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5753U - 差速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差速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5753U
CN220505753U CN202320907240.4U CN202320907240U CN220505753U CN 220505753 U CN220505753 U CN 220505753U CN 202320907240 U CN202320907240 U CN 202320907240U CN 220505753 U CN220505753 U CN 2205057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hannel
differential
shaft
planet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0724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一帆
刘文昌
章昊
黄忠君
孙泳锋
钟梁钢
缪树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Lingsh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Lingsh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Lingsh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0724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57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57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57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差速器及车辆,差速器包括壳体以及行星齿轮系和花键齿轮系,差速器还包括安装在壳体内的轴架,轴架包括连接座及至少一个连接轴;连接座设有腔体,连接轴设有盲孔及出油孔;行星齿轮系包括至少一个行星齿轮,行星齿轮安装在连接轴上,并覆盖出油孔;花键齿轮系包括花键齿轮及;至少一个输出轴设有第一润油通道及出油通道。上述方案,油液能够通过第一润油通道进入腔体,经由腔体进入盲孔再进入出油孔,对行星齿轮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起到润滑冷却作用,第一润油通道内的油液还可以进入出油通道内,对花键齿轮和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起到润滑冷却作用,减小摩擦以及高速运转过热的问题。

Description

差速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差速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差速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差速器是一个差速传动机构,用来保证各驱动轮在各种运动条件下的动力传递,避免轮胎与地面间打滑。差速器包括行星齿轮、行星架、花键齿轮等零件组成。传统的差速器内没有任何专门的油液进入,没有任何减轻摩擦的结构,使得其在高速运转的情况下产生大量热量且无法排出,导致整个***过热而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差速器及车辆,以解决现有差速器内无润滑导致摩擦过大且过热损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差速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行星齿轮系和花键齿轮系,所述差速器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轴架,所述轴架包括连接座及至少一个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设有腔体,所述连接轴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盲孔及与所述盲孔连通的出油孔;所述行星齿轮系包括至少一个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安装在所述连接轴上,并覆盖所述出油孔;所述花键齿轮系包括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的花键齿轮及连接对应所述花键齿轮的输出轴;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输出轴设有第一润油通道及与所述第一润油通道连通的出油通道,所述第一润油通道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花键齿轮和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与所述出油通道连通。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连接轴上设有至少一个导油槽,所述导油槽沿所述连接轴的轴向延伸,所述出油孔贯穿所述导油槽的槽底。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出油孔为若干个,且多个所述出油孔沿着所述连接轴的轴向交错分布,并与对应所述导油槽连通。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连接轴上还套设有行星垫片,且所述行星垫片位于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行星垫片的朝向所述行星齿轮的面上开设有储油通道,所述储油通道延伸并贯穿所述行星垫片远离所述连接轴的端缘。