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90973U - 前驱动力装置及车辆动力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驱动力装置及车辆动力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90973U
CN220390973U CN202321922478.0U CN202321922478U CN220390973U CN 220390973 U CN220390973 U CN 220390973U CN 202321922478 U CN202321922478 U CN 202321922478U CN 220390973 U CN220390973 U CN 2203909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motor
sun gear
power
driving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2247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高阳
罗聪聪
王东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2247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909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909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909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驱动力装置及车辆动力装置和车辆,本实用新型的前驱动力装置包括第一电机、输入轴、若干离合器和若干制动器,还包括沿输入轴的轴向间距布置的第一行星齿轮系和第二行星齿轮系,第二行星齿轮系的第二齿圈输出动力驱动前桥。本实用新型的前驱动力装置,其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方便于车辆布置,其可实现的挡位较多,换挡平顺性好,设置的第一电机,动力输出效率较高,在用于回收能量时,回收能量效率也较高。

Description

前驱动力装置及车辆动力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驱动力装置。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应用该前驱动力装置的车辆动力装置,以及一种应用该前驱动力装置或车辆动力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车辆通过燃料(汽油、柴油)来驱动车辆,但是,使用燃料驱动车辆对能源消耗大,并且会造成环境污染。纯电动车辆通过电力驱动车辆,由于使用电力驱动车辆,因此有利于环保。但是,纯电动车辆也存在电池成本高、续驶里程低、充电不方便的特点。
现有技术中,发展出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即同时支持燃料和电力驱动,以解决燃料驱动和电力驱动各自的不足。然而,现有的混合车辆动力装置,由于需要同时配备发动机和电机,其在车辆发动机舱内布置时占用空间较大,尤其是采用结构较为复杂的变速单元,在布置时难度更大,还会增加车辆的油耗。
此外,现有的车辆动力装置,其一般用于驱动前桥,并且实现较多的挡位模式一般通过较多的齿轮副和同步器实现,车辆动力装置需要协调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的实际行驶速度,而让车辆发挥出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另外,为了实现较多挡位,有的车辆动力装置会在现有变速单元基础上额外增加越野结构,也导致车辆动力装置重量增加、体积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前驱动力装置,结构紧凑,换挡平顺性较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前驱动力装置,其包括第一电机、输入轴、若干离合器和若干制动器,还包括沿所述输入轴的轴向间距布置的第一行星齿轮系和第二行星齿轮系;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系包括第一太阳轮、套设于所述第一太阳轮外的第一齿圈,分别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齿圈啮合相连的若干第一行星轮,以及用于安装各所述第一行星轮的第一行星架;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系包括同轴布置的大太阳轮和小太阳轮、套设于所述大太阳轮和所述小太阳轮外的第二齿圈,分别与所述大太阳轮和所述第二齿圈啮合相连的若干长行星轮,分别与所述长行星轮和所述小太阳轮啮合相连的若干短行星轮,以及用于安装各所述长行星轮和各所述短行星轮的第二行星架;
若干离合器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齿圈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小太阳轮连接的第一离合器,一端与所述第一齿圈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大太阳轮连接的第三离合器,一端与所述第一行星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大太阳轮连接的第四离合器,以及一端与所述输入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的第二离合器;
