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7090A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7090A
TW201817090A TW106134488A TW106134488A TW201817090A TW 201817090 A TW201817090 A TW 201817090A TW 106134488 A TW106134488 A TW 106134488A TW 106134488 A TW106134488 A TW 106134488A TW 201817090 A TW201817090 A TW 20181709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onnector
mounting
terminal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4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0909B (zh
Inventor
新井智洋
照木悟
有近謙太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7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70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09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0909B/zh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為了提供低高度、高柔性、可靠地保持對接狀態以及高可靠性而不會受損,為提供:一端子,包括安裝於所述後壁部的一外側安裝部、安裝於所述內側基座的內側安裝部、從所述外側安裝部延伸且連接於一基板的尾部、從所述內側安裝部延伸且接觸一對接端子的接觸部以及能彈性變形且連接所述外側安裝部和所述內側安裝部的一變形部;以及止擋所述內側基座相對所述外側基座移動的一止擋部和安裝於側壁部的安裝用輔助金屬固定裝置;其中,所述止擋部和安裝用輔助金屬固定裝置位於在一側視圖中沿一前後方向延伸的同一條直線上。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涉及一種連接器。
通常,已使用諸如基板對基板連接器等連接器將一對的平行的電路基板電連接在一起。然而,預設的多個電路基板的相對位置可能產生偏差。因此,為了吸收多個電路基板的位置偏差,提出了一種浮動構造的連接器(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圖15是一常規連接器的一剖視圖。
在圖中,801代表安裝於一第一電路基板891的一浮動型第一連接器,而901代表作為一對接連接器的安裝於一第二電路基板991的一第二連接器。第一連接器801設有固定於第一電路基板891的一固定基座811、設置成朝向固定基座811的內側自由移動的一可動基座821以及多個第一端子851。
第一端子851設有安裝於固定基座811且固定於第一電路基板891的一尾部852、安裝於可動基座821的一接觸部854以及連接尾部852和接觸部854的一彈性部855。此外,當第二連接器901如圖中箭頭所示移動以與第一連接器801對接時,由第二連接器901設置的一第二端子951被分叉的接觸部854挾持並且與第一端子851電連接。此外,彈性部855彈性變形,且因此使可動基座821相對固定基座811移動,並且可動基座821相對固定基座811維持在一浮動狀態。
專利文獻1:日本未審專利申請公開號JP2005-050695。
然而,在常規連接器中,第一端子851的彈性部855簡單地彎折成一U形,因此,能彈性變形的部分的長度不足,由此第一端子851的柔性不足。因此,可動基座821不能相對固定基座811柔性地移動,且第一電路基板891和第二電路基板991之間的位置偏差不能被適當地吸收。
此外,為了增加第一端子851的柔性,當彈性部855中的能彈性變形的部分加長時,第一連接器801的高度增加,且因此,第一電路基板891和第二電路基板991之間的間距不能減小。
在本文中,為了解決常規連接器的問題點,一目的是提供一種低高度、高柔性、可靠地保持對接狀態以及高可靠性而不會受損的連接器。
因此,一種連接器包括:一外側基座,包括沿一寬度方向延伸的一後壁部、從所述後壁部的兩端向前延伸的左右的側壁部以及由所述後壁部和所述兩個側壁部劃定的一收容空間;一內側基座,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內,能相對所述外側基座移動;一端子,包括安裝於所述後壁部的一外側安裝部、安裝於所述內側基座的內側安裝部、從所述外側安裝部延伸且連接於一基板的尾部、從所述內側安裝部延伸且接觸一對接端子的接觸部以及能彈性變形且連接所述外側安裝部和所述內側安裝部的一變形部;以及止擋所述內側基座相對所述外側基座移動的一止擋部和安裝於所述側壁部的安裝用輔助金屬固定裝置;其中,所述止擋部和安裝用輔助金屬固定裝置位於在一側視圖中沿一前後方向延伸的同一條直線上。
在另一連接器中,所述外側安裝部、所述內側安裝部、所述接觸部、所述變形部、所述止擋部以及所述安裝用輔助金屬固定裝置位於在側圖中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同一條直線上。
此外,另一連接器還包括:一第二止擋部,止擋所述內側基座相對所述外側基座在前後方向上移動;其中,所述止擋部、所述安裝用輔助金屬固定裝置,以及所述第二止擋部位於在側視圖中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同一條直線上。
此外,在另一連接器中,所述止擋部由形成於所述側壁部上的一貫通孔以及從所述內側基座沿一寬度方向向外突出的***所述貫通孔的一突起形成,且所述內側基座和所述外側基座之間的相對移動的量由所述貫通孔的一內周面和所述突起的外周面之間的一間隙的大小限定。
此外,在另一連接器中,所述變形部還包括:一連接部,彎曲成前端面向前方向;一第一U形轉彎部,其中基端連接於所述連接部的前端而一中間部分大地彎曲且U形轉彎以使前端面向後方向;一第二U形轉彎部,其中基端連接於所述內側安裝部的一下端或者上端而一中間部分大地彎曲且U形轉彎以使前端面向前方向;以及一曲柄部,其連接所述第一U形轉彎部的前端和所述第二U形轉彎部的前端。
此外,在另一連接器中,所述外側安裝部、所述內側安裝部、所述尾部以及所述變形部由一個金屬板形成,且所述接觸部包括由所述金屬板摺疊成兩層形成的一厚板部。
此外,在另一連接器中,所述對接端子還包括:接觸突起,從兩側挾持所述厚板部;以及一能彈性變形的臂部,將所述接觸突起的前端壓靠在所述厚板部上。
根據本發明,所述連接器具有低高度、高柔性、可靠地保持對接狀態以及高可靠性而不會受損。
