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1221U - 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1221U
CN220541221U CN202321827158.7U CN202321827158U CN220541221U CN 220541221 U CN220541221 U CN 220541221U CN 202321827158 U CN202321827158 U CN 202321827158U CN 220541221 U CN220541221 U CN 2205412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heat exchanger
guide plate
baff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2715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得科
赵勋
许纪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2715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12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12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12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管机,属于空调技术领域,风管机包括:机壳、换热器、风机、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设于蜗壳的送风口处,第一导流板的长度方向和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二导流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导流板沿换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导流板上,第二导流板的平面与送风口的开设方向平行;风机产生的气流经过送风口,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将送风口分为多个送风通道,气流通过多个送风通道均匀的吹向换热器;在蜗壳的送风口处设置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对气流起到分流和引导的作用,将送风口分为多个送风通道,使得送风口处的流场更加均匀,降低气流进入换热器的角度,改善涡流噪声。

Description

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风管机,即风管式空调机,空调联接风管向室内送风,风管机一般设置在室内,风管机通过换热器对室内回风进行冷却或加热后,形成冷风或热风向室内输送,以实现在室内环境制冷或制热。
风管机一般采用离心风机,当离心风机高速旋转时,高速气流在离心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向斜前方甩出,经蜗壳扩散,蜗壳出风口两侧的气流向外扩散,气流以较大的入射角度吹向换热器,当气流进入换热器时,气流进入换热器时发生气体分离,在剪切层形成向下游游动的脱落涡流,并与后壁碰撞产生向上游反馈的声波,当涡流的脱落频率与向上游反馈声波的频率相似时,会产生自激震荡现象,从而产生异音,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风管机,风机产生的气流经过送风口,在蜗壳的送风口处设置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使得送风口处流场更加均匀,降低气流进入换热器的角度,改善涡流噪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管机,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出风口;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风机包括蜗壳和设于所述蜗壳内的离心风扇,所述蜗壳上具有送风口和入风口,所述离心风扇转动以使空气通过入风口进入所述蜗壳并通过所述送风口吹向所述换热器;
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设于所述蜗壳的送风口处,所述第一导流板的长度方向和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相同;
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导流板沿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流板上,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平面与所述送风口的开设方向平行;
所述风机产生的气流经过所述送风口,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将所述送风口分为多个送风通道,气流通过多个送风通道均匀的吹向所述换热器。
在技术方案中,在蜗壳的送风口处设置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对气流起到分流和引导的作用,将送风口分为多个送风通道,使得送风口处的流场更加均匀,降低气流进入换热器的角度,改善涡流噪声。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宽度方向自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离心风扇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相互垂直。
在技术方案中,第一导流板的宽度方向自换热器的一端向靠近离心风扇的一端设置,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相互垂直设置,可将送风口分为多个送风通道,降低在单个送风通道内气流的流速,使送风口处的气流沿着每个送风通道均匀吹向换热器。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板靠近所述换热器一侧的高度大于靠近所述离心风扇一侧的高度。
在技术方案中,气流流经第二导流板时,由于第二导流板靠近换热器一侧的高度大于靠近离心风扇一侧的高度,气流的流动角度沿着第二导流板逐渐减小,降低送风口处气流的紊乱程度。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板朝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开设有导流齿,所述导流齿有多个且沿所在的侧边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技术方案中,第二导流板上的导流齿能够改变气流的方向和速度,有效抑制气流涡流的产生,进一步改善涡流噪声。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均位于所述蜗壳内。
在技术方案中,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均位于蜗壳内,避免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设置占用蜗壳外部的空间,在蜗壳原有的安装空间中即可安装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的送风口处与所述第一导流板平行的其一内壁为安装壁,所述安装壁上安装有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导流板之间平行设置。
在技术方案中,第三导流板设置于安装壁上,第三导流板的设置增强对气流的导流效果。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流板之间等间距平行设置。
在技术方案中,第一导流板的个数为一个或多个,第一导流板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当送风口的尺寸较大时,可在送风口处安装多个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板之间等间距平行设置,将送风口均匀的分为多个送风通道,使得风机产生的高速风在送风口处均匀减速。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流板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