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每一所述储油通道与所述导油槽对应设置;所述行星垫片上还凸设有挡油块,所述挡油块设置在对应所述储油通道朝向所述连接轴的一端,并封堵对应所述储油通道,以使得对应所述导油槽内的油液被所述挡油块阻挡而流入所述储油通道。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壳体内固定设有半轴轴套;所述花键齿轮包括固定轴,所述固定轴转动设置在所述半轴轴套内,且所述半轴轴套设置在所述固定轴的外壁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所述半轴轴套面向所述固定轴的内壁设有第二润油通道,所述第二润油通道延伸至与所述出油通道连通。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润油通道沿着与所述半轴轴套的轴线呈一定角度的方向或者沿着所述半轴轴套的轴线延伸,并贯穿所述半轴轴套的相对端面。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花键齿轮还包括与所述固定轴连接的齿轮部;所述半轴轴套包括圆筒部和在所述圆筒部一端向外翻折的翻折部,所述圆筒部套装在所述固定轴上,所述齿轮部的外壁与所述翻折部抵接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翻折部转动;所述翻折部上还设有第三润油通道,所述第三润油通道延伸至与所述齿轮部和所述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第二润油通道设置在所述圆筒部面向所述固定轴的内壁,所述第二润油通道与所述第三润油通道连通。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润油通道沿着与所述半轴轴套的轴线呈一定角度的方向或者沿着所述半轴轴套的轴线延伸,并贯穿所述圆筒部的两端面;所述第三润油通道沿着垂直所述圆筒的轴向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翻折部背离所述圆筒部的周缘。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至少一个所述输出轴伸入所述腔体,且至少伸入所述腔体的所述输出轴内的所述第一润油通道沿所述输出轴的轴向贯穿所述输出轴。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轴架设有四个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均连接所述连接座,且所述连接轴沿着所述连接座布置成十字形状;所述行星齿轮设置有四个,所述行星齿轮分别设置在对应所述连接轴上;所述花键齿轮设置有两个,所述输出轴也对应布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花键齿轮沿所述差速器的旋转轴线分别设置于所述轴架两侧且均与四个所述行星齿轮啮合,两个所述输出轴朝向所述腔体相对设置。
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差速器。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供的差速器及具有该差速器的车辆,包括壳体、行星齿轮系和花键齿轮系;差速器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轴架,轴架包括连接座及连接轴,连接座设有腔体;输出轴内设有与腔体连通的第一润油通道,因此,油液能够通过第一润油通道进入连接座的腔体内。连接轴设有与腔体连通的盲孔及与盲孔连通的出油孔,因此,腔体内的油液能够进入盲孔再进入出油孔,从而通过出油孔进入行星齿轮与差速器壳体之间,对行星齿轮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起到润滑冷却作用。第一润油通道还连通有出油通道,因此,油液还可以通过第一润油通道进入出油通道,从而进入花键齿轮和壳体之间的间隙内,对花键齿轮和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起到润滑冷却作用,减小摩擦以及高速运转过热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差速器的实施例的沿行星齿轮轴线的剖面图。
图2是图1中轴架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轴架的半剖立体图。
图4是图1中半轴轴套的立体图。
图5是图1中行星垫片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壳体10
第二壳体20
行星齿轮30
花键齿轮40
固定轴41
齿轮部42
排油孔50
轴架100
连接轴101
连接座102
导油槽103
盲孔104
出油孔105
腔体106
行星垫片200
储油通道201
挡油块202
半轴轴套300
圆筒部301
翻折部302
第二润油通道303
第三润油通道304
输出轴400
第一润油通道401
出油通道4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差速器,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差速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行星齿轮系和花键齿轮系。
差速器还包括安装在壳体内的轴架100,轴架100包括连接座102及至少一个连接轴101,连接轴101连接于连接座102;连接座102设有腔体106,连接轴101设有与腔体106连通的盲孔104及与盲孔104连通的出油孔105。
行星齿轮系包括至少一个行星齿轮30,行星齿轮30安装在连接轴101上,并覆盖出油孔105。
花键齿轮系包括与行星齿轮30啮合的花键齿轮40及连接对应花键齿轮40的输出轴400。
其中,至少一个输出轴400设有第一润油通道401及与第一润油通道401连通的出油通道402,第一润油通道401与腔体106连通,花键齿轮40和壳体之间的间隙与出油通道402连通。