下面參照附圖對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圖1A及圖1B是在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對接的一狀態下從上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圖2A及圖2B是在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對接的一狀態下從下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圖3A及圖3B是在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對接的一狀態下的兩面視圖;圖4A及圖4B是示出沿圖3的箭頭A-A剖開的一對視圖,其為在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對接的一狀態下的一剖開面;圖5A及圖5B是示出本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間的一關係的一對立體圖;以及圖6A及圖6B是示出本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間的一關係的兩面視圖。注意的是,在圖1A至圖2B中,圖1A及圖2A是從第二連接器側觀察到的視圖,而圖1B及圖2B是從第一連接器側觀察到的視圖;在圖3A及圖3B中,圖3A是一平面圖而圖3B是一側視圖;在圖4A及圖4B中,圖4A是一立體圖而圖4B是一側剖視圖;在圖5A及圖5B中,圖5A是從第二端子側觀察到的一視圖,而圖5B是從第一端子側觀察到的一視圖;以及在圖6中,圖6A是一平面圖而圖6B是一側視圖。
在圖中,1是本實施例的一連接器,且是作為一對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中的一個的一第一連接器。第一連接器1是一表面安裝型連接器,安裝於作為一安裝部件的一第一基板(first substrate,在圖中未示出)的一表面上,且與作為一對接連接器的一第二連接器101對接。此外,第二連接器101是這對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中的另一個,且是一表面安裝型連接器,安裝於作為一安裝部件的一第二基板(second substrate,在圖中未示出)的表面。
注意的是,儘管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理想地用於將作為基板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電連接,但是兩個連接器也可用於將其他部件電連接。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例子包括用於電子設備等的印刷電路基板、柔性扁平線纜(FFC)、柔性印刷電路基板(FPC)等,但也可以是任何種類的基板。
此外,諸如上、下、左、右、前和後等用於說明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各構件的操作和構造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且儘管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的構件處於圖中所示的姿態時這些指示是恰當的,但是,當這些姿態改變時,這些方向指示應被不同的解釋,以對應所述改變。
此外,第一連接器1是一所說的浮動型連接器且設有:一第一基座,由一外側基座11和內側基座21組成;以及第一端子51,作為多個端子裝在第一基座中。預設數量(在圖中所示的例子中有10個)的第一端子51以一預設間距排列以形成沿第一連接器1的一寬度方向(圖3A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一排,且被安裝成跨在外側基座11和內側基座21上。
外側基座11是由一絕緣性材料(諸如合成樹脂等)一體形成的一部件,且固定安裝於第一基板的一表面。此外,內側基座21是由一絕緣性材料(諸如合成樹脂等)一體形成的一部件且被設置成相對外側基座11可移動。
外側基座11具有如平面圖看到的一基本上反C形,且包括沿第一連接器1的寬度方向延伸的一後壁部13以及從後壁部13的兩端沿向前方向(圖3A中的向左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側壁部12。注意的是,側壁部12包括在後方的一厚壁部12a以及在前方的一薄壁部12b,且作為安裝用輔助金屬固定裝置(fixture)的一第一釘81安裝於在厚壁部12a的一外表面上形成的一安裝用凹部12d。第一釘81包括沿第一連接器的寬度方向延伸的一尾部81a,且尾部81a通過焊接固定於第一基板的一表面上的一連接墊等。此外,後壁部13的一下表面(圖3B中的下側面)是與第一基板的一表面相對的一安裝面13a,且***第一基板的一安裝孔(attachment hole)的一固定用突起13b從安裝面13a突出。
周圍由後壁部13和左右的側壁部12劃定的一收容空間14設置於後壁部13的前方,且內側基座21可移動地收容在收容空間14內。
內側基座21包括沿第一連接器1的寬度方向延伸的一前壁部23以及從前壁部23沿向後方向延伸的一簷部(brim part)22(圖3A中的向右方向)。簷部22具有上表面(圖3B中的上側面)與前壁部23的上表面齊平的一板狀部件、以及連接於第一連接器1寬度方向上的兩端且向下方向(圖3B中的向下方向)延伸的側板部22a。此外,週邊由簷部22、前壁部23、左右的側板部22a劃定的一端子彈性部收容空間24存在於簷部22的向下方向。
注意的是,作為突起的分離防止突起23a在內側基座21的前壁部23上從第一連接器1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向寬度方向外側突出。此外,沿第一連接器1的寬度方向延伸的貫通孔的分離防止孔12c形成於外側基座11的薄壁部12b上。此外,分離防止突起23a***分離防止孔12c中,但是分離防止孔12c和分離防止突起23a之間的尺寸關係設置為使分離防止孔12c的內周面和分離防止突起23a的外周面之間存在間隙,且分離防止突起23a在分離防止孔12c中可移動。
第一端子51是通過將一導電金屬板進行諸如衝壓彎折等加工而一體成形的部件,且如圖5A至圖6B所示,設有:一外側安裝部53,安裝於外側基座11;一內側安裝部56,安裝於內側基座21;一尾部52,從外側安裝部53沿向後方向(圖6A中的向右方向)延伸;一接觸部54,從內側安裝部56沿向前方向(圖6A中的向左方向)延伸;以及一變形部55,連接外側安裝部53和內側安裝部56。
