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16122Y - 动力代步车及其转向操纵机构和转向节 - Google Patents

动力代步车及其转向操纵机构和转向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16122Y
CN2716122Y CNU2004200880376U CN200420088037U CN2716122Y CN 2716122 Y CN2716122 Y CN 2716122Y CN U2004200880376 U CNU2004200880376 U CN U2004200880376U CN 200420088037 U CN200420088037 U CN 200420088037U CN 2716122 Y CN2716122 Y CN 271612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destal
steering
control mechanism
swivel
steering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4200880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寿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42008803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716122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1612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1612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披露了一种动力代步车及其转向操纵机构和转向节。所述代步车包括座体及两个转向节,所述转向操纵机构安装在所述座体上并与所述转向节连接,所述转向操纵机构包括一个操动部,一个拉杆部,以及一个联动部,所述联动部具有:两个联动臂,分别以其一端固定在一个相应的所述转向节上。这种动力代步车转向操纵机构结构相对简单,操纵方便可靠。

Description

动力代步车及其转向操纵机构和转向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可作为简易代步工具,例如电动轮椅车等的动力代步车。
背景技术
动力代步车一般是指介于人力车和机动车辆之间的一种交通工具,它具有动力源,不像人力车那样耗费体力,令人容易疲劳,同时它又具有小型、轻便的特点,不像机动车辆那样结构复杂,难以操纵。因此,动力代步车能满足人们在很多场合或方面的需求,例如,可以用于工厂、超市、图书馆等内部场所要求快速移动以进行管理、整理、简易运输等用途,用于人们的休闲娱乐和健身等用途,以及用于满足残障人士或老人的行动要求等用途,以及其它各种适合用途。
如图1和图2所示,中国实用新型专利No.01210444.2公开了一种四轮电动轮椅,其转向操纵机构包括车把10、立管11、两个转向轮前叉12,两个转向轮13,位于两个转向轮前叉之间的联动机构14构成。车把10和立管11位于轮椅一侧,车把10固定在立管11的上端,立管11的下端与位于轮椅同侧的转向轮前叉12的转轴固定,转向轮13安装在转向轮前叉12上。联动机构14包括两个转向轮转柄15、两个连杆16、和一个中心转柄17,转向轮转柄15固定在转向轮前叉12上,中心转柄17枢接于车辆座体的底部。当转动车把10时,带动立管11及位于车把10同侧的转向轮前叉12和转向轮13同步转动,同时,通过联动机构14,使轮椅另侧的转向轮13转动。这种电动轮椅的转向操纵机构虽然能够实现转向操作,但其只能用于以前轮作为转向轮的轮椅结构中,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轮椅是采用后轮作为转向轮。另外,由于其一侧的转向轮前叉是直接承受立管传递的操纵力,而另一侧的转向轮前叉是通过一个联动机构间接承受操纵力,因此,两轮之间就会出现转向时间和角度上的差异,从而影响转向性能。
如图3所示,中国实用新型专利No.00207979.8公开了一种轮椅车,该轮椅车的转向操纵机构包括左操纵机构和右操纵机构,每个操纵机构分别包括臂杆21,连杆22、转向摇臂23、转向拉杆24和转向节臂25。臂杆21的一端连接有操纵把手,其另一端固定连接到连杆22的上端,连杆22可转动地安装在座体(未示出)的套筒20中,从而与座体连接,其下端与转向摇臂23的一端固定连接,转向摇臂23的另一端与转向拉杆24的前端连接,转向拉杆24的后端连接到转向节臂25,转向节臂25驱使转向轮转动。为使左、右机构能够协调动作,左、右操纵机构之间通过一个联动杆26和两个摇杆27连接。该轮椅车的转向操纵机构能够用于以后轮作为转向轮的轮椅结构中。然而,该方案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由于从连杆22到转向节臂之间的诸多构件缺乏与轮椅座体的有效支撑,使得刚性较差,影响执行的可靠性。由于其操纵机构分成左、右两个操纵机构,虽然二者之间通过构件进行关联,但由于构件强度、加工和安装误差等因素,加之人的两手施力难以保证完全一致,使得两个转向轮运动不够协调。另外,这种方案结构较复杂,使成本较高。
发明人曾经提出的一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No.200420000614.1,其中披露了这样一种用于电动代步车的座体结构,包括:第一部分,设置有两个驱动轮,该第一部分具有第一边;第二部分,设置有两个转向轮,该第二部分具有对应于该第一边的第二边;第一边和第二边通过轴连接起来,第一边和第二边中的至少一个可围绕轴转动。这是一种分体式的电动代步车座体,其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通过一个轴可以相对摆动,使得采用这种座体结构的电动代步车克服了在地面不平情况下三轮着地的不安全因素。但现有的以后轮作为转向轮的四轮代步车的转向操纵机构由于缺少适应该摇摆运动的旋转结构,而容易发生机构干涉,引起操纵费力甚至部件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以上所述的由于现有技术的局限或不足引起的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动力代步车。