保持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保持體55透過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卡合,連接到主體框架12。而且,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固定於第一連桿20。即,在手柄50保持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手柄50在兩個位置連接到第一連桿20。在手柄50保持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開始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的情況下,手柄50不能夠相對於第一連桿20相對動作。因此,在保持體55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卡合的狀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保持體55不能相對於手柄主體51移動。在該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中,第二施力部件54持續作用於保持體55,以維持保持體55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的卡合狀態。
另一方面,在手柄50保持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下,保持體55透過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連接到主體框架12。而且,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不固定於第一連桿20以及第二連桿25中的任一個,而是固定於扶手19。即,在手柄50保持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下,手柄50連接到在主體框架12的折疊動作時相對動作的不同部件。具體而言,在手柄50保持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下,就手柄50而言,一方面與第一連桿20以及第二連桿25的連接位置連接,另一方面與扶手19連接。而且,如從第2圖與第4圖的比較可理解,透過折疊主體框架12,手柄50與主體框架12的兩個連接位置相互分離。因此,在保持體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保持體55相對於手柄主體51動作。更具體而言,保持體55沿著手柄主體51的軸部51a,向從擺動軸線sa分離的一側、即上側移動。該保持體55相對於手柄主體51的動作對抗來自第二施力部件54的作用力而實施。因此,在該折疊動作中,第二施力部件54對保持體55朝向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施力。即,第二施力部件54在該折疊動作中,持續作用於保持體55,以維持保持體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的卡合狀態。
然而,在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之前,需要使狀態維持部件45從限制位置向非限制位置移動。如上所述,設置於手柄50的操作部件60無論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哪個位置,透過相對於手柄主體51進行動作,均能夠按壓狀態維持部件45而使其從限制位置移動到解除位置。
具體進行說明,首先,在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的情況下,如第11圖所示,操作部件60的第一接觸面62a從沿著主連桿件21的長度方向的下側與狀態維持部件45的支承板48面對。而且,如第12圖所示,如果操作部件60沿著軸部51a向上側移動,則狀態維持部件45***作部件60的第一接觸面62a按壓,沿著主連桿件21的長度方向向上方移動。其結果,透過操作部件60從第11圖所示的非操作位置向第12圖所示的操作位置移動,從而狀態維持部件45從第11圖的限制位置向第12圖的解除位置移動。在手柄50位於第二位置的情況下,如第13圖所示,操作部件60的第二接觸面62b從沿著主連桿件21的長度方向的下側與狀態維持部件45的支承板48面對。而且,如第14圖所示,如果操作部件60沿著軸部51a向上側移動,則狀態維持部件45***作部件60的第二接觸面62b按壓,沿著主連桿件21的長度方向向上方移動。其結果,透過操作部件60從第13圖所示的非操作位置向第14圖所示的操作位置移動,從而狀態維持部件45從第13圖的限制位置向第14圖的解除位置移動。即,無論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哪個位置,透過同樣地操作遠端操作裝置52,能夠操作操作部件60,使狀態維持部件45從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
如以上所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嬰兒車10具有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變形的主體框架12、和以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能夠擺動的方式連接到主體框架12的手柄50。主體框架12具有在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受到限制的限制位置與能夠進行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的解除位置之間能夠移動的狀態維持部件45。手柄50具有連接到主體框架12的手柄主體51、和以能夠動作的方式支承於手柄主體51的操作部件60。操作部件60透過相對位於第一位置的手柄50的手柄主體51進行動作,從而按壓狀態維持部件45而使其從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且透過相對位於第二位置的手柄50的手柄主體51進行動作,從而按壓狀態維持部件45而使其從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根據這樣的本實施方式,在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任一個的情況下,操作部件60都能夠與狀態維持部件45卡合,使狀態維持部件45從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因此,無論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哪個位置,透過使操作部件60動作,均能夠開始折疊操作。例如,在嬰幼兒的月齡較小的情況下,在與嬰幼兒面對的一側配置手柄50而利用嬰兒車10的情況變多,在這樣的時期,能夠在將手柄50配置於第二位置不變的狀態下進行折疊。另外,在將折疊起來的嬰兒車10展開時,手柄50配置於第二位置不變。因此,能夠省去調整控點50的位置的步驟,提高嬰兒車10的便利性。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操作部件60在操作位置與非操作位置之間能夠移動,且從操作位置側朝向非操作位置被施力。狀態維持部件45被從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動的操作部件60按壓,從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在圖式的例子中,操作部件60朝向位於下方的非操作位置而被施力,並且從下方按壓狀態維持部件45。