外側安裝部53安裝在安裝面13a上形成的一安裝槽13d內,安裝面13a是外側基座11的後壁部13的一下表面。此外,外側安裝部53包括沿向上方向突出的一安裝突出部53a,且安裝突出部53a與形成於後壁部13的一安裝孔13c對接以牢固安裝於外側基座11。注意的是,咬入安裝孔13c的壁面的突起53b形成於安裝突出部53a的側面。
內側安裝部56安裝在內側基座21的前壁部23的一下表面上形成的一安裝槽23b中。此外,內側安裝部56包括沿向上方向突出的一安裝突出部56a,且安裝突出部56a與形成於前壁部23的一安裝孔23c對接以牢固安裝於內側基座21。注意的是,咬入安裝孔23c的壁面的突起56b形成於安裝突出部56a的側面。
尾部52從外側基座11的後壁部13沿一向後方向突出,且通過焊接等連接於第一基板的一表面上的一連接墊或導電跡線。
接觸部54包括在內側安裝部56的下端附近連接的一連接部54a以及從連接部54a沿向前方向突出的一厚板部54c。整個的第一端子51是通過衝壓一單個的薄金屬板成形的一部件,但是接觸部54上的與作為一對接端子第二端子151接觸的部分必須是厚的,因此,通過將單個薄金屬板摺疊成兩層而形成具有厚壁的厚板部54c。注意的是,厚板部54c的上端是在摺疊單個薄金屬板時形成的一彎折部54b。此外,接觸部54從一對接面23f沿向前方向突出,對接面23f是內側基座21的前壁部23的前面。
變形部55是外側安裝部53、內側安裝部56等的一部分,且是以相同厚度但窄寬度形成的一部分,且提供能夠在三維方向上彈性變形的柔性。從而,外側安裝部53和內側安裝部56在三維方向上以能夠變形的方式連接,且因此,外側基座11和內側基座21在三維方向上以能夠變形方式連接。此外,變形部55設有:一連接部55b,具有基本上是一L字狀的側面形狀,其整體上在一整個上下方向突出且彎曲成使基端55a連接於外側安裝部53的一下端而前端面向前方向;一第一U形轉彎部55c,具有基本上是一J字狀的側面形狀,其中基端連接於連接部55b的一前端且中間部分大地彎曲並U形轉彎使第一U形轉彎部55c的前端面向後方向;一第二U形轉彎部55e,具有基本上是一J字形的側面形狀,其中基端55f連接於內側安裝部56的下端且中間部分大地彎曲並U形轉彎使第二U形轉彎部55e的前端面向前方向;以及一曲柄(crank)部55d,具有曲柄狀的側面形狀,連接第一U形轉彎部55c的前端以及第二U形轉彎部55e的前端。
從而,變形部55通過曲柄部55d連接第一U形轉彎部55c和第二U形轉彎部55e,因此,具有窄寬度的一柔性地彈性變形部分的長度足夠長,且變形部能在三維方向上柔性地彈性變形。此外,第一U形轉彎部55c和第二U形轉彎部55e通過曲柄部55d連接,因此,整個變形部55在前後方向和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能被抑制,且因此,第一連接器1的尺寸和高度能減小。
此外,變形部55的兩端連接於外側安裝部53的下端和內側安裝部56的下端,且因此整個第一端子51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能被抑制,且因此,第一連接器的高度能減少。在此,說明了變形部55的兩端連接於外側安裝部53的下端和內側安裝部56的下端的一例子,但是變形部55的兩端可連接於外側安裝部53的上端和內側安裝部56的上端。換句話說,變形部55的兩端可連接於外側安裝部53和內側安裝部56的同一側的兩端。
注意的是,如圖6B所示,在一側視圖中,外側安裝部53的安裝突出部53a的上端53c、內側安裝部56的安裝突出部56a的上端56c以及接觸部54的上側54e在高度方向上具有基本相同的位置,且變形部55的第一U形轉彎部55c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基本與上端56c和上側54e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同或者低於上端56c和上側54e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
第二連接器101設有一第二基座111以及裝在第二基座111中的多個第二端子151。一預設數量(在圖中所示的例子中有10個)的第二端子151以一預設間距排列以形成沿第二連接器101的寬度方向(圖3A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一排。
第二基座111是由一絕緣性材料(諸如合成樹脂)一體形成的一部件,在平面圖中具有一基本反C形,且包括:一前壁部113,沿第二連接器101的寬度方向延伸;以及左右的側壁部112,從前壁部113的兩端沿向後方向(圖3A中的向左方向)延伸。作為安裝用輔助金屬固定裝置的第二釘181安裝於在側壁部112的外表面上形成的安裝用凹部112d。第二釘181通過焊接固定於第二基板的一表面上的一連接墊等。此外,前壁部113的一上表面(圖3B中的上側面)是與第二基板的一表面相對的一安裝面113a,且***第二基板的一安裝孔的一固定用突起113b從安裝面113a突出。
第二基座111作為固定安裝於第二基板的表面的一部件,與第一連接器1的外側基座11固定安裝於第一基板的表面類似,但是在圖示的例子中,第一基板位於第一連接器1的外側基座11的下側,而第二基板位於第二基座111的上側。換句話說,在圖示的例子中,相互對接的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分別安裝到第一基板的上表面和第二基板的下表面,從而把在一上下方向上偏離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一基本相互平行的方式電連接。
注意的是,如果需要,第二連接器101可以上下反轉。在這種情況下,相互對接的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電連接於基本設置在同一平面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周圍由前壁部113和左右的側壁部112劃定的一收容空間114存在於前壁部113的向後方向,且第二端子151的一尾部152排列並收容在收容空間114中。此外,前壁部113設有多個端子收容空間124。端子收容空間124以與第二端子151相同數量和相同間距排列,以形成沿第二連接器101的寬度方向延伸的一排。注意的是,端子收容空間124在一對接面113f上開口,對接面113f是前壁部113的一前面,且端子收容空間124收容第二端子151的接觸部154。此外,在端子收容空間124中,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對接時,對應於第二端子151的第一端子51的接觸部54行進且與第二端子151的接觸部154電連接。
第二端子151是通過將一導電金屬板進行諸如衝壓彎折等加工而一體成形的一部件,且如圖5A至圖6B所示,設有:安裝部153,安裝於第二基座111;尾部152,從安裝部153沿向後方向(圖6A中的向左方向)延伸;接觸部154,從安裝部153沿向前方向(圖6A中的向右方向)延伸;以及連接部155,連接安裝部153和尾部152。
