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13176U - 缠绕物清理组件、清洁组件及表面清洁器 - Google Patents

缠绕物清理组件、清洁组件及表面清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13176U
CN221013176U CN202420578624.0U CN202420578624U CN221013176U CN 221013176 U CN221013176 U CN 221013176U CN 202420578624 U CN202420578624 U CN 202420578624U CN 221013176 U CN221013176 U CN 2210131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 teeth
cleaning assembly
rolling brush
cleaning
spi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57862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盼
杜帅
张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57862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13176U/zh
Priority to DE202024101949.0U priority patent/DE202024101949U1/de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131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131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28Floor-scrubbing machines, motor-driven
    • A47L11/282Floor-scrubbing machines, motor-driven having rotary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40Parts or details of machi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L11/02 - A47L11/38, or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se groups, e.g. handles, arrangements of switches, skirts, buffers, levers
    • A47L11/4036Parts or details of the surface treating tools
    • A47L11/4041Roll shaped surface treating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2201/00Robotic cleaning machines, i.e.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travelling movement or the cleaning operation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缠绕物清理组件、清洁组件及表面清洁器。缠绕物清理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滚刷的滚刷腔,所述滚刷腔的一侧开设有吸尘口;以及沿所述滚刷腔的前进方向依次布置在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上的第一梳齿组与第二梳齿组,所述第一梳齿组与所述吸尘口邻接;其中,所述第一梳齿组包括多个第一梳齿;所述第二梳齿组包括多个第二梳齿;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二梳齿和多个所述第一梳齿交错分布;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大缠绕物团缠绕在滚刷上难清理的问题,并避免在后续清理过程中,因鬃毛簇的团簇而发生漏扫、漏清洁、清扫力低等问题,提升了清洁效果,也改善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缠绕物清理组件、清洁组件及表面清洁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缠绕物清理组件、清洁组件及表面清洁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表面清洁设备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例如吸尘器、除螨仪等手持清洁设备,以及扫地机器人、扫拖一体机器人、洗地机器人等清洁机器人。这些清洁设备中通常配置有清洁组件,清洁组件一般具有吸入口,清洁组件通过该吸入口与待清洁的表面接合,并通过该吸入口将载有脏污的空气或液体或气液混合体吸入表面清洁设备。清洁组件通常又可以分为干清洁组件和湿清洁组件。干清洁组件通常具有吸尘部件和滚刷部件,通过吸尘部件配合滚刷部件可以完成扫地、吸尘等工作。干清洁组件的滚刷部件在表面清洁器从表面清除脏污的有效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该表面是诸如木头或石头的硬地板覆盖物,还是诸如地毯的软地板覆盖物。因此,清洁器制造商做了很多努力来优化滚刷部件的设计以提高清洁性能。
由于滚刷旋转过程中很容易缠绕头发、动物毛发、棉絮等细丝状缠绕物,这些缠绕物在现有的表面清洁器中往往会不可预见地堵塞吸尘口,用户不得不中断当前执行的清洁任务来拆机清理,给用户日常使用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现有的割毛、除毛技术虽然能够清理滚刷上的类似头发、毛发的缠绕物,但是并没有考虑如何恢复滚刷的清洁能力。比如公开号为CN112956945B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除毛齿组件,该除毛齿组件包括前后两组梳齿,通过两组梳齿的配合可以提高缠绕物的清理效果,但是滚刷上的鬃毛簇由于缠绕物的团聚而施加的聚拢力会使得鬃毛簇也随之发生团簇,如无法及时地将团簇的鬃毛簇打开并恢复至均匀蓬松分布的状态,即使滚刷上的缠绕物被清除得很干净,仍无法避免在后续清理过程中,因鬃毛簇的团簇而发生漏扫、漏清洁、清扫力低等问题,进而导致清洁效果不佳,并且上述问题会在处理待清洁表面上的头发、动物毛发、棉絮等细丝状缠绕团直径大于2cm时会变得更显著。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缠绕物清理组件、清洁组件及表面清洁器,以解决大缠绕物团缠绕在滚刷上难清理的问题,并避免在后续清理过程中,因鬃毛簇的团簇而发生漏扫、漏清洁、清扫力低等问题,提升了清洁效果,也改善了用户体验。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缠绕物清理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滚刷的滚刷腔,所述滚刷腔的一侧开设有吸尘口;
以及沿所述滚刷腔的前进方向依次布置在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上的第一梳齿组与第二梳齿组,所述第一梳齿组与所述吸尘口邻接;
其中,所述第一梳齿组包括多个第一梳齿,所述多个第一梳齿沿所述滚刷腔的横向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梳齿组包括多个第二梳齿,所述多个第二梳齿沿所述滚刷腔的横向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上;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二梳齿和多个所述第一梳齿交错分布;所述第一梳齿具有:
彼此相对的第一顶部与第一根部,所述第一根部与所述滚刷腔的内壁连接;
彼此相对的迎风面与背风面,所述迎风面朝向所述吸尘口;
其中,所述迎风面与所述第一顶部的相交处形成第一尖端,所述背风面与所述第一顶部的相交处形成第二尖端,所述第一尖端相比所述第二尖端更靠近所述滚刷;在清理缠绕物的工作状态下,所述滚刷的转速大于1120转/分钟且小于1600转/分钟。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梳齿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厚度沿着从所述迎风面到所述背风面的方向呈逐渐缩小之势,以致所述迎风面的面积大于所述背风面的面积。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迎风面为朝着所述背风面凹陷的凹面。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梳齿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厚度沿着从所述第一根部到第一顶部的方向呈逐渐缩小之势,以致所述第一梳齿呈楔形。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顶部具有朝着所述第一根部凹陷的避让面。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二梳齿具有:
彼此相对的第二顶部与第二根部,所述第二根部与所述滚刷腔的内壁连接;
彼此相对的前梳理面与后梳理面,所述前梳理面朝向所述吸尘口;
其中,所述第二梳齿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厚度沿着从所述第二根部到第二顶部的方向呈逐渐缩小之势,以致所述第二梳齿呈楔形。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二顶部在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根部在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上的正投影内。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二顶部与所述前梳理面之间具有第一圆滑过渡面,所述第二顶部与所述后梳理面之间具有第二圆滑过渡面。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二顶部与第二根部大致平行。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顶部与第一根部间的最大距离为h1,所述第一顶部与第一根部间的最小距离为h2,所述第二顶部与第二根部间的距离为h3,则有:h3≤h2<h1。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h1与h2满足关系式:h1:h2=1.5~3。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尖端的角度大小为15°~45°,所述第二尖端的角度大小为115°~135°。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前进方向与所述横向方向相垂直。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梳齿还具有:
在所述第一顶部、第一根部、迎风面及背风面之间延伸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在所述前进方向,每个所述第二梳齿的投影和与该第二梳齿最近的相应一个所述第一梳齿的投影部分重合。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清洁组件,包括:
滚刷,所述滚刷具有若干根沿其径向向外突出的鬃毛;
以及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
其中,所述滚刷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滚刷腔中,所述滚刷的转动轴线与所述横向方向相平行;在所述滚刷的转动过程中,所述鬃毛能够依次与所述第一梳齿组和所述第二梳齿组发生干涉。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滚刷包括:
棒体,与所述滚刷腔可拆卸地转动连接;
以及多条第一搅动件,每条所述第一搅动件包括若干根所述鬃毛,所述第一搅动件在所述棒体的周向外表面上围绕所述棒体呈螺旋状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搅动件包括沿第一螺旋方向延伸的第一螺旋部,以及沿第二螺旋方向延伸的第二螺旋部;所述第一螺旋方向与所述第二螺旋方向互为反向,以致所述第一螺旋部与所述第二螺旋部相交形成类V字形的第一双螺旋结构。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螺旋部与所述第二螺旋部在所述棒体的中心位置相交。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螺旋部沿所述第一螺旋方向从所述棒体的第一端朝向所述中心位置延伸,所述第二螺旋部沿所述第二螺旋方向从所述棒体的第二端朝向所述中心位置延伸。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还包括聚风管,所述聚风管包括:彼此相对的对接口与聚风口,以及在所述对接口与所述聚风口之间延伸的导流壁;其中,所述对接口与所述吸尘口吻合对接,所述聚风口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吸尘口的横截面积。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聚风口的中心与所述棒体的中心位置相对齐。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螺旋部与所述第二螺旋部均使得所述第一搅动件偏转45°~180°。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螺旋部与第二螺旋部在相交处的夹角γ为30°~100°。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多条第一搅动件在所述棒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滚刷腔的内壁大致呈圆柱形,所述第一搅动件与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之间具有0mm~3mm的间隙。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滚刷还包括:
多条第二搅动件,所述第二搅动件在所述棒体的周向外表面上围绕所述棒体呈螺旋状延伸;
其中,所述第二搅动件包括沿第三螺旋方向延伸的第三螺旋部,以及沿第四螺旋方向延伸的第四螺旋部;所述第三螺旋方向与所述第四螺旋方向互为反向,以致所述第三螺旋部与所述第四螺旋部相交形成类V字形的第二双螺旋结构。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三螺旋部与所述第四螺旋部在所述棒体的中心位置相交。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三螺旋部沿所述第三螺旋方向从所述棒体的第一端朝向所述中心位置延伸,所述第四螺旋部沿所述第四螺旋方向从所述棒体的第二端朝向所述中心位置延伸。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搅动件从所述棒体径向向外的延伸程度,大于所述第二搅动件从所述棒体径向向外的延伸程度。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三螺旋部与所述第四螺旋部均使得所述第二搅动件偏转45°~180°。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滚刷腔的内壁大致呈圆柱形,所述第二搅动件与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之间具有1mm~5mm的间隙。