在技术方案中,第三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支架一一对应设置,可将送风口处均分为多个送风通道,确保每个送风通道内的气流流速相同。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板远离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一端与所述蜗壳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导流板远离所述安装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板之间间隔设置。
在技术方案中,第二导流板远离第一导流板的一端与蜗壳之间间隔设置,第三导流板远离安装壁的一端与第一导流板之间间隔设置,即第二导流板和蜗壳之间有一定的间隙,第三导流板和第一导流板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减少对气流的阻挡,可使风机产生的气流快速顺利通过送风口吹向换热器。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包括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均为一端开口的蜗形壳体,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之间扣合配装,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的开口扣合配装成所述送风口,所述第一导流板设于所述第一蜗壳上。
在技术方案中,蜗壳包括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之间扣合配装,第一导流板设于第一蜗壳上,第一导流板可与第一蜗壳一体成型,也可制作成可拆卸式安装方式,便于第一导流板的拆卸和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去掉上盖的结构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去掉上盖和后侧盖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去掉上盖和后侧盖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去掉上盖、后侧盖、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风机和换热器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风机安装在挡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风机结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风机结构主视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风机结构D-D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风机A处放大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蜗壳的结构立体图;
图15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蜗壳B处放大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蜗壳的结构主视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蜗壳的结构立体图;
图1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蜗壳C处放大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蜗壳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上蜗壳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00、机壳;101、进风口;102、出风口;103、上盖;104、冷却腔;105、风机腔;200、蜗壳;201、入风口;202、送风口;203、第一蜗壳;204、第二蜗壳;205、安装壁;300、隔板;400、换热器;500、离心风扇;600、第一导流板;700、第二导流板;800、第三导流板、900、导流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申请中,风管机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风管机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风管机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风管机空调器包括室内机与室外机,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部分,风管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风管机或空调室外机中。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风管机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风管机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如附图1至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风管机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该风管机包括:机壳100、换热器400、风机、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其中机壳100上具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机壳100内限定出容纳腔,机壳100的容纳腔内设有隔板300,隔板300将容纳腔分割为冷却腔104和风机腔105,换热器400设置在冷却腔104内,换热器400靠近出风口102,风机腔105内设有风机,风机包括蜗壳200和设于蜗壳200内的离心风扇500,蜗壳200上具有送风口202和入风口201,离心风扇500转动以使空气通过入风口201进入蜗壳200并通过送风口202吹向换热器400。
现有技术中,风机工作时,通过进风口101将室内空气吸入风机腔105内,然后通过入风口201进入蜗壳200内,经过离心风扇500的气流通过送风口202进入冷却腔104内并吹向换热器400,经过换热器400的气流冷却最终由出风口102进入室内,以此形成循环对室内进行降温;气流经过风机由送风口202送入冷却腔104时,气流流速较高,气流以较大的入射角度吹向换热器400,气流直接通过换热器400时容易产生翅片噪音。
在本申请中,第一导流板600设于蜗壳200的送风口202处,第一导流板600的长度方向和换热器400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二导流板7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导流板沿换热器4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导流板600上,第二导流板700的平面与送风口202的开设方向平行;通过风机的送风口202进入冷却腔104并吹向换热器400的气流先穿过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后再流经换热器400,以上将第一导流板600设于蜗壳200的送风口202处,多个第二导流板沿换热器4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导流板600上,风机产生的气流经过送风口202时,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将送风口202分为多个送风通道,气流通过多个送风通道均匀的吹向换热器400;在气流流动过程中,气流被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改变流动方向和速度,使经过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流向换热器400的气流相对于直接流入换热器400的气流的入射角减小,且气流流速减小,从而有效降低换热器400的翅片噪音;即在蜗壳200的送风口202处设置有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对气流起到分流和引导的作用,将送风口202分为多个送风通道,使得送风口202处的流场更加均匀,降低气流进入换热器400的角度,改善涡流噪声。