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以后轮作为转向轮且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的动力代步车。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以后轮作为转向轮且能够消除两个转向轮在转向时间或角度上的差异的动力代步车。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部具有与座体的连接结构,能够增加转向操纵机构的刚性,提高转向执行的可靠性的动力代步车。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再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以后轮作为转向轮的动力代步车,其结构能够适应分体式座体的摇摆运动,防止运动干涉和部件损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动力代步车的转向操纵机构,所述代步车包括座体及两个转向节,所述转向操纵机构安装在所述座体上并与所述转向节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操纵机构包括:一个操动部,通过一支点与所述座体连接,并可绕所述支点转动,所述操动部具有:操动部第一端,便于操纵者把持和操纵;以及操动部第二端;一个拉杆部,具有:拉杆部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操动部第二端;以及拉杆部第二端,直接或间接与所述转向节连接;以及一个联动部,所述联动部具有:两个联动臂,分别以其一端固定在一个相应的所述转向节上,其另一端之间可转动地连接有横拉杆。
其中,所述座体具有一个枢孔;所述操动部包括:一个操纵杆,位于所述操动部第一端,其上具有一握持部;一个连接主柱,位于所述操动部的中部,与所述操纵杆连接,并且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座体上的枢孔内;以及一个主摇臂,位于所述操动部第二端,与所述连接主柱固定连接,并可随所述操纵杆同步运动。
其中,所述连接主柱与所述座体平行,所述操纵杆与所述座体所在的平面垂直。
其中,所述连接主柱与所述座体垂直,所述操纵杆与所述座体所在的平面平行。
其中,所述操纵杆与连接主柱铰接,可相对所述连接主柱从水平位置向上旋转90度。
其中,所述拉杆部包括一个第一旋转接头,设置在所述拉杆部第一端;一个第二旋转接头,与所述第一旋转接头相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拉杆部第二端;以及一个直拉杆,位于所述拉杆部的中部,其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旋转接头和第二旋转接头。
其中,所述旋转接头为球面轴承。
其中,所述转向节上固定设置或一体形成一个转向臂,所述转向臂与所述拉杆部的第二旋转接头可转动地连接。
其中,在所述拉杆部与所述联动部之间还包括一个摇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座体上,所述摇架具有:摇架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拉杆部第二端;以及摇架第二端,与所述联动部相连接。
其中,所述联动部的两个联动臂的另一端之间包括一个横拉杆,并且所述联动部还包括一个过渡联杆,其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摇架第二端,其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横拉杆的一端。
其中,所述联动部包括两个横拉杆,每个横拉杆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摇架的第二端连接,每个横拉杆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联动臂的另一端相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动力代步车的转向节,所述代步车包括座体及两个转向操纵机构,所述转向节安装在所述座体上并与所述转向操纵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操纵机构具有一个联动部,所述联动部具有两个联动臂,所述两个转向节分别与相应的联动臂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联动臂的另一端之间可转动地连接有横拉杆。
其中,所述座体后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纵向通孔,所述两个转向节分别为万向轮式转向节,其转向轴分别安装在相应的所述纵向通孔内。
其中,所述座体后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纵向通孔;每个所述转向节分别包括,一个转向轴,穿设于一个相应的所述纵向通孔内,两端分别从所述纵向通孔中伸出,一个“U”形架,包括一个上侧壁、一个与所述上侧壁对应的下侧壁、以及一个连接所述上侧壁与下侧壁的中侧壁,所述上侧壁与所述下侧壁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通孔,与所述转向轴的两端相配合,以及一个转向轮轴,固定设置在所述“U”形架的中侧壁的外侧面上。
其中,所述座体上的左右纵向通孔是倾斜的,使所述左右转向节上的转向轴的上端分别相对应地向座体内侧和后侧倾斜一个角度。
其中,所述联动部的横拉杆与联动臂之间的两个枢接点以及所述转向节与所述座体之间的两个枢接点共同形成梯形结构,使转向节上的转向轮的瞬间转向中心位于行走轮的中心连线所在的与地面垂直的平面内。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代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上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转向操纵机构和/或转向节,所述的座体包括:第一座体,在其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个行走轮轴,其上分别安装行走轮;第二座体,在其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个转向节,其上分别安装转向轮;所述第二座体与所述第一座体可转动地连接。
