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76506U - 前纵梁加强部件、前纵梁总成、车身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纵梁加强部件、前纵梁总成、车身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76506U
CN220076506U CN202321569872.0U CN202321569872U CN220076506U CN 220076506 U CN220076506 U CN 220076506U CN 202321569872 U CN202321569872 U CN 202321569872U CN 220076506 U CN220076506 U CN 2200765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side
reinforcing
reinforcement
plural
sid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6987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树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6987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765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765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765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纵梁加强部件、前纵梁总成、车身及车辆,所述前纵梁加强部件包括加强件本体和第一加强筋,加强件本体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适于与前纵梁相连,第二端适于与A柱相连,第一加强筋沿加强件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加强部件,可以提高了A柱的结构稳定性。

Description

前纵梁加强部件、前纵梁总成、车身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纵梁加强部件、前纵梁总成、车身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发生25%小偏置碰撞时,前纵梁是最重要的吸能部件。如何抗击并分散碰撞力,减小冲击侵入量,是前纵梁结构的重点。
相关技术中,当前纵梁受到撞击后,撞击产生的冲击力直接传递至A柱,造成A柱变形量过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前纵梁加强部件,可以提高了A柱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前纵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车身。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加强部件,包括:加强件本体,所述加强件本体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适于与前纵梁相连,所述第二端适于与A柱相连;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加强件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加强部件,通过在前纵梁和A柱之间设置加强件本体,可以在前纵梁受到撞击时,冲击力首先传递至第一加强筋上,第一加强筋可以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避免了冲击力直接传递至A柱上,从而提高了A柱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在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加强筋为朝向所述加强件本体内侧凹陷的弧形筋,和/或,还包括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沿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加强筋邻近所述A柱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上设有多个加强部,多个所述加强部沿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纵梁加强部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加强件本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件伸入所述第一连接孔内以连接所述加强件本体和所述前纵梁,所述第二连接件伸入所述第二连接孔内以连接所述加强件本体和所述A柱。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本体、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总成,包括:前纵梁本体、A柱和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为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前纵梁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前纵梁本体相连,所述加强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A柱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前纵梁本体之间具有预设间隙,所述加强部件中的第二加强筋与所述A柱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纵梁总成还包括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位于所述前纵梁本体内,所述前纵梁加强部件中的第一连接件伸入所述连接套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前纵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身。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前纵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前纵梁总成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加强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加强部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总成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总成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前纵梁加强部件100,前纵梁本体200,A柱300,
加强件本体1,第一连接部11,第一连接孔111,第二连接部12,第二连接孔121,
第一加强筋2,第二加强筋3,第一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5,连接套6,A柱内板7,A柱加强板8,连接套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发生25%小偏置碰撞时,底盘前减震器、轮胎会向后变形撞击车身,主要为撞击点A和B,现有车身结构无法抵抗住撞击,车身变形量过大,车身前纵梁后段采用高真空压铸铝合金,设计为Y向出模,在前纵梁后段内外侧设计有很多凸起的加强筋,撞击点A是底盘前减震器向后变形撞击前纵梁后段的加强筋,由于铸铝的材料断后延伸率低,加强筋出现裂纹、破碎,造成车身前纵梁后端整体失稳。
