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7660A - 設有關節用支撐部的衣類及膝用支撐物 - Google Patents

設有關節用支撐部的衣類及膝用支撐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7660A
TW201707660A TW105112701A TW105112701A TW201707660A TW 201707660 A TW201707660 A TW 201707660A TW 105112701 A TW105112701 A TW 105112701A TW 105112701 A TW105112701 A TW 105112701A TW 201707660 A TW201707660 A TW 2017076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knee
support portion
averag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27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智章
飯田健二
安井基泰
花田汐理
中井一宙
宰川文明
Original Assignee
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7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766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102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 A61F5/0123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for the kne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015Sports garments other than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1D13/0007 - A41D13/088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06Knee or foo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06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102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 A61F5/0104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without articulation
    • A61F5/0106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without articulation for the knees
    • A61F5/0109Sleeve-like struct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2Orthopaedic corse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Nurs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 Corsets Or Brassieres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衣類,其具備筒型關節用支撐部,該關節用支撐部包含: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之軸向之中央區,包含用以對身體的關節部位賦予穿戴壓之穿戴壓賦予區;一端側區,相對於該中央區位於該軸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區,相對於該中央區位於該軸向的另一端側,該穿戴壓賦予區之穿戴壓,高於該一端側區及該另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之該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包含由凹凸組織所構成的凹凸組織區。又,本發明提供一種膝用支撐物,其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高於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

Description

設有關節用支撐部的衣類及膝用支撐物
本發明係關於設有關節用支撐部的衣類及膝用支撐物。
目前,已知有各式各樣之膝用支撐物。 例如,作為穿戴操作容易,可對應疼痛而重點式地壓迫、固定、保溫適當處等,可以簡單製造過程製作之膝支撐物,已揭示之膝支撐物為:於包覆膝蓋骨周圍之部位,分別編製設置具有不同伸長性之複數區域,將該部位之至少一部分,設為具有低於該部位以外區域之伸長性之低伸長性區域(例如,參考下記專利文獻1)。 又,作為即使於重複膝之伸展與彎曲的情形時,亦可保持不偏離而貼身之狀態之支撐物,已揭示之膝用支撐物為:主構成部分以彈性素材所形成之膝用支撐物,由包含支撐物前面上部構件、支撐物前面下部構件及支撐物後面部構件之構件構成支撐物本體,該支撐物前面上部構件包含膝蓋骨區,將該支撐物前面上部構件之縱向的伸長率設為A1,將橫向的伸長率設為B1,將支撐物後面部構件之縱向的伸長率設為A2,將橫向的伸長率設為B2的情形時,A1>B1,且A2<B2(例如,參考下記專利文獻2)。 又,作為壓迫膝蓋韌帶,且支撐膝蓋骨,並良好地固定膝關節之壓縮支撐物,已揭示之壓縮支撐物為:一種支撐物,其具備由伸縮性素材所構成可穿戴於膝部之形態之本體,將伸縮性低於上述本體之低伸縮區設於本體,利用上述低伸縮區與本體之伸縮性之差異,支撐膝關節部及周圍肌腱,低伸縮區為了壓迫膝蓋韌帶,具備成為圍住膝蓋骨下部之約略U字型而設於本體正面之正面懸垂區,上述低伸縮區具有將由樹脂所構成的低伸縮性材料固接於本體之構成(例如,參考下記專利文獻3)。 又,作為追蹤膝關節部周邊之皮膚之動作,不易偏離且穿戴性良好之膝關節用支撐物,已揭示之膝關節用支撐物為:將本體之膝關節中心起上下10cm以內形成套筒狀,本體之前面部由縱向為低模數且高伸縮性之素材所構成,於從本體之膝關節中心起10cm以上處之至少前面上部設置缺口,橫跨此缺口,設置可調整本體之周向之壓迫力之構件(例如,參考下記專利文獻4)。 又,作為具有適度之穿戴壓性,且不會過度緊束而導致疼痛,且膝部伸屈運動性佳之膝支撐物,已揭示之膝關節用支撐物為一種膝關節用支撐物,其具有:防止上下滑落用之緊束部;膝關節容納部;圍成束袖帶狀的X字型部;及其他部分的針織布部,其中,該膝關節容納部由穿戴壓最弱之針織布所構成,圍成束袖帶狀的X字型部由壓迫性針織布所構成,其他部分的針織布部則由容易進行膝關節之彎曲伸展之緩衝針織布所構成(例如,參考下記專利文獻5)。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3078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936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0-13765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0-116697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7-54126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關於膝用支撐物,希望能更提升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時之支撐感及貼身感。 依據本發明人等的探討得知:膝用支撐物具備筒型支撐物本體,該筒型支撐物本體包含:膝支撐部,支撐膝部;大腿側支撐部,對腳的膝部支撐大腿側;及脛側支撐部,對腳膝蓋支撐脛側,而且,於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與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的情形時,可特別提升支撐感及貼身感。 再者,依據本發明人等之探討亦得知:於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的情形時,雖可提升支撐感及貼身感,但有時會有損及對膝關節之彎曲伸展動作之膝用支撐物之追蹤性(以下,亦稱「動作追蹤性」)的情形。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膝用支撐物,其於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時,支撐感及貼身感優良,且對膝關節之彎曲伸展動作之追蹤性(動作追蹤性)優良。 又,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3態樣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膝用支撐物,其於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時,支撐感及貼身感優良,且膝關節之易彎曲伸展性優良。 又,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4態樣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設有關節用支撐部的衣類,其於穿戴於關節時,支撐感及貼身感優良,且可減輕肌膚應力。 [解決問題之方法]
用以解決上述課題之具體方法如下。 第1態樣係記載於下記<25>之膝用支撐物。 第2態樣係記載於下記<29>之膝用支撐物。 第3態樣係記載於下記<33>之膝用支撐物。 第4態樣係記載於下記<1>之設有關節用支撐部的衣類。 第1態樣之範圍、第2態樣之範圍、第3態樣之範圍及第4態樣之範圍中之至少2者,亦可具有重複部分。又,第1~第4態樣之各個特徵可適當組合。
<1>一種衣類,其具備筒型關節用支撐部, 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包含: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之軸向之中央區,包含用以對身體的關節部位賦予穿戴壓之穿戴壓賦予區;一端側區,相對於該中央區位於該軸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區,相對於該中央區位於該軸向的另一端側, 該穿戴壓賦予區之穿戴壓,高於該一端側區及該另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 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之該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包含由凹凸組織所構成的凹凸組織區。 <2>如<1>所記載之衣類,其中,由該凹凸組織所構成的凹凸組織區,係由凹凸針織布所構成的凹凸針織布區。 <3>如<2>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穿戴壓賦予區及該凹凸針織布區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該軸向伸長率,滿足該凹凸針織布區>該穿戴壓賦予區之關係。 <4>如<2>或<3>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凹凸針織布包含浮線編織組織。 <5>如<2>~<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凹凸針織布區於該筒型支撐部之軸向及周向中之一方向以伸長率200%伸長時,該一方向之彈性係數小於0.1N/mm2 。 <6>如<2>~<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凹凸針織布區於該筒型支撐部之軸向及周向中之一方向以伸長率200%伸長時,該一方向之彈性係數小於0.1N/mm2 , 於該筒型支撐部之軸向及周向中之另一方向以伸長率200%伸長時,該另一方向之彈性係數為0.1N/mm2 ~0.5N/mm2 。 <7>如<2>~<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凹凸針織布區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該筒型支撐部之軸向伸長率及該筒型支撐部之周向伸長率,滿足該軸向伸長率>該周向伸長率之關係。 <8>如<2>~<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一端側區與該另一端側區中之至少一區,包含該凹凸針織布區。 <9>如<8>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一端側區與該另一端側區中之至少一區,更包含該軸向彈性係數高於該凹凸針織布區之區域, 該凹凸針織布區與該軸向彈性係數高於該凹凸針織布區之區域,配置於該筒型支撐部之周向。 <10>如<2>~<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筒型支撐部中,於將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半周側設為前面側,將其餘之半周側設為後面側的情形時, 該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及該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至少一者,包含該凹凸針織布區。
<11>如<10>所記載之衣類,其中,於該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包含該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該軸向伸長率,滿足該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該凹凸針織布區>該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關係, 於該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包含該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以該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該軸向伸長率,滿足該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該凹凸針織布區>該另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關係。 <12>如<1>~<11>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中央區穿戴於膝關節、肘關節、手指關節或腳趾關節。 <13>如<1>~<12>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中央區穿戴於膝關節。
<14>如<13>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中央區之平均穿戴壓XA與該一端側區及該另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X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XA>該平均穿戴壓XB之關係。 <15>如<14>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平均穿戴壓XA與該平均穿戴壓X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XA-該平均穿戴壓XB≧0.8kPa之關係。 <16>如<2>~<1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中,由該凹凸組織所構成的凹凸組織區,係由凹凸針織布所構成的凹凸針織布區,針對該凹凸針織布區,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該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 <17>如<1>~<1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中,於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中,於將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半周側設為前面側,將其餘之半周側設為後面側的情形時, 於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與該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之距離變長的方向,以5kg的力使該中央區伸展的情形時,該中央區的伸展率為180%~280%。 <18>如<1>~<1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中,於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中,於將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半周側設為前面側,將其餘之半周側設為後面側的情形時, 針對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該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及該中心XX與該中心XY之中間位置之共計3點,分別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測定周向伸長率時,3個測定值全部包含於100%~250%之範圍,3個測定值中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0%~80%。 <19>如<13>~<1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中央區之平均穿戴壓XA為2.6kPa以上。
<20>如<1>~<1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中,於將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半周側設為前面側,將其餘之半周側設為後面側的情形時, 針對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X1、以位於從該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該一端側區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XT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T1、及以位於從該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為該另一端側區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XS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S1,各自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而測定周向伸長率時, 該測定範圍XX1之周向伸長率,較該測定範圍XT1之周向伸長率及該測定範圍XS1之周向伸長率之任一者皆為低。 <21>如<1>~<2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中,於將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半周側設為前面側,將其餘之半周側設為後面側的情形時, 針對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X1、以位於從該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為該一端側區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XT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T1、及以位於從該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為該另一端側區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XS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S1,各自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而測定軸向伸長率時, 該測定範圍XX1之軸向伸長率,較該測定範圍XT1之軸向伸長率及該測定範圍XS1之軸向伸長率之任一者皆為低。 <22>如<1>~<2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之整體構造為無接縫構造。 <23>如<1>~<2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中,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更包含: 一端側口橡膠部,從該一端側區觀之,配置於該中央區之相反側;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從該另一端側區觀之,配置於該中央區之相反側。 <24>如<1>~<2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衣類,其更具備:固定帶,用以將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之一部分固定於身體之一部分。
