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7787A - 具有可升降觸控板之筆記型電腦及其所適用之觸控板升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可升降觸控板之筆記型電腦及其所適用之觸控板升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7787A
TW201437787A TW102109786A TW102109786A TW201437787A TW 201437787 A TW201437787 A TW 201437787A TW 102109786 A TW102109786 A TW 102109786A TW 102109786 A TW102109786 A TW 102109786A TW 201437787 A TW201437787 A TW 2014377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panel
notebook computer
electronic device
switching unit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97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se-Cheng Lin
Yi-Cheng Tsai
Original Assignee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pal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TW1021097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437787A/zh
Priority to CN201310098710.8A priority patent/CN104063015A/zh
Publication of TW201437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7787A/zh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案關於一種筆記型電腦,包含:一機殼本體,具有一容置槽;一觸控板,設置於該容置槽中;一電路組件,設置於該機殼本體內;複數個開關元件,設置於該電路組件及該觸控板之間,其係與該電路組件電連接,且每一該開關元件具有與該觸控板相連接之一切換單元,以控制該觸控板運作於一致能模式或是一失能模式;其中,於該觸控板受一外力按壓時,該觸控板及該切換單元係垂直下降,以於該容置槽中形成一容收部,該切換單元係控制該觸控板切換至該失能模式,而該容收部係供容置一電子裝置,俾使該電子裝置與該電路組件信號連接。

Description

具有可升降觸控板之筆記型電腦及其所適用之觸控板升降方法
本案係關於一種筆記型電腦,尤指一種具有可升降觸控板之筆記型電腦及其所適用之觸控板升降方法。
隨著電腦科技以及行動通訊技術的發展,筆記型電腦相較於桌上型電腦具有方便攜帶及體積輕巧的優點,因此筆記型電腦的使用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請參閱第1圖,其係為習知筆記型電腦之外觀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筆記型電腦1均具有一觸控板11(Touchpad),主要供使用者作為操控滑鼠指標的用途,但是由於觸控板11(Touchpad)係為內建固定的形式,因此可使用的區域有限,且因生產成本的考量,一般觸控板11均具有觸控解析度低及靈敏度不佳的缺點,無法達到並滿足使用者替代滑鼠的需求,使得目前使用者係透過外接滑鼠來操控筆記型電腦1運作,而觸控板11則僅作為緊急用途使用。
再者,因智慧型手機的流行,使得手機的電容式觸控屏具有高解析度及高靈敏度,因此,如何發展一種可藉由觸控板使手機可拆卸地組裝於筆記型電腦中之具有可升降觸控板之筆記型電腦及其所適用之觸控板升降方法,實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之問題。
本案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可升降觸控板之筆記型電腦及其所適用之觸控板升降方法,俾解決習知筆記型電腦之觸控板因功能單一、觸控解析度低及靈敏度不佳,無法達到並滿足使用者替代滑鼠的需求,而僅作為緊急用途使用之缺點。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一較廣義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筆記型電腦,至少包含:一機殼本體,具有一容置槽;一觸控板,設置於該容置槽中;一電路組件,設置於該機殼本體內;以及複數個開關元件,設置於該電路組件及該觸控板之間,其係與該電路組件電連接,且每一該開關元件具有與該觸控板相連接之一切換單元,以控制該觸控板運作於一致能模式或是一失能模式;其中,於該觸控板受一外力按壓時,該觸控板及該切換單元係垂直下降,以於該容置槽中形成一容收部,該切換單元係控制該觸控板切換至該失能模式,而該容收部係供容置一電子裝置,俾使該電子裝置與該電路組件信號連接。
