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9637U - 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19637U
CN220019637U CN202223121515.6U CN202223121515U CN220019637U CN 220019637 U CN220019637 U CN 220019637U CN 202223121515 U CN202223121515 U CN 202223121515U CN 220019637 U CN220019637 U CN 2200196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low
elastic
detection
groove
adjustmen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215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o Electron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o Electronic Ltd filed Critical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215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196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196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196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A Measuring Device Byusing Mechanical Metho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在检测组件向被检测件的抵压的过程中,使第一随动部、第二随动部和检测头依次抵接在限位面、被检测件的顶部和触点上,以满足被检测件的尺寸检测和电气性能检测的要求。由此,一方面,在检测组件向被检测件靠近的过程中,主动部将弹力作用在被检测件上,避免了对检测部和被检测件的过多挤压。另一方面,该过程中主动部受到的弹力逐渐增加,使得主动部的运动速度得到减缓,从而避免检测部和被检测件在接触时受到冲击。又一方面,在检测头抵压被检测件前,先由第二随动部对被检测件进行压合,保证了被检测件能够紧贴于仿形槽的底部。

Description

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产品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产品在出厂前、封装前或试制阶段的测试工序,可以保证产品的合格率,加快产品的开发速度。尤其对于3C产品而言,其整体结构小巧且内部零件紧凑,为了保证产品的稳定运行,测试工序就显得十分必要。如何提高产品测试的效率,优化产品的测试流程,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在检测组件抵接在被检测件的过程中,利用了第一随动部、第二随动部和多个检测头产生的弹性位移,使得该过程更加平滑,保护了被检测件以及检测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包括:
承载组件,包括仿形槽和限位面;
检测组件,位于承载组件的上方并可操作地相对于仿形槽直线运动,检测组件包括主动部、第一随动部、第二随动部和多个检测部,检测部具有检测头,第一随动部和第二随动部分别与主动部弹性连接,主动部具有安装位置,多个检测部通过安装位置与主动部固定,检测头、第一随动部和第二随动部具有朝向主动部的弹性位移量。
进一步地,在直线运动方向上,主动部具有依次靠近仿形槽的第一行程、第二行程和第三行程,由第一行程至第三行程,第一随动部抵压于限位面且第一随动部具有弹性位移量,由第二行程至第三行程,第二随动部抵压于被检测件的顶部且第二随动部具有弹性位移量,在第三行程,检测头抵压于被检测件的触点且检测头具有弹性位移量。
进一步地,测试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弹性件和多个第二弹性件,主动部和第一随动部通过多个第一弹性件连接,主动部和第二随动部通过多个第二弹性件连接;
检测部还包括多个第三弹性件,检测头通过第三弹性件产生弹性位移量;
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变形量大于第二弹性件以及第三弹性件的弹性变形量。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处于最大弹性变形量时,第二弹性件以及第三弹性件均具有弹性变形量。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弹性件的弹力总和大于多个第二弹性件的弹力总和;和/或
多个第一弹性件的弹力总和大于多个第三弹性件的弹力总和。
进一步地,在直线运动方向上,主动部还具有第四行程,第四行程相对于第一行程远离仿形槽;
在第四行程,第一随动部至限位面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随动部至被检测件顶部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检测头至被检测件触点的距离为第三距离;
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和第三距离依次减少。
进一步地,主动部具有多个第一导向孔;
检测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一导向柱,多个第一导向柱与多个第一导向孔一一对应,第一导向柱包括相对的连接端和挂接端,以及位于连接端和挂接端之间的第一导向面,第一导向柱通过第一导向面可伸缩地穿设在第一导向孔中,连接端与第一随动部固定;
在第四行程中,第一随动部通过挂接端悬挂于主动部下方。
