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05913A - Organic semiconductor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tamp for contact printing - Google Patents

Organic semiconductor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tamp for contact printing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05913A
TW201205913A TW100115115A TW100115115A TW201205913A TW 201205913 A TW201205913 A TW 201205913A TW 100115115 A TW100115115 A TW 100115115A TW 100115115 A TW100115115 A TW 100115115A TW 201205913 A TW201205913 A TW 2012059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semiconductor
semiconductor film
stamp
substrate
charge mobilit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5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ashi Kushida
Hiroyoshi Naito
Original Assignee
Teiji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ijin Ltd filed Critical Teijin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059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591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10K71/13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0/00Organi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ganic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K10/40Organic transistors
    • H10K10/46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OTFT]
    • H10K10/462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0/00Organi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ganic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K10/40Organic transistors
    • H10K10/46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OTFT]
    • H10K10/462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s]
    • H10K10/464Lateral top-gate IGFETs comprising only a single g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0/00Organi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ganic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K10/40Organic transistors
    • H10K10/46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OTFT]
    • H10K10/462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s]
    • H10K10/466Lateral bottom-gate IGFETs comprising only a single g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0/00Organi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ganic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K10/40Organic transistors
    • H10K10/46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OTFT]
    • H10K10/462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s]
    • H10K10/484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annel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3Hetero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sulfur or selene, e.g. polythioph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5Polyfluorene; Derivative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Liquid Deposition Of Substances Of Which Semiconductor Devices Are Composed (AREA)

Description

201205913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第1及第2之本發明係有關新穎之有機半導體膜及其製 造方法’以及具有如此有機半導體膜之有機半導體裝置及 電性電路。 第3之本發明係有關新穎之密觸版印用印模,尤其有 關使用於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之密觸版印用印模,及使用 如此密觸版印用印模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近年以來,半導體膜係使用在代表於薄膜電晶體( TFT)之半導體元件、太陽能電池等之各種用途。 現在主要使用之無機半導體膜,尤其是將矽做爲半導 體材料使用之無機半導體膜係由於製造時,使用化學氣相 成長(CVD )或濺鍍等之真空製程之故,製造成本爲高。 又,無機半導體膜中,由製程溫度來看,難以形成於高分 子薄膜等之上。更且,無機半導體膜亦難以回應將來期望 被實用化之輕量可撓性元件或RF - ID (無線射頻識別裝置 )等之低成本之要求。 爲解決上述之課題,提案了使用有機半導體材料所製 作之有機半導體膜。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所使用之真空蒸 鍍裝置或塗佈裝置,相較於無機半導體膜製造所使用之 CVD裝置或濺鍍裝置而言,較爲便宜。又,有機半導體膜 之製造中,由於製程溫度爲低之故,可將有機半導體膜形 -5- 201205913 成於高分子薄膜或紙等之上。 在此,有機半導體膜之形成中,有將含有有機半導體 材料之溶液,塗佈於基材、打印板等,然後除去溶媒之溶 液法(如澆鑄法、旋塗法、密觸版印之印刷法、浸漬法等 ),及將有機半導體材料蒸鍍於基材上之蒸鍍法。此等方 法中之溶液法係一般而言,眾所周知在製造成本、製造速 度等上較佳,因此有進行各種方面之硏究(專利文獻1〜3 ,以及非專利文獻1及2 )。因此,經由溶液法,不見得可 充分達成獲得安定品質高之有機半導體膜。 然而,有提案提供移動度大,且開關比高之場效型有 機電晶體爲目的之具有有機半導體層移動度不同之至少二 個以上之範圍的場效電晶體者(專利文獻4)。但是,記 載於專利文獻4之技術係經由在於有機半導體層中形成不 同之移動度範圍’減低泄放電流,由此提升開關比者,但 是關於移動度而言,相較於以往之有機半導體層並沒有任 何之提升。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3 1 1 3 7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〇〇9_21212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〇〇8_27772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〇〇5_32978號公報 -6- ⑧ 201205913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 l]Atsushi TAKAKUWA and Reiko AZUMI 、 “Influence of Solvents in Micropatterning of
Semiconductors by Microcontact Printing and Application to Thin-Film Transistor Devices” ' Jpn. J. Appl. Phys.、 Vol.47 ' No.2 ' 2008、pp. 1 1 1 5- 1 1 1 8。 [非專利文獻2]Y.H.Kim etc.、“Fabrication of Poly(3-hexylthiophene) Thin Film Transistors Using Microcontact Printing Technology”、Proc. Int. Disp. Workshops、Vo 1.9 、pp.255-258 (2002) 〇 【發明內容】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新穎之有機半導體膜 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具有如此有機半導體膜之有機半導體 裝置。 第3之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新穎之密觸版印用印模, 尤其有關使用於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之密觸版印用印模, 及使用如此密觸版印用印模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 [爲解決課題之手段] 《第1之本發明》 本件發明人等,在經由溶液法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時 ,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經由熟成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 201205913 膜,在未鄰接基材或第1之印模之面中,改良有機半導體 膜之電荷移動度,以及如此基材或第1印模之表面能量爲 小之時,在鄰接基材或第1之印模之面中,亦發現有機半 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被改良,進而思及下述第1之本發明 之新穎之有機半導體膜及該製造方法,以及有機半導體裝 置。 (1 )相對之2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比{(電荷移動 度大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電荷移動度小之表面側 之電荷移動度)}之値爲1以上不足爲10,且於矽晶圓上 經由旋塗所製作之同一厚度及材料之有機半導體膜之尖峰 高度爲基準之時,相對X線反射尖峰高度爲2.0以上之有機 半導體膜。 (2)上述電荷移動度之比値爲5以下之記載於上述( 1)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3 )上述有機半導體膜係經由溶液法所得之記載於 上述(1)或(2)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4 )上述有機半導體膜係經由密觸版印法所得之記 載於上述(1)〜(3)項任一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5) 上述有機半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大之表面側之 電荷移動度爲l.〇〇xl(T5cm2/(V· s)以上之記載於上述( 1)〜(4)項之任一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6) 包含:提供溶解及/或分散有機半導體材料之 有機半導體溶液之步驟、 將上述有機半導體溶液,適用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 -8 - ⑧ 201205913 ,得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之步驟、 於上述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熟成上述未乾燥之有機 半導體膜之步驟、 且,對於上述基材或第1之印模之表面之水的接觸角 爲100°以上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 (7) 令上述熟成,經由將上述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 膜保持1 〇秒以上而進行之記載於上述(6 )項之方法。 (8) 令上述熟成,經由將上述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 膜保持於不足50°C之環境下而進行之記載於上述(6)或 (7 )項之方法。 (9) 更包含轉印上述第1之印模上所熟成之有機半導 體層之步驟的記載於上述(6)〜(8)項之任一項之方法 〇 (ίο)更包含乾燥及/或燒成上述基材或上述第1之 印模上所熟成之有機半導體層之步驟的記載於上述(6) 〜(9)項之任一項之方法。 ’ (11) 對於上述基材或第1之印模之表面之水的接觸 角爲105°以上之上述(6)〜(10)項之任一項之方法。 (12) 具有記載於上述(1)〜(5)項之任一項之有 機半導體膜之有機半導體裝置。 (13) 薄膜電晶體之記載於上述(12)項之有機半導 體裝置。 (1 4 )上述有機半導體膜係經由密觸版印法所得,且 上述有機半導體裝置係下閘極•下電極結構型或上閘極· -9 - 201205913 下電極結構型之薄膜電晶體之記載於上述(.13)項之有機 半導體裝置。 《第2之本發明》 本件發明人等,在經由溶液法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時 ,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經由熟成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 膜,在未鄰接基材或第1之印模之面中,發現有機半導體 膜之電荷移動度被改良,進而思及下述第2之本發明之新 穎之有機半導體膜及該製造方法,以及有機半導體裝置。 (15) 相對之2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比{(電荷移 動度大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電荷移動度小之表面 側之電荷移動度)}之値爲2以上之有機半導體膜。 (16) 電荷移動度之比値爲10以上之記載於上述(15 )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17) 上述電荷移動度之比値爲150以下之記載於上 述(15)或(16)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18) 上述有機半導體膜係經由溶液法所得之記載於 上述(15)〜(17)項之任一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1 9 )上述有機半導體膜係經由密觸版印法所得之記 載於上述(15)〜(18)項之任一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20)上述有機半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大之表面側之 電荷移動度爲1.00x1 〇-5 cm2/ (V· s)以上之記載於上述( 15)〜(19)項之任一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2 1 )於矽晶圓上,經由旋塗法所製作之同一之厚度 ⑧ -10- 201205913 及材料之有機半導體膜之尖峰高度爲基準之時,相對X線 反射尖峰高度爲1_3以上之記載於上述(15)〜(20)項 之任一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22)在相對之上述2個表面之間,構成上述有機半 導體膜之有機半導體材料之結晶配向之程度漸漸變化之上 述(15)〜(21)項之任一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23 )包含:提供溶解及/或分散有機半導體材料之 有機半導體溶液之步驟、 將上述有機半導體溶液,適用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 ,得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之步驟、 於上述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熟成上述未乾燥之有機 半導體膜之步驟、 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 (24) 令上述熟成,經由將上述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 膜保持10秒以上而進行之記載於上述(23)項之方法。 (25) 令上述熟成,經由將上述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 膜保持於不足5 0°C之環境下而進行之記載於上述(23)或 (24)項之方法。 (26) 更包含轉印上述第1之印模上所熟成之有機半 導體層之步驟的記載於上述(23)〜(25)項之任一項之 方法。 (27) 更包含乾燥及/或燒成上述基材或第1之印模 上所熟成之有機半導體層之步驟的記載於上述(23)〜( 26)項之任一項之方法。 -11 - 201205913 (28) 對於上述基材或第1之印模之表面之水的接觸 角爲40°以上之上述(23)〜(27)項之任一項之方法。 (29) 具有記載於上述(15)〜(22)項之任一項之 有機半導體膜之有機半導體裝置。 (30) 薄膜電晶體之記載於上述(29)項之有機半導 體裝置。 (3 1 )上述有機半導體膜係經由密觸版印法所得,且 上述有機半導體裝置係下閘極•下電極結構型或上閘極· 下電極結構型之薄膜電晶體之記載於上述(30)項之有機 半導體裝置。 (32)於電路基材之一方之面上,具有2個以上之記 載於上述(30)或(31)項之薄膜電晶體的電性電路中, 於上述薄膜電晶體中之至少一個之中,使上述有機半 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爲大之表面側,朝向上述電路基材, 配置上述有機半導體膜,且此表面側,於上述薄膜電晶體 成爲活性面,且 於上述薄膜電晶體中之至少另一個之中,使上述有機 半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爲大之表面側,朝向上述電路基材 之相反側,配置上述有機半導體膜,且此表面側,於上述 薄膜電晶體成爲活性面, 之電性電路。 本件發明人等,係發現經由使用具有低表面能量之轉 印部、及此轉印部之周圍之高表面能量之周緣部的密觸版 EP用印模所得有機半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被改良,進而思 ⑧ -12- 201205913 及下述第3之本發明之新穎之密觸版印用印模、及使用如 此密觸版印用印模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 (33)具有爲保持轉印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轉印部,及 上述轉印部之周圍之周緣部;且對於上述轉印部之水之接 觸角係較對於上述周緣部之水之接觸角大20°以上之密觸 版印用印模。 (34 )對於上述轉印部之水之接觸角爲40°以上之記 載於上述(3 3 )項之印模。 (35) 上述轉印部與上述周緣部爲在同一平面上之記 載於上述(33)或(34)項之印模。 (36) 上述轉印部則對於上述周緣部而言成爲凹部之 記載於上述(3 3 )〜(3 5 )項之任一項之印模。 (37 )上述轉印部之大小爲Ο.ΟΙμιη2〜1,000,000μιη22 記載於上述(33 )〜(36 )項之任一項之印模。 (38)包含:提供含有溶媒和溶解及/或分散於上述 溶媒中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有機半導體溶液之步驟、以及 令有機半導體溶液,適用於記載於上述(33)〜(37 )項任一項之印模之上述轉印部,得有機半導體膜之步驟 % 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 [發明之效果] 根據第1之本發明之新穎有機半導體膜時,在於不接 觸基材或第1之印模之面及接觸基材或第1之印模之面的兩 -13- 201205913 者中,可提供大的電荷移動度。 根據第2之本發明之新穎有機半導體膜時,將電荷移 動度爲大之層面,做爲活性面加以使用之時,可提供大的 電荷移動度。 根據第3之本發明之新穎之密觸版印用印模時,可製 造具有改良半導體特性之有機半導體膜,例如可製造第1 及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 【實施方式】 《第1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 第1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中,相對之2個表面側之 電荷移動度比{(電荷移動度大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 /(電荷移動度小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之値爲1以上 不足爲10,且於矽晶圓上經由旋塗所製作之同一厚度及材 料之有機半導體膜之尖峰高度爲基準之時,相對X線反射 尖峰高度爲2.0以上。此電荷移動度之比値係例如可爲7以 下,5以下,或3以下。即,如圖1所示,第1之本發明之有 機半導體膜10中,接觸於基材15之面側11之電荷移動度, 與該相反面側1 2之電荷移動度之差在比較上爲小。然而, 此電荷移動度可非直接加以測定,而是由有機半導體膜之 表面之配向,結晶化度等加以評估。 根據第1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時,令任何一面, 做爲活性面加以使用之時,皆可提供大的電荷移動度。 第1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中,於矽晶圓上,經由 ⑧ -14- 201205913 旋塗法所製·作之同一之厚度及材料之有機半導體膜之尖峰 高度爲基準之時,相對X線反射尖峰高度爲2.0以上,2.2 以上,2.4以上或2.5以上。在此,此相對X線反射尖峰高 度値爲大者,係意味有機半導體膜之全厚度中結晶化程度 爲大者。 第1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中,雙方之表面之電荷 移動度例如爲 1 .〇〇xl〇_5em2/ ( V · S )以上,l.〇〇xl(T4cm2/ (V · s)以上,或1.00xl(T3cin2/ ( V . s)以上即可《在此 ,關於本發明電荷移動度{cm2/ (V· s) }係有機半導體膜 之表面之電荷移動度,顯示電洞或電子之電荷移動的容易 度。 第1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係可具有任意之厚度, 例如具有lnm〜Ιμιη、或l〇nm〜500nm之厚度》 第1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中,有機半導體膜可以 任意之有機半導體材料加以構成。做爲有機半導體材料, 例如可列舉如戊省系、噻吩系、茈系、富勒烯系材料之低 分子系之有機半導體分子、聚烷基噻吩、聚苯烯乙烯、聚 芴-噻吩寡聚物等之高分子系之有機半導體分子。 第1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係非組由該製造方法所 限定,因此可經由例如分子線蒸鍍法(Μ B E法)、真空蒸 鍍法、化學蒸鍍法、溶液法等所獲得。 唯,第1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之有機半導體膜係 以溶液法、即例如澆鑄法、旋塗法、密觸版印法之印刷法 、浸漬法等加以製造時,在於生產性等上有較佳之情形。 -15- 201205913 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爲經由溶液法所得之膜時,可經由 殘留於有機半導體膜中之微量溶媒之存在,膜之形狀及物 性等,區別其他方法所製作者。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係 例如可使用本發明之方法加以獲得。 《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 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中,相對之2個表面側之 電荷移動度比{(電荷移動度大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 /(電荷移動度小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之値爲2以上 ,10以上,20以上,50以上,80以上或100以上。又,此 比値係例如可爲150以下,130以下,100以下或80以下。 即+,如圖1所示,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1〇中,接觸於基 材15之面側11之電荷移動度,與該相反面側12之電荷移動 度之差在比較上爲大。然而,此電荷移動度可非直接加以 測定,而是由有機半導體膜之表面之配向,結晶化度等加 以評估。 根據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時,將電荷移動度 爲大之面,做爲活性面加以使用之時,可提供大的電荷移 動度。 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中’於矽晶圓上’經由 旋塗法所製作之同一之厚度及材料之有機半導體膜之尖峰 高度爲基準之時,相對X線反射尖峰高度可爲1.3以上’ 1.5以上,1.6以上或1.7以上或1.8以上’或者爲1.9以上。 在此,此相對X線反射尖峰高度値爲大者’係意味有機半 -16- ⑧ 201205913 導體膜之全厚度中結晶化程度爲大者。 對於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爲大 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可參照第1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 體膜之記載。又,對於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之厚 度,有機半導體材料,製造方法,可參照第1之本發明之 有機半導體膜之記載》 然而,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雖爲相對之2個 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比爲大之有機半導體膜,即雖爲相對 之2個表面側之電性特性不同之有機半導體膜,對於膜之 厚度方向可不具有不連續面。