若干制动器包括用于制动所述大太阳轮的第一制动器,以及用于制动所述第二行星架的第二制动器;
所述第二齿圈用于和前桥差速器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前桥差速器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太阳轮空套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一行星架固设于所述输入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大太阳轮空套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小太阳轮空套于所述输入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前驱动力装置还包括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设有沿自身轴向间距布置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相连,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前桥差速器的输入齿圈啮合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齿轮的直径;和/或,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设有电机齿轮,所述电机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前驱动力装置还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液力变矩器与输入轴连接;或,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离合器与输入轴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驱动力装置,同时设置第一行星齿轮系和第二行星齿轮系,能适应各种复杂路况,其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方便于车辆上布置,其可实现的挡位较多,换挡平顺性好,设置的第一电机,动力输出效率较高,在用于回收能量时,回收能量效率也较高。
此外,将第一太阳轮空套于输入轴上,第一行星架固设于输入轴上,大太阳轮空套于输入轴上,小太阳轮空套于输入轴上,均利于整体结构布置,还利于提高动力输出效率和动力传递的平稳性。
另外,设置输出轴、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并使第一齿轮的直径小于第二齿轮的直径,方便整体布置,并同样利于提高动力输出效率和动力传递的平稳性。
而设置发动机,利于和第一电机配合而实现发动机驱动模式、第一电机单独驱动模式,以及发动机和第一电机共同驱动模式,能为驾驶者提供更多的驱动模式,而方便驾驶者自由选择。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动力装置,包括如上的前驱动力装置,还包括后驱动力装置和动力电池;
所述后驱动力装置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后轮的驱动轴传动连接;
所述动力电池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机为一个,左右两侧的后轮的驱动轴之间设有后桥差速器,所述第二电机直接或通过具有若干挡位的变速机构连接所述后桥差速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机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电机分别直接设于对应侧的所述驱动轴上,且两个所述驱动轴之间设有控制两个所述驱动轴之间动力通断的第一同步器;或,两个所述第二电机分别通过具有若干挡位的动力传递单元与对应侧的所述驱动轴传动相连,且两所述动力传递单元之间设有控制两个所述动力传递单元之间动力通断的第一同步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动力装置,可实现前驱、后驱和四驱功能模式,能适应各种复杂路况,而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前驱动力装置;或,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辆动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应用前述的前驱动力装置或车辆动力装置,便于实现前驱、后驱和四驱功能模式,能适应各种复杂路况,前驱动力装置因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而方便于车辆布置,还使得车辆可实现的挡位较多,换挡平顺性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驱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驱动力装置单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驱动力装置另一单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驱动力装置另一单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驱动力装置的双