其中,所述转向操纵机构的操动部的支点相对于所述第一座体固定,所述摇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座体固定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转向操纵机构不再分为左、右操纵机构,具有相对简单的结构。
二、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转向操纵机构除操动部、联动部分别连接到座体和转向节而得到支撑外,其还可进一步具有一个摇架,该摇架安装在座体上,从而从中部提供了另一支撑,有效地增加了转向操纵机构的刚性,提高了转向执行的可靠性。
三、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使用者施加的转向操纵力是通过操动部、拉杆部传递到摇架上,摇架通过两侧的联动部驱使两侧转向节同时动作,加之在联动部与转向节之间采用了梯形结构,符合四轮转向梯形结构原理,所以不但消除了现有技术中的两个转向轮转向误差,而且保证了在转向过程中有正确的瞬间转动中心。
四、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由于拉杆部包括第一旋转接头、第二旋转接头和直拉杆,所述第一旋转接头、第二旋转接头分别可在与所述直拉杆的连接处绕所述直拉杆的轴线相对所述直拉杆旋转,所以当分体式座体摇摆时,旋转接头与直接杆间就会进行相对旋转,从而可以防止运动干涉和部件损坏。
五、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与转向操纵机构连接的偏置式转向节,即转向轮所在平面相对转向轴线平行地偏置在一侧,这种结构在转向时转向外侧的转向轮与地面接触点会自动后移,这增加了行驶的安全性。并且,当所述座体上左右两侧的纵向通孔及转向节上的转向轴的上端相对应地分别向座体内侧和后侧倾斜一个角度时,整个转向机构在转向完毕去掉转向力矩后有自动复位恢复直行的能力。
总之,本实用新型的操纵机构工作稳定可靠,能适用于特定的座体结构,而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操纵结构、座体和转向节的完美结合,使整个代步车性能更为出色。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将变的更加明显,其中:
图1为一种现有代步车的前视图,示出了其转向操纵机构中除联动机构以外的其它构件;
图2为图1所示现有代步车的转向操纵机构中的联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另一种现有代步车的转向操纵机构的示意图;
图4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坐姿代步车的整体示意图;
图4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另一种坐姿代步车的整体示意图;
图4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站姿代步车的整体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代步车的座体、转向操纵机构以及转向节的部分结构;
图6为球面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结构时的两转向轮的转角示意图,此时α=β,两转向轮轴保持平行,没有瞬间转动中心;
图7b为四边形ABCD为梯形结构时的两转向轮的转角示意图,此时α≠β,两转向轮轴必定相交;
图7c为四边形ABCD为梯形结构时瞬时转向中心与行走轮和转向轮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此时,两转向轮轴交点落在行走轮轴线所在的垂直平面内,O点为瞬间转动中心,四个车轮都处于纯滚动状态。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代步车的转向操纵机构以及转向节的部分结构;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代步车的底座、转向操纵机构以及转向节的部分结构;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操纵杆与连接主柱间的铰接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代步车的转向操纵机构以及转向节的部分结构;以及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代步车的座体、转向操纵机构的部分结构以及转向节的部分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4a和4b所示分别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坐姿代步车的外观示意图。该代步车包括座体(未示出)以及安装在座体上的动力源(未示出)、行走轮组件,转向操纵机构40和转向节(仅示意性地示出了装在转向节上的转向轮)50。该代步车在使用时,操作者坐在座体上方座位上。操纵转向操纵机构40的握持部供操作者手握,以进行转向操作。转向操纵机构40连接到转向节50上,通过使转向轮绕垂直于座体的转向轴线转动一个角度,实现转向(下文将详细描述)。图4c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站姿代步车的外观示意图。行走轮组件是与转向节和转向轮相对应的只具有行走功能,本身不能直接进行转向的车轮组件。该代步车中行走轮组件为前轮组件。行走轮组件可以采用电动轮毂,相应的,动力源可以采用蓄电池,通过控制电动轮毂的电流接通、切断及电流大小等,可以控制行走轮的行进、停止及速度快慢,从而使本实用新型构成一种电动代步车。
第一实施例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代步车的底座30、转向操纵机构40以及转向节50的部分结构。