如附图10-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600的宽度方向自换热器400的一端向靠近离心风扇500的一端设置,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相互垂直;第一导流板600横向设置在送风口202处,即与气流送风方向平行,第一导流板600的长度和送风口202的长度相同,第一导流板600长度方向的两侧固定在蜗壳200送风口202的内壁上,第二导流板700竖向设置在第一导流板600上,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700的设置可将送风口202分为多个送风通道,将送风口202处的气流进行分隔和导流,从而降低了气流在单个送风通道内的流速,使送风口202处的气流沿着每个送风通道均匀的吹向换热器400,有效缓解换热器400翅片噪音。
如附图14-1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700靠近换热器400一侧的高度大于靠近离心风扇500一侧的高度;气流流经第二导流板700时,由于第二导流板700靠近离心风扇500处的高度较低,此处能够减小第二导流板700对风机产生的气流量的阻挡,避免第二导流板700对气流量造成过多干扰影响空调制冷能力,且气流的流动方向与第二导流板700的平面平行,气流的入射角度随着第二导流板700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气流流速也随着第二导流板700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进而降低了送风口202处气流的紊乱程度,使得从送风口送出的气流更加稳定,送风更加均匀,有效降低换热器400翅片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700的高度向靠近换热器400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导流板700呈扇形板或三角板。
如附图14-1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700朝向换热器400的一侧开设有导流齿900,导流齿900有多个且沿所在的侧边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导流板上的导流齿900能够改变气流的方向和速度,有效抑制气流涡流的产生,进一步降低蜗壳200送风口202处的气流涡流的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齿900的形状可为锯齿形,相邻两个导流齿的齿根相接或相邻两个导流齿的齿根之间有一定距离。
如附图14-1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均位于蜗壳200内;第二导流板700的宽度和第一导流板600的宽度相同,第一导流板600的宽度不大于送风口202的宽度,防止第一导流板600过宽而对离心风扇500的工作造成干扰,影响离心风扇500的送风量;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均设置在蜗壳200的送风口202内,避免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的设置占用蜗壳200外部的空间,在蜗壳200原有的安装空间中即可安装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均安装于蜗壳200内,不影响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对气流的分流和引导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6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导流板之间等间距平行设置;第一导流板600的个数为一个或多个,第一导流板60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第一导流板600为至少一个,第一导流板600设置在送风口202中间位置,能够将送风口202的气流分隔成至少两个出风通道;当送风口202的尺寸较大时,可在送风口202处安装多个第一导流板600,第一导流板600之间等间距平行设置,将送风口202均匀的分为多个送风通道,使得风机产生的高速风在送风口202处均匀减速。
如附图16-1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200的送风口202处与第一导流板600平行的其一内壁为安装壁205,安装壁205上安装有第三导流板800,第三导流板800与第二导流板700之间平行设置;蜗壳200的出风口102处的上壁为安装壁205,第三导流板800设置于安装壁205上,第三导流板800可与蜗壳200一体成型,第三导流板800的设置增强对气流的导流效果,提高了降噪效果;另外,第三导流板800的高度向靠近换热器400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三导流板800朝向换热器400的一侧开设有导流齿900,导流齿900有多个且沿所在的侧边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对气流进行导流。
如附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流板800的数量与第二导流板700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三导流板800之间的间距和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导流板700之间的间距相同,第三导流板800设置在第二导流板700的正上方,第三导流板800和第二导流板700的形状相同,便于同时加工,第三导流板800和第二导流板700的设置可将送风口202处均分为多个送风通道,确保每个送风通道内的气流流速相同,使得送风口202处的气流更加趋于均匀。第三导流板800和第二导流板700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600呈水平设置,第二导流板700设置于第一导流板600的上方或下方,安装壁205可以位于第一导流板600的上方或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700远离第一导流板600的一端与蜗壳200之间间隔设置,第三导流板800远离安装壁205的一端与第一导流板600之间间隔设置;即第二导流板700和蜗壳200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第三导流板800和第一导流板600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减少第二导流板700和第三导流板800对气流的阻挡,可使风机产生的气流快速顺利通过送风口202吹向换热器400。
如附图19-2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200包括第一蜗壳203和第二蜗壳204,第一蜗壳203和第二蜗壳204均为一端开口的蜗形壳体,第一蜗壳203和第二蜗壳204之间扣合配装,第一蜗壳203和第二蜗壳204的开口扣合配装成送风口202,第一导流板600设于第一蜗壳203上;第一导流板600可与第一蜗壳203一体成型,其结构强度高,也可制作成可拆卸式安装方式,通过在第一导流板600上设置螺纹孔,由螺钉将第一导流板600固定在第一蜗壳203相应位置,实现第一导流板600的可拆卸式安装,安装拆卸方便快捷,且连接牢固。
本申请中的风管机包括机壳100,机壳100形成风管机的外观,机壳100包括位于其顶部的上盖103、位于其底部的底盖、位于其前后两侧的前后侧盖和位于其左右两侧的左右侧盖。
机壳100上限定出容纳腔,且机壳100上具有与容纳腔相连通的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1作为机壳100外空气流入的入口,出风口102作为机壳100内换热后空气流出的出口。进风口101可设于机壳100的一端,出风口102可设于机壳100的另一端,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可设于机壳100相对设置的两端,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可位于机壳100的前后侧盖上。机壳100的容纳腔内设有隔板300,隔板300将容纳腔分割为冷却腔104和风机腔105,其中,冷却腔104与出风口102相连通,风机腔105与进风口101相连通。换热器400倾斜设置在机壳100内,具体的,换热器400设置在冷却腔104内,换热器400向靠近出风口102的一侧倾斜设置;换热器400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翅片以及穿设在多个翅片上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连通组成供冷媒流通的管路,换热器400用于与进入机壳100的空气交换热量。