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驱动力装置另一双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驱动力装置另一双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驱动力装置另一双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驱动力装置另一双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驱动力装置另一双电机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驱动力装置实现各挡位的控制逻辑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输入轴;4、第一离合器;5、第二离合器;6、第三离合器;7、第四离合器;
201、第一太阳轮;2021、第一内圈行星轮;2022、第一外圈行星轮;203、第一行星架;204、第一齿圈;
301、小太阳轮;302、大太阳轮;303、短行星轮;304、长行星轮;305、第二行星架;306、第二齿圈;
60、液力变矩器;70、第一电机;80、前桥差速器;100、动力电池;
6001、离合机构;7001、电机齿轮;8001、输入齿圈;
8、第二电机;800、第二中间轴;81、第一电机轴齿轮;811、第一电机轴齿轮;812、第二电机轴齿轮;82、驱动轴齿轮;821、第一驱动轴齿轮;822、第二驱动轴齿轮;83、中间轴齿轮;831、第一中间轴齿轮;832、第一中间轴齿轮;833、第三中间轴齿轮;841、第一同步器;842、第二同步器;85、后桥差速器;9、后轮;90、驱动轴;
11、输出轴;1101、第一齿轮;1102、第二齿轮;
12、前轮;13、发动机;14、第一制动器;15、第二制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接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接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前驱动力装置,其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挡位较多,而具有较好的换挡平顺性。
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前驱动力装置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第一电机70、输入轴1、若干离合器和若干制动器,还包括沿输入轴1的轴向间距布置的第一行星齿轮系和第二行星齿轮系。
具体结构上,第一行星齿轮系包括第一太阳轮201、套设于第一太阳轮201外的第一齿圈204,分别与第一太阳轮201和第一齿圈204啮合相连的若干第一行星轮,以及用于安装各第一行星轮的第一行星架203。
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太阳轮201空套于输入轴1上。第一行星架203固设于输入轴1上,并可随输入轴1同步转动。前述的第一行星轮具体包括第一内圈行星轮2021和第一外圈行星轮2022,第一内圈行星轮2021和第一外圈行星轮2022均设于第一行星架203上,且第一内圈行星轮2021与第一太阳轮201啮合相连,第一外圈行星轮2022与第一齿圈204啮合相连,第一内圈行星轮2021和第一外圈行星轮2022啮合相连。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行星轮除了可包括第一内圈行星轮2021和第一外圈行星轮2022,还可仅设置一组第一行星轮,各第一行星轮分别与第一齿圈204和第一太阳轮201啮合相连也是可以的。
前述的第二行星齿轮系具体包括同轴布置的大太阳轮302和小太阳轮301、套设于大太阳轮302和小太阳轮301外的第二齿圈306,分别与大太阳轮302和第二齿圈306啮合相连的若干长行星轮304,分别与长行星轮304和小太阳轮301啮合相连的若干短行星轮303,以及用于安装各长行星轮304和各短行星轮303的第二行星架305。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大太阳轮302和小太阳轮301均空套于输入轴1上。
本实施例中,第二齿圈306用于和前桥差速器80传动连接,以使得传递至第二齿圈306的动力可传递至前桥差速器80,从而可经由两侧的半轴向前轮12传递。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前驱动力装置还包括输出轴11,输出轴11上设有沿自身轴向间距布置的第一齿轮1101和第二齿轮1102。具体结构上,第一齿轮1101与第二齿圈306啮合相连,第二齿轮1102与前桥差速器80的输入齿圈8001啮合相连,使得传递至第二齿轮1102的动力可依次经过第一齿轮1101、输出轴11和第二齿轮1102而递至前桥差速器80。
优选的,第一齿轮1101的直径小于第二齿轮1102的直径,利于提高动力输出效率和动力传递的平稳性。
前述的第一电机70的动力输出端与前桥差速器80传动连接,如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70的动力输出端设有电机齿轮7001,电机齿轮7001与第一齿轮1101啮合相连,电机齿轮7001的直径大于第一齿轮1101的直径,使得第一电机70输出的动力可通过电机齿轮7001、第一齿轮1101、输出轴11和第二齿轮1102而递至前桥差速器80。
本实施例中若干离合器包括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第三离合器6和第四离合器7,而若干制动器包括第一制动器14和第二制动器15,接下来将分别对各离合器和各制动器进行说明。