其中所述座体30为分体式座体,包括一个第一座体31和一个第二座体32。第一座体31呈矩形结构,其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行走轮组件,图中仅示出行走轮组件的行走轮轴311,该行走轮轴311固定设置在座体31上。第一座体31的右前位置上还具有一个支架312,其上具有一个横向布置的枢孔313,枢孔313的轴线与第一座体31平行,并与两侧的行走轮轴311的连线方向平行。第二座体32位于第一座体31的后方,呈T形结构,包括一个纵梁321,一个贯穿纵梁321后端并分别向两侧延伸的后桥322,该后桥322固定连接在纵梁321上。在第一座体31与第二座体32之间具有一个连接部33,通过该连接部33,将第一座体31和第二座体32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该连接部33具体是一个同时与第一座体31和第二座体32枢接的连接轴。
所述转向操纵机构40包括一个操动部,该操动部包括一个操纵杆41,一个连接主柱42和一个主摇臂43。操纵杆41纵向布置于第一座体31的右前位置,其上端安装有握持部411和刹车手柄412,其下端固定连接到连接主柱42的右端。连接主柱42横向布置,呈圆柱状,其与第一座体31上的枢孔313配合,可转动地穿设安装在该枢孔313内,并与操纵杆41垂直,该连接主柱42的左端固定连接到主摇臂43的一端。主摇臂43呈长形板状,其可随所述操纵杆41作同步运动,其另一端与拉杆部活动连接。
作为可变通的实施方式,也可取消连接主柱42和主摇臂43,使操纵杆41的中部或下端活动连接于第一座体31上,以连接处为支点转动,同时将拉杆部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操纵杆41的下端或中部,同样可以利用杠杆原理完成操纵动作。
作为可变通的实施方式,操纵杆41当然也可布置在左前位置,但这时支架312也需相应地设置在第一座体31的左前位置。更好地,可在第一座体31的左前位置上加设一个与右前位置的支架312相对应的支架,其上也具有一个横向布置的枢孔,其与右前位置的支架312上的枢孔313位于同一轴线上。同时,连接主柱42的左端延伸进入该左前支架的枢孔中,并从中伸出,从而呈与其右端对称的状态。以这种方式,操纵杆41可以根据驾驶者使用左臂还是右臂来操纵车辆,选择性地固定连接于连接主柱42的左端或右端。
所述转向操纵机构40还包括一个拉杆部44,该拉杆部包括一个直拉杆442和两个球面轴承441和443。直拉杆442的前后端分别加工有左旋和右旋的螺纹,其前端装有一个带右旋内螺纹的球面轴承441,与主摇臂43连接,后端装有一个带左旋内螺纹的球面轴承,与摇架45连接。参见图6,球面轴承441和443的球体444内分别带有一个轴承孔445,并且其与直拉杆442的连接端具有内螺纹孔。通过穿设在该轴承孔445内的一销轴分别连接到主摇臂43和摇架45上,从而可将主摇臂43绕连接主柱42的前后摇动转换为摇架45的水平方向摆动。旋转直拉杆442,通过两端的左右旋螺纹可改变球面轴承441与443轴承孔445间的距离,以调整操纵杆41的原始位置,使其在车辆向正前行驶时处于垂直状态。调整完毕后,用左旋和右旋螺母446将两球面轴承441、443与直拉杆442锁定。
作为可变通的实施方式,也可将直拉杆442做成管状,其前后端加工成左旋和右旋的内螺纹,而安装带有左旋和右旋外螺纹的球面轴承并用左旋和右旋螺母锁定。
所述转向操纵机构40还包括一个摇架45,其通过一个支架451进行安装。支架451固定在第二座体32的纵梁321的前端,摇架45通过一个枢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架451上。
所述转向操纵机构40还包括一个联动部,该联动部包括一个过渡联杆46、一个横拉杆47和两个联动臂48。过渡联杆46的两端分别通过枢轴可活动地连接到摇架45的第二端及横拉杆47的两端中的任意一端。横拉杆47两端分别连接到两个联动臂48的第一端。两个联动臂48的第二端分别与位于第二座体两侧的两个转向节50固定连接,具体连接到转向节50的支架52的上侧壁上,下文将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代步车的转向节50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座体32的两侧,在第二座体32上则分别具有相应的纵向枢孔。每个转向节50包括一个转向轴51,一个支架52和一个转向轮轴53,转向轮轴53上用以安装转向轮。支架52呈水平放置的“U”形结构,包括一个上侧壁、一个与所述上侧壁对应的下侧壁、以及一个连接所述上侧壁与下侧壁的中侧壁,所述上侧壁与所述下侧壁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通孔。其中上侧壁与联动部48的联动臂的第二端固定连接。转向轴51沿转向轴线纵向布置,并穿设于第二座体32上的纵向枢孔及支架52上的所述通孔,从而将支架52安装在第二座体32上。转向轮轴53呈水平布置,并固定连接到支架52的中侧壁上。
作为可变通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使支架52以其中侧壁与第二座体32固定连接,而转向轮轴53与转向轴51固定连接,同时使联动部的联动臂48的第二端连接到转向轴51的上端,也可以实现转向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座体不用另外设置用于连接支架52和转向轴51的纵向枢孔。
从图5中可以看出,联动部与转向节之间形成四个转动点A,B,C和B,从而形成一个可变形的四边形ABCD。再请参见图7,其中,图7a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结构时的两转向轮的转角示意图,图7b为四边形ABCD为梯形结构时的两转向轮的转角示意图,图7c为四边形ABCD为梯形结构时瞬时转向中心与行走轮和转向轮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其中的a,b,c,d分别代表转动点A,B,C和B工作时所处的位置。
