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0792U - 拉杆组件、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拉杆组件、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0792U
CN220500792U CN202321868566.7U CN202321868566U CN220500792U CN 220500792 U CN220500792 U CN 220500792U CN 202321868566 U CN202321868566 U CN 202321868566U CN 220500792 U CN220500792 U CN 2205007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main body
trailer
limiting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6856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东
陈熙
王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6856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07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07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07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储能设备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拉杆组件、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拉杆组件包括壳体及拉杆,拉杆包括滑动座及握持部。滑动座包括主体及限位部,主体滑动地设置于壳体,限位部与主体滑动连接,并被配置为能够脱离壳体或限位于壳体。握持部与壳体滑动连接,且握持部延伸方向的一端与主体转动连接,握持部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位于壳体外。握持部被配置为当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滑动方向平行时,握持部带动限位部移动,以使限位部脱离壳体,从而解除限位部与壳体的限位配合,限位部还被配置为当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滑动方向相交时,限位部限位于壳体,以限定主体的滑动,以便于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Description

拉杆组件、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搬运储能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杆组件、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拖车常用于搬运物体,拖车上通常配备有拉杆,用户通过拉杆推、拉或者引导拖车移动。在相关技术中,拉杆与拖车的车架角度相对固定,但是拖车的应用场景复杂,拉杆与车架角度的相对固定,难以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拉杆组件、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拉杆组件能够适用于多个应用场景。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杆组件,包括壳体及拉杆,所述拉杆包括滑动座及握持部。所述滑动座包括主体及限位部,所述主体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限位部与所述主体滑动连接,并被配置为能够脱离所述壳体或限位于所述壳体。所述握持部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且所述握持部延伸方向的一端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握持部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握持部被配置为当所述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平行时,所述握持部带动所述限位部移动,以使所述限位部脱离所述壳体,从而解除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壳体的限位配合,所述限位部还被配置为当所述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相交时,所述限位部限位于所述壳体,以限定所述主体的滑动。
上述实施例的拉杆组件中,当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滑动方向平行时,握持部能够解除限位部对主体的限位,以使拉杆能够相对壳体滑动,以调节拉杆组件的整体长度。当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滑动方向相交时,限位部限位于壳体,以限定主体滑动,此时握持部能够相对车架转动,以调节握持部与车架的相对角度。通过调节拉杆组件的整体长度以及调节握持部与车架的相对角度,从而拉杆组件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定位孔,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柱、弹性件及压块。所述限位柱与所述主体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柱的滑动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垂直。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主体接触,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柱接触,所述弹性件被配置为当所述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相交时,推动所述限位柱伸入所述定位孔。所述压块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且滑动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平行,当所述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平行时,所述握持部推动所述压块朝所述限位柱移动,以使所述限位柱脱离所述定位孔。
上述实施例的拉杆组件中,当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滑动方向平行时,通过握持部带动压块,压块带动限位柱脱离定位孔,以解除主体的限位。当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滑动方向相交时,握持部将部分空间让出,以使压块能够朝握持部移动一段距离,从而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力,能够带动限位柱与壳体配合,并让限位柱推动压块朝握持部方向移动。通过握持部转动,让主体的限位或解除限位,操作过程简单方便。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柱设有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从靠近到远离所述握持部方向,向对应的所述定位孔倾斜,所述压块设有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面滑动接触。
