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0558A - 具有溶劑補給之柔版印刷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具有溶劑補給之柔版印刷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0558A
TW201540558A TW104102418A TW104102418A TW201540558A TW 201540558 A TW201540558 A TW 201540558A TW 104102418 A TW104102418 A TW 104102418A TW 104102418 A TW104102418 A TW 104102418A TW 201540558 A TW201540558 A TW 20154055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k
flexographic printing
solvent
printing system
prin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2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3183B (zh
Inventor
James Douglas Shifley
Peter Steven Alexandrovich
James Albert Reczek
Original Assignee
Eastman Kodak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stman Kodak Co filed Critical Eastman Kodak Co
Publication of TW201540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0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31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31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05Ink viscosity control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5/00Rotary letterpress machines
    • B41F5/24Rotary letterpress machines for flexographic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2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027Ink rail devices for inking ink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2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13Means for driving fountain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3/00Indicating, counting, warning,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B41F33/0036Devices for scanning or checking the printed matter for quality control
    • B41F33/0045Devices for scanning or checking the printed matter for quality control for automatically regulating the ink supp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柔版印刷系統,其係使用柔版印刷板以在基板上產生出印刷圖案。使用油墨再循環系統以減小由於油墨黏度改變所致之系統性能可變性。再循環泵使油墨移動通過連接至油墨貯集槽之油墨再循環管線。計量泵自溶劑補給室添加控制流速的溶劑進入油墨再循環管線中,因而提供補給油墨。該補給油墨經在複數個橫跨油墨貯集槽寬度之隔開位置處包括複數個供應口之分配管返送至油墨貯集槽。使用控制系統以控制由計量泵所提供溶劑的流速。

Description

具有溶劑補給之柔版印刷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柔版印刷領域,及特別係關於一種用於控制提供至柔版印刷板之油墨之黏度之溶劑補給系統。
柔版印刷是一種通常用於高體積印刷過程之印刷或圖案形成方法。其通常用於多種軟或易變形材料上之印刷,包括(但不限於)紙、紙板原料、波紋板、聚合膜、織物、金屬箔、玻璃、玻璃塗覆材料、可撓性玻璃材料及多種材料之層壓物。粗糙表面及可拉伸聚合物膜亦可經濟地利用柔版印刷來印刷。
柔版印刷部件有時稱作凸版印刷部件、包含凸版之印刷板、印刷套筒、或印刷滾筒,且提供有在其上施覆油墨以施覆至可印刷材料之凸起的凸版圖像。雖然該等凸起的凸版圖像經油墨施覆,但凹入的凸版「底板」應保持不含油墨。
雖然過去習知使用柔版印刷來印刷圖像,但近來柔版印刷之用途包括裝置之功能性印刷,諸如觸控螢幕感測膜、天線、及其他用於電子或其他工業中之裝置。該等裝置通常包括導電圖案。
觸控螢幕為具有可經結構設計以偵測由例如手指、手或觸控筆所觸摸的存在及位置之區域的視訊顯示器。觸控螢幕可存在於電視機、電腦、電腦周邊設備、行動計算裝置、汽車、器具及遊戲主控台 中、以及於其他工業、商業及家庭應用中。電容式觸控螢幕包括提供有不過度損及透明度之導電圖案之實質上透明基板一此乃因該等導體係由實質上透明之諸如氧化銦錫之材料製成,或是因為該等導體足夠地狹窄以致透明度由相對大的不包含導體之敞開區域提供。由於人體亦為電導體,故觸摸螢幕之表面會導致螢幕的靜電場扭曲,此可以電容改變測得。
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為電容觸控技術之變化。投射式電容觸控螢幕係由形成格柵之導電材料之列及行的矩陣組成。施加至該格柵之電壓產生出可被量測的均勻靜電場。當導電物體諸如手指接觸時,其使得該點處的局部靜電場扭曲。此可作為電容改變測得。電容可改變且在格柵上的每個交叉點處測得。因此,該系統可準確地追蹤觸摸。投射式電容觸控螢幕可使用互電容感測器(mutual capacitive sensors)或自電容感測器(self capacitive sensors)中任何一者。在互電容感測器中,於各列及各行的每一交叉點處存有電容器。例如,16×14陣列將具有224個獨立電容器。對該等列或行施加電壓。讓手指或導電觸控筆靠近感測器之表面可改變局部靜電場,此使得互電容減小。可測量格柵上各個別點處之電容改變以藉由測量在另一軸中之電壓準確地確定觸摸位置。互電容容許多觸摸操作,其中可同時準確地追蹤多個手指、手掌或觸控筆。
自電容感測器可使用與互電容感測器相同的x-y格柵,但行及列獨立地操作。就自電容而言,在各行或列電極上藉由電流計來測量手指之電容負載。該方法產生出較互電容強的信號,但該方法無法準確地解析多於一個手指,此會導致「鬼影」(或錯位感測)。
Petcavich等人之WO 2013/063188揭示一種使用捲軸式程序以在可撓性透明介電基板上印刷導體圖案來製造電容觸控感測器的方法。使用第一柔版印刷板在介電基板之第一側上印刷第一導體圖案且接著 固化。使用第二柔版印刷板在介電基板之第二側上印刷第二導體圖案且接著固化。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印刷圖案之油墨包含充作後續無電電鍍期間的晶種層之觸媒。經無電電鍍之材料(例如,銅)提供格柵之狹窄線條中為達成電容觸控感測器之優異性能所需之低電阻率。Petcavich等人指明經柔版印刷之材料之線寬度可為1至50微米。
為改良觸控螢幕之光學品質及可靠性,已發現格柵線之寬度較佳為約2至10微米,且甚至更佳為4至8微米。尤其在使用相對高黏度的印刷油墨時,該等狹窄線條之印刷擴大柔版印刷技術之限制。特定言之,已發現難以達成線寬容限加減一微米之所欲容限。需要一種用於可在嚴密控制線寬下印刷該等狹窄線條之柔版印刷系統的給墨系統。