1、2...筆記型電腦
11...觸控板
21...機殼本體
211...容置槽
212...上表面
213...容收部
22...觸控板
221...卡固槽
222...貫穿通道
23...開關元件
231...切換單元
232...彈性元件
24...印刷電路板
241...接觸墊
3...電子裝置
31...觸控螢幕
32...接觸墊
41...導接腳
A...第一位置
B...第二位置
S51~S53...觸控板升降步驟
第1圖係為習知筆記型電腦之外觀結構示意圖。
第2A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筆記型電腦之外觀結構示意圖。
第2B圖係為第2A圖所示之觸控板下降至第二位置之結構示意圖。
第2C圖係為一電子裝置組裝於第2B圖所示之筆記型電腦之外觀結構示意圖。
第3A圖係為第2A圖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3B圖係為第2B圖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3C圖係為第2C圖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4A圖係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筆記型電腦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4B圖係為第4A圖所示之觸控板下降至第二位置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4C圖係為一電子裝置組裝於第4B圖所示之筆記型電腦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5圖係為本案第三較佳實施例之觸控板升降方法之流程圖。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示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架構於限制本案。
請參閱第2A及3A圖,其中第2A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筆記型電腦之外觀結構示意圖,第3A圖係為第2A圖所示之筆記型電腦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案之筆記型電腦2係具有一機殼本體21、一觸控板22、複數個開關元件23以及電路組件,其中機殼本體21係具有一容置槽211,至於容置槽211以外的內部空間則可用來設置電路組件以及其它組成構件。
觸控板22(Touch Pad)設置於機殼本體21之容置槽211內,且於其內表面係具有複數個卡固槽221,觸控板22可運作於一致能模式或是一失能模式,當運作於致能模式時,觸控板22係供使用者作為操控筆記型電腦2之滑鼠指標的用途,反之當運作於失能模式時,觸控板22係不運作,以供一電子裝置3(如第2C及3C圖所示)與筆記型電腦2可拆卸地組裝並進行信號連接。
請再參閱第3A圖,本案之電路組件係設置於機殼本體21所構成之內部空間中,且其可包含印刷電路板24以及一第一無線通訊模組(未圖示),其中,印刷電路板24係具有複數個接觸墊241,該接觸墊241係設置於容置槽211內,用以分別與相對應之開關元件23電性連接,當然本案電路組件所包含之構件並不以此為限,更包含構成一電腦系統的其它組件。
請再參閱第3A圖,本案之複數個開關元件23主要用來控制觸控板22運作於該致能模式或是該失能模式,該複數個開關元件23係設置於容置槽211中,且置於印刷電路板24與觸控板22之間,其一端係與印刷電路板24之接觸墊241電連接,且每一開關元件23具有一切換單元231以及一彈性元件232,切換單元231的一端係固設於觸控板22之卡固槽221中,以使開關元件23與觸控板22之間相連接,另一端則與彈性元件232相連接。
本案之開關元件23可為一按壓/彈出式連接器(push-push connector),該切換單元231可垂直上下移動,並因應一外力的按壓而定位,由於開關元件23與觸控板22之間係相連接,因此使得觸控板22可對應該切換單元231定位於一第一位置A(如第3A圖所示)或一第二位置B(如第3B圖所示)。
請再參閱第3A及第2A圖,圖中所示之觸控板22係定位於第一位置A並與機殼本體21之上表面212實質上設置於同一平面,且其係運作於致能模式,主要供使用者作為操控筆記型電腦2之滑鼠指標的用途,當觸控板22受一外力按壓時,因應該外力的作用觸控板22及切換單元231係垂直下降並壓縮彈性元件232,待下降至一預定位置時,該切換單元231將定位,即固定不移動,如此一來將使得觸控板22由第一位置A垂直下降並定位於第二位置B(如第2B圖所示),以於容置槽211中形成一容收部213(如第2B及3B圖所示),該容收部213係形成於觸控板22與機殼本體21之間,至於,切換單元231將產生一控制信號並傳送至印刷電路板24,以控制觸控板22由致能模式切換至失能模式。
請參閱第2C及3C圖,其中第2C圖係為本案之筆記型電腦與電子裝置相結合之外觀結構示意圖,第3C圖係為第2C圖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容收部213可用以供容置一電子裝置3,可為但不限為一智慧型手機,使電子裝置3可拆卸地組裝於筆記型電腦2中並與電路組件信號連接,且當電子裝置3設置於容收部213內時係與機殼本體21之上表面212實質上設置於同一平面,以形成一體式外觀,並達到無突出設計,使筆記型電腦2仍可正常開闔使用。