<25>一種膝用支撐物,其具備筒型支撐物本體,該筒型支撐物本體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該筒型支撐物本體包含:膝支撐部,支撐該膝部;大腿側支撐部,對該腳的該膝部支撐大腿側;及脛側支撐部,對該腳的該膝部支撐脛側, 該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與該大腿側支撐部及該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 針對該大腿側支撐部及該脛側支撐部中之至少一部分之區域R,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軸向伸長率及周向伸長率,滿足該軸向伸長率>該周向伸長率之關係。 <26>如<25>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0.8kPa之關係。 <27>如<25>或<26>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1.0kPa之關係。 <28>如<25>~<2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
<29>一種膝用支撐物,其具備筒型支撐物本體,該筒型支撐物本體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該筒型支撐物本體包含:膝支撐部,支撐該膝部;大腿側支撐部,對該腳的該膝部支撐大腿側;及脛側支撐部,對該腳的該膝部支撐脛側, 該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與該大腿側支撐部及該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 針對該大腿側支撐部及該脛側支撐部中之至少一部分之區域R,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 <30>如<29>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0.8kPa之關係。 <31>如<29>或<30>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1.0kPa之關係。 <32>如<25>~<3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區域R至少包含以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為中心之寛度100mm之範圍。
<33>一種膝用支撐物,其具備筒型支撐物本體,該筒型支撐物本體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該筒型支撐物本體包含:膝支撐部,支撐該膝部;大腿側支撐部,對該腳的該膝部支撐大腿側;及脛側支撐部,對該腳的該膝部支撐脛側, 該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與該大腿側支撐部及該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 於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及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之距離變長的方向,以5kg的力使該膝支撐部伸展的情形時,該膝支撐部的伸展率為180%~280%。 此<33>之膝用支撐物,宜為<25>~<3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亦即,於<25>~<3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中,於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及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之距離變長的方向,以5kg的力使該膝支撐部伸展的情形時,該膝支撐部的伸展率宜為180%~280%。
<34>如<33>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針對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及該位置X與該位置Y之中間位置之共計3點,分別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測定周向伸長率時,3個測定值全部包含於100%~250%之範圍,3個測定值中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0%~80%。
<35>如<25>~<3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B為0.1kPa以上。 <36>如<25>~<3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為2.6kPa以上。 <37>如<25>~<3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大腿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1,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1之關係, 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2,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2之關係。 <38>如<25>~<3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大腿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1,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0.8kPa之關係, 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2,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0.8kPa之關係。 <39>如<25>~<3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大腿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1,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1.0kPa之關係, 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2,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1.0kPa之關係。 <40>如<25>~<3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膝支撐部之軸向長度為60mm~200mm, 該大腿側支撐部之軸向長度為30mm~200mm, 該脛側支撐部之軸向長度為30mm~200mm。
<41>如<25>~<4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針對以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1、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該大腿側支撐部中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T為中心之測定範圍T1、及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該脛側支撐部中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S為中心之測定範圍S1,各自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而測定周向伸長率時, 該測定範圍X1之周向伸長率,較該測定範圍T1之周向伸長率及該測定範圍S1之周向伸長率皆為低。 <42>如<25>~<4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針對以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1、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該大腿側支撐部中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T為中心之測定範圍T1、及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該脛側支撐部中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S為中心之測定範圍S1,各自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而測定軸向伸長率時, 該測定範圍X1之軸向伸長率,較該測定範圍T1之軸向伸長率及該測定範圍S1之軸向伸長率皆為低。
<43>如<25>~<4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至少該大腿側支撐部、該膝支撐部、及該脛側支撐部以圓形針織連續製造。 <44>如<25>~<4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至少該大腿側支撐部、該膝支撐部、及該脛側支撐部之整體構造為無接縫構造。 <45>如<25>~<4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筒型支撐物本體更包含: 大腿側口橡膠部,從該大腿側支撐部觀之,配置於該膝支撐部之相反側;及脛側口橡膠部,從該脛側支撐部觀之,配置於該膝支撐部之相反側。 [發明效果]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1態樣及第2態樣,可提供一種膝用支撐物,其於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時,支撐感及貼身感優良,且對膝關節之彎曲伸展動作之追蹤性(動作追蹤性)優良。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3態樣,可提供一種膝用支撐物,其於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時,支撐感及貼身感優良,且膝關節之易彎曲伸展性優良。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4態樣,可提供一種設有關節用支撐部的衣類(以下,亦稱「衣類」),其於穿戴於關節時,支撐感及貼身感優良,且可減輕肌膚應力。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1~第4態樣。 本說明書中,以「~」所表示之數值範圍係表示:以「~」前後所記載之數值作為下限值及上限值而包含的範圍。 又,本說明書中,「筒型支撐物本體之軸向」係指:使筒型支撐物本體之形狀維持為筒狀時之軸向。本說明書中,「筒型支撐物本體之軸向」有時僅以「軸向」稱之。本說明書中之「軸向」,係於膝用支撐物之技術領域中被稱為「縱向」之方向,亦稱為可對筒型支撐物本體***腳之方向。 又,本說明書中,所謂「筒型支撐物本體之周向」係指:使筒型支撐物本體之形狀維持為筒狀時之周向。本說明書中,「筒型支撐物本體之周向」有時僅以「周向」稱之。本說明書中之「周向」,係於膝用支撐物之技術領域中被稱為「橫向」之方向。 又,本說明書中,將腳的膝蓋骨之側稱為「正面」或「前面」,將腳的膝窩部(所謂膝蓋背面)之側稱為「背面」或「後面」。 又,本說明書中,將從膝蓋骨所見之髖關節側之方向稱為「上」,而將從膝蓋骨所見之腳踝側之方向稱為「下」。 又,本說明書中,將平均穿戴壓A減去平均穿戴壓B所得之值(亦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值)稱為「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將平均穿戴壓A減去平均穿戴壓B1所得之值(亦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之值)稱為「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將平均穿戴壓A減去平均穿戴壓B2所得之值(亦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之值)稱為「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
〔第1態樣及第2態樣〕 本實施形態之第1態樣之膝用支撐物,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具備筒型支撐物本體,該支撐物本體包含:膝支撐部,支撐膝部;大腿側支撐部,對腳膝蓋支撐大腿側;及脛側支撐部,對腳膝蓋支撐脛側,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與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針對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中之至少一部分之區域R,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軸向伸長率及周向伸長率,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之關係。
第1態樣之膝用支撐物之上述軸向伸長率,以150%以上為佳。
本實施形態之第2態樣之膝用支撐物,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具備筒型支撐物本體,該支撐物本體包含:膝支撐部,支撐膝部;大腿側支撐部,對腳膝蓋支撐大腿側;及脛側支撐部,對腳膝蓋支撐脛側,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與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針對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中之至少一部分之區域R,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軸向伸長率為150%。
依本發明人等之探討明確得知:於膝用支撐物具備筒型支撐物本體,該支撐物本體包含:膝支撐部,支撐膝部;大腿側支撐部,對腳膝蓋支撐大腿側;及脛側支撐部,對腳膝蓋支撐脛側,且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與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的情形時(亦即,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高於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就穿戴者之體感而言,可特別提升對腳之支撐感及貼身感。 此理由並不清楚,但認為藉由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可使穿戴此膝用支撐物之穿戴者,具有於由膝支撐部所支撐之膝蓋中以高於實際之平均穿戴壓A之穿戴壓所支撐之感覺(亦即,錯覺)。
再者,依本發明人等之探討亦得知:於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的情形時,雖然支撐感及貼身感提升,但有時會有膝用支撐物對膝關節之彎曲伸展動作之追蹤性(以下,亦稱「動作追蹤性」)受損的情形。 本發明人等進一步探討之結果為:即使於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的情形時,針對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中之至少一部分之區域R,藉由滿足下記(1)及(2)之至少一者,就穿戴者之體感而言,可改善動作追蹤性。 (1)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軸向伸長率及周向伸長率,為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之關係。 (2)以上述(1)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
因此,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膝用支撐物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時,支撐感及貼身感優良,且對膝關節之彎曲伸展動作之追蹤性(動作追蹤性)亦優良。
本說明書中,所謂「平均穿戴壓」係表示:穿戴壓(支撐物本體所致之緊束壓)之平均值。 本說明書中之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平均穿戴壓B1及平均穿戴壓B2之具體測定方法於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膝用支撐物(亦即,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膝用支撐物。以下相同。)中,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與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膝用支撐物中,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超過0。 就更提升支撐感及貼身感知觀點而言,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以0.8kPa以上為佳,1.0kPa以上更佳,1.2kPa以上特佳。 他側,就抑制過度壓迫而更提升舒適性之觀點而言,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以3.5kPa以下為佳,3.3kPa以下更佳,3.0kPa以下又更佳,2.8kPa又更佳,2.5kPa特佳。
又,本說明書中,無特別指明之情況下,所謂「伸長率」係指: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的伸長率。 「伸長率」係指以下記式1計算的值。
伸長率(%) = (L20 /L0 )×100  … 式1 〔式1中,L0 係指初期(亦即非伸長時)之夾持間隔,具體而言,為15mm。L20 係指施加20N之拉伸負荷之狀態(亦即伸長時)下之夾持間隔。〕
用以測定伸長率之拉伸測試,將膝用支撐物之一部分以夾持寛度15mm及夾持間隔15mm固定於拉伸測試機,並以15mm/min之拉伸速度進行。 又,拉伸測試於對膝用支撐物之一部分難以實施的情形時,亦可從膝用支撐物切出30mm見方之測試片,而對所切出之測試片實施。又,拉伸測試亦可製作與膝用支撐物為相同構成(相同編製)30mm見方之測試片,而對所製作之測試片實施。 測試次數設為5次,從5次之測定值中,由去除最大值及最小值後所得之3個測定值求得平均值,採用此平均值作為「伸長率」。 拉伸測試之裝置可使用一般之拉伸測試機,例如,可使用(股)島津製作所製之自動立體測圖儀「AGS-X 1kN」。
第1態樣之膝用支撐物之區域R中,如上所述,滿足上述軸向伸長率>上述周向伸長率之關係。換言之,第1態樣之膝用支撐物中,上述軸向伸長率相對於上述周向伸長率之比率(以下,亦稱「比率〔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超過1。藉此,可提升動作追蹤性。 就更提升動作追蹤性之觀點而言,比率〔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以1.2以上為佳,1.4以上為更佳。 他側,就支撐感及貼身感之觀點而言,比率〔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以5.0以下為佳,3.8以下為更佳,3.2以下為特佳。
又,第1態樣之膝用支撐物之區域R中,上述軸向伸長率及上述周向伸長率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之關係,但就更提升動作追蹤性之觀點而言,以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100之關係為佳,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200之關係更佳,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250之關係又更佳。
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膝用支撐物之區域R之上述軸向伸長率,以200%以上為佳,以300%以上更佳,400%以上又更佳,500%以上又更佳,600%以上又更佳。
本說明書中,單獨使用「伸長率」時,係表示軸向(縱向)的伸長率與周向(橫向)的伸長率。
以下,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膝用支撐物(亦即,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膝用支撐物。以下相同。)之更佳形態。
平均穿戴壓B若為0kPa以上則無特別限制,但就更提升支撐感及舒適性之觀點而言,以0.1kPa以上為佳。 平均穿戴壓B以0.5kPa以上為更佳,1.0kPa以上又更佳。
平均穿戴壓A只要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則無特別限制。就更提升支撐感及舒適性之觀點而言,平均穿戴壓A以1.5kPa以上為佳,2.0kPa以上為更佳,2.6kPa以上又更佳。
平均穿戴壓A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制,但就藉由抑制過度壓迫以更提升舒適性之觀點而言,平均穿戴壓A以10.0kPa以下為佳,8.0kPa以下為更佳。
