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6710A - 裝訂機 - Google Patents

裝訂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6710A
TW201806710A TW106113419A TW106113419A TW201806710A TW 201806710 A TW201806710 A TW 201806710A TW 106113419 A TW106113419 A TW 106113419A TW 106113419 A TW106113419 A TW 106113419A TW 201806710 A TW201806710 A TW 20180671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penetrating
pair
bending
pi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34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橋浩明
木甲斐智明
Original Assignee
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6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671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FDOVETAILED WORK; TENONS; SLOTTING MACHINES FOR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 B27F7/00Nailing or stapling; Nailed or stapled work
    • B27F7/17Stapling machines
    • B27F7/19Stapling machines with provision for bending the ends of the staples on to the 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4/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by discontinuous stitching with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wi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5/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 B42B5/08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by finger, claw or ring-like elements passing through the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可將非金屬針更穩定地成形的裝訂機。
將裝訂機1構成為包括:成形構件102,係將平坦之狀態的非金屬針2折彎,並成形成字形;及壓針板92,係固持成形成字形之非金屬針2的針腳2b、2c。成形構件102與壓針板92係對非金屬針2,被設置成可相對地移動。成形構件102與壓針板92係被設置成可彼此相對地移動。壓針板92係在成形構件102將非金屬針2折彎成字形時,退避至與被折彎之針腳2b、2c不接觸的位置。在接受被折彎而形成

Description

裝訂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裝訂機。
為了裝訂重疊複數張的用紙,而使用裝訂機。這種裝訂機係一般是使用金屬針。可是,金屬針係在對用紙焚燒或放進裁紙機時,或回收時,為了分類而需要拆下,花費人力時間。又,在用於食品相關的情況,要求想避免是異物之鐵針的混入。因此,使用這種不費人力時間之紙製或合成樹脂製等的非金屬針者存在(參照專利文獻1、2)。
這種使用非金屬針的裝訂機係作成在用紙貫穿貫穿孔,並從用紙之一面側***成形成字形的非金屬針,且將向用紙之另一面側所突出之非金屬針的針腳折彎,藉此,裝訂用紙。
因此,裝訂機係至少包括:貫入機構,係作成使可固持作成字形之非金屬針的左右一對的貫穿刃對用紙升降;及折彎機構,係沿著用紙之另一面,將向用紙之另一面側所突出之非金屬針的針腳向內側折彎且將左右的針腳彼此相黏貼。
進而,為了可連續地操作,非金屬針係在平坦之狀態被連結複數支,而被作成帶狀的連結針。
而且,裝訂機係作成包括:搬運機構,係沿著搬運路搬運帶狀之連結針的前端部;及裁斷成形機構,係從藉搬運機構所搬運之連結針的前端部,將位於前頭的非金屬針裁斷成各一支,並成形成字形。藉裁斷成形機構所裁斷成形之非金屬針係藉上述之搬運機構被裝填於該貫入機構之左右一對的貫穿刃之間。
此外,為了將帶狀的連結針作成更長、更易於使用,亦捲繞成滾筒狀。而且,將裝訂機作成可處理此滾筒狀之連結針的構造。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13-166208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08-44056號公報
可是,在該專利文獻1、2所記載之裝訂機,具有如以下所示的問題。即,在專利文獻1、2所記載之裝訂機包括將平坦的非金屬針成形成字形的成形機構。專利文獻1之成形機構係在將非金屬針折彎成字形的成形板,經由軸將用以壓制字形之非金屬針的一對針腳之張開的張開壓制構件安裝成可轉動。又,亦具有導引張開壓制構件的導引件等。在這種成形機構,在藉成形板將針腳成形時,藉由張開壓制構件向張開方向轉動,針腳退避至與張開壓制構件不接觸的位置,而在成形結束的時間點使張開壓制構件向閉合方向轉動,而壓 住針腳。因此,需要調整成形動作與張開壓制構件之轉動動作的時序,而且,元件數亦多,構成亦變得複雜。
相對地,專利文獻2的成形機構係因為將一對張開壓制部與成形板一體地成形,並將張開壓制部固定成無法轉動,所以元件數少,動作之時序對準等亦不需要。可是,因為成為在針腳之成形時,針腳一面產生彈性變形一面越過位於比針腳的前端更高之位置的張開壓制部的構成,所以越過時之負載作用於針腳。為了非金屬針之穩定的成形,對針腳之負載係更小較佳。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該課題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將非金屬針更穩定地成形的裝訂機。
為了解決該課題,本發明係一種裝訂機,其包括:成形機構,係將平坦之狀態的非金屬針折彎,並成形成字形;及壓針機構,係固持成形成字形之該非金屬針的針腳;在該成形機構與該壓針機構之間,進行成形成字形之該非金屬針的交換,其特徵為:該成形機構與該壓針機構係對該非金屬針,被設置成沿著將該非金屬針折彎成字形的方向可相對地移動,且該成形機構與該壓針機構被設置成可彼此相對地移動;該成形機構係構成為藉由對該非金屬針及該壓針機構相對地移動,將該非金屬針之該針腳向移動方向折彎; 該壓針機構係構成為在該成形機構將該非金屬針折彎成字形時,退避至與被折彎之該針腳不接觸的位置,而在接受被折彎而形成字形的該非金屬針時,藉由朝向該非金屬針相對地移動,固持成形成字形之該非金屬針的該針腳。
若依據本發明,根據該構成,可提供一種可將非金屬針更穩定地成形的裝訂機。
1‧‧‧裝訂機
2‧‧‧非金屬針
2b、2c‧‧‧針腳
3‧‧‧連結針
4‧‧‧孔部
6‧‧‧操作把手(操作部)
7‧‧‧用紙座(用紙載置部)
11‧‧‧把手操作部
18‧‧‧連桿
32‧‧‧搬運路
34‧‧‧搬運機構
35‧‧‧裁斷成形機構(裁斷機構、成形機構、壓針機構)
36、36a、36b‧‧‧貫穿刃
37‧‧‧貫入機構
38‧‧‧折彎機構
61‧‧‧推桿(搬運構件)
81‧‧‧定位部
82‧‧‧回位部
84‧‧‧針固持部
85‧‧‧貼住面
86‧‧‧卡合部
87‧‧‧卡合構件
88‧‧‧脫離限制部
91‧‧‧第1限制部
92‧‧‧壓針板(壓針機構)
93‧‧‧第2限制部
95‧‧‧間隙
96‧‧‧間隙
101‧‧‧裁斷刃(裁斷機構)
102‧‧‧成形構件(成形機構)
102a‧‧‧臂部
105‧‧‧壓針部
106‧‧‧彈性片(卡合部)
113a、113b‧‧‧第2貫穿部(貫穿部)
116a、116b‧‧‧孔部
117‧‧‧貫穿刃導件
117a‧‧‧第1導引部
117b‧‧‧第2導引部
117c‧‧‧倒角部
120a‧‧‧第1折彎構件
120b‧‧‧第2折彎構件
123a、123b‧‧‧導引面
122‧‧‧滑動構件(驅動構件)
137a‧‧‧第1動作部(動作部、傾斜面)
137b‧‧‧第2動作部(動作部、傾斜面)
P‧‧‧用紙(裝訂對象物)
X‧‧‧前後方向(搬運方向)
第1圖係裝訂機之整體立體圖。
第1A圖係第1圖之側視圖。
第2圖係非金屬針之整體立體圖。
第3圖係表示以非金屬針裝訂用紙之狀態的圖。
第4圖係表示連結非金屬針而成連結針之狀態的平面圖。
第5圖係表示將連結針捲繞成滾筒狀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6圖係表示非金屬針之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7圖係平行裝訂用導引部的說明圖。
第8圖係角落裝訂用導引部的說明圖。
第9圖係已拆下本體蓋之與第1圖一樣之裝訂機的整體立體圖。
第10圖係縱向地剖開裝訂機之立體圖。
第11圖係在寬度中心位置縱向地剖開裝訂機之側視圖。
第12圖(a)係表示搬運路之從後斜上側觀察裝訂機的整體立體圖,第12圖(b)係其局部放大圖。
第13圖(a)係在搬運路使連結針通過之與第12圖一樣的立體圖,第13圖(b)係其局部放大圖。
第14圖係表示搬運路構成構件之圖。其中,第14圖(a)係從前側所觀察之立體圖,第14圖(b)係從後側所觀察之立體圖,第14圖(c)係前視圖,第14圖(d)係平面圖,第14圖(e)係側視圖。
第15圖係從橫向觀察搬運機構之裝訂機的縱向剖面圖。
第16圖(a)係表示搬運機構(已拆下搬運路構成構件之狀態)之從後斜上側觀察裝訂機的整體立體圖,第16圖(b)係其局部放大圖。
第17圖係表示推桿之圖,第17圖(a)係從斜前方所觀察之立體圖,第17圖(b)係從上側所觀察之立體圖,第17圖(c)係平面圖。
第18圖係表示推桿之進給爪與連結針之孔部4(進給孔)之關係的分解立體圖。
第19圖係表示推桿之進給爪與非金屬針之孔部(進給孔)之關係的立體圖
第20圖係表示推桿之動作狀態的立體圖(非金屬針位於裁斷成形機構內之狀態)。
第21圖係表示推桿之動作狀態的立體圖(向貫入機構的貫穿刃之間進給非金屬針之前的狀態。
第22圖係表示推桿之動作狀態的立體圖(向貫入機構的貫穿刃之間進給非金屬針之後的狀態。
第23圖係表示裝訂針蓋之拆裝的狀況之裝訂機的示意側 視圖。裝訂針蓋係為了表示內部,而切掉一部分所表示。
第24圖(a)係表示從後斜上側觀察被安裝裝訂針蓋之裝訂機的整體立體圖,第24圖(b)係其局部放大圖。
第25圖係表示裝訂針蓋之圖。其中,第25圖(a)係從斜上側所觀察之立體圖,第25圖(b)係從斜橫側所觀察之立體圖,第25圖(c)係從後斜下側所觀察之立體圖,第25圖(d)係從前斜下側所觀察之立體圖。
第26圖係表示搬運路之承受座與裝訂針蓋之針保護用突起部之關係的圖。其中,第26圖(a)係整體之立體圖,第26圖(b)係局部放大正視圖。
第27圖係表示第1止回爪之使用狀態的側視圖。
第27A圖係表示第1止回爪之使用狀態的側視圖(非連結針成為剩下3支之狀態)。
第28圖係表示第2止回爪之使用狀態的側視圖。
第29圖係表示第2止回爪之使用後之狀態的側視圖。
第30圖係表示第1止回爪與第2止回爪之配置及使用狀態的平面圖。其中,第30圖(a)係連結針之剩下多的情況,第30圖(b)係對應於第27A圖者(剩下3支之狀態),第30圖(c)係表示對應於第28圖者(剩下2支之狀態)。
第31圖係表示裝訂機之蓋導件與裝訂針蓋之導件突起之關係的局部放大側視圖。其中,第31圖(a)係表示安裝初期之狀態,第31圖(b)係表示安裝中期之狀態,第31圖(c)係表示表示安裝後期之狀態。
第32圖係表示連結針的自固持構造之裝訂機的整體縱向 剖面圖。
第33圖係第32圖之局部放大圖。
第34圖係表示連結針的自固持構造之連結針之前端部的平面圖。
第35圖係第34圖之局部放大圖。
第36圖係表示設置於搬運路構成構件之貼住面的變形例之與第34圖相同的平面圖。
第37圖係表示設置於裝訂機本體之貼住面之其他的變形例之與第34圖相同的平面圖。
第38圖係表示拆下連結針時的狀態之與第26圖(b)相同的局部放大正視圖。
第39圖係裁斷成形機構及貫入機構之構成構件的立體圖。
第40A圖係裁斷成形機構及貫入機構的動作圖,表示從備用狀態至對非金屬針進行成形並以壓針板之壓針部拾取針尖之狀態。
第40B圖係裁斷成形機構及貫入機構的動作圖,表示壓針板從固持成形後之非金屬針的狀態至藉推桿將非金屬針推出至貫穿刃內之狀態。
第41圖係貫穿刃的動作圖。其中,第41圖(a)係表示貫穿刃導件之起始位置,第41圖(b)係表示貫穿刃導件後退,第1導引部一面導引貫穿刃一面從貫穿刃之間開始退避之狀態,第41圖(c)係表示第2導引部被配置於貫穿刃之間,並藉折彎機構進行折彎動作之狀態,第41圖(d)係表示貫穿刃導件之折彎動作結束而貫穿刃導件停止之狀態。
第42A圖係連桿的動作圖,並表示備用狀態。
第42B圖係連桿的動作圖,並表示藉連桿軸之下降而連桿下降,推桿後退而脫離壓針板之狀態。
第42C圖係連桿的動作圖,並表示連桿轉動而滑動構件開始後退之狀態。
第42D圖係連桿的動作圖,並表示滑動構件後退之狀態。
第42E圖係連桿的動作圖,並表示藉連桿軸到達最低點,滑動構件亦最後退之狀態。
第42F圖係連桿的動作圖,並表示藉連桿軸之上升而連桿向回位方向轉動,滑動構件前進而回到備用位置之狀態。
第43圖係驅動器本體之說明圖。其中,第43圖(a)係平面圖,第43圖(b)係正視圖,第43圖(c)係側視圖,第43圖(d)係剖面圖,第43圖(e)係後視圖。
第44圖係表示頂壓件觸底時之驅動器本體。其中,第44圖(a)係正視圖,第44圖(b)係側視圖,第44圖(c)係剖面圖。
第45圖係表示折彎機構之構成構件的圖。其中,第45圖(a)係折彎單元之立體圖,第45圖(b)係黏貼構件之立體圖,第45圖(c)係滑動構件之立體圖。
第46圖係表示滑動構件之平面圖。
第47圖係設置於裝訂機本體之導引面的說明圖,是裝訂機本體之從斜下方向的立體圖。
第48圖係組裝折彎機構之各構成構件與連桿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49圖係表示滑動構件的動作圖。其中,第49圖(a)表示 滑動構件之動作前的備用狀態,第49圖(b)係滑動構件開始動作之狀態,第49圖(c)係滑動構件停止之狀態。
第50A圖係折彎構件的動作圖,將非金屬針***用紙,並表示折彎構件之動作前的備用狀態。
第50B圖係折彎構件的動作圖,並表示使第1折彎構件與第2折彎構件依序動作而將一方及另一方之針腳依序折彎的狀態。
第50C圖係折彎構件的動作圖,並表示以黏貼構件將一方及另一方之針腳黏貼的狀態。
第50D圖係折彎構件的動作圖,並表示為了避免與另一方之針腳的干涉而降低第1折彎構件之狀態。
第51圖係黏貼構件的動作圖,其中,第51圖(a)表示黏貼構件之動作前的備用狀態,第51圖(b)係黏貼構件轉動之狀態,第51圖(c)係黏貼構件黏貼一對針腳之狀態。
第52圖係折彎機構之變形例的說明圖。其中,第52圖(a)係以2個線圈彈簧朝向上推方向對第1、第2折彎構件偏壓的例子,第52圖(b)係以2個線圈彈簧朝向下推方向對第1、第2折彎構件偏壓的例子,第52圖(c)係以1個線圈彈簧朝向上推方向對第1、第2折彎構件偏壓的例子。
以下,使用圖面,說明本實施形態。
第1圖至第52圖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
[第1實施例]
<裝訂機的整體構成>以下,說明本實施例之裝訂 機的整體構成。
首先,使用第1圖之立體圖(或第1A圖之側視圖),說明「方向」。在本實施例,對裝訂機1,以***用紙之方向為基準,將前側作為前,將內側作為後,將右側作為右,將左側作為左,將上側作為上,將下側作為下。即,成為前後方向X、左右方向Y、上下方向Z。但,關於方向,係相對的。
其次,使用第2圖,說明在裝訂機1所使用之針(裝訂針)。此針係採用以紙製或合成樹脂製等所製造之非金屬針2(或軟質針)。此外,關於非金屬針2之方向,以被安裝於裝訂機1之狀態為基準來說明。