由此,在手柄50配置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的情況下,透過對抗作用力朝向操作位置***作的操作部件60,使狀態維持部件45動作。因此,能夠有效地防止狀態維持部件45進行不希望的動作。由此,能夠將嬰兒車10穩定地維持在展開的狀態。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位於非操作位置的操作部件60與狀態維持部件45分離。因此,在手柄50配置於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的狀態下將嬰兒車10從折疊狀態展開時,在狀態維持部件45與操作部件60之間形成間隙。因此,在展開嬰兒車10時,能夠有效地防止在狀態維持部件45與操作部件60之間夾住衣服等。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操作部件60在操作位置與非操作位置之間能夠移動。操作部件60包括在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的情況下能夠接觸到狀態維持部件45的第一接觸面62a、和在手柄50位於第二位置的情況下能夠接觸到狀態維持部件45的第二接觸面62b。根據這樣的操作部件60,透過簡易的構成,無論手柄50的擺動位置如何,均能夠穩定地確保操作部件60與狀態維持部件45的卡合。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操作部件60具有相對於手柄50能夠滑動的操作基部61、和向相對於手柄50中設置有操作基部61的部分的長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操作突出部62。操作突出部62包括第一接觸面62a以及第二接觸面62b。根據這樣的操作部件60,透過簡易的構成,無論手柄50的擺動位置如何,均能夠穩定地確保操作部件60與狀態維持部件45的卡合。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操作部件60能夠在非操作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沿著手柄主體51中設置有操作部件60的部分的長度方向移動。第二接觸面62b包括相對於操作部件60從非操作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的移動方向傾斜的傾斜面。傾斜面從操作部件的移動方向的前側朝向後側與手柄主體51分離,該操作部件的移動方向是從非操作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的方向。根據這樣的操作部件60,透過簡易的構成,在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這兩個位置的情況下,能夠穩定地確保操作部件60與狀態維持部件45的卡合。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操作部件60還具有位於第一接觸面62a與第二接觸面62b之間的凸起面62c。從手柄50相對於主體框架12的擺動軸線sa到凸起面62c為止的距離dx比從該擺動軸線sa到第一接觸面62a中與凸起面62c鄰接的部分62a1為止的距離dy長且比從擺動軸線sa到第二接觸面62b中與凸起面62c鄰接的部分62b1為止的距離dz長。根據該構成,在手柄50從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一方向另一方擺動時,操作部件60的凸起面62c能夠與狀態維持部件45接觸。在該情況下,操作手柄50的操作者(保護者)透過感知操作部件60與狀態維持部件45的接觸,能夠掌握操作順利進行這一情形。另外,在狀態維持部件45朝向操作部件60一側施力的情況下,透過操作部件60與狀態維持部件45的卡合,能夠將手柄50引導到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任一方。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嬰兒車10具有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變形的主體框架12、和以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能夠擺動的方式連接到主體框架12的手柄50。手柄50具有連接到主體框架12的手柄主體51、以相對於手柄主體51能夠移動的方式支承於該手柄主體51的保持體55、以及對保持體55進行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54。主體框架12具有與保持體55卡合而將手柄50保持於第一位置的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以及與保持體55卡合而將手柄50保持於第二位置的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在保持體55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卡合的狀態下,能夠使主體框架12變形而開始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且在保持體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下,能夠使主體框架12變形而開始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第二施力部件54朝向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或者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按壓保持體55而作用於保持體55,以維持保持體55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或者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的卡合狀態。在保持體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保持體55透過來自第二施力部件54的作用力而維持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的卡合,並且對抗來自第二施力部件54的作用力而相對於手柄主體51進行動作。即,根據本實施方式,在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任一方的情況下,都能夠折疊嬰兒車10。特別是在將手柄50配置於第二位置的狀態開始折疊操作的情況下,用於將手柄50相對於主體框架12保持於第二位置的保持體55以及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相對於手柄主體51移動。此時,保持體55對抗來自第二施力部件54的作用力而相對於手柄主體51進行動作,透過來自第二施力部件54的作用力而維持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的卡合。因此,由於手柄50與主體框架12的卡合被維持,所以操作者(保護者)能夠在把持手柄50的同時穩定地實施嬰兒車10的折疊操作。另外,為了將手柄50維持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而使用的第二施力部件54也能夠用作在從手柄50保持於第二位置的狀態的折疊時用於維持保持體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的卡合的施力部件。因此,能夠簡易地構成便利性高的嬰兒車。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手柄50還具有設置在手柄主體51上且在與該手柄主體51之間形成收納第二施力部件54的收納空間rs的蓋板53。蓋板53形成有沿著手柄主體51的長度方向延伸且與收納空間rs相通的槽53a。保持體55具有經由槽53a伸入收納空間rs內的突出部56a。根據這樣的構成,能夠簡易地構成便利性高的嬰兒車10。另外,透過對於以往的嬰兒車,更換保持體55,並且額外設置蓋板53以及第二施力部件54,能夠在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任一方的情況下都可進行嬰兒車10的折疊。