当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时,如图7a所示,ab=cd,任何方向的转向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原理,当转动点C、D分别从任意位置c、d移动到c’、d’时,ac和bd的转角α、β永远一致。这种情况下,在转向过程中除了滚动外,还会与地面产生滑移,不仅造成轮胎过度磨损,还将白白消耗部分能量。这对于以蓄电池为能源的电动车辆来说会减少每次充电后的续驶里程,也因转变时耗电大而影响蓄电池循环寿命。
因此,优选地,可使四边形ABCD为梯形结构,如图7b所示。这时,当C、D点分别从位置c、d移动到位置c’、d’时,d’位于以b为圆心以bd为半径的圆弧上,且c’、d’之间仍然保持原来的距离L。由于ABCD形成梯形,所以实现了α<β。若D点从位置d’移动到d的右侧,则C点也会从位置c’移动到c的右侧,同样原理,α>β。
参见图7c,在四边形ABCD为梯形结构时,转向轮I和转向轮II的转向轮轴线的交点O处于左右前驱动轮(行走轮)的连轴线M所在的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内。这时,两个前驱动轮与两个后转向轮是纯滚动状态,O点是该状态下的瞬间转向中心,转向轮I的转角α与转向轮II的转角β大小不同,右转时α<β,左转时α>β,也即靠近转向中心的转向轮转角较大。这样,克服了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结构时存在的问题。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为描述方便起见,其中仅示出了代步车的转向操纵机构以及转向节的部分结构。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该实施例中操纵杆41位于第一座体(图中未示出)的左前位置。相应地,需要将第一座体31上的支架312及其枢孔313设置在第一座体的左前位置(图中未示出)。当然,操纵杆41也可以位于第一座体31的右前位置,改为右手操作,以适应不同的使用者。
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在该实施例中转向操纵机构的联动部取消了过渡联杆。该联动部包括两个横拉杆47,每个横拉杆47的第一端分别通过一个枢轴与所述摇架45的第二端连接,每个横拉杆47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到两个所述联动臂48的第一端;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还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节50为万向轮式的转向节,即转向轴线位于转向轮所在平面内,使转向轮与转向轴共面的转向节。该转向节50包括转向轴51、支架52、转向轮轴(未示出)。转向轴51沿转向轴线纵向布置,其上端固定连接到转向操纵机构的联动部的联动臂48的第二端,其下端与支架5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转向轴的中部形成一个轴承座部511,在第二座体上32形成相应的纵向通孔(图中未示出),二者配合,将转向轴及转向节可转动地安装到第二座体上。在支架52的下端两侧分别设有相对应的通孔521,用于穿过转向轮轴(未示出),将转向轮(未示出)安装到支架52的两侧壁中间形成的容纳部内。
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代步车的底座、转向操纵机构以及转向节的部分结构。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操纵杆41呈横向布置于第一座体31的左前位置。相应地,第一座体31上的支架312及其枢孔313设置在第一座体31的左前位置,呈枢孔313纵向布置。操纵杆41的右端安装有握持部411和刹车手柄412,其左端连接到连接主柱42的上端。连接主柱42纵向布置,呈圆柱状,其与第一座体31上的枢孔313配合,可转动地穿设安装在该枢孔313内,并与操纵杆41垂直,该连接主柱42的下端固定连接到主摇臂43的一端。主摇臂43呈长形板状,其可随所述操纵杆41作同步运动,其另一端与拉杆部活动连接。支架312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座体31的右前端,则操纵杆改为由左手操作,以适应不同的使用者。
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操纵杆41是为铰接式,可转动地连接到连接主柱42上,可相对所述连接主柱从水平位置向上旋转90度。这是为了便于驾驶者入座。同时请参见图10,具体来说,操纵杆41的左端通过一个剖面为U形的半管状的连接件413铰接于连接主柱42的上端,连接件413的内表面形成一个容纳部414,用于限制操纵杆41向上掀起的角度,并在掀起状态与连接主柱42的表面贴合。同时,铰接部还可通过常规的限制转动角度的止挡结构来防止操纵杆41向下转动。从图10中可以看出,连接主柱42的上端一侧加工成圆弧状结构,另一侧抵顶在连接件413的内壁上,形成所述止挡结构。操纵杆41由杆体及连接件413焊接在一起构成。作为一种可变通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杆体左端的结构和位置,可使在操纵杆41处于水平位置时,杆体左端抵顶在连接主柱42的上端右侧面上,形成止挡结构。
第四实施例
参见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代步车的转向操纵机构以及转向节的部分结构。
与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操纵杆41位于第一座体(图中未示出)的右前位置。相应地,需要将第一座体31上的支架312及其枢孔313设置在第一座体31的左前位置(图中未示出)。
与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还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代步车的转向操纵机构的摇架45和联动部,以及代步车的转向节50与第二实施例相同。
第五实施例
参见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代步车的座体、转向操纵机构的部分结构以及转向节的部分结构。
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操纵机构中省略了摇架,操动部(未示出)通过拉杆部44直接连接到联动部。