上述实施例的拉杆组件中,通过第一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面接触,限位柱受到分力以使限位柱能够脱离定位孔。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块包括连接杆及两根压杆。所述连接杆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且所述连接杆沿垂直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延伸,当所述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连接杆的滑动方向平行时,所述握持部推动所述连接杆朝所述限位柱移动。两根压杆呈间隔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相对两端,每根所述压杆的一端与一个所述限位柱接触。
上述实施例的拉杆组件中,通过设置于连接杆及压杆,连接杆朝限位柱移动时,能够同时控制两个限位柱脱离定位孔,操作简单,并且两个限位柱能够同时移动,能够减少一个限位柱脱离定位孔,另一个未脱离定位孔的情况发生。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握持部包括转轴部、第一节、第二节及握把。所述转轴部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节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转轴部连接。所述第二节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节,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节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握把与所述第二节远离所述转轴部的一端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拉杆组件中,通过转轴部与主体转动连接,以实现握持部整体与主体的转动连接。由于第二节与第一节滑动连接,第一节与壳体滑动连接,通过调节第一节与第二节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一节与壳体的相对位置,能够调节握持部的整体长度,以使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调节拉杆的整体长度,并通过握持握把拖动拖车移动。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一节包括第一壳、第一定位柱、第一复位件及第一推块。所述第一壳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定位柱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壳的滑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复位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柱连接,以推动所述第一定位柱伸入所述限位孔。所述第一推块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壳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推块能够朝所述第一定位柱移动,以推动所述第一定位柱脱离所述限位孔。
上述实施例的拉杆组件中,通过第一复位件推动第一定位柱伸入限位孔中,从而限定第一壳相对壳体滑动。通过第一推块朝第一定位柱移动,以推动第一定位柱脱离限位孔,从而解除第一壳的位置限定。第一壳的限位以及解除限位的方式简单方便,当第一壳限位时,能够便于用户拉动拖车,当解除第一壳以及主体的限位时,可以调节第一壳与壳体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拉杆组件的整体长度。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节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二节包括第二壳、第二定位柱、第二复位件及第二推块。所述第二壳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节,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节平行。所述第二定位柱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节的滑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复位件一端与所述第二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柱连接,以推动所述第二定位柱伸入所述固定孔。所述第二推块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节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推块能够朝所述第二定位柱移动,以推动所述第二定位柱脱离所述固定孔。
上述实施例的拉杆组件中,通过第二复位件推动第二定位柱伸入固定孔中,从而限定第二壳相对第一壳滑动。通过第二推块朝第二定位柱移动,以推动第二定位柱脱离固定孔,从而解除第二壳的位置限定。第二壳的限位以及解除限位的方式简单方便,当第二壳限位时,能够便于用户拉动拖车,当解除第二壳限位时,可以调节第二壳与第一壳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握持部的整体长度。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拖车,包括车架和滚轮组,所述车架用于放置储能装置,所述滚轮组设置于所述车架,所述拖车还包括拉杆组件,所述拉杆组件设置于所述车架。
上述实施例的拖车中,通过拉杆组件拖动拖车,从而搬运车架上的储能装置,操作过程简单方便。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轮组包括均设置于所述车架的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主轮,所述第一滚轮及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二滚轮及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相交。所述拖车具有平放姿态、竖直姿态及倾斜姿态,当所述拖车处于平放姿态时,所述第一滚轮及所述主轮与地面接触,当所述拖车处于竖直姿态时,所述第二滚轮及所述主轮与地面接触,且当所述拖车处于倾斜姿态时,所述主轮与地面接触。
上述实施例的拖车中,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场景以改变拖车的姿态,以便于拉动拖车。具体地,在路面平坦的路段可以让拖车处于平放姿态,第一滚轮及主轮与地面接触,拖车重心低,拖车移动稳定。当环境复杂,路面拥挤时,可以将拖车设置成竖直姿态,以便于减少拖车在水平方向的占用空间。当处于斜坡时,可以将拖车设置成倾斜姿态,以便于用户拖动拖车。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储能设备,包括储能装置,所述移动储能设备还包括拖车,所述储能装置设置于所述拖车的车架。