本申请中由于第一润油通道401与腔体106连通、腔体106与盲孔104连通、盲孔104与出油孔105连通,油液能够通过第一润油通道401进入腔体106,经由腔体106进入盲孔104再进入出油孔105,从而通过出油孔105进入行星齿轮30与连接轴101之间,对行星齿轮30与连接轴101之间的相对旋转起到润滑冷却作用,同时,由于第一润油通道401还连通出油通道402,第一润油通道401内的油液还可以进入出油通道402内,从而进入花键齿轮40和壳体之间的间隙内,对花键齿轮40和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起到润滑冷却作用,减小摩擦以及高速运转过热的问题。
具体地,上述壳体包括对接安装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围成安装腔,行星齿轮系和花键齿轮系均安装于安装腔内。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可拆装,以便于行星齿轮系和花键齿轮系在壳体内部的安装。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行星齿轮系的行星齿轮30布置有四个,四个行星齿轮30沿差速器的径向平面呈环形的均匀布置,轴架100上的连接轴101对应行星齿轮30也布置有四个,行星齿轮30同轴套设在对应连接轴101上,且连接轴101沿着连接座102布置成十字形状。且在该实施例中,花键齿轮系的花键齿轮40可以布置有两个,输出轴400对应花键齿轮40也布置有两个,两个花键齿轮40沿差速器的旋转轴线分别布置于四个行星齿轮30两侧且均与四个行星齿轮30接合。
可以理解的,根据需要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差速器内行星齿轮30以及连接轴101的个数也可以是其他的数量。
具体的,轴架100在安装腔内相对安装腔静止,安装腔包括用于安装连接轴的连接轴安装孔部,连接轴101固定在对应连接轴安装孔部内,连接轴安装孔部优选设置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对接面上,当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对接安装后,通过连接轴安装孔部与连接轴101之间的固定配合限制连接轴101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即轴架100在安装腔内相对静止,能够随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而旋转。
具体地,连接轴101的外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导油槽103,导油槽103沿连接轴101的轴向延伸,出油孔105贯穿导油槽103的槽底。因此从出油孔105流出的油液能够沿导油槽103流动,增大连接轴101与行星齿轮30接触面的润滑面积。连接轴101上的导油槽103优选设置多个,多个导油槽103沿连接轴101的环向分布,以增大润滑面积以及润滑均匀性。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导油槽103还可以沿连接轴101外周面设置为螺旋状结构,以进一步增加润滑均匀性。
出油孔105对应导油槽103也设置为多个,并与对应导油槽103连通,且多个出油孔105沿着连接轴101的轴向交错分布,以使得油液在盲孔104内沿连接轴101轴向上不同位置分别进入各出油孔105内,进一步利于行星齿轮30与连接轴101之间的润滑均匀性。
为实现行星齿轮30与壳体之间相对旋转时的润滑,连接轴101上还套设有行星垫片200,且行星垫片200位于行星齿轮30与安装腔之间,行星垫片200固定安装于壳体内壁上,行星齿轮30相对于行星垫片200旋转。参照图5,行星垫片200的形状为与差速器壳体的内壁相配合的部分球面状,行星垫片200的凹面与行星齿轮30贴合,凸面与壳体内壁贴合。
行星垫片200的朝向行星齿轮30的面上开设有储油通道201,储油通道201延伸并贯穿行星垫片200远离连接轴101的端缘。连接轴101上的导油槽103内的油液还可以进入储油通道201内,对行星齿轮30与行星垫片200之间的相对旋转起到润滑冷却作用。
为增加行星齿轮30与行星垫片200之间的润滑均匀性,行星垫片200上的储油通道201也沿行星垫片200环向设置有多个,且每一储油通道201与导油槽103对应设置。
行星垫片200上的储油通道201沿行星垫片200的径向延伸,以增加行星垫片200与行星齿轮30之间的润滑面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行星垫片200上的储油通道201还可以是螺旋状凹槽结构或者其他曲线形的凹槽结构,以进一步增加润滑效果。
为保证连接轴101上的导油槽103内的油液能够进入行星垫片200上的储油通道201内,行星垫片200上还凸设有挡油块202,挡油块202设置在对应储油通道201朝向连接轴101的一端,并封堵对应储油通道201,以使得对应导油槽103内的油液被挡油块202阻挡而流入储油通道201。
具体地,其中一个输出轴400内的第一润油通道401轴向贯穿至输出轴400的靠近行星齿轮30的端部而与连接座102的腔体106连通,另一个输出轴400内的第一润油通道401未轴向贯穿至输出轴400的靠近行星齿轮30的端部而未与连接座102的腔体106连通。如此一来,既可以达到差速器内部润滑所需的油液量,并且未连通连接座102的腔体106的输出轴400的第一润油通道401内的油液还可以用于润滑差速器外部的电机转子等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两个输出轴400内的第一润油通道401轴向贯穿至输出轴400的靠近行星齿轮30的端部而与连接座102的腔体106连通。
并且为了保证第一润油通道401内的油液能够最大限度流入连接座102的腔体106内,连通连接座102的腔体106的输出轴400的靠近行星齿轮30的端部伸入连接座102的腔体106内,并且输出轴400的伸入腔体106内的端部与腔体106之间最好不接触,以减小摩擦。两个输出轴400的端部均采用与连接座102的腔体106之间具有一个很小的间隙,以从腔体106两侧大致封堵腔体106,使得第一润油通道401内的油液能够顺利进入腔体106并进入盲孔104内。