又,本實施形態中,就更提升對腳的支撐感及貼身感之觀點而言,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及大腿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1,以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之關係為佳,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0.8kPa之關係為更佳,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1.0kPa之關係為特佳。 又,本實施形態中,就更提升對腳的支撐感及貼身感之觀點而言,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及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2,以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之關係為佳,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0.8kPa之關係為更佳,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1.0kPa之關係為特佳。
本實施形態中,就特別提升對腳的支撐感及貼身感之觀點而言,平均穿戴壓A及平均穿戴壓B1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之關係,且平均穿戴壓A及平均穿戴壓B2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之關係為佳;平均穿戴壓A及平均穿戴壓B1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0.8kPa之關係,且平均穿戴壓A及平均穿戴壓B2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0.8kPa之關係為更佳;平均穿戴壓A及平均穿戴壓B1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1.0kPa之關係,且平均穿戴壓A及平均穿戴壓B2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1.0kPa之關係為特佳。
平均穿戴壓B1若為0kPa以上則並無特別限制,但就更提升支撐感及舒適性之觀點而言,以0.1kPa以上為佳。 平均穿戴壓B1以0.5kPa以上為更佳,1.0kPa以上又更佳。
平均穿戴壓B2若為0kPa以上則並無特別限制,但就更提升支撐感及舒適性之觀點而言,以0.1kPa以上為佳。 平均穿戴壓B2以0.5kPa以上為更佳,1.0kPa以上又更佳。
本實施形態之膝用支撐物,於相當於膝支撐部中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及相當於膝支撐部中之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之距離變長的方向,以5kg的力使膝支撐部伸展的情形時,膝支撐部的伸展率以180%~280%為佳。 藉由使膝支撐部的伸展率為180%以上,就穿戴者之體感而言,使更易進行膝關節之彎曲伸展。 藉由使膝支撐部的伸展率為280%以下,就穿戴者之體感而言,可維持對膝蓋之高支撐感。 在此,膝支撐部的伸展率係指:膝支撐部之伸展尺寸(亦即,進行上述伸展操作後之膝支撐部的長度)相對於膝支撐部之平放尺寸(亦即,進行上述伸展操作前之膝支撐部的長度)之比率(%)。
在此,參考圖7,說明膝支撐部之平放尺寸;參考圖8,說明膝支撐部之伸展尺寸。 圖7係使膝用支撐物之右側與左側重疊而使膝用支撐物平放後之模樣概念圖。 於測定平放尺寸之時,首先,如圖7所示,使膝用支撐物100之右側及左側重疊,且,位置X及位置Y配置於兩端部,而將膝用支撐物100平放於水平的桌上。接著,於該膝用支撐物100之上,放置350mm×350mm×5mm之壓克力板(未圖示;例如三菱ACRYLITE製EX-001),於此狀態下,測定位置X及位置Y的距離。將所測定之位置X及位置Y的距離,設為平放尺寸L101。 圖8係使膝用支撐物於位置X及位置Y的距離變遠之方向伸展後之模樣概念圖。 於測定伸展尺寸之時,首先,準備於相互距離變遠之方向相對移動之伸展尺寸測定用之一對L字型臂。將上述一對L字型臂(未圖示)***於膝用支撐物100之內部空間,將一側之L字型臂之凸出部配置於位置X,且將另一側之L字型臂之凸出部配置於位置Y。接著,藉由使一側之L字型臂及另一側之L字型臂往相互距離變遠之方向相對移動,而以5kg的力使膝支撐部10於位置X及位置Y的距離變遠之方向從內部推壓伸展。測定經推壓伸展狀態之位置X及位置Y的距離,並設為伸展尺寸L102。 又,圖7及圖8之膝用支撐物100之詳細於後述之(參考圖1~圖4)。
膝支撐部的伸展率,例如,可使用大竹工作所製之「新懸錘式尺寸測定器(襪用)」而測定。
上述膝支撐部的伸展率之上限,以260%為更佳,240%為特佳。
上述膝支撐部的伸展率為180%~280%之態樣中,針對位置X、位置Y、及位置X與位置Y之中間位置之共計3點,分別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測定周向伸長率時,最好3個測定值全部包含於100%~250%之範圍,且3個測定值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0%~80%。 周向伸長率之測定方法如前所述。 藉此,可更有效地同時達成使膝關節更易彎曲伸展且具有對膝蓋之高支撐感。
在此所謂「周向伸長率」係指:膝支撐部中之部分伸長率,為一片布料份的伸長率。 相對於此,上述「膝支撐部的伸展率」為膝支撐部整體的伸展率,且為二片布料份(右側及左側)的伸展率。
又,膝用支撐物穿戴於包含腳(亦即,下肢)的膝蓋部分。 膝用支撐物之軸向長度,以穿戴時,膝用支撐物之上端較髖關節為下而膝用支撐物之下端較腳踝為上的長度為宜。 以下,說明從更有效發揮支撐感提升、貼身感提升及動作追蹤性提升效果之觀點所見之膝支撐部、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各個長度的較佳範圍。
膝支撐部之軸向長度(例如,後述之圖3及圖4中之軸向長度L10)雖可適當設定,但就更有效發揮支撐感、貼身感及動作追蹤性之效果之觀點而言,以60mm~200mm為佳。 大腿側支撐部之軸向長度(例如,後述之圖3及圖4中之軸向長度L12)雖可適當設定,但就更有效發揮支撐感、貼身感及動作追蹤性之效果之觀點而言,以30mm~200mm為佳。 脛側支撐部之軸向長度(例如,後述之圖3及圖4中之軸向長度L14)可適當設定,但就更有效發揮支撐感、貼身感及動作追蹤性之效果之觀點而言,以30mm~200mm為佳。 又,本說明書中之軸向長度係指:非伸長時之軸向長度。
本實施形態之膝用支撐物包含上述之區域R。 如上所述,區域R係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中之至少一部分之區域,為滿足下記(1)及(2)之至少一者之區域。 (1)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軸向伸長率及周向伸長率,為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之關係。 (2)以上述(1)所示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
區域R可為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中之部分區域,亦可為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全部區域(整體)。 區域R為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中之部分區域的情形時,區域R可為大腿側支撐部之至少一部分之區域,可為脛側支撐部之至少一部分之區域,亦可為大腿側支撐部之至少一部分之區域及脛側支撐部之至少一部分之區域之組合(但是,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全部區域的情形時除外)。 區域R為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中之部分區域的情形時,區域R以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各自的伸長率切割成不同之複數區域的情形時之部分區域為佳。在此所謂「切割」,可為周向之切割(亦即,產生2個以上之窄條狀之部分之切割),亦可為軸向之切割(亦即,產生2個以上之筒狀之部分之切割),但以周向之切割為佳。 區域R為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中之部分區域的情形時,區域R以包含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為佳。
區域R以至少包含以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為中心之寛度100mm之範圍(例如,後述之圖4中之範圍Y1及範圍Y2)為佳。藉此,可更提升動作追蹤性。
又,膝用支撐物中,針對以相當於膝支撐部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例如,後述圖3中之位置X)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1、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大腿側支撐部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T(例如,後述圖4中之位置T)為中心之測定範圍T1、及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脛側支撐部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S(例如,後述圖4中之位置S)為中心之測定範圍S1,各自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而測定周向伸長率時,測定範圍X1之周向伸長率,以較測定範圍T1之周向伸長率及測定範圍S1之周向伸長率的任一者皆低為佳。藉此,更易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
又,膝用支撐物中,針對測定範圍X1、測定範圍T1及測定範圍S1,以上述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測定軸向伸長率時,測定範圍X1之軸向伸長率,以較測定範圍T1之軸向伸長率及測定範圍S1之軸向伸長率的任一者皆低為佳。藉此,更易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
又,至少大腿側支撐部、膝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以利用圓形針織連續製造為佳。藉此,與大腿側支撐部、膝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個別製造之後再將其縫合的情形相比,不會產生因接縫而形成的凸起部所導致的不協調感,可達到更提升穿戴時之貼身感之效果。再者,大腿側支撐部、膝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若為以圓形針織連續製造而成,亦可達到易確保伸長率之效果。
又,筒型支撐物本體之形狀,若為至少具有2個開口部之筒狀即可,其他並無特別限制。 將筒型支撐物本體壓平而呈約略平面狀時之俯視形狀,其軸向可為對稱亦可為非對稱,又,周向可為對稱亦可為非對稱。上述俯視形狀,可為約略長方形,亦可為部分彎曲之形狀。 包含於筒型支撐物本體之大腿側支撐部、膝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邊界線,可為直線狀,可為彎曲,亦可為波浪線狀。 又,大腿側支撐部、膝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編織組織,可為一體編織而成,亦可為非一體編織而成。 筒型支撐物本體,亦可更於其編織組織之一部分具有孔或開縫。
又,至少,若著眼於大腿側支撐部、膝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整體構造,則就確保上述穿戴時之貼身感及伸長率之觀點而言,上述整體構造以無接縫構造為佳。 在此,「無接縫構造」係指:無軸向之接縫(例如,利用縫合而形成筒狀之接縫)亦無周向之接縫(例如,用以將各部縫合之接縫)之一體型構造。 無接縫構造之大腿側支撐部、膝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整體,例如,可藉由圓形針織連續製造大腿側支撐部、膝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而形成。
又,筒型支撐物本體(最好為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至少一者)亦可包含後述第4態樣之凹凸組織區。筒型支撐物本體包含凹凸組織區時之凹凸組織區的較佳態樣,可參考第4態樣。
又,筒型支撐物本體以更包含下列2者為佳:大腿側口橡膠部,從大腿側支撐部觀之,配置於膝支撐部之相反側;及脛側口橡膠部,從脛側支撐部觀之,配置於膝支撐部之相反側。藉此,可更有效抑制支撐物本體之穿戴滑移(例如,滑落)或外捲。 於筒型支撐物本體包含大腿側口橡膠部及脛側口橡膠部的情形時,大腿側口橡膠部及脛側口橡膠部可分別藉由縫合而與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連接,亦可分別藉由圓形針織而與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共同連續製造。 就確保上述穿戴時之貼身感及伸長率之觀點而言,大腿側口橡膠部及脛側口橡膠部,以分別藉由圓形針織而與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共同連續製造為佳。 又,從相同觀點而言,大腿側口橡膠部、大腿側支撐部,膝支撐部、脛側支撐部及脛側口橡膠部之整體構造,以無接縫構造為佳。
又,從抑制膝用支撐物滑落之觀點而言,以於至少於上述大腿側口橡膠部之背面(亦即,與腳相對之面。以下相同。)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樹脂層(例如矽橡膠層)為佳。樹脂層例如可藉由印花而形成。樹脂層亦可設置於脛側口橡膠部之背面。
再者,膝用支撐物亦可具備支撐物本體以外之其他構件。 其他構件例舉如:設於如對應膝部側邊之位置,藉由適度控制膝部動作而保護膝部之棒狀支撐構件(支桿);用以將支撐物本體固定於腳或用以提升支撐感之固定帶;口袋、吊牌(tag)等。此等構件可與支撐物本體分開配置,或亦可藉由縫於支撐部等而一體配置。其他構件之支撐物本體中之配置,並無特別是限定。 於此等構件中,特別是藉由於大腿側口橡膠部之表面(相對於與腳相對之面為相反側之面)具備固定帶,可更有效抑制膝用支撐物之滑落。固定帶以具備調整對腳之緊束力之構件(例如,尼龍搭扣、環扣、旁開扣、調整扣等)為佳。 又,其他構件亦可於支撐物本體之編織組織表面附加樹脂。附加樹脂之方法例舉如:噴塗、轉印(例如,熱轉印)、樹脂浸漬、凹版印花、網版印染、滾筒印刷、熱壓接、黏合等。樹脂以彈性樹脂(例如,胺基甲酸乙酯樹脂(urethane resin)等)為佳。 膝用支撐物可單獨穿戴,亦可加上敷布或繃帶等之後,而重疊穿戴。
<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具體例> 其次,參考圖式,說明本實施形態(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具體例。然而,本實施形態不限於以下具體例。
又,本說明書中,對於各圖式之共同要素,賦予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圖1係具體例之膝用支撐物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之狀態之從側邊所見之概略圖。 圖2係具體例之膝用支撐物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之狀態之從膝窩部側所見之概略圖。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具體例之膝用支撐物由筒型支撐物本體100所構成,穿戴於包含腳101之膝蓋101A之部分而使用。
支撐物本體100包含:膝支撐部10、大腿側支撐部12及脛側支撐部14。 支撐物本體100更包含:大腿側口橡膠部13,從大腿側支撐部12觀之,配置於膝支撐部10之相反側;及脛側口橡膠部15,從脛側支撐部14觀之,配置於膝支撐部10之相反側。 膝支撐部10、大腿側支撐部12、脛側支撐部14、大腿側口橡膠部13及脛側口橡膠部15,各具有筒型形狀,此等一體化而形成筒型形狀之支撐物本體100。 膝支撐部10係支撐膝蓋101A及膝蓋背面101D之部分,大腿側支撐部12係對於腳101之膝蓋101A支撐大腿側部分101B之部分,脛側支撐部14係對於腳101之膝蓋101A支撐脛側部分101C之部分。
大腿側口橡膠部13從大腿側支撐部12觀之,係位於膝支撐部10之相反側(詳言之,支撐物本體100之大腿側之端部)之部分,脛側口橡膠部15從脛側支撐部14觀之,係位於膝支撐部10之相反側(詳細之,支撐物本體100之脛側之端部)之部分。 大腿側口橡膠部13及脛側口橡膠部15具有防止穿戴時之支撐物本體100之滑落及外捲之功能。
支撐物本體100中,各部邊線,外觀上,不一定非明確不可。各部邊線於外觀上不明確的情形時,各部之邊線可藉由各部的伸長率之差而區別。
又,支撐物本體100中,大腿側口橡膠部13、大腿側支撐部12、膝支撐部10、脛側支撐部14及脛側口橡膠部15,利用圓形針織連續製造,此等構件之整體構造成無接縫構造。藉此,使穿戴時之貼身感特別優良。 但是,支撐物本體100亦可藉由將大腿側口橡膠部13縫合於大腿側支撐部12,且將脛側口橡膠部15縫合於脛側支撐部14而製造。 又,本實施形態不限於此例,亦可藉由先將各部作為單獨構件分別製造,接著再縫合各部而製造支撐物本體。
支撐物本體100中,膝支撐部10之平均穿戴壓A與大腿側支撐部12及脛側支撐部14之平均穿戴壓B,滿足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0kPa之關係。 再者,支撐物本體100中,膝支撐部10之平均穿戴壓A與大腿側支撐部12之平均穿戴壓B1,滿足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0kPa之關係。 再者,支撐物本體100中,膝支撐部10之平均穿戴壓A與脛側支撐部14之平均穿戴壓B2,滿足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0kPa之關係。 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平均穿戴壓B1及平均穿戴壓B2之各較佳範圍如前所述。
支撐物本體100中,膝支撐部10之周向伸長率,較大腿側支撐部12之周向伸長率及脛側支撐部14之周向伸長率之任一者皆為小。 又,支撐物本體100中,膝支撐部10之軸向伸長率,較大腿側支撐部12之軸向伸長率及脛側支撐部14之軸向伸長率之任一者皆為小。
-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平均穿戴壓B1及平均穿戴壓B2之測定方法- 本說明書中,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平均穿戴壓B1及平均穿戴壓B2,以如下方式測定 首先,將穿戴壓測定用感測器安裝於後述人體模型M1的腳之10處(位置P1~P10)。 圖5及圖6係顯示對人體模型M1的感測器安裝位置之相片。 圖5係從正面(膝蓋側)拍攝人體模型M1的腳(左腳)之相片,圖6係從腳的斜後側拍攝之相片。
位置P1~P10詳細為以下位置。 位置P1 … 以位置P2為基準之大腿側70mm之位置(亦即,以位置P3為基準之大腿側100mm之位置) 位置P2 … 以位置P3為基準之大腿側30mm之位置 位置P3 … 膝(膝蓋骨)之中心 位置P4 … 以位置P3為基準之脛側30mm之位置 位置P5 … 以位置P4為基準之脛側70mm之位置(亦即,以位置P3為基準之脛側100mm之位置) 位置P6、P10 … 分別為從位置P2至位置P4之範圍內之腳之旁側 位置P7 … 相對於位置P1之腳之背側 位置P8 … 從位置P2至位置P4之範圍內之膝窩部側 位置P9 … 相對於位置P5之腳之背側
人體模型M1係使用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製之人體模型(例如,(股)七彩製、產品名「MD-20A」),其中, 位置P1之周圍長為405mm; 位置P2之周圍長為370mm; 位置P3之周圍長為360mm; 位置P4之周圍長為346mm; 位置P5之周圍長為367mm。
將本實施形態之膝用支撐物穿戴於人體模型M1之含腳的膝部之部分,以使膝支撐部包覆位置P2、P3、P4、P6、P8及P10,使大腿側支撐部包覆位置P1及P7,使脛側支撐部包覆位置P5及P9。 其次,以安裝於各位置之穿戴壓測定用之感測器測定位置P1~P10之穿戴壓。 求出位置P1、P5、P7及P9之各測定值之平均值,將所求得之平均值作為平均穿戴壓B。 求出位置P1及P7之各測定值之平均值,將所求得之平均值作為平均穿戴壓B1。 求出位置P5及P9之各測定值之平均值,將所求得之平均值作為平均穿戴壓B2。 求出位置P2、P3、P4、P6、P8及P10之各測定值之平均值,將所求得之平均值作為平均穿戴壓A。
又,於大腿側支撐部12及脛側支撐部14中,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與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之二條件。 但是,本實施形態不限於此例,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中之至少一部分之區域中,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與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中之至少一者亦可。
支撐物本體100之材質例舉如:聚酯、聚丙烯、聚氨酯、聚烯烴、聚烯烴系彈性體、聚醯胺、嫘縈、亞克力、銅氨絲、醋酸纖維(Acetate)、普羅米克斯、芳香族聚醯胺、矽氧樹脂(silicone)等人造纖維;綿、羊毛、絹、麻、嫘縈等天然纖維;天然橡膠;聚氯乙烯等。 其中,以聚酯、聚氨酯、聚醯胺、聚烯烴、聚烯烴系彈性體、矽氧樹脂或天然橡膠為佳,就長期耐久性之觀點而言,以聚酯、聚氨酯、聚醯胺、聚烯烴或聚烯烴系彈性體為更佳。
支撐物本體100之紡絲例舉如:單纖絲;多纖絲;包覆氨基甲酸乙酯或橡膠之單包覆紗(Single Covering Yarn);包覆氨基甲酸乙酯或橡膠之雙包覆紗(Double Covering Yarn)等。