进一步地,主动部还包括两个板状件,多个第一导向孔和多个第一弹性件分别设置于两板状件,并且多个第一导向孔和多个第一弹性件相对于安装位置对称分布;
多个检测部包括多对检测组,多对检测组沿两板状件的排列方向间隔布设。
进一步地,板状件和第一随动部中的一者设置第二导向孔,另一者设置与第二导向孔对应的第二导向柱;和/或
承载组件还包括限位块,限位面位于限位块的顶部,限位面和第一随动部中的一者设置第三导向孔,另一者设置与第三导向孔对应的第三导向柱。
进一步地,第二随动部包括U形体和多个支耳,U形体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和多个支耳位于远离仿形槽的一侧,多个支耳朝U形体的弯曲方向伸出;
主动部包括安装头,安装位置位于安装头,安装头开设与U形体适配导向窗;
第二端面通过导向窗朝向被检测件,第二弹性件的弹力通过支耳作用于导向窗的顶部边缘。
进一步地,安装位置与U形体的开口对应,第二端面开设有至少一个避让缺口。
进一步地,仿形槽底部具有配合窗口;
承载组件还包括:
底座,顶部设有容置槽,容置槽位于仿形槽底部并通过配合窗口与仿形槽连通;
配合检测件置于容置槽内时,配合检测件顶部的部分区域从配合窗口露出,其中,配合检测件与被检测件配对。
进一步地,承载组件还包括:
多个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包括弹性体,第一定位部安装于底座顶部并且至少部分弹性***于容置槽顶部;
配合检测件置于容置槽内时,弹性体抵靠于配合检测件的侧面。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定位部为两个第一定位部,两第一定位部位于容置槽的两侧;
弹性体为条状结构,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与两第一定位部的排列方向垂直,条状结构具有第二导向面,第二导向面与容置槽背离;
配合检测件置于容置槽内时,条状结构伸入配合检测件的沟槽内。
进一步地,仿形槽的侧向开设第一开口,
承载组件还包括:
第二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具有第一仿形面,第一仿形面可伸缩地沿仿形槽的侧向运动。
进一步地,仿形槽的底部还具有弧形缘,弧形缘围绕配合窗口,弧形缘具有第二仿形面和避让面,第二仿形面和避让面分别位于弧形缘的顶部和底部,其中,避让面与配合检测件露出配合窗口区域的周边相适应。
进一步地,仿形槽具有弧形侧壁;
第一仿形面位于弧形缘的上方并朝向弧形侧壁。
进一步地,承载组件还包括:
基板,具有容置窗,底座的顶部位于容置窗内;以及
盖板,仿形槽位于盖板,盖板可拆卸地压盖在容置窗位置。
露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在检测组件向被检测件的抵压的过程中,使第一随动部、第二随动部和检测头依次抵接在限位面、被检测件的顶部和触点上,以满足被检测件的尺寸检测和电气性能检测的要求。由此,一方面,在检测组件向被检测件靠近的过程中,主动部将弹力作用在被检测件上,避免了对检测部和被检测件的过多挤压。另一方面,该过程中主动部受到的弹力逐渐增加,使得主动部的运动速度得到减缓,从而避免检测部和被检测件在接触时受到冲击。又一方面,在检测头抵压被检测件前,先由第二随动部对被检测件进行压合,保证了被检测件能够紧贴于仿形槽的底部。以使该状态下测量被检测件与仿形槽之间的位置公差更加精准。同时,检测头抵压在触点上时,还能防止被检测件一侧翘起。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组件和承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组件一侧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组件另一侧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U形体和安装头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压缩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组件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组件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组件一侧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承载组件另一侧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被检测件和配合检测件与容置槽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被检测件和配合检测件的拆分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检测组件;
11-第一随动部;
12-第二随动部;
121-U形体;1211-第一端面;1212-第二端面;1213-避让缺口;122-支耳;
13-主动部;131-安装位置;132-板状件;133-安装头;1331-导向窗;1332-支耳槽;
14-检测部;141-检测头;142-检测组;
2-承载组件;
21-仿形槽;211-配合窗口;212-第一开口;213-弧形缘;2131-第二仿形面;2132-避让面;214-弧形侧壁;
22-限位面;
23-限位块;
24-底座;241-容置槽;
25-第一定位部;251-弹性体;
26-第二定位部;261-第一仿形面;
27-基板;271-容置窗;
28-盖板;
31-第一弹性件;32-第二弹性件;33-第三弹性件;34-第四弹性件;
41-第一导向孔;42-第一导向柱;421-连接端;422-挂接端;423-第一导向面;43-第二导向孔;44-第二导向柱;45-第三导向孔;46-第三导向柱;47-第二导向面;
5-驱动器;
6-支架;
A-被检测件;A1-触点;A2-第一弧面;A3-外缘;
B-配合检测件;B1-沟槽;B2-第二弧面;
