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8936U - 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8936U
CN220368936U CN202223601014.8U CN202223601014U CN220368936U CN 220368936 U CN220368936 U CN 220368936U CN 202223601014 U CN202223601014 U CN 202223601014U CN 220368936 U CN220368936 U CN 2203689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dissipation
air inlet
exhaust fan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101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涛
吴玉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Simcom Wireless Solu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Simcom Wireless Solu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Simcom Wireless Solu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Simcom Wireless Solu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101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689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89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89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通讯领域,公开一种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包括:收容壳,围成收容腔体并设置有连通收容腔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排风扇,位于所述收容壳内并邻近所述出风口,所述排风扇将自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收容壳内、并吸收热量之后的气体经由所述出风口排至收容壳外;发热模组,设置在所述收容壳内,与所述收容壳的顶壁相互间隔、并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排风扇迎风侧的第一风道;电池模组,设置在所述收容壳内,所述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发热模组下方、并与所述发热模组相互间隔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排风扇迎风侧的第二风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空间、进行高效散热。

Description

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通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日前,通信技术不断发展、通讯设备的种类日益增多,为了应对散热问题,通常采用导热脂、导热胶、导热垫子或变相导热膜来耦合通讯设备的发热模组和散热器,再辅以风扇产生强迫对流实现散热。
然而,随着5G通信的迭代和产品的轻薄化设计趋势普及,高发热量的5G通讯设备不仅内部空间越来越小、而且对散热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惯用的散热方式在日益增长的散热需求和不增反降的内部空间下捉襟见肘,存在空间利用不合理、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对通讯设备进行高效散热成为重要的设计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其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对通讯设备进行高效散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包括:收容壳,围成收容腔体并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收容腔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排风扇,位于所述收容壳内并邻近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排风扇将自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收容壳内、并吸收热量之后的气体经由所述出风口排至收容壳外;发热模组,设置在所述收容壳内,所述发热模组与所述收容壳的顶壁相互间隔、并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排风扇迎风侧的第一风道;电池模组,设置在所述收容壳内并为所述发热模组提供电能,所述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发热模组下方、并与所述发热模组相互间隔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排风扇迎风侧的第二风道。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其在收容壳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经由进风口进入第一风道的空气、从发热模组顶部吸收热量并经由排风扇排出出风口;经由进风口进入第二风道的空气、从发热模组和电池模组之间吸收热量并经由排风扇排出出风口;如此以来,在收容壳内形成两条通风路径,使得发热量最大的发热模组的两侧分别享用一个风道进行散热,还能利用第二风道同时兼顾电池模组的散热需求,充分利用了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的有限空间、不仅对发热模组进行双侧散热、还能额外顾及电池模组的散热需求,达到高效散热的技术效果。
