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46647U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46647U
CN221146647U CN202322663537.3U CN202322663537U CN221146647U CN 221146647 U CN221146647 U CN 221146647U CN 202322663537 U CN202322663537 U CN 202322663537U CN 221146647 U CN221146647 U CN 2211466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otating shaft
deflector
heat exchange
air def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6353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合庆
蒋智群
胡继刚
逯成林
武滕
赵现枫
张家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6353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466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466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466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换热蜗壳;室内换热器;换热风机;出风框;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出风框包括:出风框底板出风框底板上设置有第一转轴连接孔和第三转轴连接孔;导风连接板导风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转轴连接孔和第四转轴连接孔;第一转轴由上向下***第一转轴连接孔,然后第二转轴由上向下***第二转轴连接孔以使得第一导风板可绕第一转轴转动;第三转轴由上向下***第三转轴连接孔,然后第四转轴由上向下***第四转轴连接孔以使得第二导风板可绕第三转轴转动;拆卸板压紧在出风框的顶部;至少一个导风板电机,导风板电机的驱动轴穿设拆卸板以与第一导风板或第二导风板连接,以便于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安装。

Description

立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设于机壳内的第一腔、设于机壳上的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其中,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均与第一腔连通。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室内换热器和换热风机,室内换热器和换热风机均设于第一腔内换热风机设于室内换热器的前侧,在换热风机的驱动下,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口进入第一腔内,进入第一腔内的室内空气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由换热出风口流出。
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用于关闭或打开换热出风口。换热蜗壳的前方设有出风框,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分别转动连接于出风框。
但在安装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于出风框上时,由于出风框顶部的限制,使得第一导风板由上向下安装时会受到出风框顶部的限制,使得第一导风板不便于由上向下安装与出风框上,进而使得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安装较为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主体,其顶部到其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所述主体内部具有第一腔;
所述主体包括机壳;
换热进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的后侧;
换热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机壳的前侧;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相连通;换热蜗壳,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所述换热蜗壳包括设于所述换热蜗壳内的蜗舌风道;
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蜗舌风道靠近所述换热进风口的一侧;
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换热风机用于驱动室内空气经所述换热进风口进入所述蜗舌风道,然后经所述换热出风口流至室内;
出风框,设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蜗壳的前方,所述出风框包括出风框风道,所述出风框风道与所述蜗舌风道以及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
第一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壳,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板靠近所述换热蜗壳的一侧;
第二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壳,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四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换热蜗壳的一侧,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换热出风口;
所述出风框包括:
出风框底板,设于所述出风框的底部,所述出风框底板上设置有第一转轴连接孔和第三转轴连接孔;
导风连接板,设于所述出风框风道内,所述导风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转轴连接孔和第四转轴连接孔;
所述第一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孔,所述第二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二转轴连接孔以使得所述第一导风板可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
所述第三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三转轴连接孔,所述第四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四转轴连接孔以使得所述第二导风板可绕所述第三转轴转动;
拆卸板,连接于所述出风框的顶部;所述拆卸板与所述出风框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可由上向下安装于所述出风框;
至少一个导风板电机,设置在所述拆卸板的顶部,所述导风板电机的驱动轴穿设所述拆卸板以与所述第一导风板或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所述导风板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或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