S1-第一行程;S2-第二行程;S3-第三行程;S4-第四行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图1是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检测组件1和承载组件2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的检测组件1和承载组件2外侧设置有防护罩,右侧为配电箱,可以对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的驱动器5进行控制。该驱动器5包括气缸或直线电机。驱动器5安装在支架6上,且输出轴与主动部13固定连接,以驱动主动部13上下运动。
图3-4是检测组件1在不同方向上的***示意图。图5是U形体121和安装头133的***示意图。3个图中点划线为被检测件A的轮廓。
图6为第一弹性件31、第二弹性件32和第三弹性件33压缩状态示意图。图中粗实线为第一弹性件31、第二弹性件32和第三弹性件33的极限压缩状态,也即此时3个弹簧处于最大变形量的高度。
容易理解,图中的S1、S2、S3和S4分别表示主动部13在运动中各段行程与第一弹性件31、第二弹性件32和第三弹性件33变形量的对应关系。因此,主动部13实际的部分运动行程可能与各弹簧的变形量具有差异。
图7-8是承载组件2在不同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中右侧的放大图,为从底部观察仿形槽21时的局部示意。
图9-10是承载组件2在不同方向的***示意图。其中,图9中被检测件A的***方向与其安装方向无关。
图11-12是一种能够通过上述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进行测试的被检测件A和配合检测件B。其中,图11中二者处于贴合状态并置于容置槽内,其中的粗实线为3组触点A1。图12中二者处于分离状态。
可选地,该被检测件A和配合检测件B成对设置。在检测中二者可以传递电能或者进行信息交互。以信息交互为例,被检测件A和配合检测件B之间可以传输蓝牙信号或红外线信号。以传递电能为例,被检测件A可以为无线电能发射模组,配合检测件B可以为包括但不限于手表或手环等设备,其内部设置无线电能接收模组。
应当理解,上述信息和电能在传递中,在空间上会有明显的衰减,因此在被检测件A和配合检测件B的交互测试中,需要将二者贴合在一起。下文将以无线电能发射模组和带有无线电能接收模组的手表举例说明。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被检测件A和配合检测件B的拆分示意图。图13是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中的状态Ⅰ、状态Ⅱ、状态Ⅲ和状态Ⅳ依次展示了部分测试工序。其中,状态Ⅰ位于第四行程S4中,状态Ⅱ位于第一行程S1中,状态Ⅲ位于第二行程S2中,状态Ⅳ位于第三行程S3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3所示,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包括承载组件2和检测组件1。该承载组件2包括仿形槽21和限位面22。与此相对的,检测组件1被配置为位于承载组件2的上方并可操作地相对于仿形槽21直线运动,检测组件1包括主动部13、第一随动部11、第二随动部12和多个检测部14,检测部14具有检测头141,第一随动部11和第二随动部12分别与主动部13弹性连接,主动部13具有安装位置131,多个检测部14通过安装位置131与主动部13固定,检测头141、第一随动部11和第二随动部12具有朝向主动部13的弹性位移量。
在此前提下,位于检测组件1的直线运动方向上,主动部13具有依次靠近仿形槽21的第一行程S1、第二行程S2和第三行程S3,由第一行程S1至第三行程S3,第一随动部11抵压于限位面22且第一随动部11具有弹性位移量,由第二行程S2至第三行程S3,第二随动部12抵压于被检测件A的顶部且第二随动部12具有弹性位移量,在第三行程,检测头141抵压于被检测件A的触点A1且检测头141具有弹性位移量。
在第一随动部11抵压在限位面22上以前,第一随动部11和第二随动部12和检测头141都会随着主动部13的运动同步运动。当第一随动部11、第二随动部12和检测头141分别受压后,在第一行程S1至第三行程S3中,主动部13仍会继续移动,但是第一随动部11、第二随动部12和检测头141的移动会受到限制。
本实施例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在检测组件1向被检测件A的抵压的过程中,使第一随动部11、第二随动部12和检测头141依次抵接在限位面22、被检测件A的顶部和触点A1上,以满足被检测件A的尺寸检测和电气性能检测的要求。由此,一方面,在检测组件1向被检测件A靠近的过程中,主动部13将弹力作用在被检测件A上,避免了对检测部14和被检测件A的过多挤压。另一方面,该过程中主动部13受到的弹力逐渐增加,使得主动部13的运动速度得到减缓,从而避免检测部14和被检测件A在接触时受到冲击。又一方面,在检测头141抵压被检测件A前,先由第二随动部12对被检测件A进行压合,保证了被检测件A能够紧贴于仿形槽21的底部。使得该状态下测量被检测件A与仿形槽21之间的位置公差更加精准。同时,检测头141抵压在触点A1上时,还能防止被检测件A翘起。
具体地,该检测部14为弹簧针,弹簧针的头部受压时,可以沿着弹簧针的套管向弹簧针的尾部运动。与此相对的,安装位置131为多个与弹簧针对应的安装孔,弹簧针可以通过套管与安装孔固定。
进一步地,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弹性件31和多个第二弹性件32,主动部13和第一随动部11通过多个第一弹性件31连接,主动部13和第二随动部12通过多个第二弹性件32连接。检测部14还包括多个第三弹性件33,检测头141通过第三弹性件33产生弹性位移量。第一弹性件31的弹性变形量大于第二弹性件32以及第三弹性件33的弹性变形量。