上述实施例的移动储能设备中,将储能装置设置于拖车的车架,通过拖车的拉杆组件能够拖动储能装置移动,以便于搬运储能装置。
本申请的拉杆组件、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中,拖车具有不同的姿态,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拖车切换至对应的姿态,以便于用户拖动拖车。拖车处于不同姿态时,拉杆组件也能够对应伸出至不同位置,以适配不同姿态的拖车,以便于应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移动储能设备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图1中拉杆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图1中拉杆组件的分解图。
图4是图1中拉杆的立体结构图。
图5是图4中主体、压块及限位柱的立体结构图。
图6A、图6B、图6C是拉杆组件不同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图6A的剖视图。
图8是图6B的剖视图。
图9是图6C的剖视图。
图10是图1中拖车处于平放姿态的移动储能设备的立体结构图。
图11是图1中拖车处于竖直姿态的移动储能设备的立体结构图。
图12是图11中拉杆缩回壳体的移动储能设备的立体结构图。
图13是图1中拖车的立体结构图。
图14是图1中拖车的分解图。
图15是图1中第一滚轮、主轮安装座的分解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拉杆组件 10-壳体 11-腔体
12-定位孔 13-限位孔 20-拉杆
21-滑动座 211-主体 212-限位部
2121-限位柱 21211-第一配合面 2122-弹性件
2123-压块 21231-连接杆 21232-压杆
212321-第二配合面 22-握持部 221-转轴部
222-第一节 2221-第一壳 22211-固定孔
2222-第一定位柱 2223-第一复位件 2224-第一推块
223-第二节 2231-第二壳 2232-第二定位柱
2233-第二复位件 2234-第二推块 224-握把
2241-按钮 30-车架 31-安装座
311-上壳 312-下壳 313-第一横梁
314-第二横梁 32-限位支架 321-限位杆
322-横杆 33-支撑支架 331-支撑杆
332-连杆 333-支撑板 34-定位柱
40-滚轮组 41-第一滚轮 42-第二滚轮
43-主轮 50-卡扣件 51-第一配合部
52-第二配合部 200-拖车 300-储能装置
301-连接端 400-移动储能设备 S1-第一平面
S2-第二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两元件(平面、线条)平行设置时,应该理解为两元件之间的关系包括平行与大致平行两种。其中大致平行应理解为两元件之间可存在一定的夹角,夹角的角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0°。
当两元件(平面、线条)垂直设置时,应该理解为两元件之间的关系包括垂直与大致垂直两种。其中大致垂直应理解为两元件之间的夹角角度大于或等于80°且小于90°。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拖车常用于搬运物体,拖车上通常配备有拉杆,用户通过拉杆推、拉或者引导拖车移动。在相关技术中,拉杆与拖车的车架角度相对固定,但是拖车的应用场景复杂,拉杆与车架角度的相对固定,难以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拉杆组件,包括壳体及拉杆,所述拉杆包括滑动座及握持部。所述滑动座包括主体及限位部,所述主体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限位部与所述主体滑动连接,并被配置为能够脱离所述壳体或限位于所述壳体。所述握持部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且所述握持部延伸方向的一端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握持部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握持部被配置为当所述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平行时,所述握持部带动所述限位部移动,以使所述限位部脱离所述壳体,从而解除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壳体的限位配合,所述限位部还被配置为当所述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相交时,所述限位部限位于所述壳体,以限定所述主体的滑动。
上述实施例的拉杆组件中,当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滑动方向平行时,握持部能够解除限位部对主体的限位,以使拉杆能够相对壳体滑动,以调节拉杆组件的整体长度。当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滑动方向相交时,限位部限位于壳体,以限定主体滑动,此时握持部能够相对车架转动,以调节握持部与车架的相对角度。通过调节拉杆组件的整体长度以及调节握持部与车架的相对角度,从而拉杆组件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拉杆组件100、包括拉杆组件100的拖车200及包括拖车200的移动储能设备400。移动储能设备400还包括储能装置300,储能装置300设置于拖车200,通过移动拖车200可带动储能装置300移动。储能装置300包括但不限于电池包、户外电源等用于存储能量并在需要的时候释放能量以供用户使用的装置。
作为一种示例,储能装置300包括储能电源和储能变流器,储能电源和储能变流器层叠放置于拖车200上,拖车200在移动过程中仍然能够稳定地固定储能电源和储能变流器。
拖车200还包括车架30及滚轮组40,滚轮组40及拉杆组件100均设置于车架30,用户通过拖动拉杆组件100以带动滚轮组40移动,以使车架30随滚轮组40移动。滚轮组40既可以连接动力源以实现自动移动或者减轻人工拖动拉杆组件100的压力,滚轮组40也可以是不连接动力源,通过外部力量带动拖车200移动。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拉杆组件100包括壳体10及拉杆20,壳体10设置于车架30,拉杆20与壳体10连接,用户通过握持拉杆20通过推、拉等操作以带动整个拖车200移动。
请参阅图4和图5,拉杆20包括滑动座21及握持部22。滑动座21滑动地设置于壳体10,沿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与滑动座21转动连接,握持部22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位于壳体10外。用户可以控制握持部22位于壳体10外的一端,来调节拉杆20相对于壳体10的位置,从而调节拉杆组件100的整体长度。另外,由于握持部22的一端与滑动座21转动连接,当握持部22整***于壳体10外时,握持部22能够相对滑动座21转动以便于用户控制握持部22,以便于提升用户体验。
请结合参阅图6A、图6B、图6C及图7,滑动座21包括主体211及限位部212,主体211滑动地设置于壳体10,限位部212与主体211滑动连接,并被配置为能够脱离壳体10或限位于壳体10。握持部22延伸方向的一端与主体211转动连接。