本申请通过将拆卸板设置为与出风框可拆卸连接,可使得第一导风板和第一导风板在安装于出风框时,可先由上向下安装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再将拆卸板压紧在出风框的顶部以限位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将导风电机的驱动轴穿设拆线板以与第一导风板或第二导风板连接可限制第一导风板的顶部或第二导风板在上下方向上的自由度避免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上下窜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和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同轴设置,所述第三转轴的轴线和所述第四转轴的轴线同轴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框的顶部设为开口部,所述拆卸板由上向下盖设于所述开口部的顶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连接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或所述第四转轴的轴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板顶部的第一驱动轴插接部,所述第一驱动轴插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板靠近所述换热蜗壳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轴插接部用于与所述导风板电机的驱动轴配合连接,以使所述导风板电机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和/或
所述第二导风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导风板顶部的第二驱动轴插接部,所述第二驱动轴插接部设于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换热蜗壳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轴插接部用于与所述导风板电机的驱动轴配合连接,以使所述导风板电机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轴套;
所述轴套配合所述第一驱动轴插接部设置,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导风板电机的驱动轴的外侧且***所述第一驱动轴插接部,以使所述导风板电机可驱动所述轴套和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或
所述轴套配合所述第二驱动轴插接部设置,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导风板电机的驱动轴的外侧且***所述第二驱动轴插接部,以使所述导风板电机可驱动所述轴套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框的顶部设置凸起筋,所述凸起筋在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上凸起延伸;
所述拆卸板上设置有凸起筋连接孔,所述拆卸板由上向下压紧所述出风框时,所述凸起筋***所述凸起筋连接孔,以将所述拆卸板和所述出风框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还包括:第一转轴连接部和第二转轴连接部,所述第一转轴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转轴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一导风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板还包括:第三转轴连接部和第四转轴连接部,所述第三转轴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二导风板,所述第四转轴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第四转轴和所述第二导风板。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主体,其顶部到其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所述主体内部具有第一腔;
所述主体包括机壳;
换热进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的后侧;
换热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机壳的前侧;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相连通;
换热蜗壳,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所述换热蜗壳包括设于所述换热蜗壳内的蜗舌风道;
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蜗舌风道靠近所述换热进风口的一侧;
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蜗舌风道内,所述换热风机用于驱动室内空气经所述换热进风口进入所述蜗舌风道,然后经所述换热出风口流至室内;
出风框,设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蜗壳的前方,所述出风框包括出风框风道,所述出风框风道与所述蜗舌风道以及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
第一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壳,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板靠近所述换热蜗壳的一侧;
第二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壳,述第二导风板包括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四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换热蜗壳的一侧,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换热出风口;
所述出风框包括:
出风框底板,设于所述出风框的底部,所述出风框底板上设置有第一转轴连接孔和第三转轴连接孔;
导风连接板,设于所述出风框风道内,所述导风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转轴连接孔和第四转轴连接孔;
开口部,设于所述出风框的顶部;
所述第一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孔,所述第二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二转轴连接孔以使得所述第一导风板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
所述第三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三转轴连接孔,所述第四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四转轴连接孔以使得所述第二导风板可绕所述第四转轴转动;
拆卸板,其与所述出风框可拆卸连接,所述拆卸板由上向下盖设于所述开口部;
至少一个导风板电机,设置在所述拆卸板的顶部,所述导风板电机的驱动轴穿设所述拆卸板以与所述第一导风板或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所述导风板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或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立式空调室内机的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立式空调室内机露出换热出风口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正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立式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的位置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前视图;