本發明提出一種包括印刷模組之柔版印刷系統,其包括:一其上安裝具有界定欲印刷於基板上之圖案之凸起特徵之柔版印刷板之板式滾筒;一經結構設計以促使該基板與該柔版印刷板接觸之壓印滾筒;一裝納油墨且包含一或多個油墨再循環口之油墨貯集槽;一用於自該油墨貯集槽傳送控制量的油墨至該柔版印刷板之具有圖案化表面之網紋輥;一包括以下組件之油墨再循環系統:一連接至該油墨貯集槽之該等油墨再循環口之油墨再循環管線;一用於使油墨移動通過該油墨再循環管線之再循環泵;一裝納溶劑之溶劑補給室;一用於自該溶劑補給室泵唧控制流速的溶劑進入該油墨再循環管線中之計量泵; 一用於將該溶劑及該油墨混合從而提供補給油墨之混合裝置;一用於將該補給油墨供應至該油墨貯集槽之分配管,其中該分配管包括複數個用於在複數個橫跨油墨貯集槽寬度之隔開位置處將該補給油墨供應至該油墨貯集槽之供應口;及一用於控制由計量泵所提供溶劑之流速之控制系統。
本發明的優點在於使用油墨補給過程藉由控制油墨之黏度減小柔版印刷系統性能之改變。在一些實施例中,達成用於觸控螢幕顯示器中之印刷線性特徵之線寬之減小可變性,從而增進裝置製程之穩健性。
本發明的另一優點在於可分析所印刷圖案的特徵特性以控制油墨補給過程。
本發明的又一優點在於使用分配管以橫跨油墨貯集槽寬度供應補給油墨,藉此提供補給油墨之更均勻的分佈且改良油墨貯集槽中油墨黏度之均勻度。
10‧‧‧壓印滾筒
12‧‧‧基板
14‧‧‧板式滾筒
16‧‧‧印刷板
18‧‧‧網紋輥
20‧‧‧水槽輥裝置
22‧‧‧水槽輥
24‧‧‧盤
26‧‧‧刮刀片
30‧‧‧貯集室系統
32‧‧‧貯集室
34‧‧‧葉片
38‧‧‧油墨流出口
39‧‧‧油墨進入口
46‧‧‧葉片
100‧‧‧柔版印刷系統
102‧‧‧供應輥
104‧‧‧捲取輥
105‧‧‧捲軸方向
106‧‧‧輥
107‧‧‧輥
110‧‧‧印刷模組
111‧‧‧板式滾筒
112‧‧‧柔版印刷板
113‧‧‧凸起特徵
114‧‧‧壓印滾筒
115‧‧‧網紋輥
116‧‧‧UV固化站
120‧‧‧印刷模組
121‧‧‧板式滾筒
122‧‧‧柔版印刷板
124‧‧‧壓印滾筒
125‧‧‧網紋輥
126‧‧‧UV固化站
130‧‧‧印刷模組
131‧‧‧板式滾筒
132‧‧‧柔版印刷板
134‧‧‧壓印滾筒
135‧‧‧網紋輥
136‧‧‧UV固化站
140‧‧‧印刷模組
141‧‧‧板式滾筒
142‧‧‧柔版印刷板
144‧‧‧壓印滾筒
145‧‧‧網紋輥
146‧‧‧UV固化站
150‧‧‧基板
151‧‧‧第一側
152‧‧‧第二側
160‧‧‧油墨盤
161‧‧‧水槽輥
162‧‧‧前壁
163‧‧‧後壁
164‧‧‧底板
165‧‧‧油墨
166‧‧‧樞軸
167‧‧‧唇緣
168‧‧‧最下部
171‧‧‧板式滾筒
172‧‧‧柔版印刷板
173‧‧‧凸起特徵
174‧‧‧壓印滾筒
175‧‧‧網紋輥
176‧‧‧UV固化站
177‧‧‧成像系統
180‧‧‧刮刀片
181‧‧‧接觸點
182‧‧‧接觸點
183‧‧‧接觸點
184‧‧‧接觸點
200‧‧‧油墨盤
201‧‧‧水槽輥
202‧‧‧前壁
203‧‧‧後壁
204‧‧‧底板
205‧‧‧油墨
206‧‧‧樞軸
207‧‧‧唇緣
208‧‧‧最下部
210‧‧‧刮刀片
211‧‧‧第一側壁
212‧‧‧第二側壁
220‧‧‧刮刀片
230‧‧‧油墨分配管
232‧‧‧油墨供應口
233‧‧‧壓力歧管
234‧‧‧加壓管線
235‧‧‧補給油墨進入路徑
237‧‧‧油墨流動
239‧‧‧油墨排放管線
240‧‧‧油墨再循環口
241‧‧‧油墨再循環管線
242‧‧‧油墨再循環泵
243‧‧‧控制系統
244‧‧‧黏度計
245‧‧‧溶劑補給室
246‧‧‧計量泵
247‧‧‧控制系統
248‧‧‧閥
249‧‧‧閥
250‧‧‧油墨再循環系統
251‧‧‧油墨回收閥
252‧‧‧閥
253‧‧‧油墨回收槽
254‧‧‧混合裝置
255‧‧‧黏度計
256‧‧‧油墨返送管線
257‧‧‧溶劑補給管線
260‧‧‧動態混合裝置
262‧‧‧供應口
264‧‧‧加壓管線
266‧‧‧旋轉葉片
268‧‧‧混合室
271‧‧‧板式滾筒
272‧‧‧柔版印刷板
273‧‧‧凸起特徵
274‧‧‧壓印滾筒
275‧‧‧網紋輥
276‧‧‧UV固化站
277‧‧‧成像系統
281‧‧‧接觸點
282‧‧‧接觸點
283‧‧‧接觸點
284‧‧‧接觸點
300‧‧‧設備
310‧‧‧觸控螢幕
320‧‧‧顯示裝置
330‧‧‧觸控感測器
340‧‧‧透明基板
341‧‧‧第一側
342‧‧‧第二側
350‧‧‧導電圖案
351‧‧‧細線
352‧‧‧格柵
353‧‧‧細線
354‧‧‧通道墊
355‧‧‧格柵行
356‧‧‧互連線
358‧‧‧連接器墊
360‧‧‧導電圖案
361‧‧‧細線
362‧‧‧格柵
363‧‧‧細線
364‧‧‧通道墊
365‧‧‧格柵列
366‧‧‧互連線
368‧‧‧連接器墊
380‧‧‧控制器
400‧‧‧印刷圖案於基板上之步驟
405‧‧‧印刷圖案
410‧‧‧擷取圖像步驟
415‧‧‧擷取圖像
420‧‧‧分析圖像步驟
425‧‧‧特徵特性
430‧‧‧確定溶劑流速步驟
435‧‧‧目標特徵特性
440‧‧‧溶劑流速
445‧‧‧補給油墨步驟
F‧‧‧力
P‧‧‧壓力
W‧‧‧寬度
圖1為用於在基板兩側上進行捲軸式印刷之柔版印刷系統的側視示意圖;圖2為使用水槽輥於遞送油墨之先前技術柔版印刷設備;圖3為使用貯集室於遞送油墨之先前技術柔版印刷設備;圖4為使用可樞轉油墨盤之給墨系統的側視示意圖,其中水槽輥以第一輥旋轉方向與網紋輥接觸;圖5為使用可樞轉油墨盤之給墨系統的側視示意圖,其中水槽輥以第二輥旋轉方向與網紋輥接觸;圖6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用於油墨再循環之油墨盤的俯視透視圖;圖7類似於圖6,但隱藏水槽輥; 圖8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油墨再循環及溶劑補給系統之示意圖;圖9為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可提供於油墨盤中之動態混合裝置;圖10為根據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用於控制特徵特性之方法的流程圖;圖11為包括具有可利用本發明實施例印刷的觸控感測器之觸控螢幕之設備的高階系統圖式;圖12為圖11之觸控感測器的側視圖;圖13為印刷在圖12之觸控感測器第一側上之導電圖案的俯視圖;及圖14為印刷在圖12之觸控感測器第二側上之導電圖案的俯視圖。
應明瞭附圖係用於說明本發明概念且可能不按比例繪製。
本發明說明將尤其關於形成根據本發明之設備之一部分、或更直接地與根據本發明之設備配合之元件。應明瞭未明確顯示、標示、或描述之元件可呈熟習此項技藝者熟知的各種形式。在隨後的說明及附圖中,若可能,則使用相同的參考數字來指示相同元件。應明瞭元件及組件可適當地以單數或複數形式被提及,而不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本發明包含本文所述實施例之組合。提及「一特定實施例」及類似表述時係指存在於本發明至少一個實施例中之特徵。分開提及「一實施例」或「特定實施例」或類似表述時並不一定係指一或多個相同實施例,然而,該等實施例並不相互排斥,除非如此指明或如熟習此項技藝者所可輕易明瞭。應注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註明或要求,否則詞語「或」在本發明中係以非排他性意義使用。
本發明之實例實施例係示意性地圖解說明,且為清楚起見不按比例繪製。熟習此項技藝者當可輕易地確定本發明實例實施例之元件之特定尺寸及互連。
如本文所述,本發明之實例實施例提供一種用於柔版印刷系統中之給墨系統,尤其係用於印刷併入觸控螢幕中的功能性裝置。然而,已出現用於印刷可併入除觸控螢幕外的其他電子、通訊、工業、家庭、包裝及產品識別系統(諸如RFID)中之功能性裝置的許多其他應用。另外,柔版印刷習知用於印刷圖像及預期本文所述之給墨系統亦可有利於該等印刷應用。
圖1為可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用於基板150兩側上之捲軸式印刷之柔版印刷系統100的側視示意圖。基板150係呈捲筒自供給輥102至捲取輥104饋送通過柔版印刷系統100。基板150具有第一側151及第二側152。
柔版印刷系統100包括兩個經結構設計以印刷於基板150之第一側151上之印刷模組120及140、以及兩個經結構設計以印刷於基板150之第二側152上之印刷模組110及130。基板150之捲筒總體而言係沿捲軸方向105(在圖1之實例中,從左到右)行進。然而,使用多個輥106及107以視調整捲筒張力、提供緩衝、及反轉印刷側之需求局部地改變基板捲筒之方向。特定言之,可注意在印刷模組120中,輥107用來反轉基板150之捲筒之局部方向,以致其大體上沿從右到左的方向移動。