握持部22被配置为当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与主体211的滑动方向平行时,握持部22带动限位部212移动,以使限位部212脱离壳体10,从而解除限位部212与壳体10的限位配合。限位部212还被配置为当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与主体211的滑动方向相交时,限位部212限位于壳体10,以限定主体211的滑动。
当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与主体211的滑动方向平行时,握持部22能够解除限位部212对主体211的限位,以使拉杆20能够相对壳体10滑动,以调节拉杆组件100的整体长度。当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与主体211的滑动方向相交时,限位部212限位于壳体10,以限定主体211滑动,此时握持部22能够相对车架30转动,以调节握持部22与车架30的相对角度。通过调节拉杆组件100的整体长度以及调节握持部22与车架30的相对角度,从而拉杆组件100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图中建立了坐标系,主体211的滑动方向平行于X轴,限位部212的滑动方向平行于Y轴,可以理解的是,限位部212的滑动方向并不限于与主体211的滑动方向垂直,例如限位部212的滑动方向与主体211的滑动方向的夹角也可以是80°、85°等。为了便于说明,后续以限位部212的滑动方向与主体211的滑动方向垂直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3、图5和图7,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沿X轴延伸,壳体10设有腔体11,滑动座21位于腔体11中,壳体10的侧壁设有定位孔12。限位部212包括限位柱2121、弹性件2122及压块2123。限位柱2121沿Y轴滑动地设置于主体211。弹性件2122一端与主体211接触,另一端与限位柱2121接触。如图6A、6B、图7及图8所示,压块2123沿X轴滑动地设置于主体211,并且压块2123位于握持部22与限位柱2121之间,当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X轴时,握持部22能够推动压块2123朝限位柱2121移动,以使限位柱2121脱离定位孔12,从而解除主体211的限位。如图6C及图9所示,当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与主体211的滑动方向相交时,也即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与X轴相交时,弹性件2122能够推动限位柱2121伸入定位孔12中,从而限定主体211滑动。
如图6A、6B、图7及图8所示,当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X轴时,通过握持部22带动压块2123,压块2123带动限位柱2121脱离定位孔12,以解除主体211的限位。如图6C及图9所示,当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与X轴相交时,握持部22将部分空间让出,以使压块2123能够朝握持部22移动一段距离,从而通过弹性件2122的弹性力,能够带动限位柱2121与壳体10配合,并让限位柱2121推动压块2123朝握持部22方向移动。通过握持部22转动,让主体211限位或解除限位,操作过程简单方便。
可选地,定位孔12的位置位于壳体10靠近握持部22伸出壳体10外的一端,当主体211移动至定位孔12处,以使限位柱2121能够伸入定位孔12时,握持部22整***于壳体10外,以使握持部22能够相对主体211转动,壳体10不会与握持部22发生干涉。
可选地,主体211设有分别与弹性件2122、限位柱2121及压块2123对应的滑槽,以使限位柱2121及压块2123能够相对主体211滑动,弹性件2122能够稳定地对限位柱2121施加弹性力。
请参阅图5和图7,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柱2121设有第一配合面21211,第一配合面21211从靠近到远离握持部22方向,向对应的定位孔12倾斜,压块2123设有第二配合面212321,第二配合面212321与第一配合面21211滑动接触。
当压块2123朝限位柱2121方向移动时,第二配合面212321与第一配合面21211接触,压块2123对限位柱2121施加沿X轴方向的力,通过第一配合面21211的倾斜设置,限位柱2121受到沿Y轴方向的分力,以使限位柱2121能够脱离定位孔12。通过设置第一配合面21211及第二配合面212321能够改变受力方向,不需要压块2123沿Y轴方向移动,也能够控制限位柱2121沿Y轴方向移动,从而可以让结构在空间上布局更加合理,以便于设计时减小拉杆20的体积。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配合面212321既可以是倾斜方向与第一配合面21211倾斜方向一致的斜面,从而增加第二配合面212321与第一配合面21211的接触面积。第二配合面212321也可以是平行于Y轴的平面。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2122及限位柱2121的数量均为一个,通过较少的材料实现限定主体211滑动的目的,能够降低成本。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孔12设置于壳体10的相对两侧,弹性件2122及限位柱2121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限位柱2121沿Y轴方向间隔设置,每个弹性件2122与一个限位柱2121连接,两个弹性件2122位于两个限位柱2121之间。通过设置两个限位柱2121伸入对应的定位孔12中,能够稳定地限定主体211的滑动。
请参阅图5和图7,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块2123包括连接杆21231及两根压杆21232,连接杆21231沿Y轴方向延伸,并沿X轴方向滑动地设置于主体211。每根压杆21232沿X轴方向延伸,并且一端与连接杆21231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二配合面212321,以与对应的限位柱2121的第一配合面21211接触。
如图6A、6B、图7及图8所示,当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时,握持部22推动连接杆21231朝限位柱2121移动,以使压杆21232能够推动对应的限位柱2121,以使限位柱2121脱离定位孔12。
如图6C及图9所示,当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与X轴方向相交时,弹性件2122推动限位柱2121伸入定位孔12内,限位柱2121推动压杆21232,压杆21232带动连接杆21231朝握持部22移动。
通过设置于连接杆21231及压杆21232,连接杆21231朝限位柱2121移动时,能够同时控制两个限位柱2121脱离定位孔12,操作简单,并且两个限位柱2121能够同时移动,能够减少一个限位柱2121脱离定位孔12,另一个未脱离定位孔12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握持部22包括转轴部221、第一节222、第二节223及握把224。转轴部221沿X轴滑动地设置于壳体10,并与主体211转动连接,转轴部221的转动轴线沿Y轴方向延伸。第一节222沿X轴方向滑动地设置于壳体10,并与转轴部221连接。第二节223沿X轴方向滑动地设置于第一节222。握把224与第二节223远离转轴部221的一端连接。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为第一节222及第二节223的延伸方向。