即,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 導體膜係在相對之2個表面之間,構成有機半導體膜之有 機半導體材料之結晶配向之程度可爲漸漸加以變化。根據 如此,可防止在相對之2表面間,有機半導體材料之結晶 配向之程度爲不連續變化之問題。如此有機半導體膜係例 如經由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可一次得形成之膜。對此, 如專利文獻4,變更相對之2個表面之製造條件,使相對之 2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爲不同之時,在製造條件之變更 前後,半導體膜之特性會變得不連續。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之本發明之方法》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之本發明之方法係包含提供 溶解及/或分散有機半導體材料之有機半導體溶液之步驟 、將有機半導體溶液,適用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得未 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之步驟、及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 -17- 201205913 熟成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之步驟。在此,對於適用有機 半導體溶液之基材或第1之印模之表面之水的接觸角爲 100°以上或105°以上》 根據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之本發明之方法,可製 造第1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即相對之2個表面側之電 荷移動度皆爲大之有機半導體膜。 具體而言,根據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之本發明之 方法時,如圖2所示,使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10,經由 在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15上加以熟成,於未接觸基材或第1 印模之面側1 2,即在露出於周圍環境之面側1 2中,可使未 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中之有機半導體材料,經由該結晶性 ,自我組織性等再加以配列。 更具體而言,在未接觸基材或第1印模15之面側12中 ,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中之有機半導體材料係難以受到 基材或第1印模15表面之影響,因此可經由有機半導體材 料本身之結晶性等再加以配列。 又,於熟成之期間,接觸基材或第1印模1 5之面側1 1 中,經由對於基材或第1印模1 5之表面之水之接觸角爲小 ,即對於基材或第1印模1 5之表面之表面能量爲小,使得 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10中之有機半導體材料雖接觸於此 基材或第1印模15之表面,仍難以受基材或第1印模15之表 面之影響,因此可經由有機半導體材料本身之結晶性等再 加以配列。 即,第1之本發明之方法中,相對之2表面側1 1、12之 201205913 任一中,皆可經由有機半導體材料本身之結晶性等再加以 配列,因此,可得在於此等表面側1 1、1 2之任一者電荷移 動度爲小,且於全厚度下結晶化之程度爲大之有機半導體 膜。 對此,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以往方法中,如圖3所示 ,將有機半導體溶液適用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15上之後, 馬上乾燥有機半導體溶液之故,不但是接觸於基材或第1 印模1 5之面側2 1,即使不接觸於基材或第1印模1 5之面側 22,皆難以使有機半導體材料再行配列。因此,以往之方 法中,雖然相對之2個表面側21、22之電荷移動度之差爲 小,但僅可得全厚結晶化之程度爲小之有機半導體膜。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係包含提供 溶解及/或分散有機半導體材料之有機半導體溶液之步驟 、將有機半導體溶液,適用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得未 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之步驟、及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 熟成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之步驟。 根據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可製 造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即相對之2個表面側之電 荷移動度差皆爲大之有機半導體膜。 具體而言,根據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2之本發明之 方法時,如圖2所示,使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1〇,經由 在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15上加以熟成,於未接觸基材或第1 -19- 201205913 印模之面側1 2,即在露出於周圍環境之面側1 2中,可使未 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中之有機半導體材料,經由該結晶性 ,自我組織性等再加以配列。 更具體而言,於此熟成之期間,在接觸基材或第1之 印模15之面側11中,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10中之有機半 導體材料係經由基材或第1之印模1 5表面之影響,尤其經 由對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15表面之親和性,使得再行配列 受到限制。對此,在未接觸基材或第1印模1 5之面側1 2中 ,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中之有機半導體材料係難以受到 基材或第1印模15表面之影響,因此可經由有機半導體材 料本身之結晶性等再加以配列。即,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 中,可得相對之2個表面側11、12之電荷移動度之差爲大 之有機半導體膜》 對此,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以往方法中,如圖3所示 ,將有機半導體溶液適用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15上之後, 馬上乾燥有機半導體溶液之故,不但是接觸於基材或第1 印模1 5之面側2 1,即使不接觸於基材或第1印模1 5之面側 22,皆難以使有機半導體材料再行配列。因此,以往之方 法中,僅可得相對之2個表面側21、22之電荷移動度之差 爲小之有機半導體膜。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及第2之方法-有機半導體材料 及溶媒》 對於本發明之方法所使用之有機半導體材料,可參照 -20- 201205913 關於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記載。 含於本發明之方法所使用之有機半導體溶液之溶媒係 只要是可溶解及/或分散有機半導體材料之任意溶媒皆可 。做爲如此之溶媒,可列舉甲苯、二甲苯、四氫萘、十氫 化萘、三氯甲烷、氯苯、二氯苯、三氯苯及此等之組合等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及第2之方法-基材及第i之印 模》 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中適用有機半導體溶液之基 材係可意圖將有機半導體膜配置於其上之任意基材皆可β 因此,例如做釋如此之基材,可列舉矽晶圓、如玻璃之無 機材料、如聚合物薄膜之有機材料。 又,本發明之方法中適用有機半導體溶液之第1之印 模係將有機半導體膜形成於其上,然後從此將有機半導體 膜’轉印於基材等之任意印模皆可,即爲形成有機半導體 膜之密觸版印用印模即可。如此之第1之印模係可例如以 聚矽氧烷等加以製作。又,此第1之印模係例如可爲具有 下述所示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第3之本發明之印模。 第1之本發明之方法中,適用有機半導體溶液之基材 或第1之印模係具有對於水之接觸角較大之表面,即例如 具有對於水之接觸角爲100°以上或105°以上之表面。又, 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中,適用有機半導體溶液之基材或第1 之印模係具有對於水之接觸角較大之表面,即例如可具有 -21 - 201205913 對於水之接觸角爲40°以上,50°以上,60°以上,70°以上 ,80°以上,90°以上’ 100。以上或105°以上之表面。如此 ,對於基材之表面之水之接觸角較大者,係意味此表面爲 較疏液性,即意味此表面之表面能量較小者。 然而,關於本發明,對水之接觸角係於2 5 °C中,經由 在於測定接觸角之表面上,滴下50pL之水,將滴下之液滴 之形狀從側面觀察,計測液滴與表面所成之角度所決定。 如此,於本發明之方法中,適用有機半導體溶液之基 材或第1之印模,具有低表面能量表面之時,未乾燥之有 機半導體膜中之有機半導體材料即使接觸基材或第1之印 模之面,亦難以受到基材或第1印模表面之影響,因此可 經由有機半導體材料本身之結晶性等再加以配列。 第 或 材 基 之 面 表 之 大 較 角 賴 液 疏 以 面 表 之 模 印 之 —1 第 或 接材 之基 水將 對由 有經 具可 如 例 係以 模加 印料 之材 .性 得 獲 而、 理烷 處氮 此 如 爲 做 物 合 化 氟 醯 聚 矽、 、 醚 烷硫 矽苯 舉聚 列、 可烯 如乙 例聚 >' 料酯 材聚 性 、 液胺 疏亞 酯二 乙 酸 甲二 萘 聚 、 酯 酸。 甲合 二組 苯之 對等 烯此 乙及 聚烷 、 氧 苯矽 甲基 二甲 對二 聚聚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適用》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中,爲 將有機半導體溶液適用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可使用澆鑄 法、旋塗法、浸漬法等之任意方法。 ⑧ -22- 201205913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一熟成》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之熟成 係例如可將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於1 〇秒以上、30秒以 上、1分以上、3分以上、5分以上或7分以上加以保持進行 。本發明之方法之熟成係例如將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 於乾燥及/或燒成之前,於所定期間,保持未乾燥狀態加 以進行者。 又,本發明之方法之熟成係例如將未乾燥之有機半導 體膜,保持於不足50°C、不足4(TC、或不足30°C之環境下 加以進行者。在此,以較低溫進行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 之熟成者,可抑制有機半導體膜之乾燥,因此促進未接觸 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之面之有機半導體材料之再配列之故 ,因而爲佳。 唯,熟成所需時間、溫度等之條件係關連於使用之有 機半導體材料、溶媒、基材或第1之印模等,只要是該業 者,可依本說明書記載決定此等之條件。 然而,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本發明方法.中,「未乾燥 之有機半導體膜」係意味有機半導體膜中之有機半導體材 料經由有機半導體材料本身之結晶性等可再配列之程度, 於有機半導體膜含有溶媒者。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乾燥》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係隨意 地使得在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熟成之有機半導體層,更 -23- 201205913 包含乾燥及/或燒成之步驟者。此乾燥及燒成係可將熟成 之有機半導體層,露出於超過40°C、超過50°C、超過70°C 、超過100 °C之環境加以進行。又,此乾燥係經由減壓, 從有機半導體溶液除去溶媒而進行者。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轉印》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本發明之方法中,使有機半導體 溶液適用於第1之印模上加以熟成之時,本發明之方法係 更包含於第1之印模上,將熟成之有機半導體層轉印之步 驟,例如更包含轉印於基材或第2之印模之步驟。 即,例如此時,可將形成在第1之印模上之有機半導 體膜,直接轉印至矽晶圓、聚合物薄膜等之基材上。又, 此時,可將形成在第1之印模上之有機半導體膜,轉印至 第2之印模,然後從此第2之印模,轉印至基材。 然而,從第1之印模至基材或第2之印模之有機半導體 膜之轉印係經由將保持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之印膜,接觸 基材或第2之印模加以達成》在此,接觸時間、第1之印模 及基材之溫度等之轉印條件係可使之轉印地,任意加以決 定。 具體而言,此轉印係使基材或第2之印模之溫度,較 第1之印模之溫度爲高地加以進行。