一支非金屬針2係作成在成為頂部之中央部之頂2a的兩端具有被彎曲成大致直角之左右一對的針腳2b、2c的倒U字形(或向下字形)。非金屬針2係在使頂2a對裝訂機1朝向左右方向Y之狀態被安裝,左右一對的針腳2b、2c係在裝訂機1的內部朝向下側被折彎。此外,非金屬針2係作成對前後方向X具有所要之長度(非金屬針2的寬度,或非金屬針2之短邊方向的長度)。
而且,如第3圖所示,將左右一對的針腳2b、2c***用紙P的貫穿孔p1,將在用紙P之背面側所突出的針腳2b、2c沿著用紙P之背面依序向內折彎,藉此,可重疊地裝訂複數張用紙P。為了向內折彎之針腳2b、2c重疊,將左右一對的針腳2b、2c相加的長度係被設定成比頂2a更長。
在此時,在後來被向內折彎之針腳2c的內面(或背面),設置在沿著用紙P之背面將針腳2b、2c向內折彎時,作 成可黏著固定於先被向內折彎之針腳2b的外面(或表面)的黏著部2d。相對地,在非金屬針2之至少後來被向內折彎之針腳2c的外面(或表面),被實施用以作成不會(將非金屬針2捲繞成滾筒狀或上下地重疊時)被黏著部2d黏著的不黏著加工。
而且,如第4圖所示,為了可連續地操作,非金屬針2係在平坦地延伸之狀態被連結複數支,而作成帶狀的連結針3(或軟質連結針)。而且,如第5圖所示,藉由將此帶狀的連結針3捲繞成滾筒狀,使連結針3變成長條,且收容於裝訂機1的內部並可小巧地使用(滾筒狀連結針)。
如第4圖所示,連結針3係對朝向左右方向Y筆直地延伸的狀態之作成細長之長方形的非金屬針2在連結部3a局部地連結並在前後方向X排列複數支。連結部3a係被設置於左右方向Y的兩端部附近之2處的位置,在比左右之連結部3a更外側的部分(之前後緣部),為了使連結針3易向用紙P之貫穿孔p1通過,而設置作成用以作成楔形之錐形的狹縫部3b。又,左右之連結部3a之內側的部分係被作成分離在前後鄰接之非金屬針2的後緣部與前緣部之狹縫部3c。
在各連結部3a與其內側之狹縫部3c的邊界部分,設置左右一對之用以操作連結針3的孔部4。此孔部4係被用作用以操作連結針3的卡止孔或進給孔、定位孔等。此孔部4係可採用圓孔或角孔或細長孔等。在此情況,採用圓角四角形。
但,連結部3a及孔部4的位置或個數係不是被限定為上述者。例如,在第4圖,作成除了如上述所示被設置於前後之非金屬針2的邊界部分之左右一對的孔部4以外,更在 各非金屬針2之前後方向X及左右方向Y的中央部設置第3的孔部4。但,此第3的孔部4係在不需要的情況,亦可不設置。又,如第6圖所示,亦可在各非金屬針2之前後方向X及左右方向Y的中央部設置僅一個孔部4。或者,亦可作成孔部4係對左右方向Y設置3個以上。
此外,上述之非金屬針2係在比第4圖之左右一對的孔部4更靠近左右方向Y之中央的位置,向下側折彎成形成於成向前後方向X筆直地延伸的折痕(參照第2圖)。這種連結針3係例如可藉由對厚度均勻且平坦的紙或合成樹脂的薄片等進行沖孔加工成該形狀而得到。
其次,說明裝訂機1。
回到第1圖,上述之裝訂機1包括:裝訂機本體5,係可載置於座上;及操作把手6,係被安裝成可對裝訂機本體5壓下。
在裝訂機本體5的前側,設置用以設定用紙P(參照第7圖、第8圖)之用紙座7,在用紙座7之內側,設置成為裝訂用紙P之位置的用紙***部8(裝訂部)。用紙座7及用紙***部8係被設置成大致水平,用紙座7的上部係藉由將裝訂機本體5的前側部分切掉成成為朝向用紙***部8大致後下降的傾斜形狀,而在裝訂機本體5的前側部分,將用紙座7及用紙***部8整體上設置成成為大致橫向Y字形。
而且,在此用紙***部8的內部,設置如第7圖所示用以與用紙P之邊平行地裝訂用紙P的平行裝訂用導引部7a、與如第8圖所示用以傾斜地裝訂用紙P之角落的角落裝訂 用導引部7b。又,在用紙座7,設置在將用紙P之角落設定於角落裝訂用導引部7b時,成為用以對準構成用紙P的角落之兩邊的位置之大致標準的標記部7c。
而且,在裝訂機本體5,被安裝成為外部裝飾之本體蓋9(以下亦一併參照第1圖),拆下此本體蓋9時,如第9圖所示,操作把手6或裝訂機本體5的內部構造露出。而,操作把手6係由樹脂製之把手操作部11與金屬製之把手本體部12所構成。此外,在本體蓋9與把手本體部12彼此交叉的部分,可設置用以避免發生物之夾入等的凸狀部9a、12a(參照第11圖)等。此凸狀部9a、12a係作成對在本體蓋9之後緣部與把手本體部12之後緣部的至少一方中相當於把手本體部12之可動範圍的部分向後側成曲線地突出的形狀等。
樹脂製之把手操作部11係作成從比在裝訂機本體5之前部的用紙***部8更向用紙座7之上側突出的部分(上部突出部)之前端側的位置向後斜上方延伸。
金屬製之把手本體部12係作成在側面圖大致三角形,位於前側且下側的角部經由向左右方向Y所延伸之支軸13,被軸支成可上下轉動。相對地,在裝訂機本體5(的上部突出部),設置軸支支軸13的軸孔14。而且,位於作成在側面圖大致三角形之金屬製的把手本體部12之上側之角部的部分被安裝於樹脂製之把手操作部11之前後方向X的中間部。
藉將此金屬製之把手本體部12的支軸13作為中心之上下轉動,樹脂製之把手操作部11從自裝訂機本體5之該上部突出部向後上升地傾斜的備用狀態上下地傾斜成成為 大致水平的推入狀態。藉此,操作把手6係被進行大致從上向下的推入操作。在此時,如第1A圖所示,作成在被設定成水平之狀態的把手操作部11與裝訂機本體5之間,確保用以避免發生物之夾入等的間隙S。
而且,在沿者作成在側面圖大致三角形之金屬製的把手本體部12之下側的邊部之靠後的位置,將向左右方向Y所延伸之連桿軸15安裝(或插穿配置)成可藉操作把手6的轉動對裝訂機本體5升降。藉此連桿軸15的升降將操作把手6的操作傳達至裝訂機1的各機構。
為了使連桿軸15在上下方向Z升降,在裝訂機本體5的側面16(側壁),設置向上下方向Z所延伸之導槽17。又,為了作成可容許連桿軸15之往上下方向Z的升降,軸支支軸13的軸孔14係作成長孔,而支軸13成為可動支點。藉由將支軸13作為,可減輕操作把手6的操作力。
例如,將軸孔14作成在前側具有水平部,並在後側具有後上升之傾斜部的曲折孔等。藉此,在把手操作部11向上抬起時,支軸13係位於軸孔14之傾斜部的上端部,從此狀態推入把手操作部11而變成水平之狀態時,支軸13係在軸孔14的傾斜部下降並向水平部的前端部移動。然後,隨著把手操作部11的壓下而支軸13在軸孔14的傾斜部下降,即支點移動,藉此,可減輕在壓下初期之推入力。又,在把手操作部11接近下限位置時,藉由支軸13進入軸孔14的水平部,即固定支點的位置,可產生大的操作力。
而且,例如,連桿軸15係為了驅動介於裝訂機本 體5的側面16與金屬製的把手本體部12之間之金屬製的連桿18所使用。關於此連桿18的功能將後述。
連桿18係在將其上部夾入裝訂機本體5的側面16與金屬製的把手本體部12之間的狀態,被固持成可向沿著裝訂機本體5之側面16的方向(例如,前後方向X及上下方向Z等)移動。又,連桿18係藉設置於裝訂機本體5的側面16之鉤狀的連桿固持部19,將其下部卡止固持成可向沿著裝訂機本體5之側面16的方向移動。
連桿18係作成在側面圖大致曲柄狀,其具有位於上側並向大致上下方向Z所延伸之上方延伸部18a、從該上方延伸部18a的下端部分向後方所延伸之中間的後方延伸部18b、以及從該後方延伸部18b的後端部分向下方所延伸之下側的下方延伸部18c。
而且,在連桿18之上側的上方延伸部18a,設置向大致上下方向Z所延伸並藉連桿軸15的升降所導引之第1導槽部21。
又,在連桿18之中間的後方延伸部18b,設置導引連桿18本身之動作的導孔22,在裝訂機本體5的側面16,突設與導孔22嵌合的導引突起部23。此導引突起部23係作成在側面圖大致四角形。
又,在裝訂機本體5之側面16的後部,突設藉由連桿18的後緣部碰觸而限制向連桿18之後方的動作之限制用突起部24。此限制用突起部24係作成在側面圖大致四角形。
連桿18係藉其動作分別控制後述之2支軸25、26 的動作。2支軸25、26係藉分別設置於連桿18之中間的後方延伸部18b及連桿18之下側的下方延伸部18c的第2導槽部27及第3導槽部28導引。此外,連桿18之後方延伸部18b的導孔22與第2導槽部27係連接,但是不是限定為此。
進而,在連桿18,設置向第2導槽部27內突出並與連桿18之下降動作及轉動動作連動地向後方等推壓一方之軸25的推壓用突起部30。
而,如第10圖之表示在寬度中心位置剖開裝訂機1之剖面的立體圖所示,在裝訂機本體5的後部,設置直接收容滾筒狀之連結針3的收容部31、與導引從連結針3之滾筒狀的部分所拉出之前端部的搬運路32。在收容部31與搬運路32的上側,拆裝自如地安裝覆蓋收容部31與搬運路32的裝訂針蓋33。
而,在搬運路32的下側,設置可沿著搬運路32向前方(搬運方向)搬運從收容部31所收容之滾筒狀的連結針3所拉出之連結針3的前端部之搬運機構34。
又,在搬運路32的前側,設置:裁斷成形機構35,係包括裁斷位於連結針3的前頭之非金屬針2的裁斷機構及對所裁斷之非金屬針2成形成字形之成形機構的兩功能;及貫入機構37,係使可固持以裁斷成形機構35成形成字形的非金屬針2之左右一對的貫穿刃36升降,並將貫穿孔p1形成於用紙P。
此外,搬運機構34係將連結針3向前進給僅非金屬針2的一支份量。又,裁斷成形機構35與貫入機構37係分 別構成為位於與一支非金屬針2之前後方向X的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內。
裁斷機構與成形機構係可作成分開的機構。又,裁斷成形機構35與貫入機構37係如後述所示,可將主要部進行一體化。貫穿刃36係作成向大致上下方向Z所延伸之金屬製。貫穿刃36係作成具有與非金屬針2之寬度(短邊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的寬度,並被安裝成其面朝向與非金屬針2之針腳2b、2c相同的方向(即,對左右方向Y大致垂直的方向)。貫入機構37係被設置於用紙***部8的位置。
而,在用紙***部8的下側,設置將與貫穿刃36一起被***貫穿孔p1並向用紙P之背面側所突出的非金屬針2之針腳2b、2c沿著用紙P之背面向內側折彎,且將左右的針腳2b、2c彼此相黏的折彎機構38。此外,上述之2支軸25、26係分別用以驅動搬運機構34與折彎機構38者。
進而,在裝訂機本體5的下面,設置開口部41,在此開口部41,被安裝作成在發生非金屬針2之阻塞等時等以設置於後側的合葉部42為中心,向下方且後方轉動並可開閉的蓋部43。在蓋部43的前側,設置將蓋部43保持於閉狀態的上鎖部44。此外,亦可作成對蓋部43的內側分離地安裝上述之折彎機構38的一部分。
而,使用非金屬針2之裝訂機1,藉由對操作把手6進行壓下操作,經由上述之連桿軸15,貫入機構37動作,進而,經由上述之連桿18,搬運機構34與折彎機構38與貫入機構37連動地動作。
在此時,如第11圖所示,裝訂機1係藉4支彈簧進行回位動作等。
第1支係使操作把手6回位(向上方的備用位置回位)的把手回位彈簧45,第2支係在裝訂用紙P時,壓住非金屬針2之頂2a的壓頂彈簧46,第3支係設置於搬運機構34之推桿回位彈簧47,第4支係設置於折彎機構38之滑動構件回位彈簧48。
其中,第1支之把手回位彈簧45係作成線圈部45a外嵌於該支軸13,一方之腕部45b被卡止於裝訂機本體5,另一方之腕部45c被卡止於金屬製之把手本體部12的扭轉線圈彈簧。此把手回位彈簧45係將金屬製之把手本體部12朝向往上方轉動之方向偏壓。
又,第2支之壓頂彈簧46係用以與裝訂用紙P的厚度對應地調整貫入機構37等之狀態,並作成向上下方向Z所延伸之線圈彈簧。第3支之推桿回位彈簧47與第4支之滑動構件回位彈簧48係分別作成向前後方向X所延伸之線圈彈簧。
以上是裝訂機之整體的構成。
<裝訂機1之各部的構成>
其次,依序說明本實施例之各部的特徵。
[關於操作把手6]
(構成1)本實施例之裝訂機1係包括:裝訂機本體5,係可載置用紙P之用紙載置部(用紙座7)被設置於一端側(在本實施例係前端側),並具有將貫穿孔p1形成於被載置於此用 紙載置部(用紙座7)之用紙P並使從另一端側(在本實施例係後端側)所供給之非金屬針2向該貫穿孔p1貫入的貫入機構37;及
操作把手6,係與該裝訂機本體5的該一端側連接,並具有可進行推入操作的把手操作部11。
該貫入機構37構成為與該操作把手6的推入操作連動地將貫穿孔p1形成於被載置於此用紙載置部(用紙座7)之用紙P並使非金屬針2貫入。
該把手操作部11係形成為從該裝訂機本體5的該一端側向另一端側延伸。
(作用效果1)如上述所示,對操作把手6的把手操作部11採用從該裝訂機本體5的前端側(一端側)向後端側(另一端側)延伸。藉此,裝訂機本體5係可作成以裝訂機本體5的另一端部(後部)承受對操作把手6(向下方)進行推入操作時之反作用力。
(構成2)在該裝訂機本體5的該另一端側,設置收容非金屬針2的收容部31。
(作用效果2)作成在裝訂機本體5的後部,設置用以供給非金屬針2之構造(例如,收容部31或搬運路32等)。藉此,藉收容部31等,可確保對操作把手6(向下方)進行推入操作時之反作用力的承受部。因此,(為了承受該反作用力)即使不使裝訂機本體5的後部變成特別地大,亦在原本之狀態可穩定地承受該反作用力,而可使裝訂機本體5小型化該程度。
相對地,例如在對操作把手6採用從裝訂機本體5 的後端側(另一端側)向前端側(一端側)延伸的情況,為了防止裝訂機本體5之顛倒,必須將用以承受對操作把手6(向下方)進行推入操作時之反作用力的部分(例如V字形之支撐腳部等)設置成對裝訂機本體5的前部向前側突出,而裝訂機本體5變成大型。因此,對操作把手6採用從裝訂機本體5的前端側(一端側)向後端側(另一端側)延伸,這係在使裝訂機本體5變成小型上在構造上有利。
(構成3)該操作把手6係與裝訂機本體5之和該用紙載置部(用紙座7)(在上下)相對向的位置連接。
(作用效果3)藉由將操作把手6配置於該裝訂機本體5之與該用紙載置部(用紙座7)重複的位置,可對裝訂機本體5小巧地設置操作把手6。
(構成4)該操作把手6係在該裝訂機本體5被安裝成可轉動。
而且,該把手操作部11構成為在進行推入操作時,以設置於該裝訂機本體5之支軸13為中心轉動。
(作用效果4)藉由將操作把手6在該裝訂機本體5被安裝成可轉動,可利用槓桿原理,能以小的輸入得到大的輸出。藉此,可簡單地操作裝訂機1。
(構成5)該把手操作部11構成為隨著從該裝訂機本體5的該一端側往該另一端側以上升斜率(在本實施例係後上升)傾斜地延伸,且在對把手操作部11進行推入操作時,以設置於該裝訂機本體5之支軸13為中心另一端側上下地動作(在本實施例係後端部下降及上升)。
(作用效果5)根據該構成,因為隨著向下方推入操作把手6,從支軸13至(用以使貫入機構37動作之)連桿軸15(作用點)之前後方向X的長度、與從支軸13至操作把手6之與支軸13係相反側的端部(力點)之前後方向X的長度逐漸變長,所以在操作把手6之下限位置的周邊,可得到更大的輸出。
(構成6)對該裝訂機本體5軸支在該操作把手6之位於該裝訂機本體5的一端側之端部(在本實施例係前端部)的支軸13被設置於比該貫入機構37更靠近一端側(在本實施例係前側)。
(作用效果6)如上述所示,作成將對裝訂機本體5軸支操作把手6之前端部的支軸13設置於比貫入機構37更靠近前側的位置。藉此,因為可將根據從支軸13至(用以使貫入機構37動作之)連桿軸15(作用點)的長度、與從支軸13至操作把手6之與支軸13相反方向之端部(力點)的長度而定的槓桿比取大,所以以更小之輸入可得到更大的輸出。
(構成7)在該裝訂機本體5之該另一端側下部(在本實施例係後端側下部),設置止滑構件10。
而且,作成使該操作把手6向下倒入時之在操作把手6之位於該裝訂機本體5之另一端側的端部(在本實施例係後端部)不會比該止滑構件10更向另一端側(在本實施例係後端側)突出的長度。
(作用效果7)在裝訂機本體5的後端側下部(底部),設置止滑構件10,藉此,在使操作把手6向下倒入時, 可作成裝訂機本體5不會向後移動。此外,止滑構件10係亦可對裝訂機本體5之前端側下部(底部)設置。在止滑構件10,可使用橡膠或彈性體或軟木等之摩擦阻力大的材料。而且,作成使操作把手6向下倒入時之操作把手6的後端部不會比該止滑構件10更向後側突出或超出的長度。藉此,在使操作把手6向下倒入時,可使裝訂機本體5變成穩定。
[關於搬運路32]
如第12圖(亦一併參照第13圖)所示,上述之搬運路32係被設置於裝訂機本體5的後部,並藉如第14圖所示之搬運路構成構件51所構成。此搬運路構成構件51係主要由作成大致水平面的搬運路32所構成,在此搬運路32的前端部,具有向上方直立之縱壁部52,且在搬運路32的兩端部具有向上方直立之側壁部53。
而,在搬運路構成構件51之上述之縱壁部52的下緣部(之與搬運路32之前緣部的邊界部分),設置用以使連結針3之前端部穿過的穿針口54。此穿針口54係作成具有與連結針3之寬度尺寸大致相同或比其更稍寬之寬度尺寸、及與連結針3的厚度大致相同之高度或比其更稍高之上下尺寸的橫向長狹縫狀。
在此穿針口54的上側,一體地設置比穿針口54寬度更窄且高度更高的第1凹部55、與比此第1凹部55寬度更窄且高度更高的第2凹部56。其中,第1凹部55係作成具有與非金屬針2或連結針3之左右一對的孔部4之間隔大致相等或比其更大的寬度尺寸。又,第2凹部56係作成具有與非 金屬針2之頂2a的寬度大致相等或比其更大的寬度尺寸。
而,在搬運路32的前側,在與非金屬針2或連結針3之左右一對的孔部4一致的位置,設置向前後方向所延伸之左右一對的狹縫部57。