除此之外,联动部的结构也与前述实施不同,所述的联动部包括一个摇臂49,其一端与所述拉杆部44可转动地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位于第二座体32两侧的两个转向节50中的任何一个固定连接。另外,两个转向节50上还分别固定连接一个联动臂48,两个联动臂48的另一端分别与一个横拉杆47的两端可转动地连接。
本实施例可以优选应用于图4c所示的站姿代步车上。
图4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代步车的外观示意图。参见图4,该代步车包括座体(未示出)以及安装在座体上的动力源(未示出)、行走轮组件,转向操纵机构40和转向节50。
就整个代步车而言,在使用时,操作者坐在座体上方座位上。操纵转向操纵机构40的握持部供操作者手握,以进行转向操作。转向操纵机构40连接到转向节50上,通过使转向轮绕垂直于座体的转向轴线转动一个角度,实现转向。握持部分还装有霍尔加速器(控制车速)、刹车及驻车握把、倒车按钮开关(实现倒车)及灯光喇叭按钮。
行走轮组件是与转向节相对应的只具有行走功能,本身不能用于转向的车轮组件。该代步车中行走轮组件为前轮组件。行走轮组件可以采用电动轮毂,相应的,动力源可以采用蓄电池,通过控制电动轮毂的电流接通、切断及电流大小等,可以控制行走轮的行进、停止及速度快慢。
就刹车制动方面而言,可以在两个转向轮内配置有联动的机械刹车(盘式或鼓式刹车)装置,并且对于前轮的电动轮毂,可通过电路结构的控制器而具有反馈制动性能,这样通过单一刹车手柄412可以实现行走轮(前轮)组件和转向轮(后轮)组件的四轮同时均衡制动。刹车制动结构也可以采用任何其它常规的技术手段。
本代步车的电路结构上具体还可以设置过电流保护、欠电压保护、刹车断电功能、制动、倒车反馈功能以及快慢两挡前进车速和慢速倒车、反馈制动等功能。
另外,在转向操纵机构的合适位置设置有两个传感器,通过电路控制,当转向接近极限位置时使转向内侧的电机断电,这样基本上可以实现原地转向,使转向更加灵活和节能。
通过以上说明可使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完善,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是公知的技术或技能。
下面,以第一实施例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纵方式。
参见图4及图5,驾驶者坐在代步车上,以右手握持操纵杆41上的握持部411。当向前推动操纵杆41时,操纵杆41下端带动连接主柱42逆时针转动,连接主柱进一步带动其左端的主摇臂43同向转动,使其下端向后移动。与主摇臂43下端连接的拉杆部44的第一球面轴承441、直拉杆442和第二球面轴承423将随之后移,推动摇架45顺时针转动。摇架45的另一端拉动过渡联杆46,进而通过横拉杆47带动两个联动臂48绕转向轴线逆时针转动。联动臂48带动转向节50绕转向轴线逆时针转动,使代步车右转向。反之,当向后拉动操纵杆41时,代步车左转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用于动力代步车的转向操纵机构,所述代步车包括座体及两个转向节,所述转向操纵机构安装在所述座体上并与所述转向节连接,所述座体具有一个枢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操纵机构包括:
一个操动部,通过一支点与所述座体连接,并可绕所述支点转动,所述操动部具有:操动部第一端,便于操纵者把持和操纵;以及操动部第二端;
一个拉杆部,具有:拉杆部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操动部第二端;以及拉杆部第二端,与所述转向节连接;以及
一个联动部,具有:两个联动臂,分别以其一端固定在一个相应的所述转向节上,其另一端之间可转动地连接有横拉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动部包括:
一个操纵杆,位于所述操动部第一端,其上具有一握持部;
一个连接主柱,位于所述操动部的中部,与所述操纵杆连接,并且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座体上的枢孔内;以及
一个主摇臂,位于所述操动部第二端,与所述连接主柱固定连接,并可随所述操纵杆同步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主柱与所述座体平行,所述操纵杆与所述座体所在的平面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主柱与所述座体垂直,所述操纵杆与所述座体所在的平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杆与连接主柱铰接,可相对所述连接主柱从水平位置向上旋转90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部包括:
一个第一旋转接头,设置在所述拉杆部第一端;
一个第二旋转接头,与所述第一旋转接头相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拉杆部第二端;以及
一个直拉杆,位于所述拉杆部的中部,其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旋转接头和第二旋转接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接头为球面轴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上固定设置或一体形成一个转向臂,所述转向臂与所述拉杆部的第二旋转接头可转动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杆部与所述联动部之间还包括一个摇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座体上,所述摇架具有:摇架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拉杆部第二端;以及摇架第二端,与所述联动部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部的两个联动臂的另一端之间包括一个横拉杆,并且所述联动部还包括一个过渡联杆,其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摇架第二端,其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横拉杆的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部包括两个横拉杆,每个横拉杆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摇架的第二端连接,每个横拉杆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联动臂的另一端相连接。