另外,所述收容壳包括位于所述收容腔体底部、并具有板状主体部的后壳,设置在所述后壳上、并包括垂直于所述主体部的多个侧壁的前壳,以及覆盖所述前壳顶部的装饰件。如此设置,表面覆盖装饰件使得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的外观能够依照不同的市场需求、消费者喜好而设计,无需考虑其内部空间、散热效率等工程因素,产品设计自由度更高。
另外,所述进风口设置在一个所述侧壁上且所述进风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主体部平行;所述出风口设置在与所述进风口所处的侧壁相对设置的另一个侧壁上、且所述出风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主体部平行;或,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装饰件上且所述出风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主体部垂直。该种设计方式,使进风口开口方向与主体部平行,避免进入收容壳的气体直接吹向位于收容腔体底部的后壳而导致紊流,进而避免影响散热气流的流动效率;出风口开口方向也设置为与主体部平行,使得气流排出的方向与进风的方向一致,进一步确保气流流通的效率。
另外,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供电电池以及罩设在所述主体部上、并与所述主体部围成电池容置腔的导热壳,所述供电电池固定在所述电池容置腔内,所述导热壳包括呈板状并与所述主体部平行且贴合的底板、呈板状并与所述主体部平行且位于主体部上方的顶板、以及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侧板,所述顶板的底面与所述供电电池热接触、所述顶板的顶面与所述发热模组相互间隔形成所述第二风道。如此结构,能够提供额外导热壳来保护供电电池,避免供电电池接触经由进风口进入收容腔体内的污染物与水气,确保供电电池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还能确保热量能够从供电电池顺利传导至导热壳而确保供电电池的散热效率。
另外,所述侧板竖直设置、所述底板水平设置,所述侧板和所述底板的交接处设置有倾斜且朝向所述进风口的导流部。导流部的设计能够引导自底板位置进入收容腔体内的气流沿着导流部以及侧板流入第二风道进行热循环,避免自底板位置进入收容腔体内的气流直接撞击侧板而形成紊流,进而避免降低进风效率。
另外,所述前壳还包括与所述多个侧壁的顶缘相连的顶壁,所述顶壁上开设有多个备用出风口;所述装饰件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顶壁上、并覆盖所述顶壁以所述顶壁上的所述多个备用出风口。在发热模组的功率增大、需要更佳散热效率时,能够拆除装饰件,同时利用备用出风口加大散热效率。
另外,所述装饰件为透气的网状结构。可以不需要拆除装饰件,就达到利用备用出风口加大散热效率的技术效果。
另外,所述发热模组包括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发热模块以及屏蔽罩,所述电池模组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下方、并与所述电路板相互间隔形成所述第二风道。该种结构设计能够使得发热模块以及屏蔽罩上的热量可以自第一风道的气流散发出去;电路板上的热量可以自第二风道的气流散发出去,形成上、下两条散热路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更好。
另外,所述发热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发热模块上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收容壳的顶壁相互间隔形成所述第一风道。利用散热器先行吸收并分散来自发热模块的热量,进而利用散热器散热面积比发热模块散热面积更大的特点,达成更高的热量传递/散发效率。
另外,所述电路板水平设置在所述收容腔体内、并将所述收容腔体分隔成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方的上方空间和位于所述电路板下方的下方空间,所述电路板的边缘与所述侧壁相互间隔形成间隙;所述排风扇的迎风侧正对所述电路板的边缘区域、并形成位于二者之间的气流汇集区,所述气流汇集区位于所述上方空间;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上方空间内并沿第一水平方向、自所述进风口延伸至所述气流汇集区;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下方空间内并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自所述进风口延伸至所述间隙、并自所述间隙延伸至位于所述上方空间的所述气流汇集区;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经由所述气流汇集区连通至所述排风扇迎风侧。如此设置,将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先引导至电路板边缘、再经由边缘的间隙向上流转到上方空间的气流汇集区,可以使该部分气流到达气流汇集区之后、自气流汇集区靠近电路板边缘一侧向上进入排风扇,而此刻,第一风道内的气流从背离间隙的一侧流动至气流汇集区之后、自气流汇集区背离间隙的一侧向上进入排风扇;该种方式使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在到达间隙之前因被电路板遮挡、而不能直接流向排风扇迎风侧处与第一风道内的气流直接汇合,从而减少第一风道内气流与第二风道内气流在排风扇迎风侧相互冲击产生紊流,使两股气流按照上述方式分区占用排风扇的不同区域,从而达成更高的气体流通效率,有利于确保较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的立体视角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参见图1、图2,包括:收容壳10,围成收容腔体100并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收容腔体100连通的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排风扇20,位于所述收容壳10内并邻近所述出风口12设置,所述排风扇20将自所述进风口11进入所述收容壳10内、并吸收热量之后的气体经由所述出风口12排至收容壳10外;发热模组30,设置在所述收容壳10内,所述发热模组30与所述收容壳10的顶壁相互间隔、并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11和所述排风扇20迎风侧的第一风道101;电池模组40,设置在所述收容壳10内并为所述发热模组30提供电能,所述电池模组40设置于所述发热模组30下方、并与所述发热模组30相互间隔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11和所述排风扇20迎风侧的第二风道102。