通过转轴部221与主体211转动连接,以实现握持部22整体与主体211的转动连接。由于第二节223与第一节222滑动连接,第一节222与壳体10滑动连接,如图6A及6B所示,通过调节第一节222与第二节223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一节222与壳体10的相对位置,能够调节握持部22的整体长度,以使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调节拉杆20的整体长度,并通过握持握把224拖动拖车200移动。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部221可以设有与连接杆21231适配的弧形槽(图中未示出),当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与X轴相交时,连接杆21231至少部分位于弧形槽中,当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与X轴平行时,连接杆21231位于弧形槽外,以使转轴部221能够推动连接杆21231。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转轴部221可以设置偏心面(图中未示出),偏心面与连接杆21231接触,在转轴部221转动时,偏心面能够推动连接杆21231移动。
沿X轴方向,转轴部221一侧与主体211转动连接,另一侧与第一节222的一端连接。当握持部22从与X轴相交转动至与X轴平行的过程中,转轴部221与压块2123的连接杆21231接触,并逐渐推动连接杆21231朝限位柱2121移动,以使压杆21232推动限位柱2121脱离定位孔12。
请参阅图7、图8及图9,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设有限位孔13,第一节222包括第一壳2221、第一定位柱2222、第一复位件2223及第一推块2224。第一壳2221沿X轴方向滑动地设置于壳体10。第一定位柱2222沿Y轴方向滑动地设置于第一壳2221。第一复位件2223一端与第一壳222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定位柱2222连接,以推动第一定位柱2222伸入限位孔13。第一推块2224滑动地设置于第一壳2221,且滑动方向与第一壳2221的滑动方向平行,第一推块2224能够朝第一定位柱2222移动,以推动第一定位柱2222脱离限位孔13。
通过第一复位件2223推动第一定位柱2222伸入限位孔13中,从而限定第一壳2221相对壳体10滑动。通过第一推块2224朝第一定位柱2222移动,以推动第一定位柱2222脱离限位孔13,从而解除第一壳2221的位置限定。第一壳2221的限位以及解除限位的方式简单方便,当第一壳2221限位时,能够便于用户拉动拖车200,当解除第一壳2221以及主体211的限位时,可以调节第一壳2221与壳体10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拉杆组件100的整体长度。
可选地,限位孔13与定位孔12的孔径相同,也即第一定位柱2222也能够伸入定位孔12中,从而限定第一壳2221的滑动。由于第一壳2221位于壳体10内时,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X轴方向,因此限位柱2121保持缩回状态,不会伸入至限位孔13中。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侧的定位孔12的数量为一个,限位孔13的数量为两个,沿第一节222滑动伸出壳体10的方向,设置于壳体10的孔依次为第一个限位孔13、第二个限位孔13及定位孔12。当第一节222收纳于壳体10内时,第一定位柱2222伸入第一个限位孔13中。当第一节222部分伸出壳体10外时,第一定位柱2222伸入第二个限位孔13中。当第一节222全部伸出壳体10外,以使握持部22能够转动时,限位柱2121伸入定位孔12中。可以理解的是,定位孔12及限位孔13的数量不限于此,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设置对应的孔。
可选地,第一壳2221设有对应的滑槽,以便于第一定位柱2222及第一推块2224能够稳定地滑动,第一复位件2223能够稳定地推动第一定位柱2222。可选地,第一复位件2223为是弹簧。
可选地,限位孔13可以设置于壳体10的相对两侧,第一定位柱2222、第一推块2224及第一复位件2223的数量均为两个,每个第一定位柱2222对应一个第一推块2224及一个第一复位件2223。两个第一定位柱2222沿Y轴方向间隔设置。可选地,限位孔13的数量为多个,同一侧的限位孔13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通过第一定位柱2222伸入不同限位孔13中,以使第一壳2221限位于壳体10的不同位置。
可选地,第一定位柱2222及第一推块2224均设有相配合的第一斜面,以使第一推块2224朝X轴方向移动时会对第一定位柱2222施加朝向Y轴方向的力,以使第一定位柱2222脱离限位孔1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斜面也可以仅设置于第一定位柱2222,第一推块2224与第一定位柱2222接触的面为平行于Y轴方向的平面。
第一推块2224朝第一定位柱2222移动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根据具体选择不同的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拉杆组件100还包括推杆部件(图中未示出),握把224处设有按钮2241,推杆部件设置于第一壳2221内,并连接第一推块2224以及按钮2241,用户通过按压按钮2241,能够控制推杆部件带动第一推块2224朝第一定位柱2222移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节223沿X轴方向与第一壳2221壳体10滑动连接,第二节223能够推动第一推块2224朝第一定位柱2222移动。
可选地,第一壳2221的侧壁设有固定孔22211,第二节223包括第二壳2231、第二定位柱2232、第二复位件2233及第二推块2234。第二壳2231沿X轴方向滑动地设置于第一节222。第二定位柱2232沿Y轴方向滑动地设置于第二壳2231。第二复位件2233一端与第二壳223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柱2232连接,以推动第二定位柱2232伸入固定孔22211。第二推块2234沿X轴方向滑动地设置于第二壳2231,第二推块2234能够朝第二定位柱2232移动,以推动第二定位柱2232脱离固定孔22211。
通过第二复位件2233推动第二定位柱2232伸入固定孔22211中,从而限定第二壳2231相对第一壳2221滑动。通过第二推块2234朝第二定位柱2232移动,以推动第二定位柱2232脱离固定孔22211,从而解除第二壳2231的位置限定。第二壳2231的限位以及解除限位的方式简单方便,当第二壳2231限位时,能够便于用户拉动拖车200,当解除第二壳2231限位时,可以调节第二壳2231与第一壳2221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握持部22的整体长度。
可选地,第二壳2231设有与第二定位柱2232及第二推块2234对应的滑槽,以便于第二定位柱2232及第二推块2234能够稳定地滑动,第二复位件2233能够稳定地推动第二定位柱2232。可选地,第二复位件2233为弹簧。