請參閱第2C及3C圖,電子裝置3係具有一第二無線通訊模組(未圖示),於電子裝置3設置於該容收部213時,筆記型電腦2之第一無線通訊模組及電子裝置3之第二無線通訊模組係藉由一無線通訊協定,例如:Wi-Fi、藍芽,進行信號傳輸。
另外,當電子裝置3結合於筆記型電腦2時,筆記型電腦2可自動啟動一應用程式,使用者可透過應用程式來選擇電子裝置3與筆記型電腦2之間的運作模式,例如僅利用電子裝置3之觸控螢幕31來取代筆記型電腦2之觸控板22,以供使用者作為操控筆記型電腦2之滑鼠指標的用途。如此一來,由於電子裝置3,例如:智慧型手機,所包含的觸控螢幕31具有高解析度及高靈敏度,因此利用觸控螢幕31來取代滑鼠,可滿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除此之外,使用者亦可選擇利用電子裝置3之觸控螢幕31來作為筆記型電腦2的第二個顯示單元,可用以顯示例如即時消息(Instant Messaging,IM),例如Skype訊息,又或是作為使用者執行雙屏式遊戲娛樂軟體的顯示螢幕。再者,於一些運作模式中亦可使筆記型電腦2與電子裝置3互相進行資料傳輸備份,或是利用筆記型電腦2的電源模組對電子裝置3進行充電,使筆記型電腦2成為移動式充電座,當然,筆記型電腦2與電子裝置3之間可進行的運作模式並不以此為限。
請再參閱第2B及3B圖,當電子裝置3自容收部213中移除,且觸控板22及切換單元231再次受外力按壓時,切換單元231將因應該外力作用而解除定位,並藉由彈性元件232的彈性回復力帶動切換單元231及觸控板22由第二位置B垂直上升並定位於該第一位置A(如第2A及3A所示),且使觸控板22與機殼本體21之上表面212實質上設置於同一平面,而切換單元231將產生一控制信號並傳送至印刷電路板24,以控制觸控板22由失能模式切換至致能模式,使觸控板22供使用者作為操控筆記型電腦2之滑鼠指標的用途。
本案之筆記型電腦2與電子裝置3之間進行信號傳輸的模式並不侷限於使用無線傳輸方式,請參閱第4A圖,其係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筆記型電腦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案之電路組件更可包含複數個導接腳41,且觸控板22係具有複數個與導接腳41相對應設置之貫穿通道222,於觸控板22及切換單元231因應該外力按壓而由第一位置A垂直下降並定位於該第二位置B時,部分該導接腳41將穿越該貫穿通道222而外露於該容收部213中(如第4B圖所示),並於電子裝置3設置於該容收部213內時該導接腳41係與電子裝置3之接觸墊32連接,以使電子裝置3與筆記型電腦2之間以有線傳輸的方式進行信號傳輸。
請參閱第5圖並配合第3A-3C圖,其中第5圖係為本案第三較佳實施例之觸控板升降方法之流程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觸控板升降方法係包含下列步驟:首先,以一外力按壓觸控板22,使觸控板22及切換單元231由第一位置A垂直下降並定位於第二位置B,並於該容置槽211中形成一容收部213(如步驟S51所示),接著,切換單元231將控制觸控板22由一致能模式切換至一失能模式,且將一電子裝置3容置於該容收部213中,以使該電子裝置3與電路組件可進行信號連接,且該電子裝置3設置於該容收部213內時係與該機殼本體21之上表面212實質上同一平面(如步驟S52所示)。
於步驟S52之後,當自容收部213中移除該電子裝置3並再次以該外力按壓該觸控板22時,將帶動該觸控板22由該第二位置B垂直上升並定位於第一位置A(如第3A圖所示),以使該觸控板22與該機殼本體21之上表面212實質上同一平面,且切換單元231控制觸控板22由失能模式切換至致能模式(如步驟S53所示)。
綜上所述,本案之具有可升降觸控板之筆記型電腦及其所適用之觸控板升降方法係藉由於觸控板受一外力按壓時,觸控板及切換單元係垂直下降,以於機殼本體之該容置槽中形成一容收部,用以供容置一電子裝置,且該切換單元係控制該觸控板切換至該失能模式,俾使電子裝置可拆卸地組裝於筆記型電腦中並進行信號連接,可達到利用電子裝置之觸控螢幕來取代筆記型電腦之觸控板,以供使用者作為操控筆記型電腦之滑鼠指標的用途,或是利用電子裝置之觸控螢幕來作為筆記型電腦的第二個顯示單元,或是使筆記型電腦與電子裝置互相進行資料傳輸備份,或是利用筆記型電腦的電源模組對電子裝置進行充電。
本案得由熟知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21...機殼本體
211...容置槽
212...上表面
22...觸控板
23...開關元件
24...印刷電路板
3...電子裝置

Claims (13)

  1. 一種筆記型電腦,至少包含:
       一機殼本體,具有一容置槽;
       一觸控板,設置於該容置槽中;
       一電路組件,設置於該機殼本體內;以及
       複數個開關元件,設置於該電路組件及該觸控板之間,其係與該電路組件電連接,且每一該開關元件具有與該觸控板相連接之一切換單元,以控制該觸控板運作於一致能模式或是一失能模式;