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其在收容壳10内形成有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经由进风口11进入第一风道101的空气、从发热模组30顶部吸收热量并经由排风扇20排出出风口12;经由进风口11进入第二风道102的空气、从发热模组30和电池模组40之间吸收热量并经由排风扇20排出出风口12;如此以来,在收容壳10内形成两条通风路径,使得发热量最大的发热模组30的两侧分别享用一个风道进行散热,还能利用第二风道102同时兼顾电池模组40的散热需求,充分利用了通讯装置的有限空间、不仅对发热模组30进行双侧散热、还能额外顾及电池模组40的散热需求,达到高效散热的技术效果。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的实现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实施本方案的必须。
收容壳10用于收容排风扇20、发热模组30和电池模组40,从而对排风扇20、发热模组30和电池模组40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收容壳10可由注塑工艺制成,其材质可为硬质材料,采用硬质材料制成的收容壳10具有质地硬、不易变形、强度高的特点。另外,收容壳10可以由多个分别制造的零部件拼接而成,这样更有助于制作出具有特殊形状的外壳,使得复杂外壳形状更容易制作。在一种可实施的方案中,收容壳10包括后壳13、前壳14以及装饰件15。后壳13具有板状主体部130,前壳14被板状主体部130支撑在自身边缘位置,装饰件15位于前壳14的上方。具体的,前壳14包括垂直于主体部130的侧壁140,侧壁140设置在主体部130的边缘位置,与主体部130共同围成收容腔体100,后壳13位于收容腔体100的底部,而装饰件15则覆盖前壳14的顶部。如此设置,外露的装饰件15位于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的表面、起到覆盖前壳14的作用,装饰件15使得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的外观能够依照不同的市场需求、消费者喜好而设计,无需考虑其内部空间、散热效率等工程因素,产品设计自由度更高。
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分别为开设在前壳14上的开口,分别与所述收容腔体100连通以用于供收容壳10外部的气体流入、流出收容腔体100,可以理解,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可以通过一体注塑成型直接形成在前壳14上。另外,为了方便气流通畅,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可以相互正对设置,从而方便气流的快速流动以达成较高的散热效率。不过,在特殊的应用环境下,例如常年寒冷的地区,散热效率不需要发挥到极致的情形下,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也可以无需相对设置,而根据其他的设计考量进行位置布局。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2中,作为可选实施方案,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相对设置在前壳14的左、右两侧。具体的,进风口11设置在侧壁140上,且进风口11的开口方向(也即图2所示图面的左右方向)与主体部130平行;出风口12设置在与进风口11所处的侧壁140相对设置的另一个侧壁140上、且出风口12的开口方向与主体部130平行。进风口11开口方向与主体部130平行,能够避免进入收容壳10的气体直接吹向位于收容腔体100底部的后壳13上而导致紊流,进而避免影响散热气流的流动效率;出风口12开口方向也设置为与主体部130平行,使得气流排出的方向与进风的方向一致,进一步确保气流流通的效率。当然,在一种变更实施方式下,出风口12也可以设置在装饰件15上、从而出风口12的开口方向与主体部130垂直。
排风扇20设置在收容壳10内、并邻近出风口12设置,以将自进风口11进入收容壳10内、并吸收热量之后的气体经由出风口12排至收容壳10外。此外,在排风扇20的推动之下,气流的流动亦会更加迅速,进一步增加气流流量,加快散热效率。
发热模组30设置在所述收容壳10内、并与所述收容壳10的顶壁相互间隔、并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11和所述排风扇20迎风侧的第一风道101。具体的,在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发热模组30包括电路板31以及设置在电路板31上的发热模块32以及屏蔽罩33。为了方便发热模块32的热量尽快散发到周围的空气当中,发热模组3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发热模块32上的散热器34,从而散热器34与收容壳10的顶壁相互间隔形成所述第一风道101。如此设置,利用散热器34先行吸收并分散来自发热模块32的热量,进而利用散热器34散热面积比发热模块32散热面积更大的特点,达成更高的热量传递/散发效率,继而再通过散热器34与第一风道101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将热量转移到第一风道101内的气流中。
电池模组40,设置在所述收容壳10内并为所述发热模组30提供电能,所述电池模组40设置于所述发热模组30下方、并与所述发热模组30相互间隔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11和所述排风扇20迎风侧的第二风道102。具体的,在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电池模组40位于电路板31的下方、并与电路板31相互间隔形成第二风道102。该种结构设计能够使得发热模块32以及屏蔽罩33上的热量可以自第一风道101的气流散发出去;电路板31上的热量可以自第二风道102的气流散发出去,形成上、下两条散热路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更好。
