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6176U - 多冷源热管理*** - Google Patents

多冷源热管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6176U
CN220086176U CN202321625163.XU CN202321625163U CN220086176U CN 220086176 U CN220086176 U CN 220086176U CN 202321625163 U CN202321625163 U CN 202321625163U CN 220086176 U CN220086176 U CN 2200861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cooling module
regulating valve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2516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彬彬
王祝祥
杨水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2516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861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61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61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冷源热管理***及其控制方法,多冷源热管理***包括:第一散热回路、第二散热回路和制冷回路。第一散热回路用于提供载冷剂为第一热源进行降温。第二散热回路包括干冷器,用于提供载冷剂为第二热源进行降温。制冷回路用于提供制冷剂。第二散热回路通过第一调节阀与第一散热回路连通。制冷回路中的制冷剂与第一散热回路中的载冷剂在第一换热器处进行热交换。干冷器通过第三调节阀分别与第二换热器以及第一散热回路实现连通。本申请提供的多冷源热管理***及其控制方法有效利用干冷器的散热功能,降低***的能耗,提高了能效比。

Description

多冷源热管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冷源热管理***。
背景技术
现有液冷储能集装箱的电池***多采用液冷,而集装箱内的电气设备,如开关盒、配电柜等,多采用风冷散热。但随着电池充放电倍率的提高,电气设备的产热也逐渐增大,风冷散热已无法保证电气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目前,为了同时满足电池***和电气设备的散热需求,多采用一套制冷剂循环***同时为电池***及电气设备提供冷源。但由于电气设备和电池工作的温度范围不同,比如电池需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而电气设备则可以较高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若为了同时满足电池***和电气设备的工作温度需求,则只能以电池***的工作温度作基准,此时,无疑增加了制冷剂循环***的功耗,且降低了能效比。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冷源热管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热管理***中的制冷剂***功耗高、能效比低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冷源热管理***,包括:
第一散热回路,用于提供载冷剂为第一热源进行降温;
设有干冷器的第二散热回路,用于提供载冷剂为第二热源进行降温,所述干冷器包括散热风机;其中,所述第一热源与所述第二热源存在温差;
制冷回路,用于提供制冷剂,
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散热回路通过所述第一调节阀与所述第一散热回路连通;
相互连通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制冷回路中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一散热回路中的载冷剂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处进行热交换;
第二调节阀,设置于所述干冷器的出口端;