印刷模組110、120、130、140中之各者包括一些類似組件,包括分別在其上安裝各別柔版印刷板112、122、132、142的各別板式滾筒111、121、131、141。各柔版印刷板112、122、132、142具有界定欲印刷於基板150上之圖像圖案之凸起特徵113。各印刷模組110、120、130、140亦包括經結構設計以促使基板150一側與對應的柔版印刷板 112、122、132、142接觸之各別壓印滾筒114、124、134、144。
將於下文更完整描述印刷模組110、120、130、140之不同組件之旋轉方向,但現應充分地注意印刷模組120及140(用於印刷於基板150之第一側151上)之壓印滾筒124及144在圖1所顯示的視圖中係逆時針旋轉,而印刷模組110及130(用於印刷於基板150之第二側152上)之壓印滾筒114及134在該視圖中係順時針旋轉。
各印刷模組110、120、130、140亦包括用於提供油墨至對應的柔版印刷板112、122、132、142之各別網紋輥115、125、135、145。如在印刷工業中所熟知,網紋輥為硬質滾筒,通常係由具有包含數百萬個稱為小區(cell)之極細壓窩之外表面之鋼或鋁核心所建構。下文描述油墨如何可控制地傳送並分佈至網紋輥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部分或所有該等印刷模組110、120、130、140亦包括用於固化基板150上之印刷油墨之各別UV固化站116、126、136、146。
Evans等人之美國專利案7,487,724揭示用於柔版印刷設備中之網紋輥之給墨系統。圖2為Evans圖1之複本,顯示使用水槽輥裝置20來將印刷液體(本文中亦稱為油墨)傳遞至網紋輥18之柔版印刷設備。圖3為Evans圖2之複本,顯示用於將印刷液體傳遞至網紋輥18之貯集室系統30。圖2及3中顯示的柔版設備各自包括適以在外周帶送並輸送諸如紙或類似捲筒狀材料之可印刷基板12之可旋轉驅動之壓印滾筒10。板式滾筒14鄰近壓印滾筒以軸向平行共延伸關係可旋轉地配置。板式滾筒14之圓周周邊帶有一或多個形成有圖像表面(未顯示)(例如呈立體圖像形式)之可撓性印刷板16,以在周邊接觸壓印滾筒10之圓周表面及其上的基板12。網紋輥18類似地鄰近板式滾筒14呈軸向平行共延伸關係配置且與其周邊表面接觸。
網紋輥18之圓周表面雕刻有許多凹入小區,該等凹入小區可具有各種幾何結構,其等共同適於將一定量的印刷液體呈連續膜狀形式 滯留於網紋輥18之圓周表面上,用於將該液體計量轉移至板式滾筒14之印刷板16上之圖像表面。
圖2及3之柔版印刷設備主要不同處在於呈提供用於將印刷液體施加至網紋輥18之遞送裝置形式的構造及操作。在圖2設備中,遞送裝置係呈所謂的水槽輥裝置20之形式,其中圓筒形水槽輥22與網紋輥18以軸向平行共延伸關係配置並與其外周表面接觸,其中水槽輥22之面向下的下部部分地浸沒在裝納一定量印刷液體之盤24中。水槽輥22旋轉並不斷地維持網紋輥18之圓周表面的雕刻小區結構經印刷液體填充,因而形成如由小區之尺寸、數量、體積及結構決定之液體薄膜。刮刀片26較佳在網紋輥18與水槽輥22接觸的位置下游(如沿網紋輥18之旋轉方向觀看)與網紋輥18以成角度表面接觸地定位,以逐漸地自網紋輥18之表面拭去過量的印刷液體,該過量的印刷液體排回至盤24中。
相對地,圖3顯示的柔版印刷設備並未使用水槽輥,而是使用直接鄰近網紋輥18定位的貯集室32,其中向前及向後傾斜的刀片34、46與網紋輥18之表面以軸向延伸擦拭接觸地在圓周彼此間隔配置。刀片34位於來自貯集室32之印刷液體與網紋輥18接觸的上游,及充作圍堵刀片。刀片46位於來自貯集室32之印刷液體與網紋輥18接觸的下游,及充作刮刀片以自網紋輥18之表面拭去過量的印刷液體。印刷液體在油墨進口39處持續地傳遞至貯集室32中及在油墨出口38處自貯集室32排出,以在貯集室32中維持些微的正流體壓力。依此方式,貯集室系統30可用來持續地潤濕網紋輥18之周邊表面。
Marcó等人之標題為「Printing device and method using energy-curable inks for a flexographic printer」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2012/0186470揭示一種適以印刷可能量固化印刷油墨(其包括含樹脂、顏料之組分及諸如水或另一溶劑之非反應性可蒸發組分)的柔版 印刷機。使用貯集室(諸如上文參照圖3所述之貯集室32,具有油墨供應管線及油墨返送管線)來將油墨施加至網紋輥。使用讀取裝置(諸如黏度計)來定性至貯集室32之油墨供應管線中印刷油墨之非反應性可蒸發組分之比率。基於黏度計讀數,添加適宜量的非反應性可蒸發組分至油墨。
如2014年1月3日申請的Shifley之共同讓與之共同待審美國專利申請案序號14/146,867中所揭示,已發現就利用稍微黏性油墨(例如,300厘泊(centipoises)至10,000厘泊)來印刷狹窄線條而言,當使用油墨盤及水槽輥來將油墨提供至網紋輥時相較於當使用貯集室來直接將油墨傳遞至網紋輥時,線條品質一般而言更佳。據信水槽輥在促使黏性油墨進入網紋輥表面上之小區中比僅使油墨在貯集室之油墨傳遞部分處接觸更有效。
圖4顯示在柔版印刷系統中用於將油墨提供至網紋輥175之具有水槽輥161之油墨盤160的側視近視圖。在該實施例中,壓印滾筒174、板式滾筒171及網紋輥175之結構設計及旋轉方向類似於圖1之印刷模組110中之對應的壓印滾筒114、板式滾筒111及網紋輥115。
油墨盤160包括較接近壓印滾筒174定位之前壁162、與前壁162對置且更遠離壓印滾筒174定位之後壁163、及在前壁162與後壁163之間延伸之底板164。油墨盤160亦包括兩個在油墨盤160之相對側上在前壁162與後壁163之間延伸且與底板164相交之側壁(未顯示於圖4中)。應注意在前壁162、後壁163、底板164及側壁之間可能存在或不存在明顯邊界。在一些實施例中,介於該等表面之間之部分或所有該等邊界可使用自一個表面平滑過渡至相鄰表面之圓滑邊界接合。
水槽輥161部分地浸泡於裝納在油墨盤160中之油墨165中。在本發明之背景中,油墨165可為意欲藉由柔版印刷系統100(圖1)沉積於基板150上之任何類型可見或不可見的標記材料。水槽輥161係可旋轉 地安裝在油墨盤160上。油墨盤160可繞較佳接近前壁162定位的樞軸166樞轉。
唇緣167自後壁163延伸。當如圖4中對唇緣167施加向上力F時,油墨盤160繞樞軸166向上樞轉直到水槽輥161在接觸點181處與網紋輥175接觸。在向上樞轉的油墨盤160中,底板164自後壁163朝前壁162向下傾斜,以致水槽輥161定位在接近底板164之最下部168。假若自唇緣167移去向上力F,則油墨盤160在重力的影響下向下樞轉,以致水槽輥161不再與網紋輥175接觸。
如參照圖1所述,柔版印刷板172(有時亦稱為柔版母版)安裝在板式滾筒171上。在圖4中,柔版印刷板172為幾乎完全捲繞在板式滾筒171周圍的可撓性板。網紋輥175在接觸點183處與柔版印刷板172上之凸起特徵173接觸。隨著板式滾筒171逆時針旋轉(在圖4顯示的視圖中),網紋輥175及壓印滾筒174二者順時針旋轉,而水槽輥161逆時針旋轉。自水槽輥161傳送至網紋輥175之墨水165係傳送至柔版印刷板172之凸起特徵173及自此傳送至在接觸點184處藉由壓印滾筒174壓向柔版印刷板172之基板150的第二側152。
為了自網紋輥175之圖案化表面移除過量的油墨165,安裝至印刷系統之框架(未顯示)之刮刀片180在接觸點182處與網紋輥175接觸。接觸點182在接觸點181的下游且在接觸點183的上游。就圖4所顯示的結構設計而言,為定位刮刀片180以在水槽輥161與網紋輥175接觸之接觸點181的下游以及在網紋輥175與柔版印刷板172上之凸起特徵173接觸之接觸點183的上游與網紋輥175接觸,將刮刀片180安裝在網紋輥175之與壓印滾筒174相對之側的印刷機系統框架上。
在基板上印刷油墨之後,使用UV固化站176來固化油墨。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成像系統177來監測印刷於基板上的圖案之線條品質,如下文中進一步詳細論述。
如圖4所顯示的刮刀片180位於網紋輥175之與壓印滾筒174相對之側上的可樞轉油墨盤160之結構設計可與如圖1之用於印刷在基板150之第二側152上之印刷模組110及130中所顯示之該等輥的旋轉方向相容。在該等結構設計中(參照圖4),網紋輥175之在自水槽輥161接收油墨165之後朝板式滾筒171向上移動之側為遠離油墨盤160之前壁162且亦遠離壓印滾筒174定位之側。比較圖1與圖4,可明瞭就壓印滾筒124及144之旋轉方向與印刷模組110及130中之壓印滾筒114及134之旋轉方向相反之印刷模組120及140而言,對應網紋輥125及145之將自油墨盤160(未顯示於圖1中)朝板式滾筒121及141向上移動之側將為接近油墨盤160之前壁162之側。在一些柔版印刷系統中,由於壓印滾筒174接近網紋輥175之近側所致之空間約束會限制刮刀片可定位在網紋輥175該側上之處。(相反地,圖2顯示之較散開的先前技術結構設計不具有該等空間約束,以致刮刀片26可定位於網紋輥18之該側上。)