       其中,於該觸控板受一外力按壓時,該觸控板及該切換單元係垂直下降,以於該容置槽中形成一容收部,該切換單元係控制該觸控板切換至該失能模式,而該容收部係供容置一電子裝置,俾使該電子裝置與該電路組件信號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筆記型電腦,其中該開關元件係為一按壓/彈出式連接器,該切換單元可垂直移動,並因應該外力的按壓而定位。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筆記型電腦,其中該觸控板係具有複數個卡固槽,用以分別與該切換單元相卡接,使該觸控板對應該切換單元定位於一第一位置或一第二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筆記型電腦,其中該觸控板及該切換單元因應該外力按壓係垂直下降並定位於該第二位置,以使該容置槽中形成該容收部,且該電子裝置設置於該容收部內時係與該機殼本體之上表面實質上同一平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筆記型電腦,其中該切換單元係因應該外力再次按壓而帶動該觸控板由該第二位置垂直上升並定位於該第一位置,以使該觸控板與該機殼本體之上表面實質上同一平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筆記型電腦,其中該觸控板由該第二位置移動設置於該第一位置時,該切換單元係控制該觸控板由該失能模式切換至該致能模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筆記型電腦,其中該電路組件係具有一第一無線通訊模組,該電子裝置係具有一第二無線通訊模組,於該電子裝置設置於該容收部時,該第一無線通訊模組及該第二無線通訊模組係藉由一無線通訊協定進行信號傳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筆記型電腦,其中該電路組件係具有複數個導接腳,該電子裝置係具有複數個接觸墊,且該觸控板係具有複數個貫穿通道,該複數個貫穿通道係與該複數個導接腳相對應設置,於該觸控板及該切換單元因應該外力按壓而垂直下降並定位於該第二位置時,部分該導接腳將穿越該貫穿通道而設置於該容收部中,於該電子裝置設置於該容收部內時該複數個導接腳係與相對應之該接觸墊連接,以進行信號傳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筆記型電腦,其中該電路組件係具有一印刷電路板,其係與該複數個開關元件電性連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筆記型電腦,其中該印刷電路板係具有複數個接觸墊,其係設置於該容置槽中,用以分別與相對應之該開關元件電性連接。
  11. 一種觸控板升降方法,適用於一筆記型電腦,該筆記型電腦係具有一機殼本體、一電路組件、複數個開關元件,該機殼本體係具有一容置槽,該複數個開關元件設置於該電路組件及該觸控板之間,且與該電路組件電連接,每一該開關元件具有與該觸控板相連接之一切換單元,至少包含下列步驟:
       (a)以一外力按壓該觸控板,使該觸控板及該切換單元垂直下降,並於該容置槽中形成一容收部;
       (b)該切換單元控制該觸控板由一致能模式切換至一失能模式,且將一電子裝置容置於該容收部中,俾使該電子裝置與該電路組件信號連接。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觸控板升降方法,其中於步驟(a)中該觸控板及該切換單元因應該外力按壓係垂直下降並定位於一第二位置,以使該容置槽中形成該容收部,且該電子裝置設置於該容收部內時係與該機殼本體之上表面實質上同一平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觸控板升降方法,其中該觸控板升降方法更包含步驟(c): 移除該電子裝置並再次以該外力按壓該觸控板,以帶動該觸控板由該第二位置垂直上升並定位於一第一位置,以使該觸控板與該機殼本體之該上表面實質上同一平面,並控制該觸控板由該失能模式切換至該致能模式。
TW102109786A 2013-03-20 2013-03-20 具有可升降觸控板之筆記型電腦及其所適用之觸控板升降方法 TW2014377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9786A TW201437787A (zh) 2013-03-20 2013-03-20 具有可升降觸控板之筆記型電腦及其所適用之觸控板升降方法
CN201310098710.8A CN104063015A (zh) 2013-03-20 2013-03-26 可升降触控板的笔记本电脑及其所适用的触控板升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9786A TW201437787A (zh) 2013-03-20 2013-03-20 具有可升降觸控板之筆記型電腦及其所適用之觸控板升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7787A true TW201437787A (zh) 2014-10-01

Family

ID=51550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9786A TW201437787A (zh) 2013-03-20 2013-03-20 具有可升降觸控板之筆記型電腦及其所適用之觸控板升降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63015A (zh)