又,此轉印係處理第1 之印模之表面,使對於有機半導體膜之附著性變小,以及 /或處理基材或第2之印模之表面,使對於有機半導體膜 之附著性變大而加以達成。又,更且,此轉印可經由上述 ⑧ -24- 201205913 之組合加以達成。 然而,此本發明之方法中使用之第2之印模係可爲轉 印形成在第1之印模上之有機半導體膜,然後自此,將有 機半導體膜,轉印至基材等之任意之印模,即密觸版印用 印模即可。如此之第2之印模係可例如以聚矽氧烷等加以 製作。又,從第2之印模至基材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轉印係 如說明有關第1之印膜至基材或第2之印模之有機半導體膜 之轉印而進行。 《有機半導體裝置》 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裝置係各具有第丨及 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然而,關於本發明,「有 機半導體裝置」係意味具有有機半導體膜之裝置,電極層 、介電體層等之其他層不論是以無機材料,或有機材料製 作皆可。 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裝置係例如可具有第 1及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薄膜電晶體。例如如圖 4所示,本發明之薄膜電晶體係可爲(a )下閘極•上電極 結構型(BGTC型)、(b )下閘極.下電極結構型( BGBC型)、(c)上閘極•上電極結構型(TGTC型)及 (d)上閘極•下電極結構型(TGBC型)之任一者。此等 之本發明之薄膜電晶體13〇、140、150及160中,具有源極 電極 134、144、154、164、汲極電極 135、145、155、165 、閘極電極1 3 1、1 4 1、1 5 1、1 6 1、閘極絕緣膜1 3 2、1 42、 -25- 201205913 152、162、及半導體膜133、143、153、163,經由閘極絕 緣膜,絕緣源極電極與汲極電極與閘極電極,且,經由施 加於閘極電極之電壓,控制從源極電極至汲極電極,通過 半導體膜流動之電流。 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裝置爲薄膜電晶體, 且此薄膜電晶體之有機半導體層係以密觸版印法所得之時 ,此薄膜電晶體尤其可爲下電極結構型之薄膜電晶體,即 可爲下閘極·下電極結構型(BGBC型)或上閘極•下電 極結構型(TGBC型)之薄膜電晶體。 在此,使下電極結構型之薄膜電晶體採以往之旋塗法 製造之時,存在於基材上之金屬電極與介電體表面之表面 能量有差異之故,尤其於電極/介電體之界面附近,對於 形成之有機電晶體,會產生配向之混亂。爲此,電極與有 機半導體層間之接觸阻抗有變大之傾向。 相對於此,使下電極結構型之薄膜電晶體採密觸版印 法製造之時,於印模上形成有機半導體層,之後將此有機 半導體層,轉印於具有電極之基材之故,不會產生如旋塗 法時之問題。因此,下電極結構型之薄膜電晶體中,以密 觸版印法形成有機半導體層之利益極爲巨大。 又,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裝置係例如可爲 具有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之太陽能電池。此太陽能電池 係例如具有P型半導體與η型半導體接合之構造,做爲此等 之Ρ型及η型半導體之至少一方,使用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 膜之有機半導體膜。 -26- ⑧ 201205913 《電性電路》 本發明之電性電路係於電路基材之一方之面上,具有 2個以上第2之本發明之薄膜電晶體的電性電路。 本發明之電性電路中,如圖4所示,於如矽晶圓、聚 合物薄膜之電路基材100之一方之面上之第2之本發明之薄 膜電晶體中之至少一個130、140中,使有機半導體膜133 、143之電荷移動度爲大之表面側133a、143a,面向於電 路基材,配置有機半導體膜133、143,且此表面側133a、 143 a則於第2之薄膜電晶體中,成爲活性面,即形成爲了 載持之通道之面。即,例如於本發明之電性電路中,電路 基材100之一方之面上之第2之薄膜電晶體中之至少一個, 係爲下閘極型之薄膜電晶體1 3 0、1 40。 又,本發明之電性電路中,如圖4所示,於第2之本發 明之薄膜電晶體中之至少另一個150、160中,使有機半導 體膜153、163之電荷移動度爲大之表面側153a、163a,朝 向於電路基材1〇〇之相反側,配置有機半導體膜153、163 ,且此表面側153a、163 a則於薄膜電晶體中,成爲活性面 。即,例如於本發明之電性電路中,電路基材1 00之一方 之面上之薄膜電晶體中之至少一個,係爲上閘極型之薄膜 電晶體150、160。 因此,本發明之電性電路中,具有複數之第2之本發 明之薄膜電晶體之時,於各電晶體中成爲活性面之有機半 導體層之表面側,則成爲電荷移動度爲大之表面側。即, -27- 201205913 本發明之電性電路中,具有複數之第2之本發明之薄膜電 晶體之時,於各薄膜電晶體中,可提供大的有機半導體膜 電荷移動度。 如此本發明之電性電路之有機半導體膜係可使用製造 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之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而獲得 〇 更具體而言,例如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爲 大之表面側面向電路基材之第2之本發明之薄膜電晶體之 時,即製造例如如圖4所示下閘極型之薄膜電晶體130、 140之時,於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中, 於第1之印模上,熟成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之後,經由 將所得有機半導體膜轉印於電路基材,可使有機半導體膜 之電荷移動度大之表面側,面向於電路基材。 又,例如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爲大之表面 側面向電路基材之相反側之第2之本發明之薄膜電晶體之 時,即製造例如如圖4所示上閘極型之薄膜電晶體1 5 0、 160之時,於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中, 於第1之印模上,熟成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之後,將所 得有機半導體膜轉印於第2之印模,然後,經由轉印於電 路基材,可使有機半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大之表面側,面 向於電路基材之相反側。又,此時,於製造有機半導體膜 之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中,可於電路基材上,熟成未乾燥 之有機半導體膜,將有機半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爲大之表 面側,面向於電路基材之相反側。 ⑧ -28- 201205913 《轉印部一具有周緣部構造之本發明之印模》 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中,做爲第1及第2之印模, 可使用下述所示使用轉印部-具有周緣部構造之本發明之 印模。 具有轉印部-具有周緣部構造之本發明之印模,係具 有爲保持轉印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轉印部,及此轉印部之周 圍之周緣部;且對於轉印部之水之接觸角係較對於周緣部 之水之接觸角大20°以上、30°以上、40°以上、50。以上、 60。以上、70°以上、80°以上、90°以上或100。以上。 在此,具有轉印部-具有周緣部構造之本發明之印模 中,使用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1之本發明之方法時,例 如對於轉印部之水之接觸角可爲105°以上或1 10。以上。又 ,具有轉印部一具有周緣部構造之本發明之印模中,使用 製造有機半導體膜之第2之本發明之方法時,例如對於轉 印部之水之接觸角可爲40°以上、50°以上、70。以上、90。 以上、95°以上、100°以上、105°以上或110。以上。 即’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係轉印部較周緣 部爲疏液性之密觸版印用印模。在此,疏液性係意味表面 能量爲小之故’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係轉印部 之表面能量爲小’且周緣部之表面能量爲大之密觸版印用 印模。 於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之轉印部上,由有 機半導體溶液形成有機半導體膜之時,經由在於疏'液性之 -29 - 201205913 轉印部之周圍,存在親液性之周緣部,可於較不易濕潤之 轉印部之表面保持有機半導體溶液之膜,可促進轉印部之 表面上由有機半導體溶液形成有機半導體膜。即,根據此 印模時,即使於較難以濕潤之轉印部之表面上,可形成有 機半導體膜。 具有轉印部一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之轉印部中,從有機 半導體溶液形成有機半導體膜之時,於接觸轉印部之面, 有機半導體分子可較不受轉印部之表面之影響,經由有機 半導體分子間之作用加以配向。即,根據具有轉印部-周 緣部構造之印模時,從有機半導體溶液形成有機半導體膜 之時,在於接觸轉印部之面側,可得具有大電荷移動度之 有機半導體膜。 對此,一般之密觸版印用印模之轉印部係一般而言, 改良其上之對於有機半導體溶液之濕潤性,由此可安定形 成有機半導體溶液之膜,成爲親液性。因此’於一般之密 觸版印用印模之轉印部上,從有機半導體溶液形成有機半 導體膜之時,於接觸轉印部之面,有機半導體分子會受到 轉印部之影響,難以經由有機半導體分子間之作用加以配 向。即,一般之密觸版印用印模中,從有機半導體溶液形 成有機半導體膜之時,在於接觸轉印部之面側,無法得具 有大電荷移動度之有機半導體膜。 又,於具有轉印部一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之轉印部上, 由有機半導體溶液形成有機半導體膜之時,所得有機半導 體膜與轉印部之附著較弱,因此於較疏液性之基材之表面 -30- ⑧ 201205913 ,即例如對水之接觸角爲50°以上之基材表面,可轉印有 機半導體膜。 對此,如所記載,以往之密觸版印用印模之轉印部一 般而言爲親液性。因此,於以往之密觸版印用印模之轉印 部上,由有機半導體溶液形成有機半導體膜之時,所得有 機半導體膜與轉印部之附著較強,因此於較疏液性之基材 之表面,即例如對水之接觸角爲50°以上之基材表面,難 以轉印有機半導體膜。 具有轉印部一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係可爲將有機半導體 膜形成於其上,然後將此有機半導體膜轉印於基材等之任 意密觸版印用印模。如此之第1之印模係可例如以聚矽氧 烷等加以製作。 做爲爲了達到具有轉印部一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之材料 ’使用聚矽氧烷之時,調製疏液性之聚矽氧烷,將對應於 周緣部之表面進行親液性處理,且對應於轉印部之部分不 進行如此處理地,可得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 又’相反地,調製親液性之印模材料,將對應於轉印部之 表面進行疏液化處理,且對應於周緣部之部分不進行如此 處理地’可得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更且,調 製印模材料,將對應於周緣部之表面進行親液化處理,且 對應於轉印部之表面進行疏液化處理,亦可得具有轉印部 一周緣部構造之印模。 具體而言,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中,爲得 疏'液性之轉印部,可將對應於印模之表面之轉印部之處所 -31 - 201205913 以疏液性材料加以處理。做爲如此疏液性材料,例如可列 舉矽烷、矽氮烷、氟化合物、聚醯亞胺、聚酯、聚乙烯、 聚苯硫醚、聚對二甲苯、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聚萘二甲 酸乙二酯、聚二甲基矽氧烷及此等之組合。 又,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中,爲得親液性 之周緣部,可將對應於印模之表面之周緣部之處所,經由 臭氧、紫外光、電子束、電漿等加以處理,經由親液性之 材料加以形成等。 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係可具有使適於意圖 之用途之有機半導體膜之形成爲可能之任意形狀或尺寸。 因此,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中,1個轉印部之 大小可爲 〇·〇1μιη2〜1,000,000μηι2、0.1 μιη2~1 ΟΟ,ΟΟΟμηι2 ' 或 Ιμιη2〜ΙΟ,ΟΟΟμιη2。 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中,只要可使周緣部 於轉印部上保持有機半導體溶液’且可將在轉印部上所形 成之有機半導體膜,轉印至第2之印模或基材’可具有任 意之形狀、構造。因此,具有轉印部一周緣部構造之印模 中,可使轉印部與周緣部在同一平面上,亦可使轉印部對 於周緣部而言成爲凹部者。又,具有轉印部一周緣部構造 之印模中,保持有機半導體膜,形成有機半導體膜之處所 則形成凸部,於此凸部,具有轉印部及該周圍之周緣部亦 可〇 如此之印模係例如如圖5所示者。圖5所示之印模50中 ,有9個對應於轉印有機半導體膜之轉印部51。在此’於 -32- ⑧ 201205913 各個轉印部51之周圍,存在保持爲轉印有機半導體膜之周 緣部52。 具體而言,如圖6(a)所示,具有轉印部一周緣部構 造之印模中,轉印部51a與周緣部52a可在同一平面、上。此 時’經由周緣部52a與有機半導體溶液61之親和性,可於 轉印部51a上促進保持有機半導體溶液61。 又’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中,如圖6(b) 所示’轉印部51b對於周緣部52b而言,成爲凹部者亦可。 此時’兼顧周緣部52b與有機半導體溶液61之親和性,經 由周緣部5 2b成爲立體性之包圍,可於轉印部51b上促進保 持有機半導體溶液61。 