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53510U - 驱动总成及行驶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总成及行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53510U
CN220053510U CN202321236600.9U CN202321236600U CN220053510U CN 220053510 U CN220053510 U CN 220053510U CN 202321236600 U CN202321236600 U CN 202321236600U CN 220053510 U CN220053510 U CN 220053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projection
drive assembly
bracket
in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3660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党彦明
高睿
吴阳阳
孙长义
郑为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3660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53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53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53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驱动总成及行驶装置,涉及机电技术领域。驱动总成包括输入轴、减速传动结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减速传动结构包括转动支架,转动支架包括沿转动轴心线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第二支架段,第二支架段设有输出连接端,减速传动结构与输入轴连接,以使转动支架转动;第一轴承的内圈套设在输入轴上,第一轴承的外圈的外周与第一支架段的内侧连接,第二轴承的内圈套设在第一支架段上;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分别具有沿垂直于转动支架的转动轴心线的方向的第一投影、第二投影,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驱动总成中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在轴向方向上能够至少部分重叠,有利于降低驱动总成的轴向长度。

Description

驱动总成及行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驱动总成及行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等行驶装置中,为实现主动差速功能,其驱动总成需要在Y向空间(对应电机的轴向方向,以下称为轴向长度)上需要同轴放置两个电机和两个减速器。受到悬架和半轴摆角的限制,用于布置驱动总成的Y向空间往往比较有限;再加上前车架还配有转向机构,其可用Y向空间比后车架Y向空间更小。现有的驱动总成的轴向长度较大,不利于驱动总成兼容前驱和后驱两种布置形式,不利于适配不同型号的行驶装置。
部分行驶装置在保证驱动总成的输出扭矩的同时,通过降低电机的轴向长度及叠高、降低减速器齿轮厚度以及选用的轴承的宽度等方式,来缩减驱动总成的轴向长度,但缩减程度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驱动总成,旨在降低轴向长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驱动总成包括输入轴;减速传动结构,与所述输入轴连接,所述减速传动结构包括转动支架,所述转动支架包括沿转动轴心线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支架段和第二支架段;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套设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的外周与所述第一支架段的内侧连接;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架段上;所述第一轴承具有沿垂直于所述转动支架的转动轴心线的方向的第一投影,所述第二轴承具有沿垂直于所述转动支架的转动轴心线的方向的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与所述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投影设置在所述第二投影的范围内,所述第一轴承的轴向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长度;或,所述第二投影设置在所述第一投影的范围内,所述第一轴承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长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为圆珠滚子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置为圆珠滚子轴承或圆锥滚子轴承。
可选地,所述驱动总成还包括安装外壳,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安装外壳连接,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端面与所述安装外壳之间设有轴向间隙。
可选地,所述第一投影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投影的范围内,所述第一投影的另一部分设置所述第二投影外;所述第二投影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投影的范围内,所述第二投影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投影的范围外。
可选地,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为圆柱滚子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置为圆珠滚子轴承或圆锥滚子轴承。
可选地,所述驱动总成还包括:安装外壳,所述安装外壳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连接;及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的一轴向端与所述转动支架抵接,所述推力轴承的另一轴向端与所述安装外壳抵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总成还包括同轴设置的两个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输出轴设置为所述输入轴或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输出轴与所述输入轴固定连接;任意一个所述驱动电机所对应的所述输入轴,设置在背向另一个所述驱动电机的轴向端上;每一个所述驱动电机均设有对应的所述减速传动结构。