尾部152從第二基座111的前壁部113沿向後方向突出,且通過焊接等連接於第二基板的一表面上的一連接墊或者導電跡線。
接觸部154是在平面圖中全體分叉的一叉形部件,且包括:左右的能彈性變形的臂部154a;在左右的臂部154a之間的一對接端子***空間154b;以及接觸突起154c,形成於臂部154a的前端且朝向對側的臂部154a突出。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對接時,第一端子51的接觸部54上的厚板部54c進入左右的臂部154a之間的對接端子***空間154b。如圖所示,厚板部54c的一前端形成一錐形,且接觸突起154c的一前端側也形成一錐形,且因此,厚板部54c順暢地行進在左右的臂部154a之間。
此外,通過行進的厚板部54c彈性位移的臂部154a呈現一彈性力,且左右的接觸突起154c通過所述彈性力從兩側挾持厚板部54c並接觸以咬入厚板部54c的兩表面,且因此,接觸突起154c和厚板部54c之間的接觸狀態是可靠的,且因此,第二端子151和第一端子51之間的接觸狀態是可靠的。此外,厚板部54c是將前述的單個的金屬板摺疊成兩層以使厚度比單個的金屬板厚的部分,臂部154a的位移量比假設採用一單個的金屬板的情況更大。結果,臂部154a呈現的彈性力增加,且因此,接觸突起154c和厚板部54c之間的接觸狀態更可靠。此外,厚板部54c是厚的,且因此,例如即使接觸突起154c相對厚板部54c振動,耐用性還是會很高,且接觸突起154c和厚板部54c之間的接觸狀態不會不良。
安裝部153通過對接於安裝孔113c中而牢固地安裝於第二基座111,安裝孔113c形成於前壁部113上、在前壁部113的一後面開口並且連通於端子收容空間124。注意的是,咬入安裝孔113c的壁面的突起153a形成於安裝部153的側面。
注意的是,如圖2A所示,安裝孔113c設置在第二連接器101的寬度方向,從而位置相對第二連接器101的厚度方向(圖3B中的上下方向)上下交替。因此,收容在端子收容空間124中的接觸部154還使位置在第二連接器101的厚度方向上上下交替。另一方面,
所有尾部152相對第二連接器101的厚度方向具有相同的位置。因此,為第二端子151準備了兩種類型的接觸部155,即長接觸部和短接觸部。
第一連接器1的構造將在下面詳細說明。
圖7A及圖7B是從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上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圖8A及圖8B是從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下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圖9A及圖9B是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的兩面視圖;圖10A及圖10B是從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內側基座的上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以及圖11A及圖11B是從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外側基座的上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注意的是,在圖7A至圖8B中,圖7A及圖8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對視圖而圖7B及圖8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對視圖;在圖9中,圖9A是一平面圖而圖9B是一側視圖;以及在圖10A至圖11B中,圖10A及圖11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對視圖而圖10B及圖11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對視圖。
如圖所示,一對左右的導桿部25從對接面23f沿向前方向延伸,對接面23f是內側基座21上的前壁部23的前面。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對接時,導桿部25是***後述的形成於第二基座111的導向孔128的部件,且由此內側基座21和第二基座111相互定位。
從內側基座21的前壁部23上的左右兩端延伸的分離防止突起23鬆弛地(loosely)***形成於外側基座11的薄壁部12b的分離防止孔12c,以在三維方向上可移動。注意的是,在圖10和圖11中,為了便於理解,在分離防止突起23a從分離防止孔12c中移出的一狀態下示出相互分離的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但實際上,分離防止突起23a未從分離防止孔12c移出,且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未分離。
如圖7A至圖9B所示,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是在分離防止突起23a***分離防止孔12c的狀態下通過例如注塑成型由一絕緣性材料(諸如合成樹脂等)形成的一體成型部件。注意的是,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在剛好一體成型後通過未在圖中示出的一暫定的(tentative)連接部在收容空間14中的任意位置(諸如側板部22a的外表面和厚壁部12a的內表面之間的位置)相互連接。此外,在第一端子51安裝於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之後,暫定的連接部被切斷以實現如圖7A至圖9B所示的狀態。
在如圖7A至圖9B所示的狀態下的第一連接器1中,在分離防止突起23a鬆弛地***分離防止孔12c以在三維方向上可移動的狀態下,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通過包括變形部55的第一端子51簡單地相互能夠移動地連接且因此能在三維方向上相互彈性地移動。換句話說,分離防止孔12c和分離防止突起23a之間的尺寸關係設置為在分離防止孔12c的內周面和分離防止突起23a的外周面之間存在一間隙且分離防止突起23a在分離防止孔12c中在三維方向上能夠移動。因此,即使在固定有外側基座11的第一基板與固定有與內側基座21對接的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第二基板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發生變化時,所述變化也能被第一連接器1吸收。