图9是图8中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A1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关闭换热出风口时的结构图;
图12是图11中B1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储水凹陷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立式空调室内机换热出风口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立式空调室内机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C1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8是图16中D1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第二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第一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立式空调室内机的拆卸板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立式空调室内机的两个导风板关闭换热出风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出风框的结构图。
以上各图中:
立式空调室内机100;
机壳1;第一腔131;第二腔132;换热进风口141;换热出风口1421;新风出风口1422;新风进风口143;
室内换热器21;换热风机22;
换热蜗壳25;前蜗舌251;后蜗舌252;蜗舌风道253;
新风模块3;新风蜗壳31;
出风框42;出风框风道421;开口部4211;凸起筋4212;
出风框底板425;第一转轴连接孔4254;第三转轴连接孔4255;
导风连接板428;第二转轴连接孔4281;第四转轴连接孔4282;
第一导风板51;第一导风内板511;第一迎风内板5111;第一通风孔51111;第一背风内板5112;第一连接板5113;第一转轴512;第二转轴513;第一迎风面板514;第一背风面板515;第一抵接面5151;第一轮廓线51511;储水凹陷部51512;第一内板连接板516;第一驱动轴插接部517;第一转轴连接部518;第二转轴连接部519;
第二导风板52;第二导风内板521;第二迎风内板5211;第二通风孔52111;第二背风内板5212;第二连接板5213;第三转轴522;第四转轴523;第二迎风面板524;第二背风面板525;第二抵接面5251;第二轮廓线52511;第二内板连接板526;第二驱动轴插接部527;第三转轴连接部528;第四转轴连接部529;
拆卸板53;导风板电机58;轴套59;第十九夹角a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下面参考图1-图23对立式空调室内机进行描述。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100,下面参考附图对立式空调室内机进行描述。
立式空调室内机100为空调器的组成部分,其中,空调器还包括空调室外机。
参考图1-图7,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主体100,主体100包括机壳1、室内换热器21和换热风机22。
其中,主体具有顶部和底部,主体顶部到主体底部为主体的高度方向;主体还具有宽度方向,其中,主体左右方向的一侧部到其另一侧部为主体的宽度方向。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其中,主体面向用户的一侧为主体的前侧,主体的前侧到主体的后侧为主体的前后方向。
主体100至少包括位于主体100内的第一腔131和第二腔132,其中,第一腔131位于第二腔132的上方。
机壳1包括换热进风口141、换热出风口1421和新风进风口143,其中,换热进风口141与第一腔131连通,换热出风口1421与第一腔131连通,新风进风口143与第二腔132连通。
换热进风口141开设于机壳1的后侧,换热出风口1421开设与机壳1的前侧。新风进风口143开设于机壳1的后侧。
室内换热器21设于第一腔131内,室内换热器21用于与进入第一腔131内的室内空气进行换热。
换热风机22设于第一腔131内,换热风机22位于换热器的前方,换热风机22用于为室内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
在换热风机22的驱动下,室内空气由换热进风口141进入第一腔131内与室内换热器21换热,换热后的室内空气由换热出风口1421排出第一腔131,排出第一腔131的空气流至室内。
机壳1具有相对设置的左侧和右侧,机壳1面向用户设置时,此时用户的左侧定义为机壳1的左侧,用户的右侧定义为机壳1的右侧。
空调室外机包括室外机壳、室外换热器和室外风机。
室外机壳内设有室外容纳空间,其中,室外风机、室外换热器设于室外容纳空间内。
室外机壳上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其中,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均与室外容纳空间连通。室外进风口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至室外容纳空间内,室外出风口用于将室外容纳空间内空气引出至室外容纳空间外。
在室外风机的驱动下,室外空气由室外进风口进入室外容纳空间内与室外换热器换热,换热后的室外空气由室外出风口流出室外容纳空间。
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和节流装置,其中,节流装置用于节流。压缩机设于室外容纳空间内,节流装置也设于室外容纳空间内。
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
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
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节流装置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
蒸发器蒸发在节流装置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
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在室内换热器21和室外换热器两者中,其中一者为冷凝器且另一者为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21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21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参考图5-图6,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新风模块3,新风模块3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
新风模块3包括新风蜗壳31和新风风机,其中,新风蜗壳31设于第二腔132内,新风蜗壳31包括位于其内的风机腔,新风蜗壳31设于新风进风口143的前方。
新风风机设于新风蜗壳31内,新风蜗壳31包括新风风扇和新风电机,其中,新风风扇设于风机腔内。
在新风风机的驱动下,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143进入机壳1内,并经风机腔流至室内。
风机腔可与换热出风口1421连通,在新风风机的驱动下,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143进入机壳1内,并经风机腔由换热出风口1421流至室内。或者,机壳1还包括新风出风口1422,新风出风口1422与风机腔连通,在新风风机的驱动下,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143进入机壳1内,并经风机腔由新风出风口1422流至室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进风口141开设于机壳1的后侧。机壳1上设有换热净化***口,换热净化***口沿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且位于换热进风口141的前侧。
参考图6-图7,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蜗壳25,换热蜗壳25设于第一腔131内,换热蜗壳25包括设于其内的蜗舌风道253。室内换热器21设于第一腔131内且位于蜗舌风道253靠近换热进风口141的一侧。换热风机22设于蜗舌风道253内且位于室内换热器21的前方。
