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95878Y - 转向透镜及应用该透镜的发光*** - Google Patents

转向透镜及应用该透镜的发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95878Y
CN2795878Y CN 200520000437 CN200520000437U CN2795878Y CN 2795878 Y CN2795878 Y CN 2795878Y CN 200520000437 CN200520000437 CN 200520000437 CN 200520000437 U CN200520000437 U CN 200520000437U CN 2795878 Y CN2795878 Y CN 279587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ng surface
relay lens
standard shaft
plane
incid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2000043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旭华
连金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ga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52000043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795878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9587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9587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转向透镜及应用该透镜的发光***,具有供一预定光源的主光线沿该方向行进的一基轴,并包括一与该基轴正交的入射面、一与该基轴夹一锐角的第一反射面、一与该基轴夹一钝角的第二反射面,及一与该第二反射面夹一锐角的出射面。发射自该发光组件且经该入射面直接射向该第一反射面的入射光线主要被反射至该第二反射面,并被再次反射透出该出射面,形成一第一转折光线组。经该入射面直接射向该第二反射面的入射光线则主要被反射并透出该出射面而形成一第二转折光线组。该转向透镜可使用现有技术大量制造,以满足现有发光二极管在现有市场应用的需求量。

Description

转向透镜及应用该透镜的发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镜及应用该透镜的发光***,尤其涉及一种转向透镜及应用该转向透镜的发光***。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已日趋在固体显示器中占有主导地位,与传统的白热光源相比,发光二极管具有工作电压低、耗电量少、易于集成、驱动简单、寿命长、体积小、耐冲击,且性能稳定等等优点,因此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参阅图1,现有发光二极管1的封装包括一封装基座11、一球面透镜12,及一介于该封装基座11及该球面透镜12间的发光晶粒(图未示),三者皆相对一通过自身几何中心的中心轴13呈放射状对称。在此架构下,该发光二极管1的发光指向性(Beam Radiation Pattern)14也是相对该中心轴13呈放射状对称,且绝大部分的光线指向平行于该中心轴13所指示的方向,只有少部分的光线是由侧边射出。
参阅图2,随着半导体的制作和加工工艺逐步成熟和完善,该发光二极管1的亮度已获得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已有一应用是:只使用一如图1所示的发光二极管1及一反射片16,以实现类似手电筒的功能。由于该发光二极管1的发光指向过分集中于该中心轴13,使得该反射片16镜面的曲率半径不能太大,换言之,即是提供的可照明范围只能局限在一很小区域。这也是为何目前即使是由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制成的小型手电筒,也只能当作钥匙圈饰品或玩具,而无法完全取代由白热灯泡所制成的手电筒。
参阅图3,为以往发光二极管1的另一种应用,使用一光导组件15使这些发光二极管1所发出的光线产生匀化效果。由于每一发光二极管1的发光指向极为明显,也就是射入该光导组件15的光线不易发散,所以该光导组件15的匀光效果并不明显。这也是以往皆须由多数如图1所示的发光二极管1同时耦合合至一光导组件15,才足以应用于现今的电子产品的原因。
参阅图4,为解决以往发光二极管1的发光范围过于狭窄,台湾第541726及565951号专利公开了一种侧边发光二极管2,包括一封装基座21、一发光二极管透镜22,及一介于该封装基座21及该发光二极管透镜22间的发光晶粒(图未示),三者皆相对一通过自身几何中心的中心轴23呈放射状对称。透过该发光二极管透镜22,该侧边发光二极管2的发光指向性24汇集于垂直该中心轴23的横截面25上,如此,即能解决上述的问题并增加该侧边发光二极管2可应用的照明范围。