進而,在搬運路32的前側之左右一對的狹縫部57之間的位置,突設在與搬運路32同一面之狀態向前方所延伸之承受座58。此承受座58係具有與頂2a大致相同的寬度尺寸,並被***上述之裁斷成形機構35的內部,在以裁斷成形機構35將非金屬針2成形成字形時,從下支撐非金屬針2的頂2a。承受座58係被作成在正面圖為倒梯形形狀。
[關於搬運機構34]
如第15圖、第16圖所示,上述之搬運機構34係被設置於搬運路32的下側,搬運機構34係主要由如第17圖所示推桿61所構成。
此推桿61係在其兩側部,設置向大致前方所延伸之左右一對的進給爪62。如第18圖、第19圖所示,此進給爪62係從下側向非金屬針2或連結針3的孔部4(進給孔)穿過,並用以向前方進給連結針3者。此進給爪62係可在上下方向Z產生彈性變形。為了提高進給爪62之對上下方向Z的彈性變形性能,進給爪62係基部一度向上方直立後,向前方延伸。此外,在第14圖的搬運路構成構件51(之縱壁部52)之穿針口54的第1凹部55具有用以避免與此進給爪62之干涉的高度。
又,推桿61係在其前面,如在第20圖~第22圖依序所示,設置向貫入機構37之左右一對的貫穿刃36之間進 給以裁斷成形機構35裁斷並被成形成字形的非金屬針2的推壓面63(參照第18圖)。此推壓面63係從該搬運路32的前部向在前側所突設之承受座58的下側出入,並為了與作成在正面圖倒梯形的承受座58一致,而具有被切掉成在正面圖倒梯形的凹形狀(參照第26圖)。
而且,此推桿61係對裝訂機本體5被收容設置成向前後方向X移動自如,且藉***裝於推桿61的後部與裝訂機本體5之間的該推桿回位彈簧47總是向前方被偏壓。
在推桿61的下部,上述之2支軸25、26中的一方(推桿驅動軸(軸25),參照第9圖)具有被配置成在左右方向Y貫穿的軸孔64,藉由此推桿驅動軸(軸25)被設置於該連桿18的第2導槽部27導引,而在抵抗推桿回位彈簧47之彈力下向前後方向X移動。
進而,在此推桿61的兩側部,一體地設置向左右方向Y所延伸之一對導臂65。此導臂65係被作成可在上下方向Z產生彈性變形。此導臂65沿著設置於裝訂機本體5之後部(之第2導槽部27周邊的位置)的導引部66(參照第42B圖)移動。
在此導引部66,向上突設卡止用小凸部67,在操作把手6之壓下時,導臂65卡止於卡止用小凸部67的後部,藉此,推桿61在抵抗推桿回位彈簧47之偏壓力並後退之狀態被上鎖。卡止用小凸部67在前側具有後上升的傾斜面67a,且在後側具有在上下方向Z所延伸之卡止面67b。
而且,如後述所示,在操作把手6之回位時,該 連桿18上升,藉此,以第2導槽部27的下緣部抬高導臂65,而推桿61的導臂65脫離卡止用小凸部67的卡止面67b,而解除上鎖,推桿61藉推桿回位彈簧47的偏壓力向前方移動。
在此時,推桿61係向前後方向X移動僅非金屬針2之一支份量的距離。而且,如第15圖所示,作成在從連結針3之前第1支(前頭)的非金屬針2被安裝於裁斷成形機構35內之狀態,在推桿61前進時,進給爪62向從連結針3之前第1個孔部4進入,在推桿61後退時,進給爪62向從連結針3之前第2個孔部4移動。藉此,至最後的一支非金屬針2可向裁斷成形機構35進給。此外,最後的一支非金屬針2係在以裁斷成形機構35成形成字形後,不是藉進給爪62,而是藉推桿61的推壓面63向貫入機構37之左右一對的貫穿刃36之間進給。又,雖未特別圖示,在貫入機構37的前側,設置用以限制成藉推桿61所進給之非金屬針2不會從貫入機構37向前方飛出的止動器部。
[關於裝訂針蓋33]
如第23圖、第24圖所示,上述之裝訂針蓋33係對裝訂機本體5之後部的收容部31及搬運路32的上側被安裝成可拆裝。
在裝訂針蓋33的側面,設置安裝用突起部33a。此安裝用突起部33a係藉由向設置於裝訂機本體5之側面16的安裝用孔部16a(參照第9圖)進入,將裝訂針蓋33卡止固定於裝訂機本體5。安裝用突起部33a構成為藉由對準安裝用孔部16a之後側的緣部,可進行連結針3之正確的定位(後對準)。 因此,安裝用孔部16a係為了對安裝用突起部33a定位,而作成在前後方向X具有一些間隙。
裝訂針蓋33係主要由如第25圖所示之具有上面與左右的兩側面之透明的樹脂所構成。而且,該裝訂針蓋33係在其前端側,突設向前方突出的針保護用突起部71。此針保護用突起部71係如第26圖所示,與搬運路32之承受座58對應地被設置於承受座58的上方。
針保護用突起部71係作成具有與非金屬針2之頂2a相同或比其小的寬度尺寸,並被***裁斷成形機構35的內部,在以裁斷成形機構35將非金屬針2成形成字形時,從上覆蓋非金屬針2的頂2a,加以保護。針保護用突起部71係穿過在搬運路構成構件51的縱壁部52之穿針口54之上側的第2凹部56,並被配置於裁斷成形機構35內。此外,在搬運路構成構件51之穿針口54的第2凹部56具有可***此針保護用突起部71的高度。
而且,在搬運路構成構件51的承受座58與裝訂針蓋33的針保護用突起部71之間,設置非金屬針2或連結針3通過之窄的間隙。在針保護用突起部71的前端部,一體地突設可與設置於裁斷成形機構35之導槽嵌合之上下的導引突起71a(參照第25圖)。
又,如第27圖、第27A圖所示(亦一併參照第30圖),在裝訂針蓋33之前側的上部,為了從上側輕壓連結針3且防止連結針3之向後的回位而設置第1止回爪72。在此情況,第1止回爪72係為了從上側向連結針3之左右的孔部4 ***而設置左右一對。第1止回爪72係作成與裝訂針蓋33一體並各自獨立之樹脂製的彈性爪,且不會對連結針3的上面賦與過大的推壓力。第1止回爪72係對向前方所延伸之臂的前端包括爪部,該爪部係在前側具有向上下方向Z所延伸之卡止面72a,並在後側具有前下降的斜面72b。
此外,如第28圖、第29圖所示(亦一併參照第30圖),在左右一對的第1止回爪72之間(連結針3之左右方向Y之中央部的位置),設置第2止回爪73,該第2止回爪73係從上側輕壓連結針3,且在連結針3之剩下變少時,用以切換成第1止回爪72。第2止回爪73係在比第1止回爪72更前面之狀態所配置。第2止回爪73係作成與裝訂針蓋33一體之獨立之樹脂製的彈性爪,且不會對連結針3的上面賦與過大的推壓力。第2止回爪73係對向前方所延伸之臂的前端包括爪部,該爪部係在前側具有向上下方向Z所延伸之卡止面73a,並在後側具有前下降的斜面73b。在此情況,第2止回爪73係被配置於比第1止回爪72更向前側僅非金屬針2之前後方向X之一支份量長度的位置。
進而,如第31圖所示(亦一併參照第25圖),裝訂針蓋33係對其前端部分的兩側部,包括在對裝訂機1安裝時,沿著設置於裝訂機1(裝訂機本體5及本體蓋9)的蓋導件75所導引之導引突起76。
裝訂針蓋33係對裝訂機1安裝成從後側向前側移動(蓋安裝方向),蓋導件75及導引突起76係為了導引此安裝所設置。在此時,蓋導件75係作成非一直線狀的槽狀(導槽)。 即,作成槽狀之蓋導件75的下部77係在近側(後側)的位置具有大致水平的橫移部77a,在橫移部77a的內側(前側)具有前下降的傾斜部77b,並在前下降的傾斜部77b的內側(前側)具有大致水平的就座部77c。
又,導引突起76係作成具有在將裝訂針蓋33安裝於裝訂機1之狀態與前下降的傾斜部77b一致之前下降的傾斜形狀。在導引突起76的前端部,設置在將裝訂針蓋33安裝於裝訂機1時以線接觸狀態與就座部77c抵接(就座)之大致水平的就座面76a。
而且,作成槽狀之蓋導件75的上部78係作成在近側(後側)具有前下降的導入錐部78a,在導入錐部78a的內側具有與橫移部77a(下部橫移部)大致平行的橫移部78b(上部橫移部),在橫移部78b之內側具有與傾斜部77b大致平行的傾斜部78c,在傾斜部78c之內側具有與就座部77c大致平行的終端部78d。
而且,如第31圖(a)所示,入口側的橫移部77a與導入錐部78a之間係為了將裝訂針蓋33設定成前下降之狀態而可斜***,作成如從寬狀態往前側逐漸地變窄的漸縮槽部。
又,中間的橫移部77a與橫移部78b之間係為了若不將裝訂針蓋33之姿勢從如第31圖(a)所示之斜前下降之狀態變更成如第31圖(b)所示之水平狀態就無法進入,成為比將裝訂針蓋33設定成前下降狀態時之導引突起76之上下方向Z的高度更窄之間隔79a的橫移槽部。此外,蓋導件75之入口側(的漸縮槽部)係為了成為此間隔79a,成為高度尺寸逐漸縮 小。
進而,如第31圖(b)所示靠內側之前下降的傾斜部77b與傾斜部78c之間係為了大致水平狀態之裝訂針蓋33照樣沿著傾斜部77b向下落入,成為與導引突起76本身的厚度大致相同之間隔79b的下降傾斜槽部。
最後,如第31圖(c)所示,內側的就座部77c與終端部78d之間係為了可在已安裝裝訂針蓋33之狀態對導引突起76在上下方向Z大致進行位置限制,成為與將裝訂針蓋33設定成水平狀態時之傾斜的導引突起76之上下方向Z的高度更大致相同之間隔79c的固持槽部。
依此方式,在內側,藉由裝訂針蓋33就座成向下落入,在將裝訂針蓋33安裝於裝訂機1時,例如,可防止因從裝訂針蓋33之前端的針保護用突起部71所突出的導引突起71a、或第1止回爪72的卡止面72a、或第2止回爪73的卡止面73a向前摩擦連結針3的上面,而以導引突起71a強迫連結針3向前移動的不良。
[關於連結針3之定位構造]
在以裁斷機構(或裁斷成形機構35)將連結針3裁斷成各一支的非金屬針2時,需要高精度地決定裁斷位置。因此,對連結針3正確地進行定位成為極重要。
因此,想到例如,作成使用如金屬彈簧等之比較強力的彈性偏壓手段,將搬運路32上的連結針3總是設定成從上側壓住之狀態,且對連結針3向搬運方向(之前側)偏壓,而總是向設置於搬運路32(之裁斷機構)之內部的位置之貼住 部(例如貫穿刃36等)壓住連結針3的前端部,藉此,進行連結針3的定位(前對準)。
可是,若依此方式進行前對準,為了作成在前後動之搬運機構34後退時使連結針3不後退,在藉彈性偏壓手段之從上側的壓住需要過大的推壓力,且發生因朝向搬運方向(之前側)之持續性之推壓力的賦與而在連結針3(之被貼住部(貫穿刃36等)推壓的部分)成為易受損的問題、或向裁斷機構搬運連結針3時之阻力變大的問題等。
因此,在本實施例,如以下所示進行連結針3的定位。
(構成1)如上述所示,本實施例之裝訂機1包括:裁斷機構,係將連結複數支平坦之狀態的非金屬針2而成的連結針3裁斷成各一支;及搬運機構34,係經由搬運路32向該裁斷機構搬運該連結針3。
而且,如第27圖所示,作成在該搬運路32的中途,在比該連結針3之在搬運方向的前端部更靠近搬運方向之後側的位置設置進行定位的定位部81。
此定位部81係藉朝向往該搬運方向之後側的方向之連結針3的推壓,進行連結針3的定位。
此處,裁斷機構係上述之裁斷成形機構35。搬運方向係前後方向X的前側。往搬運方向之後側的方向係前後方向X的後側。比連結針3之前端部更靠近搬運方向之後側的位置係從連結針3之前第2支非金屬針2的位置。在此情形,位於從連結針3之前第3支非金屬針2的位置。在定位部81,可 使用上述之裝訂針蓋33的第1止回爪72(之朝向上下方向Z的卡止面72a)。
此外,關於第28圖之裝訂針蓋33的第2止回爪73(之朝向上下方向Z的卡止面73a),亦在連結針3成為剩下2支時,可作為定位部81,進行連結針3之第2支非金屬針2的定位。順便地,如第29圖所示,在連結針3成為剩下1支時,因為不必裁斷,所以定位係不需要。
(作用效果1)在該構成,作成在搬運路32的中途,在比連結針3的前端部更靠近搬運方向之後側的位置設置進行定位的定位部81,利用對定位部81之朝向往搬運方向之後側的方向(回位方向)之(連結針3之即將裁斷前)的暫時性推壓,進行連結針3的定位(後對準)。藉此,因為不需要利用如金屬彈簧等之比較強力的彈性偏壓手段之從上側之持續性的壓住,所以過大且持續性的推壓力不會作用於連結針3,而連結針3難受損,且可消除向裁斷機構搬運連結針3時之阻力,而可搬運材質更軟的非金屬針2。
(構成2)該定位部81係可作成貼著設置於非金屬針2或連結針3的孔部4之朝向搬運方向之後側的緣部來進行定位。
此處,孔部4係被用作定位孔。孔部4之朝向搬運方向之後側的緣部與定位部81(第1止回爪72)之前側的卡止面72a抵接而被定位。定位孔係可與進給孔共用。但,亦可作成定位孔與進給孔係各自分開地設置專用者。
在本實施例的情況,將從連結針3之前第1個孔 部4與第2個孔部4用作進給孔,將從前面第3個孔部4用作定位孔,藉此,可靈活地使用設置於左右方向Y之相同之位置的孔部4,以免第1止回爪72與進給爪62彼此發生干涉。
(作用效果2)根據該構成,以簡單的構成,可確實地進行連結針3的定位。又,因為將進給孔等之孔部4預先設置於連結針3,所以可將此孔部4直接利用於連結針3的定位。此外,關於孔部4,亦可與進給孔分開地設置定位專用者。
(構成3)或者,亦可該定位部81係採用貼著平坦地延伸之狀態之非金屬針2的兩端部之朝向搬運方向之後側的緣部來進行定位。
此處,非金屬針2的兩端部之朝向搬運方向之後側的緣部係可採用設置於非金屬針2之兩端的後緣部分之錐狀的狹縫部3b(在此情況,作成將第27圖之孔部4替換成狹縫部3b)。非金屬針2之後緣部分的狹縫部3b係與定位部81之前側的卡止面72a抵接而被定位。此外,此情況之定位部81係未特別地圖示,例如,只要將第1止回爪72或與其相同者設置於狹縫部3b的位置即可。
(作用效果3)根據該構成,以簡單的構成,可確實地進行連結針3的定位。又,因為在連結針3的兩端部,對前緣部與後緣部預先設置用以向形成於用紙P之貫穿孔p1易***錐狀的狹縫部3b,所以可將其中之後緣部的狹縫部3b直接利用於連結針3的定位。
(構成4)該搬運機構34係包括回位部82,該回位部82係在藉該裁斷機構(裁斷成形機構35)裁斷連結針3時, 對該連結針3暫時朝向往搬運方向之後側的方向偏壓,並將該連結針3壓在該定位部81。
此處,回位部82係可採用在搬運機構34之推桿61的進給爪62。進給爪62係對向前方所延伸之臂的前端部包括爪部,該爪部係在前側具有向上下方向Z所延伸之卡止面62a,並在後側具有後下降的斜面62b。
(作用效果4)如上述所示,進給爪62係在進給連結針3時,暫時從前進之狀態後退,但是在此時,藉由斜面62b對孔部4(或狹縫部3b。以下,當作孔部4來說明)向後方位移,沿著斜面62b爪部向下方被導引,進給爪62向下方發生彈性變形,前端的爪部從自前面第1個孔部4脫離出來。而且,沿著連結針3之背面後退,成為向第2個孔部4穿過之狀態。在此時,如第42D圖所示,(藉由推桿61之導臂65對裝訂機本體5(之導引部66)之卡止用小凸部67被卡止)在後退狀態被上鎖。
在依此方式推桿61開始後退時,藉由進給爪62的斜面62b向後推前側之孔部4的後緣部,僅在至進給爪62從前側的孔部4脫離出來之極短的時間,將連結針3偏壓成向後側稍微地後退的程度。而且,利用此時之連結針3之微小的動作,可將該連結針3壓在定位部81並進行定位。藉此定位,使對連結針3的負擔變少,且可藉裁斷機構進行連結針3之正確的裁斷。
因此,僅在藉裁斷機構裁斷時,只是暫時進行定位即可,定位所需之機構性負擔變輕,且可利用搬運機構34 搬運連結針3所需的預備動作(後退動作),進行定位。在回位部82,因為可直接使用搬運機構34的進給爪62,所以在構成上亦簡單。
(構成5)定位部81具有卡止面72a、73a,該卡止面72a、73a係在搬運機構34對非金屬針2或連結針3朝向往搬運方向之後側的方向偏壓時,碰觸在非金屬針2或連結針3之往搬運方向之後側的緣部。
(作用效果5)如上述所示,藉由定位部81具有卡止面72a、73a,在搬運機構34對非金屬針2或連結針3朝向往搬運方向之後側的方向偏壓時,可使在非金屬針2或連結針3之往搬運方向之後側的緣部確實地碰觸卡止面72a、73a。進行定位。
[關於連結針3之自固持構造]
為了作成能以裁斷機構正確地裁斷連結非金屬針2的連結針3,需要將連結針3正確地安裝於裝訂機本體5。在此時,若使用捲繞成滾筒狀的連結針3,由於連結針3所伴隨之捲繞癖的影響,難將連結針3正確地安裝於裝訂機本體5。又,即使正確地安裝連結針3,亦可能在安裝後因捲繞癖而連結針3偏離裝訂機本體5上之正確的位置。若像這樣地連結針3偏離正確的位置,就無法以裁斷機構正確地裁斷連結針3。
因此,例如,想到作成將滾筒狀之連結針3收容於針匣,且將此針匣安裝於裝訂機1等,藉此,將連結針3間接地安裝於裝訂機本體5。藉由依此方式(比裝訂機1小型且處理容易之)將針匣用作媒介,對針匣之連結針3的安裝變得容 易,又,可經由針匣將連結針3正確地安裝於裝訂機本體5,又,可使連結針3難偏移。
可是,在使用針匣的情況,針匣的拆裝所造成之連結針3之處理的人力時間增加,且需要針匣,或需要對裝訂機1拆裝針匣的機構。因此,裝訂機1之構造變得複雜,又,元件數增加,裝訂機1變成大型,且費用亦變貴。
因此,在本實施例,如以下所示,作成可對裝訂機本體5直接正確地安裝連結針3。
(構成1)如上述所示,本實施例之裝訂機1包括:裁斷機構,係將連結複數支平坦之狀態的非金屬針2而成的連結針3裁斷成各一支;及搬運機構34,係經由搬運路32向該裁斷機構搬運該連結針3。
而且,如第32圖(~第35圖)所示,作成在該搬運路32之搬運方向的前側,包括可固持該連結針3之前端部或其附近的針固持部84。
此針固持部84具有:貼住面85,係貼住該連結針3的前端部;卡合構件87,係如第33圖所示,從連結針3的一面側對設置於該連結針3之卡合部86卡合;以及脫離限制部88,係在該連結針3的另一面側,被配設成隔著該連結針3在搬運方向的前後使位置相異之狀態與該卡合構件87對峙。
此外,在本實施例,作為一例,一面側係當作關於連結針3,搬運路構成構件51或卡合構件87之側,即連結針3的下面側,又,另一面側係當作與搬運路構成構件51相對向之例如裝訂針蓋33或針固持部84之側,即連結針3的上面側。但, 亦可上述係相反。