图6中展示了第一弹性件31、第二弹性件32和第三弹性件33的一种压缩示意。其中,第一弹性件31的虚线部分为弹性变形量,粗实线部分为该弹簧的最大压缩状态。图中可以看到第一弹性件31的弹性变形量要大于第二弹性件32和第三弹性件33。由此,保证了主动部13的运动中,第一随动部11和主动部13之间具有弹性。避免二者出现刚性连接,从而对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的运行产生影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弹性件31处于最大弹性变形量时,第二弹性件32以及第三弹性件33均具有弹性变形量。图6中La所示的尺寸为第一弹性件31处于最大压缩状态的高度。此种状态下,第二弹性件32和第三弹性件33仍然处于弹性变形区间内。由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弹性件31弹性变形量的控制,可以保护被检测件A免受过多的挤压。当驱动器5驱动主动部13过多的运动时,或者未能即使停止运动时,产生的挤压力会依次通过驱动器5的输出轴、主动部13、第一弹性件31、第一随动部11和限位面22传递至承载组件2上,从而保护了被检测件A。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3所示,多个第一弹性件31的弹力总和大于多个第二弹性件32的弹力总和。同时,多个第一弹性件31的弹力总和大于多个第三弹性件33的弹力总和。本实施例对第一弹性件31弹力进行配置,使得在第二行程S2和第三行程S3中,随着第一弹性件31的压缩,第二弹性件32和第三弹性件33也同步被压缩。从而进一步避免驱动器5的驱动力直接传递至被检测件A上。
具体地,该第一弹性件31、第二弹性件32和第三弹性件33为弹簧,且弹簧的数量为多个,本实施例在配置弹力时不仅考虑置于不同位置弹性件的弹力,还要考虑各位置上弹性件的数量。避免出现如下情况:例如,虽然每个第一弹性件31的弹力都大于第二弹性件32,但是被检测件A的体积较大时,第二随动部12的体积也对应增大,为此第二弹性件32的布置数量也对应增多。这会使得多个第二弹性件32的总弹力大于多个第一弹性件31。当主动部13处于第二行程S2时,虽然第一弹性件31被压缩了,但是多个第二弹性件32仍未被压缩,或未被充分压缩,从而导致驱动器5的驱动力过多传递至被检测件A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3所示,在主动部13的直线运动方向上,主动部13还具有第四行程S4,第四行程S4相对于第一行程S1远离仿形槽21。此种状态下,在第四行程S4中,第一随动部11至限位面22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随动部12至被检测件A顶部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检测头141至被检测件A触点A1的距离为第三距离。将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和第三距离配置为依次减少。如图12中的状态Ⅰ所示,此时主动部13处于第四行程S4内,其中的L1、L2和L3分别为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和第三距离。由此,在检测组件1向承载组件2运行过程中,使得主动部13、第一随动部11和第二随动部12依次抵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3所示,主动部13具有多个第一导向孔41。与此相对的,检测组件1还包括多个第一导向柱42,多个第一导向柱42与多个第一导向孔41一一对应,第一导向柱42包括相对的连接端421和挂接端422,以及位于连接端421和挂接端422之间的第一导向面423,第一导向柱42通过第一导向面423可伸缩地穿设在第一导向孔41中,连接端421与第一随动部11固定。同时,在第四行程S4中,第一随动部11通过挂接端422悬挂于主动部13下方。
通过第一导向柱42可以将第一随动部11悬挂在主动部13的下方(如图3和图13中状态Ⅰ所示),同时当第一随动部11与主动部13之间的距离减少时,第一导向柱42的挂接端422还能朝主动部13的上方移动(如图4中和图13中区域Ⅱa所示),以补偿主动部13与第一随动部11之间的距离变化。
优选地,为了保证第一弹性件31可以稳定的设置在第一随动部11和主动部13之间。在第四行程S4中,第一弹性件31也会被部分压缩(如图6中的S4所示),以保证在检测组件1移动的过程中,第一随动部11不会相对主动部13晃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3所示,主动部13还包括两个板状件132,多个第一导向孔41和多个第一弹性件31分别设置于两板状件132,并且多个第一导向孔41和多个第一弹性件31相对于安装位置131对称分布。多个检测部14包括多对检测组142,多对检测组142沿两板状件132的排列方向间隔布设。
图11中展示了的一种电能发射模组的具体形式,图中粗实线为3对检测组142,每对由两个检测部14组成且间隔排列。其中,位于左侧的一对与电能发射线圈的正极连接,右侧一对与电能发射线圈的负极连接。中间一对为电能发射模组的接地。通过每对触点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对电能发射线圈进行多种测试。例如,在326.5KHz频段,将励磁信号设置为恒流模式,手表线圈端子设置为开路状态,测量电能发射模组和手表的耦合系数。再例如,在1.78MHz频段,将励磁信号设置为恒流模式,手表线圈端子设置为开路状态,测量电能发射模组的能耗。另一方面,图11中的各对触点A1之间距离较近,容易在测试中发生短接情况。
在此前提下,需要将3对检测组142同时与被检测件A的触点A1抵接,同时在较长时间的测试中,仍保持各检测头141与对应触点A1不会相对滑移。为此,本实施例在多对检测组142的排列方向上对称布设多个第一导向孔41和多个第一弹性件31。两个板状件132呈翼状结构,向检测头141的两侧伸展。极大地提高位于中间区域的多对检测组142的水平位置精度。也即,检测头141的伸出方向与触点A1的平面处于垂直或几乎垂直状态。使得能够同时抵压在触点A1上,避免二者相对滑移。
优选地,板状件132和第一随动部11中的一者设置第二导向孔43,另一者设置与第二导向孔43对应的第二导向柱44。同时,承载组件2还包括限位块23,限位面22位于限位块23的顶部,限位面22和第一随动部11中的一者设置第三导向孔45,另一者设置与第三导向孔45对应的第三导向柱46。
