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58631U -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58631U
CN220958631U CN202322680657.4U CN202322680657U CN220958631U CN 220958631 U CN220958631 U CN 220958631U CN 202322680657 U CN202322680657 U CN 202322680657U CN 220958631 U CN220958631 U CN 2209586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ousing
wire
module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8065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小峰
康勇
沈业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elkat Intelligent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Melkat Intelligent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Melkat Intelligent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Melkat Intelligent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8065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586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586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586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暖设备及空调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设备用于室内吊顶,该取暖设备包括壳体、加热模块、传感器模块和控制器,壳体具有通风腔和安装腔,加热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均设置于通风腔内,控制器设置于安装腔内,壳体具有连通通风腔和安装腔的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分别设置于安装腔的两端;控制器通过第一过线孔与加热模块电连接,控制器通过第二过线孔与传感器模块电连接,从而在提高了接线便利性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

Description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空调、换气扇、暖风机等电器设备已经越来越普及,功能也越来越多。
相关技术中,室内暖风机一般安装在吊顶上,并向吊顶下方空间吹入热风,以调节室内温度,暖风机通常包括箱体、面板、加热件和控制器,箱体通过吊装的方式设置在吊顶上方,面板与吊顶配合,保证吊顶下方外观的完整性,控制器用于控制加热件对气流进行加热,箱体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控制器与加热件以及温度传感器通过线缆进行连接。
然而,目前暖风机中控制器在接线时走线困难,无法实现强弱电隔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取暖设备及空调器,以解决目前的暖风机中控制器在接线时走线困难,无法实现强弱电隔离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取暖设备,用于室内吊顶,该取暖设备包括壳体、加热模块、传感器模块和控制器,壳体具有通风腔和安装腔,加热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均设置于通风腔内,控制器设置于安装腔内。
其中,壳体具有连通通风腔和安装腔的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分别设置于安装腔的两端;控制器通过第一过线孔与加热模块电连接,控制器通过第二过线孔与传感器模块电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取暖设备通过壳体上控制器布置位置以及走线结构的设计,利用不同的过线孔对加热模块和传感器模块的接线线缆进行强弱电分离,在提高了接线便利性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加热模块与进风口相对,传感器模块设置于加热模块朝向进风口的一侧。
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加热模块对气路的加热效率,以及提高对环境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可以位于加热模块的下方,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分别与加热模块的两端相对。
如此设置,将控制器与加热模块通过安装腔隔离设置,同时缩短了通过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走线的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与加热模块之间具有隔热壁,隔热壁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覆盖加热模块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
如此设置,可以保证控制器具有适宜的工作环境温度,避免加热模块的高温对控制器产生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取暖设备还可以包括接线座,接线座设置于壳体外侧,安装腔具有第三过线孔,第三过线孔与接线座相对,接线座通过说是第三过线孔与控制器电连接。
如此设置,便于取暖设备与外部的电源以及其他电器设备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内设有绕线支架,第三过线孔位于绕线支架的端部,接线座与控制器之间的线缆绕设于绕线支架。
如此设置,可以提高线缆在安装腔内固定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可以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围设形成通风腔;安装腔位于第二壳体背离第一壳体的一侧。
如此设置,可以充分利用壳体下方的空间,在不影响通风腔的出风空间的前提下,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环绕壳体的周向边缘设置;出风口靠近进风口的一侧设有显示模块,第二壳体面向第一壳体的一侧具有走线区,且走线区位于显示模块的侧方;控制器通过第二过线孔和走线区与显示模块电连接。