可选地,固定孔22211可以设置于第二壳2231的相对两侧,第二定位柱2232、第二推块2234及第二复位件2233的数量均为两个,每个第二定位柱2232对应一个第二推块2234及一个第二复位件2233。两个第二定位柱2232沿Y轴方向间隔设置。可选地,固定孔22211的数量为多个,同一侧的固定孔22211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通过第二定位柱2232伸入不同固定孔22211中,以使第二壳2231限位于第一壳2221的不同位置。
可选地,第二定位柱2232及第二推块2234均设有相配合的第二斜面,以使第二推块2234朝X轴方向移动时会对第二定位柱2232施加朝向Y轴方向的力,以使第二定位柱2232脱离固定孔22211。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斜面也可以仅设置于第二定位柱2232,第二推块2234与第二定位柱2232接触的面为平行于Y轴方向的平面。
可选地,第一推块2224与第二推块2234的结构相同,第一复位件2223与第二复位件2233的结构相同,第一定位柱2222与第二定位柱2232的结构相同,从而能够减少拉杆组件100的零件种类,以便于装配。
可选地,第二推块2234与握把224的按钮2241之间可以设置于推杆部件(图中未示出),推杆部件设置于第二壳2231,并与第二推块2234以及按钮2241连接,用户通过按压按钮2241以控制推杆部件推动第二推块2234,以使第二推块2234推动第二定位柱2232脱离固定孔22211。
握把224的形状大致为椭圆形,并且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壳2231远离转轴部221的一端。用户可通过握持握把224,以控制第一节222及第二节223的伸缩以及拖车200的移动。通过滚轮组40的滚动能够让拖车200运行是的摩擦力小。
请参阅图1、图9、图10和图11,滚轮组40包括均设置于车架30的第一滚轮41、第二滚轮42及主轮43。第一滚轮41及主轮43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一平面S1,第二滚轮42及主轮43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二平面S2,第一平面S1与第二平面S2相交。
拖车200具有平放姿态、竖直姿态及倾斜姿态,当拖车200处于平放姿态时,第一滚轮41及主轮43与地面接触,当拖车200处于竖直姿态时,第二滚轮42及主轮43与地面接触,且当拖车200处于倾斜姿态时,主轮43与地面接触。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场景以改变拖车200的姿态,以便于拉动拖车200。具体地,在路面平坦的路段可以让拖车200处于平放姿态,第一滚轮41及主轮43与地面接触,拖车200重心低,拖车200移动稳定。当环境复杂,路面拥挤时,可以将拖车200设置成竖直姿态,以便于减少拖车200在水平方向的占用空间。当处于斜坡时,可以将拖车200设置成倾斜姿态,以便于用户拖动拖车200。
第一平面S1与第二平面S2相交应理解为第一平面S1与第二平面S2之间具有夹角,夹角的角度并不限定,只要拖车200能够在平放姿态、竖直姿态及倾斜姿态之前切换即可。可选地,第一平面S1与第二平面S2的夹角为90°。
拉杆组件100设置于车架30,当拖车200处于不同姿态时,拉杆组件100也可以对应伸出、缩回以及转动,以便于适配不同姿态的拖车200。
需要说明的是,坐标系是以拉杆组件100的位置建立,当拖车200处于不同姿态时,拉杆组件100的位置会对应变化,坐标系也应对应变化。例如,当拖车200处于平放姿态时,向上方向为平行于X轴及Y轴所形成的平面的Z轴。当拖车200处于竖直姿态时,向上方向平行于Y轴方向。
作为一种示例,当拖车200处于平放姿态时,拉杆组件100的位置低,可以控制握持部22伸出壳体10外,滑动座21的限位柱2121伸入定位孔12中,通过握持部22与滑动座21的相对转动,以使握持部22的握把224能够位于车架30的斜上方,以便于用户握持。
当拖车200处于竖立姿态或者斜拉姿态时,可以控制握持部22的第一节222至少部分位于壳体10内,以使握持部22的延伸方向平行X轴,通过调节第一节222与壳体10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二节223与第一节222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拉杆组件100的整体长度,以便于调至适合用户高度。
当拖车200不需要移动时,可以让第一节222及第二节223缩回壳体10内,以便于减少拉杆组件100所占用的空间。拉杆组件100能够根据拖车200不同的姿态以调节至不同的位置,适用性强。
可选地,第一滚轮41、第二滚轮42及主轮43的数量均为两个,以使拖车200处于平放姿态或者竖直姿态时均有四个位置接触地面,从而增加稳定性。主轮43为直行轮,保证拖车200直行的稳定性。第一滚轮41及第二滚轮42均为万向轮,以便于在拖车200移动时能够转向。第一滚轮41及第二滚轮42的直径相同,并且主轮43的直径大于第一滚轮41及第二滚轮42的直径。
请参阅图12、图13及图14,车架30包括安装座31、限位支架32及支撑支架33。限位支架32与支撑支架33间隔设置于安装座31,并且限位支架32与支撑支架33的间隔方向与第一平面S1平行,并且垂直于第二平面S2。储能装置300放置于安装座31,并通过限位支架32与支撑支架33相互靠近的一侧配合以限定储能装置300。
可选地,储能装置300设有连接端301(如图12所示),连接端301朝向限位支架32。当拖车200处于平放姿态时,连接端301位于拖车200的一侧,用户可以直接使用。当拖车200处于竖直姿态或倾斜姿态时,连接端301位于拖车200的上端,用户也能够直接使用。无论拖车200处于哪种姿态,均可以便于用户使用连接端301。可选地,连接端301为插座和/或接口,用户可以直接将用电设备与连接端301连接,以使储能装置300对用电设备供电。
第一滚轮41及两个主轮43设置于安装座31,安装座31的底面与第一平面S1平行。第二滚轮42设置于支撑支架33背离限位支架32的一侧,以使当拖车200处于竖直姿态时第二滚轮42能够与地面接触。拉杆组件100的壳体10设置于安装座31,以便于增加安装座31的强度。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31包括上壳311、下壳312、第一横梁313及第二横梁314。上壳311与下壳312配合以形成内腔,第一横梁313设置于内腔,两个主轮43沿Y轴方向设置于第一横梁313的两端。第二横梁314设置于内腔,并与第一横梁313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横梁313与第二横梁314分别连接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两端,壳体1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X轴。两个第一滚轮41设置于第二横梁314的相对两端。通过上壳311、下壳312、第一横梁313以及第二横梁314的相互配合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安装座31结构强度高,能够稳定地放置储能装置300。拉杆组件100设置于内腔,并且拉杆组件100的一端与第一横梁31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横梁314连接。可以减少拖车200所占的空间,并且拉杆组件100还能够增加安装座31的强度。
可选地,上壳311及下壳312沿垂直第一平面S1方向安装,由于安装座31使用过程中更多是承受压力以及平行于第一平面S1方向的力,较少出现安装座31同时承受上壳311与下壳312朝相互远离方向的拉力,从而上壳311与下壳312能够保持稳定,减少相互分离的情况发生。
