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22888U - 离心风机 - Google Patents

离心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22888U
CN220522888U CN202322075235.4U CN202322075235U CN220522888U CN 220522888 U CN220522888 U CN 220522888U CN 202322075235 U CN202322075235 U CN 202322075235U CN 220522888 U CN220522888 U CN 2205228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ute
cover plate
volute tongue
tongue
impe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7523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7523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228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228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228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及设于蜗壳内的叶轮、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第一蜗舌与蜗壳之间形成有出流通道,第一蜗舌与第二蜗舌及蜗壳之间形成有支流通道,出流通道与支流通道沿着叶轮的旋转方向依次连通,并且叶轮能够驱使气体流向出流通道及支流通道;其中,沿着叶轮的径向方向,第一蜗舌与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设定为d1,第二蜗舌与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设定为d2,其中,d1>d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二蜗舌与叶轮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蜗舌与叶轮之间的间距设置,这样能够最大化地将气流从支流通道引入出流通道,如此,能够提高离心风机工作时的外排流量,具有提升离心风机工作效率的作用。

Description

离心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机相关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离心风机。
背景技术
离心风机是一种通过高速旋转的叶轮将气体加速、然后减速、改变流向,使动能转换成势能的设备。离心风机通常采用蜗舌来改变气流的流向,这是因为蜗舌与叶轮之间的间隙远小于上游的流通面积,使得气流在蜗舌处会受到阻隔,进而起到改变气流流向的作用。
双蜗舌离心风机,具体是指在蜗壳内部蜗舌的下游位置设置支流通道,用于将从蜗舌间隙回流到蜗壳内的气流引流至出风口,在支流通道的入口下游一侧壁面,起到了阻挡回流到蜗壳内气流的作用,该位置起到的作用与蜗舌相似,叫作第二蜗舌,其中,第二蜗舌的位置及形状对气流的流动状态以及流动效率影响较大。具体的,当第二蜗舌的位置和形状与气流流动匹配较好时,第二蜗舌的设置能够有效增大离心风机工作时的外排流量,提升效率;而当第二蜗舌的位置和形状与气流流动不匹配时,第二蜗舌的设置则对离心风机的流量促进作用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离心风机。
一种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及设于所述蜗壳内的叶轮、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所述第一蜗舌与所述蜗壳之间形成有出流通道,所述第一蜗舌与所述第二蜗舌及所述蜗壳之间形成有支流通道,所述出流通道与所述支流通道沿着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依次连通,并且所述叶轮能够驱使气体流向所述出流通道及所述支流通道;
其中,沿所述叶轮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蜗舌与所述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设定为d1,所述第二蜗舌与所述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设定为d2,其中,d1>d2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出流通道与支流通道沿着叶轮在蜗壳上的旋转方向依次连通,使得气体作用至第二蜗舌上的流量远小于气体作用至第一蜗舌上的流量,因此气流对第二蜗舌的冲击较小,不会产生太大的噪声;故此,通过将第二蜗舌与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第一蜗舌与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设置,这样能够最大化地将气流从支流通道引入出流通道,如此,能够提高离心风机工作时的外排流量,具有提升离心风机工作效率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流通道的最小通道口径设定为H,所述支流通道的最小通道口径设定为h,所述第一蜗舌与所述第二蜗舌以所述叶轮的旋转中心点为圆心形成有的最大圆心角设定为β;
其中,h/H>β/(360°-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中,β<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顺着所述支流通道内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支流通道的通道口径保持一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具有导引面,所述导引面朝向所述第二蜗舌设置,用以引导气体流入所述支流通道。