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梳齿与所述鬃毛的干涉量为g1,所述第二梳齿与所述鬃毛的干涉量为g2,并且g1>g2。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梳齿及所述第二梳齿与所述鬃毛的干涉量之差满足关系式:0mm<g1-g2<5mm。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表面清洁器,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或者,包括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清洁组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在对待清洁表面进行清洁的作业任务中,随着滚刷的持续转动及时间的推移,头发、动物毛发、棉絮等细丝状缠绕物会在滚刷的外周表面聚拢团簇,最终团聚成直径超过2cm的大缠绕物团,现有的表面清洁器仅考虑如何将缠绕物进行清理,而不曾考虑如何使得缠绕物清理后的鬃毛簇快速恢复均匀分布的状态,使得即使滚刷上的缠绕物被清除得很干净,仍无法避免在后续清理过程中因鬃毛的团簇而发生漏扫、漏清洁、清扫力低等问题,从而导致清洁效果不佳。而在本申请中,多个第二梳齿和多个第一梳齿交错分布,迎风面与第一顶部的相交处形成第一尖端,背风面与第一顶部的相交处形成第二尖端,第一尖端相比第二尖端更靠近滚刷,使得第一尖端能够第一时间深入到滚刷鬃毛的深处,而迎风面则通过阻碍缠绕物随着滚刷的继续转动而将缠绕物从滚刷上剥离下来,并且第一尖端使得穿刺力能够集中一个小范围的区域上,根据压强的定义,压强的大小等于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所以当尖端的面积越小时,施加在物体上的压强就会越大,这使得第一尖端能够轻松地刺入缠绕物团;此外,第一尖端在刺入缠绕物团时,也减小了与缠绕物团接触时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的减小也导致穿刺摩擦力的减小,也会使得第一尖端更容易刺入缠绕物团,最终使得第一梳齿更容易侵入缠绕物团,从而起到了刺破缠绕物团、加快缠绕物团分散的作用。而与第一梳齿交错设置的第二梳齿能够与团簇的鬃毛簇相撞,使得团簇的鬃毛簇受到撞击后能够沿着横向方向分散,从而将团簇的鬃毛簇分散至均匀蓬松状态,使得滚刷能够快速恢复至最佳的清扫状态。最终提升了对滚刷的大缠绕物团进行清理的清理效果,并避免在后续清理过程中,因鬃毛簇的团簇而发生漏扫、漏清洁、清扫力低等问题,提升了清洁效果,也改善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器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缠绕物清理组件的仰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缠绕物清理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缠绕物清理组件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缠绕物清理组件的后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缠绕物清理组件的横截面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组件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梳齿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梳齿的正视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梳齿的仰视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梳齿的立体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梳齿的正视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梳齿的仰视图;
图1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组件中滚刷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在不做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使用吸尘器、扫地机器人、扫拖一体机器人等表面清洁器进行清洁作业时发现,普遍存在滚刷容易缠绕头发、动物毛发、棉絮等细丝状的缠绕物,且该类缠绕物一旦缠绕至滚刷就极难清理,这些缠绕物在现有的表面清洁器中往往会不可预见地堵塞吸尘口,用户不得不中断当前执行的清洁任务来拆机清理,给用户日常使用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现有的割毛、除毛技术(如公开号为CN112956945B的中国专利)虽然能够清理滚刷上的类似头发、毛发的缠绕物,但是滚刷上的鬃毛簇由于缠绕物的团聚而施加的聚拢力会使得鬃毛簇也随之发生团簇,如无法及时地将团簇的鬃毛簇打开并恢复至均匀蓬松分布的状态,即使滚刷上的缠绕物被清除得很干净,仍无法避免在后续清理过程中,因鬃毛簇的团簇而发生漏扫、漏清洁、清扫力低等问题,从而导致清洁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缠绕物清理组件2,其中,图1及图2示出了具有缠绕物清理组件2的表面清洁器,具体地,该表面清洁器为扫地机器人,图3示出了缠绕物清理组件2的仰视图,而图4、图5则示出了缠绕物清理组件2的立体图。参照图1~图6,该缠绕物清理组件2可包括:
壳体21,壳体21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滚刷6的滚刷腔211,滚刷腔211的一侧开设有吸尘口212;
以及沿滚刷腔211的前进方向A依次布置在滚刷腔211的内壁上的第一梳齿组与第二梳齿组,第一梳齿组与吸尘口212邻接;
其中,第一梳齿组包括多个第一梳齿22,多个第一梳齿22沿滚刷腔211的横向方向B间隔布置在滚刷腔211的内壁上;第二梳齿组包括多个第二梳齿23,多个第二梳齿23沿滚刷腔211的横向方向B间隔布置在滚刷腔211的内壁上;在横向方向B上,多个第二梳齿23和多个第一梳齿22交错分布;第一梳齿22具有:
彼此相对的第一顶部225与第一根部223,第一根部223与滚刷腔211的内壁连接;
彼此相对的迎风面221与背风面222,迎风面221朝向吸尘口212;
其中,迎风面221与第一顶部225的相交处形成第一尖端226,背风面222与第一顶部225的相交处形成第二尖端227,第一尖端226相比第二尖端227更靠近滚刷6;在清理缠绕物的工作状态下,滚刷6的转速大于1130转/分钟且小于1600转/分钟。
滚刷6的外表面通常承载有具有若干鬃毛的搅动件,例如图8示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搅动件62,其沿着滚刷6的棒体61的外表面沿大体螺旋形路径延伸,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棒体61承载2个第一搅动件62,2个第一搅动件62以180°角周向地间隔开,应该理解,棒体61可以按需要承载更多或更少的第一搅动件62,例如4个,或1个,此外,均匀间隔也并不是必需的,且如果需要,第一搅动件62也可以绕棒体61的外表面不均匀地间隔设置。在图8示出的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搅动件62中都包含若干个由若干根鬃毛组成的鬃毛簇,相邻鬃毛簇之间紧密毗邻,使得同一个第一搅动件62的鬃毛之间均匀地间隔分布,每簇鬃毛簇可以包括约80~200根鬃毛,每簇鬃毛簇具有1.5~5mm范围内的直径,每根鬃毛的直径控制在100~300μm的范围内,应当理解,每个第一搅动件62中也可以包含仅1个鬃毛簇,换言之,该鬃毛簇的长度即为第一搅动件62的整体长度。本申请对鬃毛簇的数量不加限制,只要同一个第一搅动件62的鬃毛之间能够均匀地间隔分布即可。鬃毛可以由金属材料、石墨材料、静电耗散材料或碳纤维材料等其他复合材料制成。