支撑支架33包括两根支撑杆331及连杆332,两根支撑杆331呈间隔设置于安装座31的上壳311,并与上壳311可拆卸连接。两根支撑杆331的间隔方向与Y轴平行。支撑杆33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平面S1。第二滚轮42设置于支撑杆331背离限位支架32的一侧。支撑支架33的形状大致为U形,当拖车200处于平放姿态时,用户除了可以通过拉杆组件100拉动拖车200外,还可以推或拉支撑支架33,以带动拖车200移动。当拖车200处于倾斜姿态或者竖直姿态时,支撑杆331以及连杆332均能够支撑储能装置300,以保持储能装置300的稳定。可选地,储能装置300至少部分能够与支撑支架33配合并伸入两根支撑杆331与连杆332围合形成的区域中,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储能装置300的限位。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30还包括定位柱34,定位柱34设置于安装座31,定位柱34的数量可以是两个,并与支撑杆331的位置对应。支撑杆331的一端能够与定位柱34配合,以实现支撑杆331的定位。具体地,支撑杆331呈空心设置,支撑杆331的内径与定位柱34的直径适配,以使支撑杆331能够套设于定位柱34从而定位支撑杆331。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拖车200还包括卡扣件50,卡扣件50的数量为两个,每个卡扣件50包括第一配合部51及第二配合部52,第一配合部51设置于支撑杆331,第二配合部52设置于安装座31,第一配合部51与第二配合部52可拆卸地卡扣连接。通过第一配合部51与第二配合部52的作用以实现支撑杆331与安装座31的可拆卸连接。当收纳拖车200时,可以将支撑杆331从安装座31中拆卸下来,从而减少拖车200的占用空间。可选地,第一配合部51与第二配合部52为相互配合的搭扣。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支架33还包括支撑板333,支撑板333设置于两根支撑杆331之间,并位于连杆332与安装座31之间,支撑板333能够直接与储能装置300接触。从而拖车200处于平放姿态时,能够更稳定地限位储能装置300。拖车200处于竖直姿态或者倾斜姿态时,增加支撑储能装置300的面积,从而提升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支架33不限于包括两根支撑杆331及连杆332,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包括两根支撑杆331或者仅包括一块矩形板。
限位支架32包括两根限位杆321及横杆322,两根限位杆321呈间隔设置于安装座31,并与安装座31可拆卸连接,两根限位杆321的间隔方向以及延伸方向与支撑杆331一致。横杆322一端与限位杆321远离安装座31的一端连接,横杆322的另一端与另一根限位杆321远离安装座31的一端连接。储能装置300至少部分与限位支架32配合并能够伸入两根限位杆321与横杆322所形成的区域内,以保持储能装置300稳定。可选地,限位支架32的形状与支撑支架33的形状一致,并呈对称设置。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柱34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与两根支撑杆331对应,另外两个与两根限位杆321对应。卡扣件50的数量也为四个,其中两个用于与两根支撑杆331对应,另外两个与两根限位杆321对应。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拉杆组件100、拖车200及移动储能设备400。拖车200具有不同的姿态,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拖车200切换至对应的姿态,以便于用户拖动拖车200。拖车200处于不同姿态时,拉杆组件100也能够对应伸出至不同位置,以适配不同姿态的拖车200,以便于应用不同的应用场景。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拉杆组件,包括壳体及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包括:
滑动座,所述滑动座包括主体及限位部,所述主体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限位部与所述主体滑动连接,并被配置为能够脱离所述壳体或限位于所述壳体;
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且所述握持部延伸方向的一端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握持部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外;
所述握持部被配置为当所述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平行时,所述握持部带动所述限位部移动,以使所述限位部脱离所述壳体,从而解除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壳体的限位配合,所述限位部还被配置为当所述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相交时,所述限位部限位于所述壳体,以限定所述主体的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定位孔,所述限位部包括:
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与所述主体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柱的滑动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垂直;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主体接触,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柱接触,所述弹性件被配置为当所述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相交时,推动所述限位柱伸入所述定位孔;
压块,所述压块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且滑动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平行,当所述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平行时,所述握持部推动所述压块朝所述限位柱移动,以使所述限位柱脱离所述定位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设有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从靠近到远离所述握持部方向,向对应的所述定位孔倾斜,所述压块设有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面滑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包括: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且所述连接杆沿垂直于所述主体的滑动方向延伸,当所述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连接杆的滑动方向平行时,所述握持部推动所述连接杆朝所述限位柱移动;