支撐物本體100之編織組織例舉如:螺旋集圈編織組織(Spiral tuck Stitch)、網眼編織組織(Mesh Stitch)、立體編織組織、翠可特編織組織(Tricot Stitch)、平紋編織組織(Plain Stitch)、卡地干羅紋編織組織(Cardigan Stitch)、縷花編織組織(Lace Stitch)、鑲嵌編織組織(Inlay Stitch)、刺繡編織組織(cut boss Stitch)、毛圈編織組織(moss stitch)、羅紋編織組織(Rib Stitch)、雙面編織組織(Interlock Stitch)、浮線編織組織(Float Stitch)、防脫圈編織組織(non-run knitting)、及將2種以上形成此等編織組織之編製方法組合而形成之編織組織等。 平均穿戴壓為高之膝支撐部10之編織組織,以螺旋集圈編織組織、網眼編織組織、翠可特編織組織、平紋編織組織、卡地干羅紋編織組織、鑲嵌編織組織、刺繡編織組織、毛圈編織組織、羅紋編織組織、雙面編織組織、或將2種以上形成此等編織組織之編製方法組合而形成之編織組織為佳。 平均穿戴壓為低之大腿側支撐部12及脛側支撐部14之編織組織,以螺旋集圈編織組織、網眼編織組織、立體編織組織、蜂巢編織組織(Honey Comb Weave)、平紋編織組織、卡地干羅紋編織組織、防脫圈編織組織、縷花編織組織、或將2種以上形成此等編織組織之編製方法組合而形成之編織組織為佳。
大腿側口橡膠部13及脛側口橡膠部15之編織組織,以卡地干羅紋編織組織或防脫圈編織組織為佳。
於支撐物本體100之編織組織之表面,亦可附加樹脂。 附加樹脂之方法例舉如:噴塗、轉印(例如,熱轉印)、樹脂浸漬、凹版印花、網版印染、滾筒印刷、熱壓接或黏合等。樹脂以彈性樹脂為佳。
又,支撐物本體100亦可包含編織組織以外之其他組織。 其他組織例舉如:包含氯丁橡膠之組織、包含氯丁橡膠積層體之組織等。
有關支撐物本體100之材質、紡絲及編織組織,亦可參考如日本特開2011-130784號公報、日本特開2007-9362號公報、日本特開2010-13765號公報、日本特開2000-116697號公報、日本特開2007-54126號公報等所記載之周知材質、紡絲及編織組織。
其次,參考圖3及圖4,說明支撐物本體100之大小之一例及支撐物本體100的伸長率之最佳態樣。 圖3係具體例之膝用支撐物(支撐物本體)未穿戴於腳之狀態之前視圖;圖4係具體例之膝用支撐物(支撐物本體)未穿戴於腳之狀態之後視圖。 詳言之,圖3係藉由將具體例之支撐物本體之前面側與後面側重疊,使支撐物本體之形狀成為約略平面狀時之前視圖(示前面側,亦即膝蓋骨側之圖);圖4係此時之後視圖(顯示後面側,亦即膝窩部側之圖)。
膝支撐部10之軸向長度L10如前所述,以60mm~200mm為佳,80mm~180mm為更佳。 大腿側支撐部12之軸向長度L12如前所述,以30mm~200mm為佳,30mm~150mm為更佳。 脛側支撐部14之軸向長度L14如前所述,以30mm~200mm為佳,30mm~150mm為更佳。 大腿側口橡膠部13之軸向長度L13,以10mm~80mm為佳,20mm~70mm為更佳。 脛側口橡膠部15之軸向長度L15,以10mm~80mm為佳,10mm~60mm為更佳。
支撐物本體100(整體)之軸向長度,以140mm~760mm為佳,180mm~620mm為更佳。
膝支撐部10之平均周長,以100mm~300mm為佳,150mm~280mm為更佳。 大腿側支撐部12之平均周長,以100mm~400mm為佳,150mm~350mm為更佳。 脛側支撐部14之平均周長,以100mm~350mm為佳,100mm~300mm為更佳。 大腿側口橡膠部13之平均周長,以180mm~350mm為佳,200mm~320mm為更佳。 脛側口橡膠部15之平均周長,以100mm~350mm為佳,120mm~300mm為更佳。 在此,軸向長度及平均周長係以下式所表之值。 軸向長度 = (軸向之最大長度+軸向之最小長度)/2 平均周長 = (最大周長+最小周長)/2
又,大腿側支撐部12及脛側支撐部14中,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之關係及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中之至少一者之區域R,以至少包含以從相當於膝支撐部10之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圖4中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30為中心之寛度100mm之範圍(圖4中之範圍Y1及範圍Y2)為佳。特佳為:大腿側支撐部12及脛側支撐部14整體,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之關係與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中之至少一者。
又,支撐物本體100中,針對以相當於膝支撐部10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1(測定範圍X1未圖示)、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30上且為大腿側支撐部12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T為中心之測定範圍T1(測定範圍T1未圖示)、及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30上且為脛側支撐部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S為中心之測定範圍S1(測定範圍S1未圖示),分別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測定周向伸長率時,測定範圍X1之周向伸長率,以較測定範圍T1之周向伸長率及測定範圍S1之周向伸長率的任一者皆低為佳。藉此,更易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
又,支撐物本體100中,針對測定位置X1、測定位置T1,及測定位置S1,以上述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測定軸向伸長率時,測定範圍X1之軸向伸長率,以較測定範圍T1之軸向伸長率及測定範圍S1之軸向伸長率的任一者皆低為佳。藉此,更易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
又,支撐物本體100(最好為大腿側支撐部12及脛側支撐部14之至少一者)亦可包含後述第4態樣之凹凸組織區。支撐物本體100包含凹凸組織區時之凹凸組織區的較佳態樣,可參考第4態樣。
〔第3態樣〕 本實施形態之第3態樣之膝用支撐物,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具備筒型支撐物本體,該支撐物本體包含:膝支撐部,支撐膝部;大腿側支撐部,對腳膝蓋支撐大腿側;及脛側支撐部,對腳膝蓋支撐脛側,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與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 於相當於膝支撐部中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及相當於膝支撐部中之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之距離變長的方向,以5kg的力使膝支撐部伸展的情形時,膝支撐部的伸展率為180%~280%。 藉由使膝支撐部的伸展率為180%以上,就穿戴者之體感而言,使更易進行膝關節之彎曲伸展。 藉由使膝支撐部的伸展率為280%以下,就穿戴者之體感而言,可維持對膝蓋之高支撐感。
除了膝支撐部的伸展率限定於180%~280%、不限於滿足上述「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之關係」、及不限於上述「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之外,第3態樣之膝用支撐物為與第1態樣或第2態樣之膝用支撐物相同之膝用支撐物。 第3態樣之膝用支撐物的較佳形態,亦與第1態樣或第2態樣之膝用支撐物的較佳形態相同。 上述膝支撐部的伸展率之測定方法及較佳範圍,亦如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相關項目中所說明。
第3態樣之膝用支撐物中,針對位置X、位置Y、及位置X與位置Y之中間位置之共計3點,分別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測定周向伸長率時,最好3個測定值全部包含於100%~250%之範圍,且3個測定值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0%~80%。周向伸長率之測定方法,如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項目中所說明。 藉此,可更有效地同時達成使膝關節更易彎曲伸展且具有對膝蓋之高支撐感。
〔第4態樣〕 本實施形態之第4態樣之衣類,係設有筒型關節用支撐部的衣類, 筒型關節用支撐部包含: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之軸向之中央區,包含用以對身體的關節部位賦予穿戴壓之穿戴壓賦予區;一端側區,相對於中央區位於軸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區,相對於中央區位於軸向的另一端側, 穿戴壓賦予區之穿戴壓,高於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 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之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包含由凹凸組織所構成的凹凸組織區。
第4態樣中,「身體的關節部位」係指:彎曲關節時位於關節外側之部位,包覆肌腱及韌帶之至少一者之部分或整體之部位。
依據具備第4態樣之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以下,亦稱「支撐部」)之衣類,支撐部之穿戴壓賦予區穿戴與關節部位。就穿戴此衣類之穿戴者之體感而言,於與穿戴壓賦予區接觸之關節部位,可得到優良之支撐感及貼身感。 此理由並不明確,但一般認為此係因:藉由使上述穿戴壓賦予區之穿戴壓高於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於由穿戴壓賦予區所支撐之關節部位,利用錯覺,可得到由高於穿戴壓賦予區之實際穿戴壓之穿戴壓所支撐之感覺。又,藉由對穿戴壓賦予區與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之穿戴壓設置穿戴壓差,可使支撐部(之一部分)密接於關節之一部位,可提升貼身感。
又,一般而言,支撐部之穿戴壓愈高,肌膚應力愈強。在此,「肌膚應力」係指:肌肉所受到之內部應力及外部應力。 對支撐部整體賦予穿戴壓時,所賦予之穿戴壓成為外部刺激,穿戴者於支撐部穿戴區整體可感到肌膚應力。因此,特別於如長時間穿戴支撐物的情形時,有減輕肌膚應力之要求。然而,藉由將穿戴壓賦予區僅配置於支撐部之一部分,可減輕低平均穿戴壓之區域(例如,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之肌膚應力。 又,第4態樣之衣類中之支撐部,可於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包含由凹凸組織所構成的凹凸組織區。藉此,可減輕肌膚應力。減輕肌膚應力之效果,一般認為係由於凹凸組織之柔軟度(例如厚度方向之柔軟度)所致之效果。特別是,關節部位之周圍(應用於穿戴壓賦予區以外區域之部分),相較於關節部位係由柔軟皮膚組織所構成,故對肌膚應力較弱。將凹凸組織區應用於此關節部位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可有效減輕肌膚應力。
如上所述,依據第4態樣之衣類,可同時達成以往難以並立之支撐感及貼身感之提升與肌膚應力之減輕。
第4態樣中,穿戴壓賦予區可為中央區整體,亦可為一部分。 穿戴壓賦予區為中央區之一部分的情形時,穿戴壓賦予區之尺寸,可對應提高支撐感之區域而適當調整。 穿戴壓賦予區,以包含於中央區中包覆彎曲關節時位於關節外側之肌腱及韌帶之至少一者之一部分或整體區域(關節部位)之區域為佳。 穿戴壓賦予區之周向長度,以中央區之全周長度(詳言之,包含穿戴壓賦予區之部分之全周長度)之1/3以上的長度為佳。 又,穿戴壓賦予區之軸向長度,以中央區之軸向長度之1/3以上的長度為佳。 穿戴壓賦予區之形狀,只要可至少包覆關節部位,則無特別限定,可對應關節部位之形狀而適當設計。其形狀例舉如為:約略圓形、約略橢圓形、約略長方形等。又,穿戴壓賦予區之邊界線之形狀亦無特別限定,可為直線狀,可彎曲,亦可為波浪線狀。再者,亦可於邊界線之周圍具有邊紋構造。
第4態樣中,於穿戴壓賦予區為中央區之一部分的情形時,穿戴壓賦予區之軸向伸長率,以高於中央區中之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之軸向伸長率為高。
第4態樣中,「凹凸組織區」係指:包含具有凹凸形狀之組織亦即凹凸組織之區域。 包含於凹凸組織區之凹凸組織,例舉如:針織物組織(以下,亦稱「針織物」)、機織物組織(以下,亦稱「機織物」)、樹脂布(例如,薄膜等)等。於此等中,凹凸組織以使用針織物或機織物為佳,而使用針織物為更佳。又,凹凸組織區可使用單一凹凸組織,亦可組合使用複數個凹凸組織。 此等中,包含凹凸組織之凹凸組織區,以包含凹凸針織布之凹凸針織布區、包含凹凸機織物之凹凸機織物區、或包含凹凸針織布及凹凸機織物之凹凸組織區為佳,以包含凹凸針織布之凹凸針織布區為更佳。 包含凹凸組織之凹凸組織區的較佳態樣(例如,尺寸、支撐部之配置、各種物理性質值等),與後述之包含凹凸針織布之凹凸針織布區的較佳態樣相同,可適當組合使用較佳態樣。
「凹凸針織布區」係指:包含具有凹凸形狀之編織組織亦即凹凸針織布之區域。凹凸針織布區,可配置於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之整體,亦可配置於一部分。又,包含於凹凸針織布區之凹凸針織布,可為單一凹凸針織布,亦可為2種以上之凹凸針織布。 於凹凸針織布區配置於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之一部分的情形時,凹凸針織布區之尺寸,以可感覺到凹凸針織布接觸肌膚程度之尺寸為佳。 具體而言,凹凸針織布區之面積,以穿戴時之已伸展狀態下之凹凸針織布區之面積為4cm2 以上為佳,6cm2 以上為更佳。 又,凹凸針織布區之周向長度,以支撐部之全周長度(詳言之,橫跨凹凸針織布區之全周的長度)之1/6以上的長度為佳,1/3以上的長度為更佳。 在此,「凹凸針織布區之周向長度」係指:於凹凸針織布區於周向切割配置時,不重複地拚集於周向所得之總周向長度。 凹凸針織布區,亦可複數配置於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中。於在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中配置複數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其配置無特別限定。 凹凸針織布區之形狀及與相鄰區域之邊界線之形狀,無特別限定。此等可就設計性觀點,適當設計。
第4態樣中,支撐部包含穿戴壓賦予區及凹凸組織區(例如,凹凸針織布區)。支撐部亦可包含穿戴壓賦予區及凹凸組織區以外的區域(其他區域)。 穿戴壓賦予區及凹凸組織區之外,又包含其他區域的情形時,其他區域可由與機織物、樹脂布、穿戴壓賦予區及凹凸組織區為不同編織組織等而構成。其中,就減輕肌膚應力之觀點而言,以編織組織或機織物為佳,使用彈性絲之編織組織為更佳。但是,其他區域之組織需適當選定,以使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中之平均穿戴壓低於穿戴壓賦予區之穿戴壓。
第4態樣之衣類,可為僅由關節用支撐部所構成的衣類(亦即,支撐物),亦可為以關節用支撐部作為衣類的一部分之衣類。 在此,「以關節用支撐部作為衣類的一部分之衣類」,例舉為:綁腿、緊身褲(例如,運動緊身褲、壓縮褲、醫療用緊身褲)、束腹、褲襪、裏腿褲、踩腳褲、暖腿套等下半身服裝(例如,運動用或內裡用等下半身服裝);貼身衣、襯衫、抗壓衣等上半身服裝;襪子;手套;指套;繃帶等。
關節部位的關節,例舉如:膝關節、肘關節、中手指節關節、指節間關節、近位指節間關節、遠位指節間關節、橈骨腕骨關節、距骨小腿關節、距跟關節、頭部關節、肩關節、髖關節等。
穿戴支撐部之中央區之關節,就緩和疼痛之觀點而言,以膝關節、肘關節或橈骨腕骨關節為佳,膝關節為更佳。膝關節、肘關節及橈骨腕骨關節,具有由3根以上骨頭所構成之共同點。 若藉由以穿戴壓賦予區賦予穿戴壓,而壓迫關節部位,則使關節中骨頭配置為最佳化,可控制使位於關節周圍之關節部位以外之部位易於移動。藉此,可產生緩和疼痛之效果。 膝關節、肘關節及橈骨腕骨關節,相較於其他關節為具有較廣可動範圍之關節。該等膝關節、肘關節及橈骨腕骨關節,會因肌肉弱化而易使骨頭配置鬆離,故將支撐物穿戴於此等關節,特別有助於賦予支撐感。 特別是,膝關節因於走路時支撐人體體重,故易受到大的負荷,使骨頭配置容易鬆離。因此,第4態樣之效果,於將膝關節穿戴於支撐部之中央區的情形時,特別有效。
又,第4態樣之衣類中,穿戴壓賦予區及凹凸針織布區,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軸向伸長率,以滿足凹凸針織布區>穿戴壓賦予區之關係為佳。藉此,可更提升動作追蹤性。 此動作追蹤性提升之效果係由以下原因所致:藉由對穿戴壓賦予區賦予穿戴壓使支撐部密接於關節部位而防止支撐部之穿戴滑移,及凹凸針織布區較穿戴壓賦予區易於伸縮。 一般而言,於關節之彎曲伸展動作時,對應肌肉動作使得位於關節上下之皮膚之形狀改變,由於此形狀改變,而於支撐部產生扭曲或凹陷。穿戴者因支撐部之扭曲或凹陷所致穿戴感變差,而感到肌膚應力。 然而,第4態樣之衣類,因支撐部包含穿戴壓賦予區,故可使支撐部穩定地穿戴於關節部位,可防止支撐部之穿戴滑移。 再者,第4態樣之衣類中,藉由使包含於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之凹凸針織布區之軸向之伸縮性,高於穿戴壓賦予區之軸向之伸縮性,可縮小皮膚形狀變化所伴隨之支撐部之變形歪曲。結果,可改善支撐部之扭曲或凹陷,可減輕肌膚應力。特別是,於進行彎曲伸展關節等之大動作時,具有優良效果。
又,第4態樣的伸長率,以與第1態樣的伸長率相同方式測定。
凹凸針織布區之凹凸針織布,以包含浮線編織組織為佳。凹凸針織布之浮線編織組織,較浮線編織組織以外之編織組織易於伸縮。包含浮線編織組織之凹凸針織布為柔軟之理由係因:穿戴時即使於凹凸針織布區伸展的情形時,亦於凹凸針織布之浮線編織組織留有伸展餘裕(亦即,凹凸)。當此伸展餘裕接觸到肌膚時,會給予柔軟感觸。又,就凹凸針織布之製造容易度之觀點而言,以藉由配置浮線編織組織而形成凹凸針織布為佳。成為凹凸針織布基礎之編織組織,可使用第1態樣之編織組織,以於該等編織組織含有浮線編織組織之態樣為較佳態樣。 又,凹凸針織布區之凹凸針織布,以彈性絲編製為佳,上述凹凸針織布,以包含使用彈性絲之浮線編織組織之凹凸針織布為更佳。藉由使用彈性絲,可使凹凸針織布更為柔軟。 彈性絲例舉為:聚氨酯、聚烯烴系彈性體、天然橡膠、矽氧樹脂等。於此等中,就彈性更為優良之觀點而言,以聚氨酯、聚烯烴系彈性體、天然橡膠為佳。在此,彈性絲的較佳材質,與第1態樣的較佳材質為同義。又,彈性絲亦可使用第1態樣之紡絲。 就利用圓形針織一體製造支撐部時之製造適用性亦優良之觀點而言,以於軸向配置浮線編織組織為佳。
又,凹凸針織布區以具有長條狀凹部為佳。 在此所謂「長條狀」,毋庸贅言,係俯視中之凹部形狀。 凹凸針織布區中,特別是凹部之底面部分,具容易伸展之性質。因此,具有長條狀凹部之凹凸針織布區,具有於此凹部之寬度方向易伸展之性質。因此,因藉由使凹凸針織布區具有長條狀凹部,使凹凸針織布區整體變得容易伸展,故可更提升動作追蹤性。 凹凸針織布區,以具有複數長條狀凹部為佳。
凹凸針織布區,以具有複數長條狀凹部,且該等複數凹部之各長度方向,相對於筒型支撐部之周向為大致平行為佳。 此情形時,長條狀凹部之寬度方向與支撐部之軸向相對應。因此,凹凸針織布區變得易往支撐部之軸向伸展,故可更提升動作追蹤性。 又,凹凸針織布區具有複數個具有上述長度方向之長條狀凹部,就利用圓形針織製造支撐部時之製造適用性亦優良之點亦為有利。詳言之,利用圓形針織製造支撐部時,藉由利用浮線編織跳過1目以上之周向的針目而編織,可容易製造上述長條狀凹部(亦即,該長度方向為相對於支撐部之周向為大致平行之長條狀凹部)。
使凹凸針織布區於筒型支撐部之軸向及周向中之一方向以伸長率200%伸長時,上述一方向之彈性係數以小於0.1N/mm2 為佳。 上述一方向之彈性係數若小於0.1N/mm2 ,則使凹凸針織布區之柔軟度更優良,結果,可更減輕肌膚應力。 在此,「彈性係數」係指:表示不易變形度之指標,為彈性變形之應力與歪斜度間之比例常數。彈性係數的數值,可以後述測定方法而得。若彈性係數的值為小,則表示於穿戴時凹凸針織布區已伸展的情形下,凹凸針織布欲回復至伸展前之形狀之應力為小,可視為對肌肉之負荷為小。 就利用圓形針織製造支撐部時之製造適用性亦優良之觀點而言,軸向彈性係數以小於0.1N/mm2 為佳。
使凹凸針織布區於筒型支撐部之軸向及周向中之一方向以伸長率200%伸長時,一方向之彈性係數以小於0.1N/mm2 為佳,而於筒型支撐部之軸向及周向中之另一方向以伸長率200%伸長時,另一方向之彈性係數以0.1N/mm2 ~0.5N/mm2 為佳。 藉由使上述一方向之彈性係數之值小於0.1N/mm2 ,可減輕肌膚應力。若上述另一方向之彈性係數為0.1N/mm2 ,則可更提升貼身感。又,若上述另一方向之彈性係數為0.1N/mm2 以上,則可抑制支撐部之穿戴滑移。再者,若上述另一方向之彈性係數為0.5N/mm2 以下,則可更減輕肌膚應力。 軸向及周向之彈性係數不同之針織布,可藉由適當調整浮線編織之針目之跳過目之數量而製造。
本說明書中,軸向彈性係數係表示:針對以測定對象區域(例如凹凸針織布區)之中心位置(亦即,周向之中心且為軸向之中心之位置)作為測定中心之測定寛度(亦即,周向長度)15mm之範圍所測定之值。 本說明書中,軸向彈性係數,係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而測定。在此,拉伸負荷之方向係支撐部之軸向。
上述軸向彈性係數之測定中,將凹凸針織布區之一部分,以夾持寛度15mm及夾持間隔15mm固定於拉伸測試機,以15mm/min之拉伸速度使拉伸而伸長,讀取於已伸長200%之時點之彈性係數而作為測定值。 又,於對凹凸針織布區之一部分難以實施拉伸測試的情形時,從凹凸針織布區切出30mm見方之測試片,而對所切出之測試片實施拉伸測試亦可。又,製作與凹凸針織布區為相同編製之凹凸針織布所構成的30mm見方之測試片,而對所製作之測試片實施拉伸測試亦可。 測試次數設為5次,從5次測定值中,由去除最大值及最小值後所得之3個測定值求得平均值,採用此平均值作為「於軸向伸長200%時之軸向彈性係數」。 拉伸測試裝置可採用一般之拉伸測試機,例如,可使用(股)島津製作所製之自動立體測圖儀「AGS-X 1kN」。
又,本說明書中,除了將拉伸負荷之方向設為支撐部之周向以外,周向之彈性係數表示與軸向彈性係數相同方式所測定之值。
關節之彎曲伸展動作,使關節周圍皮膚伸長。因此,藉由使用於關節周圍皮膚之伸長方向為高伸縮性之針織布,可更提升動作追蹤性。 例如,關節周圍皮膚之伸長程度為軸向大於周向的情形時,凹凸針織布區以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之關係為佳。 另一方面,若關節周圍皮膚之伸長程度為周向大於軸向的情形時,凹凸針織布區以滿足周向伸長率>軸向伸長率之關係為佳。 在此,軸向伸長率及周向伸長率,係分別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的伸長率。