圖5顯示將黏性油墨用於當印刷於基板的要求網紋輥之面向壓印滾筒之側向上移動之側上時在網紋輥周圍具有緊密空間約束之印刷模組之柔版印刷之給墨系統的示意側視近視圖。圖5所顯示的結構設計可例如用於圖1中之印刷模組120及140,其中基板150之捲筒反轉印刷於第一側151上之方向,以致壓印滾筒274之旋轉方向引起壓印滾筒274之表面於壓印滾筒274之面向油墨盤200之前壁202之側上以向下方向移動。在圖5之結構設計中,使用具有接近油墨盤200之底板204之最下部208定位的水槽輥201之可樞轉油墨盤200於在接觸點281處傳送油墨205至網紋輥275。油墨205在接觸點283處傳送至板式滾筒271上之柔版印刷板272之凸起特徵273及隨後印刷至基板150之第一側151上(其係經壓印滾筒274在接觸點284處加壓而接觸)。如在圖4中,可對油墨盤200之後壁203上之唇緣207施加力F以使油墨盤200繞樞軸206樞轉,而使水槽輥201與網紋輥275接觸。視需要提供UV固化站276用於 固化基板150之第一側151上之印刷油墨。成像系統277係提供用於監測印刷於基板150上之線條之線條品質。
如共同讓與之共同待審美國專利申請案序號14/146,867所揭示,將刮刀片220安裝在接觸點281下游及接觸點283(於該處網紋輥275將油墨205傳送至柔版印刷板272之凸起特徵273)上游之緊密空間約束中可藉由將刮刀片220安裝至網紋輥275的最接近壓印滾筒274之側上之油墨盤200來解決。特定言之,可使用接近油墨盤200之前壁202定位之刀片架210將刮刀片220安裝於油墨盤200中,以致刮刀片220在接觸點282處與網紋輥275接觸。
近來發現當油墨因油墨中之溶劑蒸發而增加黏度時,極難維持狹窄線條之線寬的緊密容限(例如,加減1微米)。雖然先前於如上所述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2/0186470號中已揭示針對貯集室之油墨再循環及溶劑補給,但柔版印刷系統之油墨盤中之油墨補給通常係藉由將額外的油墨倒入油墨槽中來進行。新添加的油墨並非始終與留在油墨盤中之殘餘油墨充分混合。該不完全混合會導致油墨盤中之油墨黏度改變,造成印刷狹窄線條之線寬及品質的過度變化。
圖6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併與油墨再循環系統250(參見圖8)一起使用之油墨盤200之俯視透視圖。圖6並未顯示刮刀片之結構設計,此乃因本發明之油墨再循環系統250可應用於圖4之油墨盤160及圖5之油墨盤200二者。(換言之,圖6中油墨盤200之編號意欲例示性而非排他性地參照圖5之給墨系統。)第一側壁211及其相對之第二側壁212在此透視圖中經顯示為在前壁202與後壁203之間延伸並與底板204相交。油墨盤200之寬度W係由第一及第二側壁211及212界定。
油墨再循環系統250之一些組件顯示於圖6中。特定言之,油墨再循環口240係接近前壁202且接近油墨盤200之底板204之最下部208接近油墨盤200寬度W的中心處配置。油墨再循環口240在圖6中隱藏 在水槽輥201之後,但其更清楚地顯示於圖7之透視圖中(其中為清晰起見已將水槽輥201移去)。在一些實施例(未顯示)中,存在複數個接近油墨盤200之底板之最下部208之油墨再循環口。
油墨205係從油墨盤200經油墨再循環口240流出,如下文進一步詳細論述。溶劑補給油墨經油墨分配管230返送至油墨盤200。油墨分配管230可具有如圖6及7所顯示的圓柱形幾何結構,或可選擇性地具有其他結構設計。油墨分配管230包括在複數個橫跨油墨盤200之寬度W之隔開位置處的複數個油墨供應口232。油墨分配管230較佳與水槽輥201之旋轉軸大體上平行(亦即,在平行的約20度內)。在一較佳實施例中,使用加壓管線234對油墨分配管230之兩端施加壓力P。在圖6及7所顯示的實例中,油墨供應口232係順著油墨分配管230之指向底板204之底部配置,然而,此並非必需。在一些實施例中,油墨供應口232可係等距間隔及具有如所顯示的相等截面積。在該種結構設計中,更多油墨傾向於從位在最接近加壓管線234的油墨供應口232流出。在其他實施例中,油墨供應口232之截面積或沿油墨分配管230之間距可不相等,以便補償沿油墨分配管230之壓降及提供橫跨油墨盤200之寬度W之補給油墨的更均勻分佈。
補給油墨順著補給油墨進入路徑235向下流向油墨205。如圖7所示,假若單一(或主要)油墨再循環口240大體上位於沿寬度W的中央,則可如朝向油墨再循環口240之油墨流動237所指示來建立補給油墨之交叉流動。該交叉流動亦可促使補給油墨與油墨盤200中之油墨205混合,使得油墨盤200中油墨205之黏度大體上均勻。
圖8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油墨再循環系統250之示意圖。油墨流動之方向由筆直箭頭指示。此圖中隱藏水槽輥201(圖6)以便更清楚地顯示油墨再循環口240。另外,油墨分配管230(圖6)未顯示於圖8之透視圖中。
油墨205由於油墨再循環泵242之泵唧作用及視情況在重力輔助下自油墨盤200經油墨排放管線239排出。在一些實施例中,油墨再循環泵242為蠕動泵。油墨再循環泵242之作用係由控制系統243控制。 油墨接著經油墨返送管線256往回移向油墨盤200。油墨排放管線239及油墨返送管線256統稱為油墨再循環管線241。油墨排放管線239位於油墨再循環泵242之低壓側上,而油墨返送管線256位於高壓側上。
根據本發明,使用油墨再循環系統250以維持油墨205之黏度在或接近目標黏度值來減低柔版印刷系統100(圖1)之性能之可變性。目標黏度值通常將落在10厘泊及20,000厘泊之間,及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將在200厘泊及2,000厘泊之間。為將油墨205之黏度維持在目標值,需將油墨中之溶劑維持在適宜濃度。因此,必需補給油墨205中之溶劑,因其會在柔版印刷系統100之操作期間蒸發。為補給該溶劑,藉由計量泵246將來自溶劑補給室245之溶劑泵唧進入溶劑補給管線257中,繼而連同來自油墨排放管線239之油墨205一起進入油墨再循環泵242。可使用閥249來將計量泵246與溶劑補給管線257隔離。
尤其就油墨205之黏度遠高於溶劑之黏度之實施例而言,發現簡單地泵唧溶劑至油墨205中不能將其等混合至充分均勻的程度。因此,有利地將混合裝置254併入油墨再循環系統250中以提供充分均勻的溶劑補給油墨。在圖8所顯示的實例中,混合裝置254係線上設置於油墨返送管線256。混合裝置254可為動態混合裝置或靜態線上混合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動態混合裝置包括諸如葉片之活動部件以將油墨205及溶劑攪拌在一起。在一些實施例中,靜態線上混合裝置包括一系列促使油墨及溶劑在其等流動通過靜態混合裝置之繚繞路徑時彼此摻合之固定擋板。
溶劑流動進入溶劑補給管線257中之速率係由計量泵246之控制系統247控制。在一些實施例中,計量泵246為活塞泵或注射泵。流速 可由每個衝程所傳遞之溶劑量、以及計量泵246之衝程頻率來控制。 較佳流速係取決於溶劑之蒸發速率,其可視諸如溶劑之揮發性、溫度、及油墨之暴露表面積之因素而定。在一些例示性實施例中,溶劑流速係經控制為介於0.1及1公克/分鐘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柔版印刷系統100(圖1)之印刷模組中之蒸發速率可準確地利用結構設計過程來表徵及藉由控制系統247來控制溶劑補給可係簡單地基於時間而不必參照即時測量特性。
在其他實施例中,油墨再循環管線241中油墨205之黏度可藉由設置在溶劑補給管線257上游之黏度計244來測量。(本文中詞語上游及下游係以其習知意義使用。物質之流動係自上游進行至下游。)或者,可將黏度計255設置在混合裝置254下游的油墨返送管線256中。 在使用黏度計244、255之該等實施例中,控制系統247回應油墨205之測量黏度控制由計量泵246所提供之溶劑流速。當油墨205之黏度大於目標黏度時,可相應地增加溶劑之流速。類似地,當油墨205之黏度降至低於目標黏度時,可減小溶劑之流速。依此方式,油墨盤200中油墨205之黏度隨時間之變化相對於目標黏度減小。