此外,分離防止孔12c和分離防止突起23a起到止擋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之間在一預設的範圍相對移動的一止擋部的作用。換句話說,分離防止孔12c的內周面和分離防止突起23a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的大小限定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之間的相對移動的量。因此,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之間的相對移動的量不會過大,且因此,限定第一端子51的變形部55的變形的量,且因此,變形部55的變形的量不會過大,因此有效防止變形部55的受損。
尤其是,當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在前後方向上移動時,分離防止孔12c的一後表面12g和分離防止突起23a的一後表面23g起到相互抵接的抵接表面的作用並限定在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的前後方向上的相對移動的量。換句話說,分離防止孔12c的後表面12g和分離防止突起23a的後表面23g之間的間隙α的大小限定在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的前後方向上的相對移動的量。
注意的是,厚壁部12a的一前端部12e和前壁部23的側端部23e起到止擋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之間在一預設的範圍在前後方向上相對移動的第二止擋部的作用。換句話說,當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在前後方向上接近時,前端部12e的前表面12h和側端部23e的後表面23h起到相互抵接的抵接表面的作用且限定在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的前後方向上的相對移動的量。注意的是,前端部12e的前表面12h和側端部23e的後表面23h之間的一間隙β的大小與分離防止孔12c的後表面12g和分離防止突起23a的後表面12g之間的間隙α的大小相同。
此外,與連接於第二端子151的第一端子51的接觸部54和導桿部25的前後方向(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之間的對接方向)的相關的位置比擁有將外側基座11固定於第一基板的第一釘81更靠近第二連接器101側。因此,即使在固定有外側基座11的第一基板與固定有與內側基座21對接的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第二基板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發生一變化時,所述變化也能被第一連接器1吸收。
此外,第一釘81和由分離防止孔12c和分離防止突起23a組成的止擋部位於沿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之間的對接方向延伸的同一條直線上,換句話說,在一側視圖中的前後方向上。因此,例如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對接時,即使內側基座21大移動且受止擋部止擋,但旋轉力矩不會對第一釘81起作用,因此,第一釘81不會與第一基板分離。
在本發明中,多個部件位於同一條直線的一狀態指的是同一條直線通過多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一狀態,換句話說,當用一條直線作為視線觀察時多個部件至少部分重疊的狀態,換句話說,多個部件共用同一條直線的狀態。
此外,如第一釘81以及由分離防止孔12c和分離防止突起23a形成的止擋部一樣,第一端子51的外側安裝部53、內側安裝部56以及接觸部54也優選位於沿一側視圖中的前後方向延伸的同一條直線。
第二連接器101的構造將在下面詳細說明。
圖12A及圖12B是從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上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圖13A及圖13B是從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下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以及圖14A及圖14B是本實施例中的第二連接器的兩面視圖。
注意的是,在圖12A至圖13B中,圖12A及圖13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對視圖而圖12B及圖13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對視圖;以及在圖14A及圖14B中,圖14A是一平面圖而圖14B是一對側視圖。
在圖1A至圖6B所示的例子中,第二連接器101以第二基板位於上側的姿勢示出,換句話說,安裝面113a面向上的姿勢,但在圖12A至圖14B中,為方便說明,應注意的是,連接器以第二基板位於下側的姿勢示出,換句話說,安裝面113a面向下的姿勢。換句話說,應注意的是,在此所示的第二連接器101是如同圖1A至圖6B所示的,而為了方便起見,以一上下顛倒的姿勢來說明。
如圖所示,左右一對導向孔128向對接面113f開口,對接面113f是第二基座111的前壁部113的前面。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對接時,導向孔128是內側基座21的導桿部25***的孔,且由此內側基座21和第二基座111相互定位。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器1包括:外側基座11,包括沿一寬度方向延伸的後壁部13從後壁部13的兩端向前延伸的左右的側壁部12以及由後壁部13和兩個側壁部12劃定的收容空間14;內側基座21,收容在收容空間14內,能相對外側基座11移動;第一端子51,包括安裝於後壁部13的外側安裝部53、安裝於內側基座21的內側安裝部56、從外側安裝部53延伸且連接於一基板的尾部52、從內側安裝部56延伸且接觸第二端子151的接觸部54以及能彈性變形且連接外側安裝部53和內側安裝部56的變形部55;以及止擋內側基座21相對外側基座11移動的止擋部以及安裝於側壁部12的第一釘81,其中所述止擋部和第一釘81位於在一側視圖中沿一前後方向延伸的同一條直線上。