第4態樣之凹凸針織布區之比率〔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的較佳範圍,與第1態樣之區域R之比率〔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的較佳範圍相同。 第4態樣之凹凸針織布區之軸向伸長率的較佳範圍,與第1態樣之區域R之軸向伸長率的較佳範圍相同。
第4態樣之衣類中,就更減輕肌膚應力之觀點而言,以一端側區與另一端側區中之至少一區包含凹凸針織布區為佳;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亦即,二者)包含凹凸針織布區為更佳;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於相同半周側包含凹凸針織布區則特佳。 再更佳為:於筒型支撐部中,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及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至少一者包含凹凸針織布區,又再更佳為: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及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各包含凹凸針織布區。
在此,「前面側」係指:以筒型支撐部中之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半周側(使關節用支撐物中之關節彎曲伸展時之外側;膝用支撐物的情形時為膝蓋骨側);而「後面側」係指:筒型支撐部之剩餘之半周側(使關節用支撐物中之關節彎曲伸展時之內側;於膝用支撐物的情形時為膝窩部側。以下,設為相同。
第4態樣之衣類中,以下述形態為佳:一端側區與另一端側區中之至少一區(最好為二區)包含凹凸針織布區、及軸向彈性係數高於凹凸針織布區的區域(以下,亦稱為「區域M」),凹凸針織布區及區域M配置於周向。 藉此,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中之至少一區(最好為二區),可同時達成利用凹凸針織布區使肌膚應力減輕、及利用區域M而提升穿戴時之穩定感(詳言之,提升穿戴壓至某種程度)。 凹凸針織布區及區域M,就減輕肌膚應力之觀點而言,以二者皆為由彈性絲所編製之針織布為更佳。 又,筒型支撐部中,以凹凸針織布區位於後面側,而區域M位於前面側之態樣為較佳態樣。於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及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至少一者之區域中,相較於各個前面側(不包含關節部位),關節之彎曲伸展所導致之皮膚伸縮程度為大。因此,將包含為更高伸長性針織布之凹凸針織布之凹凸針織布區適用於後面側,可有效地改善穿戴滑移。而且,將區域M配置於各個前面側,可更有效地提升穿戴時之穩定感。
於一端側區與另一端側區中之至少一區包含凹凸針織布區及區域M之上述形態中,亦可應用前述凹凸針織布區之面積、周向長度、配置、形狀的較佳態樣。 就賦予穿戴時之穩定感之觀點而言,區域M之周向長度,以支撐部之全周長度(詳言之,橫跨區域M全周的長度)之1/3以上的長度為更佳。 在此,「區域M之周向長度」係指:區域M於周向切割而配置時,不重複地拚集於周向所得之總周向長度。 又,區域M之軸向長度,以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之軸向長度之1/3之區域以上為佳。 在此,「區域M之軸向長度」係指:區域M於軸向切割而配置時,不重複地拚集於軸向所得之總軸向長度。 區域M,亦可於一端側區與另一端側區中之至少一區之配置複數個。於上述至少一側之中配置複數個區域M的情形時,該配置無特別是限定。區域M之形狀、及與相鄰區域之邊界線之形狀,無特別限定。
於一端側區與另一端側區中之至少一區包含凹凸針織布區及區域M之上述形態中,支撐部包含穿戴壓賦予區、凹凸針織布區、及區域M。上述形態中,支撐部亦可包含穿戴壓賦予區、凹凸針織布區、及區域M以外的區域(其他區域)。 於除穿戴壓賦予區、凹凸針織布區、及區域M之外,又包含其他區域的情形時,其他區域可由機織物;樹脂布;與穿戴壓賦予區、凹凸針織布區及區域M為不同之編織組織等所構成。 其中,就減輕肌膚應力之觀點而言,以編織組織或機織物為佳,以使用彈性絲之編織組織為更佳。但是,適當選定其他區域之組織,以使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低於穿戴壓賦予區之穿戴壓。
又,第4態樣中,就更減少肌膚應力之觀點而言,以下所列舉之態樣亦佳。 於關節周圍皮膚之伸長程度為軸向大於周向的情形,且於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包含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軸向伸長率以滿足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凹凸針織布區>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關係為佳。 又,於關節周圍皮膚之伸長程度為軸向大於周向的情形,且於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包含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軸向伸長率以滿足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凹凸針織布區>另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關係為佳。 於關節周圍皮膚之伸長程度為軸向大於周向的情形,且於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及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包含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軸向伸長率以滿足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凹凸針織布區>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關係、及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凹凸針織布區>另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關係為佳。 於關節周圍皮膚之伸長程度為周向大於軸向的情形,且於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包含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周向伸長率以滿足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凹凸針織布區>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關係為佳。 又,於關節周圍皮膚之伸長程度為周向大於軸向的情形,且於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包含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周向伸長率以滿足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凹凸針織布區>另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關係為佳。 於關節周圍皮膚之伸長程度為周向大於軸向的情形,且於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及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包含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周向伸長率以滿足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凹凸針織布區>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關係、及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凹凸針織布區>另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關係為佳。 對應關節種類,可適當應用較佳態樣。 在此,軸向伸長率及周向伸長率,係為分別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的伸長率。
第4態樣之衣類中之支撐部的較佳形態,與第1態樣中之膝用支撐物的較佳形態相同。 第4態樣的一端側區、中央區及另一端側區,分別對應於第1態樣之大腿側支撐部、膝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 又,第4態樣之前面側對應於第1態樣之膝蓋骨側;第4態樣之後面側對應於第1態樣之膝窩部側。
例如,於第4態樣之中央區穿穿戴於膝關節的情形時(亦即,第4態樣之支撐部為膝用支撐物的情形時),就更提升支撐感及貼身感之觀點而言,中央區之平均穿戴壓XA與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XB,以滿足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之關係為佳,滿足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0.8kPa之關係為更佳,滿足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1.0kPa之關係為特佳。
又,第4態樣中,就更提升支撐感及貼身感之觀點而言,中央區之平均穿戴壓XA與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XB1,以滿足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1之關係為佳,滿足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1≧0.8kPa之關係為更佳,滿足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1≧1.0kPa之關係為特佳。 又,第4態樣中,就更提升支撐感及貼身感之觀點而言,中央區之平均穿戴壓XA與另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XB2,以滿足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2之關係為佳,滿足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2≧0.8kPa之關係為較佳,滿足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2≧1.0kPa之關係為特佳。
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平均穿戴壓XB1及平均穿戴壓XB2的較佳範圍,分別與第1態樣之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平均穿戴壓B1、及平均穿戴壓B2的較佳範圍相同。
又,第4態樣中,就更提升動作追蹤性之觀點而言,凹凸針織布區之軸向伸長率以150%以上為佳。
又,於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與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之距離變長的方向,以5kg的力使中央區伸展的情形時,中央區的伸展率以180%~280%為佳 藉由使中央區的伸展率為180%以上,就穿戴者之體感而言,使更易進行關節之彎曲伸展。 藉由使中央區的伸展率為280%以下,就穿戴者之體感而言,可維持高支撐感。 關於伸展率,如第1態樣中所述。又,第4態樣之中央區的伸展率之更佳範圍,與第1態樣之膝支撐部的伸展率的較佳範圍相同。
又,針對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及中心XX與中心XY之中間位置之共計3點,分別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測定周向伸長率時,3個測定值全部包含於100%~250%之範圍,且3個測定值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0%~80% 藉此,可同時達成使關節易於彎曲伸展及更具支撐感。
又,針對以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X1、以位於從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為一端側區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XT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T1、及以位於從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為另一端側區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XS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S1,各自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而測定周向伸長率時,測定範圍XX1之周向伸長率,以較測定範圍XT1之周向伸長率及測定範圍XS1之周向伸長率的任一者皆低為佳。藉此,易滿足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之關係,結果,可更提升支撐感及貼身感。
又,針對測定範圍XX1、測定範圍XT1、及測定範圍XS1,各自藉由上述拉伸測試而測定軸向伸長率時,測定範圍XX1之軸向伸長率,以較測定範圍XT1之軸向伸長率及測定範圍XS1之軸向伸長率的任一者皆低為佳。藉此,易滿足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之關係,結果,更提升支撐感及貼身感。
又,筒型支撐部之形狀,只要為至少具有2個開口部之筒狀即可,其他並無特別限制。 將筒型支撐部壓平而呈約略平面狀時之俯視形狀,其軸向可為對稱亦可為非對稱,又,周向可為對稱亦可為非對稱。上述俯視之形狀,可為約略長方形,亦可為部分彎曲之形狀。可對應所應用之關節形狀,而適當選擇筒型支撐部之形狀。 包含於筒型支撐部之各區域之邊界線,可為直線狀,可為彎曲,亦可為波浪線狀。又,各區域之編織組織,可為一體編織而成,亦可為非一體編織而成。 筒型支撐部,亦可更於其編織組織之一部分具有孔或開縫。
筒型支撐部之整體構造,以無接縫構造為佳。關於無接縫構造,如第1態樣中所述。 無接縫構造之筒型支撐部,可藉由圓形針織連續製造而形成此支撐部。
又,筒型支撐部以更包含下列2者為佳:一端側口橡膠部,從一端側區觀之,配置於中央區之相反側;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從另一端側區觀之,配置於中央區之相反側。藉此,可更有效抑制支撐部之穿戴滑移或外捲。 於筒型支撐部包含一端側口橡膠部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的情形時,一端側口橡膠部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可分別藉由縫合而與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連接,亦可分別藉由圓形針織而與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共同連續製造。 就確保上述穿戴時之貼身感及伸長率之觀點而言,一端側口橡膠部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以分別藉由圓形針織而與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共同連續製造為佳。 又,從相同觀點而言,一端側口橡膠部、一端側區、中央區、另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之整體構造,以無接縫構造為佳。 又,一端側口橡膠部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之至少一者,亦可為纏繞身體成為筒型之構造。又,一端側口橡膠部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之至少一者,亦可附加如固定帶等(例如,尼龍搭扣等)。
又,就抑制支撐部之穿戴滑移之觀點而言,以於至少一端側口橡膠部之背面(亦即,與身體相對之面。以下相同。)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樹脂層(例如矽橡膠層)為佳。樹脂層例如可藉由印花而形成。樹脂層亦可設置於另一端側口橡膠部之背面。
再者,第4態樣之衣類亦可具備支撐部以外之其他構件。 其他構件例舉如:例如棒狀之支撐構件(支桿);用以將支撐部之一部分固定於身體之一部分或用以提升支撐感之固定帶;口袋、吊牌等。此等構件可與第4態樣之支撐部分開配置,或亦可藉由縫於支撐部等而一體配置。其他構件亦可配置於支撐部之任一部分。 又,其他構件亦可於支撐部之編織組織之表面附加樹脂。附加樹脂之方法例舉如:噴塗、轉印(例如,熱轉印)、樹脂浸漬、凹版印花、網版印染、滾筒印刷、熱壓接、黏合等。樹脂以彈性樹脂為佳。 此等構件中,以藉由於一端側口橡膠部之表面(相對於與身體相對之面為相反側之面)具備固定帶,可更有效改善支撐部之穿戴滑移。固定帶以具備調整對身體之一部分之緊束力之構件(例如,尼龍搭扣、環扣、旁開扣、調整扣等)為佳。 第4態樣之衣類可單獨穿戴,亦可加上敷布或繃帶等之後,而重疊穿戴。
<第4態樣之具體例> 以下,參考圖9~圖12,說明第4態樣之衣類之具體例之支撐物,但第4態樣之衣類不限於此具體例。
圖9及圖10係分別概念顯示第4態樣之衣類之具體例之關節用支撐物(具有直條狀之關節用支撐物)之前視圖(前面圖)及後視圖(後面圖)。 詳言之,圖9係藉由將第4態樣之衣類之具體例之關節用支撐物之前面側與後面側重疊,而使關節用支撐物之形狀呈約略平面狀時之前視圖(顯示前面側之圖),圖10係此時之後視圖(顯示後面側之圖)。
如圖9及圖10所示,第4態樣之衣類之具體例之關節用支撐物200(筒型關節用支撐部),由下述構件所構成: 中央區110,位於關節用支撐物200之軸向; 一端側區112,相對於中央區110,位於軸向的一端側; 另一端側區114,相對於中央區110,位於軸向的另一端側; 一端側口橡膠部113,從一端側區112觀之,配置於中央區110之相反側;及 另一端側口橡膠部115,從另一端側區114觀之,配置於中央區110之相反側。
中央區110由中央區前面側110A及中央區後面側110B所構成。於此具體例中,中央區前面側110A整體,成為用以對關節部位賦予穿戴壓之穿戴壓賦予區。 但是,第4態樣不限於此例,亦可僅有中央區前面側110A之一部分成為穿戴壓賦予區。 藉由將前面側與後面側重疊而使第4態樣之關節用支撐部成為約略平面狀時之俯視之整體形狀,可與圖9~10之關節用支撐物200相同為約略長方形,亦可為配合關節形狀而彎曲之形狀。又,只要具有第4態樣之效果,則針織布非為一體編織亦可,於針織布之一部分具有孔或開縫亦可。 又,第4態樣之關節用支撐部,附加敷布或繃帶等而穿戴亦可。 第4態樣之穿戴壓賦予區之周向長度,只要為至少可包覆關節部位的長度即可,以中央區之全周長度之1/3以上的長度為佳。 又,第4態樣之穿戴壓賦予區之軸向長度,只要為至少包覆關節部位的長度即可,以中央區之軸向長度之1/3以上的長度為佳。
穿戴壓賦予區之穿戴壓,高於一端側區112及另一端側區114之平均穿戴壓。藉此,關節用支撐物200具有優良支撐感及貼身感。
穿戴壓賦予區(此例中之中央區前面側110A),最好係藉由以低伸長性之網眼編織組織為主體之編織組織而編製。 中央區中,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亦可藉由與穿戴壓賦予區為相同之編織組織所編製,但對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之構成並無特別限制。 中央區中,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可藉由機織物、樹脂布、及穿戴壓賦予區不同的編織組織等而構成。其中,更以編織組織或機織物為佳,以使用彈性絲之編織組織為更佳。
又,本具體例中,「前面側」及「後面側」之區別,係用於方便說明筒型支撐部之周向位置之區別。因此,筒型支撐部不必要切割成物理上之前面側及後面側。
一端側區112由一端側區的前面側112A及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2B所構成。 另一端側區114由另一端側區的前面側114A及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4B所構成。
如圖10所示,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2B,除了該周向兩端部之外,係由凹凸針織布所構成的凹凸針織布區112C所構成。 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4B亦相同,除了該周向兩端部之外,係由凹凸針織布所構成的凹凸針織布區114C所構成。
一端側區112及另一端側區114整體,由彈性絲所編製。 凹凸針織布區112C之凹凸針織布及凹凸針織布區114C之凹凸針織布,由使用彈性絲之包含浮線編織之網眼編織所編製。
一端側區112中,凹凸針織布區112C以外的區域(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2B之一部分及一端側區的前面側112A),成為軸向彈性係數高於凹凸針織布區112C的區域。 另一端側區114中,凹凸針織布區114C以外的區域(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4B之一部分及另一端側區的前面側114A),成為軸向彈性係數高於凹凸針織布區114C的區域。 一端側區112及另一端側區114,皆為凹凸針織布區與軸向彈性係數高於凹凸針織布區的區域配置於周向之態樣之一例。 藉由此等構成,一端側區112及另一端側區114中,可同時達成利用凹凸針織布區減輕肌膚應力,及軸向彈性係數高於凹凸針織布區的區域所致之提升穿戴時之穩定感。