可以理解的是,用第一蜗舌上导引面对流向支流通道的气体进行引流,如此,有助于被第一蜗舌阻挡的气体流入支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还具有第一出流壁面,所述蜗壳具有第二出流壁面,所述第一出流壁面与所述第二出流壁面均形成为所述出流通道一侧的通道壁;
所述第一出流壁面与所述第二出流壁面之间形成有夹角α,其中,170°≤α≤20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蜗壳包括蜗壳环壁,所述第二蜗舌设置于所述蜗壳环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蜗壳还包括蜗壳后盖板及蜗壳前盖板,沿着所述蜗壳环壁的厚度方向,所述蜗壳后盖板与所述蜗壳前盖板设置于所述蜗壳环壁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蜗壳环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蜗舌固定地安装于所述蜗壳后盖板与所述蜗壳前盖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包括蜗舌圈,所述蜗舌圈分别抵靠所述蜗壳后盖板及所述蜗壳前盖板,并与所述蜗壳后盖板及所述蜗壳前盖板连接;
其中,所述蜗舌圈设置为环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穿过所述蜗壳后盖板并与所述蜗壳后盖板贴靠,以将所述第一蜗舌限位至所述蜗壳后盖板上;
及/或,所述翅片穿过所述蜗壳前盖板并与所述蜗壳前盖板贴靠,以将所述第一蜗舌限位至所述蜗壳前盖板上。
可以理解的是,用翅片实现第一蜗舌在蜗壳后盖板及/或蜗壳前盖板上的装配限位,如此,可便于将第一蜗舌装配至蜗壳后盖板及/或蜗壳前盖板上,进而便于将第一蜗舌装配至蜗壳后盖板与蜗壳前盖板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请求保护的离心风机,由于气体作用至第二蜗舌上的流量远小于气体作用至第一蜗舌上的流量,因此气流对第二蜗舌的冲击较小,不会产生太大的噪声;故此,通过将第二蜗舌与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第一蜗舌与叶轮之间的最小间距设置,这样能够最大化地将气流从支流通道引入出流通道,如此,能够提高离心风机工作时的外排流量,具有提升离心风机工作效率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离心风机的分解图;
图3、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离心风机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中蜗壳环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中第一蜗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离心风机;10、蜗壳;11、蜗壳环壁;111、连接片;112、第二出流壁面;12、蜗壳后盖板;13、蜗壳前盖板;20、叶轮;30、第一蜗舌;301、导引面;302、第一出流壁面;31、蜗舌圈;32、翅片;40、第二蜗舌;101、出流通道;102、支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离心风机100,包括蜗壳10、及设于蜗壳10内的叶轮20、第一蜗舌30和第二蜗舌40,第一蜗舌30与蜗壳10之间形成有出流通道101,第一蜗舌30与第二蜗舌40及蜗壳10之间形成有支流通道102,出流通道101与支流通道102沿着叶轮20的旋转方向依次连通,并且叶轮20能够驱使气体流向出流通道101及支流通道102;其中,沿着叶轮20的径向方向,第一蜗舌30与叶轮20之间的最小间距设定为d1,第二蜗舌40与叶轮20之间的最小间距设定为d2,其中,d1>d2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出流通道101与支流通道102沿着叶轮20在蜗壳10上的旋转方向依次连通,使得气体作用至第二蜗舌40上的流量远小于气体作用至第一蜗舌30上的流量,因此气流对第二蜗舌40的冲击较小,不会产生太大的噪声;故此,通过将第二蜗舌40与叶轮20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第一蜗舌30与叶轮20之间的最小间距设置,这样能够最大化地将气流从支流通道102引入出流通道101,如此,能够提高离心风机100工作时的外排流量,具有提升离心风机100工作效率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出流通道101及支流通道102,具体是由第一蜗舌30设置于蜗壳10内并将蜗壳10的出风部位进行分隔后形成的两个通道。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流通道101的最小通道口径设定为H,支流通道102的最小通道口径设定为h,第一蜗舌30与第二蜗舌40以叶轮20的旋转中心点为圆心形成有的最大圆心角设定为β;其中,h/H>β/(360°-β)。这是因为支流通道102承接的是β角度范围内叶轮20做功所推出的气体和受到第一蜗舌30阻挡后回流至第二蜗舌40的气体之和,出流通道101承接的是(360°-β)角度范围内叶轮20做功所推出的气体和经过第二蜗舌40又回流到蜗壳10内的气体之后。将叶轮20旋转时对气体做功均匀化考虑,即叶轮20在蜗壳10上360°范围内出风流量一致,那么出流通道101和支流通道102承接的叶轮20推出的气体的量可以用(360°-β)和β代替。如果从第一蜗舌30回流到蜗壳10的量用A表示,从第二蜗舌40回流到蜗壳10的量用B表示,由于第二蜗舌40与叶轮20之间的最小间距d2小于第一蜗舌30与叶轮20之间的最小间距d1,则B<A;出流通道101承接的气体的量(360°-β)+B用出流通道101的最小通道口径设定H表示,支流通道102承接的气体的量β+A用支流通道102的宽度h表示,这样可得出(β+A)/[(360°-β)+B]大于β/(360°-β),故此,h/H>β/(360-β)。