具体地,图3中第二导向柱44与主动部13固定,第三导向柱46与第一随动部11固定。在第一随动部11向限位面22靠近的过程中,先由第二导向柱44与第二导向孔43配合,对检测部14与承载组件2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导引。而后,在第一弹性件31被压缩的过程中,通过第三导向柱46和第三导向孔45的配合,进一步对主动部13的运动进行导引,以便第二随动部12和检测头141可以精准地与被检测件A的对应位置抵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3所示,第二随动部12包括U形体121和多个支耳122,U形体121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端面1211和第二端面1212,第一端面1211和多个支耳122位于远离仿形槽21的一侧,多个支耳122朝U形体121的弯曲方向伸出。主动部13包括安装头133,安装位置131位于安装头133,安装头133开设与U形体121适配导向窗1331。同时,第二端面1212通过导向窗1331朝向被检测件A,第二弹性件32的弹力通过支耳122作用于导向窗1331的顶部边缘。
具体地,图4中展示了U形体121的一种形式,图中被检测件A顶部大致为圆形,U形体121的底部可以抵压在被检测件A顶部的大部分区域。同时,3个支耳122中的2个分别位于U形体的121第二端面1212的两端位置,1个位于U形体121的第一端面1211的中间位置。与此相对的,安装头133顶部开设有与支耳122一一对应的支耳槽1332。在第三行程S3位置,支耳122受第二弹性件32的作用,与支耳槽1332的底部抵接。而在第二行程S2中,第二随动部12受到被检测件A向上的作用力被顶起,支耳122与支耳槽1332底部具有一定的间隔(如图13中区域Ⅳa所示)。也即,第二行程S2中的第二随动部12在支耳槽1332中滑动。
进一步地,安装位置131与U形体121的开口对应,第二端面1212开设有至少一个避让缺口1213。该避让缺口1213可以用于避让被检测件A顶部的电器元件,如图12中的区域Ⅲa所示,被检测件A上的线缆从一端与被检测件A的侧向连接,另一端与被检测件A的顶部连接。避让缺口1213可以避免第二端面1212与线缆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3所示,仿形槽21底部具有配合窗口211。承载组件2还包括底座24。底座24顶部设有容置槽241,容置槽241位于仿形槽21底部并通过配合窗口211与仿形槽21连通。配合检测件B置于容置槽241内时,配合检测件B顶部的部分区域从配合窗口211露出,其中,配合检测件B与被检测件A配对。
具体地,配合检测件B为配置有电能接收模组的手表。将手表放入容置槽241后,并将手表接收无线电能的一侧朝向被检测件A。该配合检测件B的顶部的部分区域从配合窗口211中露出。从图10和图12中可见,被检测件A具有第一弧面A2,配合检测件B具有第二弧面B2,该第一弧面A2和第二弧面B2为部分球面结构。图10中的虚线C为配合检测件B设置在仿形槽21底部时,第二弧面B2顶部的位置。
当利用本实施例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对被检测件A进行检测时,先将配合检测件B放入到容置槽241内,并对容置槽241的位置进行精细设置,以使得配合检测件B的第二弧面B2顶部暴露在配合窗口211。此时,将被检测件A放入到仿形槽21内时,可以保证被检测件A的第一弧面A2与配合检测件B的第二弧面B2能够贴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3所示,承载组件2还包括多个第一定位部25,该第一定位部25包括弹性体251,第一定位部25安装于底座24顶部并且至少部分弹性体251位于容置槽241顶部。配合检测件B置于容置槽241内时,弹性体251抵靠于配合检测件B的侧面。通过弹性体251与配合检测件B侧面的抵接,保证了配合检测件B在容置槽241内位置的稳定。在测试中不断更换被检测件A时,保证了配合检测件B位置不便。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定位部25为两个第一定位部25,两个第一定位部25位于容置槽241的两侧。弹性体251为条状结构,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与两个第一定位部25的排列方向垂直,条状结构具有第二导向面47,第二导向面47与容置槽241背离。配合检测件B置于容置槽241内时,条状结构伸入配合检测件B的沟槽B1内。
容易理解,本实施例的配合检测件B沟槽B1用于与手表的腕带连接。本实施例利用了该沟槽B1与条状结构的配合,对配合检测件B进行定位。同时,利用第二导向面47,可以将配合检测件B从上部直接压入到容置槽241内,即可完成对配合检测件B的安装。提高了配合检测件B的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3所示,仿形槽21的侧向开设第一开口212。同时,承载组件2还包括第二定位部26,该第二定位部26具有第一仿形面261,第一仿形面261可伸缩地沿仿形槽21的侧向运动。第一仿形面261可以抵靠在被检测件A的侧向(图8中箭头A所示),从而对被检测件A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控制。
可选地,如图7所示,在第二定位部26的后侧还设置有第四弹性件34。第四弹性件34可以使第一仿形面261抵靠在被检测件A的侧向,同时保证一定的正压力。
进一步地,仿形槽21的底部还具有弧形缘213,弧形缘213围绕配合窗口211,弧形缘213具有第二仿形面2131和避让面2132,第二仿形面2131和避让面2132分别位于弧形缘213的顶部和底部,其中,避让面2132与配合检测件B露出配合窗口211区域的周边相适应。图12中所示的被检测件A还具有外缘A3,外缘A3围绕第一弧面A2。本实施例中的被检测件A通过外缘A3与弧形缘213的配合,悬挂在仿形槽21上。第一弧面A2通过配合窗口211与第二弧面B2贴合。避让面2132可以保证第一弧面A2位于配合窗口211上方时,弧形缘213与第二弧面B2之间具有间隙,避免二者干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3所示,仿形槽21具有弧形侧壁214。第一仿形面261位于弧形缘213的上方并朝向弧形侧壁214。外缘A3的侧面与弧形侧壁214接触,外缘A3的底面与弧形缘213的顶面接触,从而实现对被检测件A的定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3所示,承载组件2还包括基板27和盖板28。基板27具有容置窗271,底座24的顶部位于容置窗271内。仿形槽21位于盖板28,盖板28可拆卸地压盖在容置窗271位置。
