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83320U - 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83320U
CN221283320U CN202323088448.7U CN202323088448U CN221283320U CN 221283320 U CN221283320 U CN 221283320U CN 202323088448 U CN202323088448 U CN 202323088448U CN 221283320 U CN221283320 U CN 2212833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ound
ear
sound outlet
tu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8844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金华
王琴峰
苏顺清
陈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08844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833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833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833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其包括第一仓体、第二仓体及连接件,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仓体与第二仓体。第一仓体、第二仓体和连接件的内侧共同围成夹持耳部的夹持区域。第一仓体的内侧设有出音孔与调音孔,且出音孔和调音孔均设置在第一仓体靠近夹持区域的一侧。本申请中的出音孔与调音孔均朝向耳面设置,出音孔与调音孔配合耳面的轮廓设置,符合人体工学,便于耳夹式耳机向耳面的耳道传声,在佩戴状态下,耳部隔离所述出音孔与所述调音孔,降低出音孔与调音孔相互干扰串音而影响音质的风险,便于营造立体环绕音效,提高了耳夹式耳机的音质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
背景技术
耳夹式耳机夹持在耳轮上使用而无需入耳佩戴,对比入耳式耳机,耳夹式耳机的结构降低了用户长期佩戴而诱发耳道炎的风险。音质指标直接评判耳夹式耳机的质量,音质指标包括出音效果与调音效果,调音用于降噪,以创造更好的音质和重低音的效果。但相关手段中的耳夹式耳机易使调音与出音串音、相互干扰,音质稳定性较弱,用户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以解决如何提高耳夹式耳机的音质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包括:
第一仓体,所述第一仓体设有贯穿的出音孔和调音孔;
第二仓体,与所述第一仓体间隔设置;
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仓体和所述第二仓体;
其中,所述第一仓体、所述第二仓体和所述连接件内侧围成夹持耳部的夹持区域,所述出音孔和所述调音孔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仓体靠近所述夹持区域的一侧;在佩戴状态下,耳部隔离所述出音孔与所述调音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夹式耳机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出音孔位于耳部的耳甲腔,所述调音孔位于耳部的耳舟,所述耳部的对耳轮隔离所述出音孔与所述调音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孔的出音方向与所述调音孔的出音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45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孔相对所述调音孔远离所述连接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仓体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夹持区域,所述出音孔与所述调音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突出设有接触区,所述接触区位于所述出音孔和所述调音孔之间,所述接触区用于贴紧所述耳部的对耳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区从所述调音孔至所述出音孔的方向上的曲率减小,从所述出音孔至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交界处的曲率增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仓体在第一方向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件,所述出音孔的延伸方向与目标方向的夹角为45°~90°,所述目标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中从所述第一仓体朝远离连接件延伸的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仓体的内侧设有隔离筋,所述隔离筋沿周向设置以在所述第一仓体内围成隔离区,所述出音孔连通所述隔离区和所述第一仓体的外侧,所述耳夹式耳机的扬声器设置在所述隔离区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夹式耳机的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扬声器背离所述出音孔的一侧,所述调音孔设置在所述隔离区外侧,且所述调音孔连通所述扬声器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该耳夹式耳机包括第一仓体、第二仓体及连接件,第一仓体与第二仓体间隔设置,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仓体与第二仓体,第一仓体、第二仓体和连接件的内侧共同围成夹持耳部的夹持区域。