又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使用成像系統177(圖4)或成像系統277(圖5)來擷取印刷於基板150上之圖案的圖像。分析所擷取的圖像以確定所印刷圖案之一或多個特徵之特徵特性,且控制系統247回應所確定的特徵特性來控制由計量泵246所提供溶劑之流速。例如,特徵特性可為印刷線條之寬度。已發現印刷線寬通常隨油墨黏度而改變,及因此隨溶劑濃度改變。因此,控制系統247可使用來自由成像系統177、277所擷取圖像之測量線寬作為油墨黏度之指示,及可調整溶劑之流速使得測量線寬之變化相對於目標線寬減小。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發現溶劑濃度每改變1%,印刷線寬即改變約0.2微米。就介於2微米及10微米寬之間之狹窄線條之加減1微米之線寬印刷容限而言,明顯 地,該實例中之黏度將需要控制在數個百分比以內。
在替代實施例中,替代基於測量線寬決定溶劑之流速,可使用所印刷圖案之其他特徵特性來表徵印刷機響應。熟習此項技藝者當知曉可使用所印刷圖案之經發現隨油墨黏度改變之任何態樣作為用於控制溶劑流速之適宜特徵特性。該等特徵特性之實例將包括印刷特徵之光密度(例如,線條之光密度)、所印刷圖案之整體(即平均)密度或透射率、或所印刷圖案之光散射特性。
圖8之油墨再循環系統250中亦顯示油墨回收槽253。在一些應用中,油墨205可能極昂貴。當期望自印刷系統淨化油墨205時,可將油墨盤200中、以及油墨再循環管線241中之油墨205泵唧至油墨回收槽253中。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在油墨再循環泵242之下游設置多位置油墨回收閥251。當油墨回收閥251在第一位置時,油墨經引導至壓力歧管233,其容許油墨在油墨分配管230(圖6)的末端流動通過加壓管線234。油墨接著自兩端引導通過油墨分配管230繼而從油墨供應口232(圖6)進入油墨盤200中。當油墨回收閥251在第二位置時,油墨經轉向至油墨回收槽253中。視情況,在油墨已移至油墨回收槽253之後,油墨再循環系統250可經溶劑沖洗以維持良好地流動通過各種管線及孔口。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有利地針對柔版印刷系統100(圖1)之部分或所有該等各種印刷模組110、120、130、140提供溶劑流速的獨立控制。在一些情況中,此可歸因於用於不同印刷模組之油墨之不同類型及溶劑之不同揮發性。在其他情況中,不同印刷模組之諸如溫度之環境條件可能不同。又在其他情況中,在不同印刷模組間油墨在柔版印刷板上之駐留時間可能不同,此導致在印刷於基板150上之前有不同量的溶劑蒸發。特定言之,就圖4所顯示的給墨系統而言,其可用於如上所述印刷於基板150之第二側152上之印刷模組110及130(圖1)。 在油墨於接觸點183處自網紋輥175傳送至柔版印刷板172之後,板式滾筒171在於接觸點184處將油墨印刷於基板150之第二側152上之前僅需逆時針旋轉約60度。相對地,就圖5所顯示的可用於印刷模組120及140(圖1)用於印刷於基板150之第一側151上之給墨系統而言,於油墨在接觸點283處自網紋輥275傳送至柔版印刷板272之後,板式滾筒271在於接觸點284處將油墨印刷於基板150之第一側151上之前需要順時針旋轉約300度。因此,油墨在柔版印刷板272(圖5)上之極薄層中之駐留時間約為其在柔版印刷板172(圖4)上的5倍長。此會導致在印刷模組120及140中之溶劑蒸發速率較在印刷模組110及130中高(圖1)。 因此,用於印刷模組120及140中之計量泵246之控制系統247可能需要提供較用於印刷模組110及130中之計量泵246之控制系統247高的流速。
為節省柔版印刷系統100(圖1)中的空間及成本,在某些情況中,亦可有利地在不同印刷模組110、120、130及140間共用油墨再循環系統250之部分而非在各印刷模組中複製所有組件。亦參照圖8,可尤其適用於在複數個印刷模組間共用的兩個組件為溶劑補給室245及油墨回收槽253。在一些實施例中,閥248可與溶劑補給室245相關聯。在一些結構設計中,閥248可為將溶劑補給室245隔離之關斷閥。在其他結構設計中,閥248可為容許針對複數個印刷模組110、120、130及140使溶劑補給室245連接至油墨再循環系統250之多位置閥。類似地,閥252可與油墨回收槽253相關聯。在一些結構設計中,閥252可為容許針對複數個印刷模組110、120、130及140使油墨回收槽253連接至油墨再循環系統250之多位置閥。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有利地提供動態混合裝置260,如圖9中之透視圖所顯示,其係設置在油墨盤200(圖6)中,以提供補給油墨205(圖6)沿油墨盤200寬度之更完全混合。在圖9所顯示的實例中,可 將動態混合裝置260併入圖6之油墨分配管230中。補給油墨205經一或多個加壓管線264進入動態混合裝置260繼而進入至混合室268中。一或多個旋轉葉片266沿混合室268佈置及於整個混合室268中混合油墨205。經混合的油墨205從供應口262排出至油墨盤200中。在典型操作中,端罩(未顯示於圖9中,以便觀看到旋轉葉片266)將在動態混合裝置260端部覆蓋混合室268。取決於所需的混合程度,旋轉葉片可呈多種形式提供,諸如螺旋錐,或(例如)兩個並列的螺旋錐。在其他實施例(未顯示)中,動態混合裝置260可具有葉片或其他於油墨盤200(圖6)之底板204上之油墨205內移動之攪拌機構,以提供油墨盤200中之殘餘油墨205與由油墨再循環系統250(圖8)供應之補給油墨205的更完全混合。
圖10顯示根據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用於控制特徵特性之例示性方法之流程圖。印刷圖案於基板上之步驟400係用於在基板150上使用柔版印刷系統100(參見圖1)之印刷模組110、120、130、140來形成印刷圖案405。如先前所論述,此通常涉及使用網紋輥275來將油墨205傳送至柔版印刷板272上之凸起特徵273(參見圖5)。油墨205在其於板式滾筒271與壓印滾筒274之間通過時自柔版印刷板272傳送至基板150。印刷圖案405包含具有相關聯特徵特性之印刷特徵之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印刷圖案包括複數個具有相關聯線寬之印刷線條。在此情況中,印刷線條之線寬為特徵特性之一實例。
擷取圖像步驟410係用於擷取印刷圖案405之圖像,因而提供擷取圖像415。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擷取圖像415係使用成像系統277(圖5)來擷取。擷取圖像415通常將包括圖像像素之二維(2D)陣列,各圖像像素具有相關聯之像素值。在一些實施例中,成像系統277可為包括一次性即時擷取擷取圖像415之2D圖像感測器之數位相機系統。在其他實施例中,成像系統277可包括在基板移動通過成像系統 277時依次擷取擷取圖像415之一個線條之一維(1D)線性圖像感測器。
分析圖像步驟420自動地分析擷取圖像415以確定印刷圖案405中之特徵之一或多個特徵特性425。分析圖像步驟420一般係使用進行適宜圖像處理及為熟習此項技藝者所熟知的分析演算法之數據處理器來進行。術語「數據處理器」意欲包括任何數據處理裝置,諸如中央處理單元(CPU)、桌上型電腦、膝上型電腦、主機電腦或任何其他用於處理數據、管理數據、或操縱數據之裝置,不論係併與電學、磁學、光學、生物學組件、或以其他方式實施。在印刷圖案405包括一系列印刷線條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分析圖像步驟420分析擷取圖像415以確定對應於印刷線條之線寬之特徵特性425。在一些實施例中,確定複數個線條之線寬及將其組合以提供表徵擷取圖像415中之線寬分佈之一或多個統計概述(例如,平均線寬、最大及最小線寬、及線寬之標準偏差)。可經確定的特徵特性之其他實例將包括特徵之光密度(例如,印刷線條之光密度)、印刷圖案之整體密度或透射率、或印刷圖案之光散射特性。
確定溶劑流速步驟430回應於經確定的特徵特性425確定欲添加至油墨205(圖5)之溶劑量。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確定溶劑流速步驟430比較經確定的特徵特性425與預定目標特徵特性435及針對添加至油墨再循環系統250(圖8)中之油墨205之溶劑調整溶劑流速440。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若經確定的線寬與目標線寬間之差值小於預定臨限值,則不改變溶劑流速440,但若經確定的線寬與目標線寬間之差值大於預定臨限值,則相應地調整溶劑流速440。例如,若發現經確定的線寬大於目標線寬,則可推論油墨205之黏度過大及可相應地增加溶劑流速440以使油墨205之黏度減小回至適宜程度。類似地,若發現經確定的線寬小於目標線寬,則可推論油墨205之黏度過小及可相應地減少溶劑流速440以使油墨205之黏度增大回至適宜程度。熟習此項 技藝者當知曉確定溶劑流速步驟430可使用製程控制技藝中已知的任何適宜方法來控制溶劑流速440。例如,可能期望計算特徵特性之移動平均值以減低測量誤差效應,及限制溶劑流速的改變速率來提供阻尼效應。