在对待清洁表面,如地板表面、地砖表面、地毯表面等,进行清洁的作业任务中,随着滚刷6的持续转动及时间的推移,头发、动物毛发、棉絮等细丝状缠绕物会在滚刷6的外周表面(即鬃毛的顶端或鬃毛之间)聚拢团簇,从而使得鬃毛也会出现聚集团簇现象,最终团聚成直径超过2cm的大缠绕物团,现有的表面清洁器仅考虑如何将缠绕物进行清理,而不曾考虑如何使得缠绕物清理后的鬃毛簇快速恢复至均匀分布的状态,这种情况在滚刷6处于高转速时使得即使滚刷6上的缠绕物被清除得很干净,但无法保证让清理完缠绕物的鬃毛在进行下一次清洁前(例如在下一次与待清洁表面接触前)快速恢复至均匀分布的蓬松状态,这种情况在滚刷6处于高转数时(例如转速高于1120转/分钟)会显得更为显著,仍无法避免在后续清理过程中因鬃毛的团簇而发生漏扫、漏清洁、清扫力低等问题,从而导致清洁效果不佳。而在本申请中,多个第二梳齿23和多个第一梳齿22交错分布,迎风面221与第一顶部225的相交处形成第一尖端226,背风面222与第一顶部225的相交处形成第二尖端227,第一尖端226相比第二尖端227更靠近滚刷6,使得第一尖端226能够第一时间深入到滚刷鬃毛的深处,而迎风面221则通过阻碍缠绕物随着滚刷6的继续转动而将缠绕物从滚刷6上剥离下来,并且第一尖端226使得穿刺力能够集中一个小范围的区域上,根据压强的定义,压强的大小等于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所以当第一尖端226的面积越小时,施加在物体上的压强就会越大,这使得第一尖端226能够轻松地刺入缠绕物团;此外,第一尖端226在刺入缠绕物团时,也减小了与缠绕物团接触时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的减小也导致穿刺摩擦力的减小,也会使得第一尖端226更容易刺入缠绕物团,最终使得第一梳齿22更容易侵入缠绕物团,从而起到了刺破缠绕物团、加快缠绕物团分散的作用。而与第一梳齿22交错设置的第二梳齿23能够与团簇的鬃毛簇相撞,使得团簇的鬃毛簇受到撞击后能够沿着横向方向B分散,从而将团簇的鬃毛簇分散至均匀蓬松状态,使得滚刷能够快速恢复至最佳的清扫状态。最终提升了对滚刷的大缠绕物团进行清理的清理效果,并避免在下一次清洁中,因鬃毛的团簇而发生漏扫、漏清洁、清扫力低等问题,提升了清洁效果,改善了用户体验。
具体地,滚刷6的转速可以是1120转/分钟、1200转/分钟、1260转/分钟、1320转/分钟、1400转/分钟、1580转/分钟中的任意值或其中任意两个之间的范围。
其中,去除缠绕物的工作状态,通常可以是滚刷6被缠绕物缠绕同时表面清洁器正在工作的状态,表面清洁器正在工作的状态可以是只进行清除缠绕物的工作,比如表面清洁器被搬离清洁表面的状态下,滚刷旋转配合梳齿清除缠绕物。也可以是同时进行清扫工作和清除缠绕物的工作。总之,只要滚刷被毛发簇等缠绕物缠绕并且滚刷正在旋转的状态,均可以视为去除缠绕物的工作状态。
传统的表面清洁器(比如清洁机器人)的滚刷转速通常在900~1000转/分钟左右,而本例中,滚刷转速设置为大于1120转/分钟,既可以提高梳齿对缠绕物尤其是毛发簇的冲击力,可以更集中地将毛发簇梳理到梳齿之间,以便进一步利用梳齿的摩擦力、应力、吸尘口的吸力将其脱离滚刷,而且这个冲击力也可以产生使毛发簇脱离滚刷的作用。也不会因为梳齿和滚刷刷毛干涉产生的阻力导致滚刷转速降低到正常工作转速以下。而滚刷的转速小于1600转/分钟,一方面不会因为转速过高而产生扬尘,影响正常工作。在除毛状态下,滚刷在以上述范围内的转速旋转,可以在提升除毛效果的同时,不影响清洁组件的正常清洁效果。
本申请中,“均匀蓬松状态”是指每个第一搅动件62上的鬃毛彼此间隔的距离大致相同,例如鬃毛间隔分布在0.3mm~2mm的附近范围内都可以定义为“均匀蓬松状态”,而若是鬃毛间隔超出上述范围的3~10倍以上则定义为“非均匀蓬松状态”。
本申请中,“下一次清洁”是指鬃毛在被第一梳齿22清理完缠绕物后,随着滚刷6的继续转动即将对待清洁表面进行的清洁动作,而“清洁动作”可以是刮擦、清扫或者是拍打,也可以是刮擦、清扫及拍打中的至少两种动作的组合。
进一步发现,被迎风面221清理下的缠绕物容易贴附在迎风面221与背风面222之间的周向侧表面上,例如容易贴附在图9、图11所示的在第一顶部225、第一根部223、迎风面221及背风面222之间延伸的第一侧面224与第二侧面228上,从而使得不容易通过负压抽吸将缠绕物从第一梳齿22上清理下来,鉴于此,本申请进一步地将第一梳齿22在横向方向B上的厚度沿着从迎风面221到背风面222的方向设计成逐渐缩小之势,以致迎风面221的面积大于背风面222的面积,从而使得被迎风面221清理下的缠绕物不容易与第一侧面224及第二侧面228相接触,极大降低了缠绕物贴附于第一侧面224及第二侧面228上的几率,进一步提高了缠绕物的清理效率与成功率;此外,第一梳齿22在横向方向B上的厚度沿着从迎风面221到背风面222的方向设计成逐渐缩小之势,也有助于剥离了缠绕物的绒毛更容易恢复至初始的直立方向(即沿滚刷6的径向延伸的方向),从而有助于绒毛恢复至均匀蓬松的状态。具体地,第一侧面224及第二侧面228与前进方向A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5°~60°,在图11示出的实施例中,该夹角为15°。
进一步还发现,被迎风面221清理下的缠绕物容易受其他未与鬃毛剥离的缠绕物的牵引而从迎风面上滑脱,从而导致缠绕物与鬃毛剥离失败,进而导致缠绕物清理成功率及效率低下,为此,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迎风面221通常设计成与待清洁表面相垂直(图10中的方向C);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迎风面221为朝着背风面222凹陷的凹面,从而使得被剥离的缠绕物能够被该凹面持续捕获不易滑脱,最终被吸尘口212吸走清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缠绕物清理的成功率及清理效率;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迎风面221被设计成朝向吸尘口212倾斜,从而使得被迎风面221清理下的缠绕物更易滑向第一梳齿22的第一根部223,而不是滑向第一尖端226,为了防止迎风面221倾角过大而折断,在一些实施例中国,迎风面221与竖直方向C的夹角为5°~10°。
进一步还发现,若一味强调第一尖端226的尖锐程度,而不考虑第一梳齿22的寿命及耐用性,容易使得第一梳齿22过早发生断裂,鉴于此,将第一梳齿22在横向方向B上的厚度设计成沿着从第一根部223到第一顶部225的方向呈逐渐缩小之势,以致第一梳齿22呈楔形,从而使得第一尖端226在保持自身尖锐度的同时,使得第一梳齿22的截面尺寸变化平滑,提高了第一梳齿22的寿命及耐用性;此外,采用这种楔形结构,能够避免第一梳齿22对鬃毛的根部施加过大的压迫力,从而导致鬃毛在剥离缠绕物的过程中发生断裂,提高了滚刷6的使用寿命。
但是这种双梳齿结构更容易导致毛发团还未从滚刷上剥离就发生断裂的问题,而导致断裂后的毛发会继续缠绕在滚刷上,从而不能高效地将缠绕物从滚刷上清理下来。
为了进一步防止剥离后的缠绕物与第一梳齿22的其他表面再次贴附,第一顶部225具有朝着第一根部223凹陷的避让面2251。
为了将剥离了缠绕物的鬃毛打散,使得鬃毛能够恢复至均匀蓬松状态,以便于提升下一次的清洁率,第二梳齿23具有:
彼此相对的第二顶部235与第二根部233,第二根部233与滚刷腔211的内壁连接;
彼此相对的前梳理面231与后梳理面232,前梳理面231朝向吸尘口212;
其中,第二梳齿23在横向方向B上的厚度沿着从第二根部233到第二顶部235的方向呈逐渐缩小之势,以致第二梳齿23呈楔形。楔形设计能够提高第二梳齿23***鬃毛簇的效率,从而能够快速地将鬃毛簇打散。此外,楔形结构也能使得第二梳齿23在横向方向B上的厚度沿着从第二根部233到第二顶部235的方向平缓过渡,有助于提高第二梳齿23的寿命及耐用性。
参照图14,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顶部235在滚刷腔211的内壁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根部233在滚刷腔211的内壁上的正投影内。采用该结构相当于进一步减少了第二顶部235的横截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第二梳齿23***鬃毛簇的效率,并且降低鬃毛簇与第二梳齿23的接触时间,从而防止在打散鬃毛簇的过程中产生较大噪音,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再次参照图14,为了防止第二梳齿23在打散鬃毛簇的过程中,对鬃毛造成损伤,第二顶部235与前梳理面231之间具有第一圆滑过渡面2351,第二顶部235与后梳理面232之间具有第二圆滑过渡面2352。