應予說明,關於上述的一個實施方式,能夠在本發明的宗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以下,參照附圖對變更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以及以下的說明所使用的附圖中,對於可與上述的實施方式同樣地構成的部分,使用與對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對應部分使用的符號相同的符號,並且省略重複的說明。
上述的一個實施方式中說明的保持體55以及第二施力部件54只不過是例示。例如,第二施力部件54可以具有壓縮彈簧以外的結構。作為第二施力部件54,如第17圖所示也可以使用拉伸彈簧。如第18圖所示,也可以將絲狀部件54a的一端安裝於保持體55的突出部56a,將捲繞該絲狀部件54a的裝置54b設置於手柄50。另外,在上述的一個實施方式中,揭示了在手柄主體51設置蓋板53,在手柄主體51與蓋板53之間形成收納空間rs的例子,但不限於此。如第17圖所示,也可以在手柄主體51的內部,設置分隔部件153,在分隔部件153與手柄主體51之間形成收納空間rs。進而,如第18圖所示,手柄主體51的內部空間也可以形成收納空間rs。應予說明,在第17圖以及第18圖所示的例子中,在手柄主體51,形成有沿著手柄主體51的長度方向延伸的長槽51d。保持體55的卡合部58透過長槽51d,伸入收納空間rs。
另外,在上述的一個實施方式中,揭示了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固定於第一連桿20的主連桿件21的例子,但不限於該例,例如也可以在第一連桿20的上連接件22、扶手19、後腿16等固定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另外,在上述的一個實施方式中,揭示了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固定於扶手19的例子,但不限於該例,例如也可以在前腿14和/或後腿16固定有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進而,從手柄50相對於主體框架12的擺動軸線sa到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為止的距離與從擺動軸線sa到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為止的距離也可以不同。在從擺動軸線sa到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為止的距離與從擺動軸線sa到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為止的距離不同的情況下,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的情況下的保持體55在手柄主體51上的位置與手柄50位於第二位置的情況下的保持體55在手柄主體51上的位置不同。
進而,在上述的一個實施方式中,揭示了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以及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在與保持體55卡合的狀態下,相對於保持體55不能相對移動的例子。然而,如第19圖至第28圖所示的多項例子,位置保持部件35、36也可以以沿著手柄主體51在設置有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保持體55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與保持體卡合。
作為保持體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能夠相對移動地卡合的第一例,第19圖至第21圖揭示了保持體255,第22圖以及第23圖揭示了嬰兒車10,第24圖以及第25圖揭示了保持體255的動作。另外,作為保持體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能夠相對移動地卡合的第二例,第26圖以及第27圖揭示了嬰兒車10,第28圖揭示了保持體355的動作。第19圖至第25圖所示的第一例的保持體255以及第26圖至第28圖所示的第二例的保持體355與上述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的保持體55同樣地能夠沿著手柄主體51在設置有保持體255、355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手柄主體51移動。保持體255、355透過相對於手柄主體51移動,從而在圖式的例子中,在手柄主體51上向下方移動,從而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以及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另一方面,第19圖至第25圖所示的第一例的保持體255以及第26圖至第28圖所示的第二例的保持體355與上述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的保持體55不同,沿著手柄主體51的軸部51a的長度方向變得更長。首先,這樣的保持體255、355由於位於操作者(保護者)的手邊附近,所以具有易於操作之類的優點。另外,還具有使保持體255、355沿著手柄50的軸部51a的長度方向相對於手柄主體51的相對移動穩定之類的優點。以下,以與上述一個實施方式的不同點作為中心,對第一例以及第二例進行說明。
首先,在第一例中,保持體255與上述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的保持體55同樣地具有保持於軸部51a的筒狀主體部56、能夠與位置保持部件35、36卡合的卡合部58、以及配置於卡合部58的兩側的引導部57。其中,引導部57與上述的一個實施方式同樣地構成。
另一方面,筒狀主體部56與上述的一個實施方式比較,變得更長。如第24圖以及第25圖所示,在筒狀主體部56的內面,形成有作為沿著軸部51a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空間的收納槽部56c。收納槽部56c的上端開放,但收納槽部56c的下端由支承底部56d封閉。另外,在安裝筒狀主體部56的手柄50的軸部51a,設置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保持突起51e。保持突起51e的從軸部51a的突出量小於收納槽部56c的深度。透過保持突起51e位於收納槽部56c內,從而保持突起51e不阻礙保持體255的在手柄主體51上的移動。在收納槽部56c內,收納第二施力部件54。換句話說,收納槽部56c形成第二施力部件54的收納空間rs。第二施力部件54配置於保持突起51e與支承底部56d之間。第二施力部件54例如由壓縮彈簧構成,對保持體255朝向位置保持部件35、36施力。另外,在筒狀主體部56,在其外表面的上側端,設置有直徑擴大的凸緣部56b。操作者(保護者)能夠把持該凸緣部56b而操作保持體255。