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净化装置,换热净化装置通过换热净化***口***第一腔131内且位于换热进风口141和室内换热器21之间。
换热蜗壳25包括前蜗舌251和后蜗舌252,后蜗舌252的后端位于换热风机22和室内换热器21之间。前蜗舌251靠近换热出风口1421设置且位于蜗舌风道253的内侧。
参见图8-图15,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
第一导风板51与机壳1转动连接,第一导风板51转动连接于对应换热进风口141的机壳1处。
第二导风板52与机壳1转动连接。第二导风板52转动连接于对应换热进风口141的机壳1处。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分别位于换热出风口内相对的两侧。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用于关闭或打开换热出风口1421。
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为对开门式设置。
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关闭换热出风口1421时,第一导风板51与第二导风板52相抵接。第一导风板51上与第二导风板52相抵接的一面定义为第一抵接面5151,第二导风板52上与第一导风板51相抵接的一面定义为第二抵接面5251,第一抵接面5151与第二抵接面5251在主体的前后方向上重叠交错设置。
由于第一抵接面5151与第二抵接面5251在主体的前后方向上重叠交错设置,使得第二导风板52和第一导风板51在主体的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设置。重叠设置使得机壳1的前侧的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对接处不会产生黑缝,用户无法从机壳1的前侧的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对接处看到缝隙,用户无法通过机壳1的前侧的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对接处看到机壳1内部结构,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效果。
同时,第一抵接面5151与第二抵接面5251在主体的前后方向上重叠交错设置,空调室内机的前侧看不到两个导风板对接后的缝隙,可使得在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竖直方向的直线度不好的情况下,从正面也看不到间隙,降低了产品加工制造的尺寸要求,节省了产品成本。
第一导风板51包括第一迎风面板514和第一背风面板515,第一迎风面板514相对于第一背风面板515设于第一导风板51的迎风侧。第一背风面板515相对于第一迎风面板514设于第一导风板51的背风侧。第一迎风面板514和第一背风面板515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第一导风板51的加工制件。
第二导风板52包括第二迎风面板524和第二背风面板525,第二迎风面板524相对于第二背风面板525设于第一导风板51的迎风侧。第二背风面板525相对于第二迎风面板524设于第二导风板52的背风侧。第二迎风面板524和第二背风面板525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第二导风板52的加工制件。
第一抵接面5151设于第一背风面板515上,第二抵接面5251设于第二背风面板525上,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关闭换热进风口141时,第一背风面板515和第二背风面板525相抵接。
第一抵接面5151包括与水平面垂直的第一轮廓线51511,第一轮廓线51511设于第一抵接面5151远离换热蜗壳25的边缘处。第二抵接面5251包括与水平面垂直的第二轮廓线52511,第二轮廓线52511设于第二抵接面5251远离换热蜗壳25的边缘处。
当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关闭换热出风口1421时,第二导风板52压紧第一导风板51。第一轮廓线51511位于第一抵接面的前侧,第二轮廓线52511位于第二抵接面的前侧。第一轮廓线51511位于第二轮廓线52511的前侧,以使得在主体的前后方向上,第一轮廓线51511向机壳1的前侧凸出于第二轮廓线52511设置,可在视觉上提高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在左右方向上的平齐效果。
同时,第一轮廓线51511向机壳1的前侧凸出于第二轮廓线52511设置,可在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竖直方向的直线度不好的情况下,降低产品加工制造的尺寸要求,节省了产品成本,使得即使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直线度较差的情况下,用户肉眼对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直线度的辨识不够明显。
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关闭换热出风口时,在主体的前后方向上,第一轮廓线51511与第二轮廓线52511间的距离范围Y1为0.3-0.4mm,使得降低产品加工制造的直线度的尺寸要求。第一轮廓线51511与第二轮廓线52511间的距离较小,可提高用户肉眼对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直线度的辨识不够明显的视觉效果。
第一抵接面5151可设置为曲面,第二抵接面5251可设置为曲面。
第一抵接面5151与第二抵接面5251在机壳1前后方向的前侧相抵接,第一抵接面5151与第二抵接面5251在机壳1前后方向的后侧设有间隙,可避免在主体的高度方向上过于约束,提高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关闭换热出风口1421的视觉效果,避免在机壳1的前侧产生对接后的缝隙。
主体的左侧到右侧为主体的宽度方向,第一抵接面5151与第二抵接面5251在机壳1前后方向的后侧设有间隙,该间隙在主体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范围Y2为0.2-2mm,使得在该间隙较小,且能满足在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关闭换热出风口1421时,该间隙处不会干涉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抵接,提高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关闭视觉效果,避免产生对接后的缝隙。
第一抵接面5151和第二抵接面5251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置有储水凹陷部51512,多个储水凹陷部51512在主体的高度方向上依次排布。
在换热风机22的驱动下,室内空气由换热进风口141进入第一腔131内与室内换热器21换热,换热后的室内空气由换热出风口1421排出第一腔131,排出第一腔131的空气流经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时,排出第一腔131的空气在第一导风板51的第一抵接面51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第二抵接面5251处会遇到温度高和具有湿度的室内空气。
排出第一腔131的空气与室内空气汇合后,由于温差不同在第一导风板51的第一抵接面51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第二抵接面5251处会形成冷凝水。该处形成的冷凝水存在滴落至室内地面的问题。
通过设置储水凹陷部51512使得第一导风板51的第一抵接面51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第二抵接面5251处形成的冷凝水在沿第一抵接面5151或第二抵接面5251向下流时,会被储存在储水凹陷部51512内,从而避免冷凝水滴落至室内地面。
设于第一导风板51上的储水凹陷部51512向第一导风板51的内部凹陷设置,设于第二导风板52上的储水凹陷部51512向第二导风板52的内部凹陷设置。