從而,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之間的相對移動的量不會過大,因此限定變形部55的變形的量,且因此,變形部55的變形的量不會過大,因此有效防止變形部55的受損。此外,例如當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對接時,即使內側基座21大地移動且受止擋部止擋,旋轉力矩也不會對第一釘81起作用。
此外,外側安裝部53、內側安裝部56、接觸部54、所述止擋部以及第一釘81位於在側視圖中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同一條直線上。因此,即使內側基座21大地移動且受止擋部止擋,旋轉力矩也不會對外側安裝部53、內側安裝部56以及接觸部54起作用。
此外,還設置在前後方向上止擋內側基座21相對外側基座11移動的第二止擋部,且所述止擋部、第一釘81以及所述第二止擋部位於在側視圖中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同一條直線上。由此,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在前後方向上的移動的量被可靠地限定,且因此,更有效防止變形部55的受損。注意的是,所述止擋部由形成於側壁部12的分離防止孔12c和從內側基座21沿寬度方向向外突出的***分離防止孔12c的分離防止突起23a形成,且內側基座21和外側基座11之間的相對移動的量由分離防止孔12c的內周面和分離防止突起23a的外周面之間的一間隙的大小限定。
此外,變形部55包括:連接部55b,彎曲成前端面向前方向;第一U形轉彎部55c,具有連接於連接部55b的前端的一基端以及大地彎曲且U形轉彎以使前端面向後方向的一中間部分;一第二U形轉彎部55e,具有連接於內側安裝部56的一下端或者上端的一基端55f的以及大地彎曲且U形轉彎以使前端面向前方向的一中間部分;以及一曲柄部55d,連接第一U形轉彎部55c的前端和第二U形轉彎部55e的前端。因此,變形部55具有一長度夠長且能彈性變形的部分,且因此能在三維方向上柔性彈性變形。
此外,外側安裝部53、內側安裝部56、尾部52以及變形部55由一單個的金屬板形成,且接觸部54包括由所述金屬板摺疊成兩層形成的一厚板部54c。注意的是,第二端子151包括:接觸突起154c,從兩側挾持厚板部54c;以及能彈性變形的臂部154a,將接觸突起154c的前端壓靠在厚板部54c上。因此,接觸突起154c和厚板部54c之間的接觸狀態是可靠的。此外,厚板部54c是厚的,且因此,耐用性高,且接觸突起154c和厚板部54c之間的接觸狀態沒有不良。
注意的是,本說明書的公開內容說明了與優選實施例及示範性實施例相關的特徵。本領域技術人員通過總結本說明書的公開內容自然會構思出處於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和其精神內的許多其他的實施例、修改以及變形。
1‧‧‧第一連接器
11‧‧‧外側基座
12、112‧‧‧側壁部
12a‧‧‧厚壁部
12b‧‧‧薄壁部
12c‧‧‧分離防止孔
12d、112d‧‧‧安裝用凹部
12e‧‧‧前端部
12g、23g‧‧‧後表面
12h、23h‧‧‧前表面
13‧‧‧後壁部
13a、113a‧‧‧安裝面
13b、113b‧‧‧固定用突起
13c、23c、113c‧‧‧安裝孔
13d、23b‧‧‧安裝槽
14、114‧‧‧收容空間
21‧‧‧內側基座
22‧‧‧簷部
22a‧‧‧側板部
23、113‧‧‧前壁部
23a‧‧‧分離防止突起
23e‧‧‧側端部
23f、113f‧‧‧對接面
24‧‧‧端子彈性部收容空間
25‧‧‧導桿部
51‧‧‧第一端子
52、81a、152‧‧‧尾部
53‧‧‧外側安裝部
53a、56a‧‧‧安裝突出部
53b、56b、153a‧‧‧突起
53c、56c‧‧‧上端
54、154‧‧‧接觸部
54a‧‧‧連接部
54b‧‧‧彎折部
54c‧‧‧厚板部
54e‧‧‧上側
55‧‧‧變形部
55a、55f‧‧‧基端
55b、155‧‧‧連接部
55c‧‧‧第一U形轉彎部
55d‧‧‧曲柄部
55e‧‧‧第二U形轉彎部
56‧‧‧內側安裝部
81‧‧‧第一釘
101‧‧‧第二連接器
111‧‧‧第二基座
124‧‧‧端子收容空間
128‧‧‧導向孔
151‧‧‧第二端子
153‧‧‧安裝部
154a‧‧‧臂部
154b‧‧‧對接端子***空間
154c‧‧‧接觸突起
181‧‧‧第二釘
α、β‧‧‧間隙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A及圖1B是在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對接的一狀態下從上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1A是從第二連接器側觀察到的一視圖,而圖1B是從第一連接器側觀察到的一視圖。 圖2A及圖2B是在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對接的一狀態下從下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2A是從第二連接器側觀察到的一視圖,而圖2B是從第一連接器側觀察到的一視圖。 圖3A及圖3B是在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對接的一狀態下的兩面視圖,其中圖3A是一平面圖而圖3B是一側視圖。 圖4A及圖4B是示出沿圖3的箭頭A-A剖開的一對視圖,其為在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對接的一狀態下的一剖開面,其中圖4A是一立體圖而圖4B是一側剖視圖。 圖5A及圖5B是示出本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間的一關係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5A是從第二端子側觀察到的一視圖,而圖5B是從第一端子側觀察到的一視圖。 圖6A及圖6B是示出本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間的一關係的兩面視圖,其中圖6A是一平面圖而圖6B是一側視圖。 圖7A及圖7B是從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上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7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視圖而圖7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視圖。 