第一仓体的内侧设有出音孔与调音孔,且出音孔和调音孔均设置在第一仓体靠近夹持区域的一侧,即设置在第一仓体的内侧。对比将调音孔设置在第一仓体的外侧或周壁上的实施方式,本申请中的出音孔与调音孔均朝向耳面设置,出音孔与调音孔配合耳面的轮廓设置,从而符合人体工学,便于耳夹式耳机向耳面的耳道集中传声,便于用户在较为嘈杂的环境中,无需调高耳机音量也能听到耳夹式耳机的声音,在佩戴状态下,耳部肌肉群隔离出音孔与调音孔,使得出音孔与调音孔的传声相互隔离,降低了出音孔与调音孔相互干扰串音而影响音质的风险,提高了耳夹式耳机的音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耳夹式耳机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耳夹式耳机与耳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仓体的***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仓体的正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仓体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仓体;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21、接触区;13、电路板;14、扬声器;15、隔离筋;151、隔离区;2、第二仓体;3、连接件;4、夹持区域;51、耳甲腔;52、对耳轮;53、耳轮;54、耳道;55、耳舟;6、出音孔;7、调音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多个”表示大于或等于两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耳夹式耳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耳夹式耳机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该耳夹式耳机用于连接移动终端,实现通讯与音频的便携传输,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类型并不对本申请中的耳夹式耳机的结构产生限定。
本申请提供一种耳夹式耳机,如图1所示,该耳夹式耳机包括第一仓体1、第二仓体2与连接件3,第一仓体1与第二仓体2间隔设置,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仓体1和第二仓体2;第一仓体1、第二仓体2和连接件3内侧围成夹持耳部的夹持区域4,该夹持区域4的一端形成开口,以穿设并夹持耳部肌肉群。
图2为耳夹式耳机与耳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理解,以下结合图1与图2对耳夹式耳机的佩戴原理进行解释:欲将耳夹式耳机佩戴至耳轮53的情况下,用户外力作用于耳夹式耳机,使得连接件3的两端向外扩张,从而带动第一仓体1与第二仓体2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夹持区域4向外扩张而增大开口,耳轮53于开口处穿设进夹持区域4内。而后,用户撤销外力,连接件3自动回弹,带动第一仓体1与第二仓体2自动复位,夹持区域4向内收缩,使得夹持区域4的开口变小,从而使得耳轮53夹持在夹持区域4内,实现耳夹式耳机的佩戴。佩戴完成后,第一仓体1在耳面,第二仓体2在耳背,连接件3与耳轮53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仓体1与第二仓体2由具有一定塑性的材料制成,以使得第一仓体1卡接在耳面,第二仓体2卡接在耳背,制成第一仓体1与第二仓体2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塑料、合成塑胶、合成金属或一些不具备与磁铁相吸附的塑料或复合材料。连接件3由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组成连接件3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硅胶、塑胶、橡胶、乳胶,以使得连接件3与耳轮53柔性接触,提升用户佩戴的舒适性。
第一仓体1内部中空设置而形成有空腔,第一仓体1设有贯穿腔壁的出音孔6和调音孔7,出音孔6用作通话与发声通道,调音孔7用于调节第一仓体1内的声压,以实现降噪的效果。
相关技术中调音孔7(或出音孔6)的设置位置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将调音孔7(或出音孔6)设置在第一仓体1的外侧,调音孔7(或出音孔6)的传声通道背离耳面,不利于耳夹式耳机向耳面的耳道54传声。另一种是将调音孔7(或出音孔6)设置在第一仓体1的周壁上,耳面周壁处的肌肉群易堵塞调音孔7(或出音孔6),不利于耳夹式耳机发声,音质不稳定。