如此设置,可以使显示模块的线缆的走线区避开通风腔,提高气流流通的顺畅性,保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器模块可以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设置于加热模块的进风侧;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分别位于加热模块高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对加热模块的进风侧的环境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模块的进风侧设置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具有沿加热模块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限位部;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设置于固定支架,并与限位部抵接。
如此设置,可以提高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安装可靠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主机和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取暖设备,主机与取暖设备的进风口连通,主机被配置为向取暖设备吹入气流。
如此设置,空调器既可以实现暖风和新风功能,也可以实现冷风的功能。
本申请提供一种取暖设备及空调器,取暖设备用于室内吊顶,该取暖设备包括壳体、加热模块、传感器模块和控制器,壳体具有通风腔和安装腔,加热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均设置于通风腔内,控制器设置于安装腔内,壳体具有连通通风腔和安装腔的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分别设置于安装腔的两端;控制器通过第一过线孔与加热模块电连接,控制器通过第二过线孔与传感器模块电连接,从而在提高了接线便利性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申请提供的取暖设备及空调器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剖视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剖视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取暖设备;
100-壳体;101-通风腔;102-安装腔;103-进风口;104-出风口;105-第一过线孔;106-第二过线孔;107-第三过线孔;108-隔热壁;109-走线区;110-第一壳体;111-第一侧壁;112-第一顶壁;120-第二壳体;121-第二侧壁;122-第二顶壁;130-绕线支架;140-固定支架;141-限位部;150-盖板;
200-加热模块;
300-显示模块;
400-室内吊顶;
500-传感器模块;
600-控制器;
700-接线座;
800-主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两个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空调、换气扇、暖风机等电器设备已经越来越普及,功能也越来越多。以暖风机为例,室内暖风机一般安装在吊顶上,并向吊顶下方空间吹入热风,以调节室内温度,暖风机通常包括箱体和面板,箱体通过吊装的方式设置在吊顶上方,面板与吊顶配合,保证吊顶下方外观的完整性。箱体从吊顶上方的管道进风,面板中间设有出风口,箱体内的暖风气流可以从出风口吹向吊顶下方。暖风机还包括加热件和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加热件对气流进行加热,箱体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控制器与加热件以及温度传感器通过线缆进行连接。但是,目前暖风机中控制器在接线时走线困难,无法实现强弱电隔离。
鉴于以上问题,本申请提供的取暖设备中,通过对取暖设备的控制器的布置位置的设计,壳体设计配合控制器以及其他电气部件的线缆走线结构,在不影响气流通风的前提下,实现线缆布线的强弱电隔离,提高了布线和走线的便利性。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应用场景进行示例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可以应用于家庭的卫生间、客厅、厨房等空间,也可以应用于教室、办公场所、商场等其他室内空间,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取暖设备可以安装于室内的吊顶,以悬吊的方式与吊板配合安装,该取暖设备具有的功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暖风、新风或者同时进行暖风以及新风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侧视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剖视图一,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的剖视图二,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一,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如图1至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取暖设备10,用于室内吊顶400,该取暖设备10包括壳体100和加热模块200,壳体100具有通风腔101,加热模块200设置于通风腔101内,通风腔101具有进风口103和出风口104。
其中,气流可以从进风口103进入通风腔101内,并从出风口104流出通风腔101,在气流流经通风腔101的过程中,加热模块200可以对气流进行加热,从而使得出风口104向室内吊顶400的下方吹出热风。
可以理解的是,进风口103位于室内吊顶400上方,出风口104位于壳体100面向室内吊顶400下方的一侧,出风口104沿壳体100的边缘延伸,从而形成环绕壳体100边缘的环形的出风口104。
取暖设备10朝向室内吊顶400的下方空间的外露尺寸可以近似为壳体100朝向室内吊顶400下方的底面的尺寸,因此,出风口104在室内吊顶400外露时,出风口104可以近似为环绕取暖设备10的整个外壳轮廓设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大出风口104中所吹出的暖风可以覆盖的范围。
示例性的,室内吊顶400上方设置有通风管道,通风管道可以与进风口103对接并连通,即通风管道的出风端与进风口103连接,当取暖设备10启动暖风功能时,通风管道的进风端在室内吊顶400的其他位置与室内吊顶400下方的室内空间连通,这样,实现室内空气的循环加热;当取暖设备10启动新风功能时,通风管道的进风端可以与室外空间连通,以输入室外的新鲜空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取暖设备10还可以包括传感器模块500和控制器600,壳体100具有安装腔102,加热模块200和传感器模块500均设置于通风腔101内,控制器600设置于安装腔102内。