12.一种用于动力代步车的转向节,所述代步车包括座体及转向操纵机构,所述座体后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纵向通孔,所述转向节安装在所述座体上并与所述转向操纵机构连接,所述转向操纵机构具有一个联动部,所述联动部具有两个联动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分别与相应的联动臂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联动臂的另一端之间可转动地连接有横拉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转向节分别为万向轮式转向节,其转向轴分别安装在相应的所述纵向通孔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转向节分别包括:
一个转向轴,穿设于一个相应的所述纵向通孔内,两端分别从所述纵向通孔中伸出;
一个“U”形架,包括一个上侧壁、一个与所述上侧壁对应的下侧壁、以及一个连接所述上侧壁与下侧壁的中侧壁,所述上侧壁与所述下侧壁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通孔,与所述转向轴的两端相配合;以及
一个转向轮轴,固定设置在所述“U”形架的中侧壁的外侧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上的左右纵向通孔是倾斜的,使所述左右转向节上的转向轴的上端分别相对应地向座体内侧和后侧倾斜一个角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部的横拉杆与联动臂之间的两个枢接点以及所述转向节与所述座体之间的两个枢接点共同形成梯形结构,使转向节上的转向轮的瞬间转向中心位于行走轮的中心连线所在的与地面垂直的平面内。
17.一种动力代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所述的转向操纵机构和/或转向节,所述座体包括:
第一座体,在其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个行走轮轴,其上分别安装行走轮;
第二座体,在其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个转向节,其上分别安装转向轮;
所述第二座体与所述第一座体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力代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操纵机构的操动部的支点相对于所述第一座体固定,所述摇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座体固定上。
19.一种动力代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至16中任一所述的转向节,所述座体包括:
第一座体,在其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个行走轮轴,其上分别安装行走轮;
第二座体,在其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个转向节,其上分别安装转向轮;
所述第二座体与所述第一座体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
20.一种动力代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所述的转向操纵机构和权利要求12到1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转向节,所述座体包括:
第一座体,在其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个行走轮轴,其上分别安装行走轮;
第二座体,在其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个转向节,其上分别安装转向轮;
所述第二座体与所述第一座体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
CNU2004200880376U 2004-08-18 2004-08-18 动力代步车及其转向操纵机构和转向节 Expired - Lifetime CN2716122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4200880376U CN2716122Y (zh) 2004-08-18 2004-08-18 动力代步车及其转向操纵机构和转向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4200880376U CN2716122Y (zh) 2004-08-18 2004-08-18 动力代步车及其转向操纵机构和转向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16122Y true CN2716122Y (zh) 2005-08-10

Family

ID=34875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4200880376U Expired - Lifetime CN2716122Y (zh) 2004-08-18 2004-08-18 动力代步车及其转向操纵机构和转向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716122Y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70361A (zh) * 2012-05-30 2012-09-19 王保福 电动轮椅