一端側區112中,軸向彈性係數高於凹凸針織布區112C的區域,成為軸向伸長率低於凹凸針織布區112C的區域。 另一端側區114中,軸向彈性係數高於凹凸針織布區114C的區域,成為軸向伸長率低於凹凸針織布區114C的區域。
圖11係圖10中之一點虛線所圍部分之放大圖(亦即,凹凸針織布之放大圖),圖12係圖11之A-A線端面圖。 如圖11及圖12所示,凹凸針織布區112C具有包含複數個凹部202及複數個凹部210之凹凸構造。無庸贅言,凹凸針織布區112C中,複數個凹部202及複數個凹部210以外之部分,對於複數個凹部202及複數個凹部210之底部,相對地構成凸部。又,於圖11及圖12中,僅對一部分之凹部,附加符號202或210。
凹部202於俯視中具有長條狀。凹部202之長條狀之長邊方向,相對於關節用支撐物200之周向成大致平行。 長條狀凹部202有助於凹凸針織布區112C之易伸展性(特別是,軸向之易伸展性)。 凹部210於俯視中具有圓形。凹部210之深度淺於凹部202之深度。凹部210之直徑小於凹部202之寛度。凹凸針織布區112C中,藉由不僅有凹部202亦有凹部210,可同時使凹凸針織布區112C之易伸展性及強度達到高標準。
凹凸針織布區114C之凹凸形狀,亦與凹凸針織布區112C之凹凸形狀相同。
第4態樣中之凹凸針織布區之凹凸形狀,不限於此具體例。 例如,凹凸針織布區112C有2種凹部(凹部202及凹部210)各具有複數個,但第4態樣之凹凸針織布區,亦可僅1種凹部具有複數個。
凹凸針織布區112C及凹凸針織布區114C,其軸向彈性係數分別小於0.1N/mm2 。 凹凸針織布區112C及凹凸針織布區114C,其周向之彈性係數分別為0.1N/mm2 ~0.5N/mm2 。 因此,依據關節用支撐物200,可於減輕肌膚應力之同時,抑制穿戴滑移。
又,凹凸針織布區112C及凹凸針織布區114C中,分別曼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 又,穿戴壓賦予區(此例中之中央區前面側110A)及凹凸針織布區112C,其軸向伸長率滿足凹凸針織布區112C>穿戴壓賦予區之關係。 又,穿戴壓賦予區(此例中之中央區前面側110A)及凹凸針織布區114C,其軸向伸長率滿足凹凸針織布區114C>穿戴壓賦予區之關係。 依據此等構成,藉由關節用支撐物200,可實現優良之動作追蹤性。
又,關節用支撐物200中,一端側口橡膠部113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115,具有防止穿戴時之關節用支撐物200之穿戴滑移及外捲之功能。
又,關節用支撐物200中,一端側口橡膠部113、一端側區112、中央區110、另一端側區114、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115,利用圓形針織連續製造,此等構件之整體構造成無接縫構造。藉此,使穿戴時之貼身感特別優良。 但是,第4態樣之衣類不限於此例,亦可將圓形針織與圓形針織以外之組織縫合併用而編製。
關節用支撐物200中,中央區110之平均穿戴壓XA與一端側區112及另一端側區114之平均穿戴壓XB,滿足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0kPa之關係。 再者,關節用支撐物200中,中央區110之平均穿戴壓XA與一端側區112之平均穿戴壓XB1,滿足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1〕>0kPa之關係。 再者,關節用支撐物200中,中央區110之平均穿戴壓XA與另一端側區114之平均穿戴壓XB2,滿足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2〕>0kPa之關係。 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1〕、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2〕、平均穿戴壓XA、平均穿戴壓XB、平均穿戴壓XB1、及平均穿戴壓XB2之各較佳範圍如前所述。
關節用支撐物200中,中央區110之周向伸長率,較一端側區112之周向伸長率及另一端側區114之周向伸長率之任一者皆為小。 又,關節用支撐物200中,中央區110之軸向伸長率,較一端側區112之軸向伸長率及另一端側區114之軸向伸長率之任一者皆為小。
又,關節用支撐物200中,一端側區112及另一端側區114中,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及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之二條件。 但是,第4態樣不限於此例,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中之至少一部分的區域中,只要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與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中之至少一者即可。
關於關節用支撐物200的材質、紡絲、及編織組織,可分別參考前述支撐物本體100(第1態樣之具體例)的材質、紡絲、及編織組織。
關於關節用支撐物200的尺寸,可依穿戴關節用支撐物200的關節種類,而適當設定。 例如,將關節用支撐物200用為穿戴於膝關節之膝用支撐物的情形時,關節用支撐物200尺寸的較佳範圍,與前述之支撐物本體100之寸的較佳範圍相同。
又,關節用支撐物200中,針對以中央區前面側110A(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X1(測定範圍XX1未圖示)、以位於從中央區後面側110B之中心X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一端側區112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XT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T1(測定範圍XT1未圖示)、及以位於從中央區後面側110B之中心X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4B之中心XS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S1(測定範圍XS1未圖示),各自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而測定周向伸長率時,測定範圍XX1之周向伸長率,較測定範圍XT1之周向伸長率及測定範圍XS1之周向伸長率之任一者皆為低。
又,關節用支撐物200中,針對測定位置XX1、測定位置XT1、及測定位置XS1,以上述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側定軸向伸長率時,測定範圍XX1之軸向伸長率,較測定範圍XT1之軸向伸長率及測定範圍XS1之軸向伸長率之任一者皆為低。
又,關節用支撐物200中,於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及中央區後面側110B之中心XY之距離變長的方向,以5kg的力使中央區110伸展的情形時,中央區110的伸展率為180%~280%。 又,關節用支撐物200中,針對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中央區後面側110B之中心XY、及中心XX與中心XY之中間位置之共計3點,分別測定周向伸長率時,3個測定值全部包含於100%~250%之範圍,且3個測定值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0%~80%。
以上,針對第4態樣之衣類之具體例之關節用支撐物200加以說明,但第4態樣之衣類不限於此具體例。
圖13係概念顯示第4態樣之衣類之其他具體例之關節用支撐物203之後視圖。 如圖13所示,關節用支撐物203中,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2B包含凹凸針織布區112D,凹凸針織布區112D之周向長度為一端側區112之全周長度之約1/6的長度(亦即,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2B之周向長度之約1/3的長度)。 又,關節用支撐物203中,於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4B,不含凹凸針織布區。 除上述諸點以外,關節用支撐物203之構成,與關節用支撐物200之構成相同。 如圖13(關節用支撐物203)所示,凹凸針織布區不必一定要包含於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及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二者,只要包含於穿戴壓賦予區以外區域之一部分即可。就減少肌膚應力之觀點而言的較佳態樣,係凹凸針織布區包含於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及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至少一者之態樣,而更佳態樣係凹凸針織布區之周向長度為全周長度之1/6以上的長度之態樣(例如,關節用支撐物200及關節用支撐物203)。
圖14係概念顯示第4態樣之衣類之又一其他具體例之關節用支撐物204之後視圖。 如圖14所示,關節用支撐物204具備用以將一端側口橡膠部113固定於身體之一部分之固定帶120。此固定帶120之一端部,連接於一端側口橡膠部113之背面側之表面(相對於與身體相對之面為相反側之面)之一部分。固定帶120具備尼龍搭扣(未圖示),藉此,可將固定帶120之至少另一端部可固著脫離地固定於一端側口橡膠部113之背面側之表面之一部分。 使用關節用支撐物204之際,例如,首先將關節用支撐物204穿戴於含關節部位之身體之一部分,接著,從一端側口橡膠部113之上方繞捲固定帶120,接著,將固定帶120之至少另一端側可固著脫離地固定於一端側口橡膠部113之背面側之表面之一部分。藉此,可更有效抑制關節用支撐物204之穿戴滑移。
又,關節用支撐物204中,固定帶120之一端部連接至一端側口橡膠部113之背面側之表面之一部分,但固定帶之一端部,亦可固定於一端側口橡膠部113之前面側。 又,關節用支撐物204之固定帶以具備尼龍搭扣為例,但除了尼龍搭扣以外,亦可使用環扣、旁開扣、調整扣等。
又,第4態樣之衣類之具體例,亦可例舉如:將組裝上述關節用支撐物200作為支撐部之衣類(綁腿、緊身褲(例如,運動緊身褲,壓縮褲、醫療用緊身褲)、束腹、褲襪、裏腿褲、踩腳褲、暖腿套等之下半身服裝(例如,運動用或內裡用等之下半身服裝);貼身衣、襯衫、抗壓衣等之上半身服裝;襪子;手套;指套;繃帶等)。
以下,藉由測試例,更具體說明本實施形態,但本實施形態不限於以下之測試例。
<測試例1> 測試例1為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具體例。 測試例1係使用具有與上述支撐物本體100相同構成之膝用支撐物之樣本1,進行關於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及各部的伸長率與支撐感、貼身感、及動作追蹤性之關係之測試。 對於用為比較之市售膝用支撐物之比較樣本a~d,亦分別進行相同測試。 以下,顯示其詳細。
(樣本1之測試) -樣本1之詳細- 如前所述,樣本1中,大腿側口橡膠部13、大腿側支撐部12、膝支撐部10、脛側支撐部14、及脛側口橡膠部15,藉由圓形針織而連續製造。此時,膝支撐部10之編織組織,以低伸長性之網眼編織組織作為主體;大腿側支撐部12及脛側支撐部14之編織組織,皆以中伸長性之網眼編織組織作為主體。大腿側口橡膠部13及脛側口橡膠部15之編織組織,皆設為防脫圈編織組織。 樣本1中之膝支撐部10、大腿側支撐部12、脛側支撐部14、大腿側口橡膠部13、及脛側口橡膠部15之材質,皆為尼龍及聚氨酯。
樣本1之非伸長時之尺寸如下。 ・膝支撐部10  … 軸向長度130mm、平均周長220mm ・大腿側支撐部12 … 軸向長度50mm、平均周長208mm ・脛側支撐部14  … 軸向長度45mm、平均周長195mm ・大腿側口橡膠部13  … 軸向長度30mm、平均周長280mm ・脛側口橡膠部15  … 軸向長度20mm、平均周長240mm
-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及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之測定- 針對樣本1,依據前述「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平均穿戴壓B1、及平均穿戴壓B2之測定方法」,測定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平均穿戴壓B1、及平均穿戴壓B2。 採用20歲世代男性標準尺寸人體模型((股)七彩製,產品名「MD-20A 」)作為人體模型M1。人體模型MD-20A 之尺寸,為人體模型M1之尺寸如前所述。 穿戴壓測定裝置使用具備穿戴壓測定用之感測器之(股)AMI Techno製之觸壓測定器「AMI3037-10」。
感測器對人體模型M1之位置P1~P10之貼合,分別依據既定處理方法(「衣服壓・體壓等之觸壓測定器/觸壓・血流測定系統 AMI Techno股份有限公司」、[online]、AMI Techno股份有限公司、[平成27年3月20日檢索]、網址<http://www.ami-tec.co.jp/>)而進行。 具體而言,使用「AMI3037-10」專用之覆蓋膠帶「SB-PTB」,將感測器貼合於上述位置P1~P10。接著,使用裝置附屬之注射管注入空氣以使感測器厚度成為0.5mm。 又,感測器於「AMI3037-10」中,稱為「空氣袋」。
將樣本1筆直拉起穿戴於已安裝位置P1~P10之人體模型M1之腳。此時,使樣本1之相當於膝支撐部10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與人體模型M1之位置P3相重疊,且,使位置P1~P10之感測器全部被樣本1遮住。將此穿戴狀態設為初始位置。
其次,對於初始位置之樣本1,賦予以樣本1的膝側部分為基準由樣本1之大腿側部分從上方所見(亦即,從腳的鼠蹊部側朝脛側所見。以下相同。)為右旋扭轉之內翻變形。此時,將所賦予之內翻變形的量,設為可維持樣本1覆蓋全部感測器之狀態,且可維持於手離開樣本之狀態下樣本1不會移動狀態之最大量。使對樣本1賦予上述內翻變形之穿戴狀態,維持50秒~60秒。 其次,使樣本1返回至初始位置,並維持50秒~60秒。 接著,對於初始位置之樣本1,賦予以樣本1的膝側部分為基準由樣本1之大腿側部分從上方所見為左旋扭轉之外翻變形。此時,將所賦予之外翻變形的量,設為可維持樣本1覆蓋全部感測器之狀態,且可維持於手離開樣本1狀態下樣本1不會移動狀態之最大量。使對樣本1賦予上述外翻變形之穿戴狀態,維持50秒~60秒。 其次,使樣本1返回至初始位置,並維持50秒~60秒。 接著,藉由使樣本1於上下方向伸長,而賦予伸長變形。使所賦予之伸長變形之量,設為可維持於手離開樣本之狀態下樣本1不會移動狀態之最大量。使對樣本1賦予上述伸長變形之穿戴狀態,維持50秒~60秒。 其次,使樣本1返回至初始位置,並維持50秒~60秒。
其次,以「AMI3037-10」測定位置P1~P10之穿戴壓。 求得位置P1、P5、P7、及P9之各測定值之平均值,將所求得之平均值設為平均穿戴壓B。 求得位置P1及P7之各測定值之平均值,將所求得之平均值設為平均穿戴壓B1。 求得位置P5及P9之各測定值之平均值,將所求得之平均值設為平均穿戴壓B2。 求得位置P2、P3、P4、P6、P8、及P10之各測定值之平均值,將所求得之平均值設為平均穿戴壓A。 再者,藉由以平均穿戴壓A減去平均穿戴壓B,而求得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 再者,藉由以平均穿戴壓A減去平均穿戴壓B1,而求得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 再者,藉由以平均穿戴壓A減去平均穿戴壓B2,而求得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 將平均穿戴壓A、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及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示於下記表1。
-伸長率(%)之測定- 樣本1中,針對以相當於膝支撐部10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1、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30上且以大腿側支撐部12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T為中心之測定範圍T1、及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30上且以脛側支撐部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S為中心之測定範圍S1,測定軸向伸長率(%)及周向伸長率(%)。 伸長率(%)之測定方法之詳細如前所述。 測定結果示於下記表1。
-支撐感、貼身感及動作追蹤性之評價- 以成人男性4名及成人女性1名共5名之受試者為對象,進行有關支撐感、貼身感及動作追蹤性之官能評價。 詳言之,使各受試者穿戴樣本1約2天左右,穿戴後,對於各受試者,進行有關支撐感、貼身感、及對於膝的彎曲伸展動作之追蹤性(動作追蹤性)之意見詢問。 根據意見詢問結果,依以下採點方法進行採點。
--支撐感之採點方法-- 5點 … 明顯感覺到支撐感。 4點 … 比較有感覺到支撐感。 3點 … 無法判別是否感覺到支撐感。 2點 … 不太感覺到支撐感。 1點 … 完全感覺不到支撐感。
--貼身感-- 5點 … 明顯感覺到貼身感。 4點 … 比較有感覺到貼身感。 3點 … 無法判別是否感覺到貼身感。 2點 … 不太感覺到貼身感。 1點 … 完全感覺不到貼身感。
--動作追蹤性-- 5點 … 動作追蹤性良好。 4點 … 比較有動作追蹤性。 3點 … 無法判別是否有動作追蹤性。 2點 … 不太感覺到動作追蹤性。 1點 … 完全感覺不到動作追蹤性。
其次,分別針對支撐感、貼身感、及動作追蹤性,算出受試者5名之合計點,分別作為支撐感合計點、貼身感合計點及動作追蹤性合計點。 再者,將支撐感合計點、貼身感合計點及動作追蹤性合計點之合計,設為總計點。 結果示於下記表1。
(比較樣本a~d之測試) 針對市售品之膝用支撐物之比較樣本a~d(詳細於後述),分別進行與樣本1之測試相同,實施測試。 比較樣本a~d中之各測定,於與樣本1中之測定位置相同位置實施。但是,無庸贅言,對於在相當於膝蓋骨中心之位置具有容膝孔的比較樣本,位置P3之穿戴壓不用於平均穿戴壓A之計算。 結果示於表1。
【表1】
表1中,「N.D.」代表無評價結果(No Data)。 表1中,比較樣本a~d如下。 比較樣本a … ALCARE(股)製之「OA seamless・pro」(M-L尺寸) 比較樣本b … 3M公司製之「FUTURO(登錄商標) 膝用支撐物」(M尺寸) 比較樣本c … TOMMIE COPPER社製之「Tommie Copper 膝支撐物」(M尺寸) 比較樣本d … PIP(股)製之「Pro-fits(登錄商標) 膝用」(M尺寸)
如表1所示,樣本1中,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超過0kPa(亦即,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皆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大腿側支撐部及脛側支撐部之各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其支撐感、貼身感及動作追蹤性皆優。 相對於此,比較樣本d中,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為0kPa以下,其支撐感及貼身感差。 又,比較樣本a~c中,大腿側支撐部未滿足軸向伸長率>周向伸長率,且大腿側支撐部之軸向伸長率小於150%,其動作追蹤性低。
<測試例2> 測試例2為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具體例。 本說明書中,為了確保穿戴壓測定之客觀性,將用於穿戴壓測定之人體模型,特定為20歲世代男性標準尺寸人體模型之人體模型M1。 測試例2中,為了確認使用人體模型M1之穿戴壓測定之客觀性,對於人體模型M1,穿戴尺寸不同之3種膝用支撐物(下記為樣本1~3),測定各情形時之穿戴壓。 穿戴壓測定,以與測試例1之穿戴壓測定相同之方式進行。
・樣本1 … 測試例1中所使用之樣本1。假定尺寸為M尺寸。伸展尺寸為205mm。 ・樣本2 … 除了將伸展尺寸變更為185mm之外,為與樣本1為相同方式所製作之樣本。假定尺寸為XS尺寸。 ・樣本3 … 除了將伸展尺寸變更為225mm之外,為與樣本1為相同方式所製作之樣本。假定尺寸為XL尺寸。
在此,「伸展尺寸」係指:以如下方式所測定之膝用支撐物(支撐物本體)之橫向長度(亦即,與軸向垂直之方向的長度)。 首先,藉由使筒型支撐物本體之前面側及後面側重疊,而使支撐物本體之形狀成為約略平面狀(參考圖7)。分別夾持成為約略平面狀之支撐物本體之橫向之一端整體與另一端整體,於橫向施加5N之拉伸力,使支撐物本體往橫向伸長(參考圖8)。測定伸長後之支撐物本體之橫向長度,將此橫向長度設為伸展尺寸。
依據穿戴壓測定之結果,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各分別為:樣本2(XS尺寸)為2.3kPa;樣本1(假定M尺寸)為1.5kPa;樣本3(假定XL尺寸)為1.2kPa。 如上所述,確認因尺寸差異所致之穿戴壓之差異並不大。具體而言,3種膝用支撐物(下記樣本1~3)皆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且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0.8kPa之關係,且又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0kPa之關係)。 因此,確認使用特定尺寸之人體模型M1,可客觀測定各種尺寸之膝用支撐物之穿戴壓。
<測試例3> 測試例3為第3態樣之具體例。 針對測試例1中所使用之樣本1,藉由前述測定方法,測定膝支撐部的伸展率。膝支撐部的伸展率之測定,使用大竹工作所製之「新懸錘式尺寸測定器(襪用)」而進行。結果示於表2。 又,針對樣本1中之位置X、位置Y、及位置X與位置Y之中間位置,分別藉由前述測定方法,測定周向伸長率。結果示於表2。
-膝關節之易彎曲伸展性之評價- 以成人男性4名及成人女性1名共5名之受試者為對象,進行有關膝關節之易彎曲伸展性之官能評價。 詳言之,使各受試者穿戴樣本1約2天左右,穿戴後,對於各受試者,進行有關膝關節之易彎曲伸展性之意見詢問。 根據意見詢問結果,依以下採點方法進行採點。 結果示於表2。表2中,「N.D.」代表無測定資料(No Data)。 又,表2中,再次顯示測試例1之穿戴壓差、支撐感、及貼身感。