本申请中为实现花键齿轮40与差速器壳体相对旋转时的润滑,在壳体内固定设有半轴轴套300,花键齿轮40相对于半轴轴套300旋转。
具体地,参照图1,花键齿轮40包括固定轴41和齿轮部42,固定轴41和齿轮部42采用同轴设置,可采用一体成型,固定轴41的外周面为光面,齿轮部42的外周面为锥形齿以啮合行星齿轮30。固定轴41和齿轮部42的轴线位置开设有用于安装输出轴400的输出轴安装孔,输出轴400固定在输出轴安装孔内,输出轴400与输出轴安装孔通过花键连接。
花键齿轮40的齿轮部42的远离行星齿轮30的端面与差速器壳体之间抵顶,配合行星齿轮30与花键齿轮40的齿轮部42之间的啮合,实现对花键齿轮40在差速器内部沿差速器旋转轴线方向的稳定支撑。
参照图4,半轴轴套300包括圆筒部301和在圆筒部301一端向外翻折的翻折部302,圆筒部301套设在花键齿轮40的固定轴41上,且花键齿轮40的固定轴41相对于圆筒部301旋转,翻折部302设置在花键齿轮40的齿轮部42的远离行星齿轮30的端面与壳体内壁之间,且花键齿轮40的齿轮部42相对于翻折部302旋转。
半轴轴套300的圆筒部301面向固定轴41的内壁设有第二润油通道303,翻折部302面向花键齿轮40的齿轮部42的面上设有第三润油通道304,第二润油通道303延伸至与出油通道402连通,且连通第三润油通道304,第三润油通道304延伸至与齿轮部42和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连通。因此出油通道402内的油液可以进入第二润油通道303,对圆筒部301与固定轴41之间的相对旋转起到润滑冷却作用,然后油液通过第二润油通道303继续进入第三润油通道304,对翻折部302与齿轮部42之间的相对旋转起到润滑冷却作用。
第二润油通道303贯穿圆筒部301的两端面,以使得出油通道402能够通过圆筒部301上的第二润油通道303的一端进入第二润油通道303内,并且第二润油通道303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二润油通道303的另一端进入第三润油通道304内。
第二润油通道303位于圆筒部301的轴向平面上,第二润油通道303沿与圆筒部301的轴线呈一定角度的方向延伸,并且沿第二润油通道303的靠近出油通道402的一端至第二润油通道303的靠近第三润油通道304的一端延伸的方向,第二润油通道303逐渐远离圆筒部301的轴线。
在差速器转动时,在离心力作用下,油液更容易由第二润油通道303的靠近出油通道402的一端向第二润油通道303的靠近第三润油通道304的一端流动。理论上来说,第二润油通道303的延伸方向与圆筒部30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越大,第二润油通道303内油液流动的效果越好,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二润油通道303的延伸方向与圆筒部30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的大小,在此对该夹角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润油通道303也可以沿平行于圆筒部301的轴线的方向延伸,或者采用螺旋状凹槽结构或者其他形状的凹槽结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第二润油通道303内的油液在第二润油通道303内流动,但是油液流动的效果不如第二润油通道303与圆筒部301的轴线呈一定角度设置时油液的流动效果好。
第三润油通道304沿着垂直圆筒部301的轴向方向延伸,并贯穿翻折部302背离圆筒部301的周缘,即沿翻折部302的径向延伸。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三润油通道304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不沿着翻折部302的径向延伸,比如采用螺旋状放射状凹槽结构或者其他形状的凹槽结构,以增加润滑效果。
本申请中出油通道402沿着与输出轴400的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至贯穿输出轴400,优选为出油通道402沿输出轴400的径向延伸,即出油通道402与第一润油通道401垂直设置,以实现第一润油通道401内的油液通过最短路径快速进入第二润油通道303,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润油通道401与出油通道402之间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夹角。
本申请中,从半轴轴套300的第三润油通道304以及行星垫片200的储油通道201流出的油液会聚集在差速器壳体内,为便于差速器壳体内油液的排出,在差速器壳体上开设有排油孔50,排油孔50的位置可以是任意的,只要保证不被差速器内部的各部件阻挡覆盖即可。
并且本申请为减小差速器壳体内相对旋转件的摩擦,在行星垫片200以及半轴轴套300的摩擦面上涂有减磨层,或者整体采用减磨材料制成。
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5,当差速器在运行时,外部动力带动差速器的壳体转动,由于各行星齿轮30的轴线以及轴架100的连接轴101的轴线均沿差速器壳体的径向延伸,进而通过差速器壳体带动轴架100旋转,从而使得轴架100上安装的各个行星齿轮30绕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轴线进行公转,行星齿轮30公转的同时带动花键齿轮40转动,花键齿轮40转动带动输出轴400转动,从而将动力传输至车辆的两个车轮上。
差速器的油液从第一润油通道401,进入差速器内,差速器在运行时,第一润油通道401内的油液通过出油通道402进入半轴轴套300的第二润油通道303内,第二润油通道303内的油液还能进入第三润油通道304内。
