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3212U - 新风设备 - Google Patents

新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3212U
CN220083212U CN202321601965.7U CN202321601965U CN220083212U CN 220083212 U CN220083212 U CN 220083212U CN 202321601965 U CN202321601965 U CN 202321601965U CN 220083212 U CN220083212 U CN 2200832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late
heat exchange
fresh air
frame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0196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亮
黄世哲
雷朋飞
宗毅
陈遵荣
刘远辉
卢江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0196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832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3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32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新风设备,包括:框架、换热组件和风机组件,所述框架的下方开设有进风口,所述框架内形成有通风通道,所述通风通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框架内且位于所述通风通道的上部,所述换热组件安装于所述风机组件的下方,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呈V型布置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上的换热管,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外侧面与所述框架的内壁之间分别都形成有进风腔,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相对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出风腔,所述出风腔与所述风机组件相对设置。本申请可以有效提高新风设备的新风换热效率,继而提高新风设备的整体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新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风机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设备。
背景技术
新风设备是提供新鲜空气的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工作原理是在室外抽取新鲜的空气经过除尘、除湿或加湿、降温或升温等处理后通过风机送到室内,在进入室内空间时替换室内原有的空气。现有的新风设备中,换热组件都是采用板式结构垂直或横向布置于设备的内部,导致了换热面积受限于换热组件的横向面积,无法实现更大面积的换热,不利于提高新风设备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设备,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采用V型换热组件可以有效提高换热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新风设备,包括:框架、换热组件和风机组件,所述框架的下方开设有进风口,所述框架内形成有通风通道,所述通风通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框架内且位于所述通风通道的上部,所述换热组件安装于所述风机组件的下方,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呈V型布置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上的换热管,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外侧面与所述框架的内壁之间分别都形成有进风腔,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相对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出风腔,所述出风腔与所述风机组件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的顶端之间连接有连接板,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连接板之间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出风腔错位设置。
可选地,所述出风腔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嵌合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换热组件的底部设置有接水盘。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的连接处为平整面,且朝外垂直延伸形成有与所述接水盘抵接的延伸板。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上开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靠近所述框架的内壁的一端开设有排水孔。
可选地,所述排水孔上连接有排水管。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换热组件的长度相等。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的面积与所述换热组件的垂直投影面积的比值为1/2。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包括并排布置的新风口和回风口,所述框架的顶部还开设有位于所述风机组件上方的出风口。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空气经进风口进入框架的通风通道内,由通风通道的最下方在风机组件的驱动下逐渐向上移动,先是经过换热组件进行换热,空气从两侧的进风腔分别与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上的换热管进行换热,再通过出风腔继续向上移动,在换热过程中,由于换热组件整体是呈V型状的,有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可进行换热,换热面积相较于横向布置的结构来说更大了,换热效率更高,换热更充分,可以显著提高新风设备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新风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与接水盘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框架;2、换热组件;201、第一端板;202、第二端板;203、换热管;204、挡风板;205、连接板;206、延伸板;207、输入管;208、输出管;3、风机组件;4、新风口;5、回风口;6、清洁组件;7、接水盘;701、排水槽;702、排水孔;8、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一种新风设备。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设备,其包括:框架1、换热组件2和风机组件3,所述框架1的下方开设有进风口,所述框架1内形成有通风通道,所述通风通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风机组件3安装于所述框架1内且位于所述通风通道的上部,所述换热组件2安装于所述风机组件3的下方,所述换热组件2包括呈V型布置的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一端板201和所述第二端板202上的换热管203,所述第一端板201和所述第二端板202的外侧面与所述框架1的内壁之间分别都形成有进风腔,所述第一端板201和所述第二端板202相对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出风腔,所述出风腔与所述风机组件3相对设置。