现有A柱内板75和A柱加强板8通过一排连接焊点,撞击点B是底盘前减震器、轮胎向后变形会撞击车身A柱造成连接焊点分离,导致A柱加强板8向车外变形,造成A柱变形量过大。
如图3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加强部件,包括加强件本体1、第一加强筋2和第二加强筋3,加强件本体1在其长度方向上(如图1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适于与前纵梁相连,第二端适于与A柱相连,第一加强筋2沿加强件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加强筋3沿加强件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加强筋3邻近A柱设置。
具体地,如图3所示,加强件本体1的前端适于与前纵梁相连,加强件本体1的后端适于与A柱相连。第一加强筋2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加强筋3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二加强筋3位于加强件本体1的右端。需要说明的是,加强件本体1为弧形板,例如,加强件本体1为朝向车架内侧弯曲的弧形板,即加强件本体1的中部朝向车架的内侧弯曲形成弧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加强部件,通过在前纵梁和A柱之间设置前纵梁加强部件100,可以在前纵梁受到撞击时,冲击力首先传递至第一加强筋2上,第一加强筋2可以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可以降低加强筋撞碎失效风险,由于前纵梁加强部件100与A柱相连,可以增多了A柱上连接点的数量,降低了原有的连接点因受到撞击发生分离的风险,从而提高了A柱的结构稳定性,并且第一加强筋2和第二加强筋3与碰撞受力方向保持一致,实现零件溃缩吸能和提高零件连接强度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加强筋2在加强件本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一加强筋2为朝向加强件本体1内侧凹陷的弧形筋,和/或,第二加强筋2上设有多个加强部,多个加强部沿加强件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加强筋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加强筋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布置,两个第一加强筋2的后端分别与第二加强筋3相连。位于上方的第二加强筋3的中部向下弯曲的弧形筋,位于下方的第二加强筋3的中部向上弯曲形成弧形筋。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加强筋2,可以提高前纵梁加强部件100的吸能效果,进一步降低加强筋撞碎失效风险。
第二加强筋2的后端设有多个加强部,多个加强部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布置,通过设置多个加强部,可以提高第二加强筋2的结构强度,进一步降低加强筋撞碎失效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纵梁加强部件1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4和第二连接件5,加强件本体1上具有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第一连接部1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11,第二连接部12上设有第二连接孔121,第一连接件4伸入第一连接孔111内以连接加强件本体1和前纵梁,第二连接件5伸入第二连接孔121内以连接加强件本体1和A柱。
例如,第一连接件4和第二连接件5可以为连接螺栓,第一连接件4穿过第一连接部11上的第一连接孔111且伸入前纵梁内从而将前纵梁加强部件100与前纵梁相连,第二连接件5穿过第二连接部12上的第二连接孔121伸入A柱内以连接加强件本体1和A柱。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4和第二连接件5,不仅可以提高前纵梁加强部件100与前纵梁和A柱的连接效率,便于后期维修和更换,还可以提高连接点的数量,提高前纵梁与A柱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的数量为多个,第一连接孔1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孔111与多个第二连接孔121一一对应,第二连接件5的数量为多个,第二连接孔1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孔121与多个第二连接孔121一一对应。
具体地,如图6所示,多个第一连接件4沿上下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多个第二连接件5沿上下方向均匀间隔布置,通过设置多个第一连接件4和多个第二连接件5,可以进一步提高前纵梁加强部件100与前纵梁和A柱的连接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还可以通过调节第一连接件4的安装位置,使安装点更合理的缝补,实现吸能和加强连接强度的双重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件本体1、第一加强筋2和第二加强筋3一体成型。
例如,加强件本体1、第一加强筋2和第二加强筋3一体冲压成型,通过一体成型,可以提高前纵梁加强部件100的结构强度和良好的延展性,在受到冲击时不易发生断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总成,包括前纵梁本体200、A柱300和加强部件,加强部件为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前纵梁加强部件,加强部件的一端与前纵梁本体200相连,加强部件的另一端与A柱300相连。
具体地,如图5所示,A柱300包括A柱内板7和A柱加强板8,A柱内板7和A柱加强板8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且焊接点邻近前纵梁本体200的一侧设置,焊接点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
前纵梁本体200的后侧与加强件本体1的前端相连,加强件本体1的后端与A柱内板7和A柱加强板8的连接处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纵梁总成,通过在前纵梁和A柱之间设置前纵梁加强部件100,可以在前纵梁受到撞击时,冲击力首先传递至第一加强筋2上,第一加强筋2可以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可以降低加强筋撞碎失效风险,由于前纵梁加强部件100与A柱相连,可以增多了A柱上连接点的数量,降低了原有的连接点因受到撞击发生分离的风险,从而提高了A柱的结构稳定性,并且第一加强筋2和第二加强筋3与碰撞受力方向保持一致,实现零件溃缩吸能和提高零件连接强度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2与前纵梁本体200之间具有预设间隙,第二加强筋3与A柱300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例如,第一加强筋2的前侧与前纵梁本体200的后端之间具有预设间隙,使得前纵梁受到撞击后,底盘零件先撞向第一加强筋2,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第二加强筋3的后端与A柱内板7和A柱加强板8的连接处之间具有预设间隙,可以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避免冲击力对A柱内板7和A柱加强板8的焊接处受到剪切力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纵梁总成还包括连接套6,连接套6位于前纵梁本体200内,前纵梁加强部件100中的第一连接件4伸入连接套6内。