第三调节阀,与所述第二调节阀连通,所述干冷器通过所述第三调节阀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一散热回路实现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散热回路中的部分载冷剂和所述制冷剂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处进行热交换,以及使所述第二散热回路中的部分载冷剂进入所述第一散热回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回路包括第一冷却模块,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与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一换热器依次连通,用于为第一热源进行降温;
所述第二散热回路包括第二冷却模块,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与所述干冷器以及第二调节阀依次连通,用于为第二热源进行降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两端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回路还包括水加热器、第一循环泵及第一过滤器,所述水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之间,用于为流入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载冷剂加热,所述第一循环泵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与所述第一调节阀之间,所述第一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与所述第一循环泵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回路还包括第二循环泵及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循环泵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与所述干冷器之间,所述第二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与所述第二循环泵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第三过滤器及膨胀阀,沿所述制冷回路中的所述制冷剂流通方向,所述膨胀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三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膨胀阀之间。
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多冷源热管理***包括制冷回路、第一散热回路及第二散热回路,在环境温度较高时,通过制冷回路的第一换热器与第一散热回路中的载冷剂进行换热,达到为第一热源进行温度调节的目的;通过干冷器为第二冷却模块进行换热,达到为第二热源进行温度调节的目的;同时,干冷器还能够与制冷回路的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对制冷回路以及干冷器的负荷进行合理的分配,达到节能、降低噪音的目的。而在环境温度处于中等温度时,则可通过对第一调节阀、第二调节阀和第三调节阀的控制,使干冷器部分参与第一散热回路的换热工作,从而减小制冷回路的制冷量需求,达到节能的目的。当环境温度更低时,则可通过对第一调节阀、第二调节阀和第三调节阀的控制,使干冷器完全参与第一散热回路的换热工作,此时,制冷回路关闭,大幅减少了能源消耗。本申请的多冷源管理***通过设置第三调节阀,使干冷器既能单独与第二冷却模块进行热交换,还能够与第二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及与第一冷却模块进行热交换,能够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执行不同的换热方案,大大减少了能源的消耗,使整个热管理***具有较高的能效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多冷源热管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多冷源热管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当前环境温度在第一预设温度范围时图1的多冷源热管理***的各回路的流向示意图。
图4为当前环境温度在第一预设温度范围时图2的多冷源热管理***的各回路的流向示意图。
图5为当前环境温度在第二预设温度范围时图1的多冷源热管理***的各回路的流向示意图。
图6为当前环境温度在第二预设温度范围时图2的多冷源热管理***的各回路的流向示意图。
图7为当前环境温度在第三预设温度范围时图1的多冷源热管理***的各回路的流向示意图。
图8为当前环境温度在第三预设温度范围时图2的多冷源热管理***的各回路的流向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如下:
10、第一散热回路;11、第一冷却模块;12、第一过滤器;13、第一循环泵;14、第一调节阀;15、水加热器;
20、第二散热回路;21、第二冷却模块;22、第二过滤器;23、第二循环泵;24、干冷器;25、第二调节阀;26、第三调节阀;
30、制冷回路;31、压缩机;32、第二换热器;33、第三过滤器;34、膨胀阀;35、第一换热器;36、温度传感器;
40、第一连接管路;50、第二连接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实现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冷源热管理***,用于储能电池集装箱中进行分区热管理,包括:第一散热回路10、第二散热回路20和制冷回路30。第一散热回路10的第一冷却模块11用于为第一热源(电池***)进行降温,第二散热回路20的第二冷却模块21用于为第二热源(能够耐受更高温度的电气设备)进行降温。
第一散热回路10包括第一冷却模块11、第一过滤器12、第一循环泵13、第一调节阀14和水加热器15,第一过滤器12的进口端与第一冷却模块11的出口端连通,水加热器15的出口端与第一冷却模块11的进口端连通,水加热器15、第一冷却模块11、第一过滤器12、第一循环泵13、第一调节阀14依次串接并连接于制冷回路30的蒸发侧。水加热器15用于为第一散热回路10中的载冷剂加热,比如,当环境温度较低等情况导致电池***无法正常进行充放电工作时,则可通过水加热器15加热载冷剂从而为电池***升温。
第二散热回路20包括第二冷却模块21、第二过滤器22、第二循环泵23、干冷器24及第二调节阀25,第二过滤器22的进口端与第二冷却模块21的出口端连通,第二调节阀25的进口端连接于干冷器24的出口端,第二调节阀25的一个出口端与第二冷却模块21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冷却模块21、第二过滤器22、第二循环泵23、干冷器24及第二调节阀25依次串接并形成回路,干冷器24包括散热风机。干冷器24中的载冷剂与外部环境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为电气设备降温的目的。干冷器24的工作方式使得其本身的能源消耗非常低,且也完全能够满足耐受温度较高的电气设备的降温需求,保证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
制冷回路30包括依次串接的压缩机31、第二换热器32、第三过滤器33、膨胀阀34和第一换热器35,制冷剂经过压缩机31压缩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在第二换热器32的第一通道内换热冷凝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经膨胀阀34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5的第一通道换热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完成一次制冷剂循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35采用板式换热器,第一散热回路10中的载冷剂与制冷回路30中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35处进行换热,制冷回路30中的制冷剂为第一散热回路10中的载冷剂降温,降温后的载冷剂经由水加热器15输送至第一冷却模块11,从而为电池***降温。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换热器32可选用传统的风冷式换热器(如图2),也可以选用液冷式的板式换热器(如图1)。当第二换热器32采用板式换热器时,还需增加第三调节阀26。当第二换热器32采用液冷换热的方式时,干冷器24用作为第二换热器32进行热交换的冷源。第二换热器32通过干冷器24进行热交换时,改变了传统风冷式的换热模式,有利于整体结构紧凑,同时能够减小噪音并有利于性能的整体提升。
为提高制冷回路30的温度控制的精准性,可以在制冷回路30中增设多个温度传感器36,以达到精准控温的目的,比如,可以在压缩机31的进口侧和出口侧分别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36,以及在第二换热器32和第三过滤器33之间也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36。