其中,壳体100具有连通通风腔101和安装腔102的第一过线孔105和第二过线孔106,第一过线孔105和第二过线孔106分别设置于安装腔102的两端。控制器600通过第一过线孔105与加热模块200电连接,控制器600通过第二过线孔106与传感器模块500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器600和加热模块200之间的线缆(未示出)穿设在第一过线孔105中,控制器600和传感器模块500之间的线缆穿设在第二过线孔106中。控制器600控制加热模块200的运行并为加热模块200供电,控制器600与加热模块200之间的线缆为强电线缆。控制器600与传感器模块500之间通过线缆传输信号,控制器600与传感器模块500之间的线缆为弱电线缆。第一过线孔105和第二过线孔106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在加热模块200和传感器模块500走线时,可以实现强弱电隔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10中,通过壳体100上控制器600布置位置以及走线结构的设计,利用不同的过线孔对加热模块200和传感器模块500的接线线缆进行强弱电分离,在提高了接线便利性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模块200可以设置在进风口103,以便于加热模块200的安装,同时提高对进入通风腔101的气流的加热效率。
其中,传感器模块500可以设置于加热模块200朝向进风口103的一侧,可以提高加热模块200对气路的加热效率,以及提高对环境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腔102可以位于加热模块200的下方,第一过线孔105和第二过线孔106分别与加热模块200的两端相对,从而将控制器600与加热模块200通过安装腔102隔离设置,同时缩短了通过第一过线孔105和第二过线孔106走线的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102与加热模块200之间具有隔热壁108,隔热壁108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覆盖加热模块200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从而可以保证控制器600具有适宜的工作环境温度,避免加热模块200的高温对控制器600产生影响。
示例性的,隔热壁108可以与壳体100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取暖设备10还可以包括接线座700,接线座700设置于壳体100外侧,安装腔102具有第三过线孔107,第三过线孔107与接线座700相对,接线座700通过说是第三过线孔107与控制器600电连接,从而便于取暖设备10与外部的电源以及其他电器设备进行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接卸座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上方,而安装腔102以及控制器600设置在壳体100的下方,第三过线孔107可以为贯穿壳体100上下两侧的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102内设有绕线支架130,第三过线孔107位于绕线支架130的端部,接线座700与控制器600之间的线缆绕设于绕线支架130,可以提高线缆在安装腔102内固定的可靠性。
其中,绕线支架130可以为多个,多个绕线支架130可以沿直线方向间隔设置,线缆可以依次穿过相邻绕线支架130的缺口并依次绕设在绕线支架130上。绕线支架13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每个绕线支架130上可以设置凸起结构,当线缆绕设在绕线支架130上时,线缆可以与绕线支架130上的凸起结构抵接,以增大线缆的外壁与绕线支架130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线缆在绕线支架130上固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03的进风方向可以为水平方向,室内吊顶400上方与进风口103对接的通风管道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提高管道布置的便利性。
可以理解的是,室内吊顶400可以为水平吊顶,进风口103的进风方向可以平行于室内吊顶400,这样,在进风口103对接通风管道时,通风管道可以沿水平方向平行于室内吊顶400设置,从而对室内吊顶400上方的空间高度要求较低。
示例性的,进风口103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进风口103的具体形状及通风截面尺寸不做限定。
下面对壳体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为圆形,出风口104的圆弧角度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360°,这样,可以实现圆环形出风效果,增大出风口104的覆盖区域。
示例性的,出风口104的圆弧角度可以为360°,出风口104可以为圆环形出风结构,或者,出风口104的圆弧角度可以小于360°,出风口104为弧形出风结构。出风口104的出风弧形角度可以包括但不限于30°、45°、60°、90°、120°、150°、180°、210°、270°、300°、360°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连接,且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围设形成通风腔101。第二壳体120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第一壳体110在竖直方向的投影范围内。
其中,加热模块200设置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第一过线孔105和第二过线孔106均开设在第二壳体120上,安装腔102可以位于第二壳体120背离第一壳体110的一侧,即控制器600位于第二壳体120的下方,从而充分利用壳体100下方的空间,在不影响通风腔101的出风空间的前提下,提高空间利用率。
此外,第三过线孔107可以为贯穿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通孔,接线座700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10的上方。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上下对接,通过上下盖合连接的方式进行装配,且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主体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形成的通风腔101可以分别与室内吊顶400上方的进风口103以及朝向室内吊顶400下方的出风口104连通。
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螺钉等紧固件进行连接固定,或者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可以通过卡扣进行固定,亦或者,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04环绕壳体100的周向边缘设置,出风口104靠近进风口103的一侧设有显示模块300,第二壳体120面向第一壳体110的一侧具有走线区109,且走线区109位于显示模块300的侧方;控制器600通过第二过线孔106和走线区109与显示模块300电连接。