多个储水凹陷部51512可在主体的高度方向上间隔排布,相邻储水凹陷部51512间设有间隔空间,将储水凹陷部51512间隔设置可在视觉上避免用户察觉到储水凹陷部51512的设置,提高视觉上的美观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相邻所述储水凹陷部51512的边缘可依次连接,使得储水凹陷部51512间的排列更一致,提高美观效果。同时储水凹陷部51512数量的增多使得储水效果更好。
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关闭换热出风口1421时,第二抵接面5251位于第一抵接面5151的前侧。第一抵接面5151和第二抵接面5251在前后方向的投影上至少部分重合。
由于第一抵接面5151和第二抵接面5251在前后方向的投影上至少部分重合,部分重合使得机壳1的前侧的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对接处不会产生黑缝,用户无法从机壳1的前侧的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对接处看到缝隙,用户无法通过机壳1的前侧的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对接处看到机壳1内部结构,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效果。
同时,第一抵接面5151和第二抵接面5251在前后方向的投影上至少部分重合,空调室内机的前侧看不到两个导风板对接后的缝隙,可使得在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竖直方向的直线度不好的情况下,从正面也看不到间隙,降低了产品加工制造的尺寸要求,节省了产品成本。
参见图13-图20,第一导风板51包括第一导风内板511,第一导风内板511连接于第一导风板51的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第一导风内板511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孔51111。
第二导风板52包括第二导风内板521,第二导风内板521连接于第二导风板52的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第二导风内板521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孔52111。
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打开换热出风口1421时,第一通风孔51111由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向远离换热蜗壳25且远离机壳1的底部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二通风孔52111由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向远离换热蜗壳25且远离机壳1的底部的方向延伸设置。
在换热风机22的驱动下,室内空气由换热进风口141进入第一腔131内与室内换热器21换热,换热后的室内空气流经由换热出风口1421排出第一腔131。换热后的空气流经第一导风内板511和第二导风内板521时会遇到温度高和具有湿度的室内空气。
换热后的空气与室内空气汇合后,由于温差不同会在第一导风内板511和第二导风内板521处会形成冷凝水。该处形成的冷凝水存在滴落至机壳1内部的问题。
在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转动打开换热出风口1421时,第一导风内板511随第一导风板51转动,第二导风内板521随第二导风内板521转动。
通过在第一导风内板511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孔51111,第一通风孔51111由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向远离换热蜗壳25且远离机壳1的底部部的方向延伸设置,使得第一导风内板511上形成的冷凝水可沿第一通风孔51111的延伸方向向机壳1的后侧引流,以防止冷凝水滴落到机壳1外部的地面上。
通过在第二导风内板521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孔52111,第二通风孔52111由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向远离换热蜗壳25且远离机壳1的底部的方向延伸设置,使得第一导风内板511上形成的冷凝水可沿第一通风孔51111的延伸方向向机壳1的后侧引流,以防止冷凝水滴落到机壳1外部的地面上。
第一导风内板511包括第一迎风内板5111和第一背风内板5112,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打开换热出风口时,第一背风内板相对于第一迎风内板远离第二导风板设置。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打开换热出风口时,第一迎风内板5111位于第一背风内板5112的后侧,第一迎风内板5111和第一背风内板5112间设置有第一间距空间,第一通风孔51111设置在第一迎风内板5111上,第一背风内板5112上不设置开孔。
经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的空气可经第一通风孔51111以流经第一迎风内板5111的两侧,使得第一迎风内板5111两侧的温差减小,从而减少第一迎风内板5111上的冷凝水的形成,避免冷凝水滴落在机壳1内。
第一迎风内板5111和第一背风内板5112在主体的高度方向上首尾相接,第一迎风内板5111和第二迎风内板5211间围设出第一间距空间,经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的空气可经第一通风孔51111以流经到第一间距空间内,再经第一背风内板5112对换热后的空气进行导向,可减弱换热出风口1421出风的风力,避免出风直吹用户。
第一间距空间内设置有第一连接板5113,第一连接板5113与第一迎风内板5111和第一背风内板5112一体成型设置。第一连接板5113用于连接第一迎风内板5111和第一背风内板5112,以加强第一迎风内板5111和第一背风内板5112间的结构强度,避免出风时引第一导风内板511晃动而产生噪音。
第二导风内板521包括第二迎风内板5211和第二背风内板5212,第二迎风内板5211位于第二背风内板5212的后侧,第二迎风内板5211和第二背风内板5212间设置有第二间距空间,第二通风孔52111设置在第二迎风内板5211上,第二背风内板5212上不设置开孔。
经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的空气可经第二通风孔52111以流经第二迎风内板5211的两侧,使得第二迎风内板5211两侧的温差减小,从而减少第二迎风面板524上的冷凝水的形成,避免冷凝水滴落在机壳1内。
第二迎风内板5211和第二背风内板5212在主体的高度方向上首尾相接,第二迎风内板5211和第二迎风内板5211间围设出第二间距空间,经室内换热器21换热后的空气可经第二通风孔52111以流经到第二间距空间内,再经第二背风内板5212对换热后的空气进行导向,可减弱换热出风口1421出风的风力,避免出风直吹用户。
第二间距空间内设置有第二连接板5213,第二连接板5213与第二迎风内板5211和第二背风内板5212一体成型设置。第二连接板5213用于连接第二迎风内板5211和第二背风内板5212,以加强第二迎风内板5211和第二背风内板5212间的结构强度,避免出风时引第二导风内板521晃动而产生噪音。
第一导风板51包括第一迎风面板514和第一背风面板515,第一迎风面板514相对于第一背风面板515设于第一导风板51的迎风侧。第一背风面板515相对于第一迎风面板514设于第一导风板51的背风侧。第一迎风面板514和第一背风面板515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第一导风板51的加工制件。
第二导风板52包括第二迎风面板524和第二背风面板525,第二迎风面板524相对于第二背风面板525设于第一导风板51的迎风侧。第二背风面板525相对于第二迎风面板524设于第二导风板52的背风侧。第二迎风面板524和第二背风面板525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第二导风板52的加工制件。
第一迎风面板514和第一背风内板5112间设置有第一内板连接板516,第一内板连接板516分别连接第一迎风面板514和第一背风内板5112。第一迎风面板514、第一内板连接板516和第一背风内板5112一体成型设置,以提高第一导风内板511的连接结构强度。