第一离合器4的一端与第一齿圈204连接、另一端与小太阳轮301连接,其用于控制第一齿圈204和小太阳轮301之间的动力通断,也即第一离合器4接合时,第一齿圈204与小太阳轮301同步转动,第一离合器4断开时,第一齿圈204与小太阳轮301之间不能传递动力。
第二离合器5的一端与输入轴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行星架305连接,其用于控制输入轴1和第二行星架305之间的动力通断,也即第二离合器5接合时,输入轴1与第二行星架305同步转动,第二离合器5断开时,输入轴1与第二行星架305之间不能传递动力。
第三离合器6的一端与第一齿圈204连接、另一端与大太阳轮302连接,其用于控制第一齿圈204和大太阳轮302之间的动力通断,也即第三离合器6接合时,第一齿圈204与大太阳轮302同步转动,第三离合器6断开时,第一齿圈204与大太阳轮302之间不能传递动力。
第四离合器7的一端与第一行星架203连接、另一端与大太阳轮302连接,其用于控制第一行星架203和大太阳轮302之间的动力通断,也即第四离合器7接合时,第一行星架203与大太阳轮302同步转动,第四离合器7断开时,第一行星架203与大太阳轮302之间不能传递动力。
第一制动器14用于制动大太阳轮302,具体来讲,在第一制动器14制动大太阳轮302时,大太阳轮302不能转动,在第一制动器14解锁大太阳轮302时,大太阳轮302可以转动。
第二制动器15用于制动第二行星架305,具体来讲,在第二制动器15制动第二行星架305时,第二行星架305不能转动,在第二制动器15解锁第二行星架305时,第二行星架305可以转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前驱动力装置还包括发动机13,发动机13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液力变矩器60与输入轴1传动连接,液力变矩器60可选用现有结构,而利于降低整体成本。通过液力变矩器60中离合机构6001的接合,使得发动机13的动力可传递至输入轴1,通过液力变矩器60中离合机构6001的断开,发动机13的动力不能传递至输入轴1。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13的动力输出端除了可设置液力变矩器60,还可另外设置单质量飞轮和离合器,或单质量飞轮、扭转减震器和离合器,或者双质量飞轮和离合器,或者离合器。在设置单质量飞轮时,扭转减震器和离合器可集成于一起,也可选用分体结构装配于一起。
此外,如上的发动机13还可为其他可输出旋转动力的机构,例如发动机13可被电机替换,电机的动力经过液力变矩器60后,其动力同样可以传递至输入轴1。
本实施例的前驱动力装置,参照图2所示的结构和图12所示的控制逻辑,该前驱动力装置可实现的挡位模式如下:
一、第一挡位模式
在D挡位的前进一挡中,如图2所示的,第一离合器4接合,第二制动器15接合,将第二行星架305制动。
传递至输入轴1的动力,可通过第一行星架203、第一齿圈204、第一离合器4输入到小太阳轮301。然后,由于第二行星架305被制动,短行星轮303和长行星轮304自转,动力自小太阳轮301、经由短行星轮303、长行星轮304输出到第二齿圈306,而后从第二齿圈306输出至前桥差速器80的输入齿圈8001,进而通过两侧的半轴输入到前轮12。
二、第二挡位模式
在D挡位的前进二挡中,如图2所示,第一离合器4接合,第一制动器14接合,将大太阳轮302制动。
传递至输入轴1的动力,可通过第一行星架203、第一齿圈204、第一离合器4输入到小太阳轮301。然后,第二行星架305以低于小太阳轮301的减速的速度旋转,短行星轮303和长行星轮304公转,并且输入到小太阳轮301的动力经由短行星轮303、长行星轮304输出到第二齿圈306,而后从第二齿圈306输出至前桥差速器80的输入齿圈8001,进而通过两侧的半轴输入到前轮12。
三、第三挡位模式
在D挡位的前进三挡中,如图2所示,第一离合器4和第三离合器6接合。
传递至输入轴1的动力,可通过第一行星架203、第一齿圈204、第一离合器4输入到小太阳轮301。
此外,由于第三离合器6的接合,传递至第一齿圈204的动力还经第三离合器6被输入到大太阳轮302。即,由于第一齿圈204的动力被同时输入到大太阳轮302和小太阳轮301,第二行星齿轮系作为一个整体旋转,动力直接输出到第二齿圈306,而后从第二齿圈306输出至前桥差速器80的输入齿圈8001,进而通过两侧的半轴输入到前轮12。
四、第四挡位模式
在D挡位的前进四挡中,如图2所示,第一离合器4和第四离合器7接合。
传递至输入轴1的动力,可通过第一行星架203、第一齿圈204、第一离合器4输入到小太阳轮301。
另外,通过第四离合器7的接合,传递到第一行星架203的动力还通过第四离合器7被输入到大太阳轮302。然后,第二行星架305以比小太阳轮301高的减速速度旋转,动力输出到第二齿圈306,而后从第二齿圈306输出至前桥差速器80的输入齿圈8001,进而通过两侧的半轴输入到前轮12。
五、第五挡位模式
在D挡位的前进五挡中,如图2所示,第一离合器4和第二离合器5接合。
传递至输入轴1的动力,可通过第一行星架203、第一齿圈204、第一离合器4输入到小太阳轮301。
此外,由于第二离合器5的接合,传递至输入轴1的动力被输入至第二行星架305。然后,输入到小太阳轮301的动力和输入到第二行星架305的动力导致比第四挡位模式速度更高的减速旋转,动力被输出到第二齿圈306,而后从第二齿圈306输出至前桥差速器80的输入齿圈8001,进而通过两侧的半轴输入到前轮12。
六、第六挡位模式
在D挡位的前进六挡中,如图2所示,第二离合器5和第四离合器7接合。
由于第四离合器7接合,传递至输入轴1的动力,可通过第一行星架203、第四离合器7被输入到大太阳轮302。
此外,传递至输入轴1的动力还通过第二离合器5被输入至第二行星架305。即,由于动力输入到大太阳轮302和第二行星架305,第二行星齿轮系直接连接输入轴1,动力被输出到第二齿圈306,而后从第二齿圈306输出至前桥差速器80的输入齿圈8001,进而通过两侧的半轴输入到前轮12。