参照图12及图13,第二顶部235与第二根部233大致平行,从而使得鬃毛簇能够匀速划过第二梳齿,进而进一步提高打散后的鬃毛簇恢复至均匀蓬松状态的效率。
参照图7,第一顶部225与第一根部223间的最大距离为h1,第一顶部225与第一根部223间的最小距离为h2,第二顶部235与第二根部233间的距离为h3,则有:h3≤h2<h1。这是由于鬃毛的团簇深度并不大于缠绕物与鬃毛缠绕深度,换言之,鬃毛比较容易在鬃毛的顶端附近发生团簇,因此,第二梳齿23并不需要与鬃毛干涉过深即能将鬃毛进行打散,此外,将第二梳齿23涉及得较短,也能防止第二梳齿23与鬃毛干涉过多而造成的鬃毛根部断裂,延长了滚刷6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h1与h2满足关系式:h1:h2=1.5~3。在图7示出的实施例中,h1:h2=1.5,而h3=h2。可以理解的是,h1:h2可以为1.7、1.9、2.2、2.5、2.7、3中的任意值或其中任意两个之间的范围。
如图10所示,第一尖端226的角度如果太小,第一尖端226则容易断裂,从而影响后续的缠绕物清理效果,第一尖端226的角度如果太大,则会导致第一尖端226不容易刺入及打散缠绕物,导致缠绕物清理不充分、清理效率低下,因此将第一尖端226的角度大小设置为15°~45°,而若是将第二尖端227的角度设计得太小,则容易使得第二尖端227过早地与鬃毛簇发生接触,从而导致打散后的鬃毛簇又与第二梳齿的其他表面相贴附,进而造成难以将缠绕物吸走清除,从而第二尖端227的角度大小为115°~135°。在图10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尖端226的角度大小为30°,第二尖端227的角度大小为12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尖端226的角度大小可以为15°、17°、20°、25°、27°、33°、35°、40°、43°、45°中的任意值或其中任意两个之间的范围。第二尖端227的角度大小可以为115°、117°、120°、127°、130°、133°、135°中的任意值或其中任意两个之间的范围。
在图3及图4示出的实施例中,前进方向A与横向方向B相垂直。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前进方向A可以与横向方向B倾斜设置。
为了减小第二梳齿23打散鬃毛簇产生的噪声,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前进方向A,每个第二梳齿23的投影和与该第二梳齿23最近的相应一个第一梳齿22的投影部分重合。采用这种结构设计,使得第二梳齿23的前梳理面231在前进方向A上被第一梳齿22所阻挡,相当于变相地减小了第二梳齿23与鬃毛簇的干涉面,从而降低了第二梳齿打散鬃毛时产生的噪声。进一步还发现,部分未被第一梳齿22剥离的缠绕物,会被第二梳齿23剥离下来,并缠绕在第二梳齿23上,而缠绕物受负压影响从第二梳齿23上脱落下来时,缠绕物簇会分散张开,而此时与第二梳齿23交错设置的第一梳齿22则会阻挡缠绕物被吸尘口吸走,长此以往,缠绕物会反向缠绕堆叠在第一梳齿22上,进而造成吸尘口212发生堵塞,造成吸力降低、清洁效果下降的问题,而在前进方向A上,将每个第二梳齿23的投影和与该第二梳齿23最近的相应一个第一梳齿22的投影部分重合,能够避免被第二梳齿剥离下来的缠绕物完全缠绕在第二梳齿上,从而便于第二梳齿23上附着的缠绕物的脱离,而且,由于在前进方向A上每个第二梳齿23的投影和与该第二梳齿23最近的相应一个第一梳齿22的投影部分重合,使得第一梳齿22与第二梳齿23之间的间距变相增大,也减少了从第二梳齿23上脱离下来的缠绕物复缠绕在第一梳齿22上的几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缠绕物的清理效果。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第一梳齿22的顶端的间距大于5毫米且小于11毫米,相邻两个第二梳齿23的间距大于5毫米且小于10毫米;第一梳齿22的顶端,与距离该第一梳齿22最近的第二梳齿23的顶端的间距大于11毫米且小于30毫米,第一梳齿组与吸尘口212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0毫米且小于30毫米。
多个第二梳齿23可以是等间距排列,也可以是不等间距排列。但是相邻第二梳齿23的间距均要保持在大于5毫米且小于10毫米的范围内,比如可以是6毫米、8毫米、9毫米、8.1毫米、8.5毫米等数值,但不能超过此范围。现在的清洁场景中,尤其是家庭清洁环境中,由于人们的时尚追求,很多头发都是弯曲的长发,容易发生缠绕,而且很多长发是经过染烫,头发往往比较干燥,容易导致头发相互吸附聚集,因为缠绕、吸附聚集而形成毛发簇之类的缠绕物。毛发簇通常比较粗,如果第二梳齿23间距过小,则无法将毛发簇梳理至梳齿间,可以导致毛发簇被挤压后缠绕在梳齿上,严重情况可能导致滚刷停转。所以第二梳齿23的间距大于5毫米,通常大于毛发簇的宽度,可以尽可能保证毛发簇被梳理至梳齿之间,以便进一步使毛发簇脱离滚刷。而由于毛发簇韧度较高,且由于干燥会产生静电而导致吸附力增大,如果第二梳齿23的间距过大,则对毛发簇的摩擦力可能过小,因而无法将毛发簇脱离滚刷。而通过保证第二梳齿23的间距小于10毫米,可以尽可能地增加毛发簇两侧的梳齿对毛发簇的摩擦力,结合梳齿的拖拽力,可以更增加使毛发簇脱离滚刷的可能性,提升除毛效果。
对于第二梳齿23上下厚度不一致的情况,相邻第二梳齿23的间距通常可以是指相邻第二梳齿的顶端之间的间距d1,当然,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以梳齿底部的间距或者中部间距作为二者的间距。
在滚刷腔长度方向上,多个第一梳齿和多个第二梳齿交错分布,第一梳齿的顶端,与距离该第一梳齿最近的第二梳齿的顶端的间距大于11毫米且小于30毫米,第一梳齿组与吸尘口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0且小于30毫米;
其中,第一梳齿组设置在第二梳齿组和吸尘口212之间,滚刷6在转动过程中可以沿从吸尘口212到第一梳齿组再到第二梳齿组的方向转动,先经过第一梳齿22再经过第二梳齿23。
多个第一梳齿22可以是等间距排列,也可以是不等间距排列。但是相邻第一梳齿22的间距均要保持在大于5毫米且小于10毫米的范围内,比如可以是6毫米、8毫米、9毫米、8.1毫米、8.5、10、10.5毫米等数值,但不超过上述范围。
对于第一梳齿上下厚度不一致的情况,相邻的第一梳齿的间距通常可以是指相邻第一梳齿的顶端(齿尖)之间的间距d2。当然,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以梳齿底部的间距或者中部间距作为二者的间距。
同样的,对于毛发簇等较粗的缠绕物,如果第一梳齿间距过小,则无法将毛发簇梳理至梳齿间,可以导致毛发簇被挤压后缠绕在梳齿上,严重情况可能导致滚刷停转。所以第一梳齿的间距大于5毫米,通常大于毛发簇的宽度,可以尽可能保证毛发簇被梳理至梳齿之间,以便进一步使毛发簇脱离滚刷。而由于毛发簇韧度较高,且由于干燥会产生静电而导致吸附力增大,如果第一梳齿的间距过大,则对毛发簇的摩擦力可能过小,因而无法将毛发簇脱离滚刷。而通过保证第一梳齿的间距小于11毫米,可以尽可能地增加毛发簇两侧的梳齿对毛发簇的摩擦力,结合梳齿的拖拽力,可以更增加使毛发簇脱离滚刷的可能性,提升除毛效果。结合第二梳齿23的间距设置,可以对毛发簇进行两次梳理以及两处摩擦,可以进一步提升除缠绕物的效果。
参照图4及图8所示,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清洁组件,可以包括:
滚刷6,滚刷6具有若干根沿其径向向外突出的鬃毛;
以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缠绕物清理组件2,