两根压杆,两根压杆呈间隔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相对两端,每根所述压杆的一端与一个所述限位柱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拉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包括:
转轴部,所述转轴部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
第一节,所述第一节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转轴部连接;
第二节,所述第二节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节,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节的滑动方向平行;
握把,所述握把与所述第二节远离所述转轴部的一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一节包括:
第一壳,所述第一壳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
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壳的滑动方向垂直;
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一复位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柱连接,以推动所述第一定位柱伸入所述限位孔;
第一推块,所述第一推块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壳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推块能够朝所述第一定位柱移动,以推动所述第一定位柱脱离所述限位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二节包括:
第二壳,所述第二壳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节,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节平行;
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节的滑动方向垂直;
第二复位件,所述第二复位件一端与所述第二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柱连接,以推动所述第二定位柱伸入所述固定孔;
第二推块,所述第二推块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节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推块能够朝所述第二定位柱移动,以推动所述第二定位柱脱离所述固定孔。
8.一种拖车,包括车架和滚轮组,所述车架用于放置储能装置,所述滚轮组设置于所述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拉杆组件,所述拉杆组件设置于所述车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组包括均设置于所述车架的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主轮,所述第一滚轮及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二滚轮及所述主轮用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相交;
所述拖车具有平放姿态、竖直姿态及倾斜姿态,当所述拖车处于平放姿态时,所述第一滚轮及所述主轮与地面接触,当所述拖车处于竖直姿态时,所述第二滚轮及所述主轮与地面接触,且当所述拖车处于倾斜姿态时,所述主轮与地面接触。
10.一种移动储能设备,包括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储能设备还包括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拖车,所述储能装置设置于所述拖车的所述车架。
CN202321868566.7U 2023-07-14 2023-07-14 拉杆组件、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Active CN2205007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8566.7U CN220500792U (zh) 2023-07-14 2023-07-14 拉杆组件、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8566.7U CN220500792U (zh) 2023-07-14 2023-07-14 拉杆组件、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0792U true CN220500792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74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68566.7U Active CN220500792U (zh) 2023-07-14 2023-07-14 拉杆组件、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07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13452A (en) Caster-supporting device for a baby stroller
US7600765B2 (en) Hand truck
CN111684196B (zh) 手持云台
EP3795453A1 (en) Unlocking device with pause function
CN220500792U (zh) 拉杆组件、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CN103568712A (zh) 定向机构及具有该种定向机构的脚轮装置
CN109249369B (zh) 多轴支撑车
AU2009217231B2 (en) A castor wheel
CN220500731U (zh) 拖车及移动储能设备
CN115556809A (zh) 一种多功能载物装置
WO2019184049A1 (zh) 支架结构及支架装置
CN206243352U (zh) 一种折叠车架及折叠车
KR200485301Y1 (ko) 다용도 손수레
CN215436746U (zh) 一种儿童滑步车结构
CN211710824U (zh) 接触网智能检测装置用推行小车
CN214084721U (zh) 一种可折叠无人机
CN211731440U (zh) 一种便于收纳的手推车
CN220662542U (zh) 移动小车及移动储能组合设备
CN210396613U (zh) 一种移动式登高架
US10556608B2 (en) Moving carrier
CN221068167U (zh) 移动式电源手拉车
CN106476961B (zh) 一种折叠车架及折叠车
CN215154952U (zh) 快拆车轮机构及婴儿推车
CN114030426A (zh) 一种多向车载支架
CN214823426U (zh) 一种带有防倾倒结构手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