圖8A及圖8B是從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下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8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視圖而圖8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視圖。 圖9A及圖9B是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器的兩面視圖,其中圖9A是一平面圖而圖9B是一側視圖。 圖10A及圖10B是從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內側基座的上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10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視圖而圖10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視圖。 圖11A及圖11B是從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外側基座的上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11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視圖而圖11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視圖。 圖12A及圖12B是從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上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12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視圖而圖12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視圖。 圖13A及圖13B是從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下方觀察到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13A是從前方觀察到的一視圖而圖13B是從後方觀察到的一視圖。 圖14A及圖14B是本實施例中的第二連接器的兩面視圖,其中圖14A是一平面圖而圖14B是一側視圖。 圖15是一常規連接器的一剖視圖。

Claims (7)

  1. 一種連接器,包括: 一外側基座,包括沿一寬度方向延伸的一後壁部、從所述後壁部的兩端向前延伸的左右的側壁部以及由所述後壁部和所述兩個側壁部劃定的一收容空間; 一內側基座,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內,能相對所述外側基座移動; 一端子,包括安裝於所述後壁部的一外側安裝部、安裝於所述內側基座的內側安裝部、從所述外側安裝部延伸且連接於一基板的尾部、從所述內側安裝部延伸且接觸一對接端子的接觸部以及能彈性變形且連接所述外側安裝部和所述內側安裝部的一變形部;以及 止擋所述內側基座相對所述外側基座移動的一止擋部和安裝於所述側壁部的安裝用輔助金屬固定裝置; 其中,所述止擋部和安裝用輔助金屬固定裝置位於在一側視圖中沿一前後方向延伸的同一條直線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外側安裝部、所述內側安裝部、所述接觸部、所述變形部、所述止擋部以及所述安裝用輔助金屬固定裝置位於在側圖中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同一條直線上。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包括: 一第二止擋部,止擋所述內側基座相對所述外側基座在前後方向上移動; 其中,所述止擋部、所述安裝用輔助金屬固定裝置,以及所述第二止擋部位於在側視圖中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同一條直線上。
  4.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止擋部由形成於所述側壁部上的一貫通孔以及從所述內側基座沿一寬度方向向外突出的***所述貫通孔的一突起形成,且所述內側基座和所述外側基座之間的相對移動的量由所述貫通孔的一內周面和所述突起的外周面之間的一間隙的大小限定。
  5. 如請求項1-4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變形部包括: 一連接部,彎曲成前端面向前方向; 一第一U形轉彎部,其中基端連接於所述連接部的前端而一中間部分大地彎曲且U形轉彎以使前端面向後方向; 一第二U形轉彎部,其中基端連接於所述內側安裝部的一下端或者上端而一中間部分大地彎曲且U形轉彎以使前端面向前方向;以及 一曲柄部,其連接所述第一U形轉彎部的前端和所述第二U形轉彎部的前端。
  6. 如請求項1-5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外側安裝部、所述內側安裝部、所述尾部以及所述變形部由一個金屬板形成,且所述接觸部包括由所述金屬板摺疊成兩層形成的一厚板部。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對接端子包括: 接觸突起,從兩側挾持所述厚板部;以及 一能彈性變形的臂部,將所述接觸突起的前端壓靠在所述厚板部上。
TW106134488A 2016-10-18 2017-10-06 連接器 TWI6509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4610 2016-10-18
JP2016204610A JP6473435B2 (ja) 2016-10-18 2016-10-18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7090A true TW201817090A (zh) 2018-05-01
TWI650909B TWI650909B (zh) 2019-02-11

Family

ID=62086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4488A TWI650909B (zh) 2016-10-18 2017-10-06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73435B2 (zh)