可选地,所述驱动总成还设有流动通道,所述流动通道贯穿所述转动支架并用于使润滑液体流至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行驶装置,所述行驶装置包括上述驱动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使第一轴承的外圈的外周与第一支架段的内侧连接,第二轴承的内圈套设在第一支架段上;第一轴承具有沿垂直于转动支架的转动轴心线的方向的第一投影,第二轴承具有沿垂直于转动支架的转动轴心线的方向的第二投影,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驱动总成中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在轴向方向上能够至少部分重叠,有利于降低驱动总成的轴向长度,有利于提高驱动总成对于不同型号的行驶装置的适配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驱动总成一实施例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驱动总成一实施例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驱动总成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驱动总成一实施例的局部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驱动总成一实施例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驱动总成另一实施例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输入轴 110 第一轴体内腔
120 第一轴体通孔 200 固定环架
210 内齿圈 300 转动支架
310 第一支架段 311 第一支架通孔
320 第二支架段 321 输出连接端
322 第二支架通孔 330 轮轴
331 第二轴体内腔 332 第二轴体通孔
333 第三轴体通孔 334 第四轴体通孔
340 环形挡板 341 第一环板段
342 第二环板段 343 第三环板段
350 第一流动通道 400 减速传动结构
410 太阳轮 420 行星轮
510 第一轴承 520 第二轴承
530 第三轴承 540 推力轴承
600 安装外壳 700 驱动电机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电驱动总成的Y向尺寸(轴向长度)是由电机、减速器(图中以行星减速器为例)、轴承以及旋转变压器等零件的轴向尺寸共同决定的。通常,电机转子的两侧分别需要至少一个轴承支撑,它们的内圈固定在电机轴上,外圈固定在壳体上;而行星排减速器的两侧也各需要至少一个轴承来支撑,它们的内圈固定在行星架上,外圈固定在壳体上。其中,电机的输出轴对应的第一轴承510和减速器的行星架对应的第二轴承520占用了较大的Y向尺寸(轴向长度),导致驱动总成的轴向长度偏大。
由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驱动总成,以有利于降低轴向长度;该驱动总成可应用于电动汽车等行驶装置上。
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驱动总成包括输入轴100、减速传动结构400、第一轴承510和第二轴承520,减速传动结构400是指用于降低输出转速的传动结构。减速传动结构400包括转动支架300,转动支架300包括沿转动轴心线方向(例如沿图中的左右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支架段310和第二支架段320。第二支架段320背向第一支架段310的一侧(如图2中的右侧)设有输出连接端321;减速传动结构400与输入轴100连接,以使转动支架300转动。示例性地,转动支架300转动后,输出连接端321随之转动,该输出连接端321可用于连接电动汽车的半轴从而驱动电动汽车。即,转动支架300为连接减速传动结构400的输出部件,从而通过输出连接端321向外输出动力。其中,减速传动结构400可以设置为包括固定环架200,固定环架200即减速传动结构400中用于与安装外壳等结构固定连接的环状的架体结构,使减速传动结构400将来自输入轴100的输出动力传动至转动支架300,以使转动支架300、输出连接端321转动,从而通过输出连接端321输出较低的转速(相对于输入轴100)。
其中,输入轴100可设置为穿过第一支架段310的内腔并伸入至第二支架段320的内腔,如图2中输入轴100的左端部分所示;第一轴承510的内圈套设在输入轴100上,例如第一轴承510的内圈可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配合在输入轴100上,输入轴100可通过挡肩结构来对第一轴承510进行轴向限位;第一轴承510的外圈的外周与第一支架段310的内侧连接,例如第一轴承510的外圈可采用间隙配合或者过渡配合的方式配合在第一支架段310的内侧。第二轴承520的内圈套设在第一支架段310上,例如第二轴承520可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配合在第一支架段310上。第一轴承510具有沿垂直于转动支架300的转动轴心线的方向的第一投影,第二轴承520具有沿垂直于转动支架300的转动轴心线的方向的第二投影,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包括部分重合和全部重合;例如在图2中,第一轴承510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与第二轴承520沿竖直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在该实施方式中,驱动总成中的第一轴承510和第二轴承520在轴向方向上能够至少部分重叠,有利于降低驱动总成的轴向长度,有利于提高驱动总成对于不同型号的行驶装置的适配性。