第二导风板52和第二背风内板5212间设置有第二内板连接板526,第二内板连接板526分别连接第二迎风面板524和第二背风内板5212。第二迎风面板524、第二内板连接板526和第二背风内板5212一体成型设置,以提高第二导风内板521的连接结构强度。
在主体的后侧到前侧的方向上,第一通风孔51111朝斜上方向倾斜延伸设置,使得第一导风内板511上形成的冷凝水可沿第一通风孔51111的延伸方向向机壳1的后侧和下方引流,以防止冷凝水滴落到机壳1外部。
在机壳1的后侧到前侧的方向上,第二通风孔52111朝斜下方向倾斜延伸设置,使得第一导风板51上形成的冷凝水可沿第二通风孔52111的延伸方向向机壳1的后侧和下方引流,以防止冷凝水滴落到机壳1外部。
第一通风孔51111的倾斜延伸方向所在的直线与主体的高度方向所在的直线间的夹角定义为第十九夹角a1,第十九夹角a1大于30°且小于60°,以提高对冷凝水的引流效果。
参见图14-图23,机壳1还包括出风框42,出风框42设于机壳1内且位于换热蜗壳25的前方,出风框42与机壳1可拆卸连接。出风框42包括出风框风道421,出风框风道421与蜗舌风道253以及换热出风口1421连通。
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分别转动连接于机壳1的出风框42上。
第一导风板51包括第一转轴512、第二转轴513、第一转轴连接部518和第二转轴连接部519。第一转轴512和第二转轴513设置于第一导风板51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第一转轴512和第二转轴513分别连接于第一迎风面板514。
第一转轴连接部518设于第一导风板51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第一转轴连接部518设于第一迎风面板514上。第一转轴连接部518分别连接第一转轴512和第一导风板51,即第一转轴连接部518分别连接第一转轴512和第一迎风面板514。
第二转轴连接部519设于第一导风板51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第二转轴连接部519设于第一迎风面板514上。第二转轴连接部519分别连接第二转轴和第一导风板51,即第二转轴连接部519分别连接第二转轴和第一迎风面板514。
第二导风板52包括第三转轴522、第四转轴523、第三转轴连接部528和第四转轴连接部529,第三转轴522和第四转轴523设置于第二导风板52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第三转轴522和第四转轴523分别连接于第二迎风面板524。
第三转轴连接部528设于第二导风板52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第三转轴连接部528设于第二迎风面板524上。第三转轴连接部528分别连接第三转轴522和第二导风板52,即第三转轴连接部528分别连接第三转轴522和第二迎风面板524。
第四转轴连接部529设于第二导风板52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第四转轴连接部529设于第二迎风面板524上。第四转轴连接部529分别连接第四转轴和第二导风板52,即第四转轴连接部529分别连接第四转轴和第二迎风面板524。
出风框42包括:出风框底板425和导风连接板428。
出风框底板425设于出风框42的底部,出风框底板425上设置有第一转轴连接孔4254和第三转轴连接孔4255。
导风连接板428设于出风框风道421内,导风板连接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第二转轴513的轴线或第四转轴的轴线,导风连接板428上设置有第二转轴连接孔4281和第四转轴连接孔4282。
第一转轴由上向下***第一转轴连接孔4254,然后第二转轴由上向下***第二转轴连接孔4281以使得第一导风板51可绕第一转轴转动。
第三转轴由上向下***第三转轴连接孔4255,然后第四转轴由上向下***第四转轴连接孔4282以使得第二导风板52可绕第三转轴转动。
导风板连接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第二转轴的轴线或第四转轴的轴线,以减小导风板对换热后的空气出风的阻力。
第一转轴的轴线和第二转轴的轴线同轴设置,以便于第一导风板51与出风框42转动连接后,便于第一导风板51沿同一轴线转动。第三转轴的轴线和第四转轴的轴线同轴设置,以便于第二导风板52与出风框42转动连接后,便于第二导风板52沿同一轴线转动。
出风框42的顶部设为开口部4211,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拆卸板53,拆卸板53与出风框42可拆卸连接,当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转动安装于出风框42时,拆卸板53压紧在所述出风框42的顶部。拆卸板53由上向下盖设于所述开口部4211的顶部,以对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限位。
拆卸板53与出风框42可拆卸连接,以使第一导风板51和/或第二导风板52可由上向下安装于出风框42,使得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安装更加方便。
拆卸板53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导风板电机58,导风板电机58的驱动轴穿设拆卸板53以与第一导风板51或第二导风板52连接,导风板电机58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51或第二导风板52转动。
通过将拆卸板53设置为与出风框42可拆卸连接,可使得第一导风板51和第一导风板51在安装于出风框42时,可先由上向下安装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再将拆卸板53压紧在出风框42的顶部以限位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将导风电机的驱动轴穿设拆线板以与第一导风板51或第二导风板52连接可限制第一导风板51的顶部或第二导风板52在上下方向上的自由度避免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上下窜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安装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时,第一转轴由上向下***第一转轴连接孔4254,同时第二转轴由上向下***第二转轴连接孔4281以使得第一导风板51可绕第一转轴转动。第三转轴由上向下***第三转轴连接孔4255,同时第四转轴由上向下***第四转轴连接孔4282以使得第二导风板52可绕第三转轴转动。
当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转动安装于出风框42时,拆卸板53压紧在所述出风框42的顶部。拆卸板53由上向下盖设于所述开口部4211的顶部,以对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限位。
导风板电机58的驱动轴穿设拆卸板53以与第一导风板51或第二导风板52连接,导风板电机58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51或第二导风板52转动。
通过将拆卸板53设置为与出风框42可拆卸连接,可使得第一导风板51和第一导风板51在安装于出风框42时,可先由上向下安装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再将拆卸板53压紧在出风框42的顶部以限位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将导风电机的驱动轴穿设拆线板以与第一导风板51或第二导风板52连接可限制第一导风板51的顶部或第二导风板52在上下方向上的自由度避免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上下窜动。
出风框42的顶部设置凸起筋4212,凸起筋4212在主体的高度方向上向上凸起延伸。
拆卸板53上设置有凸起筋4212连接孔,拆卸板53由上向下压紧出风框42时,凸起筋4212***凸起筋4212连接孔,以将拆卸板53和出风框42连接,进而限制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上下方向的自由度。