为使整个热管理***具有多种调节模式,还可以设置第一连接管路40和第二连接管路50,第一连接管路40连接于第三调节阀26一个出口与水加热器15的入口之间。第二连接管路50连接于第一调节阀14的一出口与第二冷却模块21的入口之间。第一调节阀14、第二调节阀25、第三调节阀26均为三通阀。其中,第一调节阀14的进口端与第一循环泵13的出口端连接,第一调节阀14的一个出口端与第二冷却模块21的进口端连接,第一调节阀14的另一个出口端与第一换热器35连接,以使制冷回路30中的制冷剂与第一散热回路10中的载冷剂在第一换热器35处进行热交换。即,第一调节阀14可将流出第一冷却模块11的载冷剂按比例分流,使载冷剂全部或部分与第一换热器35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载冷剂部分或全部进入第二冷却模块21以通过干冷器24进行热交换。第二调节阀25的进口连接至干冷器24的出口,第二调节阀25的两出口分别连接至第二冷却模块21的入口、(直接或经由第三调节阀26)水加热器15的入口,即,第二调节阀25可将流出干冷器24的载冷剂按比例分流,使载冷剂全部或部分进入水加热器15以为第一冷却模块11进行降温,使载冷剂部分进入第二冷却模块21以为第二冷却模块21进行降温。第三调节阀26的进口端与第二调节阀25的一个出口端连接,第三调节阀26的一个出口端与水加热器15的进口端连接,第三调节阀26的另一个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32连接,以使第二散热回路20中的载冷剂和制冷回路30中的制冷剂于第二换热器32处进行热交换。即,第三调节阀26可将来自第二调节阀25的载冷剂按比例分流,使载冷剂全部或部分进入第二换热器32与制冷回路30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载冷剂部分进入水加热器15以为第一冷却模块11进行降温。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阀14、第二调节阀25和第三调节阀26均为电动三通调节阀。本实施例的多冷源热管理***还可以包括控制***,控制***用于对各个回路***进行控制。
当第二换热器32为风冷式换热器时,则无需设置第三调节阀26,第二调节阀25的一个出口端直接通过第一连接管路40连接于水加热器15的入口。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用于上述实施例的多冷源热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S1、分别设置第一预设温度范围T01、第二预设温度范围T02、第三预设温度范围T03、第二冷却模块21的预设载冷剂温度范围TG和第一冷却模块11的预设载冷剂温度范围TD
第一预设温度范围T01为预设的第一种环境温度范围,具体地第一预设温度范围T01为:25℃≤T01<55℃。第二预设温度范围T02为预设的第二种环境温度范围,具体地第二预设温度范围T02为:5℃≤T02<25℃。第三预设温度范围T03为预设的第三种环境温度范围,具体地第三预设温度范围T03为:-30℃≤T03<5℃。其中,T01>T02>T03,即,第一预设温度范围T01为高温环境,第二预设温度范围T02为中温环境,第三预设温度范围T03为低温环境。
第二冷却模块21的预设载冷剂温度范围TG为预设的第二冷却模块21的进液温度范围,具体的第二冷却模块21的预设载冷剂温度范围TG可根据电气设备的实际工作温度要求进行设定,例如,15℃≤TG≤50℃;第一冷却模块11的预设载冷剂温度范围TD为预设的第一冷却模块11的进液温度范围,具体的第一冷却模块11的预设载冷剂温度范围TD可根据电池***的实际工作温度要求进行设定,例如,15℃≤TD≤20℃。
S2、对当前环境温度T1进行检测。
S3、判断当前环境温度T1所处的温度范围,首先,判断T1∈T01是否成立,若是,则执行步骤S4,若否,则继续判断T1∈T02是否成立,若是,则执行步骤S5,若否,则判断T1∈T03是否成立,若是,则执行步骤S6。
S4、控制第一散热回路10、第二散热回路20及制冷回路30分别导通。
具体地,通过控制***控制第一调节阀14导通自第一冷却模块11向第一换热器35的载冷剂通路,控制第一调节阀14断开自第一冷却模块11向第二冷却模块21的载冷剂通路;控制第二调节阀25的出入口全部开启,控制第三调节阀26导通自干冷器24向第二换热器32的载冷剂通路(仅当热管理***包括第三调节阀26时才需进行第三调节阀26的调节),控制第三调节阀26断开自干冷器24向第一冷却模块11的载冷剂通路。
S4.1、分别检测第二冷却模块21的进液温度T2和第一冷却模块11的进液温度T3。
S4.2、判断T2是否处于TG的预设范围内,若是,则保持当前控制状态不变;若否,则根据判断结果对干冷器24的散热风机的转速进行调节,直至T2处于TG的预设范围内。
S4.3、判断T3是否处于TD的预设范围内,若是,则保持当前控制状态不变;若否,则根据判断结果对制冷回路30的运行参数进行调节,直至T3处于TD的预设范围内。
此时,由于环境温度较高,第一散热回路10的冷源全部由制冷回路30提供,第二散热回路20的冷源全部由干冷器24提供,第一散热回路10所形成的回路与第二散热回路20所形成的回路单独工作。
如图3和图4所示,此时,第一散热回路10的载冷剂循环过程如下:载冷剂经过第一换热器35与第一换热器35的制冷剂进行换热降温后,经过水加热器15进入第一冷却模块11吸收电池***的发热量;为电池***降温后,载冷剂通过第一过滤器12过滤,再进入第一循环泵13加压后,经过第一调节阀14进入第一换热器35完成一次循环。