接下來,卡合部58如第23圖至第25圖所示沿著手柄主體51在設置有保持體255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延伸。卡合部58能夠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以及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在與保持體255的卡合部58卡合的狀態下,沿著卡合部58的長度方向、即沿著手柄主體51的軸部51a的長度方向,能夠相對於卡合部58相對移動。作為具體的構成,如第20圖所示,保持體255的卡合部58形成為沿著卡合部58的長度方向、即沿著手柄主體51的軸部51a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槽58b。如第20圖以及第21圖所示,槽58b在成為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時的保持體255移動方向前側的端部,係為該移動方向的前方開口。即,槽58b在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的情況下,朝向位置保持部件35、36開口。在圖式的例子中,槽58b在下方開口。因此,保持體255透過在手柄主體51上向下方移動而與位置保持部件35、36接近,從而保持體255的卡合部58收納位置保持部件35、36。此時,位置保持部件35、36透過與槽58b的卡合,向與槽58b的長度方向非平行的方向的相對於槽58b的相對移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槽58b在沿著其長度方向的各位置具有恒定的截面形狀。因此,位置保持部件35、36能夠在槽58b內沿著槽58b的長度方向移動。即,位置保持部件35、36在與保持體255卡合而限制手柄50的擺動的狀態下,被允許沿著槽58b的長度方向的相對移動。
應予說明,位置保持部件35、36在可位於槽58b的前端部具有直徑擴大部分。另一方面,保持體255、355的卡合部58具有限制直徑擴大部分從槽58b的拔出的限制凸緣58c。因此,在圖式的例子中,位置保持部件35、36能夠僅從開口部58ba進入槽58b內。而且,在位置保持部件35、36位於槽58b內的狀態下,位置保持部件35、36相對於保持體255、355僅沿著保持體255、355的長度方向(軸部51a的長度方向)能夠相對移動,換言之,向與保持體255、355的長度方向(軸部51a的長度方向)非平行的方向的相對移動受到限制。
對於第23圖以及第24圖所示的嬰兒車10,也能夠在保持體255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卡合的狀態下,使主體框架12變形,開始折疊動作。如上已述,在手柄50保持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主體框架12在手柄50的擺動軸線sa上的位置和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的兩個位置連接到手柄50。而且,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固定於劃定擺動軸線sa的第一連桿20上。因此,即使在折疊動作中主體框架12發生變形,從擺動軸線sa到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為止的距離也不變化。即,在保持體255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卡合的狀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不會相對於手柄主體51上的保持體255移動。另外,保持體255在折疊動作中透過來自第二施力部件54的作用力,不會相對於手柄主體51相對移動。
另一方面,在手柄50保持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下,保持體55透過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而連接到主體框架12。而且,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不固定於第一連桿20以及第二連桿25中的任一方,而是固定於扶手19。如由第22圖與第23圖的比較可知,在折疊動作中,伴隨著折疊動作中的主體框架12的變形,從擺動軸線sa到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為止的距離逐漸變長。因此,在保持體2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在折疊動作中沿著手柄主體51在設置有保持體255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保持體255相對移動。此時,保持體255透過來自第二施力部件54的作用力,不會相對於手柄主體51相對移動。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沿著手柄主體51朝向從擺動軸線sa分離的方向,相對於保持體255移動。具體而言,如第24圖所示,從在保持體255的槽58b內位於下方的開口部58ba一側,朝向位於上方的最裡部58bb移動。
在圖式的例子中,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如第24圖中以雙點劃線所示到達槽58b內的最裡部58bb之後,進而沿著手柄主體51向從擺動軸線sa分離的方向移動。此時,如第25圖所示,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與保持體255一起相對於手柄主體51移動。此時的保持體255相對於手柄主體51的動作對抗來自第二施力部件54的作用力而實施。因此,在該折疊動作中,第二施力部件54朝向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對保持體255進行施力。即,第二施力部件54在該折疊動作中,持續作用於保持體255以維持保持體2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的卡合狀態。應予說明,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相對於保持體255的相對移動的方向沿著保持體255相對於手柄主體51的相對移動的方向。因此,能夠從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相對於保持體255相對移動的動作順暢地切換到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以及保持體255相對於手柄主體51相對移動的動作。
接下來,對於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與保持體以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卡合的第二例,參照第26圖至第28圖進行說明。對於第26圖以及第28圖所示的第二例,不同點在於保持體355的長度以及卡合部58的長度比第19圖至第25圖所示的第一例更長,其他可採用相同的構成。