又’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中,如圖6(c) 所示,轉印部51〇及周緣部52c對於其他部分而言,成爲凸 部者亦可。此時,經由周緣部52c與有機半導體溶液61之 親和性,可於轉印部5 1 c上促進保持有機半導體溶液61, 又,可對應於轉印部51c及周緣部52c之形狀之形式下,保 持有機半導體溶液61。然而,於此時,成爲凸部之轉印部 5 lc及周緣部52 c以外峽部分,即凹部係與有機半導體溶液 6 1之親和性爲大爲小皆可,但與有機半導體溶液6 1之親和 性爲小時,可於凹部不保持有機半導體溶液6 1。 經由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製造之有機半導 體膜之方法係包含提供含有溶媒與在於溶媒中溶解及/或 分散之有機半導體材料之有機半導體溶液的步驟,以及將 有機半導體溶液,適用於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 -33- 201205913 之轉印部,形成有機半導體膜之步驟》 [實施例] 使用以下之例,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非限定於 此。然而’以下例所使用之評估方法則爲如下。 水接觸角: 水接觸角係使用協和界面科學製水接觸角計CA- X型 ,以2 5 °C之純水測定。 相對X線反射尖峰高度: 使用Rigaku製RINT TTR II,在X線源Cu-Κα線、旋轉 對陰極50kV-3 00mA ( 15kW )之條件下,測定對於有機半 導體膜之X線之對稱反射之尖峰高度。此尖峰高度係將在 於矽晶圓上經由旋塗法製作之材料之有機半導體膜之尖峰 高度爲基準(根據例12(比較)),標準化成同一厚度後 ,經由相對高度加以評估。相對X線反射尖峰高度値爲大 係意味有機半導體膜之全厚度中結晶化程度爲大者。 然而,高度立體規則度聚(3-己烷基噻吩)(P3HT) 之有機半導體膜中,測定對於(100)面之對稱反射之尖 峰高度。然而,以下之實施例中,雖對於一次轉印之有機 半導體膜,評估X線反射尖峰高度,對於2次轉印,亦得與 1次轉印之時之同樣之値。 -34- ⑧ 201205913 電荷移動度: 有機半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係使用KEITH LEY公司製 42 0 0 — SC S型半導體評估裝置加以評估。又,電荷移動度 之標準偏差係評估1 〇個以上之元件之特性加以計算。 《例1〜1 3》 例1〜I3中,作成下閘極•上電極結構型(BGTC型) 之電晶體。 《例1》 (密觸版印用印模之製作) 將聚矽氧橡膠(信越化學工業製 SIM - 260 )硬化成 平板狀,使用矽氧烷除去寡聚物者,做爲印模材料加以提 供。 將印模材料切成20mm2,將對應於轉印部之遮罩載置 於此印模材料,將轉印部加以遮蔽,如此於轉印部被遮蔽 之印模材料,於30分鐘間進行UV (紫外線)一臭氧處理 。即,於轉印部不進行UV-臭氧處理,且於周緣部進行 UV —臭氧處理。經由此UV —臭氧處理,於周緣部,提供 親液性之表面。 未進行UV—臭氧處理之轉印部之水接觸角爲11〇。,進 行3 0分鐘UV-臭氧處理之周緣部之水接觸角爲44。。又,於 印模上’存在1 2個轉印部,各個轉印部之大小爲丨0 0 μ m x 2mm 〇 -35- 201205913 (有機半導體之印墨) 將1質量份之高度立體規則度聚(3 -己烷基唾吩)( 「P3 HT」)(Aldrich 公司販賣,plextroni cs 製、 PLEXCORE OS 1 1 00 ' MW = 25,000〜3 5,000 ),溶解於 99 質 量份甲苯,得做爲有機半導體溶液之P3HT溶液。將此 P3HT溶液,旋塗於圖案形成之印模材料上(1 800rpm,20 秒)。之後,直接放置1〇分鐘程度,熟成及乾燥P3HT溶液 ,由此,於印模上,形成有機半導體膜。 (矽基材) 將3 00nm之附有熱氧化膜之η型矽晶圓(面方位(100 )、比阻抗〇.〇5 Ω),以熱濃硫酸處理30分鐘後,使用純 水、丙酮、甲苯、己烷,各別進行數次超音波洗淨。更且 ,於此矽晶圓中,於UV臭氧洗淨裝置,進行30分鐘洗淨 ,成爲基材。對於此矽晶圓之表面之水接觸角爲4°。 (1次轉印) 將具有有機半導體膜之印模,固定於滾輪,得附有印 模之滾輪。將矽基材加熱·保持於75 °C,於其上接觸附有 上述印模之滾輪加以旋轉,將有機半導體膜整體轉印於基 材。 (薄膜電晶體之製作) ⑧ -36- 201205913 於對應在所得有機半導體膜之轉印部之處所.,以掩罩 蒸鍍法,將金直空蒸鍍,形成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 L/w = 50pm/1.5mm),令砂基材爲閘極電極,且令砂基材 之表面之氧化膜爲閘極絕緣膜,得薄膜電晶體。即,得圖 4之13 0所示之構成之薄膜電晶體。 對於如此所得薄膜電晶體,即對於令在製膜時在於空 氣側之面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及X線 反射尖峰高度。將結果示於表1。 (2次轉印) 又,代替製造令經由1次轉印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 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製作令經由2次轉印於製膜時在 印模側之面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 具體而言,代替矽基材,於第2之印模上,轉印有機 半導體膜(第一轉印)。之後,將轉印上述有機半導體膜 之第2之印模固定於滾輪•接觸於加熱•保持在75°C之矽 基材上,並加以旋轉,將有機半導體膜轉印於基材上(第 二轉印)。在此,做爲第2之印模,使用與第1之印模之轉 印部相同處理之印模材料。即,對於第2之印模之表面之 水接觸角,係與對於第1之印模之轉印部之表面之水接觸 角相同。 對於如此所得薄膜電晶體,即對於令在製膜時在於印 模側之面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 果示於表1。 -37- 201205913 《例2》 (密觸版印用印模之製作) 將印模材料切成20mm2,將對應於轉印部之遮罩載置 於此印模材料,將轉印部加以遮蔽,如此於轉印部被遮蔽 之印模材料,於30分鐘間進彳了 UV —臭氧處理。即,於轉 印部不進行UV—臭氧處理,且於周緣部進行UV —臭氧處 理。接著,除去遮罩,於印模整體,即於轉印部及周緣部 之雙方,進行2分鐘之UV —臭氧處理》 進行2分鐘UV_臭氧處理之轉印部之水接觸角爲〗07。 ,進行共計32分鐘UV-臭氧處理之周緣部之水接觸角爲40。 (薄膜電晶體之製作) 使用如此所得印模,與例1同樣地,製作經由1次轉印 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 得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1。 又,如例1,經由2次轉印製作薄膜電晶體。對於如此 所得薄膜電晶體,即對於令在製膜時在於印模側之面爲活 性面之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1。 《例2A》 (密觸版印用印模之製作) 將印模材料切成20mm2,將對應於轉印部之遮罩載置 -38- ⑧ 201205913 於此印模材料,將轉印部加以遮蔽,如此於轉印部被遮蔽 之印模材料,於30分鐘間進行UV —臭氧處理。即,於轉 印部不進行UV—臭氧處理,且於周緣部進行UV —臭氧處 理。接著,除去遮罩,於印模整體,即於轉印部及周緣部 之雙方,進行2_5分鐘之UV—臭氧處理。 進行2分鐘UV—臭氧處理之轉印部之水接觸角爲105。 ’進行共計32分鐘UV-臭氧處理之周緣部之水接觸角爲39。 (薄膜電晶體之製作) 使用如此所得印模,與例1同樣地,製作經由〗次轉印 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 ί守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栗示於表1。 又,如例1 ’經由2次轉印製作薄膜電晶體。對於如此 所得薄膜電晶體,即對於令在製膜時在於印模側之面爲活 性面之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1。 《例3》 (密觸版印用印模之製作) 將印模材料切成20mm2,將對應於轉印部之遮罩載置 於此印模材料’將轉印部加以遮蔽’如此於轉印部被遮蔽 之印模材料’於30分鐘間進行UV—臭氧處理。即,於轉 印部不進行UV_臭氧處理,且於周緣部進行uV —臭氧處 理。接著,除去遮罩,於印模整體,即於轉印部及周緣部 -39- 201205913 之雙方,進行3分鐘之UV_臭氧處理。 進行3分鐘UV —臭氧處理之轉印部之水接觸角爲丨04。 ’進行共計33分鐘UV-臭氧處理之周緣部之水接觸角爲37» (薄膜電晶體之製作) 使用如此所得印模,與例1同樣地,製作經由1次轉印 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 得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1。 又’如例1,經由2次轉印製作薄膜電晶體。對於如此 所得薄膜電晶體,即對於令在製膜時在於印模側之面爲活 性面之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1。 《例4》 (密觸版印用印模之製作) 將印模材料切成20mm2,將對應於轉印部之遮罩載置 於此印模材料’將轉印部加以遮蔽,如此於轉印部被遮蔽 之印模材料’於30分鐘間進行UV—臭氧處理。即,於轉 印部不進行UV —臭氧處理,且於周緣部進行UV_臭氧處 理。接著,除去遮罩,於印模整體,即於轉印部及周緣部 之雙方,進行5分鐘之UV_臭氧處理。 進行5分鐘UV-臭氧處理之轉印部之水接觸角爲99°, 進行共計35分鐘UV·臭氧處理之周緣部之水接觸角爲33。。 -40- ⑧ 201205913 (薄膜電晶體之製作) 使用如此所得印模,與例1同樣地,製作經由丨次轉印 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 得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1。 又’如例1,經由2次轉印製作薄膜電晶體。對於如此 所得薄膜電晶體,即對於令在製膜時在於印模側之面爲活 性面之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1〇 《例5》 (密觸版印用印模之製作) 將印模材料切成20mm2,將對應於轉印部之遮罩載置 於此印模材料,將轉印部加以遮蔽,如此於轉印部被遮蔽 之印模材料,於30分鐘間進行UV —臭氧處理。即,於轉 印部不進行UV-臭氧處理,且於周緣部進行UV —臭氧處 理。接著’除去遮罩,於印模整體,即於轉印部及周緣部 之雙方,進行10分鐘之UV —臭氧處理。 進行10分鐘UV -臭氧處理之轉印部之水接觸角爲95。 ,進行共計40分鐘UV-臭氧處理之周緣部之水接觸角爲2Γ (薄膜電晶體之製作) 使用如此所得印模,與例1同樣地,製作經由1次轉印 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 得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及X線反射尖峰高度。將 -41 - 201205913 結果示於表1。 又,如例1,經由2次轉印製作薄膜電晶體。對於如此 所得薄膜電晶體,即對於令在製膜時在於印模側之面爲活 性面之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1。 《例6》 (密觸版印用印模之製作) 將印模材料切成20mm2,將對應於轉印部之遮罩載置 於此印模材料,將轉印部加以遮蔽,如此於轉印部被遮蔽 之印模材料,於30分鐘間進行UV -臭氧處理。即,於轉 印部不進行UV—臭氧處理,且於周緣部進行UV —臭氧處 理。接著,除去遮罩,於印模整體,即於轉印部及周緣部 之雙方,進行20分鐘之UV—臭氧處理。 進行20分鐘UV-臭氧處理之轉印部之水接觸角爲72° ,進行共計50分鐘UV-臭氧處理之周緣部之水接觸角爲4° (薄膜電晶體之製作) 使用如此所得印模,與例1同樣地,製作經由1次轉印 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 得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及X線反射尖峰高度。將 結果示於表1。 又,如例1,經由2次轉印製作薄膜電晶體。對於如此 所得薄膜電晶體’即對於令在製膜時在於印模側之面爲活 ⑧ -42- 201205913 性面之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1。 《例7》 (密觸版印用印模之製作) 將印模材料切成20mm2,將對應於轉印部之遮罩載置 於此印模材料,將轉印部加以遮蔽,如此於轉印部被遮蔽 之印模材料,於30分鐘間進行UV -臭氧處理。即,於轉 印部不進行UV_臭氧處理,且於周緣部進行UV_臭氧處 理。接著,除去遮罩,於印模整體,即於轉印部及周緣部 之雙方,進行30分鐘之UV -臭氧處理。 進行30分鐘UV-臭氧處理之轉印部之水接觸角爲44。 ’進行共計60分鐘UV-臭氧處理之周緣部之水接觸角爲4。 (薄膜電晶體之製作) 使用如此所得印模,與例1同樣地,製作經由1次轉印 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 得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1。 又,如例1 ’嘗試製作經由2次轉印於製膜時在印模側 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但是,於此例中,無法順 利進行從上述印模至第2之印模之轉印,因此,無法製作 於於製膜時在印模側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 《例8》 -43- 201205913 (密觸版印用印模之製作) 將印模材料切成20mm2,將對應於轉印部之遮罩載置 於此印模材料,將轉印部加以遮蔽,如此於轉印部被遮蔽 之印模材料,於30分鐘間進行UV —臭氧處理。即,於轉 印部不進行UV—臭氧處理,且於周緣部進行UV—臭氧處 理。接著’除去遮罩,於印模整體,即於轉印部及周緣部 之雙方’進行45分鐘之UV-臭氧處理。 進行45分鐘UV—臭氧處理之轉印部之水接觸角爲8。, 進行共計75分鐘UV-臭氧處理之周緣部之水接觸角爲4。。 (薄膜電晶體之製作) 使用如此所得印模,與例1同樣地,製作經由1次轉印 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 得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1。 