参阅图5,该发光二极管透镜22的最佳实施例可使位于一焦点221(也就是该发光晶粒(图未示)的位置)的发散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导向呈一概略垂直该中心轴23的平行光组。该发光二极管透镜22包括一位于该焦点221相对上方,以供光线入射的底面222、一沿该中心轴23与该底面222间隔相对的反射面223、一由该反射面223朝该底面222方向延伸的第一折射面224,及一介于该第一折射面224与该底面222间的锯齿状第二折射面225。每一经该底面222直接射向该反射面223的光线被反射至该第一折射面224,并以概略垂直该中心轴23的方向折射出。每一经该底面222直接射向该第二折射面225的光线,则直接以概略垂直该中心轴23的方向折射出。
总体而言,依据该发光二极管透镜22的外型,除该中心轴23外,可再沿仰角依序分别界定一自该焦点221往该反射面223边缘延伸的第一分隔线226、一自该焦点221往该第一、第二折射面224、225交界处延伸的第二分隔线227,及一自该焦点221以垂直该中心轴23方向延伸的第三分隔线228。由该焦点221发出,且仰角界于该中心轴23与该第一分隔线226间,以及仰角界于该第二分隔线227与该第三分隔线228间的光线均以概略垂直该中心轴23方向平行射出。但是,入射角度界于该第一分隔线226与该第二分隔线227间的光线则是以杂乱的角度漫射而出,此即为相关业界所称的边界效应。
该发光二极管透镜22确实可有效的扩展目前发光二极管的应用范围。然而,现实技术与实施上述发光二极管透镜22理想间却存在相当的差距。为使上述边界效应减至最小,该发光二极管透镜22表面所形成的角度及曲率必需经过严格而漫长的设计及制造过程,才能尽可能地缩小该第一、第二分隔线226、227间的夹角。甚至,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还须要有不同的设计,可见其所花费的成本及时间想必是极为可观。
此外,台湾第541726及565951号专利说明书中多次提到该发光二极管透镜22可以浇铸聚合、射出成型,或钻石打磨等方式成型。然而,正如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一合理的光学组件表面的误差必需小于1/4波长。以发光二极管的应用范围而言,发光波长介于400至700纳米间,也就是该光学组件表面误差必需小于100至175纳米间。以目前精密射出成型的技术而言,形成表面误差小于上述范围的该锯齿状第二折射面225并不容易。换言之,这种发光二极管透镜22实际上很难以浇铸聚合或射出成型的方式实现,而非以钻石打磨方式成型不可。因此,就应用的现实面而言,该侧边发光二极管2的发光指向性24仍应具有一定的发散角度,而非完全垂直该中心轴23。
即便如此该第二折射面225不为锯齿状曲面,依据台湾专利第541726及565951号文中所述,该第二折射面225也必须是圆弧状曲面。也就是说,在浇铸聚合或射出成型的过程中,该发光二极管透镜22的成型除了沿该中心轴23方向施行开模顶出的动作以外,也必须沿垂直该中心轴23方向施行开模顶出的动作。正如熟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能理解,与现有的加工工艺相比,该发光二极管透镜22的成型并不只是多一步骤,同时也增加制造模具的成本,及锁模、填充时质量控管的难度。
以发光二极管目前的应用方式来说,侧边发光的方式已可解决目前绝大多数的应用限制。使侧边发出的光线间完全相互平行所需花费的制造成本与实质上的效益不成正比。如何在成本与效益间取得平衡,且可直接使用目前的制造技术,才是本实用新型首要重视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使不垂直于一基轴的光线转折的转向透镜。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一转向透镜的发光***。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再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配合现有制造技术的转向透镜,及应用该转向透镜的发光***。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透镜,具有供一预定光源的主光线沿该方向行进的一基轴,该转向透镜包括一与该基轴正交的入射面、一与该基轴夹一锐角,且使其延伸面与该基轴交点系较该光源位置远离该入射面的第一反射面、一与该基轴夹一钝角,形成于远离该入射面侧且与该第一反射面间隔相对的第二反射面,及一与该第二反射面夹一锐角,并远离该基轴的出射面,且该出射面与该基轴夹角小于该第一反射面与该基轴夹角。发射自该预定光源且经该入射面直接射向该第一反射面的入射光线主要被反射至该第二反射面,并被再次反射透出该出射面,形成一第一转折光线组;而经该入射面直接射向该第二反射面的入射光线则主要被反射并透出该出射面而形成一第二转折光线组。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透镜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
该转向透镜以该基轴为中心呈放射状对称。
该第一反射面沿该基轴径向的剖切线为一二次曲线。
该第一反射面沿该基轴径向的剖切线为一直线。
该第二反射面沿该基轴径向的剖切线为一二次曲线。
该第二反射面沿该基轴径向的剖切线为一直线。
该转向透镜相对一该基轴所在的平面呈镜像对称。
其折射系数介于1.4及3.5间;其材质选自于由下列所构成的群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硅胶、聚醚酰亚胺、氟化钙、环状烯烃共聚物,及它们的组合。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该转向透镜的发光***,包括一所发射主光线行进方向界定一基轴的发光组件及一转向透镜。该转向透镜包括:
一与该基轴正交的入射面;一与该基轴夹一锐角,且使其延伸面与该基轴交点系较该光源位置远离该入射面的第一反射面;一与该基轴夹一钝角,形成于远离该入射面侧的第二反射面,并与该第一反射面间隔相对;及一与该第二反射面夹一锐角,并远离该基轴的出射面,且该出射面与该基轴夹角小于该第一反射面与该基轴夹角。发射自该发光组件且经该入射面直接射向该第一反射面的入射光线主要被反射至该第二反射面,并被再次反射透出该出射面,形成一第一转折光线组。经该入射面直接射向该第二反射面的入射光线则主要被反射并透出该出射面而形成一第二转折光线组。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转向透镜的发光***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
该转向透镜相对一与该基轴重迭的平面呈镜像对称。
还包括一承载该发光组件,且与该转向透镜相互嵌合的封装基座。
还包括填充于该封装基座及该入射面间的封装体,且该封装体组成材质的折射系数邻近该转向透镜组成材质的折射系数。
还包括一反射片,且该基轴通过该反射片的几何中心,且该反射片以该基轴为中心呈放射状对称,该反射片沿该基轴径向的剖切线为一二次曲线。
还包括一与该第一、第二转折光线组偶合的光导组件,且该光导组件呈长板状。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透镜及应用该转向透镜的发光***,不仅能使不垂直于基轴的光线转折;而且制造工艺简单,节省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现有发光二极管的侧视图,说明该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指向性;
图2是一应用该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该发光二极管应用于边界照明的立体图;
图4是一现有侧边发光二极管的侧视图,说明该侧边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指向性;
图5是一发光二极管透镜的较佳实施例的光路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应用转向透镜的发光***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7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转向透镜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光路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转向透镜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光路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转向透镜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光路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应用转向透镜发光***的第二较佳
实施例的侧视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应用转向透镜发光***的第三较佳
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应用转向透镜发光***的第四较佳
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5是多个该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发光***应用于一光导组件的俯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3转向透镜                5···发光组件
31··反射部             51··发光指向性
311··入射面            511··对称轴
312··第一反射面        6封装基座
313··第二反射面        61··封装体
32··折射部             62··介质
321··出射面            63··定位件
34··焦点               7···反射片
341··第一分隔线        71··反射面
342··第二分隔线        8···光导组件
343··第三分隔线        81··周面
35··第一转折光线组     82··盲孔
36第二转折光线组         θ发光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以下将结合附图给出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而清楚的呈现。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6与图7,本实用新型应用该转向透镜的发光***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括一封装基座6、一发光组件5,及一转向透镜3,三者皆相对一通过三者几何中心的基轴X呈放射状对称。