并且,由于两个输出轴400的其中一个的第一润油通道401轴向贯穿输出轴400、另一个未贯穿,油液从设置有贯穿输出轴400的第一润油通道401进入后,油液除开进入出油通道402内的部分,还有另一部分油液继续流动进入连接座102的腔体106内,在差速器壳体转动时,连接座102的腔体106内的油液可以通过各连接轴101内的盲孔104进入出油孔105内,并从出油孔105进入连接轴101上的导油槽103内。
导油槽103内的油液在导油槽103内向外流动至被行星垫片200上的挡油块202所阻挡,而进入行星垫片200上的储油通道201内。
在车辆运行的过程中,当两侧车轮转速相同时,两侧的花键齿轮40的转速相同,即两侧花键齿轮40没有转速差,差速器壳体、行星齿轮30和花键齿轮40相对静止,差速器壳体、行星齿轮30和花键齿轮40之间无相对运动,行星齿轮30只有公转没有自转。此时的润滑复合最小,通过差速器壳体内的油液进行简单的润滑,并进行冷却。
当两侧车轮转速不同时,两侧的花键齿轮40的转速不同,因而行星齿轮30既有公转也有自转,导致差速器壳体与行星齿轮30、花键齿轮40与差速器壳体均发生相对转动,具体地,是行星齿轮30与行星垫片200之间、行星齿轮30与连接轴101之间、花键齿轮40的固定轴41与半轴轴套300的圆筒部301之间、花键齿轮40的齿轮部42与半轴轴套300的翻折部302之间均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具有转动摩擦。
花键齿轮40的固定轴41与半轴轴套300的圆筒部301之间发生相对旋转时,会将圆筒部301的第二润油通道303内的油液带入固定轴41与圆筒部301之间的摩擦面,从而对固定轴41与圆筒部301之间的相对旋转起到润滑冷却作用。
花键齿轮40的齿轮部42与半轴轴套300的翻折部302之间发生相对旋转时,会将翻折部302的第三润油通道304内的油液带入齿轮部42与翻折部302之间的摩擦面,从而对齿轮部42与翻折部302之间的相对旋转起到润滑冷却作用。
行星齿轮30与连接轴101之间发生相对旋转时,会将连接轴101上的导油槽103内的油液带入行星齿轮30与连接轴101之间的摩擦面,从而对行星齿轮30与连接轴101之间的相对旋转起到润滑冷却作用。
行星齿轮30与行星垫片200之间发生相对旋转时,会将行星垫片200上的储油通道201内的油液带入行星齿轮30与行星垫片200之间的摩擦面,从而对行星齿轮30与行星垫片200之间的相对旋转起到润滑冷却作用。
至此,差速器内部的所有的相对旋转件都得到相应的润滑冷却,并且差速器内部的油液最终通过差速器壳体上的排油孔50排出差速器外,及时带走差速器内部的热量,避免差速器因高速运转导致的高温损坏。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差速器。该差速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车辆可以为燃油车或新能源车。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差速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行星齿轮系和花键齿轮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速器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轴架,所述轴架包括连接座及至少一个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设有腔体,所述连接轴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盲孔及与所述盲孔连通的出油孔;
所述行星齿轮系包括至少一个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安装在所述连接轴上,并覆盖所述出油孔;
所述花键齿轮系包括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的花键齿轮及连接对应所述花键齿轮的输出轴;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输出轴设有第一润油通道及与所述第一润油通道连通的出油通道,所述第一润油通道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花键齿轮和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与所述出油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上设有至少一个导油槽,所述导油槽沿所述连接轴的轴向延伸,所述出油孔贯穿所述导油槽的槽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孔为若干个,且多个所述出油孔沿着所述连接轴的轴向交错分布,并与对应所述导油槽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上还套设有行星垫片,且所述行星垫片位于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行星垫片的朝向所述行星齿轮的面上开设有储油通道,所述储油通道延伸并贯穿所述行星垫片远离所述连接轴的端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储油通道与所述导油槽对应设置;
所述行星垫片上还凸设有挡油块,所述挡油块设置在对应所述储油通道朝向所述连接轴的一端,并封堵对应所述储油通道,以使得对应所述导油槽内的油液被所述挡油块阻挡而流入所述储油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固定设有半轴轴套;
所述花键齿轮包括固定轴,所述固定轴转动设置在所述半轴轴套内,且所述半轴轴套设置在所述固定轴的外壁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
所述半轴轴套面向所述固定轴的内壁设有第二润油通道,所述第二润油通道延伸至与所述出油通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润油通道沿着与所述半轴轴套的轴线呈一定角度的方向或者沿着所述半轴轴套的轴线延伸,并贯穿所述半轴轴套的相对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花键齿轮还包括与所述固定轴连接的齿轮部;