--膝關節之易彎曲伸展性之採點方法-- 5點 … 明顯感覺到膝關節之易彎曲伸展性。 4點 … 比較有感覺到膝關節之易彎曲伸展性。 3點 … 無法判別是否感覺到膝關節之易彎曲伸展性。 2點 … 不太感覺到膝關節之易彎曲伸展性。 1點 … 完全感覺不到膝關節之易彎曲伸展性。
【表2】
如表2所示,樣本1中,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超過0kPa(亦即,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膝支撐部的伸展率為180%~280%,其與膝支撐部的伸展率小於180%之比較樣本a~c相比,膝關節之易彎曲伸展性優良。 比較樣本d之膝支撐部的伸展率雖為180%~280%,但因穿戴壓差〔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為0kPa以下,故支撐感及貼身感差。
<測試例4> 測試例4為第4態樣之具體例。 製作具有與上述關節用支撐物200為相同構成之關節用支撐物之樣本4,作為測試例4。 樣本4中,一端側口橡膠部113、一端側區112、中央區110、另一端側區114、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115,利用圓形針織連續製造。 此時,中央區110之編織組織,以包含浮線編織及集圈編織之低伸長性之網眼編織組織為主體,一端側區112及另一端側區114之編織組織,皆以中伸長性之網眼編織組織為主體。 一端側區112中,使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2B之幾乎全面成為凹凸針織布區112C,使一端側區的前面側112A之軸向彈性係數高於凹凸針織布區112C之軸向彈性係數。同樣地,另一端側區114中,使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4B之幾乎全面成為凹凸針織布區114C,使另一端側區的前面側114A之軸向彈性係數高於凹凸針織布區114C之軸向彈性係數。在此,將使關節彎曲時位於外側之幾乎半周份設為前面側,將其餘之幾乎半周份設為後面側。又,樣本4中,將凹凸針織布區112C及凹凸針織布區114C之面積設為大致相同。 一端側口橡膠部113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115之編織組織,皆設為防脫圈編織組織。又,凹凸針織布區112C及凹凸針織布區114C中之凹部,皆為利用浮線編織跳過1目以上之周向的針目並組合集圈編織而編製形成之編織組織。又,中央區前面側110A(亦即,穿戴壓賦予區)及中央區後面側110B,藉由改變浮線編織及集圈編織之編製而分別織造。 中央區前面側110A(亦即,穿戴壓賦予區)之軸向伸長率為184%,中央區後面側110B之軸向伸長率為111%。
樣本4之非伸長時之尺寸,設為與測試例1之樣本1之非伸長時之尺寸為相同。 又,樣本4中的一端側口橡膠部113、一端側區112、中央區110、另一端側區114、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115,分別對應於樣本1中之大腿側口橡膠部13、大腿側支撐部12、膝支撐部10、脛側支撐部14、及脛側口橡膠部15。
(穿戴壓之測定) 將人體模型M1變更為以下之圓木,並將測定位置如下變更,除此以外,以與測試例1相同之方式,測定樣本4之穿戴壓。 詳言之,於圓木之下述感測器安裝位置(位置XP1~XP5),分別安裝感測器。將樣本4穿戴於已安裝感測器之圓木。此時,對圓木之位置XP1~XP5之感測器,分別使樣本4之以下之位置重疊(參考下述「圓木之感測器安裝位置與樣本4之位置之對應關係」)。
-圓木- 形狀及尺寸 … 圓周長度為374mm之圓柱狀 材質 … 杉 加工 … 依序實施削取、研磨、清漆加工、及研磨
-圓木之感測器安裝位置(5處)- 圓木之位置XP1 … 基準位置 圓木之位置XP2 … 位置XP1之上方100mm之位置 圓木之位置XP3 … 位置XP2之正後方 圓木之位置XP4 … 位置XP1之下方100mm之位置 圓木之位置XP5 … 位置XP4之正後方
-圓木之感測器安裝位置與樣本4之位置之對應關係- 圓木之位置XP1 … 樣本4之穿戴壓賦予區(中央區前面側110A)之中心XX 圓木之位置XP2 … 樣本4的一端側區的前面側112A之中心 圓木之位置XP3 … 樣本4的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2B(凹凸針織布區112C)之中心XT 圓木之位置XP4 … 樣本4的另一端側區的前面側114A之中心 圓木之位置XP5 … 樣本4的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114B之中心XS(凹凸針織布區114C)
將位置XP1之穿戴壓之測定值,設為穿戴壓賦予區之穿戴壓(kPa)。 將位置XP2之穿戴壓之測定值及位置XP4之穿戴壓之測定值之平均值,設為一端側區的前面側及另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平均穿戴壓(kPa)。 將位置XP3之穿戴壓之測定值及位置XP5之穿戴壓之測定值之平均值,設為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及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平均穿戴壓(kPa)。
其次,以下記算式,測定穿戴時之穿戴壓賦予區之周向伸長率(%)。 穿戴時之穿戴壓賦予區之周向伸長率(%)=(穿戴於圓木時之穿戴壓賦予區之周向長度/穿戴於圓木前之穿戴壓賦予區之周向長度)×100
表3中,分別顯示穿戴時之穿戴壓賦予區之周向伸長率(%)、穿戴壓賦予區之穿戴壓(kPa)、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kPa)、一端側區的前面側及另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平均穿戴壓(kPa)、及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及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平均值(kPa)。
【表3】
如表3所示,確認:樣本4中,穿戴壓賦予區之穿戴壓高於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因此,樣本4於穿戴於關節時,支撐感及貼身感優良。 又,樣本4因包含凹凸針織布區,故肌膚應力減輕效果優良。
又,與於周向以約略半周份組合2種編織組織之樣本4不同,於周向未以約略半周份組合2種編織組織的情形時,該平均穿戴壓之測定方法,可藉由面積平均而求得。 具體而言,進行各編織組織之面積中心之穿戴壓之測定(P11、P12、P13)。又各編織組織之面積,根據前述之平放尺寸之測定方法而測定(A1、A2、A3)。使用此等之值,可以下式求得平均穿戴壓(kPa)。 平均穿戴壓=(P11*A1+P12*A2+P13*A3)/(A1+A2+A3)
又,於軸向周向含有較穿戴壓測定的感測器為小之組織時,藉由製作大於感測器之筒型組織樣本,進行穿戴壓測定,可測定穿戴壓之正確值。
(凹凸針織布區之軸向彈性係數之測定) 分別測定以下記表4所示之軸向伸長率使樣本4之凹凸針織布區伸長時之軸向彈性係數。 將凹凸針織布區之軸向彈性係數,設為凹凸針織布區112C(一端側)之軸向彈性係數與凹凸針織布區114C(另一端側)之軸向彈性係數之平均值。 結果示於表4。
【表4】
如表4所示,於軸向伸長率80~200%之範圍,凹凸針織布區之軸向彈性係數小於0.1N/mm2 。 藉此,於穿戴時即使凹凸針織布區伸展至200%,尚留有伸展餘裕(亦即,凹凸),表示藉此可適當維持肌膚應力減輕之效果。此軸向伸長率直至極限伸長率為止,皆可得到相同效果。
於上述た凹凸針織布區之軸向彈性係數之測定中,於支撐部使用包含單一凹凸針織布之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將該凹凸針織布區之軸向彈性係數,設為凹凸針織布區之軸向彈性係數。 又,於支撐部使用包含2種以上不同編製之凹凸針織布之之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求出各區域之軸向彈性係數,將該等面積平均值,設為凹凸針織布區之軸向彈性數。 又,於計算一端側之凹凸針織布區之軸向彈性係數與另一端側之凹凸針織布區之軸向彈性係數之平均值時,當各區域之面積不同時,將該等面積納入考量計算。
(凹凸針織布區之周向彈性係數之測定) 測定以周向伸長率200%使樣本4之凹凸針織布區伸長時之周向彈性係數。 將凹凸針織布區之周向彈性係數,設為凹凸針織布區112C(一端側)之周向彈性係數與凹凸針織布區114C(另一端側)之周向彈性係數之平均值。 結果,以周向伸長率200%使伸長時之周向彈性係數為0.35N/mm2 ,確認為0.1N/mm2 ~0.5N/mm2 之範圍內。又,確認上述周向彈性係數包含於上述範圍內之針織布皆具有貼身感優良之傾向。 藉此可知,樣本4具有優良之提升貼身感、抑制穿戴滑移抑制,及減輕肌膚應力之效果。
於上述凹凸針織布區之周向彈性係數之測定中,於支撐部使用包含單一凹凸針織布之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將此凹凸針織布區之周向彈性係數,設為凹凸針織布區之周向彈性係數。 又,於支撐部使用不同編製之凹凸針織布之2種以上之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求出各區域之周向彈性係數,將該等面積平均值,設為凹凸針織布區之周向彈性係數。 又,於計算一端側之凹凸針織布區之周向彈性係數與另一端側之凹凸針織布區之周向彈性係數之平均值時,當各區域之面積不同時,將該等面積納入考量計算。
(有關穿戴滑移之官能測試(穿戴測試)) 以成人男性4名及成人女性2名共6名之受試者為對象,進行有關凹凸針織布區之配置之官能測試。 首先,使受試者朝後穿戴樣本4約2天左右。在此,「朝後」係指:凹凸針織布區112C(一端側)與大腿之前側相對,而凹凸針織布區114C(另一端側)與脛之前側相對之朝向。 其次,使受試者朝前穿戴樣本4約2天左右。在此,「朝前」係指:凹凸針織布區112C(一端側)與大腿之後側相對,而凹凸針織布區114C(另一端側)與脛之後側(亦即,小腿肚側)相對之朝向。 其後,對受試者,進行有關朝後穿戴時及朝前穿戴時之樣本4之穿戴滑移之意見詢問。 又,不論為使受試者朝前或朝後穿戴樣本4的情形,樣本4中,穿戴壓賦予區之穿戴壓皆高於一端側區及另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 根據意見詢問結果,依以下採點方法進行採點。
--穿戴滑移之採點方法-- 5點 … 「朝前」穿戴的情形相較於「朝後」穿戴的情形,穿戴滑移有改善。 4點 … 「朝前」穿戴的情形相較於「朝後」穿戴的情形,穿戴滑移略為改善。 3點 … 「朝前」穿戴的情形相較於「朝後」穿戴的情形,無法判別穿戴滑移是否有改善。 2點 … 「朝前」穿戴的情形相較於「朝後」穿戴的情形,穿戴滑移略為惡化。 1點 … 「朝前」穿戴的情形相較於「朝後」穿戴的情形,穿戴滑移惡化。
受試者6人之測試結果為:5點有2人,4點有2人,3點有1人,2點有1人,1點為0人。 藉此可知:「朝前」穿戴的情形(亦即,凹凸針織布區與大腿及脛之後側相對的情形),相較於「朝後」穿戴的情形(亦即,凹凸針織布區與大腿及脛之前側相對的情形),穿戴滑移有改善之傾向。
將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5-087593號及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6-020145號之所有揭露納入本說明書作為參考。 本說明書所記載之全部文獻、專利申請案及技術規格,於與所納入參考之各文獻、專利申請案及技術規格為具體且分別記載之情形,相同程度地納入本說明書中作為參考。
10‧‧‧膝支撐部
12‧‧‧大腿側支撐部
13‧‧‧大腿側口橡膠部
14‧‧‧脛側支撐部
15‧‧‧脛側口橡膠部
100‧‧‧支撐物本體
101‧‧‧腳
101A‧‧‧膝蓋
101B‧‧‧大腿側部分
101C‧‧‧脛側部分
101D‧‧‧膝蓋背面
110‧‧‧中央區
110A‧‧‧中央區前面側
110B‧‧‧中央區後面側
112‧‧‧一端側區
112A‧‧‧一端側區的前面側
112B‧‧‧一端側區的後面側
112C‧‧‧凹凸針織布區
112D‧‧‧凹凸針織布區
113‧‧‧一端側口橡膠部
114‧‧‧另一端側區
114A‧‧‧另一端側區的前面側
114B‧‧‧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
114C‧‧‧凹凸針織布區
115‧‧‧另一端側口橡膠部
120‧‧‧固定帶
200、204‧‧‧關節用支撐物
202、210‧‧‧凹部
203‧‧‧關節用支撐物
L10、L12~L15‧‧‧軸向長度
L101‧‧‧平放尺寸
L102‧‧‧伸展尺寸
P1~P10、S、T、X、XT、Y‧‧‧位置
Y1~Y2‧‧‧範圍
XS、XX、XY‧‧‧中心
【圖1】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具體例之膝用支撐物(支撐物本體)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之狀態之從側邊所見之概略圖。 【圖2】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具體例之膝用支撐物(支撐物本體)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之狀態之從膝窩部側所見之概略圖。 【圖3】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具體例之膝用支撐物(支撐物本體)未穿戴於腳之狀態之前視圖。 【圖4】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具體例之膝用支撐物(支撐物本體)未穿戴於腳之狀態之後視圖。 【圖5】測試例1中,對人體模型之感測器安裝位置之相片,從人體模型之腳之正面(膝蓋骨之側)所拍攝之相片。 【圖6】測試例1中,對人體模型之感測器安裝位置之相片,從人體模型之腳之斜後側所拍攝之相片。 【圖7】使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具體例之膝用支撐物之右側與左側重疊而平放後之模樣概念圖。 【圖8】使第1態樣及第2態樣之具體例之膝用支撐物於位置X及位置Y的距離變遠之方向拉伸後之模樣概念圖。 【圖9】第4態樣之衣類之具體例之支撐物之概念前視圖。 【圖10】第4態樣之衣類之具體例之支撐物之概念後視圖。 【圖11】圖10中之以虛線所圍部分之放大圖(亦即,凹凸針織布之放大圖)。 【圖12】圖11之A-A線端面圖。 【圖13】第4態樣之衣類之其他具體例之支撐物之概念後視圖。 【圖14】第4態樣之衣類之又一其他具體例之支撐物之概念後視圖。

Claims (45)

  1. 一種衣類,其具備筒型關節用支撐部, 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包含: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之軸向之中央區,包含用以對身體的關節部位賦予穿戴壓之穿戴壓賦予區;一端側區,相對於該中央區位於該軸向的一端側;及另一端側區,相對於該中央區位於該軸向的另一端側, 該穿戴壓賦予區之穿戴壓,高於該一端側區及該另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 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之該穿戴壓賦予區以外的區域,包含由凹凸組織所構成的凹凸組織區。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衣類,其中,由該凹凸組織所構成的凹凸組織區,係由凹凸針織布所構成的凹凸針織布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衣類,其中,該穿戴壓賦予區及該凹凸針織布區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該軸向伸長率,滿足該凹凸針織布區>該穿戴壓賦予區之關係。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衣類,其中,該凹凸針織布包含浮線編織組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衣類,其中,該凹凸針織布區於該筒型支撐部之軸向及周向中之一方向以伸長率200%伸長時,該一方向之彈性係數小於0.1N/mm2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衣類,其中,該凹凸針織布區 於該筒型支撐部之軸向及周向中之一方向以伸長率200%伸長時,該一方向之彈性係數小於0.1N/mm2 ; 於該筒型支撐部之軸向及周向中之另一方向以伸長率200%伸長時,該另一方向之彈性係數為0.1N/mm2 ~0.5N/mm2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衣類,其中,該凹凸針織布區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該筒型支撐部之軸向伸長率及該筒型支撐部之周向伸長率,滿足該軸向伸長率>該周向伸長率之關係。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衣類,其中,該一端側區與該另一端側區中之至少一區,包含該凹凸針織布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衣類,其中,該一端側區與該另一端側區中之至少一區,更包含該軸向彈性係數高於該凹凸針織布區之區域, 該凹凸針織布區與該軸向彈性係數高於該凹凸針織布區之區域,係配置於該筒型支撐部之周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衣類,其中,在該筒型支撐部中,於將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半周側設為前面側,將其餘之半周側設為後面側的情形時, 該一端側區的後面側與該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中之至少一者,包含該凹凸針織布區。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衣類,其中,於該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包含該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該軸向伸長率,滿足該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該凹凸針織布區>該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關係, 於該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包含該凹凸針織布區的情形時,以該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該軸向伸長率,滿足該另一端側區的後面側之該凹凸針織布區>該另一端側區的前面側之關係。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衣類,其中,該中央區穿戴於膝關節、肘關節、手指關節或腳趾關節。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衣類,其中,該中央區穿戴於膝關節。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衣類,其中,該中央區之平均穿戴壓XA與該一端側區及該另一端側區之平均穿戴壓X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XA>該平均穿戴壓XB之關係。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衣類,其中,該平均穿戴壓XA與該平均穿戴壓X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XA-該平均穿戴壓XB≧0.8kPa之關係。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衣類,其中,由該凹凸組織所構成的凹凸組織區,係由凹凸針織布所構成的凹凸針織布區, 針對該凹凸針織布區,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該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衣類,其中,在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中,於將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半周側設為前面側,將其餘之半周側設為後面側的情形時, 於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與該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之距離變長的方向,以5kg的力使該中央區伸展的情形時,該中央區的伸展率為180%~280%。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衣類,其中,在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中,於將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半周側設為前面側,將其餘之半周側設為後面側的情形時, 針對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該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及該中心XX與該中心XY之中間位置之共計3點,分別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測定周向伸長率時,3個測定值全部包含於100%~250%之範圍,3個測定值中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0%~80%。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衣類,其中,該中央區之平均穿戴壓XA為2.6kPa以上。