又’如例1,嘗試製作經由2次轉印於製膜時在印模側 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但是,於此例中,無法順 利進行從上述印模至第2之印模之轉印,因此,無法製作 於製膜時在印模側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 《例9》 使用如例1所得之印模,與例1同樣地,製作經由1次 轉印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惟 ,於此例中’做爲有機半導體溶液,代替P3HT溶液,使用 如下述所得之F8T2溶液。對於所得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 -44- ⑧ 201205913 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1。 在此,做爲有機半導體溶液之F8T2溶液係將0.5質量 份之聚〔(9,9 ‘―二辛基氟基一 2,7 —二醇基)_寡—雙 噻吩〕(「F8T2」)(AMERICAN DIE SOURCE 製),溶 解於99.5質量份甲苯而得之。 又,如例1,經由2次轉印製作薄膜電晶體。對於如此 所得薄膜電晶體,即對於令在製膜時在於印模側之面爲活 性面之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惟,此例所得有機 半導體層中,無法觀察到有意義之半導體特性。將結果示 於表1。 《例1 0 (比較)》 除了經由旋塗法於印模適用P3HT溶液後,不加以熟成 馬上轉印於基材之外,與例1同樣地,製作經由1次轉印於 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得 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1。 《例1 1 (比較)》 將印模材料切成20mm2,不經表面處理,直接使用。 在此,印模之表面之水接觸角爲1 1 0°。於印模面,與例1 同樣地,旋塗P3HT溶液。惟,印模面整體爲疏液性之故, 於印模面上,無法形成安定之有機半導體膜。 《例1 2 (比較)》 -45- 201205913 將在於例1中使用之P3HT溶液,於例1使用之矽基材上 ,直接加以旋塗(1 800rpm,20秒)。即,不使用印模, 於基材上直接形成半導體膜。 於所得有機半導體膜,與例1同樣,形成源極電極及 汲極電極,得薄膜電晶體。 對於如此所得薄膜電晶體,即對於有機半導體層之活 性面在面向空氣之狀態下未受熟成工程之薄膜電晶體,測 定電荷移動度及X線反射尖峰高度。將結果示於表1。 <例1 3 (比較)> 將在於例9中使用之F8T2溶液,於例1使用之矽基材上 ,直接加以旋塗(1 800rpm,20秒)。β卩,不使用印模, 於基材上直接形成半導體膜。 於所得有機半導體膜,與例1同樣,形成源極電極及 汲極電極,得薄膜電晶體。 對於如此所得薄膜電晶體,即對於有機半導體層之活 性面在面向空氣之狀態下未受熟成工程之薄膜電晶體,測 定電荷移動度。惟,此例所得有機半導體層中,無法觀察 到有意義之半導體特性。將結果示於表1。 ⑧ -46- 201205913 MI 鹱χϋ要
S.CN
寸.CN p ι·τ ττ 61 οο·Ι 0·! εο.ο (ifle /麗f
00<N
In,寸 scs is 98 9ει (8) PS) (SA/NUIO)幽蠢
BIS 疆f
KIS lis 議f
Milidul
Els 讓f lis ®i}嫉创 lis 疆f
Els _is 疆f taifis 画!}嫉创 ils __0ΙΧ9Ϊ—ί bIX寸 Ί
bK οχι.ε blx寸 Ί
TOIXS olxrl 等 οιχε-s owl
ISM oxoocvi
_bx6_I
bxrCN
bS.I η-ΟΙΧΙΊ
rn-olxO.I (sslJkK-l)
bIXO.S (sfflikik) mx寸·寸
SII
Toxs (sblxs iK-l)
οιχοο,ι—I SI· (插繼M/gsss) I e鹚si濉 。寸寸/011 o寸αοι
I
Kil „ε§6 。一S6
krLZL 。寸/。寸寸 v/00 。寸寸§1 。寸寸§1 bu/ou sdmi 8SI·)
I s HH£d IHcnd ΗΗεΡΗ ΙΗεΡΗ
1HS
Hsd 1H2
Hffifod (NHood XKrod IHcod IHrnd tNHood i
B vs i 6匡 一嗽 ie- ^ li -47- 201205913 由表1之例1〜10可理解,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 印模中,於疏液性之表面中,亦可安定形成有機半導體膜 。尤其可由表1之例1〜3可理解,具有轉印部一周緣部構 造之印模中,即使水接觸角超過1 00°之疏液性之表面中, 亦可安定形成有機半導體膜。相較之下,由表1之例11 ( 比較)可理解,不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中,於 疏液性之表面中,難以安定形成有機半導體膜。 進行熟成之例1〜9之有機半導體膜中,相對之2個表 面側之電荷移動度比{(電荷移動度大之表面側之電荷移 動度)/(電荷移動度小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之値 ,較不進行熟成之例1 0 (比較)爲大。又,此比値則伴隨 爲製膜而使用之印模之轉印部之疏液性的變小,即伴隨爲 製膜而使用之印模之轉印部成爲親液性,而變大》 例1〜2A之有機半導體膜中,相對之2個表面側之電荷 移動度比{(電荷移動度大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 ( 電荷移動度小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之値,較例3〜6 爲小,且顯示有機半導體膜之全厚之結晶化程度之相對X 線尖峰高度亦較大。此係不論是於製膜時接觸基材或第1 之印模之表面之表面側,與該相反側之表面側之任一者, 有機半導體材料之結晶化皆有進行的緣故。 顯示有機半導體膜之全厚之結晶化之程度之相對X線 尖峰高度係伴隨轉印部之水接觸角的變小(或伴隨轉印部 之表面成爲親液性),即伴隨轉印部之表面能量的變大而 變小。此係於製膜時接觸基材或第1之印模15之表面之表 ⑧ -48- 201205913 面側中,顯示電荷移動度較小,當轉印部之水接觸角小之 時(或轉印部之表面爲親液性之時),即表面能量爲大之 時,則於此表面側,有機半導體材料之結晶化之程度爲小 〇 由表1可理解,未進行熟成之例1〇(比較)之有機半 導體膜中,相對之2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比値雖小,顯 示有機半導體膜之全厚之結晶化程度之相對X線尖峰高度 亦小。然而,關於例1 〇 (比較)之有機半導體膜,做爲製 膜時在於印模側之面之電荷移動度値,雖暫用例1之有機 半導體膜之値,此乃根據製膜時在於印模側之面中,有無 熟成所成之電荷移動度之變化較少之理解而來。 《例14及例15》 例14〜15中,作成下閘極•上電極結構型(BGTC型 )之電晶體。 《例1 4》 除了將矽基材以經六甲基二矽氮烷(HMDS )處理, 以及轉印工程中,基材之溫度成爲1 3 (TC促進轉印之外, 與例1同樣地,製作經由1次轉印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 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得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 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2。在此,對於六甲基二矽氮烷( HMDS)處理之矽基材之表面之水接觸角爲75°。 然而,六甲基二矽氮烷(HMDS )所成基材處理係如 -49- 201205913 下所述進行。 製作HMDS之20mM甲苯溶液。於所得HMDS溶液中, 浸漬上述矽基材,保持7天。浸漬後,將基材以甲苯及乙 醇加以洗淨,在乙醇中超音波洗淨30分鐘。到此之工程皆 在控制在濕度3 %以下之手套箱中進行》之後,將基材以純 水洗淨,以l〇〇°C熱處理5分鐘,得HMDS處理基材。 《例1 5 > 除了將矽基材以經十八烷三氯矽烷(OTS )處理,以 及轉印工程中,基材之溫度成爲130 °C促進轉印之外,與 例1同樣地,製作經由1次轉印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爲 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得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 動度。將結果示於表2。在此,對於十八烷三氯矽烷(OTS )處理之矽基材之表面之水接觸角爲1〇8°。 然而,十八烷三氯矽烷所成基材處理係如下所述進行 〇 製作OTS之2〇mM甲苯溶液。於所得OTS溶液中,浸漬 上述矽基材,保持7天。浸漬後,將基材以甲苯及乙醇加 以洗淨,在乙醇中超音波洗淨30分鐘。到此之工程皆在控 制在濕度3 %以下之手套箱中進行。之後,將基材以純水洗 淨,以100°C熱處理5分鐘,得OTS處理基材。 ⑧ -50- 201205913 表2 基底層(基材) 之水接觸角 移動度(cm2/Vs) 例1 4° (Si〇,/sn 1.6x1 O'02 (空氣側面) 例Η 75。 (HMDS) 3.0χ 1〇·°2 (空氣側面) 例15 108。 (OTS) 2.8χ 1〇·°2 (空氣側面) 表2中’爲了比較,顯示例丨之有機半導體膜之結果。 由此表2可理解’於印模上熟成有機半導體膜,然後之後 ,轉印於基材之時’基材之表面能量,則會影響到有機半 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即,由此表2可理解,於印模上熟 成有機半導體膜,然後之後,轉印於基材之時,基材之表 面能量爲小,可使得易於得電荷移動度爲大之有機半導體 膜。 《例1 6〜2 7》 例16〜21中,作成下閘極•上電極結構型(BGTC型 )之電晶體,且例22〜27中,作成下閘極•下電極結構型 (BGBC型)之電晶體。 《例1 6》 將0.5質量份之P3HT,溶解於99.5質量份之甲苯,得 到做爲有機半導體溶液之P3HT溶液之外’與例1 (空氣側 面/印模側面之比:2.8、相對X線尖峰強度:2 · 5 )相同 ,作成下閘極•上電極結構型(BGTC型)之薄膜電晶體 -51 - 201205913 對於如此所得薄膜電晶體,即對於令在製膜時在於空 氣側之面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 果示於表3。 《例1 7》 除了如例14’將矽基材以經六甲基二矽氮烷(HMDS )處理,以及轉印工程中,基材之溫度成爲130它促進轉 印之外’與例1 6同樣地’製作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爲 活性面之B GTC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得薄膜電晶體,測 定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3» 《例1 8》 除了如例15’將矽基材以十八烷三氯矽烷(OTS )處 理’以及轉印工程中’基材之溫度成爲1 3 0 °C促進轉印之 外’與例1 6同樣地,製作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成爲活性 面之BGTC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得薄膜電晶體,測定電 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3。 《例1 9 (比較)》 將在於例16中使用之P3HT溶液,於例16使用之矽基材 上,直接加以旋塗(1 800rpm,20秒),得BGTC型薄膜電 晶體。將所得之薄膜電晶體之電荷移動度示於表3。 《例20 (比較)》 ⑧ -52- 201205913 將在於例16中使用之P3HT溶液,於例17使用之經 HMDS處理之矽基材上,直接加以旋塗(1 800rpm,20秒) ,得BGTC型薄膜電晶體。將所得之薄膜電晶體之電荷移 動度示於表3。 《例2 1 (比較)》 將在於例16中使用之P3HT溶液,於例18使用之經OTS 處理之矽基材上,直接加以旋塗(1 80 0rpm,20秒),得 BGTC型薄膜電晶體。將所得之薄膜電晶體之電荷移動度 示於表3。 《例22》 將〇·5質量份之P3HT,溶解於99.5質量份之甲苯,得 到做爲有機半導體溶液之P3HT溶液,以及於UV臭氧洗淨 後之矽晶圓基材上,在遮罩蒸鍍法中,以金真空蒸鍍,形 成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L/w = 50pm/1.5mm),成爲下閘 極·下電極結構型(BGBC型)之薄膜電晶體之外,與例1 (空氣側面/印模側面之比:2.8、相對X線尖峰強度: 2.5)相同,作成薄膜電晶體。除了即,使用具有金之電 極之矽晶圓基材,成爲BGBC型之薄膜電晶體之外,與例6 同樣,作成薄膜電晶體。 對於如此所得薄膜電晶體,即對於令在製膜時在於空 氣側之面爲活性面之薄膜電晶體,測定電荷移動度。將結 果示於表3。 -53- 201205913 《例23》 除了如例14,將矽基材以六甲基二矽氮烷 處理,以及轉印工程中,基材之溫度成爲130 °C 之外,與例2 2同樣地,製作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 性面之BGBC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得薄膜電晶 電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3。 《例24》 除了如例15,將矽基材以十八烷三氯矽烷( 理’以及轉印工程中,基材之溫度成爲130 °C促 外,與例2 2同樣地,製作於製膜時在空氣側之面 面之BGBC型薄膜電晶體。對於所得薄膜電晶體 荷移動度。將結果示於表3。 《例25》 將密觸版印用印模,以例5 (空氣側面/印 比:8 6、相對X線尖峰強度:1.9 )之方法作成之 2 2相同’進行薄膜電晶體之作成。將所得之薄膜 電荷移動度示於表3。 《例26》 將密觸版印用印模,以例5之方法作成之外 相同,進行薄膜電晶體之作成。將所得之薄膜電 :HMDS) 促進轉印 面成爲活 體,測定 OTS)處 進轉印之 成爲活性 ,測定電 模側面之 外,與例 電晶體之 ,與例23 晶體之電 ⑧ -54 - 201205913 荷移動度示於表3。 《例2 7》 將密觸版印用印模,以例5之方法作成之外,與例2 4 相同’進行薄膜電晶體之作成。將所得之薄膜電晶體之電 荷移動度示於表3。 《例28 (比較)》 將在於例22中使用之P3HT溶液,於例22使用之矽基材 上,直接加以旋塗( 1800rpm,20秒),得BGBC型薄膜電 晶體。將所得之薄膜電晶體之電荷移動度示於表3。 《例28 (比較)》 將在於例22中使用之P3HT溶液,於例23使用之經 HMDS處理之矽基材上,直接加以旋塗(i8〇〇rpm,20秒) ,得BGBC型薄膜電晶體。將所得之薄膜電晶體之電荷移 動度示於表3。 《例30 (比較)》 將在於例22中使用之P3HT溶液,於例24使用之經OTS 處理之矽基材上,直接加以旋塗(1 800rpm,20秒),得 BGBC型薄膜電晶體。將所得之薄膜電晶體之電荷移動度 示於表3。 -55- 201205913