在一个可选的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电池模组40还包括供电电池41以及罩设在主体部130上、并与主体部130围成电池容置腔400的导热壳42,供电电池41固定在电池容置腔400内。优选的,导热壳42可以包括呈板状、并与主体部130平行且贴合的底板421、呈板状并与所述主体部平行且位于主体部上方的顶板422、以及连接所述顶板422和所述底板421的侧板423,顶板422的底面与供电电池41热接触、顶板422的顶面与发热模组30相互间隔形成第二风道102。如此提供额外导热壳42来保护供电电池41的做法,避免供电电池41接触经由进风口11进入收容腔体100内的污染物与水气,确保供电电池41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还能确保热量能够从供电电池41顺利传导至导热壳42而确保供电电池41的散热效率。
更优选的,为了避免自底板421位置进入收容腔体100内的气流直接撞击侧板423而形成紊流,进而避免降低进风效率,在竖直设置的侧板423和水平设置的底板421的交接处设置有倾斜且朝向进风口11的导流部420。导流部420的设计能够引导自底板421位置进入收容腔体100内的气流沿着导流部420以及侧板423流入第二风道102进行热循环,避免自底板421位置进入收容腔体100内的气流直接撞击侧板423而被反射回来、与新进入的气流形成紊流,进而避免降低进风效率。
需要补充的是,在其他变更实施方案中,前壳14还包括与多个侧壁140的顶缘相连的顶壁142,顶壁142上开设有多个备用出风口1420;装饰件15可拆卸的设置在顶壁142上、并覆盖顶壁142以顶壁142上的多个备用出风口1420。在发热模组30的功率增大、需要更佳散热效率时,用户能够拆除装饰件15,同时利用备用出风口1420加大散热效率。
当然,辅助散热的设计方案也可以在不需要拆除装饰件的情形下达到利用备用出风口1420加大散热效率的技术效果,例如,将装饰件15为透气的网状结构,从而避免热空气无法经由备用出风口1420。
更优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31水平设置在收容腔体100内、并将收容腔体100分隔成分别位于电路板31上方的上方空间和位于电路板31下方的下方空间,电路板31的边缘与侧壁140相互间隔形成图2左侧所示的间隙310;排风扇20的迎风侧正对电路板31的边缘区域、并形成位于二者之间的气流汇集区200。气流汇集区200位于所述上方空间,第一风道101位于所述上方空间内并沿第一水平方向X、自进风口11延伸至气流汇集区200;第二风道102位于所述下方空间内并沿第一水平方向X自进风口11延伸至间隙310、并自间隙310延伸至位于上方空间的气流汇集区200;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均经由气流汇集区200连通至排风扇20迎风侧。
如此以来,能够将第二风道102内的气流先引导至电路板31的边缘、再经由边缘的间隙310向上流转到上方空间的气流汇集区200(如图2收容壳10内左侧箭头标识的路径),可以使该部分气流到达气流汇集区200之后、自气流汇集区200靠近电路板31边缘一侧(也即图2所示图面的左侧)向上进入排风扇20,而此刻,第一风道101内的气流从背离间隙310的一侧(也即图2所示图面的右侧)流动至气流汇集区200之后、自气流汇集区200背离间隙310的一侧向上进入排风扇20(如图2收容壳10内、自右向左的箭头标识的路径)。该种方式下,使第二风道102内的气流在到达间隙310之前因被电路板41遮挡、而不能直接流向排风扇20迎风侧处与第一风道101内的气流直接汇合,从而减少第一风道101内气流与第二风道102内气流在排风扇20迎风侧相互冲击产生紊流,使两股气流按照上述方式分区占用排风扇20左侧、右侧的不同区域,从而达成更高的气体流通效率,有利于确保较高散热效率。
应当理解,本申请中使用的“机构”、“装置”、“组件”等表述词语,仅是用于区分不同级别的不同组件、元件、部件、部分或装配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其他词语可实现相同的目的,则可通过其他表达来替换该词语。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并且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容壳,围成收容腔体并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收容腔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排风扇,位于所述收容壳内并邻近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排风扇将自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收容壳内、并吸收热量之后的气体经由所述出风口排至收容壳外;
发热模组,设置在所述收容壳内,所述发热模组与所述收容壳的顶壁相互间隔、并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排风扇迎风侧的第一风道;
电池模组,设置在所述收容壳内并为所述发热模组提供电能,所述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发热模组下方、并与所述发热模组相互间隔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排风扇迎风侧的第二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壳包括位于所述收容腔体底部、并具有板状主体部的后壳,设置在所述后壳上、并包括垂直于所述主体部的多个侧壁的前壳,以及覆盖所述前壳顶部的装饰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设置在一个所述侧壁上且所述进风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主体部平行;