其中,滚刷6可转动地安装于滚刷腔211中,滚刷6的转动轴线X与横向方向B相平行;在滚刷6的转动过程中,鬃毛能够依次与第一梳齿组和第二梳齿组发生干涉。从而在对待清洁表面,如地板表面、地砖表面、地毯表面等,进行清洁的作业任务中,随着滚刷6的持续转动及时间的推移,头发、动物毛发、棉絮等细丝状缠绕物会在滚刷6的外周表面(即鬃毛的顶端或鬃毛之间)聚拢团簇,从而使得鬃毛也会出现聚集团簇现象,最终团聚成直径超过2cm的大缠绕物团,现有的表面清洁器仅考虑如何将缠绕物进行清理,而不曾考虑如何使得缠绕物清理后的鬃毛簇快速恢复至均匀分布的状态,这种情况在滚刷6处于高转速时使得即使滚刷6上的缠绕物被清除得很干净,但无法保证让清理完缠绕物的鬃毛在进行下一次清洁前(例如在下一次与待清洁表面接触前)快速恢复至均匀分布的蓬松状态,这种情况在滚刷6处于高转数时(例如转速高于1120转/分钟)会显得更为显著,仍无法避免在后续清理过程中因鬃毛的团簇而发生漏扫、漏清洁、清扫力低等问题,从而导致清洁效果不佳。而在本申请中,多个第二梳齿23和多个第一梳齿22交错分布,迎风面221与第一顶部225的相交处形成第一尖端226,背风面222与第一顶部225的相交处形成第二尖端227,第一尖端226相比第二尖端227更靠近滚刷6,使得第一尖端226能够第一时间深入到滚刷鬃毛的深处,而迎风面221则通过阻碍缠绕物随着滚刷6的继续转动而将缠绕物从滚刷6上剥离下来,并且第一尖端226使得穿刺力能够集中一个小范围的区域上,根据压强的定义,压强的大小等于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所以当第一尖端226的面积越小时,施加在物体上的压强就会越大,这使得第一尖端226能够轻松地刺入缠绕物团;此外,第一尖端226在刺入缠绕物团时,也减小了与缠绕物团接触时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的减小也导致穿刺摩擦力的减小,也会使得第一尖端226更容易刺入缠绕物团,最终使得第一梳齿22更容易侵入缠绕物团,从而起到了刺破缠绕物团、加快缠绕物团分散的作用。而与第一梳齿22交错设置的第二梳齿23能够与团簇的鬃毛簇相撞,使得团簇的鬃毛簇受到撞击后能够沿着横向方向B分散,从而将团簇的鬃毛簇分散至均匀蓬松状态,使得滚刷能够快速恢复至最佳的清扫状态。最终提升了对滚刷的大缠绕物团进行清理的清理效果,并避免在下一次清洁中,因鬃毛的团簇而发生漏扫、漏清洁、清扫力低等问题,提升了清洁效果,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图15示出的实施例中,滚刷6包括:
棒体61,与滚刷腔211可拆卸地转动连接;
以及多条第一搅动件62,每条第一搅动件62包括若干根鬃毛,第一搅动件62在棒体61的周向外表面上围绕棒体61呈螺旋状延伸;
其中,第一搅动件62包括沿第一螺旋方向S1延伸的第一螺旋部621,以及沿第二螺旋方向S2延伸的第二螺旋部622;第一螺旋方向S1与第二螺旋方向S2互为反向,以致第一螺旋部621与第二螺旋部622相交形成类V字形的第一双螺旋结构。再次参照图8,由于滚刷6上形成有类V字形的第一双螺旋结构,使得同一根第一搅动件62上的刷毛不会同一时间与第一梳齿22干涉,在滚刷6的转动过程中,鬃毛与第二梳齿23会周期性地形成由大变小再消失的缺口65,在这个缺口65中被梳理下的缠绕物团会被聚拢在该缺口65处,并被及时地抽吸走,进一步提高了缠绕物的清理效率。相对而言,而传统单向螺旋的滚刷,缺少这种聚拢结构,其单向螺旋向切向分力容易使得缠绕物被推至滚刷腔211的死角,从而容易被卡在滚刷6的两端,时间长了造成风道堵塞、风压下降,影响清除效果,使得用户不得不频繁地拆机除毛,使用体验不佳。
参照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部621与第二螺旋部622在棒体61的中心位置C相交。从而使得缺口65形成在棒体61的中心位置C附近,由于吸尘口212中心负压处的负压最大,从而使得聚拢团聚在中心位置C附近的缠绕物,更容易被及时地抽走,进一步提高了缠绕物清理效率。
再次参照图15,第一螺旋部621沿第一螺旋方向S1从棒体61的第一端611朝向中心位置C延伸,第二螺旋部622沿第二螺旋方向S2从棒体61的第二端612朝向中心位置C延伸。其中,第一螺旋方向S1与第二螺旋方向S2的螺旋方向相反,偏转角度相同。即第一螺旋部621与第二螺旋部622均使得第一搅动件62偏转45°~180°。例如,在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螺旋部621使得第一搅动件62顺时针偏转了90°,而第二螺旋部622使得第一搅动件62逆时针偏转了90°。
参照图5,清洁组件还包括聚风管24,聚风管24包括:彼此相对的对接口241与聚风口242,以及在对接口241与聚风口242之间延伸的导流璧243;其中,对接口241与吸尘口212吻合对接,聚风口242的横截面积小于吸尘口212的横截面积。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聚风口242的中心与棒体61的中心位置C相对齐。以图8示出的实施例为例作进一步说明,第一螺旋部621与第二螺旋部622在中心位置C相交形成V字尖端623,该V字尖端623指向聚风口242的中心,从而使得在滚刷6的转动过程中,剥离下来的缠绕物经第一螺旋部621及第二螺旋部622的导向及由此产生的空气流的导流作用,最终使得缠绕物汇聚在该V字尖端623处,由于聚风口242的中心处的负压最大,缠绕物会更容易被抽吸排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缠绕物的清理效率。
这种构造用于将气流从滚刷腔211的吸入口通过滚刷6中心位置C引导到吸尘口212,从而提高了清洁组件的清理效率,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聚风管24抽吸产生的负压也会沿着第一螺旋部621与第二螺旋部622的螺旋延伸方向传递给滚刷腔211的吸入口处,使得从待清洁表面对污物和灰尘颗粒的拾取在滚刷腔211的吸入口出会变得更加均匀。
再次参照图15,第一螺旋部621与第二螺旋部622在相交处的夹角γ为30°~100°。在图15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夹角γ为120°。
进一步地,多条第一搅动件62在棒体61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应该理解,棒体61可以按需要承载更多或更少的第一搅动件62,例如4个,或1个,此外,均匀间隔也并不是必需的,且如果需要,第一搅动件62也可以绕棒体61的外表面不均匀地间隔设置。
参照图3及图4,滚刷腔211的内壁大致呈圆柱形,第一搅动件62与滚刷腔211的内壁之间具有0mm~3mm的间隙。采用此结构,能够使得通过聚风管24抽吸产生负压时,第一搅动件62与滚刷腔211的内壁能够保持良好的负压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抽吸由第一搅动件62吸取拍打脏物或灰尘所扬起的脏物颗粒及缠绕物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清洁效率。
再次参照图15,滚刷6还包括:
多条第二搅动件63,第二搅动件63在棒体61的周向外表面上围绕棒体61呈螺旋状延伸;
其中,第二搅动件63包括沿第三螺旋方向S3延伸的第三螺旋部631,以及沿第四螺旋方向S4延伸的第四螺旋部632;第三螺旋方向S3与第四螺旋方向S4互为反向,以致第三螺旋部631与第四螺旋部632相交形成类V字形的第二双螺旋结构。
进一步地,第三螺旋部631与第四螺旋部632在棒体61的中心位置C相交。
进一步地,第三螺旋部631沿第三螺旋方向S3从棒体61的第一端611朝向中心位置C延伸,第四螺旋部632沿第四螺旋方向S4从棒体61的第二端612朝向中心位置C延伸。
进一步地,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搅动件62从棒体61径向向外的延伸程度,大于第二搅动件63从棒体61径向向外的延伸程度。当清洁组件置于地毯的待清洁表面上时,第一搅动件62部分鬃毛没入地毯的绒毛中,使得第一搅动件62能够与地毯形成负压空间,而第二搅动件63与地毯的绒毛中上部相结合,从而在滚刷的旋转过程中第二搅动件63负责拍打地毯以将灰尘扬起,从第一搅动件62负责形成与地毯间的负压空间,从而便于将扬起的灰尘抽吸清除,提高了清洁效率。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三螺旋部631与第四螺旋部632均使得第二搅动件63偏转45°~180°。例如,在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螺旋部631使得第二搅动件63顺时针偏转了90°,而第四螺旋部632使得第二搅动件63逆时针偏转了90°。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滚刷腔211的内壁大致呈圆柱形,第二搅动件63与滚刷腔211的内壁之间具有1mm~5mm的间隙。