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衣類,其中,在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中,於將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半周側設為前面側,將其餘之半周側設為後面側的情形時, 針對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X1、以位於從該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該一端側區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XT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T1、及以位於從該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為該另一端側區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XS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S1,各自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而測定周向伸長率時, 該測定範圍XX1之周向伸長率,比該測定範圍XT1之周向伸長率及該測定範圍XS1之周向伸長率都較低。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衣類,其中,在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中,於將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半周側設為前面側,將其餘之半周側設為後面側的情形時, 針對以該穿戴壓賦予區之中心XX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X1、以位於從該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為該一端側區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XT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T1、及以位於從該中央區後面側之中心X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為該另一端側區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XS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S1,各自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而測定軸向伸長率時, 該測定範圍XX1之軸向伸長率,比該測定範圍XT1之軸向伸長率及該測定範圍XS1之軸向伸長率都較低。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衣類,其中,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之整體構造為無接縫構造。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衣類,其中,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更包含: 一端側口橡膠部,從該一端側區觀之,配置於該中央區之相反側;及另一端側口橡膠部,從該另一端側區觀之,配置於該中央區之相反側。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衣類,其更具備:固定帶,用以將該筒型關節用支撐部之一部分固定於身體之一部分。
  25. 一種膝用支撐物,其具備筒型支撐物本體,該筒型支撐物本體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該筒型支撐物本體包含:膝支撐部,支撐該膝部;大腿側支撐部,對於該腳的該膝部支撐大腿側;及脛側支撐部,對於該腳的該膝部支撐脛側, 該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及該大腿側支撐部與該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 針對該大腿側支撐部及該脛側支撐部中之至少一部分之區域R,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軸向伸長率及周向伸長率,滿足(該軸向伸長率>該周向伸長率)之關係。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0.8kPa之關係。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或26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1.0kPa之關係。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或26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
  29. 一種膝用支撐物,其具備筒型支撐物本體,該筒型支撐物本體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該筒型支撐物本體包含:膝支撐部,支撐該膝部;大腿側支撐部,對於該腳的該膝部支撐大腿側;及脛側支撐部,對於該腳的該膝部支撐脛側, 該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及該大腿側支撐部與該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 針對該大腿側支撐部及該脛側支撐部中之至少一部分之區域R,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所測定之軸向伸長率為150%以上。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0.8kPa之關係。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或30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1.0kPa之關係。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或29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區域R至少包含以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為中心之寛度100mm之範圍。
  33. 一種膝用支撐物,其具備筒型支撐物本體,該筒型支撐物本體穿戴於含腳的膝部之部分,該筒型支撐物本體包含:膝支撐部,支撐該膝部;大腿側支撐部,對該腳的該膝部支撐大腿側;及脛側支撐部,對該腳的該膝部支撐脛側, 該膝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A、及該大腿側支撐部與該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之關係, 於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及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之距離變長的方向,以5kg的力使該膝支撐部伸展的情形時,該膝支撐部的伸展率為180%~280%。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針對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及該位置X與該位置Y之中間位置之共計3點,分別以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測定周向伸長率時,3個測定值全部包含於100%~250%之範圍,3個測定值中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0%~80%。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29、33中任一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B為0.1kPa以上。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29、33中任一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為2.6kPa以上。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29、33中任一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大腿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1,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1)之關係, 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2,滿足(該平均穿戴壓A>該平均穿戴壓B2)之關係。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29、33中任一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大腿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1,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0.8kPa之關係, 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2,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0.8kPa之關係。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29、33中任一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大腿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1,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1)≧1.0kPa之關係, 該平均穿戴壓A與該脛側支撐部之平均穿戴壓B2,滿足(平均穿戴壓A-平均穿戴壓B2)≧1.0kPa之關係。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29、33中任一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 該膝支撐部之軸向長度為60mm~200mm, 該大腿側支撐部之軸向長度為30mm~200mm, 該脛側支撐部之軸向長度為30mm~200mm。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29、33中任一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針對以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1、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該大腿側支撐部中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T為中心之測定範圍T1、及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該脛側支撐部中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S為中心之測定範圍S1,各自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而測定周向伸長率時, 該測定範圍X1之周向伸長率,比該測定範圍T1之周向伸長率及該測定範圍S1之周向伸長率的任一者都較低。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29、33中任一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針對以相當於該膝支撐部中之膝蓋骨中心之位置X為中心之測定範圍X1、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該大腿側支撐部中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T為中心之測定範圍T1、及以位於從相當於膝窩部中心之位置Y往軸向延伸而成之延長線上且以該脛側支撐部中之軸向之中心之位置S為中心之測定範圍S1,各自藉由夾持寛度15mm、夾持間隔15mm及拉伸負荷20N的條件來進行之拉伸測試而測定軸向伸長率時, 該測定範圍X1之軸向伸長率,比該測定範圍T1之軸向伸長率及該測定範圍S1之軸向伸長率都較低。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29、33中任一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至少該大腿側支撐部、該膝支撐部、及該脛側支撐部以圓形針織連續製造。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29、33中任一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至少該大腿側支撐部、該膝支撐部、及該脛側支撐部之整體構造為無接縫構造。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29、33中任一項之膝用支撐物,其中,該筒型支撐物本體更包含: 大腿側口橡膠部,從該大腿側支撐部觀之,配置於該膝支撐部之相反側;及脛側口橡膠部,從該脛側支撐部觀之,配置於該膝支撐部之相反側。
TW105112701A 2015-04-22 2016-04-22 設有關節用支撐部的衣類及膝用支撐物 TW2017076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7593 2015-04-22
JP2016020145 2016-02-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7660A true TW201707660A (zh) 2017-03-01

Family

ID=57143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2701A TW201707660A (zh) 2015-04-22 2016-04-22 設有關節用支撐部的衣類及膝用支撐物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4101B2 (zh)
EP (1) EP3287027B1 (zh)
JP (2) JP6401384B2 (zh)
CN (1) CN107529836A (zh)
CA (1) CA2983089A1 (zh)
TW (1) TW201707660A (zh)
WO (1) WO201617127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5708B (zh) * 2017-09-12 2018-06-01 謝志堅 套筒防盜吊牌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2678A (zh) 2017-06-26 2020-04-17 拜西克尔德有限公司 具有可检测部分的双环肽配体和其用途
WO2019212417A1 (en) * 2018-05-02 2019-11-07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Brace for a body joi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108836513A (zh) * 2018-05-08 2018-11-20 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坐立可穿戴式疲劳缓解装置
CA3113856A1 (en) * 2018-11-10 2020-05-14 Stoko Design Inc. Garment for stabilizing a human anatomical joint
CN110699838B (zh) * 2019-09-02 2023-01-06 李志文 一种袜子的立体纹理织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08037A (en) 1988-09-16 1990-03-13 Ross Michael R Suspension prosthetic sleeve for rigorous activity
JP3018988U (ja) * 1995-03-31 1995-12-05 株式会社テロスジャパン サポータ
JPH11200119A (ja) * 1998-01-16 1999-07-27 Asahi Chem Ind Co Ltd 運動機能性に優れたウエア
JP4151925B2 (ja) 1998-10-14 2008-09-17 アルケア株式会社 膝関節用サポーター
AU758948B2 (en) * 1999-03-01 2003-04-03 Ossur Hf Multiple section orthotic or prosthetic sleeve of varying elasticity
JP2007009362A (ja) 2005-06-30 2007-01-18 Mizuno Corp 膝用サポーター
JP4964443B2 (ja) 2005-08-22 2012-06-27 サン エース株式会社 膝関節用サポータ
JP4906443B2 (ja) * 2006-08-31 2012-03-28 花王株式会社 保持具
JP5133797B2 (ja) 2008-07-03 2013-01-30 ジュピター有限会社 コンプレッションサポーター
JP5297170B2 (ja) * 2008-12-02 2013-09-25 ピップ株式会社 膝用サポーター
WO2010141958A1 (en) * 2009-06-05 2010-12-09 Dean Cropper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reducing knee pain and/or increasing levels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JP5428095B2 (ja) * 2009-12-22 2014-02-26 アルケア株式会社 膝サポーター
TWI533814B (zh) * 2010-01-22 2016-05-21 Kowa Co Elbow support belt
TWI551227B (zh) 2010-01-22 2016-10-01 Kowa Co Knee support belt
JP2013104138A (ja) 2011-11-11 2013-05-30 Molten Corp 膝関節サポーター
DE102013103914B3 (de) * 2013-04-18 2014-03-20 Medi Gmbh & Co. Kg Kompressives Rundgestrick zum Überziehen über eine ein Gelenk aufweisende Extremitä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5708B (zh) * 2017-09-12 2018-06-01 謝志堅 套筒防盜吊牌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983089A1 (en) 2016-10-27
EP3287027B1 (en) 2021-07-28
CN107529836A (zh) 2018-01-02
JP6731983B2 (ja) 2020-07-29
JPWO2016171272A1 (ja) 2017-09-14
WO2016171272A1 (ja) 2016-10-27
EP3287027A1 (en) 2018-02-28
EP3287027A4 (en) 2018-12-05
JP2018184702A (ja) 2018-11-22
US10864101B2 (en) 2020-12-15
US20180133045A1 (en) 2018-05-17
JP6401384B2 (ja) 2018-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31983B2 (ja) 関節用サポーター部を備える衣類、及び膝用サポーター
US10912341B2 (en) Knee supporter and garment
JP6052753B1 (ja) 筒状包帯
EP0705543B1 (en) Lower leg protection garment
EP2659795A1 (en) Leg supporter
KR20120121388A (ko) 무릎 관절 서포터
US11980529B2 (en) Cylindrical bandage
PL187238B1 (pl) Wyrób korygujący i obciskający, zwłaszcza pończocha elastyczna lub trykot
JP2010070871A (ja) サポーター
JP2004232157A (ja) タイツ
JPH08117382A (ja) 上肢および/または下肢部保護用衣料
JP2010077574A (ja) 下肢用衣料
JP2018166944A (ja) 関節用サポータ
CA3071372C (en) Toeless garment
JP2017029505A (ja) 筒状編成体
JP6115977B1 (ja) 筒状包帯
JP2018172825A (ja) 衣類
Mikucioniene et al.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Functional Orthopaedic Compression Knits for Medical Application: A Review
JP2019108632A (ja) 関節用サポータ及び衣類
JP2018154951A (ja) 肘用サポーター及び衣類
JP2018150654A (ja) 膝用サポーター
JP2019108635A (ja) 関節用サポー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