在第26圖至第28圖所示的例子中,在保持體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開始嬰兒車的折疊動作,在主體框架12變形為折疊狀態時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最初在槽58b內到達最裡部58bb,或在保持體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開始嬰兒車的折疊動作,即使主體框架12變形為折疊狀態,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也不到達槽58b內的最裡部58bb。因此,在保持體355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卡合的狀態下開始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的情況、以及在保持體3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下開始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的情況中的任一方,保持體355均不被位置保持部件35、36按壓,因此,保持體355不透過來自第二施力部件54的作用力而相對於手柄主體51動作。
在參照第19圖至第28圖的說明例子中,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折疊的嬰兒車10具有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變形的主體框架12、和以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能夠擺動的方式連接到主體框架12的手柄50。手柄50具有連接到主體框架12的手柄主體51、和以相對於手柄主體51能夠移動的方式支承於該手柄主體51的保持體255、355。主體框架12具有與保持體255、355卡合而限制手柄50從第一位置的擺動的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和與保持體255、355卡合而限制手柄50從第二位置的擺動的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而且,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以沿著手柄主體51在設置有保持體255、355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保持體255、355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與保持體255、355卡合。另一方面,在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主體框架12變形,主體框架12與手柄50的相對位置變化。此時,成為主體框架12與手柄50的卡合位置的保持體255、355以及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能夠相對移動,對應於展開動作或者折疊動作中的主體框架12的變形。因此,即使從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到手柄50的擺動軸線sa為止的距離在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化的情況下,也能夠邊透過保持體255、3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的卡合限制手柄50相對於主體框架12的自由的擺動,邊折疊嬰兒車10。換言之,無論手柄50位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哪個位置,均能夠開始折疊操作。例如,在嬰幼兒的月齡較小的情況下,在與嬰幼兒面對的一側配置手柄5而利用嬰兒車10的情況變多,在這樣的時期,能夠在將手柄50配置於第二位置不變的狀態下進行折疊。另外,在將折疊起來的嬰兒車10展開時,手柄50配置於第二位置不變。因此,能夠省去調整控點50的位置的步驟,提高嬰兒車10的便利性。另外,關於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的設置位置的制約變少,嬰兒車10的設計的自由度增加,也能夠實現嬰兒車10的小型輕型化。進而,保持體255、3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的卡合在折疊動作中能夠形成更深的卡合。因此,即使在折疊動作中,也能夠穩定地維持在將保持體255、3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
另外,在第19圖至第28圖所示的例子中,在保持體255、355在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在折疊動作中沿著手柄主體51在設置有保持體255、355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保持體255、355相對移動。因此,即使從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到手柄50的擺動軸線sa為止的距離在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化的情況下,成為主體框架12與手柄50的卡合位置的保持體255、355以及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也能夠追隨展開動作或者折疊動作中的主體框架12的變形而更順暢地相對移動。由此,在保持體255、3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下開始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時,能夠穩定且順暢地進行折疊。
進而,在第19圖至第28圖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相對於保持體255、355相對移動的期間,保持體255、355在手柄主體51在設置有保持體255、355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位於固定的位置,換言之,保持體255、355不沿著手柄主體51在設置有保持體255、355的部分上的的長度方向在手柄主體51上移動。因此,保持體255、3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的相對移動可穩定且順暢地實現。由此,在保持體255、3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下開始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時,能夠穩定且順暢地進行折疊。
另外,在第19圖至第25圖所示的例子中,在保持體2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沿著手柄主體51在設置有保持體255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保持體255相對移動,之後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停止相對於保持體255的相對移動,與保持體255一起相對於手柄主體51移動。根據這樣的例子,能夠縮短保持體255的長度,並且同時減少保持體255相對於手柄主體51的移動量。由此,在保持體2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下開始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時,能夠穩定且順暢地進行折疊,同時能夠實現嬰兒車10的小型輕型化。