基于上述方案,在风机组件3的驱动下,环境中的空气经框架1下方的进风口进入框架1内部的通风通道内,且位于通风通道的最下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进风后有足够的处理空间,空气进入通风通道后会经过换热组件2进行换热处理,由于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是V形连接的,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的底端连接,且位于下方,顶端是位于上方水平间隔布置的,这样第一端板201和框架1的内壁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进风腔,第二端板202同样的和框架1的内壁之间形成又一个进风腔,也就是说该换热组件2具有两个进风腔,进风腔最大的换热面积就是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的面积了,相比于只有一个换热面积的板式结构换热器来说,本方案中的换热组件2的换热面积是第一端板201面积和第二端板202面积的综合,换热面积无疑是更大了,这样换热效率会更高,换热会更充分,即使一下子通入大量的空气也可以实现高效换热,在空气从进风腔进入与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上的换热管203进行充分换热后,会进入出风腔后继续向上移动进而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换热管203的进口端冷媒的输入管207连接,出口端与冷媒的输出管208连接,冷媒从压缩机经输入管207进入换热管203内流动,在换热后经输出管208回到压缩机。
为了提高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连接的稳定性,所述第一端板201和所述第二端板202的顶端之间连接有连接板205,所述第一端板201、所述第二端板202和所述连接板205之间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且所述连接板205与所述出风腔错位设置。由于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之间是呈V形连接的,如果只有一个连接点的话,容易导致连接后稳定性不高,容易发生晃动,因此在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的顶端之间连接一个连接板205,这样三者之间就形成最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了,在组装后稳定性更高。此外,连接板205安装的位置需要注意与出风腔错开,避免连接板205遮挡出风面积,具体就是可以将连接板205连接在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的左右两侧,就是相当于中间部分是不设置连接板205的,既可以放置遮挡出风面,又可以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上合理节约材料。
优选地,左右方向的定义如图1所示,所述出风腔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风板204,所述挡风板204嵌合于所述第一端板201和所述第二端板202之间。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是V形连接的,两者之间必然会形成一个间隙,经换热后的空气容易从该间隙中溜出,导致换热效率降低,为了解决该问题,特意在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之间设置一个挡风板204,挡风板204刚好可以挡住两端板之间的间隙,这样换热后的空气就不会从间隙溜出,未经换热的空气也无法从间隙向上移动,降低了漏风的风险。
进一步的,所述挡风板204和所述第一端板201、所述第二端板202之间通过螺钉连接,组装稳定,拆卸方便。此外,也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在保证稳定的情况下提高组装和拆卸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2的底部设置有接水盘7。接水盘7整体呈方形结构,其四周向上延伸达到接水的目的,当换热组件2上进行加湿或者换热后形成的冷凝水可以直接掉落到接水盘7上,避免掉落到其他部件上造成故障,保证了设备的使用稳定和安全。
同时,所述接水盘7上开设有排水槽701,所述排水槽701靠近所述框架1的内壁的一端开设有排水孔702,排水槽701是呈凹陷状的,且低于接水盘7的接水面,这样掉落到接水盘7的水就可以顺着排水槽701流动并通过排水孔702排出,避免接水盘7上积水。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得积水可以在排水槽701上顺利流动,并且流动方向是朝着排水孔702方向,可以将排水槽701设计成具有一定倾斜度的结构,使得积水可以顺着排水孔702方向流动,最后从排水孔702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孔702上连接有排水管8。积水通过排水孔702排出,再经排水管8可以排放至设定的排放位置。
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端板201和所述第二端板202的连接处为平整面,且朝外垂直延伸形成有与所述接水盘7抵接的延伸板。设置延伸板与接水盘7抵接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换热组件2的受力面积,使得换热组件2可以稳定放置于接水盘7上,不会发生位置偏移晃动等情况,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还可以使用螺钉将延伸板与接水盘7进行锁止固定。又或者,将接水盘7和换热组件2设计成一体式的结构,这样可以节约组装步骤,稳定性也更好。
