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7095U -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7095U
CN220087095U CN202321676529.6U CN202321676529U CN220087095U CN 220087095 U CN220087095 U CN 220087095U CN 202321676529 U CN202321676529 U CN 202321676529U CN 220087095 U CN220087095 U CN 2200870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frequency converter
fan
motor
yaw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7652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安乐
成建明
林峰
陈伟
赵恩华
高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ego Motor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Lego Motor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Lego Motor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Lego Motor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7652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870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70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70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包括偏航电机;第一散热风扇配置在偏航电机的转轴上;风罩沿着偏航电机的长度方向罩设在偏航电机上具有第一散热风扇的一端,风罩的一端开有进风口;变频器部配置在偏航电机和风罩的上方,变频器部包括相连设置后构成容纳腔的变频器壳体和变频器盒盖;容纳腔内安装有发热元件以及不发热元件;变频器壳体底部设置有变频器制动电阻组件;散热部配置在变频器壳体的底部,散热部与风罩相通;第二散热风扇配置在散热部的一端;本实用新型将发热元件和不发热元件安装在变频器壳体内,密封性好;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通过相通设置的风罩和散热部组成了可循环的冷却回路,散热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
背景技术
偏航***作为风电机组的关键部件,根据风向转动机舱使得叶轮最大程度保持迎风状态,提高风能利用率,随着海上大MW机组对偏航电机和偏航***的控制要求逐步提高,集成变频器与偏航电机为一体,以应对海上工况负载复杂变化的需求,调速平稳,减小***冲击,延长***寿命。
海上大MW机组的偏航电机,应用环境存在较高的盐雾腐蚀,需要保证一体化设计的偏航电机的密封性,能够防止盐雾及有害气体对变频器的侵蚀,否则易造成变频器电子元件故障,但是密封性高的变频器散热效果较差,同时加上与偏航电机集成为一体,偏航电机本身的发热也将造成变频器的工作温度提升,超过变频器允许的允许温度将造成变频器故障报警,从而造成一体化电机与变频器的可靠性降低甚至有直接损坏的可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既能保证密封性,防止变频器电子元件受到侵蚀,又能确保散热性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包括:
偏航电机;
第一散热风扇,配置在所述偏航电机的转轴上;
风罩,沿着所述偏航电机的长度方向罩设在所述偏航电机上具有第一散热风扇的一端,且,所述风罩的一端开有进风口;
变频器部,配置在所述偏航电机和风罩的上方,所述变频器部包括相连设置后构成容纳腔的变频器壳体和变频器盒盖;所述容纳腔内安装有发热元件以及不发热元件;所述变频器壳体底部设置有变频器制动电阻组件;
散热部,配置在所述变频器壳体的底部,且所述散热部与所述风罩相通;
第二散热风扇,配置在所述散热部的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风扇通过进风口将外界的风吹入风罩后再进入散热部,最后由第二散热风扇将散热部区域的风吹出。
进一步的,所述变频器制动电阻组件上开有与所述散热部相通的通孔;沿着所述风罩的周向上与所述偏航电机接触的一端开有与所述通孔相通的导风口,用以将风罩内的风在导风口的引导下从通孔进入到散热部处。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部的顶部穿过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所述发热元件的下方。
进一步的,散热部包括多个依次按序平行设置的散热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位于同一侧。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将变频器中的发热元件以及不发热元件安装在变频器壳体内,从而有效隔绝盐雾对发热元件以及不发热元件的侵蚀,整体结构的密封性好。
2.由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通过相通设置的风罩和变频器制动电阻组件以及散热部共同组成了一个可循环的冷却回路,可以快速有效的冷却偏航电机和变频器中的发热元件,在保证密封性好的情况下整体的散热效果也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变频器部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风扇和风罩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部剖视图;
其中:偏航电机1、第一散热风扇2、风罩3、变频器部4、第二散热风扇5、散热片6、导风口30、进风口31、变频器壳体40、变频器制动电阻组件41、发热元件42、不发热元件43、变频器盒盖44、通孔4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既需要保证一体化设计偏航电机的密封性,防止变频器电子元件的侵蚀,又要避免密封性高的变频器散热效果又较差的问题。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流程进行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包括偏航电机1、第一散热风扇2、风罩3、变频器部4、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风扇5;第一散热风扇2配置在所述偏航电机1的转轴上,从而可以跟随偏航电机1的工作同步进行旋转;风罩3沿着所述偏航电机1的长度方向罩设在所述偏航电机1上具有第一散热风扇2的一端,从而构成了一个内部包含第一散热风扇2的风罩3,所述风罩3的一端开有多个进风口31,这样能利用第一散热风扇2将外界的风从后向前吹入到风罩3的内部。
变频器部4横向安装设置在所述偏航电机1和风罩3的上方,所述变频器部4包括相连设置后构成容纳腔的变频器壳体40和变频器盒盖44,所述容纳腔内安装有发热元件42以及不发热元件43,所述变频器壳体40底部设置有变频器制动电阻组件41。
散热部配置在所述变频器壳体40的底部,且所述散热部与所述风罩3相通;第二散热风扇5配置在所述散热部的一端,用于将散热部区域的风吹到外界。