此處,針固持部84係作成分別設置於連結針3之兩側部的位置者,在對裝訂機本體5確實地自固持連結針3,而且易於從裝訂機本體5拆下連結針3上較佳。自固持係不使用其他的構成,僅藉針固持部84就可對裝訂機本體5預先固持連結針3的前端部或其附近。
貼住面85係只要是在向搬運路32***連結針3的前端時連結針3的前端部輕碰觸者即可。在貼住面85,例如如第34圖、第35圖所示,可使用貫入機構37的貫穿刃36。又,貼住面85係例如如第36圖所示,可設置於搬運路構成構件51。或者,貼住面85係例如如第37圖所示,可設置於裝訂機本體5。
在卡合部86,可使用連結針3之孔部4或兩側部的狹縫部3b等。在卡合構件87,可使用搬運機構34的進給爪62等。在此情況,卡合構件87係設置於連結針3的下面側。脫離限制部88係設置連結針3的上面側。但,亦可卡合構件87與脫離限制部88的位置關係上下相反。脫離限制部88係在與卡合構件87在前後錯開位置之狀態設置較佳。關於脫離限制部88,將後述。
(作用效果1)若依據該構成,只是作成拉出對收容部31所收容之滾筒狀之連結針3的前端,並將此連結針3的前端向搬運路32的內側(前側)***成沿著搬運路32滑動,使連結針3的前端緣輕輕碰觸貼住面85,利用搬運路32之前側所包括的針固持部84,不使用輔助元件等,就可對裝訂機本體 5確實地直接自固持連結針3的前端部或其附近。
在此時,只是使用一支手指,向搬運路32之內***連結針3的前端部,不依賴目視,就可在搬運方向(前後方向X)無偏差之狀態簡單確實地安裝連結針3。又,藉針固持部84的貼住面85亦可防止連結針3的***過度所造成之連結針3的彎曲等的發生。
結果,因為消除捲繞成滾筒狀之連結針3的捲繞癖所造成之搬運方向的偏差等的安裝失誤,而可省去重裝的人力時間,且不必為了將連結針3正確地安裝於裝訂機1,而作為不同之元件設置(用以間接地收容固持滾筒狀的連結針3)針匣。或準備將此針匣收容於裝訂機1的空間,或設置對裝訂機1拆裝針匣的機構,所以減少連結針3之處理的人力時間,且大幅度地簡化裝訂機1之構造,而可使裝訂機1小型化、或減少元件數、或降低費用等。
(構成2)該脫離限制部88係作成具有被設置於該連結針3之前頭的非金屬針2之位置的第1限制部91。
此處,因為連結針3之前頭的非金屬針2係被***裁斷成形機構35之中,所以第1限制部91係可設置於第32圖所示之裁斷成形機構35之壓針板92的內側面。
又,第1限制部91係例如如第36圖所示,可設置於搬運路構成構件51。
(作用效果2)若依據該構成,藉第1限制部91,可確實地限制連結針3之前頭的非金屬針2之位置並固持成不會脫離。此第1限制部91係在連結針3(之前頭的非金屬針2)之 前端緣碰觸貼住面85後,對防止連結針3之彎曲係有效。又,藉由設置第1限制部91,因為成為在連結針3之前端部難彎曲的狀態碰觸貼住面85,所以碰觸時之手反應變(比在彎曲之狀態碰觸貼住面85時更)大,根據該手反應,可明確地覺得脫離限制部88確實地固持連結針3的前端部。
(構成3)亦可該脫離限制部88具有設置於該連結針3之第2支以後的非金屬針2之位置的第2限制部93。
而且,作成該卡合構件87在該連結針3的搬運方向被設置於位於該第1限制部91與第2限制部93之間的位置。
此處,第2限制部93係可採用在搬運路構成構件51的縱壁部52所設置之穿針口54的(位於第1凹部55及第2凹部56之兩側)上緣部等。
在此情況,如第33圖所示,對卡合部86採用從前面第1個孔部4,對卡合構件87採用對第1個孔部4所嵌合之進給爪62的爪部,第1限制部91係位於比第1個孔部4更稍微地前側,第2限制部93係位於比第1個孔部4更稍微地後側。
在此情況,如第35圖所示,第1限制部91及第2限制部93係被設置於在左右方向Y位於比卡合構件87更外側。第1限制部91與第2限制部93係在構造上,可作成僅設置其中一方。
此外,第2限制部93係例如如第36圖所示,可設置於搬運路構成構件51。
(作用效果3)若依據該構成,藉第2限制部93,可 確實地限制連結針3之第2支以後之非金屬針2的位置並固持成不會脫離,且藉上側之第1限制部91與第2限制部93、以及下側的卡合構件87,可將連結針3的前端部或其附近從上下固持成鋸齒狀。結果,因為可得到更高之自固持力,所以可使所安裝之連結針3難脫離搬運路32。此第2限制部93係對具有大捲繞癖之連結針3,對防止捲繞癖所造成之位置偏差係有效。
(構成4)如第33圖所示,該脫離限制部88對該連結針3的另一面被分開地配置成具有間隙95、96。
而且,作成使該卡合構件87的前端部穿過卡合部86,向連結針3的另一面側突出成比上述之間隙95、96更大(突出量97>間隙95、96)。
(作用效果4)將脫離限制部88對該連結針3的另一面分開地配置成具有間隙95、96。藉此,對無捲繞癖之連結針3,可一面防止脫離限制部88之對連結針3之直接的接觸,一面限制連結針3的前端部或其附近,並固持成不會脫離。又,對具有捲繞癖之連結針3,脫離限制部88直接地輕接觸連結針3等,可固持連結針3的前端部。
結果,可消除連結針3之受損,且減少對連結針3的搬運阻力。
又,使卡合構件87的前端部穿過卡合部86,並向連結針3的另一面側突出成比上述之間隙95、96更大。藉此,因為穿過脫離限制部88與連結針3的另一面之間的窄間隙95、96之連結針3的前端部難越過卡合構件87,所以更確實 地限制連結針3,並固持成不會脫離,且可有效地防止連結針3脫離搬運路32。
此外,因為作為卡合部86的進給爪62係在前端之爪部的後側具有後下降的斜面62b,且在前側具有上下方向Z之卡止面62a,所以在從後側***連結針3的前端部時,可易於越過斜面62b,且在立回時難越過卡止面62a,而可作成易安裝且難脫離之構造。
但,在拆下連結針3的情況,如第38圖所示,作成以(比在連結針3因捲繞癖而自然地脫離搬運路32時作用於連結針3之力更強之)所要的力向後拉連結針3。於是,藉由針固持部84被設置於連結針3之兩側部的位置,且在針固持部84之左右的第2限制部93(穿針口54)之中間部分有第1凹部55與第2凹部56,因為連結針3係可朝向面外方向(上方)在中高之狀態彎曲,所以利用此連結針3之彎曲成可有意地從針固持部84拆下。
以下,使用第39圖~第52圖,說明裝訂機1之主要部。
[關於裁斷成形機構35]
如第39圖所示,上述之裁斷成形機構35包括:裁斷刃101(裁斷機構),係從連結針3將非金屬針2裁斷成各一支;左右一對的成形構件102(成形機構),係將平坦之狀態的非金屬針2成形成字形;以及壓針板92(壓針機構),係固持應維持字形的成形狀態之成形成字形的非金屬針2之針腳2b、2c。又,上述之搬運路構成構件51的承受座58(參照 第38圖)亦在成形時作用為支撐非金屬針2的支撐部(固定部),並成為裁斷成形機構35的構成構件之一。此外,只要是在成形時可支撐成非金屬針2不動,不是支撐部被限定為如承受座58的構成。
裁斷刃101與成形構件102係一體地被設置於構成貫入機構37的驅動器本體100。驅動器本體100與壓針板92係可對承受座58向上下方向Z相對地移動。在本實施例,採用承受座58係被固定成向上下方向Z無法移動,而驅動器本體100與壓針板92向上下方向Z移動的構成,但是不限定為此,亦可採用承受座58可對驅動器本體100與壓針板92向上下方向Z移動的構成。又,裁斷刃101與成形構件102係被收容於壓針板92內,並可在壓針板92內向上下方向Z相對地移動。此外,在本實施例,將成形構件102一體地設置於驅動器本體100(貫入機構37),但是不是本發明被限定為此。只要是可與貫入機構37之貫入動作同步地進行成形動作,亦可與驅動器本體100分開地設置成形構件102。
驅動器本體100係具有在左右方向Y所延伸之軸孔100a,上述之連桿軸15被貫穿配置於此軸孔100a。連桿軸15係被***配置於在上下方向Z所延伸之導槽17內,該導槽17係被設置於上述之連桿18(參照第9圖)的第1導槽部21內及裝訂機本體5的側面16(側壁)。而且,藉由沿著導槽17導引連桿軸15。驅動器本體100係在上下方向Z移動。
裁斷刃101係裁斷連結針3之連結部3a之裁斷刃的一例,並在下端設置傾斜的刃部101a。各裁斷刃101係被安 裝於在傾斜的刃部101a彼此朝向外側之狀態突設於驅動器本體100之背面側(後方)的一對安裝部103。
各裁斷刃101係為了可圓滑地裁斷連結部3a,各刃部101a向外地傾斜,並其刃尖附近的內側面被***位於比連結部3a更內側之孔部4的配置被安裝於安裝部103,各刃部101a的長度形成為比連結部3a更長。又,各裁斷刃101係切掉刃部101a的外側,而設置缺口部101b,藉此,在裁斷刃101對壓針板92在上下方向Z相對地移動時,刃部101a不會碰觸壓針板92的構成構件。
各成形構件102係被設置於成為各裁斷刃101之內側的位置,並包括:從各安裝部103之壁面在下方向所延伸之臂部102a;及突起部102b,係從臂部102a的前端(下端)朝向內側所突出形成。臂部102a係前端成為自由端,並可將被固定於安裝部103的基端部(固定端)作為基點向左右方向Y產生彈性變形。
為了進行被載置於承受座58上之非金屬針2之針腳2b、2c的折彎,各臂部102a係從突起部102b之上端至基端部的形成高度被設定成至少與針腳2b、2c之長度(高度)相同或其以上的高度。又,各臂部102a係前後方向X的長度(進深)成為與非金屬針2之短邊方向的長度相同或其以上的長度。
又,為了在承受座58與各臂部102a的內壁面之間可固持各針腳2b、2c,承受座58的寬度係以與頂2a之內寬大致相同的寬度尺寸所形成,一對臂部102a的間隔係以與頂2a之外寬大致相同的尺寸所形成。又,一對突起部102b的間 隔係被形成為比承受座58之外寬更稍窄。根據本構成,突起部102b下降時,突起部102b係碰觸承受座58,而在外側產生彈性變形,且在與承受座58之間一面將針腳2b、2c壓在承受座58一面向下折彎,將非金屬針2確實地折彎成字形,而可穩定地進行成形動作。又,折彎後係以承受座58的外面與一對臂部102a的內面固持一對針腳2b、2c,而可維持成形狀態。
壓針板92係被形成為矩形的框狀,在其外側面,設置導引壓針板92之向上下方向Z的移動且限制其移動量的一對限制突起104。此一對限制突起104係在裝訂機本體5的側面16(側壁),被***被設置成與導槽17鄰接的一對限制槽29(參照第42A圖等)。藉由沿著限制槽29導引限制突起104,壓針板92在上下方向Z移動。限制槽29係被作成在上下方向Z所延伸之長孔。因此,限制突起104碰觸限制槽29的上端時,壓針板92停止上升。此停止位置成為壓針板92的最高點。又,限制突起104碰觸限制槽29的下端時,壓針板92停止下降。此停止位置成為壓針板92的最低點。進而,因為限制突起104係形成在上下方向Z長的橢圓形,所以向前後方向X的傾斜受到抑制,可不會發生晃動而圓滑地在上下方向Z移動。
在壓針板92的內側面,設置在上下方向Z限制非金屬針2之前端部之位置的一對第1限制部91。在比此第1限制部91更下側,設置一對壓針部105,該壓針部105係抑制所成形之非金屬針2之一對針腳2b、2c的張開,而維持成形 狀態。壓針部105係藉由以向內側突出的錐面105a向內側方向導引針尖,抑制針尖的張開。一對壓針部105係以可保持***成形成字形之一對針腳2b、2c的***間隔的長度所形成。又,各壓針部105的形成高度係以在壓針板92下降而到達最低點時,壓針部105的上端與所成形之非金屬針2之針腳2b、2c的前端不會發生干涉的高度所形成。即,壓針部105係構成為在成形構件102一面下降一面將非金屬針2成形成字形時,退避至在與被折彎之針腳2b、2c不接觸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成形結束而壓針板92與成形構件102一起上升時,成為臂部102a仍然固持針腳2b、2c(之一部分),並以壓針部105的前端可拾入並固持針腳2b、2c的尺寸對準。因此,抑制從臂部102a往壓針部105之針腳2b、2c的交接時之針腳2b、2c的張開,可穩定地進行交接(拾取針)。
又,在壓針板92的內側面中之上下方向Z的大致中央,設置與設置於驅動器本體100之安裝部103的肩部103a碰觸的一對彈性片106(卡合部)。各彈性片106係以在下方向所延伸之懸臂樑所形成,而前端成為自由端,將固定端作為基點,在左右方向Y產生彈性變形。在各彈性片106的前端,設置朝向內側所突出形成的突起部106a。根據本構成,在驅動器本體100對壓針板92上升時,彈性片106的下端碰觸肩部103a並卡合,壓針板92就與驅動器本體100一起上升。壓針板92上升至最高點時,肩部103a將彈性片106向外側推寬,並越過彈性片106,藉此,解除彼此之卡合,而僅驅動器本體100上升。
此外,在驅動器本體100對位於最低點之壓針板92下降時,藉由驅動器本體100的安裝部103將一對彈性片106向外側推寬,而越過一對彈性片106,僅驅動器本體100下降。
<裁斷成形機構35的動作例>
其次,一面參照第40A圖、第40B圖之裁斷成形機構35的動作圖、第42A圖~第42F圖之連桿18的動作圖,一面說明裁斷成形機構35的動作例。第40A圖、第40B圖係從背面側觀察裁斷成形機構35的圖,並以狀態A~狀態F表示裁斷成形機構35之動作過程的狀態。在第40A圖、第40B圖,為了易於說明,僅圖示裁斷刃101、成形構件102、壓針板92以及連桿軸15。第42A圖~第42F圖所示之A~F係表示裁斷成形機構為狀態A~狀態F(F-1、F-2)時之連桿軸15的狀態(位置),A~C係表示壓下操作時之狀態,D~F係表示回位時之狀態。又,關於構成構件之細節部分,一併參照第39圖。
在操作把手6之壓下操作前的備用位置(起始位置),如第40A圖之狀態A(備用)所示,在承受座58上,以裁斷前之平坦的狀態配置連結針3之前頭的非金屬針2。又,推桿61(參照第19圖)係藉推桿回位彈簧47向承受座58的方向(前方)被偏壓。因此,如第42A圖所示,推桿61之導臂65的前端係位於比在裝訂機本體5之導引部66所設置的卡止用小凸部67更前方。藉此,作為推壓面63之推桿61的前端成為向壓針板92內突出之狀態(參照第26圖)。又,在一對貫穿刃36(以下,在區別左右的情況係稱為36a、36b)之間,安裝先被 裁斷及成形的非金屬針2(參照第22圖)。
操作者壓下操作把手6時,藉此壓下操作,連桿軸15下降,驅動器本體100與連桿18被壓下。連桿18係以推壓用突起部30一面向後方推壓軸25一面下降。然後,如第42B圖所示,藉由第1導槽部21的上緣部碰觸導引突起部23,而連桿18停止下降。在此時,推桿61之導臂65的前端越過卡止用小凸部67的傾斜面67a,推桿61後退,藉此,推桿61脫離壓針板92,而壓針板92可下降。在此下降時,設置於壓針板92之內側面的第1限制部91碰觸連結針3,但是因為第1限制部91係以一面使連結針3的兩前端稍微地產生彈性變形一面可通過的突出量所形成,所以可防止連結針3之兩端的折斷等。
又,藉連桿軸15的下降,驅動器本體100與壓針板92之雙方下降。藉此下降,壓針板92係到達最低點而下降停止時,僅與連桿軸15連結之驅動器本體100下降,如第40A圖之狀態B(裁斷)所示,以裁斷刃101的刃部101a裁斷連結針3的連結部3a(裁斷動作),而從連結針3分離一支非金屬針2。此外,為了參考,在狀態B併記所裁斷之連結針3的平面圖。因為連結部3a係藉向外傾斜的刃部101a從內側向外側所裁斷,所以在穩定之狀態被裁斷。在此裁斷後,驅動器本體100進一步下降,藉此,接著裁斷動作,一對成形構件102之臂部102a的前端(下端)到達非金屬針2,該臂部102a將非金屬針2的針腳2b、2c向下方折彎(成形動作開始)。
另一方面,因為連桿18係藉導引突起部23來限 制下降,所以藉連桿軸15之下降,連桿18係向後方移動。然後,如第42C圖所示,後方延伸部18b碰觸限制用突起部24,而連桿18停止後退。藉連桿軸15之進一步的下降,連桿18係將導引突起部23作為支點向後方之轉動(在第42C圖中逆時針之轉動)開始,第3導槽部28所導引之折彎機構38的滑動構件122開始後退(參照第42D圖)。
如第42E圖所示,在連桿軸15下降至最低點,而滑動構件122最後退之狀態時,如第40A圖之狀態C(成形)所示,在所裁斷之非金屬針2的成形結束的狀態驅動器本體100到達最低點。所成形之非金屬針2的針腳2b、2c係藉成形構件102的臂部102a所固持。
接著,藉由解除操作把手6的推壓,操作把手6藉把手回位彈簧45的偏壓力向往起始位置的回位方向移動(回位),連桿軸15開始上升。與這些動作連動,連桿18以導引突起部23為支點向回位方向轉動(第42E圖中順時針之轉動),滑動構件122向回位方向移動(前進),且驅動器本體100係上升。驅動器本體100上升,安裝部103的肩部103a碰觸壓針板92的彈性片106,藉此,壓針板92與驅動器本體100一起上升。在此上升過程,在臂部102a固持針腳2b、2c之狀態,針腳2b、2c被***壓針板92的一對壓針部105之間,而可拾取其針尖(接受並固持)。如第40A圖之狀態D(拾取針腳)係表示即將拾取針尖之狀態,因為藉成形構件102的突起部102b將針腳2b、2c的針尖稍微向內側閉合,所以藉壓針部105可易於拾取針尖。可是,因為壓針部105的錐面105a向內側 導引針尖,所以如在狀態D之圖以虛擬線所示,即使針腳2b’稍微地張開,亦可確實地拾取針尖。