此时,第二散热回路20的载冷剂循环过程如下:载冷剂经过干冷器24换热降温后,经过第二调节阀25进入第二冷却模块21吸收电气设备的发热量;为电气设备降温后,载冷剂经过第二过滤器22过滤,再通过第二循环泵23加压后返回到干冷器24,完成一次循环。
当热管理***中制冷回路30采用板式换热器作为第二换热器32时,第二散热回路20中的载冷剂在经过干冷器24换热降温后,部分载冷剂先经过第二调节阀25,再经过第三调节阀26进入第二换热器32,吸收第二换热器32的制冷剂的热量后,通过第二循环泵23加压后返回到干冷器24,完成循环。
此时,制冷回路30的制冷剂循环过程如下: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经压缩机31吸气口压缩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在第二换热器32内与干冷器24出口的载冷剂换热(或通过内冷式换热器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冷凝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经过电子膨胀阀34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5与第一换热器35的载冷剂换热,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返回到压缩机31内,完成一次循环。
S5、控制第一散热回路10、第二散热回路20及制冷回路30分别导通,同时,控制第一冷却模块11的出液端向第二冷却模块21的进液端方向导通,及控制干冷器24的出液端向第一冷却模块11的进液端方向导通。
具体地,通过控制***控制第一调节阀14的出入口全部开启,控制第二调节阀25出入口全部开启及控制第三调节阀26的出入口全部开启(仅当设有第三调节阀26时执行对第三调节阀26的操作)。
S5.1、分别检测第二冷却模块21的进液温度T2和第一冷却模块11的进液温度T3。
S5.2、判断T2∈TG是否成立,若是,则保持当前控制状态不变;若否,则根据判断结果对干冷器24的散热风机的转速、第一调节阀14的开度及第二调节阀25的开度进行调节,直至T2处于TG的预设范围内。
S5.3、判断T3∈TD是否成立,若是,则保持当前控制状态不变;若否,则根据判断结果对制冷回路30的运行参数、第一调节阀14的开度及第二调节阀25的开度进行调节,直至T3处于TD的预设范围内。
此时,环境温度处于中等水平,既不过高,也不过低,为降低制冷回路的能源消耗,通过第一调节阀14、第二调节阀25和第三调节阀26及连接管路,使干冷器24参与了一部分的第一散热回路10的散热工作,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
如图5和图6所示,此时,第一散热回路10的载冷剂循环过程如下:载冷剂经过第一换热器35与第一换热器35的制冷剂进行换热降温后,经过水加热器15进入第一冷却模块11吸收电池***的发热量,为电池***降温后,通过第一过滤器12,进入第一循环泵13加压后,一部分经过第一调节阀14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5完成一次循环;另一部分则经过第一调节阀14后进入第二冷却模块21与第二冷却模块21的载冷剂共同循环。
此时,第二散热回路20的载冷剂循环过程如下:载冷剂经过干冷器24换热降温后,一部分经过第二调节阀25后,进入第二冷却模块21吸收电气设备的发热量,为电气设备降温后,经过第二过滤器22,通过第二循环泵23加压后返回到干冷器24,完成一次循环;另一部分经过第二调节阀25后,经第三调节阀26再次进行分流,分流出的一部分经水加热器15返回至第一冷却模块11,用于吸收电池***的发热量,并与第一散热回路10的载冷剂共同循环;分流出的另一部分则进入第二换热器32(当热管理***中包括第三调节阀26时,才包括此部分分流),吸收第二换热器32的制冷剂的热量后,通过第二循环泵23加压后返回到干冷器24,完成循环。
此时,制冷回路30中制冷剂的循环过程和步骤S3.1中的相同,不再赘述。
S6、控制制冷回路30关闭,控制第一冷却模块11的出液端向第二冷却模块21的进液端方向导通,及控制干冷器24的出液端向第一冷却模块11的进液端方向导通。
具体地,通过控制***控制第一调节阀14导通自第一冷却模块11向第二冷却模块21的载冷剂通路,控制第一调节阀14断开自第一冷却模块11向第一换热器35的载冷剂通路;控制第二调节阀25导通自干冷器24向第三调节阀26的载冷剂通路(若热管理***中不包含第三调节阀26则是控制第二调节阀25连接干冷器24和水加热器15的通路开启),控制第二调节阀25断开自干冷器24向第二冷却模块21的载冷剂通路;控制第三调节阀26导通自第二调节阀25向第一冷却模块11的载冷剂通路(若热管理***中不包含第三调节阀26则无需执行第三调节阀26的调节步骤),控制第三调节阀26断开自第二调节阀25向第二换热器32的载冷剂通路。
S6.1、分别检测第二冷却模块21的进液温度T2和第一冷却模块11的进液温度T3。
S6.2、判断T2∈TG是否成立,若是,则保持当前控制状态不变;若否,则根据判断结果对干冷器24的散热风机的转速、第一调节阀14的开度及第二调节阀25的开度进行调节,直至T2处于TG的预设范围内.