为了保证接水盘7可以接收所有从换热组件2上掉落的水滴,所述接水盘7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换热组件2的长度相等,这样接水盘7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覆盖换热组件2可能出现水滴掉落的所有位置了,确保接水效果达到预期。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7的面积与所述换热组件2的垂直投影面积的比值为1/2。由于水滴会有一定的流动性,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上的换热管203又是交叉密集分布的,这样水滴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上方的位置慢慢通过换热管203的粘附流动至下方的位置,相当于水滴最终掉落位置都会集中在靠近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的连接位置,因此接水盘7的面积可以设计成换热组件2垂直投影面积的一半,可以接水的同时不会影响进风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包括并排布置的新风口4和回风口5,所述框架1的顶部还开设有位于所述风机组件3上方的出风口。新风口4是连接至室外的新鲜空气,回风口5是连接至室内的空气,新风口4和回风口5都与通风通道连通,且位于同一侧,这样连接管道时会更加方便操作,而且新风口4和回风口5都是设置在框架1的下方,出风口则是设置在框架1的顶部,这样经新风口4和回风口5进入框架1内的空气就有足有的处理空间,保证空气处理完全后再排出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组件2的下方还设置有清洁组件6,经过新风口4或回风口5进入通风通道的空气会先经过清洁组件6进行清洁,主要是一个过滤灰尘颗粒的过程,避免未经清洁的空气进入换热组件2换热对换热组件2造成污染或损坏。
另外,还可以在出风口处设置一个缓冲箱,缓冲箱的出口处再通过管道连接至室内,处理完毕后的空气会先进入缓冲箱中,缓冲箱的进口面积与框架1的出风口面积是一致的,这样空气进入到缓冲箱的过程中,空气的流速不变就不会产生大的噪音,这里不会产生大的噪音是对比空气直接进入面积更小的管道排出来说的,设置一个可缓冲新风的缓冲箱可以有效解决噪音大的问题,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申请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换热组件(2)和风机组件(3),所述框架(1)的下方开设有进风口,所述框架(1)内形成有通风通道,所述通风通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风机组件(3)安装于所述框架(1)内且位于所述通风通道的上部,所述换热组件(2)安装于所述风机组件(3)的下方,所述换热组件(2)包括呈V型布置的第一端板(201)和第二端板(202)、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一端板(201)和所述第二端板(202)上的换热管(203),所述第一端板(201)和所述第二端板(202)的外侧面与所述框架(1)的内壁之间分别都形成有进风腔,所述第一端板(201)和所述第二端板(202)相对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出风腔,所述出风腔与所述风机组件(3)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201)和所述第二端板(202)的顶端之间连接有连接板(205),所述第一端板(201)、所述第二端板(202)和所述连接板(205)之间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且所述连接板(205)与所述出风腔错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腔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风板(204),所述挡风板(204)嵌合于所述第一端板(201)和所述第二端板(20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2)的底部设置有接水盘(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201)和所述第二端板(202)的连接处为平整面,且朝外垂直延伸形成有与所述接水盘(7)抵接的延伸板(20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7)上开设有排水槽(701),所述排水槽(701)靠近所述框架(1)的内壁的一端开设有排水孔(70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702)上连接有排水管(8)。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7)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换热组件(2)的长度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7)的面积与所述换热组件(2)的垂直投影面积的比值为1/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包括并排布置的新风口(4)和回风口(5),所述框架(1)的顶部还开设有位于所述风机组件(3)上方的出风口。
CN202321601965.7U 2023-06-21 2023-06-21 新风设备 Active CN220083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01965.7U CN220083212U (zh) 2023-06-21 2023-06-21 新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01965.7U CN220083212U (zh) 2023-06-21 2023-06-21 新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3212U true CN220083212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20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01965.7U Active CN220083212U (zh) 2023-06-21 2023-06-21 新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32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36149B (zh) 一种具有换新风功能的一体式空调
CN220083212U (zh) 新风设备
CN106322478B (zh) 烟机空调室内机及烟机空调
WO2021190238A1 (zh) 空调器
CN211476372U (zh) 一种适用于住宅公寓的分户式空气源热泵五恒***
CN212081528U (zh) 半导体空调
CN1789851A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集水盘
CN113847664A (zh) 一种厨房空调一体机
CN210970593U (zh) 接水盘组件和房车空调内机
CN210970594U (zh) 壁挂式房车空调内机和房车空调器
CN110805968A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CN110806000A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及空调室内接水装置
CN2881417Y (zh) 移动式家用环保节能空调
CN113669789B (zh) 空调室内机及制冷***
CN220103306U (zh) 新风机组
CN217274567U (zh) 一种双冷源除湿空调机组
CN219300884U (zh) 一种室内机、空调器及吊顶结构
CN218328442U (zh) 一种橱柜式的空气调节装置
CN216203963U (zh) 一种厨房空调一体机
CN218001662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748976A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及空调室外送风组件
CN110641246A (zh) 接水盘组件和房车空调内机
CN218955166U (zh) 新风空调换热器的安装结构
CN1548846A (zh) 空调器用排水装置
CN21286997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