进一步地,第一梳齿22与鬃毛的干涉量为g1,第二梳齿23与鬃毛的干涉量为g2,并且g1>g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梳齿22及第二梳齿23与鬃毛的干涉量之差满足关系式:0mm<g1-g2<5mm。例如,在图7示出的实施例中,g1-g2=4.5mm。
第三方面,参照图1及图2,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表面清洁器,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的缠绕物清理组件2,或者,包括如第二方面任一项的清洁组件,此外,该表面清洁器还包括机体1、位于机体1底部的两个驱动轮3及一个控制方向的舵轮5、位于机体1底部的两块擦拭件4,其中,缠绕物清理组件2位于机体1底部的中间附近,滚刷6转动安装于滚刷腔211中,而擦拭件4位于缠绕物清理组件2在前进方向A上的后方。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部分实施方式,并非对该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都应涵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4)

1.一种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滚刷的滚刷腔,所述滚刷腔的一侧开设有吸尘口;
以及沿所述滚刷腔的前进方向依次布置在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上的第一梳齿组与第二梳齿组,所述第一梳齿组与所述吸尘口邻接;
其中,所述第一梳齿组包括多个第一梳齿,所述多个第一梳齿沿所述滚刷腔的横向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梳齿组包括多个第二梳齿,所述多个第二梳齿沿所述滚刷腔的横向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上;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二梳齿和多个所述第一梳齿交错分布;所述第一梳齿具有:
彼此相对的第一顶部与第一根部,所述第一根部与所述滚刷腔的内壁连接;
彼此相对的迎风面与背风面,所述迎风面朝向所述吸尘口;
其中,所述迎风面与所述第一顶部的相交处形成第一尖端,所述背风面与所述第一顶部的相交处形成第二尖端,所述第一尖端相比所述第二尖端更靠近所述滚刷;在清理缠绕物的工作状态下,所述滚刷的转速大于1120转/分钟且小于1600转/分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梳齿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厚度沿着从所述迎风面到所述背风面的方向呈逐渐缩小之势,以致所述迎风面的面积大于所述背风面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面为朝着所述背风面凹陷的凹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梳齿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厚度沿着从所述第一根部到第一顶部的方向呈逐渐缩小之势,以致所述第一梳齿呈楔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部具有朝着所述第一根部凹陷的避让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梳齿具有:
彼此相对的第二顶部与第二根部,所述第二根部与所述滚刷腔的内壁连接;
彼此相对的前梳理面与后梳理面,所述前梳理面朝向所述吸尘口;
其中,所述第二梳齿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厚度沿着从所述第二根部到第二顶部的方向呈逐渐缩小之势,以致所述第二梳齿呈楔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部在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根部在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上的正投影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部与所述前梳理面之间具有第一圆滑过渡面,所述第二顶部与所述后梳理面之间具有第二圆滑过渡面。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部与第二根部大致平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部与第一根部间的最大距离为h1,所述第一顶部与第一根部间的最小距离为h2,所述第二顶部与第二根部间的距离为h3,则有:h3≤h2<h1。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h1与h2满足关系式:h1:h2=1.5~3。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尖端的角度大小为15°~45°,所述第二尖端的角度大小为115°~135°。
13.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进方向与所述横向方向相垂直。
14.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梳齿还具有:
在所述第一顶部、第一根部、迎风面及背风面之间延伸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
15.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进方向,每个所述第二梳齿的投影和与该第二梳齿最近的相应一个所述第一梳齿的投影部分重合。
16.一种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滚刷,所述滚刷具有若干根沿其径向向外突出的鬃毛;
以及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
其中,所述滚刷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滚刷腔中,所述滚刷的转动轴线与所述横向方向相平行;在所述滚刷的转动过程中,所述鬃毛能够依次与所述第一梳齿组和所述第二梳齿组发生干涉。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包括:
棒体,与所述滚刷腔可拆卸地转动连接;
以及多条第一搅动件,每条所述第一搅动件包括若干根所述鬃毛,所述第一搅动件在所述棒体的周向外表面上围绕所述棒体呈螺旋状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搅动件包括沿第一螺旋方向延伸的第一螺旋部,以及沿第二螺旋方向延伸的第二螺旋部;所述第一螺旋方向与所述第二螺旋方向互为反向,以致所述第一螺旋部与所述第二螺旋部相交形成类V字形的第一双螺旋结构。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部与所述第二螺旋部在所述棒体的中心位置相交。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部沿所述第一螺旋方向从所述棒体的第一端朝向所述中心位置延伸,所述第二螺旋部沿所述第二螺旋方向从所述棒体的第二端朝向所述中心位置延伸。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聚风管,所述聚风管包括:彼此相对的对接口与聚风口,以及在所述对接口与所述聚风口之间延伸的导流壁;其中,所述对接口与所述吸尘口吻合对接,所述聚风口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吸尘口的横截面积。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风口的中心与所述棒体的中心位置相对齐。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部与所述第二螺旋部均使得所述第一搅动件偏转45°~180°。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部与第二螺旋部在相交处的夹角γ为30°~100°。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第一搅动件在所述棒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腔的内壁大致呈圆柱形,所述第一搅动件与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之间具有0mm~3mm的间隙。