本实用新型将变频器中的发热元件42以及不发热元件43安装在变频器壳体40内,从而有效隔绝盐雾对发热元件42以及不发热元件43的侵蚀,整体结构的密封性好,确保了变频器的正常使用。
另外,第一散热风扇2将外界的风通过进风口31吹入风罩3内对偏航电机1进行散热,接着吹入的风再进入到散热部区域进行冷却散热,使得散热部能高效对容纳腔内的发热元件42进行散热,最后由第二散热风扇5将散热部区域的风吹出,这样由第一散热风扇2和第二散热风扇5通过相通设置的风罩3和散热部共同组成了一个可循环的冷却回路,可以快速有效的冷却偏航电机1和变频器中的发热元件42,在密封性好的情况下保证散热性能也好。
基于图1至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变频器制动电阻组件41上开有与所述散热部相通的通孔410,所述通孔410呈长方形状,沿着所述风罩3的周向上与所述偏航电机1接触的一端开有与所述通孔410相通的导风口30,这样风罩3内的风通过导风口30引导后经由通孔410进入到散热部区域内,实现了对偏航电机1和散热部的共同冷却散热,这样散热部能高效的对发热元件42进行散热。
基于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的顶部穿过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所述发热元件的下方,这样散热部与发热元件42最近,加强了散热部对发热元件42的冷却散热。
此外,所述散热部包括多个依次按序平行设置的散热片6,利用多个散热片6加速对发热元件42的冷却散热,提升散热的效果,确保发热元件42不会出现温度过高的状态。
基于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风扇2和第二散热风扇5位于同一侧,这样可以使得由第一散热风扇2、第二散热风扇5、风罩3、散热部构成的循环散热路线最短,从而使得冷却散热的效果较好,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基于图4,工作时的冷却流程如下:偏航电机1和变频器开始工作,偏航电机1和发热元件42在长时间工作下开始自发热,然后第一散热风扇2和第二散热风扇5开启,第一散热风扇2通过多个进风口31将外界的风抽入到风罩3内部,进入风罩3内部的风一部分对偏航电机1进行冷却散热,另一部分的风通过导风口30引导后由通孔410进入到散热部区域,将散热部进行快速冷却散热,使得散热部能高效的对发热元件42进行冷却散热,最后再通过第二散热风扇5将散热部区域的风吹出,从而实现了对偏航电机和散热片的共同冷却散热,提升了对偏航电机和发热元件冷却散热的效率。
另外,发热元件42和不发热元件43设置在变频器壳体41内,避免了外界的侵蚀,密封性好。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5)

1.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偏航电机;
第一散热风扇,配置在所述偏航电机的转轴上;
风罩,沿着所述偏航电机的长度方向罩设在所述偏航电机上具有第一散热风扇的一端,且,所述风罩的一端开有进风口;
变频器部,配置在所述偏航电机和风罩的上方,所述变频器部包括相连设置后构成容纳腔的变频器壳体和变频器盒盖;所述容纳腔内安装有发热元件以及不发热元件;所述变频器壳体底部设置有变频器制动电阻组件;
散热部,配置在所述变频器壳体的底部,且所述散热部与所述风罩相通;
第二散热风扇,配置在所述散热部的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风扇通过进风口将外界的风吹入风罩后再进入散热部,最后由第二散热风扇将散热部区域的风吹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制动电阻组件上开有与所述散热部相通的通孔;沿着所述风罩的周向上与所述偏航电机接触的一端开有与所述通孔相通的导风口,用以将风罩内的风在导风口的引导下从通孔进入到散热部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的顶部穿过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所述发热元件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散热部包括多个依次按序平行设置的散热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位于同一侧。
CN202321676529.6U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 Active CN2200870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6529.6U CN220087095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6529.6U CN220087095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7095U true CN220087095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16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76529.6U Active CN220087095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70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83199B2 (en) Wind power generating device
CN104956075A (zh) 用于风力涡轮机的机舱的一体式冷却***
JP2007113518A (ja) 風車
CA2783445C (en) Wind power plant
TWI630316B (zh) 風力發電裝置
CN220087095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与变频器一体化结构
CN217873127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散热结构及风力发电机组
US8502407B2 (en) Wind power generating apparatus
CN215333121U (zh) 一种变频发电机组
CN214625827U (zh) 一种港口防潮电力柜
CN213990372U (zh) 一种节能型高压电机冷却器
CN210509378U (zh) 一种全封闭式防尘型静音水冷发电机组
CN111810286A (zh) 集装箱发电机组的排风散热装置
CN207426910U (zh) 一种冷藏车发电机
CN109962564B (zh) 发电机通风结构
CN216975008U (zh) 一种燃气发电机组散热***装置
CN220441169U (zh) 一种带有通风散热口的电源壳体
CN219499108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空冷冷却结构及风力发电机
CN209748357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冰箱电机
CN216080102U (zh) 顶出风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518430U (zh) 一种机舱散热装置、机舱和风力发电机组
CN221033187U (zh) 一种电子风扇散热结构
CN220358970U (zh) 具有高散热性能的发电机组
CN208820619U (zh) 一种散热性能好的电机
CN213341858U (zh) 一种动力电机的壳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