七、第七挡位模式
在D挡位的前进七挡中,如图2所示,第二离合器5和第三离合器6接合。
传递至输入轴1的动力,可通过第一行星架203、第一齿圈204、第三离合器6被输入到大太阳轮302。
此外,传递至输入轴1的动力还通过第二离合器5的接合被输入至第二行星架305。然后,输入到大太阳轮302的动力和输入到第二行星架305的动力导致更高的旋转速度,动力被输出到第二齿圈306,而后从第二齿圈306输出至前桥差速器80的输入齿圈8001,进而通过两侧的半轴输入到前轮12。
八、第八挡位模式
在D挡位的前进八挡中,如图2所示,第二离合器5接合,第一制动器14接合,将大太阳轮302制动。
由于第二离合器5的接合,传递至输入轴1的动力还通过第二离合器5的接合被输入至第二行星架305。此外,由于第一制动器14的接合,大太阳轮302不能旋转。
由于大太阳轮302被制动,传递至第二行星架305的动力导致比前进七挡更高的速度,动力被输出到第二齿圈306,而后从第二齿圈306输出至前桥差速器80的输入齿圈8001,进而通过两侧的半轴输入到前轮12。
九、第九挡位模式
该挡位模式为后退一挡,如图2所示,第三离合器6接合,第二制动器15接合,将第二行星架305制动。
传递至输入轴1的动力,可通过第一行星架203、第一齿圈204、第三离合器6被输入到大太阳轮302。另外,由于第二制动器15接合,第二行星架305不能旋转。
然后,输入到大太阳轮302的动力,经由长行星轮304被输出到第二齿圈306,而后从第二齿圈306输出至前桥差速器80的输入齿圈8001,进而通过两侧的半轴输入到前轮12。
十、第十挡位模式
该挡位模式为后退二挡,如图2所示,第四离合器7接合,第二制动器15接合,将第二行星架305制动。
由于第四离合器7的接合,传递至输入轴1的动力经由第一行星架203、第四离合器7被输入到大太阳轮302。另外,由于第二制动器15接合,第二行星架305不能旋转。
然后,输入到大太阳轮302的动力经由长行星轮304被输出到第二齿圈306,而后从第二齿圈306输出至前桥差速器80的输入齿圈8001,进而通过两侧的半轴输入到前轮12。
在P挡和N挡挡位模式下,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第三离合器6和第四离合器7断开。于是,第一行星架203与大太阳轮302、第一齿圈204与大太阳轮302与小太阳轮301即第一行星齿轮系与第二行星齿轮系处于分离状态。另外,输入轴1与第二行星架305的连结被解除。输入轴1与第二行星齿轮系之间的动力传递被切断,即输入轴1与第二齿圈306之间的动力传递被切断。
本实施例的前驱动力装置,其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方便于车辆布置,其可实现的挡位较多,换挡平顺性好,设置的第一电机70,动力输出效率较高,在用于回收能量时,回收能量效率也较高。
同时,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车辆动力装置,如图2所示,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前驱动力装置,还包括后驱动力装置。其中,前驱动力装置用于驱动车辆的前桥,后驱动力装置用于驱动车辆的后桥。本实施例的车辆动力装置可实现前驱、后驱和四驱功能模式,能适应各种复杂路况,
本实施例的后驱动力装置可参照图3至图11所示,其包括第二电机8,第二电机8的动力输出端与后轮9的驱动轴90传动连接。应当指出,该后驱动力装置可以仅配置一台第二电机8,也可以配置两台第二电机8。仅配置一台第一电机的单电机配置结构可参照图3至图5所示配置,两台第一电机的双电机配置结构可参照图6至图11所示。
当配置一台第二电机8时,后驱动力装置包括第二电机8、以及设于左右两侧的后轮9的驱动轴90之间的后桥差速器85,第二电机8直接或通过具有若干挡位的变速机构连接后桥差速器85。
例如可参照图3所示的,第二电机8和后桥差速器85可集成设置,由第二电机8驱动后桥差速器85带动两侧的驱动轴90旋转。或者,如图4、图5所示,第二电机8通过一套变速机构与两侧驱动轴90之间的后桥差速器85传动连接。对于变速机构的具体配置情况,可根据第二电机8和后轮9之间的传动和变速要求灵活设置。后驱动力装置采用单电机配合后桥差速器85的驱动方式,具有结构简单,配置第一电机数量少等优点,可降低后驱动力装置的配置成本。
例如,可参考图4,在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和后桥差速器85之间设置第二中间轴800,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上设置第一电机轴齿轮81,第二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和第一中间轴齿轮832,后桥差速器85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其中,第一电机轴齿轮81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啮合相连,第一中间轴齿轮832与驱动轴齿轮82啮合相连,形成变速传动路径,可实现稳定的变速传动效果。
再如,可参考图5,在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和后桥差速器85之间设置第二中间轴800,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上间隔设置第一电机轴齿轮811和第二电机轴齿轮812,第二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地套装第一中间轴齿轮831、第一中间轴齿轮832和第三中间轴齿轮833,后桥差速器85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