本申请将出音孔6和调音孔7设置在第一仓体1靠近夹持区域4的一侧,即,出音孔6与调音孔7均设置在第一仓体1的内侧,使得出音孔6与调音孔7均朝向耳面,出音孔6与调音孔7配合耳面的轮廓设置,符合人体工学,便于耳夹式耳机向耳面的耳道54传声,在较为嘈杂的环境中,用户无需调高耳机音量也能听到耳夹式耳机的声音。另一方面,在佩戴的状态下,耳部肌肉群隔离出音孔6与调音孔7,使得出音孔6与调音孔7的传声相互隔离,降低了出音与调音相互串音的风险。出音孔6和调音孔7分别传声,且互不干涉,提高了本申请耳夹式耳机的音质稳定性。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该耳夹式耳机包括第一仓体1、第二仓体2及连接件3,第一仓体1与第二仓体2间隔设置,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仓体1与第二仓体2,第一仓体1、第二仓体2和连接件3的内侧共同围成夹持耳部的夹持区域4。第一仓体1的内侧设有出音孔6与调音孔7,且出音孔6和调音孔7均设置在第一仓体1靠近夹持区域4的一侧,即设置在第一仓体1的内侧。对比将调音孔7设置在第一仓体1的外侧或周壁上的实施方式,本申请中的出音孔6与调音孔7均朝向耳面设置,便于调音与出音传递至耳面处的耳道54内,以使得用户获取较高品质的声音。本申请中的出音孔6与调音孔7均朝向耳面设置,出音孔6与调音孔7配合耳面的轮廓设置,从而符合人体工学,便于耳夹式耳机向耳面的耳道54集中传声,便于用户在较为嘈杂的环境中,无需调高耳机音量也能听到耳夹式耳机的声音。且在佩戴状态下,耳部肌肉群隔离出音孔6与调音孔7,使得出音孔6与调音孔7的传声相互隔离,降低了出音与调音相互串音的风险。出音孔6和调音孔7分别传声,且互不干涉,便于耳夹式耳机营造立体环绕音效,提高了本申请耳夹式耳机的音质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3为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参照图1至图3,耳夹式耳机在佩戴状态下,出音孔6位于耳部的耳甲腔51内,调音孔7位于耳部的耳舟55处,耳部的对耳轮52隔离出音孔6与调音孔7。参照图2与图3,对耳轮52相对耳舟55与耳甲腔51突出,耳道54在耳甲腔51深处,出音孔6设置在耳甲腔51内,降低了长期佩戴下耳道54疲劳受损的风险。另一方面,耳舟55在耳轮53与对耳轮52之间凹陷空间内,且耳甲腔51相对对耳轮52凹陷,便于出音孔6与调音孔7间隔耳部肌肉群,降低了出音孔6与调音孔7受耳部肌肉群堵塞的风险,便于营造立体环绕音效。本申请中出音孔6与调音孔7的设置位置根据采集的耳部数据来设置,使得耳夹式耳机的出音效果与调音效果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耳夹式耳机恰可以在佩戴状态下利用耳部中突起的对耳轮52隔离出音孔6与调音孔7,使得出音孔6与调音孔7的传声相互隔离,提高了耳夹式耳机的音质稳定性,且结构简洁,便于实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与图3,出音孔6的出音方向与调音孔7的出音方向之间存在夹角,具体表示的是,出音孔6与调音孔7相互背离出音,降低了调音孔7的出音干扰出音孔6的出音的风险,利于提高耳夹式耳机的音质稳定性。出音孔6的出音方向与调音孔7的出音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45度,参照图3,在佩戴状态下,出音孔6朝向凹陷的耳舟55出音,调音孔7朝向凹陷的耳甲腔51发声,出音孔6与调音孔7顺畅出音而不受隔挡,以使得耳夹式耳机的声音向耳道54顺畅传递,降低了耳夹式耳机的声音在向耳道54传递过程中音质受损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出音孔6相对调音孔7远离连接件3,即,在佩戴状态下,出音孔6相对调音孔7靠近耳甲腔51,作为主要收发声处的出音孔6远离连接件3,该位置处的可操作空间较大,便于出音孔6进行后期检修与维护。另一方面,结合图2与图3可知,佩戴完成后,出音孔6朝向耳甲腔51,便于向耳甲腔51传声;调音孔7朝向耳舟55,降低了调音孔7受耳轮53堵塞的风险;对耳轮52用作隔离出音孔6与调音孔7的屏障,从而使得出音孔6与调音孔7分别传声,本申请中耳夹式耳机的音量传输符合人体工学,且兼顾音质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为第一仓体1的***图,参照图4,第一仓体1包括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可拆卸地连接。对比第一仓体1一体成型的实施方式,本申请中的第一仓体1分体成型,有利于降低第一仓体1的模具设计难度,且便于随时拆卸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以实现第一仓体1内的空腔的电子元件的检修与安装,便于实施。
参照图1,第二壳体12相对第一壳体11靠近夹持区域4,出音孔6与调音孔7均贯穿开设在第二壳体12上,又,出音孔6与调音孔7均朝向耳面,故第一仓体1为在厚度方向上分型设计的结构,对比第一仓体1在长度方向上分型设计的实施方式,本申请中的第一仓体1在厚度方向分型,利于在第一仓体1的空腔内稳定布设电子元件。另一方面,出音孔6与调音孔7均设置在第二壳体12,从而降低了第一壳体11的模具设计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5为第一仓体1的正视图,结合图2和图5所示,第二壳体12的内侧突出设有接触区121,即,接触区121向靠近夹持区域4的方向突出,突出设置的接触区121利于贴紧耳部肌肉群。需要说明的是,“接触区121”为第二壳体12划分出的一个区域,而不是单独的一个部件,接触区121表示虚拟空间,接触区121的位置大致在图5虚线框体所围合的区域内。接触区121位于出音孔6和调音孔7之间,从而可利用接触区121处的第二壳体12隔离出音孔6与调音孔7,接触区121用于贴紧耳部的对耳轮52,佩戴完成后,接触区121与对耳轮52共同作用,以双方位隔离调音孔7与出音孔6,进一步降低了耳夹式耳机的调音与出音相互串音的风险。