CN102824251A (zh) * 2012-09-13 2012-12-19 王保福 电动轮椅
CN102961091A (zh) * 2012-11-29 2013-03-13 苏州德汇清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安装尘推扒的连接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尘推车
CN103538627A (zh) * 2013-10-30 2014-01-29 叶呈艳 双操纵杆控制前置两轮转向的动力车
TWI447372B (zh) * 2009-08-04 2014-08-01 Meidensha Electric Mfg Co Ltd Vehicle fixed structure
CN106240726A (zh) * 2016-08-26 2016-12-21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儿童电动车
CN107953957A (zh) * 2016-10-17 2018-04-24 彭加桂 单排座窄体车
CN107233168B (zh) * 2016-03-25 2018-05-25 扬顶(天津)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轮椅用的体感操控把手和前车架机构
CN108556996A (zh) * 2018-04-19 2018-09-21 北京特睿夫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47372B (zh) * 2009-08-04 2014-08-01 Meidensha Electric Mfg Co Ltd Vehicle fixed structure
CN102670361A (zh) * 2012-05-30 2012-09-19 王保福 电动轮椅
CN102670361B (zh) * 2012-05-30 2014-11-26 王保福 电动轮椅
CN102824251A (zh) * 2012-09-13 2012-12-19 王保福 电动轮椅
CN102961091B (zh) * 2012-11-29 2016-01-20 苏州德汇清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安装尘推扒的连接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尘推车
CN102961091A (zh) * 2012-11-29 2013-03-13 苏州德汇清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安装尘推扒的连接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尘推车
CN103538627A (zh) * 2013-10-30 2014-01-29 叶呈艳 双操纵杆控制前置两轮转向的动力车
CN107233168B (zh) * 2016-03-25 2018-05-25 扬顶(天津)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轮椅用的体感操控把手和前车架机构
CN106240726A (zh) * 2016-08-26 2016-12-21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儿童电动车
CN106240726B (zh) * 2016-08-26 2022-05-03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儿童电动车
CN107953957A (zh) * 2016-10-17 2018-04-24 彭加桂 单排座窄体车
CN108556996A (zh) * 2018-04-19 2018-09-21 北京特睿夫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
CN108556996B (zh) * 2018-04-19 2020-04-14 北京特睿夫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77848Y (zh) 电动车底盘
CN1450965A (zh) 具有横行***的作业车辆
CN1805724A (zh) 助力车辆
CN2716122Y (zh) 动力代步车及其转向操纵机构和转向节
CN203832672U (zh) 滑板车转向装置及滑板车
CN1126708C (zh) 具有横行***的叉车
CN200942160Y (zh) 电动轮椅车
CN1188312C (zh) 三轮车的停车锁定装置
CN201951576U (zh) 一种轮腿复合式行走和攀爬机构
CN104173148A (zh) 轮椅电动驱动头及其使用方法
CN206031562U (zh) 一种景区代步车及其行走机构
CN201305093Y (zh) 转向灵活的沙滩车
CN202006842U (zh) 一种轮腿机器人
CN205381295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7456229U (zh) 自动折叠自行车
CN2745834Y (zh) 代步车及其防侧翻装置
CN1313310C (zh) 一种微型四轮车转向装置
CN113955006A (zh) 自动折叠自行车
CN201151459Y (zh) 具有省力效果的人力脚蹬装置
CN206590039U (zh) 一种yl结构倒三轮车
CN201980305U (zh) 四轮电动站立车
KR20100134950A (ko) 손조작이 필요없는 자전거
CN206243337U (zh) 一种安全防水型前驱电动三轮车
CN201729224U (zh) 后轮摆动式三轮电动车
CN1314563C (zh) 一种四轮车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818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