在一些實施例中,確定印刷圖案405之複數個不同特徵特性425。例如,分析圖像步驟420可確定一組印刷線條之光密度及線寬。在此情況中,可針對不同特徵特性425之各者確定目標特徵特性435。確定溶劑流速步驟430可接著在確定溶劑流速440之過程中比較各特徵特性425與對應的目標特徵特性435。在一些情況中,可確定估算流速隨不同特徵特性各者之特徵特性差異的變化。溶劑流速440可接著藉由進行估算流速之加權平均來確定。或者,可確定其中確定溶劑流速440隨複數個特徵特性差異之變化的多維函數。
接著利用補給油墨步驟445根據確定的溶劑流速440來補給油墨205(圖5)。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補給油墨步驟445使用參照圖8描述的油墨再循環系統來將溶劑添加至油墨。在此情況中,控制系統247根據確定的溶劑流速440來控制計量泵246。
圖10中所顯示的步驟在柔版印刷系統100(圖1)之操作期間反覆地重複,以提供對印刷圖案405之特徵特性425的即時控制。依此方式,特徵特性425隨時間之變化相對於目標特徵特性435減小。
用於控制藉由柔版印刷系統100(圖1)所產生之特徵特性之例示性方法已參照裝納油墨205之油墨貯集槽為油墨盤200(例如,參見圖5)之印刷模組110、120、130、140(圖1)進行描述。熟習此項技藝者當知曉可使用相同方法來控制使用其他類型之油墨貯集槽之印刷模組。例如,該方法可用於在油墨貯集槽為貯集室系統30之圖3之印刷模組中補給油墨。在此情況中,油墨再循環系統250(圖8)將從貯集室32經油墨流出口38汲取油墨且使補給油墨經油墨進入口39往回返送至貯集 室32中。
圖11顯示具有觸控螢幕310之設備300之高階系統圖,該觸控螢幕310包括顯示裝置320及覆蓋顯示裝置320之至少一部分可視區域之觸控感測器330。觸控感測器330感測觸摸並將對應於所感測觸摸之電信號(與例如電容值相關)傳送至控制器380。觸控感測器330為可藉由包括併有上述油墨再循環系統250之實施例之印刷模組之柔版印刷系統100印刷於一或兩側上之物件之一實例。
圖12顯示觸控感測器330之側視示意圖。透明基板340(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具有印刷於第一側341上之第一導電圖案350、及印刷於第二側342上之第二導電圖案360。透明基板340之自捲取輥104(圖1)切割得的長度及寬度不大於柔版印刷系統100(圖1)之柔版印刷板112、122、132、142,但其可小於柔版印刷板112、122、132、142。視情況,可在柔版印刷及固化圖案之後利用電鍍製程來電鍍第一導電圖案350及第二導電圖案360以提高導電率。在該等情況中,應明瞭印刷圖案自身可能不導電,但印刷圖案在電鍍後為導電性。
圖13顯示可使用一或多個印刷模組(諸如柔版印刷系統(圖1)之印刷模組120及140)印刷於基板340(圖12)之第一側341(圖12)上之導電圖案350之一個實例。導電圖案350包括格柵352,其包括連接至通道墊354之陣列之交叉細線351及353之格柵行355。互連線356將通道墊354連接至與控制器380(圖11)連接的連接器墊358。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圖案350可藉由單一印刷模組120來印刷。然而,因為用於細線351及353(例如,具有約4至8微米之線寬)之最佳印刷條件通常不同於用於印刷較寬通道墊354、連接器墊358及互連線356之最佳印刷條件,故可有利地使用一個印刷模組120來印刷細線351及353及使用第二印刷模組140來印刷較寬特徵。另外,為獲得細線351及353之乾淨交叉,可進一步有利地使用一個印刷模組120來印刷並固化一組細線 351,及使用第二印刷模組140來印刷並固化第二組細線353,及使用結構設計類似於印刷模組120及140的第三印刷模組(未顯示於圖1中)來印刷較寬特徵。
圖14顯示可使用一或多個印刷模組(諸如柔版印刷系統(圖1)之印刷模組110及130)印刷於基板340(圖12)之第二側342(圖12)上之導電圖案360之一個實例。導電圖案360包括格柵362,其包括連接至通道墊364之陣列之交叉細線361及363之格柵列365。互連線366將通道墊364連接至與控制器380(圖11)連接的連接器墊368。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圖案360可藉由單一印刷模組110來印刷。然而,因為用於細線361及363(例如,具有約4至8微米之線寬)之最佳印刷條件通常不同於用於較寬通道墊364、連接器墊368及互連線366之最佳印刷條件,故可有利地使用一個印刷模組110來印刷細線361及363及使用第二印刷模組130來印刷較寬特徵。另外,為獲得細線361及363之乾淨交叉,可進一步有利地使用一個印刷模組110來印刷並固化一組細線361,及使用第二印刷模組130來印刷並固化第二組細線363,及使用結構設計類似於印刷模組110及130的第三印刷模組(未顯示於圖1中)來印刷較寬特徵。
或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圖案350可使用一或多個結構設計類似於印刷模組110及130的印刷模組來印刷,及導電圖案360可使用一或多個結構設計類似於圖1之印刷模組120及140的印刷模組來印刷。
參照圖11至14,在觸控螢幕310之操作中,控制器380可依序地經由連接器墊358電驅動格柵行355及可依序地經由連接器墊368感測格柵列365上之電信號。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反轉格柵行355及格柵列365之驅動及感測作用。
200‧‧‧油墨盤
205‧‧‧油墨
233‧‧‧壓力歧管
234‧‧‧加壓管線
239‧‧‧油墨排放管線
240‧‧‧油墨再循環口
241‧‧‧油墨再循環管線
242‧‧‧油墨再循環泵
243‧‧‧控制系統
244‧‧‧黏度計
245‧‧‧溶劑補給室
246‧‧‧計量泵
247‧‧‧控制系統
248‧‧‧閥
249‧‧‧閥
250‧‧‧油墨再循環系統
251‧‧‧油墨回收閥
252‧‧‧閥
253‧‧‧油墨回收槽
254‧‧‧混合裝置
255‧‧‧黏度計
256‧‧‧油墨返送系統
257‧‧‧油墨補給管線

Claims (25)

  1. 一種包括印刷模組之柔版印刷系統,其包括:一其上安裝具有界定欲印刷於基板上之圖案之凸起特徵之柔版印刷板之板式滾筒;一經結構設計以促使該基板與該柔版印刷板接觸之壓印滾筒;一裝納油墨且包含一或多個油墨再循環口之油墨貯集槽;一用於自該油墨貯集槽傳送控制量的油墨至該柔版印刷板之具有圖案化表面之網紋輥;一包括以下組件之油墨再循環系統:一連接至該油墨貯集槽之該等油墨再循環口之油墨再循環管線;一用於使油墨移動通過該油墨再循環管線之再循環泵;一裝納溶劑之溶劑補給室;一用於自該溶劑補給室泵唧控制流速的溶劑進入該油墨再循環管線中之計量泵;一用於將該溶劑及該油墨混合從而提供補給油墨之混合裝置;一用於將該補給油墨供應至該油墨貯集槽之分配管,其中該分配管包括複數個用於在複數個橫跨油墨貯集槽寬度之隔開位置處將該補給油墨供應至該油墨貯集槽之供應口;及一用於控制由計量泵所提供溶劑之流速之控制系統。
  2.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控制系統控制由計量泵所提供溶劑之流速,以致該油墨貯集槽中該油墨之黏度隨時間的變化相對於目標黏度減小。
  3. 如請求項2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油墨之目標黏度係介於10厘泊及20,000厘泊之間。
  4.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進一步包括一用於擷取印刷於基板上之圖案之圖像之成像系統,該印刷圖案包括一或多個特徵,其中分析該擷取圖像以確定該一或多個特徵之特徵特性,及其中該控制系統回應於經確定的特徵特性來控制由該計量泵所提供溶劑之流速。
  5. 如請求項4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特徵特性為線寬。
  6. 如請求項5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特徵之線寬係介於2微米及10微米之間。