该封装基座6为目前一般发光二极管常用的封装基座,并包括一朝该转向透镜3凸伸、并用于定位该转向透镜3的环形定位件63,以及用于粘合该发光组件5及该转向透镜3的封装体61。该封装体61为目前半导体工业中常用的透明封胶,可为折射系数介于1.4及1.7间的树脂(Epoxyresin)、U.V.胶,或硅胶(silicone),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并不只限于上述三种。该发光组件5设于该封装基座6,并为一具有可发光pn结面的发光晶粒。该转向透镜3设于该发光组件5及该封装基座6上,并借卡合、胶合,或焊接等现有的技术与该定位件63接合。
参阅图8,该转向透镜3界定一位于该基轴X上的焦点34(也就是该发光组件5的位置),并包括一沿该基轴X配置,且呈开口背向该焦点34的喇叭状反射部31,及一由该反射部31远离该焦点34端缘朝该焦点34方向延伸,且围绕该反射部31的折射部32,该反射部31及该折射部32皆相对该基轴X呈放射状对称。该反射部31具有一邻近该焦点34,并与该基轴X正交的入射面311、一与该基轴X夹一锐角且延伸面与该基轴X交点是较该焦点34远离该入射面311的第一反射面312,及一与该基轴X夹一钝角,形成于远离该入射面311侧,并与该第一反射面312间隔相对的第二反射面313。其中,该第一、第二反射面312、313产生反射的原理均为全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该折射部32具有一与该第二反射面313夹一锐角,并远离该基轴X的出射面321,且该出射面321与该基轴X夹角小于该第一反射面312与该基轴X夹角。具体而言,该入射面311呈以该基轴X为半径的半球状曲面,使自该焦点34以各角度入射该入射面311的光线不产生弯折。该第一、第二反射面312、313沿垂直该基轴X的剖切线分别为一、二次曲线。该出射面321沿垂直该基轴X的剖切线则为一直线。然而实际应用时,该第一、第二反射面312、313及该出射面321的型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不必受此限制。
发射自该焦点34、且经该入射面311直接射向该第一反射面312的入射光线主要被反射至该第二反射面313,并被再次反射透出该出射面321,形成一第一转折光线组35。经该入射面311直接射向该第二反射面313的入射光线,则主要被反射并透出该出射面321,形成一第二转折光线组36。
总体而言,依据该转向透镜3的外型,除该基轴X外,可再沿仰角依次分别界定一自该焦点34往该第二反射面313边缘延伸的第一分隔线341、一自该焦点34往该第一反射面312边缘延伸的第二分隔线342,及一自该焦点34沿垂直该基轴X方向延伸的第三分隔线343。由该焦点34发出,且仰角介于该基轴X与该第一分隔线341间的光线经由该第二反射面313被调制成一第一转折光线组35;介于该第二分隔线342与该第三分隔线343间的光线经由该第一、第二反射面312、313的相互配合被调制成一第二转折光线组36,该第一、第二转折光线组35、36行进方向间并存在一发光角度。仰角介于该第一分隔线341与该第二分隔线342间的光线则直接经由该出射面321折射而出,并保持发散光的形式(图未示)。
如图9所示,实际应用上也可分别使该第一、第二反射面312、313,及该出射面321沿垂直该基轴X的剖切线为一直线。为方便说明,在此我们先定义通过该第一反射面312靠近该焦点34端缘,且平行该基轴X的一直线为第一直线Y,通过该出射面321靠近该焦点34端缘,且平行该基轴X的一直线为第二直线Z。此时,该第一反射面312如图上所示的剖切线与该第一直线Y的夹角为α,该第二反射面313如图上所示的剖切线与该基轴X的夹角为β,且该出射面321如图上所示的剖切线与该第二直线Z的夹角为γ。自该焦点34射出,且分别以二不同路径透过如图上所示的转向透镜3的光线间夹一发光角度θ,该转向透镜3所形成的发光指向性51具有一对称轴511,且大部分的光线仍然会汇集于该对称轴511。
参阅图10,当增加该第一、第二反射面312、313,及出射面321分别与该第一直线Y、基轴X,及该第二直线Z间的夹角α、β,及γ时,可增加该发光角度θ,且大部分的光线渐趋于远离该对称轴511,并分别成形二主要的发光方向。
此处需说明的是,如图8、9与图10所示的转向透镜3仅为较佳实施方式而已。虽然在前述的说明中,该出射面321沿垂直该基轴X的剖切线均为一直线,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当然也可因应使用的环境需求,使该出射面321沿垂直该基轴X的剖切线成一曲线。如此可使经由该转向透镜3射出的光线成一平行光组,但是却会增加该转向透镜3成型时的难度。
如图8、9,及图10所示的转向透镜3,其组成材质为选白于由下列的有机玻璃材料所构成的群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硅氧烷(silicones)、聚醚酰亚胺(PEI)、氟化钙(CaF2)、硅胶(silicon)、环状烯烃共聚物(COC),及它们的组合,以使所形成转向透镜3的折射系数介于1.4至3.5间,然而相对不同的应用发光波长,该转向透镜3可选用的组成材质也会略有不同。例如,在可见光范围内,可选用的折射系数最小的材质为氟化钙,在发光波长介于400至700纳米间时,氟化钙的折射系数约介于1.432至1.439。而当发光波长在红外光的范围内时,可选用的材质则为硅胶,其折射系数为3.497。但是随着使用环境的不同,也可选用其它的透明材质组成该转向透镜3,例如,利用玻璃组成的转向透镜3具有较佳的硬度及持久性,可应用于较多磨擦或碰撞的工作环境。设于该入射面311与该发光组件5间的封装体61可具有与该转向透镜3相同的折射系数,使当该入射面311不为半球状曲面时,自该焦点34以各角度入射该入射面311的光线仍然不产生弯折。该第一反射面312与该封装基座6间则保留折射系数为1的空气,以使经该入射面311直接射向该第一反射面312的光线产生全反射。