因此,可圓滑地進行從成形構件102向壓針部105之針腳2b、2c的交接。又,只是是壓針部105上升,能藉壓針部105固持針腳2b、2c,並抑制針腳2b、2c的彈性變形等,可減少對針腳2b、2c的負載,而可進行更穩定的成形。
然後,如第40B圖之狀態E(壓針板最高點1)所示,壓針板92到達最高點時,壓針板92停止上升。如狀態E所示,非金屬針2的針腳2b、2c係從臂部102a脫離出來,但是被壓針部105所固持。藉以後之連桿軸15的上升,安裝部103的肩部103a將一對彈性片106向外側推寬,藉此,越過彈性片106,而解除彼此之卡合。藉此,驅動器本體100脫離壓針板92,因為從在壓針板92之下部的卡止狀態被解放,所以僅驅動器本體100上升(參照第40B圖之狀態F-1(壓針板最高點2))。
在驅動器本體100與壓針板92之卡合被解除之狀態,壓針板92係可在限制槽29內自由地落下。在此情況,亦如第40B圖之狀態F-2(壓針板落下)所示,針腳2b、2c鉤住壓針部105的前端,防止脫離壓針部105。
在滑動構件122完全回位之狀態,上述之連桿18停止轉動,但是如第42F圖所示,因為推桿61的導臂65與卡止用小凸部67之卡止面67b卡合而位於上鎖狀態,所以推桿61的前進係還受到限制。藉以後之連桿軸15的上升,連桿18與驅動器本體100上升,在驅動器本體100上升至在一對貫穿 刃36a、36b之間接受所成形之非金屬針2的時序,藉第2導槽部27的下緣部將導臂65向上推。藉此,導臂65脫離卡止用小凸部67,推桿61藉推桿回位彈簧47的偏壓力前進,並藉推壓面63將非金屬針2進給至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又,在承受座58上,進給接著使用之平坦之狀態的連結針3,裁斷成形機構35係回到備用狀態(第40B圖之狀態A’(推出針))。連桿18或連桿軸15等亦回到起始位置(參照第42A圖)。
[關於貫入機構37]
如第39圖、第43圖、第44圖所示,上述之貫入機構37係將貫穿孔p1(參照第3圖)形成於用紙P,並包括:左右一對的貫穿刃36a、36b,係使非金屬針2之針腳2b、2c貫穿用紙P;及頂壓住部110,係抑住非金屬針2的頂2a。貫穿刃36a、36b與頂壓住部110係被設置於驅動器本體100,並藉連桿軸15與驅動器本體100一起向上下方向Z移動。
一對貫穿刃36a、36b係在驅動器本體100的下側,經由可收容並固持非金屬針2的既定間隔被安裝成與左右方向Y平行。一對貫穿刃36a、36b係從驅動器本體100延伸至下方。在其下端,設置裁斷用紙P之V字形的刃部111a、111b。各貫穿刃36a、36b係從前方或後方觀察時被折彎成大致曲柄狀(或傾斜段差狀)的形狀,對驅動器本體100所安裝之上端(基端部)、與下端的刃部111a、111b對上下方向Z不是位於一直線上,而成為對上端(基端部)將下端側的刃部111a、111b向內側偏置的形狀。
更詳細而言,一對貫穿刃36a、36b的間隔係在從 被設置刃部111a、111b之前端側既定長度的範圍,與頂2a的內寬,即一對針腳2b、2c之內寬大致相等或稍窄,並最初構成貫穿用紙P之第1貫穿部112a、112b。從此第1貫穿部112a、112b的上側至基端側部,與頂2a的外寬,即一對針腳2b、2c之外寬大致相等或稍寬,並構成第2貫穿部113a、113b。
在成為第1貫穿部112a、112b與第2貫穿部113a、113b之邊界的既定中間位置被折彎成大致曲柄狀,傾斜的段差形成於第1貫穿部112a、112b與第2貫穿部113a、113b之間。在此段差部分,一對貫穿刃36a、36b的間隔係形成為從第1貫穿部112a、112b往第2貫穿部113a、113b逐漸地變寬,並成為將以第1貫穿部112a、112b所形成之貫穿孔p1向外側方向推寬的孔擴張部114a、114b。
而且,在被配置成相對向的一對第2貫穿部113a、113b之間,可固持成形成字形的非金屬針2。又,第2貫穿部113a、113b與孔擴張部114a、114b之邊界的段差部分成為支撐以第2貫穿部113a、113b所固持之非金屬針2之針腳2b、2c的針腳支撐部115a、115b。
在各貫穿刃36a、36b,貫穿第2貫穿部113a、113b及針腳支撐部115a、115b地形成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參照第45圖)可出入的孔部116a、116b,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係作為將貫穿用紙P的針腳2b、2c向內側折彎之折彎機構38的一對折彎構件。此外,只要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參照第45圖)可出入,不是被限定為孔部116a、116b,亦可是將第2貫穿部113a、113b及針腳支撐部 115a、115b之一部分切掉的缺口部。
頂壓住部110係被設置於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又,頂壓住部110係對驅動器本體100在上下方向Z可移動的構成,在藉壓頂彈簧46向下方偏壓之狀態,被安裝於驅動器本體100。
在本實施例之裝訂機1,如上述所示,貫入機構37下降至既定位置時,折彎機構38動作,開始將針腳2b、2c折彎。因此,因為作成不會受到用紙P之張數(厚度)的差異影響地在既定時序將針腳2b、2c折彎,所以以頂壓住部110之向上下方向Z的移動吸收用紙P之張數(厚度)的差異,使貫入機構37可下降至既定位置。
又,貫入機構37係在裝訂機本體5的下部包括導引貫穿用紙P之貫穿刃36a、36b之金屬製的貫穿刃導件117(參照第45圖)。如上述所示,貫穿刃36a、36b係因為驅動器本體100之固定側的基端部與前端的刃部111a、111b對上下方向Z不是位於同一直線上,所以在貫穿刃36a、36b之刃部111a、111b貫穿用紙P時,貫穿刃36a、36b向內側被偏移(貫穿刃36a、36b向內側被傾斜)之力作用。進而,因為一對孔擴張部114a、114b的間隔逐漸地變寬,所以在孔擴張部114a、114b一面推寬貫穿孔p1一面通過時,力亦在貫穿刃36a、36b向內側被偏移(向內側傾斜)之力作用。
設置防止此貫穿刃36a、36b之向內側方向的偏移且防止往左右方向之偏移的貫穿刃導件117。在貫入動作時,藉由貫穿刃36a、36b沿著呈向下字形之貫穿刃導件117的 側面下降,可防止貫穿刃36a、36b之向內側方向的偏移(變形),而可圓滑地進行藉貫穿刃36a、36b之用紙P的貫入動作。
如第41圖所示,貫穿刃導件117包括第1導引部117a、與形成高度比第1導引部117a更低的第2導引部117b。又,將第1導引部117a之前方(第2導引部107b側)的上緣角部加工倒角成前下降的錐形或曲線形,而設置倒角部117c。此外,在本實施例,將經由與第1貫穿部112a、112b之間隔大致相同的間隔成形成字形之板構件的前方側切掉,形成段差,將未切掉側作為第1導引部117a,並將切掉之低側作為第2導引部117b,藉此,以一個元件一體地形成第1、第2導引部117a、117b。根據本構成,可減少裝訂機1之元件數、簡化構成,亦可小形化,且可使第1、第2導引部117a、117b一體地動作。
此外,貫穿刃導件117的構成不是被限定成如第1實施例所示,以一元件構成第1導引部117a與第2導引部117b的形態,亦可分開地形成第1、第2導引部117a、117b。又,亦可採用分開地形成之第1、第2導引部117a、117b同步地動作的構成,只要形成貫穿刃36a、36b之因應於貫入量總是可導引其刃尖附近之內側面的連續面,亦可各自獨立地動作。
第1導引部117a係為了防止貫入動作時之用紙P的彎曲,第1導引部117a之頂部的高度係作成與載置用紙P之用紙座7大致相等(同一平面)或比用紙座7稍低。藉此,作成可減輕一對貫穿刃36a、36b貫穿用紙P時之負載,而圓滑地進行貫入動作,貫穿孔p1的的寬度不會超出需要。又,藉 由採用這種形成高度,在貫穿刃36a、36b貫穿用紙P而刃尖附近的內側面從用紙P突出的時序馬上能以第1導引部117a導引刃尖附近的內側面,可更提高貫穿刃36a、36b之往內側方向及左右方向之偏移的防止效果。
另一方面,第2導引部117b係在非金屬針2之一對針腳2b、2c與貫穿刃36a、36b一起貫穿用紙P時,可導引貫穿刃36a、36b之前端的高度,採用折彎機構38利用第2導引部117b與裝訂機本體5之間的空間可進行折彎動作的高度。最好,採用比貫穿刃36a、36b下降至最下端時之針腳2b、2c的前端之位置更低的高度,或者不會塞住折彎機構38之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所出入之孔部116a、116的高度。但,在貫穿刃36a、36b到達最下端之前針腳2b、2c之折彎開始的規格時,亦可將第2導引部117b形成為比折彎前之針腳2b、2c的前端之位置更稍高。
又,貫穿刃導件117係被設置於折彎機構38之後述的滑動構件122。以與滑動構件122之往復動作連動的方式,因應於對用紙P之貫穿刃36a、36b的貫穿長度,第1導引部117a與第2導引部117b切換,並被配置於貫穿刃36a、36b之間。在藉貫穿刃36a、36b之貫穿孔p1的形成時(貫穿長度比較短時),第1導引部117a被配置於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並導引貫穿刃36a、36b的前端(至少刃部111a、111b部分,更佳係至第1貫穿部112a、112b)。
另一方面,藉由一對貫穿刃36a、36b更下降,深深地貫穿用紙P(貫穿長度變成比較長),非金屬針2之一對針 腳2b、2c貫穿用紙P。在貫穿用紙P之針腳2b、2c被折彎機構38折彎時,第1導引部117a從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退避,而比此第1導引部117a更低的第2導引部117b存在。藉此第2導引部117b,導引貫穿刃36a、36b的前端,一面抑制貫穿刃6b之向左右方向Y的抖動或向內側的變形,一面不會妨礙藉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對針腳2b、2c的折彎動作。貫穿刃36a、36b係藉由形成在對用紙P之貫穿時與非金屬針2之折彎時,因應於貫穿刃36a、36b之貫入量總量可導引其刃尖附近之內側面的連續面,而貫穿刃36a、36b可在第1導引部117a與第2導引部117b之間確實地相對移動。
又,在本實施例,第2導引部117b的上緣係後方側成為水平,但是前方側係逐漸地降低高度,而前下降地傾斜。即,在伴隨滑動構件122的後退,一對貫穿刃36a、36b下降時,沿著其前端(刃尖附近)相對地通過第2導引部117b之側面的路徑使前方側傾斜。藉此傾斜,在一對貫穿刃36a、36b下降至最下端的情況,亦在藉第2導引部117b的兩側壁面確實地導引一對貫穿刃36a、36b的前端下,可抑制孔部116a、116b被塞住。因此,可圓滑地進行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在孔部116a、116b的出入。
<貫入機構37的動作例>
其次,一面參照第43圖、第44圖之裝訂機本體的說明圖、第40A圖、第40B圖之貫入機構37的動作圖以及第41圖之貫穿刃導件117的動作圖,一面說明貫入機構37的動作例。在貫入動作前之備用位置的狀態(參照第40A圖之狀 態A),如第43圖(b)、(e)所示,在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固持藉裁斷成形機構35所進給之字形的非金屬針2。在此時,藉頂壓住部110壓住頂2a,而針腳2b、2c被針腳支撐部115a、115b所支撐。
藉操作把手6之壓下操作而連桿軸15下降時,設置貫入機構37之驅動器本體100下降(參照第41圖(a))。然後,貫穿刃36a、36b到達被載置於用紙座7之用紙P時,藉刃部111a、111b將貫穿孔p1形成於用紙P(參照第40A圖之狀態B的虛線部分),首先,第1貫穿部112a、112b貫穿貫穿孔p1。在此時,藉由將貫穿刃導件117之第1導引部117a配置於貫穿刃36a、36b之間,防止第1貫穿部112a、112b之向內側方向的傾斜,而可進行圓滑之貫穿。
貫入機構37進一步下降時,孔擴張部114a、114b一面向外側方向擴大貫穿孔p1一面貫穿用紙P。然後,貫入機構37更下降時,第2貫穿部113a、113b貫穿貫穿孔p1,且第2貫穿部113a、113b之內側所固持之非金屬針2的一對針腳2b、2c貫穿貫穿孔p1(參照第41圖(b))。
又,頂2a到達用紙P時(參照第40A圖之狀態C),藉由頂壓住部110將頂2a推壓至用紙P,可使頂2a與用紙P密接。又,即使在用紙P之張數多的情況,亦如第44圖之各圖所示,在頂壓住部110將頂2a推壓至用紙P並停止之狀態,一面壓縮壓頂彈簧46一面僅驅動器本體100下降。因此,不會受到用紙P之張數影響,可使貫穿刃36a、36b下降至既定位置。因此,可在既定時序圓滑地進行以後之藉折彎機構38 之針腳2b、2c的折彎動作。
在此折彎動作之時序,如第41圖(c)所示,貫穿刃導件117與滑動構件122之後退連動地後退,在貫穿刃36a、36b之間,被配置第2導引部117b。因此,可圓滑地進行藉折彎機構38之對針腳2b、2c的折彎動作。此外,作用於貫穿刃36a、36b之力係在第2貫穿部113a、113b上一致,如向內側被傾斜之力難作用於貫穿刃36a、36b。因此,在第2貫穿部113a、113b貫穿貫穿孔p1的時序,即使不導引貫穿刃36a、36b,亦可抑制其變形。可是,在本實施例,在第2貫穿部113a、113b貫穿用紙P之時序,亦藉第2導引部117b導引貫穿刃36a、36b的前端。因此,防止貫穿刃36a、36b之向內側的變形,且在折彎動作時抑制在一對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在貫穿刃36a、36b之孔部116a、116b出入時之貫穿刃36a、36b之向左右方向Y的抖動等,而可更圓滑地進行貫入動作及以後的折彎動作。
裝訂用紙P後,如第41圖(d)所示,滑動構件122與貫穿刃導件117的移動停止。然後,解除操作把手6之推壓時,藉由驅動器本體100與連桿軸15一起上升,貫穿刃36a、36b脫離貫穿孔p1,貫入機構37回到備用位置之狀態。隨著,滑動構件122亦進行回位動作(前進)至原來的位置,第1導引部117a亦朝向貫穿刃36a、36b之間移動。在本實施例,藉由將倒角部117c設置於第1導引部117a的前方,在第1導引部117a回位時,以倒角部117c一面撈起在用紙P之下側重疊的針腳2b、2c一面移動。因此,可更圓滑地進行在針腳2b、2c 的下方之第1導引部117a的回位動作,且可抑制針腳2b、2c的捲起。
[關於折彎機構38]
如第45圖~第48圖等所示,上述之折彎機構38包括:第1折彎構件120a,係將貫穿用紙P之非金屬針2之一方的針腳2b(在本實施例係右側的針腳)折彎;第2折彎構件120b,係將另一方的針腳(在本實施例係左側的針腳)2c折彎;相黏貼構件121,係將一方之針腳2b與另一方之針腳2c相黏貼;作為驅動構件之滑動構件122,係按照所決定之順序(sequence)驅動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及相黏貼構件121;以及一對導引面123a、123b(參照第47圖、第50A圖),係被設置於裝訂機本體5,並由向折彎方向導引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的傾斜面所構成。
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包括:折彎突起124a、124b,係將向上方所突出形成的針腳2b、2c向內折彎;第1、第2傾斜面125a、125b,係與裝訂機本體5之一對導引面123a、123b卡合;以及第1、第2動作段部126a、126b,係滑動構件122所卡合。第1折彎構件120a與第2折彎構件120b係藉滑動構件122之向前後方向X的進退動作控制向上下方向Z及左右方向Y的移動。
伴隨此向上下方向Z及左右方向Y的移動,第1、第2傾斜面125a、125b沿著一對導引面123a、123b受到導引,藉此,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係一面向斜方向擴縮彼此的間隔(接近遠離)一面移動。藉此,折彎突起124a、124b 在貫穿用紙P之一對貫穿刃36a、36b的孔部116a、116b出入。
第1折彎構件120a與第2折彎構件120b係藉平面圖上U字形之連結彈簧127一體地連結,並構成平面圖上Ω形的折彎單元128。在本實施例,以樹脂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及連結彈簧127一體成形,而形成折彎單元128,在將連結彈簧127壓縮之狀態將此折彎單元128安裝於裝訂機本體5的內面。因此,在形狀穩定性或柔軟性優異,對裝訂機本體5之折彎單元128的收容性提高,且可自如地進行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向上下左右方向的移動。