TW (1) TW20143778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8691B (zh) * 2015-08-26 2018-12-04 滁州海川印刷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触摸板的自动控制装置
DE202017105949U1 (de) 2016-10-11 2018-01-12 Google LLC (n.d.Ges.d. Staates Delaware) Taktile Eingabevorrichtung zur Reduzierung der Fläche, die an der oberen Fläche angrenzt
CN110597402B (zh) * 2018-06-12 2023-03-28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拆卸触控板的触控式电子装置
CN114967884B (zh) * 2022-05-30 2023-12-15 浪潮(山东)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149430B (zh) * 2023-02-24 2024-01-12 苏州天立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电脑触控板背光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64780Y (zh) * 2005-12-29 2007-01-31 环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结构
CN200997089Y (zh) * 2006-03-07 2007-12-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可集成手机的笔记本电脑
US20120194455A1 (en) * 2011-01-28 2012-08-02 Asustek Computer Inc. Tablet electronic device
WO2012137349A1 (ja) * 2011-04-08 2012-10-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電子機器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TWI486818B (zh) * 2012-05-25 2015-06-01 Wistron Corp 輸入裝置及電子設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3015A (zh)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83039U (ja) ポータブルコンピュータ装置のためのアクセサリ
TWI554048B (zh) 使用一電子裝置之低功率模式之近場通信管理
JP5931298B2 (ja) 仮想キーボード表示方法、装置、端末、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TW201437787A (zh) 具有可升降觸控板之筆記型電腦及其所適用之觸控板升降方法
US897611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electronic device
WO2018086290A1 (zh) 一种卡座、弹出机构以及电子设备
WO2015032206A1 (zh) 一种终端
CN111474750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终端
CN112911042A (zh) 支撑座
KR20110113243A (ko) 이동 단말기
CN202696688U (zh) 一种手机
US20120146915A1 (en) Notebook computer
CN206226552U (zh) 智能扩展坞及具有其的智能扩展终端
CN216927593U (zh) 智能终端机
CN106292878B (zh) 一种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CN203164870U (zh) 便携式镭射键盘
CN210270819U (zh) 手写投影装置
CN209016368U (zh) 一种吸背式手机数字音频快充转化器
CN112291651A (zh) 一种扬声器组件结构及终端
CN202166965U (zh) 用于笔记型计算机的双用嵌入式蓝牙键盘
CN201812250U (zh) 一种便携式无线键盘
CN204256666U (zh) 一种新型计算机外设
CN107864265A (zh) 智能扩展坞及具有其的智能扩展终端
CN111371154B (zh) 一种充电结构、充电方法及终端
CN205721705U (zh) 一种触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