S6.3、判断T3∈TD是否成立,若是,则保持当前控制状态不变;若否,则根据判断结果对制冷回路30的运行参数、第一调节阀14的开度及第二调节阀25的开度进行调节,直至T3处于TD的预设范围内。
此时,由于环境温度较低,仅通过干冷器24的换热即可满足电池***和电气设备的温度调节需求,因此,将制冷回路30关闭,大大节约了能源的消耗。
如图7和图8所示,此时,载冷剂的循环过程如下:载冷剂经过干冷器24换热降温后,经过第二调节阀25及第三调节阀26后,经水加热器15,进入第一冷却模块11吸收电池***的发热量,为电池***降温后,通过第一过滤器12,进入第一循环泵13加压后,进入第二冷却模块21吸收电气设备的发热量,为电气设备降温后,经过第二过滤器22,通过第二循环泵23加压后返回到干冷器24,完成一次循环。
此时,制冷回路30的循环过程和步骤S3.1中的相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液冷方案解决电池***及电气设备的散热需求,充分利用了干冷器的散热能力,采用电动三通调节阀耦合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的散热回路,减少***过度依赖制冷剂循环散热的比例,提高了整体热管理***的运行能效。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电动三通调节阀的开度调节及对干冷器风机速度的调节,可以避免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工况下,载冷剂被过度冷却导致的管路内部结露的风险。
当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回路的第二换热器采用液冷的换热方式时,其冷源来自高温区冷却回路的干冷器,通过控制电动三通调节阀的开度及状态能够实现制冷剂***的冷却换热。改善了制冷剂***采用风冷散热时噪音大、体积大的缺陷,有利于使***整体结构紧凑,减小了噪音,***整体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之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多冷源热管理***,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散热回路,用于提供载冷剂为第一热源进行降温;
设有干冷器的第二散热回路,用于提供载冷剂为第二热源进行降温,所述干冷器包括散热风机;其中,所述第一热源与所述第二热源存在温差;
制冷回路,用于提供制冷剂;
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散热回路通过所述第一调节阀与所述第一散热回路连通;
相互连通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制冷回路中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一散热回路中的载冷剂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处进行热交换;
第二调节阀,设置于所述干冷器的出口端;
第三调节阀,与所述第二调节阀连通,所述干冷器通过所述第三调节阀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一散热回路实现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散热回路中的部分载冷剂和所述制冷剂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处进行热交换,以及使所述第二散热回路中的部分载冷剂进入所述第一散热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冷源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回路包括第一冷却模块,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与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一换热器依次连通,用于为第一热源进行降温;
所述第二散热回路包括第二冷却模块,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与所述干冷器以及第二调节阀依次连通,用于为第二热源进行降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冷源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两端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冷源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回路还包括水加热器、第一循环泵及第一过滤器,所述水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之间,用于为流入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载冷剂加热,所述第一循环泵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与所述第一调节阀之间,所述第一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与所述第一循环泵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冷源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回路还包括第二循环泵及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循环泵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与所述干冷器之间,所述第二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与所述第二循环泵之间。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冷源热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第三过滤器及膨胀阀,沿所述制冷回路中的所述制冷剂流通方向,所述膨胀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三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膨胀阀之间。
CN202321625163.XU 2023-06-25 2023-06-25 多冷源热管理*** Active CN2200861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25163.XU CN220086176U (zh) 2023-06-25 2023-06-25 多冷源热管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25163.XU CN220086176U (zh) 2023-06-25 2023-06-25 多冷源热管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6176U true CN220086176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22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25163.XU Active CN220086176U (zh) 2023-06-25 2023-06-25 多冷源热管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61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35032B (zh) 一种密闭式循环水冷却装置和方法
CN207128552U (zh) 一种车内空调与电池热管理***集成的纯电动客车整车热管理***
CN108346841B (zh) 一种动力电池温度控制***及方法
CN102777981B (zh) 用于通讯基站的面向对象送风节能型空调***及其运行方法
KR20200145284A (ko) 차량용 열 관리 시스템
CN111916864A (zh) 一种换电站的热管理***及换电站
CN218783096U (zh) 储能***及其热管理装置
CN112976999A (zh) 针对多热源直流储能装置的集成式热管理***及控制方法
CN110410878B (zh) 空调***及冷却方法
CN115503440A (zh) 一种集成式电池余热利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251807B (zh) 整车热管理***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3997753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
CN220086176U (zh) 多冷源热管理***
CN219626748U (zh) 一种混合动力商用车电池热管理***
KR20210084319A (ko) 차량의 열관리 시스템
CN219937145U (zh) 一种电池热管理***
KR101145978B1 (ko) 폐열원 히트펌프 공조 시스템
CN108471694B (zh) 分区域独立制冷温控装置及温度控制方法
CN116722257A (zh) 多冷源热管理***及其控制方法
CN113757847A (zh) 一种调温方法及调温装置
CN116489934A (zh) 用于冷水机组的变频柜冷却装置、变频柜及方法
KR20120124721A (ko) 냉각수를 이용한 냉방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07481602U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热管理***
CN213520107U (zh) 一种换电站的热管理***及换电站
CN216795588U (zh) 用于冷水机组的变频柜冷却装置及变频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