連結彈簧127係向使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外側方向移動的方向,即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下推之方向(回位方向)偏壓。因此,在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藉滑動構件122的回位動作被向下推而回到起始位置時,連結彈簧127的復原力輔助回位動作,並抑制卡住等,而可圓滑地進行回位動作,且可提高回位動作時的操作性。此外,亦可連結彈簧127係作成與上述相反,向使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內側移動的方向,即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上推的方向偏壓,可提高折彎動作時之操作性。
在對裝訂機本體5安裝折彎單元128時,如第47圖所示,將突設於連結彈簧127的安裝突部129對設置於裝訂機本體5之前方的孔部130卡合,並將分別突設於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安裝突部131a、131b(參照第45圖)對裝訂機本體5,向與導引面123a、123b之傾斜對應地凹設的長 孔132a、132b卡合。藉此,防止折彎單元128從裝訂機本體5意外地脫落等,且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可向上下左右方向(斜方向)移動。
此外,連結彈簧127係不是被限定為在平面圖上U字形者。只要是可將第1折彎構件120a與第2折彎構件120b向向下推方向(或向上推方向)偏壓,亦可是在平面圖上V字形、W字形、I字形等的連結彈簧127。
導引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一對導引面123a、123b係如第50A圖所示,以對左右方向Y,下端位於最外側,並朝向上端逐漸地向內側傾斜的面所構成。即,一對導引面123a、123b係在正面圖上被形成為字形。此外,導引面123a、123b未必被限定為連續的面,亦可以分離之複數個面構成。
各導引面123a、123b的傾斜角度(對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係在本實施例被設定成約45°,但是不是被限定為此,可根據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或滑動構件122的可動範圍、動作時序等適當地調整。
如本實施例所示,藉由將傾斜角設定成約45°,在裝訂機本體5內之窄空間內,可在使滑動構件122之移動距離儘量短下,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高效率地向上推。又,由於貫穿刃36a、36b一面將用紙P之貫穿孔p1向外側方向擴大一面下降,而有貫穿孔p1之下緣向下側翹曲而突出成垂下的情況。在此情況,亦藉由將導引面設定成約45°,避免垂下之緣與折彎突起124a、124b的干涉,可使第1、第2折彎 構件120a、120b圓滑地向斜方向上下地移動。因此,可提高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動作性,亦可提高裝訂機1之操作性或小型化。
相黏貼構件121(參照第45圖)係一端側(前端側)經由向左右方向Y所延伸之支軸133(參照第48圖、第51圖等),被裝訂機本體5軸支成可上下地轉動。在相黏貼構件121之另一端(後端),設置從下側推壓非金屬針2之一方的針腳2b與另一方的針腳2c並相黏貼的推壓部134。藉由相黏貼構件121以支軸133為支點上下地轉動,推壓部134在上下方向Z移動。
滑動構件122(參照第45圖)係藉由對裝訂機本體5在前後方向X進行滑動移動的動作,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及相黏貼構件121適當地向上推或向下推,而使其上下地移動。滑動構件122係如第11圖所示,在可在前後方向X進行滑動移動之狀態被安裝於裝訂機本體5。滑動構件122係藉滑動構件回位彈簧48總是向前方(回位方向)被偏壓。在滑動構件122的後方,設置上述之軸26(滑動構件驅動軸,參照第9圖),藉由被***上述之連桿18的第3導槽部28(參照第42A圖、第48圖等),連結滑動構件122與連桿18。因此,經由連桿18,連結滑動構件122與操作把手6,而可使滑動構件122與操作把手6之動作連動地動作。
連桿18係將操作把手6之向上下方向Z的往復動作變換成滑動構件122之向前後方向X的往復動作。滑動構件122係基本上與連桿18之轉動的動作連動地向前後方向X進 行往復動作(參照第42E圖等)。進而,藉由第3導槽部28被形成為在上下方向Z長,在保持軸26與第3導槽部28之卡合下,僅容許連桿18及操作把手6在上下方向Z移動。
即,操作把手6與滑動構件122係成為經由連桿18基本上是連動地動作,但是亦容許僅另一方之既定的動作,而且彼此不會分離地保持連結狀態的構成。
又,如第45圖(c)所示,在滑動構件122,被安裝於上述之貫穿刃導件117,並可與滑動構件122一體地向前後方向X進行往復動作。在滑動構件122後退而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在一對貫穿刃36a、36b的孔部116a、116b出入時,貫穿刃導件117亦與滑動構件122一起向後方移動,第1導引部117a從貫穿刃36a、36b之間退避,而配置第2導引部117b。因此,可防止折彎動作時之貫穿刃導件117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干涉。
滑動構件122係在左右方向Y的兩側,設置控制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向上下方向Z及左右方向Y之移動的第1、第2側壁135a、135b。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第1、第2動作段部126a、126b分別與此第1、第2側壁135a、135b卡合。
如第46圖所示,該第1、第2側壁135a、135b係從後方(第46圖中上側)向前方(第46圖中下側)依序包括:第1、第2備用部136a、136b,係不會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上推地保持於備用位置(起始位置);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係一面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上推, 一面向內側方向導引;以及第1、第2保持部138a、138b,係為了不會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上推既定量以上,而在既定向上推之狀態保持。
第1、第2備用部136a、136b係以不會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上推的高度所形成。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係如第45圖、第50A圖、第50B圖所示,藉往前方逐漸地變高之傾斜面所形成。進而,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係如第46圖所示,以往前方逐漸地位於內側的方式所形成,並構成為彼此的間隔往前方逐漸地變窄。第1、第2保持部138a、138b係與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連續,並沿著滑動構件122之延伸方向水平地形成。
在本實施例,首先,使第1折彎構件120a動作,將右側之一方的針腳2b折彎。接著,在既定相差之介入下,使第2折彎構件120b動作,將左側之另一方的針腳2c折彎。為了作成可實現之,在前後方向X將第1動作部137a之開始位置設置於比第2動作部137b的位置更後方側。根據本構成,滑動構件122後退時,首先,第1動作部137a經由第1動作段部126a將第1折彎構件120a向上推,且向內側方向(使第1折彎突起124a從一方之孔部116a突出的方向)導引。然後,第2動作部137b經由第2動作段部126b將第2折彎構件120b向上推,且向內側方向(使第2折彎突起124b從另一方之孔部116b突出的方向)導引。
另一方面,如第45圖、第48圖所示,在滑動構件122的前端,設置在左右方向Y所延伸之動作軸139,此動 作軸139與設置於相黏貼構件121之壁面的凸輪槽140卡合。凸輪槽140與動作軸139係相黏貼構件121之驅動機構的一例,係將滑動構件122之向前後方向X的移動變換成相黏貼構件121之向上下方向Z的轉動動作。
凸輪槽140包括:備用槽部141,係對滑動構件122之向前後方向X的移動,不會使相黏貼構件121轉動而保持於備用位置(起始位置);轉動槽部142,係使相黏貼構件121轉動;以及保持槽部143,係在既定之轉動狀態保持相黏貼構件121。
備用槽部141係如第51圖之各圖所示,由在對相黏貼構件121之延伸方向傾斜,且相黏貼構件121位於備用位置,推壓部134位於最低點之狀態成為水平之形狀的槽所構成。轉動槽部142係由在與備用槽部141成為對稱之方向傾斜之形狀的槽所構成。保持槽部143係由沿著相黏貼構件121之延伸方向之形狀的槽所構成。
如上述所示,藉由構成凸輪槽140與動作軸139,滑動構件122向後方移動,藉由在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將針腳2b、2c折彎的時序,動作軸139通過備用槽部141,相黏貼構件121不會轉動,而成為備用狀態。藉由在藉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針腳2b、2c的折彎結束的時序,動作軸139通過轉動槽部142,相黏貼構件121轉動,推壓部134上升,而推壓針腳2b、2c並相黏貼。然後,藉由動作軸139通過保持槽部143,相黏貼構件121停止轉動,推壓部134被保持於上升之狀態。
<折彎機構38的動作例>
其次,一面參照第49圖~第51圖等之折彎機構之各構件的動作圖,一面說明折彎機構38的動作例。在第51圖(a)之操作把手6之壓下操作前的備用位置(起始位置),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係位於最低點(第50A圖)。藉由滑動構件122之動作軸139係位於相黏貼構件121之備用槽部141,推壓部134位於最低點(參照第49圖(a)等)。
藉由對操作把手6進行壓下操作,貫入機構37動作,在貫穿刃36a、36b之第1貫穿部112a、112b貫穿用紙P的時序,連桿18開始轉動(參照第42D圖、第42E圖)。藉第3導槽部28導引軸26,藉此,滑動構件122向後方開始移動(後退),折彎機構38動作。首先,第1動作部137a的上端將第1動作段部126a向上推,藉此,一方之導引面123a所導引之第1折彎構件120a在斜方向上升。藉此,第1折彎突起124a從一方之孔部116a向一對貫穿刃36a、36b的內側突出,而將一方之針腳2b折彎。接著,在既定相差之介入下,第2動作部137b的上端將第2動作段部126b向上推,藉此,另一方之導引面123b所導引之第2折彎構件120b在斜方向上升。藉此,第2折彎突起124b從另一方之孔部116b向一對貫穿刃36a、36b的內側突出,而將另一方之針腳2c折彎(以上,參照第50B圖)。
此外,亦可構成為在一方之針腳2b完全地被折彎之狀態,使藉第2折彎構件120b之對另一方之針腳2c的折彎開始,但是在本實施例,在第1折彎構件120a將一方之針腳 2b向內側稍微地折彎的時序(相差)使藉第2折彎構件120b之對另一方之針腳2c的折彎開始。在此情況,亦可一方之針腳2b與另一方之針腳2c不會發生干涉地折彎,且可使一對針腳2b、2c之折彎所需之滑動構件122的移動距離(行程)更短。
又,利用滑動構件122與導引面123a、123b的作用,使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在斜方向上升。因為從對針腳2b、2c大致正交之方向將針腳2b、2c折彎,所以不施加逃避防止對策,亦可抑制針腳2b、2c之往前後方向X的逃避。因此,可將針腳2b、2c圓滑地折彎,且亦抑制針腳2b、2c之折痕的彎曲等,亦可提高外觀或裝訂功能。
此外,在針腳2b、2c之折彎時,藉由滑動構件122後退,貫穿刃導件117之第1導引部117a從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向後方退避,配置第2導引部117b(參照第41圖(c)、第49圖(b))。因此,可利用裝訂機本體5與第2導引部117b之間的空間來進行折彎動作,可在不會與貫穿刃導件117發生干涉下,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通過孔部116a、116b。又,在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動作之間,因為動作軸139位於備用槽部141,所以相黏貼構件121不會動作,而被保持備用狀態。
又,在本實施例,採用將對第1折彎構件120a之第1動作部137b的結束側(前方)形成為稍低,在一方之針腳2b的折彎結束的時間點,如從第50C圖之狀態至第50D圖所示,使第1折彎構件120a下降的構成。根據本構成,可更抑制第1折彎構件120a與另一方之針腳2c的干涉。尤其,在使 用針腳2b、2c被形成長之非金屬針的情況或用紙P的厚度薄而從用用紙P所突出的針腳2b、2c變長的情況等係有效。因此,可作成可在不會受到所使用之非金屬針2的種類或用紙P之厚度的變化等影響下,將針腳2b、2c圓滑地折彎的裝訂機1。
一對針腳2b、2c之折彎結束時,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第1、第2動作段部126a、126b位於第1、第2保持部138a、138b,藉此,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停止上升。在此時序,藉由動作軸139通過轉動槽部142,相黏貼構件121以支軸133為支點轉動,而推壓部134上升,推壓一方之針腳2b與另一方之針腳2c並相黏貼(參照第49圖(c)、第50C圖、第51圖(c))。在此時,亦因為貫穿刃導件117的第2導引部117b位於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所以相黏貼構件121的動作不會受到貫穿刃導件117影響。針腳2b、2c之相黏貼結束時,動作軸139通過保持槽部143,藉此,相黏貼構件121停止轉動(第51圖(c))。然後,滑動構件122亦停止後退(第49圖(c))。
接著,藉由解除操作把手6的壓下操作,藉把手回位彈簧45的復原力將操作把手6向上推,而連桿18向回位方向轉動,並被第3導槽部28導引,藉此,滑動構件122向回位方向(前方)移動。依此方式,可利用連桿18使滑動構件122強迫地回位,但是在本實施例,更設置滑動構件回位彈簧48。利用此滑動構件回位彈簧48的偏壓力輔助滑動構件122之向回位方向的移動,回位動作可更圓滑。
伴隨該滑動構件122的回位動作,動作軸139通 過轉動槽部142,回到備用槽部141,藉此,推壓部134下降,回到備用位置。又,藉由滑動構件122利用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之外壁面一面向外側方向推壓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一面移動,使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在向下推方向及左右方向Y彼此分開的方向被強迫地移動。又,亦結合連結彈簧127的偏壓力,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圓滑地向下推及分開,可回到起始位置。依此方式,可與操作把手6之回位動作連動地利用連桿18使折彎機構38的各部回到起始位置。