-56- ⑧ 201205913 由表3可理解,以密觸版印法製造之例1 6〜1 8及例22 〜27之薄膜電晶體係相較於旋塗法所製造之對應之例19〜 21及例28〜30之薄膜電晶體,具有良好之電荷移動度。 於此表3中,「對於旋塗之比」係顯示密觸版印法所 製造之薄膜電晶體之電荷移動度與對應之旋塗法所製造之 薄膜電晶體之移動度之比。由此比値可理解,於下閘極· 下電極結構型(BGBC型)之薄膜電晶體之作成時,使用 密觸版印法所成移動度之增加率係相較於下閘極•上電極 結構型(BGTC型)之薄膜電晶體之作成時,使用密觸版 印法之時者爲大。即,可理解到BGBC型之薄膜電晶體之 作成中,使用密觸版印法,尤其爲佳。 【圖式簡單說明】 [圖1]圖1乃說明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之 圖。 [圖2]圖2乃說明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之 製造方法之圖。 [圖3]圖3乃說明以往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之圖 〇 [圖4]圖4乃說明第1及第2之本發明之薄膜電晶體之圖 〇 [圖5]圖5乃說明具有轉印部一周緣部構造之第3之本發 明之印模之圖。 [圖6]圖6乃說明具有轉印部一周緣部構造之第3之本發 -57- 201205913 明之印模之側面剖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133、143、153、163: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 11: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接觸於基材之面側) 12: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膜(接觸於基材之面側之相 反面側) 1 5,1 00 :基材 20:以往之有機半導體膜 21:以往之有機半導體膜(接觸於基材之面側) 22:以往之有機半導體膜(接觸於基材之面側之相反 面側) 130、 140、150、160:本發明之薄膜電晶體 131、 141、151、161:鬧極電極 132、 142、152、162:閘極絕緣膜 133、 143、153、163 :半導體膜 134、 144、154、164:源極電極 135、 145、155、165:汲極電極 50:具有轉印部-周緣部構造之印模 51、 51a、 51b、 51c:轉印部 52、 52a、52b、52c :周緣部 6 1 :有機半導體溶液 -58-

Claims (1)

  1. 201205913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有機半導體膜,其係相對之2個表面側之電荷 移動度比{(電荷移動度大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 電荷移動度小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之値爲1以上不 足爲10,且於矽晶圓上經由旋塗所製作之同一厚度及材料 之有機半導體膜之尖峰高度爲基準之時,相對X線反射尖 峰尚度爲2.0以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半導體膜,其中,前 述電荷移動度之比値爲5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有機半導體膜,其 中,前述有機半導體膜係經由溶液法所得。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之任一項之有機半導 體膜,其中,前述有機半導體膜係經由密觸版印法所得。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之任一項之有機半導 體膜,其中,前述有機半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大之表面側 之電荷移動度爲1.00x1 0·5 cm2/ ( V . s)以上。 6. —種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其係包含:提供溶 解及/或分散有機半導體材料之有機半導體溶液之步驟、 將前述有機半導體溶液,適用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 ,得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之步驟、 於上述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熟成上述未乾燥之有機 半導體膜之步驟、 且,對於前述基材或第1之印模之表面之水的接觸角 爲100°以上。 -59- 201205913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 ’其中’令前述熟成,經由將前述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 保持10秒以上而進行。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製 造方法’其中,令上述熟成,經由將前述未乾燥之有機半 導體膜保持於不足5(TC之環境下而進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至第8項之任一項之有機半導 體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更包含轉印前述第1之印模上所 熟成之有機半導體層之步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至第9項之任一項之有機半 導體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更包含乾燥及/或燒成前述基 材或上述第1之印模上所熟成之有機半導體層之步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至第10項之任一項之有機半 導體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對於前述基材或第1之印模之 表面之水的接觸角爲1 05°以上。 1 2 · —種有機半導體裝置,其係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 第1項至第5項之任一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有機半導體裝置,其中 ,是爲薄膜電晶體。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有機半導體裝置,其中 ,前述有機半導體膜係經由密觸版印法所得,且前述有機 半導體裝置係下閘極•下電極結構型或上閘極•下電極結 構型之薄膜電晶體。 15· —種有機半導體膜,其係相對之2個表面側之電荷 -60- 201205913 移動度比{(電荷移動度大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 電荷移動度小之表面側之電荷移動度)}之値爲2以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有機半導體膜,其中, 前述電荷移動度之比値爲10以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或第16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其中,前述電荷移動度之比値爲150以下。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至第17項之任一項之有機 半導體膜,其中,前述有機半導體膜係經由溶液法所得。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至第18項之任一項之有機 半導體膜,其中,前述有機半導體膜係經由密觸版印法所 得。 2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至第19項之任一項之有機 半導體膜,其中,前述有機半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大之表 面側之電荷移動度爲1.00x1 〇_5cm2/ ( V · s)以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至第20項之任一項之有機 半導體膜,其中,於矽晶圓上,經由旋塗法所製作之同一 之厚度及材料之有機半導體膜之尖峰高度爲基準之時,相 對X線反射尖峰高度爲1.3以上。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至第21項之任一項之有機 半導體膜’其中,在相對之前述2個表面之間,構成前述 有機半導體膜之有機半導體材料之結晶配向之程度爲漸漸 變化者。 23. —種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其係包含:提供 溶解及/或分散有機半導體材料之有機半導體溶液之步驟 -61 - 201205913 將前述有機半導體溶液,適用於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 ,得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膜之步驟、 於上述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熟成上述未乾燥之有機 半導體膜之步驟。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方 法,其中,令前述熟成,經由將前述未乾燥之有機半導體 膜保持10秒以上而進行。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或第24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之製造方法,其中,令上述熟成,經由將前述未乾燥之有 機半導體膜保持於不足50 °C之環境下而進行。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至第25項之任一項之有機 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更包含轉印前述第1之印模 上所熟成之有機半導體層之步驟。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至第26項之任一項之有機 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更包含乾燥及/或燒成前述 基材或第1之印模上所熟成之有機半導體層之步驟。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至第27項之任一項之有機 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對於前述基材或第1之印模 之表面之水的接觸角爲4 0。以上。 29. —種有機半導體裝置,其係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 第I5項至第22項之任一項之有機半導體膜。 3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μ項之有機半導體裝置,其中 ,是爲薄膜電晶體。 ⑧ -62- 201205913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有機半導體裝置,其中 ,前述有機半導體膜係經由密觸版印法所得,且前述有機 半導體裝置係下閘極•下電極結構型或上閘極•下電極結 構型之薄膜電晶體。 32. ~種電性電路’係於電路基材之一方之面上,具 有2個以上之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或第31項之薄膜電晶 體的電性電路, 於前述薄膜電晶體中之至少一個之中,使前述有機半 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爲大之表面側,朝向前述電路基材, 配置前述有機半導體膜,且此表面側,於前述薄膜電晶體 成爲活性面,且 於前述薄膜電晶體中之至少另一個之中,使前述有機 半導體膜之電荷移動度爲大之表面側,朝向前述電路基材 之相反側,配置前述有機半導體膜,且此表面側,於前述 薄膜電晶體成爲活性面。 33·—種密觸版印用印模,其係具有爲保持轉印之有 機半導體膜之轉印部,及前述轉印部之周圍之周緣部;且 對於前述轉印部之水之接觸角係較對於前述周緣部之水之 接觸角大2 0 °以上。 3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3項之密觸版印用印模,其中 ’對於前述轉印部之水之接觸角爲40°以上。 3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或第34項之密觸版印用印 模,其中,前述轉印部與前述周緣部爲在同一平面上》 3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至第35項之任一項之密觸 -63- 201205913 版印用印模’其中,前述轉印部則對於前述周緣部而言成 爲凹部。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至第36項之任一項之密觸 版印用印模,其中’前述轉印部之大小爲〇.〇 1μιη2〜 1 ,ΟΟΟ,ΟΟΟμίΏ2 0 38. —種有機半導體膜之製造方法,其係包含:提供 含有溶媒和溶解及/或分散於前述溶媒中之有機半導體材 料的有機半導體溶液之步驟、以及 令有機半導體溶液,適用於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至 第3 7項之任一項之印模之前述轉印部’得有機半導體膜之 步驟。 ⑧ -64-