所述半轴轴套包括圆筒部和在所述圆筒部一端向外翻折的翻折部,所述圆筒部套装在所述固定轴上,所述齿轮部的外壁与所述翻折部抵接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翻折部转动;
所述翻折部上还设有第三润油通道,所述第三润油通道延伸至与所述齿轮部和所述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连通;
所述第二润油通道设置在所述圆筒部面向所述固定轴的内壁,所述第二润油通道与所述第三润油通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润油通道沿着与所述半轴轴套的轴线呈一定角度的方向或者沿着所述半轴轴套的轴线延伸,并贯穿所述圆筒部的两端面;
所述第三润油通道沿着垂直所述圆筒的轴向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翻折部背离所述圆筒部的周缘。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输出轴伸入所述腔体,且至少伸入所述腔体的所述输出轴内的所述第一润油通道沿所述输出轴的轴向贯穿所述输出轴。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架设有四个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均连接所述连接座,且所述连接轴沿着所述连接座布置成十字形状;
所述行星齿轮设置有四个,所述行星齿轮分别设置在对应所述连接轴上;
所述花键齿轮设置有两个,所述输出轴也对应布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花键齿轮沿所述差速器的旋转轴线分别设置于所述轴架两侧且均与四个所述行星齿轮啮合,两个所述输出轴朝向所述腔体相对设置。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差速器。
CN202320907240.4U 2023-04-19 2023-04-19 差速器及车辆 Active CN2205057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7240.4U CN220505753U (zh) 2023-04-19 2023-04-19 差速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7240.4U CN220505753U (zh) 2023-04-19 2023-04-19 差速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5753U true CN220505753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75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07240.4U Active CN220505753U (zh) 2023-04-19 2023-04-19 差速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57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97758B2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US9641039B2 (en) Drive device, especially for a vehicle, having an electric drive with a rotor shaft bearing system
JP2012034481A (ja) 車両用モータ駆動装置
WO2024087599A1 (zh) 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CN115681469A (zh) 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JPH0681929A (ja) 電気自動車用ドライブユニット
WO2019074420A1 (e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PLANETARY GEAR
CN220505753U (zh) 差速器及车辆
CN215806129U (zh) 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
CN215817745U (zh) 应用于差速器与电机集成结构上的密封结构
JP2016086495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209818691U (zh) 一种新型纯电动减速箱
JPH06264934A (ja) 主軸装置の軸受潤滑機構
CN220354443U (zh) 差速器及车辆
CN113565941A (zh) 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
US11850938B2 (en) In-wheel driving apparatus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2266876A (ja) 転がり軸受
CN110962505B (zh) 驱动桥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5806128U (zh) 设置在差速器与电机集成结构内的油路
CN221278420U (zh) 行星减速机构、轮毂减速器电动轮和汽车
WO2020181466A1 (zh) 轮毂电机驱动***及机动车
CN117419154B (zh) 差速器及车辆
WO2019059140A1 (ja) 車両駆動装置
CN217081373U (zh) 一种油滑式主轴箱
JP2004360807A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