此外,不论如图8、9,及图10所示的转向透镜3,均可使用现有的技术制造,例如浇铸聚合、射出成型,或钻石打磨。以钻石打磨的方式制造可保有最佳质量,然而所需花费的时间及成本较高。浇铸聚合或射出成型的方式可节省成本,也容易大量生产。以目前发光二极管在产业上的产量及需求而言,浇铸聚合或射出成型的方式较为适合。
以一般精密射出成型为例说明,其方式是先锁合一已设计好的模具,该模具包括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将上述有机玻璃材料熔融后,再以螺杆等射出方式填充至该模具。经过保压及冷却阶段后,再借由开模顶出的动作取出成品。在所有影响精密射出成型质量的因素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热机过程(Thermal-mechanical Process)。热机过程指的是材料在模具内成型时的过程,其与填充、保压及冷却动作皆息息相关。热机过程其间的压力控制牵涉到填充材料时内在的受力不均匀度,冷却时压力均匀的保持,也关系到材料冷却时各点的收缩率,整体来说,即是热机过程决定成品所残留的应力及成品的翘曲变形。也诚如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能理解,模具的设计愈是复杂,热机过程中的参数控制愈是困难。
就图8所示的转向透镜3的外观构造而言,该出射面321沿垂直该基轴X剖切后呈一直线,因此,成型此一外观构造的模具最多只需沿该基轴方向分成二部分,也就是成型该转向透镜3的模具可立即应用于目前的射出成型机,而不需额外对机具进行修改。此外,在开模顶出时可防止该转向透镜3成品受到沿垂直该基轴X的应力残留,此也有助于精密射出的成型质量掌控。
承接上述的说明,如图9或图10所示的转向透镜3实施方式即是更进一步使精密射出的成型易于操作,甚至确保成品的质量。虽然图9或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可精简精密射出成型的流程,但是却不因此而限制其实施应用范围,以下二实施例即是分别针对应用如图9与图10所示的转向透镜3的光学***进行说明。
参阅图11,本实用新型应用该转向透镜的发光***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包括一封装基座6、一设于该封装基座6的发光组件(图未示)、一设于该封装基座6的转向透镜3,及一反射片7。
该基轴X大致与该反射片7的中心轴重合,且应用如图9所示的转向透镜3使侧边发出的光线较集中,较易配合照明面积较大的反射片7。该反射片7具有一邻近该转向透镜3,并呈球面状或抛物面状反射面71。由于大部分经由该转向透镜3发出的光线会聚集于一发光角度θ内,因此,再经由该反射面71的反射后,即可得到一光线集中且面积大的照明范围。
参阅图12与图13,本实用新型应用该转向透镜的发光***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包括一封装基座6、一设于该封装基座6的发光组件5、一设于该封装基座6的转向透镜3,及一光导组件8。
该光导组件8概呈长板状,并具有一周面81,及一形成于该周面81,以供该转向透镜3及该发光组件5耦合至该光导组件8的盲孔82。借由在该周面81产生多数次全反射,以使该经由该转向透镜3射出的光线沿着该光导组件8的长向传播并使出光均匀。依据折射定律,产生全反射的条件除了该光导组件8的折射系数必需高于周边的折射系数以外,光线也必需以大于临界角度的入射角度射向该周面81。因此,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即是应用如图10所示的转向透镜3以达到在该周面81产生全反射以使出光均匀的目的。
参阅图10与图13,经该出射面321射出该转向透镜3的光线聚集于二主要方向,二者间夹一发光角度θ。在二主要方向的光线经过多数次全反射后,即可使行进于该光导组件8的光线均匀化。在满足全反射的条件下,若入射的发光角度θ愈大,则愈有利于增加全反射的次数,最后出光也愈趋均匀。配合该光导组件8的组成材质,调整该发光角度的大小以达到产生全反射的条件。以折射系数为1.48的光导组件8,配合折射系数为1.00的周边为例说明,产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度为42.5度,若要在该周面81产生如图13所示的全反射,则该发光角度θ最大可达95度。
此外,该光导组件8的外形可随应用的需求而改变。例如,以圆柱体的形态实施,也不影响实质上的功效。
参阅图7与图14,本实用新型应用该转向透镜的发光***的第四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一较佳实施类似,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该转向透镜3相对一该基轴X所在的平面M呈镜像对称。同样地,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转向透镜3也可具有如图9或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5,为本较佳实施例的一应用方式。使多数相对该平面M呈镜像对称的该第四较佳实施例,线性地共设于一光导组件8。借以提供一种亮度较高的发光***,及相较于前述第三较佳实施例,较适于现有业界应用的出光模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转向透镜3借由所述第一、第二反射面312、313,及该出射面321,使光线得以由该转向透镜3侧边射出,并间接扩展现有发光二极管的应用范围。甚至,本实用新型转向透镜3的最佳实施方式可直接使用现有的浇铸聚合,或射出成型等方式制造,但不因此而限制该转向透镜3的应用范围,以满足发光二极管及本实用新型应用该转向透镜3的发光***在现有市场应用的需求量。因此,本实用新型转向透镜3确实可达到前述功效。