风机腔105内设有风机,风机设于换热器400靠近进风口101的一侧,风机具有至少一个,并且多个风机并排设置,风机包括蜗壳200和设于蜗壳200内的离心风扇500,蜗壳200上具有向换热器400送风的送风口202及向蜗壳200内进风的入风口201,送风口202靠近换热器400,离心风扇500转动以使空气通过入风口201进入蜗壳200并通过送风口202吹向换热器400,风机的蜗壳200收容于风机腔105内,且蜗壳200的送风口202外壁与隔板300相连接,以使风机的送风口202与冷却腔104相连通。
本实施例通过在蜗壳200的送风口202处设置有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对送风口202处气流起到分流和引导的作用,第一导流板600和第二导流板700将送风口202分为多个送风通道,使得送风口202处的流场更加均匀,降低气流进入换热器400的角度并降低风速,改善涡流噪声,有效降低换热器400翅片噪音。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出风口;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风机包括蜗壳和设于所述蜗壳内的离心风扇,所述蜗壳上具有送风口和入风口,所述离心风扇转动以使空气通过入风口进入所述蜗壳并通过所述送风口吹向所述换热器;
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设于所述蜗壳的送风口处,所述第一导流板的长度方向和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相同;
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导流板沿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流板上,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平面与所述送风口的开设方向平行;
所述风机产生的气流经过所述送风口,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将所述送风口分为多个送风通道,气流通过多个送风通道均匀的吹向所述换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宽度方向自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离心风扇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板靠近所述换热器一侧的高度大于其靠近所述离心风扇一侧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板朝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开设有导流齿,所述导流齿有多个且沿所在的侧边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均位于所述蜗壳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流板之间等间距平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的送风口处与所述第一导流板平行的其一内壁为安装壁,所述安装壁上安装有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导流板之间平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流板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板远离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一端与所述蜗壳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导流板远离所述安装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板之间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均为一端开口的蜗形壳体,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之间扣合配装,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的开口扣合配装成所述送风口,所述第一导流板设于所述第一蜗壳上。
CN202321827158.7U 2023-07-12 2023-07-12 风管机 Active CN2205412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27158.7U CN220541221U (zh) 2023-07-12 2023-07-12 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27158.7U CN220541221U (zh) 2023-07-12 2023-07-12 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1221U true CN220541221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74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27158.7U Active CN220541221U (zh) 2023-07-12 2023-07-12 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12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265975A2 (en) Air conditioner
CN113237139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541221U (zh) 风管机
CN21217902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7902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7902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540916U (zh) 多联机室外机
CN21384111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8993521U (zh) 空调器
CN21849515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40884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6243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817910U (zh) 一种立式空调
CN21572364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2693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390507U (zh) 空调器
CN21849515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7902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931186U (zh) 送风组件、壁挂机和空调***
CN21832839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7903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7904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37961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37961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379620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