特別是在第19圖第25圖所示的例子中,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相對於保持體255的相對移動的方向沿著保持體255相對於手柄主體51的相對移動的方向。因此,能夠更有效地縮短保持體255的長度,並且同時減少保持體255相對於手柄主體51的移動量。由此,在保持體2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下開始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時,能夠穩定且順暢地進行折疊,同時能夠實現嬰兒車10的小型輕型化。
根據第26圖至第28圖所示的例子,在保持體3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保持體355在從展開狀態到折疊狀態為止的期間,在手柄主體51在設置有保持體355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位於固定的位置,換言之,不會沿著手柄主體51在設置有保持體355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在手柄主體51上移動。另一方面,在保持體3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在從展開狀態到折疊狀態為止的期間,持續相對於保持體355的相對移動。即,根據這樣的例子,在折疊動作中,僅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相對於保持體355相對移動,能夠將保持體355相對於手柄主體51維持在靜止的狀態不變。因此,在保持體355與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卡合的狀態下開始嬰兒車10的折疊動作時,能夠穩定且順暢地進行折疊。另外,保持體355相對於手柄主體51的移動量可以是專門與第一位置保持部件35以及第二位置保持部件36的卡合以及脫離所必須的量。由此,能夠有效地實現嬰兒車10的小型輕型化。
應予說明,以上說明了針對上述的實施方式的一些變形例,當然也可以適當地組合多個變形例而應用。
10‧‧‧嬰兒車
11‧‧‧嬰兒車主體
12‧‧‧主體框架
14‧‧‧前腿
15‧‧‧前方連結件
153‧‧‧分隔部件
16‧‧‧後腿
17‧‧‧後方連結件
19‧‧‧扶手
20‧‧‧第一連桿
21‧‧‧主連桿件
22‧‧‧上連接件
25‧‧‧第二連杆
255‧‧‧第一例的保持體
26‧‧‧框架件
26a‧‧‧側部
26b‧‧‧連結部
27‧‧‧前連接件
28‧‧‧後連接件
29‧‧‧中央連結件
30‧‧‧第三連杆
31‧‧‧主軸件
32‧‧‧端部件
33‧‧‧限制卡合凹部
34‧‧‧軸部件
35‧‧‧第一位置保持部件
355‧‧‧第二例的保持體
36‧‧‧第二位置保持部件
38‧‧‧保護部件
41‧‧‧基礎框架
42‧‧‧上方框架
43‧‧‧連結框架
45‧‧‧狀態維持部件
46‧‧‧主體部
47‧‧‧限制卡合突起
48‧‧‧支承板
49‧‧‧第一施力部件
50‧‧‧手柄
51‧‧‧手柄主體
51a‧‧‧軸部
51b‧‧‧中間部
51c‧‧‧限位器
51d‧‧‧長槽
51e‧‧‧保持突起
52‧‧‧遠端操作裝置
53‧‧‧蓋板
53a‧‧‧槽
54‧‧‧第二施力部件
55‧‧‧保持體
56‧‧‧筒狀主體部
56a‧‧‧突出部
56b‧‧‧凸緣部
56c‧‧‧收納槽部
56d‧‧‧支承底部
57‧‧‧引導部
57a‧‧‧引導面
58‧‧‧卡合部
58a‧‧‧支承部
58b‧‧‧槽
58ba‧‧‧開口部
58bb‧‧‧最裡部
58c‧‧‧限制凸緣
60‧‧‧操作部件
61‧‧‧操作基部
62‧‧‧操作突出部
62a‧‧‧第一接觸面
62a1‧‧‧鄰接的部分
62b‧‧‧第二接觸面
62b1‧‧‧鄰接的部分
62c‧‧‧凸起面
64‧‧‧第三施力部件
70‧‧‧車輪保持單元
sa‧‧‧擺動軸線
第1圖是用於說明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嬰兒車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
第2圖是在手柄配置於第二位置(面對推動位置)的狀態下表示嬰兒車的側視圖。
第3圖是表示在手柄配置於第一位置(背面推動位置)的狀態下折疊起來的嬰兒車的側視圖。
第4圖是表示在手柄配置於第二位置(面對推動位置)的狀態下折疊起來的嬰兒車的側視圖。
第5圖是沿著圖2的V-V線的剖視圖。
第6圖是沿著圖5的VI-VI線的剖視圖。
第7圖是從下方表示保持體的立體圖。
第8圖是從內側表示蓋板的立體圖。
第9圖是用於說明狀態維持部件的動作圖,是表示手柄配置於第一位置(背面推動位置)的嬰兒車的主要部分的部分立體圖。
第10圖是用於說明狀態維持部件的動作圖,是表示手柄配置於第一位置(背面推動位置)的嬰兒車的主要部分的部分立體圖。
第11圖是用於說明操作部件的動作圖,是表示手柄配置於第一位置(背面推動位置)的嬰兒車的主要部分的部分側視圖。
第12圖是用於說明操作部件的動作圖,是表示手柄配置於第一位置(背面推動位置)的嬰兒車的主要部分的部分側視圖。
第13圖是用於說明操作部件的動作圖,是表示手柄配置於第二位置(面對推動位置)的嬰兒車的主要部分的部分側視圖。
第14圖是用於說明操作部件的動作圖,是表示手柄配置於第二位置(面對推動位置)的嬰兒車的主要部分的部分側視圖。
第15圖是從表示操作部件的寬度方向外側表示的立體圖。
第16圖是從表示操作部件的寬度方向內側表示的俯視圖。
第17圖是與第5圖對應的圖,是用於說明保持體及其支承結構的一個變形例圖。
第18圖是與第5圖對應的圖,是用於說明保持體及其支承結構的另一個變形例圖。
第19圖是表示保持體的又一個變形例的立體圖。
第20圖是從與第19圖不同的方向表示第19圖的保持體的立體圖。
第21圖是從下方表示第19圖的保持體的俯視圖。
第22圖是與第2圖對應的側視圖,是表示具有第19圖的保持體的嬰兒車的圖。
第23圖是與第4圖對應的側視圖,是表示具有第19圖的保持體的嬰兒車圖。
第24圖是沿著第22圖的XXIV-XXIV線的剖視圖。
第25圖是沿著第23圖的XXV-XXV線的剖視圖。
第26圖是與第2圖對應的側視圖,是用於說明保持體的又一個變形例圖。
第27圖是與第4圖對應的側視圖,是表示圖26的嬰兒車的折疊狀態圖。
第28圖是沿著第26圖的XXVIII-XXVIII線的剖視圖。

Claims (21)

  1. 一種嬰兒車,係為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折疊的嬰兒車,其包括: 一主體框架,其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變形; 一手柄,其以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能夠擺動的方式連接到該主體框架; 該主體框架具有一狀態維持部件,該狀態維持部件能夠在該嬰兒車的折疊動作受到限制的一限制位置與能夠進行該嬰兒車的折疊動作的一解除位置之間移動; 該手柄具有連接到該主體框架的一手柄主體和以能夠動作的方式支承於該手柄主體的一操作部件;以及 該操作部件透過相對位於該第一位置的該手柄的該手柄主體進行動作而按壓該狀態維持部件使其從該限制位置向該解除位置移動,且透過相對位於該第二位置的該手柄的該手柄主體進行動作而按壓該狀態維持部件使其從該限制位置向該解除位置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主體框架具有: 一前腿以及一後腿; 一扶手,其與該前腿以及該後腿能夠轉動地連接;以及 一第一連桿,其與該扶手能夠轉動地連接,該狀態維持部件支承於該第一連桿。