TW (1) TWI6509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25441A1 (ja) * 2018-05-22 2019-11-2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ピン
JP7426199B2 (ja) * 2019-06-19 2024-02-01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TWI731668B (zh) * 2020-04-30 2021-06-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浮動連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434Y2 (zh) * 1987-08-04 1992-02-03
JPH0722865Y2 (ja) * 1989-11-06 1995-05-24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多極コネクタ
JP2552225B2 (ja) * 1992-07-16 1996-11-0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の電気コネクタ
JP2527144Y2 (ja) * 1992-11-19 1997-02-2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プリント回路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US6290524B1 (en) * 2000-07-12 2001-09-18 Molex Incorporated System for varying capacitive coupling between electrical terminals
US7083465B2 (en) * 2004-10-12 2006-08-0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Serial ATA interface connector with low profiled cable connector
US7059892B1 (en) * 2004-12-23 2006-06-13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backshell
US7452238B1 (en) * 2007-06-11 2008-11-18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spacer
US8323049B2 (en) * 2009-01-30 2012-12-04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Llc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power contacts
JP2011076755A (ja) * 2009-09-29 2011-04-14 Taiko Denki Co Ltd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5575538B2 (ja) * 2010-05-18 2014-08-20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M422193U (en) * 2011-09-14 2012-02-01 Amphenol East Asia Ltd Card edge connector
JP5311599B1 (ja) * 2012-06-20 2013-10-0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46804B2 (ja) * 2013-08-09 2016-07-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73435B2 (ja) 2019-02-20
TWI650909B (zh) 2019-02-11
JP2018067428A (ja) 2018-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0801B (zh) Connector
TWI823154B (zh) 連接器
TWI669863B (zh) 連接器
JP7148357B2 (ja) コネクタ
CN108604748B (zh) 浮动连接器装置
JP5660756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7208115B2 (ja) コネクタ
JP5603790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KR101232437B1 (ko) 보드간 컨넥터
JP2007149477A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JP2007220542A (ja) コネクタ
US8827724B2 (en) Board connector
JP2015005504A (ja) コネクタ
JP2007324029A (ja) 電気接続用端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2019021389A (ja) コネクタ
JP6837390B2 (ja) コネクタ
TW201817090A (zh) 連接器
TWI525939B (zh) 連接器
JP2016146255A (ja) ソケット型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2017117734A (ja) コネクタ
WO2020085036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US9293847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holding member with guide portions with projections
JP7042711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6426497B2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TWI545853B (zh) 連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