可以先将底座24安装在基板27下方,然后将配合检测件B安装在容置槽241中。待保证了配合检测件B与容置槽241的相对位置后,将盖板28压盖在容置窗271位置,以使得第二弧面B2暴露在配合窗口211上。由此,在对被检测件A测试前,能够简化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的预备流程。
图14是本实施例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14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对被检测件A进行测试。
步骤S100:提供测试装置。
该测试装置包括承载组件2和检测组件1,承载组件2包括仿形槽21和限位面22,检测组件1位于承载组件2的上方并可操作地相对于仿形槽21直线运动,检测组件1包括主动部13、第一随动部11、第二随动部12和多个检测部14,检测部14具有检测头141,第一随动部11和第二随动部12分别与主动部13弹性连接,主动部13具有安装位置131,多个检测部14通过安装位置131与主动部13固定,检测头141、第一随动部11和第二随动部12具有朝向主动部13的弹性位移量。
步骤S200:将被检测件A置于仿形槽21并进行定位。
具体地,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定位部26对被检测件A进行定位。
步骤S300:朝仿形槽21移动检测组件1,将第一随动部11抵压于限位面22,将第二随动部12抵压于被检测件A的顶部,将检测头141抵压于被检测件A的触点A1。
具体地,将第一随动部11、第二随动部12和检测头141依次抵压于限位面22、被检测件A的顶部和被检测件A的触点A1。从而在检测组件1仅一次的下降过程中,先后实现对被检测件A位置精度的控制和电气性能的测试。对于位置精度测量,可以通过视觉传感器等设备进行测量。该过程相对于电气性能检测较快,因此将其设置在电气性能检测的前的步骤中。当产品的尺寸精度不合格时,该产品已不能与配合检测件B进行良好的贴合,因此就不用对其进行下一步检测。由此,提高了被检测件A的检测效率。
步骤S400:通过多个检测部14对被检测件A进行检测。在保证了被检测件A的尺寸精度满足要求后,对其进行电气性能检测。
本实施例的测试方法,在检测组件1向被检测件A的抵压的过程中,使第一随动部11、第二随动部12和检测头141依次抵接在限位面22、被检测件A的顶部和触点A1上,以满足被检测件A的尺寸检测和电气性能检测的要求。由此,一方面,在检测组件1向被检测件A靠近的过程中,主动部13将弹力作用在被检测件A上,避免了对检测部14和被检测件A的过多挤压。另一方面,该过程中主动部13受到的弹力逐渐增加,使得主动部13的运动速度得到减缓,从而避免检测部14和被检测件A在接触时受到冲击。又一方面,在检测头141抵压被检测件A前,先由第二随动部12对被检测件A进行压合,保证了被检测件A能够紧贴于仿形槽21的底部。使得该状态下测量被检测件A与仿形槽21之间的位置公差更加精准。同时,检测头141抵压在触点A1上时,还能防止被检测件A翘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4所示,将被检测件A置于仿形槽21并进行定位之前包括,将配合检测件B置于容置槽241并定位,其中,配合检测件B与被检测件A配对。将配合检测件B顶部的部分区域从配合窗口211对正并露出。
具体地,将第二弧面B2的中心与仿形槽21的配合窗口211的中心对正。以保证每次更换新的被检测件A时,都能够精准的控制被检测件A和配合检测件B的相对位置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4所示,将被检测件A置于仿形槽21并进行定位,和/或将第二随动部12抵压于被检测件A的顶部(如图13中区域Ⅲb所示,此时检测头141未与触点A1接触),之后包括检测被检测件A与配合检测件B的同心度。本实施例的同心度是被检测件A与配合检测件B相互贴合后,第一弧面A2和第二弧面B2之间的同心度。该同心度检测设置在被检测件A被定位后。由此,能够保证电能发射模组向手表的电能接收模组发射的能量,不会因为被检测件A与配合检测件B相对位置不合格,造成检测信息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容易理解,在被检测件A与配合检测件B的同心度检测中,主要考量二者的相对位置。因此,在配合检测件B压入到容置槽241的过程中,不用过多限制配合检测件B与容置槽241的相对位置关系。只要保证配合检测件B与容置槽241相对位置固定即可。例如,图11中L4和L5分别为被检测件A和配合检测件B至容置槽241一侧侧壁的距离。通过计算L4和L5的差值,可以计算出上述同心度。或者同时考量被检测件A和配合检测件B至容置槽241不同侧壁的距离,从而更加精准的计算同心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包括:
承载组件(2),包括仿形槽(21)和限位面(22);