即使因个人差异存在佩戴偏位,在接触区121内的第二壳体12仍能隔离出音孔6与调音孔7,提高了多工况下的音质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接触区121从调音孔7至出音孔6的方向上的曲率减小,即,接触区121从调音孔7至出音孔6的轮廓R1逐渐由倾斜向平缓过渡;从出音孔6至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交界处的曲率增大。定义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交界处为Z,即,接触区121从出音孔6至交界处Z的轮廓R2逐渐由平缓向倾斜过渡。结合图3,R1段便于贴合耳部的对耳轮52,以使得耳夹式耳机贴肤佩戴,利于提高耳夹式耳机的佩戴稳定性与佩戴舒适度。R2段便于避让耳甲腔51的腔壁处的肌肉群,以降低出音孔6受耳甲腔51的肌肉群堵塞的风险。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一仓体1内侧的轮廓曲率按照上述方式设置,使得图1中的夹持区域4呈异型而有别于传统的“C”型夹持区域4,使得本申请中的耳夹式耳机的曲率变化更有利于耳部轮廓结构,更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提高了用户佩戴的舒适性。
出音孔6恰设置于R1与R2的交界处,使得出音孔6倾斜设置。对比出音孔6平齐设置的实施方式,本申请中的出音孔6倾斜设置,从而可设置具有更大开口直径的出音孔6,便于提高耳夹式耳机的收发声效果。另一方面,调音孔7位于R1段的倾斜端,在佩戴完成后,使得调音孔7朝向耳舟55且与耳舟55之间存在间隙,降低调音孔7受耳舟55处的肌肉群堵塞的风险,便于提高耳夹式耳机的调音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第一仓体1在第一方向N1的一端与连接件3连接,第一方向N1为图1所示的N1箭头指向方向。结合图5,出音孔6的延伸方向为N2箭头指向方向,出音孔6的延伸方向与目标方向的夹角为大于等于45°且小于等于90°,目标方向为第一方向N1中从第一仓体1朝远离连接件3延伸的方向,也就是说,目标方向为第一方向N1中右侧箭头指向方向。目标方向与N2之间的夹角θ为大于等于45°且小于等于90°。在θ≤45°的情况下,出音孔6易受耳甲腔51处的肌肉群堵塞,影响出音孔6的收发声效果;在θ≥90°的情况下,出音孔6的传声通道易背离耳甲腔51,出音孔6的传声效果易受外音干扰,用户体验不佳。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考虑到耳部轮廓的个体差异性,将θ设置在45°~90°内,以在佩戴完成后,使出音孔6悬空在耳甲腔51内,且朝向耳甲腔51传声,利于提高耳夹式耳机的音质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该耳夹式耳机还包括电路板13与扬声器14,电路板13集成有控制单元,以控制耳夹式耳机启停、调节音量大小、发送提示信号;扬声器14俗称“喇叭”,是一种将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换能器件,用于实现耳夹式耳机的收发声效果。
图7为图6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8为第二壳体12的立体图,参照图7与图8,第二壳体12的内侧设有隔离筋15,隔离筋15沿第二壳体12的周向设置,以在第二壳体12内围成隔离区151。需要说明的是,隔离筋15可以与第二壳体12一体成型,可以是独立于第二壳体12之外、绕周向设置的一个零件,本申请不对隔离筋15的设置形式作限定。“隔离区151”表示虚拟空间,隔离区151属第二壳体12内的腔体内的一部分,隔离区151的位置大致在图7中虚线框体所围合的区域内。扬声器14设置在隔离区151内,出音孔6连通隔离区151和第一仓体1的外侧,以将扬声器14转换后的声音直接传递至第一仓体1外,实现耳夹式耳机的传声,以提高耳夹式耳机的出音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与图8,电路板13设置在扬声器14背离出音孔6的一侧,即,扬声器14在厚度方向上设置在电路板13与出音孔6之间。调音孔7设置在隔离区151外侧,且调音孔7连通扬声器14与电路板13之间的区域。隔离区151内的声音首先至扬声器14与电路板13之间的区域内,而后通过调音孔7传递至第一仓体1外,区别于第一仓体1的出音路径。扬声器14直接通过隔离区151向出音孔6传递声音,也就是说,在第一仓体1内的调音路径与出音路径不同,调音路径受隔离区151处的第二壳体12隔离,降低了耳夹式耳机在第一仓体1内调音与出音相互串音的影响,提高了耳夹式耳机立体环绕的音质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仓体,所述第一仓体设有贯穿的出音孔和调音孔;
第二仓体,与所述第一仓体间隔设置;
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仓体和所述第二仓体;