其中,第一电机轴齿轮811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啮合相连,第二电机轴齿轮812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2啮合相连,第三中间轴齿轮833与驱动轴齿轮82啮合相连。此刻,在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和第一中间轴齿轮832之间的第二中间轴800上设置第二同步器842,可切换挡位,形成该变速机构的两条不同传动比的变速传动路径,可对后轮9进行两挡的调速驱动,实现稳定的变速传动效果。
如图6至图11所示,当配置两台第二电机8时,两个第二电机8分别对应左右两侧的后轮9的驱动轴90设置。两第二电机8分别直接设于对应侧的驱动轴90上,且两驱动轴90之间设有第一同步器841,该结构中,两个第二电机8可单独设置,也即不集成于后轮9上,或者两个第二电机8还可分别集成于对应侧的后轮9上。
除此之外,两第二电机8还可分别通过一组动力传递单元与对应侧的驱动轴90传动相连,而且两组动力传递单元之间设有第一同步器841;对于每一组的动力传递单元的具体配置情况以及第一同步器841的设置位置,可根据第二电机8和后轮9之间的传动和变速要求灵活设置。动力传递单元可根据挡位变化的要求设置成一挡、两挡或多个挡位变速的形式,通过第一同步器841实现各挡位之间的切换。
例如,可参考图6,第二电机8直接配置在对应侧的驱动轴90上,两驱动轴90之间设置有第一同步器841。再如,参考图7,在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上设置第一电机轴齿轮81,在对应侧的驱动轴90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第一电机轴齿轮81和驱动轴齿轮82啮合传动,形成动力传递单元;两组动力传递单元之间设置一个第一同步器841。当然,该第一同步器841可设于两个驱动轴90之间,或者设于两个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之间。
再比如,可参考图8,在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和对应侧的驱动轴90之间设置第二中间轴800,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上设置第一电机轴齿轮81,第二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和第一中间轴齿轮832,驱动轴90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
其中,第一电机轴齿轮81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啮合相连,第一中间轴齿轮832与驱动轴齿轮82啮合相连,形成变速传动路径,可实现稳定的变速传动效果。第一同步器841则可设置在两组动力传递单元上的多处位置,例如图8中所示的两个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之间;当然,第一同步器841也可设在两个驱动轴90之间或者两个第二中间轴800之间。
或参考图9,在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上间隔设置第一电机轴齿轮811和第二电机轴齿轮812,对应侧的驱动轴90上间隔设置第一驱动轴齿轮821、第二驱动轴齿轮822。第一电机轴齿轮811与第一驱动轴齿轮821啮合相连,第二电机轴齿轮812与第二驱动轴齿轮822啮合相连,第一同步器841设于两侧的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之间;当然,第一同步器841也可设在两个驱动轴90之间。
亦或,参考图10所示,在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和对应的驱动轴90之间加设第二中间轴800。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上设置间隔设置第一电机轴齿轮811和第二电机轴齿轮812,第二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套装第一中间轴齿轮831、第三中间轴齿轮833和第一中间轴齿轮832,驱动轴90上设置驱动轴齿轮82。
其中,第一电机轴齿轮811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啮合相连,第二电机轴齿轮812与第一中间轴齿轮832啮合相连,第三中间轴齿轮833与驱动轴齿轮82啮合相连;同时,在第一中间轴齿轮831和第一中间轴齿轮832之间的第二中间轴800上设置第二同步器842,可切换挡位,形成该动力传递单元的两条不同传动比的变速传动路径。第一同步器841可设于两侧的驱动轴90之间;当然,第一同步器841也可设在两个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之间或者两个第二中间轴800之间。
亦或,参考图11所示,在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和对应的驱动轴90之间加设第二中间轴800。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上设置第一电机轴齿轮81,第二中间轴800上间隔设置第一中间轴齿轮831、第三中间轴齿轮833和第一中间轴齿轮832,驱动轴90上间隔设置套装第一驱动轴齿轮821和第二驱动轴齿轮822。