其中,β<30°,由于叶轮20在蜗壳10内进行360°旋转,这样当β角度大于30°后,支流通道102的入口会远离出流通道101,并且β角度较大,支流通道102需要弯折才能够将支流通道102内的气流导入出流通道101,如此,会增大气体在支流通道102内流动时的阻力,不利于气流从支流通道102流入出流通道101内。
在本申请中,顺着支流通道102内气体的流动方向,支流通道102的通道口径保持一致,以便于气体在支流通道102内流动。
如图2、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10包括蜗壳环壁11,第二蜗舌40设置于蜗壳环壁11上。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第二蜗舌40设置为蜗壳环壁11上形成有的圆弧面。
如图2所示,本申请的蜗壳10还包括蜗壳后盖板12及蜗壳前盖板13,沿着蜗壳环壁11的厚度方向,蜗壳后盖板12与蜗壳前盖板13设置于蜗壳环壁11的两侧并分别与蜗壳环壁11连接;其中,第一蜗舌30固定地安装于蜗壳后盖板12与蜗壳前盖板13之间。
如图2、图5所示,示例性的,蜗壳环壁11上形成有连接片111,并且当蜗壳后盖板12及蜗壳前盖板13分别盖设至蜗壳环壁11上,连接片111可穿过对应的蜗壳后盖板12及蜗壳前盖板13,然后再通过弯折连接片111,利用弯折后的连接片111与对应的蜗壳后盖板12或者对应的蜗壳前盖板13之间的贴靠,来实现蜗壳后盖板12及蜗壳前盖板13与蜗壳环壁11之间的装配连接,如此,实现蜗壳后盖板12及蜗壳前盖板13与蜗壳环壁11之间装配的可拆卸。当然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蜗壳后盖板12也可与蜗壳环壁11连接为一体,又或者,将蜗壳后盖板12及蜗壳前盖板13分别与蜗壳环壁11直接焊接固定,在此就不展开阐述。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蜗舌30具有导引面301,导引面301朝向第二蜗舌40设置,用以引导气体流入支流通道102,如此,有助于被第一蜗舌30阻挡的气体进入至支流通道102内。
如图3所示,第一蜗舌30还具有第一出流壁面302,蜗壳10具有第二出流壁面112,第二出流壁面112设置于蜗壳环壁11上,第一出流壁面302与第二出流壁面112均形成为出流通道101一侧的通道壁;第一出流壁面302与第二出流壁面112之间形成有夹角α,其中,170°≤α≤200°。这是因为当α<170°时,蜗壳环壁11上的第二出流壁面112向上转动,这样会使出流通道101上出口位置的截面积减小,从而增大了气体经由出流通道101排出时的阻力,不利于气体从出流通道101向外排出;而当α>200°时,蜗壳环壁11上的第二出流壁面112向下转动,这样会使出流通道101上出口位置的截面积变大,气流速度降低,动能减小,压力势能增大,从而对位于第二出流壁面112上游的气流同样起到阻碍流动的副作用。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蜗舌30包括蜗舌圈31,蜗舌圈31分别抵靠蜗壳后盖板12及蜗壳前盖板13,并与蜗壳后盖板12及蜗壳前盖板13连接;其中,蜗舌圈31设置为环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蜗舌圈31具体可由钣金件首尾连接而成,并且蜗舌圈31的横截面可根据需求设置为方形、多边形、椭圆形或者圆形等,当然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蜗舌圈31也可设置为一体式结构,在此就不展开阐述。
示例性的,第一蜗舌30还包括翅片32,翅片32穿过蜗壳后盖板12并与蜗壳后盖板12贴靠,以将第一蜗舌30限位至蜗壳后盖板12上;及/或,翅片32穿过蜗壳前盖板13并与蜗壳前盖板13贴靠,以将第一蜗舌30限位至蜗壳前盖板13上,优选地,第一蜗舌30与蜗壳后盖板12及蜗壳前盖板13之间分别可通过对应的翅片32进行连接,如此,可便于将第一蜗舌30装配至蜗壳后盖板12与蜗壳前盖板13之间。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翅片32具有可折弯性,使得翅片32在穿过蜗壳后盖板12及/或蜗壳前盖板13后,能够对翅片32进行90°弯折,即可实现翅片32与对应的蜗壳后盖板12或者对应的蜗壳前盖板13进行贴靠。当然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第一蜗舌30上用于与对应的蜗壳后盖板12或者对应的蜗壳前盖板13进行连接的翅片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翅片32沿着第一蜗舌30的边沿间隔布置,以提高第一蜗舌30在蜗壳后盖板12或者蜗壳前盖板13上装配的稳定性。
综上,本申请请求保护的离心风机100,通过将第二蜗舌40与叶轮20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第一蜗舌30与叶轮20之间的最小间距设置,这样能够最大化地将气流从支流通道102引入出流通道101,如此,能够提高离心风机100工作时的外排流量,具有提升离心风机100工作效率的作用。
以上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蜗壳(10)、及设于所述蜗壳(10)内的叶轮(20)、第一蜗舌(30)和第二蜗舌(40),所述第一蜗舌(30)与所述蜗壳(10)之间形成有出流通道(101),所述第一蜗舌(30)、所述第二蜗舌(40)及所述蜗壳(10)之间形成有支流通道(102),所述出流通道(101)与所述支流通道(102)沿着所述叶轮(20)旋转方向依次连通,并且所述叶轮(20)能够驱使气体流向所述出流通道(101)及所述支流通道(102);
其中,沿所述叶轮(20)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蜗舌(30)与所述叶轮(20)之间的最小间距设定为d1,所述第二蜗舌(40)与所述叶轮(20)之间的最小间距设定为d2,其中,d1>d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流通道(101)的最小通道口径设定为H,所述支流通道(102)的最小通道口径设定为h,所述第一蜗舌(30)与所述第二蜗舌(40)以所述叶轮(20)的旋转中心点为圆心形成有的最大圆心角设定为β;