显示模块300用于显示取暖设备10的工作状态、室内空间的温度信息、出风的风速等信息,显示模块300设置在壳体100的边缘,既便于下方的操作人员进行观察,同时便于显示模块300进行安装,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壳体100下方边缘地空间,保证显示模块300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的同时,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器600与显示模块300之间的连接线缆为弱电线缆,可以通过第二过线孔106穿设至第二壳体120的上方,并且显示模块300的线缆的走线区109可以避开通风腔101,提高气流流通的顺畅性,保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03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110,且进风口103位于第一壳体110背离第二壳体120的一侧,从而进风口103可以靠近第一壳体110的顶部设置,这样为通风腔101中的气流流通提供足够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进风口103可以在第一壳体110加工成型时形成,加热模块200至少部分进风口103的进风截面。例如,加热模块200的形状可以与进风口103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加热模块200的周向外侧可以分别与进风口103周向内壁抵接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可以包括第一顶壁112和第一侧壁111,第一侧壁111连接于第一顶壁112的周向边缘;第二壳体120可以包括第二顶壁122和第二侧壁121,第二侧壁121连接于第二顶壁122的周向边缘;第二顶壁122位于第一顶壁112的下方,第一侧壁111环绕设置于第二侧壁121的周向外侧,从而可以形成环绕壳体100整体边缘的环形出风口104,扩大出风范围,提高出风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21可以分别是第一顶壁112和第二顶壁122边缘的环形结构,其中,第一侧壁111可以形成出风口104的外壁,而第二侧壁121则可以形成出风口104的内壁。第一侧壁111相对于第一顶壁112在向室内吊顶400下方弯折时,第一侧壁111可以与第一顶壁112之间圆弧过渡,相应的,第二侧壁121相对于第二顶壁122在向室内吊顶400下方弯折时,第二侧壁121可以与第二顶壁122之间圆弧过渡,从而可以在气流流出通风腔101时起到引导作用,提高气流流通的顺畅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1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壳体120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材质均可以为塑料或者铝、铁、铜等金属及合金材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器模块500可以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设置于加热模块200的进风侧;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分别位于加热模块200高度方向的不同位置,从而可以提高对加热模块200的进风侧的环境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中的一者可以靠近加热模块200的顶部设置。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可以沿加热模块200的长度方向延伸。
其中,加热模块200的进风侧设置固定支架140,固定支架140具有沿加热模块200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限位部141;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设置于固定支架140,并与限位部141抵接,从而可以提高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安装可靠性。
示例性的,相邻的两个限位部141可以形成卡接结构,固定支架140上可以间隔设置有多个卡接结构,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可以分别卡设在不同的卡接结构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可以包括盖板150,盖板150与第二壳体连接,且盖板150盖设于第二壳体面向室内吊顶400下方的一侧,从而盖板150可以遮挡安装腔102,以保持取暖设备朝向室内吊顶400下方一侧的外部结构的完整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设备10中气流流动的动力可以由通风腔101内设置的风机产生,或者,可以有取暖设备10外部的风机产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主机800和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取暖设备10,主机800与取暖设备10的进风口连通,主机800被配置为向取暖设备10吹入气流。
其中,主机800可以设置在室内吊顶400上方,取暖设备10可以作为空调器在室内吊顶400上的出风结构,两者通过室内吊顶400上方的管道连通。主机800内可以设置有压缩机、冷媒管路、风机等部件,通过主机800可以向取暖设备10吹入冷风,此时取暖设备10中的加热模块不工作,从而通过取暖设备10向室内吊顶400下方吹入冷风,实现制冷功能。当空调器实现新风功能时,可以通过主机800向取暖设备10内吹入室外的可空气。当空调器实现取暖功能时,可以通过主机800向取暖设备10吹入正常的室内气流,由取暖设备10进行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取暖设备10的全部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取暖设备10及空调器,取暖设备10用于室内吊顶400,该取暖设备10包括壳体100、加热模块200、传感器模块500和控制器600,壳体100具有通风腔101和安装腔102,加热模块200和传感器模块500均设置于通风腔101内,控制器600设置于安装腔102内,壳体100具有连通通风腔101和安装腔102的第一过线孔105和第二过线孔106,第一过线孔105和第二过线孔106分别设置于安装腔102的两端;控制器600通过第一过线孔105与加热模块200电连接,控制器600通过第二过线孔106与传感器模块500电连接,从而在提高了接线便利性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室内吊顶,所述取暖设备包括壳体、加热模块、传感器模块和控制器,所述壳体具有通风腔和安装腔,所述加热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