又,利用上述之連桿18,可對藉操作把手6所直接驅動的貫入機構37等,在整個區域並在既定時序連動地使折彎機構38動作,且回位動作亦可連動。在不具有這種在整個區域之連動關係的情況,滑動構件122之回位與貫入機構37等之回位係分別獨立地進行。因此,例如,即使因塞紙或滑動構件回位彈簧48的動作不良等而滑動構件122不回位,亦僅貫入機構37等單獨地回位。因此,可能操作者不會注意到折彎機構38的不良而繼續進行裝訂作業,可能影響構成構件之耐久性或裝訂機1的操作性。
相對地,在本實施例,因為各機構的動作及回位動作藉連桿18連動,在操作把手6、裁斷成形機構35、貫入機構37、折彎機構38之其中一個發生動作不良或回位不良的情況,其他的機構或操作把手6的動作或回位動作亦停止。因此,操作者係在操作把手6不完全地回位至起始位置時等,可易於掌握在其中一個機構發生動作不良,而可迅速地處理。 又,防止因未注意到動作不良而繼續操作,並防止構成構件的卡住等,而可提高裝訂機1之耐久性。
其次,一面參照第52圖,一面說明折彎機構的變形例。在該實施例,利用連結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連結彈簧127的彈力,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回位方向(向下推方向)偏壓。相對地,在第52圖(a)~(c)的變形例,利用線圈彈簧將分別地形成之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向上推方向或向下推方向偏壓。
在第52圖(a)所示之變形例,利用在設置於第1折彎構件120a之突起145、與設置於裝訂機本體5之側面的突起145之間的扭轉線圈彈簧146,將第1折彎構件120a向向上推方向偏壓。又,利用在第2折彎構件120b的下端與裝訂機本體5的底面之間所配置的壓縮線圈彈簧147,將第2折彎構件120b向向上推方向偏壓。此外,亦可藉壓縮線圈彈簧147對第1折彎構件120a偏壓,並藉扭轉線圈彈簧146對第2折彎構件120b偏壓,亦可藉扭轉線圈彈簧146或壓縮線圈彈簧147對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雙方偏壓。
在第52圖(b)所示之變形例,利用在設置於第1折彎構件120a之突起145、與設置於裝訂機本體5之頂面的突起145之間的扭轉線圈彈簧149,將第1折彎構件120a向回位方向偏壓。又,利用在設置於第2折彎構件120b之彈簧安裝部148、與設置於裝訂機本體5之間所配置的拉伸線圈彈簧150,將第2折彎構件120b向回位方向偏壓。此外,亦可藉拉伸線圈彈簧150對第1折彎構件120a偏壓,並藉扭轉線圈彈簧149 對第2折彎構件120b偏壓,亦可藉扭轉線圈彈簧149或拉伸線圈彈簧150對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雙方偏壓。
在第52圖(c)所示之變形例,在設置於第1折彎構件120a之彈簧安裝部148、與設置於第2折彎構件120b的彈簧安裝部148之間配置壓縮線圈彈簧151,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回位方向偏壓。此外,亦可替代壓縮線圈彈簧151,配置拉伸線圈彈簧150,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向上推方向偏壓。
如本實施例、第52圖(b)及(c)之各變形例所示,藉由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回位方向偏壓,可提高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向下推時的操作性。又,如第52圖(a)之變形例所示,藉由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向上推方向偏壓,可提高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向上推時的操作性。
此外,對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偏壓之手段不是被限定為實施例或變形例,亦可使用板彈簧、蝸旋彈簧等其他的彈簧。亦可使用彈簧以外的偏壓手段。又,因為藉滑動構件122的動作部可充分地控制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的上下動,所以亦可未必設置這種偏壓手段。
或者,亦可不採用使滑動構件122之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的間隔逐漸地變窄的構成,而採用僅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上下方向Z的移動藉滑動構件122強迫地進行,並藉偏壓手段進行左右方向Y之移動的構成。或者,亦可採用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左右方向Y 的移動藉滑動構件122強迫地進行,並藉偏壓手段進行上下方向Z之移動的構成。在任一種的情況,都可結合一對導引面123a、123b的導引功能,圓滑地驅動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
[關於成形機構與壓針機構之非金屬針2的成形構造及作用效果]
(構成1)如上述所示,本實施例之裝訂機1包括:成形機構(成形構件102),係將平坦之狀態的非金屬針折彎並成形成字形;及壓針機構(壓針板92),係固持成形成字形之非金屬針2的針腳2b、2c。
在成形機構與壓針機構之間,交換成形成字形之非金屬針2。
成形機構與壓針機構係對非金屬針2,被設置成可沿著將該非金屬針2折彎成字形的方向相對地移動,且被設置成成形機構與壓針機構可彼此相對地移動。
成形機構構成為對非金屬針2及壓針機構相對地移動,並將非金屬針2向移動方向折彎。
壓針機構構成為在成形機構將非金屬針2折彎成字形時,退避至與被折彎之針腳2b、2c不接觸的位置,而在接受被折彎並形成字形的非金屬針2時,藉由朝向非金屬針2相對地移動,固持成形成字形之非金屬針2的針腳2b、2c。
(作用效果1)根據該構成,藉由成形機構沿著該非金屬針2成形成字形的方向相對地移動,將非金屬針2成形 成字形。在此時,因為壓針機構退避至與針腳2b、2c不接觸的位置,所以可減少成形成字形時之針腳2b、2c的負載。成形後,藉由壓針機構向非金屬針2的方向相對地移動,可固持針腳2b、2c。依此方式,只是使成形機構與壓針機構對非金屬針2相對地移動,可進行非金屬針2的成形與交換。又,藉壓針機構固持針腳2b、2c,藉此,可維持字形之成形狀態,且可抑制針腳2b、2c的變形等。因此,可將非金屬針2更穩定地成形。
(構成2)成形係具有將非金屬針2折彎而成形成字形的成形構件102,亦可成形構件102係具有一對臂部102a,該一對臂部102a係將非金屬針2折彎並向成形成字形的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將針腳2b、2c折彎,且固持成形成字形之非金屬針的一對針腳2b、2c。
一對臂部102a係可向擴縮彼此之間隔的方向產生彈性變形,且構成為固持一對針腳2b、2c之前端的前端側(突起部102b)之彼此的間隔比成形成字形的非金屬針2之一對針腳2b、2c的間隔更窄較佳。
(作用效果2)根據該構成,在藉一對臂部102a固持針腳2b、2c時,利用比針腳2b、2c之間隔更窄的前端側(突起部102b),將其針尖稍微向內側關閉。因此,即使針腳2b、2c稍微地變形,亦可藉壓針機構易於拾取針尖,而可更穩定地進行非金屬針2的成形。
(構成3)亦可壓針機構係具有一對壓針部105,該一對壓針部105係經由成形成字形之非金屬針2之一對針腳 2b、2c的***間隔所配置,藉由對非金屬針2相對地移動,在內側取入一對針腳2b、2c並固持。
此壓針部105係構成為在從成形機構接受非金屬針2時,在一對臂部102a固持一對針腳2b、2c之狀態,固持一對針腳2b、2c的前端較佳。
(作用效果3)根據該構成,只是使壓針機構對非金屬針2相對地移動,將一對針腳2b、2c***一對壓針部105,而可確實地固持。又,在非金屬針2脫離臂部102a之前藉壓針部105固持針腳2b、2c,藉此,抑制針腳2b、2c之張開,而可維持字狀態,因此,可更穩定地進行非金屬針2的成形。又,不必進行壓針部105之開閉動作等、或不必設置開閉動作所需的構件,而可圖謀簡化成形機構或壓針機構的構成、或減少元件數等,可提供低費用之裝訂機1。
(構成4)亦可在壓針機構及該成形機構的至少一方具有卡合部(彈性片106),該卡合部係在成形機構與壓針機構之間交換非金屬針2時,可成一體相對移動地與另一方卡合。
(作用效果4)根據該構成,例如,解除卡合部的卡合,僅使成形機構對非金屬針2相對地移動,藉此,可藉成形機構進行非金屬針2的成形。成形後,藉卡合部將成形機構與壓針部卡合,成一體地相對地移動,藉此,在以成形機構固持成形成字形之非金屬針2的狀態,壓針機構可固持針腳2b、2c。因此,抑制針腳2b、2c之張開,而可維持字狀態,可更圓滑且確實地進行非金屬針2之交換,可進行更穩定的成形。
(構成5)亦可包括具有使非金屬針2之一對針腳 2b、2c貫穿用紙P之一對貫穿刃36a、36b的貫入機構37,並與貫入機構37一體地設置成形機構。
(作用效果5)根據該構成,成形機構可與貫入機構37連動地動作,且可減少元件數。因此,可減少成形機構等的設置空間,而裝訂機1可小形化。
(構成6)亦可成形機構在壓針機構的內部被收容成可相對地移動。
(作用效果6)根據該構成,可使成形機構及壓針機構的容積變成更小,而裝訂機1可小型化。又,在壓針機構內,可使成形機構相對地移動,並將成形機構的移動範圍限制於所要的範圍,而可簡單地進行移動控制。
[關於貫穿刃導件117之貫穿刃36a、36b的導引構造及作用效果]
(構成1)如上述所示,本實施例之裝訂機1包括:貫入機構37,係具有使非金屬針2之一對針腳2b、2c實穿用紙P的一對貫穿刃36a、36b;及折彎機構38,係沿著用紙P將貫穿用紙P之一對針腳2b、2c折彎。又,包括導引貫穿用紙P之一對貫穿刃36a、36b之內側的貫穿刃導件117。
貫穿刃導件117係位於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並具有:第1導引部117a,係導引貫穿刃36a、36b之從用紙P所貫穿之部位;及第2導引部117b,係導引貫穿刃36a、36b之從用紙P所貫穿之部位的一部分。
構成為在一對貫穿刃36a、36b貫穿用紙P,且折彎機構38將針腳2b、2c折彎之前,第1導引部117a位於貫 穿刃36a、36b之間,並導引貫穿刃36a、36b,而在一對貫穿刃36a、36b貫穿用紙P,且折彎機構38將針腳2b、2c折彎時,第2導引部117b位於貫穿刃36a、36b之間,並導引貫穿刃36a、36b。
(作用效果1)根據該構成,在一對貫穿刃36a、36b貫穿用紙P,且折彎機構38將針腳2b、2c折彎之前,藉第1導引部117a導引貫穿用紙P的貫穿刃36a、36b之從用紙P所貫穿的部位,而可抑制貫穿刃36a、36b之向內側方向的偏移(變形)。又,在一對貫穿刃36a、36b貫穿用紙P,且折彎機構38將針腳2b、2c折彎時,藉第2導引部117b導引貫穿刃36a、36b之從用紙P所貫穿之部位的一部分,而可抑制貫穿刃36a、36b之向左右方向Y的抖動或向內側的變形。因此,不必藉折彎構件120a、120b等導引。又,只是使貫穿刃導件117移動,就可切換第1導引部117a與第2導引部117b。因此,藉第1導引部117a與第2導引部117b可總是導引貫穿刃36a、36b的前端,而以少的元件數與簡單的構成,可抑制貫入機構37之貫穿刃36a、36b的變形等,而可圓滑地進行裝訂動作。
(構成2)亦可包括可使貫穿刃導件117在將針腳2b、2c折彎之方向移動的貫穿刃導件驅動部(滑動構件122),貫穿刃導件117構成為在將針腳2b、2c折彎的方向排列地配置第1導引部117a與第2導引部117b。在此時,貫穿刃導件驅動部係使貫穿刃導件117移動成在一對貫穿刃36a、36b貫穿用紙P,且折彎機構38將針腳2b、2c折彎之前,第1導引部117a位於貫穿刃36a、36b之間,且在折彎機構38將針腳 2b、2c折彎時,使貫穿刃導件117移動成第2導引部117b位於貫穿刃36a、36b之間較佳。
(作用效果2)根據該構成,只是使貫穿刃導件驅動部(滑動構件122)在將針腳2b、2c折彎之方向移動,就可易於進行第1導引部117a與第2導引部117b之移動,而可進行更穩定的導引。此外,只要是排列地配置第1導引部117a與第2導引部117b,並可藉貫穿刃導件驅動部移動,第1導引部117a與第2導引部117b係分開或是一體都可。
(構成3)又,如上述所示,本實施例之裝訂機1包括:貫入機構37,係具有使非金屬針2之一對針腳2b、2c貫穿用紙P的一對貫穿刃36a、36b;及折彎機構38,係沿著用紙P將貫穿用紙P之一對針腳2b、2c折彎。又,包括導引貫穿用紙P之一對貫穿刃36a、36b之內側的貫穿刃導件117。
貫穿刃導件117係具有:第1導引部117,係位於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並導引貫穿刃36a、36b之從用紙P所貫穿之部位;及第2導引部117b,係導引貫穿刃36a、36b之從用紙P所貫穿之部位的一部分;第1導引部117a與第2導引部117b係具有連續面,該連續面係在貫穿用紙P時與折彎機構39將貫穿用紙P之一對針腳2b、2c折彎時,總是支撐貫穿刃36a、36b的內側。
(作用效果3)根據該構成,與在之前的(構成1)所記載之(作用效果1)一樣,可抑制貫穿刃36a、36b之向左右方向Y的抖動或向內側的變形。又,在從一對貫穿刃36a、36b貫穿用紙P時,至折彎機構39將貫穿用紙P之一對針腳2b、 2c折彎之間,總是能以連續面指示貫穿刃36a、36b的內側,而可更提高貫穿刃36a、36b之向左右方向Y的抖動或向內側之變形的抑制效果。
(構成4)亦可第1導引部117a與第2導引部117b係由一個元件所構成。
(作用效果4)根據該構成,能以更簡單的構成及少的元件數得到貫穿刃導件117,而可小型化。又,可易於進行第1導引部117a與第2導引部117b之同步移動或切換。
(構成5)第1導引部117a的高度係與載置用紙P之用紙座7的高度大致相等,第2導引部117b的高度係比第1導引部117a更低較佳。
(作用效果5)根據該構成,可減少一對貫穿刃36a、36b貫穿用紙P時之負載,圓滑地進行藉貫入機構37之貫入動作,可作成貫穿孔p1的寬度不會超出需要。因此,可藉非金屬針2更穩定地裝訂用紙P。又,藉由使第2導引部117b比第1導引部117a更低,即使一對貫穿刃36a、36b對用紙P深深地貫穿,亦可導引其刃尖附近的內側面,且即使第2導引部117b位於貫穿刃36a、36b之間,亦可圓滑地進行藉折彎機構38的折彎動作。
(構成6)亦可貫穿刃導件117被設置於驅動折彎機構38的驅動構件(滑動構件122)。
(作用效果6)根據該構成,藉由驅動驅動構件(滑動構件122之往復移動),在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可易於切換地配置於第1、第2導引部117a、117b。因此,不必分開 地設置貫穿刃導件117用的驅動構件,而可減少元件數或簡化構成、小型化。又,可更容易且更精密地進行折彎機構38之折彎動作與貫穿刃導件117之驅動動作的時序對準,而可更圓滑地進行貫入動作。折彎動作等。
(構成7)亦可第1導引部117a係將倒角部117c設置於第2導引部117b側的角部。
(作用效果7)根據該構成,在折彎動作結束而第1導引部117a朝向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進行回位動作時,一面以倒角部117c撈起針腳2b、2c一面移動。因此,可更圓滑地進行在針腳2b、2c的下方之第1導引部117a的回位動作,並抑制針腳2c的捲起等,而可藉非金屬針2更穩定地裝訂用紙P。
[關於折彎機構38之折彎構造及作用效果]
(構成1)如上述所示,本實施例之裝訂機1包括:貫入機構37,係具有使非金屬針2之一對針腳2b、2c貫穿用紙P的一對貫穿刃36a、36b;及折彎機構38,係沿著用紙P將貫穿用紙P之一對針腳2b、2c折彎。
在一對貫穿刃36a、36b,孔部116a、116b(或缺口部)被設置於貫穿用紙P之第2貫穿部113a、113b(貫穿部)。
折彎機構38係如第45圖所示,包括: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係沿著將一對針腳2b、2c向內側折彎的折彎方向移動,並從孔部116a、116b向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突出,將一對針腳2b、2c折彎;第1、第2導引面123a、123b,係向折彎方向導引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以 及滑動構件122(驅動構件),係向折彎方向驅動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係被配置於第1、第2導引面123a、123b與滑動構件122之間。