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操作部件在一操作位置與一非操作位置之間能夠移動,且從該操作位置側朝向該非操作位置被施力; 該狀態維持部件被從該非操作位置向該操作位置移動的該操作部件按壓而從該限制位置向該解除位置移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位於該非操作位置的該操作部件與該狀態維持部件分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操作部件在一操作位置與一非操作位置之間能夠移動; 該操作部件包括在該手柄位於該第一位置的情況下能夠與該狀態維持部件接觸的一第一接觸面和在該手柄位於該第二位置的情況下能夠與該狀態維持部件接觸的一第二接觸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操作部件具有一操作基部和一操作突出部,該操作基部相對於該手柄能夠滑動,該操作突出部向相對於該手柄中設置有該操作基部的部分的長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且包括該第一接觸面以及該第二接觸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或第6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操作部件能夠在該非操作位置與該操作位置之間沿著該手柄主體中設置有該操作部件的部分的長度方向移動; 該第二接觸面包括一傾斜面,該傾斜面相對於該操作部件的從該非操作位置朝向該操作位置的移動方向傾斜且從該操作部件的移動方向的前側朝向後側與該手柄主體分離,該操作部件的移動方向是從該非操作位置朝向該操作位置的方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或第6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操作部件還具有位於該第一接觸面與該第二接觸面之間的一凸起面; 從該手柄相對於該主體框架的擺動軸線到該凸起面為止的距離比從該擺動軸線到該第一接觸面中的與該凸起面鄰接的部分為止的距離長且比從該擺動軸線到該第二接觸面中的與該凸起面鄰接的部分為止的距離長。
  9. 一種嬰兒車,係為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折疊的嬰兒車,其包括: 一主體框架,其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變形; 一手柄,其以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能夠擺動的方式連接到該主體框架; 該手柄具有連接到該主體框架的一手柄主體、以相對於該手柄主體能夠移動的方式支承於該手柄主體的一保持體、以及對該保持體進行施力的一施力部件; 該主體框架具有與該保持體卡合而限制該手柄從該第一位置的擺動的一第一位置保持部件、和與該保持體卡合而限制該手柄從該第二位置的擺動的一第二位置保持部件; 該施力部件作用於該保持體,以朝向該第一位置保持部件或者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按壓該保持體而維持該保持體與該第一位置保持部件或者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的卡合狀態; 在該保持體與該第一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能夠使該主體框架變形而開始嬰兒車的折疊動作,且在該保持體與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能夠使該主體框架變形而開始嬰兒車的折疊動作;以及 在該保持體與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該保持體透過來自該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維持與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的卡合,並且對抗來自該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相對於該手柄主體進行動作。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手柄進一步具有一蓋板,該蓋板設置在該手柄主體上且在其與該手柄主體之間形成收納該施力部件的一收納空間; 該蓋板形成有一沿著該手柄主體的長度方向延伸且與所述收納空間相通的一槽; 該保持體具有透過該槽而伸入所述收納空間內的一突出部。
  11. 一種嬰兒車,係為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折疊的嬰兒車,其包括: 一主體框架,其能夠從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變形; 一手柄,其以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能夠擺動的方式連接到該主體框架; 該手柄具有連接到該主體框架的一手柄主體、和以相對於該手柄主體能夠移動的方式支承於該手柄主體的一保持體; 該主體框架具有與該保持體卡合而限制該手柄從該第一位置的擺動的一第一位置保持部件、和與該保持體卡合而限制該手柄從該第二位置的擺動的一第二位置保持部件;以及 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以沿著該手柄主體在設置有該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該保持體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與該保持體卡合。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在該保持體與該第一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能夠使該主體框架變形而開始嬰兒車的折疊動作,且在該保持體與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能夠使該主體框架變形而開始嬰兒車的折疊動作。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在該保持體與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在折疊動作中沿著該手柄主體在設置有該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該保持體相對移動。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在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相對於該保持體相對移動的期間,該保持體在該手柄主體在設置有該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位於固定的位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第14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在該保持體與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沿著該手柄主體在設置有該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該保持體相對移動之後,與該保持體一起相對於該手柄主體移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相對於該保持體的相對移動的方向沿著該保持體相對於該手柄主體的相對移動的方向。