所述出风口设置在与所述进风口所处的侧壁相对设置的另一个侧壁上、且所述出风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主体部平行;或,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装饰件上且所述出风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主体部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供电电池以及罩设在所述主体部上、并与所述主体部围成电池容置腔的导热壳,所述供电电池固定在所述电池容置腔内,所述导热壳包括呈板状并与所述主体部平行且贴合的底板、呈板状并与所述主体部平行且位于主体部上方的顶板、以及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侧板,所述顶板的底面与所述供电电池热接触、所述顶板的顶面与所述发热模组相互间隔形成所述第二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竖直设置、所述底板水平设置,所述侧板和所述底板的交接处设置有倾斜且朝向所述进风口的导流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还包括与所述多个侧壁的顶缘相连的顶壁,所述顶壁上开设有多个备用出风口;所述装饰件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顶壁上、并覆盖所述顶壁以所述顶壁上的所述多个备用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件为透气的网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模组包括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发热模块以及屏蔽罩,所述电池模组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下方、并与所述电路板相互间隔形成所述第二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发热模块上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收容壳的顶壁相互间隔形成所述第一风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水平设置在所述收容腔体内、并将所述收容腔体分隔成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方的上方空间和位于所述电路板下方的下方空间,所述电路板的边缘与所述侧壁相互间隔形成间隙;
所述排风扇的迎风侧正对所述电路板的边缘区域、并形成位于二者之间的气流汇集区,所述气流汇集区位于所述上方空间;
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上方空间内并沿第一水平方向、自所述进风口延伸至所述气流汇集区;
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下方空间内并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自所述进风口延伸至所述间隙、并自所述间隙延伸至位于所述上方空间的所述气流汇集区;
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经由所述气流汇集区连通至所述排风扇迎风侧。
CN202223601014.8U 2022-12-30 2022-12-30 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 Active CN2203689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1014.8U CN220368936U (zh) 2022-12-30 2022-12-30 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1014.8U CN220368936U (zh) 2022-12-30 2022-12-30 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8936U true CN220368936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3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1014.8U Active CN220368936U (zh) 2022-12-30 2022-12-30 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89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90032552A (ko) 배터리 모듈, 파워 배터리 팩 및 자동차
CN201194451Y (zh) 散热机壳
CN114076027B (zh) 集装箱式电站
CN108848644A (zh) 一种大功率电磁密封散热机箱
CN106450567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
CN106659063A (zh) 一种内置风道式密封机箱
CN220368936U (zh) 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
CN110785066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110785064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106774751A (zh) 一种外表面散热装置
CN217447441U (zh) 烹饪电器
CN215819287U (zh) 一种风冷式电磁屏蔽电源
CN213755025U (zh) 微波发生装置和微波加热设备
CN116406128A (zh) 对流散热式通信设备
CN213715872U (zh) 一种应用于工控移动终端的防水散热结构
CN209895255U (zh) 一种风液混合散热机箱
CN206672004U (zh) 一种外表面散热装置
CN212851496U (zh) 一种烹饪电器顶部的散热结构
CN205793922U (zh) 一种定向散热的台式通信设备机箱
CN213746895U (zh) 一种电磁炉
CN220830633U (zh) 一种机柜
CN212876496U (zh) 加热底座散热风道结构及加热底座
CN218526618U (zh) 一种侧柜辅助散热的电气设备
CN214799274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稳压电源
CN219246786U (zh) 一种风冷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