其中,第一电机轴齿轮81与第三中间轴齿轮833啮合相连,第一中间轴齿轮831与第一驱动轴齿轮821啮合相连,第一中间轴齿轮832与第二驱动轴齿轮822啮合相连;同时,在第一驱动轴齿轮821和第二驱动轴齿轮822之间的驱动轴90上设置第二同步器842,可切换挡位,形成该动力传递单元的两条不同传动比的变速传动路径。第一同步器841可设于两侧的第二中间轴800之间;当然,第一同步器841也可设在两个第二电机8的电机轴之间或者两个驱动轴90之间。
总体来说,采用两台第二电机8分别驱动左右两侧的后轮9,通过在左右两侧的驱动轴90或者动力传递单元之间设置第一同步器841,不仅能够将两侧的驱动力脱开,实现差速效果,在一侧的后轮9出现恶劣路况而难以脱困时,第一同步器841也能够及时接合两侧的驱动轴90,从而将两台第二电机8的动力联合起来传递给待脱困的后轮9,从而提升车辆的脱困能力。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该车辆动力装置还包括动力电池100,该动力电池100分别与第一电机70和第二电机8电连接。
除此之外,该车辆动力装置还包括发动机控制器、第一电机控制器、第二电机控制器和整车控制器。其中,发动机控制器与发动机13电连接,第一电机控制器与第一电机70电连接,第二电机控制器与第二电机8电连接,且发动机控制器、第一电机控制器、第二电机控制器分别与整车控制器电连接。
同时,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前驱动力装置或车辆动力装置,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应用前述的前驱动力装置或车辆动力装置,其与车辆动力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前驱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电机(70)、输入轴(1)、若干离合器和若干制动器,还包括沿所述输入轴(1)的轴向间距布置的第一行星齿轮系和第二行星齿轮系;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系包括第一太阳轮(201)、套设于所述第一太阳轮(201)外的第一齿圈(204),分别与所述第一太阳轮(201)和所述第一齿圈(204)啮合相连的若干第一行星轮,以及用于安装各所述第一行星轮的第一行星架(203);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系包括同轴布置的大太阳轮(302)和小太阳轮(301)、套设于所述大太阳轮(302)和所述小太阳轮(301)外的第二齿圈(306),分别与所述大太阳轮(302)和所述第二齿圈(306)啮合相连的若干长行星轮(304),分别与所述长行星轮(304)和所述小太阳轮(301)啮合相连的若干短行星轮(303),以及用于安装各所述长行星轮(304)和各所述短行星轮(303)的第二行星架(305);
若干离合器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齿圈(20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小太阳轮(301)连接的第一离合器(4),一端与所述第一齿圈(20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大太阳轮(302)连接的第三离合器(6),一端与所述第一行星架(20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大太阳轮(302)连接的第四离合器(7),以及一端与所述输入轴(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行星架(305)连接的第二离合器(5);
若干制动器包括用于制动所述大太阳轮(302)的第一制动器(14),以及用于制动所述第二行星架(305)的第二制动器(15);
所述第二齿圈(306)用于和前桥差速器(80)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机(70)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前桥差速器(80)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驱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太阳轮(201)空套于所述输入轴(1)上;
所述第一行星架(203)固设于所述输入轴(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驱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太阳轮(302)空套于所述输入轴(1)上;
所述小太阳轮(301)空套于所述输入轴(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驱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驱动力装置还包括输出轴(11),所述输出轴(11)上设有沿自身轴向间距布置的第一齿轮(1101)和第二齿轮(1102);
所述第一齿轮(1101)与所述第二齿圈(306)啮合相连,所述第二齿轮(1102)与所述前桥差速器(80)的输入齿圈(8001)啮合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驱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110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齿轮(1102)的直径;和/或,
所述第一电机(70)的动力输出端设有电机齿轮(7001),所述电机齿轮(7001)与所述第一齿轮(1101)啮合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驱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驱动力装置还包括发动机(13);