当导风驱动电机连接第一导风板51时,第一导风板51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导风板51顶部的第一驱动轴插接部517,第一驱动轴插接部517设于第一导风板51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第一驱动轴插接部517设于第一迎风面板514上。第一驱动轴插接部517用于与导风板电机58的驱动轴配合连接,以使导风板电机58驱动第一导风板51转动。
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轴套59,轴套59配合第一驱动轴插接部517设置,轴套59套设于导风板电机58的驱动轴的外侧且***第一驱动轴插接部517,以使导风板电机58可驱动轴套59和第一导风板51转动。
当导风驱动电机连接第二导风板52时,第二导风板52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导风板52顶部的第二驱动轴插接部527,第二驱动轴插接部527设于第二导风板52靠近换热蜗壳25的一侧,第二驱动轴插接部527设于第二迎风面板524上。第二驱动轴插接部527用于与导风板电机58的驱动轴配合连接,以使导风板电机58驱动第二导风板52转动。
当导风驱动电机连接第二导风板52时,轴套59配合第二驱动轴插接部527设置,轴套59套设于导风板电机58的驱动轴的外侧且***第二驱动轴插接部527,以使导风板电机58可驱动轴套59和第二导风板52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其顶部到其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所述主体内部具有第一腔;
所述主体包括机壳;
换热进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的后侧;
换热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机壳的前侧;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相连通;换热蜗壳,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所述换热蜗壳包括设于所述换热蜗壳内的蜗舌风道;
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蜗舌风道靠近所述换热进风口的一侧;
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换热风机用于驱动室内空气经所述换热进风口进入所述蜗舌风道,然后经所述换热出风口流至室内;
出风框,设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蜗壳的前方,所述出风框包括出风框风道,所述出风框风道与所述蜗舌风道以及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
第一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壳,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板靠近所述换热蜗壳的一侧;
第二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壳,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四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换热蜗壳的一侧,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换热出风口;
所述出风框包括:
出风框底板,设于所述出风框的底部,所述出风框底板上设置有第一转轴连接孔和第三转轴连接孔;
导风连接板,设于所述出风框风道内,所述导风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转轴连接孔和第四转轴连接孔;
所述第一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孔,所述第二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二转轴连接孔以使得所述第一导风板可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
所述第三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三转轴连接孔,所述第四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四转轴连接孔以使得所述第二导风板可绕所述第三转轴转动;
拆卸板,连接于所述出风框的顶部;所述拆卸板与所述出风框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可由上向下安装于所述出风框;
至少一个导风板电机,设置在所述拆卸板的顶部,所述导风板电机的驱动轴穿设所述拆卸板以与所述第一导风板或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所述导风板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或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和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同轴设置,所述第三转轴的轴线和所述第四转轴的轴线同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框的顶部设为开口部,所述拆卸板由上向下盖设于所述开口部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连接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或所述第四转轴的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板顶部的第一驱动轴插接部,所述第一驱动轴插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板靠近所述换热蜗壳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轴插接部用于与所述导风板电机的驱动轴配合连接,以使所述导风板电机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和/或
所述第二导风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导风板顶部的第二驱动轴插接部,所述第二驱动轴插接部设于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换热蜗壳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轴插接部用于与所述导风板电机的驱动轴配合连接,以使所述导风板电机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套;
所述轴套配合所述第一驱动轴插接部设置,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导风板电机的驱动轴的外侧且***所述第一驱动轴插接部,以使所述导风板电机可驱动所述轴套和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或
所述轴套配合所述第二驱动轴插接部设置,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导风板电机的驱动轴的外侧且***所述第二驱动轴插接部,以使所述导风板电机可驱动所述轴套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框的顶部设置凸起筋,所述凸起筋在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上凸起延伸;
所述拆卸板上设置有凸起筋连接孔,所述拆卸板由上向下压紧所述出风框时,所述凸起筋***所述凸起筋连接孔,以将所述拆卸板和所述出风框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还包括:第一转轴连接部和第二转轴连接部,所述第一转轴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转轴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一导风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还包括:第三转轴连接部和第四转轴连接部,所述第三转轴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二导风板,所述第四转轴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第四转轴和所述第二导风板。