其中,h/H>β/(360°-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其中,β<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顺着所述支流通道(102)内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支流通道(102)的通道口径保持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舌(30)具有导引面(301),所述导引面(301)朝向所述第二蜗舌(40)设置,用以引导气体流入所述支流通道(10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舌(30)还具有第一出流壁面(302),所述蜗壳(10)具有第二出流壁面(112),所述第一出流壁面(302)与所述第二出流壁面(112)均形成为所述出流通道(101)一侧的通道壁;
所述第一出流壁面(302)与所述第二出流壁面(112)之间形成有夹角α,其中,170°≤α≤2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10)包括蜗壳环壁(11),所述第二蜗舌(40)设置于所述蜗壳环壁(1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10)还包括蜗壳后盖板(12)及蜗壳前盖板(13),沿着所述蜗壳环壁(11)的厚度方向,所述蜗壳后盖板(12)与所述蜗壳前盖板(13)设置于所述蜗壳环壁(11)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蜗壳环壁(11)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蜗舌(30)固定地安装于所述蜗壳后盖板(12)与所述蜗壳前盖板(13)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舌(30)包括蜗舌圈(31),所述蜗舌圈(31)分别抵靠所述蜗壳后盖板(12)及所述蜗壳前盖板(13),并与所述蜗壳后盖板(12)及所述蜗壳前盖板(13)连接;
其中,所述蜗舌圈(31)设置为环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舌(30)还包括翅片(32),所述翅片(32)穿过所述蜗壳后盖板(12)并与所述蜗壳后盖板(12)贴靠,以将所述第一蜗舌(30)限位至所述蜗壳后盖板(12)上;
及/或,所述翅片(32)穿过所述蜗壳前盖板(13)并与所述蜗壳前盖板(13)贴靠,以将所述第一蜗舌(30)限位至所述蜗壳前盖板(13)上。
CN202322075235.4U 2023-08-03 2023-08-03 离心风机 Active CN2205228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75235.4U CN220522888U (zh) 2023-08-03 2023-08-03 离心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75235.4U CN220522888U (zh) 2023-08-03 2023-08-03 离心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22888U true CN220522888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29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75235.4U Active CN220522888U (zh) 2023-08-03 2023-08-03 离心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228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06211B2 (en) Counter-rotating fan
US8308420B2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impeller and operat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6203275B1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and diffuser for centrifugal compressor
JP5316365B2 (ja) ターボ型流体機械
JP5233436B2 (ja) 羽根無しディフューザを備えた遠心圧縮機および羽根無しディフューザ
JP3507758B2 (ja) 多翼ファン
JPS608359B2 (ja) 遠心圧縮機のディフュ−ザ
JP2011080411A (ja) 遠心圧縮機のインペラ
EP1923572A2 (en) Electric blower and electric cleaner using the same
JPH05106597A (ja) 遠心圧縮機
EP2221487B1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US20210262488A1 (en) Ventilator and deflector plate for a ventilator
US8075260B2 (en) Centrifugal turbomachinery
CN108005956B (zh) 一种汽车空调用蜗壳结构
CN220522888U (zh) 离心风机
JP3569087B2 (ja) 多段遠心圧縮機
JP3350934B2 (ja) 遠心型流体機械
JPH1122695A (ja) 遠心圧縮機のインペラ翼構造
CN220522838U (zh) 离心风机
CN211737550U (zh) 后向离心截面降噪型离心风叶
JP4146371B2 (ja) 遠心圧縮機
JPH04143499A (ja) 遠心形流体機械のデイフューザ
WO2018101021A1 (ja) ディフューザ、吐出流路、および遠心ターボ機械
CN217381021U (zh) 一种包含轴向扩压器的气动部件、吸尘器和压缩机
CN215860960U (zh) 一种离心风机叶轮及应用其的离心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