所述发动机(13)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液力变矩器(60)与输入轴(1)连接;或,所述发动机(13)的动力输出端通过离合器与输入轴(1)连接。
7.一种车辆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示的前驱动力装置,还包括后驱动力装置和动力电池(100);
所述后驱动力装置包括第二电机(8),所述第二电机(8)的动力输出端与后轮(9)的驱动轴(90)传动连接;
所述动力电池(100)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机(70)和所述第二电机(8)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机(8)为一个,左右两侧的后轮(9)的驱动轴(90)之间设有后桥差速器(85),所述第二电机(8)直接或通过具有若干挡位的变速机构连接所述后桥差速器(85)。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机(8)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电机(8)分别直接设于对应侧的所述驱动轴(90)上,且两个所述驱动轴(90)之间设有控制两个所述驱动轴(90)之间动力通断的第一同步器(841);或,
两个所述第二电机(8)分别通过具有若干挡位的动力传递单元与对应侧的所述驱动轴(90)传动相连,且两所述动力传递单元之间设有控制两个所述动力传递单元之间动力通断的第一同步器(841)。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上设有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驱动力装置;或,
所述车辆上设有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动力装置。
CN202321922478.0U 2023-07-20 2023-07-20 前驱动力装置及车辆动力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2203909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22478.0U CN220390973U (zh) 2023-07-20 2023-07-20 前驱动力装置及车辆动力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22478.0U CN220390973U (zh) 2023-07-20 2023-07-20 前驱动力装置及车辆动力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90973U true CN220390973U (zh) 2024-01-26

Family

ID=89602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22478.0U Active CN220390973U (zh) 2023-07-20 2023-07-20 前驱动力装置及车辆动力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909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25194B (zh) 混合动力车辆用动力驱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714885A (zh) 两档混合动力耦合机构、控制***及控制方法
CN220390973U (zh) 前驱动力装置及车辆动力装置和车辆
CN220465223U (zh) 混合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20410283U (zh) 混合动力***及车辆
CN220465224U (zh) 前驱动力装置及混合动力***和车辆
CN220390978U (zh) 动力***及车辆
CN220535395U (zh) 动力装置及车辆
CN116923076A (zh) 车辆动力机构及车辆
CN219312499U (zh) 混合动力驱动***及车辆
CN218326038U (zh) 多档传动机构、车辆动力装置及车辆
CN220332455U (zh) 多档变速混动总成及混动汽车
CN115837834B (zh) 驱动***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410281U (zh) 混合驱动总成及混动汽车
CN219191896U (zh) 混合动力驱动***及车辆
CN214728157U (zh) 一种多档位混合动力变速总成及汽车
CN220390975U (zh) 混合动力驱动***及车辆
CN220390971U (zh) 混合动力驱动***及汽车
CN220410282U (zh) 混动动力***及车辆
CN220447644U (zh) 混合动力***及车辆
CN216861169U (zh) 双电机混合动力***
CN221188119U (zh) 混动变速器、混合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20390966U (zh) 变速驱动机构及混动总成
CN220447641U (zh) 混动动力装置及车辆
CN220465222U (zh) 混合动力***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