10.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其顶部到其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所述主体内部具有第一腔;
所述主体包括机壳;
换热进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的后侧;
换热出风口,形成在所述机壳的前侧;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相连通;
换热蜗壳,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所述换热蜗壳包括设于所述换热蜗壳内的蜗舌风道;
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蜗舌风道靠近所述换热进风口的一侧;
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蜗舌风道内,所述换热风机用于驱动室内空气经所述换热进风口进入所述蜗舌风道,然后经所述换热出风口流至室内;
出风框,设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蜗壳的前方,所述出风框包括出风框风道,所述出风框风道与所述蜗舌风道以及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
第一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壳,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板靠近所述换热蜗壳的一侧;
第二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壳,述第二导风板包括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四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换热蜗壳的一侧,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换热出风口;
所述出风框包括:
出风框底板,设于所述出风框的底部,所述出风框底板上设置有第一转轴连接孔和第三转轴连接孔;
导风连接板,设于所述出风框风道内,所述导风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转轴连接孔和第四转轴连接孔;
开口部,设于所述出风框的顶部;
所述第一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孔,所述第二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二转轴连接孔以使得所述第一导风板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
所述第三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三转轴连接孔,所述第四转轴由上向下***所述第四转轴连接孔以使得所述第二导风板可绕所述第四转轴转动;
拆卸板,其与所述出风框可拆卸连接,所述拆卸板由上向下盖设于所述开口部;
至少一个导风板电机,设置在所述拆卸板的顶部,所述导风板电机的驱动轴穿设所述拆卸板以与所述第一导风板或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所述导风板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或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
CN202322663537.3U 2023-09-28 2023-09-28 立式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211466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63537.3U CN221146647U (zh) 2023-09-28 2023-09-28 立式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63537.3U CN221146647U (zh) 2023-09-28 2023-09-28 立式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46647U true CN221146647U (zh) 2024-06-14

Family

ID=91419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63537.3U Active CN221146647U (zh) 2023-09-28 2023-09-28 立式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466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47086Y (zh) 嵌入式商用空调器室内机
CN221146647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09880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09879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8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375812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32459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4664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23792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US20070044495A1 (en) Monolithic air conditioner
CN20709485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一体机
CN219868151U (zh) 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9841592U (zh) 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2130144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9868149U (zh) 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86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84629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0192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775874U (zh) 一种风管机
CN22127956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9753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9607344U (zh) 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27956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9868150U (zh) 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20981467U (zh) 挂式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