其中,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全部重合,可设置为第一轴承510的轴向长度小于等于第二轴承520的轴向长度,第一投影设置在第二投影的范围内;或,第一轴承510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轴承520的轴向长度,第二投影设置在第一投影的范围内。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部分重合,可设置为第一投影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二投影的范围内,第一投影的另一部分设置第二投影外;此外,第二投影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投影的范围内,第二投影的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一投影的范围外。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轴承510可设置为圆珠滚子轴承(例如第一轴承510设置为深沟球轴承),以便于输入轴100以更高的转速来转动,更有利于发挥输入轴100所对应的电机高转速的性能。相对应地,第二轴承520可设置为圆珠滚子轴承(例如深沟球轴承等)或圆锥滚子轴承。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2或图3,固定环架200的内侧设有内齿圈210,第二支架段320包括多个轮轴330,该轮轴330可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架段320上。减速传动结构400还包括太阳轮410和多个行星轮420,太阳轮410设置在输入轴100上,其中太阳轮410可以采用键槽连接或者一体成型的方式来与输入轴100连接。行星轮420设置在轮轴330上,即行星轮420通过该轮轴330实现转动。行星轮420沿环绕太阳轮410的方向排列设置,太阳轮410与行星轮420啮合设置,行星轮420与内齿圈210啮合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驱动总成采用了行星轮减速器的形式,有利于高效且稳定地输出转矩。
当然,驱动总成也可以采用摆线针轮减速器的形式,此时减速传动结构400包括设置在输入轴100上的偏心轮和摆线轮,固定环架200的内侧设有多个针齿。或者,驱动总成也可以采用谐波减速器的形式,此时减速传动结构400包括设置在输入轴100上的谐波发生器和柔轮,柔轮外侧的轮齿与固定环架200的内侧的内齿圈210啮合传动;柔轮的两轴向端分别设有刚轮,其中一个刚轮作为第一支架段310而与上述第一轴承510、第二轴承520连接,另一个刚轮作为第二支架段320而提供上述输出连接端321。
其中,参照图2,当驱动总成采用行星轮减速器的形式时,太阳轮410可设置为与输入轴100一体成型,以节省加工输入轴100与太阳轮410之间的内外花键所带来的费用,有利于降低驱动总成的整体成本。
参照图3至图5,驱动总成还包括安装外壳600和第三轴承530,输出连接端321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外壳600内,包括输出连接端321部分设置在安装外壳600内和全部设置在安装外壳600内;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外壳600设置有与输出连接端321对应的开口,以便于输出连接端321与外部构件进行连接。第三轴承530的内圈套设在输出连接端321上,例如可以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配合在输出连接端321上。第三轴承530的外圈的外周与安装外壳600的内侧连接,例如可以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来与安装外壳600进行配合。输入轴100设置在安装外壳600内,第二轴承520的外圈与安装外壳600连接。为了避免转动支架300同时受到第一轴承510、第二轴承520和第三轴承530的轴向限位而造成过约束,可在第二轴承520的轴向端面与安装外壳600之间设有轴向间隙,以允许第二轴承520与安装外壳600之间能够相对滑动(沿第二轴承520的轴向方向)。示例性地,第二轴承520的轴向端面与安装外壳600之间设置的轴向间隙,可通过控制安装外壳600的尺寸公差来实现。可以理解的是,该轴向间隙的尺寸应当设置得较小;相对应地,第二轴承520的外圈可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来与安装外壳600进行配合。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4和图5,输入轴100设有第一轴体内腔110;驱动总成还设有流动通道,该流动通道的一端连通第一轴体内腔110,流动通道贯穿转动支架300并用于使润滑液体(例如润滑油)流至第一轴承510和第二轴承520,从而提高第一轴承510和第二轴承520的使用寿命。
具体而言,上述流动通道包括设置在输入轴上的第一轴体通孔120,第一轴体通孔120的一端与第一轴体内腔110连通,第一轴体通孔120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架段310的内腔连通。由于第一轴承510的内圈套设在输入轴100上,第一轴承510的外圈的外周与第一支架段310的内侧连接,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轴体内腔110和第一轴体通孔120便于使润滑油等润滑液体流动至第一轴承510,提高了对第一轴承510进行润滑的便利程度,也有利于提高第一轴承510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4和图5,第一支架段310上设有第一支架通孔311,第一支架通孔311的一端与第一支架段310的内腔连通,第一支架通孔311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架段310的外侧空间连通,即流动通道贯穿转动支架300。由于第一轴承510的外圈的外周与第一支架段310的内侧连接,第二轴承520的内圈套设在第一支架段310上,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支架通孔311便于使润滑油等润滑液体流动至第二轴承520,提高了对第二轴承520进行润滑的便利程度,也有利于提高第二轴承52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4和图5,第二轴承520和轮轴330沿输入轴100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例如沿图5中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轮轴330设有第二轴体内腔331、第二轴体通孔332和第三轴体通孔333,第二轴体通孔332设置在轮轴330朝向第二轴承520的轴向端面上(例如设置在图中的左侧端面上),第二轴体通孔332、第二轴体内腔331和第三轴体通孔333依次连通,第三轴体通孔333朝向减速传动结构400。示例性地,该减速传动结构400包括套设在轮轴330上的滚针轴承以及设置在该滚针轴承和转动支架300之间的垫片,上述第三轴体通孔333可设置为朝向上述滚针轴承以及垫片。第二轴体内腔331、第二轴体通孔332和第三轴体通孔333有利于使润滑油等润滑液体流动至减速传动结构400,提高了对减速传动结构400进行润滑的便利性,也有利于提升减速传动结构400的耐用程度。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4和图5,第二支架段320上设有环形挡板340,环形挡板340即环绕输入轴100的环状挡板。该环形挡板340可采用螺钉、螺栓等紧固件来与第二支架段320进行连接,或采用卡扣连接、铆接、焊接等形式,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环形挡板340的内缘(参照图5中的环形挡板340的上侧部分)伸入至第二轴承520和轮轴330之间,环形挡板340的内缘与第一支架段310的外周间隔设置,以供润滑油等润滑液体穿过而对第二轴承520进行润滑。环形挡板340与轮轴330的轴向端面形成第一流动通道350,第一流动通道350的一端朝向第一支架通孔311,第一流动通道350的另一端与第二轴体通孔332连通。环形挡板340与轮轴330的轴向端面形成第一流动通道350,有利于使润滑油等润滑液体按预设轨迹流动,有利于使润滑液体更高效地流动到预定位置处。