  7. 如請求項4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特徵特性為特徵之光密度、印刷圖案之整體密度或透射率、或印刷圖案之光散射特性。
  8.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進一步包括一用於測量油墨黏度之黏度計,及其中該控制系統回應於該油墨之測量黏度控制由計量泵所提供溶劑之流速。
  9. 如請求項8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黏度計係設置在該溶劑被泵唧至該油墨再循環管線中之位置的上游。
  10. 如請求項8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黏度計係設置在該混合裝置的下游。
  11.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混合裝置包括靜態線上混合器。
  12.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混合裝置包括動態混合裝置。
  13.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進一步包括一配置在該油墨貯集槽中之動態油墨貯集槽混合裝置。
  14.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再循環泵為蠕動泵。
  15.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印刷模組為複數個印刷模組中之第一印刷模組,及其中該油墨再循環系統之至少一部分為該複數個印刷模組所共用。
  16.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印刷模組為複數個印刷模組中之第一印刷模組,及其中至少兩個該等印刷模組之該溶劑流速係獨立地控制。
  17.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等油墨再循環口中之一者係鄰近該油墨貯集槽寬度的中心配置。
  18.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進一步包括:一油墨回收槽;及一設置在該再循環泵下游之油墨回收閥;其中當該油墨回收閥在第一位置時,該油墨經該分配管引導進入該油墨貯集槽中,及當該油墨回收閥在第二位置時,該油墨經轉向至該油墨回收槽中。
  19.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油墨貯集槽為油墨盤。
  20. 如請求項19之柔版印刷系統,其進一步包括一至少部分地浸泡在該油墨盤中的油墨中,用於將油墨傳送至網紋輥之水槽輥(fountain roller)。
  21. 如請求項20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分配管大體上與該水槽輥之軸平行。
  22.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油墨貯集槽為油墨貯集室。
  23. 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其中該一或多個油墨再循環口係鄰近該油墨貯集槽之最下部配置。
  24. 一種物件,其包括具有已藉由如請求項1之柔版印刷系統印刷之印刷圖案的基板。
  25. 如請求項24之物件,其中該物件為觸控螢幕顯示器,及其中該形成於基板上之圖案包括一組導電線。
TW104102418A 2014-01-24 2015-01-23 具有溶劑補給之柔版印刷系統 TWI6731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162,807 2014-01-24
US14/162,807 US9233531B2 (en) 2014-01-24 2014-01-24 Flexographic printing system with solvent replenish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0558A true TW201540558A (zh) 2015-11-01
TWI673183B TWI673183B (zh) 2019-10-01

Family

ID=52345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2418A TWI673183B (zh) 2014-01-24 2015-01-23 具有溶劑補給之柔版印刷系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33531B2 (zh)
KR (1) KR102210090B1 (zh)
CN (1) CN105899364B (zh)
TW (1) TWI673183B (zh)
WO (1) WO201511227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9592A (zh) * 2015-12-31 2016-04-06 株洲三新包装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瓦楞纸板印刷机组刮刀供墨装置及供墨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74031B (zh) * 2016-09-29 2018-07-27 安徽集友纸业包装有限公司 印刷载墨装置及凹版印刷装置
JP7094535B2 (ja) * 2017-02-03 2022-07-04 株式会社Isowa 段ボールシート用印刷機
CN107009733A (zh) * 2017-06-02 2017-08-04 长葛市全鑫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具有溶剂回收***的印刷机
WO2019240807A1 (en) * 2018-06-15 2019-12-1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etermining cleaning fluid flow at a print apparatus
KR102086929B1 (ko) * 2018-12-13 2020-03-09 박대석 인쇄장치
KR102322607B1 (ko) * 2021-07-23 2021-11-04 박준규 필름 원단 권취 시스템
CN117564481B (zh) * 2024-01-15 2024-03-26 深圳市吉祥云科技有限公司 异形工件的油墨图形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2179A (en) 1980-09-26 1982-12-07 Baldwin-Gegenheime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ink viscosity
CH653618A5 (fr) 1983-06-21 1986-01-15 Bobst Sa Procede et dispositif pour maintenir constante la densite d'une couleur imprimee.
US5330576A (en) 1990-04-26 1994-07-19 Baldwin-Gegenheimer Gmbh Recirculating coating liquid supply system with viscosity regulation
DE4116988A1 (de) 1991-05-24 1992-11-26 Klaes Paul Gmbh Einrichtung zur versorgung einer farb- oder lackwanne an einer druckmaschine
US5967044A (en) * 1998-05-04 1999-10-19 Marquip, Inc. Quick change ink supply for printer
EP0970809A1 (de) 1998-07-10 2000-01-12 Fischer & Krecke Gmbh & Co.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Überwachung der Viskosität der Druckfarbe in einer Druckmaschine