26.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还包括:
多条第二搅动件,所述第二搅动件在所述棒体的周向外表面上围绕所述棒体呈螺旋状延伸;
其中,所述第二搅动件包括沿第三螺旋方向延伸的第三螺旋部,以及沿第四螺旋方向延伸的第四螺旋部;所述第三螺旋方向与所述第四螺旋方向互为反向,以致所述第三螺旋部与所述第四螺旋部相交形成类V字形的第二双螺旋结构。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螺旋部与所述第四螺旋部在所述棒体的中心位置相交。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螺旋部沿所述第三螺旋方向S3从所述棒体的第一端朝向所述中心位置C延伸,所述第四螺旋部沿所述第四螺旋方向S4从所述棒体的第二端朝向所述中心位置C延伸。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动件从所述棒体径向向外的延伸程度,大于所述第二搅动件从所述棒体径向向外的延伸程度。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螺旋部与所述第四螺旋部均使得所述第二搅动件偏转45°~180°。
31.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腔的内壁大致呈圆柱形,所述第二搅动件与所述滚刷腔的内壁之间具有1mm~5mm的间隙。
32.如权利要求16~31任一项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梳齿与所述鬃毛的干涉量为g1,所述第二梳齿与所述鬃毛的干涉量为g2,并且g1>g2。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清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梳齿及所述第二梳齿与所述鬃毛的干涉量之差满足关系式:0mm<g1-g2<5mm。
34.一种表面清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缠绕物清理组件,或者,包括如权利要求16~33任一项所述的清洁组件。
CN202420578624.0U 2024-03-25 2024-03-25 缠绕物清理组件、清洁组件及表面清洁器 Active CN2210131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578624.0U CN221013176U (zh) 2024-03-25 2024-03-25 缠绕物清理组件、清洁组件及表面清洁器
DE202024101949.0U DE202024101949U1 (de) 2024-03-25 2024-04-18 Baugruppe zur Reinigung von verwickelten Gegenständen, Reinigungsbaugruppe und Oberflächenreinigungsgerä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578624.0U CN221013176U (zh) 2024-03-25 2024-03-25 缠绕物清理组件、清洁组件及表面清洁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13176U true CN221013176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079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578624.0U Active CN221013176U (zh) 2024-03-25 2024-03-25 缠绕物清理组件、清洁组件及表面清洁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13176U (zh)
DE (1) DE202024101949U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56945B (zh) 2021-02-02 2022-12-27 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地刷、除毛齿组件及可移动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24101949U1 (de) 2024-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95569B2 (en) Brushroll for vacuum cleaner
KR20210022876A (ko) 진공청소기
WO2020199624A1 (zh) 滚刷组件及具有该滚刷组件的吸尘器
CN213371747U (zh) 用于清洁装置的梳齿结构、滚刷组件和清洁装置
WO2020199622A1 (zh) 滚刷组件及具有该滚刷组件的吸尘器
CN221013176U (zh) 缠绕物清理组件、清洁组件及表面清洁器
EP2599420A1 (en) A vacuum celaner rotary brush having a plurality of radial channels being rotated by an air fan
CN213821235U (zh) 一种滚刷组件及吸尘器
JP3183445B2 (ja)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口体およびその回転清掃体
JP5716164B2 (ja) 電気掃除機用吸込具の回転ブラシ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吸込具
KR20220015467A (ko) 진공 청소기용 청소기 헤드
JP2002112931A (ja) 電気掃除機用吸込具及び電気掃除機
CN111820813B (zh) 吸尘器头
CN214549246U (zh) 一种清洁组件及表面清洁设备
JPS59108532A (ja) 掃除機における回転清掃体
CN217547916U (zh) 一种地刷组件及清洁设备
WO2023213038A1 (zh) 滚刷、地刷和地面清洁装置
KR100480142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흡입헤드
JP4115303B2 (ja)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口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CN218832652U (zh) 一种吸尘器滚刷去毛发结构
CN217338450U (zh) 一种清洁器
CN217161975U (zh) 清洁机构和清洁设备
CN212118040U (zh) 清洁机器人
CN220937898U (zh) 一种具有滚刷降噪结构的吸尘器
CN216724403U (zh) 滚刷组件及具有该滚刷组件的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