示例性地,参照图5,环形挡板34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环板段341、第二环板段342和第三环板段343,第一环板段341的板厚方向与轮轴330的轴向端面垂直设置,第一环板段341与轮轴330的部分轴向端面抵接;第二环板段342的板厚方向与轮轴330的轴向端面平行设置,第三环板段343的板厚方向与轮轴330的轴向端面垂直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与轮轴330的轴向端面垂直设置、平行设置,包含一定的、由于制造误差等原因造成的偏差,例如第一环板段341的板厚方向与轮轴330的轴向端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70度或80度(且小于等于90度),第二环板段342的板厚方向与轮轴330的轴向端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10度或20度,第三环板段343的板厚方向与轮轴330的轴向端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70度或80度(且小于等于90度)。第三环板段343伸入至第二轴承520和轮轴330之间,第二环板段342、第三环板段343和轮轴330的轴向端面形成第一流动通道350。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环板段341、第二环板段342和第三环板段343的方位较为方正,减小了环形挡板340占用的空间,有利于提升驱动总成的紧凑程度。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5,轮轴330还设有第四轴体通孔334,第四轴体通孔334设置在轮轴330背向第二轴承520的一端(如设置在图中靠右的一端);第二支架段320上还设有第二支架通孔322,第二支架通孔322的一端与第四轴体通孔334连通,以使润滑液体流向第三轴承530,从而便于对第三轴承530进行润滑。
其中,驱动总成可同时设置上述第一轴体内腔110、第一轴体通孔120、第一支架通孔311、第二轴体内腔331、第二轴体通孔332、第三轴体通孔333、环形挡板340、第四轴体通孔334和第二支架通孔322,以提高驱动总成的整体润滑效率。在该实施方式中,润滑液体的流向参照图4、图5中的带箭头的虚线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润滑液体更好地按预设轨迹流动,上述转动支架300的第一支架段310和第二支架段320可以尽量减少对外的开口的面积,即第一支架段310和第二支架段320可整体设置为壳体状。此外,上述第一轴承510、第二轴承520和第三轴承530可设置为深沟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等形式,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6,驱动总成还包括同轴设置的两个驱动电机700,驱动电机700的电机输出轴设置为输入轴100或驱动电机700的电机输出轴与输入轴100固定连接(如通过联轴器等结构进行固定连接);任意一个驱动电机700所对应的输入轴100,设置在背向另一个驱动电机700的轴向端上;每一个驱动电机700均设有对应的减速传动结构400。例如图中左侧的驱动电机700的左端设有对应的减速传动结构400,右侧的驱动电机700的右端设有对应的减速传动结构400。在该实施方式中,驱动总成既能够在两端进行动力输出,又具有较高的结构紧凑程度。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7,第一轴承510设置为圆柱滚子轴承。其中,圆柱滚子轴承相对于深沟球轴承而言,厚度相对较薄;即该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第一轴承510的外径较小,从而使对应的第二轴承520的内径也能够得到减小,从而有利于降低轴承的成本,降低驱动总成的整体成本。相对应地,第二轴承520可设置为圆珠滚子轴承(例如深沟球轴承等)或圆锥滚子轴承。
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7,由于第一轴承510设置为圆柱滚子轴承时,对于轴向作用力的承受能力有所减弱,驱动总成可设置为还包括推力轴承540。在第二轴承520的外圈与安装外壳600连接的同时,推力轴承540的一轴向端与转动支架300抵接,推力轴承540的另一轴向端与安装外壳600抵接,从而有利于提高对于轴向作用力的承受能力,提高驱动总成的总体使用寿命。在该实施方式中,推力轴承540的厚度(轴向方向的尺寸,参照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相对较小;相对于图1中相关技术中的驱动总成,该实施方式中的驱动总成的轴向长度仍然能够得到减小。
在安装上述驱动总成时,可先将第二轴承520通过过盈配合的形式压装到第一支架段310上,然后再将第一轴承510的外圈压入第一支架段310内。对应地,可通过控制第一支架段310的内外径尺寸公差,来补偿第一支架段310在与第二轴承520过盈配合时所产生的形变,从而便于安装第一轴承510。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行驶装置,该行驶装置包括上述驱动总成。其中,该行驶装置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示例性地,驱动总成的输出连接端321可用于连接电动汽车的半轴从而驱动电动汽车。其中,该驱动总成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行驶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总成包括:
输入轴;
减速传动结构,与所述输入轴连接,所述减速传动结构包括转动支架,所述转动支架包括沿转动轴心线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支架段和第二支架段;
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套设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的外周与所述第一支架段的内侧连接;