均设置于所述通风腔内,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壳体具有连通所述通风腔和所述安装腔的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和所述第二过线孔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腔的两端;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过线孔与所述加热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过线孔与所述传感器模块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加热模块与所述进风口相对,所述传感器模块设置于所述加热模块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位于所述加热模块的下方,所述第一过线孔和所述第二过线孔分别与所述加热模块的两端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加热模块之间具有隔热壁,所述隔热壁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加热模块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线座,所述接线座设置于所述壳体外侧,所述安装腔具有第三过线孔,所述第三过线孔与所述接线座相对,所述接线座通过说是第三过线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内设有绕线支架,所述第三过线孔位于所述绕线支架的端部,所述接线座与所述控制器之间的线缆绕设于所述绕线支架。
7.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设形成所述通风腔;所述安装腔位于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环绕所述壳体的周向边缘设置;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设有显示模块,所述第二壳体面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具有走线区,且所述走线区位于所述显示模块的侧方;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过线孔和所述走线区与所述显示模块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均设置于所述加热模块的进风侧;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分别位于所述加热模块高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所述主机与所述取暖设备的进风口连通,所述主机被配置为向所述取暖设备吹入气流。
CN202322680657.4U 2023-09-28 2023-09-28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Active CN2209586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80657.4U CN220958631U (zh) 2023-09-28 2023-09-28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80657.4U CN220958631U (zh) 2023-09-28 2023-09-28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58631U true CN220958631U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78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80657.4U Active CN220958631U (zh) 2023-09-28 2023-09-28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586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6201838B2 (en)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JP6299552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CN20571752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958631U (zh)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JP2590260B2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方法
JP6566063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CN220958655U (zh)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CN221035936U (zh)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CN220958658U (zh)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JP2016070614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CN220958656U (zh)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CN220958657U (zh)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CN220958654U (zh) 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JP6384244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6331935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718941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2018119713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718239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626362B2 (ja) 可変風量ダンパ装置
CN211822748U (zh) 风管式空调
CN211119668U (zh) 空调
CN219087690U (zh) 驱动器和控制柜
JP2511215B2 (ja) ダクト式空気調和システム装置
JP2616309B2 (ja) 空気調和ユニット
KR100512945B1 (ko) 멀티 에어컨의 실외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