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转向透镜,具有供一预定光源的主光线沿该方向行进的一基轴,该转向透镜包括:
一与该基轴正交的入射面;
一与该基轴夹一锐角,且使其延伸面与该基轴交点系较该光源位置远离该入射面的第一反射面;
一与该基轴夹一钝角,形成于远离该入射面侧的第二反射面,该第二反射面并与该第一反射面间隔相对;及
一与该第二反射面夹一锐角,并远离该基轴的出射面,且该出射面与该基轴夹角小于该第一反射面与该基轴夹角;借此,发射自该预定光源且经该入射面直接射向该第一反射面的入射光线主要被反射至该第二反射面,并被再次反射透出该出射面,形成一第一转折光线组;而经该入射面直接射向该第二反射面的入射光线则主要被反射并透出该出射面而形成一第二转折光线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透镜以所述基轴为中心呈放射状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沿所述基轴径向的剖切线为一二次曲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沿所述基轴径向的剖切线为一直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沿所述基轴径向的剖切线为一二次曲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沿所述基轴径向的剖切线为一直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透镜相对一所述基轴所在的平面呈镜像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透镜,其特征在于:其折射系数介于1.4及3.5间。
9、一种应用转向透镜的发光***,该发光***包括:
一发光组件,定其所发射主光线行进方向为一基轴;及
一转向透镜,该转向透镜包括:
一与该基轴正交的入射面;
一与该基轴夹一锐角,且使其延伸面与该基轴交点系较该光源位置远离该入射面的第一反射面;
一与该基轴夹一钝角,形成于远离该入射面侧的第二反射面,并与该第一反射面间隔相对;及
一与该第二反射面夹一锐角,并远离该基轴的出射面,且该出射面与该基轴夹角小于该第一反射面与该基轴夹角;借此,发射自该发光组件且经该入射面直接射向该第一反射面的入射光线主要被反射至该第二反射面,并被再次反射透出该出射面,形成一第一转折光线组;而经该入射面直接射向该第二反射面的入射光线则主要被反射并透出该出射面而形成一第二转折光线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转向透镜的发光***,其特征在于:该转向透镜相对一与该基轴重迭的平面呈镜像对称。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转向透镜的发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承载该发光组件,且与该转向透镜相互嵌合的封装基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应用转向透镜的发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填充于该封装基座及该入射面间的封装体,且该封装体组成材质的折射系数邻近该转向透镜组成材质的折射系数。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转向透镜的发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反射片,且该基轴通过该反射片的几何中心,且该反射片以该基轴为中心呈放射状对称,该反射片沿该基轴径向的剖切线为一二次曲线。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转向透镜的发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与该第一、第二转折光线组偶合的光导组件,且该光导组件呈长板状。
CN 200520000437 2005-02-05 2005-02-05 转向透镜及应用该透镜的发光***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95878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20000437 CN2795878Y (zh) 2005-02-05 2005-02-05 转向透镜及应用该透镜的发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20000437 CN2795878Y (zh) 2005-02-05 2005-02-05 转向透镜及应用该透镜的发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95878Y true CN2795878Y (zh) 2006-07-12

Family