检测组件(1),位于所述承载组件(2)的上方并可操作地相对于所述仿形槽(21)直线运动,所述检测组件(1)包括主动部(13)、第一随动部(11)、第二随动部(12)和多个检测部(14),所述检测部(14)具有检测头(141),所述第一随动部(11)和所述第二随动部(12)分别与所述主动部(13)弹性连接,所述主动部(13)具有安装位置(131),多个所述检测部(14)通过所述安装位置(131)与所述主动部(13)固定,所述检测头(141)、所述第一随动部(11)和所述第二随动部(12)具有朝向所述主动部(13)的弹性位移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直线运动方向上,所述主动部(13)具有依次靠近所述仿形槽(21)的第一行程(S1)、第二行程(S2)和第三行程(S3),由所述第一行程(S1)至所述第三行程(S3),所述第一随动部(11)抵压于所述限位面(22)且所述第一随动部(11)具有弹性位移量,由所述第二行程(S2)至所述第三行程(S3),所述第二随动部(12)抵压于被检测件(A)的顶部且所述第二随动部(12)具有弹性位移量,在所述第三行程,所述检测头(141)抵压于被检测件(A)的触点(A1)且所述检测头(141)具有弹性位移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弹性件(31)和多个第二弹性件(32),所述主动部(13)和所述第一随动部(11)通过多个所述第一弹性件(31)连接,所述主动部(13)和所述第二随动部(12)通过多个所述第二弹性件(32)连接;
所述检测部(14)还包括多个第三弹性件(33),所述检测头(141)通过所述第三弹性件(33)产生弹性位移量;
所述第一弹性件(31)的弹性变形量大于所述第二弹性件(32)以及所述第三弹性件(33)的弹性变形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31)处于最大弹性变形量时,所述第二弹性件(32)以及所述第三弹性件(33)均具有弹性变形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弹性件(31)的弹力总和大于多个所述第二弹性件(32)的弹力总和;和/或
多个所述第一弹性件(31)的弹力总和大于多个所述第三弹性件(33)的弹力总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直线运动方向上,所述主动部(13)还具有第四行程(S4),所述第四行程(S4)相对于所述第一行程(S1)远离所述仿形槽(21);
在所述第四行程(S4),所述第一随动部(11)至所述限位面(22)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随动部(12)至被检测件(A)顶部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检测头(141)至所述被检测件(A)触点(A1)的距离为第三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和所述第三距离依次减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部(13)具有多个第一导向孔(41);
所述检测组件(1)还包括多个第一导向柱(42),多个所述第一导向柱(42)与多个所述第一导向孔(41)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导向柱(42)包括相对的连接端(421)和挂接端(422),以及位于所述连接端(421)和所述挂接端(422)之间的第一导向面(423),所述第一导向柱(42)通过所述第一导向面(423)可伸缩地穿设在所述第一导向孔(41)中,所述连接端(421)与所述第一随动部(11)固定;
在所述第四行程(S4)中,所述第一随动部(11)通过所述挂接端(422)悬挂于所述主动部(13)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部(13)还包括两个板状件(132),多个所述第一导向孔(41)和多个所述第一弹性件(31)分别设置于两所述板状件(132),并且多个所述第一导向孔(41)和多个所述第一弹性件(31)相对于所述安装位置(131)对称分布;
多个所述检测部(14)包括多对检测组(142),多对所述检测组(142)沿两所述板状件(132)的排列方向间隔布设。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件(132)和所述第一随动部(11)中的一者设置第二导向孔(43),另一者设置与所述第二导向孔(43)对应的第二导向柱(44);和/或
所述承载组件(2)还包括限位块(23),所述限位面(22)位于所述限位块(23)的顶部,所述限位面(22)和所述第一随动部(11)中的一者设置第三导向孔(45),另一者设置与所述第三导向孔(45)对应的第三导向柱(46)。
10.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随动部(12)包括U形体(121)和多个支耳(122),所述U形体(121)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端面(1211)和第二端面(1212),所述第一端面(1211)和多个所述支耳(122)位于远离所述仿形槽(21)的一侧,多个所述支耳(122)朝所述U形体(121)的弯曲方向伸出;
所述主动部(13)包括安装头(133),所述安装位置(131)位于所述安装头(133),所述安装头(133)开设与所述U形体(121)适配导向窗(1331);
所述第二端面(1212)通过所述导向窗(1331)朝向被检测件(A),所述第二弹性件(32)的弹力通过所述支耳(122)作用于所述导向窗(1331)的顶部边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位置(131)与所述U形体(121)的开口对应,所述第二端面(1212)开设有至少一个避让缺口(1213)。
12.根据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形槽(21)底部具有配合窗口(211);
所述承载组件(2)还包括:
底座(24),顶部设有容置槽(241),所述容置槽(241)位于所述仿形槽(21)底部并通过所述配合窗口(211)与所述仿形槽(21)连通;
配合检测件(B)置于所述容置槽(241)内时,配合检测件(B)顶部的部分区域从所述配合窗口(211)露出,其中,配合检测件(B)与被检测件(A)配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2)还包括:
多个第一定位部(25),所述第一定位部(25)包括弹性体(251),所述第一定位部(25)安装于所述底座(24)顶部并且至少部分所述弹性体(251)位于所述容置槽(241)顶部;