(作用效果1)為了藉非金屬針2良好地裝訂用紙P,需要將一對針腳2b、2c折彎成對頂2a平行地重疊。在如以往般藉使折彎構件轉動的動作從下向上往上折的構成,因為需要向內側推壓針尖而使其變形的推壓構件、或用以抑制針腳之向前後方向X的逃避(變形)的壁面等,所以具有元件數多而構造是複雜的問題。
因此,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構成為從一對貫穿刃36a、36b的孔部116a、116b成直線性地突出。而且,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配置於導引面123a、123b與滑動構件122之間,導引面123a、123b係向一對針腳2b、2c之折彎方向,即對頂2a大致平行的方向導引,該滑動構件122係驅動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
根據本構成,滑動構件122動作時,被導引面123a、123b導引,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移動,從孔部116a、116b向斜上筆直地突出,藉此,將一對針腳2b、2c折彎。因此,可將一對針腳2b、2c折彎成對頂2a大致平行。
只是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配置於導引面123a、123b與滑動構件122之間,就可實現這種在折彎功能優異的折彎機構38。因此,以少的元件數與簡單的構成,可提供可確實地進行非金屬針2之針腳2b、2c的折彎,並可減少費用的裝訂機1。又,裝訂機1亦可小型化或輕量化。
(構成2)亦可滑動構件122係構成為向與一對貫穿刃36a、36b之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交叉的方向(前後方向X)進行往復動作,並具有藉去程動作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朝向一對針腳2b、2c向上推的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在此情況,亦可採用藉滑動構件122的回程動作以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將一對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下推的構成。或者,亦可藉彈簧等其他的構件進行向下推動作。
(作用效果2)根據該構成,可藉滑動構件122使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向折彎方向圓滑地移動。
(構成3)又,亦可滑動構件122係構成為向與一對貫穿刃36a、36b之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交叉的方向(前後方向X)進行往復動作,並具有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該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係藉回程動作將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之間隔擴寬,並使在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的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突出的折彎突起124a、124b向從一對貫穿刃36a、36b的孔部116a、116b離開的方向移動。
在此情況,亦可採用藉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利用去程動作使一對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的間隔變窄,並從一對貫穿刃36a、36b的孔部116a、116b向折彎突起124a、124b所突出之方向移動的構成。或者,亦可藉彈簧等其他的構件進行向突出之方向的移動動作。
(作用效果3)根據該構成,可藉滑動構件122使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向起始位置圓滑地回位。
(構成4)亦可滑動構件122係使第1或第2之一方 的折彎構件120a、120b移動,並在既定相差之介入下使第2或第1之另一方的折彎構件120b、120a移動的構成。
(作用效果4)根據該構成,可在一對針腳2b、2c不會彼此地發生干涉下,依序地折彎並重疊,而可進行更圓滑之折彎動作。
[連桿18之連結構造及作用效果]
(構成1)如上述所示,本實施例的裝訂機1包括:操作把手6(操作構件),係藉操作者之操作進行往復動作;連桿18,係響應操作把手6之往復動作而動作;以及折彎機構38,係沿著用紙P將貫穿用紙P之非金屬針2的一對針腳2b、2c折彎。折彎機構38係如第42A圖~第42F圖所示,構成為具有: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係將一對針腳2b、2c向內側折彎;及滑動構件122(驅動構件),係驅動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而且,滑動構件122係構成為與連桿18連結,並經由連桿18與操作把手6的動作連動。更具體而言,藉連桿軸15連結操作把手6與連桿18,並藉軸26(滑動構件驅動軸)連結滑動構件122與連桿18,藉此,操作把手6與折彎機構38可經由連桿18連動。
(作用效果1)此處,是操作把手6與折彎機構38在機構上未連結,而折彎機構38與操作把手6之操作獨立地動作的構成時,例如即使在因非金屬針2之塞住等而折彎機構38未回到起始位置的情況,亦操作把手6係起始位置正常地回到起始位置。因此,操作者未注意到折彎機構38的動作不良,可能繼續操作,而對裝訂機1之操作性或耐久性有影響。
因此,利用連桿18在機械上連結操作把手6與折彎機構38的滑動構件122。根據本構成,可使操作把手6的動作與折彎機構38的動作以及回位動作連動。因此,若其中一方發生動作不良,因為經由連桿18對另一方之既定動作亦有影響,所以操作者確實地掌握動作不良,而可迅速地處理。因此,可提高裝訂機1之耐久性或操作性。又,只是藉連桿18連結操作把手6與滑動構件122,就能以少的元件數與簡單的構成、低費用實施在耐久性或操作性優異的裝訂機1。
(構成2)亦可與連桿18連結之驅動構件是響應連桿18的動作而進行往復移動的滑動構件122,而滑動構件122係包括向將針腳2b、2c折彎的方向導引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的傾斜面(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
(作用效果2)根據該構成,藉由滑動構件122進行去程動作或回程動作,可經由傾斜面(第1、第2動作部137a、137b),向將針腳2b、2c折彎的方向圓滑地導引第1、第2折彎構件120a、120b。
(構成3)又,亦可包括貫入機構37,該貫入機構37係具有使非金屬針2之一對針腳2b、2c貫穿用紙P的一對貫穿刃36a、36b,並響應操作把手6的往復動作,進行對用紙P之一對貫穿刃36a、36b的插拔動作。更具體而言,利用連桿軸15連結貫入機構37與連桿18,藉此,貫入機構37與折彎機構38可經由連桿18連動。
(作用效果3)根據該構成,可使藉操作把手6所驅動之貫入機構37的貫入動作、折彎機構38的折彎動作以及這 些的回位動作經由連桿18連動,且可在適合的時序執行各動作。又,操作者確實地掌握在貫入機構37的動作與折彎機構38之任一個所發生的動作不良,而可迅速地處理。因此,可提高貫入機構37與折彎機構38的耐久性。
(構成4)又,亦可包括向既定搬運方向(前後方向X)搬運非金屬針2的推桿61(搬運構件),連桿18係構成為與操作把手6之往復動作連動地使推桿61對搬運方向(前後方向X)進行往復動作。更具體而言,藉由連桿18以推壓用突起部30推被***推桿61的軸25(推桿驅動軸),而對應於操作把手6的動作,使推桿61對搬運方向進行往復移動。
(作用效果4)根據該構成,例如,在藉貫入機構37或折彎機構38進行裝訂用紙P的動作之間,使推桿61向後方退避,以免妨礙貫入機構37或折彎機構38的動作。而且,在裝訂用紙P之動作結束的時序,藉連桿18使推桿61前進,藉此,可將新的非金屬針2進給至一對貫穿刃36a、36b之間。因此,可藉連桿18使貫穿動作、折彎動作、非金屬針2的搬運動作以及這些的回位動作連動,並在適合之時序執行。又,不僅貫入機構37或折彎機構38的動作不良,連推桿61的動作不良操作者亦可確實地掌握,而可迅速地處理。因此,可提高貫入機構37、折彎機構38以及推桿61的耐久性。
以上,根據圖面,詳述了實施例,但是實施例係只不過是舉例表示。因此,本發明係不是只被限定為實施例,即使是不超出主旨的範圍之設計的變更等亦包含於本發明,這是理所當然。又,例如,在各實施例含有複數種構成的情況, 即使無特別的記載,亦包含這些構成之可能的組合,這是理所當然。又,在揭示複數種實施例或變形例的情況,即使無特別的記載,亦包含跨這些實施例或變形例之構成的組合中之可能者,這是理所當然。又,關於圖面所畫的構成,即使無特別的記載,亦包含,這是理所當然。在有「等」之術語的情況,被用作包含同等者的意義。又,在有「大致」、「約」、「程度」等之術語的情況,被用作包含被認定為常識的範圍或精度者的意義。
15‧‧‧連桿軸
35‧‧‧裁斷成形機構(裁斷機構、成形機構、壓針機構)
36a、36b‧‧‧貫穿刃
37‧‧‧貫入機構
91‧‧‧第1限制部
92‧‧‧壓針板(壓針機構)
100‧‧‧驅動器本體
100a‧‧‧軸孔
101‧‧‧裁斷刃(裁斷機構)
101a‧‧‧刃部
101b‧‧‧缺口部
102‧‧‧成形構件(成形機構)
102a‧‧‧臂部
102b‧‧‧突起部
103‧‧‧安裝部
103a‧‧‧肩部
104‧‧‧限制突起
105‧‧‧壓針部
105a‧‧‧錐面
106‧‧‧彈性片(卡合部)
106a‧‧‧突起部
110‧‧‧頂壓住部
111a、111b‧‧‧刃部
112a、112b‧‧‧第1貫穿部
113a、113b‧‧‧第2貫穿部
114a、114b‧‧‧孔擴張部
115a、115b‧‧‧針腳支撐部
116a、116b‧‧‧孔部

Claims (6)

  1. 一種裝訂機,係包括:成形機構,係將平坦之狀態的非金屬針折彎,並成形成字形;及壓針機構,係固持成形成字形之該非金屬針的針腳;在該成形機構與該壓針機構之間,進行成形成字形之該非金屬針的交換,其特徵為:該成形機構與該壓針機構係對該非金屬針,被設置成沿著將該非金屬針折彎成字形的方向可相對地移動,且該成形機構與該壓針機構被設置成可彼此相對地移動;該成形機構係構成為藉由對該非金屬針及該壓針機構相對地移動,將該非金屬針之該針腳向移動方向折彎;該壓針機構係構成為在該成形機構將該非金屬針折彎成字形時,退避至與被折彎之該針腳不接觸的位置,而在接受被折彎而形成字形的該非金屬針時,藉由朝向該非金屬針相對地移動,固持成形成字形之該非金屬針的該針腳。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訂機,其中該壓針機構係具有將該非金屬針折彎並成形成字形的成形構件;該成形構件係構成為具有一對臂部,一對該臂部係將該非金屬針折彎構件,並向成形成字形的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將該針腳折彎,且固持成形成字形之該非金屬針的一對該針腳;一對該臂部係構成為向擴縮彼此之間隔的方向可彈性變 形,且固持一對該針腳的前端之前端側之彼此的間隔比成形成字形之該非金屬針的一對該針腳的間隔更窄。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裝訂機,其中該壓針機構係具有一對壓針部,一對該壓針部係經由成形成字形之該非金屬針的一對該針腳的***間隔所配置,藉由對該非金屬針相對地移動,將一對該針腳取入內側並固持;該壓針部係構成為在從該成形機構接受該非金屬針時,在一對該臂部固持一對該針腳之狀態,固持一對該針腳的前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裝訂機,其中在該壓針機構與該成形機構的至少一方,具有卡合部,該卡合部係在該成形機構與該壓針機構之間交換該非金屬針時,成一體可相對移動地卡合另一方。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裝訂機,其中包括貫入機構,該貫入機構係具有使該非金屬針之一對該針腳貫穿裝訂對象物的一對貫穿刃;該成形機構與該貫入機構被設置成一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裝訂機,其中該成形機構可相對移動地被收容於該壓針機構的內部。
TW106113419A 2016-04-22 2017-04-21 裝訂機 TW2018067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6607 2016-04-22
JP2016086607A JP6645340B2 (ja) 2016-04-22 2016-04-22 ステープ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6710A true TW201806710A (zh) 2018-03-01

Family

ID=58709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3419A TW201806710A (zh) 2016-04-22 2017-04-21 裝訂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645340B2 (zh)
TW (1) TW201806710A (zh)
WO (1) WO20171837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77858B1 (ja) * 2017-12-28 2019-03-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72522B2 (ja) 2006-08-11 2012-02-0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ステープラ
JP5861488B2 (ja) 2012-02-15 2016-02-1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ステープラ
JP6040746B2 (ja) * 2012-12-12 2016-12-0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ステープ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93040A (ja) 2017-10-26
JP6645340B2 (ja) 2020-02-14
WO2017183729A1 (en) 2017-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22796B1 (ko) 스테이플러
US9498873B2 (en) Stapler
TW201410405A (zh) 裝訂具
TW201806710A (zh) 裝訂機
TW201806787A (zh) 裝訂機
TW201806709A (zh) 裝訂機
TW201805124A (zh) 裝訂機
JP6614011B2 (ja) ステープラ
TW201806711A (zh) 裝訂機
JP6926607B2 (ja) ステープラ
JP6926606B2 (ja) ステープラ
WO2017183727A1 (en) Stapler
WO2017183730A1 (en) Stapler
JP5716579B2 (ja) ステープラ
JP5733058B2 (ja) ステープラ
JP5733059B2 (ja) ステープラ
JP5870747B2 (ja) ステープラ
JP5776380B2 (ja) ステープラ
JP5716581B2 (ja) ステープラ
JP5716578B2 (ja) ステープラ
JP5861286B2 (ja) ステープラ
JP5862146B2 (ja) ステープル及びステープ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