其中,所述第一仓体、所述第二仓体和所述连接件内侧围成夹持耳部的夹持区域,所述出音孔和所述调音孔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仓体靠近所述夹持区域的一侧;在佩戴状态下,耳部隔离所述出音孔与所述调音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夹式耳机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出音孔位于耳部的耳甲腔,所述调音孔位于耳部的耳舟,所述耳部的对耳轮隔离所述出音孔与所述调音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孔的出音方向与所述调音孔的出音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45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孔相对所述调音孔远离所述连接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仓体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夹持区域,所述出音孔与所述调音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突出设有接触区,所述接触区位于所述出音孔和所述调音孔之间,所述接触区用于贴紧所述耳部的对耳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区从所述调音孔至所述出音孔的方向上的曲率减小,从所述出音孔至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交界处的曲率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仓体在第一方向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件,所述出音孔的延伸方向与目标方向的夹角为45°~90°,所述目标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中从所述第一仓体朝远离连接件延伸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仓体的内侧设有隔离筋,所述隔离筋沿周向设置以在所述第一仓体内围成隔离区,所述出音孔连通所述隔离区和所述第一仓体的外侧;所述耳夹式耳机的扬声器设置在所述隔离区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夹式耳机的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扬声器背离所述出音孔的一侧,所述调音孔设置在所述隔离区外侧,且所述调音孔连通所述扬声器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区域。
CN202323088448.7U 2023-11-15 2023-11-15 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 Active CN2212833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88448.7U CN221283320U (zh) 2023-11-15 2023-11-15 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88448.7U CN221283320U (zh) 2023-11-15 2023-11-15 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83320U true CN221283320U (zh) 2024-07-05

Family

ID=91706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88448.7U Active CN221283320U (zh) 2023-11-15 2023-11-15 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833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64467B1 (en) An earphone with a vent
WO2020238619A1 (en) Earphone
US6810987B1 (en) Earbud headset
WO2020038482A1 (zh) 一种眼镜
WO2021219052A1 (zh) 声学装置
WO2016067754A1 (ja) 音響出力装置
WO2006070229A2 (en) Earphone
CN206350126U (zh) 具有双前声腔和双后声腔的耳机
CN102170606A (zh) 一种深耳道自适应变形听力装置
WO2016023132A1 (en) Headphone with a connector for detaching a headband from a transducer
CN106658265B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JP2022543397A (ja) モジュール式イヤホン
CN221283320U (zh) 一种音质稳定的耳夹式耳机
CN110915229B (zh) 耳塞式接收器
EP3509319B1 (en) Sound output device
CN215529267U (zh) 一种耳帽结构及耳机
WO2022135176A1 (zh) 无线降噪耳机
CN212752573U (zh) 耳机、耳机密封套
CN212231716U (zh) 一种耳机
CN211128133U (zh) 入耳式耳机
CN212413400U (zh) 独立腔体耳机
CN209562757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KR102382256B1 (ko) 음향 출력 장치
CN214799845U (zh) 一种有源自适应anc耳机智能反馈降噪入耳模组
US20240147115A1 (en) Open-ear bluetooth earpho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