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第14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在該保持體與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該保持體在從展開狀態到折疊狀態為止的期間,在該手柄主體在設置有該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位於固定的位置。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第14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在該保持體與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的狀態下開始折疊動作的情況下,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在從該展開狀態到該折疊狀態為止的期間,持續進行相對於該保持體的相對移動。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保持體能夠沿著該手柄主體在設置有該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相對於該手柄主體移動; 該保持體透過相對於該手柄主體移動而與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 該保持體具有一卡合部,該卡合部沿著該手柄主體在設置有該保持體的部分上的長度方向延伸且能夠與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 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在與該卡合部卡合的狀態下,能夠沿著該卡合部的長度方向相對於該卡合部相對移動。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卡合部在成為與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卡合時的該保持體的移動方向前側的端部,係為該移動方向前方開口的槽。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手柄還具有朝向該第二位置保持部件對該保持體進行施力的一施力部件。
TW106138211A 2016-11-04 2017-11-03 嬰兒車 TW2018176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6672 2016-11-04
JP2016216672A JP2018070123A (ja) 2016-11-04 2016-11-04 乳母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7625A true TW201817625A (zh) 2018-05-16

Family

ID=62079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8211A TW201817625A (zh) 2016-11-04 2017-11-03 嬰兒車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070123A (zh)
KR (1) KR20180050207A (zh)
CN (1) CN108016483A (zh)
HK (1) HK1249486A1 (zh)
TW (1) TW20181762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1080B (zh) * 2020-02-20 2022-04-11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嬰兒車
TWI804183B (zh) * 2021-02-08 2023-06-01 瑞士商明門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乘用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3929B2 (ja) * 2018-07-31 2021-08-25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母車
CN114435455A (zh) * 2020-11-04 2022-05-06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婴儿车及其车手换向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10312B2 (ja) * 2010-01-22 2014-02-05 コンビ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可能なベビーカー
JP6205211B2 (ja) * 2013-08-28 2017-09-27 コンビ株式会社 ガード部材及び乳母車
JP6378991B2 (ja) * 2014-09-22 2018-08-22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母車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1080B (zh) * 2020-02-20 2022-04-11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嬰兒車
TWI804183B (zh) * 2021-02-08 2023-06-01 瑞士商明門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乘用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249486A1 (zh) 2018-11-02
KR20180050207A (ko) 2018-05-14
CN108016483A (zh) 2018-05-11
JP2018070123A (ja) 2018-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17625A (zh) 嬰兒車
JP5889551B2 (ja) 乳母車
US5201535A (en) Folding stroller with detachable seat
KR102245979B1 (ko) 캐스터 및 유모차
KR101786779B1 (ko) 접이 가능한 베이비 카
KR20200144571A (ko) 아동 캐리어가 트리거하는 접는 장치가 있는 아기 유모차
JP2015229493A (ja) ベビーカー用車体
TWI649226B (zh) Baby carriage
US20120223508A1 (en) Foldable Stroller
JP5755344B2 (ja) 折り畳み式乳母車
CN112550419B (zh) 扶手收合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婴儿车
CN113276926B (zh) 婴儿车
JP6980302B2 (ja) 乳母車
TWI752337B (zh) 嬰兒車
JP2009090777A (ja) 自転車用搭載車
JP6957028B2 (ja) 乳母車
KR20130109994A (ko) 절첩식 유모차
CN220130196U (zh) 提篮及儿童载具
JP6923930B2 (ja) 乳母車
JP2014034348A (ja) 折り畳み式手押し車
JP2020019368A (ja) 手押しカート
JP2013132982A (ja) ベビーカ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