配合检测件(B)置于所述容置槽(241)内时,所述弹性体(251)抵靠于配合检测件(B)的侧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定位部(25)为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部(25),两所述第一定位部(25)位于所述容置槽(241)的两侧;
所述弹性体(251)为条状结构,所述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与两所述第一定位部(25)的排列方向垂直,所述条状结构具有第二导向面(47),所述第二导向面(47)与所述容置槽(241)背离;
配合检测件(B)置于所述容置槽(241)内时,所述条状结构伸入配合检测件(B)的沟槽(B1)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形槽(21)的侧向开设第一开口(212),
所述承载组件(2)还包括:
第二定位部(26),所述第二定位部(26)具有第一仿形面(261),所述第一仿形面(261)可伸缩地沿所述仿形槽(21)的侧向运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形槽(21)的底部还具有弧形缘(213),所述弧形缘(213)围绕所述配合窗口(211),所述弧形缘(213)具有第二仿形面(2131)和避让面(2132),所述第二仿形面(2131)和所述避让面(2132)分别位于所述弧形缘(213)的顶部和底部,其中,所述避让面(2132)与配合检测件(B)露出所述配合窗口(211)区域的周边相适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形槽(21)具有弧形侧壁(214);
所述第一仿形面(261)位于所述弧形缘(213)的上方并朝向所述弧形侧壁(214)。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2)还包括:
基板(27),具有容置窗(271),所述底座(24)的顶部位于所述容置窗(271)内;以及
盖板(28),所述仿形槽(21)位于所述盖板(28),所述盖板(28)可拆卸地压盖在所述容置窗(271)位置。
CN202223121515.6U 2022-11-23 2022-11-23 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 Active CN2200196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21515.6U CN220019637U (zh) 2022-11-23 2022-11-23 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21515.6U CN220019637U (zh) 2022-11-23 2022-11-23 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19637U true CN220019637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73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21515.6U Active CN220019637U (zh) 2022-11-23 2022-11-23 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196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54926B (zh) 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坞站
CN109946639B (zh) 接拆装置及电能表校验台
CN201298919Y (zh) 一种测试装置
CN203012063U (zh) 一种用于批量电子元器件测试的测试板
CN220019637U (zh) 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
CN115792296A (zh) 具有随动调整结构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KR101696954B1 (ko) 전자 개폐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8132367B (zh) 射频测试设备固定装置及射频测试***
CN108737946A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音箱测试装置及其测试音箱的方法
CN210442401U (zh) 一种新型高精度平面载板结构
CN211697878U (zh) 一种垂直下压的翻盖结构
CN211617449U (zh) 一种用于agv运输车的充电桩
CN208337882U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音箱测试装置
CN109495737B (zh) 一种音圈马达寿命测试***
CN112296905A (zh) 一种标准推力模组
CN111175545B (zh) Ic卡耐久测试工装
CN219302573U (zh) 一种适用于终端检测的仿生机构及终端检测设备
CN207336713U (zh) 电路板测试装置及***
CN219891368U (zh) 一种电路板测试设备
CN210321677U (zh) Pcb板铜厚测量组件
CN216807034U (zh) 一种产品方向辨别机构
CN219812372U (zh) 一种开关控制模块结构
CN220172495U (zh) 导通装置和检测设备
US20040137785A1 (en) Constant force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15833517U (zh) 无线充电器的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