具体地,如图7所示,连接套6伸入前纵梁本体200内,连接套6的位置第一连接孔111的位置相对应,第一连接件4伸入连接套6内,通过设置连接套6可以提高第一连接件4的连接强度和耐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前纵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车身。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前纵梁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强件本体,所述加强件本体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适于与前纵梁相连,所述第二端适于与A柱相连;
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加强件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在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加强筋为朝向所述加强件本体内侧凹陷的弧形筋,和/或,
还包括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沿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加强筋邻近所述A柱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上设有多个加强部,多个所述加强部沿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纵梁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加强件本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件伸入所述第一连接孔内以连接所述加强件本体和所述前纵梁,所述第二连接件伸入所述第二连接孔内以连接所述加强件本体和所述A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纵梁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纵梁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本体、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一体成型。
6.一种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本体、A柱和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为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纵梁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前纵梁本体相连,所述加强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A柱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前纵梁本体之间具有预设间隙,所述加强部件中的第二加强筋与所述A柱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位于所述前纵梁本体内,所述前纵梁加强部件中的第一连接件伸入所述连接套内。
9.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纵梁总成。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
CN202321569872.0U 2023-06-19 2023-06-19 前纵梁加强部件、前纵梁总成、车身及车辆 Active CN2200765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69872.0U CN220076506U (zh) 2023-06-19 2023-06-19 前纵梁加强部件、前纵梁总成、车身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69872.0U CN220076506U (zh) 2023-06-19 2023-06-19 前纵梁加强部件、前纵梁总成、车身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76506U true CN220076506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14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69872.0U Active CN220076506U (zh) 2023-06-19 2023-06-19 前纵梁加强部件、前纵梁总成、车身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765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11388B2 (ja) バンパ支持構造
CN220076506U (zh) 前纵梁加强部件、前纵梁总成、车身及车辆
CN213035914U (zh) 车辆的前地板结构和车辆
CN210063133U (zh) 车身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073966U (zh) 一种后悬架装置
CN211167095U (zh) 车辆横梁总成及车架
CN219524036U (zh) 门槛梁内板、门槛梁组件和车辆
CN219565250U (zh)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924287U (zh) 副车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924299U (zh) 前围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114575U (zh) 防撞梁总成、车身及车辆
EP4397576A1 (en) Vehicle body frame and vehicle
CN221418415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584148U (zh) 卷收器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3594383U (zh) 用于车辆的翼子板支架和车辆
CN217835768U (zh) 门槛加强梁及门槛梁
CN220009542U (zh) 横梁结构及车辆
CN220053953U (zh) 后侧围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6969575U (zh) 车辆的防护装置和车辆
CN219948364U (zh) 后轮罩骨架总成和具有其的后车架总成和侧围骨架总成
CN213008390U (zh) 车辆的车身前纵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374636U (zh) 前机舱总成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19339564U (zh) 门槛总成及车辆
CN219948346U (zh) 前壁板总成和车辆
CN220905121U (zh) 仪表板管梁、管梁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