ID=36813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2000043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95878Y (zh) 2005-02-05 2005-02-05 转向透镜及应用该透镜的发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795878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0581B (zh) * 2011-06-30 2013-10-01 Lextar Electronics Corp 燈具結構
CN110043873A (zh) * 2019-04-18 2019-07-23 美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透镜及灯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0581B (zh) * 2011-06-30 2013-10-01 Lextar Electronics Corp 燈具結構
CN110043873A (zh) * 2019-04-18 2019-07-23 美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透镜及灯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77671B2 (en) Etendue-squeezing illumination optics
US7806547B2 (en) Brightness-enhancing film
US8235556B2 (en) Condensing element, array, and methods thereof
CN103842715B (zh) 用于远程荧光粉led装置的透镜组件
CN1726410A (zh) 密致折叠型光学元件照明透镜
CN101067663A (zh) 一种用于led光源的透镜
CN1854770A (zh) 光学透镜、使用该光学透镜的发光器件组件以及背光单元
US11639783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ens structure
TWI479107B (zh) 發光二極體光分配透鏡及其光源裝置
US20110127553A1 (en) Led unit
JP2007080826A (ja) 光線を投射するためのモジュール
US20130181243A1 (en) Solid State Lighting Device
CN113437052B (zh) 改善微小型led背光或显示均匀性的色转换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604346A (zh) 新型准直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CN203434191U (zh) Led模块
CN2795878Y (zh) 转向透镜及应用该透镜的发光***
CN1680854A (zh) 采用计算机合成全息图的光学元件、导光板、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776506A (zh) 发光组件封装结构、应用其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US11177416B2 (en)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 a module having at least two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
CN1844988A (zh) 一种拼装而成的均匀面光源
CN103363443A (zh) 一种全反射透镜及其成型方法
CN111403579A (zh) 一种具有阵列透镜出光面的大功率白光led及制备方法
US8643273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having pillars disposed such that light efficiency of the device is improved
JP2011014852A (ja) 発光装置
CN101078781A (zh) 透镜、具有透镜的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ZHAOPU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UANG XUHUA

Effective date: 2006102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61027

Address after: Taiwan province Taipei City Xinyi District road five No. 191 3 floor

Patentee after: Mega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Address before: Floor 14, No. 133 Lane 2, Central Road, Xin Dian, Taipei, Taiwan

Patentee before: Huang Xuhua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712

Termination date: 201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