TW100115115A 2010-05-12 2011-04-29 Organic semiconductor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tamp for contact printing TW201205913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0219 2010-05-12
JP2010110263 2010-05-12
JP2010110230 2010-05-12
JP2010191159 2010-08-27
JP2010191054 2010-08-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5913A true TW201205913A (en) 2012-02-01

Family

ID=44914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5115A TW201205913A (en) 2010-05-12 2011-04-29 Organic semiconductor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tamp for contact printing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99215A1 (zh)
EP (1) EP2571044A1 (zh)
JP (1) JP5398910B2 (zh)
KR (1) KR20130079393A (zh)
CN (1) CN102870202A (zh)
TW (1) TW201205913A (zh)
WO (1) WO20111422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93509A4 (en) * 2011-03-30 2015-03-25 Oceans King Lighting Science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3650150A (zh) 2012-06-08 2014-03-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薄膜晶体管、显示面板以及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US9012259B2 (en) * 2013-01-17 2015-04-21 Stmicroelectronics S.R.L. Thin film transistors formed by organic semiconductors using a hybrid patterning regime
CN104218151A (zh) * 2014-08-20 2014-12-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薄膜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JP6273374B2 (ja) * 2014-09-18 2018-01-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CN105140261B (zh) * 2015-07-28 2018-09-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60121A (ja) * 2003-02-28 2004-09-16 Hitachi Ltd 有機半導体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4194436B2 (ja) * 2003-07-14 2008-1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型有機トランジスタ
KR100975523B1 (ko) * 2003-12-30 2010-08-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절된 이동도를 가지는 반도체 소자 및 이를 적용한 tft
JP4736340B2 (ja) * 2004-03-31 2011-07-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半導体構造物、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半導体装置
US8202630B2 (en) * 2004-11-05 2012-06-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090026922A1 (en) * 2005-04-21 2009-01-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07067390A (ja) * 2005-08-05 2007-03-15 Sony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装置
JP2007095777A (ja) * 2005-09-27 2007-04-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半導体薄膜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半導体薄膜並びに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
US7795145B2 (en) * 2006-02-15 2010-09-14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Patterning crystalline compounds on surfaces
JP2007311377A (ja) * 2006-05-16 2007-11-29 Sony Corp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JP5181587B2 (ja) * 2006-09-29 2013-04-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半導体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有機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JP2008130882A (ja) * 2006-11-22 2008-06-0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半導体薄膜、及び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FR2918797B1 (fr) * 2007-07-13 2009-11-06 Sofileta Sa Transistor organique a effet de champ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ce transistor
JP5576611B2 (ja) * 2008-01-25 2014-08-20 旭化成株式会社 縮合多環芳香族化合物のシート状結晶を基板上に積層することを含む新規有機半導体薄膜の製造方法、及び液状分散体
JP5360737B2 (ja) * 2008-02-29 2013-12-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トランジス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70202A (zh) 2013-01-09
US20130099215A1 (en) 2013-04-25
JP5398910B2 (ja) 2014-01-29
WO2011142267A1 (ja) 2011-11-17
EP2571044A1 (en) 2013-03-20
JPWO2011142267A1 (ja) 2013-07-22
KR20130079393A (ko) 2013-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uan et al. Solution‐processed centimeter‐scale highly aligned organic crystalline arrays for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Lee et al. Effect of the phase states of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on pentacene growth and thin-film transistor characteristics
Liu et al. Enabling gate dielectric design for all solution-processed, 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JP6274203B2 (ja) 有機半導体薄膜の作製方法
Yang et al. Dependence of pentacene crystal growth on dielectric roughness for fabrication of flexibl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Liu et al. Solution-assisted assembly of organic semiconducting single crystals on surfaces with patterned wettability
TW201205913A (en) Organic semiconductor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tamp for contact printing
US20110117695A1 (en) Fabrication method of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Lee et al. Self-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luble pentacene on wettability-controlled patterned substrate for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US20070178710A1 (en) Method for sealing thin film transistors
JP2008258608A (ja) 両極性トランジスタ設計
Kim et al. Uniform and reliable dip-coated conjugated polymers for organic transistors as obtained by solvent vapor annealing
US9263686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 having organic polymer insulating layer
JP2009246342A (ja)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US20200266353A1 (en) 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Chen et al. Facile peeling method as a post-remedy strategy for producing an ultrasmooth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for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transistors
Bulgarevich et al. Spatially uniform thin-film formation of polymeric organic semiconductors on lyophobic gate insulator surfaces by self-assisted flow-coating
Cha et al. Poly (dimethylsiloxane) stamp coated with a low-surface-energy, diffusion-blocking, covalently bonded perfluoropolyether lay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fabrication of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s by layer transfer
KR101643442B1 (ko) 알킬실란 적층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박막 트랜지스터
WO2012124666A1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530490A (ja) 有機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
JP2007150030A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34945B2 (ja) アルキルシラン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JP2010278227A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78229A (ja) 非晶質オルガノシラン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