JP2001047612A (ja) * 1999-08-09 2001-02-2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グラビア印刷インキ循環系統のインキ循環回収洗浄システム
JP3581306B2 (ja) * 2000-03-31 2004-10-27 株式会社イソワ インキ粘度測定装置並びにインキ粘度調整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8071168B2 (en) * 2002-08-26 2011-12-06 Nanoink, Inc. Micrometric direct-write methods for patterning conductive material and applications to flat panel display repair
JP2005067044A (ja) * 2003-08-25 2005-03-17 Taiyo Kikai Seisakusho:Kk アニロックス・ロール用インク供給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フレキソ印刷機
WO2005032822A2 (en) * 2003-10-03 2005-04-14 R.R. Donnelley & Sons Company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deliver ink to printing systems
JP4514552B2 (ja) 2004-08-10 2010-07-28 株式会社Isowa フレキソインキ用印刷機
KR20060049646A (ko) * 2004-09-30 2006-05-19 나종갑 잉크 점도 조절장치
US20060081141A1 (en) 2004-10-18 2006-04-20 Deneka P K Printing press ink supply system for thixoptropic inks
ES2264643B1 (es) 2005-06-22 2007-10-01 Comexi, S.A. Dipositivo y metodo de impresion usando tintas curables por energia para impresora flexografica.
US7487724B1 (en) 2006-05-09 2009-02-10 Larry William Evans Liquid transfer arrangement for applying a printing liquid to a printing surface
PL2379336T3 (pl) * 2008-12-22 2018-02-28 Technosolutions Assessoria Ltda. Proces drukowania fleksograficznego z funkcją mokro na mokro
US20120285341A1 (en) * 2009-06-26 2012-11-15 Dedman Ralph E Variable Ink Metering and Delivery System for Flexographic Printing
ES2371606B1 (es) 2009-08-13 2012-11-22 Comexi, S.A. Dispositivo y método de impresión usando tintas curables por energía para impresora flexográfica
TW201332782A (zh) 2011-10-25 2013-08-16 Unipixel Displays Inc 使用膠版輪轉式印刷之製造電容式觸控感測電路之方法
US20140158005A1 (en) * 2012-12-07 2014-06-12 Goss International Americas, Inc. Forced energy cured ink delivery in a printing uni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9592A (zh) * 2015-12-31 2016-04-06 株洲三新包装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瓦楞纸板印刷机组刮刀供墨装置及供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3183B (zh) 2019-10-01
US20150210062A1 (en) 2015-07-30
CN105899364A (zh) 2016-08-24
WO2015112276A1 (en) 2015-07-30
KR102210090B1 (ko) 2021-01-29
CN105899364B (zh) 2018-05-29
KR20160111933A (ko) 2016-09-27
US9233531B2 (en) 2016-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3183B (zh) 具有溶劑補給之柔版印刷系統
US9327489B2 (en) Controlling line widths in flexographic printing
US9327494B1 (en) Flexographic printing system with pivoting ink pan
US20160168713A1 (en) Roll-to-roll electroless plating system with liquid flow bearing
TWI654221B (zh) 用於柔版印刷之油墨系統
US20150352835A1 (en) Solvent replenishment using density sensor for flexographic printer
US9669617B2 (en) Anilox roll with low surface energy zone
US20160059540A1 (en) Controlling flexographic printing system pressure using optical measurement
TWI603660B (zh) 具有角度效應之印刷均勻線寬之方法
US9346260B2 (en) Flexographic printing system providing controlled feature characteristics
CN107111401B (zh) 具有低表面能区的网纹辊
US20160114572A1 (en) Flexographic ink recirculation with anti-air-entrainment features
US9925761B2 (en) Liquid ejection hole orientation for web guide
US9421756B1 (en) Roller contact adjustment for flexographic printing system
US20150258772A1 (en) Multi-station flexographic printing system for patterned coating deposition
KR20140060888A (ko) 방열 강판 안료 도포 장치
WO2015164884A1 (en) Multi-station flexographic printing system for patterned coating deposition
US20170260631A1 (en) Roll-to-roll electroless plating system with spreader duct
US20200189263A1 (en) Low-volume gravure inking system
US20160040293A1 (en) Method for roll-to-roll electroless plating with low dissolved oxygen content
US20160040292A1 (en) Roll-to-roll electroless plating system with low dissolved oxygen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