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架段上;所述第一轴承具有沿垂直于所述转动支架的转动轴心线的方向的第一投影,所述第二轴承具有沿垂直于所述转动支架的转动轴心线的方向的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与所述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投影设置在所述第二投影的范围内,所述第一轴承的轴向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长度;或,所述第二投影设置在所述第一投影的范围内,所述第一轴承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长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为圆珠滚子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置为圆珠滚子轴承或圆锥滚子轴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总成还包括安装外壳,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安装外壳连接,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端面与所述安装外壳之间设有轴向间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投影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投影的范围内,所述第一投影的另一部分设置所述第二投影外;所述第二投影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投影的范围内,所述第二投影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投影的范围外。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为圆柱滚子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置为圆珠滚子轴承或圆锥滚子轴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总成还包括:
安装外壳,所述安装外壳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连接;及
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的一轴向端与所述转动支架抵接,所述推力轴承的另一轴向端与所述安装外壳抵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总成还包括同轴设置的两个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输出轴设置为所述输入轴或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输出轴与所述输入轴固定连接;任意一个所述驱动电机所对应的所述输入轴,设置在背向另一个所述驱动电机的轴向端上;每一个所述驱动电机均设有对应的所述减速传动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总成还设有流动通道,所述流动通道贯穿所述转动支架设置以使润滑液体流至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
10.一种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总成。
CN202321236600.9U 2023-05-22 2023-05-22 驱动总成及行驶装置 Active CN220053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36600.9U CN220053510U (zh) 2023-05-22 2023-05-22 驱动总成及行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36600.9U CN220053510U (zh) 2023-05-22 2023-05-22 驱动总成及行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53510U true CN220053510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52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36600.9U Active CN220053510U (zh) 2023-05-22 2023-05-22 驱动总成及行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535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15329B1 (en)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motor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8807253B2 (en) In-wheel motor drive device
EP2602509B1 (en)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motor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9735648B2 (en) Drive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WO2013047695A1 (ja) インホイール型モータ内蔵車輪用軸受装置
CN112648358A (zh) 一种轮边减速器
JP2007078174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8189212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WO2011093432A1 (ja) 自動車用パワーテークオフユニット
CN220053510U (zh) 驱动总成及行驶装置
CN109305216A (zh) 电动助力转向***的防尘装置
CN1664416A (zh) 旋转部件装配结构和采用其的动力机构
CN110962507B (zh) 驱动桥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1288150B (zh) 一种减速驱动***及一种电动汽车
CN215634842U (zh) 一种用于输入轴与输出轴同轴布置时的轴承结构
CN110962506B (zh) 驱动桥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761947U (zh) 离心式限滑差速器
JP2008184017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115654097A (zh) 离心式限滑差速器
JP5913925B2 (ja) インホイール型モータ内蔵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02178707A (ja) 電気動力を車輪に伝達する車輪軸受
CN113757342A (zh) 一种二级谐波减速设备
CN210397598U (zh) 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CN220850668U (zh) 一种分体输入轴全密封式rv减速器
CN220378845U (zh) 减速机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